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七节 磁生电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二、过程和方法
1.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探索概括出电磁感应。2.通过实验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2.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演示电流表、蹄形磁铁、导体、开关、投影、微机、挂图、手摇发电机一台、小灯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1.此实验叫什么实验?奥斯特实验。
2.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逆向思维将会怎么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话,然后说一说自己想了解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磁能否生电。我们先设计实验,从实验需要器材、实验条件、实验操作入手。
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1.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书上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播放课件:磁生电 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实验器材:蹄形磁体、电流表、导线、直导线、铁架台、细线。
2.实验步骤
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另外: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
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演示8.5-1所示实验 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且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更换强磁体,增强磁场,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上下运动
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运动
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斜着运动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而上下运动或者静止时却不能呢?如果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根根实实在在的线,把导线想象成一把刀,表达起来会方便些,讨论一下如何表达?
讨论分析: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而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①具有闭合电路;
②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为什么一定要强调“闭合电路”?如果电路不闭合,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就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只能产生感应电压。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把你观察到的事实归纳总结出来。由此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3.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化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注意是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得到了什么能?(电能)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4.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人们利用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这一原理做成了发电机,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气化时代开始了,其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发电机的一些知识。
(二)发电机
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呢?
继续播放课件:磁生电
演示实验二:把一台手摇发电机跟小灯泡连接起来,当摇动手柄使线圈在磁场中快速转动,观察到什么?(小灯泡发光)这说明了什么?(有感应电流产生,并通过小灯泡)再用电流表换下小灯泡,缓慢摇动大轮,请同学们判断:
当摇动转柄带动磁场中的线圈转动后,接在电路中的电流表指针会怎样摆动?是一直朝一个方向偏转,还是左右偏转?
当学生判断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后,作演示验证。这说明了什么呢?(通过电流表中的电流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
(三)交变电流
从上面演示可以看出,发电机能发电,且发出的电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我们把这种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 简称交流。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发电机的构造是怎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1.发电机的构造: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包括磁极、线圈、铜环、电刷等。
2.发电机的工作过程:
当ab向下cd向上运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有感应电流,ab边电流方向从a→b。
当ab转过平衡位置,ab向上运动,cd向下运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ab边的电流方向从b→a。
从发电机工作过程我们能看出,线圈转动一周,电流方向变化两次。
在交流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线圈转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周期。周期和频率是用来表示交流电特点的两个物理量。
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课本“想想做做”,通过做、想、观察得出结论。
其中第3题“体验发电机转速对小灯泡亮度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提高可见度及分解构造和过程的要求。)
①实际发电机也是由转子(转动部分)和定子(固定部分)组成。
②大型发电机一般采取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
③发电机发电过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同学们学了这一节内容,回去除了可以调查身边的发电机以外,还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思考“如何利用身边的能源来发电?”甚至试验其可行性。
三、小结
我们现在一起来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磁生电
一、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①具有闭合电路; ②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
3.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4.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二、发电机
1.发电机的构造: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包括磁极、线圈、铜环、电刷等。
2.发电机的工作过程: 线圈转动一周,电流方向变化两次。
三、交变电流
1.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 简称交流。
2.频率: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3.周期:线圈转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4.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兹。即一秒内有50周期,电流方向变化100次。
第二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电阻
一、设计理念
1.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课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本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打开探究之门情境——探究与发现——认知与实践——拓展与创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部分电学知识,能够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也掌握了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建立学生易于观察的模型,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解决实际困扰学生的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科技发展事例的内容真实、与所讲授的内容联系密切;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逐步养成能通过简单模型来学习物理,体会物理的乐趣;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了解其构造,学会使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创造出滑动变阻器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器材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情境创设”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 ”,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引导学生步入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认知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七、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附:补充介绍“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学生课后了解。
八、板书设计
第三篇:初中物理磁生电教案
磁生电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探索概括出电磁感应.。通过实验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法 【教学器材】
演示电流表、蹄形磁铁、导体、开关、投影、微机、挂图、手摇发电机一台、小灯泡.【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1.此实验叫什么实验?
(奥斯特实验)
2.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师]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逆向思维将会怎么样?
(先找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本第一自然段,然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生甲]磁能否生电?
[生乙]怎样能使磁生电?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磁能否生电.我们先设计实验,从实验需要器材、实验条件、实验操作入手.第五节 磁生电 [板书]
(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板书]
[生甲]实验器材:蹄形磁体、电流表、导线、直导线、铁架台、细线
[生乙]将直导线用导线和电流表相连,用细线将直导线悬挂在铁架台上(不要挂太高).[生丙]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静止,换用不同强度的磁体,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生丁]这说明没有产生电流.[生戊]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中上、下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这说明没有产生电流.[生庚]将直导线在磁场中左右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生辛]这表明有电流产生.[生1]将直导线在磁场中斜着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生2]这表明有电流产生.[师]如果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根根实实在在的线,把导线想象成一把刀,表达起来会方便些,讨论一下如何表达.[生甲]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有电流产生.[生乙]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有电流产生.[师]他们回答的准确吗?应怎么表达?
[生丙]不准确.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上、下运动,就有电流产生.[师]那么怎样表达能准确?
[生](讨论得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1.电磁感应 [板书]
2.感应电流 [板书]
[师]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发电机 [板书]
[师]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呢?
[演示1]把一台手摇发电机跟小灯泡连接起来,当摇动手柄使线圈在磁场中快速转动,观察到什么?
[生甲]观察到小灯泡发光.[生乙]有感应电流产生,并通过小灯泡.[演示2]用电流表换下小灯泡,缓慢摇动大轮,观察.[生甲]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生乙]这表明发电机发出的电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师]从上面演示可以看出,发电机能发电,且发出的电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那么它的构造是怎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看挂图.[生甲]发电机的构造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包括磁极、线圈、铜环、电刷等.[生乙]当ab向下cd向上运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有感应电流,ab边电流方向从a→b.[生丙]当ab转过平衡位置,ab向上运动,cd向下运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ab边的电流方向从b→a.[师]从发电机工作过程我们能看出,线圈转动一周,电流方向变化两次.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在交流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线圈转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周期.(边讲解边板书)
1.交变电流 [板书]
2.频率 [板书]
3.周期 [板书]
[师]周期和频率是用来表示交流电特点的两个物理量.4.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兹.[师]我们看课本想想做做,通过做、想、观察得出结论.[生甲]磁体近似于蹄形,一边N极,一边S极.[生乙]线圈通过铜环、电刷和灯泡连接.[生丙]摇把是通过皮带带动线圈转动.[生丁]当慢慢转动摇把,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流表中指针摆动,线圈转动一周,指针来回偏动两次.[生戊]发电机中线圈转动越快,小灯泡越亮.[师]同学们做得非常认真,回答得也很好,值得表扬.下面我们看屏幕(微机播放关于发电机的内容),看看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甲]实际发电机也是由转子(转动部分)和定子(固定部分)组成.[生乙]大型发电机一般采取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生丙]发电机发电过程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师]我们现在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三、小结
根据板书与学生一起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电磁感应、感应电流
2.发电机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人用手摇发电机,把手运动的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化成电能.电流流过小灯泡使电能转化成光能.2.手摇发电机灯泡的亮度是一明一亮闪,而手电筒灯泡的亮度不变.3.振动;振动;电流.4.汽车、拖拉机等设备中都有发电机,它们是靠发动机带动的,发动机把汽油、柴油等的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磁生电
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1.电磁感应 2.感应电流
二、发电机
1.交变电流 2.频率 3.周期
4.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兹.【布置作业】 1.复习、默写概念; 2.P29动手动脑学物理:1---6 3.同步6.2(以上明天交)4.指导6.2(后天交)【教学后记】
第四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电能”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难点:功和电功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信息。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能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二、电能的单位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J
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6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教学流程
课前调查→情景引入→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成果、展示资料、发言→引导阅读自学→讨论发言交流→设疑、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发言交流→引入功和电功的概念→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以下信息:1.电能有哪些来源?2.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3.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文字。
课堂活动
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如风能发电、管道输油、水电站、火车运煤等场面。师问:刚才播放的片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答:都是关于能源的。
师: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板书:第一节 电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电能的资料拿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整理好,然后在全班展示你们组的成果。
(生分组交流讨论,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合作精神,准备在全班展示和发言。师在小组间巡看,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小组讨论暂时到此,现在请各组发言并展示你们的成果。
小组1:根据我们组收集到的资料,电能的来源有各种发电机和电池,电能的应用有生活里的各种用电器,如电灯、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炉,电冰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师问: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小组2:我们发现用电器还有空调、电脑,而且发电机有多种,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
小组3:我们发现电池也可以分为几种,有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纽扣电池。
小组4:我们给电能的来源和去向画了一个方框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非常丰富,还有各种图片和实物展示)
板书: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给电能的各种来源分类。
(学生讨论交流)
师:请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甲: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发电机,另一类是电池。
生乙: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由动能转化来的,另一类是由热转化来的,还有一类是由核能转化来的。
师:能不能补充得具体一点呢?
生丙:风力和水力发电是由动能转化来的,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是由热转化来的,太阳能发电和核能发电是由核能转化来的。
生丁:太阳能不是核能。
师:太阳能是不是核能呢?
(生大多数表示疑惑)
师:好了,太阳能到底是不是核能呢?这个问题当作课后作业,课后查找资料,把它弄清,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电能的各种应用也分一分类。
(学生讨论分类)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么分。
生甲:我们把它们分成四类,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如电灯、电视;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热,如电炉、电灯、电烙铁、电饭煲等;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如电动机、电风扇、电车;还有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冷能,如空调、电冰箱。
生乙:冷能不算一类,因为没有冷能。
(到底转化为冷能算不算一类?学生争论,相持不下)
师:到底转化为冷能算不算一类?这也作为课后作业,向学们课后去查一查资料,特别注意看一看上册的《汽化和液化》中的TST电冰箱,我们下一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导学生从多种渠道学习知识,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回答:
1.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2.电能的不同单位是怎样换算的?
(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师: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生齐答:电能的单位有:度、千瓦时和焦耳,其中千瓦时和度是一样的,它是千瓦时的学名,其符号是:kw·h,焦耳是物理学中常用的能量的单位,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w·h=3.6×10J
板书:
二、电能的单位 6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J
师:那么1度的电能或1J的能量有多大呢?
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组图片和数据。
(打出多媒体投影,列出一组图片和数据,说明1度的电能和1J的能量各能做什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抄下的你家的电能表铭牌上的信息,结合教材电能表的内容弄清:
1.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2.你家的电能表的铭牌上各项内容的意思。
(生分组阅读、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生甲:电能表用来测量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生乙:电能表读数时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读数时要注意,上面所显示出来的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生丙:电能表并不能直接显示消耗的电能,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这一段时间前后两次电能表的读数的差。比如一个月消耗的电能,应该用这个月末电能表的读数减去这个月初的读数。
板书:
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讨论电能表铭牌上各数据的含义。
(学生踊跃发言,师强调指出“600r/(kw〃h)”的含义)
(请学生介绍新型的电能表,师尽可能鼓励、表扬、肯定学生的发言)
课堂小测(用投影)
1.小明家中的电能表月末的示数是3706,月初的示数是3646,这个月他家用去了多少电能?如果电费为0.45元/度。这个月他家应交多少电费?
2.我家的电能表铭牌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在一段时间里我观察到它的表盘转过了75r,问我家这段时间用了多少电能?
(培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用投影)有一个同学说水从自来水厂流过来,水龙头有水流出来了,我们就要交水费,而我们的生活用电,电流从发电厂通过火线流过来后又从零线流回上了,而且电流又没有减小,所以我们不应该交电费。你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说明应交或不应交电费的理由。
(放开学生的思想空间,提供各种思维碰撞的机会,开始时小组中有激烈的争论,后来大多数同意应交电费,气氛非常活跃)
6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甲:我认为要交电费,因为搭架电线要花很多钱。
生乙:而且修建各种发电厂也要花钱。
生丙:还有火电厂和核电站还要消耗原料。
生丁:我认为要交电费,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用电的时候电流虽然没有减小,但是消耗了电能,而获得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等我们需要的能量,我们交电费就相当于买电能来用。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思维的多样性)。是的,我们在用电的时候虽然电流没有减小,但是消耗了电能,而获得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等,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我们正是用电能表测量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做了多少功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然后根据做了多少功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来交电费的。很显然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是一样的。
板书:
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
课后作业
(第1、2、3题都是通过查找资料或调查完成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1.太阳能到底是不是核能呢?课后查找资料,把它弄清,并说明你的理由。
2.电能转化为冷能算不算电能的各种应用的一类?同学们去查一查资料,特别注意看一看上册的《汽化和液化》中的TST电冰箱。
3.教材P32“动手动脑学物理”
1、2题。
4.配套《新学案)P46,第7、8题。
来源:人教网
第五篇:电生磁教案
电生磁
安全与法制教育:
加强学生日常的安全教育,心理疏导及其食品安全教育,课间操楼道拥挤注意事项,周末及其节假日放学不要乘坐三无车辆。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重、难点: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指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
2、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__________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 ;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进行新课:
1、电流的磁效应:
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1)试验:54页图8.2-4示(对比条形磁体)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N极、S极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 结果: 结论:
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
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页提示)
(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