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课堂学习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活动,其主要形式表现为问答活动。有教师问,学生答、文本答;有学生问,教师答、文本答;也有文本问,学生答、教师答。其中小学生的提问往往受限于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师的提问加以引导,而文本的提问又较为单一不能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原因之所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交流对话的“把手”,也是诱发学生开启思维、探究创造的“发动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打破学生思想的平静,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体会,浅谈如何利用有效提问来成就高效学习。
一、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提出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最佳的提问时机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生命 生命》这课时,先向学生课件展示杏林子在写作时身体所患的疾病,接着就抛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说说像杏林子这样一个身体残障的人是怎样面对生命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杏林子是个面对命运不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前置疑提问,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又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是,在学生了解了白杨这种能够常年生活在大戈壁等恶劣环境中的植物后,明白了白杨的品质特点之后,提出了“爸爸看到火车开去方向的大白杨和几颗小白杨为什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引导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明白借物喻人的道理:借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人们。这种适时的提问,一下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师启而生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只有把握关键时机的提问,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启发性。
二、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梯度。这种提问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我接着说:你是怎样理解“奇观”这个词语的呢?课文里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个奇观?接着再问:潮还没有来时,又是什么情境呢?潮过后呢?读了课文后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利来写浙江潮的呢?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是,我是这样提问的: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前,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阅读了相关语段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接着提出“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后,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了解了在百万英镑出示前后,比较老板和伙计对待同一个客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情况下,最后再提出“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生不难理解:金钱在这些势力小人面前,展现了无穷的“魔力”的道理。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深奥。太简单,没有思考的必要,索然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致,也无从学到新的知识,只能停滞不前;太深奥,新旧知识之间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入手。难度过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既具体而又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起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此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文的,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文本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题材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本首诗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显得有点狭隘,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聚焦到诗文的关键处,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推进了教学。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节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如果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那么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仅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我这样追问到:“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探索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适时追问,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灵活多变,我们教师只有潜心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师生的对话,“问”出文本的精髓,从而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有效的提问,才能成就高效的课堂学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当下我们都在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是当下提倡教学减负的必然之路。我们对有效提问的思考还在继续,我们对提高课堂实效的探索脚步仍在路上。
第二篇:有效读写成就高效课堂
有效读写成就高效课堂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实验,让我们对读写训练这一传统的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观察、讨论和思考。我们发现,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读写训练的度,而使课堂高耗低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习观摩和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保证读写训练实效”“充分结合文本特性,力求读写一课一得”“强化教学整合意识,避免读写训练窄化”的教学策略,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实现有效读写,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关键词:读写训练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2012年,我县正式启动“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实验。在课改实验的进程中,无论是业务理论学习讨论,还是课堂教学研讨,大家都认为,作为语文教学,读写训练仍然是根本,“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以读写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育家张志公)
但是,在诸如研讨课、诊断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观察中,许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读写训练的度,致使课堂高耗低效。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随意,大而化之
在一些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处理十分随意,总指望一些大而化之的目标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结果是出力不讨好,什么具体目标也没能落实,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例如,为了读写结合,为了让跟多的学生得以展示,每篇课文的学习都要安排练笔:一遇上好词就要练习造句说话,一遇上特定句式就要照葫芦画瓢,一遇上总分或总分总等典型的构段方式,马上就要练习仿写。这些训练全然不顾及当时正在阅读的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倾向,硬生生地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从文本中拽出来,完成训练后又匆匆忙忙把学生推入到文本的阅读中,结果可想而知。譬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就是这样,不惜时间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让学生练习说话,而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朗读领悟叶圣陶通过写溪水时时变换调子来表现水的美、溪流的欢畅、心情的愉悦。这样,学生既没有很好地体会到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及其与下文的关系,又耗费了时间而无法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内容随意,重点不明
读写训练的对象不外乎字词句段篇,训练的方法离不开朗诵、涵咏、感悟等。但不是每篇文章的教学都要同时关注到字词句段篇的方方面面。这种遍地开花的做法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一花不发、一无所获。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从小组合作汇报学习生字词情况到完成填空理清课文脉络,从品读课文学习三个事例到仿照课文另写一个名人事例介绍交流,一节课内有比较明确意向的读写训练点达到了十多个。而这十多项训练从小组班级展示开始,到介绍交流自己仿写的事例为止,碰到生字就带读并说出识记方法,遇到新词成语就抢答说词意、交流理解词义的方法、运用成语造句说话,解析事例时就引导学生读、思、议并练习仿写。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小组合作展示热火朝天,但是观课者始终揣摩不透老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收获到了什么。像这样的课堂能叫高效课堂吗?
当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是因为我们在课改之初更热衷于高效课堂一些模式的学习,如“小组合作,人人展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等,而对高效课堂的内涵特征并没有深刻领会。那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涵特征是什么呢?应该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高效”,“教学内容呈现的高效”,“教学策略运用的高效”,“学生学习状态的高效”。基于此,结合近两年的学习观摩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实现有效读写成就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保证读写训练实效
高效课堂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备课,确保教学不缺位,这样才能保证读写训练取得实效。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对不同学段读写目标的具体要求,既要明确不同学段的读写教学重点的不同,又要明确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中的训练侧重点的不同,以确保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科学地依据学段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准确定位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文、课时读写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力求三维融合、相互渗透、螺旋上升地设计课堂教学,把读写训练落在实处,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序提升。
譬如于永正老师上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就在同学们一段一段汇报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每读一段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深刻含义。如抓住了 “重担”“翻山越岭”,让学生体会这“重担”不仅仅只指肩上的担子,还指生活的重担,“翻山越岭”还指人的一生的崎岖坎坷这样的双重含义;抓住“一次”与 “无数次”两个词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自己仅仅只抱了病中的母亲一次,母亲就那样满足,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而自己从小到大,母亲抱了自己无数次却不以为然;抓住了“八十多斤”与“一百多斤”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身体瘦弱,一辈子只有八十多斤的母亲挑起一百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多么艰难„„学到这里,于老师情不自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把我们此时此刻的敬爱与感谢通过你的朗读抒发出来吧!”“于老师和大家一起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心得吧!”老师和学生一起动笔,一起诵读起自己的读书心得。学生情不自禁,对母亲的赞美溢于言表。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平平实实但又有创意地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的糅合在一起,通过读书活动,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主线,有效地落实了读写训练。
二、充分结合文本特性,力求读写一课一得
文本不同,读写训练的落脚点就不同。面对每一篇特性各异的课文,如果教师都运用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想当然地将读写训练的方方面面一网打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大容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只会是高耗低效,得不偿失。而那些朴实无华,充分考虑了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只求一课一得的阅读课堂,往往使学生获益匪浅,师生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发展,享受了成功的愉悦。
我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紧扣课后习题和课文过渡段——第五自然段,精心设计了两个“点”组织课堂学习活动,落实读写训练。一是抓住“挺”字,感受顽强。文中描写小恩科西的语句,指导学生读悟“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性命”“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反对„„一场轩然大波”等语句,引领学生体会恩科西“挺”的内涵:挺住了病痛的折磨,挺住了失去母亲的孤独,挺住了死亡的威胁,挺住了别人的歧视(求学的遭遇)„„二是抓住“呼吁”,体验斗志。让学生圈画恩科西两次“呼吁”的语段,自读感悟,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交流展示,感受恩科西顽强斗志和博爱襟怀,学习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通过这两个点的教学,以点带面,将读写训练落在实处,让学生在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中达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虽只求一课一得,但学生分明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了发展,课堂教学效率十分明显。
三、强化教学整合意识,避免读写训练“窄化”
“整合”是语文课程和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所要求的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整合,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整合。整合意识下的语文课堂,视域更宽广,目标维度更清晰,教学效果更明显,它能促进教师有效地避免读写训练的“窄化”(指缺乏整合意识和发展性目标,为训练而训练的课堂教学现象。),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保证课堂教学在扎实的基础上达到效益最大化。
我在教学《三顾茅庐》时,通过三次整合,使得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在引领学生踏实有效地进行读写训练。第一次是,导入新课时抓住课题中的“顾”字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所了解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将学生阅读经典积累与课文内容有效地沟通连接起来,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快步走进”等词语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这个教学环节将朗读与复述、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与书面语言的吸纳内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一举多得,妙在其中。第三次是,抓住第三自然段开头的写景部分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迁移训练。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中的语句,找出作者描写了隆中的那几种景物,分别抓住了什么特点(圈画重点词语),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写法,领悟景物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最后要求运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这样,用走进文本又从文本中走出来的策略,将重点词句的理解习得、组织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与人文主题的感悟不着痕迹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上都得到了发展。
当然,运用整合策略,需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巧妙的教学组织和娴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敢于学习,敢于尝试,就能有效地避免本本主义,避免在课堂上为训练而训练,保证读写训练的实效性。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平台,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只有紧紧抓住读写训练这一主线,实施有效教学,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精选结合点,为读写训练增值——特级教师于永正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浅探》
孟敏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年第6期
2、《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漫谈》
曾繁平
第三篇: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程 锦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基础。它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的优化课堂提问在当前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高效课堂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1.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个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这种情况出现在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信心。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1.2教师的问题表达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作答。
首先,问题表达不清楚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备课不清楚,胡乱提问,连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问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也是乱答一通,像这样上一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教师也不知道自己上了什么课。另一方面就是语言表达不清楚,前后矛盾。比如教师复习了分式方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及其步骤,然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是抓住解题步骤。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是抓住等量关系。教师又问:那到底关键是什么呢? 教室一片沉默。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这位教师在复习了分式方程中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及其步骤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答案就可能是学生回答的这两种,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也白白浪费了。
1.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当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说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就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来说不一定简单,如几何题作辅助线“连接某一条线段”,知道了就非常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间的交流障碍。
1.4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的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巨大的作用。
2.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2.1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兴趣,引人深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一次听过一位教师上课,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课后小结时,巧妙地举了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好比是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是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后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排队;好比是卖水果,各类水果各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兴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思维,学生会牢牢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2.2提问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如果所提问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多种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健康情感的培养。2.3提问必须精而准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提问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有效性,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思绪又得到严格的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诸如“懂了吗?还有什么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启发思考、拓展思维的综合型问题。
2.4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注意被问的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同时,教师要吃透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要求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在数学课中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兴趣。对中等生提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既获得了成功感又能激励其上进。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激励其上进。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2.5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事实性的低级认知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批判性和决策等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一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时间过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2.6提问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并及时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及时的评价,这个评价要客观,中肯。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是教师对概念性的知识重点强调,对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总结,达到对知识概念不混淆,对知识规律系统掌握,提升学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总之,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研究,用心体会,认真总结,取长补短,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它的正面作用。
第四篇: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陕西省眉县金渠中学 杨少明
通过一年多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推进,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当堂展示的新课改理念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显然导学案的精心设计和使用是课堂高效的第一突破口,而精心设计导学案的重点是问题的设置,即提出的问题是否是有效性的。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问题范围和角度不明,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有些问题不贴实际又难又偏,有些问题随意性大质量不高,更有些提问抽象、空洞、死板,有迷惑和禁锢学生思维的现象等等。可见一个教师不能有效提出问题,就不能发挥好导学案的作用,就很难有现代高效课堂。
一、为什么要精心设计提问?
大多数老师认为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的内容,只把提问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只关注“记忆性”或“复述性”提问,把提问变成了询问、甚至审问。提问不仅是评价学生、调控教学的手段,更重要的功能是充分展开师生的思维并促进教学对话。那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教学对话的问题,才是高效课堂所需要的,才是有效的提问。
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获悉学生的种种错误理解。如果不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无法意识到学生学习的思维状态和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问力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他们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或理解,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学习程度,进一步调整或改进提问的内容、角度和形式,诱导学生进一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问能使学生处于“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状态,并引导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课堂提问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该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展示和当堂训练的生长点。正如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所说的:“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对话来实现的。有效提问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习,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一种自然、自发的探究行为。从而远离传统说教的满堂灌特性。
二、怎样提问更有效?
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真正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建构,从而生发更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好的提问,不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提问内容要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由此,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如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驰骋远思的空间。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间没有问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却无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也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逻辑性的问题设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以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而有逻辑性的渐次推进的提问,需要老师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
三、怎样建构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并不只是教师抛出问题,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师生、生生的动态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有策略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和思考,才能构建课堂的有效提问。
1、鼓励学生提问
在我们的传统课堂上,课堂提问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提问。即使有学生的提问,可能被老师忽视,或者因为出乎老师的意料而轻描淡写的忽略掉。在新课改理念下的高效课堂,要求课堂以生为本,“学、议、展、点、练”充溢课堂,强调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功能,因而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提问,是高效课堂首先要完成的任务。犹太人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犹太小孩在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么?”。因此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新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最能反映他们所关注的事情,教师可以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出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逐步意识到他们也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则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控制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暴露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程度,教师可以通过回答进入学生的大脑,考虑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设法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把时间和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的思考方式上。为了能娴熟地引导和完善学生的思考,教师要通过内容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思维火花,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想法、心情,与他们心心相印。
3、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
提问的过程不仅仅是诱导学生参与教学,它还要尽量引导学生探究回答的理由,也就是当学生给出回答后,教师要继续追问他们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深度追问能够帮助学生减少盲目回答的消极心态,诱导学生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回答,教师都要努力让学生自己给予证明,而不应该仅仅质疑不对的或有分歧的答案。在给出证明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以往的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学生也会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回答,可能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自觉发现自己认知上的矛盾。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运用答案、问题并给予即时反馈
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能够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当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时,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恰当的反馈或指导,使学生趋向真正的理解。如果老师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再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联系,则可以学生的回答来展开教学。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被关注,就会更有兴致地投入自己的学习。
5、给予等待时间
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模糊、冲突、迟缓的想法,或者陷入等待的时刻。此时,老师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发言不积极。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能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如果我们期望学生给出理由充分的回答,那么我们就要有耐心。一旦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意识到回答问题是一种责任。
提问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所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要在理解有效提问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地在实践中自觉练习有效提问,改掉不恰当的提问行为,有效的提问以及即时的应对、反馈是新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灵魂所在。
第五篇:加强课堂有效提问
泰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叁等奖
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但目前我们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存在着提问肤浅,形式单调,联系不紧密,要求不明确等等弊端,造成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这与开发学生智能的素质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剖析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提问的技巧策略,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策略技巧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与策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1、把握好 “两度”
1)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坡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y=2(x-1)及y=2(x-1)-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2、提高提问技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问要及时。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2)提问要适当。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要减少重述,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候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22
2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4)、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3、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就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三、反思
1、有效提问必须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2、有效提问必须关注细节。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有效提问有利于教师成长。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开展的大环境下,在教学方面,由于以前缺少经验,一些教学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刚接触新教材时,一遇到“合作学习”就组织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其实,不少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要求同桌之间讨论即可。我通过有效提问的实践,逐渐能够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的找相匹配的形式,真正优化课堂教学;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也开始注意授课教师的提问结构,关注他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的提问技巧,并扬长避短,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累经验。
作为数学教师,光靠埋头做题,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不能把自己定位成“教书匠”,要以学者的姿态面对教学,密切关注新课程的动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做到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积极地致力于教科研,以一种进取的心态来参与课题研究,并深化对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与课题研究联系比较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思考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3、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4、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