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学科法制渗透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学科法制渗透教学总结
明星小学:苟培英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还时有发生。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法制教育,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制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中都蕴含着法制教育,只要适时地挖掘,就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法制教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如果适当时在课的伊始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讨论:我们的校园美丽吗?我为校园“美容”做了那些事?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汇报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保持身边的环境的习惯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个别具体的内容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介绍:“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500多万年,如今许多种类濒临灭绝。”导入结束后,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鲸,保护鲸的情感。
2、在分析重点词句中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小学五年级下册)中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重点句:“什么都没有——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的含义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让你想到什么?师生共同讨论后师向学生抛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惨痛的教训,我们该怎做?教师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师生条例》的第二十一条:“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的毁林行为”;第二十九条中的“采伐森林、林木作为商品销售的,必须纳入国家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但是,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个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的内容学习,紧扣“我该怎么做?”这一话题,让学生增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讲述一个叫汤姆的孩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后来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他父亲话语的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3、在拓展训练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要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在学生学完《掌声》(三年级上册)后,学生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后,教师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残疾人需要关心与鼓励?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残疾人怎么办?残疾人和其他的公民是否具有平等的权力?”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关爱。
4、引导观课文插图渗透法制教育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很多课文都有插图。透过课文中趣味的图画,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想象以及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渗透法制教育是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上册)中,教师在教学本课之前可以向学生观察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维护著作权方面的法制观念。
二、在口语交际中展示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时,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我经常引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多媒体视频观看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事例。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对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对明目张胆的偷盗抢劫案件,他们往往会咬牙切齿地表达自己对受害人的同情,对犯罪者的痛恨和对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义愤……那么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老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思考产生这种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从而避免因为年幼无知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叶圣陶语),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这一原则,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特点,有计划的渗透法制因素,对其实行作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我爱汉字》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汉字的演变、特点等的同时,恰当第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并通过讲故事、讲笑话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用规范字的重要性的认识。又如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通过学生对时事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总之,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因此,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是责无旁贷的。我们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第二篇:法制渗透学科总结
武佐小学2017秋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研工作总结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能不断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这一学期里,教导处按计划带动老师们学习相关的文件精神、读本,并让老师们在课堂中进一步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现我把一学期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不断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这一学期里,有计划地带动老师们学习相关的文件精神、读本,并让老师们在课堂中进一步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现我把一学期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工作情况回顾。
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培训活动,教师知道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法制教育渗透的学科。知道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宏观的渗透方法。正因为两次培训活动,本人深感,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导主任,不但自己要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还要组织老师们学会必要的法律知识,让老师们教给学生,让学生懂得法律,增强法律意识,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因此,我就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教师法制常识分册)、《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找准了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为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法制教育确立了方向和明确的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通过查找,在本学期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面还不广。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发现,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很多,且种类繁杂,所以目前我们学习的法律知识太少了,根本满足不了现状。
2、在集中学习中,缺乏对相关法律案例的讨论不够,对于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及案例讨论太少,这样也就失去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经验。
3、没有学会“走出去,请进来”,实地观摩他人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方法的机会太少,缺乏交流与讨论。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于上面的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在客观方面,一是本人平常的业务事情多,集中老师们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太少。二是本学期学校的活动多,特别是普十五耽误了老师们很多时间,导致了老师们找课赶课的现象产生,因此没时间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在主观方面,主要是年龄大了,本来有时是可以挤出些时间来研究的,但精力不佳。作为一个学校的带头人,如果不组织老师们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不多组织老师们多上一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公开课,是不能答到目的的。因此,我必须解决好以上的问题。第一,在搞好自身平常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组织教师们加强学习方方面面的法律知识,这样老师们才拥有足够渗透的法律知识。第二,学会“请进来,走出去”多去学习他人的长处,多和别人交流、讨论、研究、然后结合自身学校实际不断研究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第三、坚决做到不怕别人说自己的闲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总之,为了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搞好,让学生获得实惠,然家乡的老百姓获得实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挤出足够的时间来组织老师们学习各种法律法规,一定走出去和他人进行交流研究,一定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经验,让我校的学生在课堂中学到足够的法律知识,让他们拥有法律的武器。
2018年1月
第三篇:法制渗透语文学科教案
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
阴底中学教师:
邓孟南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时数:三课时 法制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要点】整体感知
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闺土
杨二嫂 水生 宏儿 母亲
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1、描写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
貌:
西施
圆规”
职业与性格:
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法制渗透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
别离
希望(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书:
景
悲
(对
比)
变〓农村破败 人际隔膜
人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第三课时
【要点】深入探究 感受小说魅力
一、为什么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但却说不出佳处
社戏----豆与戏---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故乡----闺土---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无感化----童年世界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回忆----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童年眼中的世界 写作目的
闺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闺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笑闺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故乡”解读(1)回忆中的故乡(2)现实中的故乡(3)未来中的故乡(4)故乡与祖国同构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六、作业: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教师:邓孟南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
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3)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九年级下册《那树》教案
教师:邓孟南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教师课前准备
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你是否听到有隐约的呻吟,是那树……(用情景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在解说的同时播放有关影音片断)
文学常识和人物背景介绍:
1.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他的创作很广,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很多。
2.作品:《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王鼎钧自选集》《钟》。
整体感知课文:
1.全体快速浏览,用笔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以及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容易读的长句子和优美的词句。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结组,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可以采取你小组内认可的形式。完成下面任务:
(1)结合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意。字词处理:认读并记忆字型。
倒塌 佝偻 踝骨 默契 紊乱 虬须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2)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为人类造福。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假定大树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所以引发大树的深刻自省。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但即使这样,大树仍默默地作贡献,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豁达、忍辱负重的胸怀。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全文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
4.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1)文中描写的老树的形象有哪些句子?用笔划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树有什么品格,最终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
(3)结合我们课下找到的有关资料,谈谈文中老树的命运和我们找到的资料中自然生物的命运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文,学生讨论回答以上的问题。总结:
这一课,我们就着老树的一生命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了解到老树不同寻常的一生,在课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老树有如此的命运呢?在头脑中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前一课回顾
老树的命运如何?可以结合书上的句子表达你的看法。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文分析探讨:
1.老树在三个生命历程中,有不同的形象找出来,比较分析一下。明确:
第一阶段,“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象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象生铁铸久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浮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浮脉。”“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第二阶段,“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第三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日光月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那么一棵树。”
2.(1)结合课文,大家探讨一下,老树在不同时期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2)它的消失,仅仅是因为酒后驾驶者的死亡吗?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理由?你可以从那些语句找到依据?
学生讨论,做好发言记录。明确:
(1)三个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从始至终,老树表现的都是默默的奉献,和对人们的恩泽,同时也有无奈和忍辱负重的情感。在文中,作者把老树当作有感情,有思想的人,面对,人类的破坏无可奈何。作者并借助近似与内心活动的文字表现老树的思想:““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至死都赋予人们绿的生机。
(2)老树的消失,甚至被遗忘,并不仅仅是一个酒后驾驶者的死亡所表现的那么简单。它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预示: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我们看到了一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了大树生存的空间,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使得人们开始厌恶大树的存在,其实是对纯自然的东西的一种破坏,和对环境的虐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人们已无视它的存在,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单方面发展而忽视自然不正确的认识,将在未来的文明发展中出现更为严重的矛盾。所有的事例
证明,大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有人们解决了文明发展与自然相调和的问题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大树物尽其用。
3.生总结作者借用大树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九年级下册《变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川剧这一地方剧种的特点;
2、认识川剧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川剧表现人物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播放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变脸》。
最后来一个演出照片的定格,待教师导言讲述完毕后再结束放映。
导言:同学们看到的这个节目,就是由省艺校南区的20个姑娘表演的,他们精彩的变脸让观众大饱眼福。不知同学们知不知道,川剧变脸绝技,是一代又一代川剧艺人在舞台表演中不断地摸索、创造出来的,是300多年来历代川剧艺人呕心沥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有关川剧的变脸艺术的。很凑巧的是课文名也叫《变脸》,它是由我国当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代表剧目。
导言: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四十余年未换单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八十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魏明伦由于多方面成就,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
教师;邓孟南
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魏明伦是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国家特贡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专家。1983年与199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代表剧作有:《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散文杂文集《巴山鬼话》等作品。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他的剧本《变脸》就是以这一绝活为背景而创作的一个代表作。
二、教与学
(一)预习作业
1、查阅工具书,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进行注释。
2、将上述词语进行联词写话,要求词语要运用准确、恰当。
3、采用有关途径,收集作者、作品有关资料。
(二)预习成果交流
1、词语注释
学生发言后,[电脑多媒体]显示:
糍粑(cíbā):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初读课文,对照范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打鼾(hān):在睡觉时由于呼吸受阻舌与软腭颤动而产生的粗重的声音。
阴霾(mà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阴暗之意。
盘缠(pánchán):路费
鹭鸶(lùsī):又叫“鸬鹚”。水鸟名,翼大尾短,颈和腿很长,常见的有白鹭、苍鹭、绿鹭等。白鹭又名“鹭鸶”,羽毛纯白色,顶有细长的白羽,捕食小鱼。
打牙祭:指吃肉等荤菜。
怡然自得(yì):形容自在舒适惬意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也作“捏手捏脚”
2、交流联词写话
主要看学生写话中用词是否准确、通顺。
3、作者作品相关资料交流。[显示](1)《变脸》简介: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原来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己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守。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
(2)1995年3月应电影导演吴天明特邀写作电影文学剧本《变脸》,由香港邵氏电影公司与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合拍。
1996年12月电影《变脸》频传捷报。荣获金鸡奖、华表奖、珠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以及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土耳其、印度、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际电影节共计二十项奖励。
1997年10月将本人担任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变脸》改为川剧,由四川省川剧院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献演,被誉为成熟之作。
1998年5月底川剧《变脸》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1998年6月魏氏三部剧作《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潘金莲》半月之内同在香港上演,成为香港演剧史上罕见之事。
1998年7月川剧《变脸》获文化部“文华”编剧奖。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2、用简洁的话归纳课文大意。
设想:此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3、回读课文,弄清课情节发展脉络。
建议学生与同学合作完成。
提示:可提醒学生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掌握情节结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可如下显示:
第一部分(开头到“水上漂与狗娃同做摇船游戏):情节开端,水上漂买来狗娃,认做孙儿,爷孙俩同做游戏,兴高采烈。
第二部分(“狗娃唱:荷叶船,摇啊摇”至“音乐行弦,水上漂睡眼惺忪嘀咕”)情节的发展,水上漂和狗娃闲话家常,言语之中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思想,狗娃为此而疑惧不安。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一条禁止卖淫、嫖娼。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对妇女进行猥亵活动。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妇女进行淫秽表演活动。第四十三条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
第三部分(“水上漂:狗娃,你在干啥”到“女孩在水中沉浮”):情节的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盛怒之下,在顾狗娃的苦苦哀求,狠心赶走狗娃。渗透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
第四部分(“水上漂:死丫头,不要命了”至文末):情节的结局,水上漂救起落水的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渗透法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要求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刻画了水上漂和狗娃两个艺术形象,请你根据两的唱词、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内容,说说他们的性格。
2、学生独立品读课文,分析揣摩人物性格。
3、小组内交流完善。
4、全班交流发言。
要求: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然后再引用课文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学生发言中,教师作点拔、引导,最后可作如下显示:
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
狗 娃——历尽磨难、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
(四)、理读课文,质疑探究
1、提出任务:钻研课文,就文中疑惑处、精要处设问,先自行求取问题答案。
2、交流切蹉:与同桌互问互答,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设问或答案。
3、全班交流:提问征求答案,或指名某一个同学回答。
4、学生提问作答中,教师择类板书于黑板上,以便于同学记录。
提示:如果学生问题偏窄,教师不妨补充如下:
——你是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什么特点?
——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教师可视学生理解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补充。
第四篇:小学英语学科渗透法制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以整数》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学 设 计
——新华小学:五年级数学组
【教学内容】教科书16-17页,例1及相关练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
5、渗透法制内容:
(1)《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是二条 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2)《城市垃圾管理办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教学关键】
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
(二)计算:
268÷ 4 224÷ 4 256÷ 6 345÷ 15
1、分组指定一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重点说一说224÷ 4怎样算。
3、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20表示什么? 24表示什么?
二、教学新课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暑假期间,老师也参加了清晨健身行列。在广场老师四天跑了22.4千米的路程。你能算一算老师每天跑多少远吗?
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
(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讨论。(3)出示:
《全民健身条例》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 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4)学生读读。(5)教师点拨。
(二)提出问题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三)交流问题
1、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相信每一位同学所得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吧,把不明白的弄明白,比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困难问题最多,要加油噢!
2、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2)分小组在指定的黑板上进行板演。强调全组人员参与。在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板演,全组参与。
(3)全班分组展示。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的知识冲突,突出学习目标。
(四)算法展示
1、对每一道的算法进行展示 生1: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生2:22.4÷4=5……2.4
生3:先把22.4扩大10倍,变成224,用224÷4=56,再把商缩小10倍,得出结果是5.6。
生4:直接算出22.4÷4=5.6 生5:列竖式计 师:分别介绍你是怎样想的?听明白了吗?5的后面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
2、比较算法间的不同,择优。问:会用竖式计算了吗?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3、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五)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
1、第一步用22除以4,商5余2。这里的24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又怎样算?
2、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计算下列各题。
9.42÷6
94.2÷6
87.64÷7
876.4÷7
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58.23÷3=
5.823÷3=
582.3÷3=
四、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五、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解决问题》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学 设 计
——新华小学:五年级数学组
教学内容:
1、用连除(双归一)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材第32页例11及“做一做”和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3、渗透《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第14条。教学重点:
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4、渗透《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第14条
《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 从事奶畜养殖,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以及其他对动物和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
禁止销售在规定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的生鲜乳。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课后小记:
五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邮政编码》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学 设 计
——新华小学:五年级数学组
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邮政编码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4)让学生在编码的活动中,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5)让学生经历用数字编码的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23条。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初步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字编码方法。难点: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一、创设情境(1)图片出示:
一辆汽车撞倒行人后,迅速逃逸,行人向公安人员说出几个数字,公安人员迅速找到了肇事汽车。(2)教师提问:
公安人员是怎样找到肇事汽车的?(3)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类似的号码?
教师: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板书课题:数字编码-邮政编码)(1)学生观察画面。
(2)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学生会说出:根据车牌号码能迅速找到车主。
(3)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说出: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学号„„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信息,为下一步教学活动作好准备。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字编码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信封封面。仔细观察信封,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信封上那两排数是邮政编码。(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3)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呢? 教师板书: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4)学习例1:邮政编码448268 ①学生观察邮编。
②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各数字的含义。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5)介绍本地邮政编码。
(1)学生观察后,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然后汇报。
(2)学生在上课前已到邮电部门了解到: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的传递速度。(3)①学生自学教材113页的内容。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③学生汇报,说一说自己自学和调查的内容。(4)①学生观察邮编,结合刚才的自学思考。②小组合作,议一议,说一说。
③结合黑板上的提示,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5)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本地邮编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收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6)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23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二十三条 用户交寄邮件,应当清楚、准确地填写收件人姓名、地址和邮政编码。邮政企业应当在邮政营业场所免费为用户提供邮政编码查询服务。
邮政编码由邮政企业根据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编制规则编制。邮政管理部门依法对邮政编码的编制和使用实施监督。
三、应用反馈
(1)教材第113页“做一做”。
①展示学生收集的邮政编码。
②请你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1)①学生分小组汇报说出自己收集的邮政编码。②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2)学生汇报平时观察到的数字编码。汇报时可能说出:座号、电器型号、书号„„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编码,自己去发现规律,感受数字编码为生活带来了方便。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应用非常广泛。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谈收获、感想。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提出疑问,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学情分析
1.数字编码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探究规律时容易理解,思维难度不大。
2.教学中,老师尽量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教学,同时,启发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3.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老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调查、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邮政编码》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学 设 计
——新华小学:五年级数学组数学组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身份证号码。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学号和身份证编码的方法,学习用数字来进行编码,学习抽象概括方法。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分工协作能力。
3、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第1、2、3条,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编码的组成及数字反映的信息。教学准备 :
学生收集不同编码资料,了解各种数字编码含义及其编排方法。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到银行开户储蓄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你还知道什么时候用到身份证吗?
生答:
1、父母外出打工
2、住旅馆
3、办结婚证
4、高考、成人高考
5、出国旅游 看来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设计意图:从身份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引入,体会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感悟身份证中的信息
1、自主探索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谁愿意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 互动交流
(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小组汇报
(3)、老师也带来了两个身份证号,贴卡片。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互动交流 小组汇报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调查讨论和小组合作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信息。那用身份证号代替这些信息有什么好处吗? 生答„„
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二)编码:
1、编写身份证号码。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会有一个身份证号码。
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
是多少?借助今天所学的知识给自己编制一个身份证号码。马上行动起来,把编好的身份证号码写在纸上。(编写后在组内交流)
学生上台汇报,并介绍每个数字的含义。其实在户口簿上就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第1、2、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规定第一条 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第二条 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第三条 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
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
3、编写学号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份证号码,常常见到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学号也是用数字进行编码的。17号这样的学号只适用于自己班内使用。如果放在整个学校中使用,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每一位同学一进入小学,便会拥有一个学号,这个学号将伴随你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
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全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写的学号既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出这个同学的信息,又科学合理!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组长汇报,说设计意图,怎样设计学号能体现出是男生还是女生?怎样设计学号才能保证学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不变? 其他同学对上台汇报的各种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3)、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给全校同学编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学号和身份证编码的方法,学习用数字来进行编码,学习抽象概括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分工协作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你应用以上所学知识来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全班同学编号
2、小明很马虎,他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出示:
***412 *** *** ***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3、一个被警方通缉的男罪犯,打算坐飞机逃走,他劫持了一个专门制作身份证的工人为他做了一号码为“***28”的身份证。正当罪犯拿着这身份证去坐飞机,却在出关检查时被扣住了。原来是工人在制作身份证时留下了线索,协助警方抓罪犯。你知道工人留下什么线索吗?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请同学们课下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身份证 110102 19750110 151 9 行政区划代号 出生日期码 顺序码 校验码。
第五篇:20112学科渗透法制总结
2011-2012学年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邹书成
按照教育厅的部署,在所上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有渗透点的地方一定渗透,高三复习时也大量选用渗透例子,取得了多重效果。对此,总结如下:
必须充分备课,把渗透法制内容编成适当的题目,让学生解决。有多方面的作用,既渗透了法制知识,又数学模型化,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充分备课。由此,树立高度意识,把法制渗透变成一种自觉行动,要熟读渗透一书。知道在哪个知识点必须渗透什么内容,熟悉用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来渗透最好。把这一切就当作高考的重点内容来对待。
总之,只要意识到位,贯彻到底,深信,学生的法制意识淡薄一定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