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二 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 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教学步骤 :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 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 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⑤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提问:
① 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教学步骤 :
1.查字典、正音正字。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豁()蝉蜕()倜傥()叵罗()秕谷()2.介绍作者
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读课文。4.提出思考问题
① 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② 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③ 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 :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学生读第8段。
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
学生读第9段。
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 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作业 :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作课后练习3、4、5题。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教学步骤 : 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提问:
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 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①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 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
② 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③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作业 :
1.默写第二自然段。
2.片段作文:“写一个游戏”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案
http://www.xiexiebang.com
初中语文教案汇编
教案一:《藤野先生》
(一)教案二:《藤野先生》
(二)教案三:《我的同学》 教案四:《我的第一本书》 教案五:《列夫.托尔斯泰》 教案六:《雪》 教案七:《雷电颂》 教案八:《海燕》 教案九:《端午的鸭蛋》 教案十:《五柳先生传》 教案十一:《马说》
教案十二:《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十三:《小石谭记》 教案十四:《岳阳楼记》 教案十五:《醉翁亭记》 教案十六:《满井游记》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顺利通过笔试之后进入面试环节是不是又兴奋,又有点小紧张呢,别担心,考生们有福了,这里为你准备了面试考试中最关键的部分试讲的“教案”,事业单位教师考试,面试这一环节,是您进入教师岗位最后的冲刺了,所以要做好充沛的准备,现有复习资料下载,使用能助您实现梦想。】
http://www.xiexiebang.com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
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http://www.xiexiebang.com
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分析一下他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五)寻疑解难。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http://www.xiexiebang.com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 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http://www.xiexiebang.com
藤野先生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2.明确文章明暗两条线索的写法特点和作用。3.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揣摩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4.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教学设想:
本文可教读的内容很多,且有一定难度。从化难为易的思想出发,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规律,拟从题目入手,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和品格,然后,抓住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等内容,理解本文的社会背景情况;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理解他爱国主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理清全文结构和中心。最后,揣摩一些语句的含意和感情色彩,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着重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一)阅读、熟悉课文。
(二)归纳分析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理解其思想品质,体会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先请一位同学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
http://www.xiexiebang.com
3.思考
(1)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
(2)认真阅读课本上〔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条注解,想一想文中贯穿着鲁迅怎样的思想。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理解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那些内容与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重点检查注音
方法:教师用投影显示,学生读出正确的字音。
绯红 标致 落第 不逊 诘责 托词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物以希为贵
宛如 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匿名 杳无消息
(二)讨论几个问题
1.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这些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提示学生:参看注解〔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思考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找出文中反映这一问题的相关事件的内容。投影:
(1)匿名信事件
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2)看电影事件
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2.启发学生明确两件事表达的思想各有不同的侧重。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要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揭示了这一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为了祖国的富强而下决心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原本想学了医术回国去救治苦难
http://www.xiexiebang.com 的国民,又可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达到救国图强的目的,但这两件事以后,让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这两件事和弃医从文的改变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3.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的匿名信事件从反面衬托了藤野先生;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4.文中还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反映了什么?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明确:
(1)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和学跳舞。
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可对文中的比喻夸张反语的讽刺描写做些提示)
(2)去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是作者去仙台学医的主要动机。
(3)在仙台受到的优待。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统领第一层,句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推度、估计。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所给予的特殊关心和照顾,固然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表示,推断为“物以希为贵”,这是作者感到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与同情。这里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居然睡安稳了。”句中的副词“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意思是想不到前面说的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一般是不易安睡的,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达了作者对恶劣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活环境的不以为然。“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这段写初到仙台,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还是受到“优待”。这样写是为藤野先生出场前作准备,为后文要写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起了衬托作用。
(4)与藤野先生的告别。
这是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反映了作者和藤野先生的真挚感情,与前面的相识、相处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5)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这里作者直接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并高度赞美藤野先生说:“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位老师。怀念的行动:装订收藏经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可要求学生齐读“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每当夜间„„”末尾,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文意及修辞方法。对“小而言之”与“大而言之”可请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以加深领会。)
(三)根据以上分析和归纳,请同学们谈谈本文的中心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如下: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理清全文结构,编写结构提纲。2.思考:
(1)为什么作者认为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的一位老师呢?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哪一点是作者最为敬佩和感动的?
(2)怎样理解全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与全文中心意思有什么联系?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运用明暗两条线索写作的特点。2.体会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讨论作业 1.全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段):在东京的见闻感受,写出了去仙台学医的直接原因。
第二部分(4-35段):在仙台学医的经历。
第一层(4段):写去仙台途中的见闻。
第二层(5段)概述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
第三层(6-23段):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交。
第四层(24—31段):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促使“我”弃医从文。
第五层(32-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第三部分(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及藤野先生精神对“我”的鼓舞。
2.藤野先生有丰富的现代医学知识,有高尚的品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品格中,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是最使作者敬佩和感动的。
3.最后一句,其中“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全句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一句,将对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将怀念之情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二)理解文章两条线索的写法特点。
要求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进行讨论。主要是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两条线索写法的认识。
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主要叙事线索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这是明线。另外,全文还以强烈的爱国主义贯穿全篇,这是暗线。
(三)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可让学生回顾全文,质疑发问,进行讨论。然后作适当补充。
△体会下列语句或加点词语中的含义。
1.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
http://www.xiexiebang.com
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大”和“小”怎么理解?)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第1个分句与后边能构成因果关系吗?是作者本人的意思吗?)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什么意思?什么感情?)
【说明】引导学生揣摩本文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或感情色彩,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是语言训练。本文可揣摩的语句很多,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找出来揣摩分析,提出几个句子作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或体会就够了。(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思考下列问题,理解本文第5段的层次和段意。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能管到这段文字中的哪个地方?
2.我也颇受到“这样的优待”,是指怎样的待遇?几个职员为我“操心”,说的是怎样的操心?
3.如果把这段分两层,应从哪儿分开?两层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试结合两层内容做些分析。
4.作者对职员们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对藤野先生的关心又是怎样看的呢?把这两方面联系起来思考,你对这段文字的作用有哪些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答案】
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段的结构和含义。“段”是构成篇的单位,要想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先从读懂基本段做起。第五段是本课难度较大的段落,深入理解这一段,对于掌握段落阅读的一般规律会有一定的启发。
第1和第3两题划分层次和理解层次间的关系是阅读一段话所不可忽略的步骤。从开头到“龙舌兰”是第一层,第一句就管到这里。尊为“胶菜”和美其名曰“龙舌兰”都是对“物以稀为贵”的解说。以下是第二层,是说到仙台所受的“优待”。这两层是并列关系,先说物,后说人。前者对后者起比照衬托的作用。这样比照,可见作者对受优待的理解是因为那里的中国留学生少。
第2小题:“优待”是指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操心。“操心”是
http://www.xiexiebang.com
我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
5161718
http://www.xiexiebang.com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
http://www.xiexiebang.com
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
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六)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http://www.xiexiebang.com
五、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父子之情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朋友 人与狗的情趣
http://www.xiexiebang.com
列夫·托尔斯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二)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
3242526
http://www.xiexiebang.com
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的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柔嫩、健康的特点,意境新美)写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与活力。3.侧面烘托:(1)色彩映衬:雪野中有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白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和希望。
(2)人物活动——我的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红杏枝头春意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儿童塑雪罗汉: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使雪有了人的生命。
师小结:南方的雪温和、滋润美艳、富有生机,(师板书)那北方的雪呢?
(二)北方的雪
师:指名朗读4——6段,思考北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1.直接点明特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从形态上来说)
2.辅以修辞:用了两个比喻句:如粉,如沙和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写出了它的质地、形态”
3.侧面烘托:用“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没有什么奇花异草作伴)作为雪活动的背景,衬托它的“孤独”,突出它的气势非凡。
师小结:北方的雪如粉,如沙,永不粘连,蓬勃奋飞,气势磅礴(师板书)
三、合作研讨
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师小结过渡: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两幅冬天的雪景图,我们经常说文章写景并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
师:那本文借写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前后桌间相互交流,并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理由。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交流略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南方的雪)
生1:两处雪景的不同应是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又是黑暗的,所以身处此种环境,写美艳的江南雪景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生2:写江南的雪地里的塑雪罗汉,作者的家乡也地处江南,小时候出玩过这些活动,但现在人到中年,远离家乡,对这些活动与乐趣只能留在回忆里,所以写江南的雪景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生3:在雪地里塑罗汉是非常值得回忆的,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可以说是美的,但这种生活的美却是易逝的,在晴天之下,雪罗汉却易于消融了,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美的事物虽美但却又容易消失的一种惋惜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明确:师:通过对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但景虽美,情虽深,但美好的事物却又总是不长久的,使人难免心生惋惜之情怀。(板书:抒写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北方的雪)学生可能较难理解,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提示:北方冬天的环境: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呼啸的旋风、干燥的空气。一言以蔽之“环境恶劣——空旷寂寞、荒凉寒冷”。但雪的表现呢?——决不粘连,孤独的灿灿的生光、蓬勃地奋飞、旋转且升腾,这体现了雪的什么精神?(体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撼天动地,使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生4:而北国的雪景则一改描写江南雪景的情调,变得大气,豪雄,慷慨激昂。请大家听听:永远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它是孤独的,但却又是雄健的。在晴天之下蓬勃地奋飞,灿灿的生光,旋转而且升腾。这就让我们想到人在碰到困难时的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作者所要赞颂的。
师:千言万语浓缩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师激昂地小结:朔方的雪是孤独的,它没有奇花异草相伴;它又是不屈的,滋润万物使大地充满生机活力的雨在抗击寒流中献了身,变成了雨的精魂——雪,仍不屈地抗争着;它虽死犹生!真地称得上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板书:赞颂不屈的斗争精神)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4——6段,再次感受朔方雪的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拓展延伸
http://www.xiexiebang.com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精神。
师:学到这里,老师想到了昨晚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他说,朔方的雪象征了鲁迅先生,朔方雪的斗争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写照。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大家参照相关资料(写作背景、专家解毒、鲁迅故事等),联系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回答:
生1:是的,当大多数人还沉溺于精神的麻木当中时,先生是孤独的,但纵使孤独依然抗争,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2:读着朔方的雪,我就好像在读着鲁迅先生的精神一样,有朔方冰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他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名真正的勇士。生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通过对北国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像征了一种不妥协的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与南方的柔美相比,更值得称颂的应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虽然孤独但仍不妥协,这是那个时代需要的精神。生4:在一个黑暗的腐朽的社会当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能欣赏美寻找美,更需要的是去怎样创造美。鲁迅先生写两处不同的雪景,就是为了写出如江南雪景般的美,我们应去追求,但如何实现这种美,则需要在现实生活当中去与黑暗做斗争,鲁迅的一生就是追求美的一生,也是斗争的一生。
生4:先生有一首《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愿将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要冲破这浓重的黑暗,追寻一片美好的天地。在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作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朗读这一篇《雪》(生满怀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南方雪景图:滋润美艳(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北方雪景图:如粉,如沙(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http://www.xiexiebang.com
雷电颂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比如汉代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吊屈原赋》,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二、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2.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13233
http://www.xiexiebang.com
1.播放场景欣赏及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要求仔细聆听,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学生齐声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求表达出作品的感情。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3.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请同学们给下列形象和其相应的象征意义连线 形象 象征意义
暴风雨 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燕 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的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海鸥 海鸭 企鹅 人民群众的力量
乌云 闪电 雷声 狂风 革命的胜利
大海 波浪 害怕革命、目光短浅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太阳 沙皇专制统治,反人民的黑暗势力
4.思考讨论: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几个场景画面?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
可分三个场景画面: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http://www.xiexiebang.com
5.品读第一幅画面(先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而后分配小组齐读)
(1)请找出描写海燕所处的环境的语句 明确: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2)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找出直接描写海燕的语句。明确:(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3)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3)请找出侧面烘托海燕形象的语句。
明确:(1)1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欢乐。(2)在这叫喊声里——„„胜利的信心。
(3)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4)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5)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6.品读第二幅画面(先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而后分配小组齐读)
(1)这时环境进一步险恶了,请找出描写海燕所处的环境的语句。
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2)在这样环境下,海燕又如何面对呢?请找出直接描写海燕表现的语句。明确: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7.品读第三幅画面(先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而后分配小组齐读)
(1)这时环境更加险恶了,请找出描写海燕所处的环境的语句。
明确: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2)在这样环境下,海燕又表现得如何呢?请找出直接描写海燕表现的语句。明确:——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8.学生再次欣赏场景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成诵。
2.思考文章主要描写海燕,为什么又要描写海燕所出的环境和其它海鸟的表现?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研读赏析(以下问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后教师明确)
1.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文章还对海燕所处的典型环境即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进行描写,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品按时间的变化,写了“暴风雨就要来啦”的三个阶段的不同自然景象。这三个不同景象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益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海燕的英勇顽强的崇 高性格和坚定乐观的英雄气概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烘托和显现。环境描写还给作品带来浓厚的抒情气氛,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2.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些海鸟心惊胆战、张皇失措、自私、逃避现实的情态,正是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者心态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了1905年前后俄国资产阶级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无情的嘲讽和蔑视。对比烘托出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除象征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外,本文还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理解体会其表达作用。
http://www.xiexiebang.com
(1)在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明确:比喻和拟人。从形、色两方面生动形象地突出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善战的姿态。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明确:比喻、拟人、反复。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显示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海燕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三、体验反思
《海燕》虽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但是我们撇开这个背景,《海燕》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勇敢的海燕身上是不是可以找到答案呢? 答案要点:我们应像海燕那样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勇敢地顽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暴风雨”。
四、布置作业
1.请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2.请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3.请课外阅读现代作家郑振铎散文《海燕》并思考文后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
端午的鸭蛋
【此篇教案是教师面试中试讲的一个常考点,适用于教师资格,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面试考试面试试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极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
4.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情感。
5.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听文本——谈内容——读情感——品语言——写民俗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构成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说到节日,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播放课件:春节中的放爆竹、吃饺子等画面+背景音乐)这是什么节日?有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习惯?
教师明确:放爆竹是为了趋赶年兽,吃饺子则是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播放课件:闹元宵、猜灯谜的画面+背景音乐)这又是什么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有怎样的习俗?
(播放课件:小孩吃粽子的画面+背景音乐)
在咱们新余,端午节上会有怎样的习俗?家家户户吃粽子,到孔目江赛龙舟等。可是,我觉得很奇怪,端午和鸭蛋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就跟随老师到江苏的高邮去看看。
二、简介作者
http://www.xiexiebang.com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作品特色:多表现“凡人小事”之美,平淡质朴,娓娓道来。教师明确:着重解释“凡人小事”的特点。
三、听课文,整体感知(播放课件:本篇文章的朗读以及动画)1.要求:请同学们把握文意,说说你同意以下那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1)(播放课件:有人说:“这是一篇写端午风俗的文章;有人说:“这是一篇写鸭蛋的文章;还有人说:“这是一篇写 的文章。)教师明确:文章开头写了端午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篇写端午风俗的文章。接着,文章写了高邮鸭蛋的有名,写了当地“挂鸭蛋絡子”的习俗,以及孩子把弄鸭蛋和囊萤映雪的故事。而这一切都和鸭蛋有关,所以也可以说这也是一篇写鸭蛋的文章。(播放课件:用图表式的结构明确本文的基本思路)(2)为什么作者会由端午的风俗写到高邮的鸭蛋呢?
教师明确:文章写到端午的风俗中有“吃十二红”,鸭蛋就是其中的一种。而高邮的鸭蛋又是最为出名的。所以,由端午的风俗写到高邮的鸭蛋就水到渠成了。
(3)想想咱们曾经学过的《背影》,《我的第一本书》,你能再补充说说这还是一篇写什么内容的文章?
教师明确:这还是一篇表达作者对故乡热爱与怀恋的文章。
四、播放课件
1.读文章,请找出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热爱的句子?)(学生讨论查找,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并分析)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3)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教师明确: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些句子。可以看到,在一句中这“不大高兴”是最能表现出作者的爱乡之情,而二三句中的实在和什么也都有这样的效果。其实,文章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这些句子都能让读者品出作者浓浓的家乡情。下面,咱们再
http://www.xiexiebang.com
读文章,来品品语言的味道.2.读文章,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下面的句子。(小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并分析)
(1)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教师明确:从这三句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用词准确的语言魅力。
五、作者帮端午的鸭蛋写得如此淋漓尽致,那么我们也用民俗的方式来书写民俗吧!三写对联,用对联来书写各地传统节日习俗!
上联:赏中秋喝马洪谷酒故土难离
下联:话端午品高邮鸭蛋乡情意深
横批:普天同庆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也是咱们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请同学们张开睿智的双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去体会咱们的传统文化。
http://www.xiexiebang.com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教学难点:
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生活: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但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
24344
http://www.xiexiebang.com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 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三、翻译课文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个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明确翻译不准确的词句,然后再读一遍课文。
四、背诵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五、作业:1.继续背诵课文;2.课后练习题。第二课时
一、复习
抽几名同学起来背诵课文,复习上节课学的内容。
二、分析课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问题)师: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师: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生:不会被人发现。
生:会让人觉得不如其它马。
师: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师: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没有遇见伯乐
http://www.xiexiebang.com
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师: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生: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
师:第二段中说: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生:是不如常马
生:比常马跑得远,因为没有给它吃饱
师: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师: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生:不给它们吃饱 生:给他们吃的不好
生:不懂它们叫的意思,用鞭子打它们。
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师: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生:其真不知马也 师:其真不知马也。
师: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表现了非常憎恨那些不识马的人 生:对千里马感到惋惜 生:为“千里马”鸣不平生:对朝廷的讽刺和愤怒
师: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师: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生:不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 生:是指的作者所处的朝廷
http://www.xiexiebang.com
师: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师: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生: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如现在
生:我们如果遇到像千里马一样的处境时,不应该退缩 生答:我们要好好学习,做一匹“千里马”
师: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练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三、学习迁移
师: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生:我学习“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因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去找适合我的地方发展。
生:我学习“苏秦悬梁刺股发愤”,因为我要更加努力争取做的更好。生:我学习“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不如隐居起来。生:„„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谈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再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遇到困难应该积极的想办法解决困难,战胜困难,更要有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作业
1.读《马说》有感
http://www.xiexiebang.com
2.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2.熟读进而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是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
950-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解决生字词,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情境创设:门,是很神奇的东西,是封闭世界通向外界的出口,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 自由阅读、思考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 阅读、勾画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 思考、发表见解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课后学习:准备向同学推荐一部文学作品,让同学对你推荐的文学作品感兴趣,并很希望阅读。
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学习目标: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在诵读中积累。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 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 组织学生评价 讨论、评价 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 组织活动、评价 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组织、参与活动 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向其他同学推荐 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背诵你最欣赏的语段,并摘抄到你的读书笔记上。
2、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养成进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过程与方法 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 厌恶官场 田园风光 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 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 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 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厌恶官场 田园风光 喜欢归隐 捕 蛇 者 说
——柳宗元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二)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三)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板书课题、作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二)引导朗读 1小组试读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指出他读音或停顿有误的地方。如有不同意见,可查阅工具书,仍然不能确定的做上记号,准备提问。2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同学相互解决,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注释以外学生易读错的字:募有能捕之者(mù)几死者数矣(jī)(shuò)曩与吾祖居者(nǎng)隳突乎南北(huī)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fú);学生易读错停顿的句子:永之人|争|奔走焉而|乡邻之生|日蹙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3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4齐读课文(三)疏通文意 1自译课文
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由一个学生对照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的,做好记号,以便全班交流时提出。2学生质疑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统一认识。
3明确要求,分别请几位学生依次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
要求:(1)关键字词是否落实。
(2)与上下文是否连贯。
(3)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楚。
(4)表达时,仪态是否自然。(四)归纳积累
指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 1余将告于莅事者
(向)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吾祖死于是
(在)
苛政猛于虎也
(比)2当其租入
(他的)
专其利三世矣
(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
视其缶
(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那[自己的])3貌若甚戚
(好像)
更若役
(你的)4可以已大风
(治愈)
则久已病矣
(已经)5余悲之
(同情)
余闻而愈悲
(悲痛)
6若毒之乎
(怨恨,恨,憎恶)
孰知赋敛之毒„„
(毒害)7太医以王命聚之
(代蛇)
言之
(代蒋氏的话)
余悲之
(代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代蒋氏自己)8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转折)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
则弛然而卧
(表修饰)(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将课文内容复述给同座听。
第二课时
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内涵,辩证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新课导入
1检查作业,指名复述课文。2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二)研读课文
1提问:本文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述他对什么问题的看法?
明确:本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2提问:这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
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
3追问: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学生浏览课文,自由讨论后回答。)再追问:第1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独立思考后回答)
明确:课文1—4段主要是叙,第5段主要是议;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
4学生齐读第5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
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板书加点的字)。
5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呀!)作者心中开始还存有怀疑,然而当他看到蒋氏的遭遇后,却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那么,蒋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样的呢?文中哪几段叙述出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后追问:第3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2、4段;第3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学生齐读第2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意对即可)
明确:蒋氏一家三代从事捕蛇的差使,爷爷、父亲都死于毒蛇之口,蒋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7讨论: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阅读第4段,从蒋氏的答话中仔细揣摩蒋氏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归结并板书。)
明确:蒋氏自己也是认为这是“利”(与纳税比较而言)。蒋氏认为捕蛇之“利”主要表现在:
(1)自己是“以捕蛇独存”,乡邻却因纳税“非死则徙”、“其室十无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卧”,乡邻却因纳税“虽鸡狗不得宁”;(3)自己因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却因纳税“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后死,乡邻却因纳税先死。(加点字板书)8提问:蒋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第4段中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可以用“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句来概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蒋氏这段答话的纲。作者在这段话中将“役之利”与“赋之不幸”进行了对比衬托,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板书加点字)
9我们在朗读第4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才符合蒋氏说话时的心理?(先让一个学生试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后,再让这个同学或另一个同学朗读。)
明确:用“哀而不伤”的语气来读比较恰当。
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的“利”与乡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相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三)拓展深化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参考提示: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 豁(huo4)然开朗 屋舍(she4)俨(yan3)然 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 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 咸(xian2)间(jian4)隔 魏(wei4)晋 郡(jun4)下 诣(yi4)刘子骥(ji4)
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
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B、结合注释。注释中往往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的。C、结合上下句加以猜测。D、增删调补。
3、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A、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
B、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
C、译文要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第一段:(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惊异。穷:走完。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第二段:(补充注释如下)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第三段:(补充注释如下)
乃:于是。所从来:从哪儿来。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村中人)见了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临走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第四段:(补充注释如下)
既:已经。志:动词,做记号。诣:拜见,到„去。如 此:像这样。遣:派。――(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原来的路。――第五段:(补充注释如下)
欣然:高兴地 问津:探寻(桃花源)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结
今节课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疏通文中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为主。
二、强化朗读,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朗读10分钟后检查背诵。(不记得处老师提示)
三、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看着课文翻译,要求不看翻译工具书,其他同学认真听,不足处请指出。(一人一段)
四、小结本文需要注意的字词。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补充>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唾液
2.一词多义 <完成练习册P63练习7>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 动词,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名词,标记 ――寻向所志 为:作为――捕鱼为业 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
3、词类活用<完成练习册P62第4题> 缘溪行――名词作动词,沿着。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完。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感到惊奇。
七、拓外延伸
有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找出来并理解,完成练习册P63第9题第四小题。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六、小结
今节课我们的任务有朗读背诵、归纳字词、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同学们回去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你质疑之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理解。
七、作业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6、后遂无问津者。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研讨课文内容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渔人临走时,村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学会质疑――创造思维的培养
1、全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渔人的行踪;进桃源前――在桃源――离桃源
2、当时渔人是顺流划船还是逆流划船?请找出依据? ――逆流;依据:林尽水源。
3、渔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吗?请找出依据? ――是第一次;依据:忽逢桃花林。
4、渔人忘路之远近是因为溪流鱼多,渔人忙于捕鱼,迟迟不肯收手,还是渔人一无所获,因而不甘心,仍一路撒网而去? ――<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5、渔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无信?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 ――<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6、桃花源的社会与渔人所生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村人说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说明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地方;
村人由于长时间与外界断绝来往,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以至连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诉村人,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同时又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庆幸。
四、教师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案
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案2010
《我儿子一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皇帝的新装》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二 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 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3.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4.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 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 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 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 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 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 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 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 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 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 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 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 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表演《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四 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
教案点评:
一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
二 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三 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
四 或分角色朗读,口头复述故事,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加强对课文的感受。
教案示例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字的音、形
稽 陛 衔 骇 钦差 御聘 勋 附和 爵
2.掌握词义
炫耀 滑稽 赏赐 陛下 头衔 御聘 呈报 精致 无双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3.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童话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朗读能力,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人物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丰富的想象美和巧妙布局的构思美以及本文所倡导的人间真善美。
二.学法引导
1.反复朗读,领会主旨。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逐步了解人物个性,领悟
作品主旨。这中间,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不仅要认真解决“预习提示”中所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要去发现,去质疑作品中其他更小或更大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2.正确理解夸张,学会合理想象。在阅读中要理解哪些地方是夸张,哪些地方是想象,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并且可以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更丰富的属于自己的想象。如故事的结局、人物的下场、童话中人物与读者的对话,等等,都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用这种“想象法”来阅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可在学完课文时,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续写。
3.用速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认真体味本文的巧妙构思。围绕“骗”字设计情节是
本文的重要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紧扣主题分析理解内容。采用讲解讨论等办法解决。
难点
想象能力的训练。采用“添枝加叶”法进行补写、续写训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作者作品介绍和生字生词制成胶片。
3.教学挂图或学生根据想象设计漫画。
4.《皇帝的新装》连环画或卡通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简介故事梗概,训练听读,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出几位同学自选文中最精彩的片断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同学按练习六进行评议。
3.讨论。采用前后相邻的四位同学一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推举代表进行课堂发言,训练分析理解能力。
4.“添技加叶”补续写练习,训练想象能力。
5.完成字词常识小测验,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第一课时
(-)导入
1.中外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例子不鲜见,请同学举个例子。(例如,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创作的、揭露19世纪初丹麦丑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2.了解作者
指导学生结合提示掌握要点。安徒生,丹麦人,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你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歌颂劳动人民的善良、纯洁,同情不幸的穷人,鞭挞统治阶级和剥削者的残暴、贪婪、虚伪、愚蠢,批判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是安徒生童话的主题。
3.关于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育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
[二]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分析课文一、二部分。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范读①标出生宇同②了解内容,③理清结构层次及线索。
2.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简介故事,并概括一下本文主题。(不要求十分准确,深刻点到即可,教师简单肯定一下,保护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但要提示学生通过课文分析加深理解。)
3.标题的作用——线索 具体表现为爱新装一做新装一看新装一试新装一展新装。由此可以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引子(1)发展(2—22)高潮、结局(23-结尾)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正如中国的不少皇帝经常沉溺声色犬马一样,故事中的皇帝有什么特别的嗜好?(爱新装。)爱到什么积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总是。)生活中爱一种东西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吗?(不能。)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从哪些方面夸张?(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昏庸、荒唐、不称职等。)总结:这样的皇帝落入骗子的圈套也就不足为怪了。
童话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反映生活。夸张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两个骗子在 织布机上空忙,描述并不存在的布的美丽花纹,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们手里托着并不 存在的后裙,这些情节当然是夸张的,但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据安徒生自己说,这个童话的题材 来自西班牙作家所提供的民间故事,经改写后,更符合丹麦的生活实际。骗子怎样诓人,皇帝怎样 上当,群臣又怎样瞒骗,写得合情合理。“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我们在 这篇童话里看到的皇帝、官吏,不正是当年丹麦封建统治者的真实写照么?安徒生把自己不敢明白 说出的一切,隐藏在夸张、诙谐的故事里,引起读者深思。夸张中包含着合理性,是《皇帝的新 装》的情节特点,也是安徒生童话的情节特点。
九、语言特色。
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安徒生童话的语言通俗、流畅,保持着口语化的特色。故 事叙述就像技家常一样:“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有一天,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来了 两个骗子……”安徒生重视提炼语言,所以他写的童话,语言既简洁又生动形象。例如描写皇帝在 镜子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大家赞美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资重 的衣服!”把皇帝和周围的人的神态夸张地描写得活灵活现,十分生动。
十、本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丰富想象、大胆夸张。这也正是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点。童话,正是 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 见态度、思想感情。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更有代表性 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独特的艺术扭力。童话不但可以想象、夸张地叙写人间的故事,刻画人物的 形象,还可以拟人化地描写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通过 描写他们的思想行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这种童话,就更充满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了。
十一、想象训练:
1想象皇帝如何爱新装?给文章加个开头。
2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3想象皇帝在游行结束后会怎么 样?给文章加个结局。
也可布置成预习作业,指导学生猜读每一个新的情节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合起书自己先来 想象想象: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步。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你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 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你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 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你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 样,结局怎么样。
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体会安徒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自己哪些想象也很好。检查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介绍些自己所想象的情节。
《扁鹊见蔡桓公》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案2010
《琵琶行》并序
示例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案示例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案示例2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点评: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案
子产不毁乡校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傍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肯定地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是不相信的。
太监索贿
某位太监到开封向别人索要财物,事情虽然不大,但是索要的财物的手法很巧妙。他对某县令说:“天冷,老佛爷最讨厌寒冷。你要每天准备三十斤木炭,每根木炭长一尺五寸,圆一寸五分,不能有枝节;有枝节的话就会有烟。上面也不可以有裂纹;有裂纹的话一定会爆裂;也许会烧着了衣服,也许会惊吓了皇上。你们要小心点。”有人问他说:“这种炭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别的省也许会有,确实不是出自河南。”这位太监假装恼怒了说道:“你当的是皇家的官位,连三十斤木炭都不肯为老佛爷尽心。万一老佛爷冻着,你的罪名可是不小!”气愤愤地想要离开。这位县令低声的哭出声来,这位太监更加恼怒。旁边有一个跟随太监的人说:“你这个家伙,只要有银子就可以好好商量。”这位县令立即叩了几个头,不再说什么。强硬地索要到千两黄金才离开。唉!炭的价钱尚且如此,那些比炭价更贵重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啊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打败这后即位,他礼节谦恭,且准备了丰厚的报酬招纳有才能的人。他对大臣郭隗说:“齐国趁我的国家**而突袭打败了我国,我深知燕国很小,国力不足,不能报(仇)。但有才能很高的人来和我一起管理国家,为先王报仇雪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你帮我吧。”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因此昭王给郭隗改建了房子并且将他当作老师。(这之后)乐毅从魏国前往,邹衍从齐国前往,剧辛从赵国前往,有才能的人争相投奔燕国。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王猛执法
前秦王苻坚从河东返回,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进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见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来要将强德赦免,但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斩除邪恶,纪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孙叔敖为楚令尹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
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善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给予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译文: 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永某氏之鼠
永州有个人,畏惧犯日忌,禁忌迷信非常多。他认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个子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扑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横行不管。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也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他始终不感到讨厌。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以后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新搬来的人说:“这些见不得阳光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可是为什么到这种地步了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唉!这些老鼠以为可以一辈子过着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
静女
静女其姝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俟我于城隅 暗中相约我在城角的地方相见
爱而不见我如期而至但她却没有出现
搔首蜘蟵急得我搔首弄发心彷徨
静女其娈那个姑娘纯洁而美丽
贻我彤管送我一束红管草携带着淡淡的幽香
彤管有炜红管草发出闪闪的光芒
说怿女美我非常高兴,因为它是美丽的姑娘(所赠)
自牧归荑牧场摘来的嫩草纯洁芳香
洵美且异非常美丽并且非常奇妙
匪女之为美 也并非小草特别的漂亮
美人之贻只因是美人所赠才非比寻常
君 子 于 役
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
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
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遥远无期不能用日和月来计算,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儿栖息的窝里的小木桩上,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
还在外面服役,但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