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高中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作用分析
基于高中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作用分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未知请需更改
编辑:studa1211
[摘要] 当前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的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过程中很容易忽略素质练习部分。笔者通过近几年对所任课班级的实验,从新的角度探讨了高中体育课教学中素质练习部分的特点,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进行素质练习的原则及方式方法。认为素质练习应做到常年坚持努力、合理安排练习量,形式多样的组织练习,从而使学生的体质充分有效的得到提高,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刻苦耐劳精神和意志品质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体质的提高也有利与运动技术的提高,从而得到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 素质练习
体质
特点与规律
意志品质
技术
锻炼方法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20年,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另外一些数字让人惊心,从1985年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2006年公布的结果显示,近20年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近视等问题相当严重,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的问题。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认为体育课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前沿阵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体育课所要解决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素质练习是体育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体育教学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但因素质练习单调枯燥,趣味性不浓,学生一般都有逃避和偷懒的现象,因此,如何合理地处理好其与课的各部分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特点,以提高素质练习质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所要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两年对两个班的实验掌握了一些素质练习的特有规律,总结出了一套较有效的方法,发现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2.研究的对象
04级高一(1)、高一(2)全部63名男生[其中高一(1)32人、高一(2)31人] 3.研究的方法
3.1 对两班学生分学期、分项目进行有差别的素质练习
3.2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基本的、有针对性的素质练习(如蛙跳、俯卧撑、跑坡、越野跑、收腹举腿等练习)及在此基础上加大难度的各种练习。每次课用10到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练习。
3.3 做这些素质练习不改变教学项目和计划学时 3.4 对学生的各项测验成绩进行统计和对比 4.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4.1 素质练习对素质的影响
本校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见表1),由于中考的压力及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平时的锻炼意识淡薄。通过调查,发现初中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不足30分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时素质差、体质差、体育技能差,并对体育课抱有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讨厌体育课。身体素质作为一种基础的素质,笔者始终把它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刚开始的第一学期练习的内容比较简单,花较多的时间进行素质练习。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坚持不懈的素质练习使学生的素质逐步,对素质较差的学生的提高幅度更大(表2),若不持之以恒,则有倒退的现象(表3)。表(1)
户 口
班
级
比例
农
村 城
镇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高一(1)
84.3%
15.7% 高一(2)
90.3%
9.7%
表(2)
高一(2)两学期素质对比(人均成绩)
项
目 进校素质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100M 15”42 14”63 14”24 立定跳远(M)2.18 2.27 2.38 推铅球(M)7.12 7.74 7.91
表(3)
高一(1)班两学期素质比较(人均成绩)
项
目 进校素质(大量练习)第一学期(大量练习)第二学期(少量练习)100M 14”82 14”22 14”35 立定跳远(M)2.26 2.36 2.31 推铅球(M)7.23 7.76 7.72 4.2 素质练习对技术的影响
技术的掌握是建立在良好的素质基础之上的。对于初学者,不能过分强调他们的技术,而应为技术的掌握创造必要的素质条件,即以提高素质为主。技术的学习对素质固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侧重点不同,所以收效也不同。良好的素质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特别是对那些对素质依赖性大的项目显得更为突出(见表4),若坚持素质练习,愈到后来上体育课时不管是素质练习或技术练习,就会愈轻松,而且教学效果也更好。
表(4)
高一(1)1000M跑人均成绩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练习情况 安排小运动量练习安排大运动量练习成绩 4’31” 4’16”
4.3 素质练习对体质的影响
体质的好坏对素质练习完成的质量有很大影响,素质的不断提高会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学生初进校的时候的素质练习是这样安排的(见下图)。练习过程中和练习后,两班均有几名 俯卧撑:8次×3 收腹跳:15个×2
交换练习(可以自己选择练习的次序)
高抬腿:20”×2 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部分同学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3----4次课以后,学生们就都能够较好的完成练习,身体的不良反应就随之消失。这表明学生的体质有了小幅的提高,能适应这种运动量的素质练习。在此基础上,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加量,学生也能较好的完成练习。到高二的第一学期高二(2)班的学生能完成下面量的素质练习(见下图),绝大部分的
引体向上:8个×2;双杠双臂曲伸:8个×2(2选1)
悬垂收腹举腿:8个×2
交换练习(自选次序)高抬腿:30”×2 学生都可以较好的完成,其中只是个别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练习完成没有不良反应,只是身体肌肉有些紧。从一年来的病假纪录看,病假的次数也逐渐减少(见表5)。可见 表5
时
间
人
次 班
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高
一
(1)5人8次 2人3次
高
一
(2)7人9次 3人3次
不间断的素质练习对体质的提高是很明显的。4.4 素质练习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素质练习是枯燥而艰苦的,学生也最怕练素质,可素质练习对体质提高的作用意义重大,对技能的提高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素质是体育技能提高的基础,可学生往往不理解,经常叫苦,所以刚开始要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有一定提高后,就会自觉地去完成教师所安排的练习时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绩提高的乐趣,激发出学生更好的进行素质练习。笔者在此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学生从开始的怕苦怕累到后来的练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意志顽强和克服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在不断刺激着学生,素质好的学生总想表现得比别的学生更好,素质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久而久之学生素质练习的热情明显高涨,从开始的不愿意到后来的自觉练。学生从自己素质提高的过程得到愉悦的体验,教师也得到了解放,教学过程也变得轻松、愉悦,师生关系也变得融洽。
4.5 练习要求的不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的影响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严格的程度不同,学生素质练习的结果也不相同。笔者对高一(2)要求严格,对高一(1)要求一般,两班学生的素质提高有明显的差异,高一(2)班的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经常发生变化,而高一(1)班的最好和最差的次序则基本未动。(见表6)
表6
两 班 最 高、最 低 成 绩 表
班 级 成 绩 进校素质
第一学期末
第二学习末
100M
立远
铅球
100M
立远
铅球
100M
立远
铅球 高 一 ︵ 1 ︶ 最
高 12”8
2.71
10.20
12”56
2.76
10.38
12”32
2.81
10.54
杨×
吴×
王×
杨×
吴×
王×
杨×
吴×
王×
最低 17”3
1.82
5.38
17”1
1.93
5.87
16”54
2.07
6.31
倪×
孟×
汪×
倪×
孟×
汪×
倪×
孟×
汪× 高 一
︵2︶ 最
高 12”7
2.68
9.90
12”47
2.78
10.46
12.21
2.86
10.93
赵×
莫×
李×
赵×
吴×
吕×
凌×
莫×
李×
最低 17”7
1.82
5.40
17”2
2.05
5.85
16”7
2.18
6.46
杨×
苏×
黄×
张×
朱×
程×
张×
刘×
邵× 4.6 素质练习对学生掌握身体锻炼方法的作用 开始素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告诉学生该练习所发展的部位和作用,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素质练习后酸痛肌肉的部位来确定锻炼的部位,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练习内容的锻炼部位、作用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该练习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掌握一套有效的锻炼身体的基本的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有针对的选择一些适合自身情况的锻炼方法。
5. 结论
5.1坚持不懈的、科学合理的素质练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5.2身体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效果更好,教师对学生学习技术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5.3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后,教师上课时可以安排一些密度大、负荷较大的练习,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5.4身体素质练习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
5.5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观。
六、主要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神州出版社.1993.5http://www.xiexiebang.com/
2.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学校体育.1999.4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体育课教案(排球--素质练习)
体育课教案---排球、身体练习
一.排球:垫球
二.身体素质
重点: 垫球:垫球要点;素质:看手势快速移动,反应快,移动快速。
难点: 垫球:协调用力,插、压、蹬、送。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全班建立垫球技术表象,说出怎样移动的更快和了解排球的有关知识。
2.技能目标: A 基本掌握垫球技术,使50~60%的学生能协调的自垫5次,发展灵敏与协调能力。
B 提高快速移动的能力,发展腿部力量,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训练快速反
应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4.负荷目标:平均心率130~140次/分,课的密度40~50%
程序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要求、预想、组织、时间
一
1.整队
2.导入
3.明确内容、目标
1.师生问好
2.情景:排球比赛“五连冠”
3.宣布本课内容、要求 4.安排见习生
体育委员整队
快、静、齐
集中注意力
声音洪亮
见习生随堂看课
???
???
???
???
?
2'
二
熟悉球
1.情景:现我国排球现状,积极健身
2.介绍击球的几种方法
3.巡视指导、参与
1.用排球玩“打猎”游戏
2.模仿练习
3.自创练习
1.充分活动各关节
2.启迪心智 先密集站立,后男女分两组围成圆站立
4'
三
模拟排球赛
方法:不使球落地
思考:如何控制好击球的方向
1.情景:苦练本领,立志再夺冠军
2.讲解方法
3.提示:采取哪些方法把球击出
4.巡视指导、参与
1.学生自由发挥把球击起
2.练中想
3.听哨声停止
1.听口令抱团结合8人一组
2.练习中探索
8人一组围成圆形
4'
四
归纳要领:击球部位,移动,用力方向
设疑:为什么控制不好球的方向、落点?怎样控制
1.典型学生示范
2.反思归纳
1、引入最佳学习状态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同二
3'
五
巩固练习:
1、两人一组一抛一垫
2、两人一组对垫 3、8人一组4对4移动垫
4、自垫
5、总结
1.讲解示范
2.巡视指导、参与
3、提问:排球的基本知识。起源、球的要求等
1、对准来球移动快。用力协调,柔和
2、跑动积极
3、认真体会动作
回答、评定
1、体会动作要领
2、两手臂伸直、加紧、提肩
3、腕关节以上小臂处击球
4、击球时腿蹬地,身体重心前移
1、两人自由组合距2-3米面对站立2、4对4
12'
六
自我升降评价
方法:能连续自垫10次的同学围成圆,以下的围成一圆互垫
1.讲解
2.巡视指导
分层次练习
客观评价
同二
3'
七
男女比赛:围成圆看那一组球先落地
1.情景:万众一心夺冠军
2.讲解示范
掌握要领
配合紧密
同二
3'
八
素质练习
1、两人一组互摸对方脚跟
2、两人一组移动抛接球游戏
3、看老师手势前后左右快速移动
1.讲解方法、规则,强调注意事项
2.示范
按要求活动
积极、认真
身体成半蹲姿势
看老师手势移动2分钟,2组
1.遵守规则
2.注意安全
成体操队形
7'
九
1.评定:各类优胜
2.布置作业
3.收回器材
情景:我们取得了冠军
模仿致意
放松
在轻松愉快中结束
同上4列横队 2'
器材
排球30只
预计生理负荷曲线
略
预计心率:130~140次/分
运动密度40~50%
第三篇:高中体育课“跨栏”教学案例分析
在一堂高一男生跨栏跑教学课上,我组织了学生第一次跨栏。我先利用图片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并做模仿练习。不过栏练习时,他们都做得很好,但是,学生一到过栏就不行了,都是跑到栏前停下,不敢跨。只有少数胆大的学生能过,但都是跳过栏。在体育课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如不敢做有点难度的单杠、双杠动作、不敢跳高、跳山羊、横箱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而造成的,二是对动作要领没掌握、对自己没信心。如何消除恐惧的心理呢?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跨栏动作。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片断
我让学生观看在课前各小组收集的跨栏跑优秀运动员的图片、技术动作展示在同学面前,讲讲跨栏跑动作、比赛场面,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事迹等(从情感上获得我要学跨栏跑渴望,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跨栏跑)。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害怕”。针对“害怕”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害怕”?然后教师解释“害怕”即“恐惧”,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而跨栏跑练习确实有危险,不小心碰在栏上要摔跤的,所以不敢在跑动中跨栏,而采用逃避的方法,停下来跨过去。这样安全,不会受伤。
学习跨栏的动作,跨栏跑的关键是跨栏步和栏间跑技术,学生必须基本掌握这两项技术,又如何才能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好技术呢?我采用了两大方法。一是安全措施,二是做比较,增强自信心。
(一)安全措施:学生之所以不敢跨是因为怕有危险,怕受伤,所以做好安全措施是关键。首先我提出把栏放到最低,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更安全。大家集思广益,他们想出了找替代物作栏架、用体操棒放在地上进行模仿练习,用橡皮筋两人两边拉直进行跨越练习
(二)做比较,增强自信心。即时做了安全措施,也还是不敢跨,是因为没人带头,没人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的勇气。我就自己带头示范,“勇气不是说的,而是要体现给人看的”我就这么告诉他们。于是,我就做了示范动作,效果不错。高个子的男生也跟着带头跨了。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第三……
学生选择想出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按思----练----思的程序反复练习,练完后再找出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特别是用橡皮筋作跨栏练习(不怕摔跤),两人一组拉直橡皮筋作“跨栏架”,排头同学依次跨过一道道橡皮筋,跨到最后作“跨栏架”。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高度,真是越跨越有劲(通过实践从理性上认识跨栏跑,体验运动乐趣)。
二、反思
通过跨栏的教与学,我进行了反思:
1、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跨栏跑”。它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替代物法、降低难度法等),拓宽学生学习动作的思路,为学习其他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技术,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信心增强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3、由于上课时间有限,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不够,教师为学生创造练习环境,所需要的器材估计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应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所用器材。
4、没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没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主选择练习,教师应重点帮助他们诱发创新思维,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第四篇:体育课中素质练习建议与推荐内容
体育课中素质练习建议与推荐内容
一、练习建议
1、课课练的时间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一般在5分钟左右为宜。
2、课课练在课堂上出现时间应以保证练习效果为宜。柔韧、灵敏、速度性练习及运动负荷不大的练习可穿插在准备部分中进行;力量性练习及负荷较大的练习应该安排在结束部分之前进行,亦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3、课课练宜采用集中统一练习的形式,以保证足够的练习密度,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进行适量的练习,并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
4、课课练的安排以不影响主教材的学练时间为宜,最好能和主教材有的联系并相互促进。在不影响主教材学习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课课练的单元化设计,提高课课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5、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内容、形式、器材等方面赋予课课练一定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升练习效果。
二、推荐内容
水平一:
柔韧性练习----横叉、纵叉、肩绕环、跪坐后躺下、坐位体前屈和立位体前屈等。
灵敏性练习----8字跑、绕杆蛇形跑、各种发展灵敏的游戏等。
水平二:
柔韧性练习同水平一
灵敏性练习----十字象限跳,三点移动、8字跑、绕杆蛇形跑、折返跑、各种发展灵敏的游戏等。
力量性练习----立卧撑、纵跳摸高、双脚跳、斜身引体、手撑高处的俯卧撑等。
水平三:
灵敏性和柔韧性练习参见水平一、二内容。
力量性练习----立卧撑、俯卧撑、单杠斜身引体、纵跳摸高、立定跳远、举哑铃、仰卧起坐、俯卧挺身等。
速度性练习----快速仰卧起坐、15秒快速跳绳、短距离折返跑、原地快速高抬腿跑等。
第五篇:体育课练习密度
体育课练习密度的调节与控制
体育课各部分活动时间的分配不能机械的规定出固定的时间比例,应从这节课的教材特点进行预设,以学生的练习时间为课的主要成分,作为体育教师要精讲多练,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力争练习的时间要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密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不但与练习的密度有直接关系,也与强度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体育教师不能盲目的追求练习密度,课的练习密度是否合理,以及活动时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安排调节课的密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备好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千万不能为了追求课的密度,而忽视学生的身体状况,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条件,合理的确定安排各项活动时间,如新授课,教师的指导应多一些,练习的时间少些。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和队列调动。场地教材的布置要便于教学,器材做到一物多用。
3、在教育学生自觉维护课纪律的同时,又不失对其兴趣的提高和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建立在教育目标上的发展,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4、体育教学计划性和灵活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的目标预设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与原教学方案发生不协调现象时,教师应灵活调整原教学设计方案,力求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当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要严谨充分利用一堂课45分钟,必须周密考虑整节课中的各个环节来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教师除对教材做到深刻的理解之外,必须全面考虑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分组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个部分的内容选择都要根据
基本部分的内容、任务和学生的实际,使之前后很好地衔接。做到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部分有次序地顺利进行。
二、突出精讲多练精讲要正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楚,语言精练,才能保证有足够时间给学生多练。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大纲吃透教材,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讲解要注意语言形象直观主动。
三、充分运用启发式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途径之一,启发用得好,能使学生在最短时间明确动作要领。可以有语言启发,用语言讲解比喻,使学生了解动作要领;有示范性启发,可用各种教具、挂图、模型、录像等,以及教师本身动作的重点示范。
四、多采用连续教法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提示,学生边纠正。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注意力,又能训练反应。特别在准备活动进行徒手操练时,因动作一般比较简单易行,更显得实用。教师进行领做,学生跟练。不必进行示范讲解而后再做(个别复杂动作例外),既能节省时间,又增加课堂的练习密度。
五、合理运用循环练习循环练习能解决器材不足、人数多的矛盾,加大了运动量和练习密度;动作多样,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能调剂学生生理负担,促使身体全面发展。
总之,练习密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宜。所谓适宜,就是要有利于全面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练习密度过小,学生在课上看的时间多,练的时间少,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学习运动技能;练习密度过大,练习占用的时间过多,又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再者,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练习密度过大,缺乏必要的休息和恢复,就会造成学生身心过于紧张,对健康不利。
体育课的密度分为综合密度和专项密度两种。综合密度(也称一般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一节课中的各项活动有:教师指导(如讲解、示范、演示教具、纠正错误等),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必要的休息,组织措施(如整队、交换练习地点的调动队伍)等 项。这些活动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专项密度。如教师指导的密度、组织措施的密度等。运动密度(又称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影响运动密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很难确定统一的标准数据。各地区或不同情况的学校,可研究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为评价运动密度,提供参考。研究体育课的密度,目的在于最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通过体育课密度的研究,可检查每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体育课来讲,上述项活动都是必要的。但从体育教学的特点看,学生做练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对象特点和作业条件等。从加强学生做练习这一环节出发,着重安排好课的运动密度,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条件不同,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不合理的讲解、提问、示范、演示教具,以及组织措施和不必要的休息等方面的缺点,从而产生不合理运用的时间地掌握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队形调动和变换,课中对学生的分组和分组教学要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的要求等。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2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3 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4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5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体育课的密度 分为综合密度和专项密度两种。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一节课教学活动的时间,一般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这 5项活动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核心是学生做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体育的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其他各项活动都应围绕并有利于学生做练习。研究课的综合密度,在于最有效地、合理地使用上课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体育课的情况复杂,各项活动中什么算是不合理的运用时间,难以判断和掌握。实践中一般不去严格区分哪些是不合理的运用时间,而是客观地把5项活动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求出其比重,供教师改进教学参考。专项密度是指课的某一项或两项活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357-01]它和课的运动负荷有密切联系, 通常所说的体育课的密度,就是指课的运动密度。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密度,一般以20~30%为宜,在适宜的条件下,高于这一标准更好,但不要单纯追求运动密度。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编辑本段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编辑本段 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编辑本段 教师的教学
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编辑本段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编辑本段
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1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在体育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
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
在课前的备课中周密的安排运动负荷,要重视并且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例如,跑的项目和投掷项目它们的运动负荷不同,那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不能100米跑两次,掷实心球也掷两次。确定任务时,新授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2合理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衡量运动负荷的大小一般有两种数据。一种为物理数据,包括了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练习重量、练习距离、练习速度等;另一种是生理数据,包括了心率、肺活量、心输出量、血乳酸含量等。总之,可以作为运动负荷指标的数量很多,为什么我们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中,仅选择了心率和练习密度两个指标呢?不同发展领域均有其鲜明的特征,衡量它们合理运动负荷的指标体系也有鲜明的特征,因此,不能单以心率、练习密度等单一的指标来衡量。此外,我们历来把生理指标称为内部数据,而把物理数据称为外部数据,而一贯地重视生理数据而忽视物理数据。可知,作为物理数据在指导学生练习,衡量练习效果时,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
1.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的运动负荷
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这是指以神经和肌肉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身体练习体系,该体系的发展领域是敏捷性、平衡性、柔韧性和协调性。该发展领域并不以能量供应大小为主要依据,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的要求较低,用心率来衡量运动负荷也不妥。该领域的运动负荷指标应当有特定的内容。
敏捷性可用反应时和完成动作的时间作为指标,例如,1分钟篮下自抢自投,投篮次数或投中次数均可以作为敏捷的负荷指标。既然上述练习难以用心率反映合理负荷,就可以从运动负荷的物理数据中来反映其负荷。除了敏捷性外,平衡、柔韧和协调也同样可以找到实用的以物理标识的负荷数据,并以此来调节一堂课的运动负荷。
2.身体素质能量论体系的运动负荷
身体素质的能量论体系包括了力量、爆发力和耐力。该体系中,肌肉力量的练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静力性力量练习因胸内压加大而引起的心率加快,不能真实反映运动负荷大小,而动力性的力量练习对心率影响不大,因此,心率无法真实地反映其负荷,以负荷重量、最大负荷的百分比以及练习的次数和组数反而能真实地反映运动负荷。至于耐力,则有肌肉耐力和心血管系统的耐力之分,而心血管系统的耐力那是有氧耐力,用心率作指标是最佳指标。
总之,用全课平均心率、全课练习密度、心率曲线图来衡量一堂课的运动负荷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断完善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针对不同发展领域的不同负荷要求,探索如何灵活地运用各种运动负荷的测定指标,将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