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复习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教师用)
必修三(2)“号角,为你长‘鸣”专题(教师用)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专题文言基础知识 2.突破被动句这一语法现象
3.通过迁移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见教学目的(2)
三、课时安排: 4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现代文部分
(一)基础知识梳理
1、识记下列字音
绥()靴()子 橱()窗 鬈()曲 双颊()趿()拉 搔()咯()吱 蹙()怜悯()褶()皱 窥()视 撇()喃()喃 诧()异 惶()恐 田螺()肿胀()夜盲()症 塌()败 取缔()镶嵌()伛()翳()骷髅()攥()着 滞()笨 愧怍()苗裔()孟陬()扈()辟芷()汨()搴()阰()姊()妹 洞窟()枷()锁
2、确识记下列多音字
横 模 埋 薄 更 落 压 曲 假 载
3、确识记下列形近字
脚型 坐落 怜悯 座右铭 形状 惘然 蹬三轮 取缔 夜盲症 谛听 瞪眼 啼哭 病入膏肓 磴台阶 蹄子 伛偻 福祚 老妪 愧怍 4.词语积累 不可思议 心平气和 沁人脾胃 莫名其妙 漫不经心
5.近义词辨析:(1)截止、截至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不及物动词。例: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
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例:报名截至本月底。(2)竟然、居然
竟然:常用于主谓语之间。例:他没有料到小王竟然如此推崇李自成。
居然:也可用于主语前面,有时语气略重。例:这么大声音,你居然没听见。(3)施行、实行
施行:法令等公布以后从某日起生效。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计划)。(4)忍耐
容忍:忍受;宽容;
忍耐: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表现出来。(5)安抚
赊()账
时髦()蹬()三轮压()根儿绷()揆()骐骥()乘 澄清 佝偻
爱抚:疼爱抚慰 安抚:安顿抚慰(6)迟缓
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弛缓下来”。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迟缓地迈着步子”
文言文部分
(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地方偏远)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引导)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通“凌”,欺辱)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见,通“现”,出现)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亦曷故哉(曷,通“何”,什么)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表余数)
2、古今异义
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可以,古义:能够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能够、认可)抗辞慷慨(慷慨,古义:激昂的样子;今义:大方,充满正气)不复顾利害(利害,古义2安危;今义:利益和损害)以至于永嘉(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为巡船所物色(物色,古义:盘查,搜索;今义:访求)穷饿无聊(无聊,古义:无所依靠;今义:由于没事做而烦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古义:品行,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义:党羽;今义:个人的,非公家的)吴之民方痛心焉(痛心,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古义:头颅,脑袋;今义:指领导者)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脸色;今义:颜料或染料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古义:超出寻常;今义:十分,极)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均为名词用作动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本质)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夕,均为名词用作状语)不抚壮而弃秽兮(秽,形容词用作名词,秽恶之行)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草行露宿(草、露、名词用作状语,在荒草、在露天)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貌,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道海安,如皋(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形容词用作名词,悲痛的往事)以旌其所为(旌,名词用作动词,表彰)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名词用作动词,建墓)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于装起来)缇骑按剑而前(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下拜)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哀,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感到悲哀),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先,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率)
4、多义词
(1)修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施行)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修理)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修斗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修造)(2)度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估计、推测)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量长短)皇览揆余初度兮(名词,时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揣度、推测)何不改乎此度(名词,法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物换星移几度秋(量词,表次数)(3)数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数目)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艺)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计算)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规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多次)骑千余,卒数万人(几)数吕师盂叔侄为逆(列举罪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多次,屡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几方面)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网眼密的)范增数目项王(屡次)(4)间
得间奔真州(间隙、空隙,引申为机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偶而、间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间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出没于长淮间(指地城空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5)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区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分配)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长度单位,一寸分为十分)自分已死久矣(料想)
5、重点虚词(1)以
敛赀财以送其行(介词,用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采)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介词,用)举匏樽以相属(表目的,来)具以虚实告东西二阃(介词’,把)敢以烦执事(拿,介词)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同“而”)谈笑以死(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目的连词,用来)醉则更相枕以卧(表修饰,相当:于“而”)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着)以其无礼于晋(因为,介词)(2)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代词,相当于“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在这件事情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问代词)且焉置土石(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词尾,表一段时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语气词,用于句末,了,啊,呢)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3)之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归而求救国之策(结构助词,的)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代词,缇骑)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五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表示宾语前置,助词)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表示定语后置,助词)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助词)纵一苇之所如(到,动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往、去,动词)顷之,烟炎张天(用在时间名词后,表示一段时间)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结构助词,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
6、重点句式(1)判断句
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被动旬
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为„„所”,表示被动)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为„„所”,表示被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于”表被动)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羁縻”有被动意)几以捕系死(被动句,“捕系”有被动意)(3)倒装句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介词结构“于大堤之上”后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结构“于当道”后置)肇锡余以嘉名(介宾结构后置,应是“以嘉名肇锡余”)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代词‘‘吾,”在动词“与”前)约以连兵大举(介宾短语“以连兵大举”后置)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介宾短语‘‘于长淮间”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者”表后置)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定语后置,大大的四海)(4)省略句
断头置城上(省略句,省略“于”)出入乱尸中(省略句,“出入”后省略介词“于”)激昂大义(省略句,省略“于”,表被动)将以有为也(省略句,“将以”后省略宾语“之”)避哨竹林中(省略句,“避哨”后省略介词“于”)
7、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2._____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3.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
5.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_________,___________?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难点突破 不能容于远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予羁縻不得还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几以捕系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规律总结:
(1)“为„„所”,表示被动(2)被动句“于”表被动(3)介词“被”表被动
(4)用“见”“见于”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
一、课内经典语段阅读
嗟平!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i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荚,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予,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易:轻视,不看重)B.而又有剪发杜门(杜:堵塞,关闭)C.视五人之死(视:看到,看看)D.亦以明死生之大(明:明白,知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为之声义
B.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臣死且不避 C.不能容于远近得双石于潭上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由是观之”中的“是”为代词,它所指代的范围是()A.五人身为平民百姓,也从来没有读过什么书,却为大义所激,蹈死不顾。B.阉党虽嚣张一时,终因五人为代表的百姓“发愤一击”而不敢复有株治。
C.在魏忠贤这场祸乱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屈从变节,暴露了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D.大阉魏忠贤逡巡畏义,难以实现他篡夺帝位的阴谋,最后在被逐途中上吊自杀。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 译文:
5.对速篇文章的评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义”是五义士精神的核心,全文不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
B.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鞭挞奸佞阉党的罪恶,弘扬中华民族,为了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C.五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反映了正义斗争的巨大力量,表现了奸佞阉党的虚弱本质。D.本文在阐述生死价值问题的同时,批判了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
二、考题回顾: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07年全国卷2)(1—3题每题3分,第4题10分)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诘:追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A.天子宁有种邪/ 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 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 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 /此晋万世耻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007年全国卷1)(5—7题每题3分,第8题10分)
宋均字叔痒,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008年江苏卷)(9—12题每题3分,第8题10分)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
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写作导引: 《指南录后序》
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角度点拨: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书生意气往往缺乏理性战略思想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角度点拨:
①卖国贼是毁坏国家的蛀虫; ②生死不惧,方能无畏
3.正丘首,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
角度点拨:恋根是生灵的本性 《五人墓碑记》:
1.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天启七年(1627),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
角度点拨: ①平凡与伟大;
②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
2.魏忠贤专断朝政,残酷镇压异己,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崇祯即位,魏忠贤被废黜,畏罪自杀。魏忠贤当权时,许多地方都建有他的生祠;他被废黜后,这些生祠也都被废毁。
角度点拨:
①多行不义必自毙;
②有形的纪念往往短暂,精神的纪念才能永恒 《离骚(节选)》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角度点拨: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美
2.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角度点拨:时光易逝,青春难再。
参考答案
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1.B(解析:易,改变;视,比较;明,表明。)
2.D(解析:A项,主谓之间取独/代词;B项,并且/尚且;C项,被/介词,在;D项,因果关系。)3.D(解析:“由是观之”是对上文的总结,是对“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的感慨。)4.略
5.B(解析: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赞颂五人为了正义而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考题回顾
(一)1.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C项中,“谨”有两个义项:①谨慎,小心;②严,严格。第二个义项是从第一个义项引申出来的。此处应理解为“契丹更加骄横,高祖更加谨慎小心地侍奉他”。
2.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在编制时,采用“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文句结合编组的方式,要求选出分别表明这两点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
行判断。
A项中,上句是表明安重荣“怀异志”,但下句是安重荣对契丹的行动,而不是“非诮高祖”。
B项中,上句表明安重荣“怀异志”,下句表明安重荣“非诮高祖”。
C项中,上句是安重荣针对土浑白氏的作为,不能表明安重荣“怀异志”,下句表明安重荣“非诮高祖”。D项中,上句是安重荣对契丹使者的行为,不能表明安重荣“怀异志”,下句表明安重荣“非诮高祖”。
此题难度不大。因为在文中表明安重荣“怀异志”的只有一句话:“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表明“非诮高祖”也只有一句话:“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3.B
4.(1)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2)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这两句的翻译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重要实词。如“为”(写)、“可”(可以,能够)、“取”(攻取)、“利”(意动,认为……有利)、“幸”(庆幸)、“期”(希望)、“敝”(使动,使„„损害)。
二是重要虚词。如“以”(连词,表承接,不译)、“以„„为”(把„„作为)、“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代词,代重荣与晋双方)。
【附】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为铁胡,是朔州人。重荣有力气,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他虽然是一介武夫,却通晓官吏的事,他的手下不能欺骗他。有一对夫妇状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重荣拔出剑给那位父亲,让他杀了儿子,那位父亲哭泣着说:“我不忍心啊!”那位母亲在旁边诟骂,夺下剑去追逐儿子,重荣一问,原来是继母,重荣喝叱继母出去。重荣从军卒中起家,突然成为富贵的人,却看见晋高祖从藩镇而得到国家,曾对人说:“天子难道有种吗?兵强马壮的人都可以成为天子啊!”虽然他心怀大志,却没有实现。当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之国,契丹十分骄狂,高祖更加小心谨慎地侍奉他。重荣气愤极了,说“使中原受屈辱而使夷狄尊贵,使自己困苦疲劳的人民受苦,来满足契丹无休止的欲望,这是晋朝万代的耻辱呀!”多次拿这样的话讥诮高祖。契丹的使者往来经过镇州,重荣非常傲慢地辱骂他们,不用礼节接待,有的抓起来杀了。当时,吐浑白氏属契丹役使,受契丹残暴虐待而痛苦,重荣引诱他们进入关塞。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责备高祖,并要求派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府首,遭受责备时更加谨慎,多次说好话来自己解围,而姑息重荣不去追问。天福六年的夏天,契丹的使者拽剌经过镇州,重荣侵犯侮辱他,拽剌出言不逊,重荣大怒,抓住拽剌;又写信给朝廷大臣、四方的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高祖很担心这件事,为此到达邺,传报重荣说:“前代皇帝与契丹和亲,都是为天下打算的做法,现在我以天下臣服他们,你凭借一镇抵抗他们,大小相差悬殊,不要自取其辱啊!”重荣认为高祖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反叛的主意坚定下来。重荣虽然以契丹为借口,反而私下里派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准备通过这件事窥探中原,所以不对重荣动怒。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造反,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起兵反叛。这一年,镇州大旱,蝗灾泛滥,重荣聚集数万名饥民,驱赶着奔向邺,声称入朝觐见皇帝。高祖派遣杜重威抵抗他,交战后,重荣的将领赵彦之与他有矛盾,在阵前卷着军旗而奔向晋军。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了晋,非常害怕,重荣凭借吐浑的数百骑兵守卫牙城,杜重威派人擒拿了他,砍下他的首级献上来,高祖在御楼接受馘令,命令用漆油染他的首级送给了契丹。
(二)5.D
6.C
7.D 8.(1)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使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方法。
(2)大多数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贰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三)9.D 10.B 11.C 12.(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第二篇:高三二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1.在等比数列{an}中,a1=1,公比|q|≠1,若am=a1a2a3a4a5,则m=_______________
2.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a1a2a3=5,a7a8a9=10,则a4a5a6=____________
3.已知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
1a2nan4n12n1,则
S2nSn____________ 4.已知{an}是等比数列,且a2=2,a5=,则a1a2+a2a3+„+ anan+1=________________
45.在等差数列数列{an}中,a11a101,若它的前n项和Sn有最大值,则使Sn取得最小正数的n=___________ 6.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2n2+2n,数列{bn}的前n项和为Tn =2-bn
(1)求数列{an}与{bn}的通项公式
(2)设cn=an2bn,证明:当且仅当n≥3时,cn+1 7.设{an}是等比数列,则“a1 8.数列{an}中,已知a1=1,an+1=3an +2n,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________________ 9.设a1=2,an12an1,bn|an2an1|,nN*,则数列{bn}的通项公式bn =__________ 10.观察下列等式:13+23=(1+2)2,13+23+33=(1+2+3)2,13+23+33+43=(1+2+3+4)2,„,根据上述规律,第四个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设数列{an}中,若an+1=an+an+2(n∈N*),则称数列{an}为“凸数列” (1)设数列{an}为“凸数列”,若a1=1,a2=-2,试写出该数列的前6项,并求出该6项之和 (2)在“凸数列”{an}中,求证:an+6=an,n∈N* (3)设a1=a,a2=b,若数列{an}为“凸数列”,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12.已知a1=1,a2=4,an+2=4an+1+an,bnan1an,nN* (1)求b1,b2,b3的值 (2)设cn=bnbn+1,Sn为数列{cn}的前n项和,求证:Sn≥17n (3)求证:|b2nbn|164171n2 13.下图是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正方形瓷砖铺设的若干图案,则按此规律第n个图案中需用黑色瓷砖________块.(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14.给定正整数n(n≥2)按下图方式构成三角形数表:第一行依次写上数1,2,3,…,n,在下面一行的每相邻两个数的正中间上方写上这两个数之和,得到上面一行的数(比下一行少一个数),依次类推,最后一行(第n行)只有一个数.例如n=6时数表如图所示,则当n=2010时最后一行的数是______________. 15.某化工企业2007年底投入100万元,购入一套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每年的运转费用是0.5万元,此外每年都要花费一定的维护费,第一年的维护费为2万元,由于设备老化,以后每年的维护费都比上一年增加2万元. (1)求该企业使用该设备x年的年平均污水处理费用y(万元); (2)问为使该企业的年平均污水处理费用最低,该企业几年后需要重新更换新的污水 处理设备? 27中高三语文备课组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系列四咏物诗 咏物诗鉴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一、名句填空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细看来。苏轼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2、,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竹石》 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石灰吟》 以上几首词都属于,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它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咏物诗中常见意象 植物:松、竹、梅、菊、莲、杨花、兰;动物:蝉、蜂、雁、杜鹃、凤凰等 此外还有山泉、瀑布、石灰等。 三、咏物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1、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的节操; 2、不慕富贵、淡泊闲适的情怀; 3、抒发自己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4、表达坚贞高洁,不怕打击挫折的情操。 „„ 四、咏物诗中常见表现手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五、旧题引路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六、鉴赏步骤归纳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寓的感情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掌握咏物诗的表现手法 六、实战演练 1、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2、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答: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八、高考链接 1、(2010 山东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3、(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九、试题集萃:《5年3年》P157第7题,P158第2题,P161第19题。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3课时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现代文部分 基础知识 【知识梳理】 一、语音吧台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狭隘 跋 涉 沉溺 慰藉 麻痹 戕 害 给 予 符箓 钥 匙 炽热 捏 造 甄 别 擅 长 时髦 真知灼 见 二、字形超市 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辉煌殿塘 书藉 闲遐 出类拔萃 三、词语网络 近义词辨析 【积累/积聚】都有“(事物)逐渐聚集”的意思。前者可用于资金、材料、经验等方面,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让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语汇量。 后者多用于钱财。如:本书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财富积聚和过度消费现象。 【教养/修养】前者①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②教育培养。如:每位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先天的发展水平和家庭教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 后者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②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如:这人有修养,从不和别人争吵。 【灼见/卓见】灼见:透彻的见解。如:真知灼见。卓见:高明的见解。如:您的卓见让我们茅塞顿开。 【精练/精炼】精练(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如:语言精练。精炼:①提炼精华,除去杂质。②同“精练”。如:原油送到炼油厂去精炼。 (二)熟语积累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前感到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如: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如果没有高科技的帮助,恐怕大多数观众面对足球赛只能“望洋兴叹”。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如:从最新的卡通造型到古典花木造型,从工笔画到夸张写意的山水画,指甲盖这么大的地方也气象万千。 【举一反三】从一类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如:一个人要学得快,就要懂得举一反三。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如:这满园春色,叫人情不自禁地想入非非! 【大彻大悟】彻底明白、领悟。如:每病一次都有大彻大悟的感觉,可是归结出来总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理。 【了无一物】空洞,没有什么内容。如:说什么一辈子都要一起玩耍,如今想起却成了了无一物的瞎话。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如:他的真知灼见,使我们对事情有了一个透彻的了解。 【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之上,也说出类拔群、出群拔萃。如:我认为,一块真正出类拔萃的砖头,宁愿在建筑中销声匿迹,也不肯在大道上绊人一跤。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如:学习科学知识,应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走马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也说“走马观花”。如:尽管只是走马观花,但澳大利亚的学校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记。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如:如果你细读他的,就会发现他对世事与人性的了解洞若观火。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如:能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而去支援x藏的人,值得尊敬! 【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如:为人处事要有定见,绝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如:要想给学生一个清新的课堂,就必须推陈出新,不断设计新游戏。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如:经过警方锲而不舍的追查侦辨,一件曲折离奇的凶杀案终于水落石出了。 文言文部分 【知识梳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生 ①君子生非异也 ②蛟龙生焉 利 ①非利足也 ②金就砺则利 暴 ①虽有槁暴 ②暴殄天物 ③性情暴躁 驽 ①驽马十驾 ②相如虽驽 备 ①圣心备焉 ②有备无患 ③关情备至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佛印绝类弥勒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望 ①吾尝趺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③先达德隆望尊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博闻强志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用 ①用心一也 ②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③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④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从 ①惑而不从师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攻 ①术业有专攻 ②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 (①—④读zhōng) ①瓮中之鳖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中道而废 ④古之人虚中乐善 (⑤—⑦读zhòng) ⑤木直中绳 ⑥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⑦欲中守法 致 ①非利足也,而致干里。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③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妇。 ④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⑤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孔子师郯子 ④吾师道也 ⑤巫医乐师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辨析虚词 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而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吾尝趺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则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而耻学于师 ③青,取之于蓝 ④不拘于时 ⑤其皆出于此乎 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三.通假总汇 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的本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非异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或师焉,或不焉 四.活用串烧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弯曲) (2)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和“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3)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吾师道也 (师:学习)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5)形容词用作名词: 圣益圣 (圣:圣明之人) 愚益愚 (愚:愚蠢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圣人) 小学而大遗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使……快,走得快。)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耻学于师(耻:认为……可耻) 其身也,则耻师焉(耻:以……为耻) 耻相师 (耻:以……为耻) (7)数词用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一:专一) 五、判断句式 .判断句 (1)“者……也”,表示判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轻使之然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也”,表示判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无明显标志词的判断,翻译时直接在主语后面加“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示被动)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确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状语后置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于水”后置,翻译时提到“寒”的前面) 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于师”后置,翻译时提到“学”的前面)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于弟子”后置,翻译时提到“贤”的前面) 4.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六.异义细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参 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声非加疾也。 疾 古义:强,洪亮;今义:疾病,快。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 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用心一也 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两个词;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 吾从而师之。 从而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跟从”和连词“而且”;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七、集结名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达标练习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沉溺 舟楫 契约 六艺经传 B.麻痹 阿谀 跬步 木直中绳 c.戕害 句读 槁暴 跂而望矣 D.符箓 骐骥 炽热(zhì) 真知灼见(zhuó)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锻炼 斑斓 训诫 锲而舍之 B.驽马 灸热 寂寞 金石可镂 c.慰藉 闲暇 喧响 出类拔萃 D.蓬勃 彷徨 桑梓 蓬荜生辉 3.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于“教养”也即精神与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 和扩展。 ②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 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③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弱其中的杰作,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与丰盈。 A.逐渐 增强 领略 B.逐步 增强 领悟 c.逐渐 加强 领悟 D.逐步 加强 领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 c.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 D.他看着孩子们锲而不舍地玩着游戏,无可奈何的走出了屋子。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第4课时 阅读与写作 课时目标 1、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掌握高考文言文考点的阅读技巧 3、积累“学习与修养”的写作素材 (一)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乏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7.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8.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9.“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请问,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二)文言文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1题。 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颖,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果,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致:招致,取得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规劝 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 鄙:卑鄙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 几:接近 1.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基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焉以破其疑 B.舍问,其奚决焉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D.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一致的一项是()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B.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D.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3.下列各句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写作允许模仿,但拒绝抄袭。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译文: (2)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 (3)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译文: 现代文部分 一、精品鉴赏 请对下列两个语段进行鉴赏,写出超过50字的鉴赏性文字 从形式上对语段一进行鉴赏 语段一 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都时刻准备着将它那万千声音和形式掩盖下的同一性体验。 从内容上对语段二进行鉴赏 语段二 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无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谰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十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于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二、素材提纯 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话题有关的内容 话题:学习•修养 第二专题 现代文部分 【知识梳理】 一、语音吧台 隘——ài 跋——bá 溺——nì 藉——jiè 痹——bì 戕——qiāng 给——jǐ 箓——lù 钥——yòo 炽热——chì 捏——niē 甄——zhēn 擅——shàn 髦——máo 灼——zhuó 二、字形超市 辉煌殿堂 书籍 闲暇 出类拔萃 文言文部分 【知识梳理】 一.实词一词多义 生: ①“生”通“性”,天赋,资质,名词 ②生长,动词 利: ①敏捷,快,形容词 ②锐利,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暴: ①pù,同“曝”,晒干②(tiǎn)天物(bào,糟蹋 ③bào,急躁 驽: ①nú,劣马,常比喻没有能力 ②nú,比喻愚劣无能 备: ①具备 ②准备 ③详备,完全到位 绝: ①停止,消失 ②隔绝 ③极,尽 ③横渡 假: ①借给 ②借助 ③假装 望: ①远看 ②盼望 ③名望 ④农历每月十五 闻: ①听到 ②见闻 ③名声 用: ①因,由 ②用途,用处 ③物资财用 ④采用 ⑤任用 从:①跟随 ②自 攻: ①研究 ②攻打 ③ 雕琢 中 :(①—④读zhōng) ① 内、里 ② 中间、当中③ 半、一半④ 心中、内心 (⑤—⑦读zhòng) ⑤ 符合、适合⑥ 命中 ⑦ 爱到、遭到。句意为,想要使太守受到法律制裁 致: ① 达到 ②招引,招来 ③表达,传达 ④意志,情趣 ⑤尽,极 师: ①名词,老师 ②动词,从师学习 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动词,学习⑤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传:①动词,传授 ②名词,解释经义的书 二.辨析虚词 而: ①表转折 ②表顺承 ③表并列 ④表递进 ⑤表修饰 ⑥却,表转折 则: ①就,表条件 ②就是,表判断 于: ①比 ②向 ③介词,表所从,可译为“从” ④被 ⑤在 乎:①比②呢,反问 三.通假总汇 ①“有”通“又”,“暴”通“曝”。 ②“知”通“智”,智慧。 ③“生”通“性”,资质,禀赋。 ④“受”通“授”,教授。 ⑤“不”通“否” 达标练习 .cB跬步(kuǐ)D炽热(chì)) 2.B 3.A(增强:增进,加强;加强:使更坚强或更有效。逐渐:渐渐,逐步;逐步:一步一步地。领悟:领会,理解;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4.D(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用于孩子们玩游戏不合适。) 5.D(A为宾语前置句,B为判断句,c为定语后置句,D为被动句) (一)课内语段阅读 7.①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或:要敬重知识,注重爱的阅读);②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③必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8.“个性和人格”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9.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读书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不能成为生活的目的。但现实是,不是读得太多,而是太少。读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应该倾心于书。 (二)文言文语段阅读 0.c(鄙:庸俗,浅陋) 1.A(A为代词,指“贤于己者”;BcD或为句中语气词或句末语气词) 2.B(“审问”古义是详细地考察、询问,今义是审讯) 3.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 4.(1)非常勤勉地只是将进修(学业)作要务,(这)并不多见。(2)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病。(3)(那些)非常难解的问题,(拿来)追问别人来极尽别人的短处。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现代文部分 一、精品鉴赏 【语段一赏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作者将书的世界比喻成这些美好的事物,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活泼传神,能唤起读者美好的感受。 【语段二赏析】:“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是每部经典的个性。“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人类对于真、善、美与“崇高”的追求都是一致的,这也是“教养”之所在。这里,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二、素材提纯 话题:学习•修养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2.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3.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4.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 5.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复习教学案 七中郑春莲 复习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结合语境推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重要句子并掌握其技巧。 第一课时 稳扎稳打抓基础 《报任安书》 一、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或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立身处世;今义:建立) 4、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落入,沉没;今义:) 8、恨私心有所不尽(自己的心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不一般;今: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10、仆以口语遭此祸(言论。今:谈话时所用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二、指出并解释词类活用 1、非有剖符丹书之功(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笔写) 2、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用动词,轻视) 3、衣赭衣,(第一个“衣”:穿,名词作动词) 4、乃赋离骚(赋,名词用作动词,穿) 5、所谓强颜,曷足贵乎(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6、太上不辱先(辱:使动用法,使受辱;先:形容词作名词,先人、祖先) 7、审矣,何足怪乎(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8、倡优畜之中(倡优:名词作状语,当作倡优) 9、声闻邻国(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特殊句式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2、李斯,相也(判断句) 3、古人所以重施弄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 4、与蝼蚁何以异(介宾倒装) 5、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恐怕„„吧?) 6、韩非(于)囚秦(介词省略) 7、声闻邻国(介词省略) 8、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 9、至激于义理者(被动句) 10、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11、韩非囚秦(被动句) 12、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四、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3、被箠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发)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1 5、见狱吏则枪地(通抢,碰撞) 6、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9、则仆偿削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五、一词多义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于 1、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向)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3、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然而) 3、阙然久不报(„„的样子)翻译句子 六、翻译句子 10、及罪至罔加(通“网”,法网) 11、曷足贵乎(通“何”,什么) 12、其次诎体受辱(通“屈”,弯曲) 13、关木索(通“贯”)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拿)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7、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4、且适南冥也(副词,将)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且,表递进) 5、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6、无益于俗(介词,对) 7、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与) ①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②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第二、三课时 一心一意练阅读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 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答案:1.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2.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D的) 3.C(①倜傥:洒脱,风流。②非常:句中指“不寻常,不一般”;今多指“十分”。③发愤:句中指“抒发愤懑”,今指“决心努力”。④不逊:不谦虚。⑤网罗:句中指“从各方面搜寻招致”,今一般用于搜寻人才。⑥句中特指“腐刑”,今指“死刑”。)4.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5.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二)阅读《渔夫》,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6、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憔悴()餔糟()歠醨()汶汶().......三闾()鼓枻()莞尔()濯缨().... 7、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8、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9、下列对“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10、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4(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6、qiáo cuì bū chuî lí mén lǚ yì wǎn zhuï 7、A 点拨:B项 洗头,C项 变化,D项 江水。 8、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9、B 点拨:连词,表转折。 二、真题在线——强化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 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5.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17.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18.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出佳作 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司马迁《报任安书》 1、写作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角度点拨:价值取向决定生死的价值 2、写作素材: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人才多磨难,英雄苦人多;②屈辱自古有之;③“隐忍”还要有所“行” 3、写作素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忍常人之不能忍者,方能为常人之不能为;②给自己一个活下的理由;③人生要有理想和目标 屈原《渔父》 4、写作素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角度点拨: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写作素材: A、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角度点拨:①爱国不分性别;②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③民族大义高于一切;④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6、写作素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角度点拨:①觉醒才能斗争;②斗争才能换来和平;③“忍”具有一定的劣根性 7、写作素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 角度点拨: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英〕培根《论厄运》 8、写作素材: A、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以下为培根的言论) B、塞尼卡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C、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E、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直面苦难》 9、写作素材: A、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周国平) B、人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角度点拨:①尊严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②惟有坚持才可走出苦难的荒原 10、写作素材: A、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B、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角度点拨:①苦难是最真实的感受,没有美化和粉饰的必要;②苦难净化心灵第三篇:咏物诗教学案(教师用)
第四篇:高三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第五篇:必修五3教学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