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案例
幼儿教育案例一
案例一:“内向”的峰峰
刚入小班的峰峰身体很强壮,性格却非常内向。每次活动,他总一个人缩在后面不愿表现自己;每次上厕所,他总是最后一个进去,最后一个出来,有好几次还因不会擦屁股而拉在了裤子里。一次午睡时,老师发现他的小脸蛋涨得通红,问他怎么了却什么也不肯说。我马上意识到他可能要上厕所了,便蹲下来凑在他耳边说:“是要上厕所吗?快去吧。如果不会擦屁股就敲敲旁边的门,我会来帮你的。放心,我不会偷看的,也不会告诉小朋友。”他看看老师又看看小朋友,“放心”的来到了厕所里„„
幼儿教育案例二
案例二:“他们都不理我”
晨晨是班里的“小捣蛋”,总是在老师和小朋友不注意的时候出点“小状况”,小朋友们很少和他一起玩。在一次音乐游戏中,他伸出脚绊倒了正在跳舞的可可。可可顿时大哭起来,而他却一脸不在乎地又蹦又跳。老师当场就批评了他。没过多久,他又伸手扯掉了烨烨头上的蝴蝶夹子。这次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在活动过后找他聊了天: ——喜欢老师和小朋友吗? ——喜欢。
——那为什么要用脚绊倒可可,又扯掉烨烨头上的蝴蝶夹子呢? ——他们都不理我。
短短的几句话就透露了他的原因:原来他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注意才这样做。
幼儿教育案例三
案例三:“妈妈„„”
涛涛从出生到现在就从没离开过妈妈。刚上幼儿园时一个劲地哭,怎么哄怎么骗都不听,哭累了就趴在窗台上,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户外游戏时,他的小手一直拉着老师的衣角,就像一粒“小牛皮糖”,粘着不放。老师耐心地陪着他,给他讲故事,陪他做游戏。慢慢地,小手放开了,也愿意做到小椅子上听讲了。上厕所的时候,又跑到窗口,朝着窗外喊:“妈妈„„”老师摸摸他的头说:“涛涛,上厕所了。”他依依不舍地跟着老师来到厕所里。
让幼儿适应集体环境
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本身就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新环境中的各个因素有可能引起他们不安的心理。每个孩子的发展不一样,适应新环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纲要》中还提到:“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的发展不一样,适应集体的方式也不一样。
以前,当一个孩子行为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利益时,我常忍不住把这个孩子隔离起来,或让他坐一边。几次下来发现,这样不但没使这个孩子改正,反而让其他孩子也学会了这样。其实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以这种方式在同伴面前实现其愿望,获得同伴和老师的关注,还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鼓励他再次这样做,还会使大家认为他非同寻常,把他看作是“勇敢”的人,不久就学会他的样。后来,我学会了“偷听”有这种行为的孩子的内心想法,找机会与他共同交流,使他认为老师是喜欢他的、重视他的,让他有被人重视的安全感,再慢慢引导他改正。在案例二中,如果当时我还像以前那样做的话,可能就会使他沾沾自喜,再次这样做,还会导致和他有同样想法的孩子也学他这样做。现在我用了最直接的聊天方式,不但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还让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经过老师的引导,自然改正了错误。正是给了他这种归属于自己的安全感,才使他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明白自己的重要性。
这样“外向”的孩子需要安全感,内向的孩子更需要安全感。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一书中,一位教育家这样说道:“内向不是一个错误,只不过内向的孩子不太合群,显得不那么热情而已”。如果把他孤立或排斥在外,无意中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老师,必须接受内向的性格。如果遇到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就一定要接受这个事实,一定要让他知道自己是受欢迎的,这很重要。假如案例一中的老师不顾孩子的心理,口气生硬或者强制性地让他上厕所,可能就会导致他更加内向,可能以后再也不敢上厕所了。而几句简单的悄悄话,不但让他解决了自己的生理需要,更让他感到自己是和别人一样重要的,使他有了安全感。象这样的幼儿,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引导和鼓励,才能让他在原本 “不安全”的思想中释放自己,给他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进入集体,帮他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他安全感,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快地适应集体的生活。
在孩子心里,妈妈就是保护神,离开了妈妈就等于离开了安全,只有跟妈妈在一起周围的一切才是安全的。在我们成人的内心世界,安全感也很重要,更何况是几岁的孩子。案例三中的涛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有比别人更强烈的“恋母情结”,有比别人更难度过的“心理断奶期”。他每一次的叫“妈妈”就是他这种情感的释放。这时,作为他的老师就应及时给他这母亲般的安全感,消除他进入新环境的不安与孤独。幼儿园的儿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像妈妈。”当我们从孩子的内心深处听到这样的声音时,心里是何等地欣慰,可千万别让这句话成了一句空话。关注幼儿首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不是教育者,而是幼儿的合作者、鼓励者和支持者。
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没有安全感就没有了希望。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美好的希望,理解他们,关注他们吧!让他们行走在安全的世界!
第二篇:幼儿家教案例
被宠坏的“小公主”
开学初,孩子们来到幼儿园,他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有的幼儿能高高兴兴地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哭也不闹,可有的幼儿一看到妈妈走了,急着哭了起来,有的孩子被老师抱着哄着也就不哭了,他们能安静下来了,会听着老师讲话了,会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了。有的幼儿却哭个不停,喊着要爸爸妈妈,不让爸爸妈妈走。xxx就是这么一个小朋友。她一进幼儿园就哭闹个不停,拉着爸爸的脖子就是不松手,不让爸爸走。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的,而且在一天的活动中,总是自己坐在一个角落里,饭也不吃,觉也不睡,脾气很倔强。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家访,从家访中我们了解到xxx小朋友平时都有奶奶带着,爸爸妈妈要上班的,这孩子在家里吃饭都有大人喂着,而且平时大人也比较地宠爱她,养成了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而且听她奶奶和爸爸说这孩子脾气很倔,一不顺心就要发脾气还要摔东西。
二、思考与分析
xxx从来没上过托儿所,也没长时间的离开过自己的亲人。对一个刚满3岁的孩子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自然会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有的幼儿开始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独来独往、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新生入园的不适应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压力:
1、客观上陌生的环境带来的压力:全新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作息制度都需要年幼的孩子去快速适应。
2、心理环境的变化:他们担心自己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如吃饭、午睡、小便、穿衣、喝水怎么办?这些是带给幼儿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三、指导策略
针对这些原因我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来对待。
1、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我就从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照顾,让他们消除顾虑,安心来园。针对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一特点,我采取听听故事、做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稳定幼儿的情绪,蹲下身子来跟他们说说悄悄话,抱抱他们,尽量缩小我们之间的距离,帮助幼儿消除陌生感,愿意亲近老师,让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每天当孩子来园的时候,我就从她爸手中接过孩子,笑眯眯地说:“来,老师抱,老师也是喜欢你的。”带她去好玩的地方,给她玩好玩的玩具,慢慢地这孩子好象平静下来了。
2、我们把孩子的进步及时地和家长沟通,让孩子的家长也能了解孩子的在园的表现,并且有的放失地配合教育,孩子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进步从而愿意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
三、建议:
告诉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轻松入园,给幼儿一点心理上的准备。
1、刚入园的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大人要把他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担心父母不喜欢他,不要他了。因而,告诉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仅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上幼儿园,还要让孩子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父母是想让自己交更多的朋友,学到更多的本领。初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就要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用小勺吃饭,会正确的咀嚼、吞咽;大小便会告诉老师;会自己穿脱鞋子,有良好的午睡习惯等等,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孩子因不会或不甘而造成不必要的忧虑和紧张。
2、让幼儿学一点交往技能。3岁左右的幼儿,自我中心的特征十分明显,加上又是独生子女,与同伴交往能力差。有的争强好胜,有的胆小怕事,有的看见滑梯等运动器械上有其他孩子,就不敢玩。因而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应有意识多让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在交往中,帮助孩子学会一些交往的技能。如告诉他想玩的玩具在别人手中怎么办?别人碰了你怎么办?等等。注意要正面引导,那种“谁打你,你就打谁”的方法不可取,容易造成孩子是非不明,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3、分别时坚决果断。送孩子入园时,家长要与老师密切配合,统一思想,减少孩子不切实际的期盼。家长送孩子入园后,要果断离开,不能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又回来,与孩子相对泪汪汪的。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会让孩子以为只要一哭闹,大人就会满足要求,这样也会延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过程。
匹诺曹
案例描述:
班上有个孩子经常说谎,有时还会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于是,我把幼儿的这些情况告诉了他妈妈。
于是,那个妈妈对他的孩子说:“小朋友千万不可以说谎喔!说谎的人鼻子会变得很长,像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说谎就是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幼儿偶尔说谎,人们还能容许,但经常说谎总会令人不快。幼儿的说谎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变坏。说谎原因多种多样,有来自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也有的是由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也可能大人说谎小孩受其影响而染上恶习的。因此,幼儿说谎,如果问题在于大人,大人应当“三思而行”,问题在于幼儿,大人只要给予必要的正确教育,并且身体力行,问题不难解决。
反思:
突然想到:其实当她如此对孩子说的时候,不也正是在说另一个谎言吗?
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我在想:有时候我们在从事一些教导或规劝时,是不是也曾犯了类似的毛病?是不是用谎言教导谎言?我有没有犯过类似或比其更严重的错误?我不由得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行。或许有过,或许没有,自己似乎从没注意过这方面的问题。而今天,这刹那间的顿悟,我相信还来得及,毕竟还有几十年的教育要
从事,要继续。
当我在师范读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为'师范'也。”那时,我只是从理论上知道“师范”的大意。今天,我真正领悟到了“师者,人之楷模也。”一件小事,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足可以影响一个小孩,教师这职业是神圣的,是崇高的,是伟大的。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更要注意那些不经意间会犯的错。做教师的不仅要会学习,更要会反思,也要会反省自己。假如,今天没看到这段话,假如看到后没有多加考虑,那么,明天,我会不会成为这段话中那孩子的母亲呢?答案是:很有可能。于是,我明白了:在言谈之间需要常保持智慧和清醒,特别是在教育孩童之时。
到底该怪谁
一天下午外出开会时,我接到一通怒气冲冲的电话。电话是一位家长打来的。原来他的 女儿今天一放书包,衣服没拿就急匆匆的冲出教室跟爸爸回家。路上小姑娘一句话也不说,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爸爸看了觉得不对劲,就问女儿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被老师 批评了?还是被小朋友欺负了?女儿什么也不说只是摇头。回到家爸爸觉得女儿身上味道怪 怪的,脱下女儿裤子一看,原来小便小在身上了。于是爸爸打电话给了班主任F老师(两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想跟老师打个招呼——女儿胆子小,什么事情都不敢说,希望老师多关心一下。可没想到接到电话的F老师听了家长的话说:“我不知道,下次小便要对老师说。”家长听了很恼火,打电话给我(F老师是我的搭伴老师)说:“孩子在幼儿园出了什么事老师竟然说不知道,太不负责了!你们幼儿园老师怎么当的?一句不知道就没事了吗?”听了家长的反映,我马上安抚家长,表示一定会查清楚事情的原由,给家长一个答复,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注意。第二天我找到了该搭伴教师,该教师一脸无辜的对我说:“昨天你不在,我一个人忙死了,真的没注意到,我接到他的电话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二、反思
在幼儿园,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整体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它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经 验的要求很高。对青年教师来说,这种要求更甚。我们中班年级组的青年教师特别多,12名教师中有7名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有干劲,但因为教龄段,缺少经验,方法。尤其在家长工作方面,十分胆小被动。因此,家长工作日益成为她们的“心头之痛”。主要有两种表现:
1、怀疑与退缩。一些青年教师觉得自己刚刚毕业,没有经验,家庭育儿经验更是缺乏,因而总怀疑自己说的话家长是否愿意听,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长是否愿意照着做。这些潜意识中的想法在行动上表现为,在与家长实际接触中不知如何说活,甚至还未开口脸就先红了,或者尽量避免与家长打交道。
2、定位不准,难以获取信任。由于没有做家长的体验,体会不到父母对子女的那份情和爱,因此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怨言:“某某小朋友的家长真难缠,今天孩子离园时有点不高兴,便夹兴师问罪,怀疑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吃了什么亏”;“某某家长更厉害,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欺负小朋友,受了点委屈回去告状,已经跟她讲清事情的缘由经过丁,还要叫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寻根究底,好像天底下只有他家孩子最宝贝似的,烦死人了”„„青年教师遇到此类问题时,情绪易激动,不能冷静地从家长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又不善于与家长及时沟通,所以常常会因误解而导致家长不满。
三、调整
那么青年教师如何克服自身不足,发挥自己的有利因素,更好地与家长协调,提高家长 工作的实效呢?针对我们中班组青年教师多的特点,我开展了以下工作:
1.利于非式教研活动15分钟定期培训,由成熟型教师轮流介绍自己的家长工作心得,从聆听成熟型教师的一个个家园关系案例中分析,摸索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措 2.师徒接对,答疑解惑:通过组内成熟型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师徒接对互助,在实际工作 中给予青年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
3、开展“提高青年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专题研讨,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给青年教 师提供家教指导的理论支撑。
四、启示
需要加强青年教师家长工作的几个能力:
l.反思能力:面对家长的不信任,青年教师也要进行深刻反思,是否因为自己在工作中不够主动,是否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是否自己没有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等。反思自己才能发现存在的不足,才能有针对地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向他们学习做家长工作的技巧,迎头赶上,相信会赢得家长的信任。
2.抗挫能力: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少,在处理家长工作中难免会有不足,这是构成青年教师家长工作失利的内因;而来自家长方面的挑剔、对青年教师的不信任是构成青年教师家长工作失利的外因。面对挫折、困难,青年教师要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面对困难迎头赶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赢得家长的信任。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青年教师只要具备了这种不怕困难、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就一定能出色地做好家长工作,使家长对你刮目相看。
3.交往能力:幼儿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育孩子,还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家园配合才能更好地使孩子获得发展。和孩子打交道是一门学问,和家长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青年教师在和家长交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带着消极情绪面对家长,用词都要经过反复斟酌。要善于捕捉家长随意中说出的话,即使发现家长对自己有误解,也不要盲目地否定自己或对家长产生戒心,应了解家长的心思,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与家长开诚布公地交流,才能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老师,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
总之,家长工作是细致、耐心、持久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认真对待。即使面对家长的不信任、不理解,但我坚信,真诚是解除误会的良药,只要我们是以诚相待,遇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用宽容的心态给家长逐渐理解自己的时间,以爱心去面对每一个人,以教育技能技巧去引导家长,相信家长会放心地将孩子交到年轻老师们手中的。
第三篇:幼儿家访案例
家访案例
姓名:雷柯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10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雷柯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她的性格就像男孩子一样,自信心强,比较勇敢,敢于冒险尝试新鲜的食物。
家访体会:通过此次家访我了解到雷柯的爸爸、妈妈经常在外工作,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三个孩子,并且三个孩子都特别小。由于是孙辈的,比较疼爱,凡事都依着、顺着,所以变得比较任性,比较好动。我觉得我应该在幼儿园多加强教育她,为她讲道理,有进步后多鼓励她,使她有信心做好,让家长在家里巩固在幼儿园养成的这些好习惯。
家访案例
姓名:雷晨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17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雷晨是一个特别乖巧懂事的小女孩,活泼开朗,观察力特别强。尤其是跳舞特别棒,不但老师说她跳的好,家长也对她赞不绝口。
家访体会:以前都是妈妈在家带她,爸爸妈妈也比较疼她,有点溺爱。而最近她妈妈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可能在生活方面比较注重,只照顾孩子吃饱穿暖孩子在自尊上有点受打击,总感觉有点自卑,所以没有以前那么开朗了。不过她妈妈经常打电话询问雷晨在园的表现,也跟我交流她的家庭教育方法,征求我的看法,她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正确了她继续坚持,不正确她会尽快改。我觉得有这样的家长确实很难得,注重孩子得身心发展,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很有益。
家访案例
姓名:丁力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24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丁力是一个腼腆、内向的小男孩,在园表现良好。就是比较爱哭,当他犯错误时,老师还没批评,他就哭了。
家访体会:丁力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孩子都由丁力的爷爷奶奶照顾。丁力弟兄两个,还有他叔叔家的一个小孩。所以孩子比较多,农村家庭的农活也比较多,爷爷奶奶任务比较重。在孩子的身体方面照顾的比较好,孩子吃饱穿暖管的比较及时,但在孩子的心里健康教育方面做的很少,所以孩子从小到现在性格都比较内向。我告诉他们,这种孩子要多鼓励多发现他的有点和进步的地方,让孩子知道你肯定他,他才有信心做的好,也敢于去做。
家访案例
姓名:张理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1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张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热情、活泼、开朗,活动中积极发言,总能起到一种带头作用。张理跳舞非常的棒,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就是特别倔强,不认错。
家访体会:这个孩子的家庭比较特殊,是单亲家庭,只有妈妈,妈妈也经常在外打工。所以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姐弟两个,爷爷每天要送他们两上学,对张理的要求也比较严。由于爷爷的年龄较大,和孩子代沟比较深,在家庭教育方法上也不注重科学性,孩子不听话了就骂,再不听话就打,有时可能会冤枉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倔强到不认错。通过和家长交流,我告诉了他们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比如要多鼓励孩子,当孩子犯错时,要听听孩子的意见建议等。
家访案例
姓名:王凯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2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王凯是一个特别听话、懂事的孩子,在园表现非常好,但性格内向,很少与小朋友、老师主动交流。
家访体会:这个孩子的家庭比较特殊,爸爸因病去世,只有爷爷、奶奶、妈妈照顾。妈妈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在外打工,所以王凯直接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在生活方面照顾的很周到。但在孩子的心理发展方面做的较少。可能由于爷爷奶奶的年龄也大了,共同语言比较少,孩子有什么心事也很少告诉爷爷奶奶,导致他在人际交往方面很欠缺。
家访案例
姓名:王翔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2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王翔性格开朗,活泼、聪明。但就是比较好动,在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游戏规则。
家访体会:王翔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和孩子见面的时间不多,他现在由外公、外婆照顾,对孩子比较宠。爸爸妈妈也因为不能及时教育孩子在心里上比较歉疚,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尽力满足,和孩子见面的时间里,尽量哄着孩子,所以家庭教育被忽视了。外公外婆同样也因为孩子长时间没有父爱母爱,多以比较惯孩子,顺着孩子依着孩子,就导致了他比较好动,不遵守规则。不过他妈妈经常打电话和我交流沟通,询问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希望她可以在电话里给孩子传递她的爱,同时也鼓励教育孩子。希望他可以改掉这些坏习惯。
家访案例
姓名:葛坤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3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葛坤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的孩子,但也非常调皮,容易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并且比较爱告状。
家访体会:这个孩子家庭比较特殊,爸妈离异,爸爸在外打工,家里由奶奶照顾。由于奶奶和孩子之间有代沟,没有共同语言,也因为奶奶说的她心里事多,根本没心管孩子,能在生活上照顾已经很尽力了。所以孩子犯错误了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他爸爸脾气也非常不好,经常也打孩子。孩子逐渐也习惯里这种教育方式,所以说教的教育方式对他根本没用。家长在心理教育这块很不重视,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所以孩子比较调皮,爱捣乱,以这种方式获取老师家长的注意。
家访案例
姓名:邵江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1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邵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绘画特别棒。室内活动时表现还好,但在室外活动时就变得格外调皮,不遵守游戏规则,思想总是游离在活动之外。
家访体会:邵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家里的农活较多,对孩子的教育大多也是身体方面的吃饱穿暖,或者看看孩子有没有写字之类的,缺少孩子心理方面的辅导。总是让孩子顺从家长的教育,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当孩子做的不好时,家长就是体罚教育。导致孩子对老师的说教不理睬。不过我认为这样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是信任,老师可以对他提出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鼓励他完成,当他完成后及时给与肯定,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使他变得自信,乐于主动去完成任务。
家访案例
姓名:杨浩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1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杨浩是一个内向、腼腆的男孩,在幼儿园表现一般,活动中很少回答问题,胆小、不自信,并且很少主动与老师、小朋友交流。
家访体会:这个孩子的家庭也比较特殊,父母离异,他由爷爷奶奶抚养。家里也就他这一个孩子,所以和他有共同的语言的人比较少,孩子在家里语言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我认为他的胆小、不自信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尤其与体罚教育有关。当孩子犯错时,爷爷不会寻找原因,只是一味的批评、体罚孩子,孩子也特别害怕他爷爷,慢慢的孩子更加胆小了。我认为这样的孩子坚决不能体罚,批评时也要注意方法。应该多鼓励让孩子变得自信。
家访案例
姓名:魏子桐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4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魏子桐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聪明的小男孩,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懂得的课外知识特别多,想象力也特别丰富。就是一紧张便会口吃。
家访体会:魏子桐的爸爸是中学的教师,妈妈开理发馆,家庭条件还可以,爸爸妈妈也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为他订阅了幼儿画报还有其他课外书,孩子的课外知识特别丰富,爸爸妈妈的家教观念先进,孩子比较有主见。但孩子可能从小形成了这种习惯,和别人同时说话的时候,他便抢着说,就会出现紧张口吃的问题。我试了几次,鼓励他慢慢说话,并且不要紧张,老师会耐心听他表达他的意见,这样他便会好点。我把这点告诉了他妈妈,她妈妈很赞同,表示和老师共同配合帮他改掉口吃这一问题。
家访案例
姓名:葛文强 班级:大一班
家访时间:2014年4月3日 家访教师:王珂瑛
幼儿基本情况:葛文强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在园表现较好,就是知错不改。
家访体会:葛文强爸爸妈妈的文化程度较低,家教观念比较传统。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是女儿,这个儿子最小,家长对孩子也有点溺爱,所以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家长对孩子教育时也是说教,不管用了就顺着孩子、依着孩子,所以孩子也渐渐熟知了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当家长没有满足他的需求时,他便会发脾气、哭闹,直到达到他的目的。家长一次次的纵容便使孩子的这种还习惯愈演愈烈,成了恶性循环。以致现在这个孩子知错不改,犯错时老师不能批评,不然就号啕大哭。我觉得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慢慢的改变他。
第四篇:幼儿家教案例
幼儿家教案例
现在的孩子很多成了“两面派”,在幼儿园和在家表现像两个人。幼儿园老师花了很大力气培养的的各种能力,许多孩子一旦到家中,又什么都不会做了或者没有任何机会做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现象】
可可在幼儿园一直给老师感觉都是很乖的,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就是动作不够快,一到吃中饭的时间就开始耷拉着脑袋,老师稍微催一下,可可马上能很快吃完,中午睡觉只要老师坐在身边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周末在家的情况妈妈和老师说,早上可可会在床上磨磨蹭蹭地穿衣服,“来,可可,奶奶帮你穿,你穿的太慢。”奶奶抱过可可,三下两下穿好衣服,可可也停止了穿衣服的动作,任奶奶摆布。午饭时,开始可可一个人吃着,饭粒,汤汁弄得桌面都是,于是,奶奶赶紧拿过他的碗勺,“瞧,你脏的,来,奶奶喂你!”可可就被动地在奶奶汤勺拿到嘴巴时动一动嘴巴。吃过晚饭,可可看见有小朋友在院子里玩,马上会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回家时弄得身上满是脏„„”
【家长反思】
大人们经常认为弹琴、看书、画画等才是学习,其他的则认为可有可无,等长大以后学也来得及。我们总相信孩子长大后能干成大事,但现在还小,所以不需要也不允许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发现自己的能力,而是怀疑他们的能力,限制他们的发展,似乎总在说:“你还小„„”孩子的主动性被扼杀了。这样,孩子就觉得算了吧,没办法和父母相比,不用努力了,以后吃饭妈妈喂,衣服妈妈穿,这样更方便一些。当孩子更大一些的时候,如果你再对孩子说:“帮妈妈把碗整理一下吧,帮妈妈给花浇浇水。”孩子可能会说:妈妈,“我正在看书呢”或“先等一下。”结果一天过去了,他还没做这件事,或者他也很奇怪,这种事情干嘛非扯上我„„ 作为家长,常常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孩子到某种年龄才能做某种事,否则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但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我们却人为的推迟了孩子学会本领的时间。
【对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中深受其害。”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家长会思考着,:为什么不学
学幼儿园老师的做法,平日了也给可可制订一张生活情况记录表呢?于是,可可妈妈画了一张表格贴在墙上,表格内容有以下几项:独立用餐;自己穿衣服;自己入睡;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整理玩具、图书;帮家长做事;关心他人;学会新本领;聪明的主意。妈妈和可可约定:每个项目有进步就可以贴一个五角星,得到10个五角星就可以得到一个大红花,三个大红花可以换一份礼物。到时,我会和他一去挑一件有意义的东西。
【现象】
条件一公布,可可每天都嚷着开始奖励五角星了。早上,按时从床上起来,自己主动的去刷牙洗脸,然后自己吃早饭,每天上幼儿园之前都要自己穿衣服,一开始衣服穿的很慢,有时分不清反正面会穿反,穿完之后看起来也不是很整齐,但是可可很愿意自己穿,时间久了,他就会分清衣服的反正,并且穿的很好。他也特别愿意干家务,尽管有时候越帮越忙,越帮越乱但是我们总在一边鼓励他。刚开始记录表格时,可可还是要家长不断地提醒,进行指导训练,才达到要求,如如何整理房间的时候,告诉他家里物品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用完东西要放回原位,他的这些物品的“家”在哪里就放在哪里。一旦孩子有了目标,他的动手能力就渐渐增强,拥有礼物时心里充满成就感,从而培养他的自信心,也更加珍惜通过努力而获得的东西。
【评析】
有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想来个“我自己”。家长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他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家长应抓住这各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抓住孩子的特点,创造机会让孩子劳动,本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同时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手,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信心,不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自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表扬激励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收到良好的效果。表扬激励是一剂良药,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持续不断的鼓励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自理能力就会在鼓励中自然养成。一般来说一个好的习惯培养需要98天。自己的事情自己所,以生活中的点滴来引导、培养孩子,给予孩子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幼儿案例 六六
每个班级都有个“特别”的孩子,我班也不例外。六六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儿,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身边的事物所影响,爱乱发脾气。每次上课时总爱东弄弄,西弄弄,左碰碰,右敲敲,一遇到什么不顺他心的事就发飙。有一次集体活动时,小朋友们整理好玩具把小椅子搬来坐中间,而这时的六六,还在地上打滚,于是,我将他拉起来,让他坐在位置上,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但我一转身他又到地上去了,我又再次将他拉起来按住,过了好久才放开,然后在旁边静静的观察。发现才过了一会儿他又在那动了,手抖抖脚动动,眼睛到处乱看。这时,一个小朋友拍了一下他,他马上拍回,大概拍的太用力了,那个小朋友就向我报告说:老师,六六打我。”六六一听生气了,突然站了起来把椅子一摔,气呼呼的瞪着那个小朋友说:我没有,你说谎。还行冲上去打那个小朋友。我及时的制止,但他不听在地上打滚、尖叫、踢凳子、抓衣服,情绪非常的激烈。
从上述可以看出六六多动不是有意的顽皮而是对自己的行为难以控制,六六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让其安静下来难度较大,但当我提醒时,他还是能听的,原意去做。当别的小朋友引起他的愤怒或伤心时,他的情绪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导致举止行为缺乏思考和判断,意识不到被椅子砸去的危险性及砸伤别人的危险。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学习、交往困难,也打扰了其他小朋友上课。所以我和其他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采取点措施帮助六六。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常常主动与他交流,当他一进门我就主动跟他打招呼,边做手中的活边找话题和他聊天,尽管他总是不回应我;一旦空下来,我就找他玩,甚至有时拉着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玩。每次他的爸爸妈妈来接六六,我就和她们聊聊六六在园的情况,给他们灌输一些“育儿经”希望他们不管工作多忙都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平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也要关心孩子其他各方面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每天观察六六的生活的点滴,敬克能去挖掘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去表现,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仔细耐心的帮助他,对他微小的进步要加以肯定。如叫他帮忙塞小椅子,然后用惊讶的语气对他说:呀!六六的小椅子塞得真整齐,幸亏你的帮忙,老师才能做更多的事,谢谢你。又如六六能自己穿脱衣服,所以当他穿午睡穿好衣服时,表扬他:我们班六六真棒,衣服穿得那么好,像个小大人,其他小朋友要向他学习哦。一些不时的鼓励会让他对自己充满自信。
好动的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差,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经常会出现反复动摇现象,因此幼儿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次教育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于是我打算和他“打持久战”对他不苛求过分安静,不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而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一点一点的来。加强他的自制力的训练。在一日活动中,我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其自制力。他经常把玩具乱丢,不懂得归位放好,我就带他捡起来并整理好。吃饭时,他老爱玩饭,玩得差不多了才吃,所以我就静静的坐在旁边用童趣的语言提醒他或当他没吃一点事就鼓励他:咦?六六的小山又矮了一点,六六搬运功加油哦!此外我还对他加强注意力的训练。在各项活动中培养他的注意力,督促他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现在的六六虽然还是会在吃饭、上课时动来动去,但只是偶尔。有时小朋友不小心弄到他,他也不会发脾气了,会静静地听这个小朋友解释。最令人惊喜的是,六六喜欢上了画画,有时候他妈妈玩来接他,他可以静静的坐在位置上画好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