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掌上的长度单位”教学随笔
“手掌上的长度单位”教学随笔
李凤霞 山东省邹平县黄山实验小学 256200
长度单位迟迟不能与孩子们成为好朋友,是我始料不及的。一年级学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有两个长度单位,孩子们区分起来比较容易,之间的进率似乎一下子就掌握了。可是二年级学习了千米、分米、毫米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部分学生如同陷在泥潭里,稀里糊涂、理不出思路,遇到问题要么横冲直闯,要么随便填写,毫无道理和依据的乱做一起。想想自己在课堂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他们共同建构知识,学生的作业却给我当头一棒,让我大失所望。7道题(一次课堂作业量)错两道的比比皆是,极个别的学生全军覆没(一道也不对)。如此状况不得不让我深度思考其中缘由。
长度单位属于计量知识,计量知识具有严密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具体生动的形象很容易建立表象,部分学生不能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不能灵活运用长度单位的进率属于正常现象。该怎样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水平上消化这一难点知识呢?我苦苦思索着妙策。
一节数学课上,我认真地把长度单位按顺序板书,仔细和学生梳理,给学生有序清楚的知识链条,本以为这样会有新的突破,学生的作业依然是错题连连。如在填写长度单位的一道练习中,出了好多笑话。比如床的长度约2(),学生选择的是厘米,爸爸的身高是175(),学生填的是米。看到这样的学习结果,我顿时火冒三丈,真想好好地把这群小孩批一顿,但静下心来又想,他们也不想做错的呀,看来只好亡羊补牢了。这样的情况又一次把我带到谷底。
我仔细批阅着作业,脑子高速飞转,寻源求法,就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刻,一只胖乎乎的小手伸过来:“老师,给你作业。”我抬眼一看,是小胖墩张耀堃。“老师,改完错了。”他把眼光投向黑板,不敢与我对视,不住地搓手。他的窘相,使我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孩子并非不努力,更想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一气呵成,可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即使尽己所能后,还是搞不懂。老师一味的责备只能是活生生的与学生心灵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更难开启学生思维,启迪他们的心灵。我为自己不能让孩子学得快乐,享受学习而难过。“耀堃,你这道还没改对呢!”我面带微笑,轻轻地把本子递给了她,胖乎乎的小手下意识地张开5个手指头迎了过来。
就在他拿走本子的一刻,我豁然开朗:用手和孩子再度学习长度单位。我迅速整理思绪,激情四射地开讲:“同学们,咱们学了几个长度单位?”“5个”大家异口同声。“这些单位都藏在你的手上呢!老师和你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伸出你们的左手,仔细观察,5个手指头之间的距离一样吗?”孩子们都煞有其事地看着自己的小手,一脸茫然。瞄准时机,我提示大家:“大拇指是千米,食指是米,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各代表哪个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你们真棒!根据手指间的距离,你能说出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吗?”我又抛出一个重量级的球,孩子们都在冥思苦想。“老师,我找到了!”李欣烨脸涨得通红。“大拇指和食指隔很远,代表的单位之间进率是1000,其它四个手指头并排着,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她笑嘻嘻地盯着我。“欣烨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总结得真好,你可以当小老师了。”我赞赏地评价。“大家听明白李欣烨说得没有?咱们一起说一遍好吗?”我伸出左手和孩子们忘情地复习起来。紧接着我又编了长度单位儿歌帮孩子理解记忆。“长度单位可真多,从大到小听我说。千米米和分米,还有厘米和毫米。一千米等于1000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相邻进率都是10。一千个小朋友手拉手,长度约是一千米,两臂伸直约一米,手掌长约一分米,食指宽约一厘米,硬币厚约一毫米。
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更清楚地知道孩子正处在成长的阶段,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一次的错误可能就是他们进步的一个新台阶。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识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出错,不应简单的一带而过,而应引导其通过分析,认识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去除自己学习中形成的错误认知信息,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实现学习的一次飞跃。其次是借助错误,促进思维创新。在与学生分析犯错原因时,往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创新火花的迸发,因为此时的学生不仅对原有知识的结构更为明了,还会对原有知识的各环节关系处理地更透彻,在此基础上,一些简便的、规律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迸出来。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错误,要正确地利用这些错误资源,让孩子们在错误中成长。
可想而知,对这部分内容孩子们会有新的体验与感受。这个小小的教学环节早已随着时光渐行渐远,可是它却像烙铁一样印到我的心坎上。对于一些知识,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应该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化,深入浅出,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二篇:手掌上的家长会
手掌上的家长会 文:王金鹏
家有儿女,为当父母的增添了无穷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老张最大的烦恼,就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宝贝儿子小张。
小张是个高高壮壮的大小伙子,硬朗的脸部轮廓、浓眉大眼,和老张年轻时候一模一样。那倔强的小脾气,也一模一样。
老张最头疼的就是三天两头被小张的班主任找去开单独的“家长会”,经常要请假不说,还要在比自己年轻十岁的班主任面前一再点头哈腰作保证。小张呢,却坚持不懈数年如一日的不断为老张制造单独家长会的机会。什么接下茬气哭了新来的音乐老师啦,装糊涂气得快退休的数学老师胡子直抖啦,因为篮球比赛和邻班同学肢体冲突啦„„特别是中考前的这个夏天,老张几乎成了班主任办公室的常客。回来之后,老张对小张使劲了种种办法——温言软语也好,暴风骤雨也罢,威胁恐吓、利诱哄骗无所不用,效果却一点不见。
终于熬到小张上了高一,老张满心期盼小张能够有点长进,千万不要再三天两头让自己去开单独的家长会了。您还别说,小张这次的班主任还真不错,一次都没有叫老张去单独会面过。倒不是因为小张上了高中就有所收敛,而是因为一件利器——校讯通。
刚开学的时候开通校讯通的时候,老张还颇有微词:这又是学校和什么机构合起伙来让家长出钱的吧?谁知道,这校讯通还真是好。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生活阶段的孩子们,正在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学校也在努力跟家长做着沟通。原本每天老张都提心吊胆的担心小张是不是又迟到甚至逃学,现在好了,孩子几点几分进的学校大门,立刻就有短信发送到老张的手机上。老张再也不用坐立不安的担心焦虑了。几月几日的开学典礼,几月几日的新生见面会,明天要升旗别忘了提醒孩子穿校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初中时候,小张曾经冒用老师的名义说收这个费用那个费用,当老张夫妇还感叹着“义务教育怎么也收这么多的钱”的时候,小张早就拿着骗来的钱逃课去泡网吧了。现在好了,所有的收费都直接发送到老张夫妇的手机上,有些大额的款项,直接会给一个银行账号,由老张亲自打款过去,再也不担心孩子骗零花钱用了。
年轻的新班主任还常常给老张单独发送一些信息:今天小张同学在篮球比赛中表现突出,可以感觉到他的集体荣誉感。今天小张同学主动帮忙打扫实验室,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我推荐小张同学参加学校的田径小组了,希望你们能够支持他„„老张拿着手机,眼眶有点模糊。
自从开通了校讯通,老张放低了身段,经常和小张的老师们开开手掌上的家长会,交流小张的点滴进步。老张和小张之间的话题多了,亲子关系也融洽了。校讯通让老张和小张变成了朋友。
梦想照进现实 文:苏畅
看过太多太多励志的美文,我只觉得他们都像是下午茶的小点心,看似芬芳精致,却顶不住饿。唯有一篇,却深深的印入了我的脑海,犹如心灵鸡汤,醇厚营养,回味无穷。
一个孩子有个梦想:住在花园洋房里;娶一个长发乌黑身材修长美丽善良的姑娘;生三个健壮的儿子并且有令羡慕的工作;而他自己当一个探险家,拥有一辆红色的法拉利,不必为衣食去奔波。可是有一天,孩子玩橄榄球的时候受伤落下残疾,他不能再当探险家,就开始经商,并且赚了很多钱,和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结婚。她虽然有乌黑的长发,但是个子不高,会做美味菜肴。纽约的高层建筑没有花园,他有了三个可爱的女儿,她们都很爱父亲。因为残疾的缘故,他不可能开红色法拉利了„„
某天早晨醒来之后,他又想起往的梦想,与现实反差巨大,不仅自怨自艾。他为此忧心忡忡,并且忧郁成疾,卧病在床,悲哀不能自已。睡梦里,他质问上帝为何不实现他的梦想。
上帝说:你的梦想很美好!可我却用那些你没有梦到的东西而使你惊奇。他打断上帝的话:可是你没有把我真正想要的赐给我。上帝说:但我想,你能把我所真正希望的给予我。他从来没想过上帝想得到什么。上帝说:我要你愉快的接受我的恩赐!
梦醒之后,他康复了,幸福的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开始喜欢孩子们甜美的声音和妻子的美味菜肴,从窗口观赏城市的夜景„„从此他的生活充满阳光。
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圆满结局,教育我们知足常乐,面对生活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要总以为自己美中不足,总是盯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何不换种视角,愉快的接受上帝的赐予?
史铁生说过: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知足,发烧了,才体会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舒服。我们不断的转换视角去审视,你会发现,没有可以畏惧的事。
对幸福的追求是每个人的理想,十年寒窗期望考入一所梦寐以求的大学;学业有希望谋取一个顺心如意的工作;工作尘埃落定想觅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十月怀胎想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可是,儿子呱呱落地的时候你知足了吗?而立之年是不是又想谋得一官半职?职位升了,工资高了,新房买了,家具换了,什么都是新的,回看看是不是老婆也该换了?
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人们总是不断提升自己梦想额度的时候。这种时候,不妨停止抱怨,回头看看上帝给你的惊奇。
学会知足,每一秒都是精彩的生活;学会换位思考,每一段过往都是如歌的岁月;乐观的面对生活,生活会回赠你无比的光明。
“情圣”杜甫 文:方军
在唐诗中,我一直偏爱杜诗。
杜甫的家学和功底都是深厚的,但生前诗名不振,远不如与他交游的高适、李白、贺知章等人。都说“诗言志,歌咏言”。浪漫诗风易豪放易高飘,易出天真之境,人爱诵之。而杜甫走写实的路,易困苦,易琐碎,易出俗态。杜甫的诗,已是现实主义诗风中的上品,但在当时仍难像李白的豪言壮语诗句那样广为传播。
但是,杜甫对生活、对平民的疾苦、对周围物景的感受却是非常独到的,细腻丰富,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加上他的深厚功底,诗句的描述亲切感人,丝丝入扣。那满溢诗中的情感和表现手法,是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
杜甫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信手拈来,吟叹成诗,让人读来不得不感叹杜甫的功力之深。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此诗所述因杜自已原住的旧宅前有一棵枣树,杜甫一家一直任由一位“无食无儿”的邻居妇人来扑枣以补助其生活。而邻妇来扑枣也是有心理障碍的,自认有失面子,怕主家不同意,但又不得不如此。“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两句的描述非常传神。后来,杜家迁居,此宅让给了他的吴姓亲戚住。这位亲戚马上就用竹篱将枣树围入庭院内,不让邻妇再来打枣。这本无可厚非,但那妇人确实贫穷,就向杜甫申诉。杜甫得知情况后,很同情这位无依无靠的妇女,写了一首诗点化吴姓亲戚,谁料对方完全不省。于是,又写了这首《又呈吴郎》,用客气的语调,认真的为邻妇向吴郎说情,并委婉的指责吴郎“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全诗就为一件小事说情劝解,却没有一个字正面劝说,只描述事实和状况,几十个字就入木三分的把事说清楚,最后:“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感情真切,足以感动和振撼吴郎的良知。
我还没有见到其他诗人能写好如此“小诗”的。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可见杜甫之“多情”的自然流露。
在瀼西和东屯时,除了“枣熟从人打”之外,杜甫还“药许邻人斫”,“拾穗许村童”可以说,正是这种无时无刻不关心黎民疾苦的崇高精神,才使得一部杜诗如此的激动人心而千古流传。一到瀼西“便插疏篱”的吴郎,在读完心忧天下、胸襟博大的长辈的这首诗柬后,应该感到惭愧,也当有所感悟吧!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因为他对国家、对民众、对亲人、对朋友之“情”,无往而不笃实淳厚,诚可谓千古一人。
飞越“天空之镜”
文:陈叡
北半球刚刚入冬,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计划着一场瑞士滑雪之旅。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到正值盛夏的南半球,感受在白色世界里飞越天空的魅力。
玻利维亚西南部,拥有绵延一万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乌尤尼盐沼。眼前亮晶晶闪动的不是冰,而是盐。在一望无际的白色世界里,扑面而来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纯净与美丽。
湛蓝的天与一望无际的洁白盐粒在天边交汇,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热气球飞行是这里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在这里,我尝试了一次,体验飞行高手的乐趣,在海拔4400米的乌尤尼盐沼上空,俯瞰下方一片洁白的世界。我还尝试着挥动球杆,击打出一枚彩色的高尔夫球,看着小球在一片银白的球场上,缓缓入洞。感觉果然与以往完全不同。
据说大约4万年前,这里原本是一个巨大湖泊,湖泊干涸后,就形成了一块月牙形状的盐沼地也就是如今的乌尤尼盐沼。乌尤尼盐沼昼夜温差极大,而且气候干燥,不过当你漫步在盐沼的天地,浸没在纯白的世界里,会彻底被这令人窒息般的美丽所折服。这里除了一些仙人掌以外没有其他植物生长。每个湖泊的色彩和结构各异,根据盐中所含的矿物质不同而呈砖红色、绿色、青绿色或银灰色。眼前亮晶晶闪动的不是冰,而是盐。在一望无际的白色世界里,人们感受到了世外桃源般的纯净与美丽。乌尤尼盐沼不仅拥有美到极致的自然风光,还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生活的天堂。生长千年的仙人掌、稀有珍奇的蜂雀、粉红可爱的火烈鸟„„它们的身影为乌尤尼盐沼增添了勃勃生机。
每年冬季,乌尤尼盐沼被雨水注满,形成一个浅湖;而每年夏季,湖水则干涸,留下一层以盐为主的矿物硬壳,厚达六米。尤其是在雨后,湖面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镜子,反射着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丽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走在一个没有时间的水云之间,而最美的是晴朗的夜晚,当漫天繁星尽布于穹顶时分,你的脚下也是无尽的星辰,就仿佛走在银河里,而大地消失无踪。
放眼望去,四下一片空旷,映入眼帘的只有头上的蓝色和脚下的白色,周围万籁俱寂,静得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方向已经无法辨别,人就像漂浮在空中一样。站在神奇的乌尤尼盐湖,每个游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据说由于“天空之镜”面积空旷,极其光滑,同时海拔差异极小又极平整,地表反射率极高,这里也是理想的测试和校准地球遥感卫星的好地方。如此说来,这里还真的是一面神奇的镜子,让卫星能够照出自己的容颜。
第三篇: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课题 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教学步骤: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教学过程 ]
一、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用的课桌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我们今天将完成哪些任务呢?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学会估量物体长度。
二、自主探索,质疑问难。
1、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展示成果,构建网络。
1、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 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 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量一量桌子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2、学生展示。
3、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1:长是80。
学生2:长是24。
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
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
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学生测量。
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
学生:桌子长80厘米,宽30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四、总结延伸:
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80厘米,宽30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针、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反思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例题。例1 统一长度单位 例2及相关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例3及相关内容 认识米
用米量 例4及相关内容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1.统一长度单位。(1)例1。
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①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如用1角硬币作标准量,得出课本宽大约7个硬币那么长;用曲别针量,得出课本宽有5个曲别针长;用三角形量,量得课本宽有4个三角形学具那么长;用木块量,得出课本宽大约15个木块那么长(见下左图)。由这些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自然会想到:“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②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如用小刀量铅笔盒的长,用曲别针量铅笔的长,用橡皮量剪刀的长,用“一”量桌子的长等等,通过比较所量结果,学生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但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量的数据却可能相同。如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的长是不一样长,但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有5把小刀那么长,同样都是5,它们却不一样长(见下右图)。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可以让学生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让学生看到,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等去量桌子、铅笔盒、剪刀等物体的长度,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2)例1的“做一做”。
第1题,将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着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这里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第3题,是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测量的方法类似第2题,只对着所量物体的左端摆放1个正方体,而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教学时,如果学生看图估测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在用实物进行测量时,无论是用一个一个摆放实物的方法,还是用一个实物一次接一次测量的方法,开始测量时,都应提醒学生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
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1 立方厘米),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教材由此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教材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先出示一个图钉,通过测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在引出尺子时,教师应说明发明尺子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尺子的作用。在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先让学生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然后让学生量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巩固1厘米的表象。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活动,如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1厘米的长度等,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2)用厘米量。
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时,要注意说明量的方法:量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示范。学生自己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长度单位 厘米”教学设计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淮小学 李志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浓江学校二年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学情简析:
在生活中,学生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还不太清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情感目标: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 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引导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测量
第四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3、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第五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南宁市新阳路小学 马相锋
新学期开学,我和孩子们就一同进入二年级的数学王国里去共同探索新的知识了,迎接我们的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习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学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如:用三角形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整堂课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圆形、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铅笔、黑板等,以及用尺量出自己身体上的数据,还有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从学生课后的练习和作业中看出: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学生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经验的积累。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文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很高,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南宁市新阳路小学2010-2011学秋季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马相锋
1.《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今天我开始教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第一次数学课,开始时,我组织同学们认真学习“导学案”,同学们讨论得还算积极。但是做到“估算物体长度”时,学生傻了,用不同物体估算物体有几个长度单位时,得出了很多答案,和我想要的答案相差颇大。到底怎么回事呢?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问题出现在学生对“厘米”和“米”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没有能更深更熟练的理解和掌握“有多长”,导致估算失误较大。我将会重新给学生们指导这些长度单位的具体长度,提高他们的估算长度的观察能力。
2.《线段》教学反思
今天改到学生《线段》作业时,发现有些学生对线段的判断有误,把很多不属于线段的题目当成线段。我思考后,觉得教学时,可能忽略了,对《线段》特征的强调,讲课时没有突出这一重点和难点。才会使学生听得泛泛的。所以,我决定,下一节课时,我会再一次告诉学生,线段要符合3个特征,其一是直线,其二是有两个端点,最后是可以测量得出长度。
3.《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竖式计算》教学反思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题,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的算理。反思这一节课,新课前对一年级的口算进行复习,强调算理很有必要,为本节课笔算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把后面例题计算拆开摆在口算复习中,对后面笔算起到更好的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加),教材创设情境如下: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游乐园,人数分别是36、30、35、34人,如果一辆大客车限坐70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本节课只需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竖式,但当我提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问题,经过学生的补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对于进位加的我把他们都写在了一个角落,作为课堂最后的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在讲解例题一的时候,我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图,把小棒图竖起来摆,使得竖式形象化,接着把形象的小棒图再抽象成数字。这一环节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竖式的算理。再通过练习判断,使得学生对笔算时出现的种种情况有所警惕,从而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处理本课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1.没有深入的解释“合成一辆车”和“准乘一辆车”,导致在提出问题“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后,还有学生提出后不确定是否可
以合乘一辆车。2.由于上一环节没有处理好,所以导致时间不够,后期练习中的判断改正题没做,拓展题也没做。这是本节课最值得检讨的地方。以后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的每一句话。
4.《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计算》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老师的点拨完成了教学任务。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习惯。
5.《不退位减》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情景:二年级学生为迎接国庆节准备盆花装扮教室,是以统计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的。这样既复习统计知识,又为学生留出了更大思考空间。同时我也把“问题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解题多样化,口算、摆小棒、笔算均可。然后大家集体交流各自方法,从而也引出了笔算减法,通过学生自己讲解、互相质问、教师引导到改正展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学生不仅学会了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一举两得。
这一节课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把机会留
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提高、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数学的快乐!
6.《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一堂计算课,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层次清楚,符合计算课型的一般步骤。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1、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56–22=?让学生根据以前学的方法来思考,想想相同数位的数直接相减?把竖式写在记录本上。
2、方法的交流与展示: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直观图的教学。
3、具体情景中适用方法运用:57–14 39–8让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请写在记录本上并说说为什么?
作为新教师的我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发现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首先是学生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应该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因该牢牢的“抓”着学生,生怕学生出错。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其次是让学生说的练习的还不够。如今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改变过去应用题教学片面强调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做法,做了题目就要让学生讲出,你是什么算的,为什么是这么算的,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是新授前的引入。两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处于地段学生。他们的自我掌控能力还不够,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通常只能维持在10至20分钟的时间,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里学得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堂课可以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利用情景图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尽快的进入上课的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后面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计算作好准备。
最后算理和算法,这点是针对计算课来讲的。在教学直观图的时候可以结合算理和算法同时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记住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7.《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应用题。课堂效果特别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整节课都全身心地投入。总结一下自己认为成功的
地方如下:
一、能利用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时,我出示了本班的小红花评比台,让同学们数出我所指定的三位同学所的小红花的数目,学生因为要研究与自己有关的事非常高兴,他们马上投入了兴奋的学习状态。
二、为学生创设拓展思维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三条数学信息,所以学生思维的空间大大拓宽,每一位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且列式解答。他们的思维很活跃,竟然提出了十个不同的问题。由于研究的问题是自己的事,问题是自己提出的,又是自己解决的,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教师引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掌握的灵活、扎实。
三、能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情景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优秀的同学学习,积极上进。
总之,我觉得这节课把新课标的思想体现得很好。知识的学习利用了学生的实际,思想品德的教育恰到好处,不是牵强附会,8.《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这节课,首先对学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赛,加强学生的口算.然后,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讲桌上课本数量的变化,真正从实际过程中体会加减混合的意义,同时感受到计算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紧接着,出示教材情景图,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说出小猴子只数先减少后后增加的变化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变化过程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5-3+2。得出算式后不要急于计算,让学生再对照画面说一说“5-3+2”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加减混合算式的认识。计算时先让学生对照图思考怎样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计算顺序先算出“5-3”的得数“2”,再次让学生明确“2”表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的顺序和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算第二步时,仍然要注意提醒学生思考:用哪个数加上1,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第二步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2”加上“1”,从而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然后,以“你还发现了哪些变化?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为主线,把课堂交给了学生,通过学生的交流、思考.加深学生对其计算过程的理解和感受活动不够落实。
1.《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在口诀整理中,由于试教中发现让孩子自主整理时间比较费,同时将多余口诀放一边整个板书有些散,而选择在老师引导下整理。其实在这一环,如果让更多的孩子根据已有经验都来出谋划策,孩子们完全能做得更好。同时,在练习中,我努力想使习题更具开放性,增加习题的量,让孩子们自主提问,而忽视了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思考需要空间。如果我能在后面的应用练习与拓展练习中,先带着孩子们细致地看看题目,也许孩子们会理解得更好。同时,也说明孩子们平时缺乏审题意识,或许根据每天7节课来提问,有些脱离学生兴趣。因此,在习题巩固一环,放之前应先扶一扶,或许会使更多的孩子走得更好。
一直以来,我对于课堂的理解总是有些小碎步式的,无论是对于孩子活动的有效性还是对于课堂自主探索时空的处理,总是亦步亦趋。虽然学得扎实,但缺乏灵动的探究。其实,我更喜欢放开的课堂,或许并未收获结果,但经历失败也是一种成长。就像偶像黄爱华老师说的:朴素到课堂中只剩下数学学习,数学学习需要怎样就怎样,不因课的功利而改。因此,这次的上课是完全不同于本身风格的尝试,自己本身就有些不适应。但只要有了开始,相信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堂,不管是失败或成功,或许就像孩子们的学习,需要结果更需要经历,不仅使孩子更好地成长,也使我收获更多。
2.《8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根据信息独立填表格,并且思考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让学生初步感悟几个八是多少,为编口诀扫除障碍,分散教学中的识记难点。根据表格中的数写出乘法算式,进而让学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同时,我还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口诀的目的。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8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发现规律。在解读品味,感悟口诀中,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编的口诀发现口诀存在的规律,以便学生更容易识记,没有引导学生根据前后句的口诀,来推导出自己忘记的口诀。没有让学生说说8的乘法口诀与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规律的相同点。让学生猜猜看9的乘法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并且最好能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口诀的特点去熟记口诀。
2、练习的设计过于普通化,没有层次性,思考性较差,不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在巩固训练中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可以让学生联系
生活实际,提出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3、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会烦锁地进行碎问,而且技巧不高,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没能通过追问,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不能有效地促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这些缺点都有待于自己今后教学中不断去改进和提高,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面和教学能力。
3.《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9的乘法口诀》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口诀的能力,所以编口诀并不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在这节课教学中我重视学生找9乘法口诀的规律。
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复习了9加几,对给9凑十加深了印象,让学生明白9的乘法口诀不难。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学生通过自己对9的口诀的观察发现:
1、积是用9的分成组成的。
2、通过积能说出是几个9。
3、求积时几个9就用几十减几。
4、学生还学会了用手势记忆9的口诀。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变重知识为主动探索,变种结果为种过程,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识记。实现课堂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使课堂成为焕发生命的场所。
通过自主探索许找规律,学生很快熟记了9的乘法口诀,认为9的乘法口诀并不难记。
但是在这节课也有一些缺点:
1、我的教学设计没有按课本情境来创设,从复习开始,使得有些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慢了些。
2、设计的练习形式太少了,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
3、课堂评价语言过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
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我在教学设计时,从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入手,通过游览儿童公园,让学生观察活动项目中的每节车厢的人数都是相同,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思考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放了几个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得出相同加数连加和不相同加数连加两种加法算式,通过让学生观察、探究,得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可以说成几个几,从而为乘法的引入垫定基础;然后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出乘法,并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中的每个数字相当于加法算式中的哪个数,明确乘法的意义,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课中的知识点。
5.《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如:在5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小手引入,初步感知几个5的含义,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开始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学中,我尤其注重思维过程的教学,在学生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画小伞,5根一把,直观上认识几个5相加是几,并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写乘法算式时和编乘法口诀时,带着学生一个一个解决,逐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口诀的意思。记口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我在记口诀这个环节中,不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背,更侧重让他们讨论怎样记更快更牢,忘了下一句怎么办。孩子们很会想办法,记的效果也很好。
但是在课堂中,我觉得学生缺乏应用口诀和写口诀这一环。在作业中几次出现了像“五一得五”这样的口诀,虽然再三提醒乘法口那五句口诀的意思,但还是有学生错。如果在写乘法算式时,直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在给这两道乘法算式编口诀,就强调这两个算式都应用这同一句口诀,学生可能错误会少些。此外,写得太少,有些孩子口诀里汉字数字相混淆。
6.《2.3.4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关于2,3,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因为这九句口诀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想象,教材中只安排了一课时的新课教学.例2,例3是两幅非常不错的情景图例2出示了幼苗的两片子叶,引导出2的乘法算式及口诀.因为对子叶我稍作了解释,所以学生对例3的情境图没有很好的理解,有的同学竟数起了叶片,我立马引导,才有所扭转.不过在这堂课中,我太面面俱到,几乎每一句口诀我都是一样的教学,通过情景图我先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再板书口诀,让学生读一读.我象是完成任务一样的教完了口诀,形式太单一,学生不太有激情,自己上课的味道不好,也发现这堂课没有上的象备课时那样有条理.其实我完全可以多些形式来教这些口诀的,比如我可以重点教2的乘法口诀,自学3的口诀,写在草稿纸,小组合作学习4的口诀,书上填充完整.虽然在6班上时,我也作了一定的调整.不过也并没有受到理想的效果.
课后,在学生背乘法口诀时,要求还不够严,有些同学疙疙瘩瘩背出,我就给他们通过了,看得出来背不熟练的同学作业速度普遍慢,看来,一定得让他们流利地背才行!
7.《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6的乘法口诀,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与5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教学本节课时,我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编前两句乘法口诀,其余四句由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写加法算式,并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以及根据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吸取了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失误,坚持让学生在61页的“做一做”环节用小棒摆了六边形,并且一边摆一边说出6的乘法口诀来。
由于学生已学了2~5的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乘法口诀,有了初步了解,具备了编制乘法口诀的初步能力。鉴于以上的分析和班级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对教材做了一些改动,鼓励学生更自主地完成相关求和计算、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任务。在进行例题教学时,注意到了以下三方面:
首先,组织好学生交流计算“几个6”连加的思考过程。通过交流,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记忆“几个6”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具体感知得到的这些和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编制和记忆口诀打好基础。
第二,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通过交流使各人所编制的口诀得以完善。
第三,在组织学生记口诀时,让学生结合各自记忆口诀的经验,说说“哪几句口诀容易记住?”“哪几句口诀难记一些?”“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
8.《乘法口诀表》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乘法口诀表》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教学难点是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背一背1~9的乘法口诀,由“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引导学生想象:把1~9的乘法口诀组合的一起,会是一个什么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乘法口诀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表象,并在前面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表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在头脑中画一个1~9的乘法口诀表,了解乘法口诀表的规律,为下一步发现乘法口诀表的规律做个铺垫。
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小组分别汇报自学结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拐弯看,发现规律。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大多数学生能利用规律有条理地记住全部口诀。但仍有少数学困生不能记住口诀,需要进一步利用结对子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