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反思
活动意图:
美术是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产物,幼儿对于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那么喜欢涂涂画画,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大班幼儿的想象力较丰富,能根据不同的轮廓、线条想象出不同的形象,并尝试动手画出具体形象。
案例背景:
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喜欢在书本上或者是在涂鸦墙上印花、贴花或用笔涂涂画画等现象,并以此为豪。我还发现动画片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尤其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通形象。我借助石膏体的卡通形象和孩子们一起为石膏体着色。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动手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活动,我把家长都请来,全程参与。
案例描述:
一、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我们先一起听一首你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歌曲。”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孩子们听着一起哼唱,手舞足蹈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二、交流、欣赏色彩
1、我问:“孩子们喜欢这部动画片吗?你最喜欢里面的谁呢?为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响亮的回答。
2、欣赏色彩
“你们这么喜欢它们,对它们的样子和色彩熟悉吗?”播放动画片片段,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喜欢的形象。
三、出示模型,指导着色
1、我展示出未上色的动画片中众多形象的石膏模型。我让孩子们自己来选择所喜欢的模型。
2、发放毛笔和颜料盒,自己动手进行上色。老师和家长共同指导。
3、要求色彩可以和动画片中的形象完全一致,更鼓励自己设计新色彩为自己喜欢的形象上色。家长从旁帮助。
四、完成作品,集体赏析,摄影留念。我在巡视中却发现两个很严重的问题。问题一:“指挥”
一部分家长都要求孩子们严格按照动画片中的形象的色彩上色,个别孩子很想改变色彩,高畅的母亲说:“畅畅,红太郎的衣服都是红色的,你看看你涂成什么颜色?”家长驳斥孩子的声音充斥了课堂。我就和家长沟通,提示家长我们是在帮助幼儿,要以幼儿的意识为主。不要过多的干涉幼儿对于色彩的理解和设计,及时的表扬了幼儿自主的创作。
问题二:越俎代庖
万欣宇的母亲说:“欣宇,你看你把颜料都弄到桌子上了,哎呀,你看你的手,妈妈帮你画。”还有个别的家长嫌孩子画的慢,着色不均匀,直接替孩子动手,最终的结果是,孩子成了旁观者,欣赏者,家长成了绘画者,创造者。我针对这个现象,明确告诉家长,帮助不是替代,我们要培养孩子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与反思:
《新纲要》指出:“应当注重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幼儿审美素质。幼儿审美教育成功与否不能简单的用幼儿作品的好看不好看或漂亮不漂亮来衡量。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帮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
上述案例中,通过父母的帮助,虽然孩子的作品完成了,但由于孩子未能真正获得表现的机会,不能亲自感受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因为很多家长十分重视作品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画的“不好”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画笔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家长在孩子学画过程中,对孩子“帮助”太多,孩子长期生活在凡事听家长“安排”按家长“指令”办事的环境中,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使孩子不能独立的生活,变得过分依赖父母,从而失掉了孩子的自主性。要知道让孩子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学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愉快,他们正是通过这个绘画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并接纳他们不同的创作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给予肯定。这样,既了解了幼儿的心
里,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其实,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至于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在幼儿看来都是最好的。所以,在幼儿美术活动中,首先,在指导中要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让幼儿用美术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帮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
其次,要注重对幼儿美术创作的过程进行评价,恰当地运用评价,把评价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始末。教师和家长应以一颗童心走近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心理去理解孩子的作品,在整个美术活动中随时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适时的评价。如讨论色彩时的及时肯定与表扬;巡回指导中发现新思路新想法给予鼓励,讲评过程中引导同伴相互发现别人有利于自己的长处。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年龄小的幼儿以教师引导为主,幼儿参与评价为辅。小班幼儿刚参加美术活动,兴趣不稳定,动手能力差,这时就以教师评价为主,注重鼓励与肯定,指出不足,态度亲切。评价语言简洁、针对性强,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喜欢我的作品的,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信心。中班、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对幼儿作品可以采用以幼儿参与评价为主,共同欣赏讨论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别人作品中他最喜欢的地方,也说出自己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的方法孩子容易接受,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提高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快乐中学习,丰富感知。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
第二篇: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场景: 一天,我组织中班小朋友进行“童心迎奥运”美术活动,要求每八人一组,共同在一张长两米,宽一米的绘画纸上,通过画、剪贴、折纸多种形式组画合作而成。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合作的形式来作画,相互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正在我来回观察幼儿作画时,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老师,你看呀。”我走过去了解情况: “施施,你怎么了?”
“婧婧把我这里弄成这样了,都不圆了。”他指着自己画的奥运五环,哭着说。
同组的徐畅把头凑过来说: “是婧婧撞了她的手。”
我转头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为这事而难过。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
我对施施说: “别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坏你的画!”
但施宇施依旧伤心地哭着,说:“她把我弄成这样了!”
我见状轻抚着施施,建议: “施施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弯曲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
我刚说完,他们一桌的人都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徐畅想出了办法:“可以再涂大一点,把它修圆。”崔浩宇却说:“老师,我来折一只信鸽贴在那儿,表示信鸽来报信,告诉我们北京要开奥运会了”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好吗?”
我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施施,是否同意。
施施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她就让崔浩宇在那里贴了一只信鸽,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解决的好办法,只是在面对问题时没有意识到要自己想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关键(首要条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性。
所谓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不需要他人及环境的鼓励和支持。儿童在注意到周围环境后,往往就直接采取行动,是一种主动的心理品质。主动性是人的自主性在人体自身特征方面的体现,心理主动性的培养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幼儿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可能也在于这两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出来什么。相应的,不少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也体现出灌输式的教育观。幼儿早期表现出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的出现,他们的欲望、要求都很鲜明,而且愿望与行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成人经常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抑制一些孩子认为很正常的行为,会使幼儿的心理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养成与成人对着干的态度,再或者放弃自主,滋长依赖性,或者削弱了排除束缚和干涉的能力等等。其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成人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扮演了解决者的角色。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上插手帮助其解决问题。成人的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就影响了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在心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因而出现在遇到问题时,等待成人来解决的现象。
此案例的现象在幼儿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心理主动性,使其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呢?就教师而言,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从而正确理解幼儿的自主性要求。三四岁是幼儿的第一反抗期,其显着表现是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如果成人过于压制孩子的反抗,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主动性。2.教师要对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师幼关系,关注和尊重幼儿的需要。无论在教学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以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很自然地产生自己解决的意识。3.注意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处处渗透了自主性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方法。如果儿童在自己的尝试中,能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利用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想出好办法来的。
4.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给幼儿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又如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期,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立即反应出解决方法并实施。逐渐习惯于自己解决事情。比如,案例中教师在建议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时说:“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这就是给予幼儿的提示,让幼儿有一定的思考方向。5.做好家园联系和交流工作,确保教师与家长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心理主动性的培养不是一事一时就能见效的,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而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两者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必然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对的,如果两者不能一致,那么其影响有可能也会相互抵消。
实践证明,美术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创设出各种符合幼儿身理、心理特点的活动,从小抓孩子的自主创新,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能培养好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用自主、创新这样一条主线来带动孩子素质的各个方面,把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等都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幼儿美术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中内容和方法的整合授课地点:成庄矿托儿所 授课时间:2014年10月 授课人:夏晓君 本课学习幼儿美术活动中内容和方法的整合。
教学设计:
以范为例,首先提起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再用实际的例子来巩固学习内容。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学习如何培养幼儿自立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3.学习如何让幼儿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幼儿美术活动中内容和方法的整合。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幼儿美术活动中内容和方法的整合。
教学内容:当前,如何站在开发幼儿的潜力、发展幼儿健康的个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的新的高度,使微观的美术教育目标与宏观的学前教育目标相一致,是我们共同要研究的问题。
一、拓展视野,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以往幼儿美术教学是以向幼儿传授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为主线进行的。虽然教学内容能注意题材广泛,贴近幼儿生活,但大都停留在儿童平时所积累的零碎经验的层面上。
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发现内容和方法是一个整体,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对扩大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探索世界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幼儿美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尤其在当前,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开阔幼儿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经验,使他们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脉搏,为他们将来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化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停留在单一领域目标的做法,深入到幼儿生活中去发掘他们关注的热点,将目标拓展到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题材,并将幼儿美术创作放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幼儿不断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例如:我们开展的《三毛环保记》《全家去出游》《世界名车》《中国足球》等活动,都让幼儿体验到了不断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乐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各种途径与手段,培养幼儿自立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信息、整理和处理资料并加以利用,是幼儿学会自主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幼儿尚未学会使用文字记录,图画、符号、剪贴等美术手段经常会成为他们记录的手段。这些记录虽然称不上艺术作品,却十分有助于幼儿学习如何去把握新的信息。
于是,我们通过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引导幼儿在自主选择中,尝试各种运用美术手段进行记录的方法,探索在没有成人的直接指导下,自主地学习。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存在着极大的潜力。例如,幼儿在学画三毛这个造型相当复杂的人物形象时,开始大都选择了填色这一最简单的方法。随着填色的成功,幼儿又开始学习临摹、添画或改画等难度较大的方法。最后,几乎全班幼儿均能驾轻就熟地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三毛形象。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不能把美术教育局限于专门的美术活动。当美术作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时,它的目标就不是学习某种表现形式,而是把握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的能力,使美术在儿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将科学探究与艺术表现相结合,让幼儿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儿童探究中的发现,不只是对原有资料的重复利用,而是将它们进行梳理和重组。当幼儿有着运用美术来表达自己感受的强烈愿望时,他们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去实现。这时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超越自我、大胆创造的机会,在幼儿的能力范围内,让他们再一次面临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科学的探究和发现,借助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加以表现,进入一个充满审美情感体验的境界。
多年来,我们开展的关于幼儿美术表现能力与发展水平的研究,旨在不断探索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搭建足以推动幼儿主动学习的阶梯。这在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中成为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三毛环保记》中,我们开展了关于表现人物动态的讨论;在《全家去出游》中,我们开展了人物与景物的组合的讨论。这为幼儿更自如地表现创造了条件。
幼儿教育的整合观使我们认识到,幼儿最有意义的经验不是那些孤立的、某个领域的经验,而是那些相互联系、整合的经验。引导幼儿整合地获取这些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创造和应用,这是包括幼儿美术教育在内的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所在。
第四篇:幼儿教学案例反思
三生教学案例反思——
“老师,别烦我了”
“老师,你别烦我了,我本来就心情不好„„”
我怎么也没想到,平时内心开朗但不善言语的孟孟会这样对我说话。“孟孟,老师点了你好多次名了,其他小朋友一遍就听见了,你在做什么?”,我甚至有些生气,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质问”了起来。
“哇„„”一声,孟孟哭了,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孟孟和我的身上,“我刚刚被某某小朋友打了„„我没有还手”孟孟哭得越发伤心,吞吞吐吐的把话一带而过,哭声掩盖了解释,反而此刻是伤心和委屈更为重要,他需要的是有人安慰和有人为他“讨回公道”。孩子的这种心理再常见不过了,老师们处理这种问题也最“拿手”不过,大概是:询问“当事人”——寻找“见证人”——指认——找出“真凶”——讨论“案发现场”——叙述“案发经过”——承认、赔礼道歉——双方拥抱和好——结案。这样看来,老师这个法官似乎当的合情合理,有理有据,大家最后都皆大欢喜,孩子们看起来关系使然,老师该忙什么忙什么,又重新投入下个环节。然而,今天孟孟有些不一样,他的不甘和难过已经占了上风,哭声久久的在教室里回荡„„
我猛然发现,我忽视了一件重要的事,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阳阳”
“到!”
“皓皓”
“到!”
“孟孟”
“„”
“孟孟”
“„”
“孟孟!”
“他没来”孩子的声音有些吵,打乱了我的思绪,使我不得不抬头寻找起他。我终于发现他在座位上低着头沉默不语。“孟孟,老师点了你好多次名了,其他小朋友一遍就听见了,你在做什么?”
“我被打了„„我没有还手„„”
我几乎按照我的“案例定理”,从确认“凶手”到结案,按部就班。
但似乎孟孟不满意,噘着小嘴巴坐回到了椅子上,而我自以为圆满解决“纠纷”,说到:“下面,我们继续点名,点到的小朋友说到”。
“孟孟”
“„”还是没有回答声
“孟孟!”
“„”
“哇”一声,孟孟哭了,“老师,你别烦我了,我本来就心情不好„„” 孟孟今天怎么了?
从他的哭声中,我寻思着,终于明白一件事——
“我没有还手”代表了他的心声,让我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吧,他想说,他在说:老师,我是一个好孩子,您不是常教育我吗,打人是不对的,小朋友做错了事情可以来告诉老师,老师会教我们对的做法,然而不是去打别人,我没有还手,我是一个好孩子,而您没肯定我,只是叫别人给了我个不轻不重的道歉,我想要的其实是您的肯定和表扬呀!
睁开眼睛,我的眼角有一些湿润,是的,孩子受到的委屈往往就被老师用了一个几分钟还不到的“案例定理”解决完事,老师似乎是经过了“断案”“审案”的过程,但每个环节其实都花不了几秒钟的功夫,孩子们能心服于这个“案件”的质量吗?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再添几分“三生”教育的精神吧,我想,生命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生存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现的过程,而生活是一个不断感受的过程,教育也是一个过程,尤其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思考,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生命本身就值得尊重,因为他的未来充满希望,他的生存状态同样需要成人的不断关注,他的生活也需要得到尊重,作为教师,教育结果固然重要,而分析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个中得失也尤为显得举足轻重,所以“三生”教育提倡教育的过程也在于此,试想,孟孟真的在乎赔礼道歉这件事的结果吗,他真正伤心地原因恐怕要回到教育过程中细细寻找;孟孟要得到的是尊重与肯定,他的想法需要得到尊重,他作为个体必须受到尊重,尊重的精神需要得到发扬,老师们,“案例定理”似乎屡试不爽,是你们心中的必胜法宝,然而,孩子们的心被战胜了吗?
第五篇:幼儿教学反思案例
幼儿教学反思案例
幼儿>教学反思案例
(一)在认识圆柱体的活动中设计了第一环节,让孩子把这些不同形体的物体立起来,目的是让孩子门通过动手探索,来理解圆形是平面的,平躺着的,而球体、圆柱体等是可以立起来,是立体的,让孩子初步感知“形、体、平面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当孩子们在这一环节的表现让我惊喜,也给了我很多的感悟。
阮鸿飞已经把薯片筒等立在桌上摆好了。他现在对于如何把圆形光盘立起来很感兴趣。他捏起关盘的一边试图让光盘立稳,可是一松手,又倒了。如此几次之后还是没成功。突然飞飞光盘倒下来旋转时的样子找到了灵感。他想旋转硬币一样把圆盘转了起来。“看呀!陈老师,我把他立起来了!”方玮威则把一张硬的卡片圆形纸夹在了两个瓶子之间,拍拍手说“我也把圆形里起来了!”
其他的还也对于圆柱体、球体等东西的站立无动于衷,一心在钻研尝试如何让平面的圆形物体立起来,个个都很专注。
我知道我在操作前提要求时犯了一个要求不具体的错误。应该是如何让它们独立地长时间的立起来。这样孩子们会顺利照着我的目标发现形体的不同。可是这不也是我们老师的一种思维定势吗?
我们习惯了把门向里推,习惯了从左向右看书,习惯了把苹果立着对切,习惯了圆形的西瓜,方形的报纸。这是一种常识,但也正是这些阻止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而孩子不同,他们正是因为“无知”,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正是因为知道的少,才会多角度的提问,思考。我们要培养的创造性人才,可是我们已经无意识的抹煞了孩子大胆想象的空间,剥夺了还自由创造的机会。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有更多的思索。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
同时我们有时太低估了孩子,不敢或不知怎样给予孩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孩子们是乐于参加有一难度的活动的。这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有更多的成功的感觉。在其中也会得到多方面发展,而是我们教师或家长想象不到的。
在以后的一些活动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与思维定势,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能得到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幼儿教学反思案例
(二)观察地点:小班丫丫班
观察人物:李鑫月
观察内容:培养不随便幼儿园的东西的好习惯
观察过程:
李鑫月是个开朗、活泼、聪明又能说会道的宝宝。学习上表现的很出色,尤其是>科学课和绘画课,她对数学的感知性很强,每次老师刚提问,总是能看见她高高举起的小手,看着她机敏的忽闪着大大的眼睛,好像在对你说:我知道,让我回答吧,当然每次她响亮正确的回答总是让老师满心欢喜,除了这些,她在其他游戏活动中也是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样可爱的宝宝让人不禁喜欢。而这样的宝宝,对于这样一个老师给予希望的宝宝,我万万没有想到在一次游戏结束后,别的小朋友在游戏讲评过程中向我报告:李鑫月口袋里有好多蜡笔,刚开始我不相信,以为是李鑫月画好画后无意放进口袋里,在第一次发生“蜡笔事件”时,我只是轻轻的问了句,以后画完画要怎么样啊?她抬起头看着我的眼睛回答:“把蜡笔宝宝送回家。”并且提醒她以后不要忘了,不然蜡笔宝宝会哭的,我以为这会是李鑫月的第一次“无心犯错”,也会是最后一次,这天在欢乐平静的气氛中度过了。但没想到第二次会在事后第二天又发生了,是在看完动画片准备睡午觉的时候,宝宝们都已经爬上小床了,开始自己脱上衣,因为天冷衣服厚又多的缘故,宝宝之间互相帮忙,就当何昱浩扯李鑫月袖管时,因为牵扯,袋口冲下,只见有几只蜡笔从里面掉了出来,摔落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啪啪”声,因为李鑫月的小床就是朝门口的位置,我进来刚在位子上坐下就看到了,我真不希望这二次是真的,为了不惊动到其他宝宝的休息,我在她床边蹲下身来:这次是怎么回事啊?请你告诉我。但从她泪珠闪动的眼眶里,是委屈吗?还是惊恐?我不清楚,但我让自己再一次原谅她,也再一次提醒她:希望绝没有下一次。但没想到我的“宽容”,竟在短短的连着好几天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口袋里的大块橡皮泥,一大把彩色蜡笔,一个娃娃家的玩具,她“犯错”的证据都已经在我眼前呈现,从耐心的教育到一次次严厉的教训,让我开始对这个宝宝的品行开始怀疑,对这个宝宝失望到头疼,对于这个宝宝特殊甚至错误的“爱好”,我不得不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分析、措施:
李鑫月养成不良“嗜好”的原因:对于宝宝的教育,我们一直推崇和坚持是“家园共育”的主旨。曾经为此事我打过几次电话与李鑫月家长联系,设法通过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沟通来共同帮助解决宝宝身上出现的问题,而我发现只要一提到宝宝在家中的情况中,宝宝爷爷就反映很强烈:“我们一家都是做豆制品生意了,开了两个店,我和她奶奶看一个,她爸爸看一个,我们太忙了,凌晨 3 点就要出去干活,晚上回来宝宝都睡着了,所以几乎是一天也见不到一次面的,哪有时间管?你们老师管管么好了!”还真的是第一次听见这样的话,我耐心的说到:“作为老师,对于宝宝的各方面教育我们当然会管·····”还没等我说完,显然她的爷爷已经不耐烦了,在电话里大声说到 : “那你们好好管,不乖,要打要骂随便你们····”第一次听这句话从家长口中说出,真有点不讲道理,但我还是尽量沉住气:“但作为家长,你们是宝宝的家里人是监护人,有义务对她进行照顾和关系,和爱的付出,就算忙,也要抽时间陪陪宝宝,她需要一个适合她成长和健全的环境。”李鑫月爷爷不知是真的被触动了,还是敷衍我,停顿了 5 秒后,电话里传出 : “好的,好的”。
对于家长对宝宝的过失粗暴方式对待,不仅不能引导宝宝认识到问题,更容易让宝宝有反叛心理。更妥善的做法的是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其中原因,联系实际问题解决。为了更清楚了解李鑫月家里状况,我还多次利用放学她姑姑在接她的这段时间试图沟通,但也许是私人问题,她显得很避讳,只是笑笑然后急匆匆的带着宝宝离开了。
考虑到在家长身上找出口没有出路,我只有与李鑫月本人接触,并从平时她的行动中认真观察,我注意到有一次区角活动中,有个小朋友说妈妈回老家了,我想起了她爷爷不曾说起的妈妈,我问李鑫月,妈妈是回老家了吗?老师怎么没有见过她来接你!李鑫月神情似乎有点不悦:“我妈妈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在那里打工。”当时我只是问了一下,有点了眉目,是离婚吗?然后不久就在她们同乡的一个小朋友的妈妈的口里得到了证实,她说李鑫月是个可怜的宝宝,爸爸妈妈在她出生不久就离婚了,到了宝宝园看见别的小朋友妈妈带着她们来上宝宝园,李鑫月总是轻轻的含着泪对阿姨说 : 我也想妈妈送。她很懂得从来不要爸爸买什么东西,其实心里很是羡慕。家人忙于做生意,对宝宝的关心太少了,渐渐替代的是冷漠,让宝宝也不敢提任何的要求。
游戏时我见李鑫月一个人在位子上坐着,我有意的拿出橡皮泥,说:我们一起玩吧!她很是高兴,看的出,她对此已是心仪已久,我借机问她:“你们家有橡皮泥吗?她回答我说:没有,爸爸从来不给我买,蜡笔也没有,那天我画好了一张画,但是没有蜡笔。”她这次的表情很诚实,她接着说:有时对爸爸说要买,他一直忘记的。所以渐渐的宝宝也不提,因为当正当合理的要求得到口头承诺但不到兑现,对家人也失去了基本的信任。
李鑫月喜欢画画,我观察到她喜欢摆弄色彩,也总能搭配的很好,慢慢的,我心中有了点想法。
这个小小的要求我来帮她兑现,但要看她的表现,如果她可以在一天内不随便拿教室里的东西,在放学后她就会得到一份小奖励,当然作为老师,说了也要做到,以此提高 李鑫月的自制能力,为了让她不仅感受到改掉“嗜好”的>收获,我还给她创造机会,交给她一样特别任务就是每次绘画课或泥工课开始前,让她去发给小朋友或是分配,我都发现她能完成的很出色,而且当我表扬她帮助了小朋友和老师时,我明显看见她眼里的自信和与人分享的快乐,小朋友也更加喜欢她了。
在上学期的家长会上,对于我们班有好几个宝宝家长的情感问题对宝宝造成的影响,我简单的提了一下,当然家长之间的矛盾我们是不能解决,也没有权利过问,但希望不要影响到宝宝,请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舒适,美好的坏境,至少是“心理环境”。
刚开学 李鑫月就高兴的和我说了假期里的事,她说爸爸给她买了新蜡笔和橡皮泥了,现在可以在家玩了,希望我的一点点真诚“提醒”,真的灌输到家长心里,看着宝宝开心的笑了,我也笑了。
幼儿教学反思案例
(三)弹指一挥间,四月匆匆而过,回想在这已是葱茏馥郁,桃红柳绿的四月里,春天的气息弥漫着整个太阳岛。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更为我们的教学营造了一番清晰绿意之感,春天是勃勃生机且富生命力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皆可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之一。都说大自然的奥妙是自然设置的课程,无需老师多加赘语旁添,孩子自会发挥其本能,迸发其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不断观察、摸索、操作自己所感兴趣的,以获新知。
四月的校园春意盎然,学校操场上的草坪越发翠绿和拔高,夹带着晨曦的甘露于阳光之下晶莹发亮,然而,早晨的空气总是清新令人舒畅的,此时也是正适合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待到天气晴朗之时,我们会组织幼儿到操场去活动,或在操场玩手影,或给旁边的草坪除杂草亦给花儿浇浇水,宝宝们兴趣较浓,他们跟在老师的后面,变成一架架小飞机,一只只可爱且自由自在的鸟儿在操场上飞翔,宝宝们玩的不亦乐乎,其中,有及个别的宝宝脱离队伍,自个儿在操场上奔跑,这时老师就要极度提高警惕注意宝宝们的活动安全。在给小草除杂草给花儿浇水的时候,宝宝们显得很积极,跃跃欲试。在老师的安排和指令下,宝宝们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活动,有些宝宝难以分辨杂草和小草,往往会将小草拔起交给老师,这时就需要老师细心指导帮助识别。也有些宝宝发现旁边的花儿很漂亮,树叶油光发亮,会将其摘下,在这过程中宝宝完全是出于无意识的,只是出于喜欢,而保护意识也是在其之后了。当回到班级的时候,老师应对此次的活动进行小结,教育时机由此把握,以让宝宝们形成初步的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例如:“如果我们把漂亮的花儿和树叶摘掉了,树伯伯会很生气的,我们的花儿和树叶也会很难过很难过,小朋友在拔杂草的时候要分清楚小草和杂草,如果拔了小草它会痛的哭起来的,那么下一次它们就不请我们去帮忙了”。以此种种,老师拟人化的语言更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通过这次的教育后,在此类活动中,以上的情况明显减少,宝宝们很少去摘花和树叶,然而在除杂草的时候也能较为准确地将杂草拔起,宝宝们总会开心地跑过来:“老师,老师,我找到了,给你。”在表扬一番之后,他们更开心地去寻杂草了,过后我们一起将今天的“战利品”带回去送到垃圾桶里。在这浓浓的春意里,户外活动更能引起宝宝们的兴趣,他们就像一只脱缰的小马,尽情地在操场上奔驰,感受绿意,呼吸春天的气息。
室内教学活动,应从晨间来园说起,这个月,宝宝们都比较积极主动入园,心情愉悦进班级换堡服、堡鞋,参与晨间活动,有及个别的宝宝当哭宝宝,在家长配合下,老师采用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方式帮助该宝宝融入集体活动中,让宝宝喜欢这个集体,喜欢上幼儿园。
在本月的教学活动中,我渐渐熟悉了吉的堡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当中,也初步了解了班级里的宝宝,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学习实践,学到了学校里从未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汲取水分。在此同时,我深感由于经验的不足,许多方面力不从心,未能达成。在本月的课堂中,常规明显有所好转,宝宝们也比较配合,很认真投入,这让我很是欣喜,从而增加了自信心,渐渐地就放开,大胆地去与宝宝交流,并收获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常规上还存有一定问题,缺乏语言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言语过于成人化,这是需要改进和填补的地方。再则就是如何在宝宝面前树立威信?和如何与家长交流?成了我心中的一大困惑,我想,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经验吧,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