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信体验磨练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整合
浅议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整合
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钱惠忠(邮编 215200)
【摘 要】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束缚着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比较狭窄,制约着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英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探索、研究、运用所学英语提供了重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中快乐成长。【主题词】英语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教师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不仅要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精巧的教学设计,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从而体现自身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各种教学资源将得以更有效的应用,有利于创设一个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现代教学模式。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欲望
“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 not make it drink”。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语法等的学习和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句和教材联系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景的能力比较差。不同场合下,他们的口语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就显得束手无策。多媒体能将录像、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等动态地展现出来,不仅能化抽象为形象,还可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
牛津初中英语9A,Unit 1,Star Signs“Reading”。本课主要介绍12星座的名称、一年中各星座的时间段、重点是不同星座所具有的不同的性格特征。笔者用flash课件演示12个星座的动画介绍。动画人物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使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观察,感知英文介绍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理解,最后复述课文。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英语的欲望,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对教学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辅助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开发英语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多媒体环境下,由于呈现了大量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知识,对同一主题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老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地组织归纳信息,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在完成主题:ask the way、go shopping、talk about the weather、go on a trip等内容时,根据多媒体创设的某一场景,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编对话,练习听、说及进行语言操练等。最后通过小组的协同合作完成这一过程,学生应用听、说、演等各种方式学习,使学生有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协作精神,开发学生潜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都有所提高。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如果单用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而如果听觉和视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记忆85%,3天后留存记忆65%。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觉器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多媒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形声并茂、生动活泼。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学生脑、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更生动地感知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由此可见,在教学环境中广泛应用能使学生视听并用的教学多媒体,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造真实语言环境,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网络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能突破过去那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而且实现了网上资源的共享,形成了理想的网络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和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网络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多媒体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同时,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更有利于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促使教学过程的转变。变老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教具为学具,变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通过转变,我们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另一方面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英语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实或仿真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生活的距离,提供给他们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而且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触景生情,激发表达的欲望。这种情景式学习无疑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
如:Book 7A Unit2中的School Life。老师课前拍下同学们上课、课间、课外活动等场景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大家感到很新鲜,很贴近自己的生活,好多同学在照片中看到了自己。然后,小组内各位学生以讨论的形式,用关键句型和词组交流各自经历的活动。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学生参加班级的英语演讲比赛。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学生获得了练习语言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比起干巴巴的背诵默写,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在信息技术和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下,英语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情景的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的策略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所构建的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之 路定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七期
《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鲍寅初主编
第二篇:浅议信体验磨练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浅议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盐城龙冈初中 吴浩
当今世界,正进行着一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主流的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转入信息时代。步入二十一世纪,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已成为教学中的一种强有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缺少它的教学可以说是不属于21世纪的教学。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中学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使得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得到优化,体现出与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交互课程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强化和激发、互联网作为资源库对物理学习的强大支持、多媒体课件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等等,这些手段和方法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所追求的。那么,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呢?
一、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一)物理学科的特点。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整个物理学的发展表明: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自然的观察,特别是来源于物理实验,同时,观察和实验又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和实验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使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认真地实验,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怎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模拟一个动态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特别是在很多情况下不便于观察到的现象,比如物理微弱,物理现象呈现的时间不足,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在模拟时多次重复进行“放大”“慢放”“重放”“定格”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以补实现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结合物理实验,理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方法
1、在物理课堂上用活投影仪,数码展台和数码摄像机等视频设备 投影仪、数码展台、数码摄像头等视频设备,可将文学、图片、至实物放大展示到屏幕上,在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有很多实验是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如实器材体积比较小,或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可观察距离短等,使这类实验的演示能达到很好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使这些实验效果得到改善:
(1).利用投影仪或数码展台将实验现象图形投影到屏幕上: 例1:演示磁场的实验:通常是把铁粉均匀地撒在平板玻璃上,在平板玻璃下面放上磁体,轻敲玻璃板后可演示磁场,但这一现象要让全班学生观察到不容易,如果将整个实验置于投影仪上进行,效果就明显不同了。
例2:演示波的干涉:用一个平底的玻璃水槽装上水,加上两同频率的振源,置于投影仪上将干涉图样投影上去,全班学生就可以观察实验现象了。
(2)利用数码摄像头来改善不明显的实验现象:
例3:对于一些由于实验器材体积小的实验,可以用数码摄像头辅助,通过多媒体系统投放上屏幕,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实验。如实验中的小刻度尺、温度计、天平、弹簧秤、小型电流电压表等仪器的示数,就不再是前排学生的“专利”了。后排的学生也能清楚地通过屏幕看到并读数了。这样就使这些实验的可观性大大加强了。
例4:对于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如:水的沸腾、晶体的溶解升华凝华现象等实验不够明显,且有些还不易巡回让学生观察,使实验现象大打折扣,也只能是近距离的学生“受惠”,而后排学生只能望“实验”兴叹了。通过摄像头将实验“现场直播”就能让每一个学生看个清楚,看个明白了。
2、利用功放改良声学中的部分实验
功放是一套能将声音放大的电子设备,它由麦克风、功放、扬声器组成。麦克风拾取声音通过功放放大,再由扬声器播放出去,这样声音就被放大了。用来改良一些声学实验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土电话、音叉的共鸣、空气柱内的驻波等由于发出的声音比较小,使效果不佳,而利用上功放将这些实验产生的声音放大,就可以使这些实验效果变得非常好!
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被重视,用计算机或与多种设备组合不但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现代科学技术,还可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1).用光电产品和传感技术改良一些传统的实验
如在研究自由落体、匀加速运动、匀速运动、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实验中,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将时间和位移的数据测得非常准确。而利用光电和传感技术设备与计算机结合,就能够准确地获取这类运动实验中的数值,使实验误差减小,更具有说服力。(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它的使用给课堂增色不少,且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一些教师的技能和现代教学思想的滞后,往往会使用不当。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a.仅仅把多媒体当成了一块“现代化”的黑板,整个课件只是展示一些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教师则成了一个“放映师”。
b.用课件代替一切,不论是板书、实验等都让课件“包办”了,所有的实验都在课件中,完全不用了实验器材。
要使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物理课堂,不要让课件替代实验,因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用实验器材完成的实验尽可能用实验来演示。课件只能用来辅助实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如2003年在南昌举行的全国物理教学大赛上《多普勒效应》的课堂里,有些学生看过多媒体中的课件演示后就这样说“现在电脑什么都能做出来。”有一位老师在课件和器材实验的结合处理的非常好,在多媒体演示完后,再用发声蜂鸣器置于钓鱼杆上,再迅速地从教室上空划过,千真万确的多普勒效应现象出现在课堂。学生也无可置疑了,这实验就是最有效的回答。
(2)用来模拟宏观和微观的现象:可将天体运动和分子运动理论、磨擦起电的原因、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等抽象内容具体、直观。(3)帮助建立物理模型,如电场、磁场等。
(4)弥补实验的不足:如一些危险性实验:电路的短路等。不可见的实验:如热机工作循环中热内部出现的现象等。还有很多在这里将不一一例举。
4.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学生能够较为独立地参与教学活动。如轮船是如何顺利通过拦河大坝的船闸呢?如果让学生在网络教学法中有自己操作计算机,模拟轮船分别从上游和下游通过船闸的情况,观看一次不行就再观察多两次,教师不用花费很多口舌,学生就能很快明白连通器的原理在实际中的运用。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既可利和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又可利用“点对点”的操作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利用因特网,建立学校、个人网页、邮箱,拓展教与学的空间。
5、建立素材库,方便资料查找。素材库好比一功能齐全的资料室,每个学校应建立各科的素材库,把在学习中需要的大量文本、图像、音像和同步课件,分门别类存入电脑,使其具有资料集中,查找快捷,使用方便和共亨性强的特点,使用起来就方便了。
二、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整合”的含意在逐步的发展和深化,“整合”是一个新的事物,对“整合”的含意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对“整合”的理解还需要在实践中加深,“整合”也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对课程认识的加深而深化。所以在整合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受计算机的约束,以致教学不够灵活,放不开手脚。在整合的过程中,是我们教师利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我们服务于计算机,千万别倒置了关系,本末倒置了。2.“整合”需从一点一滴做起
“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宝贵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物理教学的精髓与内含;“整合”水平的高低,关键在观念的转变、在实践的探索。3.“整合”要特别注意科学性
由物理学科本身特点决定,它特别注意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特别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动画创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更要把科学性放在首位。不能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物理是真实的,是学生最可信赖的事实;计算机模拟物理实验是虚的,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是物理实验的补充,因此,不能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而不做物理实验。更不能由于信息技术的新颖性,过多、无限制地使用。要知道,任何东西见多了、用多了,也会令人生厌,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4.“整合”要注意实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图虚名,因此在进行“整合”实验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注意避免或叛乱少无益信息的干扰,有些教师为了整合的课件好看,加入许多装饰,偏离主题,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此,那些无谓、花俏的,与教学没有联系的信息,要避免减少,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5.“整合”也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我们是在为中学生讲课,为中学生准备“整合”的素材,因此,这些素材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艺术性,注意趣味性,让中学生爱听爱看,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喻教于乐,事半功倍。
总之,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上上下下,多方合作的整体工程。需要有体现“整合”观念的物理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需要有体现“整合”精神的物理教材,需要有经过培训具有“整合”思想的物理教师,需要有方便教师使用的经过科学整合的多媒体教育教学素材库,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硬件设施等,这就需要方方面面对众多的项目进行广泛的探索、研究、实践。对于一般学校和物理教师而言,最直接的研究项目,就是在已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框架下,去研究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教学改革过程,要破要立,要改变那种只重教师讲授,忽略学生因素,生搬硬灌的教学模式,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模式;要改变那种只重知识结果的背诵,改以重过程的体会和理解,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变那种只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提高;要改变那种傻教傻学的题海教学方式,变机械套用为灵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固定式思维为发散型思维。只有这种“整合”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三篇:信 息技术学习心得doc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1、教师应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
2、教师应是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3、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第四篇: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个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
一、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习质量;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把课程系统组织成为一个整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就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有序的、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优秀的教学软件其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艺术表现力强等,能很好地反映出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和谐统一。
利用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2、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
信息学习环境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借助信息技术而搭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由教学软件平台、学习系统平台、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各种资源网站等等所构成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体现出人性化、交互性、自主性、综合性等特点。
3、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做到“软硬兼施”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取决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硬件、软件、应用等,随着硬件设备的逐步到位,如何发挥信息化投资效益,重视软件、资源建设,尽快突破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瓶颈;由“重建设、轻应用”到“建设与应用并重”。
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备,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比如数字教室、数字化办公室、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建设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只提供了处理教学或管理问题的工具,它必须要有加工的对象才能真正有价值,因此必须建设与软件配套的教育资源,比如支持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支持管理平台的管理信息资源等。
4、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如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单元教学中,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利用互联网收集到世界能源消耗增长数字和发展趋势;世界已探明常规能源的贮量、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制作成演示文稿,以文字、图形、图片、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学生既掌握了学科知识,同时又掌握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并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以下列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误区:
1、整合课堂弱化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很多时候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迷失了方向。
2、整合模式单一,以课堂演示和操作练习为主,交互性差。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这种模式的一般做法是: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在课前设计并制作课件,课堂上按设计的流程操作计算机,把知识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尽管某些课件设计得比较精美,容量丰富,也具备多种感官刺激,但由于其缺乏交流互动,并未挖掘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尤如看了场电影,只观其面未达其意,教学效果不理想。而这种模式单一化、交互性差的课堂教学,也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
3、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公开课的形式。
目前,尽管有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公开课,然而信息技术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却使用得很少。许多整和行为只是为展示需要而设,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公开课“作秀”的背后却蕴藏着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困扰。许多一线教师表示考试压力重,教学倾向于满堂灌的口授,这不仅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用说人文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通过电化教学的直观反馈作用。采用信息教学只是为公开课的“作秀”罢了,疏不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也无所适从,尽管教师课前也苦心经营,结果还是事倍功半。
4把握不住适用信息资源。
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它具有开放性和定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在网络中都有很多。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资源的取舍是掌握教学内容关键的关键。老师如果不能有的放矢,结果就只能在丰富的资源中徘徊。
5、滥用技术软件。
有教师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音响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力度。在这种误解下,许多教师大力开发“精品课件”以便在公开课上“亮相”结果却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或者,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误区的对策
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误区的对策,首先要清楚信息技术其实只是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一种工具,具体可以理解为: 教师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理念的提升和发展,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更加关注的辅助教学,而且将信息技术孤立于课程目标之外,不能作为教学结构的有机元素来看待,结果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忽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而是把其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的一个侧面来看待。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工具,主要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师生通讯交流工具、测评工具、以及情景展示工具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将更加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学生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区别于以往的辅助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与认知的有效工具,并且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者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主要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学习者必须根据学习环境和目标,根据其预期结果,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
信息技术应该构建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学会在环境中主动建构、积极建构,构筑自己学习经验。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其网络通讯功能以及虚拟功能等方面体现,营造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环境。
如何使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避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产生的误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合理教学设计促进有效整合。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出现有好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a、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动画放映,分解演示,绘制图表,创设有效情景,故事讲解,单元练习课等。
b、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价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得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c、研制多媒体教材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特点,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和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精品制作与教学创新点相对应的良性循环路子。
d、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发挥出最佳综合效益。
2教学模式的有效选择。
a、讲授式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统一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在网络教学中的新发现。它就是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功能,进行屏幕广播、电子举手、屏幕监视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授课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对于软件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单机版演示型cai课件、视频、音频资料在局域网中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b、讨论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取启发式,注重对部题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bbs一般要学生学习,登录到服务器上,或者利用浏览器游览基于web的bbs系统,登录进入相关的问题栏目。在这些栏目中有大量的问题,学生可以游览别人关于问题的解答或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当于聊天室的功能作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在利用bbs或e-mail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答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c、发现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再由学生自主上网搜索关于主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 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 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a、指导自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自主地开展学习。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疑、导思的作用。
b、独立练习,是指利用计算机帮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主要应用于英语科单词学习与句型训练、电脑课中英文录入训练,各学科单元复习时的自我检测等。这种练习方法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适时评价,有的 软件还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其次可以 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个别化的训练,并通过独立练习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把握学习的进度和难度;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情境进行虚拟操作,即时反馈实验结果,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
c、协作学习,是师生之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问题 讨论、开展协作学习。利用电子邮件(e一mail)、在线讨论、电子公告栏(bbs)、文件传输(ftp)及语音电话 等方式,使传统教学的单向交流扩展到双向交流以至 于多向交流。通过协同、竞争、角色扮演等基本的协作形式,使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能够在多层面、多方位、多形式上展开,让学生通过友好的界 面,获取教学内容,并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换意见,有助于更加广泛、深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分 析、综合、评价和复杂应用等认知能力,并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d、网上学习,是学生通过校园网或1nternet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计算机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通过网 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接受名牌学校的同步教学,随时向名师咨询并得到教师指导。计算机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 学习的机会,也将大大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传输和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将人类的学习的内容到方式再到方法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适时、适度的正确运用,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逐步有序地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更大限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继而提高我们的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更有力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五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摘要】
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保障条件之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育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我认为,任务型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学模式;任务性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差异在于它注意信息沟通任务,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一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从而学习语言。
【关键词】
变换 互动 兴趣 交流 【正文】
通过国家组织的国培学习,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以前没有学到过的理论知识,有了新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自己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对教学过程也有了一定的深刻认识。下面是我的一点思考:
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建一个有层次的连续活动,并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其特点在于:
(一)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后,初步调整了学生认知结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提高了,他们不再是学习的“被动客体”,而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由此产生了内在的推动力。通过多次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地调动了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硬着头皮学”“索然无味”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厌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
任务型语言课堂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学生在具体目标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任务完成的好坏就直接体现着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投身到各种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实施任务型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并感受成功,获得自主地发展。
我们所用的初中英语教材,都是围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许多真实的语境和语言材料。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完成任务。
PWP Pre-learning,While-learning,Post-learning 三个阶段。Pre-learning(学习前)阶段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一切准备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中开始学习新的语言内容之前的导入、启动、复习、激活等活动。While-learning(学习中)阶段是学习新语言的阶段,一般是在课堂进行,但也可以是学习在课堂之外的自我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进行知识呈现、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语言内容,形成运用能力。Post-learning(学习后)阶段是学习新语言之后的评价、运用阶段,这一阶段是课堂之外的运用活动阶段。PWP 教学过程可以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项具体语言教学内容,在技能教学中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式,如听力中的 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和 post-listening,口语中的 Pre-speaking, while-speaking 和 post-speaking,阅读中的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和 post-reading,写作中的 Pre-writing, while-writing 和 post-writing。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要具备从事初中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英语语言能力,掌握外语教学基本理论、英语教学专业知识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等学科教学知识,并能用以指导初中英语教学。能够根据英语学科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案。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备实施语言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
语言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所掌握的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是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集体致问,师生共同解答,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提问技能是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长用的手段之一。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同样是在练习的训练中,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Good”“You are very clever!”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用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就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
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情感态度,给以多些关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初中的英语教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形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任务型课堂的教学就是把课堂活动任务化,以任务为核心,计划教学步骤,所以“任务“设计的质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设计的任务应具有挑战性,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认真作好学生需要分析,切实了解学生想做什么,会做什么,该做什么,需要设计学以致用的任务,与生活有关的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下面以一课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八年级上册Unit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lf Check时,围绕:叙述一次自己的旅行(a good trip)这一主题,我为学生设计了下列任务:1.Describe the place he went to 2.Tell what places he visited 3.Learn about the culture there 4.Talk about if It was a good trip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行不仅可以长见识,也可以体验异地风情,放松心情。如果学生经常旅游,就能在生活中调节自己的心情更有利于好好学习。
因此,我在该单元教学中设计了上述任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笔者现将此任务的实施步骤分诉如下:
在完成任务一“描述他去的地方”之前,我先让学生在网上查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从而为完成这一任务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二“讲述自己去过哪些地方”我让学生先弄清如何用英语表达地名,进而完成任务二。任务三是“通过了旅行了解了哪些当地文化”我让他们 4人一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进而完成任务三。第四个任务是“谈论旅行的好坏”,就很简单了。从上面所诉,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向导的语言交际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它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五)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具体任务、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它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当然,任务型教学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比如任务的选择并有进行需求分析,任务的等级评定也是任意的,并且任何形式中心的活动在语言教学中都受到排斥,学生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教师在其间不直接指导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使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肖嫚.互动式教学模式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 2009,(02).[2] 高雪松.英语词汇探索[J].科技信息, 2009,(02).J].科技信息, 2009,(02).[3] 韩炳华.浅议提高英语口语训练有效性的策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4] 张恩华.非英语语境下如何快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J].职业教育研究, 2006,(11).育)[5]马琼.提高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途径探析[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6]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出版,3(2004)[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实用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编委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9]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出版,3(2004)[10]槊.《启发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13、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