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

时间:2019-05-12 22:5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

第一篇:“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

“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

摘要:“微渗透式”课程理念来源于幼儿园的渗透式领域课程。“微”指的是程度,而“渗透”,是一种意识,它跨越了学科知识或经验领域的鸿沟,努力实现不同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融合。“微渗透式”课程理念,就是渗透式课程理念的一点简单运用。正是由于儿童心理、教学客观的需求,“微渗透式”课程理念在低年段语文教学中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落实这一理念,能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渗透式课程;语文教学;心理关照;理性诉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3-0006-06

一、“微渗透式”课程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一)“微渗透式”课程理念的内涵

“微渗透式”课程理念来源于幼儿园的渗透式领域课程,是笔者受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启发而想到的。

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是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它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从不同角度促进他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真正对他们产生整体性的影响。它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关注幼儿全面、个性化的健康发展,是幼儿园现行推崇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显现了它的特点和优势,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微”指的是程度,少、稍微。“渗透”,是一种意识,它跨越了学科知识或经验领域的鸿沟,它蕴含着一种世界整体性的精神,它崇尚最高成效的原则,它坚持学生心灵完整性的基本前提,努力实现不同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融合。“微渗透式”课程,就是渗透式课程理念的一点简单运用。“微渗透式”课程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适时地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元素有选择地渗透其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微渗透式”课程理念的意义

“微?B透式”课程理念的优势在于既保持了本学科的完整性,又加强了其他学科元素间的渗透与融合,从而提高了教育的实施成效,彰显了新时代科学的学科教育理念,实现了课程组织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更具科学性和适宜性。

“微渗透式”课程理念吸收了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他们趣味学习、有效学习。它让学科间的知识不再孤立,改善了以往课程中相互割裂的状态,运用渗透性的整合手段,让各学科元素有机联系、相互融合。

该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以丰富的形式呈现,内容广泛,贴近生活,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帮助。它给予学生更多展示和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获得长足的发展。

二、小学部编教材低段语文教学对“微渗透式”课程理念的理性诉求

(一)小学低段语文部编教材的特点

1.汉语拼音后置

先学拼音并非铁律,古人识字并无拼音(直音、反切)。小学低段语文部编教材将汉语拼音后置,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入学的焦虑,还降低入门难度,平稳过渡,在他们心目中树立汉字学习的重要地位,还原汉语拼音教学的本来面目。

2.突出识字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低段语文部编教材中识字无处不在,不仅彰显传统文化,还链接学生生活,涉及传统经典、古代蒙学读物、儿童生活、童蒙阅读等各领域。

3.特别强调读书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主张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育的头等大事,倡导教师要当“读书种子”。小学低段语文部编教材专设了“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等板块,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4.口语交际单列

小学低段语文部编教材中将口语交际单独成课,编写思路清晰,有话题、有情境、有要求,有助于构建表达系列,可操作性增强,更强调了培养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

5.双线组成单元

小学低段语文部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人文主题”,课文大致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另一条线索是“语文元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有层次、有梯度地推进语文学习,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

(二)小学部编教材低段语文教学中“微渗透式”课程理念缺失的现状调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这与“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那么,“微渗透式”课程理念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是否需要?又是否缺失呢?为此,笔者对本校低年级的28位语文教师作了访谈调查,其中93%的教师认为需要,但只有14.3%的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实施。笔者又在低年级220位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其中83%的学生对这种渗透式课程理念很感兴趣,11%的学生表示一般,6%的学生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需要“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但又严重缺失。

(三)小学部编教材低段语文教学对“微渗透式”课程理念诉求的成因分析

1.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然

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环境变为以教学为主的小学环境,对于学生来说并非自然而然,是一个重大的过渡与挑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小学学生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学习集中度较低,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和自觉性。由于不适应,他们大多出现厌烦、焦虑和恐惧等心理症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乃至整个学习生涯。

2.科学元素的微渗透

科学元素包含自然、科技和数学等,就是认识身边的自然环境,探索科学知识以及简单的数学知识等。

案例4:

《识字6》(一下)这一课,讲的是夜晚的繁星,笔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看神秘的星空,看到牵牛、织女星,笔者给他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看到北斗星、天狼星„„学生展开神奇的想象,讲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一言我一语,仿佛真的进入了神秘的外太空。《识字1》(二下)讲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笔者带着学生动手和面、包馅做月饼,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中秋的气息。

学生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元素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微渗透,正是顺应了这一心理。将识字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借助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将感性的生活经验与汉字建立联系,?W得有趣味、有成就,整个课堂也变得丰满、灵动起来。

(三)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文学作品总是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1.科学、艺术元素的微渗透

古诗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丰富情感和独立精神的个体。教师可将科学和艺术的元素渗透其中。

案例5:

《识字1》(一上)是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笔者以1~10的数字卡片导入“你们听过用数字做的诗吗?”顺带复习了数字的大写写法。这是小学课本中出现的第一首古诗,在朗读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击打物品,边吟诵边配上和谐的声音,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节奏为古诗伴奏,感受诗歌的韵味。

其实,各学科知识是共通的,音乐的节奏感同样适用于古诗,学生击打的节奏,正是他们对诗的理解,也符合儿童玩乐的天性。“多美的声音”,这是笔者对他们各具个性表达的赞赏。

2.艺术、社会元素的微渗透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应基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自由生发个性化的语言与感悟。

案例6:

在教《狐狸和乌鸦》(二上)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看这个故事的动画片段,然后自己设计头饰,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这个故事,不知觉中加进了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角色心理揣摩得十分到位,也深刻地明白了这个寓言的道理:不要听信别人的假话就得意忘形,一定要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不能盲目行动。

这节课中,教师没有居高临下的告诉、教导学生,没有故作高深的条分缕析,而是将艺术和社会元素渗透其中,让学生自己做一做、演一演,跟着感觉走。整个教学过程好似风行水上那般自然。

(四)说话写话教学中的实践

面对六七岁的学生,怎样为整个写作教学起好步、开好局呢?《课标》明确把“对写话有兴趣”摆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见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重要。

1.德育元素的微渗透

小学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悟其中渗透的道德思想。

案例7:

在口语交际《学会作客》(一下“练习7”)中,笔者没有急着让学生去说该怎么做,而是播放了一段“熊宝宝去小猴家作客”的无声动画,请一位学生和笔者一起为角色配音。通过大家的精彩点评,不经意间,作客需要有礼貌等种种细节都被学生们搜罗出来。此时,学生是奋笔疾书、滔滔不绝。有纪实的、有编童话的„„收效颇丰。

口语交际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各种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处理问题,增强生活体验与思想道德修养。

2.科学、艺术元素的微渗透

写话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开放,观察、感受生活是学生写话的源头活水。科学、艺术等元素的渗透,学生的写话才会个性绽放、异彩纷呈。

案例8:

在作文《秋天到》(二上“练习2”)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畅所欲言,讲讲自己眼中的秋天,当笔者问到:“秋天为什么会有这些自然现象”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学到了不少科学小常识,当然作文也跟着充实起来。他们通过“找秋天、画秋天、问秋天、写秋天”,不同的秋天跃然纸上。

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爱动好问,喜欢涂涂抹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心理需求,这就是创造性的萌芽。一找、一画、一问、一答,有了科学与艺术元素的渗透,文章自然饱满起来。

结语:

“微渗透式”课程理念是笔者受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启发而想到的,既保持了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又加强了与其他学科元素的渗透与融合。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与大胆尝试,发现“微渗透式”课程理念是儿童心理与教学的客观需要,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赵寄石,唐淑.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2]罗瑶.《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5.[3]朱慕菊.入学前社会性适应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4]王华.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性调查及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0.[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

第二篇: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八年级语文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李秀荣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作为语文教师,我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逐渐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六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变革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既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常常是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如教学《未选择的路》(七年级下册),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2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这节课本来设计的是“读”、“说”、“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内容精细严密,“读”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如重音、节奏和停顿的反复推敲确定;“说”中学生争说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在此情况下再完成“写”已不可能,我决定改变计划引导学生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虽超出原定时间,且“写”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且确有所得,何乐而不为?

二、针对实际情况,适时变换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许多年来,教师上课都是备课本上备什么,教师就上什么。但“计划没有变化快”,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果教师此时还是“按部就班”地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在此时就根据当时情况,适时变换教学内容,变“不利”为“有利”,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如一次上课时,我刚讲了几分钟,窗外突然暗了下来,并刮起了狂风。这时,原本听得入神的学生眼睛不时向窗外瞟。紧接着,外面竟然下起了冰雹(当时正值夏季),这下教室里可沸腾了。我想此时无论用什么办法,学生也不可能静下心来听讲了。于是,我干脆放下课本,让学生专心去看这奇怪的现象。过了一会冰雹停了,学生也平静了下来,此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和已有的知识谈谈这种现象。教室里再一次沸腾了,学生们踊跃发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还有学生谈到了环保和农业发展问题。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作文,只见学生们个个下笔如飞,就连平时的写作“困难户”事后也说“原来写作文这么容易呀!”我当时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多了一次观察自然、了解

自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写作其实就“这么容易”。

三、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以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

1结合单元总体目标和导语提示自定目标,明确意向;○2自读课文,正音释词,五个步骤:○

3自主作答:4参照课后习题再编自然段序号;○“我认为本文的内容是……,主旨是……”;○

5归纳小结自主学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整理在预习本上。此阶段总读课文,力求找到答案;○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2、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四、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过去有段时间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讲公开课中,为了课堂出彩,我常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画画的去画画……实际上只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跑龙套”,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总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刚进校时活蹦乱跳、畅所欲言的孩子在学校呆了两三年后居然连手都不敢举了。“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有此教训,我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性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后进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也留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

其实,深入每个学生,你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讲小话、玩纸团、做鬼脸、弹皮筋、大声读书、怪调回答……但当他们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如我教学《生物入侵者》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生物入侵的现象,我有意请平时在课堂爱“搞怪”的同学谈谈他们的“发现”,结果我发现他们平时特别爱观察大自然,爱观察生活,他们的“发现”更丰富多彩。

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我期待着我的课堂能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乐园,是激发全体学生想象的肥沃土壤,是学生心中的伊甸园。

五、坚持学以致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大体来说,作为体现新课标理念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至于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辅阵地——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联系课内外的纽带,是语文服务

于生活的体现,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捷径。所以,我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想千方设百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使学生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近六年来,我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书刊、电视、网络、图书室等搜集资料,开展过以下活动:口语交际(“成长的烦恼”)、演讲会(每日一讲,课前3分钟)、故事会(“我也追‘星’”)、辩论会(“科学是把双刃剑”)、诗歌朗诵会(“黄河颂”)、竞猜热线(“古今战争知多少”)、歌会(“春天的旋律”)等。虽然以上活动并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活学活用语文,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是最大的收益。

六、坚持教学反思,以反思促教学。

教学反思,也即反思教学,对青年教师尤其重要。反思的过程中,往往真理的大门会怦然开启。在教学实践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着重反思三个方面。

首先,反思本节课最有创意的细节。就教师方面看,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理解,新颖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手段,能维持学生兴奋点的提示或暗号等。就学生方面看,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体验、领悟,可借鉴的学法,收集筛选材料的独特视角等。

其次,反思本节课中最成功的细节。如新颖独到的导入方式,别具一格的情景设置,层次分明的提问,凸现思维的点拨,标新立异的板书,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衔接紧密自然的巧妙过渡,形象活泼的教辅用具,让学生迷途知返的暗号等。

通过反思,以往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如: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不爱读书,一篇新课文,读个两三遍就不愿再读了。文本不熟悉,又怎么能谈自己的体验呢?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都收效甚微。教《芦花荡》(八年级上册)一文时,我在开课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老头子,划着一只尖尖的小船,自如地穿梭于鬼子严密的封锁线,给苇塘里的战士运送粮草,护送两个小女孩到苇塘里治病。他手无寸铁,却独自一人打死了十几个鬼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认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我话音刚一落下,就见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大声读起这篇文章来。这堂课同学们学得特别起劲,连一向上课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表现得非常踊跃,纷纷举手起来谈论自己对“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下课铃响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我还没说呢!怎么就下课了呢?”“这节课怎么过得这么快呀!”……课后,我在备课本中这样写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的课前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文本有了兴趣,就不愁他们不读课文。对文本熟悉了,还愁他们没有个人体验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针对文本,结合学生兴趣,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每堂课学生学得都很带劲,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探索……

南漳县武安镇武镇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南漳县武安镇武镇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邮编:441509

E-mail:541617281@qq.com

第三篇:关于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

关于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实践层面论述了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所做的课程统整与协同教学的探索。我们将课程统整的目标定为“协同、高效、乐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选择了单科协同、多科协同、循环协同三种课程统整的方式,为此建立了三支专长互补的教学团队:单一领域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学团队、智能教学团队,并在教学策略与学校的支持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师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以教师个人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班级的学生采取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独立学习或者个别指导的方式,来完成某一单元或者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1]上海市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自2005年开始《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迄今已有2年的历史。我们在课程统整的基础上进行了协同教学的初步探索,通过主题式课程统整的教学设计,来探索一种协同、高效、乐学的协同教学实践,为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而努力。

一、确立课程统整的目标:协同、高效、乐学

协同教学的理论内核来自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协同学是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研究开放系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其内部诸要素、诸层面和诸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协同学的基本原理是协同效应原理、自组织原理和有序原理,其中协同效应原理是核心。[2]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在一个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而且呈现相对无序状态。人们可以对系统中各要素施加影响,当外界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内的要素会呈现出协调、合作的态势,达到一种有序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3] 基于协同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将协同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协同、高效、乐学”。我校通过三种课程统整方式、多种教学团队的组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发挥教学系统的“协同效应”。在对学校课程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我们从探索自然、关心社会、体验成长三个方面进行主题式协同来达到“协同、高效、乐学”的目标。课程统整以新课程中的语文教材为主线,其他学科有机渗透融合,形成一系列知识群。在探索自然中,设置了动物天地(一年级)、植物王国(三年级)、生物天地(四年级、五年级)等主题;在关心社会中设置了“手牵手,共成长”(二年级)、“奇妙大世界”等多个主题;在体验成长中设置了一年级的“我是快乐的小学生”、二年级的“鲜艳的红领巾”、三年级的“我十岁了”集体生日派对、四 年级的“广阔天地任我行”社会实践活动、五年级的“追寻新的理想”等。这些主题内容的安排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环往复、循序渐进。

二、选择课程统整的方式:单科协同、多科协同、循环协同

长期以来,小学课程仍然以分科为主。分科课程中,不同学科的知识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相互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学生的思维方式常常局限在各门具体的学科材料和书本知识中,难以抽象出普遍的思维方式、方法。学生难以将知识融为有机的整体,表现出思维的片面性、凝固性,缺乏创造性。不同学科的知识重复现象严重,学科间顺序安排不合理。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协同,各学科的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学科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学生的重复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为了改变分科课程知识孤立隔离的现状,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个人生活意义的状态;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校对现行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统整。课程统整的方式一般有6种:(1)学科内统整,(2)以学科为中心的跨领域课程,(3)多学科课程,(4)整合式课程,(5)科际课程,(6)超学科课程。这6种课程的统整程度逐步升高。我校采用了其中三种课程统整的方式:学科内统整(单一领域协同)、整合式统整(多科协同)、超学科统整(循环协同)。

单一领域的协同是在一个学习领域中采用纵向协同的方式对一至五年级教材中的相关主题进行整合,增加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与意义。这种整合方式仍然以分科方式进行,协同的要求比较低,所占比重不大。多科协同以主题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中不同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统整。我们从一至五年级的教材(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选择了不同的主题,从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三个层次上进行统整。例如,我校在一年级的“动物天地”主题中,将语文学科的《小乌鸦爱妈妈》(40)、《比尾巴》(48)、《小溪生病了》(54)、《小海马》(57)、《小猪问路》(58);数学学科的《海底世界》;美术学科的《我绘制的鱼》;常识学科的《亲近动物》;音乐学科的《跟着动物走》;体育学科的《滚翻、走和爬》等内容进行有机统整,形成目的明确、内容连贯的主题,以达到协同、高效、乐学的目的。在课程的实施方法上也进行了协同,如《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中:

1.协同音乐课中的同名歌曲,使学生在吟唱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内容。2.协同课程中有关鸟类喂养的知识,突破难点,体会小乌鸦对妈妈的爱。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孩子懂得要有爱心,并学会关心别人。

循环协同根据课程标准来设置主题,以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为主线,而不是根据学科内容来选择主题,因此统整的程度高。循环协同主要由专长教师组成。我们学校按照不同的线索设置了多种主题,如“精彩午间”中安排有“我行我素”、“天生我才必有用”、“奇妙大世界”、“小雨点广播电视台”、“健康卫生”等。循环协同以轮换方式来实施。我们认为,这种课程的统整方式,可以使课程成为一个过程,一个教师展示课程能力、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充满活力的过程。当课程成为过程,教学就内在地与课程整合为一,从而结束了课程与教学的长期分离状态。课程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内在统一为学生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这种将课程与教学过程统整为一体的协同教学,为我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契机。

三、建立专长互补的教学团队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实践中,一间间的教室隔离了教师在教学现场的同伴交流与团体智慧,教师必须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造成了个人主义与互不干涉的传统教学文化,从而阻碍了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而协同教学让教师突破教室的隔阂,由2个人或者2个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共同授课,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我校根据课程的协同方式组建了三个教学团队,单一领域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学团队、智能教学团队。单学科教学团队主要由不同年级的某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师组成,如语言学习领域、或者数学学习领域等。跨学科教学团队由语文、数学、英语、科常、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而智能教学团队则以个体教师的智能强项为核心,团队(7位)的每位教师确认自己的智能专长,担负一种智能课程的规划,相互支持。在协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师的合作意愿以及相互尊重对于协同教学的成功非常重要,而教师的自由组合是形成这种团队的重要条件。自由组合的团队使团队成员间学科知识、兴趣、视角、经验背景和资格水平上各不相同,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团队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而且也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但是在专业知能水平上,如果教学团队成员的差距太大,则可能造成教学团队成员之间难以保证真正的平等,展现真正意义上的智力互动。因此,教学团队成员间的真诚合作、平等相待是协同教学成功的保证。

四、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多种团队合作方式。最常用的是团队成员共同参与整个协同教学

环节的设计,如协同方式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评价等,共同确定实施时间。教师们或者在不同的课堂中相互配合;或者两位(两位以上)教师都在同一教学现场,在教学过程中轮流呈现不同的教学材料;或者合作教师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但分别对同一班级的不同小组进行教学,分别批改同一堂课的作业。虽然教学团队采用了不同的协同方式,但是协同教学并不等于教师轮流呈现特定的教学内容,而需要进行整体设计,使不同教师主导的课堂都成为实施统整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有效 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方面,为了实现协同教学的目标,我校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的决策活动,以达到最佳效益。我校主要采用了两大类教学策略,一类是合作式教学策略,如教学团队教师共同拟定教学目标与计划,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采用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讲解或者角色扮演的方法,共同观察与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来充分展示与分享学生学习的成果,最后由教师综合及总结。一类是采用多元智力的教学策略,如头脑风暴、写札记、做中学、音乐欣赏、同伴分享、合作小组、一分钟内省等。

五、提供成功的保障

在课题研究启动时,我校成立了“学校统整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长、各学科组组长、科研室主任、科研员、大学的课程专家、家长与学生代表组成,其职责是制定《学校统整课程开发指南》与科研实施计划,统筹安排学校统整课程的开发与课题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我们确立了定期研修制度,利用周三的上午两节课时间,每月进行2、3次研修,学习协同教学的理论、修改完善课程指南、设计主题教学、反思与提升教师的实践。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发布到网上,教师则根据自己的专长自愿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也将教师撰写的文章进行网上评选、交流。

课题研讨活动以学习团队的形式从不同的层面展开。目前主要有两类团队:管理者学习团队由校长直接领导,由科研领导小组与行政班子成员组成。活动形式是每月举办一、二次论坛,主要由校长组织团队进行学习反思,调控学校课题的运行,规划课题的下一步实施计划。同时,管理者学习团队都会深入各教学团队,在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纽带作用,一方面将学校的决策传递给教师,另一方面将教学团队的思想传递给学校决策层。协同教学团队的研习以教师论坛为载体,开展全体教师学习研讨,利用每周五教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2次活动。一次为协同教学理论学习,一次为协同课堂教学研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多次外请专家进行辅导,一系列的学习与研讨活动让全校教师对协同教学的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对课程统整与协同教学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教师参与课程统整的规划与研究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能力,而协同教学的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一种和谐有序、高效乐学的新型教学文化正在全校师生间悄然兴起。*本文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协同教学实践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本项课题的主持人是陈珏玉校长,课题组成员有:姜健美、谢玮等。

第四篇:怎样渗透小学低段的合唱教学

怎样渗透小学低段的合唱教学

合唱表达群体的感受、愿望、意志、爱憎和慰藉。在合唱这样一个群体中,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纯真、一种令人感动的爱心、一种凝聚力。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但如何在低段音乐课中进行合唱教学的铺垫,逐步培养学生的合唱素质和能力,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解决。

一、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合唱、和声意识的培养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老师应充分利用低年级欣赏教学这块阵地,渗透对学生合唱、和声的熏陶和感染,以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合唱意识。

(一)趣味组织教材中合唱、合奏曲的欣赏

合唱虽未介入低段学生的学唱视野,但却在欣赏领域蕴藏了丰富的作品。如合唱曲《小宝宝睡着了》、《平安夜》、《我的小鸡》、合奏曲《三个和尚》、《快乐的罗嗦》等。我们在欣赏教学时,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些歌(乐)曲的熏陶作用,根据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感受其和声的丰富表现力。如,《歌声与微笑》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一首歌曲,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唱。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唱唱单声部的旋律,然后再听赏合唱的音响,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它们的不同。这样,孩子就会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合唱的声音传导给我们的感受会更丰满、更亲切、更具表现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帮助其建构内心对合唱的认识。

(二)围绕单元主题,选取优秀合唱、合奏作品进行欣赏

合唱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其中的好办法是多开展一些优秀合唱歌曲的听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与兴趣。这就要音乐老师围绕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有针对性地选取合唱作品结合进行欣赏感受。在教学第二册第7单元“大海的歌”时,我就选取了德彪西的3首交响素描《大海》作品中的《浪之嬉戏》结合欣赏感受,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大海的歌有更饱满的感受,同时也在聆听中丰富了他们的耳朵,使他们对和声感觉更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帮助其建构内心对合唱的认识。

二、在节奏、音高等游戏中渗透对学生多声听觉的训练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节奏与旋律。新课标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领域,通过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从中渗透对学生多声听觉的训练。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多声部节奏声势律动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它包含着时间感、空间感和一定的韵律,各种节奏型都有各自不同的韵律。如:在教学第一册“爱劳动”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按参加过的劳动分成三组,扫地:刷—|刷—;擦桌子:嚓嚓嚓嚓|嚓嚓嚓嚓;钉钉子:叮叮|叮叮。先进行单组的劳动声势模拟,然后两组同时进行,再进行三组的劳动模拟。这样每组学生一个固定节奏型,每个声部仅是一个小节的无限反复,对每个学生而言,只要把握住自己的节奏声势,并在拍率上与大家一致,当大家一起模拟时便形成了不同节奏的声部叠置。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歌曲《洗手绢》时,就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洗手绢,运用人声及体态律动进行了简单的二声部节奏创作与训练,效果也非常好。

节奏声势练习,可以更直接的让学生锻炼他们的多声思维和多声听觉。自然界中的雷声、风声、雨声;火车鸣叫、大轮、小轮,甚至家禽类的牛鸣、狗吠、小鸡鸣叫等等,都可以作为声势训练的教材。只要老师把握住节奏游戏这个环节,定能在趣味性的训练之中,为合唱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发声练习等进行多声部音高游戏

在课堂上,结合发声练习进行趣味“送音游戏”,即,老师手捧一个长音(唱出声)do,送给一组学生,学生轻唱此长音,然后,老师再送出第二个长音mi给另一组学生,学生轻唱此音。美妙的和声就会在教室里回响。时间久了,还可以送出更多的音,来训练学生丰富的和声感受。教师还可以根据歌曲演唱需要,进行相应的母音练唱,如用lu代替唱名来进行发声练习等。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基本的和声有了的基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得到了和谐均衡的和声之后的那份愉悦、满足及成就感。

三、在歌曲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的实践

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在小学音乐课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教学中每首歌曲都是以特定的调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去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音乐老师一定要致力于这一中心领域的抢占,对教唱歌曲进行用心领略,挖掘歌曲中的合唱、和声素材,有效实施合唱渗透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的丰富世界。

(一)化简为繁——对歌曲进行简易合唱处理,丰富表现力一、二年级的歌曲结构相对简单,留给我们老师很大的创作空间,我们可以为歌曲加伴唱声部。从“做”歌曲着手,带学生走进多声部。

1、为歌曲配置简单声部

如第一册第八课的歌曲《法国号》,其中有一句是表现法国号发出的声音,即:“嗡巴巴,嗡巴巴”,我们可以在学生唱得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两组,一部分学生唱歌曲主旋律,另一部分学生用“嗡巴巴”为歌曲伴奏。由于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进行表现,而且两个声部出来,效果很好,更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绪。歌曲《布娃娃弹琴》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叮叮|咚——”为伴唱的二声部练习,让“布娃娃美妙的琴声不断响彻耳畔”。

其实很多歌曲都能进行这样简单而巧妙的加工,让学生享受多声部和声音响的丰富表现力和饱满的美感。只要符合和声配置原则,符合作品音乐形象。

2、在高声部长音处加入衬字或衬词

用衬字或衬词模仿歌曲的情境或声音给歌曲旋律伴唱的形式,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就象第七册教材中的《柳树姑娘》,二声部只是在高声部的长音处加入了衬字“啦啦啦”进行伴唱,形成了二声部合唱的效果。这种二声部合唱的方法适合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训练,因为二声部的歌词只有一个字(词),节奏简单易唱,音高是高声部长音的音高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的难度,只要和高声部接好、唱准,稍微注意一下音色音量的变化就达到合唱的基本效果了。如我在执教第二册歌曲《云》时,就试着在长音处加入衬字“啦啦啦”,效果还不错。象第二册的《粉刷匠》等歌曲,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进行渗透教学。

3、为歌曲配引子和加尾声

为使歌曲演唱更富表现力,很多老师都会在歌曲学唱过程中,引导学生为歌曲加引子,加尾声。如歌曲《火车开啦》就可以加引子,即:呜

—| 呜 —

|0

0 | 0

0 ||

0

0|卡嚓卡嚓|卡嚓卡嚓|卡嚓卡嚓||

力度为渐强,而在歌曲结尾也加上同样的声势模拟,只是力度上渐弱。这样,歌曲的演唱就生动形象而富情趣化了。

4、对简单的儿歌进行轮唱编排

轮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先后进入演唱同一个旋律的演唱方式。是合唱中较为基础的演唱方法。在低段的音乐课中我们就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轮唱的练习,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多声部听觉能力。如:教材中就出现了儿歌《两只老虎》的轮唱学习,学生觉得这样唱很有趣。再如:歌曲《闪烁的小星》、《草原就是我的家》《小红帽》等都可以在教学中渗透轮唱的小练习,让歌曲情感的表达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更有趣。

(二)利用打击乐创造多声部音响,为歌曲伴奏

细心的老师一定发现了低年级教材中的打击乐伴奏谱,其实就是生动的多声音响素材。如:《一对好朋友》的打击乐伴奏谱,就是用三角铁和双响筒制造了形象的二声部音响伴奏效果。再如第4课歌曲《两只小象》;《母鸡叫咯咯》;《海》等等。而打击乐确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似乎怎么玩也不会厌倦,所以,只要音乐老师给予打击乐伴奏的机会,学生就能从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不同节奏型中亲身体会和声的协调与美。

同样,很多学唱歌曲,老师也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课堂乐器的和声编配,通过多种途径的引导让学生参与和声实践。如:在学唱《布娃娃弹琴》时,就可以让学生用“铝板琴”在固定音上敲出

“do do|do-”的音效,同时让其他学生演唱歌曲,也能获得良好的和声效果。

(三)利用歌曲中简短旋律的视唱,渗透多声部训练

新课标提倡对低段学生在歌曲学会后进行简短的视唱活动。而这些简易的旋律完全可以为老师渗透多声部训练所用。教材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素材:如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小雨沙沙》、《牧童》中的第一、二乐句,《放牛歌》的两个不同结尾句等等。可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一句,先两组单独唱,熟练后再引导他们试试两组同时轻唱,学生很快听到了两种不同但很和谐的声音形成了。这样的教学虽然时间很短甚至只是每课一两次的尝试,但久而久之都会是对学生合唱能力的良好铺垫。

当然,要将小学低段音乐课的合唱渗透教学进一步深入,还需每位音乐老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合唱素养。一方面强化合唱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多学习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合唱教学理论和实践,如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等,其中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小学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

总之,合唱、和声就象大自然中的音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善于发现,总能在低段学生的音乐课中有效渗透教学,使我们的孩子尽早走进合唱世界,享受多声音响的协和、丰富之美,从小培养他们的合唱素质和能力,也为中高段音乐合唱教学奠定扎实基础。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宁平镇韩楼小学

李秀英 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汝潜老师曾说:“汉字最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统,这个系统融合了多个名族的智慧,集中了亿万人民的世代创造,历经千百年锤炼而成。”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育起点,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识字教学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听说读写运用。识字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识字量,而忽视了语文方面的训练。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真正体现教学目标全面性。现在谈谈这些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类识字法。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关键,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从汉字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几种,都有一定造字规律。生字的学习也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生字的内在联系,可以让学生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找结构相同的字归类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学;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学;可以是形近字归类学;还可以按偏旁相同归类等识字法。如在教学“橡、槐、棕、柳、梧、桐、桂”字时,先让学生读读教材中有关树木的儿歌,让学生把有带“木”字旁的字圈一圈。再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共同点是都有“木”字旁,同桌或小组讨论除了共同点“木”字旁,还有什么新发现?请再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形声字”。我让个别孩子来说说从哪里判断形声字?学生回答说:“我从字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让学生分析判断形声字的特点。学生又接着回答:“我从字一部分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听了对孩子们说:“判断形声字不仅仅看它的读音,还要看它的形旁表义。”说完后,我觉得学生还对形声字了解不够,于是我补充了形声字的特点这一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形声字的特点以及构字规律:形声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形旁;另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它有三种构字规律:

1、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如“木”字作形旁可以组成“木”字相关的形声字,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如教学的“橡、槐”等字。

2、同一个声旁与不同形旁相结合,构成许多声音相同、相近而又意义不同的字。如:“冈”字作声旁的形声字有“钢、刚、纲”等字。

3、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多样。如:左形又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等方式。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刚才带“木”旁的字是什么字,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学生自主探究今天学的这些“木”字旁的字是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即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这样的探究归类识字既对学生放手识字学习提高识记效果帮助大,又让学生在举一反三地练习中扩大识记范围,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汉字归类识字法,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衔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识字负担,识记生字深刻。

二、创设情境识字法。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识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状态。即使一节课完成了13—14个生字的识记任务,教师分析得面面俱到,机械地灌输要识的字,识字过程脱离语境,片面追求识字量,忽视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训练。因此,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带学生入情境识字。

1、编字谜识字法:如教学“晶”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分析字形特点,再让学生编字谜识记汉字:“三日晶,亮晶晶,天上星星亮晶晶”。这样在教师指导下有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感知和理解,也培养学生揣摩汉字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动作演示识字法。

如教学“肩、臂、胸、腹、肠”时,让学生先观察这些字都有个共同的字是什么字,学生都说是“月”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字跟身体器官有关,学生还是没有多大反应,于是我问学生这些字各代表我们身体器官的哪个部位,请你们用动作把字演示出来,这时候学生都投入到演示中去,有的拍肩膀;有的拍手臂;有的摸摸胸膛,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演示动作中识字,在动作中感受字的形体,不但认清了字形,还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这一连串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开。采用动作演示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加深了学生对人的身体器官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法

1、借助媒体看图识字法

如听了八一小学熊曼丽老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识字6》教学时,我觉得识字教学的又一方法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图片、图画、简笔画等媒介引导学生入情景识字。如让学生认识繁星、蒲扇、小丁丁这三个词时,教师课前制作好有关三个词构成的情境图,给字配上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声音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识字欲望。让一个个没有生命的字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活起来,教师让学生边欣赏边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季节的夜晚?看着图上天空中许多小星星,一位老爷爷拿着一把蒲扇在给小丁丁扇凉,多美的夏夜啊!就这样的情境图创设了孩子们生活中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个性张扬。这样的媒介运用恰到好处把枯燥无味的识字变得有趣。整个识字教学充满了音乐和旋律,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识字境界。

2、借助媒体讲故事识字法

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识字6》时,我们还可运用借助媒介讲故事识字法,如在让学生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时,教师设计了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境的美丽动人画面,再问学生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认识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这样教师把神话故事《牛郎与织女》声情并茂地讲了一遍,故事结束后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教师教学生读这两个词,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所以创设媒介情境讲故事识字法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识字法,这样的识字法既培养学生在讲故事中识记汉字,又培养小学生听故事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识字教学法简单、枯燥、机械。真正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总之,教师要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把真正的枯燥识字变得绘声绘色,让美丽动感的画面吸引学生,还要让画面与识字有机联系。这样既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对字的理解、记忆,提高了识字效果。

下载“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渗透式”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字词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字词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课堂要由一种硬性的“塞给”、一味的“强行叫卖”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注意学生的需......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 (横山县城关小学陕西榆林719100) 识字教学一直都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感悟 占风云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广大教师的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以及备课模式、教育教学行为整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

    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仙居横溪中学 陈桂统 尹沧浪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探究式教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

    农村寄宿制小学低段语文主题式写话教学的实践研究

    农村寄宿制小学低段语文开展主题式写话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的界定写话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说”的基础上把表达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是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精选五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之我见 蔡行勇张丽梅欧阳淑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尝试(共五则范文)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尝试 黔江区石会镇中心小学校庞春金关键词: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在新课标、新理......

    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考龙源期刊网 .cn 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考作者:朱玉萍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2期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由于微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