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字体格式详细
论文字体格式
(2010-11-10 10:33:36)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果
杂谈
最近在写论文,在网上找了论文字体格式写作规范,供大家参考。
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8cm,下2.5cm,左3.0cm(装订线0.5cm),右2.5cm,,页脚1.5cm。
2.封面格式设置:字体:四号宋体,居中,指导教师签名必须手写。
3.题目:中文,三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三号Time New Roman字体, 加粗居中。题目和摘要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4.摘要:
(1)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行间距单倍)
摘要(黑体五号加粗,左起空两格):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号楷体)
关键词(黑体五号加粗,左起空两格):XXXX,XXXXX,XXXXX,XXXX(五号楷体)
(2)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行间距单倍)(置于参考文献后。参考文献与英文摘要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Abstract(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加粗,顶格):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
Keywords(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加粗,顶格): 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
5.正文层次格式(关键词和正文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10)附录: 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7.参考文献(致谢和参考文献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参考文献(居中,黑体,加粗,小四号)
[1]*****************(中文五号宋体,英文五号Time New Roman字体,行间距单倍)
参考文献格式设置:
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书籍:[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著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国家、国际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8.页码规范:
位于页面底端右侧
9.图片格式设置:
字体:黑体,五号 行间距1.5倍
10.表格格式设置:
表格内容格式设置:
字体:五号,宋体 行间距1.5倍
表头格式设置:
字体:黑体,五号 行间距1.5倍
11.引文标注:(作者姓名,年份),多个姓名中间用分号分隔。注意引文标注与注释的区别,引文标注是注明文献出处,注释是对文中概念、观点等的进一步补充或解释说明。
12.脚注:用脚注方式标注,脚注格式设置如下:引用脚注格式,页面底端,五号字体。
第二篇:《村规民约》通用(简约体、详细体)
《村规民约》通用范文一
为了推进我村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经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制定本村规民约。
一、社会治安
1、每个村民都要学法、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积极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村民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不打架斗殴,不酗酒滋事,严禁侮辱、诽谤他人,严禁造谣惑众、拨弄是非。
3、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不扰乱公共秩序,不阻碍公务人员执行公务。
4、严禁偷盗、敲诈、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严禁赌博、严禁替罪犯藏匿赃物。
5、严禁非法生产、运输、储存和买卖爆炸物品;经销烟火、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须经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批准。不得私藏枪支弹药,拾得枪支弹药、爆炸物品,要及时上缴公安机关。
6、爱护公共财产,不得损坏水利、道路交通、供电、通讯、生产等公共设施。
7、严禁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非法侵犯他人住宅,不准隐匿、毁弃、私拆他人邮件。
8、严禁私自砍伐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林木,严禁损害他人庄稼、瓜果及其他农作物,加强牲畜看管,严禁放养猪、牛、羊。
对违反上述社会治安条款者,触犯法律法规的,报送司法机关处理。尚未触犯刑律和治安处罚条例的,由村委会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二、消防安全
1、加强野外用火管理,严防山火发生。
2、家庭用火做到人离火灭,严禁在将易燃易爆物品堆放户内、寨内,定期检查、排除各种火灾隐患。
3、加强村寨防火设施建设,定期检查消防池、消防水管和消防栓,保证消防用水正常。
4、对村内、户内电线要定期检查,损坏的要请电工及时修理、更新,严禁乱拉乱接电线。
5、加强村民尤其是少年儿童安全用火用电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村消防安全知识水平和意识。
三、村风民俗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2、红白喜事由红白喜事理事会管理,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3、不请神弄鬼或装神弄鬼,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听、看、传淫秽书刊、音像,不参加xx组织。
4、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
5、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6、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
违犯上述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出具检讨书,情节严重的交上级有关部门处理。
四、邻里关系
1、村民之间要互尊、互爱、互助,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2、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发扬社会主义主义新风尚。
3、邻里纠纷,应本着团结友爱的原则平等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申请村调解委调解,也可通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不得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五、婚姻家庭
1、遵循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尊老爱幼的原则,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
2、婚姻大事由本人作主,反对包办干涉,男女青年结婚必须符合法定结婚年龄要求,提倡晚婚晚育。
3、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优生优育,严禁无计划生育或超生。
4、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
5、父母应尽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破除生男才能传宗接代的陋习。子女应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得歧视、虐待老人。
《村规民约》通用范文
(二)1、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学法知法,遵纪守法,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爱护公共财物,不得损坏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产、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未经批准,不私自安装用水用电设施,节约用水用电,严禁偷水偷电,发现违规人和事,要积极制止并及时向村委会报告。
3、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和睦相处,不打架斗殴,不诽谤他人,不造谣惑众,不拨弄是非,不仗势欺人,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4、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不铺张浪费,丧事从俭,不搞陈规旧俗,不搞宗族派性,反对家族主义,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5、搞好公共卫生和村容整洁,做到人畜分离,垃圾不乱倒,粪土不乱堆,污水不乱流,柴草不乱放,房前屋后不积水,檐沟处处要疏通。
6、依法使用宅基地,服从村镇建房规划,不损害整体规划和四邻利益。
7、严禁私自砍伐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林木,不准在村附近或田边路旁乱挖土,严禁损害庄稼、瓜果及其他作物。
8、自觉养路护路,维护道路畅通,不准在村道、主道边搭建违章建筑、堆放废土、乱石、杂物,不准在路道上乱挖排水沟,不准在路肩上种植作物,侵占路面。
9、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尊老爱幼。
第三篇:论高考体作文
漆永祥:“高考体”作文
中国青年报:目前高考作文的弊端体现在什么方面?
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高考作文的不良文风与弊习种种,从写作方式的角度,我总结出以下15个小类:
赌咒发誓体,就是全文充斥“一定”、“必须”这样的句子以表决心显勇气;空言泛语体,就是无论写什么人什么事,都是一通看似高妙、实则空泛的废话,即使套在王安石、文天祥身上都适用。
小资美文体,就是用抒情的语调、无病呻吟的口吻来描述与议论。爹死娘病体,就是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惨故事,目前较少。故事拼凑体,就是事先准备四五个励志故事,无论什么题目,都用这几个故事编织成文,此类较多。
四平八稳体,就是一味求稳、“40分万岁”的作文。
龙头凤尾体,就是开头有“气势”,结尾要“升华”,中间却是段猪腹。
排山倒海体,即用漂亮整齐的排比句贯穿全文。
亮点闪光体,则过分追求文章中有亮点,以引起阅卷者注意。副题题记体,就是作文正题之下尚有副题,开篇再用鲁迅、莎士比亚等人的名句为题记,中间再用小字标题,将一篇文章割得四分五裂,近几年最为流行。
生僻艰涩体,即故意用生僻字词与艰涩的语句,显摆自己的与众不同,结果往往错别字满纸。
此外,还有大家熟悉的时空穿越体、文白夹杂体、天书地咒体、符号图画体等。这些体式并不是不能写,而是一旦程式化、模版化,就会僵硬而且毫无生趣可言。
这些作文充斥考场,与当今高中生社会生活感受较少有关。同时,在全社会缺乏诚实的大环境下,他们不说真话,也不会说真话,不会沟通,这也是导致作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不能全怪中学教育,这是普遍的社会问题。
漆永祥:社会对高考作文是一种畸形重视
随着2011年高考临近,各种“高考作文题目预测”、“高考作文备考攻略”,再次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书店、学校、网络上。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突击,提升作文水平。但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漆永祥教授说,“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对高考作文是一种畸形的重视。”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高考作文?
漆永祥:一方面,是因为作文最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功底,能写一手好文章,将受用终身;另一方面,还与高考作文分数(60分)在高考总分中所占比例较大有关,业内有句行话叫“得作文者得天下”,足见作文在语文学科甚至高考中的分量。另外,古人说“文以载道”,作文还能反映考生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认识,培养人格力量与文化使命感。不过,现在社会对高考作文的重视,是一种畸形的重视。每到高考临近,社会上各种“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作文备考全攻略”、“名师指导”层出不穷,受到不少考生、家长甚至老师的推崇。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突击,提升作文水平。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很多孩子反而毁在这些“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第,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编者注)手上。
中国青年报:批阅了这么多学生的高考作文,您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漆永祥:有灵气有个性的作文年年都有,令人欣慰,但好作文真是太少了!大家有一个普遍感受,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交口称赞的优秀作文太缺乏了。满分作文虽然年年有,但多
有瑕疵,给人“矬子里拔将军”的无奈感。我感觉,高考作文质量多年来提升不大,有时还在下降。
中国青年报:高考作文质量下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漆永祥:存在的问题非常多。首先,在所谓“攻略”的引导下,不少作文“假大空”,程式化、模块化严重,模仿痕迹明显;其次,喜欢用生僻、华丽或怪异的词藻,排比句型,夸张语言或者四不像的“文言文”,来表现自己的知识面和写作才能;第三,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没有年轻人的朝气;第四,错别字、替代词甚至网络语言使用越来越多。
不少学生会背范文和励志故事,像王昭君、苏轼、莎士比亚、拿破仑等人的故事,高考作文中学生用得特别多,但是这些例子用在文中是否合适,学生就不管了。按理说,东北孩子写的作文应该有黑土地的浓郁气息,西北孩子的作文应该有黄土高原的味道,但现在的作文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的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写作文都是用自己“预备”的几个故事“通吃”。
很多“名师”会说,写作文要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华丽、结尾要升华,其他可以稍微次一点,有的“名师”还会把一篇范文拆解得七零八碎,告诉大家哪一部分写得好。但作文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不是说哪一段好就是好作文。“绒帽绣鞋百衲衣”,给人的印象可能更糟。
全社会都缺乏对语文教育的重视,也是造成当前高考作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你看现在大学里,有多少人注意培养语文素养?大家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英语四六级、“托福”上面。
中国青年报:对于质量较差的作文,你们在阅卷、评分过程中是怎么考虑的?
漆永祥:对生拉硬套范文与故事,或虚假敷衍的作文,我们不会给高分。这类问题,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糊弄不过去。虽然阅卷时间很短,但也不会仅凭开头和结尾来评分,我们会看整体,看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这些都可以从文字中看出来。
我们在作文试题与评分标准上,也一直在试图引导和改良。比如今年北大自主招生的作文,就明确提醒考生:“1.取譬适当,杜绝虚假;2.行文畅达,说理明晰;3.感情真挚,戒用套话。”为此,我们要求写到700字就可以了(一般高考作文标准为800字)。在评分标准上,我们鼓励写真性情、真故事,只要个性鲜明、语言简明流畅、贴近生活真实,我们都会给高分。
中国青年报:网上也流传过一些“0分作文”,有网友说,高考作文不能说真话。漆永祥:网上所谓的“0分作文”都是假的。只有在交白卷、恶作剧画个图,或者只有一句半句不沾边的话等情况,我们才会判0分,但这些作文是不会流传到社会上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去年发布的调查显示,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曾经写过撒谎作文。您怎么看?
漆永祥:假作文源远流长,从汉代大臣的奏疏,到明清“八股文”,都有此种现象。今天作文中的“假大空”,除了诚信问题之外,还在于很多人不敢“冒险”。很多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四平八稳”、“能得四十二三分就可以了”。
撒谎作文以及套路作文的长期存在,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影响,让孩子缺少独立意识和诚信意识。另外,由于不必写真性情的文章,孩子就养不成对身边事物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今年北大等13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作文题目,是关于鲁迅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看到很多学生想得非常简单,他们会写到非洲,甚至写到月球上去,觉得这就是“无尽的远方”;或者写火车站,写抗洪救灾前线,觉得这就有“无数的人们”。
中国青年报:我们应如何鼓励孩子写真性情的作文?
漆永祥:我曾在一些中学作演讲,对学生说,如果能用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文字,写出身边的故事和感受,写出年轻人的朝气,就是一篇好作文。演讲后,一名中学生悄悄告诉我,语文老师告诉他们,“千万不要说自己的话”,因为这样得不了高分。这让我十分震惊,也十分沉重。
感人的故事不一定非要感天动地,写对平淡生活的真实体味,写平凡的人和事,文章也会出彩。从文章体裁上说,我个人还觉得,应提倡学生多写记叙文,打下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底,不一定过多写议论文,拼凑出一堆哲理与空泛的议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用心体察,写出感悟,而不是一味地教育他按模板套用范例,写出来的文章“匠气”十足。
高考作文因为全社会的极度关注,我们每年的阅卷工作,都有巨大压力。媒体上大量关于作文的不实报道,也使我们备受误解与责难,不堪重负。我在这里希望通过贵报呼吁:全社会应该常态化地看高考作文,不要给命题者、考生和阅卷者制造压力,要给考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宽松环境,给阅卷者一个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的良好氛围。我们不希望有太
多“关注”和“重视”,同时也请社会、考生和家长放心,我们会认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考生、每一份试卷、每一篇作文,不辱使命,尽职尽责,为国选才。
第四篇:洛克《政府论》读书报告会讲稿(超详细)
《政府论(下)》读书报告
一、概述
1.【作者】约翰·洛克(1632~1704)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哲学思想家、政治学家、教育学家,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思想,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权利”的人,《政府论》上、下篇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政治理念也深远地影响了美国、法国、英国以及其他的西方国家。2.【简介】《政府论》上、下篇
上篇:《政府论——论某些错误的原理》,主要批判了拥护封建王权的罗伯特·菲尔曼爵士的“君权神授”学说。
下篇:《政府论——论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系统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宪政理论,其内容较上篇更为重要。
二、写作背景
17世纪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1642-1649-1660-1688年英国革命经过了内战、共和、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最终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相互妥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然而,各阶级和各阶层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形成了多种有关国家组织形式的要求和主张。资产阶级要巩固政权,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支持。《政府论》的诞生,就是旨在打击封建王权,并为新建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主权制度进行辩护。
事实上,《政府论》在很大程度上为资产阶级“光荣革命”正了名,也奠定了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基础。
三、思考
政府是什么?
它是怎样来的?
人们为什么需要政府?
四、主要观点
洛克指出:根据宇宙的自然法则人们生而自由,被赋予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因为人们是自私的,也是有理性的,所以他相信理性能够克服这种危险。人们之间能达成协议或契约,建立政府,以保护他们的权利。如果政府不能保护他们的权利,人们可以改变它,必要时革命。
洛克的《政府论》是一个论证严密的逻辑体系。包括三个方面:
一、政府权利的来源:自然状态,天赋人权,社会契约。
二、政府权利的目的:保护生命、财产、自由等个人权利。
三、政府权利的运行:法治与分权制衡,专制政府解体等制度。
五、逻辑框架
第一章:延续政府论上篇,驳斥君权神授的专职观念,提出政府的构建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财产。
第二、三章:论证了自然和战争的两种状态。
第四至六章:从奴役、财产和父权三个方面,进行对于自然人拥有基本的三项“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平等”三个权利的具体阐释。
第七至九章:认定法律的制定以保护财产为基础,从这可以体现出资产阶级对于资本积累的原始要求。
第十至十二章:围绕国家的建立而展开,指出立法权的归属决定于国家形式,阐明立法权至高无上的观点。
第十三至十五章:以“权力”为主题,分别阐述了国家权力、特权、父权、政治权利和专制权力。
第十六至十九章:指出了征服、篡夺、暴政等动荡社会下的多个状态,并讨论了政府的解体制度。
一、政府权利的来源 【1】权利来自“自然状态”
人类一开始就处在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的、平等的自然状态,自然法统治者自然状态。人们拥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生命、自由、财产以及对任何他认为违反自然法的他人及其行为进行裁判和处罚的权力。
“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服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那么人和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摘自 《第二章 论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下权利的合法性,为资产阶级自由、财产等方面的保障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2】“自然状态”容易恶化为“战争状态”
人们有在自然法的范围内采取任何行动的一切自由,但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根据理性在自然法的范围内行动的,这就有可能侵犯其他人的自然权利,从而进入一种战争状态。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存在缺陷与不足:
1.缺少一种确定的、众所周知的法律来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2.缺乏一个公正的裁判者来依据法律做出公正的裁判,维护社会秩序。3.缺乏一个公共的权利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摘自 《第九章 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可见,自然状态虽然是和平的、自由的,但却是不够稳定的,容易恶化为战争状态。因此,人们就需要采用某种可行的办法来摆脱这种状态,进入另一种更加完善的状态——基于普遍同意的政治社会。【3】“社会契约”是政府权利的真正来源
“如果人间有一种权威、一种权力,可以向其诉请必然救济,那么战争状态就不会再继续存在,纠纷就可以由那个权力来裁决。”(摘自 《第三章 论战争状态》),在这里这个权力指的就是国家权力,这个权力的载体就是政府。
“正是基于这种情形(自然状态的缺陷),人们甘愿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利,交由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来专门加以行使;而且要按照社会所一致同意的或他们为此目的而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摘自 《第九章 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这就是洛克关于“社会契约”的观点。在契约中,一方面,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订立契约,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放弃自己自然权利并遵守社会契约;另一方面,在这基础上产生代表社会共同体的政府,政府则以保障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促进社会成员的、公共福利为根本目的。
洛克认为,“社会契约”是政府和社会本身的原始权利的真正起源,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起源也在于此。
二、政府权利的目的:保护财产
洛克认为,“政治权利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摘自 《第一章》)
开篇洛克即指出政治权利就是以保护财产为根本目的的。在洛克看来,国家存在的是为了实现个人权利,个人权利具有不可剥夺性。而财产权是天赋人权中最重要的权利,是所有权利核心,作为个人权利的保护者的国家必须把保护个人的财产权作为自己的天职。
“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他们的财产。”(摘自 《第九章 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洛克的“财产观”
1.“劳动价值理论”。在洛克看来,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只要加以劳动,并且没有损害他人的权利,那么他就拥有他的劳动所对的自然物。这种加以劳动的私有化,并不需要一切共有人的明白同意。
2.财产权不仅是属于人的权利,而且是其他个人权利的基础。他主张生命权和自由权都是为保障财产权而设置的。也就是财产权是生命权、自由权的基础。人们只有拥有了财产权才是拥有了最基本的自由。
3.洛克还着重强调未经本人同意,最高权力不能除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同理,任何国家的最高权力或立法权不能任意处分人民的产业。也就是说除非有法律规定,国家不得使用最高权力剥夺人们的任何财产。
4.洛克主张当财产权受到侵犯的时候,人民有权解散政府,重新组织和建立立法机关。政府的成立是基于财产权的保护,政府一旦侵犯了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的时候,政府就没必要存在了。
三、政府权利的运行:法治与分权
历史表明国家权力既可以保护个人权利也可以侵害个人权利。这是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基于此,历史上人们陆续提出一些方法来约束权力,洛克在政府论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章等章节着重论述了有关权力结构安排的理论。
洛克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模式,是:君主立宪制下,议会享有最高权力但又受到限制的、国家权力分立的有限政府模式。其核心是“法治与分权”的思想。
具体上,洛克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明确立法权的范围
【2】分权制衡的思想
【3】国家权力的统属
【1】明确立法权的范围
“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做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摘自 《第十一章 论立法权的范围)
在君主立宪制的体制下,议会享有立法权的最高权利,但同时这种权利又受到限制。洛克对立法权的范围限制观点:
第一,立法权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并不拥有绝对专断的权力。
第二,立法机关不能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
第三,立法权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
第四,立法机关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转让给任何他人。
上述论述明确否定了“人治”,肯定了“法治”。也就是说国家必须根据正式颁布过的、长期有效的法律来统治,而不能依靠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法律一经制定,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与制裁。
【2】分权制衡的思想
洛克认为,“政治权利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摘自 《第一章》)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洛克把国家的权利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分权制衡”指的即是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的三者的分离。
具体内容:洛克认为国家的三种权力中,立法权和执行权必须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执行权和对外权虽然存在有着对内事务确有区别,“但两种权力几乎总是联结在一起的”。而且因为这样的原因,洛克也并不将这两者分别交由不同的人掌握,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这种分权实际上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两权分立。
“分权制衡”的思想尽管在《政府论》中占的篇幅不大,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政论家认为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学说渊源于洛克或受其启发。
【3】国家权利的统属
他在文中指明,虽然最高权力是立法权,但是人们有权收回他们委托给立法机关的权力。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所委托的内容和要求相抵触时,人民仍然拥有权力来罢免和更换立法机关,另外权力重新回到人们手中,而人们可以再次把它授予他们认为对他们的安全有保障的人。
可见,最高权力其实质是属于人民的,这种最高权利是高于立法权的“最高权利”,即“主权在民”,这也是洛克思想中最革命的部分。
六、评价意义
《政府论》的进步性:洛克对理性的张扬、对个人权利的强调、对自由的向往,对分权理论的明确表述,这些都直接改变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他的自然权利、个人自由、权力分立等思想直接影响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安排,可以说美国就是以《政府论》为蓝图而建立的。而自由主义自他开始繁荣起来并遍地开花。
历史地位:
亚当 · 斯密
《国富论》:奠定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约翰 · 洛克
《政府论》:奠定了现代社会政治学的基础。
《政府论》的局限性:
1.“唯心说”。主要是指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说是否存在的问题?现在还没有考察表明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的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以及订立契约,组建国家这样的活动。
2.关于“财产”。洛克在定义财产时,明确指出“我的仆人所割得草皮也是我的财产。”这就等于成人雇佣劳动的生产品也算是雇主的财产;同时而就承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的合理性。
3.关于“阶级属性”。无论何种政府形式都是有阶级性的,同样洛克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可能拥护所有人的利益。他的理论必然也带有维护资产阶级剥削的性质。
七、思考:《政府论》与新闻业?
《政府论》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观念,为社会处理“新闻自由”的问题提供了原初的思想源泉
《政府论》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意义? 1.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政府论》明确提出了由集体组成的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自由主义。政府的功能在于保护个人私有财产,其他的政府则要少参与。这也成为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依据。
2.财产权
①只有财产上独立于政府,媒体才有独立和自由的可能。一个功能完善的表达自由机制,需要财产权,因为法律创造及保护了那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站的拥有者。
②私有财产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
3.法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①法律限制当权者的行为。特别是对言论自由的保护 ②《新闻法》 自由的相对性。
“当我们‘有’时间时,时间已经不自由了”;当我们谈论言论自由时,它已经不自由了。结论
洛克的出发点是自然法则,抵达的目的地是政治和法律范围里的自由。简而言之,他是以“人生而自由”为前提,来证明社会国家保护自由的必要,因为人们正是把“自然法所给予他的那种保护自己及其余人类的权力”转交并托于给它。
事实上,杰斐逊正是从洛克一再强调的自由权利出发,将新闻自由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并将其提高到与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同等重要的高度。杰斐逊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人民监督政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公众的舆论面前政府才可能遵照人民的意志运行。从内容上来看,洛克只是将人们的自然权利笼统地概括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而并未对新闻自由等具体权利加以详细阐述。与洛克不同的是,杰斐逊更注重对人们的自然权利进行细节性的论述,他尤其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重要性。在杰斐逊看来,洛克的思想有其开创性,但是他对自然权利的阐述未免过于笼统,甚至经常在其著作中将自然权利全部概括到财产权之下,从而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其它权利的重要性。为此,“杰斐逊没有完全照抄洛克的思想,而是把洛克所强调的财产权改为追求幸福的权利,使之更加全面”。[3]如此一来,杰斐逊便将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从而避免了其在内容上的狭隘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杰斐逊对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作了多大程度的调整,其性质仍然只限于细节性的完善,而非原则上的否定。洛克的思想依然是杰斐逊政治思想的来源所在,而其新闻自由思想亦是在洛克自由权利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此外,就当时美国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美洲人都如饥似渴地从洛克那里汲取养分,并作为一种政治福音,《独立宣言》在形势上和文句上都与洛克的第二篇《政府论》极为相似”。[4]洛克对杰斐逊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第五篇:孔孟论学详细的字词翻译理解
篇章研究
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称孔文字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字为文。„‟
内容理解: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
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矣。”(《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如果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解: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5.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但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内容理解: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由此阐明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
6.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内容理解: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采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字词解释: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不惑:不受迷惑
志:立志
知:知道
从:随从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耳顺:只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罔:迷惑
殆:危险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
何以:即“以何”。以:因为。何:什么。
所:所以
欲:能够
谓:称为
文:孔圉谥号文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此
为:堆积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平:使……平。
虽:即使
覆:倾倒
或:同“惑”,奇怪
暴:同“曝”,晒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围棋
为:作为
数:技巧、技术
鸿鹄:天鹅
至:极
援:拿起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子,代箭
与:通“欤”
信:相信
以:凭借、依靠
至:极
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无或:不值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