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1:2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第一篇: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

第三单元 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 第五次作文指导 [训练目标] 展开想像,以《蟋蟀还乡》为题,把《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要 求] 1.保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的一致; 2.情节发展要符合原有故事的发展脉络;

3.要有创造性,所续的故事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写作指导] 怎样续写故事?

按照下面故事的开头,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写完整。

小猴病了 太阳快要下山了,小猴捧着一个大西瓜,从姥姥家回来了。因为天气 闷热,走到半路,小猴中暑了。正在这时,树林里走出一只小白兔和一只 小狐狸„„ 怎样续写这个故事呢?

首先要弄清这个故事的开头写了些什么,接着根据开头的内容展开合 理的想象,然后连贯地把故事写下来。这个故事的开头,讲了小猴在回家的路上得了急病,正在这时,小白兔和小狐狸来了。狐狸和小白兔见小猴病了,他们会怎样做呢?这就是故事要续写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想:1.小兔见小猴病了,连忙背小猴去医院,小猴的病好了,把西瓜送给了小白兔,表示感谢。2.狐狸不但不关心小猴,反而偷吃了他的西瓜,小白兔批评了狐狸,狐狸认识了错误,把小猴送回了家。3.小兔和狐狸一起把小猴送进医院,凑上两人的零花钱,为小猴付了药费,并把他送回家,小猴用西瓜招待了两位小伙伴。不论故事按照什么情节续编,都要注意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如果是赞扬小白兔,就要突出小白兔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如果想批评狐狸,就要突出狐狸见困难不邦,反而害别人的行为。总之,一个故事一定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续编故事,还要注意与开头部分紧密相联,展开想象的部分一定要合情合理,符合整个故事的意思。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复述课文,积累语言。2.理解文中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乌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童话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设计曲折动人的情节。◆难点 1.借这篇童话来了解美国风情。2.理解切斯特成功后却要回乡的原因。[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学习小故事《玻璃和窗框》

一阵沙尘暴过后,主人看到家里依旧洁净如初。于时,走到窗前拍了拍窗框和玻璃说:“感谢你们俩用自己的身躯把沙尘阻挡在屋外。”玻璃笑了笑说:“要说这阻挡沙尘的功劳,数我最大。”窗框反问道:“那我就没有功劳了?”主人说:“你俩的功劳一样大。”玻璃急切地辩解道:“不,我抵御风沙的面积大。”“没有我窗框把你牢牢地抓住,你能站得脚吗?”“没有你,我照样行。”主人无奈地说:“那你们俩分开试试看。”说罢,主人把玻璃从窗框中拿下,放到窗台上。一阵风沙吹来,不等主人去换,玻璃就被风吹到地上摔得粉碎。看到吹进屋里的风沙,窗框也只能望洋兴叹„„

主旨:人与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合作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一、正课导入:(这是玻璃和窗框的故事)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这里面这只动物是什么呢? 1(蟋蟀)后面这又是什么?(高楼大厦),童年生活在乡村的同学是伴着蟋蟀、草蜢、蜻蜓长大的,我们知道草丛、砖石下是它们的栖身之所,那么这只蟋蟀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大都市?在这里,它会适应这边的生活吗?这节课让我们随着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乔治·塞尔登的笔,看看走进大都市的蟋蟀的际遇。(板书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乔治·塞尔登(192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1951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著有多种儿童文学作品。如《能潜水的狗》(1956)、《海底公园》(1957)等,但最负盛名的时《蟋蟀在时报广场》(1960),这部作品受到美国《图书馆杂志》、《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版的好评,荣获纽伯利儿童文学奖第二名。《蟋蟀在时报广场》被誉为当代新童话的标本。

字词积累: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忧郁

陶醉

弥漫 孤苦伶仃

家喻户晓

涟漪 攒下

毫不犹豫

萦回 污垢

报摊

积蓄

三、梳理课文情节

学生认真听录音,要求听后,让学生以蟋蟀的口气(第一人称),按顺叙叙述这只蟋蟀的遭遇。

参考提纲:“我”在乡下的生活、“我”是怎样来到纽约的、“我”在纽约的主要经历。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概括后完成表格。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初到纽约-—幸获收留

初露才华——咬坏美钞――朋友相助――引发大火——朋友相助 喜遇伯乐-—渡过难关——家喻户晓 激流勇退――重返故里

明确:“我”生活在乡下,——康涅狄克州,因为贪吃而不小心被挤入野餐盒中,意外地被人带到纽约时报广场的地铁车站。小学生马里奥收留了我,同时,我又与老鼠塔克、猫儿哈里结成好朋友,后来,我又无意中咬坏了马里奥父线辛苦挣下的两美元,被关在笼子里,塔克帮助我赔偿钱,使我重新获得了自由,在为我举行的宴会上,塔克不小心使马里奥家报摊失火,马里奥妈妈认定我是纵火者,最后我深感自己有罪,用歌声来抒发忧愁,奏出了马里 奥妈妈最喜欢听的歌,马里奥妈妈因找到知音而留下我。为了报答马里奥一家的情谊,在朋友塔克的指导和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帮助下我改变马里奥一家的经济状况,并成为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

四、分析主人公形象

谈话:(问:文中分别刻画了哪些动物、人物形象?)

美国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富有、文明、强大的代名词,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美国同样生活着一大批贫民、流浪汉,文中虽然写的是动物和人之间故事,但这些动物实际上都是社会底层有代表性阶层的化身。

板书: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城市流浪汉的缩影

蟋蟀切斯特——进入城市后得以发展的乡村流浪歌手的化身

小学生马里奥(马里奥父母)——城市贫民的代表

斯梅德利先生——城市中的有识阶层

四、思考探究问题:

1、人们都说大都市纷繁复杂,人情薄如纸,是什么使切斯特得以在大都市中立扬名? 明确:作都笔下的动物、人物各有特征。塔克和哈里在城市呆久了,沾染了见风使舵、看重金钱等不良风气,马里奥的妈妈很世故,但他们没有丢失同情、善良、友爱等美德,连同纯朴善良的马里奥,重才不重出身的音乐老师斯梅德利先生,是众多好心的人儿,是他们的真情和爱心使不懂世故的切斯特在复杂的大都市中得以逢凶化吉,化险为夷。2、作者借助这几个形象,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情切告诉读者: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板)(点拨: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间来到了繁华的大城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花流水,是马里奥收留了他,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他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是塔克解囊相救使他重获自由。

一个一无所有的乡下人,想要在大都市里生存下来已经不容易,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更是谈何容易!可是来自乡下的切斯特却成功了,他的成功来自真情:是马里奥使得他从无家可归到有了归宿虽素不相识的音乐都斯梅德利先生发现了切斯特的音乐才能,又是他的宣传使切斯特家喻户晓,“人们积聚在报摊周围听切斯特演奏”,切斯特很快成为广播和电视里的“新闻人物”,切斯特能够成为“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还得力于塔克的帮助,“他认定蟋蟀切斯特是很有才能的,他告诉切斯特,才能是宝贵的东西,绝不能让它白白浪费掉。”塔克自告奋勇做切斯特的“业务经理”,并指导切斯特跟着收音机更好地学习人类的音乐。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和帮助,切斯特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所以说,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的阴云,获得事业的成功。

五、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这里的“礼遇”指的是尊敬有礼的待遇。

切斯特得到马里奥的照照顾,被擦干净身体,又得到一块巧克力,并且结识了老鼠塔克以及猫儿哈里。他对待新认识的朋友,抛开旧时的偏见。马里奥又送给切斯特一个漂亮的宝塔形笼子,还挂着一个蜜蜂大小的银铃铛。当切斯特表现出音乐才华时,得到成千上万人的关注,这时他用自己的才能报答马里奥一家。为他们带来了财富,即使在先前,他因火灾受到别人的误解。

六、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

七、作业

1、读一读:诵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文句熟读成诵。

2、找一找:找出关于“朋友”的名言,如培根说:“朋友是时间的窃贼。”果戈理说过:“好朋友胜于世上一切财富。”“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3、写一写:生活中你是否得到过别人真诚的帮助,是否有至今让你铭记于心的事情?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八、板书

蟋蟀在时报广场 乔治·塞尔登

开端

发展

初到纽约-—幸获收留

初露才华——咬坏美钞――朋友相助――引发大火——朋友相助

高潮

喜遇伯乐-—渡过难关——获得成功 结局

激流勇退――重返故里

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

课堂反思

蟋蟀是“自私的巨人”——《蟋蟀在时报广场》课堂反思 蟋蟀是“自私的巨人”——七年级下12课《蟋蟀在时报广场》课堂片段实录 课堂进行到课后练习的讨论:“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角色?”

作为第一号主角,很多学生提出“喜欢蟋蟀切斯特”。这时候,第二单元考试班级第一名举手说道:“切斯特是‘自私的巨人’!”

一向脚踏实地的学生,不是一个喜欢哗众取宠的人。全班同学都安静了下来。我作为语文老师,也表示出了兴趣: “哦?你说说。”

“‘七百八十三人上班迟到’,‘纽约最繁忙的心脏地带,人人心满意足,不向前移动,几乎连呼吸都停住了’„„人们那么喜欢他的音乐,人们那么离不开他的音乐,而他却宁愿把这动人的音乐带回家里,‘没事偷着乐’?这和‘自私的巨人’有什么两样!”

七年级下《蟋蟀在时报广场》是第12课。第11课是《巨人和孩子》,课文很明显的暗示:不愿和孩子分享美丽花园的巨人是自私的!对此,班级的孩子们普遍的表示了肯定。其实,老师对这样的回答是应该感到欣慰的。看到班上,连刚刚表示喜欢的切斯特的同学也都点头表示了赞同。老师对发言的同学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 “这位同学很好的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但一受到表扬,这学生就来劲了:

“而且,好朋友安塔为了救切斯特,贡献了自己用于养老的两美圆!这对于安塔来说,是下半辈子的生存问题啊!朋友们对切斯特那么好,可现在他却想一走了之了?这样的人,也太没有责任心了吧!„„”

于是接下去的课后问题第三题“你认为他(切斯特)生活在哪里更好?”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没有人赞成切斯特回乡下的,全班同学一致表示:课题应该改为“自私的蟋蟀在时报广场”。

虽然这期间老师也作了适当的引导,但全班同学群情激愤!

幸好有位学生指出:“文章最后并没有指出切斯特真的回去了呀!你就敢断定切斯特离开了这些好朋友以后,就不再回来了?”

这无疑给了老师一个很好的提示,于是布置了当天的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翻开P93,续写 《蟋蟀在时报广场》„„第10课〈〈地毯下的尘土〉〉米妮的犯罪心理描写十分精彩,认为切斯特自私的同学可以借鉴„„”

批改作文的时候发现,这篇作文,学生们写得比平时的好很多!在讲评这篇作文的时候,老师才重提原话: “其实,切斯特的想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篇:七年级下语文病句修改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语文病句修改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语文病句修改训练

1.下面句子的语病是什么?在题后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序号(7分)A.语序不当 B.成分残缺 C.句式杂糅 D.自相矛盾 E.搭配不当 F.否定不当

(1)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2)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3)正在印度访问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同文艺界的印度人士在亲切的气氛中交流了经验。()(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5)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关心我们的成长。()(6)经过班主任老师的耐心教育,使王华由落后变先进了。()(7)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在这山冈流红了。()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5分)()A.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B.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难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症。C.新世纪里,我们有决心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D.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3.下列有语病的一项是(5分)()A.写作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B.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C.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D.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5分)()A£® 继承以往的优秀文化,弥补历史的不足,是当代中国人的社会责任。B.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C.我们在祖国大地上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煦暖的阳光。D.校长请著名数学家来校指导同学们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6分)()A.你要是他,也会作出这样的处理吗? B.为了阻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平时工作必须小心谨慎。C.绍兴黄酒是全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

D.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6.表述上没有语病的一项是(6分)()A.这个地方很特别,一到节假日、星期天,所有的店铺就关了门,到处冷冷清清的。B.我自从和他作了一次长谈之后,他那愤怒的神态、激动不安的样子就老在我脑海里浮现。

C.以为近在咫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对于本乡本土的名胜风景,我们反而往往没有游玩。

D.对犯了错误的青年人,要耐心帮助,热情关怀,不要冷淡疏远他们,这不利于他们改正错误,弃旧图新。

7.下面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6分)()A.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B.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地解决。

C.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中的闰土了。D.无论是晴天雨天,你都必须按时到集合地点。8.修改下列病句(每小题2分,共30分)(1)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2)由于这次春游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使老师们都感到十分欣慰。(3)敢不敢向世界电影艺术的峰巅迈进,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关键。(4)他的家乡是黑龙江省青冈县人。

(5)参加这次公益活动的有实验中学的中学生和共青团员。(6)我要尽快早日报答母亲对我的母爱。

(7)是否围绕中心选材,是衡量一篇作文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8)他很早就对天文学和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9)如果有谁对朋友坚持原则,就说人家“讲交情”、“够朋友”。(10)尽管他有多大的错误,我们却可以原谅他。

(11)因为为了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所以学校就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12)就说那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而且味道像刚结出的李子。(13)通过建高楼大厦,是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更理想的空间。

(14)他终于回到了祖国,在人民大会堂,他受到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显得十分激动。

(15)在当前总复习时,我们要克服没有计划、没有重点。

参考答案:

1.(1)E(2)F(3)A(4)E(5)F(6)B(7)C 2.A(B“困难”应为“困扰”,C缺宾语中心语,D前后不一致)3.C(前后矛盾)

4.A(B句式杂糅,C搭配不当,D搭配不当)

5.A(B用词不当,C主谓搭配不当,D“目前”与“当务”语意重复)6.C(A“节假日”包括“星期天”,B“我”放在“自从”之后,D“这”应为“否则”)

7.A(“就”应为“才”)

8.(1)他的作文不但在全班冒尖,而且常常居全校之冠

(2)去掉“由于”“使”(3)去掉“不敢”(4)去掉“人”(5)去掉“共青团员”(6)去掉“尽快”或“早日”(7)去掉“是否”(8)去掉“天文学”或“科学”(9)在“坚持”前加“不”(10)“尽管”去掉,“却”改为“都”(11)去掉“因为”“所以”“就”(12)“而且”改为“但是”(13)去掉“通过”(14)“许多国家”改为“国家许多”(15)句末加“的毛病”

七年级语文修改病句导学案 2012-10-19 20:55:27| 分类: 教案学案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课堂类型:训练课

训练目标:1.学会辨认句子中成分残缺的语病。

2.能够修改有这种语病的句子。

中考链接:“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大都涉及病句修改,形式两种:一是客观题,即选出有(或没有)语病的一句;二是主观题,即直接给出病句让考生修改,或潜藏在语段中,让考生找出并修改。

知识链接: 1.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语序不当;用词不当;句式杂糅;语意不明

2.修改原则:尽量保留原句意思,不能另造一句而代之。

3.改正病句的方法:可以采用添、删、调、换的方法,即添上应加的成分,删去重复多余的部分,调换好正确的语序,换上恰当的词语。

学习流程:

一、基础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B.对于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C.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许多往事。

总结:通过以上练习,结合你日常的学习与积累,谈一谈你对病句修改有哪些答题思路和技巧?你有哪些答题经验?

2.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

B.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C.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

总结:通过以上练习,结合你日常的学习与积累,谈一谈你对病句修改有哪些答题思路和技巧?你有哪些答题经验?

3.指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两项()

A.他们勇敢地向着世界科学的高峰。

B.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C.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总结:通过以上练习,结合你日常的学习与积累,谈一谈你对病句修改有哪些答题思路和技巧?你有哪些答题经验?

4.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我们一起玩耍。

B.同学们积极响应学校“节约用水用电”的号召。

C.蒙古地处蒙古高原北部,是个以畜牧业为主的。

总结:通过以上练习,结合你日常的学习与积累,谈一谈你对病句修改有哪些答题思路和技巧?你有哪些答题经验?

5.指出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完整的一项()

A.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枝树枝。

B.即使你讲得再好,我们不听

C.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总结:通过以上练习,结合你日常的学习与积累,谈一谈你对病句修改有哪些答题思路和技巧?你有哪些答题经验?

二、自我评价:

通过以上训练,你收获了什么?哪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三、提高训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茂名的盛夏,是个收获的季节。

B.中国北海舰队汽笛鸣响,拉开了中法海军联合军事演习。

C.通过学习《致家长一封信》,使我们的家长受到了教育。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经过这次有趣的实验,使我爱上了生物。

B.在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谨慎食用转基因食品。

C.由于这段时间的复习,使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为了尽快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应当努力改进学习。

B.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C.他出生在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

B.通过开展“红色之旅”活动,百色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C.北京办奥运,既展示传统文化,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其美。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它找出来,加以改正。(3分)

文化与修养共存,智慧与幸福同在。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①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

改正:①成分残缺,应改为

四、小组评价:

五、作业反馈:

请同学们做《阅读新概念》132-133页“病句修改”的练习题,并把做题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写下来。

六、学后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第四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3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明确任务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1、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3、教学反思:

十、社戏 鲁迅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三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 háng行bâ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 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注意:(可以从描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间接描写——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八、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都赞成„„也都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九、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二、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3.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2、重点诵读,领悟思想内涵和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继续提出来大家讨论。

二、老师可就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讨论: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想(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良好习惯,能准确读写汉字。2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

3让学生获取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品读作品的方法,逐步养成品读作品的良好习惯,为形成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

4感受五位或平凡或伟大的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形 成对人物风采的正确认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5能仔细观察、生动描绘人物鲜明的个性,提高写作及修改作文的能力。6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尝试进行人物采访,提高自己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单元课时安排:(15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童年的朋友》(2课时)《一面》(2课时)《我的老师》(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展示华夏文化魅力》(2课时)《赵普》(1课时)写作(1课时)

读书交流活动(1课时)

三单元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发现并交流各自的兴趣点。2了解“人物风采”的含义,了解单元教学目标。3与学生一起制订课外阅读及交流计划。课前学习:

1查词典,了解“风采”的含义。

2浏览第一单元内容,想一想:其中最吸引自己的是什么? 课堂学习: 一导课

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一个组词游戏:“人”(要求:在横线上填一字,与“人”组成词。)2学生活动:上黑板组词。3教师导入语:有言道:“世界因你而精彩”,可现在我却更能感觉到“世界是因人而精彩”。形形色色的人汇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各显风采、各领风骚。翻开第一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近其中的几位人物,他们是(让学生一起说)。走进第一单元,最吸引你的视线的是什么呢?

二学生交流自己的兴趣点。

(教师认真倾听,从中了解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已经具备的知识,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可让学生尽情发挥,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三教师组织学生理解“人物风采”的含义。

1教师紧承上面学生的回答过渡,引出思考:本单元专题是“人物风采”,你能结合课前预习及本单元的几位人物,说说你对“风采”的具体理解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四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张显了各自的阅读个性,又互补了缺漏。不过,同学们现在的阅读还是浅层次的,如果同学们想要从中发现、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还需仔细品读课文,积极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2出示单元教学目标:(略)

五围绕单元专题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商量读书成果汇报活动方案。

1过渡语:对于语文来说,课堂是一个小天地,课本里的人物固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更有无穷魅力。如果你不想错过更多更美的风景,那就让我们一起畅游书海,感受大千世界更多独具风采的人物形象。

2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商量成果汇报活动方案。时间:三周

内容:自选(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汇报方式:(从学生方案中选取)六师生自我反思、评价。(侧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表现等方面)

第二、三课时《童年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2感受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课前学习:

1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设计字词训练题,考考他人。2搜集资料,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主要作品。课堂学习: 一导课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口头作文《我童年的朋友》。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

3学生相互简要点评口头作文,能说说习作的优点与不足。4教师结合学生的点评,引出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二检查预习:

1考考你(学生相互出题,检查词语掌握情况。)三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3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板书交流内容)四细品课文

1教师呈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做笔记。问题⑴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问题⑵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处(或几处)描写?请说出你欣赏的理由。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提醒学生及时修改笔记)五再读课文,质疑、创新。2示范朗读。

3学生质疑,师生解疑。5学生谈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在前面的交流中未有的看法。可从内容到形式,情感到哲理等方面去发现,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六重写《我的童年朋友》,着重运用好外貌、语言的描写方法,鼓励运用其他描写方法,要能传递

下载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