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分析

时间:2019-05-13 04:4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分析》。

第一篇: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分析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分析及对我国建立农业推广体系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2015年我国三大主粮收购价持续下降。以我家为例,今年的小麦和玉米都有大幅增产,但是由于粮价过低,今年的粮食收入比去年相比减少了30%。有专家解读说美国的粮食到关价格比国内当前的粮价还低。我国的小农经济模式在美国大农场模式面前已经没有多少竞争力。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这一新的经营制度的在全国许多地区积极推广,既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和土地劳动生产率,更能提高我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竞争力。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科技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推广模式相对落后,新的农业技术并不能马上推广到实际生产当中,既不能适用当前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也不能适应未来土地流转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美国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于一体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升、农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美国近百年的农业的迅速发展也证明了该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分析借鉴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经验,势必会对我国土地流转趋势下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美国在100多年前已经有关于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等一些列的立法和政策。与农业推广相关的立法可以追溯到1862年的《莫利尔法》,该法案规定凡是接受该法案各州可以从国家免费得到大面积公有土地,各州将从土地中得到的收入来创办和维持至少一所农业金额机械技术学院,以教授与农业和机械技术有关的课程,该法案的颁布促进了美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中农学院系统的建立和发展。随后颁布的一系列农业有关的法律为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供了法律、资金保障,同时也丰富了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以及专利制度的立法,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制度保障。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讲究国家相关部门的合作,主要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农业大学之间的合作。美国农业科技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体系主要包括NIFA(美国食品与农业研究院)、州农业推广站和县农业推广站三个层次的组织机构,州农业推广站处于核心地位。各州农学院承担各州的科研、教育与推广工作,州立大学农学院下设立州农业推广站,站长由州立大学农学院院长担任,农学院各系教授组成。县农业推广站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最基层的组织,直接面对农民服务农民,主要工作是宣传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信息、咨询和培训以及社区服务。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建立增地学院的目的就是要把的大学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创新带给农民,向农民提供社会教育和服务,涵盖了农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利用农业科研和教育项目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改进经营管理技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而社区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扶持中小规模企业等来推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其推广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常规的讲座、演示、大众传媒为计算机远程信息服务也都得到有效运用,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需求。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来源较多。和中国一样也是以政府拨款为主。但是美国的推广立法中对各级政府的农业推广资金作了明确规定,资金来源稳定,推动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进行。农民、产业协会、企业和基金会等各行业的自助是农业科研、推广投入的另一来源。如华盛顿特区的华盛顿大学2004-2005年推广经费达30多亿人民币。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数量庞大,主要由专各级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的有关专家和志愿推广人员组成。美国的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资历很高,如密执安州立大学内的州专业推广员都是博士或教授,县级推广员60-70%为硕士学了,10%左右为博士学历,学士学位的推广员占极少数。另外国家农业部也会定期培训和考核各级农业推广人员,保证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知识懂得更新和技能的提升。

目前为止,我国专门农业推广的法律只有《农业推广法》。另外两部有关农业的法律分别是《种子法》和《农业法》。国家在近几年修订了前两部两部法律,这些法律法规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确保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稳步发展。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依然存在可操作性差,不适应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急需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体系,保障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我国各个省均有一到两所农业大学,但是相比其他综合类大学,国家对农业院校的扶持相对较少,而且国内农业大学的分布也不均匀,例如农业大省河南的几所农业院校均为普通二本类院校和专科院校,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省内的主管部门,国家对普通院校及高职院校的经费扶持更是少之又少。另外一些受国家经费力度大和研究实力强的农业院校却并没有建立在农业大省,而是设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农业占比小的省份,如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这就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些省份农业推广的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对农业大省的农业院校的经费扶持力度,通过大学教育和带动地区内农业的科技转化力和农民的知识水平。

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管理机构大致上与美国的推广结构大致相似,区别在于我国的各个推广机构均为国家单位,我们最基层的推广单位是乡镇农技站。这个结构主要缺点首先在于政府始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以决策者兼执行者的角色,专业的农业科研单位在这个结构中不能发回应有的作用。且中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和科研各自相对独立,这样就导致了许多新技术、新成果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们可以借鉴国美国的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学研体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打破区域、部门界限,激励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的流动。转变“重教学、重科研、轻农技”的观念,引导科研人员走入基层,近距离和农民接触,向他们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使新的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村、农业、农民。与此同时,科研人员通过农业技术服务发现新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找准方向,保证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实用性。

资料显示,我国2005年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仅占政府财政支出的0.81%。我们的科研经费不足,且经费来源单一。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公平、收入很低,很少有人自愿选择从事这一工作,导致推广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知识老化、思想僵化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农业推广确保政府财政投入资金的稳步增长。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调动金融机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向农业流动,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模式。

因此我们要大力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步伐,通过给予推广人员良好的待遇、优惠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些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利用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网络、广播电视、专题讲座、科技宣传栏等渠道,进行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提升任重而道远,对于我们这些学习农业推广的学生来说,更是我们应该负起的责任。在学校学习足够的农业知识才能在未来服务千千万万的农民,为国家的农业工作出力。

第二篇:美国农业推广文献综述(最终版)

美国农业推广体制研究文献综述

美国大学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制从19世纪中叶的理论探索和立法努力开始,经历了创立“土地赠与大学”和发展教育、设立大学实验基地并开创农业科学研究,建设和完善县推广体系等3个重要发展阶段。于20世纪初叶基本形成美国今天的农业推广服务制度的雏形。以赠地大学为中心,联邦政府、州政府及郡政府相联合,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于一体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美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从联邦立法的观点出发研究美国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及发展历程

卡伯莱(EllwoodP.Cubberley)在其所著《美国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对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拨款兴办农工学院,促进农业教育发展作了阐述[e]。克尔和诺伍德(Kerr与Norwood)合著的《遗产:农业试验站 1887~1987的百年历史》(The Legacy: 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Stat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1887— 1987)一书中,介绍了在这一历史时期,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促成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以及由此对美国农业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f]。斯丁浩斯(Stenhouse)在《启蒙研究标准的问题》(The Problem of Standards in Illmuminative Research)一书中,论述了内战后美国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获得巨大发展得益于“莫雷尔法案”的颁布以及据此建立起来的农工学院,为美国农业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二)对美国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

目前国外对美国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的著作不多,笔者搜索到的有美国学者 Shirley Wood著的Agri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U.S.[g]。该书除介绍了美国农业和农业教育的情况,包括农学院的兴起、农业教育方向的变化、课程、农学院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农村青年组织和职业教育等外,还专门介绍了美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的运作。该书是笔者搜索到的关于美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介绍较全面的著作,但该书停留于现象的描述较多,没有展开专门的论 1

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进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农业合作推广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内容之

一。目前,现有研究已经对美国农业合作推广的组织体系、内容、资金来源及构成、推

广人员及立法等总体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推广的组织体系(合作推广服务体系结构及职能)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到相关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李远,孟晓宏

(2000)认为合作农业推广体系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推广站和县推广办、县推广理事

会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州农业推广站居核心地位[8]。张改清,张建杰(2003),冉瑞平

(2004),常富德,刘珍琴(2004),盖玉杰(2006)认为合作农业推广体系由联邦农业推广

局、州推广站、县推广办和县推广理事会三个层次组成,这三个层次的农业推广机构密

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合作农业推广体系。联邦推广局向州推广站提供信息和帮助,负责全国农业推广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州推广站是体系的核心,由州立大学农学院

掌握,使教学、科研、推广三者融为一体。县推广机构是州推广站的派出机构,接受州

推广站的监督和技术指导[1] [3] [4][6]。

安 杰,孙境鸿,刘 顺(2010)认为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由联邦农技推广局、各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推广办公室和农学院四个层次组成立体结构体系。联邦农业技

术推广局的主要职能是执行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和规章,并进行管理,以保证合作

推体系高质量地服务于农业企业。他在美国农业推广体制中起管理统筹的作用。州农业

技术推广站归属于各州赠地大学农学院,是美国合作推广体系的真正核心。县级农业技

术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合作体系的最基层组织,也是该体系与农场主直接相联系的点,正是它们在这里制定具体推广计划并实施农业技术的推广教育工作[2]。

范定先认为农学院的合作推广站负责全州的农业推广工作。推广人员由农学院各

系、各学科教授组成,教授们大都为教学—推广、科研—推广双重任职;或教学—科研—

推广三重任职。农学院内的推广专家,根据各自专业特长,分别参加到推广站的有关项

目组,由项目主任组织大家制定推广计划,设计推广方案,实施推广项目。美国县级都

设立了农业推广站。县推广站为农学院的派出机构,站长由州农学院任命,推广员由农

学院雇用,工资由农学院支付,业务由农学院指导和培训[9]。

(二)关于推广的内容

搜索到的相关文献都认为,目前美国农业推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

技术推广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家政推广;四健青年推广,又称四健会青少年教育培

训项目;社区开发[2] [4] [6]【8】[9]。盖玉杰(2006),张改清,张建杰(2003)认为美

国合作农业推广系统为农民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技术推广

及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这方面服务主要是指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

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防止水资源的污染,保证食品

安全。

2、家政服务 主要任务是指导家庭经济,这是针对农村妇女而展开的农业推广活

动。

3、四青年服务 四健代表脑健、手健、心健、身健。四健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向孩

子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其获得知识,发展各种生活实用技能,使其成为会自我控制的、全

面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成员。

4、农业科技服务 这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和重心,主

要是针对农村成年男子而开展的服务活动。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以及

提供经济技术咨询等,向农场主传播最新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户利用现

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不断开发新的农产品。

5、社区开发服务 社区开发主要包括社

区开发的战略计划、政府机构工作能力的开发、公共设施的建设等。其目的是为社区内的居民和组织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研究成果和知识,在其共同的努力下把所在社区建设

得更加美好[1] [3]。

(三)关于合作推广服务的资金来源及构成李远,孟晓宏,范定先认为美国农业推广的经费主要由联邦、州和县的财政提供。

另外还有私人团体和个人的捐款、农业部推广教育基金和广大志愿者的服务[8] [9]。张

改清,张建杰(2003)认为合作推广体系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州和地方(县)的税

收,其它来源有私人团体和个人的捐赠、赠地学院的研究成果、农业部的推广教育工作

基金以及广大志愿者的服务。其中在主要经费来源上,国会农业立法规定,各州应提供

与联邦赠款数额相等的资金用于该州农业的推广,这从法律上保障了农业推广所需经

费。从推广经费的构成看,来自联邦的经费约占20—25%,州政府经费占50%,县政府

经费占20—25%左右,私人捐赠占一小部分。为了保障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美联邦政

府还作出规定,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随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增加预算,联邦政府用于

各州的推广经费,要求各州按1:4配套。州县政府同样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同时吸纳私人企业、农、牧场主的自愿捐款[3]。冉瑞平(2004)认为

资金来源多元化。国会通过各种立法确定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农业推广中的主体地

位,承担了农业推广所需的绝大部分资金。另外,法律允许并鼓励通过社会上私人、企业

或其他组织的捐款或信贷等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农场主和农村居民不需要负担或负担少

量的资金就可享受各种科技推广服务[4]。林凌,刘世庆指出,美国的农业推广制度从一

开始就要求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提供配套资金.现在联邦政府提供的资金大致占30%.州和地方政府需要提供另70%的资金由此形成一种各级政府合作的体制和机制[5]。

(四)关于推广人员

张改清,张建杰认为美国有一支高素质的推广队伍。美国专职农业推广人员相对较

少,但素质很高。为了维持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美国发展了一支庞大的志愿人员

推广队伍[3]。冉瑞平认为美国农业推广人员文化素质高。大约还在20世纪20年代,美

国法律规定,县级农业推广员必须具有正规农学院的学士以上学位。因此,早在20世纪70

年代,美国州级推广人员53.7%具有博士学位,37.3%有硕士学位,9%有学士学位;县级推广

人员1.3%具有博士学位,43.3%有硕士学位,55.4%有学士学位。目前,美国要求县级推广员

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冯赫指出美国的农业推广人员全部来自大学。这些人员可分为

三种类型:(1)推广工人和助手;(2)项目专家;(3)管理和监督者。项目专家的主要任务是教学

或研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要身兼三职:教学、研究、推广[7]。李远,孟晓宏认为美国专

职推广人员少,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多,并且推广人员素质高。早在70年代州级推广人员

53.7%有博士学位, 37.3%有硕士学位, 9%有学士学位;县级推广人员1.3%有博士学位,43.3%有硕士学位,55.4%有学士学位[8]。

(五)关于推广的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推广更易于被农民接受,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巡访、讲

座、远程教育、大众媒体等手段,若遇到专门问题还要举行小组讨论、县级会议、区域性

会议。这些都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不同要求和知识水平,是一种完全从农民角度出发的“自

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推广理念[7]。

(六)关于推广的立法

在美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史上,美国国会为此曾先后通过了三个著名的相互联系的法案。第一个是1862年第37届国会通过的,摩里尔法(即赠地学院法),第二个是1887

年第43届国会通过的汉奇法(即农业试验站法),第三个是1914年第63届国会通过的史

密斯和勒沃尔法(即农业合作推广法)。根据这三个法的规定,美国50个州都先后创办了

赠地大学(即州立大学),并在赠地大学农学院的领导下设立了农业试验站和农业合作推

广站。安杰,孙境鸿,刘 顺(2010)认为1862 年、1887 年和 1914 年美国先后颁布

了 《莫雷尔赠地学院法案》、《哈奇法》、《史密—利弗法》这三个法案奠定了美国以州

立赠地学院为依托,联邦推广站为枢纽,州推广站为核心,县推广站为基础的教育、科

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模式[2]。夏之莲教授在《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中也

对促进美国农工学院大发展的四部经典法案作了具体的介绍[a]。杨克瑞在《美国高等教

育与经济的腾飞—1862年“莫里尔法”再探》一文中,分析了立法的艰难历程,介绍了

法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b]。续润华等在《农工学院的创建及其对内战后美国农业经济

腾飞的影响》一文中,介绍了为适应西部开发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美国通过立法

创办“赠地学院”的过程,指出这是美国农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并从中得出对我国的启示[c]。

三、小结

对美国农业合作推广体制的现有研究较为片面,且多是静态的描述。系统、动态地说

明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研究不多(常永才,《农业推广教育制度的革

新:美国案例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22卷第1期)。

从实践及操作层面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而集中于州一级合作推广体系及其实践的研

究,则更为缺乏(王玺,西爱琴,《美国州立农业推广体系分析——以肯塔基州为例》

2011年ADF第6期)。由于农业推广本身就是实践性的工作,因此从实践角度和操作

层面对美国州一级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进行剖析,系统考察其资金来源及构成、组织

机构及职能、项目开发与管理等具体操作性环节,深入探究美国农业推广服务的实践,对我国农业推广服务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盖玉杰,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林业经济,2006年9月,总第80期。

[2]安 杰,孙境鸿,刘 顺,美国农业推广发展及启示,商业经济,2010 年第 7 期

[3]张改清,张建杰.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7期

[4]冉瑞平,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及其启示, 《生产力研究》No.10.2004

[5]林凌,刘世庆。美国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制度考察[J].瞭望

[6]常富德,刘珍琴,浅谈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与启示,宁夏农林科技2004年第6期55

[7]冯赫,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济问题 2000年第12期

[8]李远,孟晓宏,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世界农业2000.2(总250)

[9]范定先,完善的美国农业推广体系

[a]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b] 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腾飞一1862年《莫里尔法》再探[J1.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一4

[c]续润华.农工学院的创建及其对内战后美国农业经济腾飞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7):147一152

[e] EllwoodP.Cubberley.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f] Kerr&Norwood.The Legacy: 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Stat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1887— 1987.University of Columbia,1987.[g] Shirley Wood.Agri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U.S.Scientific Technology

Publishers,1993

第三篇:农业推广人员现状分析

摘 要

农业推广是通过教育农民将科学研究和新知识传播到农业实践过程的活动。新型工业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始终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则以高素质农业推广队伍为保障。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体制不顺,机构庞杂。二是管理松散,弹性太大。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是农业推广管理的核心。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管理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适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

关键词:农业推广

素质

现状

对策

目录

一、我国农业推广人员概况……………………………….……….…1

二、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的素质…………………………..……….…1

2.1职业道德……………..................................................................1 2.2业务素质……………………......................................................1 2.2.1科学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1 2.2.2农村社会学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2 2.2.3经营管理能力………………………………………………………………….…………2 2.2.4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2 2.2.5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2

三、湖南常德市典型个案调查………………………………………..……2 3.1总体数量相对饱和……………………………………….………...……2 3.2学历结构明显偏低………………………………………………………3 3.3职称结构令人堪忧…………………………............................................3 3.4非专业人员占比过高…………………………………………..………...3

四、农业推广人员需求的新特点……………………………….….……….3

4.1经营方式转变:人才需求竞争白热化……………………………….……3 4.2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3 4.3规模经济激励:人才需求层次高质化…………………………………….4 4.4差异化发展:人才需求服务个性化……………………………………….4

五、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4 参考文献……………………………………………………………………...5 致 谢………………………………………………………………………….6

一、我国农业推广人员概况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在农业推广组织中工作,通过运用大众传播,个别指导等有效推广手段,使农民自愿采用新技术,使新技术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作人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农村科技推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短期而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为政府各项农村政策的宣传者,科技成果的接受者、携带者和传播者,推广新技术的示范者,是广大农民群众与社会交往的桥梁之一。长期而言,他们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教育者,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领路人。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是实施科教兴农、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农业科技人员作为传播新型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发展中不可或缺。

二、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农业推广人员的必备素质指的是推广农技工作所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职业道德、生理条件、思想道德、组织教育能力等综合能力,其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推广工作业绩的提高,提升了推广事业的高度,将会带动农业推广工作的全局。总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2.1职业道德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将其作为约束行为的准则。要遵循科学规律,在技术问题上慎重对待,不可轻易按“长官意志”办事,要敢于同传统势力作斗争,敢于坚持科学真理。

2.2业务素质

2.2.1科学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大农业综合基础知识,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以及熟练的实用技术,包括土壤农化、果树种植、蔬菜和作物栽培、农业机械、农业气象、畜禽饲养、加工贮存、病虫害防治、家禽疫病预防、遗传育种等,从

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农村和农民的不断发展进步。此外,农业推广人员还要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亲自动手,发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使自己了解当地情况,积累实践经验。

2.2.2农村社会学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加强农村社会学的学习,进而深入了解当地农村的社会组织、领导才能、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实际情况,尤其要熟悉农村干部、群众、青年、妇女等不同类型农民的社会心理行为特点,善于同他们交往,具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工作能力。2.2.3经营管理能力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加强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收集、分析市场信息,提高自身评价经济信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带动农民。2.2.4教育学知识和推广教学能力

农业推广作为向农民传播知识和技术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广人员担负着指导农民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和经验的重任,就需要具有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推广教学的能力,推广人员应根据农民的学习特点、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从中筛选出实用性强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示范教学。2.2.5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

农业推广人员在与农民交流中经常使用语言和文字,其与农民沟通、集体教学、组织讨论、现场示范,均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而新闻报告、调查报告、技术资料、撰写教材、经验总结,也要求准确正确、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文字能力。

三、湖南常德市典型个案调查

3.1总体数量相对饱和

常德市县、乡两级国家编制农业技术推广人数3544人,其中种植业2145人、畜牧业872人、渔业177人、农技化350人;常德市县、乡两级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数

3427人,其中种植业1963人、畜牧业963人、渔业224人、农机化350人。

3.2学历结构明显偏低

在常德市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编制人数3544人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365人,占10.7%;具有大专学历的983人,占28.7%;具有中专学历的1365人,占39.8%;中专以下学历的831人,占24.2%。

3.3职称结构令人堪忧

在常德市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编制人数3544人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仅111人,占3.2%;具有中级职称的也只有673人,占19.6%;中级以下职称的多达2643人,占77.2%。

3.4非专业人员占比过高

在常德市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人数3544人中,只有2727人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占比重为76.9%。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常德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学历、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远未达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要求。

四、农业推广人员需求的新特点

4.1经营方式转变:人才需求竞争白热化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刺激了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对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竞争呈白热化态势。

4.2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发展;新品种研发推广特别是“一村一品”工程实施,农业种养品种结构明显呈区域化发展,农业内部产业分工深化,农业经营领域拓展使得经营主体所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发展。

4.3规模经济激励:人才需求层次高质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设施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要求。因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服务意识较差、专业素质偏低,服务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4.4差异化发展:人才需求服务个性化

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化、差异化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和农业生产内部分工细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服务表现出明显个体差异性。这种个性化需求必然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既要具备很高的业务素质,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专业能力。

五、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

1、完善高层次农业推广人才培养体系;

2、实施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一支公益性和经营性分离、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农业推广人才队伍;

3、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农业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

4、完善培训体制,提升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农业推广业务能力;

5、创新基层农业推广人才管理机制。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时代。农业推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农业新技术及政策能否得到顺利地普及推广与是否拥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密切相关。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要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思想观念现代化的技术,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出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泽峰,方黎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农技推广网,2009-04-24.[2]柏振忠.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3]扈映.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研究: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D].浙江大学,2007,(03).[4] 高启杰.农业推广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 李明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现状、发展要求与继续教育方式研究.广西农学报, 2002(6):1-3.[6]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推广为何举步维艰—28个县农技推广现状问题调查,农民日报,2004-2-27.[7] 夏敬源.加强技术推广建设现代农业.中国农技推广网.[8] 陈晓华.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中加农业发展项目网.

第四篇: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现代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 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行为变化与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体态语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

正式沟通: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结构系统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方向、媒体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一定社会系统内,通过正式组织以外途径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语言沟通:指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的沟通

非语言沟通: 是借助非正式语言符号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进行的沟通 行为: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需要:指一个人所缺少的,但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又是必需的某种东西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大小 效价:是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

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沟通渠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单位。

创新扩散:是某种创新在特定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经由某种渠道而被交流传播的过程

创新的采用: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采用率:指一项创新被某一社会系统众多成员所采用的相对速度 大众媒介渠道:是指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各种途径与方式 人际沟通渠道: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

社会结构:某一社会系统里各个成员或单位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就称为社会结构 沟通网络:指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所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创新结果: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参与式农业推广:是国际社会在扶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形成的参与式发展思想和方法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半结构访谈:指根据推广项目任务和访谈对象的特点,首先进行系统的访谈提问设计(访谈大纲),然后访谈对象,获取具体信息的方法。农业推广论文: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在农业推广领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与推广的学术性文体 农业推广科技报告:是指将农业推广活动中的有关情况,用书面形式向主管单位或负责单位所做的汇报。

项目申请报告: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

调查报告:是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反映客观事物及问题的书面报告

农业推广合同: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推广工作的需要或为了某一目的,将合作双方或数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经签订和公证,形成共同遵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是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或结束以后,农业推广人员所做的书面总结,主要是总结取得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未来农业推广工作的努力方向 农业科普文章是指把人们已经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朴实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文体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项目型、企业型和自助型5种类型。

2、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可归纳为五大类型,即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和综合咨询模式。

1、爱德华•霍尔(E.Hall)有句名言“空间也会说话”并将人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成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亲昵区)、个人距离(个人区)、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2、沟通的要素包括传送者、接收者、信息、沟通渠道、反馈、关系和环境。

3、农业推广沟通的网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链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Y式沟通网络、扩散型沟通网络和全通道型沟通网络。

4、农业推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主要包括语言障碍、习俗障碍、观念障碍、角色障碍、心理障碍和组织障碍六个方面。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Maslow 1908-1970)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和强化作用三个作用

3、农民经济行为具有趋同性、随意性、短期性和个体性的基本特征。

4、农民购买科技商品活动由5W+1H构成。其“5W”是指购买者、购买什么、为何购买、何处购买、何时购买。

5、农民科技购买行为的类型分为:理智型、冲动型、经济型、习惯型和不定型五种。

6、农民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表现为:服从、从众、相容和感染与模仿。

1、创新有四要素,即创新、沟通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等。

2、创新扩散过程分为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和浪峰减退阶段四个阶段。

3、创新采用过程的阶段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用(或放弃)阶段等五个阶段。

4、创新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或步骤,即知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5、创新有关的知识与信息常可分成三种,即:软件信息、技能知识、原理知识。

6、根据个体接受创新的特点,通常可以把某一社会系统内所有的采用者划分成以下五种类型(Rogers,1983),即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落后者。

7、各类采纳者的主要特征是:创新者—— 具有冒险性的; 早期采用者—— 有名望的; 早期多数 ——深思熟虑的;晚期多数——怀疑的;

落后者——传统的。

1、农户访问大体分为准备、进行、解决问题及考评四方面工作。

2、参与式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包括准备阶段、社区问题确认阶段、方案优选阶段、行动阶段、信息反馈与成果扩散等阶段。

3、一个社区项目涉及的问题领域很多,要理清各个问题领域之间的关系。具体步骤是:(1)问题征集→(2)问题归类,并确定核心问题领域→(3)构建问题树,检验原因与结果关系是否成立→(4)问题筛选,确定项目研究的问题领域。

4、项目计划一览表能够回答一系列问题,被称为5W2H,其检验指标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要素、数量、质量、时间。

5、访谈类工具是推广工作者熟悉社区情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主要包括半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开放式访谈3种。

6、对比分析是以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风险(threat)等方面进行分析,简称SWOT分析。

7、农业推广程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与咨询、推广、评价”等七个步骤。其“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推广最基本的程序。

1、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具有告知性、客观性、针对性三方面的特点。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预测性、公正性、综合性、可靠性、科学性等特点。

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一般由:封面、目录和正文三个部分组成。

4、调查报告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查报告和查明问题的调查报告三种。

5、农业推广工作总结包含的一般内容由标题、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6、科技简报一般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7、农业推广语言具有传播性、推销性、说服性和启发引导性等特点。

8、演讲稿议论式结构方法有排列法、总分法、深入法、对比法。

第一章

9、演讲稿叙述式演讲稿的结构有时间法、空间法、因果法、问题法等。

1.农业推广发展的趋势:

1、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4、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2、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直接、间接)。答:直接功能:

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

3、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4、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

5、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6、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

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1、影响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的各种因素。答:(一)人际关系的复合体的影响

(二)某种社会结构和某种组织结构的影响

(三)某种文化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农村区域位置环境)

2、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答: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2.目标团体系统的采纳效率

3.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4.农业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

3、理解沟通时,注意那些问题。答:(1)沟通是双方行为。(2)沟通是一个过程。(3)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是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

4、沟通的作用。

答:1.利于个人的生活与发展

2.使组织良性运行并有效的决策

3.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5、自上而下沟通的功能。

答: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三是推动组织的思想教育。

6、信息传播人员在信息的准备方面应做那些工作。

答① 确定信息内容;② 确定信息的接收者;③ 确定信息传递的时间。

7、为什么说“传递的信息与传送者、接收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答首先是它们相互依存,没有沟通内容,则无所谓传送和接收。

其次是它们相互作用,传送者与接收者的状况决定沟通内容的创造和选择;反过来,沟通内容的状况及其变化也影响沟通主体——传送者与接收者的态度。

第三是两者相互转化。

8、农业推广沟通的作用。答:

(一)根据现状与需求,确定推广目标

(二)建立情感,产生亲合力效应

(三)提供咨询,解决问题

(四)帮助农民进行预测、决策

(五)监测评价、修正错误

9、农业信息的特性。答:

(一)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二)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三)农业信息具有指导和操作性。

10、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答:首先是农业创新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应用中需要摸索和调整;

其次是农户和科技人员或者中介机构对技术效果的认识常常存在差异;

第三是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农业技术的应用必须受生物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所支配。

11、农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原因。

答:

1、传统的经验主义。其经济地位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世界观与思维模式,只信奉具体可感知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重感知体验的思维定势和传统。

2、现实体制原因。

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影响,农村中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方式还不够完善,没有发育到产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的眼光和胸怀。

3、利益观念的原因。农民更关心切身利益和具体问题。

12、农业推广沟通主体间的关系的特点。答:

1、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

2、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

3、双方互相影响但作用和性质不同。

13、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

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1)推广人员应该平易近人的形象,从而得到农民打心眼里的尊重、佩服和信赖;(2)推广人员做到尊重农民,真诚地帮助农民,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与当地意见领袖的关系。(3)推广人员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行动目标,为农民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或服务。(4)推广人员应了解农民的需要与问题,向他们介绍实用的技术与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与自我决策能力;同时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党的农村政策,必要的法律知识及国情乡情知识等。

2、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理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要尽可能采用适合农民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

4、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

5、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

6、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

7、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8、强化信息反馈

1、构成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

答:

1、行为的主体是人。

2、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

3、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

4、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2、人的行为特点。

答:

1、目的性。

2、调控性。

3、差异性。

4、可塑性。

5、创造性。

3、根据需要理论,推广机构和人员在推广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1.了解农民需要的实际性。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4、动机的特征。

5、答:

1、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

2、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

3、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

5、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答: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6、农民交往行为的特点 答:(1)以感情为重。

(2)注重伦理。

(3)内向性

(4)非契约性。

7、我国农村的农民交往行为所具有的特征。答:(1)交往对象的等级化。(2)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

(3)农民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

8、我国农民的投入行为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

答:1.户均收入水平。

2.农民文化程度。

3.农业经营规模。

4.家庭经营结构。

5.农业的比较利益。

9、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特点。

答:1.自给性生产与商品生产并存。

2.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

3.行为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10、农民对科技的购买行为的一般阶段。

答:①知晓阶段,知道有某种科技产品存在。②了解阶段,认识了解产品的作用。③喜欢阶段,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④确信阶段,确信自己需要,产生购买愿望;⑤购买阶段,进行实际的购买活动。

11、农民的科技购买行为的发展阶段。

答:①需求的发现。仔细思考需要什么科技产品,才能解决自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②寻找目的物。寻找并了解有哪些科技产品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购买动机;③做出购买决定。在众多目的物中,决定自己到底该买什么;④科技产品的购买和使用。进行实际购买活动,并按产品要求进行使用;⑤对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使用效果是否真的满足自己的要求,决定以后是否再购买。

12、农民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答:1)共同的目标利益。(2)合理的奖惩制度。(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他们是成员内心公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4)亲近和友爱。这是群体意识的纽带。群体内领导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同情、关心、帮助,使成员在感情上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13、农民群体意识的培养 答:1)创造形成群体意识的条件。一个人处在具有群体意识强的氛围之中,必将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得到培养。(2)宣传教育。通过群体舆论,宣传群体主张,讨论群体事务,使成员认识到群体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3)开展群体活动。组织群体之间的竞赛,可以增强成员的集体感和团结精神,组织成员的讨论、思想交流、文娱体育活动、对成员的家访、慰问等活动,都可增强成员的凝聚力。(4)加强成员的个人修养。群体要求成员(包括领导)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意识水平,增强群体意识。

14、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答: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也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直接改变农民本身;二是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1.以改变农民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本身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民知识状况的改善;增强农民的生产技能,为农民的行为改变创造更多的积极因素 2.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改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及经营环境。3.农民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1、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

答: 1.传播的信息权威性高。

2.传播的信息数量大、速度快。

3.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率高

4.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性的。

2、大众传播法的应用。

答:(1)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2)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包括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3)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4)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5)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6)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3、集体指导法的特点。答: 1.指导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

2.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有利于展开讨论,达到一致的意见。

4.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

4、集体指导法的原则。

答:1.重引导,坚持自愿参加。

2.重质量,注意效果。

3.重实际,照顾农民特点。

5、运用集体指导法的要求。

答:1.对推广对象的要求。

2.对时间的要求。

3.对方式的要求。

4.对方法的要求。

5.对规模的要求。

6、个别指导法的特点。

答:1.针对性强。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3.沟通的双向性。

4.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

6、个别指导法对推广人员本身有哪些要求。

答:

①推广人员要有真才实学的推广才能;②推广人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农业推广事业的精神;③推广人员要态度谦虚,对农民有爱心,尊重农民;

④推广人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农民的个别要求,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7、农户访问的优缺点。答:(1)优点:

①推广人员可以从农户获得直接的原始资料;

②与农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③容易促使农户采取新技术的行动;

④有利于选择示范户及各种义务领导人员;

⑤有利于增加其他各种推广方法的效果。

(2)缺点:

①推广人员所花的时间长和经费较多;

②接触的对象限于少数人;

③有时访问的时间不一定适合农民的方便与需要。

8、半结构访谈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步骤。

答:步骤:首先设计一个包括讨论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的访谈框架,即问题结构设计。第二是确定访谈群体、样本规模和选样方法。第三是熟悉访谈技巧,提高引导、归纳总结、判断技能等。第四是开展实地访谈。第五是分析访谈信息。最后共同开展结果讨论。

要领:在访谈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访谈效果,访谈者在工作之前要打消被访者的思想顾虑,使他们能够在平和气氛中进行交流;同时访谈者要注意收集访谈中出现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额外信息;为个别被访者保守秘密;访谈中只记录访谈要点,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访谈记录;采用多种访谈形式进行信息获取和信息的交互认证。

9、问题分析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

①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内容的直观性;

②用展示板、卡片展示研讨内容,可以帮助与会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③它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不同层次的参与者提供了宽松的沟通环境。

缺点:①在实际操作中,因时间限制,难以做到问题描述的精确、准确;

②有些问题具有多元性,结构化处理很困难。

10、农业推广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但主要有那些渠道?

答:印刷品渠道传播(1)报纸、杂志。

(2)墙报。

(3)黑板报。

(4)书籍。

声像传播渠道

(1)广播。(2)电视。(3)录音、录像。

(4)电影。

(5)网络。

11、选择和综合应用农业推广方法时,要注意那些方面的要领?

答:一般来讲,农业推广应按照“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这一程序进行,但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教条和死搬硬套。

1、属于同一自然条件的两个地区,某项先进技术已在一个地区进行过推广且取得成功,在另一个地区推广时,不必进行试验而直接进行示范、培训和推广即可。

2、一些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并经多地多点试验,有一定面积的示范,在农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品种一经审定后,可直接进入推广环节,推广部门不必再进行重复的试验。

3、农民自身在多年的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推广部门应在及时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可不必再试验和示范而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4、某项技术是针对某一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地进行研究示范的,当研究成功后,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1、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原则。答:

(一)创新性原则

(二)需要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题目大小适中原则

(五)实事求是原则

2、写作调查报告注意那些事项?

答1.认真调查研究。

2.精心确定主题。

3.科学恰当地选用和安排素材。

4.适量选用大众化的生动语言。

3、如何理解朴实通俗的原则? 答:朴实的语言是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重要原则,因为朴实的语言能增强人际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朴实通俗的原则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要尊重对方。

(2)技术问题要尽量使用农民的语言。

(3)讲解科学技术问题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4、如何理解事实教育的原则?

答:农业推广活动不是简单的经营或推销行为,也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推广人员担负着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的责任,必须坚持事实教育的原则。

(1)事实教育原则必须符合客观。

(2)事实教育的原则符合农业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的规律。

(3)农民更加相信眼前的事实

5、农业推广语言的风格。

答:1、朴实通俗

:在推广语言使用上要以礼相待,和蔼可亲,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2、深入浅出

:针对推广对象特点的科技与文化素质,把科学理论的语言变成推广对象易于理解的大众语言。

3、科学规范

: 注意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科学规范性,不能违背科学规律4、事实教育

:农业推广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

6、心理沟通的技巧。

答:1.以礼相待,情感靠拢。

2.心理换位,缩短距离。

3.求新求异,吸引农民。

7、农业推广演讲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基于真实性。演讲使用的材料必须有事实根据,而且应当是经反复证明结论是正确的。(2)突出典型性。选择的材料要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本质,使人信服。

(3)把握吸引性。材料要生动,能反映听众身边的人和事,以吸引听众。

(4)满足主题需要性。选择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有利于主题的论证和说明。

8、演讲的结尾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回归主题,使听众加深理解。(2)概括全篇,使演讲完整统一(3)引发激情,使听众振奋精神,鼓励行动。(4)发人深思,使听众耐人寻味,促使听众在实践中去探索、证实。

9、演讲的临场发挥要注意的问题。

答:1.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沉着自信。

2.把握听众心理, 做到有的放矢。

3.声调运用恰当,抑扬顿搓有致。

4.神态表情自如,眼神感情合一。

5.整体形象得体,仪表举止悦目。

第五篇:农业推广学

1、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内涵应该是:

农业推广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

由以上内涵不难看出,农业推广集科技、教育、管理及生产活动于一体,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特点。农业推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扩散、沟通、教育、干预等方法,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根本目标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村农民生活。

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研究如何向农村传播和扩散新的信息、成果和知识,如何用教育、沟通、干预等方法促进农民自觉采用创新成果,如何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尽快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轨道的一门学科。

3、如何才能学好农业推广学?

1、农业推广的理论研究方法

2、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3、各种研究技术

1、创新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2、何为农业创新的采纳?创新采用者共分几种?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1、创新先驱性

2、早期采用者

3、早期多数

4、后期多数

5、落后者。

3、何为农业创新的扩散?农业创新扩散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

经历4个阶段: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

4、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1、经营条件的影响

2、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

3、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4、其他社会、政治因素

第二章

一、何谓农业科技成果?它有什么特点?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核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

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生态区域性,效果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效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第三章

二、农民群体的特征:

群体规模和性质的不确定性,群体成员情感联系的紧密性,群体成员信息共享的制约性,群体核心人物的重要性。

三、为什么说农业推广活动中引起农民兴趣是重要的?

1.兴趣的含义: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

2.农民的兴趣与农业推广

四、如何培养农业推广人员的能力?

包括自我培养、学校培养、组织培养等方面。第一根据先天条件确定培养方向,要扬长避短,量才使用。第二,学习必备的知识,奠定坚实雄厚的知识基础。第三,加强实践锻炼。

五、农业推广者怎样对你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1.劝导法a流泻式劝导,b冲击式劝导,c侵润式劝导 2.暗示法a要遵循感知规律b要区别不同对象c要区别不同环境条件 3.吸引法 利益吸引 新奇吸引 信息吸引 形象吸引 示范吸引 目标吸引

第四章

1.人的行为特征理论在农业推广上如何应用? 1.了解农民实际需要确定符合实际的推广目标。 2分析农民诸多需要中最迫切的需要引发其优势的动机。 3帮助农民分析、认识推广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信心引发其采用新技术的动机。 4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5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某一技术对其生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产生需要。6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对一些人的奖励、肯定、表扬鼓励更多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需要、动机理论在农业推广中怎样应用?

3.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动力,减少阻力

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有农民需要的原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和政策导向的推动力。 增加动力:根据农民的迫切需要,选择推广项目,激发和利用农民的采用动机,加强创

的宣传刺激增加农民的认识通过创新的目标来吸引他们的采用行为。通过低息

贷款、经费补助、降低税收等政策,推动农民采用创新筛选和推广市场需求强烈

成本低、价

格高、效益好的项目促使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采用创新。

减少阻力: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环境两个方面来减少阻力。农民采用创新的一个阻力常常是他们文化水平过低和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通过宣传、引导、示范、技术培训、信

息传播帮助不同类型的农民改变观念、态度和获得应用某项技术的知识与技能

4.公共推广机构和民间推广机构行为的特点有何不同

第五章

1.为什么沟通在农业推广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业推广的内容(信息)要传播给接受者(农民),此内容是为农民服务的,必须是切中农民所需要的、有现实意义的、能被农民所接受的;而沟通则是信息传递的必然过程,没有沟通,再好的信息也不能起任何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往往比信息更为重要。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方法、经验等)为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信息的感受、理解、态度、接受则是多种多样的,要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农业推广沟通有哪些沟通要素组成?

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渠道、沟通媒介 3.如何克服农业推广中搞得沟通障碍?  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 要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 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  要让农民对你感兴趣

 善于利用人们迷信成功者的心理  了解、利用风俗,为农业推广服务  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第六章:

1.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1)普及性 2)实用性 3)实践性 4)时效性 2.农业推广教育的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因人施教原则;

3、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与普通农民的培训有何不同?

(一)、对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

1)培训目的和要求:掌握示范项目的技术要求,熟练操作技能;培养其影响农民、协助推广人员传播技术的本领。

2)科技示范户的知识结构和心态分析:其影响力较强,受人尊重,并且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较快,是属于革新型农民,是农村中的能人,有主动参与的要求,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农村中的先进力量。

3)培训内容:主要讲授示范项目技术要点,培训操作技能;鼓励其为当地农民服务等

4)培训方法:组织现场培训;田间指导;个别接触

(二)、普通农民的短期技术培训方法:

1)技校培训:建立农业技术学校,组织农民来学习,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2)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布置示范点,组织到示范户的示范田参观

3)服务咨询:在繁华地带设置咨询网点,接受农民咨询

4)现场会:组织到采用效果明显的地块参观、讨论、介绍经验,进行表演鼓励,激励大家接受新技术。

4、为什么农业推广人员要高度重视在职培训?

通过在职培训一方面可以重新温习过去学过的知识,结合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以适应当前和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解决自己通过自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七章:

1、研究国外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

1)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2)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

3)加强农业推广的立法,一法保推广,以法促推广。4)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职责分明,又密切合作。5)重视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2、我国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应该如何改革?

1)应用信息管理强化农业推广的咨询服务功能 2)应用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的农业推广组织

3)实行企业化管理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

4)依靠可持续发展管理完成政府赋予农业推广部门公益性任务

3、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应如何培养?

一: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道德:1)热爱本职,服务人民2)深入基层,联系群众3)勇于探索,勤奋求和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5)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二: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1)学科基础知识2)管理才能3)经营能力4)文字表达能力5)口头表达能力6)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知识 第十三章:

1.农业推广人员在经营服务中应树立哪些观念?

用户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战略观念。

2.推广营销服务中为什么要有品牌意识?

品牌就是指出售商品的人给自己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有称“牌子”。经营者建立自己的品牌是为了:1.便于卖者进行经营管理 2.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具有排他性3.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顾客群 4.有助于市场细分和定位 5.有助于利用名牌强化产品形象,增加竞争能力,促进销售,增加利润。所以树立品牌意识是很必要的。

3.你如何训练自己的营销技能?

掌握访谈的技巧、异议处理技巧、劝说与建议技巧、重复度和时间安排技巧、谈判的技巧

1,与其他论文相比,农业推广论文在内容,特点,选题原则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一)在内容上:

1,论文的格式

(1)标题,(2)作者署名,(3)摘要,(4)关键字,(5)正文,(6)参考文献

2,论文的图表和图像

(1)图表,(2)图像

(二)在选题原则上

1,选择有创新的问题

2,选择有争论的问题

3,选择农业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4,选择与自身条件,能力相适应的题目

2,在农业推广报告中,项目类报告主要包括哪几种?简述其用途或作用。

(1)可行性论证(研究)

作用: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项目申请报告

作用:1,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属于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需要编写项目申请报告,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由各省市政府在《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列出范围

2,外商投资企业项目需要编写项目申请报告

3,境外投资项目需要编写项目申请报告 3,简述调查报告、总结报告的写作要点。(1),调查报告的写作要点:

1,调查研究的特点:真实性,客观性,针对性

2,调查研究的方法: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3,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情况部分,分析部分,建议部分,结语)

4,调查研究报告的结构方式: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2)总结报告的而写作要点:

1,标题:写明研究或推广项目的项目名称、完成单位、时间等

2,正文:开头主要概述情况,包括课题目的意义,工作进程,研究成果等

3,署名和日期:若标题下已经写明,可省略。

4,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宣传应用类文体主要包括哪几种?简述其用途或作用

(1)科普文章

(2)科技合同、协议

(3)科技简报

(4)科技广告

5,在农业推广活动中,农业推广语言运用应遵循哪些原则?

(1)朴实通俗原则

(2)深入浅出原则

(3)科技规范原则

(4)事实教育原则

6,演讲搞的撰写应掌握哪些要点?

(1)主题的选择

(2)材料的选择

(3)演讲稿结构与形式

(4)语言修辞

(5)演讲的开头与结尾

7,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演说家,你将如何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1)虚心学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总结创新。

(2)持之以恒,知难而进。

(3)不怕失败,不被“嘲讽”、“面子”所限,大胆练习,百折不挠。8,为什么要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评价?

(1)评价可以评定农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的效益大小

(2)评价可以透视整个推广工作中的问题成绩,有哪些教训和经验,以利更好的进行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评价可以剖析评价推广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在推广工作中教训和经验的成因

(4)评价可以帮助推广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5)评价可以检查推广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未来的推广项目计划和技术更新提供依据,并确定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否继续进行。

(6)评价可以为农业行政部门和政府从宏观上制定推广政策,确定推广方针、目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9,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有哪些经济评价指标?

(1)推广项目单位面积增产率=[(推广后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前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后单位面积产量]*100%(2)推广项目单位面积增加的经济效益=[(推广后总收入-推广后总支出)-(推广前总收入-推广前总支出)]/有效推广面积

(3)有效面积=推广面积-受灾失收减产面积 或=推广面积*保收系数

(4)保收系数=(常年播种面积-受灾失收面积*灾害概率)/常年播种面积 10,如何评价农业推广的推广进度?(1)推广规模(2)推广度(3)推广率(4)推广指数(5)平均推广速度

第十六章

1、简要说明农业推广研究法的主要程序? 选题、计划、实施、总结

2、简述半结构访谈的主要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1)准备调查大纲和必要工具(2)选定调查对象(3)约定时间和地点(4)实地访谈

(5)访谈的详细记录(6)对资料的分析和提出假设

注意事项:

(1)被访谈者的选择与要调查的内容要一致(2)注意了解被访谈者的个人经历和知识背景

(3)访谈者应具有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

(4)访谈者能理解被访谈者的语言并具有较熟练的交流技巧

下载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推广

    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使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这一科技兴农新目......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方式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方式分析 摘要:农业推广活动是伴随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项专门活动。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特......

    农业推广人员的现状分析

    农业推广人员的现状分析 摘要: 传统农业生产在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总的来说,一是有科学工作者的严肃的......

    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分析及思考

    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分析及思考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美国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上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介绍了美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性质、分类、收集......

    美国旅游网站经营模式分析

    美国旅游网站经营模式分析 美国, 旅游, 模式, 经营 经营模式1.信息内容在美国,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旅游网站,其信息内容一般都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景点、饭店、旅游线路等方面的信......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最终版)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农业推广学最终版

    《农业推广学》复习题 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推广: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2,推广服务系统:指推广人员,组织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与环......

    农业推广论文(合集)

    青田学院2010年秋季《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的要求 一、课程论文要求 1、目的:终结性考核(课程论文)是对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