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自古以来,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应该成为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然而,许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我们的教师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时至今日在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故意捣乱,不听话。爱因斯坦却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难道不让我们感到深思吗?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随便动手,古用戒尺,今用教鞭。一时的“纪律”,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就成发明家。人都有好奇心,何况是小孩子?
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也许很多老师自己小时候的那种老师讲学生一动不动地听的读书方式还残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潜能。江泽民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时代在进步,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地好问,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花费精力,精选习题,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还可以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依赖性较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及时评价、适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陷入了一个误区,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被动、被控、单向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总是习惯等答案、靠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都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引导,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不善于表达的、难得举一次手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给予鼓励。比如在教学中,我自制了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奖励品,对于凡是上课勇于思考、发言的同学下课时我都会亲手给他们佩戴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渐渐地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踊跃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养成了主动思维的习惯。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的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不是摇椅上的学问,这样才能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篇: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具有创造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如能适当根据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创新资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挑战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就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致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节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意义的活动。
二、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我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笔前,我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以及古往今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的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作文收上来后,令笔者颇感欣慰的是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有话可写,而且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了蚕的献身精神。但是,让我感到出乎意料,有6位同学与其他赞美蚕的同学截然不同,他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的作者认为,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自己毁灭了自己。并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并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己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由此看,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一个“想”,就是给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时代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学习寓言展开想象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意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汉字展开想象在教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把汉字变成生动的画面。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低年级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每次讲故事给学生听,我都像语文教学论文报纸上连载小说那样,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续编后面的故事情节。学生为此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可能发生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
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我们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
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黄庭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 语文(小学4——8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 陈菊先.语文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5] 阎立钦.语文教育导引[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滨九年制学校 许桂林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3、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大胆进行课堂中结构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对每堂课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让学生体验到“创新”。课堂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1.导入要“新”。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使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课堂结构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
二、鼓励创新,唤起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解题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联想、勇于创新。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在教学直线、射线、角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想象“无限延伸”。
2.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前言
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单单以考试为目的,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语文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智力与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语文知识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智能的基础。有了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有利于开发智力
语文教学应重视智力开发,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必然通过外观的具体活动来展现。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的智力,那就必须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有利于培养能力
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进行听、读、说、写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语文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的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教学中没有体现出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四、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开放式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坚持语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课堂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学生求知的兴趣,有幽默的语言,有新鲜的教法,有有趣的话题,浓郁的情趣,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整堂课成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2.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3.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征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能力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当今的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
(作者单位:贵州省开阳县第五中学5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