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丰山镇中心小学—林丹
摘要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趵突泉》这课时,在理解了泉水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为什么?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刘丽萍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总之,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小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验,谈谈我是如何引导想象,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一、学习寓言展开想象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先让学生懂得聪明的乌鸦动脑筋想出一个好办法喝着瓶子里的水;接着问“你们能帮助乌鸦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扩大了想象空间。学生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争着发言,很快地就说出一些有创意的办法:乌鸦找来一支吸管,把吸管插进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乌鸦把瓶子放倒,让水流出来;乌鸦找来一个小杯子,把水倒进杯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教《锄禾》一文,我先指导学生看农民伯伯种田这幅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图意。再让学生观察图画里的小插图,仔细观察妈妈和小男孩神态、动作,想象妈妈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话。根据妈妈和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学生有的说“:妈妈问小男孩这些饭是怎么来的?”有的说:“妈妈在给小男孩讲《锄禾》的故事。”有的说“:小男孩在背《锄禾》这首诗给妈妈听。”有的说“:小男孩告诉妈妈,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要爱惜粮食,我长大了要设计一种机器,让农民伯伯在家里遥控种田。”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习汉字展开想象在教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把汉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如,教《小小的船》一文中的生字‘尖”,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问“:‘小小的船’在本课是指什么呢?”学生都会说“小小的船”指的是“弯弯的月亮”。接着,询问学生“这小小的船是什么样呢?”学生都说‘:小小的船两头尖”。然后,让学生指图告诉同学们哪儿是这月亮船的“两头”,并说出两头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你们看‘尖’字,谁能看着图记住它?”“船头尖,由小到大‘;尖’字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尖”字。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汉字展开想象,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记字的方法。
四、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每次讲故事给学生听,可以像报语文教学论文纸上连载小说那样,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续编后面的故事情节。学生为此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可能发生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在讲故事前,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纷纷把自己续编的故事讲了出来。再对学生给以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是不容置疑的。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必需创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强调:“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靠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当中逐渐引入、点拨才能形成。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身要先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严重束缚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缺少创新精神,难得具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及创新的基本能力,难以面对复杂社会中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的挑战,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这与教育目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相悖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拓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
力,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人与生俱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靠我们后天的培养。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
二 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是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分不开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氛围,能更为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在导入时由疑生问,或在讨论中由学生提出质疑,也可以由课文的悬疑拓展开去,亦或将多种方法混合灵活使用。目的只有一个即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更为自主更为主动地产生创新思维。而对学生产生的各种思维,教师都应以欣赏、接纳的态度去看待它,而不应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想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甚至鄙视、厌烦等情绪。说不定,下一个的发明创造就来自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
三 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这种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怀有一种敬畏心理,只会死记硬背教师给的标准答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要说和教师争论。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学生没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力。
因此,要加强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上好语文课。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
四 注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前,“关注生活,关注经验,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生活化”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整础理念。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任务与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升学习的效果。
(一)利用生活情景,自然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注意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利用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如在教“jqx”这三个声母时,第一部分情境图的观察教师没有让学生打开书本看情境图,教师是这样安排的。学这课时,恰好是星期一,学生刚过完双休日,教师是这样进行情境导入的,上课一开始,教师看看大家衣服都很干净,并且还有一种肥皂相味,就有意吸一下鼻子问大家:今天教师发现小朋友的衣服又干净又香气,能给大伙说说是谁给你换洗的衣服吗?大伙纷纷举手。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奶奶„„那么妈妈奶奶使用了什么工具给你洗的衣服她是怎样洗的,你都帮妈妈奶奶做了些什么呢请说一说。待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完后,教师又让他们回想一下刚才讲的事情里面包含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哪几个声母。学生在回想时很自然地发现了“jqx”这三个声母,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比运用书中插图效果要好得多。[9]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词语
词语的理解不是机械地解释,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的实际解决。例如 “随遇而安”不好理解。教师就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你们通常看到虫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砾堆下、墙角落处、草堆里„)这些昆虫对自己的住处很不讲究,随随便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就算了,这就叫随遇而安。从而解释“随遇而安”一词。联系生活的实际就可以轻松理解词语。
(三)模拟生活情景,丰富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要“立足生活.立足实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进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事实中培养语文素质。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或模拟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
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教学内容能较快地纳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生活化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再造想象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文本。当然,也不能够拘泥文本,要注意依托文本,联系现实生活。
(五)利用课外延伸,回归学生生活。
生活即知识,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为此,应把课外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外作业。
五 注意求同存异,让学生尝试创新的乐趣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教师的,教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在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沟通交流、不断学习进取中取得的成果。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做一个更优秀的教
师,有更精彩的课堂。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接班人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黑山县白厂门镇中心小学
袁阳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提要】本文从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策略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应在语文教学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
初中阶段正是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阶段,但就目前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来看,其因受到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即便是我国在此方面已经进行积极的改革,但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使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升学思想较为顽固,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也表现得较为保守,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就具有明显的枯燥、乏味、框架等方面的特征,这不仅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限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极为不利。因此,若想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则首先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形成感染,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言传身教。而在教师将自身创新意识落实的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便是教师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面的方式方法,此时教师便应依据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实际课程,精心的选取教学方法,并将创新教学意识融入其中,这不仅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只有在教学开展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具有多向思维能力,才能够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及思考上的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将课文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开展《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在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对自身的看法进行表达,如“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并让学生们就这一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回答,而后展开教学。教学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作者眼中的春天与自己眼中春天的不同,从而对二者加以对比,在这种不断的思考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不是固定化的,而是多元的多样的。而后在开展《秋天》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并使学生说出春、夏、秋、冬的不同,并安排依据自己对四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此时学生对季节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不再局限于冷热,可能更多的变现为叶子、水、花朵等等方面,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为有利。
四、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节课便能够实现的,其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开发,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之中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其中不仅仅包含着定期的创新思维明确性训练,还包含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渗透性训练,只有将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创造性语文教学氛围,最终促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做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积极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差异性见解,并引导学生对一直以来语文学习之中所产生的框架及定向思维加以打破,使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例如,在《塞翁失马》这篇文章的教学之中,教师便可依据文章的情节,在各个阶段设置问题,如第一阶段“马丢了是好事坏事?”在第二阶段“马回来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在第三阶段“文中儿子腿摔伤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通常会因惯性思维对这三个问题回答,当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便开展下一个问题内容的讲解,学生便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并不能按照常理来解释,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便会在对事物理解时拥有不同于以往的思维。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提升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积极提升方面的重视,以创造性的意识及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方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六完小田茂春
(于2011年6月22日在《语文周报》第25期教研版出版)
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重中之重又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特点。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人格来影响、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当前农村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高,和城镇小学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水平低下.知识面狭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信息闭塞,教学内容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因此,农村语
文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注重新知识的获取和累积,改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对新生事物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二、做好教学预设。开展课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熟悉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任务,科学选择资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方案。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学生对一个事情有没有兴趣往往取决于第一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内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一些学校通过开展“课前5分钟能力训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5分钟活动内容是在每次课前根据教学需要.由老师提前告诉学生准备。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竞赛方式可以采用讲幽默故事名人趣事、小品演绎学过的课文等的“开心五分钟”寓教于乐形式,也可以采用诗歌朗诵、古诗背诵、日记展示等的“美文鉴赏”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 又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贯彻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要落实到创新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过去以追求“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2.实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新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各异,但本质上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识。教师作为“导演”,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将得
到加强。
四、课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巩固学生的创新热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靠课堂的教材教学是不够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面对的就是那么一块小天地,我们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一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或是以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形式,或是以开展课外活动形式(如读书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巩固与发展。当然,所有的内容与活动,都是以不给学生加大学习负担为前提,适量保质地完成。
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延伸其学习和创新的热情。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力充足,创新的激情也就有了源头之水。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首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要利用和安排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内容。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工程,培养民族创新人才,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大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全面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起锻炼和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始终将“实践出真知“的教学原则放在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来进行指导,让小学生真正能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乐趣。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实例教学的方式,让小学生真正投入到课文的角色当中去,进行角色扮演,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了解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学习各种知识和道理,在观察与实践当中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在的语文教学早已不是传统单一的语文教学,现在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小学生感受到不同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新鲜感。小学生的普遍特点便是好胜心强,语文教师便可以科学地利用这一点,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运用竞争的手段来提高小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完《绝句》这首古诗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古诗比赛,让小学生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主题来自己创作诗词,并且评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颁发适当的奖励。这种方式会激发出小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小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诗词创作当中来,这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教师的教学或者教材产生疑问的时候,才能迸发出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诱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课文的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四、诱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
质疑只是成功的一半,善导才是创新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质疑问难的内容变成理解课文的思路,根据问题设置障碍,引发矛盾,造成疏漏,或者有意错误,把学生“激”起来,引起争论,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巧妙地将打开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授人以渔”,让学生自主探索,把质疑问难的内容弄个水落石出,把似是而非的问题想个一清二楚。教师的知识、思维总是小于学生信息量的总和,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师生同读、同疑、同悟、同得,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实现自身价值和自身创新的舞台。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有学生提出怎样理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鱼。”我便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先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讲海里的水和鱼各占一半;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说鱼多。我让学生再读书,找出理由,相互辩论,看谁能说服谁。“矛”和“盾”相撞,互相攻击,思维的亮点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答案在学生争论中产生,在自主探索中出现。又有学生提出,课题为什么用“富饶”而不用“可爱”时,我在黑板上出现两面三刀个课题,让学生讨论,师生争论,促进学生深入读书,认真思考,自主探索,寻求答案。
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葵花之所以追寻太阳,太阳花之所以有太阳便开,就是因为太阳是万物的灵魂,太阳给万物以灵性,太阳给万物以光明与温暖。草木尚且如此,有思想感情的人更是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亦同太阳与万物的关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千差万别。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多让学生参与,多给学生一份成功的喜悦,以便为学生今后的更大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从成功走向辉煌。
1.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免不了有答得不理想的时候,这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应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启发诱导,得出比较完善的答案。如学完《兰兰过桥》一课后,我布置了一道趣味作业题:自己设计一种桥并把它画出来。同学们经过思考很快做了出来:拱桥、铁链桥、木桥„„而有一位同学的设计别出心裁。同学们都笑他:这是什么桥?这明明是块木板吗?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讲了自己的创意。他说:我画的是木板桥,桥面连着绳子,可以自由升降„„多么奇妙的想法!我肯定了他的作品,给他批了一个大大的“优”并当众表扬了他,使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鼓励学生刨新,关注个性发展。如果一个人常常拘泥于现成的东西,那么这个人的思维就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教师决不能用自己的结论或预定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解,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过渡。在学完《狐狸和乌鸦》后,为了拓宽学生思路,我让同学们给课文续编故事。大部分同学从学文中得到启示,都编了乌鸦不会上当的结果。可有几位同学却是这样编的:又有一天,狐狸又来骗乌鸦的肉,这次狐狸好话说尽,乌鸦就是不张嘴。这时,狐狸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大骂乌鸦,乌鸦气得发抖,它“哇哇”叫着要和狐狸拼命„„肉叉被狐狸吃掉了。有谁能说这不是别具一格的想法,一种创新呢?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提倡一问多答,不拘一格,允许大同小异,从而培养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