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阅读因素如何呈现[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1:1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活动中阅读因素如何呈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活动中阅读因素如何呈现》。

第一篇:区域活动中阅读因素如何呈现

区域活动中阅读因素如何呈现

黄萍萍

区域活动,顾名思义,是一种小范围活动。其基本特征是:把活动室的空间划分成几个活动区角,在每个区角都准备可供孩子活动的材料,孩子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一个区角玩具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某些能力的提高。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幼儿为主体进行探索,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作一些引导,因此,孩子们学得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更注重隐性教育,比如区域图活动中隐含的阅读因素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区域活动。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阅历、知识积累、理解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区域中完全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必须选择适合幼儿自主学习的手段与途径。图示教学法就是将抽象的教育要求用一副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的方法,图示对于幼儿来说,它具有形象具体、直观、易懂的特点,在区域活动中运用图示教学法不仅能刺激幼儿的多种感观,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且能够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可供攀缘的“支架”。

我们在区域环境的设置上隐含的阅读因素还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遵守区域常规。如幼儿持卡入区,能够保证区域活动的空间和质量。所谓持卡入区,就是教师事先在每个活动区的显要墙面上,根据空间的大小为幼儿设置数量不同的小物件(如小挂钩、小曲别针、纸叠的小船、小包等等)。这些挂钩就是一种隐性阅读因素,挂钩的数量,表示这个区域进入的人数,幼儿看到挂钩满了,就不能再入区了。活动开始后,幼儿每人拿着自己的入区卡片,任意选择区角,然后将卡片一一对应地挂(别、放、贴)在每个小物件上,当物件挂满时,则表示该区已满员,幼儿必须另选其它区域进行活动,当该区物件有空档时,幼儿可随时持卡换区。持卡入区,首先便于教师根据现有空间划分区域,设置人数。比如:教师可在空间大的地方,多为幼儿设置些物件,在楼梯口、拐角处的小空间小设置些物件,这样可将全班幼儿合理地分成若干组,既保证幼儿自由入区,又能保证活动空间;其次便于教师根据事先设置好的人数来准备材料、投放材料,确保每个幼儿在各活动区里材料充足,操作自由。中班幼儿的入区卡可用号码区别,这些号数其实也是一种阅读因素,幼儿通过阅读这些号数可以找出自己的入区卡,从而出卡入区。

我班区域活动的玩法、规则充分体现了阅读的因素。如每个区活动的规则我们都将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图样,张贴在建构区最明眼的地方,让每一个幼儿都清楚地看到规则内容,使其成为小朋友不会说话的“老师”。由于幼儿直接参与了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活动中幼儿能自觉而良好地遵守规则,而且互相监督,保证了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也使我认识到“自由”与“规则”的深刻概念,其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参与和诱导,避免学习区陷入喧哗、破坏的场面,除了提供有序且有内容的环境设施外,更要有赖于我们教师能够有效地诱导幼儿一起建立相互尊重的人际互动关系。区域活动并不是无规则的“自由”和“放纵”活动,恰当的让幼儿“有法可依”是幼儿园区域自主活动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开设了美工区、益智区、建筑区、角色区、音乐区等,在每个区域中,我们充分的发挥了图示的教育作用:如美工区中,我们利用废旧小台历为幼儿制作了多种类、多层次的图示:如各种内容的绘画图示、各种内容的折纸图示、各种内容的剪纸图示、各种内容的撕纸图示及各种内容的捏泥图示,每一种图示又有多种层次的表现形式:成品图示、半成品图示、立体图示、分步绘画步骤图示。多种类、多层次的图示满足了班上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孩子们在区域中,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技能图示册,而且在一册中,还可以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平面、立体、成品或半成品图示来自己学习。另外这些图示是灵活的,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进行变化,如:能力强的幼儿对于那些看图示直接剪、折、粘贴的操作已经没有挑战性了,于是,我把这些图示复印成没有颜色的图案投放在美工区中,引导他们先通过画、粘贴等多种方法装饰作品图示,然后再按照图示中的步骤进行制作,这样更利于他们的发展,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我给他们降低图示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也能够完成,这样,使每个幼儿都能通过看图示完成自己的作品,获得成功感。在图示教学法运用到美工区的过程中,班上喜欢美工的幼儿大大增加了,制作过程中追着老师问怎样做的幼儿减少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同伴的交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获得更多的经验,体会成功的快乐;拼插区中,以前孩子们只会用小插粒插简单的小棍、手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孩子们绘制了各种形象的图示,让孩子们看着图示拼插,在拼插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各种方法,有的幼儿一排一排点数着拼,有的幼儿一一对应着拼,这样使班上幼儿的点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孩子们会看图示,拼插后,我给孩子们投放了许多无色的图示,引导幼儿自己装饰设计图示的图案,有的对称设计、有的设计为单一色、有的采用整体与局部的设计等等,幼儿根据自己的设计结果再拼插,这样孩子们又发展了艺术审美能力。通过图示的投放,以前班上几乎没有人玩的小插粒,现在所有的幼儿都喜欢上了,而且都纷纷让家长买了拼插玩具,现在孩子们不仅能插出多种简单的平面形象,还能拼出双层立体的形象,有的幼儿还在家中和家长合作,拼出楼房、卡车、凉亭等较为复杂的作品带到班上来,让其他幼儿欣赏。通过看图示拼插的活动,孩子们的小肌肉得到发展,而且艺术、数学方面也得到了发展:建筑区中,我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计划,绘制出图示,如:要搭什么样的楼?几座?用什么来搭等?每天孩子们根据图示内容,有计划的分工搭建,这样孩子们做事的计划性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动手区中,孩子们看着老师提供的串珠图示穿出漂亮的项链、手链,而且有的幼儿还能自己根据已有的图示创新穿法,从而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样的无声管理不仅不影响幼儿区域活动,同时,它也保证了幼儿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我认为在区域活动中,阅读因素可广泛运用在区角规则的制定,人数的控制,玩具玩法介等方面。实践证明:它比教师直接干预效果好。

第二篇:区域活动中的评价

让幼儿期盼下一次活动——浅议区域活动中的评价

【摘要】: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所以通过活动评价,能让幼儿看到自己已有的进步,哪怕是细微点滴的进步,同样使幼儿感到喜悦,影响他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活动动机和参与活动的兴趣与信心,激励幼儿继续学,从而在活动中取得更大进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当区域活动——这一教学模式,正在各个幼儿园广泛开展着,它成了幼教工作者探索的课题。那么怎样使区域活动更具有生命力?我认为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关键词】:区域活动 评价 幼儿期盼

在新《纲要》精神指引下,我们努力改变评价方式,体会到有效的观察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的结果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新的平台、幼儿和教师都是评价的主体。教师成功的评价,能让幼儿在活动的结尾部分交流体验活动过程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从而使幼儿以更大的兴趣、更足的热情去期盼和投身到下一次的活动中。

一、目前区域活动评价中常出现的问题分析

以前我们教师在区域评价中经常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一是老生常谈。如每次都问孩子:“你今天玩了什么呀?玩得高兴吗?他们的火车搭得好不好?嗯,美工区的小朋友图画画的很漂亮,作品比较有创意。哦,你们看,东东的鳄鱼做的真像。你去玩了几个地方?等等。二是教师的一言堂。评价中,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只是教师一个人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判。如:今天谁玩区域活动时声音小,玩得最好?哪一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区域角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玩具收拾好就到另一个区域角去,区角牌也忘了收回家,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等等;这两种评价方式都会扼杀幼儿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在园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我们教师经常进行学习讨论有关区域活动的计划、材料投放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活动中的指导和活动最后的交流评价。因此,对区域活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该怎样进行评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呢?

二、如何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作用

(一)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一是幼儿自主评价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我在评价活动中,常对孩子们说:“如:

1、你搭建的城堡可真好,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搭建经验吗?

2、大家再交流一下,说说今天你有了什么收获?”

3、“今天,你对自己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4、“有什么事是你通过克服困难才取得成功的吗?”

5、“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等等。通过这样鼓励式、启发式的提问,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当然幼儿的回答也是不全面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幼儿也有很好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但他们自己并不能意识到,这就要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是教师评价时的导向作用。例如,有一次在生活区,我让孩子们练习钉纽扣。开始时,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我在吹塑纸上画了很多好看的图案,如花、红绿灯、熊猫等,画上圆圈处就是钉扣子的地方,范例看上去相当漂亮,小朋友也很喜欢。可是,钉扣子的活动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最大的困难就是针要从下往上戳,因为看不见,就很难对准扣眼。在活动中,我没有马上过去指导,而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等到评价时我把这个困难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想想办法。有一个男孩子首先说他有好办法,“在钉的时候,可以用吹塑纸对着太阳光,使吹塑纸变得透明,就可以看见扣眼了,再用针戳过去。我当时听了非常高兴,觉得他很会动脑筋。”可这时又有一个女孩子站起来,她说她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先把针戳上来,然后再把扣眼对上去,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方法很简单。”这时候我就让大家来讨论,谁的方法好。教师在评价时,不能仅仅表扬一个孩子,而要看到孩子在操作过程中肯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的好现象。于是,我给了两个孩子同样的赞扬。教师的导向性作用就是不仅要看到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具体某一件事上的成功,更要注重培养每个孩子探索、创造的精神。

(二)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评价中我采用幼儿与教师的共同探讨与谈话的方式。当幼儿介绍了自己玩的内容和方法后,教师不应该马上做出评判,而让大家讨论。具体做法是:作为活动的延伸,教师可以设置悬念,把问题留到第二天或者是下次活动中解决,让孩子自己探索,或请教大人,或是到书中去寻求答案。比如,一次有一个小朋友在建构区用百佳魔塔搭出了一个“金字塔”,我看了后,觉得也很像,可是在讲评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金字塔,我就寻思着该怎么做让幼儿有更好的探索精神。于是我就先设置悬念,对小朋友说:“金字塔是属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关于金字塔有很多的传说,有的说塔里藏着许多金子,有的说里面是空的,还有的说埋着死人,是皇帝的陵墓,到底什么是金字塔?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在哪个国家?中国有没有?里面到底藏着什么?请你们自己回家去打听,明天来告诉老师好不好。”这样既引起小朋友探究的兴趣,又适时的布置了探究的任务。第二天,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告诉我他们打听到的有关内容。接着我询问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打听的。有的是问爸爸妈妈;有的是跟哥哥姐姐一起翻阅少儿百科全书;还有的是打电话问舅舅、阿姨。讨论时的气氛非常热烈,在讨论中小朋友不知不觉地增长了知识,也懂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当孩子们真诚地对那个搭“金字塔”的小朋友说:“你真聪明,搭得真像。”我的心里也有着说不出的兴奋。接着大家都学着搭“金字塔”,并且大胆地想象着使用其它材料进行拼搭。

通过自己的探索,孩子们对这一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个幼儿还将少儿百科全书带到幼儿园,放在语言角让大家看。孩子们不仅认识了金字塔,而且又对书中的其他内容也产生了兴趣。

(三)发挥教师评价的发现诊断作用

教师在评价中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幼儿的个性特长、特殊才能,所以就要善于及时捕捉。例如,在美工区,有几个小朋友在认真地进行画画,当时我想走过去问他们:“有这么多的材料放着,你们干嘛都画画呢?”后来有别的小朋友叫我,我也没来得及顾上他们。就在讲评时,他们拿出了自己设计和装订好的图书。我很诧异,真的太好了。评价时我才得知原来他们是商量好自己画画、裁剪、装订来动手制作图书的,所以才„„。我暗暗庆幸,幸亏自己刚才没有去打断他们的思路。随即表扬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这以后他们就爱上了这类活动,经常制作出内容新颖的大小“绘本”。既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还把他们动手制作的“绘本”摆在语言角供同伴翻阅。

另外,在评价中,孩子也会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如,孩子在玩“镜子的秘密”。评价时有孩子说:“老师我的镜子同样放在阳光下,为什么有时墙上有反射光,有时却没有?”这时,我让大家展开讨论,并进行实地反复演示。终于发现,当镜子侧过来,照不到太阳光时,发射的光线就没有了。孩子们也就直观的了解了发射的意义,轻松地增长了科学知识。因此,在幼儿的自我讲评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在活动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教师要诊断出是属于个别现象还是共同趋势,分析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

三、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评价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讲评,能够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增强幼儿的自我认识能力,幼儿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进一步有序的选材;通过教师讲评时的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敢于向困难挑战,相对能力较弱的幼儿会对活动增添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充满自信独立完成作品,坚持性会得到明显的提高;通过讲评,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情况,及时发现活动中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目标及材料,促进幼儿的提高。通过教师对幼儿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正确而适宜的评价,是区域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区域活动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最后结果的评价,而是评价过程应该是儿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关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和发展性。只有正确认识它的作用,才能使区域活动更具生命力,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来推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参考资料:

1、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2、《幼儿教育学》(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出版社

第三篇:区域活动中的建议

区域活动中的建议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我们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在实际工作中我有这样一些建议:

1、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当孩子用橡皮泥在捏一个苹果时,不要去问:你在干什么呀?捏的是什么呀?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不能推动幼儿的活动,反而会影响孩子)

3、要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活动区中,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老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

此外老师本身还应该注意指导个别孩子时的音量,尽量不要影响其它正在活动的幼儿。(向大家推荐一段文字:区域活动基本以自然观察为主,要做到:静心、细心与耐心。静心是尽量不打扰幼儿自然的行为过程,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的有益信息和其发生的时间、背景等,必要时可做一定纪录。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费时间,观察有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资料。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教育指导才能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观察者。)

4、材料提供的层次性。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美术区操作材料、益智区投放的拼图等都应该体现层次性。

“多给孩子一点空间”是我们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老师教的欲望太强、太主动,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确实如此,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反之,当离开了老师的视线和关注,孩子们的主动性、探索性就会多一些。

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我们一起为幼儿创设、提供这样的空间,而不是占有。为了幼儿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这里引用一句专家的话语大家共享:在幼儿面前,我们不妨“被动些”、“迟钝些”。

第四篇:在区域活动中全面成长

在区域活动中全面成长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表不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受幼儿的喜欢。老师通过区域教学,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了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全面成长,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师生共同设置区域

区域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在设置区域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域。我们发现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表现也比较大胆,所以在各个区域渗透合适的主题活动内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班在进行主题教学“马路上”中,发现幼儿对赛车非常感兴趣,我就发动幼儿带不同的汽车过来,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赛车有不同的车道,为此又与幼儿共同收集了牙膏盒,生成了一个“赛车区”,幼儿在这里可以利用牙膏盒自由拼成不同的车道来进行游戏,这样,一个令幼儿留连忘返的赛区就形成了。又如:在“花儿朵朵”主题中,由于幼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了相关的内容,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活动。比如:在“建构区”可以用雪花片拼搭各种各样的花;在“美工区”可以用纸制作小花;在“阅读区”中阅读有关花卉的书籍。这样的话,每个区域都会对幼儿充满吸引力,而且使幼儿有充分的自我选择的权利。作为教师,我们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细心观察幼儿在自发、非正规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与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拓展主题网络,并使之在区域活动中丰富和完善起来,使幼儿在每个区角中都有收获。

2、在区角创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还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早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劣,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这些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发展。如:让幼儿出主意、想办法,收集材料

和布置环境等,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使区角更吸引力。为此,我们班创设了“科学区”,如何把活动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每一个孩子都能出谋划策,积极参与,“沉与浮”、“科学转转转”、“会变的颜色”等孩子们准备材料,制作小工具,一次又一次地操作、实验,不知不觉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了不少知识。同时我们还发动家长,幼儿齐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制作一些活动所需的活动材料,比如:把“我喜欢的交通工具”和幼儿园组织的“环保作品创意大赛”结合起来,发动家长与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共同制作了各形各异的交通工具,有用废铁板制作的“神州六号飞船”,有易拉罐制作的“火车”等等,把它们摆放在美工区的展示柜里,由于有了与父母共同制作和欣赏同伴作品的经验,在美工区里幼儿就自愿组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了各种更有创意的作品,幼儿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也就更喜欢进入到美工区来进行活动。

二、科学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的知识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材料不同,幼儿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因此教师应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发性。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放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同一年龄在理解操作、表达等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材料要有一定的难易差异,以适应不同幼儿的需要。以剪纸为例:幼儿是由随意剪、能沿线剪、能折剪、剪厚一点的、会镂空剪发展的,教师可以从提供随意剪、剪直线(小草、面条)轮廓剪(剪图案)折剪(做花)镂空剪(窗花)这些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学习,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与支持扶助

德国心理学家福禄贝尔认为:没有合理的有意识的指导,儿童的游戏活动只能成为无目的的活动。我国北师大博士刘炎说:“在自由游戏中,教师必须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只有这样,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才能充分的实现与发挥。”。他们阐明了一个共同的理论,那就是:游戏需要指导。

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中,教师都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把握“进”与“退”的度,是我们遇到的实际难题。教师做旁观者放弃指导或进行过多的强制要求和干涉都是错误的。

1、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区域活动中教师如随便介入幼儿游戏中,必然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情趣,打断其游戏的思路,违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我认为

适当的时机有以下几种情形:当幼儿在活动技能上遇到困难时、当幼儿出现负面行为时、当幼儿与别人的交流有困难时、当幼儿转移主题半途而废时等,教师或以游戏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共同活动;或以伙伴身份提出建议;或以指导者的身份提出问题,设计疑问共同探讨,进行语言提示,这都能启发幼儿深化活动主题,加强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使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需求得到满足。

2、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点拨,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幼儿。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应以游戏性的口吻与幼儿进行交流,并设计疑问以启发幼儿为达到新的活动目的而不断地想象、完善作品;用肯定性体态语和赞叹性语言使幼儿获得鼓励。

3、充分利用同伴间的启示。幼儿之间的的相互学习,学得更轻松,玩的更愉快。同伴之间的交往与学习,易于幼儿接受,效果也更加明显,活动中通过幼儿以强代弱,树榜样等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互相模仿,互受启发,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4、对活动的情况进行适当评价

(1)多设问题少回答。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师常用的评语是“今天某某小朋友插得很好,某某小朋友某一部分没有插好。”这样把少数幼儿的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其它幼儿,剥夺了幼儿再学习和发现的机会。我觉得应多提疑问来评价,如:“是这样的吗?”“你说还可以怎么插?”“真的吗?”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2)、教师要善于发现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点点滴滴,给予发扬、引导深化,有效地促进幼儿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如:在美工区的活动中,心怡小朋友用橡皮泥捏好一辆自行车后给我看,我说:“你的自行车很酷,真棒!”与此同时,我又以"有什么办法能使车子立着而不容易倒下呢?”的提问激发了她继续完善作品的愿望。果然,在以后的游戏中,她想出了许多方法来固定车子。可见,教师给予肯定发扬的同时,引导幼儿深化游戏,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能力的发挥。教师在活动中善于寻找对多数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点评中教师可以采用惊呀的、赞叹的语气,或以过程重现,或以设计疑问等形式引起幼儿的关注,对于中大班幼儿,鼓励互相点评,以幼儿自我表达为主。

总之,要解决区域活动中的困惑,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地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正地活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及其创设指导

区域活动开展一直以来都让老师们感觉比较头疼,总感觉对于区域活动一头雾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及其创设指导。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概念与活动方式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所谓活动区(或活动区域)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如把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放入这些区域,并设有屏障构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

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

1、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重点在某一个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内容,其余的幼儿或者在其它区域作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按教师预先提出的要求复习(包括应用)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然后交换。

2、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上课)的延伸。其因指导思想的不同分为三类:(1)考虑到集体教学不容易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幼儿的其它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关的区域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作些必要的辅导;(2)有些内容的教学(如有些主题活动)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或补充才能完成,才能加深印象,促进幼儿理解和应用;(3)有时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在课上演示,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有关的区域,让幼儿自由操作。

3.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

二、区域活动的目的

(一)缩小幼儿之间的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2、因为区域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缓解了教师上课时因幼儿人数过多而不能全部照顾的局面,既方便了教师的个别指导,又能使上课没有解决的问题得以延伸和解决;

3、幼儿在积极愉快的精神状态下自主的参与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

三、区域活动的创设

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了老师们的重视。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的机会,使活动的潜在教育不断被挖掘,但是区角活动并不是分组桌面游戏,也不是简单的效仿,盲目的跟从,如果投放不求目标,就会产生纷乱的场面,无从着手指导。

1、围绕目标创设活动的区域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知识结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加一个区域,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够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实践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的种类。这既要求教师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可以建立一些什么区角。美工区、建构区、语言区、数学区、生活区、益智区、主题区、图书区和音乐角这是几个我们平时常见的区角,)同时,也要求教师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

(1)区域活动的材料要紧扣目标。

目标是为材料服务的,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是围绕目标展开的。因此,根据目标提供操作材料,通过材料调控幼儿的操作行为,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做法。

(2)同一内容各年龄班制定的活动目标各不相同,幼儿园各年龄班现有的活动能力和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同一种活动区域的同一种活动内容在各年龄班活动的目标往往是不同的。同样是科学区的充气玩具,小班幼儿的活动目标就要制定的简单易于操作,如气球:小班只是让幼儿通过玩气球,知道气球是充气玩具,掌握它们的玩法;中班制定目标时就要考虑气力与充气玩具瘪、满的关系;大班幼儿根据年龄和自己的需要就要让他们去探索如何充气。另外还可根据同一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不同情况,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比如:大班的服装设计区,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指导他们去设计新颖的款式,能力稍弱些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去装饰设计好的服装;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参与到材料的整理、清洗、分类上。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教育功能。

(3)活动区的活动目标尽可能与其他目标相联系。当然,这种联系是自然而不是勉强的。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对主题背景下的活动目的很明确,这三个区有很大的联系性。不管是服装设计区也好,还是运动区也罢,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的平台。所以在指导时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通常情况下,托小班由于幼儿刚入园,主要以生活操作区为主,像生活区、娃娃家这种材料可以相对的丰富一些,而中大班幼儿则主要要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提高,像娃娃家就可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加强益智区的操作内容。

选定了区角的类型,我们首先就要有目标的对每个区角的活动内容进行添置。如小托班孩子,我们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大小肌肉的发展,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就可以选择很多操作材料,如用小勺勺豆子、串珠(粗一点的线,珠子要大一点,孔眼也要大一点)、孔雀开屏(将夹子夹到篮子上)。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奇妙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当然,托小班并不是一味的是生活操作,在数学区、语言区等其它区域也是有投放材料的,只不过相对来说材料要少一点,内容要简单一点。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区角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还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剪粗条--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剪吹塑纸--剪皱纹纸;从剪纸--剪布--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总之,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在区角材料的准备方面,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兴趣,内容的选择要操作性强、活动材料漂亮,所以老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其实很多材料都是来自我们的生活,如:绕线平时我们用的卷纸芯只要把它包装一下,把线固定在上面,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区角,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和手眼的协调性。当然,一些成品材料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我也收集了一些区角活动的操作活动供大家参考一下,虽然内容不全,材料也不多,看看能否给大家启示的作用。

建立好区角,我们就要引导幼儿投入到区角里。区角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自主,并不是说老师可以什么都不用管,让孩子们玩就可以。区角的建立,是对老师们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做一个有心人随时观察幼儿对材料的需要,数量的多少、操作的难易、孩子对新材料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反应。当然,这些都是幼儿适应区角后,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怎样让幼儿能以最快最好的状态适应区角。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幼儿的常规。一些大常规的培养,相信大家都已经轻车熟路了,无非就是一些活动时的纪律,不争抢玩具等等。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这么都孩子同时参与不同的工作,教师怎样才能有条不紊的让活动进行下去,并起到一定的效果,这还真得老师们好好动动脑筋。小班的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又头一次区角,第一步就要让孩子们熟悉班中都有些什么区角。第二步:让幼儿知道每个区材料的摆放。

五、区域活动的指导

1、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还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1)观察者 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的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给幼儿作出适当的帮助,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在准备材料时,我们首先认真分析幼儿的需要,观察幼儿最近在哪些方面需要教师帮助。同样是运动区,要考虑幼儿是否会跳跳绳?能跳几个?沙包有几种玩法?然后投放适当的材料,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对确实不会的幼儿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必要时还要采取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适合于自己的活动方式。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比如:好多幼儿对服装设计区投放的废旧材料不感兴趣,我们先是去了解原因,知道他们不感兴趣是觉得废旧材料不新颖,制作出来的衣服不能穿。于是我们指定专人指导服装设计,把制作出来的衣服进行装饰,配以活泼、欢快的音乐进行服装表演,不但深化了活动的主题,而且也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培养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就感。当然整体观察时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样做的,还需要什么帮助。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连贯性,只有经过多次观察,才能正确地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因此教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发展?二是教师如何帮助每个幼儿发展?

(2)指导者

一是个别指导。教师对不同的幼儿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重点应落在一两个幼儿身上,使不同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玩给福娃充气的游戏时,亮亮小朋友刚开始怎么吹也吹不起来,向周围环视了一圈,发现没人看见自己的无能,放下玩具就走。这时正好被一位教师看见,她刚准备上前帮忙,忽然意识到我们最近正在搞什么(子课题:何时介入幼儿的活动效果最佳: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纠纷问题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教师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于是走到亮亮身边,轻声问道:你怎么不吹了?我不想吹没关系,你再试一次,把嘴对准使劲吹,绝对能行的。在老师的鼓励下,亮亮终于把福娃气球吹起来了,他拿着气球高兴地对客人老师说:这是我自己吹起来的。脸上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同时对认知水平有限、动手能力差、有难度的幼儿要降低要求,提出建议。在服装设计区,晓旭因胆小,始终不敢动手,每次区域活动,他总是拿着剪刀剪纸。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发现他不是不愿动手,而是怕做坏了老师会斥责他,小朋友嘲笑他。了解了他的心里压力,我们先是创造机会鼓励他大胆操作,接着给他一些固定的模式练习剪,时间长了,他用剪刀的技巧越来越好,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现在它不但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简单的长方形剪法,而且对一些轮廓明显的图案也能够剪贴。对不认识操作材料、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幼儿,应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材料,探索最佳的操作方法。操作区的纸盒大比拼,这是男小朋友最感兴趣的,把形状相同的纸盒拼起来,摆成一个个形状怪异的机器人、大卡车。每到这时,嘉翔小朋友最容易把菱形的纸盒做卡车的轮子,其他小朋友总是和他争得面红耳赤,大家都认为,车子的轮胎变成菱形不但费油,而且行驶起来很不安全,但他总说这是下一个世纪的新型卡车。针对卡车的轮子是菱形的与卡车的运动关系,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给他一个准确的答复。对那些认知水平较高、能熟练操作但不感兴趣的幼儿及时提高要求,增加难度。

二是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幼儿得到反馈越多,就越能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的经验。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交往,对幼儿不作出反应,就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为了带动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随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赞许和强化、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活动结尾部分: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这时,对于教师的“评价”,第一,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把珠珠串得真长”,鼓励幼儿专心学习,坚持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又如,“他把积木搭得真高”,是激励幼儿学习垒高技能,使手眼活动更协调。再如,“某某小朋友配瓶盖时用的时间最少”,目的是让幼儿提高学习活动的速度,增强动作的灵活。

第二,可以是激趣性的。有时,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角),可通过老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有的孩子好拼搭操作类活动,对需要动脑筋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使孩子兴趣指向更广泛些。

第三,可以是讨论性的。学习性区角活动的交流,更多是讨论性的。围绕一个幼

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太多幼儿己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进行集体讨论。“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平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因此,师生间讨论式的交流是极有意义的。当然,这三种“评价”,更多的时候是结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每一次学习性区角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激发起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六、活动后的反思

区域活动表面看来是比较散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似乎是在玩,但是在玩的背后却渗透着无穷的教育力量。通过每一次的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幼儿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发展状况。如面对困难有些幼儿找借口逃避,有些幼儿则坚持尝试,潜移默化中他们从同伴身上获得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态度。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尽可能创设最佳的教育环境,让幼儿自己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促进孩子的发展作为我们追求的真谛!

下载区域活动中阅读因素如何呈现[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活动中阅读因素如何呈现[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 游戏名称:钓鱼 游戏玩法:1.幼儿选取钓鱼竿,通过各种动作钓起挂在高处的鱼。 2.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将鱼进行分类。 3.点数自己钓到的小鱼。 4.尝试将小鱼挂回原处......

    读书笔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美 戈夫曼 译者:黄爱华 冯钢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以戏剧类比人生。人就像是生活舞台上的演员,虽然他在舞台......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除了主要以教育活动或集体活动为主以外,孩子们还应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即让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没有......

    安全总结:浅谈区域活动中的安全

    安全总结:浅谈区域活动中的安全 浅谈区域活动中的安全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它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场......

    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总结

    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总结 邱永秀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通过自由选择、自主展开、沟通交流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使幼儿兴趣与需......

    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体现主题教学内容 区域活动的核心就是体现近期活动的目标,重视环境潜能的发挥,让幼儿通过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材料,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

    区域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分析)

    GQ 2016届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②大气状况(天气晴朗与否、气候多雨少雨)③海拔高低(大气密度—削弱作用) 2.影响气温高低的......

    高考区域地理原因因素分析总结

    高考区域地理原因因素分析总结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国土开发(山区、农业低产区、商品农业区)与 整治(水土流失、荒漠化、大型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