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同课异构求效益,校本研修促成长
同课异构求效益,校本研修促成长
——徐闻二中、龙塘中学语文科组“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有感
徐闻二中
杨光新
为了抓好校本研修工作,更好地推进有效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2012年5月8日上午,徐闻二中、龙塘中学语文科组“同课异构”校际教学交流活动在徐闻二中举行。徐闻二中的吴丽棵老师与龙塘中学的余云燕老师“同课异构”,共同执教了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两位老师都是借班上课,面对众多观课的老师与陌生的学生,她们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精心设计课堂,展现了各自的教学风采。观课的教师或坐在学生的旁边,或坐在学生的中间,用心的观摩两位教师课堂结构的设计、教学艺术的展现及学生的参与学习等情况,颇有收获。
这两位教师都对教材有深刻而细腻的钻研,能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要点。本课,吴老师的教学目标是“感知课文,感受丰富的民间风俗文化,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余老师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丰富风俗文化知识,感受文章语言特色,体验作者的情感”,两者异曲同工,言简意明,新颖独到,难分上下。
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是比较科学严密的。在执教过程中,两个教师都是先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从风俗文化谈起,继而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体验作者情感,最后选择的都是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吴老师的教学主要环节是“看课件,说风俗——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味语言——说说家乡风俗”,而余老师的则是“话屈原,说端午——读课文,尝鸭蛋——读课文,品情趣——赏语言——说风俗,话节日”,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不谋而合,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生活大语文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科学严密,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两位教师教学基础扎实,功底深厚,能力很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技艺精湛,教学机智应变处理得心应手。在对学生学情不了解的情况下,吴老师抓住“说说家乡风俗”,引导学生以广告的形式展现出来,重在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余老师则抓住学生品味语言的不到位在评价语言的提升上下功夫,注重学法的指导。两位教师的课堂,既有教师主导作用的示范,也有学生主体主动的再现,各
有千秋。
可以说,作为一次交流观摩的课,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同课异构”,两位老师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与实力,观课的教师也在课后进行了广泛的议课与交流,促进了自己专业技术的提高,有效地达到了校本研修的目的。然而,静下心来,我却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同课异构”是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修形式。它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同课异构”活动,是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研修活动中,能够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生活体验,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而避免出现教师坐享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各位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教研组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校本研修的过程,并在研修中取得共识,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但是,像吴老师与余老师的“同课异构”,她们都是借班上课,虽然选择了同样的教学内容,但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多,至多是提前一天和学生见个面,布置一下预习的任务,受到这客观条件的制约,课堂教学实际仍然是教师个人才华的展现,教学设计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不过是配合教师“表演”的配角,课堂教学中一些应该共同追求的东西就被有意无意地疏忽了。
“同课异构”无论怎样的“异构”,肯定是有“同”的,甚至可能有“很多同”。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教学目标大体相似,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近,这就决定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会“同”。“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
但是在“同课异构”中太多的“同”意味着简单的重复,意味着机械的操练,意味着“模仿秀”似的矫揉造作,这与教学的本质相去甚远。其实,判断“同课 2
异构”活动中不同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优与劣,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能否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而不是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同课异构”的校本研修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效益,并在不断的探求过程中提升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发展。
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教有所获。只有正确把握了“同课异构”中“异”与“同”的关系,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才能让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生活体验,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体现“异构”的意义。
第二篇: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西龙虎峪镇中心小学
张杰
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一、活动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同课异构”活动,能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积累教学方法,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可强化农村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感悟与反思: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 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研水平。
相同的教学内容,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此次活动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我认为,同行间应以“同课异构”为契机,更多交流与互动,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资源,共享的同时实现升级,使全校教学工作全面开花,培养出有鲜明个性的教师,让教学成为教师工作的乐趣,让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让教育成为教师自我实现和完善的舞台。“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第三篇: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
摘要] 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上课,更有可比性。同课异构的课首先要反思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是否到位,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其次是反思对重点难点的确立是否恰当,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再次是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完成了三维课程目标。反思后写成课例分析,可把这一反思活动延续下去,使课例分析成为教学反思的载体。
[关键词]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课例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4808(2008)06-0062-042007年12月9日,天津市静海一中的9位老师被邀请到山西省长治六中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上课,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其中静海一中的付宝兰老师和长治六中的刘江明老师、韩花琴老师分别以不同的班讲了高中语文的同一内容: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的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一课三讲,同课异构,异彩纷呈,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赏。课后三位老师根据我的建议进行了教学反思,写出了课例分析。下边以付宝兰老师和刘江明老师写的课例分析为例说明同课异构的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一般的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会有什么问题。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大家才看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这里有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课文的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阐述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尽管老师们在备课时参考了许多资料,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但限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课文的理解也很难做到一步到位,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学一遍有一遍的心得。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分析,会对课文有新的思考。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与专家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
首先,反思对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新课程提倡一标多本,即同一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但都必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意图不同、编写体例不同,教师只有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才能清楚所教课文在整本书、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上文《侍坐》,是一篇文言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怎样要求的?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两位老师在课例分析中都不同程度地作了反思。
如刘江明老师写道:“《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山西省还没有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和《2007年高考说明》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要求:能具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180个),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2~20个),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并能评价鉴赏作者的基本态度和写作技巧。鉴于在学《侍坐》前已学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先秦历史散文),学生已具备具体感知文言的基本能力,在词语积累、句式特征掌握、直译课文方面已具备一定能力,因此在学本文时注意比较与上单元作品的区别(诸如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异与同:历史散文偏重于叙述事件,诸子散文偏重观点的阐述;历史散文偏于记叙,诸子散文偏于议论。使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异同),并在学生巩固上单元已基本掌握的字词句的基础上继续巩固词义、词法、句式。”
付宝兰老师谈到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时说:“《侍坐》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第一篇自主赏析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鉴赏散文放开手脚自由自主的写法。课文安排在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如何指导
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鉴赏散文写法,指导以后的写作,这都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其次,反思对文本的解读。对于语文教材的思想内涵,师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但对于课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还原文本的本意,领会作者的意图。而不是还没搞清楚文章说的什么意思就随意发挥,偏离课文的主题。两位老师在课例分析中首先分析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比原来的教案,对课文的理解都有了新的认识。
如付宝兰老师写道:“《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文章通过孔子探问学生的志向,四弟子各述其志,寥寥数语,性格特点、神情态度宛在眼前。文章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间有简练而传神的人物神态举止的刻画。这次谈话的主题是言志。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所以在第一课时本课的字词句已经疏通的前提下,在第二课时,要深入理解文本。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反思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一篇课文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重点学习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点是什么,是如何突破的,都要进行反思。由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所以两位老师对课文重点的确立也不尽相同。如刘江明老师认为:《“侍坐》一文表现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其政治主张„礼治‟在第一课时介绍孔子时已作重点介绍。在第二课时其弟子„述志‟中亦要分析。但人教社教参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孔子思想不宜涉及过多,本着„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的原则,故而把在感知孔子„礼治‟的政治主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而付宝兰老师则认为:“从文本的思想内涵的阅读理解看,„述志‟部分是重点,在处理这一重点内容时,引导学生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文意明晰的特点,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并且指导学生依据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人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子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文本的结构形式看,四弟子所述之„志‟的内在关联也是个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应该采用互文阅读的原则,适当引进一些名家对此文的解读、阐释供学生参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文本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其次,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天津市静海一中已进行一年半的高中课程改革,所以付宝兰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山西省长治六中的老师们还没有进入高中新课改,所以在他们的课例分析中新课程的理念还不明显。如静海一中的付宝兰老师说:“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法,建构适合于特定教学内容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方法是水,内容是山。我们应以内容为主导,选择方法。所以在处理《侍坐》这篇课文时我没有从现成的教学模式入手,而是本着优化内容,学以致用的理念对课文进行处理。”
付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经典、质疑圣人、质疑名人,引入于丹的《〈论语〉心得》,鼓励学生俯视地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迷信,不要盲从。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没有进入高中新课改的长治六中的老师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次,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由于确立的教学重点不同、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方法和教
学风格不同,每个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不相同。付宝兰老师和刘江明老师在这一课时都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但思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付宝兰老师的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是:
导入新课,检查上节课重点内容。设计意温故而知新。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设计意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文意明晰的特点。重点问题探究。让学生用原文说说4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概括4个弟子的性格特征。设计意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神态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难点问题探究。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探究讨论。学生任选以下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读《侍坐》这一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你同意孔子对4位弟子的评价吗?说说你的看法。
设计意学生口头表达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评价古代贤人的行为举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性作业: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角度,课下搜集有关孔子的材料,深入开展一次“走近孔子,传承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设计意引导学生走近孔子,走近古典文化。
而刘江明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是:
第一步,导入以初中所学《论语十则》为依据,通过背诵唤醒学生记忆,具体感知孔子教育思想,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以诵读(背诵)的形式整体感知作品。并借助多媒体把思考题“把握文章思路和孔门四弟子的„志向‟”展示出来,以方便学生诵读时明确目的。
第三步,以学生思考讨论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能在原文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弟子志向的关键词。如:“(由)有勇、知方,(求)足民、礼乐俟君子,(赤)为小相,(点)浴、风、咏”,简要展示其理想与孔子“礼治”主张的关系。
第四步,讨论分析孔子对其四弟子在其过程中的不同态度或反映,在明确四人的“志向”与孔子的政治主张“礼治”的关系后,重点体会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开头孔子提出问题的诱导,在于创设谈话氛围,体现民主意识,中间对曾皙的鼓励,最后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不同评价则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第五步,拓展训练。借助《论语·先进·闻斯行诸》篇,具体做法是先在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释疑学生讨论,体会孔子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学思想。
第六步,布置作业。一是根据课后练习1在不同论述中“知”的含义强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回应第一课时的内容;二是布置背诵全文继续强化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知能力。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的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如果是同课异构的话,还要与别人对比,看在教学效果方面有什么差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如刘江明老师在课例分析中写道:“从教二十多年,这是第一次易班教学,在完全没有同学生交流的情况下教学,课堂气氛较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过程,估计源于导语贴近学
生,问题设计易促动学生,拓展训练能触动学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要说„得失‟此为最大的„得‟。此外,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多变也是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拓展训练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短时间交流,就能感知短文蕴含的教育思想,这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密不可分。当然,在教材重点处理上,力图„求新‟,引起专家的质疑;打印教案过于简略,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怕时间来不及把原来设计的文言字词删去,未能明显突出文言文的文体,容易使人产生轻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误解,这是本次„同课异构‟中最大的缺憾,也就是明显的„失‟了。”
而付宝兰老师认为这次上课的“教学亮点”是:“课前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做的比较好,为课上和老师的配合打下了基础。学生口头表达活动的设计比较好。学习古代文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提高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应该强调古代与当今文化价值观的对话、交流,帮助学生培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所以在最后的学生口头表达活动阶段,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评价古代贤人的行为举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付老师认为自己“教学的遗憾”是:“由于授课班级的大屏幕占据了教室黑板的一半面积,所以最后展示的板书设计不完全,感觉比较遗憾。有一次打断学生的发言。我请学生概括一下子路的性格,学生概括完子路的性格以后,又接下去说冉有的性格。我在他正要说之时打断了他,令学生很不好意思。当然后来我又请他接着回答,他回答的挺好,但是我觉得这件事应该引起注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避免。”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课讲的是同一教学内容,所以更有可比性。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研讨后写成课例分析,可以把这一反思活动延续下去,使课例分析成为教学反思的主要载体。
第四篇: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教学节“同课异构” 活动反思
首先感谢校领导给我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物理组同仁帮我精心打磨了这节课,感谢所有在我开课前后中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在教学节上的成功展示。在这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中,我开设的是一节初三专题复习课。经过这几天的反思,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复习课。
如果平时的教学像栽一棵树,那总复习就好比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则要花功夫。如果复习课把知识点按章节顺序进行简单罗列再加以适当练习,虽说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学生并不一定如你所想的处处留心。这样的复习课是单元知识的浓缩版,能起到帮助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的作用,但很难从更高层次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基础好的学生不上这节课自己看书复习也能达同样的效果,基础差的学生上了之后也会快速遗忘,效果不佳。
我这次开设的是《光学作图》专题复习,开始我也很苦恼于课的结构,但经过物理组老师们的群策群力,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以题型分类复习为基础,以“归类—变式—提炼”为主线,加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力度,体现我校“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所谓“归类”就是求同,从题海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相同类型的题目。“变式”就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题目的选择和呈现顺序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提炼就是自主归纳某一题型的解
题方式,寻求通式通法。最后再用归纳的解题方法实践巩固练习中的习题。
由于复习课不是的新授课,学生没有太多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复习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使我领悟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我发现高效复习课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方法:①让学生自己讲解他的解题思路,并阐说出决这道题要用到哪些知识点。②校对习题正误时,可采取互批的方式。并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容易错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正。③在改正错误以后,让学生讨论并自主总结解题方法。
为了上好每节公开课,我的教学设计总是多次改动,力求完美。而在这次准备的过程中为了体现我校高校课堂的特色,在同组老师的帮助下课堂设计甚至改动了五次,使我倍感压力。当然这次研讨课的顺利展示也让我觉得轻松愉悦。但这两天回顾总结却发现这节课都仍有部分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想教学就是这样,总是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反思中调整思路,在坚持中取得进步。再次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第五篇:初中英语同课异构校本研修总结发言稿
“同课异构”课题研究汇报发言稿
安庆市第十六中学英语课题组
陈毅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好!由我校英语组开展的《“同课异构”与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这一科研课题到今天已经快三年了,在这里,我很荣幸地作为课题研究的教师代表来谈谈我们在这几年里的收获、体验及成长,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想想课题申报还是在2009年,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教学策略相对滞后,教师主体智慧得不到激发,教研工作的有效性亟待提高。再加上这些年我组老师正处于新老交替的断层阶段,学校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我们的青年教师尽早站稳讲台,那如何有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就成为我组发展的最大的课题。
而我校又地处城乡结合处,每年新生来自于近30所小学,且多是附近农村小学,英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同类学校中的较为薄弱。
基于学校实际情况,我们想立足校本教研,通过“同课异构”这种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最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整体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实施情况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将课题组成员按年级分成三个课题小组,结合日常教学开展初步实验工作。同备课组内实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课题组老师从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试讲→研讨交流→个
人再次备课→进行试教→完善教学设计→观摩教学的研究模式。通过人人参与、互相听课、课后评课、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备课组及时记录研讨内容并形成有价值的小组意见,定期在课题组内进行集体交流,分享研究心得,分析出现的问题,调整、改进研究方法和内容,并注重资料积累。
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开展校级、区级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交流研究心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市级比赛,承担市级公开课,利用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专家引领,使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1)2010年5月11日,市教研室在我校开展了市级“同课异构”研讨活动,由我校三位课题组成员——钱玲、叶晶晶和周伟老师执教。她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解读,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上了新目标英语(7B)《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由于三位老师的性格、从教时间以及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我们看到了三种完全不同风格的英语课堂教学。从导入到新课呈现,再到设计的活动都各有千秋,精彩纷呈,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课题理念。本次活动得到市教研室谢余良主任、开发区教研员张新绘老师和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一致好评,同时也让三位上课的老师以及课题组所有老师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2)2010年11月4日,我校课题组在区教育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开展了一次区级“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由我校课题组叶晶晶老师和开发区实验中学的杨芳老师就八年级《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区领导、区教研员张新绘老师以及区内各校英语老师在课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这两堂课 2
中的“异构”部分做出了精彩、诚恳的发言,为我课题组老师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也推动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3)2011年3月16日,课题组再次开展了七年级“同课异构”活动。校教导处领导、课题组全体教师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说课、上课、听课。来自七年级课题组的陈颖老师、章俊老师、李静老师先后执教了《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第一课时。第二部分是组内评课。组内老师们就几位授课老师课堂设计的各个环节做了详尽分析,就“同课”当中的“异构”对课堂产生的不同效果做出比较。他们肯定了各位教师授课中各自的亮点外,对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七年级课题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推进了课题的实施,实现了校内经验共享,形成了奋发进取的教研氛围,对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地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进一步推进了课题的深入研究。
4)2011年6月3日在开发区实验中学隆重举行了安庆开发区英语优质课大奖赛。有来自十六中、开发区实验学校、老峰中学的6位选手参加。
本次比赛采取临时抽签,借班上课的原则,在6月2日,选手们在教育中心抽签决定了上课时间、班级和课题。在此次比赛中,我校钱玲老师和叶晶晶老师精心准备,发挥出色,分别荣获区一、二等奖,钱玲老师还将代表开发区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
本次活动,为我校英语教师创造了很好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我校英语组的省级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
5)2011年9月22-23日接受了市教研室的教学视导检查,并开展了十六中、四中市级“同课异构”研讨课交流活动。由我校钱玲老 3
师和准备参加省英语优质课大赛的四中陈玉老师参加,让我们收获颇多。
6)2011年11月钱玲老师代表开发区参加市级优质课大赛,并或一等奖。
7)2011年12月6日以“一拖二工程”为依托和老峰初中开展“同课异构”课题活动非常成功。
实践证明,创新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整合了教师智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一部分老师正逐步向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两年多来,我组有两位青年教师代表开发区参加市级优质课大赛,均荣获一等奖;其他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交流和比赛活动,不断历练自己,成长迅速;教师们还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案例、反思、教学设计等等,获得省级、市级、区级各项奖励。
三、课题研究的收获与感悟
下面我想谈谈这几年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浅薄的体会:
1、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
我们常说,每位教师应该呈现出自己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这种风格什么时候才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在同课异构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几个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在如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各处,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2、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差异。
在同课异构中,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用、课程理念的体现等,教师们不同的观念在进行碰撞与融合;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挖掘深度、教学中生成的不可预知……所有这些都使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的差异,从而体现出教学无限的发展与变化。
3、同课异构最终彰显人的价值。
如果我们着眼于一节课、一个课例的研究,只是想着把某一节课弄好,那只是在治标,没有治本。我们不是要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水平,而是要整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同课异构彰显人的价值,不仅仅指上课教师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发展,而是使我们所有参与的人都得到发展。因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集体研讨的良好氛围,伙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同样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样,在同课异构中,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教师都参与了研究,都得到了发展。
4、同课异构有效实践校本研修。
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同一教学内容即是一个确定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教师基于“有效教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收集各种资源,学习相关理论,拿出教学设计并将这个设计付诸教学行动。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再次进行反思,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考虑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进行实践,如此周而复始,直至问题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过程,恰好让我们的教师经历了校本研修的各个过程:在专题学习中围绕主题进行广泛涉猎,提升理论水平;在公开教学中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观课议课;在方案修正中进行说课议课,比较鉴别、求同存异;在行为跟进中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优化策略;在总结提高中反思教学得失,提升智慧。正是因为同课异构能够有效地实现校本研修的各种目标与功能,我们认为,不能仅仅把同课异构简单地看作一种课堂教学研究的个别形式,而应该站在校本研修的高度重新审视同课异构的意义,将同课异构纳入校本研修系统中予以统筹规划。
5、同课异构重在教师自主建构。
同课以异构的过程进行着猜想、实验、验证、反思、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它是一个极其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纬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进行的广泛的对话过程;是教师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促进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开展创造性教学,使自己的方法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自己独立的思考、或是教师群体的意见都需要教师自己独立、自主进行建构,他人的一切思想、外在的一切因素都仅仅是提供给教师思考的元素,惟有基于自己思考并付诸实践之后的经验与体会才是真正的财富。
四、课题研究的问题及困惑
1、我校英语课题组教师年轻化,经验不足,骨干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引领,缺乏专家的指导,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加强。
2、需要进行定期的理论培训,增加老师科研能力。要把“同课异构”获得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归纳总结成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好地指导日常教学工作,以便向外校推广经验,提升本课题组的声誉。
3、撰写的论文、案例等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4、资料整理收集工作有待加强。需要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任务包干。做好课题研究的大事记录,分门别类地收集本课题组老师的论文、案例、课件等,整理编撰论文集、案例集、视频集等。每个阶段总结都要随时跟进,缩短阶段性总结时间间隔。
5、如何对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缺少理论支持和合适的具体操作方法。这也是我们目前最感困惑的方面。
总之,在今后的“同课异构”实践活动中,我们还要对“同课异构”的主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集体交流中碰撞,在自我反思中思考,借助集体的智慧,螺旋式推进,一课多上,努力上出学科团队的“品牌”课。
最后我想说感谢,感谢学校课题组为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感谢专家及老师们对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指导,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在市、区教研室专家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一如既往地继续对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