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时数:60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 课程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程内容
1、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11课时)(1).十几减9 3课时(2).十几减8、7、6、5等 4课时
(3).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4课时
2、第二单元:认识图形(2课时)
3、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10课时)(1).数数 数的组成 2课时(2).读数 写数 2课时(3).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4课时
(4).认识100以内的数复习1课时(5).我们认识的数 1课时
4、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口算整十数相关的加减法 3课时(2).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1课时(3).口算两位数数相关的加减法 3课时
(4).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1课时(5).两位数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3课时
(6).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1课时(7).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2课时(8).解决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的复习1课时
5、第五单元: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
认识人民币 2课时 练习1课时
6、第六单元:100以内加法和减法
(二)(15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课时(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4课时(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6课时(4).整理和复习2课时
7、第七单元 总复习(4课时)课程资源
1、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学期研究重点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增强学习动机 重点研究课例
1、认识图形 2、8—10的分与合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已经一个学期,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逐渐熟悉。但是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有难度。
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事物的意义而死记硬背。例如:数数从一开始可以流利的往后数数,但是从中抽出一部分数起,就得从头数起,否则就接不下来。因为他们是整体机械记忆的,不能紧紧抓住所记的内容和意义有条理地记忆,也就是理解记忆的能力还很差。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理解性记忆。
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知觉发展不够充分,做作业时往往看错题,或者把方位搞错,如:常常把毛写成手,把6写成9。在观察顺序性方面,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没头没尾。他们对能引起自己 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就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收看电视中的动画故事片,能看到最后,叫他的名字,他都没反映。这说明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注意力集中相当长时间。他们注意力的特点之一是,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记忆了它,而忘记了别的事情,他们注意力范围狭窄。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倡导学生开始合作学习。当前入学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字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随便,想独占老师和其他一切。在具体行动上,还不能很明确区别“自己”和“他人”。课堂上,别人在发言,他还举手喊“老师”,要求发言。做事很少考虑别人。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让同桌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教学方式
1.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形式进行。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故事、游戏、猜谜语等活动)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交流。4.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难度较大的内容,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5.重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6、对孩子的进行多鼓励,少批评的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评价包括日常性、阶段性、总结性三种,以日常性评价为主。日常性评价一般不采用考查或考试的方式,以定性(作业评语)为主。考查或考试主要用于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2、评价方式
作业评语、阶段性考查或考试、综合实践活动等。作业评语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日常性评价。考查或考试采用百分制、等第制等定量评价方式。
3、评价内容
学生在学习中相对于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达和交流的表现。
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
预期学期研究成果
针对本学期研究重点,预期可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反思,循序渐进,逐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发力。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1.研读相关教育教学书籍3本。2.阅读相关研究主题论文15篇。3.完成相关教育随笔20篇。4.写作相关论文1—2篇。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临沭县第四实验小学
科目名称:小学语文
开发教师:吴淑莲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课时:100------128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日期:2014.2.25
课程目标: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800个,其中250个会写。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视和加强语言积累,在生活中学语文。
4、对写话有一定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5、了解词句的意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意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分享课程纲要(1课时)
第一组:识字1(2课时左右)
柳树醒了(2课时左右)
春雨的色彩(2课时左右)
邓小平爷爷植树(2课时左右)
古诗两首(2课时左右)
语文园地一(2课时左右)
第二组:识字2(2课时左右)
看电视(2课时左右)
胖乎乎的小手(3课时左右)
棉鞋里的阳光(2课时左右)
月亮的心愿(2课时左右)
语文园地二(2课时左右)
第三组:
第三篇:一年级 下册音乐课程纲要
《一年级音乐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小学音乐必修
◆教学材料: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一年级下册音乐》 ◆授课时间:25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课程总目标】
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灵,让学生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用音乐的节奏、旋律打动学生的心,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在学习歌曲的同时,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陶冶情操,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小事物的习惯,并将它带到音乐中适当进行歌词、节奏、舞蹈的创编。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组:春天
内容标准:学生通过聆听歌曲,能够音乐所表现的春天,并能随音乐有韵律的律动。学生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学会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抒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生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学生在模仿与参与的过程中,能创编动作表现歌曲,准确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借助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时值、内容和情绪。教学安排:
课时1:表演唱《布谷》、聆听《小燕子》 课时2:欣赏《杜鹃圆舞曲》 课时3:表演唱《小雨沙沙》 第二组:
内容标准:学生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学生通过跟唱与自学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牧童的生活。教学难点:能够掌握三角铁,为歌曲伴奏。教学安排:
课时4:学习歌曲《牧童》、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 课时5:欣赏童声合唱歌曲《牧童》、学唱歌曲《放牛歌》、歌表演《放牛歌》 第三组:手拉手
内容标准:学生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并能用声音准确的表现歌曲情绪。学生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学习歌曲,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生通过练习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教学重点:能够完成、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节奏。教学安排:
课时6:表演唱《一对好朋友》 课时7:聆听《鸭子拌嘴》 课时8:表演唱歌曲《数鸭子》 第四组:长鼻子
内容标准:学生通过听、唱、说、演,感触感染描绘大笨象的音乐,从而知道爱护动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大象的动作,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学生通过合作、模仿,能够准确的拍击二、三声部的节拍,造就互助意识。教学重点: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教学安排:
课时9:表演唱《小象》、聆听管弦乐曲《大象》 课时10:歌曲《两只小象》 第五组:跳起舞
内容标准: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聆听乐曲感受蒙古族民歌和乐曲的特点,进一步体验和感受音乐,学生能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能用轻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大家听辨音的高低。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学生能够结合歌乐曲编创简单动作,能边唱边表演,边听边表演。教学重点:通过歌曲的演唱,学生能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教学难点: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感受。教学安排:
课时11:音的高低、歌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课时12:欣赏表演《挤奶舞》
课时13:聆听《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演唱歌曲《小松树》 第六组:咯咯哒
内容标准:学生通过通过聆听、表演《母鸡叫咯咯》《下蛋罗》,能用动作表现歌曲的情绪,并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探索演奏铃鼓和响板,能够掌握其演奏方法并为歌曲或乐曲伴奏。学生能够通过自编动作参与音乐活动表演。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能够自编表演动作参与表演。教学安排:
课时14: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打击乐器“响板”学习
课时15:欣赏乐曲《公鸡母鸡》、欣赏乐曲《我的小鸡》、打击乐器“钤鼓”学习课时16:表演歌曲《下蛋啰》 第七组: 大海的歌
内容标准:学生通过聆听、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学生通过聆听能够分辨出音乐描绘的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通过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掌握简单的节奏。学生能发挥想像力,通过用打击乐或身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教学难点:能够聆听听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学安排:
课时17:表演唱歌曲《海》
课时18:聆听《大海摇篮》、聆听《海上风暴》 课时19:歌表演《云》 第八组:幸福生活
内容标准:学生通过聆听、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能背唱《彝族娃娃真幸福》。学生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学生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地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能够创编节奏和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教学安排:
课时20:欣赏《快乐的啰嗦》、表演唱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课时21:欣赏歌曲《阳光下的孩子》、欣赏歌曲《夏天的阳光》、表演唱《乃哟乃》 第九组: 巧巧手
内容标准: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粉刷匠》、《理发师》。认识沙球、串铃,辨别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多种演奏方法学生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能够有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延迟,感受劳动的快乐。教学难点: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学安排:
课时22:聆听管弦乐《铁匠波尔卡》、表演歌曲《粉刷匠》 课时23: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表演唱《理发师》 第十组:汪汪与咪咪 内容标准:学生通过聆听、表演和创编活动,能培养自己的爱心与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聆听、学习了解歌曲的内容,能有感情的演唱,能填创歌词,并能发挥想象力编创动作表演。学生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能运用“╳ ╳”和“╳”创编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小动物的歌曲。
教学重点:理解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节奏,编创节奏。
课时24:欣赏歌曲《跳圆舞曲的小猫》、表演唱歌曲《猫咪别淘气》 课时25:欣赏管弦乐《小狗圆舞曲》、表演唱《谁在叫》
【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1、情景教学。教师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在游戏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学习方式:
1、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音乐活动。
2、听讲与实践:听主要知识,精炼主要内容,认真观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各种技能与技巧。
(三)课时安排:
表演课与欣赏课相结合,一般一课为三课时。
(四)课外拓展性练习:
1、课堂拓展练习:主要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表演、演唱、演奏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拓展练习:主要通过表演、演唱、演奏、搜集、谈话等途径实现。【课程评价】(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由平时学习和测试成绩两项构成。积极鼓励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评价方式:
(1)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音乐表现等构成。
1、学习态度包括: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表演、演唱、演奏、讨论、合作)学习态度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参与音乐活动情况:(1)是否参与(2)参与情况(3)表现力、想象力如何(4)能否进行创编。
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2)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检测本期学习的音乐知识、自选一首本期学习的歌曲进行背唱,自选一首本期学习过的乐器曲调进行乐器演奏。评定等级:(1)85分以上为优秀;(2)70—84为良好;(3)60—69为及格(4)60分以下为不及格; 结果处理:
需努力的同学不能获得相应的徽章,补考成绩合格者方能获得。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登封市商埠街小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设计教师: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设计日期:2014、1、21 授课教师:五年级数学教师 授课时间:大约70课时 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生
一、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从学习内容看: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使学生: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坐姿端正、格式正确、积极回答问题等各种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内容标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内容标准: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内容标准:.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内容标准: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内容标准: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第六单元:统计
内容标准: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 4 因数与倍数 82、5、3 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整理和复习 1 粉刷围墙 1 分数的意义 4 真分数和假分数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2 约分 4 通分 4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安排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课时左右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 课时左右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 课时左右 统计 3 课时 打电话 1 课时 数学广角 2 课时 总复习 4 课时
四、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
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调序。
2、教案:本年级组老师根据学校、班级学情编制教案。
3、练习:课本后的“做一做,练习”、我们年级组自己的编制的当堂检测题卡、口算题卡等
4、其它资源:
(1)书籍:《数学教师用书》、《小数数学教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
(2)网络:“班班通”教师资源 ,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
(3)教具:图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4)学具: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制作或者搜集各种学具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等。
(二)教学实施
1、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估算和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数模);避免繁杂的运算,禁止将运算与应用分开,加强方法的指导。
2、图形与几何方面: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方面: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并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4、综合与实践方面: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6、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习,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7、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视优生的培养又要关注差生的个别辅导。
五、课程评价:
(一)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等途径实现。
2、课后反馈:通过家庭作业、实践活动、校信通等途径实现。
(二)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个人回答、板演习题、操作学具、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星级”形式进行评价。
2、多元性评价(1)通过校讯通的平台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2)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3)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等途径实现。
2、课后反馈:通过作业、实践活动、校信通等途径实现。
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个人回答、板演习题、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星级”形式进行评价。
2、多元性评价
(1)通过校讯通的平台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2)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一位学生作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考试、口试或实践报告等。
3、终结性评价
(1)单元测试和学期末测评
卷面测试:基础知识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计算和简算平均错误率在10%以内,速度每分钟5道题以上;度量、作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30%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星级评价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近6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习内容:本期教材共安排了六个学习单元:“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抽屉原理)”、这五个单元是新的内容,最后一个单元式“整理和复习”是小学阶段数学内容的总复习。目的是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概括,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会说出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会说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说出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内容: 负数
教学重点: 会读写负数,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措施: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二单元
内容: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教学措施: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的量,然后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一道题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第三单元
内容:圆柱与圆锥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及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及有关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措施: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圆锥的体积。
第四单元
内容:统计 教学重点:学会看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通过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措施:
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单元
内容:数学广角
教学重点: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措施:
1.借助教具、事物操作和画草图方式进行“说理”,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式。
第六单元
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重点: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及时补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应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实施对策:
1.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加强方法的指导。
2.空间和图形:加强直观教学,注重教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注重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来认识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4.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6.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7.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得分加入本组或个人积分中;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3)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
(4)收集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5)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导学案、作业情况、成绩等。2.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评定等级:
(1)卷面测试: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5题以上;度量、画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计算能力检测。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3)评定等级:(1)优秀A;(2)良好B;(3)及格C;(4)不及格D。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可用书面、口头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过程评价:课堂表现、作业、研究型学习(2)结果性评价:当堂检测结果 评审意见:
本纲要的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便于教师实施。课程内容罗列清楚,重、难点及教学措施明确,实施意见方面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方面展开,概括全面,给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帮助、借鉴作用。在课程的评价方面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不仅注重了结果的评价,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和评价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