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纯法制渗透优质教案——17《长城》
小学语文渗透法制教育优质教案
贵州省余庆县城关一小 杨纯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长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且能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把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起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从而感悟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2、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2、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同时给学生渗透保护文物的法制教育。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秘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法学法: 讲授引导法
搜集整理法 看图学文法 自学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搜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生词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初步感知长城的气魄雄伟和高大坚固,同时体会到能修建出这样的长城的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课文内容,明确本组学习的训练要求。
二、短片导入,揭示课题:
短片导入:课前播放关于长城的短片,引入课题——《长城》。
师相机提问:同学们到过长城吗?今天咱们一起到长城去游览一番,看长城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几位尊贵的外国贵客登上长城后,发出的是这样的感慨:设计得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过渡:那我们的作者登上长城游览了长城后,长城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打开书82页,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再到长城去看一看。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长城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长城是一个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过渡:长城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它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
2、小组合作学习,找到答案:(1)小组内同学合作读一遍课文。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3)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读一读,且说一说为什么?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在学习中互相补充,互相帮助,互相评议,师生互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从长城的样子、长城的结构和长城的修建来体现长城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作者又是怎样把长城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通过文字描述出来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五、课外拓展,收集资料
过渡:而作为世界历史上的独一无二的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我们对它的了解只是一点皮毛,为了加强对它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外去收集一些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是图片,和同伴一起做一张手抄报,明天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六、板书设计:
样子
长城: 结构 伟大奇迹
修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在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情感体验中渗透环保教育和法制教育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
欣赏长城风光,感受长城的雄伟与神奇!
二、复习导入:
同学们好,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长城风光,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自由发言)
而昨天我们有幸和作者到长城去游览了一番,长城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伟大的奇迹)
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长城的样子、结构和修建)
过渡:到底是什么样的长城就能给作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呢?就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视野,再一次走近长城。
三、图文研读:
1、远看长城:
出示远看长城的图片:看,这是作者最先看到的长城,说一说作者都看到了些什么?作者是在哪里看的?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部分的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长城的长和蜿蜒,进而体会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近看长城: 出示近看长城的图片:看,这是作者接下来看到的长城,作者是在哪里看的呢?又看到了些什么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又写了这部分的内容呢?(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和结神奇建构,再进一步的体会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走近长城: 过渡:远看了长城,又近看了长城后,如果是你,接下来你最想做的是什么?(1)而作者到底接下来到了哪里去呢?请快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到答案。(作者来到了长城上)
(2)而作者(站到)——,(踏着)——,(扶着)——他想到了什么?他仿佛看到了什么?他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付出的血汗,更进一步体会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豪情导游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提炼自己的语言,当导游介绍长城!
五、明理导行
1、法制渗透 过渡:是呀,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这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奇迹,它的近况如何呢?请随着我们记者的镜头,走近去看一看:长城遭到的损坏和污染。
如果当时你就在身边,你会怎么做呢?如果劝阻他不听,你又会怎么做呢?(是的,我们国家专门颁布有一部保护文物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中规定: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自己一定不要损坏了文物,不然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当我们看到有人在损坏文物的时候,我们首先是劝阻他,在劝阻不听的情况下,我们要检举,让他受到法律的制裁。)
六、课堂活动
对学生收集资料出的手抄报进行评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继续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七、总结升华
八、板书设计:
样子 远看
长城: 结构近看 伟大奇迹
修建 想象
第二篇:法制渗透教案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平坝县乐平中学:王应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从中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价值.
3、通过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节水的重要性.
知识重点:
学会收集、分析数据,从中得出结论,并能针对有关问题,给出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
如何找到合理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世界淡水资源,中国缺水的形势以及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节水的案例,调查各自家庭人均月用水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一)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
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二)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据测定,“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个水月里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予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可见,一点一滴的浪费都是不应该有的。至于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水12吨;哗哗响的“大流水”,每小时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吨。所以,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缺水的严峻挑战,那么我国的情况怎样呢? 教师借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八条 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十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题学习10.3《从数据谈节水》
【活动二】预习课本153—154页材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学生画出统计图描述数据,然后全班交流,改进统计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展示各种类型的统计图,与学生一起点评所画统计图是否准确,所选统计图类型是否恰当.(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五条: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样?
(2)我国的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样?
(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总量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2000年是否曾出现过”水危机”?
教师应重点关注: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肯定。
【活动三】收集全班同学各家庭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
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小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 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供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交流话题:列举出身边浪费水的现象,提出几种节约用水的可行性做法。
【活动四】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活动五】结合统计图表,写一篇研究报告,说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和可行办法。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在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
缺,自来水其实来之不易。节水要从爱惜水做起,牢固地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信念,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活动六】请你设计说出一句警示人们节约用水的口号:
(1)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
(2)为了人类和您自身的生命,请珍惜每一滴水!
(3)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4)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可耻!
(5)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必须保护和合理使用好水资源!
【活动七】 作为中学生,你准备如何宣传使大家节约用水?
第三篇:法制渗透学科教学设计 《 长城》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长城
独山县下司镇中心小学
谢仁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和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写作特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激发学生自主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影音、历史故事等资料,对长城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通过法制教育,树立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歌曲《长城长》、《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欣赏,引入课题。
1、播放音乐《长城长》。
师:这首歌你知道是谁唱的?歌颂的是什么吗?
2、《长城长》歌曲简介。
师:听了关于长城的歌曲,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长城)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课文,去了解他笔下的长城,去感受长城的独特魅力。
二、自读感知,反馈交流。
1、初步理清层次。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长城?
(2)请几位同学轮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想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这是作者在哪观看长城时所看到的景象? 第二段: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第四段:这是作者面对长城发出的——赞叹。
过渡: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3)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相信你和作者一样会有相同的感受。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远看长城。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
1、远看长城。
(1)课件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让你想到了什么?(长城气魄雄伟)你们带着感受来读一读这个词。(2)长城就是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句话。(想象长城的壮美雄姿。)
(3)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见这条长龙?播放录像。(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城。)(4)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5)让我们齐读第一段,读出龙的气魄。
2、近看长城。
刚才我们从远处欣赏了长城的壮美雄姿,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走近它的一砖一石,来触摸它,感受它。请你默读第二段,说说你对长城有了怎样的印象?(1)高大坚固。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相关语句,并理解长城有多宽。(2)感受其构思巧妙。
现在你还有什么感受?(3)出示近景图,你能在相应的位置找出它们,并说出它的作用吗?(4)播放城台场面录像,知道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目的。师:面对这样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
3、指名读第三段,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1)“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2)凝结是什么意思?(聚集、集中)
(3)就是说,长城不仅聚集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集中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
(4)作者为什么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课件出示:“单看……陡峭的山岭。”
(5)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人民会想出什么样的办法来修筑长城呢? 课件出示:
师:当时没有火车、汽车,想要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从远处运到长城脚下,谈何容易啊,然而他们会用﹎﹎﹎﹎﹎。
(教师补充:他们还发明了滚木、手推小车、马车牛车来运送条石。冬天在地面泼水成冰,利用冰将条石滑到长城脚下。)
师:但山太高,路太陡,没有起重机,想要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从山脚下运送到山顶,又怎么办啊,可是他们会用﹎﹎﹎﹎﹎。
(当时,劳动人民还想到了在山顶安装木质滑轮将巨石拉到山顶,在两山之间架起绳索,将条石从山的这一端,滑到山的另一端,省时省事。)
小结:从你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你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是啊,他们想出了一个个巧妙的办法,依山势修筑长城,抵御外敌,并且设计的如此巧妙,易守难攻。
(6)在修筑长城过程中,更多的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双手。师:这是怎样的肩膀,怎样的双手?
一块巨石就有两三千斤重,他们每天都承受这般重量,他们的肩膀和手会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这数不清的条石就靠肩扛、手抬、年年月月,这样的苦累都会夺走他们的生命啊!
过渡: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劳动人民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的代价,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7)穿插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师: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8)课件出示:就因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的万里长城。
师:听了这个故事,当你再次面对长城,想对它说点什么?
4、课件出示第四段。
5、渗透法制教育
师: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长城成为了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成为我国重点保护遗址。我国也对这些文物遗址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护。
6、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第三条: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第七条: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四、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1、齐读课文
2、师:长城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象征着一种自强不息,抵御外辱的精神,长城被写进国歌里,被无数文人墨客所歌颂,下面就让我们起立大声地唱起国歌,一同去感受长城的豪迈,去体会中华儿女的气魄。
3、播放国歌,师生共同齐唱。
第四篇:《长城》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长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气势和高大坚固。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激发学生自主保护文物的 意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音影资料图片资料,历史故事等对长城有多方面的认识,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2. 通过法制教育,树立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歌曲《长城长》,《国歌》,多媒体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音乐欣赏。引入课题 1.播放音乐《长城长》
师问:这首歌你知道是谁演唱的吗?那你知道歌颂的是什么吗?
2.《长城长》歌曲简介
师:我们已经听了关于长城的歌曲,想不想一起去看看作者笔下的 长城呢?
3,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 听音朗读,初步感知长城。1.录音朗读,学生手指课本。
听完以后,你认为哪些词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师相机出示词语: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嘉峪关 垛子 瞭望口 屯兵 堡垒 气魄
2,交流如何记下这些词语。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记住了这些生字词,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3.学生齐读课文。
师: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现在对长城的第一印象吗? 4.师播放长城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三.细读经典,品味重点词句。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一名学生朗读,提问:你能从文中找出概括长城远处看的样子吗?
师: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要比作龙,而不把他比作其他动物呢?(学生交流)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作者来到了长城的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老师朗读,同学们思考: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学生明确答案:总共有六句话,分别写长城的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教师板书:
远处看 蜿蜒盘旋 像一条龙
近看 长城坚固 城墙顶上 外侧的垛子 城台
师问:你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吗?为什么? 3.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
引导学围绕着站,踏,扶,自然等词语分析作者的心情。
师:当我们为一件作品而惊叹,自然而然的想起他的作者。长城也正是一件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小组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从文中找句子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学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学生交流,穿插故事,重点理解血汗和智慧。《孟姜女哭长城》
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引读:就因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的万里长城。4.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看到如此气魄的工程,你怎能不惊叹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渗透法制教育
师: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 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长城成为了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成为我国重点保护遗址。我国也对这些文物遗址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第七条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五.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1. 齐读课文
2. 师:长城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它甚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象征着一种自强不息,抵御外辱的精神。长城北印上人名币(课件出示人民币)。被写进国歌里,被无数文人墨客所歌颂。下面就让我们唱起国歌,去感受长城的豪迈,去体会中华儿女的气魄。3,播放国歌,师生共同齐唱。
六.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长城的诗歌,背诵3—5首。教学反思
《长城》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农村的孩子对于我国的文化保护遗址知识还是有所欠缺,而本课文的重点是感受长城的伟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采用歌曲欣赏,文章朗读,图片欣赏,听故事等形式对课文进行学习,并通过初读课文,细读课文等形式对内容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唱国歌来提升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第五篇:法制渗透教案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重点)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重点)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难点)(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23条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问法、讲授法
以提问法贯穿始终,对重点问题加以启发。提出问题的方式包括:课前设问,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提问,让学生当堂回答。课下思考,课下思考主要倾向于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把握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子,第一自然段):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第二部分(开端,2─5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四个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 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二人一前一后闪将进来”),说话偷偷摸摸(“不叫”“你休来”“交头接耳”),手段卑鄙阴险(诱之以酒食,贿之以金钱,并“好歹要结果他性命”)。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发展,6─9自然段):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分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特意安排“隔壁戏”,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都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是一份绝妙的“自供状”,也是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
本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逼上梁山”这个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林冲快意手刃三贼,这是英雄的壮举。在现实生活中,这是违法行为。《中华人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具体分析如下:
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
1、故意杀人罪的客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2、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
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杀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借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杀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险方法杀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对于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杀害他人的,对教唆犯应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3、故意杀人罪的主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
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