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文 提高教师工资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answer

时间:2019-05-15 01:1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作文 提高教师工资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answer》,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作文 提高教师工资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answer》。

第一篇:大作文 提高教师工资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answer

提高教师工资能否提高教学质量?

It is not exaggerating that teachers with low payments are always well-known people.[亲你的point是什么啊? illogical statement] In my opinion, raising teachers’ payments can not(does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the rises in qualities of teaching.Teachers now are more likely to care about(focus on the source of their students rather than their incomes)what the students they are teaching.A good source of students can take the teachers more benefit than money do.On the other hand, enhancing the payments may cause the teachers to be much lazier under the large lure and are not able to concentrate in teaching.Although

(raising income)money comes with the opulence, honor and circumstance(a escalation in social status), disadvantage of money can be overweight(overweigh)the benefits it take.Obviously, qualities of teaching can be enhanced by raising the honor of the school(promotion of a better school’s reputation), the(increasing)rate of the extraordinary students or improvement of(advancement in)teaching equipments.The details why I choose this are as follows.[ this statement is absolutely crap].Firstly, raising the teachers’ payment can not push teachers into a complete concentration on the teaching and education.What teachers care most about is the source of students.If students have fantastic futures with happiness and opulence.Teachers will be happier than before.(Teachers are motivated by the achievements and accomplishments of students rather than the financial rewards).Because of the excellent students taught by the teachers, they will also benefit from this case, attacking(WTF?)lots of other students with the fees of teaching.(This sentence contradicts your argument)Money will then comes with not only a kind of expect given from the leaders but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honor and mortal virtues, which motivates the teachers to concentrate on their great enterprise.For example, Shenzhen Middle School, a famous school in Shenzhen, gathering the well-known and highly experienced teachers without good equipments exhibiting the old form such as the old cracked classrooms.(亲这句的谓语在哪?)In that case, teachers are not really care about the payments and condition there.Secondly, raising teachers’ payments will not make sense in some ways, for the teachers will not be concerned about the extra money only if the leaders mention the situation.(ETS的考官不了解中国国情).Money can not attract the teachers’ attention, for they only regard the money as the past fruit of(what the fuck is this ?)laboring.They will still tend to be as what they like in the past.The qualities of teaching will not change.Teachers’ teaching should build up on the basis of the much concentration of teachers.For example, the teachers with high-paying(high payments)in Xinlan School tend to be in the low situa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now but used to be highly prized in province of China.(例子没有解释清楚论点)Finally, payment which used in the teachers will not change the skills of teachers.Skill will be immutable only if the teachers undergo the harsh training.(Training, rather than other “short cut”, is the only way that teachers can improve their skills).Whatever how much money will be given to the teachers, they will still in the situation(in what situation?).The money will cause the teachers think much about the benefits taken from money.As I think, it is better to put more money in the equipments rather than in teachers’ income, teachers are the great job that make most of the teachers work hard on their works(病句)and they indeed want to teach us and what they do are always for our sake.Otherwise, income may motivate the teachers feel under pressure.To sum up, you can easily know from me(my essay)that I do not consider the increasing income for teachers is a better choice, thinking about(based on)the greed, desire and lazy it takes.

第二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大反思材料

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大反思材料

在大荔县教育系统大反思大讨论学习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县教育局有关教师大反思大讨论工作的文件精神,学习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学习中一边接受领导的教育,一边做笔记,一边和同事们进行了讨论,并为此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深刻地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谈出了自己对学习的认识,通过这次大反思大讨论学习,对我县开展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大反思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受教育,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深刻反思和认真听取别人的批语意见,认识到自己在思想、工作、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现就这些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学习的要求和动力不够

对学习的要求不够高,学习的内容较浅,学习的范围较窄,系统性、专业性、深入性不强,从而使得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强。没改变那种“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习惯。自己较注重单位安排的各种思想政治及业务学习,而对其他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二是学习的钻劲不够。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做了笔记,但往往浅尝辄止,没有作深入消化,领会内涵,应用实践;三是学习重点不清。自己没有认真把握学习重点,但求面面俱到,忽视了与教学直接相关的重点学习。

2、责任意识不够强

由于大局意识不够,往往只管自己职责以内的事,其它的事就少有过问。有时,自己明明看到班上存在问题,认为班主任也不能管的太多,有时也就放之任之;有时自己认为无足轻重、无碍大局、可干可不干的事,也就无动于衷;有时本该今天干完的事,也随便拖到明天干。

3、教学工作创新不够 因为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教学工作中仍有些默守陈规,拘泥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不能放开思维,开拓创新。在处理问题时老喜欢“看别人的”或是用一贯的老套路、老办法。对于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不加辩证分析地贯彻执行。

4、对工作的热情度不够

教学工作是一项既单调而又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工作,刚接触时,还觉得新鲜。但日复一日地重复,思想上也就有所动摇,工作热情有所减退,对工作的积极性也大不如初,滋生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理论学习不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等重要论述学习不够深入,对其科学的观点理解得不深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没有完整的认识,平时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掌握的也只是只言片语,学习缺乏深刻的思考,没有做到真正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研究新情况、处理新问题。思想和工作存在有主观性、局限性和片面性,站的不高,想的不远。

2、思想不够解放。缺乏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管理学生方法上的弊端的勇气,在教学工作中缺乏对现在生源素质普遍较差这一问题提出有创造性的可行方法。

3、集体主义思想不强。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群众观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方面没有做到想群众所想,对待集体利益考虑得不周全,很多时候未完全把集体利益当作是自己应该很好保护的,总是认为个人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为了个人利益,损害一点集体利益没关系,因此对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行动上表现出来了一定的有损集体利益的事。

4、原则意识不强。总是错误的认识,只要是自己做了好事,就应该对得起别人,对得对学校,往往在做好事的同时,也是做着着有损原则的坏事。在对待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上,自己没有一个原则性的思考,想当然,好人主义思想严重,导致事出了一些有损单位形象,有损集体利益的事。

5、主动意识不够。工作中只注重对自己份内的事情的考虑,没有站在更的立场想问题。总是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完成,不拖学校的后腿就行,不会积极主动的去为学校着想,不会主动地为别人着想,干点工作就会想到报酬,或者就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精益求精。

6、工作不够大胆。自主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在一些教学问题的解决上有看的现象,等其他人提出了再一起解决。对一些学生存在的懒散、拖拉等个人小问题还有看的思想,认为问题小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白的道理多了,有一天自然都会自己解决了。

三、初步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做到全面学习和重点学习相结合,不断给自己“加油”和“充电”,经常和同事们相互交流、相互竞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认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树立爱岗敬业和安全教学的责任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的思想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要以这次大反思活动为契机,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

2、严于律已,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要体现在为学生服务上。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自己始终要围绕为学生服务这先决条件,严于律已,一丝不苟地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多抽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为学生服务的责任意识。

3、振奋精神,务实创新。

彻底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接受新思想,新信息;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学习,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原则,公正办事,服务和服从于大局。

4、开拓创新,树立大局意识

在教学工作中,要开拓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想别人之所没想、所不想,树立敢闯、敢冒的精神,只要所思、所识、所想、所为符合教学工作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就大胆地干。自己要勇于剖析自己。经常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积极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向其他同志请教,请别人帮助查找问题,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指正,自己决不敷衍,坚决摒弃面子思想。努力树立大局意识和集体意识,一切以学校大局为重,服从学校和领导的安排,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克服患得患失的思想顾虑,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5、加强思想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参与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不出入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场所,始终保持言行与自己身份相符;进一步加强自身形象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做一名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模范。

本人在思想上、认识上、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经过此次作风建设活动的学习和教育,本人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继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相信在困难的磨练下,在工作的考验中会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第三篇: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牡丹江市初中语文学科主题沙龙活动纪实

孙雪梅 梁君 孙雷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断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也不断走向深入。对于广大教师来讲,如何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对于教研部门来说,如何通过有效的教研形式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近几年的教研工作实践中,我们牡丹江市初中教研培训部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把教研工作重心下移,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切实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主题沙龙活动”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主要通过“调研——了解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在实践中研究——展示汇报研究成果”的过程,促进教师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对了解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集中在作文教学方面,从调研中了解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感到头疼,学生有一多半患有“作文恐惧症”,面对作文,他们不愿写、不会写或者写不好。久而久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作文都产生一种厌倦和懈怠的情绪。

教师的问题:作文教学计划性差,盲目性大;作文命题随意性比较大;作文指导不系统,方法单一,指导不到位,缺少实效性;作文批改周期长、作用小、教师对学生作文缺乏鼓励性的评价等等。

学生的问题:害怕写作文,作文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说假话、空话,作文结构比较单一,仿写、套写比较多;作文语言干巴、平淡、缺少文采,缺少朝气和活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牡丹江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主题沙龙活动”,通过展示课、研讨交流等方式,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采用科学训练方式以及作文批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教师们在以下几方面达成了共识:

1、作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2、通过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

3、不断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作文教学模式;

4、关注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5、作文教学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劳动,应注重积累,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在活动中我们感到,“主题沙龙”活动这种教研方式切合教学实际,符合教师的需求,突出教研的主题。既不同于课题研究的刻板,也有别于教师个体研究力量的单薄,对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示出其灵活性与弹性。这种教研活动方式可以促使教师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不是浮光掠影地走过场,有利于促进教师研究能力提高。

本次会议得到了省初中部语文教研室、《黑龙江教育》和《初中生优秀作文》杂志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区30多所学校的70多名教师参加了会议。

《放飞想象的翅膀》授课实录

牡丹江市第四中学梁君

师:时下正是晚秋季节,同学们每天匆匆地行走在学校与家之间,是否留意到每天都在变化着的秋呢?

如果你留意到了,就是生活的有心人;如果没有留意,没关系。老师这里准备了一组“秋之韵”,我想请大家擦亮慧眼,与我一同走进秋的世界!

有个小小要求:在享受这美妙的视听盛宴时,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音乐,你能想到哪些人、事、物、景或一首诗、一句格言、一个警句。

(多媒体展示:秋之韵)

生1:看到片片红叶,我想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2:我看到丰收的景象,我想到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种。

生3:看到大雁南飞,我想到泰戈尔的诗句: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我已飞过。

生3:看到落叶,我也想到泰戈尔的另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4:看到大雁,我想到的是陈胜的慷慨: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生5:听到《秋日私语》钢琴曲,我想到了扼住命运咽喉的钢琴家:贝多芬!

生6:看到一地野菊花,我想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隐逸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生7:看到低垂的麦穗,我想到了养活了十三亿中国人的科学家:袁隆平。

生8:看到一个运动员在小径中骑车远行,我想到了: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最重要!

师:在同学们的妙语连珠中,让我感受到你们飞扬的思绪,其实大家在刚才不经意中运用了一种思维方式:想象。因为想象,才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这节作文指导课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横贯东西文化的游戏。我们都知道,26个英文字母是西方文字的基础,今天让我们重新用汉语来演绎,会发现许多新意。

比如:A: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

D:小园香径独徘徊。

(多媒体展示)

师:在这两个转变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字母的外形与道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师:对,也就是要形与理相得益彰。想象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合理。

板书:合理 师:下面请同学发挥合理的想象,任选26个字母其中的一个,用一句诗、一句格言、一个警句,或自己创作的哲思句,来诠释你对26字母的认识。

生1:M:一山放过一山拦

生2:Z做黑夜里一鸣惊人的闪电吧!

生3:F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4:E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生5:D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比直的光明之路,另一条是蜿蜒的曲折小路。

生6:Q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7:H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8:V我展开怀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生9:T人生如香茗,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

生10:W是两个V组合在一起的,是合作,合作,你我共双赢。

生11:Y条条大路通罗马。

生12:S大丈夫能屈能伸。

生13:O总是由起点回到终点,无论何时都有始有终。

生14:T在人生的跳水台上,只有勇者和智者才能跳出完美的弧线。

师:充满睿智的语言,让我佩服,而且我发现很多启迪来源于美景,大自然真的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一学期以来,我们曾用手中的笔无数次地赞颂大自然,打开你的记忆之门,快速搜索你写景习作中最得意的片段!

我们请一组同学展示他的最爱!

生1:流星:一颗光银闪亮的流星,是上帝流下的幸福的眼泪,从银河中飞溅了出来,滑过深蓝的夜幕,留下一瞬间的美丽。

生2:月:朦胧月忆。月明星稀夜待君,冰轮皎皎空人心。亲友同望一孤月,月下独酌泪伤心。

生3:雪:她来了,伴着银装,随着舞娘,在空中恣意地飘啊飘啊。她,旋转,翻身,落体,彷徨。她是神之仙子,她是人之天神,她的美,穿越古今,她的眼如梦似幻,她的笑扑朔迷离,她的到来凄美了离别,在这明净的天空中,永远飘散,飘散,永不消融。

生4:月:月光下,美丽的音符在静静地飞舞着,优美的声音仿佛是爱的诉说,如飘雪般的空灵,如落花般的淡雅,如雾来时的朦胧。

5、大海:大海虽是澎湃,花海却更是雅致。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薰衣草,你为何如此艳美?无何,轻风拂过,你发出淡淡的芳香,狂风吹过,你散落的花瓣飞舞着,“柳絮因风差可拟。”幽香,幽香„„ 生6:夜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上的月亮会流泪,用它那热情的泪水,在那星空上划下激动的心情。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上的星星会摇摆,用那短暂的生命,闪亮它那瞬间的辉煌。

生7:落花:你听,你听,那来自内心的哭泣,那恋恋不舍,黯然消淡的败落,那对生命无尽的怨恨,看那妙美身躯尽展分秒的才华,又不得和进入沉睡,一段激烈的探戈舞后,它沉默了。只见它收敛了洁白的舞裙,垂下它那高傲的头颅,它只想静静地走,只想安然地走,就在这夜里,这清幽的芳香就要为这挥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了,落了,它走了,就在这无人知晓的夜中,无声地走了,静了,凋零了。

师:在同学们激扬的文字中,让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可惜的是老师却笔拙,没能写出如此美的文字,但我带来我心中最挥之不去的美文: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其他同学思考朱自清借比喻都有哪些想象?

生1:像舞女的裙。

生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生3: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生4:像闪电般,一道凝碧的波痕。

生5:笼着轻纱的。

生6:峭楞楞如鬼一般。

生7: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朱自清先生在那样的月色下,面对那样的荷塘,他的想象不是单一的,是丰富的,才构成这样美轮美奂的意境。

想象也就是不仅要求做到合理,还要丰富。(板书)

我又想起一个游戏,央视主持人大赛有这样一个环节,给选手几个不相关的词语,快速连缀成文,以考察选手的综合素质!

我选择了:“夕阳•远山•笛声”,(多媒体展示)请同学快速动笔,形成一唯美的画面。

生1:夜色将到,夕阳的余晖用最后的光亮为大地洒下一片温暖安详。一切都静谧着,安静地沐浴着这一天当中最后的温暖。远处的山霎时间变的“金碧辉煌”了,余晖为远山披上了一件温暖华丽的衣裳,山后隐约传来断续的笛声。鸣笛人也在感慨夕阳的美么?--这天地间最温暖人心的颜色。

生2:远山在退,远山在退,不久后,那最后一声清脆的笛声,消逝在大山中。阳光老人也象负了什么重担似的,匆匆地告别了我们,此时,不禁有些伤感在失落,不过想想也无所谓,夕阳落下了,明天仍旧会旭日东升,这是亘古不变的的事实。只要有心灵的陪伴,寂寞午夜不再孤独。师:如此优美的文笔,让我震惊,所以我十分想赠送大家一份礼物!请一位同学上来拆开,并展示给大家看看是什么礼物?

生1:是书,老师喜欢书。

生2:是钞票,最好了。

学生拆礼物盒,拆掉包装纸,是一个鞋盒,学生七嘴八舌地喊是鞋;打开鞋盒,还是一个盒子,大家惊呼,“还是盒子”;再打开盒子,居然还是一个盒子,同学兴奋异常,最后,学生拿出一枚叶子。有说香山枫叶的。

师:老师没有去过香山,这是我们学校“艺体馆”墙壁上的爬山虎的叶子!这个创意来源于老师上高二时,一堂政治课,老师拿着一本《大众电视》进班,展示给我们看封面,是当时我们的偶像:周润发,我们当年也如你们今天,迷恋周杰伦一样迷恋着周润发,大家兴奋异常,可是老师却突然抽走了封皮,露出里面的冷酷的政治书。

谁能说出这是在启迪我们什么? 生1: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

师:对,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但是我要说的是:教育是一种传承,长大后,我成了你。

而且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让大家真正明白我渴望的那种境界:俯首拾来皆学问,信手拈来便成文。

礼物是轻了些,但这里面藏着一个美丽的校园故事。想听吗? 师:(多媒体展示:学校的爬山虎动漫)

十年前的我,心比天高,总想冲出四中的高墙,总渴望尝试一份崭新的职业。不安的心,躁动的情,让我不知道当老师原来是这样的幸福!

我常常独自一人徘徊、犹豫,直到有一天,一位小小的男生,胆怯地送我一份神秘的礼物,和一句稚嫩的话语。对,就是这枚校园的爬山虎。他说:愿老师桃李满天下,愿老师的事业如爬山虎一样红红火火!

那一刻,我怔住了;那一刻,我深思了;那一刻,我顿悟了:因为是老师,我传播了思想;因为是老师,我培植了美丽。就是一个叫刘峰的小小男生,让我成熟,让我真正明白:我最应该做的事情,便是踏踏实实地与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

(学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十年了,我守望着美丽的四中,当我再次驻足火红的爬山虎面前,已经上演了,和即将上演的是我与在位大家的故事。我请大家大胆想象一下,根据开学以来,你对我的了解,再加上你美好的愿望,我们之间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怎样的校园故事呢?

生1:早晨,阳光明媚,十里长街,都充满了阳光与快乐,鸟儿高兴地来了,卖弄清脆的喉咙,在这样的天气里,不高兴似乎都是不应该的。老师轻快的鞋声,渐渐传进了教室。我意会地拿出了卷子,再次组织了一遍我的辩词,准备在一道有争议的题上,大辩证一番。老师面带春光地进了教室,我自信地举起了手。

“这道题我的思路应该是„„” 我满载信心地阐述了一遍已经背得烂熟的“台词”,满以为会有许多人赞同,没想到却迎来了当头一棒。

“请你多思考几遍再回答,不要盲目地回答问题,OK?”

我不甘心,想再举手,却遭到同桌的讽刺:“你只会创新瞎辩,就不会夹着尾巴做人!”

我惊愕了,为什么我的理由没有人赞同,这个高科技的创新的时代,竟要夹着尾巴做人?我不解。

经过24小时的再次推敲,次日一早我再次交上了我的理由。此时,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用一种特殊的口气说:“你的想法是对的!”

全班惊诧。霎时,响起了雷鸣般掌声一片。

课后,老师悄悄对我说:“我那么说就是为了看看你的决心,与对真理的顽抗。教你做人的道理,而你的表现令我惊讶。”

那一刻,我了解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的话让我受益甚深。

生2:夕阳回家了,我也该回家了。我匆匆忙忙地跑出教室,一阵风拂过,树叶簌簌地落了下来,有一片落到我的脚下。我躬下身子,刚要捡起它,老师轻轻地把它拾起,然后扔进垃圾桶。我一怔,老师回过头,露出一些微笑,皎洁的月光,照在她的身上,是那么明亮,耀眼。老师转过,又到另一处拾叶子 „„校园里那么寂静,只有老师忙碌的脚步声,汗水一滴滴地溢了出来,掉在了地上„„

生3:一道旨令,划破平静;一纸调令,心头悲痛。为何,为何,弃我而去?为何,为何,无可挽留?心灵导师,生活朋友;后将不见,心里话,向谁诉?痛里苦,向谁哭?平凡老师,不凡成绩;平常一语,用时重要。怨您一时,爱您一世。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脚步,心灵最深处,虽后不见,信息常有。良师益友,生活需要,有您,一师一友,心里最希望。心底深处终有你,不管去与否,爱您永远,想您永世。

生4:你深深的凝望着我,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这句意味深长的话震撼了我的心灵。是啊!胜不骄,败不馁。往事如烟云,不能常驻我心头,最重要的是当下,忘记昨天的成功与失败,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得意淡然,失意夷然。不要让一时的得失冲昏你的头脑!毕竟,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回眸,那已是永恒„„这浓浓的师生情。

师:同学们的美丽校园故事,编写的基础是对我的了解,这就是要求想象要有生活的真实;再加上你们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要求想象还要体现你的深刻思想性。

板书:真实 深刻

师:在大胆的想象中飞逝了四十五分钟,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大家牢记:写一句话时,你是一个睿智的哲人,要有理;绘一画面时,你是具有慧眼的画师,要有美;说一则故事时,你是能说会道的说书人,要有情。其实,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根植于生活,当我们为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必然会迎来化蛹成蝶的那一天!

板书:生活(绘出蝴蝶图形)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与大家共勉: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学评析:

听了梁君老师的课,感觉非常好,下面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谈谈我的看法: 一:梁老师的课以敏锐的视角抓住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开发了想象,联想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联想、想象的要求:

七、八年级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

二、以明确的学习内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工具性、人文性。采用《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仿佛┅┅歌声”,既美又开发了想象,很好地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从英文字母引起联想,夕阳、远山、笛声,以想象作文来做写作导航,设计很巧妙。

三、以常规的学习方式,在强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建议一线老师要关注应试教育,包括规范作文指导以及作文批改等方面。小作文是快餐——谈作文构思,快速构思。黑龙江作文命题,从构思(审题、立意、选材)、评价、修改等多方面考查学生作文能力。

最近恶搞语言的文字在学生作文中频繁出现,分数很低,我们不倡导新网络文学,因为那是不规范的。

四、梁老师的课巧妙之处还在于她所设计的联想和想象根植于生活,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教学思想,基于了学生规范的学习方法。

想象是写作的翅膀,想象要根植于生活。不然,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梁老师的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悄然动容,体现了想象的作用。(黑龙江省初中部语文教研员 孙雷)

作文教学三部曲:积累--模仿--创新

一、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石。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一)积累素材,作文言之有物。1.积累素材,主要*留意生活。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及对生活的感悟,都是入文的材料。如果引导学生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去积极寻找积累作文素材,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 2.其次是从阅读中积累。

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教会阅读的方法,学会选择性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并将要点、感受以及妙词佳句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积累本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写专题研究型的读书笔记。

(二)积累构思技巧,作文言之有序。

教材中有许多构思技巧值得借鉴。如《济南的冬天》的首尾呼应;如《斑羚飞渡》对素材详略的巧妙安排;如《阿长与〈山海经〉》的先抑后扬的写法;《爱莲说》的托物言志和正侧面衬托的写法。积累这些构思技巧,写作中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适当变通,就能给作文搭一个好架子。

(三)积累语言,作文言之有味。

1.学会咬文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为什么用得好?“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字,妙在何处?细细咀嚼一番,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长期积累,炼字之功必然见长。

2.积累好词佳句。如《理想》中的句式,"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表意深刻又有层次。

3.摘抄优美段落。课文中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都可以作为语言材料积累,如《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等优美的段落。积累的多了,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既可以为文章增色,又能准确表达思想,何乐而不为呢?

二、模仿,是作文成功的阶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文,从中归纳范文的写作方法、结构立意、语言风格等,再指导学生仿写,熟能生巧,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模仿积累,在汇聚众人之长,汲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跨进了作文的门槛。

(一)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要认真分析优美生动的范文,要字斟句酌,待烂熟于心后,再重新去写,或复述,或缩写扩写,或改写续写;或合理选用,适度取舍。学生加上自己的感想、发挥,这就是突破、提高。如此依样画葫芦,待技法娴熟就可以脱离样本,从而画出具有新意的葫芦了。

(二)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的仿写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进而增强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阅读时去模仿、借鉴作者的思路,培养自己的写作思路,掌握写文章的“格”。只要按照文体要求进行训练,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文体写作的“格”,写作时就可以借范文之“格”,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轻松地进行表达,平时作文的那种杂乱无章、言之无序的现象也就避免了。

三、创新,是作文成功的钥匙。

(一)立意创新。

首先要选择最佳突破口,即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最新的角度立意。其次,在立意上要体现时代性,把自己的理性思考融入时代大潮中,体现应有的时代意识、思想高度和社会责任感,使读者耳目一新。

(二)选材创新。

作文时选取新颖独特的材料,往往能收到“笔下见时代,墨中尽风采”的奇效。为此,在选材时要突出一个“新”字,要善于捕捉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材料,另外还要把握住“舍旧取新、舍大取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材原则,力争做到“推陈出新”。

(三)结构创新。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结构创新,应在“不平”上下功夫,即作文时要把结构安排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读者读起来就会兴味无穷。结构创新的方法很多,如欲扬先抑,巧设悬念,网页浏览,日记连缀,电影放映等等。

(四)语言创新。

语言要有文采,必须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基础上,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作文中要使用富有表现力的鲜活语言;要适当引用一些诗句、歌词、成语等;还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注意整散句的结合、长短句的搭配。

总之,“积累--模仿--创新”这一训练模式,不仅能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解决同学们作文的畏难情绪,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快速作文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牡丹江二十中 吴丹)

怎样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

“生活是作文之本”。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他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生活与习作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学生的作文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文章。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作文生活化的初步尝试: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语言。

“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总希望学生能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在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一点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来。

我告诉学生十二个字“勤观察,会方法,多积累,巧应用”。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勤于观察的重要性,其次指导他们具体的观察实践。让他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和顺序,引导他们积累观察所见所感。我的学生都有一本“随笔本”,我要求学生每天写随笔,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人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

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学生写下了好多可爱的句子:

“春天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拽一下绿叶,吻一下红花;春天像一个快乐的新娘,绽放幸福的笑靥,迷人的光彩。”

“河边有洗衣的人,也有嬉戏的孩子,岸边长枝的垂柳也把手伸进水里,为自己梳妆打扮呢。”

应该说,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选题和多彩的生活记录,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因此,学生的作文才是对我们美好生活的个性表达。

学生是生活的参与者。他们不是镜子,被动的反射生活。“作文先做人”。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习惯,引导他们走进社会,思考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聚焦显示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

学习《月球上的足迹》一课时,恰好,我国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于是,我要求学生以炎黄子孙的爱国心去写写我们的嫦娥一号,角度不限,体裁不限。学生的反馈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602秒,嫦娥一号发射升空!10月24日19时15分确定发射成功!“嫦娥一号”作为中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正是中国人敢于挑战世界难题的勇气的体现,也是中国人创新精神的升华。嫦娥撼天,扶摇直上九万里!巨龙昂首,中华民族梦将圆!”

生活是作文创作的不竭源泉。走进生活,学生的描写可以很生动,学生的议论可以很精辟,学生的思想可以很深刻。

实践证明,有我们的正确引导,学生完全能够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郭雪峰 宁安市第四中学 邵明丽)

呼唤绿色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写“友谊”为话题的文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编织一个与朋友发生矛盾最后又和好的故事;为了表达一种所谓感人的亲情,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在自己生病里才感受到父母之爱;讲自信的故事,似乎只有在考试成功后才想起是自己自信力发生了作用。这都是灰色作文的表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赵谦翔老师的一堂“绿色作文”课,感受很深。从此我和我的学生便走上了绿色作文的道路。我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亲密无间!让学生珍惜自己的人生经历,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真实地再现内心的情感。

要想让学生写出绿色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我的具体做法是:从初一开始,在任课班级里安排几个“情报员”向老师定期汇报学校或班级里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再提炼出适合学生下笔的题目,让学生去叙事、去描写、去评说。让学生每天都有想表达的愿望。

我还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比如在作文之前,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我们期待学生写出“清水出芙蓉”般的绿色作文,让学生作文与做人齐头并进。

(牡丹江第九中学 张波)

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生。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那么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也应该从培养习惯入手。

一、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每人每天背诵五十字(左右)。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录本,每天共同摘录五十字左右的内容,这“五十字”可以是一条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条短信,一副对联……内容最好文质兼美。例如: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艾青的《盼望》,泰戈尔的“天空没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等,将这些内容摘录后,背诵下来。这样坚持下来,三年可背诵一万八千字以上。学生养成此习惯后,深感受益无穷。

二、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每天练笔五百字以上。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练笔本“(也可以叫日记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写下来,写不出来的情况下,可借鉴好的文章,进行抄写、仿写、缩写。不要谈“抄”色变,“熟抄文章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坚持三年,可写文十八万字以上。有了练笔的习惯,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

三、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每天读书五千字以上。首先从教育部规定的初中生课外名著必读的十本书入手,要求学生每天用十分钟时间读五千字,班级每周用一堂课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三年时间,每人可读书一百八十多万字。

综上所述,“五十、五百、五千综合强化训练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学 贾俊霞)

(《黑龙江教育》2008,6)

第四篇: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讨论发言稿

谈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讨论发言稿

黎美英

质量是生存之本。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永恒的追求,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现在就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浅谈我的看法:

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要与时俱进适时转变领导者的角色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把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把一个版本的教材换成多个版本教材的形式变化,而是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到评价体系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改革,是建国以来最有影响力、最全面的一次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革命。这场从教育思想层面、教育方法层面、教育技术层面的革命性变革,对直接指导实施和组织推进课程改革的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新型管理者,就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实现好角色转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经验型管理者向学习型管理者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和动力是思想的更新。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没有教育思想,没有对教育、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不断创新的教育管理活动。作为教育行政管理者,要引领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学习是更新理念的基本途径,管理者首先要成为学习者。教育局长、学校校长要带头学习新程理念,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确领导这场课程改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学好《决定》和《纲要》,弄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因,理解新课程的目标,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改革方向等等。要透彻解读《课程标准》,了解学科改革动向,为宏观管理提供依据。要系统深入学习国内外与新课程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比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新兴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及我国孔子、朱熹、韩愈、叶圣陶、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要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提炼适合本校的新课程实施策略,有效推动课程改革。要善于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研究,在学习中转变,在学习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实践证明,简单地“克隆”一个洋思或照搬一个安丘,都是十分幼稚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在学习中把别人的办学思想与本校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要通过学习,构建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提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办学主张,为促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思想基础。

(二)、从行政型管理者向研究型管理者转变

在以研究性、探究性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级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在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育形势、管理对象、课程教材和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从教师到校长、从校长到局长,就是由于一直没有脱离教育教学第一线,专心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让盘锦走向全国。庆阳二中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管理的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才使学校在短期

内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强化研究意识,完善规章制度,落实激励措施。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者”。研究新课改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研究课堂教学;二是研究“学校新文化”建设。新课改的关键和主阵地在课堂,教育管理者的“用武之地”也在课堂。要管理和指导新课程改革,必须把管理的触角伸到课堂,把管理的重心下移到课堂。要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通过听课、与教师学生座谈,宏观上了解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了解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点上解剖麻雀,面上典型引路,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要组织教研人员积极深入课堂进行“诊断”,反馈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改正意见和建议。要对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如何评价,以及课程改革后高考的要求和方式会有什么变化等问题,超前进行研究,及时总结得失,确保改革持续、健康、深入开展。要积极参与或主持实验课题研究、成为“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者。校级领导必须担任新课程教学,善于听、善于思、善于写、善于说、善于评。要打破行政界限、强调学科无缝链接,建立基础性、综合性、拓展性和校本特色相结合的新课程培训体系。大力推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完善学习、研究、实验以及学术交流的长效机制,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消除差生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不断成长进步。良好的办学环境,独特的学校文化,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决定因素。肖川指出,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行为。要坚持站在教育创新的制高点上,积极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精心组织好以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为主线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让每一寸土地和空间都透出浓浓的书卷气,为孩子们陶冶情操、获取新知、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创设理想平台和窗口。

(三)、从管理型教学管理者向服务型教学管理者转变

新课改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校的一切管理和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去安排,做调整。一句话,要实施好新课程,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在服务中体现和履行管理职责。新课程自由度大,追求内容的生成性,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服务校长、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同时还要服务社会、服务家长,实践“教育就是服务”的精神。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要把自己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加工整理,举办不同层次的报告会或宣讲会,引导广大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和推动课程改革健康发展。要改变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传统方法,通过及时组织学习教育新思想、新技术,迅速传递课改新理念、新信息,为基层学校和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革新教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要坚决摒弃哪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允许学校、教师自主创新,允许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同时存在,切忌以一种管理模式取代另一种管理模式,以一种教育现象取代或否定其他教育现象,为广大中小学校及教师创造和提供竞相发展,各显其能、各展其才的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要把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技术支持和学术服务作为中心任务,从培训内容、培训基地建设、培训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对象和任务,力争使教师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为教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四)、从长官型教学管理者向合作型教学管理者转变

合作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干群关系,每位现代教育管理者都必须具有这种合作的意识。一是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常常是外部管理多,制度约束的多,而以教育思想引领课堂内部专业化的研究、提升和指导少。引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和研究成果,才能实现行政单位与科研团队的优势互补。二是要与有关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合作。新课程倡导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要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目标,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是无法全部完成的。管理者要把

视线向校外延伸,加强与人大、政协、计划、财政、环保、卫生、团委、妇联、体育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为新课程争取必要的政策和经费,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全社会、各部门都能支持配合课改工作的新局面。同时,校际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内部之间相互合作。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直接代表政府组织和实施课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不仅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更要组织本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广泛开展交流研讨,深化合作办学,尽量把切合本地实际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开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同时,教育局各科室之间既要按照各自分工,为新课改提供服务和支持,更要加强协作,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课改顺利进行的政策措施,开发课程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课改实验扎实开展。四是校长、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合作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一切管理和教学成果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体现。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校长和教师要蹲下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和谐融洽的教学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还要与家长合作,合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要与社会人员合作,吸纳社区教育资源,共同走进新课程,建设新课程。

(五)、从粗放型管理向激励型管理转变

新课程改革核心是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改变以住只依照制定的相关文件例行公事,得过且过,敷衍塞责,走过场,搞形式的粗放型管理,同时对于课改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创造性地提出管理策略。

管理最终都体现在评价上。以前那种学年或学期初定计划、提目标,年终或期末算总帐的粗放型管理必须向重过程、重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型转变。《纲要》指出,要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世纪对教育评价提出的新要求。教育管理者要自觉变“判别者”角色为“激励者”角色,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努力把评价引导到“注重发展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强调激励评价”的正确轨道上来。对学校的评价,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新理念,不仅要看学校的硬件建设、制度建设,看升学率,还要看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更要看学校的长远发展潜力。要依托评价帮助学校、教师、学生找准教和学的方向,优化教和学的过程,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促进学校、师生共同持续进步。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改进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努力下移评价重心,把面向“过去”、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向“未来”、面向“发展”的评价,由单一的书面考查成绩评价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和学的评价。要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让师生个性特长最大限度地得到张扬。对学生的评价,要切实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要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角度,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要把学生的身体、心理、思维、创造等智力因素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知识水平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教育管理是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的助推器和内动力。促进教育管理者尽快转变角色,更加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背景下面临的紧迫任务。广大教育管理者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完成角色转变,更好地肩负起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新境界,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适应新课改

新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是“启智,陶情,冶性,锤志的健体”。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在保持原有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完善自我,倡导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应做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而且应当在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教师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互动式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首先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引导,教师普遍观点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的过程,且技能的训练是重中之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提法被广大中小学教师奉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与实施。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也确实培养出不少的高分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也逐步的暴露出来。人们逐渐感觉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能考出些高分,却不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当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应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而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就设计好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程序,在新课程中是行不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启迪、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善于把书本知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填鸭、灌输式教学,倡导互动式教学。《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互动质量和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只有在师生的交互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才能清楚了解到学生们学习状况,学习进度,掌握情况,以及根据学生不同的掌握情况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避免吃不饱、跟不上的情况发生。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教师要创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创造适宜于学生个体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教育理念。

社会在迅速的发展,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教师就不可能再套用原来程序、规划式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全面把握教学过程中不确定性----教学目标结果的不确定性: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多元取向;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得分点减少和淡化,得分点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独立、创新精神,同时开放课堂,将课堂与学生个体实际生活联系,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感悟,同时又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聆听同学心声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广泛的听取

同学的意见,聆听同学的心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都把师生关系定位在一个一上一下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在内心上不接受不同意见产生,一方面,他们害怕自己的权威与地位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则认为这样的行为会扰乱教学秩序,而使原定的教学程序和任务难以完成。“我们有问题的同学先保留意见,等下课以后再个别讨论。”这句话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然而,同学们提问大都是即兴的,在当时的环境与气氛下,思维也是最敏捷的,且很多问题带有共性,到了下课也很难再进入到课堂那样的氛围中去,问题也就不了了之。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要在内心去接受,学会聆听,哪怕学生提的问题不正确,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思想,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同学们的意见中不断的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另外,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开展一些讨论,而不只是简单的按照原定的程序进行。学生们的思维永远无法预定知道的,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学环境也都是教学过程中无法控制的。因此,我们唯有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允许有不同意见产生。

(三)、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调用多种感观引导学生学习

现代通讯、网络、视频等技术的高度发达,对我们的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调用多种感观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抱怨,“为什么同样的一个问题,需要强调一次又次,讲授一遍又一遍,而学生却是错了一次又一次。”老师弄不懂,学生也不明白。殊不知,长期的教师口授,以及黑板加粉笔,早就引起学生们对这些单一刺激的疲劳,纯粹的填鸭、灌输让学生是左耳进右耳出,课上完了,上课内容也就随着老师而忘到了一边。而学习是一个多种感观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长时间单一方面的刺激,必将使学生对这些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麻木,也就会出现学生似乎在认真的听讲、做笔记,却根本在大脑中没留下什么印象的现象了。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多种感观来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强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习枯燥的一贯认为,从而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多媒体操作能力,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否则不能正确操作多媒体设备反而会影响到教学无法正常的进行,起到相反的效果。同时,我们的教师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媒体选择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我们还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四)、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倡导终身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而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的强调竞争,使得有些同学把比自己强的同学视为眼上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一本好的参考书,课堂笔记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借给别人的,比自己差的怕追上自己,比自己强的怕自己追不上,于时同学之间勾心斗角的事常有发生,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使得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要倡导高效、开放的学习方式,同时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明确的指出,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应当是合作式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久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尝到众人智慧的力量,共同进步的喜悦。培养团队协助意识,集体精神,这正是我们长期应试教育下广大学生缺少的东西,唯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思想不断的进步,视野更加开阔。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学习成绩好与坏,不仅与学生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

(一)、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具体表现

1.注意力很难集中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思想浮动较大,加之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导致思想不集中,以至于教学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日积月累,逐渐与专心学习的同学在学习成绩上拉开了差距。尤其是一些留守少年儿童,缺少家长监管,他们常常会边写作业边看电视,很难静下心来专心地学习功课。

2.学习生活很无序

这类学生的物品摆放乱七八糟,学习用具与其他东西混在一起。经常出现写作业时找不到作业本,上语文课抓出一本数学书,该交作业了才想起它还在家里,各种资料东放一张,西放一张,因而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长。

3.做事拖拉,有头无尾,缺乏计划

正准备读书,突然想起有事还没有做,于是放下书本就走;学校举行学科竞赛,突然心血来潮要学习,买了好几本学习资料,结果没有看几页就扔在了一边,以后再也不提。因此,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却毫无收获。

还有些同学在看到同桌的同学在做数学作业,自己也拿出数学书;听到后面的同学讨论一道物理题,自己也翻开物理书,猛然抬头看到黑板上写着:“明天交作文”,又开始琢磨该写点什么——于是,三心二意,没明确目标的推动,也没有单位时间里较高的学习效率。

4.抄袭作业成为习惯

有些同学从偶尔的抄袭作弊慢慢发展为经常的抄袭作弊,这种抄袭作弊习惯所产生的惯性作用又会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逐步形成虚伪、不诚实、害怕困难等性格。学习变成了一种取悦别人的行为,虚假的成绩成了自我安慰的精神鸦片。

5.学习畏难情绪严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学生对学习有恐惧心理,怕吃苦,遇到困难则临阵退缩。随着困难积累,形成不想学或无法学的状况。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培养自觉性,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教师和家长都要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要使孩子能有意识地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必须让他们明确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条件。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由小积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严格要求,反复强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给他们制定一些严格的学习规范与制度,必要时可让家长监督执行,做到持之以恒,最终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标。

3.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对初中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打下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

4.消除恶习,破旧立新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习惯,并用良好的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它;其次要落实具体措施;最后还要做到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

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

1、抓课前,引导学生课前要抓好预习,明确哪些自己可以弄懂,哪些似懂非懂,哪些完全不明白。上课时就能带着问题听课,效率更高。

2、抓上课,课中听讲要领悟学法,上课时一定要专心致志,带着自己的问题跟上老师的思路,听清老师是怎样一步步分析这些问题的。如果还不明白,课间或课后要及时问同学或老师,不要留下知识上的思维障碍。

3、课后,要科学地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过的知识,最初几天遗忘的速度最快,所以当天学习的知识一定要当天复习。

4、课后作业的完成和错题整理。做业是为了巩固和消化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不要只用一种方法,要寻求别的解题方法。做完作业要自己检查是否正确,自我检查的重要性不亚于做作业,养成这个习惯将会受益无穷,这样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还要把错题及错误原因都记下来,以后复习时翻看一遍,因为这正是当时学习的症结所在。

5、及时总结,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学完一个单元知识之后,要总结一下学了哪些基本内容、基本定理、定律,本单元知识有哪些主要特点,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并引导学生自己绘制出单元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每个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本着对学生负责,为学生奉献的精神,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学校、社会和家庭: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与人的各种活动共始终,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受社会生产力、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此,在对人的培养上,学校、社会和家庭不能说谁更重要,只能说三者相辅相成,三者的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才能使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家庭、学校、社会在人的教育中的作用

(一)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基础,父母思想意识、言谈举止、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独特的,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家长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道德素质的形成,现在,特别是农村,有的家长只养不教,溺爱,娇惯,有的是简单、粗暴、棍棒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形成了孤僻、娇纵、冷漠的性格,因而出现了轻者撒谎,重者道德低下的状况。

(二)学校在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发展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学校教育,这是因为: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书育人而展开的,学校教育目的比较明确,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是一致的,并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总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学校培养人才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全面的教书育人。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对复杂多样的教育影响进行选择、整理、加工,避害趋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尽可能为年轻人一代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小环境,学校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有选择地确定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学校是培养人的最专门场所,尽管培养人才不是学校的“专利”,但是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无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学校教育都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课程是专门为学习者的学习而组织的教育内容,有一系列的要求和规范,是家庭、社会无法取代的。不仅如此,而且,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教育者,以培养人为本职。教师们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的学科知识及相关知识,具有起码的职业道德,懂得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可以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知识。

(三)社会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不仅受家庭、学校的影响,但社会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人的发展尽管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还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世代创造的产物,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配合形式

1、教师和家长互访,互访主要包括:①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条件,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文化水平、有何特长,以及学生在家庭中成长的基本过程,学生在家庭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等。而家长要了解学校、班级的环境和学习条件,了解学校老师对孩子所提的各种基本要求以及学校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哪些学习和活动的条件等。②互相通报在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情况,以及孩子在家庭、学校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③共同协商今后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做到互相协调和配合,防止不一致现象的发生。

2、书面或电话联系

书面联系是学校或班主任用书面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的一种常用方式。书面联系主要是每学期结束时,将学生手册或成绩单送交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并请家长签署意见。电话联系一般是日常学生在校或有特殊情况需及时征求家长意见、通报情况而采用的一种联系方式。

3、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对集体进行教育工作联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召开家长会可以使学校和老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与绝大数家长取得联系,且联系面广、效率高。因此召开家长会是目前学校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家长会一般在学期期中召开。其主要内容是向学生家长通报本学期学校教育工作基本情况、班级基本情况、小孩在校表现和家长协商如何配合进行教育学生的要求。召开家长会,我认为事先要作充分准备,目的明确,内容充实,时间紧凑,要讲究教育实效。

4、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将学生家长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一般有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两种形式。入选主要由家长相互推荐,并与学校方面共同协商产生。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性很强,既表现出家长对学校工作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感和高度热情,也有利于争取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学校工作。

5、举办家长学校

举办家长学校也是近十年来出现的社会、家庭和学校配合的重要形式。举办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有一些是从社会聘请的)和教学条件,向家长们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办好家长学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搞好家庭教育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家长应把家长学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讲究实效,力争办好。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网友来稿)2004-03-01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初中

吴云

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稳步推进,根据安排,我县中小学也将于今年秋季学期从起始年级正式进入新课改。一场影响我县基础教育的变革正悄然而至,新旧教育观念将在这场变革中发生激烈的碰撞与交锋,经过“洗脑”与嬗变的教育管理者与广大教师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全新的教学管理与实践中,不断摒弃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校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完成质的转变。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一定要抓教育观念的问题,要能够回答:我们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观念,转变哪些旧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变教育观念方面应当如何去做?下面,我就这些问题做一简要的论述:

一、正确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及管理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和动力,是影响和支配教育改革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与决定性因素。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1、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观念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们知道,教育改革分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及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即兴办教育事业的物质条件、装备的现代化和教育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二是内容及手段层面的改革,指学校的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的改革等;三是观念层面的改革。教育改革的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效、地位,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教育观念的改革是深层次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也就是说,观念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没有从观念上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内容及手段层面的改革则处于教育改革的中间层面,其变化是由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新理论所促成的。物质及制度层面的改革处于教育现代化的表层,它只是教育改革的保障机制。因此可以说,教育改革首先是一种作为精神及心理状态的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看,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尤其是教育观念客观存在,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的,因此,必须根除一些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

3、从观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看,虽然教育观念要受社会经济水平和社会实践的制约,但教育观念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他们都有自身的产生发展规律,必须防止机械唯物主义的看法。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往往会超前于教育实践,以它独特的导向性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我们工作既要立于现实,超越现实,又要在思想观念上有超前性。这样才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从新旧课程本质区别来看,新教育观念代替旧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的嬗变,不可能朝令夕成。由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新、旧课程目标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个方面做了分析说明。旧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功能上注重知识传授,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上“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新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功能上“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目标的不同决定着教育观念的差异。例如旧课程认为课程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旧课程观认为课

程就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要实现新、旧教育观念的替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5、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关键在教师。教育观念对教育的先导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要靠教师通过教学来实现,无论是教育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态度,而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因为任何教育行为都与教育观念密切相关,都是教育观念的直接反映,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起着制约作用。阿瑟·阔伯斯在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时说:“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最为重要的工作便是转变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使之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来从事教学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转变教育观念的条件与途径

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支持与配合,需要经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不断修正才能最终得以确立。

转变教育观念,我们首先要明确,哪些观念是束缚教育改革发展、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旧的教育理念。结合当前我县教学现状,愚以为,以下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显得十分重要、十分紧迫:

一是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这次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所以,基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功能取向不应该主要在选拔与甄别,为高一级学校生产“半成品”,而应该主要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提高生命价值,在保证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其终身发展的能力,为其未来的成功打基础。《纲要》也指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是真正体现“教育为社会服务,学生为学校着想”的办学理念。学校教育要充分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未来人才的多样性。不能选择可以接受教育的学生,而应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最基本理念。

三是转变教师职能。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应该是单纯地教书、按规定完成某一册书的教授任务,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导演,使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听众,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探究者。N.戈培尔,J.波特在《教师的角色转换》一文中对教师角色转换的趋势做

了以下说明。他们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从以下八个方面有所变化: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二是教师应从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组织学生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的知识资源。三是教师应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四是实现教师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五是教师更应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六是教师应更密切在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七是教师应削弱加之于孩子们身上——特别是大龄孩子及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八是教师更应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

四是评价标准应发生变化。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单纯看统考成绩,评价一节好课不应该看教师程序设计多么严密、讲解多么精彩,而应该看通过教师的组织和调控,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培养、智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同样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也不能单纯地看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应该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发展性的评价。

五是要抓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方联动。不能在学校运用新观念教学搞素质教育,在家庭和社会教育进行应试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扼杀学生的意愿和兴趣,要让新教育观念深入到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去。我们有些家长,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强加于孩子,逼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奥校,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把孩子从小就抛到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这样做,大多数情况违反了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导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目前,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只看重文凭不重能力的情况也存在,对个性、品质、能力和人才的创新思维关注不够。这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转变教育观念,有外部条件也有自身条件,我们要积极创设外部条件,努力改善自身条件,明确:

一、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领导的观念转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类型,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的教育机制在现实中的影响,对教育改革的障碍很大。改革的进程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主管教育的领导的思想有多远,我们的认识到了哪一步,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到哪一步。如果主管教育的领导的观念没有转变,或者对转变教育观念认识不够,这无疑会体现他对教育的各种主张认识和各个管理环节,现代教育观念就很难冲破传统教育藩篱和枷锁,真正走进广大教师的头脑中。

二、在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中,要有教育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及社会制度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支持与保障。尽管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有极大的作用,可以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往往会使传统教育观念的势力在现实的影响特别大,新的教育观念不能顺利地进入教育实践。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认识到教育观念的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对教育的影响。比如,我们要在教育的宣传、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和运行机制,为观念的最终转变创造条件。

三、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知识理论水平是形成教育观念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一方面对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养,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从

而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理论和观念的基础,这是许多成功学校和成功教师的经验之谈。目前来讲,我们要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有关文件和理论,要向省内外课改实验区学习,要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教师给予充分的支持与奖励,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探索、改革氛围。

三、客观分析旧教育观念对当前改革的负面影响

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传统积习对学校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这为推行新课改设置了重重障碍。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出近20年,然而不容回避的是,时至今日,如何确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以“重负低效、物式灌注、单向传输、主体缺失、重知轻能、重接受轻探究、重智能轻情商、重统一性轻个性”为特征的传统教学在学校教育仍有极大的市场,既便是在已经推行课程改革的实验区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师权威放不下,未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当今的中小学,教师仍是知识的传播者,是高高在上的权威,靠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他们把自己手里的教学参考书捧为圣经,以不惜损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权为代价,谋求自己在知识上的绝对权威。这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笔者曾代表县教研室担任县“三课达标”语文评委,在听课时,感触颇深。总结起来,教师的师道权威在课堂上有如下的表现:

其一、教师全程主宰教学过程。新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然而,我们所见的却是以“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写,教师布置任务或作业、学生按时按质完成”为特征的常规课、优质课、示范课。整节课,教学进程由老师全程操纵、学生被动配合,教师事先设计、师生“表演”完成。即便是偶尔有学生讨论活动,也是以“老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为基本特征,只求同不存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解决不注重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开掘。这种教学将课堂变成了以“听”为主要形式的场所,成为了扼杀学生智力的屠宰场。

其二、教师长时间占据讲台。讲台本应是学生与教师发表各自意见的舞台,在学校却成了教师个人传经颂道的讲坛。笔者曾任县语文评委期间,于2001年秋到2002年秋先后听60余位语文教师上课;做为主管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我于2003年春校级公开课活动时,先后听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8个学科20位教师上的公开课。在这两次大型活动中,我对教师在上课时占据讲台的时间做了一个统计,其结果令我大吃一惊。80余位教师,离开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去进行教学活动的仅20位,在这20位教师中能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少之又少,在一节常规课上,一位教师安排学生听录音的时间用去了39分钟!在校级公开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整节课没有走下讲台,有12位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间超过30分钟,仅有8位教师在教学程序中设计有讨论、交流,而这种交流与新课程所要求的探究性学习相差甚远。在这两次活动中,仅有2位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教师不愿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有很多的原因,但愚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不愿放下师道尊严。这种由权威的传统的师道尊严构筑的墙将教师与学生分置两边,使教学成为了一种单边活动。在这种单边活动中的学生也不愿与教师交流,进而形成了“鸦雀无声”或“一个声音高叫着”的尴尬局面。

二、陈旧的教学观依然统治着课堂教学

旧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知识和积累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惟一结论,这种教学观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变成了书本和分数的奴隶。在许多学科,最明显的一个表现例子就是“去问题教育”,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

笔者自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任课先后几次跟班走,从初一带到初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初一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而且答案有时还很有新意。到了初二,回答问题的学生明显减少了,举手的大多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到了初三,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然而下面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迫不得已,老师只得点名了。这种现象不仅在一所学校存在,在很多学校都是如此。是不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的空间呢?明显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呢?后来,我问了一些学生,他们才告诉我: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原本他们是可以回答的,但若答案不与老师的相同,有时得到的仅仅是批评或同学的嘲笑,不回答、不提问不会有任何麻烦,而回答不对却有不愉快的结果;再则,老师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地大家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就懒得回答老师的问题了。的确如此,在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也就放心了。有的老师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抽问学生,当得到的答案是正确的,也就是都符合标准答案了,老师才会感到学生确实没有问题了,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让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唯一目的。这种教学观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他们以为这就是一种成功。实际上,这种“去问题教育”严重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要知道,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正是这种陈旧的教学观一直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之成为了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开掘的罪魁祸首。

三、“惟师是从”专制性的师生观使学生主体性丧失

教师力求通过教学,像园丁修剪树木那样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统一标准的道旁树、没有一根杂荟的草坪。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最终变成一群只会听人吩咐,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学生。

近日,在武汉市新州区一所小学里,一位老师给班上的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要求学生以“春天”为题写作文。一位叫王聪(化名)的《春天》与全班其他60名同学的不一样,那些同学的作文大多以“春天好”的主题,赞美春天和风细雨、花红柳绿。而王聪理解的春天是:“春天细菌繁殖旺盛;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

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作文交到老师那里,王聪挨了批评。老师不点名对着全班同学说:“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

王聪的作文因为与教师的统一要求相悖,招致了老师的批评,然而,在我们看来,他作文里所反映出来的春天情景又的确如此!教师对学生自我感觉的批评可能会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和创新能力的泯灭,这或许是经过中国传统教育之后的科学家为什么没有一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再有一个更令人思考的例子:一次,某电视台的记者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来考察人的创新意识是怎样萎缩的。他们仅用一个“圆圈”来做调查。当他们拿着摄像机走进一所小学的教室里,用粉笔随手画了一个圆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有的说这是一个圆,有的说,这是一个太阳,还有的说是车轮子,答案综合起来有30余种。而当他们用一个同样的圆来问大学生时,大学生们脸上露出近乎鄙夷的神情说,这样的问题还用来考我,不就是个圆吗?当他们问某单位正在开会的与会者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后,在记者们非要有一个答案的情况下,一个人站起来说,那得让我们先问问领导做研究后再答复你们。听起来好像是个笑话,但却明明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教师严格按照统一标准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这样泯灭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主体个性的。

四、分数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沉重枷锁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个在校园、家长乃至于社会用于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而是这次测验得了多少分;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除了看他的课是不是注重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就是看每次学校联考后他所带的班各项分数指标在同科中的位次;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仍以分数的高低为最主要的录取依据。

在由分数决定一切的形势下,其他的一切都被列为次要,长时间在题海战、分数战中挣扎的学生无法发展自己的个性,无法关注自已的爱好。也难怪笔者在几次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调查中,都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看书的占到70%以上!整天只在和书本打交道的学生又能有什么爱好呢?所以有了书呆子的出现、近视率的上升、国民身体素质的下降(中小学生在室外活动用于身体锻练的时间严重不足所致)。

在这些旧教育观念的桎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精神现象。这些不具有独立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接班人如何能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如何能担负起21世纪富国强民之重任?

即便是在已经进入新课程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区,旧的教育观念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2003年10月,宜昌市教研中心组成5个调研组,分赴已开始课改的夷陵区、枝城市、当阳市、兴山县开展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走访了30余所学校、听课265节次、召开60余次座谈会、向教师与学生发放调查问卷900余份„„综合反馈的信息,调研组认为在课改实验区存在以下四个大的问题:一是实验区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根深蒂固,有些老师还认为新课改仅仅是换了教材没换观点。二是探

究性学习流于表面,深层探究不够,仅是给传统教学贴上“探究”的标签。三是课堂教学方法是“勾兑”的,如“勾兑”的酒,教与学的磨合不畅。四是教师讲得过多,走不出满堂灌的误区。

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给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设置了重重关隘,能否突破这些人为的关卡,对于每位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来说,都是一场“血与火”的考验。不破不立,要想立,就得破,要在破中立,立不立得稳关键是要看立什么,如何立,所以,学习新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四、新课程有哪些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是开启安全不同未来大门的重要钥匙。什么类型 的教育必定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应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智能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可见新世纪的人才就是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最有用的人。《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对基础教育课程应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这样的论述:“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这类人才,无论是教育行政领导还是学校教师都应树立与此相同的新的教育观念,并努力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具体地讲,新的教育观念包括:

一、“以全人为本”的人才观

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大师级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世界顶尖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同时,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更多地体现在面广点深、以博促专、一专多能上,以利于培养复合型、通用型人才,开拓型、领导型人才。为此,我们必须以新的人才观念审视我们的教育,确立新的教育培养目标。

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而我们要确立人才层次性观念,培养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还要培养大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还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出贡献。一个民族,如果只有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管理者,而没有足够数量的中等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有文化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其振兴恐怕也是很难的。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上了大学,成了专家、教授、学者、发明家,才称得上“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把基础教育引向了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歪路。

人才不是以文凭为标志的。在现实生活中,人才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才。人才的多样性决定了成才道路的多样性。进学校经过深造可以成才;用心自学经过努力也能成才;在社会实践这片广阔天地里锻炼更能铸就出千百万可用之才、栋梁之才。社会实践的事实告诉我们,考分最高的学生在中学或大学毕业的若干年后,大部分并没有获得人们所期望的成就,而活跃在政界、军界、商界、企业界、艺术界的领袖绝大部分并不是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相反,他们往往是徘徊在班级第十名上下的学生。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第十名现象”。因而,我们要打破“唯文凭论”、“唯学历论”,专才、通才、偏才,不管哪一种才,只要他能有道德,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就是人才。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铺平道路,要为人才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打下基础。

二、“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国家兴办教育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教育必须牢固确立为国家服务、为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育人为本”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观念,努力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教育要确立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教育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激发人的热情。在崇尚个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关键在于潜能被发现、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如何。在这个意义上,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交际、自省和认识自然等多种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于后天的开发。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方式。除了“白痴天才”以外,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怎样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答案是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正视差异,善待差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开发、发展学生潜能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我们要密切注意学生智力发展的动向,试探并力求及早发现学生潜在的各种才能,不能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要看作一座需要开采的矿藏,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要多给学生包括那些所谓的“差生”提供表现其特殊才能的机会,绝对不能轻易对学生作出其“一无所长”、“没有出息”之类的断语;要扬长避短,充分培养、发展学生智能的优势方面,鼓励学生在这些方面超越课标要求和教材,深入探索,敢于冒尖。我们只有热心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情地去帮助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我们才有可能给所有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

三、“以拓人为本”的教学观

教育是在为人未来做准备,新课程强调教学应以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具备开拓自已潜能的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基本思路,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

1、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对话和交往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地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合作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进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智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对话”中,教师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积极通过“对话”参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和条件,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对话式的教学应让学生在自尊中求学,在自信中求知。

2、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应从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学生的问题、兴趣、基础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问题的解决、兴趣的激发、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基础的不断厚实是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的目标一般不是事先预设的,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制定、在教学活动中动态生成。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或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或掌握状况以及课堂中出现的种种意料之外的事件,都应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成为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程的依据。教师的教学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现实的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迷信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学生们无论多有创意的答案,只要不符合“标准答案”,就被老师否定。在注重创新的时代,教学中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并赞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教师还要有容忍、接纳学生不同意见和答案的雅量,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疑点”,巧妙“布白”,设置“陷阱”使课堂变得意味无穷;教师要合理设置问题梯度,让不同程度得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层次上展开思考。

4、重视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

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教学不完全等同于智育,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份知识行囊。比如语文教学,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的文章,来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

四、“以立人为本”的质量观

质量观就是如何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质量,归根结底是如何评价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问题。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实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和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能否实施“以立人为本”的教育评价至关重要。

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旧教育观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等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授课质量不够重视。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也日益全面,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旧教育观对教学的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是单纯定量的方法,或是单纯定性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因此,我们应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例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旧教育观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或教育行政部门,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

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4、注重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

旧课程教育观评价注重的往往是区分、甄别、选拔性功能,只看教育的结果而不问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单纯的结果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一般用于对教师的奖惩和选拔学生。新课程则更加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五、当前形势下树立新教育观念的具体举措

我县中小学将在今年秋季学期从起始年级开设新课程,虽然本学期还未正式起用新教材,但对于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来说,这段时间恰好提供一个缓冲的机会,提供了一段理论学习的时间,提供了一个借助过渡教材进行探究实现新旧教育观念更迭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从培训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为顺利进入新课改做好理论奠基和实践准备。

一、加强培训学习,用新教育观念武装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告诉我们,行为是靠思想来支配的。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关键是看其思想是否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思想有多远,我们的认识到了哪一步,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到哪一步。所以,进行课程改革,首要的便是加强培训学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功夫,取得实效。

一是要物化前期培训成绩。推进新课程的培训,其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和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使教师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在培训的方式上,要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多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培训中来。由县组织的大型培训已基本趋于结束,但以学校为阵地的校本培训和以学科为主的教研组内研讨活动才刚刚开始,我们要灵活借助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为了加强对新理论、新观念的学习,在县教育局、县教研室的主持下,我县已于去年7、8月和10月先后组织了省级骨干培训员培训、教育管理者培训、教师通识性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培训面达到了100%。如果通识性培训是从表层对教师的旧观念进行剖析,那课程标准培训便是从中间层对旧观念进行挖除,但这还不够,即将开始的新教材培训则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脱胎换骨,是从思想到行动的全方位转换。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依托于新的教学载体、在广大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得以确立,所以能否用新的课程理念来认识新教材、运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对于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相当重要。在这段时间里,各学校任课教师要将参加通识性培训及学科课程标准学得的新的教育观念大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过渡教材的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是要加强对外交流。为了全面了解课改实验区的进展情况,更为解决广大教师在用新

教育观念教过渡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将老师派往实验区进行参观、调研和考察学习或将实验区教师请到学校来做示范十分必要。在这一方面,县教研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理论培训时有课改专家做讲座,让参训者获得最前沿的课改理念。在全县教育管理者骨干培训会上,县教育局、教研室聘请国家级课改专家郭元祥、省教研室和省继教中心的部分专家到会做讲座,让每位参训者学得了最为权威的新教育观念。

2、先后选派由各学科教研员及一线教师组成的培训者参加省级培训者培训。2003年,县教研室先后委派颜道生和我参加了数学学科、语文学科省级骨干培训,派杜平等十余位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参加了省级骨干培训。省级培训结束后,由省级课改培训员组成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专家组,于去年10月份对全县教师进行了分学科的课程标准培训。

3、先后多次组织城区学校及我县课改专家组成员赴课改实验区考察学习,进行专题调研。今年2月19日、25日,由县教研室组织、城区部分学校课改负责人组成考察组,先后到宜昌市点军区、兴山县就校本课程开发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情况做了专题考察,考察组通过听汇报、听课、到实践基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对校本课程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情况做了深入了解,并在2月底举行的教务主任会上就调研结果做了交流。

4、不断加强对教育管理者(学校校长、教务主任等)的提高培训,他们做到了以会代训,扎实提升。

部分学校也选派教师前往课改实验区学习,茅坪初中还于去年春季学期请枝城市语文教研员李祖贵老师来校授课,并与广大教师进行了交流。双向交流使理论培训与加深学习得以经常化,这为广大教师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并自觉进行相关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是加强课题教研。课程改革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依托于课题研究进行课程改革,有利于培养教师,使之具备新的教研与教学能力,所以基于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工作理应成为理论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积极探索实践,用新教育观念指导教学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新的教育观念运用到教学中去。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又是那些我们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这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是不言而喻的。课改实验区反馈来的四大问题在我们县也大量存在,又因我县各中小学校到现在还未使用新教材,所以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教过渡教材,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不要紧。紧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新教材或未进入新课程而将我们已学得的新的教育观念束之高阁。针对我县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愚以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抓好新教育观念的渗透。

1、教师要适当调整自已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做到少讲多学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前提,教学是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新教育观念?我们可以从“少讲多学”入手,把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

旧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言堂、满堂灌,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那便是一大进步。少讲多学中的“少讲”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地进行给予式的讲解。5分钟能讲明白的,绝不讲6分钟,学生自己能研究明白的,教师绝不要讲,从而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多学”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的活动多,即学生自己动脑想,动口说、读,动手写、摸、做,动情感受、领悟、体验的时间多,机会多,也就是得到的锻炼多。二是学到的知识多,信息量大。三是学生的收益多,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高,学习效益好,也就是学科更扎实更有效,相关素质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少讲”是手段,“多学”是目的。只有“少讲”才能真的“多学”;只有达到了“多学”的目的的“少讲”,才是高水平的“少讲”。讲是为学服务的,究竟讲多少为好,完全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学习习惯。只要能保证学生“多学”,教师的讲解越少越好。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自主学习也就自然多了,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也就有了。如何才能做到呢?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不是自己讲得怎样,而是学生学得怎样;教师讲多少、怎样讲、什么时候讲完全取决于学生学的需求,即因学定讲。

第二,讲授只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之一,绝不是全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引起研究、组织研讨、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提供信息、激发竞争等等,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教学教学技能必须多样化。在一节课中,究竟使用哪些教学技能,这些教学技能怎样组合,也完全取新决于学生学的需求,即因势定讲。

第三,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再是教师讲得怎样,也不是教师动用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技术,而是学生学得怎样,是不是达到了“多学”的目的。如前所述,这里的“多学”不仅是获得的知识多,而且包括得到的锻炼多、体验多、学习的质量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益好,即“以学评教”。

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少讲多学”,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必定能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学习、研讨,平等对话的教学过程方能实现。

2、在教学中,尽量采取“存问题教育”的教学策略

在前面我已提到过,旧的教育观念、传统课堂教学对于提问的策略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让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学因为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中、小学表现为产生问题的能力等),而将遭到摒弃。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采用“存问题教育”的策略。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策略的实施,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 的。

我曾听课改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教育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教师讲了6点,我们的留学生绝不会写5点,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教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1点、2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却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6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1点、2点,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6点不错,可是这6点我已经讲过了呀!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了6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6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6种方法。他们只讲了1点或2点,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6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国外教育在问题处理上的差异。我们旧的教育观是将孩子培养成为没有问题可提的知识传声筒,这种教育观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意识和问题能力的褪化是令人担忧的。所以我认为,在新课改中,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能力相当重要,我们最直接的做法便是让课堂成为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场所,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具体如何来做,我想,一门学科有一门学科的不同,这得因学科设问、因文设问、因时设问、因情设问。

3、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尽量采用鼓励性评语,多做表扬少批评

旧教育观在评价方面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求同不求异,对学生学习结果评价重的是分数,而不是素养是否提高。新教育观则强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对学生做发展性的评价。如何做呢?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在多数时间是低着头学习,能将头高扬的人很少。经过调查,我发现,将头低着学习的学生在性格上明显缺乏自信,这类学生很少得到过老师的表扬。既便是在公开课中,老师对学生的表扬、赞美也很少。这是多么严重的一件事呀!得不到老师肯定的学生是不可能用心去学习的,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比得到老师及同学的承认和表扬作为他学习的动力了。即便是回答得不是很好,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以鼓励。

做为一位负责学校教研工作的教师,我最高兴的事便是听英语老师的公开课。因为在他们的课上,我能听到很多的“OK!”“Very good!”“Yes!”“Please!”,我惊异地发现,也只有在英语课上,那些埋着头学习的学生才昂起他们的头,因为他们知道,英语老师会在他们回答问题后说“OK!”。这也许是在许多学校,英语教学评估总比其他学科高出一截的重要原因。

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是每位教师能做的事。鼓励性的评价表现形式很多,最简便的就是掌声和鼓励性的话语。我们不能吝啬掌声和笑脸,在一节课上,我们若能多次将掌声送给学生,这也是一种对新教育观念的落实呢!如何对学生做学期总结性的评语,我们不妨看下

面有两则来自某课改实验区一小学的教师评语。

评语一:你是个聪明、机灵而又调皮的女孩子。课堂上常常给老师以惊喜,你能回答出别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英语课上你出众的对话表演,形象逼真。每天午饭后,你主动整理教室,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老师喜欢你,同学喜欢你。可惜你上课爱讲话,影响了别人,也影响了自己。记住:优秀的学生是要有严格纪律的,愿意在这方面努力吗?

评语二:你是招人喜欢的孩子。最令我难忘的是运动场上你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奋力拚搏。每天早上,你早早地来到学校,一丝不苟地擦着楼道内的窗台。你如果认真写字,还真能把字写的公整。如果在此方面下点功夫,你会写得更棒。记住:老师多么希望你的学习也象体育一样出色啊!我相信你会努力的。

评语虽短,却显露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成功的肯定,对学生发展的激励与期望。学生能从评语中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这也能增强学生学会做现代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是多么希望能得到这样的评语呀!

如何将新教育观念贯彻到教学中去,以上的几点仅仅是抛砖引玉,做法也看似平庸,但我们若能将这几点做到位,那也就能自觉成为新教育观念的践行者了。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弃旧立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又没有现行的模式可以借鉴。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我县实际,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扎实稳步地推进课改进程,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做出不懈地努力。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

第五篇:提高思品学科教学质量大讨论

提高思品学科教学质量大讨论

心得体会

袁宗池

本人从事政史教学工作多年,我热爱教师职业,更疼爱我所教过的每个学生,看到一些学生对待政史学科无所谓,不想学的态度,我都尽力劝导,同时更是深感心痛。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为提高政史学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教学水平,现提出一些初浅对策。

一、制约政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政史学科改为开卷考、等级制后,许多人包括学生、家长甚至一些其他学科教师,对政史学科教育功能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政史学科对于中考影响不大,并且试卷难度小,对本学科教学不重视。由此产生了种种制约政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认为开卷考,不用上课也会考;二是实行等级制,达不达等级无所谓,对待品德学科不重视;三是课堂纪律差,品德课上开小差;四是占用品德课仅有的时间做主科作业等。为了偏面强调中考成绩,出现了一部分家长甚至个别主科教师以主、副科意识去灌输学生。可见,制约政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源在于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方面对本学科的不够重视。

二、政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育对中学生健康成长重要性已经众所周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与学校综合教学成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也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与学校升学率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也促进各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基于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目标出发,要实现的是健康的德育目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并不能单纯的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本学科实行开卷考、等级制的原因所在。然而,不重视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甚至影响学校学风校风,可能导致整体教学水平的下降。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综合教学水平提高都至关重要。

三、提高政史科教学质量的措施

要想提高政史学科教学质量,除了家长、学生,学校对学科重视外,作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围绕新课程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㈠、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要提高思想素质。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比较完善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二要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通过树立学习好、行为好、品德好的“三好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向上行为,不断修炼个人品行,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能力,使之成为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为。三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⒈精心组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教师则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才能把学生吸引住走进课堂。比如说我们可以用热点时事问题、疑点问题、生活材料等多种方式引入课堂,这样即可以体现品德与实际相联系,又能将品德与生活更好的结合起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热情。

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现代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重要性,因此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意识。那么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就所教课程的重点难点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发学生乐于去探究、思考、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

⒊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堂训练。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自以为自己讲解的很明白,学生一定能听的明白。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现在的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习的“主体”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新课程,我们不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普遍训练与针对性训练相结合,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收获。

⒋坚持趣味性,倡导民主型教学。在教学中,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结果会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倡导民主型教学,因为现实中常见的课堂往往是气氛沉闷,师生交流不够,学生参与调动不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们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感到激励、鼓舞,学生自然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才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⒌让学生参与,调动学习主动性。课堂上好的结束和总结可以起到重要的升华作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学生也可以参与,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的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言,对本节课内容作简要的复述或小结,这种做法会让他们积极动脑,即回顾了整个课堂内容,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政史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成绩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够促进各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在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的今天,政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需要我们任课教师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去实践、总结和提高,更需要我们学校领导以及每位教师和家长对本学科重视和配合支持,我们相信如果我们踏实地走下去,初中政史课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下载大作文 提高教师工资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answer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作文 提高教师工资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answer.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