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家庭教育案例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背景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家长对子女的百般溺爱和过多保护,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即“任性”的习惯。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描述
又到吃饭的时间,我们一家人正吃饭。家里养的小狗从门缝里钻了进来。儿子见了就要把它赶出去。我说“你快吃,不要管它。”儿子一下就赌气了,说“: 你不把它赶出去,我就 不吃饭了。”我听了就很生气,训了他几句。儿子不但没听我的,反而哭着跑了出去。我妈妈见了就把小狗赶跑了,并把儿子连哄带诱拉了回来。而且还当着儿子的面说我什么什么不好,儿子才不哭了继续吃饭。我与儿子的“较量”又以儿子的获胜而告终。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面对现代家庭中这样常见的事例,我不免思索: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孩子的任性是儿童的心理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 至7岁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所谓不可逆性就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重新回到起点,从另一面去思考问题。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正因有这样的特点,儿童一旦有了什么想法,就很难改变。
其次,孩子的任性还是父母长辈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如今的家庭中,除了孩子的父母亲,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孩子是他们手心里的宝,只许爱护,不许伤害。况且他们还认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给孩子吃好点、穿好点、玩好点是应该的。尽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也认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而不去纠错,反而去迁就孩子。正因为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我们的独生子女们才更加会“撒娇”。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指导
分析了原因后,我认为要改善现代家庭独生子女“任性”这一普遍问题,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让孩子更任性。因为他有“靠山”。
2、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对子女的要求要符合儿童发展水平和特点,尤其要从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别人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是为你好”等这样简单地说教。从而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将某种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3、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和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示理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切忌独断专行,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说的不对,也要道理说服。
当然家长本身的为人处世和以身作则是最为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也行”等古训同样是不变的道理。
第二篇:幼儿家庭教育案例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
一、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生完孩子后,将孩子留给父母照看,自己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等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到自己身边。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相对比较溺爱孩子,只注重孩子的吃穿,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习惯、性格的培养,等孩子上学来到父母身边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
二、案例描述
茜茜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现在上幼儿园大班。她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着,3岁上幼儿园时爸爸妈妈将她接到身边,爸爸妈妈开餐馆比较忙,平时遇到茜茜不听话或做错事,总是不去理睬或者以暴力解决。有一天妈妈生病,躺在沙发上休息,可茜茜却坐在边上看动画片,声音放得很大,妈妈让她把声音放小点,她就是不听,妈妈生气地将电视关了,茜茜不说话,等妈妈刚躺下,她就把电视打开,妈妈再关了,她又打开,最后以妈妈将茜茜狠狠打了一顿结束。
三、案例分析
针对此案例,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孩子的任性是儿童的心理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 至7岁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所谓不可逆性就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重新回到起点,从另一面去思考问题。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正因有这样的特点,儿童一旦有了什么想法,就很难改变。
2、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总是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孩子是他们手心里的宝,只许爱护,不许伤害。尽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也认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而不去纠错,反而去迁就孩子,这样就形成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的性格特点。
3、生活、工作繁忙使家长采用了简单暴力的教育方法。遇到问题不与幼儿沟通、讲道理,而是采取置之不理或是简单暴力的方式解决,使幼儿形成了叛逆的心理,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案例指导
分析了原因后,我认为要改善茜茜的家庭教育问题,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给与重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多与幼儿沟通,不能采用简单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2、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对子女的要求要符合儿童发展水平和特点,尤其要从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你就要这样做的”、“不能做什么”等这样简单地说教或通过暴力使幼儿听从家长。要给幼儿讲道理,与幼儿沟通,使其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要求”。
3、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家长和子女感情沟通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的合理行为要求表示理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行为要求,家长切忌独断专行,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说的不对,也要道理说服。
当然家长本身的为人处世和以身作则是最为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也行”等古训同样是不变的道理。
交道镇中心幼儿园
2014年4月10日
第三篇: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是幼儿园和家庭,但家长们往往把幼儿园当做了教育幼儿的主体。但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而家长应该重视的不仅是幼儿园环境,还应该有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每个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其他幼儿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然后在幼儿园中教师往往按着普遍的大众的教学方法教导着每一个儿童,在幼儿园中存在很多性格不一,习惯不一的幼儿,但是老师只能在照顾大部分幼儿的前提下花较少的时间对个别儿童进行特别指导,这往往是不够的,于是便出现了家园合作,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对幼儿实行更好的家庭教育,有效的实现家园合作。使幼儿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在一方面,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两个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争执,更多表现出来的不是宽容不是理解,更多的认为自己没错,都是对方的错,然后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这样的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这便需要家长的合作,需要家长配合并在家庭中就要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有宽容理解的心态。因此,家庭教育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并且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等特点。首先是启蒙性,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幼儿生长的首要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同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第二便是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第三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呢?不是说是要让幼儿在家庭中学习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数字语言,做多少作业,而是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引导和习惯教学。
那家庭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呢?什么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的教育行为。它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研究发现有这样几种类型:积极型、严厉型、成就压力型、溺爱型和极端行。最后概括分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民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会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利,满足孩子合理要求,正确对待孩子犯错,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这种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自尊、自信、自律性强,具有创造性,社交能力强,具有成就动机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性特征。而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交往需要沟通和交流,沟通是联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纽带。民主权威型的父母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不管自己工作有多忙多辛苦,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陪他们玩游戏,听他们讲各种有趣地事情,给他们说故事,和孩子成为朋友,让幼儿与家长之间不再有隔阂,彼此的心灵靠得更近。幼儿与父母有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就会变得开朗、外向,愿意自我表现并会对自我进行肯定。幼儿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一个经过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会使幼儿的自信心大增,变得积极向上
权威型:权威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以家长说了算,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在权威型家庭中充满着严肃的命令、规范和要求,父母对幼儿的行为有着绝对的控制,他们不能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性地、盲目地按父母的指令做事,逐渐失去自我和丧失自信,遇事后只能习惯性地等待着父母替自己解决,而不会主动去处理问题,最后只能成为父母个人意愿的“执行者”和思想的“代言人”。权威型的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很少或根本不会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让幼儿学这学那,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极大地期待和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于是当孩子没有能达成父母的这些希望时,他们就会恨铁不成钢,对孩子大声责骂,甚至是奉行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面前会越来越“乖”,而在外面则会变得越来越霸道,欺软怕硬,他们相信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溺爱型: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经常娇惯放纵孩子,迁就孩子任何要求,迁就孩子的错,一切为孩子代劳,在孩子心目中没有威信。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对于父母,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当今的幼儿,不可否认他们是聪明的、机智的,对外界事物有着很强的接受力和适应力,但在看智力的同时再来看他们的生活能力,却是如此的不堪。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5、6岁的孩子还需要父母在后面追着喂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不会自己系鞋带,曾经有一个幼儿点心吃橘子的时候他竟然连皮一起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会剥,不知道怎么剥,在家都是妈妈剥好喂我吃的。”想一想,这就是我们社会未来的主人,这样的主人如何能肩负起社会的重责?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任何事都有兴趣,都想弄个究竟,而当孩子想去尝试和探索的时候,往往就会遭到娇惯溺爱型家长的阻拦。老师组织小朋友用粉笔在地上画画,所有的小朋友都画地很高兴,只有欣欣小朋友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粉笔丢在一边,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画啊?”他说:“妈妈说:'粉笔很脏,不能玩。'”老师突然发现欣欣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他不会搭积木,不会小
兔跳跳,不善于想象,欣欣说:“妈妈都不让我这么做。”是啊,父母的一句不允许,阻挡了幼儿尝试与探索的道路,湮灭了幼儿的无尽得想象,也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忽视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现在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加,这就迫使许多年轻父母要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的工作上,于是对于幼儿的关心就少了,有的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就可以了,其他的方面都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他们是否知道,幼小的孩子并没有很强的名牌意识,他们觉得有的吃有的穿就可以了,在物质方面并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而在情感方面他们却要求的很多,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玩,一起说话,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这是任何物质所无法取代的。文文小朋友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于是便将他托付给奶奶抚养,虽然经常看到文文穿得比其他小朋友好,也经常带高档的玩具来幼儿园,但却很少看到他笑,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文文奶奶说:“文文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虽然他们常常给文文寄回来漂亮的衣服和高档的玩具,但文文却一点也不开心,只有在爸爸妈妈回家的那几天才能看见文文发自内心的开心和喜悦。” 像文文这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亲情地关爱,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关心他人,交不到朋友,变得不和群和孤僻。
在这几种教育方式下,我们更倡导与建议家长采用民主权威型,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乐观、向上、独立、宽容、勇于创新的个性,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父母在寻求合适教养方式的时候,一定要以幼儿为前提,为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对幼儿合理施爱,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用,并将不同的教养方式融合使用,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和形成优良的个性。
第四篇:有关幼儿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报告
有关幼儿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报告 有关幼儿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孩子基本情况:
小鱼,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而据老师观察大都是他的言行举止粗鲁造成的。例如,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的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推搡搡,或故意让别人摔跤。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进邻座小女孩的嘴巴里,使对方的牙龈破损,三天三夜都喊疼和怕吃咸味的东西。又有一次,她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另一只手的手指旋转着使劲钻进对方耳洞。老师发现予以立即制止后,他又差点故伎重演,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6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浦西居住在“新爸爸”的家里,每周和“新爸爸”回浦东接儿子住两天。奶奶也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二、个案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有关幼儿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报告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有关幼儿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报告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三)总结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个案研究的结论
1、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3、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家庭教育案例
新世纪,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三维立体教育模式更加明确,社会是
学校,生活是教育,处处可学习,事事可教育,教育也是生活,生活与教育是融为一体的。
“人,谁都想依赖强者,但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我的孩子在家活泼、好动,很喜欢描画。有一天,我带他到单位加班,在我的桌子上无意中发现一支笔,他就跟我说想把它带回家,并要回了我用的墨水。刚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取了出来,用白纸订的本子想满意地画起他的才艺来,我在一旁忙叮嘱他小心,不能溢出来滴到衣服上,可一转眼的工夫他用力开瓶盖时,一不小心溢得椅子上有了,他紧张地看着我,我漫不进径心地笑着说“没关系,自己收拾干净就是了。”接着,儿子拿来了餐巾纸,先是檫了一下,然后又找来了一块湿布,看他又重新檫了一下。我在旁边不动手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儿,他把椅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开心地笑了,并且我还发现他接下来更小心了。
我觉得,以上事例,如果指责够多,会使孩子形成自卑、退缩和压抑的心理,伟大的教育家卢梭曾在书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就要象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家长们爱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有成就、有创造,有益于社会,这是无可厚非的期望。但是,作为父母,要不断学习,运用理智,符合自己孩子个性、年龄和能力水平的教育策略,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自己增长知识,解决事情的能力,保证他们身心和谐地发展,并做到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深深地认识到:很多事情,只要为人父母者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是完全会想到办法的,并把事情做好。只有尊重、信任和理解,让孩子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克服困难中磨练自己,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让我们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吧。
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秘诀,在于正确地引导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是每个人能够自觉意识到有关主体自我的特征。自尊,是一个健康人所具备的素质,可是在今天的家庭中,孩子的自尊往往被忽视。尊重孩子,必须小心地保护孩子纯、真、诚的情感,孩子的情感与内心体验都是异常丰富的,父母应用自己细腻敏锐的感觉去感应,去理解孩子的情感。对孩子的教育,它有赖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将正确的教育方式融入生活中去。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善良、勤劳和乐观的父母,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心灵的圣堂与成长的源泉。
还有就是家长必须常向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行”“你来干”“你要把它干好”,久而久之,使之转化为孩子的信念。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着三句话是走向成功的保证——充满自尊,自信的口号:“我能行;”不怕困难挫折的主动要求:“我来干;”满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誓言:“我要把它干好!”在幼儿面前有着漫长的成长道路,父母双翼庇护下的小鸟,总有一天要独立飞翔,而蓝天下并不永远是晴空万里,一帆风顺的,有时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有时却是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不论孩子遇到的是成功或是失败,是困惑或是挫折,只要你的孩子坚信这三句话:“我能行!”“我来干!”“我要把它干好!”我相信他会以愉快、积极的心态,顽强不懈的努力,把一切甘苦看成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动力,成功必然是属于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