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琼:对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再思考
黄琼:对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再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5-14 08:56 | 作者: 黄琼 上海学前教育网 | 【查看446次】
[编辑提示:] 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研究,是上海二期课改中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一种突破、一个尝试。目的是为了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不同个体的发
展需要和“最近发展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的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
文章来源:《学前教育 我的梦想与追求——黄琼从教30年文集》
对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的再认识
背景提示:
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研究,是上海二期课改中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一种突破、一个尝试。目的是为了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和“最近发展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的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从1999年起,市教研室幼教“新教材试验中心组”的老师们,对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的个别化学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推进了本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对个别化学习的重视和实践。本文,反映了对个别化学习活动(即学习性区角活动)的认识与理解。刊登在《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三期上。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样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显示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于价值。针对实践的需要与问题,我们对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区角活动的性质定位
从区角活动的性质这一维度,我们把它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二是游戏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良好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的积累。如,结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
三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往往兼有学习与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尤其是托班、小班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目前,我们“市中心教研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探索上。试图把学习性区角活动这一涵盖面广、功能独特的教育形式进行全面的梳理,以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其更充分的教育功能。
学习性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它是以学习为主的。可以是单一内容的学习,如数学区、语言区等,也可以是综合内容的学习,如生活区。棋类区。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它是以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的。幼儿在与各类材料的互相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积累各种经验。
它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意愿去选择活动区,并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和次数。
它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年龄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这类区角活动,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延伸。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而,它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的学习活动。
概言之,学习性区角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目标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时的。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要更宽泛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的目标,也绝非在一次活动中所要追求实现的,而是应该有一个较长的达成过程。另外,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需要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以使各种活动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第二,空间与时间是半开放的。在空间上,它是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是要达到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的。
第三,活动过程是自主的。学习性区角活动这种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真正体现。近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认知能力强弱差异、个性差异转变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这就使我们意识到,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而学习性区角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别差异观。幼儿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完全是自主的。他们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集体教学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模式,给学习活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功能价值
(一)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每个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的个性、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潜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关注学习的方法,关注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学,也许比学会更有意义。学习性区角活动,就是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让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性学习。如,看着“图示”学习系鞋带——探索看图解的方法;看着“说明书’学习冲配果汁——学会看“说明书”的本领。这样的学习对幼儿的成长是有意义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注重幼儿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的培养。而这一切,在区角活动中都能得到积极的体现。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期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作是接受完全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都被忽视了。因此,幼儿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划上了等号。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诚然,集体教学活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明确便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地作用于幼儿的教学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教师是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的,也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应运而生的学习性区角活动,就以它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学习性区角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师价值观
学习性区角活动通常是个别进行的。这种活动形式,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交流,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另外,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一个我教你学的“教育者”形象,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大纲,而非幼儿。而现在,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这时,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儿——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水平。应该说,这是一种新的教师价值观的体现。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指导方法
(一)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学习性区角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角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角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要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串珠子、用小勺喂食、夹玻璃球等系列活动来达到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奇妙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到“剪粗条纸”到“剪细条纸”到“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到“剪吹塑纸”到“剪马粪纸”;从“剪纸”到“剪布”到“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层次性要求。
最后,环境宜安静。学习性区角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需要个人独立地摸索、探索,自主地学习、练习。因此,相对游戏性区角活动而言,要追求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环境效果,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另外,活动区的布置也不宜过于花俏,以简洁、温馨、一目了然为好,力求创设一个轻松优美的学习活动环境。
(二)活动过程中:观察“需求”,了解“水平”
1.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观察的内容:一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二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2.以间接指导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第一是靠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小班幼儿拼动物六面图活动,当老师观察到大多数幼儿已驾轻就熟,且兴趣下降时,应及时投放九面图、十二面图等,使幼儿从材料中获得探索学习的新的激情。第二是靠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去发现。如启发幼儿:“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等等,以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欲望。
3.指导要适时、适度。即何时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问题纠纷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教师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三)活动结尾部分: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经验加以提升。学习性区角活动交流的内容,应围绕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大多数幼儿已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如“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牛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在师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幼儿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即在“讨论’冲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并激发起下一次在区角里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第二篇:幼儿园学习性区角活动反思与体会
观摩中心各园学习性区域活动的体会与收获
赵洪绯
2016.5 学习性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含主题学习的核心经验)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学习活动。
我们必须要明确它的四个特点:以学习为主;以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以强调自主、注重过程性模式为主;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在区角游戏中,宝宝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游戏,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操作游戏材料,实现自主学习,从而累积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根据近两天的观察和观摩,我从区域材料投放上和教师的指导上有所收获,现把想法整理出来。
一、材料提供与投放。1.材料的种类不断更新。
有些园所班级教师能看出游戏材料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了,孩子们对材料失去新意,教师没有仔细观察宝宝与材料互动的情况。当宝宝因反复操作对游戏材料失去兴趣时,应该如何做?我觉得应该及时撤旧添新。比如每个小托班都会设置传统游戏“喂小动物吃东西”,我们一开始可以提供大口勺和芸豆,一段时间后必须要将大口勺换成了小口勺,还可以将芸豆换成了蚕豆,等孩子们觉得无趣的时候还可以将蚕豆换成了黄豆。这样递进式地更新游戏材料,让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始终不减,每一次都能专注、耐心地进行游戏。提供动态的材料,满足宝宝的操作需要,提升宝宝游戏的专注度。2.材料的数量按需提供。
个别班级教师区角游戏材料混乱,数量少,出现争抢学具现象。我觉得托小班的游戏材料要以份为单位,根据孩子的实际游戏需要来确定材料数量。特别是提供新材料时,考虑到宝宝爱模仿、从众心理强的特点,教师需要多提供几份材料,适当扩大游戏区域,避免出现我们看到的宝宝想玩却玩不了的情况。游戏材料的提供不追求多,但要秩序摆放。否则会使宝宝因选择过多而无从下手,也会造成区角环境的杂乱;追求精,教师需根据宝宝的实际操作情况来调整游戏材料,这其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下功夫真研究和观察调整。3.情境性不够。
观摩中我们看到有些老师们只是简单地提供了单一地场景和材料,如整理衣服、叠衣服、夹衣服等等,没有游戏的情境性。孩子们玩一会儿就转移了注意力,扔下这个去玩别的。说明我们没有考虑到游戏是孩子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将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景,势必孩子们会更感兴趣。如:为练习宝宝的手部肌肉动作,可以设计“洗晒衣服”的游戏。提供不同形状、松紧不一的衣架、盛放脏衣服的箩筐、自治适用的洗衣机、玩具烫衣熨斗、熨衣板等等,宝宝可以先将箩筐里的衣服放进“洗衣机”清洗,再夹在衣架上晾晒,然后用玩具熨斗熨烫,最后将衣服折叠好。这样的游戏情景会大大增强趣味性和连续性,真实的操作情境,不管宝宝晾晒的衣服是否整齐,折叠的衣服是否服帖,宝宝仍然会玩得不亦乐乎。再如生活区“捞”的游戏,可以将材料设计成“吃火锅”游戏,除了投放乒乓球还可以提供木块、小海绵剪成的碎块代表火锅食材等等,同样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宝宝在捞捞、吃吃中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加注意持续的时间。4.阶梯型与挑战性不够、材料体现个体差异不够。大多数园所没有关注游戏材料本身的梯度,或者在投放上欠缺阶梯性和层次性。不能满足所有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让宝宝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激发宝宝不断探索的欲望。如:我班给妈妈串项链的游戏,形式卡以三原色、四原色、五个颜色的梯度呈现,并放置在不同的星袋里面,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又如某园教师在材料“种小树”中,宝宝可以将“小树”逐个种在泡沫板上,也可以按照不同颜色的组合来种树。教师在第一级别可以提供形式卡照片,便于幼儿选择操作模仿。能力稍强一些的孩子可以让其自由组合。另外,在区域的设置上没有明显的标识让孩子加以区分,教师应该考虑阶梯型学具的操作提示,如我园的几颗星设置,清晰明了,孩子自由选择。
二、教师指导的灵活性。1. 少干预多顺应。
孩子们在学习性区角中通过自主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因此,教师面对宝宝的游戏行为,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等待,要相信宝宝会带给我们惊喜。在观摩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牢牢盯住秩序、规则,没有给予宝宝更多一些自主,如果多顺应一下孩子,他们会玩得更精彩。2. 少指责多建议
游戏中我们发现托班孩子将游戏材料弄乱,与同伴争抢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宝宝玩得兴奋至极,有的宝宝一动不动。面对这些情况,老师应给予更多耐心,多运用肯定、建议的语言鼓励。
3.学习活动前的情绪调整与活动后的交流分享。
从活动前的走线练习到活动后的分享交流。各个园所大同小异。但是大多流于形式。到底孩子们应该分享什么呢?这么多内容选择哪一个?一个游戏内容可以有多少个点选择?分享时如何讲,讲多少呢?这也是我们需要逐渐调整和认识到的。
第三篇:对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的八点思考(黄琼)
对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的八点思考
--幼儿游戏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 2011-9-9 作者: 黄琼 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来源:《学前教育 我的梦想与追求——黄琼从教30年文集》
背景提示: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是教育部的法规文件与上海市的教育纲要所明确规定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幼儿园一直重教学、轻游戏,重认知发展、轻情感与社会性的培育。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游戏与学习的乐园,从2008年起,市教研室在全市开展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以期强化游戏的作用与价值,使幼儿获得健康、快乐、和谐的发展。
本文刊登在《上海托幼》09年第十期上。
从2008年起,市教研室在推进全市幼儿园二期课改的实践中,强化了幼儿游戏活动的研究,力图通过提升教师们组织游戏活动的专业化品质,以达到让幼儿快乐游戏、有效学习的目的,使孩子们在新课程的土壤中,更健康、更快乐、更和谐地成长。
然而,尽管“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困惑不少。本文,把我在实践中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以期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有所支持。
一、为什么现在要重新重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
在全市二期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们重新重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注重教学、重视学习,已成为我们传统观念下的一种文化习惯。从家长到教师,从幼儿园到社会,都聚焦在孩子们知识技能类的学习上,以至成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唯一砝码。八十年代,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强调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游戏。上海的新课程把“游戏活动”作为与“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并列的幼儿园重要的四大活动形式之一。这些都是基于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幼儿园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颠覆!
第二,是对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的一种敬畏。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尊重、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法规文件,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现在,幼儿园的游戏,不仅是本市《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规定的一种课程样式,而且,也成为08年新颁布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中强调的“保证每天一小时自主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的一个要求。因而,在日常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我们不能对游戏活动采取可有可无,随心所欲的态度,要本着对课程法规文件的一种敬畏感,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一切要求,使幼儿园的课程能更加全面、合理,更有利于幼儿的和谐发展。
第三,是对学前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一种负责。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无庸质疑的,在幼儿自主、自发进行的快乐游戏中,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情商、社会化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同时,也有效地提升着幼儿解决问题的智慧,刺激着孩子们多元智能的发展。可以说,游戏,是幼儿健全人格奠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课程内容。
二、如何理解“自主游戏”的内涵及“每天1小时”的安排?
在本市的课程方案中,幼儿园的游戏,除了“手段性游戏”外,还特别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中,要求“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自主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这里的“自主游戏”,其内涵和特征是指:无外在活动目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的活动;是幼儿有着极大的选择自由度,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更注重活动过程,而非简单结果的活动。
那么,如何处理“每天1小时”的安排问题,我们不少区、县和幼儿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有的是“独立型安排”,每天在教室的一方,有专门的“游戏天地”,让孩子很方便、很自由地在那儿尽情游戏。有的是“结合型安排”,在幼儿园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与区角活动、与专用室、与走廊等有机结合,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例如,黄浦区的幼儿园,在中心城区“寸土是金”的现状下,她们创造了“一„角‟两用”的经验,在中、大班,上午的区角活动以“个别学习为主”,下午的区角活动,“以自主游戏为主”,很辨证地处理好了“个别化学习”与“自主游戏”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游戏要制定计划吗?
既然,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无外在目的的活动,那么,教师若象集体教学活动那样预设每一个游戏计划,肯定会异化游戏的本质和内涵。在自主游戏中,我们更注重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充分地与环境、材料互动中激发游戏的兴趣;我们更注重教师游戏过程中的观察,以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我们还注重教师游戏后的反思与调整,使幼儿园创设的游戏活动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当然,在每学期开学初的“班级计划”中,在分析上学期本班孩子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确立本学期在“游戏活动”中要关注幼儿发展的元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诸如,重点观察“游戏中幼儿的合作、交往水平”“了解幼儿是否有角色意识、角色行为”等,也是让幼儿园游戏活动更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大课程目标。
四、游戏与“区角活动”、“主题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看?
首先,关于游戏与“区角活动”的问题。在本市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为何要把区角活动分为“个别学习性区角”和“游戏性区角”?我们认为,“个别学习性区角”,是应对“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的。我们不希望把幼儿的学习活动,全部由集体的方式来组织,那样,就失却了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来个体建构、学习的机会。因此,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既有适合共同建构的集体教学活动,也有适合个体建构的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同样,“游戏性区角”,也是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们的一种尝试。关键是,要理解学习与游戏的不同特质,辨证地处理好区角活动的各种关系,体现其不同的教育功能。
那么,如何判断区角活动的性质?我的体会是:一看年龄。对托班、小班而言,我们就不必去强化学习与游戏的不同性质,让区角活动自然地拥有学习与游戏的双重价值。而中、大班,我们则需要作一个区分,以更加突现个别学习与自主游戏的不同价值。二看作息安排。有的幼儿园在一日活动的作息安排表中,就能清晰地、辨证地反映其上午与下午“区角活动”的不同倾向。如,上午的区角活动“以个别学习为主”;下午的区角活动“以自主游戏为主”。
三看现场。在区角活动的现场,其活动的氛围、幼儿的状态,以及孩子们与材料互动的行为,都能清楚地判断其区角活动在课程中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其次,关于游戏与“主题活动”的问题。自主游戏与主题活动同样都有情景、情节,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实践中,教师们也有不少困惑。根据目前本市幼儿园在实施主题课程中的不同做法,一般有“融合型”与“并列型”两种处理方式(见《幼儿教育》09、4华爱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游戏实践分析》一文)。“融合型”的,“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使两者融合,互为生成”。比如,本市的南西幼儿园,在游戏特色的课程中,就体现了游戏与学习的有机融合关系。而“并列型”的,则“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并列,相互独立”。我以为,大多数幼儿园,在达不到有机融合的境界下,实施并列的做法,也更有利于学习与游戏在课程中各自价值的体现与保证。只是,并列,不等于割裂,在主题内容与游戏情节有关联的情况下,做一些“手拉手”的联系,也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有机整合。
五、怎样评价“角色游戏”的水平?
对幼儿园的一次角色游戏,如何评价其水平,这是非常专业的。我在观摩游戏活动的实践中,常常关注这些要素:一看班级,先得了解是什么年龄班孩子的游戏,这直接关乎其游戏中反映的经验与发展的水平;二看数量,现场了解一次角色游戏有多少“角色摊位”。数量太多,幼儿忙于自己“干活”,会影响彼此的互动与交往。反之,数量太少,则没有“活”干,幼儿无所事事,也会影响游戏的开展。三看内容,即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玩什么内容。角色游戏的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正在进行的主题内容与经验有着直接的关联。四看材料,了解游戏中材料提供的情况(如,材料的数量、性质、投放方式等);五看幼儿,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如,角色行为、模仿行为、构造行为、表现行为等),以及发展水平(如,规则意识、行为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化交往水平等);六看教师,观察教师在游戏现场与幼儿互动的水平和游戏交流分享的水平。总之,这六个要素不是割裂的,是综合起来进行评价的。
六、“结构游戏”要教吗?
结构游戏,其性质亦隶属于自主游戏的范畴,也是没有外在目的,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因而,是不用教的,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游戏活动。但是,在结构游戏中,来自一线教师的实践困惑是,如果幼儿的搭建水平低怎么办?如果遇到结构中的技能问题,如,延长、平铺、架空、围合以及布局等困难,教师要教吗?的确,结构游戏的水平与结构的技能有着密切联系。如何处理好既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让幼儿自主自由地建构,又能不断提升幼儿的结构技能与水平,让幼儿获得建构的自信?来自一线教师们的实践经验是:第一,幼儿经验的交流。利用孩子间的差异资源,进行互相学习。如,在交流分享时,请小阳介绍“高架为何能那么高又不倒下来的好办法”,请小明讲讲“你是怎么把花园围起来的”。幼儿间的交流,是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第二,教师作品的分享。教师不妨自己搭建一些作品,如,花篮、小狗、城堡等,提供幼儿欣赏、探索和学习。但要注意,教师的作品,其技能水平,应该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发挥适宜的作用。第三,需要时适时介入。当幼儿兴趣疲软、或几近放弃时,教师可以同伴身份适时地介入。“我们一起来试试,也许换一块积木就不会倒下来了”,教师的介入要赶在幼儿放弃前,使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激发更大的活动热情。
七、“玩沙玩水活动”怎么评价?
水与沙土,是幼儿亲近自然的最好游戏材料。在玩沙玩水游戏中,幼儿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也体现着幼儿的智慧和力量。但是,玩沙玩水活动如何评价?怎样的沙、水游戏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在乎这些要素:比如,是真玩吗?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或为了达到成人功利性目的的“假玩”。真玩的孩子是投入的,是会玩的,是非常愉悦的。再比如,是方便地玩吗?由于玩沙、水游戏的特殊性,在设施创建、沙水管理、幼儿洗漱等方面如若创设的条件比较理想,那教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就乐于组织幼儿活动,就能坚持开展沙水游戏。还比如,是创造性地玩吗?在教师提供沙水游戏材料的基础上,幼儿能否在游戏中获得新的经验,并表现出他们的探索和智慧,想象和创造,这是评价玩沙、玩水游戏的重要视角。
八、角色游戏的交流与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的交流,有何不同?
由于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与学习性区角活动同属低结构类的活动,因此,必要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有助于提升活动的品质,使之更加有效。
那么,教师在组织这两类活动的交流分享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第一,应把握活动的不同性质。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是属于学习活动,也是教师有预设目的和教学计划的活动。尽管它相比较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对目标的达成更松散些,更注重过程,但在区角中材料的投放、内容的设计、观察的重点等,都蕴涵着教师的目的性和预设性。而角色游戏,是属于自主游戏活动,它没有外在目的,是幼儿自愉自乐的活动,因此,交流的重点是快乐分享。第二,应注意不同的交流内容。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的交流,教师常常围绕着材料投放的目的和现场重点观察到的幼儿操作情况来展开的,体现了教师一定的预设性。比如,“今天你在串珠子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发现今天鸡蛋在水里沉浮的情况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今天你去尝试玩滚球游戏吗,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使幼儿通过交流,能达到分享、梳理、归纳和提升学习新经验的目的,并进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愿望。而角色游戏的交流,可能更多的围绕“今天你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你做理发员遇到什么困难了,让我们一起帮你想想办法”……总之,交流的动机、目的、内容,服从于活动的性质,服从于活动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第四篇:小班区角活动的思考与探索
专题小结:小班区角活动的思考与探索
送走了大班毕业班的孩子们,我又重新开始了和小班孩子们的相处。对于一个小班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来说,开展小班区角活动时,我和搭班老师进行了一番粗浅的思考与探索。
一、对小班区角活动的一些认识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操作学习的自主活动,是幼儿所喜欢的游戏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我们小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因为他们能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自由地结伴玩耍,自由地探索学习方法。他们能无拘无束的游戏,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愿望强烈,他们能积极的探索,思考与尝试,主动的参与区域活动。孩子们获得的不仅是快乐,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小班的幼儿由于动作、语言、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渐习惯与同伴及成人的交往,并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幼儿在交往中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常常以满足自我需要为唯一标准,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正处在直觉行动期,好模仿,喜重复。因此,我们遵循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可以触摸、倾听、观察、摆弄、操作的教育环境,将幼儿的无意识活动纳入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中。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个别化的区角游戏活动正可以满足幼儿的这一需要,这是因为:
1、它为幼儿创设了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组活动的空间,幼儿在区角中的活动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也不拒绝幼儿对同伴和教师行为的模仿。
2、它为教师与幼儿一对
一、面对面地进行个别交流创造条件,教师可以直接观察了解幼儿对材料的使用、经验的积累、情绪的体验等各方面的反馈,并据此开展指导。
3、它重视幼儿的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鼓励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在活动中,教师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产生困难的帮助者以及成功的欣赏者和鼓励者。
二、小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几个显著特点:
1、区角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乐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2、初步出现合作行为。在建构区、娃娃家幼儿间的交流增多,但幼儿间的合作属于结伴游戏。
3、“喜新厌旧”表现较明显。对新鲜的材料和事物能静下心来操作,一旦过于复杂或一旦完成任务后就不愿再次操作,在活动中持久性较差,这时需要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和支持。
4、幼儿间的争吵增多,对于喜欢的物体未能摆脱自我为中心及对活动的需求日渐增强,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争吵。
5、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区角活动内容的拓展,幼儿相互间的交往行为也逐渐增多,在区角活动中较活跃,但自控能力较差。
三、区角活动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常规的培养
区角活动常规的养成是有效开展区角活动的前提。在创设了活动区域,准备好活动材料之后,我们先在班上进行了区角活动的常规介绍。让孩子们认识各个区角的标示,如一个动物头像表示可以一个幼儿进入,介绍提示照片的用处,工具的摆放与收拾整理,重点说明名片夹的使用、各个区角的游戏规则。
2、教师的指导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角活动中,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
(1)教师是观察者。要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区角活动,首先要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什么是幼儿喜爱玩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玩的,然后根据观察所得,考虑教师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应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与可能。使活动成为幼儿“真正喜欢的活动”,而不致使活动失去“灵魂”。
(2)教师是参与者。在区角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协调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关系。
(3)教师是指导者。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教师的指导应有的放矢,而不是没有重点,没有观察作铺垫,在每个区域都是走马观花般地“游导”。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所采取的指导语也不同:小班幼儿年龄小,对语言理解力差,教师在用语言指导时力求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即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对于语言有了一定发展能力的幼儿,运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
(4)教师是评价者。活动后开展的评价活动是教师指导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的形式和内容要反映出教师是否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多鼓励幼儿自己的游戏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深化活动内容,并为下次游戏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指导和活动后的评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进区角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
3、区角活动的记录
观察是记录的前提,记录让指导有的放矢。观察、记录、指导,再观察记录指导,不断螺旋式递进才会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在活动的开展和推进中,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总结有用的经验,使区角活动成为孩子们自主、快乐学习的天地。
第五篇:小结:区角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作用
小结:区角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作用
小结:区角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作用
区角游戏是众多游戏中的一种,是幼儿所喜爱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期待的活动。区角游戏可以使幼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练习和发展,它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也可以发展幼儿的个性,并且从中吸取周围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在区角游戏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区角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发现的重要手段,并且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主导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教育作用
1、区角游戏是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由于好动好模仿是孩子天性,他们往往可以通过游戏,来满足他们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欲望,例如,有的孩子渴望自己也是一名小老师,可以给小朋友上课、讲故事、教小朋友唱歌等等,可是老师往往回忽略孩子这一愿望,但在区角游戏中,又恰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各种区角游戏中,孩子们自由展示,从而推动了孩子心理向前发展。
2、幼儿通过对成人的模仿活动也增添了幼儿对社会行为的认识,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在娃娃家中,幼儿可以通过做客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来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培养了幼儿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的优良品质。又如在小超市里,幼儿可以通过问价,进行讨价还价,扮演售货员怎样为顾客服务等系列活动,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且在交往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3、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幼儿好动好想象,他们是各种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主人,他们可以模仿建筑工人搭建楼房、架桥梁,拼铁路,可以用自己的小手粘贴画,剪纸,模仿医生看病,模仿交警指挥交通等,在游戏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的享受创造的快乐。
二、老师如何正确指导幼儿游戏
1、老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场地、环境和足够的玩具。比如在表演区里,放置各种头饰,服饰,玩家等要一一陈列出来,便于幼儿取放,为幼儿节省了时间,也便于幼儿自由的玩。同时在KTV中区角中,放置足够的打击乐器,话筒,录音机,面具,化妆盒等便于幼儿创造性的表演。在美工区里投放幼儿的代表性作品,供幼儿欣赏,借鉴,还可以投放小剪刀、胶棒、橡皮泥、棉签、蛋壳、毛线等供幼儿操作。总之要充分利用场地和空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和条件。
2、作为老师应适时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作为游戏的伙伴,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幼儿,并且在游戏中起到指导的作用。比如在益智区里,幼儿玩夺红旗动物棋五子棋时,先指导幼儿了解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帮助幼儿克服难关,让游戏顺利开展。比如小班的孩子年龄小,更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在游戏娃娃家中,老师可以充当游戏的主要角色妈妈,可以让幼儿扮演爸爸取买菜,让姐姐看孩子,给孩子喂饭等给幼儿具体的指导,既可以使幼儿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又可以使幼儿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从中让他们格外的兴奋。
3、老师作为旁观者时,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的教育和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在游戏中,老师要相信幼儿,把主权交给幼儿,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个人所长。在游戏中,幼儿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如在主题角色 今天我值班 中,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选择角色,有的幼儿喜欢扮演美容师,有的喜欢当警察,有的喜欢当售货员,厨师等等,一定要切忌指派,要让幼儿自己选择,模仿,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享受自我享受的快乐,愉悦、尽情地享受成人的生活。这时老师要当旁观者,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以及时的帮助,对表现好的幼儿给以鼓励。支持,切忌在旁观时不要过分的干扰幼儿游戏,负责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区角游戏中,老师要引导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真正发挥区角游戏的主导作用,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学会做人,使幼儿身心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