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渗透语文学科教案
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
阴底中学教师:
邓孟南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时数:三课时 法制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要点】整体感知
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闺土
杨二嫂 水生 宏儿 母亲
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1、描写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
貌:
西施
圆规”
职业与性格:
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法制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
别离
希望(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书:
景
悲
(对
比)
变〓农村破败 人际隔膜
人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第三课时
【要点】深入探究 感受小说魅力
一、为什么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但却说不出佳处
社戏----豆与戏---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故乡----闺土---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无感化----童年世界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回忆----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童年眼中的世界 写作目的
闺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闺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笑闺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故乡”解读(1)回忆中的故乡(2)现实中的故乡(3)未来中的故乡(4)故乡与祖国同构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六、作业: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教师:邓孟南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
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3)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九年级下册《那树》教案
教师:邓孟南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教师课前准备
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你是否听到有隐约的呻吟,是那树……(用情景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解说的同时播放有关影音片断)
文学常识和人物背景介绍:
1.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很多。
2.作品:《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
整体感知课文:
1.全体快速浏览,用笔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以及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容易读的长句子和优美的词句。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结组,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可以采取你小组内认可的形式。完成下面任务:
(1)结合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意。字词处理:认读并记忆字型。
倒塌 佝偻 踝骨 默契 紊乱 虬须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2)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为人类造福。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假定大树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所以引发大树的深刻自省。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但即使这样,大树仍默默地作贡献,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豁达、忍辱负重的胸怀。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全文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
4.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1)文中描写的老树的形象有哪些句子?用笔划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树有什么品格,最终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
(3)结合我们课下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文中老树的命运和我们找到的资料中自然生物的命运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文,学生讨论回答以上的问题。总结:
这一课,我们就着老树的一生命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了解到老树不同寻常的一生,在课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老树有如此的命运呢?在头脑中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前一课回顾
老树的命运如何?可以结合书上的句子表达你的看法。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文分析探讨:
1.老树在三个生命历程中,有不同的形象找出来,比较分析一下。明确:
第一阶段,“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象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象生铁铸久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浮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浮脉。”“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第二阶段,“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第三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日光月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那么一棵树。”
2.(1)结合课文,大家探讨一下,老树在不同时期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2)它的消失,仅仅是因为酒后驾驶者的死亡吗?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理由?你可以从那些语句找到依据?
学生讨论,做好发言记录。明确:
(1)三个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从始至终,老树表现的都是默默的奉献,和对人们的恩泽,同时也有无奈和忍辱负重的情感。在文中,作者把老树当作有感情,有思想的人,面对,人类的破坏无可奈何。作者并借助近似与内心活动的文字表现老树的思想:““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至死都赋予人们绿的生机。
(2)老树的消失,甚至被遗忘,并不仅仅是一个酒后驾驶者的死亡所表现的那么简单。它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预示: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我们看到了一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了大树生存的空间,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使得人们开始厌恶大树的存在,其实是对纯自然的东西的一种破坏,和对环境的虐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人们已无视它的存在,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单方面发展而忽视自然不正确的认识,将在未来的文明发展中出现更为严重的矛盾。所有的事例
证明,大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有人们解决了文明发展与自然相调和的问题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大树物尽其用。
3.生总结作者借用大树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九年级下册《变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川剧这一地方剧种的特点;
2、认识川剧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川剧表现人物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播放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变脸》。
最后来一个演出照片的定格,待教师导言讲述完毕后再结束放映。
导言:同学们看到的这个节目,就是由省艺校南区的20个姑娘表演的,他们精彩的变脸让观众大饱眼福。不知同学们知不知道,川剧变脸绝技,是一代又一代川剧艺人在舞台表演中不断地摸索、创造出来的,是300多年来历代川剧艺人呕心沥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有关川剧的变脸艺术的。很凑巧的是课文名也叫《变脸》,它是由我国当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代表剧目。
导言: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四十余年未换单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八十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魏明伦由于多方面成就,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
教师;邓孟南
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魏明伦是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国家特贡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专家。1983年与199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代表剧作有:《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散文杂文集《巴山鬼话》等作品。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他的剧本《变脸》就是以这一绝活为背景而创作的一个代表作。
二、教与学
(一)预习作业
1、查阅工具书,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进行注释。
2、将上述词语进行联词写话,要求词语要运用准确、恰当。
3、采用有关途径,收集作者、作品有关资料。
(二)预习成果交流
1、词语注释
学生发言后,[电脑多媒体]显示:
糍粑(cíbā):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初读课文,对照范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打鼾(hān):在睡觉时由于呼吸受阻舌与软腭颤动而产生的粗重的声音。
阴霾(mà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阴暗之意。
盘缠(pánchán):路费
鹭鸶(lùsī):又叫“鸬鹚”。水鸟名,翼大尾短,颈和腿很长,常见的有白鹭、苍鹭、绿鹭等。白鹭又名“鹭鸶”,羽毛纯白色,顶有细长的白羽,捕食小鱼。
打牙祭:指吃肉等荤菜。
怡然自得(yì):形容自在舒适惬意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也作“捏手捏脚”
2、交流联词写话
主要看学生写话中用词是否准确、通顺。
3、作者作品相关资料交流。[显示](1)《变脸》简介: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原来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己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守。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
(2)1995年3月应电影导演吴天明特邀写作电影文学剧本《变脸》,由香港邵氏电影公司与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合拍。
1996年12月电影《变脸》频传捷报。荣获金鸡奖、华表奖、珠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以及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土耳其、印度、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际电影节共计二十项奖励。
1997年10月将本人担任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变脸》改为川剧,由四川省川剧院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献演,被誉为成熟之作。
1998年5月底川剧《变脸》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1998年6月魏氏三部剧作《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潘金莲》半月之内同在香港上演,成为香港演剧史上罕见之事。
1998年7月川剧《变脸》获文化部“文华”编剧奖。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2、用简洁的话归纳课文大意。
设想:此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3、回读课文,弄清课情节发展脉络。
建议学生与同学合作完成。
提示:可提醒学生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掌握情节结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可如下显示:
第一部分(开头到“水上漂与狗娃同做摇船游戏):情节开端,水上漂买来狗娃,认做孙儿,爷孙俩同做游戏,兴高采烈。
第二部分(“狗娃唱:荷叶船,摇啊摇”至“音乐行弦,水上漂睡眼惺忪嘀咕”)情节的发展,水上漂和狗娃闲话家常,言语之中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思想,狗娃为此而疑惧不安。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一条禁止卖淫、嫖娼。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对妇女进行猥亵活动。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妇女进行淫秽表演活动。第四十三条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
第三部分(“水上漂:狗娃,你在干啥”到“女孩在水中沉浮”):情节的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盛怒之下,在顾狗娃的苦苦哀求,狠心赶走狗娃。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
第四部分(“水上漂:死丫头,不要命了”至文末):情节的结局,水上漂救起落水的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渗透法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要求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刻画了水上漂和狗娃两个艺术形象,请你根据两的唱词、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内容,说说他们的性格。
2、学生独立品读课文,分析揣摩人物性格。
3、小组内交流完善。
4、全班交流发言。
要求: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然后再引用课文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学生发言中,教师作点拔、引导,最后可作如下显示:
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
狗 娃——历尽磨难、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
(四)、理读课文,质疑探究
1、提出任务:钻研课文,就文中疑惑处、精要处设问,先自行求取问题答案。
2、交流切蹉:与同桌互问互答,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设问或答案。
3、全班交流:提问征求答案,或指名某一个同学回答。
4、学生提问作答中,教师择类板书于黑板上,以便于同学记录。
提示:如果学生问题偏窄,教师不妨补充如下:
——你是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什么特点?
——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教师可视学生理解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补充。
第二篇:体育学科法制渗透教案
体育《武术——基本功》
梁富贵
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武术——基本功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武术基本功串联和套路动作,使学生继承民族体育文化,激发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学习武术的主动性及兴趣性。加深同学们对祖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改进少年拳(第一套)(1-4节)动作要领。使85%以上的学生初步了解少年拳(第一套)的基本动作的要点,并使60%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少年拳第一套的基本动作。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提高自学、自练与合作学习能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在学习中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注意能力。提高学生在练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建立和培养自信心。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动作运动线路和动作的衔接。
难点:动作准确,有力、有神。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激趣导课→ 舞蹈热身→ 学习组合动作→愉快起 舞恰恰恰→ 调节身心→法制知识渗透
(一)课前准备:通过观看《少年长拳》的录像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激趣导课:教师介绍:
年世界武术锦标赛中中国队的骄人成绩;武术是北京奥运会的表演项目之一;武术有望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点燃学生参与奥运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舞蹈热身: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一起跳舞做热身运动,达到机体动员及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
(四)自主练习、创编动作:分组让学生练习教师示范的武术动作,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结合平时对武术的所见所闻创编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调节身心: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师生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在和谐的气氛中放松和调节身心。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武术动作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第三篇:学科渗透法制心得体会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坪山小学语文教研组:罗娅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曾有位伟人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普法势在必行。孩子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是刻不容缓的。“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适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第九课《鲸》时,除了介绍鲸的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相关知识外,运用多媒体播放人类捕杀鲸的场景,提问学生:人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国家保护动物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全班讨论,特别是对世界稀有物种的捕杀,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这时我就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此外还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故事,手抄报,演讲等让学生感受到“法”的观念,感受到法无处不在,从小就学法,知法,懂法,不断提高普法力度。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坪山小学教导主任:李春江
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是进程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治本之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如何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我就一学期来的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带好头。老师如果带不好这个头,自身法制观念不强,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管理水平和班风的形成。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遵守法律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班里的学生出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不搞“土政策”,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防微杜渐。
三、注意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我班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现象。当我听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每年以10%左右增加时,很是吃惊。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不成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作为自己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坪山小学数学教研组:胡云霞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学生的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语文、思品教材中的内容,其定位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学,而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比如第六册中的《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如我在《圆的周长》这一课数学课也能上成像语文课那样具有感召力,像思品课那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上课之前,要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资料,并将它打印在了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并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此时我并不急于将数学知识一古脑儿往下讲,而是放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痛快淋漓地发挥了一下豪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尽管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时间,但学习效果却没打一点折扣。课后,还有学生意犹未竟,自己到处找资料,互相交流,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
小小的一个课后注释,引起了学生如此大的反响,那么,课本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新信息,只要处理得当,相信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注重学习过程体验,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怏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三、教师自身的行为,也是进行健康心理渗透的良好渠道。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就像是学生的一个样板,教师怎么做,必会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做。有时候,千百遍地说教不如一抹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许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的。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做到身正。
教师的行为渗透,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事中来透射好品质。比如说,整洁的办公室,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地方干净也能给别人带来美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看到扫帚倒了,随手扶起,就是告诉学生爱护公物也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无理吵闹,教师能平和对待,可以让学生明白平和的心境也是一种素养;对别人的困难能乐于相帮,能使学生明白“雷锋精神并不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
四、确定评价导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许多孩子厌学、逃学,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第四篇:法制渗透学科总结
武佐小学2017秋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研工作总结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能不断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这一学期里,教导处按计划带动老师们学习相关的文件精神、读本,并让老师们在课堂中进一步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现我把一学期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不断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这一学期里,有计划地带动老师们学习相关的文件精神、读本,并让老师们在课堂中进一步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现我把一学期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工作情况回顾。
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培训活动,教师知道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法制教育渗透的学科。知道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宏观的渗透方法。正因为两次培训活动,本人深感,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导主任,不但自己要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还要组织老师们学会必要的法律知识,让老师们教给学生,让学生懂得法律,增强法律意识,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因此,我就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教师法制常识分册)、《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找准了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为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法制教育确立了方向和明确的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通过查找,在本学期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面还不广。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发现,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很多,且种类繁杂,所以目前我们学习的法律知识太少了,根本满足不了现状。
2、在集中学习中,缺乏对相关法律案例的讨论不够,对于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及案例讨论太少,这样也就失去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经验。
3、没有学会“走出去,请进来”,实地观摩他人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方法的机会太少,缺乏交流与讨论。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于上面的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在客观方面,一是本人平常的业务事情多,集中老师们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太少。二是本学期学校的活动多,特别是普十五耽误了老师们很多时间,导致了老师们找课赶课的现象产生,因此没时间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在主观方面,主要是年龄大了,本来有时是可以挤出些时间来研究的,但精力不佳。作为一个学校的带头人,如果不组织老师们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不多组织老师们多上一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公开课,是不能答到目的的。因此,我必须解决好以上的问题。第一,在搞好自身平常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组织教师们加强学习方方面面的法律知识,这样老师们才拥有足够渗透的法律知识。第二,学会“请进来,走出去”多去学习他人的长处,多和别人交流、讨论、研究、然后结合自身学校实际不断研究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第三、坚决做到不怕别人说自己的闲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总之,为了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搞好,让学生获得实惠,然家乡的老百姓获得实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挤出足够的时间来组织老师们学习各种法律法规,一定走出去和他人进行交流研究,一定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经验,让我校的学生在课堂中学到足够的法律知识,让他们拥有法律的武器。
2018年1月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案
科学记数法
课题: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大数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教学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首先从实例入手来体会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即必要性,然后讲了把一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让学生通过例子自己归纳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同时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地方予以补充说明,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掌握这节课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科学记数法
用乘方的形式,有时可方便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较大的数,如: 太阳的半径约696 000千米 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我国人口大约是1300000000人。
人口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一章第二条,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课后练习P104页
课堂小结:本节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理解,本班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练习。另外,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学生知道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
渗透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二条规定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以上数,读、写都不方便,考虑到10的乘方有如下特点: 34102 =100,10=1000,10=10000,…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n个0,这样就可用10的幂表示一些大数,如,100000000=6.1×1 000000000=6.1×10.象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也就是把一个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0≤a<10的数,n的值等于整数部分的位数减1.二、例题
例1 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1)1000000;(2)57 000000(3)123000000000 解:(1)1000000=1×106.(2)57000000=5.7×107
(3)123000000000=1.23×101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首先要确定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再确定10的指数。
注意:一个数的科学记数法中,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如原数有6位整数,指数就是5.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大的数,同样也有非常小的数。本节课强调的是大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实际上非常小的数也同样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如有1纳米=109米,意思是1米是1纳米的10亿倍,也就是说1纳米是1米
919的十亿分一。用表达式表示为1米=109纳米,或者1纳米=10米=109米
例2 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2×108(2)3.15×106
解:(1)2×108=200000000(2)3.15×106=3150000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负数的引入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生活实例引入,观察猜想,合作探究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1/2和小数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 吨,今天运出货物 吨,“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筒明地表示出来了.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运进纲物 吨,记作+ ;运出货物 吨,记作-.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2,7,,-8,12,-;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课堂练习
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四、课堂小结
由于实际生活中存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五、作业布置
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
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
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04,+,-,25,8,-3,6,-4,9651,-0,1.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
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温0.1米记作什?
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么?
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
(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第六条
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第十二条
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十四条
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数学思考
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4.情感态度
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2.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观察:教材第54页图6.2-1.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首先我们来探究以下问题.二、师生互动,探究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活动1: 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200米.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350米,最后再向东走50米.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米,再向东走300米,最后向南走75米.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根据描述,可以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米).由学生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学校的位置,即(0,0).引导学生一同完成示意图.问题: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 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三位同学家的位置.活动2:归纳利用平面直角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后得出结论:(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应注意的问题: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这里所说的适当,通常要么是比较有名的地点,要么是所要绘制的区域内较居中的位置;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这样可以使东西南北的方向与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有时,由于地点比较集中,坐标平面又较小,各地点的名称在图上可以用代号标出,在图外另附名称.(举例)活动3:进一步理解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展示问题:(教材第62页,公园平面图)春天到了,初一(13)班组织同学到人民公园春游,张明、王丽、李华三
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告诉了他们的位置.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王丽:“我这里的坐标是(200,300)”.李华:“我在你们东北方向约420米处”.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张明和王丽同学是如何在景区示意图上建立的坐标系吗?你理解李华同学所说的“东北方向约420米处”吗? 用他们的方法,你能描述公园内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三、小结
让学生归纳说出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60页第5题、第8题.五、备选练习
1.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某一公园的各个景点.菊花园:从中心广场向北走150米,再向东走150米;湖心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50米,再向北走100米;松风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00米,再向南走50米;育德泉:从中心广场向北走200米.2.教材第65页第4题.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第二十四条
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制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