第一篇:跳远训练
跳远训练法及常见错误纠正
一、教学内容与技术要点
跳远的技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技术在跳远完整技术中是互相关联的。
(一)助跑
跳远的助跑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快速积极的起跳作准备。1. 助跑的开始姿势
助跑的开始姿势有两种: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类似“站立式”起跑姿势,两脚可前后或左右开立,从静止状态开始助跑,第一步的步幅和速度要力求稳定,这有利于步点的正确性。加一种是从行进间开始,先走或慢跑几点踏上起点,而后开始加速跑。
2. 加速跑的方法
起跑后的加速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加速,从助跑一开始就用力跑,步频快,用逐步增加步长提高速度。用这种方法可较快取得高速度,助跑距离较短;另一种是逐步加速的方法,与一般加速跑相似,开始步频较慢,在逐步加大步长的同时提高步频。它的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比赛均匀,助跑距离较长。采用何种方法助跑,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在起跳前获得高速度,并有助于正确踏板和起跳。
3. 跑距离的丈量与调整
跳远的助跑速度是获得优良成绩的关键之一,同时与踏跳时的腾空速度密切相关。优秀运动员起跳前的速度可达到每10~10.7米。男子助跑的距离一般为35~45米,约跑18~22步;女子助跑的距离一般为30~35米,约跑16~18步。一般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踏跳较差,因此,助跑距离和步数应视个人情况适当减少。
丈量步点一般采用从踏板开始反方向跑的方法,在跑至一定步数时踏跳跃起,踏跳点就是助跑起点,然后向沙坑方向助跑,校正步点。
正确的踏板是取得优良成绩必不可少的,也是助跑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在丈量步点时,可在最后6~8步的地方设立第二标志点,以利于正确踏板。这几步助跑一般同学为了踏上板往往故意拉大或缩小步长,这会破坏助跑的节奏,影响速度的发挥和起跑的效果。
在测试或比赛时,助跑的距离要根据跑道的性质、硬度、气候和个人身心状况等进行调整。
(二)起跳
起跳的主要任务是使身体按适当的腾起角(一般为18゜~24゜)腾起。腾起的初速度越大,越有可能取得优良成绩。优秀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可达9.2~9.6米/秒,身体重心腾起高度可达50~75厘米。起跳过程可分着地、蹬伸和摆动三部分。
1. 起跳脚着地
起跳是高速助跑的情况下完成的,在助跑的最后一步就准备起跳,为了加快起跳速度,起跳腿的大腿在前摆时抬得比短跑时低些,要积极下压,几乎是伸直腿快速着板。着地时起跳脚先以脚跟触及地面,并迅速转为全脚掌支撑。起跳脚着地时,起跳腿与地面的夹角大约为65゜~70゜。起跳脚的着地点大约在身重心投影前30~40厘米的地方。太远,会产生制动,那样虽然能获得较大的腾起角和跳跃高度,但损失水平速度较高;过近,会缩短起跳蹬地用力的距离,减少作用力的时间,降低腾空高度,影响起跳的效果。
起跳脚着地一刹那,由于助跑水平速度的惯性和身体重心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近使起跳腿髋、膝、踝关节和脊柱很快的弯屈缓冲,关节弯屈缓冲要适度,太大、太小都会降低起跳的效果。
2. 起跳腿的蹬伸 起跳过程中,当身体重心移至起跳腿支撑点的垂直部位时,因缓冲而被拉长的伸肌强有力的收缩,使髋、膝、踝三个关节迅速地蹬伸,上体挺起,摆动腿的大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到水平位置,小腿自然下垂,完成跑跳动作,起跳时的蹬地角大约成75゜左右。
3.起跳中的摆动动作
起跳中的摆动作是指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摆动腿和两臂摆动对提高起跳速度、加大动作幅度,尤其是加大蹬伸力量都有重大作用。摆动中两臂摆至稍低于肩关节时,摆臂动作突然停止;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动。摆动的刹那,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和起跳腿的蹬地力成为合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起跳效果。
(一)腾空
跳远时的腾空动作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从而推迟落地时间,并为落地创造有利的条件。腾空初期的姿势一般称“腾空步”。“腾空步”后空中动作有三种:即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蹲踞式比较易学,一般在中学都已学过,走步式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学,因些学习挺身式比较适当。
1. 挺身式的优点
挺身式跳远的空中挺身动作,能使体前肌拉长,有利于收腹举腿和伸腿落地,同时也可较好地避免蹲踞式跳远时身体易绕横轴向前回旋而过早落地的缺点。
2. 挺身式的动作过程
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在“腾空步”后即开始,但“腾空步”保持的时间比蹲踞式短。“腾空步”后展髋放下摆动腿,同时两腿继续向后摆动,在空中形成挺身姿势,而后收腹举腿,两臂向上向前、向下向后摆动,准备落地。
(四)落地
正确的落地动作,有利于提高跳成绩。落地方法有向前和侧倒两种。当脚跟触地的一刹那,前脚掌下压,并屈膝前移重心,身体随惯性前倒,或当双脚落地后,一脚支撑,一脚放松,身体向放松腿一侧侧倒落地。落地动作可分解为三部分:
1. 着地前两腿屈膝高抬,膝关节向胸部靠拢,上体不要过于前倾 2. 即将着地时膝关节迅速伸直,使小腿前伸,以足跟先触及地面。
3. 在脚跟触及地面的刹那,立即屈膝或迅速挺腹,使身体重心迅速移过落点。
二、练习方法
(一)起跳
1. 原地模仿起跳练习。在确定起跳腿后,原地做起跳练习,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和起跳腿蹬地要同时,协调一致。
2. 从走步到慢跑连续做起跳练习。原地起跳动作比较正确后,再在走步中做,然后慢跑3~4步连续做起跳练习(可集体在跑道或平整的场地上进行练习)。
3. 4~6步助跑起跳,用摆动腿落入沙坑,而后随惯性向前跑进,注意不能用踏跳腿落地,以免踏跳腿负担过重。4. 同上练习,起跳后用头触及或手摸高悬物。5. 中、远程助跑起跳练习
(二)腾空挺身动作练习
1. 原地做腾空动作的模仿练习。
2. 原地上一步起跳,在落地前快速完成腾空动作。
3. 4~6步助跑后跳后做摆动腿练习。小腿微向前、向下、向后摆动,膝关节放松,落地后继续向前跑进。
4. 利用踏跳板(台),4~6步助跑起跳做腾空动作。
5. 不用踏板做练习4,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做腾空动作上。
(三)落地动作练习
1. 4~6步助跑跳远,落地前做伸小腿动作,不要怕后坐。
2. 6~8步助跑跳远,落地前做伸小腿动作,脚落地刹那,迅速做屈膝或挺腹动作,避免后坐。
(四)完整技术练习
1. 中距离助跑起跳,改进腾空与落地动作。
2. 正确丈量步点,每次助跑接近起跳板时均要做起跳动作,然后以摆动腿落花流水地继续向前跑进。这样接近正式试跳的练习,容易正步点。丈量步点次数不宜过多,3~4次即可,过多因体力因素会影响后面的正试试跳。
3. 全程助跑挺身式跳远练习。
三、练习提示
(一)注意事项
1. 教学时除指出技术要点外,要抓住练习时存在的问题,反复示范,以免混淆技术动作。
2. 教学和练习的重点应放在快速助跑和踏跳的结合上,最好每次课都安排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练习。
3. 在跑道上练习起跳,开始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起跳,以后逐步缩小踏跳区的宽度。测验时按规则进行。要充分发挥助跑速度,不要因凑步子上板而降速。
(二)错误动作纠正 1. 助跑凑步子上踏跳板
产生原因:概念不清,以为只要踩上板起跳成绩就好,不知道凑步子上板会因降速而影响跳远的成绩。
纠正方法:请清凑步子上板的不良后果,练习时发现凑步子立即指出,并检查纠正。
2. 助跑步点不准
产生原因:开始助跑姿势不固定,助跑加速跑的距离也不一样,形成步长不稳定。
纠正方法:固定开始助跑姿势和加速距离,预先做好标志或固定加速步数,并注意场地和气候的变化。
3. 助跑最后几步降速 产生原因:除了凑步子上板外,要主害怕越板犯规,过早出现起跳意识。少数同学身体素质差,前程助跑快,后程缺乏快速助跑的能力。
纠正方法:讲清利害,克服怕犯规的心理因素;提醒学生在前程助跑时慢一些,放松些,最后不要降速。
4. 起跳腿蹬不直,起跳向前不向上 产生原因:起跳腿蹬地不充分,争于起跳,腿部力量差,对起跳要积极向上的概念不清。
纠正方法。手扶肋木或栏秆等物侧向站立做起跳腿蹬伸送髋动作;多做短距离助跑起跳头触高悬物;发展腿部力量。
5. 挺身过早或以挺腹代替挺身 产生原因:概念不清,摆臂和摆腿动作不够充分;刚起跳时就出现挺身动作。纠正方法:弄清挺身和挺腹的区别;多做原地模仿练习。6. 落地前没有向前伸小腿
产生原因:向前伸小腿意识差;空中失去平衡,不能自主伸腿;腰腹力量和柔韧性差。
纠正方法:反复讲清伸腿的作用,加强伸腿意识,做立定跳远练习要求落地时伸腿,多做短距离助跑跳远,重点注意落地时小腿前伸。
跳跃力量训练的主要练习如下:
跳跃力量训练在短跑力量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跳跃练习分为二类:一类为垂直方向跳跃,另一类为水平方向跳跃。
(1)垂直方向跳跃练习:原地纵跳、原地团身跳、原地分腿跳、原地单脚跳、跳深、跳栏架等。
(2)水平方向跳跃练习按距离分为短距离跳跃和长距离跳跃。
短距离跳跃:立定跳远、立定三级——十级跳远、立定10—20级蛙跳,4—6步助跑三级跳,台阶跳跃、30—60米单脚跳、60米计时跳。
长距离跳跃:100—300米跨步跳、跑与跳结合(50米跑+100米跨跳)、(60米单足跳+30米加速跑)。
在完成垂直方向跳跃和短距离跳跃时,必须用最大力量完成。在长距离跳跃练习时,即用80—90%的力量完成。
垂直方向跳跃和短距离跳跃,能迅速提高起动速度,加速跑能力和爆发力素质。长距离跳跃能提高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
助跑是获得跳远水平前的第一要素,也是踏跳和腾空的先决前提,且对跳远成绩的好坏有很大影响。小学生助跑时尽量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助跑区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学生自己从踏跳点上往回做后蹬跑或跨步跑13—17步不等,并且小学生年龄小根据生长和肌肉特点助跑区应该控制在25——35M之间比较适宜,学生做完后蹬跑或跨步跑的最后一步的脚尖处画一横线,这样各自的助跑区和第一标记线就画好了,又在第一标记线前助跑区内3——5M的地方画上第二标记线。再就是跑了,要求小学生从第一标记线开始练习助跑,可以采取静止和行进间两种方法结合为一的方法。
第二篇:跳高跳远训练计划。
跳高、跳远训练计划
训练内容
(一)素质训练:小跑步、高抬腿、后踢跑、后蹬跑、、跨步跑、行进间压腿、行进间踢腿、蹲走;
(二)速度训练:50米、100米、150米、200米、300米、400米、行进间30米、超前加速跑;
(三)力量训练:单足跳、蛙跳、三级跳、立定跳、跳台阶、俯卧撑;
(四)耐力训练:800米、1500米、领跑、计时跑;
(五)反应训练:加距离触地往返跑、反方向起跑训练、听信号做起跑练习、听哨音做跑停练习;
(六)柔韧练习:压肩、压腿、劈叉;
训练安排
3.19 速度训练 3.20 反应训练 3.21 力量训练 3.22 柔韧训练 3.23 调整训练
3.24 速度训练 3.25 爆发力训练 3.26 专项训练 3.27 力量训练
大课间训练安排
3.19 速度训练:
1.准备活动:a.绕场地7圈b.30米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行进间踢腿各两组c.绕场地“s”字形跑两组
2.测试:加速跑30—50米4组 3.放松 3.20 反应训练:
1.准备活动:a.绕场地7圈。b.拉韧带练习。c.30米折返跑、反方向起跑训练、听信号做起跑练习、听哨音做跑停练习。
2测试:30米6组、立定三级跳。3.放松
3.21 耐力训练:
1、准备活动:a.5分钟跑。b.拉韧带练习:压肩,压腿。c.原地30秒小步跑、高抬腿各两组,蹲起50下两组。
2、各项技术辅助性动作练习3、200米计时跑;
4、放松 3.22 柔韧训练:
1、准备活动:a.领跑。b.行进间拉肩、踢腿各两组。c.30米行进间小步跑、高抬腿、跨步跑
2、压肩、压腿、劈叉 3.放松 3.23 调整训练:
1.准备活动:a.绕场地7圈。b.拉韧带练习。c.30米折返跑、30米单足跳、纵跳30下、30米蛙跳、高抬腿40次各两组
2测试:50米4组、立定三级跳。3.200米计时跑 4.放松
3.24 调整休息:
下午训练安排
3.19 速度训练:
1、绕场地5圈(8分)
2、准备活动、拉韧带、行进间踢腿 3、20米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车轮跑,各两组。4、30米加速跑4组 5、50米加速跑3组 6、80米往返跑3组
快速跑:100米3组 放松 3.20 爆发力训练:
1、绕场地5圈(8分)
2、行进间准备活动
3、跨步跳50米4组 4、30米单足跳、纵跳30下、蛙跳5级6组、高抬腿40次各两组
5、台阶连跳接加速跑10米6组
6、快速跑:50米4组、100米2组 放松 3.21 专项训练:
1、绕场地5圈(8分)2、20米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各两组。3、100米、200米、400米 4组 跳高、跳远 50次
接力4×100米、4×400米 2——4组 放松 3.22 力量训练。
1、绕场地5圈(8分)
2、负重深蹲20次5组
3、跳深5组
3、挺举10次5组
4、仰卧起坐20次5组
5、俯卧撑30次5组
6、背起20次5组
7、负重深蹲跳20次5组
8、慢跑放松。
第三篇:跳远、三级跳远训练计划
跳远、三级跳远训练计划
1、跳远、三级跳远运动员训练计划(表2)表2
跳远、三级跳远训练计划指标训练分期
指标
月份
训练项目第一训练期第二训练期11-3月
20周4-6月
10周6月下
2周7-8月
8周9-10月
6周10月下-
11月上4周训练课(次数)1125612453423全面身体训练(h)743783023158步助跑跳远(次数)24012024967248全程跳远(次数)20010020806040助跑起跳节奏(次数)260***0起跑(次数)***0-100米跑(km)4020416128举重与半蹲(kg)***6000120008000负重跳跃(次)***20480100米成绩(秒)12.6-11.611.611.5-11.411.311.211.2比赛(次数)121121
第四篇:跳远
跳
远
一.单选
1.1991年第3界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美国运动员鲍威尔以()米的成绩创造新的世界记录,并保持至今.
A8.90
B8.91
C8.95
D8.98 2.当今跳远训练的核心是()A速度 B力量 C频率 D柔韧
3.一般来说,跳远助跑最后一步与倒数第二步步长相比()A长 B一样 C稍长 D稍短 4.起跳脚着地时()
A脚跟先着地 B脚掌先着地 C脚掌和脚跟几乎同时着地 D脚掌外侧着地 5.跳远教学的核心部分是()A助跑 B起跳 C腾空 D落地
二、多选
1.助跑的加速方法有()
A积极加速 B匀速 C逐渐加速 D变速 2.起跳动作的三个阶段是起跳脚的()A着地 B放松 C缓冲 D蹬伸 3.缓冲的作用有()
A减缓起跳的制动性 B减少助跑速度的损失 C提高水平速度 D放松起跳腿
4.腾空动作是为了()
A提高起跳高度 B维持身体平衡 C为落地创造有利条件 D提高水平速度 5."蹲踞式"跳远中身体前倾主要原因是()A.摆动腿不积极,摆动幅度小
B.起跳时低头,肩前冲,上体过分前倾 C.急于做落地动作 D.助跑速度过快
三.名词解释
1)2)3)4)腾空步 蹲踞式 挺身式 起跳
四.简答
1.简述跳远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2.跳远的完整技术由哪几部分组成. 3.助跑的任务是什么
4.在跳远中起跳动作分为哪几个阶段
5、跳远教学一般分为那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1、跳远助跑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及产生的原因
2、跳远起跳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及产生的原因
答案 一单选
1.C
2.A
3.D
4.C
5.B 二多选
1.AC
2.ACD
3.AB
4.BC
5.ABC 三.名词解释
1.腾空步:起跳结束后,运动员要保持起跳时的跨步姿势,向前、向上腾起.这一跨步姿势一般称为"腾空步"
2.蹲踞式:起跳成腾空步后,上体仍保持正直,摆动腿的大腿继续高抬,两臂向前挥摆,起跳腿开始向前上方提举,逐渐与摆动腿靠拢,形成空中蹲踞的姿势。
3、挺身式:进入腾空步后摆动腿的大腿随即积极下放,小腿由前向后下呈弧型摆动,髋关节伸展,两臂向下、向后上方摆动,这时留在身后的起跳腿与向后摆动的摆动腿靠拢,臀部前移,胸、腰稍向前挺,形成展体挺身的姿势。
4、起跳:充分利用助跑获得的速度,获得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的技术动作。可以分为起跳脚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
四.简答
1.简述跳远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
2.跳远的完整技术由哪几部分组成.
助跑,起跳,腾空,落地 3.助跑的任务是什么
获得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快速有力踏板和起跳创造条件 4.在跳远中起跳动作分为哪几个阶段
起跳脚着地、缓冲、蹬伸
5、跳远教学一般分为那几个阶段
1)建立正确的跳远技术概念 2)学习助跑踏板及起跳技术 3)学习腾空和落地技术 4)学习完整的跳远技术
五、论述题、1、跳远助跑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及产生的原因 1)助跑步点不准 2)助跑最后几步减速
2、跳远起跳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及产生的原因 1)“制动式”起跳 2)起跳腿蹬伸不充分
第五篇:第六章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第六章 现代跳远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一、跳远运动简介
跳远,过去叫急行跳远,它是古代的奥林匹克竞赛及古希腊五项运动里都有的一个项目,是现在学校体育教学和田径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练习跳远能发展人的速度、弹跳力和灵巧性,并能增强心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增进身体的健康。跳远的场地设备比较简单,学习跳远又比较容易,因此青少年们比较喜欢这项运动。
跳远方法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有比较长的历史,但在近代的田径比赛中,有记载的第一个男子跳远世界纪录是在1864年创造的,成绩是 5.48 米。半个多世纪以后,到了1931年,日本运动员于1935年用蹲踞式的姿势跳出了 8.13 米的成绩,他的快速助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的世界纪录是美国运动员鲍威尔用走步式创造的8.95米。
女子跳远在1948年第十四届奥运会上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现在的女子跳远世界纪录是苏联运动员于1988创造的 7.52 米。
解放前我国的跳远水平很低,男子纪录是 6.91 米,女子纪录是 5.06 米。解放后,跳远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目前女子全国纪录是 7.03 米,男子全国纪录是8.40 米。
从跳远技术的发展来看,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初是简单的蹲踞式,以后有了挺身式,又有了走步式。今天的跳远技术,正向着快速的助跑、迅速而有力的起跳和较高的跳跃高度方向发展,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先进的技术。
跳远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成绩的好坏主要是助跑速度和起跳技术决定的,当然平稳的空中姿势和合理的落地动作,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总之,各个部分的技术都是跳远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现代跳远技术的发展与特征
纵观现代跳远技术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力量型”(20 世纪60 年代前期)和“速度型”(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两个不同类型的发展阶段。而速度型又可分为低跳型、均衡型和高跳型3种。虽然,高跳型的代表鲍威尔以8.95m 的成绩刷新了比蒙·鲍勃以8.90 m保持了23 年之久的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但是低跳型的代表刘易斯同时也以8.91m 的成绩让人惊叹。在上板起跳离地的瞬间,鲍威尔和刘易斯的技术哪个更为合理,谁更能代表现代男子跳远运动发展的主流趋势,已成为有关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以下是摘自杂志中的研究观点。
(一)世界男子跳远的发展趋势
美国选手M ·鲍威尔在1991 年东京第3 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8.95m 的成绩打破了D·比蒙保持了23 年之久的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他的较高助跑速度和较大腾起角的起跳技术也推动了现代跳远技术的发展。
1、现代“高跳型”技术的普及应用。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多采用三步半的走步式跳远技术。走步式跳远技术又可分为高跳型、平跳型和均衡型三 大类。20 世纪中期,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高跳型”技术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跳型”技术, 在国际田径赛场上平分秋色。进入90年代后, 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跳型”技术逐渐占据上风, 其代表人物是黑人跳远运动员卡尔·刘易斯(腾起角为18.7°)。随后的美国男子跳远运动员鲍威尔(腾起角为24.2°)和古巴男子跳远运动员佩德罗索(腾起角为24°)则为现代“高跳型”技术的代表, 这种现代“高跳型”技术不同于前苏联传统的“高跳型”技术, 它是在吸取了美国的“平跳型”技术的基础上, 重视助跑和起跳速度, 更注重提高起跳的垂直分速度, 合理增大起跳角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跳远技术, 在实践中, 这种新型跳远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从而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2、在规则许可的前提下合理延长助跑距离。助跑距离的长短与运动员跑的能力成正相关。过去一致公认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在42~ 46m 之间, 现在助跑距离则逐渐加长至40~ 50m 之间。鲍威尔创8.95m 世界纪录时的助跑距离为50.64m(22 步), 刘易斯在跳8.91m 时的助跑距离为51.30m(23 步)。传统理论认为, 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受其加速能力限制, 现代研究理论则更注重助跑时的节奏感。运动员多采用行进间逐渐加速的方式, 在规则许可的前提下合理延长助跑距离。
3、尽可能加快助跑速度, 同时注重提高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进一步提高, 助跑最后的阶段仍在继续加速。鲍威尔创造8.95m 世界纪录时,其助跑速度达到了10.90mös, 刘易斯在跳8.91m 时, 其助跑速度则达到了11.26m ö s。他们的助跑既保持了高速度, 而且还能持续加速到最后起跳, 表现出积极有力的攻板节奏和最后几步加速上板的特点。跳远最后几步助跑是整个助跑技术的关键, 既要保持和发挥最高速度, 又要为起跳做好充分准备。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最后几步的助跑中, 主要表现为两种技术特征: 一种是最后几步的步长相对缩短, 步频明显加快, 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跳的助跑技术节奏;另一种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加快步频, 形成快速上板的技术特征。目前, 世界优秀运动员多采用后一种跑法, 这种助跑技术有利于保持和发挥最高助跑速度, 最后几步呈加速状态, 使助跑和起跳的衔接更加紧密。鲍威尔和刘易斯在1991 年东京第3 届世锦赛上创造世界纪录和最高成绩时, 均表现出最后几步快速上板的特点。跳远运动员的速度利用率是指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对自身最高速度(也称绝对速度)的使用水平, 通常用运动员跳远助跑中的最高速度与平跑最高速度的比值来表示,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大体在93%~ 95% 之间。助跑速度利用率是跳远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发展的观点看, 助跑速度利用率还可适当提高, 因为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最重要的因素, 它所起的作用已超过70%。提高助跑速度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二是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作为世界顶级优秀跳远运动员要想提高其绝对速度的难度相当大, 而提高其助跑速度利用率相对要容易得多, 关键是运动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起跳能力, 也就是说, 助跑速度利用率与起跳能力必须同步提高,并使之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 才能有助于跳远成绩的提高。4、起跳速度进一步加快。起跳动作的快慢, 直接影响腾起初速度的大小。在高速助跑的情况下, 为了尽快完成放脚起跳动作, 加快起跳速度, 世界上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表现为两大特点: 一是助跑最后一步步长适当缩短;二是起跳过程中支撑腿缓冲阶段最大屈膝角度适当增大。倒数第一步步长的适当缩短, 为快速起跳创造了条件, 而支撑腿最大屈膝缓冲角度的适当增大, 是运动员支撑缓冲能力提高的表现, 也是提高起跳速度的关键。随着起跳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世界男子跳远成绩也将有所上升。
5、适当增大腾起角度。跳远的成绩取决于初速度和腾起角。传统的跳远理论认 为: 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大多在18°~ 24°之间, 绝大多数集中在21°~ 22°之间。当今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多数在19°~ 25°之间。鲍威尔跳8.95m 世界记录时的腾起角为23.1°, 他是“高跳型”技术的代表;刘易斯在跳8.91m 时的腾起角为18.3°, 他是“平跳型”技术的代表, 他们恰是处于这一腾起角的两极位置, 而两人都是以11mös 的助跑速度进入起跳, 起跳动作则明显分为高跳跃和低跳跃。这说明每个运动员都要结合个人特点涉及适合自身的适宜腾起角。通过对近几年涌现的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分析可知, 适当增加腾起角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我国男子跳远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 在国内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我
国男子跳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已有一批年轻选手成绩超越了8m。达到8.30m 的已有3 人, 成绩虽然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与当今世界纪录仍有较大差距。1、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类型情况
根据最后两步的水平速度和起跳瞬间垂直速度比值的不同, 可将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分为水平型、垂直型和均衡型3 种不同类型。凡是最后两步水平速度与起跳瞬间垂直速度的比值, 均值在3.47~ 3.81 为水平型;均值在2.51~ 2.98 为垂直型;均值在3.12~ 3.40 为均衡型。2、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较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速度素质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 分别达到了显著和非常显著的水平(P <0.05和P< 0.01), 造成了我国运动员在助跑速度上的落后状态。我国运动员在助跑速度利用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已超出世界优秀跳远选手5.47 个百分点, 但助跑速度仍赶不上世界优秀运动员, 而且还加大了有效完成起跳的难度。如果我国优秀运动员能保持高速度利用率,再经过科学训练提高平跑速度, 那么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完全是有可能的。3、过分追求速度利用率造成了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偏低。短助跑五级跨步跳是世界公认的训练和检查跳远运动员快速力量和起跳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这个指标上,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 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本来我国跳远运动员的平跑速度相对较差, 不得不在助跑速度利用率上多下功夫, 从而需要有更好的起跳能力,才能保证获得有效的起跳。但我国大部分优秀运动员都显得起跳力量不足, 腾起角度偏低(见表3)。对于在助跑中能够较高地利用绝对速度的我国运动员来说, 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起跳能力, 特别是在高速水平速度中能够快速发力的起跳能力是与发展和提高绝对速度能力同等重要。就目前而言, 我国跳远运动员提高速度利用率有助于跳远成绩的提高, 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但过分追求速度利用率必将造成腾起角度偏低。根据速度利用率与腾起角的矛盾关系,在百分之百的速度利用率条件下想获得更好的腾起角是相当困难的。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均差
为-2.72°, 这种低腾起角完全是由于过分追求利用率造成的。就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目前的素质基础,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过高的追求速度利用率而影响了腾起角, 这种牺牲腾起角而换取速度的手段只是短期行为。速度利用率不是根源问题, 根源问题是平跑速度。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一旦有了足够的速度基础, 那么腾起角也会随着速度利用率的控制而获得提高。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要想缩短与世界的差距, 必须缩短平跑速度与世界优秀跳远选手的差距。我国男子跳远的突破口就是平跑速度, 这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关键所在。三)对比之下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从中外男子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我国男子跳远成绩之所以和世界男子跳远成绩有较大差距, 主要是因为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平跑速度低, 起跳能力差, 过分追求速度利用率而造成了腾起角偏低。要想提高我国男子跳远成绩, 必须更新观念, 从选材开始, 不仅考虑弹跳力, 还要考虑绝对速度,在训练中加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保持较高的速度利用率的基础上完善起跳技术, 提高平跑速度, 从而合理增大腾起角, 使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比值更为合理, 同时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辅助训练和恢复, 力争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闯入8 强。
三、研究文献综述
就完整技术而言,研究的结论如下:
1、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在2004 年第5 期上有一篇王少春和闻一平的文章《现代男子跳远运动发展趋势》文章的结论是:
1)虽然上板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因素,但是现代世界顶尖男子跳远选手的上板速度已达到11m/ s 以上,要想大幅度提高其上板速度难度极大。为弥补运动员上板速度难以大幅度提高的现状,只有重视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运动成绩。本研究显示,现代男子跳远运动已朝着努力加快上板速度,重视相应增大水平速度的损失,提高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的比值,相应降低腾起速度和增大腾起角度的方向发展。
2)在男子跳远运动员上板速度接近或已达到11m/ s 以上时,高跳型技术优于低跳型技术。因此,高跳型技术体现了现代男子跳远运动发展的主流趋势。2、关于助跑与起跳技术表现出的特点 1)跳远助跑速度及利用率研究 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为广大教练员所认识并正在逐步地加以重视。西鲁亚诺认为,跳远成绩高度依赖于助跑速度(相关系数r = 0.93 —0.96)。波波夫的研究指出,若要跳8.5~8.6m 成绩,就必须有10.6~10.8m/ s 的助跑速度。曹效文、程万才等人研究发现, 助跑速度每增加0.lm/ s ,成绩可提高8~10cm。赵国雄认为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所起的作用大于70 %[2 ]。根据1992 年王清研究结果及之后的十几年中研究人员的监测,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一直为97 %~98 % ,而绝大多数世界优秀运动员在93 %~95 %(有少数人超过95 %)[3 ]。助跑速度利用率的提高,往往给有效地起跳带来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对起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波
波夫认为,助跑速度每增加0.2m/ s ,要求运动员增大2 %的踏跳力量[4 ]。上海体育学院的俞继英、朱永贤教授在《奥林匹克田径》一书中研究认为助跑速度和起跳能力是一对动态平衡的关系,跳远成绩的提高是原来平衡的打破,新的平衡的建立。即两者相互匹配,同步提高,才能创造好成绩。
3)跳远助跑速度损失的研究。黄继珍、陆利国认为;跳远水平速度的损失对跳远成绩而言并不是无意义的消极因素,而是一种为了获得最佳腾起角的补偿性现象;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率的适宜值为7 %~12 %。杨青研究发现[6 ] :水平速度损失率适宜范围为9 %~16 %;世界级优秀跳远运动员具有很高的助跑水平速度,在起跳过程中虽损失很多水平速度,但大部分得到转换和储存,从而获得了足够大的垂直速度和起跳角度,因此取得了更好的成绩。由此看来,水平速度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4)跳远助跑距离研究。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助跑距离应保证运动员充分发挥本人的最高速度,以适应高速助跑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赞同延长助跑距离的较多。但瓦特纳指出;试图延长助跑距离来提高跳远远度是不成功的。因为较长的助跑距离在保持助跑的成功及速度上会产生问题。它因需 要更多的能量和精力,而影响跳跃的效果。美国的根里就提出[8 ] :“当人们全力跑时,不论其运动水平的高低,都将在第6 秒达到最大速度。”即第6 秒跑的距离就是该运动员达到最大速度的距离,该距离可作为助跑距离的理想参考。1 跳远起跳技术研究
1)起跳过程中几个角度的研究。岳新坡、孔祥宁研究表明[9 ] :着地角、蹬地角的适宜与否,反映了运动员踏板技术的好坏,可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确定合适的着地角;扇面角的转化时机(即着地向蹬伸的过渡)应在重心投影点之前;起跳时的髋关节的角度为165°~170°,膝关节的角度为175°~178°,小腿与地面夹角约为65°左右,随着跳远成绩的提高,起跳腿攻板的主动性也相应提高,着地角增加达到65°~70°,两大腿的夹角减少到38°~32°,上体角度为90°~107°,有助于攻板的积极性。夏玲[10 ]运用GM(1 ,N)模型,研究认为我国男子起跳着板角为68.7°。章碧玉、吴小五等人研究发现[11 ] :中国跳远运动员着板角为59.7°,并指出,较小的着板角会使水平速度损失加大,同时还会增加起跳腿着板时的冲击负荷,不利于发挥和利用腿部力量,减慢了肌肉超等长工作的速度。丘巴研究
认为[12 ] ,“支撑点前-3°~0.59 ,-0.75);摆动腿小腿缓冲扇角与最后一步腾空期重心水平速度呈高度正相关(0.87);摆动腿小腿支撑扇角与起跳离板瞬间人体重心垂直速度呈正相关(0164);摆动腿小腿支撑扇角作为跳远“过渡”技术中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 它对起跳前人体重心的下降、水平速度的保持以及起跳中的垂直速度有重要影响。2)起跳瞬间缓冲技术的研究
缓冲是指踏跳过程中从起跳脚着板开始到膝关节的最大弯曲环节,它的作用降低了运动惯性力对身体的压力,缓冲了对水平速度的制动,并为起跳蹬伸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缓冲虽然不能直接影响跳远成绩,但它连接着助跑与起跳这两个关键的阶段,直接影响着助跑速度的发挥与利用以及起跳效果的好坏。刘德松研究认为[17 ] :缓冲能力强,有利于助跑速度的发挥与利用,可以加快踏跳时工作
肌收缩方式的转换速度,有利于起跳时肌肉的弹性势能的储存和利用,并能提高蹬伸的力学效应,从而提高起跳效果。郑建岳,周奕君研究认为[18 ] :缓冲在起跳动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完成缓冲动作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起跳效果,迅速完成缓冲并较早地开始蹬伸动作是提高起跳速度和起跳效果的关键。然而在所有缓冲机制中,膝关节的屈伸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躯干角度的变化、支撑腿髋关节、踝关节角度的变化规律的更深入、具体、细致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跳远踏跳的内部机制有更为全面、准确的把握。3)跳远起跳过程的阶段划分研究
过去常把起跳全过程以起跳腿膝关节的最大缓冲为临界点划分为制动阶段和动力阶段,这容易使人错误地认为在重心处于升起位置之前,踏跳的任务只是缓冲,而后才开始蹬伸动作,从而导致踏跳时间过长的后果。章碧玉等人在研究中将踏跳的动作分为前支撑阶段和后支撑阶段。陈民盛等人[19 ]则在原来的动作结构基础上引入了制动蹬伸阶段与动力蹬伸阶段,制动蹬伸时刻与垂直支撑面的夹角称为起蹬夹角,这个角度的大小一方面反映了运动员对起蹬时机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运动员腿部力量的大小。禹小明将起跳技术划分为[20 ] :着板瞬间时相、膝关节最大弯曲时相、重心移至支撑垂直面时相、起跳离地时相;着地缓冲阶段、转化阶段、蹬伸阶段,这种划分方法既能对蹬伸时机做出合理的评价,又能在某种程度反映摆动技术的优劣。上述对跳远起跳过程的阶段性认识、研究,不但符合跳远起跳助跑与起跳紧密配合的技术特点,也更加体现出跳远技术发展的要求。4)跳远踏跳时间研究
踏跳时间是一个研究较多的指标。大量研究表明,时间因素对支撑缓冲最大肌力的获得、对蹬伸时最大功率的发挥及支撑缓冲阶段和蹬伸阶段的紧密衔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是评价起跳效果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在正确完成起跳动作的前提下,起跳时间与成绩的相关为[21 ] r = 0.69(金嘉纳,1981),r = 0.64(尼格,1974),起跳时间与助跑速度也呈负相关r = 0.14(尼格,1974)。这些成果启示我们,助跑速度越快起跳时间越短,跳远成绩越好;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与支撑时间有关,支撑时间越长,水平速度损失越大。5)摆动机制研究
随着人们对跳远研究精锐程度的增加,科研人员开始对摆动这一环节的动作机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有关研究成果指出:摆动的最大角速度与腾起初速度和成绩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 = 0.8671 和r= 0.7725),说明摆动对两者的贡献率是很高的[22 ]。吴永宏,吴小五研究表明[23 ] :起跳腿上板时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脚的上板速度和着板角都显著正相关(r = 0.6651 和r = 0.7223);缓冲阶段摆动腿平均摆动角速度与缓冲阶段重心垂直速度增加值显著正相关(r = 0.7286),缓冲阶段摆动腿平均摆动角速度和此阶段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呈显著正相关(r= 0.6431);腾起角与起跳全过程的平均摆动角速度高度相关(r = 0.7512),与摆动腿摆动幅度显著相关(r = 0.695)。波波夫认为[24 ] :起跳蹬伸的好坏,可 根据运动员起跳角和离地时大腿劈开的幅度来判断,大腿间的夹角大,说明运动员的摆动动作积极且摆动幅度大。在跳远运动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摆动技术将有更多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