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九课《 进化中的生物》教案设计
进化中的生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资料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平衡的关系;能够应用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和桦尺蠖等生物的进化原因做简单的解释。
2、能树立生物是一直在进化的观点;能举例说明达尔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敢于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3、能明确指出达尔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4、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分析资料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平衡的关系。
2、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教学过程:
一、达尔文的故事 活动目标:
1、能够明确说出达尔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
2、能举例说明达尔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体现了什么地方。
3、能将自己的体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实施过程:
1、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让学生阅读达尔文的故事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不畏艰险。
2、学生阅读完达尔文的故事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最终明确资料中介绍了达尔文的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就学习达尔文哪些精神。
3、活动结束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搜集一些有关达尔文的学习资料。
二、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长颈鹿进化的大致过程,说出环境的变化给长颈鹿带来的影响。
2、能选择一种同学们都熟悉的动物,考察其进化的大致过程。实施过程:
1、长颈鹿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动物,研究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那样长的问题,会使学生很感兴趣。活动时先问学生是否见过长颈鹿,古代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为什么现在的长颈鹿脖子很长。
2、学生谈过自己的初步想法后,再让学生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观点进行解释。
3、教材中间的一段话是对自然选择的简要解释,以此为基础,适当联系上一单元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鼓励学生分析环境的变化给长颈鹿带来的影响,明确长颈进化到现在的样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4.活动后的交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资料,找一种动物的的进化过程给学生展示。
三、关于桦尺蠖 活动目标:
1、能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平衡的角度推测两种体色的桦尺蠖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2、能准确记录大家的发言要点。
3、能有根据地评价大家的观点,并能说出自己评价的依据。4.能搜集一个人类活动影响某种生物发生变化的实例。实施过程:
1、有了上一活动的基础,本活动就尝试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完成。
2、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在促进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得环境遭到破坏,无数的烟囱向空中排放着黑色的烟尘,使曼彻斯特周围的树木颜色发生了变化。
3、引导学生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平衡的角度对两种体色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解,进一步体会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4.对于小鼠标最后的问题:现在,英国曼彻斯特的灰色桦尺蠖又占大多数了,你能解释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这时借此例自然而然地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学生将会感悟到人类的活动不仅影响到环境,还会影响到相应环境中的动物。桦尺蠖能生存下来,并不代表所有的动物在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时也能生存下来。
5.此课的活动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有条理、有依据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了条件和空间。
6.科学在线以金鱼的来历为例,向学生介绍了与自然选择不同的人工选择。拓展知识 自然选择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达尔文提出。达尔文虽借用了人工选择中的“选择”这个词,但这只是一种比喻,并非说有超自然的力量在进行选择。按照达尔文的意见,自然选择不过是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进化的观点看,能生存下来是最适者;又考虑到进化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现象,现代综合进化论从群体遗传学的角度修正了达尔文的看法,认为自然选择是群体中“不同基因型的有差异的延续”,是群体中增加了适应性较强的基因型频率的过程。
四、课时总结
五、布置下课时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模拟化石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设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各种化石进行分类。
2、能举例解释“化石”的含义及其作用。
3、能按照要求正确进行化石形成的模拟实验。
4.能根据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推测化石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
一、总结第一课时内容
二、导言入新
三、教学新内容
1、活动开始时问学生是否了解化石,请学生先谈谈对化石的认识。然后,直接告诉学生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2、让学生观察所能提供的化石及教材中的插图,按自己的想法给他们分类。分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具体地观察化石,只要能说出道理,从教材提供的化石图片来看,可分为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等。
3、对于教材中小鼠标的话: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让学生在充分调动观察过化石的基础上畅所欲言。4. 模拟化石形成的实验按教材的步骤要求,用此种方法得到的化石与学生观察的化石不同,属于印模化石。
5. 让学生尝试利用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中化石形成的过程有一定难度,这时给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会相应增加。
四、教时总结。
五、布置下课时任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恐龙的灭绝 活动目标:
1、能将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恐龙的资料设计制作成恐龙档案卡。
2、能举例说明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的。
3、能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对假设说出几要理由。4.能将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学过程:
一、总结第一、二课时内容
二、导言入新
三、教学新内容
1、学生掌握的有关恐龙的信息不管多少,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料。通过制作并交流恐龙档案卡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对研究恐龙的兴趣,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恐龙档案卡的交流活动只作一般性的要求。
3、对于恐龙的灭绝问题,学术上至今未形成统一的定论,这可以给学生的讨论思考提供了空间。
4.根据上一节课的经验,学生要懂得根据已知事实进行有根据的推测。5.教师对学生的各类推测都不考虑其对错,鼓励任何一个观点。
四、课时小结。
五、全课教学总结。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进化中的生物》教学设计
课题
9.进化中的生物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4.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5.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法。6.培养学习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7.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品质。
重点
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以某类生物为例子来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难点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法。
第一课时
执教时间
总节数
教学内容
了解大自然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3.培养学习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4.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品质。
重点
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难点
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具学具
吹风同、夹子、纸片
教法学法
实践、观察、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智能练习达成目标
五、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1.师出示课本图。
2.师:为什么这个岛上的昆虫的翅膀要么很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一、强风与翅膀 1.师:如果一个小岛受到了强风的猛烈吹袭,岛上的生物(特别是昆虫)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2.模拟实验:用吹风筒模拟制造强风,用带夹子的小纸片模拟各种类型的昆虫,进行模拟实验。
观察当风力加强后,观察“昆虫”留滞的位置。3.讨论研究模拟实验中的现象。
4.师小结在马德拉岛上的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因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呼啸的海风吹到海里;长着正常翅膀的昆虫因翅膀不够强大,就常常被强风吹到海里,因此难以存活下来;而长着强大翅膀的昆虫,由于能抵御强风,也生存了下来。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师出示课本图。
2.师:哪种桦尺蛾能生存下来? 1.谈收获
2.师总结: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正常自现象。
1.学生观察。2.学生交流。1.学生思考。2.学生实验。
3.各小组汇报交流。1.学生观察。
2.学生分析课本资料,判断哪一类桦尺蛾不容易被鸟类发现而更容易生存下来。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执教时间
总节数
教学内容
进化与环境
教学目标
1.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2.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3.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4.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法。5.培养学习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6.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品质。
重点
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难点
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本图片、橡皮泥
教法学法
实践、分析、观察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智能练习达成目标
五、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师: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系吗?
一、进化与环境 1.师出示课本图。
2.师:在环境的变化过程中,生物进化的过程有什么规律? 3.师归纳:生物进化的总趋势在身体构造上是由简单到复杂,在生活环境上是由水生到陆生,在适应能力方面是越来越强。
二、他们来自共同的祖先吗?
1.师出示课本图:大猩猩、蝙蝠、鲸的生活图片,以及它们的前肢骨图片。2.讨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活动:用橡皮泥做这三种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引导对比三种动物的前肢骨模型,注意它们的骨骼组成、排列方式。讨论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1.谈收获
2.师总结:大猩猩、蝙蝠、鲸这三种动物虽然生活环境不同,物种的形态也有很大区别,但它们的身体结构及其相似,说明它们可能来源于相同的祖先。
1.学生观察。
2.各小组汇报交流。
1.观察观察图片,比较这三种动物的前肢骨。2.各小组交流汇报。3.学生制作。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执教时间
总节数
教学内容
了解“自然选择”学说
教学目标
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法。2.培养学习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3.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品质。
重点
了解“自然选择”学说
难点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法。
教具学具
课本图片
教法学法
观察、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智能练习达成目标
五、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一、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1.师出示图片,介绍海龟从产卵、孵化到成年的过程。2.阅读有关资料,了解海龟从产卵、孵化到成年的过程。
3.师:海龟的例子能反映“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吗?为什么?用海龟的例子尝试解释“自然选择”学说。
4.师播放“自然选择”视频片断。
二、寻找鸟类的祖先
1.师出示课本图:始祖鸟化石图、似驼龙复原图、始祖鸟复原图和鸽子图。出示始祖鸟化石模型和复原模型。出示鸽子标本。2.师:根据化石和图片,我们能观察到鸽子、始祖鸟和似驼龙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观察根据化石和图片,观察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始祖鸟的特征。讨论似驼龙、始祖鸟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否能说明它们出现的先后关系?现代的鸽子、古代的始祖鸟和似驼龙的身体特征的相似之处,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1.谈收获
2.师总结:本课主要通过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理解自然选择的意义。通过本课,学生可以学习和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学会以某种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1.学生观察。2.学生了解。
3.各小组汇报与交流。4.学生观看。1.学生观察。
2.引导学生通过化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比不同地层发现的不同化石,从化石这个最有力的证据上验证生物进化的趋势。各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9.进化中的生物 环境变化 大猩猩
蝙蝠一个祖先 鲸
第三篇: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食物链》教案设计
食物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
(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
(二)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知道食物链的组成。
▲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三种生物:今天,有三位大自然中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请大家来会一会它们!
2.学生指认动植物:猫头鹰、田鼠、玉米
3.说一说:这三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关系?(能说到“吃”或“被吃”的关系即可)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食物链:
(1)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这你能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吗?(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画图表示,并说出箭头所表示的意思。(蝉→螳螂→黄雀)
(4)讲述:生物之间以“谁吃谁”或“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5)分组游戏体验食物链:
①小组每人写一种动物或植物(至少有一种植物)
②请小组同学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根绳子将所写出的生物连起来。(要求:从最弱的传给最强的)
③请学生谈对食物链的看法或想法。
(6)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7)练习:两个食物链的画法。
①稻谷
蝗虫
鸟
老鹰
蛇
②老鼠
猫
鬣狗
坚果
(8)比较:食物链有什么共同之处?(从植物开始,到动物结束)再说一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吗?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结合视频、图片,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3)学生判断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分解者,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1)谈话: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呢?(2)看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请大家比一比,试一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学生之间相互判断与评价:画出的每条食物链是否完整与正确)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从图上看这些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组合在一起,让你感觉像什么呢?你还发现了什么呢?(6)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7)讲解食物网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问题:如今,一些饭店很流行将青蛙作为一道美味佳肴进行食用,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2.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篇: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计划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上,他们的水平层次区别很大,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比较好,只有少数同学由于平时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好导致学习能力的不足。
同时,在科学意识方面,男生强于女生,他们的理性思维比较突出。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女同学相对于男同学来说,要好一些。
二、复习目标: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具体分为“物质的变化”、“ 生物与环境”、“ 遗传与进化”、“ 保护环境”四大领域。通过单元梳理和自拟的试卷体现,便于学生整体有序把握科学知识。
三、复习内容:
1、物质的变化
2、生物与环境
3、遗传与进化
4、保护环境
四、复习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
2、认真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练,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3、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
4、加强复习间的过程评价,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5、先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理解,然后做练习进行巩固。
6、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做题的方法,学会学以致用。
五、复习安排:
(一)单元安排:
1、物质的变化。(1课时)
2、生物与环境。(1课时)
3、遗传与进化。(1课时)
4.保护环境。(1课时)
5、综合训练。(2课时)
(二)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侧重一些概念,实验及其结论。
2、解决问题训练。
(三)针对性练习:
1、作业本错题整理。针对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进行练习。
2、科学学习的评价。运用多元评价机制展开评价,采用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第五篇: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二课《水质调查》教案设计
12水质调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措施】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第二课时
1、回学校后,按照 “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 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板书设计: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实地考察 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
设计考察方案: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采集水样 显微镜
我的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