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活动案例
幼儿活动教学案例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幼儿园处于农村,孩子们对“鸭子”并不陌生,甚至有点小朋友家里还养了小鸭子,基于孩子们对鸭子的喜爱,设计了这堂音乐活动《数鸭子》。
活动目标
1、幼儿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唱准曲调、吐字清楚。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创编歌词,并表演。
3、幼儿初步感受生活、艺术的美,体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创编歌词,并表演。
活动准备
背景图、大桥图片、鸭子图片若干、其它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听小鸭子叫的声音,引出小鸭。
2、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鸭子的了解,认识鸭子。
3、学学小鸭走路,引出课题。
二、学习歌曲
1、逐步出示图片(如;当唱到“大桥下”时出示图片大桥;当 唱到“一群鸭”的时候,出示图片小鸭。)帮助幼儿记忆歌词,也为歌曲创编做好铺垫。
2、请跟“老师”唱。
-数鸭子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 二四六七八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 二四六七八 嘎嘎嘎嘎真呀真多呀 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 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鸭 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 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 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三、歌词创编
1、谈话活动(请幼儿谈谈生活中,你们还看到哪里又什么?)
2、在学校你还学会了哪些儿歌或舞蹈,唱歌或集体模仿跳舞。
3、老师引导放音乐,幼儿模仿。
四、活动结束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出教室找一找,幼儿园里有什么,能加到歌词中去。
五、活动延伸
请孩子们将自己学的歌一个一个的唱出来。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我要求自己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听众和观众,如:当孩子们想到了一些东西,但不知道自己该这么表达的时候,我要和孩子们一起想办法,该怎么样把它加到适当的地方去;当孩子们唱歌、跳舞时,我要细心观察他们的表情、感觉等,进而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发展。该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但是,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词汇积累不多,语言表达力不是很好,在这个活动中有待加强培养。
姓
名:韩
涛
工作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红柳沟镇学区 培训所在班级:定边县数学2坊
第二篇: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反思
活动意图:
美术是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产物,幼儿对于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那么喜欢涂涂画画,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大班幼儿的想象力较丰富,能根据不同的轮廓、线条想象出不同的形象,并尝试动手画出具体形象。
案例背景:
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喜欢在书本上或者是在涂鸦墙上印花、贴花或用笔涂涂画画等现象,并以此为豪。我还发现动画片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尤其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通形象。我借助石膏体的卡通形象和孩子们一起为石膏体着色。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动手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活动,我把家长都请来,全程参与。
案例描述:
一、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我们先一起听一首你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歌曲。”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孩子们听着一起哼唱,手舞足蹈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二、交流、欣赏色彩
1、我问:“孩子们喜欢这部动画片吗?你最喜欢里面的谁呢?为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响亮的回答。
2、欣赏色彩
“你们这么喜欢它们,对它们的样子和色彩熟悉吗?”播放动画片片段,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喜欢的形象。
三、出示模型,指导着色
1、我展示出未上色的动画片中众多形象的石膏模型。我让孩子们自己来选择所喜欢的模型。
2、发放毛笔和颜料盒,自己动手进行上色。老师和家长共同指导。
3、要求色彩可以和动画片中的形象完全一致,更鼓励自己设计新色彩为自己喜欢的形象上色。家长从旁帮助。
四、完成作品,集体赏析,摄影留念。我在巡视中却发现两个很严重的问题。问题一:“指挥”
一部分家长都要求孩子们严格按照动画片中的形象的色彩上色,个别孩子很想改变色彩,高畅的母亲说:“畅畅,红太郎的衣服都是红色的,你看看你涂成什么颜色?”家长驳斥孩子的声音充斥了课堂。我就和家长沟通,提示家长我们是在帮助幼儿,要以幼儿的意识为主。不要过多的干涉幼儿对于色彩的理解和设计,及时的表扬了幼儿自主的创作。
问题二:越俎代庖
万欣宇的母亲说:“欣宇,你看你把颜料都弄到桌子上了,哎呀,你看你的手,妈妈帮你画。”还有个别的家长嫌孩子画的慢,着色不均匀,直接替孩子动手,最终的结果是,孩子成了旁观者,欣赏者,家长成了绘画者,创造者。我针对这个现象,明确告诉家长,帮助不是替代,我们要培养孩子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与反思:
《新纲要》指出:“应当注重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幼儿审美素质。幼儿审美教育成功与否不能简单的用幼儿作品的好看不好看或漂亮不漂亮来衡量。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帮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
上述案例中,通过父母的帮助,虽然孩子的作品完成了,但由于孩子未能真正获得表现的机会,不能亲自感受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因为很多家长十分重视作品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画的“不好”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画笔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家长在孩子学画过程中,对孩子“帮助”太多,孩子长期生活在凡事听家长“安排”按家长“指令”办事的环境中,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使孩子不能独立的生活,变得过分依赖父母,从而失掉了孩子的自主性。要知道让孩子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学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愉快,他们正是通过这个绘画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并接纳他们不同的创作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给予肯定。这样,既了解了幼儿的心
里,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其实,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至于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在幼儿看来都是最好的。所以,在幼儿美术活动中,首先,在指导中要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让幼儿用美术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帮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
其次,要注重对幼儿美术创作的过程进行评价,恰当地运用评价,把评价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始末。教师和家长应以一颗童心走近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心理去理解孩子的作品,在整个美术活动中随时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适时的评价。如讨论色彩时的及时肯定与表扬;巡回指导中发现新思路新想法给予鼓励,讲评过程中引导同伴相互发现别人有利于自己的长处。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年龄小的幼儿以教师引导为主,幼儿参与评价为辅。小班幼儿刚参加美术活动,兴趣不稳定,动手能力差,这时就以教师评价为主,注重鼓励与肯定,指出不足,态度亲切。评价语言简洁、针对性强,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喜欢我的作品的,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信心。中班、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对幼儿作品可以采用以幼儿参与评价为主,共同欣赏讨论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别人作品中他最喜欢的地方,也说出自己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的方法孩子容易接受,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提高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快乐中学习,丰富感知。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
第三篇:幼儿德育教育案例
幼儿德育教育案例-----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从教幼儿教育多年,关注幼儿德育教育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健康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案例。
有一次,在数学活动中,我请一个小朋友马龙上来操作,孩子做完后回到位置上,只听见“啪”的一声,孩子摔在了地上。旁边立刻有几个小朋友捂着笑了。当摔跤的孩子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后面的一个小朋友就说了:是王一博把他的小椅子故意移掉的。还有一天带孩子们去多媒体教室观看恐龙的课件,在回教室的路上,有一位幼儿不小心滑倒了,刘泽宇看见了,马上冲上前去,原来以为他是去扶起那个小朋友,但意想不到的是他乘机也滑了一下,趴在那个小朋友身上了。把那个小朋友压在身下,其他几个调皮男孩子也学他的样,一起跟着压下去,使得最下面的一位小朋友哇哇大叫。
在我班上,还有一名“特殊”孩子叫刘然,他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头痛、棘手。刘然的脾气很倔强:平时同伴间有了矛盾,老师如果不帮他,他有时会怒气冲冲、瞪眼与你对峙半天,一言不发,令你无法收局;有时会情绪激动,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捡到东西就扔就甩。有一次让我震惊、担心了许久。记得是在收拾玩具,准备解便洗手吃午点了,我看见他拿着玩具绕转圈地追着苏延乱跑,我拉住他,好言相劝,边拿掉他手中的玩具准备放好。谁知,刘然却一反常态地拉着苏延就是使劲地捶打,还一个劲地喊着:“要你抢我的玩具,我不吃午点了,我讨厌你们„„”说完就往外冲,我眼疾手快地抓住了他。
分析:上述案例表明孩子的“自私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没有考虑到别人的痛苦。这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往往就会缺少玩伴,大家都不喜欢跟他们玩,缺少爱班级、爱集体的情感。等他们长大
更谈不上爱集体、爱祖国的情感了。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在德育中要让孩子知道,爱是双向的。别人爱他、关心他的同时,他也要爱护、关心别人,培养孩子良好的爱的情感。要想让孩子健康发展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教师与家长携手,达成共识。
原来,刘然父母工作忙,从小就是姥姥一人照料他。刘然调皮,爱捣蛋,腿脚有点不方便的婆婆,总是会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非常的溺爱孩子。平时,在家里,刘然不吃饭,姥姥总是到处追着他喂饭吃;姥姥从来不会骂孩子,即使有错也会迁就他的。父母起早贪黑工作繁忙,回家后也难得与孩子相处,索性爱心倍加,常常放纵孩子,让为所欲为。于是,刘然只要稍有不顺心就赌气不吃饭或者摔东西,甚至出手打人。有一次,妈妈气不过打了孩子几下,他竟然与妈妈对打,爸爸不但不阻止,反而大笑起来,这就更加助长了刘然的嚣张、任性。为了尽快改变刘然,我决定家访,利用家访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具体做法:
1、家访时我带上一些自制的小玩具,利用玩具的魅力吸引刘然,让他能愉快的接纳我,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2、在与刘然的父母交谈时,我以诚恳的言语换取了家长的信任。在拉家常的过程中,婉转的提出问题,举例说服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刘然不良性格的严重性,劝说家长与我互相配合,携手共同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连成一线,唱一个调,不让孩子有空隙可钻。
3、在说服家长,得到他们的认同以后,我为他们推荐了几本早已准备好的幼儿教育杂志,使他们知道教育孩子必须家园同步,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行为。
二、持之以恒,事半功倍。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凡事贵在坚持,特别是对于孩子某种不良习惯性格的纠正,就更不能操之过急。所以老师与家长应该做好心理上的长期准备,只有统一战线,坚持不懈,不让孩子钻空隙,逐步提高要求,才会
最终达到目的。在这学期里,我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家园共唱一个调,注意经常保持联系。
具体做法:
1、当家长感到疲惫无力过问时,我就上门家访,把意见对策送上门,得到家长的同意,支持后再行动,保持家园的一致性。
2、当孩子取得了小进步,家长兴致较高时,就通个电话简单扼要的讲明下一步计划,同意意见,双方互相提醒不可放松,以防孩子出现反复。
3、当孩子出现突发事件,三言两语无法讲清时,我就写纸条,讲明事发原因,我的处理意见,并劝孩子的父母双方统一意见,心平气和的处理事情,坚持家庭之内、家园之间唱一个调。
4、过一段时间后,我与孩子的父母通过电话联系,互相总结孩子近期表现,找出闪光点,予以引导,鼓励,找出不组之处,探索新方法。
通过我与家长双方的不断努力,几个孩子变了,变得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了,学习也认真了,会唱几首歌曲,会背几首古诗了,还很听话。
第四篇:幼儿案例
幼儿教育案例一
案例一:“内向”的峰峰
刚入小班的峰峰身体很强壮,性格却非常内向。每次活动,他总一个人缩在后面不愿表现自己;每次上厕所,他总是最后一个进去,最后一个出来,有好几次还因不会擦屁股而拉在了裤子里。一次午睡时,老师发现他的小脸蛋涨得通红,问他怎么了却什么也不肯说。我马上意识到他可能要上厕所了,便蹲下来凑在他耳边说:“是要上厕所吗?快去吧。如果不会擦屁股就敲敲旁边的门,我会来帮你的。放心,我不会偷看的,也不会告诉小朋友。”他看看老师又看看小朋友,“放心”的来到了厕所里„„
幼儿教育案例二
案例二:“他们都不理我”
晨晨是班里的“小捣蛋”,总是在老师和小朋友不注意的时候出点“小状况”,小朋友们很少和他一起玩。在一次音乐游戏中,他伸出脚绊倒了正在跳舞的可可。可可顿时大哭起来,而他却一脸不在乎地又蹦又跳。老师当场就批评了他。没过多久,他又伸手扯掉了烨烨头上的蝴蝶夹子。这次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在活动过后找他聊了天: ——喜欢老师和小朋友吗? ——喜欢。
——那为什么要用脚绊倒可可,又扯掉烨烨头上的蝴蝶夹子呢? ——他们都不理我。
短短的几句话就透露了他的原因:原来他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注意才这样做。
幼儿教育案例三
案例三:“妈妈„„”
涛涛从出生到现在就从没离开过妈妈。刚上幼儿园时一个劲地哭,怎么哄怎么骗都不听,哭累了就趴在窗台上,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户外游戏时,他的小手一直拉着老师的衣角,就像一粒“小牛皮糖”,粘着不放。老师耐心地陪着他,给他讲故事,陪他做游戏。慢慢地,小手放开了,也愿意做到小椅子上听讲了。上厕所的时候,又跑到窗口,朝着窗外喊:“妈妈„„”老师摸摸他的头说:“涛涛,上厕所了。”他依依不舍地跟着老师来到厕所里。
让幼儿适应集体环境
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本身就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新环境中的各个因素有可能引起他们不安的心理。每个孩子的发展不一样,适应新环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纲要》中还提到:“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的发展不一样,适应集体的方式也不一样。
以前,当一个孩子行为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利益时,我常忍不住把这个孩子隔离起来,或让他坐一边。几次下来发现,这样不但没使这个孩子改正,反而让其他孩子也学会了这样。其实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以这种方式在同伴面前实现其愿望,获得同伴和老师的关注,还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鼓励他再次这样做,还会使大家认为他非同寻常,把他看作是“勇敢”的人,不久就学会他的样。后来,我学会了“偷听”有这种行为的孩子的内心想法,找机会与他共同交流,使他认为老师是喜欢他的、重视他的,让他有被人重视的安全感,再慢慢引导他改正。在案例二中,如果当时我还像以前那样做的话,可能就会使他沾沾自喜,再次这样做,还会导致和他有同样想法的孩子也学他这样做。现在我用了最直接的聊天方式,不但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还让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经过老师的引导,自然改正了错误。正是给了他这种归属于自己的安全感,才使他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明白自己的重要性。
这样“外向”的孩子需要安全感,内向的孩子更需要安全感。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一书中,一位教育家这样说道:“内向不是一个错误,只不过内向的孩子不太合群,显得不那么热情而已”。如果把他孤立或排斥在外,无意中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老师,必须接受内向的性格。如果遇到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就一定要接受这个事实,一定要让他知道自己是受欢迎的,这很重要。假如案例一中的老师不顾孩子的心理,口气生硬或者强制性地让他上厕所,可能就会导致他更加内向,可能以后再也不敢上厕所了。而几句简单的悄悄话,不但让他解决了自己的生理需要,更让他感到自己是和别人一样重要的,使他有了安全感。象这样的幼儿,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引导和鼓励,才能让他在原本 “不安全”的思想中释放自己,给他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进入集体,帮他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他安全感,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快地适应集体的生活。
在孩子心里,妈妈就是保护神,离开了妈妈就等于离开了安全,只有跟妈妈在一起周围的一切才是安全的。在我们成人的内心世界,安全感也很重要,更何况是几岁的孩子。案例三中的涛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有比别人更强烈的“恋母情结”,有比别人更难度过的“心理断奶期”。他每一次的叫“妈妈”就是他这种情感的释放。这时,作为他的老师就应及时给他这母亲般的安全感,消除他进入新环境的不安与孤独。幼儿园的儿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像妈妈。”当我们从孩子的内心深处听到这样的声音时,心里是何等地欣慰,可千万别让这句话成了一句空话。关注幼儿首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不是教育者,而是幼儿的合作者、鼓励者和支持者。
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没有安全感就没有了希望。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美好的希望,理解他们,关注他们吧!让他们行走在安全的世界!
第五篇: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场景: 一天,我组织中班小朋友进行“童心迎奥运”美术活动,要求每八人一组,共同在一张长两米,宽一米的绘画纸上,通过画、剪贴、折纸多种形式组画合作而成。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合作的形式来作画,相互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正在我来回观察幼儿作画时,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老师,你看呀。”我走过去了解情况: “施施,你怎么了?”
“婧婧把我这里弄成这样了,都不圆了。”他指着自己画的奥运五环,哭着说。
同组的徐畅把头凑过来说: “是婧婧撞了她的手。”
我转头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为这事而难过。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
我对施施说: “别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坏你的画!”
但施宇施依旧伤心地哭着,说:“她把我弄成这样了!”
我见状轻抚着施施,建议: “施施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弯曲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
我刚说完,他们一桌的人都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徐畅想出了办法:“可以再涂大一点,把它修圆。”崔浩宇却说:“老师,我来折一只信鸽贴在那儿,表示信鸽来报信,告诉我们北京要开奥运会了”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好吗?”
我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施施,是否同意。
施施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她就让崔浩宇在那里贴了一只信鸽,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解决的好办法,只是在面对问题时没有意识到要自己想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关键(首要条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性。
所谓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不需要他人及环境的鼓励和支持。儿童在注意到周围环境后,往往就直接采取行动,是一种主动的心理品质。主动性是人的自主性在人体自身特征方面的体现,心理主动性的培养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幼儿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可能也在于这两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出来什么。相应的,不少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也体现出灌输式的教育观。幼儿早期表现出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的出现,他们的欲望、要求都很鲜明,而且愿望与行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成人经常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抑制一些孩子认为很正常的行为,会使幼儿的心理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养成与成人对着干的态度,再或者放弃自主,滋长依赖性,或者削弱了排除束缚和干涉的能力等等。其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成人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扮演了解决者的角色。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上插手帮助其解决问题。成人的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就影响了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在心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因而出现在遇到问题时,等待成人来解决的现象。
此案例的现象在幼儿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心理主动性,使其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呢?就教师而言,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从而正确理解幼儿的自主性要求。三四岁是幼儿的第一反抗期,其显着表现是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如果成人过于压制孩子的反抗,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主动性。2.教师要对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师幼关系,关注和尊重幼儿的需要。无论在教学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以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很自然地产生自己解决的意识。3.注意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处处渗透了自主性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方法。如果儿童在自己的尝试中,能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利用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想出好办法来的。
4.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给幼儿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又如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期,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立即反应出解决方法并实施。逐渐习惯于自己解决事情。比如,案例中教师在建议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时说:“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这就是给予幼儿的提示,让幼儿有一定的思考方向。5.做好家园联系和交流工作,确保教师与家长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心理主动性的培养不是一事一时就能见效的,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而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两者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必然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对的,如果两者不能一致,那么其影响有可能也会相互抵消。
实践证明,美术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创设出各种符合幼儿身理、心理特点的活动,从小抓孩子的自主创新,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能培养好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用自主、创新这样一条主线来带动孩子素质的各个方面,把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等都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