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学分析

时间:2019-05-15 01:4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妻书》教学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妻书》教学分析》。

第一篇:《与妻书》教学分析

《与妻书》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流畅的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划出蕴含真挚感情、内涵丰富的句子。3.反复朗读全文,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二)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及多媒体)3.正音正字

(1)教师范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每一个字)

(2)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如何理解其含义?(多媒体显示)

意映卿卿如晤(wù)

几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

嗟夫(jiē)..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使之肖吾(xiào).. 4.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的多义词,如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

怀孕 .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自身 .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信 .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写 . ③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代词,他 . 吾亦望其言是实

代词,那 . 独善其身

代词,自己 . 汝其勿悲

副词,表示期望 .(2)词类活用现象,如: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④汝幸而偶我 . ⑤当尽吾意为幸 . 1(3)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①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5.再次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感情 6.展开质疑、讨论活动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2)作者是围绕什么来表达衷情的? 明确:作者围绕“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实际上即“吾衷”二字来表达衷情的。

(3)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悲呢? ②为什么要诉“吾衷”?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4)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会感人至深? 明确: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7.写作技巧小结

想一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2(3)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8.作业

(1)课堂完成课本P107页第四题。(2)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练习。(3)预习《逍遥游》。

第二篇:《与妻书》案例分析

《与妻书》教学课例分析

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沈诗荣

一、培训感言

2007年1月29日至2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普陀区教育学院肖建民先生主讲的“语文课改新课型案例分析”第二期的教师培训,受益匪浅。肖建民先生深厚的学术底蕴、渊博的理论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上海市语文二期课改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思想上很有触动。

经过这次培训,我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看法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以前我总是认为继续教育对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是有限的,有的地方继续教育其实只是走过场而已,根本达不到培训提高的目的,有的所谓的培训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在这次培训中,我深深感觉到普陀区教育局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不论是培训的管理、课程的安排还是培训内容的选择,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案例

2006年10月30日下午第二节,我在同济二附中的高二(3)班举行了一次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林觉民及本文时代背景,掌握谓、至、语、其、依依、善、尽等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3、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本文的至情至理。

2、难点:走进烈士心灵,理解烈士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情感历程。【课时安排】拟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课前欣赏音乐:童安格《诀别》

教师导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板书】与妻书 林觉民

二、简介背景和作者

(一)背景 【媒体显示】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二)作者 【媒体显示】

林觉民(1887——1911)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十四岁入全闽大学堂,后留学日本,不久加入同盟会。

在广州起义中,担任“敢死队队长”,随黄兴一部攻打两广总督衙门,不幸中弹被俘。面对审讯,慷慨陈词,最后从容就义,年仅24岁。

【讲解】《与妻书》是林觉民于起义前三天,在香港滨江楼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书。陈意映读罢,当场昏厥,两年后抑郁而死。长子伯新(依新)不幸夭折,《与妻书》手稿由次子仲新献出,现存福建省博物馆。

【板书】陈意映

三、散读熟悉课文

1、散读课文,字词批注,讨论质疑,同伴交流;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2、思考问题:信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点拨】

第一段:原因和心情。第二段:全文中心。

第三段:回忆夫妻生活,呼应“吾至爱汝”。

第四段:率性就死,呼应“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五段:表达生死相伴的心愿,呼应“吾至爱汝”。第六段:慨叹幸与不幸,不忍独善其身。第七段:当尽吾意。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

四、体会本文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过渡】林觉民和陈意映的婚姻也是父母包办的,所幸的是夫妻恩爱,感情深厚。林觉民曾经说过:“吾妻性癖、好尚与余绝同,天真浪漫女子也。”从这封信中也能看出来。

(一)作者反复强调“吾至爱汝”“吾爱汝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至爱”?找出感受最深的片断,读一读,说一说。

学生发言,朗读片断,说说理解和感受。教师及时评价,鼓励赞赏。【音乐烘托】《勇敢的心》 师生共同朗读第三段,加深感受。【教师点拨】重点鉴赏第三段。

回忆三件事:

1、后死担悲,不愿留苦与汝;

2、新婚生活,甜蜜忧伤;

3、欲告未告,恐汝担忧。表现至爱之情,寓情于事,感人至深。

第二件事:新婚生活,甜蜜忧伤。回忆新婚生活。叙述细致,描写优美。寓情于事,句句含情。花前月下,并肩携手,低声细语,无话不谈。儿女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景乐而情哀。古人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五、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一)既然“至爱”妻子,为什么又要诀别妻子,慷慨就死呢?作者是怎么想的?

【点拨】推己及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社会黑暗,现实残酷;随时随地可以死;破镜难以重圆,生离痛于死别;不能忘情,不忍独善其身。总之,就是舍家为国、舍小爱为大爱、舍生取义。

【提升】其实这种精神,早在战国时代,孟子就作过精辟的论述。

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过渡】在鱼和熊掌之间作出选择,这并不难。但要在“小爱”与“大爱”、家与国、生与义之间作出抉择,就不那么容易了。

【板书】小爱——大爱 家——国 生——义 抉择

(二)当烈士在作出抉择的时候,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点拨】痛苦,悲痛,悲愤,不舍,牵挂,眷念 „„

【讲解】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不论你怎样选择,你都要作出牺牲,付出代价,割舍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林觉民作出了他的选择,他为此牺牲了家,牺牲了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人心都是肉长的,英雄也是平常人啊。

我常常想:如果同样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该怎么办?这样想想,我们对英雄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崇敬。

生命永远是最宝贵的。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遇到这样的选择。我们可能做不了英雄,但是我们要理解英雄,崇敬英雄。

六、课堂活动

【教师导入】英雄的背影渐渐远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已渐渐发黄。但先烈们的浩然正气依然充塞天地之间,激励后人。林觉民烈士的故居就在福州仓山,那一片青山绿水之中„„

【媒体显示】林觉民故居图

【教师讲解】据说,林觉民烈士的塑像倒下了,倒在一片杂草丛中,倒在一座公厕旁边,两年时间无人问津。烈士身上沾满了污垢。

【媒体显示】

黄花岗烈士身后凄凉 林觉民塑像“受辱”两年

事件已发生了近两年,地点在福州仓山区仓前公园,林觉民的故乡。为了改建公园,人们毁掉了一座据说已经不甚美观的烈士塑像。

“塑像的脸部完好,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而它的胸膛以下的地方则被烧出一个空洞,空洞里是烂树叶、荔枝壳等一些废弃物。”(《新华网》)而“因为上厕所要花3角钱,所以许多人把小便拉在烈士塑像上。”(《海峡都市报》)——消息来源:《国际在线》《新华网》《海峡都市报》

【活动设计】如果有机会到福州,你来到林觉民故居游览,门边就是游客留言簿,你准备写些什么呢?

参考示例【媒体显示】 真爱永驻,浩气长存。文惊天地,气壮山河。忠魂化碧血,浩气满乾坤。

抒正义,写真情,夫妻六七载,情意何不兼备。驱腥云,逐狼犬,生死咫尺间,家国岂能两全? 学生动笔,展示交流。

七、收束 【媒体显示】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八、附:【板书设计】

与妻书

林觉民 陈意映

小爱————大爱 家————国 生————义 艰难抉择

九、附:备用资料

(1)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鲁迅《最先与最后》

(2)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吾辈死而同胞不醒者,吾绝不信也。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林觉民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三、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1、《与妻书》属于高二第一学期第四单元,单元重点是“思路的探究”,要求梳理作者感情脉络,体会景物、人事所包含的情思。本文属于自读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2、《与妻书》是林觉民烈士参加黄花岗起义之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挚情感,以及舍家为国、舍身赴死的爱国之志。其报国之志激励后人,儿女深情感人至深。是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绝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本文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经过预习指导,阅读难度不是很大,但有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还要落实巩固。

2、文章毕竟是用文言写成,与现代汉语相比,有隔膜感。再加上对作者情况和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又有一定障碍。

3、正因为年代久远,历史隔膜,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可能存在碰撞。

三、设计思路及思考

1、知识目标的确定。因为学生对作者情况和相关历史背景缺乏了解,所以首先简要介绍背景知识和作者情况,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而将文言词语的教学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要掌握谓、至、语、其、依依、善、尽等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教学重点的确定。根据教材特点,以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为教学重点。感情真挚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为表现崇高而弱化人性的倾向,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和分析,提高对人物感情的领悟和理解能力,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教学难点的确定。以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为难点。本课的教学,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和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小爱与大爱、家与国、生与义,林觉民烈士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舍弃如何一方面都是痛苦而艰难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甚至对烈士的抉择难以理解和认同。再者,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崇尚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和青少年生命教育之间存在某种不对称,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烈士的心灵世界,体会烈士的情感历程,引发思考,从而理解烈士,对烈士产生崇敬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将民族精神教育和青少年生命教育相互融合,就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区间。

4、教学手段的选择。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提问讨论相结合。一方面发挥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的优势,一方面采用提问讨论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引发思考,将内化的思想情感进行外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动手动笔的能力。

2007年2月1日星期四

第三篇:与妻书

与妻书 林觉民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九十年前,中国也有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与妻书》。

二、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流畅地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蕴含真挚感情、内涵丰富的句子。3.反复朗读全文,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三、作者绍。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四、注意相关文言知识。

1.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感情。2.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3.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的多义词,如: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 ③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独善其身(代词,...自己),汝其勿悲(副词,表示期望).(2)词类活用现象,如:乐、瓜、老吾老、幼吾幼、偶、尽„„

(3)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①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4)学生自己翻译课文,老师释疑、点拨。

五、展开质疑、讨论活动。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悲”。

(2)作者是围绕什么来表达衷情的? 明确:作者围绕“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实际上即“吾衷”二字来表达衷情的。

(3)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悲呢?②为什么要诉“吾衷”?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五至六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4)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会感人至深? 明确: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至诚美好,令人感动;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六、写作技巧小结。

想一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明确: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四自然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第一、五自然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自然段基本上是记叙,第二、四、六自然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教学后记:

第四篇:《与妻书》-教学教案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难句解析】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见【文言基础知识】

三、1.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太上之人”,泯灭了喜怒哀乐之情。

2.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3.(写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长,(还)未(写)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万千衷情。

【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第五篇:《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便能感到林居民与妻子的不舍离别。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下载《与妻书》教学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妻书》教学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

    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过程于方法:了解文章将......

    《与妻书》译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见面: 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

    《与妻书》读后感

    真爱是谁——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广东中山杨菡(一)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一)薛栋90后、洛川县曙光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写作,偶有雕虫之作,绝无大雅之章。书本上的小树苗《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陈意......

    《与妻书》教学设计_1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的思路;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