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样例5)

时间:2019-05-15 01:5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

第一篇: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学案

课题:《必修一》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主备人:李峰 郭丽敏 一.【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 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 级。二.【复习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增加积累,掌握好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技巧。洞悉得分点。掌握实词:既,望,如,属,冯,危,足,食,白,始,宴,穷,斫,缘,披,趣,向,志,是 掌握虚词:以,之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三.【复习方法】独自回读、背诵课文,对知识点归纳总结,与同学交流探讨.独立完成学案,反思总结规律,提升解题能力。四.【复习过程】

(一)自己回读课文并加以疏通课文,全文背诵默写。

(二)完成知识点的整理。然后与同学交流。A、【重点实词】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 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自余为僇人

梦亦同趣

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 今义: B古义: 今义: 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 漫漫而游 古义: 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 今义:接着,表承接

颓然就醉 古义: 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

事引起的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4)舞幽壑之潜蛟(5)泣孤舟之嫠妇(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9)侣鱼虾而友麋鹿(10)渺沧海之一粟

(11)不知东方之既白(12)日与其徒上高山

(13)穷回溪(14)卧而梦

(15)始指异之

(16)穷山之高而止

(17)箕踞而遨

(18)萦青绕白

4、一词多义

既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进学解》

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太史公自序》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退秦师》

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 《屈原列传》 既而将诉于舅姑 《柳毅传》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六国论》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祭妹文》 固定结构 【既而】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观潮》

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若望仆不相师 《报任安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谏太宗十思疏》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如: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出则不知所如往 《报任安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 《高祖本纪》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赤壁赋》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 •尽心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屈平属草稿未定 《屈原列传》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原列传》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列传》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 《项羽本纪》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高祖本纪》

冯: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经》

危: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赤壁赋》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卒: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高祖本纪》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报任安书》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食:七十者衣帛食肉 《寡人之于国也》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项脊轩志》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项羽本纪》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列传》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大丈夫不能自食。《淮阴侯列传》

白: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屈原列传》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固定结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滕王阁序》

始: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始吾弗信《秋水》

庭中始为篱《项脊轩志》

始大人常以为臣无赖《史记 高祖本纪》

宴:总角晏晏,言笑晏晏《诗经 氓》

始得西山宴游记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琵琶行》 客逾庖而宴 《项脊轩志》

穷: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

穷山之高而止《始得西山宴游记》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报任安书》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史记 刺客列传》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 屈原列传》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斫:斧以金为斫,柄长三尺。《墨子 备穴》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始得西山宴游记》 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一去。《史记 孟尝君列传》

缘: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始得西山宴游记》

缘广寸半(广:宽)《礼记 玉藻》 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孔雀东南飞》

披: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始得西山宴游记》

披绣闼,浮雕甍。《滕王阁序》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进学解》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史记 项羽本纪》 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

向: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琵琶行》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志: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五人墓碑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吾十有五,而立志于学。《论语,为政》 一经目辄记于心《新唐书》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便扶向路,处处记之《桃花源记》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琵琶行》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一。《六国论》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马首是瞻。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B、【文言虚词】

一、熟悉“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_____________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___________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___________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_____________ 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 5.表示原因。译为:______________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

(二)连词。

1.表示_____________关系。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________关系,可译为______________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五人墓碑记》)②遂自投汩罗以死。(《屈原列传》)

3.表示_______关系,可译__________________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4.表示________关系,可译为______________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_________关系,可译为_______________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三)助词

1.作语助,_________________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语助,起___________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______________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________________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____”,_______。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_________”,__________。①无以,则王乎? 固定结构 【以为】 1.认为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志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高祖本纪》 2.使„„成为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3.把„„作为 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话„„)用来„„”“没有什么办法(话„„)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二、巩固“之”的用法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三、文言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5)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6)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渺渺兮予怀()

(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定语中心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移置到中心词之后,即“定语后置”。中学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中心词+之+定语+者 ”格式(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始得西山宴游记》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 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格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4)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论》

5、中心词+定语(数量词作定语)格式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

(3)骑数千过其门。《指南录后序》

六、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 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①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炙毂过②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③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 ①彗:扫帚。

②炙毂过: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过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③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B.以鼓琴干威王 哭声直上干云霄 .. C.身亲往师之 若望仆不相师 .. D.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以为小礼无所用 ....2.分别体现孟子、邹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炙毂过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B.邹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译文:

(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译文:

第二篇:赤壁赋 (学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如、属、固、适、虽、而等)、通假字(属、冯、缪)、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准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知识,“主客问答”的赋体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感情变化。【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变现出的感情变化。【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结合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情、理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听王菲《明月几时有》引出本文作者苏东坡。(可让生自由发言来讲述自己了解的苏轼。)

1、知人论世。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果真没有令人失望,在文学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成为一代风标领袖。三苏:苏轼、苏洵(其父)、苏辙(其弟)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辛:苏轼、辛弃疾(豪放词)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此外,苏轼通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艺、精金石,且多有建树。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旷古奇才,舍苏子其谁?

可是,这样一位文坛领袖,他的政治路却走得极为坎坷多磨,可以说是“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流离”。

苏轼一生历经四帝。

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新法里较激进的做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湖北)团练副使。宋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但后又遭贬到惠州(广东),后又到琼州(海南)。宋徽宗继位,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第三篇: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均有涉猎,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开创了词坛上的豪放词派,他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第苏辙一起并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政治上,苏轼为嘉祐年间进士,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082年作者被贬黄州之后。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逮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是元丰三年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在这里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在被贬职之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悟。

【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冯()虚桂棹()......

倚歌而和()之愀()然舳舻()山川相缪()酾()......

酒横槊()渔樵()江渚()匏()樽蜉蝣()扁().......

舟 扣舷()狼藉()枕藉()嫠()妇是造物者无尽藏().....

【课堂探究】

1. 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第一段中的字词,圈划知识点。

2. 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变化(可以从文中寻找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的词语入手)。

3. 思考第一段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同时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第四篇:《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与积累语言知识。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三、课时分配。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疏通文意,字词教学,理清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壬rã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â 愀qiǎo然 舳zhú舻lú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

3、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课文注释补充:

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横,横铺,覆盖,笼罩。

浩浩乎:广阔的样子。饮酒乐甚:喝着酒,快乐极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存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五、课文结构及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体会和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一、课前检查学生练习,巩固字词。

二、导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播放视屏。

三、研读课文:

让我们走近失意漂泊中的苏轼,走进文采精华的《赤壁赋》,请朗读第一段,品味美好的秋江夜月图。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清风徐来,水光接天,这是一个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月夜。可是面对如此空灵幽美的景色。苏子与客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感触?为什么?请自由研读课文2、3、4段,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思考、回答

苏子:喜(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分析,喜从何来?(山水之乐)而心中仍有戚戚。“美人”代表理想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对朝廷政事关切。

客:悲(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师范读,读出悲喜之情。

3.面对如此清风明月,醉人美景,客人悲的理由是什么? ①对比曹操——吾与子 学生朗读描写曹操的诗句,读出气势与对比。让学生领会这种强烈反差及对比的目的。纵然英雄盖世如曹操,也只能是“而今安在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何况你我“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之人。

②比喻:人生苦短、个体渺小(蜉蝣,沧海一粟)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古往今来,文人面对浩淼的宇宙,漫漫的历史都会有一种苍凉虚无的感伤。

4.客人的悲叹,让人心生无限沧桑,面对客人的苦闷与迷茫,苏轼是如何看待的呢? ①“变’与”不变”。相关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②物各有主。人不能有非分之想,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③共适风月。5.客“喜而笑”,与前文的“饮酒乐甚”的“乐”有什么区别? 明确:“山水之乐”转向“心灵之乐”,境界得以提升。小结:苏轼以乐观旷达的胸怀,坦荡率真的心灵,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为后世树立了难以企及的人格典范。这就是永远的苏东坡,也是我最崇拜的苏东坡。每当读到他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满怀怜惜,读到他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我又满心欢喜,他的诗文情景理交融,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本文也是如此。

6.探究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怎样结合在一起。引入:①我们学过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美景浓情,本课是怎样写景抒情的。除了写景抒情,本文还用大量的笔墨说理,请探究本文情、景、理是怎样融合的?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秋江夜月空灵的景色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全文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著名教授莫砺锋曾说,如果能够和苏轼同代,愿能做一书童侍奉其左右。余秋雨先生对苏轼也是推崇备至,请朗读:

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三、作业设计:面对自然美景,身处逆境中的苏轼以乐观旷达的胸怀实现了人生的超越,你曾遭遇过人生困境吗,该怎样面对?请用手中笔写出你的思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语言,一、完成课后二题,品味语言。

二、写作特色分析。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3.形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三、课文知识点归纳: 一词多义:

长 抱明月而长终 副词,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 动词,增长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关联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

举酒属客 劝酒

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 活用: 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句子: 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第五篇:《赤壁赋》复习教案

《赤壁赋》复习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 缪通缭,萦绕

二、古今异义:

1、望:古——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今——希望、渴望

2、如:古——往,去

今——如同、像

3、是:古——代词,这

今——判断词

4、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容貌漂亮的女子

5、斗牛:古——星宿名

今——一种体育活动或游戏三、一词多义:

1、而:①表转折

例:虽一毫而莫取

②表承接

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③表修饰

例:客喜而笑

2、下:①名词,下面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动词,攻占

例:下江陵

3、方:①名词,地方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副词,正当

例:方其破荆州

4、然:①仿声词词尾,„„的样子

例:其声呜呜然

②代词,这样

例:何为其然也

5、乎:①介词,相当“于”

例:郁乎苍苍

②语气助词

例:困于周郎者乎

6、之:①助词“的”

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②代词,大自然

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③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不知东方之既白

7、如:①介词,像

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②动词,往

例:纵一苇之所如

8、望:①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例:七月既望

② 动词,眺望,远望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四、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一样

2、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歌

3、桂棹兮兰桨:桂、兰——名作状,用桂树,用木兰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7、下江陵:下——名作动,占领、攻下

8、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向东进发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10、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1、哀吾生之须臾:哀——为动用法,为„„悲哀

12、肴核既尽:尽——形作动,吃尽

1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形作动,显出白色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于赤壁之下游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凌茫然之万顷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谓语前置)

予怀兮渺渺

5、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为何其然也

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判断句)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判断句、被动句)

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9、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而今在安哉?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状语后置)

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1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状语后置)

于天地寄蜉蝣

1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状语后置)

于悲风托遗响

1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而又羡何乎

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15、相与枕藉乎舟中

(状语后置)

乎舟中相与枕藉

六、重点翻译句: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洞箫乐声)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打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江水日夜东流,但大江仍在;月亮阴晴圆缺,但最后没有增减。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从变化的方面看,天地万物每一瞬间都在变化;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和我都是长存的。

下载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后赤壁赋教学案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 编号: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 主备人:徐敏树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一......

    赤壁赋教学案(共5篇)

    赤壁赋教学案【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 YW—13—02—002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写人:周国庆 审核:高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3-11-15 班级: 组名: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1—2段,掌握重点词句。 2.......

    华东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二上册5.16《前赤壁赋》复习学案(含答案)

    《前赤壁赋》复习学案班级姓名学号一、填空(22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他开创了词的豪放词派,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在被贬黄州期......

    后赤壁赋教学案[5篇模版]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学案编号: 石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后赤壁赋》苏轼主备人:徐敏树审核: 学习目标: 1、流畅地阅读并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一二......

    赤壁赋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

    赤壁赋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

    赤壁赋

    《赤壁赋》 学习目标: 一、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二、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学习重点: 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三、理解作者由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