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幼儿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
美国幼儿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
这里介绍的只是我们学校培训幼儿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案模式。这种教案模式虽说有一定的权威性(它是美国一个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麦德林·亨特根据她的教学法而设计出来的)和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构主义的学说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但不见得有绝对的代表性。每个教案都需要涵盖以下内容:
1、儿童行为基础;
2、长期教育目标;
3、本课的即时行为目标;
4、教学材料的准备;
5、活动区的布置
6、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策略;
7、丰富相关词汇与提问的方法;
8、考察教学效果的方法;
9、教学注意事项;
10、教学扩展与调整。
下面我来为你具体解释一下这些内容。
“儿童行为基础”是指幼儿在能够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之前需要具备的行为基础,它包括了儿童认知、社会交往、体能等发展领域的一般水平和要完成本课活动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长期教育目标”与“本课的即时行为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认真考虑。在中国,各年龄幼儿需要达到的长期目标在教育纲要中已经规定出来了,老师们只要遵循就可以,把它们写在教案励可以强化老师对长期教育目标的认识,使他们的教学活动目的性更强。当然老师并不需要把教学纲要中所有的教育目标都列出来,而只需要选择其中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本课的即时行为目标”需要由老师来具体制定。这些即时目标应当以可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为指标(比如孩子的动作、操作、语言等等),越是年龄小的幼儿上课,这一点越是重要。
“教学材料的准备”这部分很简单,就是把备课时需要准备的一切教具用品都列出清单来备查。我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虽说可以不写相信教案,但这个清单却从来是不可缺少的——至少它可以帮我增强记忆,免去许多丢三落四,“临时抱佛脚”的麻烦。
“活动区域布置”是指教师计划如何布置教室。在以自选活动为主的幼儿园里,这一点尤其重要。这是因为要有效地吸引幼儿参加自选活动,光凭教师的语言启发和诱导式不够的,还需要幼儿对活动区的实际内容感兴趣才行。如果做得好,教师不用开口,幼儿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发地参与活动了。
“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策略”是与活动区的布置密切相关的。事实上,活动区的布置是教学的前提,也是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一个重要策略。当然除了活动区要对幼儿有吸引以外,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丰富相关词汇与提问的方法”是每一个活动都必须强调的重要环节,这不但是因为情境教学时语言的最佳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参与能够帮助幼儿把具体的特殊的经验抽象化、Baby Eating Chart“考察教学效果的方法”有许多种,上面讲到的就是其中一种。老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通过对幼儿的提问来考察他们对新概念的理解和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年龄比较小的幼儿语言能力有限,可能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语言来考察教学效果就可能出现偏颇。这时,老师就可以参照我们前面提到的“即时行为目标”,通过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达到行为目标而确定教学的效果如何。
“教学注意事项”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的活动老师可以提出不同的注意事项。
由于每一个班的幼儿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经验、能力各不相同,同样一个活动计划具体实施到每一个孩子身上,效果可能大不一样。此外,一个班上可能还会有某方面能力比同班幼儿超前的孩子,参与一样的活动会有“吃不饱”的现象。这些情况要求教师在写教学计划时把班上不同需要都考虑进去。这就是为什么在教学计划中还要包括“教学扩展与调整”这一部分内容。本文内容由 tangpoems 提供
前天收到老友的一封邮件,转发给我了这篇文章,讲述了美国小学老师怎样讲灰姑娘的故事,读后感想颇深,前后看了好几遍,边看边思索,如果是我给女儿讲这个故事,我会怎样来给孩子讲,我会不会想到用这样精彩的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现在先将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1.最喜欢谁和最不喜欢谁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2.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全班大笑)
3.继母和姐姐自私但不是坏人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4.我们需要很多的朋友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5.要爱自己给自己机会
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6.你们会比伟大的作家更棒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 中西方之间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着很多的差异,他们的教育方式也的确有令我们借鉴的地方。这让我回想起我们当时的语文课,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讲解段落大意以及中心思想以及考点考点还是考点。不了解现在国内小学是怎样教小朋友们的,应该会有很大的改革和进步了!再回过头来看美国的这位老师向孩子们讲述故事的时候,善于利用开放性问题,给孩子们创造机会畅所欲言。一节故事课在如此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让孩子们懂得了守时、友谊、如何面对犯错误;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坚持不懈;以及让孩子一生受用的基本礼仪和生活常识的教育!我想这就是除了知识以外更需要让孩子们应该懂得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最基本得做“人”的道理,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呢。一个孩子在一个小学老师教的故事课中学到的东西,是可以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这才是孩子们应该得到的教育!
第二篇:美国幼儿教师指南
美国《0~8 岁儿童适宜发展课程》(DAP)视频内容浅析
学前教育08级史贝贝
美国《0~8 岁儿童适宜发展课程》(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ren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以下简称 DAP)是由美国公认的具有专业代表性的幼儿教育专业团体——全美幼教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of Yong Children,以下简称 NAEYC)于 1987 年正式声明的一套幼儿教育准则(Bredekamp,1987),并在 1997 年进行了一次修订,美国许多州政府教育局将 DAP 作为政策决定、评价和辅导本州幼教机构的标准,以指引该州幼教质量前进的方向。DAP 对美国的幼儿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DAP教师视频教程内容:
传统教育都是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上面讲,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志布置作业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幼儿通过环境进行学习并需要经过操作进行主观建构;孩子发展迅速,并且在每一阶段,在社会性、身体、情感、智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每一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不能认为地加速或者越过。运用关爱与适当的教育实践,并且每种手段都要与一定的年龄阶段相适应。
婴儿和学步儿有着不同的关爱与教育的需要,他们需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设施和不同的行为。例如,对于婴儿和学步儿来说,他们需要睡觉的地方是一片整块,而 3~5岁的幼儿可以睡在可折叠的垫子上。这些不同可以通过将婴儿、学步儿与3~5岁幼儿相互作用中明显地看出来。然而,幼儿教师却往往不能清楚地将幼儿的教育内容与小学教育内容区分开来。
4岁或者5岁的孩子对单词的功能越来越感兴趣,例如辨别单词的意思,或者尝试书写自己的名字。教师就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等方式促进孩子理解字义方面的发展。
一方面,每一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兼顾年龄差异与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才是适宜的。很多孩子开始自己探索着发展某方面技能。教师会根据幼儿的人格特征、学习风格及家庭背景的特点,促进个体发展。
所以,适宜发展课程基于孩子的发展阶段以及孩子在个体发展中形成的不同特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体发展有时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个体间有着或快或慢的差异,所以对于发展较快的孩子不应盲目表扬,对于发展较慢的孩子不应盲目责备。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在的时间秩序。
适宜发展课程兼顾了年龄的阶段性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这一课程的组成部分包括师幼互动、环境和课程,可以直观地为教师所习得并应用于任何学前幼儿的照料工作,它们是经过完善地研究并颁布的文件性的指南。它不仅包括了物质环境创设的内容,并且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实用性。
适宜发展课程包括两方面,一是适宜发展的做法,另一是经常做的不适宜发展的做法。对象包括婴儿、学步儿和学前儿童。
1、成人与幼儿间的互动
成人与幼儿之间频繁地相互作用。成人应为孩子提供温暖的、富有影响的、支持性的。然而,成人与婴儿、学步儿和学前儿童之间的互动各具特点。
(1)婴儿:成人在挪动婴儿的时候,要不断地跟它说话。
不应当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在抱着孩子的时候一心两用。
(2)婴儿:在为孩子穿脱衣服的时候,要让孩子对着镜子,并不断地跟孩子
说话,“现在在做什么,将会做什么”,这样孩子就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
这些步骤。
不应当将镜子用其他物体遮住,匆匆地穿脱衣服,不和孩子交流,表面
地、冷漠地与孩子,完全不与孩子发生温暖的互动。
(3)婴儿:当孩子哭或者痛苦的时候,照顾者应迅速地作出回应,与孩子交
流,温柔地把孩子抱起来以安抚孩子,“你想要什么呢?会实现的„„”
不应当因为孩子的哭声很恼人而不予理会。
(4)学步儿:教师应与学步儿面对面地交流,尽管孩子的语言很有限,教师
可以通过描述孩子所操作的材料、对孩子学习新单词的行为以积极情感的反馈,满足孩子在良好表达之前对语言的需要。
不应当觉得“我不跟孩子说话”、“我不需要他们的回应”,因为他
们太小了,而且我也不会用孩子的语言,我不能让他们明白我的话。
(5)幼儿:教师应在幼儿学习某种技能的时候,发挥支持性作用。教师关注
着孩子,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支持。教师帮助孩子完成任务,教师让
孩子独立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在他们受挫的时候鼓励他们。
教师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关注,如果关注过多教师可能会包办,如果给予的关注太少,孩子会在自己无法完成的任务产生习得性无助。
(6)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对于人、食物和物体的偏好,可以适当的让他们
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以有利于孩子自我概念的发展。
但是,有的时候,成人会剥夺孩子自我选择的机会,或者在他们正
在玩玩具的时候,把玩具拿走或要求孩子与其他同伴分享玩具。孩子没
有得到选择的机会,孩子的的喜好没有得到鼓励,成人希望孩子都做同
样的事情。
(7)教师不要频繁的强调常规,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抗。而应该积极引导孩子
自主行为的养成。
教师不应该总是对孩子说“不许”,并且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用自己的权力去惩罚孩子,因为这种惩罚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利于
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
(8)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处理受挫情景的技
巧,如想要某个玩具时,通过争抢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此时教师
应该用其他的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教师不应该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试图控制或者
惩罚孩子,给他们更大的压力。
(9)教师要以友好、尊重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经常与孩子说话,视平线与孩
子保持一致。
教师与孩子交流时不应该高高在上,且大多数情况下,同时与太多
孩子说话,缺乏个别交流。
(10)教师应该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教师不该总是问孩子一些是非性的问题(只要孩子回答是和非得问
题),也不该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11)教师要鼓励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教师鼓励学前儿童帮忙清理玩具,教师不应该替代孩子来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课程
孩子通过游戏、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进行学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课程逐渐成型。3-5岁的孩子通过各种各样既定课程与生成课程不断地学习,包括通过游戏发展的语言、身体、交往行为。婴儿通过到处移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发展感官。他们也学到了一些重要的技巧,包括自理能力,如穿衣服、吃东西等。孩子的课程是通过感官、与成人的相互交往以及成人对他们的照顾。所有的这些都是课程的来源,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从中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器具。
(一)针对婴儿和学步儿的课程
(1)给孩子准备的玩具应该安全、易于清洁而且足够大,以防止孩子吞食
玩具,难易适中。
而不应该提供尖锐的、不便清洁的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玩具。
(2)镜子应该放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如挂在墙上或靠近毯子,以便于他
们自我观察。
孩子不应该被放到无法自我观察的地方。
(3)生活中,比如在吃饭穿衣等方面,成人应该让孩子尝试着去做,因为
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并且学习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
教师不应该强加给孩子常规,希望所有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内做同样的事情。
(4)成人要和孩子一同游戏,帮助他们理解如何恰当地与他人交往和做事的程序。
成人不应该由于觉得和孩子一起幼儿很傻很无聊而拒绝和孩子
一起游戏。
(5)成人经常给孩子读故事,教师对着一个孩子坐在腿上读,或者对着2~
3个孩子。教师和孩子一起看书,认出书中地点,并且让孩子积极主动
地参与。
教师不应该同时跟很多孩子讲故事,并且不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6)吃饭时间,成人应当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获取经验中变
得熟练、独立。成人应给学步儿穿上套褂和用盘子装着的食物,提供
简单的工具,比如勺子、盘子,逐渐让孩子尝试使用水杯或瓶子。
成人不应当剥夺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并代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情。孩子觉得很紧张,有些东西要么太难了,或者是他们的衣服扣
子扣得太紧或者太松了。
(二)针对3/4/5岁幼儿的课程
上述的课程对于3/4/5岁的幼儿同样重要。幼儿园的课程很宝贵。但是不管是婴儿、学步儿还是3/4/5岁的幼儿,课程遵循着同样的要领。经验应当提供给3~5岁的孩子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且促进所有领域的发展,包括身体、社会性、情感和智力等方面。每个孩子都应当被看做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者不同的发展速率和次序。课程应当顾及到个体的差异性、能力、兴趣,并且注重孩子在学习中自尊和对学习的积极情感的发展。
(1)空间被划分为大小相间的区域,便于个人及小组的活动,包括建造区、桌面游戏、艺术区、表演区、语言和聆听区、??
房间不应当井井有条,只能容纳很多孩子很多的孩子,并且在同一时
间做同样的事情。
(2)玩具应该向孩子开放并便于取放,这样孩子可以自主选择。
玩具不应当都堆放在一个盒子里,并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每次都是教师代替孩子选择玩具。
(3)成人应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供孩子在积极的探索中学习,并且在此环
境中与成人、同伴、材料进行展开互动。
教师不应当提供高结构化的教学并且独控课堂。
(4)孩子从教师准备的环境中选择活动和材料,孩子身心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教师不应当指控所有的活动,告诉孩子在哪里、做什么,并要求孩子安
静地坐,着只需看和听。
(5)大多数时候,孩子在人数较少的小组中独立地“工作”。
孩子不应当很多时候都在一个很多人的群组中并且受教师的直接指导。
(6)教师应提供孩子可以亲手操作的活动、材料,这样孩子可以习得更多的鲜活的经验。
教师不应当给孩子提供作业本、小纸片、识图卡之类的结构化的、抽
象的材料,使它们控制课程。
(7)教师在孩子中间走动,提供个别指导,通过提问题、提出建议,或者为情境增加更复杂的操作材料、想法,帮助孩子进一步与活动、操作材料发生联系。
教师通过对着所有学生说话、告诉孩子做什么而控制环境。
(8)教师期望孩子说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答案,教师承认孩子自主地解决问题及探索。
教师不应当要求学生回答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师??21:
51(9)教师通过运用引导的策略来帮助孩子学会自控。
教师不应该花费成长的时间来灌输规则、惩罚不适当的行为、当孩子做错的时候训斥孩子、让他保持坐下并安静,或者类似的情况。
(10)孩子有很多发展社交技巧的机会,例如合作、帮助、协商或者与相关人讨论解决个人问题。
教师不应当虐待或者诉诸灌输课堂纪律。
(11)教师应当为孩子提供很多尝试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孩子基本的技巧在有意义的尝试中进行着。
教师不应当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反复强调阅读和书写的要求,例如识
别独立的字母,或者在印刷线中写出的准确答案。
(12)孩子通过探索和与周围人与实物的互动中,建立起对自我、他人和周围世界的概念和理解。
教师不应该过分地强调规则,通过记忆和计算,例如数数、或者在作业本上画圈,(13)孩子通过每日户外活动发展大肌肉,包括跑、跳和平衡。户外活动在每日计划之中,从而孩子可以发展大肌肉动作技巧,探索户外环境,并且充分地、自由地进行自我体验。
户外活动不应当十分是有限的,因为它时刻注视着并且都处在指导之下,总是被动的或者受限制。
(14)孩子每天有充分的时间在户外探索,例如玩水、沙子或者泥土作画。不论何种季节,孩子穿着什么衣服,孩子每天都会有机会玩水和沙子。
教师不应该剥夺孩子玩水、玩沙的机会,因为这种游戏很乱并且需要特殊照顾,用这种材料会让孩子弄得很潮湿或者很脏。
(15)孩子应当每天都有发展小肌肉技巧的游戏活动,如拼图和迷宫。
孩子不应当通过用铅笔写字、填色格,或者类似的课业来发展手部小肌肉。
(16)孩子应当每天都有发展在艺术和音乐方面的表达与爱好的机会。
不应当只有在时间允许的时候才进行艺术和音乐方面的活动。
(17)孩子的自然好奇感和理解世界的兴趣经常会促使他们进行学习活动。孩子不应当被要求参加所有活动,为了达到教师的目的,或者为了达到某个功利的目标如达到某个等级、避免惩罚。
在童年早期的领域里,最适宜的行为时与他人交流重要信息,当我们用某个信息的时候,对此有相同理解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否是在职业内外与否。促进适宜行为在照料孩子过程中的应用,同样很重要,不管是在幼儿中心、家庭照顾,或者个人的照顾处,每个孩子都会从这种养育、照顾、教育、帮助方式中获益,促进信心和自信的建立。
(二)该视频资料体现了DAP 的两个特点:
首先,从内容方面来说:
从上述视频内容可以看出,“适宜发展”的定义主要是由两个向度来决定的: 其一是年龄的适宜,即幼儿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及认知的发展都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发展阶段来设计学习环境、安排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 其二是个别差异的适宜,即每一位幼儿的身心发展都会受到成长的环境、人格特质、学习方式、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指导方针有四个,其中前两部分就是视频中介绍的部分:(1)课程——课程应该覆盖幼儿的所有发展领域,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记录基础上,教师必须准备环境,并通过具体的、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活动,提供给幼儿与成人、其他幼儿、材料交互作用的机会。此外,教师必须设计较宽广的学习范围,并时刻准备迎接幼儿所展示的与众不同的兴趣及技能,通过提供多样的材料,增加活动的复杂性,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幼儿挑战的机会。(2)成人与幼儿的互动——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要快速做出反应,当幼儿显示出不适当的压力时,要提供给他们减压的机会和活动,同时,给予言语鼓励,发展幼儿的自尊、接纳与自控。(3)家庭与课程间的关系——父母双方皆有责任和权利照顾并教育幼儿,鼓励家长来园观察和参与幼儿的活动,保持家园联系,教师应给予家长分享幼儿成长经验的机会。(4)幼儿发展评价——发展的指标是基于常模评定的,并不一定适合特殊情形下的幼儿,因此,在评价时要参考教师和家长的观察资料,运用观察和评价来辨别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并为他们设计课程。
其次,从陈述方法方面来说:
适宜发展课程主要使用两分法来让幼儿教师判断适宜与不适宜,因而教师较容易地去区分何种教育方式较为恰当,也可让幼儿教师在无法决定时,有一个基本的参照。资料中指出,“在修订版中仍坚持使用二分法,其主要原因是,对照表可以作为幼儿教师的参照工具,提倡正确的教育理念,尽管容易让人产生误
解,但可以提供好几种教育现象的正确观念,并方便幼儿教师理解概念,鼓励幼儿教师利用对照表反思、辩论、切磋,并非照单全收”。同时,NAEYC 也对此再度声明,在参照的过程中,教师做决定时仍需要运用专业的知识来判断当下的实施是否适宜。也就是说,DAP 的施行有两个基本的假设: 一是只要教师把握住了 DAP 所建议遵循的原则,无论教学内容是什么,都应该是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 二是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是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他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去安排、决定适宜的学习经验。
第三篇:美国课堂相互教学模式
美国课堂相互教学模式
美国课堂里的相互教学
相互教学模式(reciprocalteach-ingmodel)是美国中年级阅读课堂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法。
一、背景介绍
相互教学模式是美国安玛丽·帕林斯卡和安妮·布朗于1983年提出的。该模式旨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帮助学生发展阅读理解策略。在美国,它被用在各种小组教学和同伴学习活动中。阅读课上,师生互换角色,通过质疑(generateques-tions)、释疑(clarifyinformation)、概述(summarize)、做预测(makepre-dictions)等环节理解课文内容。
美国的小学教室被划分为不同的学习空间:读写区、教室图书馆、听力中心、计算机中心、与学习领域内容有关的主题周资料中心、戏剧活动中心等。每个空间有不同教学功能。学生的桌椅以小组的形式摆放,旨在鼓励学生交谈、分享和合作学习,见下图。
二、教学案例
下面是一节美国英语语言艺术课的教学实录(节选)。由黛西女士运用相互教学模式执教五年级阅读课。
阅读课伊始,黛西女士请了一个5人(道尔顿、麦克、美珍、吉莉、马洛)小组到会议桌前,进行小组阅读教学。她给每个组员发了一篇复印文章。班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合作学习同一篇文章。
黛西女士:今天我们要运用质疑、释疑、概述、做预测等方法,学习人体神经系统这篇文章。自己读题目,想一想课文会说些什么。
道尔顿:我认为这是有关神经的,当我们受到伤害时,人体的神经会告诉我们。
黛西女士:道尔顿,你预测得好!我们一起来看到底讲什么。第一段我先做领读,请大家默读第一段,然后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开始默读第一段)
我们的神经系统:自动护卫者
你是否不小心碰过很烫的东西,然后想都没想就缩回了手?或者当你喝牛奶的时候,突然想到牛奶馊了就在瞬间停下,把牛奶洒了?或者,体育课上一个乒乓球向你飞来,在它就要砸到你眼睛的时候,你闭上了眼并伸出手护住了脸?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实我们有过无数次这样的瞬间反应——我们的身体几乎自动化地作出反应。我们人体是怎样如此迅捷、不加思考地行动的呢?来看一下人体的一个系统——神经系统,就能找到答案。
黛西女士:读完的同学请抬起头看着我。我有几个问题问大家:通常是什么让我们的手从发烫的东西移开,又是什么保护我们的脸避开乒乓球的袭击?
麦克:就是那些伤害我们或打算伤害我们的东西。
美珍:题目中说,我们的神经系统自动保护我们,所有的都是自动化的。你不必思考你就做了。
黛西女士:真是个好答案!这一段有没有写我们神经系统是怎样自动保护我们的吗?
吉莉:其实没有说。最后一句只是说通过了解神经系统就能找到答案。
黛西女士:明白了,真想知道课文后面有没有告诉我们。你们有不懂的单词和读不懂的地方吗?
马洛:有。我不明白为什么称它们是“系统”?我吃不准“系统”这个词的意思。
黛西女士:也许我可以解释。你可以把“系统”当做是一组东西,这组东西一起运作。我们的神经系统就是由身体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一起工作。马洛,我这么说,对你有帮助吗?还有其他的词语需要解释的吗?好,那么我们来概括。这一段是讲我们对事物作出反应,诸如当球飞来的时候用手护脸,还提了神经系统。其他同学有补充吗?(学生摇头示意没有补充)我还要对下一段做预测。我喜欢吉莉说的最后一句话,文章说通过了解神经系统就能找到答案。为什么人体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并保护自己。我想下一段会讲神经系统的各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谁愿意做下一段的领读?(道尔顿试着举起了手)真棒!我请道尔顿做领读。我们先默读,读完请抬起头看道尔顿。
(每个学生开始默读第二段)
神经系统是什么?
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某种程度上很像一个复杂的电脑系统。大脑是驱动器,脊髓是通往显示屏、打印机、键盘的电线。大脑发出信息传到身体各部分,再从各部分返回信息。脊柱包裹着神经,这些神经分叉再散布到人体。这个神经细胞网络负责给大脑传输信息。请看下一页上的插图,看看神经系统的这些组成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小组成员读完后抬头示意道尔顿,准备讨论)
道尔顿:哎,我不知道问什么。
黛西女士:用“为什么”、“怎么”开始提问。
道尔顿:噢!我的问题是:神经系统和电脑怎么相似了?(麦克举手了)麦克?
麦克:它的各部分就像一台电脑。大脑像电脑主机的驱动器,脊髓像电脑连接线,只是把电换成了携带信息的神经。
道尔顿:你说对了,其他人有问题吗?美珍?
美珍:啊,文中说“脊柱包裹着神经”是指什么?我不明白“包裹”的意思。
道尔顿:我也说不准。有谁能说清楚吗?(无人回应)
马洛:我们应该查字典或者看看书后的词汇表里的解释。
黛西女士:我同意,我们应该查字典或专用手册。不过现在为了节约时间,我来解释。“包裹”的意思是裹住了,意思是神经都被脊柱围住了。
马洛:你是说神经在当中,脊椎骨包围在四周?
黛西女士:对!道尔顿,你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吗?
道尔顿:我试试。这一段是讲,大脑和脊椎是神经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黛西女士:这一段还讲了什么重要内容?
道尔顿:讲了神经是在脊柱里,我猜这也很重要。
黛西女士:很好。你认为那是作者试图让我们理解,作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大脑、脊椎和神经是怎样一起工作的吗?
道尔顿:刚才我概括得不全,我重新概括:大脑、脊椎和神经组成了神经系统,传送信息到身体的各部分。我预测,下一段将告诉我们更多有关大脑、脊椎和神经的信息。
黛西女士:道尔顿说得好!我们看看他的预测是否正确。谁愿意做下一段的领读?(吉莉举起了手)请吉莉带领我们继续学习下一段。请大家读完后看吉莉。
(小组同学开始默读“信息是怎样传入、传出大脑的?”)
信息是怎样传入、传出大脑的?
想象一下,大脑不断地以极快的速度传入、传出信息监控人体功能,就好比高峰时段的高速公路。神经信号从人体不同部位传到大脑,又传出大脑,就像汽车在不同的方向上高速行驶。神经信号从一个轴突传到另一个,信号穿越突触,就如同汽车穿过公路大桥。
(吉莉发现全组同学已经完成阅读,正看着她)
吉莉:我的问题是,神经信号要去哪里?
美珍:是从大脑到人体各部分。
黛西女士:好,我也问个问题,为什么说轴突很重要?
马洛:它们就像信息传递的公路。如果缺了它们,信息就不能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信息就没有道路可走了。还有,突触也很重要,不然信息也不能从一个轴突到另一个轴突。
黛西女士:这样看,它们非常重要。我喜欢这个观点:它们就像公路上高速行驶的汽车。吉莉,你还有问题吗?
吉莉:没有了。谁还要大家解释什么吗?
美珍:我还有点糊涂,它说信息从一个轴突到另一个,它们有桥。我想它们被称作突触。但我真的不明白它们是怎么传递的?像电一样吗?
马洛:你说的不完全对。也许像水或其他什么的从一个轴突到另一个。
吉莉:我不确定。
黛西女士:这真是个好问题。这一段的确没提到它们是怎样运作的?我们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看看后面几段能否解决这个疑问。(转身把问题写在白板上)
吉莉:还有其他疑问需要解释吗?(没有应答)好,我来概括这一段内容。信息从我们的大脑通过轴突和突触传到身体各部分,速度极快。我预测,下一段该告诉我们人体怎么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不过我要告诉大家我作弊了,因为我偷读了下一段的第一句话。(大家笑开了)
黛西女士:预测得好,这也提醒了我们,每段的第一句话常会告诉你后面的内容。你干得很好!
(大家按照选领读——质疑——释疑——概括——预测的步骤继续读下去。黛西去其他小组指导学习……)
三、解读与评析
当今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阅读能力构成有三个要素:概念理解、自动化的基本技能、认知策略。
1.概念理解
这是指学生具有与阅读材料所涉及到的主题相关的知识,与所读材料的文体相应的文本图式,以及有关的词汇知识。这里文本图式的含义就好比一个学生读过《白雪公主》,他就了解了童话故事的特殊结构,用“很久很久以前……”来开头,一些难以置信的情节发展来推进故事,用“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来结尾。这个有关童话结构的认识就是童话这种体裁的文本图示,它有助于学生读懂其他的童话故事。
2.自动化的基本技能
这是指学生看到字词,能迅速明白字词的含义。既一种直觉性的正确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
3.认知策略
这是指学生有一系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以达到理解阅读内容的目的,也称作“理解监控策略”。心理学家结合阅读提出四条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水平的策略。
(1)变化阅读的速度。读容易的章节速度快点儿,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对于较难的章节则要放慢速度。
(2)终止判断。如果某些内容读不懂,应继续读下去。因为作者可能会在后文提供更多的信息,或在下文有明确说明、有例子补充。
(3)猜测。当所读的内容不太清楚时,应猜测其含义,并继续往下读,了解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重读较难段落。当读到的内容似乎自相矛盾或含糊不清的时候应该重复读这一段落,想一想它主要讲什么。
从阅读能力构成的角度看相互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其针对的是阅读策略的教学。黛西女士已教给学生质疑(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为什么、怎么样提出问题),概括主要内容的策略。这堂课要教给五年级学生阅读预测的读书策略。她先运用:质疑——释疑环节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巩固质疑策略。再运用概括策略归纳内容。最后引导学生预测下一段内容。整个教学设计有两个层次:教师示范教学、学生相互教学。前者是教师牵着学生学习策略,后者是学生合作实践策略。前者教师是示范者,后者教师是辅佐者。当学生遇到字词困难想运用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障碍时,黛西女士及时肯定“我同意,我们应该查字典或专用手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来解释……”当部分学生的质疑超越他们的理解能力或本段文章内容:美珍说,她不明白信息从一个轴突到另一个是怎么传递的。马洛和吉莉都表示困惑时,黛西及时引导释疑“这真是个好问题。这一段的确没提到它们是怎样运作的?我们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看看后面几段能否解决这个疑问。”并同时把问题写在白板上。在学生预测下文时,黛西女士并没有安排评价预测的教学环节,这是教师故意为之,以保护学生阅读预测的热情和兴趣。
在这堂课上,我们还能发现:黛西在帮助学生完成内容理解的同时,达成了另一个教学目标:基于小组的学生相互教学能力。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黛西女士在这个小组教学,其他小组学生为什么能正常地进行合作学习了;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教室需要不同的学习空间、具有不同的学习功能了。五年级的学生能娴熟地运用质疑、释疑、概述、做预测四步骤带领同伴阅读,那么独立读懂一段话的策略也就养成了。
这样的教室、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小组学习能力是我国阅读教与学需要借鉴的,因为它形象地解读了“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这个教育观念。因为它真实地再现了“阅读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个学习过程。对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而言,它实现了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时间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学习方式甚至学习内容,这样一个教学境界。
第四篇:美国compstat模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本科期末考试——比较情报模式研究
美国“情报主导警务”背景下的COMPSTAT模式研究
[摘要]:Compstat模式创建于美国纽约市警察局,自创立以来在美国警界掀起了一场警务革命。Compstat模式注重警方在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方面的成效。这种以准确、及时的情报作为基础的“情报引导警务”模式,带来了犯罪率的显著下降和管理绩效的有效提升,也使得这种模式超越了警务事业的范畴,在政府的其他部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Compstat模式;情报;警务管理The PIDof CppsuLao·N
Compstat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警务理念,从被提出以后在美国的各个部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Compstat模式的全称为“Compare+Statistics”模式(有时也被理解为“Computer+Statistics”意为计算机统计分析),最初的意思是“比较统计数据”,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即指美国警务改革中的一种崭新模式———“情报引导警务”的Compstat模式。这一模式集情报分析与警务管理于一身,以主动降低犯罪发生因素为目的,以收集、分析第一手的犯罪数据为基础,在数据的基础上制定警务管理措施,并且用数据作为考量标准,促使警务管理者对他们的行为真正负起责任来。
一、Compstat模式出现的背景
Compstat模式出现在美国纽约,有着其特定的背景。究其国际背景来讲,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犯罪国际化导致各类犯罪打破传统的地理空间约束,向着更加隐蔽的方向发展,此时就需要一种更加有效的手段来“剥去”被隐藏的各类犯罪活动和犯罪手段,而Compstat模式就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对犯罪活动的分析。从美国国内的背景来讲,政府和公众的期望不断攀升,成本效益理念的推广以及私人保安业的发展,也迫使纽约警方不得不提出一个新兴警务理念来满足不断恶化的安全形势。最后,从纽约市本身来讲,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纽约是全美犯罪率最高、治安状况最差的城市,另外,当时纽约警察士气低迷,以传统的警务活动为主的工作效率低下,这也迫使纽约警方的决策者要尽快进行警务改革,提出新的警务理念来打击犯罪,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提升警察工作积极性。
二、Compstat模式的创建理念
传统的警务观念认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失业、经济衰退、教育程度、社会变革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决定着犯罪率的高低,而警察对于降低犯罪率几乎无能为力。警察的职责只是对于公众报案尽量做到快速反应,逮捕犯罪分子,以及加强巡逻来减少治安混乱现象的发生。基于这一理念,警察就只能被动地对犯罪行为做出反应,而不考虑主动出击以减少犯罪。既然如此,也就没有警员真正注重犯罪的发生发展规律了,他们只是疲于应付众多的报警电话并逮捕罪犯,而不是积-1-
极主动地采取措施以阻止犯罪的发生。
但是,纽约警察局在实行Compstat模式之后,大部分警区的犯罪率出现了下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种将犯罪问题看成是静态发展的,似乎在一地得到遏制,它必然就会在另一地出现的看法未必科学。一定的人群有犯罪倾向,但遏制这种倾向成为犯罪事实,以及对既成犯罪事实进行打击处理,就会降低该种犯罪发生的概率。这种降低可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可能包括:犯罪人及时得到监禁,一定时间内丧失了作案的可能;曾预谋作案的人员由于受到警察冲击未能得逞;情况发生变化而放弃了作案念头„„所以,将犯罪看成是一定发生,而且发生的质数是A,当某地将A成功遏制,A就会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另一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Compstat模式的理念认为,警察是可以降低犯罪率的,对降低犯罪率负有责任。警察的行为能够对犯罪水平产生重大影响,只要警方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对犯罪特点、性质及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就能够在降低犯罪率方面有所建树,那种传统的被动反应式的警务观念并不正确,警方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寻找降低犯罪率的方式策略,而不应一味地以社会问题的日趋复杂作为借口来推卸责任。
三、Compstat模式的核心要素
1、准确及时的情报
准确及时的情报是这四个要素之中的基础,在模式创建之前,纽约市警局虽然也搜集犯罪统计数字,但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这些数字进行编辑处理,分析方法也极为简单,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数据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产生不了更有参照价值的情报,也极大地降低了警方快速反应的可能性。管理者们没有意识到准确及时的数据处理所产生的情报产品对于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的意义。事实上指挥官应该做到知晓何时、何地、何人以何种方式实施了何种犯罪行为,各警种之间也应该互通信息,做到共享警务情报。Compstat模式提供了一种情报交流的平台,使得情报能够便捷有效地被不同警种所共享。
2、有效的战术
Compstat模式则不单纯强调警员数量的增加,它致力于将警力放置在该放置的地方,且将关注点更多放置在产生问题的社会条件或是环境状况上,而不仅仅是关注嫌疑人,警察部门以揭示潜在犯罪走向和趋势的情报作为武装,进行富有成效的战术制定。准确及时的情报使得警方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警务战术,做到精确制导,而不是盲目地铺陈警力。情报的及时准确,可以使警方花费较少的人力物力资源,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能够达到对犯罪环境发生长久作用的效果, Compstat模式强调这些战术对于改变犯罪状况须是综合的、灵活的、具备可操作性的。
3、快速的部署和相关支援
快速的部署能够保证警方对于警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在警力资源紧缩的条件下,能够将必要的资源运用到已被识别出问题的区域是成功降低犯罪率的关键。以前警方的做法,往往只是随机地部署带有警用标志的车辆,以吓退那些企图犯罪的人。快速的部署这一原则提醒警方,情报应该像雷达一样指示着人力和物力资源被适时适当地放置到犯罪高发的场所,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并且警力部署策略应随着犯罪模式及趋势的转化而进行调整。战略战术计划一旦被确定下来,对于警力和资源的部署就应该是迅捷而又有针对性的4、积极的后援和绩效评估
采用Compstat模式的警局也应就其功能进行持续的后续评估,以评判它所产生的效果,确保犯罪问题真正得到控制,而不只是暂时受到压制,或是转移到其他地区。警局工作,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行动层面,都应就结果进行评估。如果经过评估之后认定其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就应立即调整思路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整改
四、Compstat模式的主要内容
1、每周报告
每周报告也就是比较数据统计报告。它是由由各警区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汇总上来的数据组成的,包括各辖区的报警电话数据、逮捕和传唤数据,作案手段、犯罪类型、犯罪特点、犯罪趋势、犯罪模式的相关数据和对于警局各级人员的管理统计数据,以及有关警员工作效率的数据等。这些数据在交由警局内部专门的数据审计部门进行核实汇总后,并入全市的数据库。然后由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每周比较数据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汇总一般分三个独立的时间段进行———周、月和年,并与前一年相应时段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授权——领导问责
授权——领导问责机制是确保Compstat模式效益的有力保证。各负责的警务人员在得到领导的授权后展开模式研究,当在做每周报告时,各方面的领导和同时要对其提出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提问,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纰漏或者是无法提出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那么就要对其进行问责。这看似很苛刻的要求其实是Compstat模式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
3、指挥官档案报告
这一简报包括的内容有:指挥官的任职时间和任职年限,所受教育或接受专业培训的情况,最近的评估等次,以及曾掌管过哪些部门等。每份简报也包括一些非犯罪统计数字信息,如由行政命令所产生的加班数量,警局机动车事故的数量,因生病和公伤所导致的缺勤率,市民针对警员的投诉情况,还包括社区人口统计信息和所投入的警力信息等等。
通过指挥官简报,上层管理者可以非常清楚地掌控辖区指挥官是否知晓辖区
犯罪状况的细节,是否知晓重点案件的调查情况,是否在为有效使用警力资源以减少犯罪提供策略,这样就使执行官能够定期(简报每周更新)按照一系列重要的衡量标准来评估指挥官的绩效。简报也作为一种激发工作积极性的工具,使每个辖区的指挥官意识到,他的同行也在接受同一客观标准的评估,他可以拿自己的简报同其他辖区指挥官的简报进行比照,这有利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Compstat会议
Compstat会议在实行Compstat模式的大型警局一般每周举行一次,通常会议的参加者除了警察专员、副专员、市局局长、高层管理者、辖区指挥官以及专业的调查部门外,还会视情况确定是否有其他执法机构的高层人员参与其中,这种会议参与者的配置催生了解决问题的团队, Compstat模式就能够保证市政各部门协同作战,市政领导和警局领导一起共同面对问题,各方人士会有在一起共事的感觉,而不再认为社会治安只是警方一家的事,这就确保了会议上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迅速的讨论,并尽快提出综合性的解决办法。召开会议的作用是通过指挥官的汇报了解当前的犯罪热点、频度和倾向;评估个辖区的治安状况;发现犯罪团伙的活动;分析区域性资源投入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合理部署警务活动以及了解某区域的犯罪弱点。通过召开Compstat会议,提供了各指挥官共同分享降低犯罪率的成功策略的平台,真正做到了情报信息的共享。
五、总结
Compstat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警务模式,它提出了以预防犯罪为警务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一次“以打为主”(侦破案件)的被动反应性向以“预防为主”(控制犯罪)的主动提前型警务模式转变。我们要认真体会该模式的成功之处,将它与我国的警务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Compstat警务模式”。
第五篇:美国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美国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是对某一过程或某一系统的简化与微缩的表征,以帮助人们能形象地把握某些难以直接观察或过于抽象复杂的事物。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程序,教学风格。教学结构:经过多次检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的和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为完成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教学风格: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长期、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决定于三个条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反映有关思维、学习和行为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序列开展活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一、合作学习模式(Cooperiative Learning Models)
理论支撑:认识主体说 ,团体动力学说 ,动机激发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一)步骤 1.明确任务
针对关键概念解释:Who, When, Where, Why, What。2.充分交流
学员逐一加以解说,互相提问、交流。3.展示成果
个体讲叙完后,其它成员提问、讨论,教师解释、补充。
4.及时反馈
各组讨论,对全部内容进行小结,并发表自己看法。回顾内容,反思过程。
5.明确任务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既有针对个人的任务,又有针对小组集体的任务,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既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负责,又相互依赖,关心小组其它成员的学习。
6.充分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撑理论之一是团体动力学说。该学说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D.W.Jhnson在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后,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有力。
7.展示成果
这个过程,也是小组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它展示了小组个人和集体的学习成果,也等于是对小组个人和集体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实则上是利用每个人对自尊的需要,对求得他人欣赏和认同的需要,是表现欲望得到满足的需要。
8.及时反馈
这一步,其实是要求学习者回顾自己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问题是开放性的,不存在唯一答案,学习者可充分发表意见,接受合理的解释,重要是讨论和倾听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二、直接教学模式(Direct Instruction Model)
理论基础是行为心理学。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相倚性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是指强化随着合乎要求的行为而呈现,也是指对强化刺激的系统管理,即只在一定的条件下给予强化刺激,有效的强化必须是即时的、持久的和定期的。
(一)具体步骤 1.复习旧知
通过检查作业、提问、小测验等方式复习原有知识,据此确定教授新知识的进度和一定的个别化教学措施,必要时进行弥补性教学。
2.描述目标
教师清晰陈述新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有四个衡量标准。具体、明确(Specific)、有结果的描述(outcome)、确定大小或数量、程度、范围(measure)、根据学生的情况而非教师的行为。
3.传授新知
这是直接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1)根据学生的需要分析所要传授的内容,确定适当的难度和适量的内容。
(2)将内容按照由概括到具体的原则组织起来。(3)将所有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分解为各个小步骤。(4)选择呈现内容的重点或主要步骤。(5)选择说明的例子。
(6)提问以检查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注意学生的分心现象。
(7)总结重点并将其与下一阶段的学习联系。4.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练习
学生的练习首先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指导学生的练习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提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予以必要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提问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学生的回答是正确、迅速而坚定的,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不必过多地表扬;学生的回答是正确但犹疑不决――这通常在练习之初出现,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的回答是不正确且漫不经心,教师要一一予以纠正,继续教学;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是由于缺乏某些知识,教师可以提示,提出更简单的问题或重新教学。
5.独立练习
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充足的练习之后,就应该进行独立的练习。学生在小组或独自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巡视学生练习的情况,确保他们不会重复某种错误――重复错误是独立练习最大的问题。
6.间隔性复习
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应不断地得到温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复习原来学过的东西是必要的。隔周、隔月进行的复习有助于学生真正地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
三、概念发展模式(Concept Development Model)
该模式是由塔巴(Hilda Taba)设计的。概念发展模式认为,理解并非是获得的,而是逐步构建而成的。概念发展模式注重如何探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新的理解。
(一)步骤
1.列举——罗列项目
第一步要求学生列出与某一概念或主题相关的任何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在课堂上讨论的内容罗列。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然后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项目汇总,呈现给每个学生,如写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都看到。
2.分组——对项目进行分类
将足够的项目罗列出来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相似的归为一组并说明理由。这一步骤学生开始考项目之间的关系。
3.标记——确定项目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给划分的各组取一个名称,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促使他们思考,确定项目之间的关系。这一步骤的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特定的推论或概括,而在于发展学生进行推论和概括的技能。
4.重新分组——重新分析或归纳项目
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某一组的项目是否可以归入另一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考查这些项目,必要时可以添加项目,然后重新分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将逐渐发现任一事物、人或观念都具有许多特征,可以用许多不同种的方式归类。
5.综合——总结资料,形成概括
教师要求全班学生考查所有的项目和标记,然后用一句话总结所有信息。学生们必须分化各种项目,确定更大的类别,明确哪些信息处于下位,哪些处于上位。
四、萨奇曼探究模式(Suchman inquiry model)
萨奇曼设计的探究模式通过发现和提问传授问题解决策略。萨奇曼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理智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探究模式便建立于这一前提之上。美国的中小学非常重视科学教育,这一模式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理论基础
斯腾伯格认为学校中所探讨的问题与日常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有四个优点,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有四个优点:增强理智能力,由外部奖励走向内部奖励,学习探究和发现的方法,辅助记忆过程。
(二)步骤 1.选择课题
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件,也可以是一段戏剧或故事的节选,但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找答案。
2.向全班解释探究的程序
向学生说明开展探究过程应遵循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写出问题情境,呈现给每个学生。
4.搜集相关的资料
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师只回答“是”或“否”,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不给出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感到需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但在提问的过程中不允许相互交谈。一次只允许一个学生提问,可以持续提问直到满意。
5.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当学生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教师停止提问,将这一理论写在黑板上,全班对其进行考查和讨论,决定是否接受。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参考其他资料检验某一理论。提问仍是有效的工具,但要指向对理论的考查。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理论,逐一考查其有效性。
6.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某一理论或假设被全班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解释并应用这一理论。要对这一理论的原则或效果,以及应用于其他情境的预测性价值进行讨论。
7.分析探究过程
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考查如何形成理论解释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五、课堂讨论模式(Classroom Discussion Model)
课堂讨论模式用于提出问题,培养洞察力及促进批判性思维,它类似于我们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启发式教学,但它比启发式教学更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也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相互影响。步骤
(一)阅读材料,设计问题
教师选择并阅读要讨论的材料,设计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提问涉及三类问题:事实性问题,指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解释性问题,这类问题不仅探讨作者的观点而且探讨课文的含义。评价性问题,是关于读者自己的观点与课文中观点是否相符的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
(二)与合作者共同规划,设计问题群
教师最好能有一个合作者共同规划教学,讨论应该提出的问题,预测学生的反应。综合两个人的意见,可以得到比一个人单独设计更好的方案。合作者可以是一个志愿的家长,一名咨询人员,另一名教师,或者班级的一名学生。
(三)向学生介绍课堂讨论过程
向学生介绍课堂讨论的过程,对中学生可以逐步将如何设计三种类型的问题传授给他们,然后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并写出三个希望全班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纳入教师的问题群,这样学生慢慢就会学会如何准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讨论之前,还要让学生再一次仔细地阅读材料。
(四)进行讨论
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但注意不要充当控制的角色,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是呈开放性,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对不适当的回答不要否定,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
(五)回顾讨论过程
总结各自的观察和体验,在结束讨论时,要求学生反思讨论过程,回顾如何和在何时得出结论,讨论不同观点的价值,并鼓励学生交流各自改变思想的方式,从而提高思维技能。
六、角色表演模式(Role Play Model)
角色表演是通过行动解决问题的。先将问题找出来,再来演示这个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当演员,另一些学生当观众。一个人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位置上,然后试着与那些扮演者进行沟通。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出诸好移情、同情、愤怒及爱慕等情感。该模式的几种假设:角色表演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和思想能由群体产生并融合进意识之中;通过综合自发的角色扮演和理智的分析而将涉及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及信念体系的潜在的心理过程带入人的意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