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课程整合下的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5 01:2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透析课程整合下的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透析课程整合下的语文教学》。

第一篇:透析课程整合下的语文教学

透析课程整合下的语文教学

南宫市赵明桥学校 白俊华

信息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开发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生动优质的课堂资源及便捷丰富的课外知识,使知识得到了延展,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信息技术手段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兴趣,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考虑其负面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进程,重视传统的师生交流,趋利避害,把握好“度”。

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进行教学,以其信息量大、节奏快的特点,活化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眼、耳、嘴、手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当课堂内容以动态的声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事、其景,这时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由表到里的理解。以小学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为例。

教师提出问题:1.同学们每年都过自己的生日吗?2.喜欢过自己的生日吗?心情怎么样?一开始给了学生一个兴奋的话题。此时信息技术在语文中开始运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将抽象化为形象:桌上放着一个大蛋糕,点燃着几只蜡烛,烛光映红了一家人的笑脸,爸爸妈妈开始为孩子唱生日歌、说祝福语。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个个像快乐的小精灵。此时,学生的观察、思维都进入了最佳状态,为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合理地运用恰恰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它既成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接着教师提问:1.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这时学生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教室安静下来,不再是兴奋、快乐,课堂上一下子变得沉默了。这时课件播放冰心《纸船》配乐诗朗诵,学生们会融入其景。2.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打算给他们过生日吗?3.怎样知道他们的生日呢?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变的活跃起来。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学生悟出“作为孩子不能只知道获取爱,还应该懂得回报爱。”教师总结课题:刚才一片沉默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多大的享受啊!同学们有谁能讲讲“乌鸦反哺”的故事。

提问:上了这节课有哪位同学猜透了老师的心意?学生回答:应该回报父母的爱。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程内容可以随时调整,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信息技术以其提供的多角度、多渠道的图文和声像,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情景,学生们视听结合,激发了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进程以学生们情绪变化为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兴奋。学生得到了内化,懂得了关心别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不能只会接受爱,更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给他们带来快乐。这样把德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交互性,实现自主发现式学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热情与动力。信息网络以它独特的图文并茂、声情同在、视听结合等特点,能调动多种感官对语言信息进行综合反映,其内容丰富、语言地道、通俗,集生动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根据学生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语文的网址,以便课外上网,放眼世界,使教学打破时空界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使他们开阔视野,紧跟时代节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知识、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能够自主性学习,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生活,培养发现更多书本外知识的能力,为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做到趋利避害,避免负面影响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多媒体课件中,恰当地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但学生对事物普遍存在着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往往跟着好奇走,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形式多样化,追求多种媒体的引入、追求新颖和动感的效果,就会使学生眼花缭乱,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使他们连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都不清楚。因此,使用信息技术要趋利避害,把握好“‘度”。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成为现代信息化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兴趣,促使了知识的生成。但是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多媒体课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也不是程序的操作者。如果由原来传统的“满堂灌”改成“电子灌”,那么教学效果同样会不尽人意。脱离实际需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手段合二为一,高度融合,有机统一,取其精华,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透析城乡语文教学的差异

透析城乡语文教学的差异

提到城乡差异,许多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有着自己的观点:什么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教学条件差,留守学生多,师资力量薄弱,甚至严重缺编,一个教师的工作,是城区教师的几倍等等。

诚然,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确实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如果走进农村语文课堂,就不难发现,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轻率,费时低效。

(1)、深钻教材不够,导致上课时随意性较强。当前,随着打造高效课堂和幸福教育的新名词的进入,许多教师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上课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或做做导学案上的检测题,还美其名曰:“自读自悟,以读为本”。其实这部分教师对教材根本不熟悉,写课案,照抄备课手册,以应付学校或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已,有的甚至在临近检查时用二——三个通夜不睡觉来赶写教案,这对教学有用吗?更不用说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了,连起码的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都没有完成。何谈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深钻教材,是为了在课堂上教师胸有成竹,驾驭课堂,深入浅出地教学文本,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吸取文本的精髓,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师忙于“读教参,抄教案”,不去思考怎样运用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基的话,语文课堂教学肯定是一团糟,费力不讨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教学研讨流于形式,教研组形同虚设。本来教学研讨,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途经,是为了使教师在研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期共同提高。然而,许多农村学校的教研组形同虚设,为了达到上级部门规定的研讨次数,闭门造车,网上下载,来应付检查。没有起到教学研讨的作用,使得教师们也懒于参与,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平时教学松散,结束教学草率。

有教师自叹:为什么城区教师的课上得那么快呀?殊不知自己平时上课节奏松散,进度缓慢;还有的教师一叹再叹,课上不走,占用了其它的课时还是一个样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1)、没有抓住40分钟的有效教学时间。(2)、一节课总要利用20分钟去处理上一节课的遗留问题,以及纠正作业中出现的毛病。课前不作好准备,课堂上又疏于安排,有的连发作业本也要当堂发放,这样有限的40分钟时间得不到保证,甚至严重不足,正如朱自清所说,时间在教师的无意中就悄悄地溜走了。难怪有的教师经常说,一篇课文的参考教学时间是2课时,往往要3—4课时才能完成。

一到临近学期结束,教师们才紧张起来,还有一部分课文没有上完。于是,一天教学二篇,这样草草收场,总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在谈到教学质量时,又怎能不感到汗颜呢?

三、教学观念陈旧,难跟课改步伐。

在农村,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加之任务重,信息较为闭塞,了解新的教学观念与城区教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近10年了,教师们要学习和了解自己所带学科学段的各种要求,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名师教学视频等来获取新的教育信息,充实尚有不足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有位领导到一所学校检查,听了一节语文课后,说这位教师的教学是“几十年如一日”,初听好像是褒扬,其实是说这位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老套,教书几十年跟才上岗的教师的教法差不多。这就证明农村教师要加强学习,紧跟课改步伐,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

总之,“城乡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只要教师们努力学习,取他人之长,来补已之短,关注课堂教学40分钟,向课堂要质量,我相信,农村语文课也会焕发出它特有的光彩。

杜雪苇

2013.6.15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课程纲要

2012—2013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程类型:必修课 适用年级:七年级

间: 2012-2013学年下学期 授课时数: 72课时

所在学校: 黄店第二初级中学 设计教师: 蔡珊珊 课程目标:

编写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能够站在学科思想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课堂上通过细化解读课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互助中参与教学过程,获得人生感悟,从而培养自己的学习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力,为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下7—9年级学段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确定本册课本的课程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逐步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能有一定的速度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3、临摹、欣赏颜体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逐步养成默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正确的复述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7篇浅易的文言文,背诵本册课本涉及的优秀诗文13篇

4、了解汉语词类中实词的用法和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了解常用的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6、学会制订本期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4万字,完成名著《童年》和《昆虫记》的阅读。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根据表达的中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扩写、续写或改写,丰富表达的内容。

2、学会独立完成写作,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3、本期写作不少于7次,其他练笔不少于2000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说话时能做到注意对象和场合,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与人交流,并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做到连贯、得体、不偏离主题。

2、耐心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表情、手势、语气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复述转述,做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或搜集资料,用文字、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各单元的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2、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方仲永》的内容,能明确说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和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4、根据需要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写一篇与“成长的烦恼”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能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能说出木兰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4、搜集、整理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歌曲等,或组织一次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或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或写一篇关于黄河的文章。

第三单元: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

2、了解《资治通鉴》,能从《孙权劝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3、正确追“星”,选择合适的文体写一篇以“我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的文章。

第四单元:

1、在理解课文的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了解口技这一民间艺术并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这一场精彩的表演的。

3、通过查找资料、举办知识竞赛、观看演出、学唱听议等多种形式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特点等,试着编写一个戏曲小故事或把自己在看、听、学戏过程中的感想、有趣的经历写出来。

第五单元:

1、通过学习探险的文章,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背诵《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发挥想像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谈谈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4、写一篇以探险为话题的文章,体裁、字数不限,但要尽量写得生动有意思。

第六单元:

1、通过阅读与动物有关的几篇文章,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了解《聊斋志异》这部古代小说及清代作家蒲松龄和他的作品,能合理的展开想像,把《狼》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4、通过了解我国古代“马”字的不同写法和借助工具书查找“马”偏旁的汉字,了解这些字与马的关系,或收集有关的马的成语故事、俗语、传说、图片、雕刻、绘画等,举办一次以“马”为主题的墙报、图片展览活动,然后写一篇关于马的文章,不少于500字。课程内容:

这是学生进入第四学段的第二个学期,面对新的语文课本,学生将追寻丑小鸭的苦难历程,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在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中继续体会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学会运用学材学习语文,体会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会审美,培养其语文的基本素养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同时借助于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本册课本按主题内容——成长、爱国、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险、关爱动物等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一单元中又编入一篇文言文和一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成长)计13课时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课时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2课时

3、丑小鸭(安徒生)

1课时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1课时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1课时

5、伤仲永(王安石)

2课时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二单元(爱国)

计11课时

6、黄河颂(光未然)

1课时

7、最后一课(都德)

2课时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课时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1课时

10、木兰诗

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 口语交际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三单元(杰出人物)计12课时

11、邓稼先(杨振宁)

2课时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2课时

13、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1课时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1课时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课时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四单元(文化艺术)计12课时

16、社戏(鲁迅)

2课时

17、安塞腰鼓(刘成章)

2课时

18、竹影(丰子恺)

1课时

19、观舞记(冰心)

1课时

20、口技(林嗣环)

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 口语交际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五单元(探险)计12课时

21、伟大的悲喜剧(茨威格)

2课时

22、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

2课时

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

1课时

24、真正的英雄(里根)

1课时

25、短文两篇

2课时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第六单元(动物)计12课时

26、猫(郑振铎)

2课时

27、斑羚飞渡(沈石溪)

2课时

28、华南虎(牛汉)

1课时

29、马(布封)

1课时 30、狼(蒲松龄)

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 口语交际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 名著导读:《童年》、《昆虫记》

附录: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及开发、利用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主要学材具体实施课程纲要,落实目标的达成。

2、充分利用班班通网络设备、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平台,以便学生根据需要收集相关资料。

3、结合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走近自然、走进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或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让学生了解生活、参与生活,丰富个人的人生体验。

4、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视野或方法上的指导。

二、课程实施策略

1、以导学案的编写为抓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明确一个观念: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标准已经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也说是说一堂上得是好是坏,不是看教师讲的多与少、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参与了多少,因此积极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体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探讨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小组建设模式,让学生在自学、互学、质疑、探究中学会学习。

4、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品质、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握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评价:

评价是导向,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方面进行,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注意突出各学段的目标重点。

1、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

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品质方面,包括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其主要评价的方式是ABCD或很好、好、一般、较差。

2、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主要包括阶段性测试或终结性测试。主要以分值方式体现,考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第四篇: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

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

王洪秀

老子在《道德经》里关于教育的论述是“教等于不教”。大学教授曾开玩笑地说:“我今天往讲台上一站,什么也不说,就等于已教了。”开始时,我对这一说法不理解,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总结,我终于悟出了老子教育理论与课改目标是殊途同归的,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授与渔的理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明确这一点,才能转变观念,采用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现在,我就收集资料、阅读教学、语文实践这几方面谈谈个人的教法运用。

首先,收集资料是激发学生学语文,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收集资料可以通过报刊、杂志、上网查询、观看影视资料、调查访问、实践等途径。教学中我先带头收集,利用手中的《弥勒教育》、《红河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报刊,把里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勾画或剪下来跟学生讲,写得好的文章、新闻推荐给学生看,上《世纪宝鼎》一文后,我看电视时在中央三套的“鉴宝”节目中看到介绍鼎的内容,我并利用手机拍摄后给学生看。我引导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例如学生上网查询了解“中非锋会”、“俄罗斯中国年”、“奥运场馆鸟巢”的建设等。让学生由不会到会,最后能自主收集语文资料,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认识课堂之外的精彩世界,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使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并且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使教材的容量无限扩大,可引发学生学习语文极大的兴趣。

其次,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师关注和头痛的问题。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体会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才能增长知识,提高阅读速度。杜甫这位诗圣一生也是博览群书,所以他总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体会。为让学生多读,我把自己手中的书报、杂志、作文选交给学生,还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到书店买阅读资料,每天中午给学生一段阅读时间。再者就是让学生有好的阅读习惯,即让学生学会“神读”,神读它包含平心静气、凝神静思,体会文章中心的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喜爱、平静心态、边读边想,我总是说自身的阅读体会,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优秀作品,谈阅读理解。每周有段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让学生能走进文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对写景的文章,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就能乐此不疲,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课改要求的主要内容,语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材里积累运用中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我都力求让学生完成。如自制手抄报、编制作文选,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等。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安排语文实践活动,例如,进行“开卷有益”的辩论会后,让学生写出文章,把作文变成手抄报制作,并让学生从画图、习作、设计等方面学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半截蜡烛》这个剧本的排演,家乡环境的调查报告等,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从而让语文学习生动活泼。

以上这几个方面教学语文的探索,让我深切体会到课改下语文教学最终是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魅力的认同效应也就运应而生了,学生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

第五篇:透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透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谢利民 杨喜凤

摘 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性环节。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措施,而且还有执教者的素质及社会环境等等。深入探析这些因素,有利于促进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进程。

关键词:课程实施;影响因素;促进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逐渐铺开。这次课改具有以往课改所不具有的两个鲜明特色。一是本次课改有一个突破性的理念更新。过去的改革多从知识的角度入手,注重对教材做些加减运动;多从教学的环节入手,注重提高知识传输的效率。总之,以知识为本位构成了过去改革的一大特色。而这次课改鲜明地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的积累,更关注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学习方式的养成。二是本次课改赋权予地方、学校,打破了以往教材一纲一本的统一封闭集权式课程管理局面,允许地方、学校以大纲为本因地制宜地编写教材,建设学校课程。仅就这两点而言,本次课程改革对我国教育界的震撼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我国教育无论从理念还是到内容、到实践均处于一个全面的转型时期。目前,课程改革已勿庸置疑地成为了整个改革工作的重点。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目前,课程改革已由国家级实验区向省级实验区逐步铺开,五年内将在全国实行。那么,新课程能否在实践层面得以顺利实施?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又有哪些?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课程改革及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评价考试体系改革的滞后成为制约课程顺利实施的瓶颈

新课改自2001年开展以来,可谓声势浩大。不仅出台了国家的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一些新教材,开设了一些新型课程,而且国家还出巨资广泛开展了新课程、新理念的宣传与培训工作。然而,几年过去了,再看看我们的课堂却“涛声依旧”,起色不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什么样的课或怎样上课才算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大家心中都缺少一把清晰或具体的尺子,没有一个可参照的标准。这是导致新课改后课堂教学变化不大的一个主要因素。确实,相对于教法而言,学法研究滞后;相对于学法研究,评价研究滞后。从学校层面看,目前能反映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虽在努力构建但尚未形成,致使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难以真正深入课堂。从社会层面看,传统的终点式评价方式──中考、高考仍威慑四方。近年来高考形式虽作了些调整和改革(如3+x),但只要“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不松动,即使高考科目只剩下一门,师生们仍然会趋之若鹰。评价体系改革的局限性、滞后性,致使传统考试的优势依然存在。

评价体系的滞后也是地方真正实现其开发课程权利的主要障碍。目前的课程虽由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国家赋予地方及学校开发课程的权利,从而使课程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也更加贴近各地的实际情况,更有可能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仅有课程的放权而无评价的放权,地方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究竟能走多远?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一直以来是不少学校狠抓升学率的一大法宝。新课改的理念固然美好,然而有哪位老师(即使教育理念再先进、再坚定)敢漠视高考对学生人生的重要意义而不去尽全身心指导学生反复训练备考?又有哪位校长敢无所畏惧,全力改革而无视社会及家长的评价?目前,课改的新理念已逐步为广大教师所认同,然而对于课改的结果谁心中都感到无数。谁又愿为这个不确定的结果而放弃眼前升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机会呢?因而传统的评价理念与模式不改革,课程的放权极有可能演化到名存实亡的境遇。可见,评价考试改革体系的滞后已成为制约课程顺利实施的瓶颈。课改与考试不配套的现状必将成为课程实施的巨大的、现实的阻力。不改变这种现状,再美好的教育理念,再完美的课程计划,再冲劲十足的教改精英遇到它也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精神疲软。然而,高考并非阻碍课改的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的机械、僵化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过分集权。高考只不过是这种弊端的集中表现罢了。

高考体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对教育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攀升。然而,我国低水平的社会经济能力难以从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方面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需求相配套。可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质上仍停留在精英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上,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者仅占同龄受教育群体的15%左右。而在当今时代特别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来说可谓至关重要。高考自然成为一架筛选机器,决定着哪些人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从目前的考试模式与技术来看,仍对如何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无能为力,致使筛选出来的学生均是些循规蹈矩的辛勤的知识搬运工。而不少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却与大学失之交臂。可见,没有宽松的体制,没有社会经济对教育的投入与保障,实施新课程的可行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制度与经济方面的阻碍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深层原因,这两个方面不改观,实施新课程无异于让蹒跚学步的幼儿飞奔如跑,亦无异于不顾社会背景的一厢情愿的揠苗助长。

二、落实措施的笼统性使新课程理念转化为现实出现障碍

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变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像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项变革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将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分解为12种具体行为,用测量工具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测量,结果发现,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因而,课程理念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课程设计自身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等等仅仅是课程改革迈出的第一步,课程的实施才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若忽视课程实施的研究、不注重实施措施的探索与制定,再完美的教育理念及课程设计终将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没有做出详细具体的说明。而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课改实施措施的研究也都较少。对新课程的探索大多数仍滞留在对课程纲要、课标的解读层面上。如何将这些先进理念转化为实践则基本处于盲区。富兰有一句名言:“变革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事件。在他看来,课程变革成功运行需要经历四个阶段:起始(initiation)、实施(implementation)、持续(continuation)和结果(outcome)。起始阶段就是做出决定以采纳某一项变革;实施阶段即将某一课程变革的思想或变革措施付诸实践;持续阶段亦称为制度化阶段,是实施阶段的继续;结果阶段是一个附加阶段,其目的在于对整个过程进行宏观的考察和彻底的评论。” 按其所分的阶段来看,目前我国课改充其量刚刚踏入第二个环节。而对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国明显是缺乏的。正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却不是一件易事”一样,将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及其效果又谈何容易!若仅仅指望通过通识培训,更新教师观念等措施来实施课程改革,把转化的巨任全部压在教师肩上,无疑高估了教师的能力。既没有参照措施,又缺乏专业引领,致使不少试验教师在课改中流于形式的模仿而难于把握改革的精神实质,追求形似而缺乏神似。这必然导致课程实施水平不高。不仅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提高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大概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课改实施工作尚不到位。

这次课改,教育部大量投资于课程的规划、设计和评价,以求课程计划的科学合理,但对于新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尚有欠缺。尤其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新课程实施不可能完全同步,缺少相应的具体性对策。这必将不利于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程理念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课程与教材设计合理科学等等仅仅是课程改革迈出的第一步,课程的实施才是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关键环节。而我国课程改革对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缺乏有关课程实施的缜密思考与计划,缺乏实施措施的研究与制定,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明显地存在轻实践,轻操作的倾向等。这种认识的错位导致了目前课改的重重障碍。因此,不把工作重心放在课程实施环节,不周密思考课程实施涉及的方方面面,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就难以真正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另一方面,课程实施研究的缺乏。目前,新课改在实施中步履艰难,究其原因课程实施研究的缺乏是其中一大缘故,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对课程和教材本身的研究。理论界热衷于书斋式的理论研究,热衷于研究、解读上级的文件、指令,创生新的理论知识,形成新的思想。至于实践过程中老师们遇到的困惑却少有人问津。而一线教师囿于理论积淀较浅,平时又忙于教学实践,再加上考试与升学的压力,难以开展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研究。但是课程改革实施岂是对纲要及课标进行解读就能了事?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者还是教学实践者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各个学科如何具体操作才算符合新课改精神?这既不是理论工作者能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也非教学实践者能轻易迈过的门槛。唯有理论研究者走出书斋,走向课堂田野,对课程实施进行“把脉”“问诊”,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帮助教师共同理解、领悟、体验新课程、新教材的精神,与一线教师共同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研究,才能逐渐形成有针对性及实效性的具体的课程实施措施。

三、作为学校灵魂的校长是课程实施的一大关节点

1.校长在课程改革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地,新课程理念能否走进学校、走入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领导。如果校长对课程改革表示支持并给予关注与鼓励,研究解决实施中的困难,为教师提供帮助、咨询和服务,并能有意识地引导整个学校从内部组织结构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一系列的调整与变革,形成一种学习、探究、交流的学校文化氛围;如果校长能深入课堂教学,了解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时的闪光点以及面临的难题与困境,及时给予肯定、指导与帮助,必将促进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不利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单单靠教师们的自发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校长统筹和引领作用的发挥,即使教师们再热血沸腾,锐意改革也终究如散兵游勇,形不成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文化氛围。而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是离不开校长的引导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的。校长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研究者及其对教师是否把新理念落实到课堂的评价者,对于新课程理念真正走进课堂更具针对性。一位好校长往往能成就一所好学校,他对于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亦是至关重要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校长要为教师创造机会学习,为教师开拓视野,令教师有机会直面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要善于组织和引导教师大胆实践,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2.校长在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困境

然而,新课程实施给予校长的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负担空间,可以使他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不断奋进。在领导全校师生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校长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承担着改革的风险和压力。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且是全体学生“一个都不

能少”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然而目前中考、高考的考试内容、形式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缺乏较好的吻合度。使得校长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畏首畏尾,从而在实施中有所保留。另外,多数学生家长衡量学校课程改革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仅仅是孩子考试分数的多少与成绩进步的大小,这也给关心整个学校发展的校长实施课程改革施加了比较沉重的心理压力。目前,评价一所学校成功的标准几乎甚至是唯一的即升学率的高低。每年我们的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或显性或隐性的以优秀率、平均分、标准差等量化指标为依据给学校排队,以升入大学、大专的人数为标准奖励先进。升学率高亦为学校带来了极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哪个学校考场得意来年校门口必车水马龙,求学者争相涌入。不少地方出现的择校热潮,无论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还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其背后的推动力无非是升学率。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即使校长拥有前瞻而坚定的教学理念,大度而机智的用人胆识,在课改中谁又能轻装上阵呢?迫于现实,不少校长不得不屈从于考试的压力,在实践中搞改革为虚,抓应试为实。这必然使课程改革易于流于形式与肤浅。如果不为校长松绑,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内容就难以真正踏入校园。如果校长不为教师松绑,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就难以真正在课堂中落实。如果教师不为学生松绑,以学生发展为本只能成为一句流行于校园中的美丽的谎言。再加上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很好地承担起新课程的教学实验的任务要求,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素质,帮助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亦是校长面临的一大难题。从内部因素来看,校长自身的素质,其对新课程改革背景、理念的理解,学校常规工作重心的摆放,自身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水平等均直接影响课程实施在校园中、在课堂里的进程。据有关统计反映,在学校五年来变化最大的选项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学校管理,排在最后面的是课程改革和德育。这说明校长尚未把课程、教学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来抓。校长的大部分时间仍用在日常管理性事务和维持秩序上。试想,以此状况课程改革怎能在学校得以有效实施?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改的成败

归根结底,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要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得到最终检验。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有多少外援可资利用,更不在于有多少自上而下的指示和要求必须完成,而关键在于教师实施课程的素质与能力。

1.课程再开发与创造性实施能力的欠缺

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欠缺有其历史根源。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只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课程改革是与教师并无直接的关系、甚至是非常遥远的事,教师常常更关心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而今课程改革却涉及到教师,要求教师从一个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开发者、创造性的实施者。新教材亦秉承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编写时注意到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为师生留有再开发与创新空白,具有一定弹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课程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能力。而长期以来教师课程意识、课程实施能力的相对薄弱使之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相应的对课程进行再开发和创造性实施的本领。

另外,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欠缺亦有其自身方面的原因。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再次开发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如何使教材中知识所蕴含的生命活力在教师这里得以激活与活化,使知识以活化状态抵达学生心灵并产生深深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过程中生成自己的知识。可见,相较于知识搬家而言,二次开发教材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创造性劳动。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观察、体验和提炼生活的本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融合教材知识与生活体验的能力。只有广大教师重视教材的二次开发,彻底改变课程实施中的知识搬家现象,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

当然,新课程赋部分权力予地方、学校,使教师也拥有了一次课程开发的权利(如校本课程)。国家在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中赋权予地方、学校,目的是使课程更符合各地教育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内容更贴近儿童生活,以期更好地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然而,各地、各校教师鲜有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和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实践,对于如何开发一门课程?编写教材有哪些基本流程?选定内容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问题缺乏系统的了解与掌握,致使一些学校开发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易于出现从教师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过多,从学生喜欢的内容角度考虑过少,从而使开发的课程难以在学生中产生其内在的教育意义。有些课程的开发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地方的特色,却缺乏能胜任这门新课的教师,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难以真正产生实效。

2.由稳固的课堂到动态的课堂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生成自己的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发展。这一变革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 “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传播与生成知识,这也给教师驾驭现代课堂带来了难度。习惯于传递知识,习惯于学生静听的良好课堂秩序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迅速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尤其是要求教师不以单纯传递知识为最终教学目的,更使不少教师难以适应。传统的课堂教学定势使得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完成预定的教案设计,在教学中常常表现为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滑回自己所习惯和熟悉的比较老套的教学行为。这反映出教师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在行为和心理上的不舒适,也是教师习惯的教学行为惰性对新课程实施的一种无形抵制。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勇于超越自我,敢于和善于突破自己熟悉的方式和习惯的经验。教师也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与创新、在反复的挫折与反思中才能不断地前进和提升自己。

另外,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熟练灵活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它也必然会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表明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手段,更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丰富和提高教师与学生搜集、处理、应用信息的方式与能力,师生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共享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因此,新课程实施对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需要附带说明的是,一项课改要想取得成效,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全方位保障,需要政府的推动、政策的保障和良好的教育机制,需要专家、校长、教师及学生投入智慧与精力,而且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及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笔者认为,目前课改的宣传力度仍有待于加强。新课改理念虽已逐步深入到学校和教师,但远未动摇家长对教育的传统的功利主义的观念,更未深刻影响到社会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传统的评价观念和方式的改变。生活中家教盛极一时,择校之风愈演愈烈,部分学校一手搞课改,一手抓应试均与家长的传统观念、社会的评价方式不无关系。社会对文凭的片面追求,家长衡量学校成败的标准迫使学校、教师屈从于升学压力,从而导致学校教育功能的扭曲、简化。由此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教育的复杂性,课改的艰巨性。课程改革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同时它又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意味着课程改革不可能孤立进行,很多问题也不是单靠课程改革自身就能解决的。因此,实施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及家长的全力支持。

总之,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实质性环节,课改的成功与否最终都要从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来衡量。因此,分析与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多因素有利于为决策部门提供课改反馈信息及制定措施的依据,有利于促进课改健康、持久地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文森,康长运.课程改革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

[2] 曾宁波.关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可接受性问题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9).

[3] 吴刚平.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4] 彭虹斌,程红.我国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5] 俞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5).

[6] 龚雷雨.关于课改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7] 靳玉乐,尹弘飚.教师与新课程实施:基于CBAM的个案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8] 杨启亮.追寻意义: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9] 钟启泉.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为[J].全球教育展望,2004,(1).

[10] 杨明全.课程实施的学理分析:内涵、本质与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4,(1).

[11] 徐玉珍.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12] 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实施中校长角色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13] 谢华均,宋乃庆.新教材编写的教育理念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14] 成尚荣,彭钢,张晓东.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与管理现状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

[15] 何敏,叶澜.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状态”的调查研究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9).[16] 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下载透析课程整合下的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透析课程整合下的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

    “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 摘要:“微渗透式”课程理念来源于幼儿园的渗透式领域课程。“微”指的是程度,而“渗透”,是一种意识,它跨越了学科知识或经验领域......

    语文教师课程教学总结

    语文教师课程教学总结 语文教师课程教学总结1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立足岗位,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并执教语文、硬笔书法及绘本课程三门课程。转眼一学期过去,作为一名初次教一年级的“新人”,我觉得很忙碌,很辛苦,但也不乏......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074-02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摘要: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方位的整合要求,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拼音、汉字教学。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我所带的是八年级五班和六班,跟其它班级相比较,学生的进步较大。但学生仍然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不高,差......

    多媒体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多媒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安仁县灵官中心小学 许红 摘要: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09-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