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5:4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妻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妻书》读后感》。

第一篇:《与妻书》读后感

真爱是谁

——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广东中山杨菡

(一)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要说:“读意洞《与妻书》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解真爱。”

中山先生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写道:“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文中所说的“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指的就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由同盟会革命党人发起的广州起义。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广州起义前,侠骨柔情的革命志士林觉民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与妻书》,毅然与“爱之深,疼之切”的妻子陈意映生死诀别。当年,他只有24岁。一千三百字的《与妻书》,倾诉了对妻子情深意重的感情,更道出一个革命者忧国忧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感奋。

记得第一次读此文时,我还是大学中文系里一个的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读后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激情澎湃,觉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深明大义之英雄,其舍一己之幸福只为天下人之永福乃大义凛然之楷模,心中崇敬之情由然而生。

今日,再览此书,已时隔二十余年。光阴荏冉,岁月流转,悄然之间,青春年华已逝,再回首,才发觉读后的心得、体会大相径庭。年龄阅历的增长,带来的是对爱情、对人生、对理想和信念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今日读《与妻书》,心生些许凄美、哀婉,有一种感同身受的难以承受的失却之痛。梦一场,爱一回,但如今一转身,一道别,伤了谁。情殇无悔,不懂的人不会了解。耳边不禁回响起多年前熟悉的童安格的歌曲《诀别》——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回想一百年前的这份真爱,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

义的人,无不为此中至真的儿女情怀、至诚的大义博爱所动容、而感喟。

(二)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

林觉民天性聪慧,13岁那年,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他愤然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之后退出考场。

15岁那年,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他生性诙谐,口才出众,出口成章,同学们总是喜欢和他在一起围坐在榕树下,海阔天空地谈论民族的前途;他生性活跃,喜结朋友,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学堂的学生曾为争得平等权利而闹过几次风潮,林觉民总是被推荐为组织者;他忧国忧民,富有侠义之心,对于当时革命党人的革命义举极为同情,并与当时福州的革命党人有密切的联系;他疾恶如仇,迫切希望改变社会的现状。

在完成全闽大学堂的学业后,林觉民决心远渡重洋去寻求救国的道理。

1905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庆应大学攻读哲学。20世纪初叶,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每当传来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侵略行径,林觉民总会抱头痛哭。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局的变化、民族的悲剧、同胞的苦楚,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毅然加入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他深信,只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才是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必由之路。1911年,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林觉民正是这次起义的中坚力量。

(三)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江滨楼挑灯写下了与妻子的诀别书,此时的他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欲言又止、涕泪满襟,直至天亮。

在信中,他深情回忆了与妻子新婚的幸福:“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在信中,他对妻子倾诉了自己“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肝肠寸断。

在信中,他更对妻子晓之以理:“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

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诀别了:“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信中有一段关于爱的真理,尤其令人难以释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如此相爱的有情人,要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封绝笔信?要怎样诉说才能不让爱人受伤?要怎样才能让她明白“吾至爱汝”是真心,而“以天下人为念”也是真爱呢?情难舍!人难留!再多的难舍,有时候不得不舍;再难的离别,有时候不得不别;再苦的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不能分离却又不得分离,抛爱妻,舍幼子,多么无奈却又义无反顾、笃定前行——舍一已之福利,只为天下人谋永福;用生命去拼,只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是一封家书,这是一封百年情书,但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家书,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已之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能够理解他“以天下人为念”的博爱情怀,在信中,他反反复复地倾诉自己对妻子的真爱,说明正是将此至爱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为天下人幸福可以牺牲个人一切的道理。多么深明大义的妻子啊!

(四)真爱是谁,是妻儿,亦是天下苍生!

爱我所爱,为爱前行,无怨无悔!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世纪,生活在安定和平、繁荣富强的人民共和国,生活在他生前没有看到却为之奋斗不息的将来里。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24岁时一个夜暮深垂的时分。他用有限的生命抒写真爱的诗篇!我们追忆他!让我们记住他的这些慷慨激昂之辞:“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也让我们记住他这些缠绵悱恻的低吟:“意映卿卿如晤”、“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林觉民,一个能够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欣然就死的人,一个真正懂得真爱的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第二篇:《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妻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妻书》读后感1

今天,在爸爸的推荐下,我读了《与妻书》这篇文章,是林觉民在跟随孙中山抗清起义前三天为妻子所作。当时,林觉民知道自己在战场上必死无疑,但是他为了给祖国带来和平的生活,视死如归,不畏牺牲,这就是他与妻子最后的诀别。

从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林觉民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明知道自己会死于战场,但他为了中国,不惜牺牲,慷慨赴死。他明明特别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对清王朝的恨远远胜过他对妻子的爱!而正是因为他爱妻子,他才会像文中说的那样“泪珠与笔墨齐下!”他死于战场上,他不痛苦吗?当然痛苦!但是他对将来天下太平的喜悦与期盼,远远胜过痛苦!林觉民是用个人的生命,换来全天下中国人的幸福!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太平日子,我们不能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像孔繁森、叶欣等等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他们心系百姓,坚守岗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的,我们不能忘!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在新的时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富裕安康,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提高本领,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更是要牢牢谨记,时刻不能忘!

《与妻书》读后感2

时隔几年,再次一览《与妻书》,突然生出了一丝惆怅和悲伤。犹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时,只觉林觉民的伟岸、高大,觉其愿为天下人之幸福而舍己之幸福乃是大义也,心中崇敬之情顿生。读此文是,胸中热血沸腾、澎湃激荡。为其大义自傲,为与之同为中国人而自豪。如今在读是,却顿生出些许悲伤,如同当年老师所诉“当你们时隔几年再观之,体会、心得将大相径庭。”初闻,不以为意,只觉林觉民乃国之英雄,人之标榜。然,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接触爱情,体会爱情,才终于明了,当年心中忽略掉的那时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难以承受的失夫之痛。

读此文,闻的“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悲情忽起。如此相爱着的`人儿,要用怎样的心情写下一封绝笔信?要抱着怎样的心才不会让爱着的人受伤?要怎样才能让她明白“吾不想吾先汝而走”是真心的?然“第以今日时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无时无地不可以死”又何以眼睁睁看着对方死,虽不想吾想汝而死,但天下之人“不当离而离者,不当死而死者,不可计数”又怎可为自己之幸福而断送他人之幸福。初读是,觉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乃当世之豪杰英雄也。然,现在观之,却多了许多的无奈,为自己不得不与妻子分离而无奈,为国家之现状二奶,为天下人之不幸无奈。

从前,只是不停的讴歌林觉民的深明大义,却忘记了在背后默默承受失去丈夫痛苦的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明白了家庭的责任,知道了女子的不易,丈夫先自己而去,留下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双老,独得自己一人承担,故以此文了表敬意。

《与妻书》读后感3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情人间最高的境界了吧。

许多人一辈子都在探寻:到底何为爱情?却鲜有人得出最终结果。但是,在民国时期,却有对恋人演绎了一场超越肉体,超越生死,超越灵魂的,让天地都为之动容的完美爱情神话。

1911年4月24日,在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写下了为后人所动容的《与妻书》字字血泪,让人含泪。“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这是一种怎样的不舍之情啊!但是,国难当前,国贼尚存,这让这位爱国的热血青年不能为儿女私情而弃国家于不顾。

身怀一腔报国热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多么远大的抱负,多么理性的思考。林觉明能舍身为国的精神让世人所感叹。

虽然与妻子是封建的包办婚姻,但是,二人在新婚之夜一见钟情,并定下了死生契阔。共同生活的三年时间,留给妻子陈意映的,多为甜蜜,多为欢欣。这些回忆支撑了这个女子为期一年的生命,但最终,却因忆夫成疾,终在,丈夫就义后的一年,也驾鹤西去。死时的她,面色虽苍白,但是嘴角依然含着一种解脱般的笑容。也许,这对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吧。二人虽未成连理枝,但亦可同为比翼鸟,从此海角天涯,不离不弃。

面对国家与爱人,林觉民虽有不舍,但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天下。面对生者与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泪支持丈夫的选择。

一个是满腔抱负,学富五车的海外学成归来的才子。一个是端庄贤慧的大家闺秀。二人看起来像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但是,越演绎出一场壮美的爱情故事。这不能说不是一场旷世之恋啊。

《与妻书》读后感4

哽咽已久的天空终于忍不住低低抽泣。树叶沙沙应和着,为凄凉的黑夜画上伤疤。此刻,万物死寂,怒风阵阵……

一个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闪闪烁烁。只见他双眼含沙。黑色的墨菊开在笔尖。眼神随着笔尖的滑动而变化着,笔一顿,沉如深渊;笔一提,泪墨齐下;放下笔,已是泪眼模糊。与妻子的朝朝暮暮在心田中慢慢陈酿,顿时五味杂陈。

初雪刚落,一轮圆月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笔直洒下,穿过稀疏的梅花落在雪地上斑斑驳驳。也和她并肩而立,时而低低窃语,时而掩面而笑。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笑容比那初放的红梅还要耀眼。她那么美好,他怎么能让她的脸出现一丝一毫的哀伤呢?于是,他决心,今生宁愿她舍他先去,也不愿自己先死徒留她一人日日悲戚。

然而天不遂人愿,为何要生于今日之中国?生于奸官污吏霸道横行的中国!生于遍地狼犬残害同胞的中国!生于列强势必瓜分的中国!生于天下有情人离散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中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爱她胜过一切,可唯独,唯独黎明百姓!他知道只有流血牺牲才会唤醒华夏儿女奋勇反抗。他负她一人,却不负天下人!

可他没有选择,视死如归的想法伴随着每一次令国人羞愤的事件的发生而更加强烈。国破家亡,没了国何来家?纵然肝脑涂地也要斗争到底!

读完,我的脸火辣辣的。林觉民既然舍弃生命,舍弃挚爱也要让祖国复兴!那么我又有什么推脱责任的理由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华夏儿女们,让我们勇敢地扛起肩上的责任吧!

《与妻书》读后感5

《与妻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妻子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的诀别信。

这封信最让我感动的是开头的第一句话“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时,泪珠和笔墨齐下。”对我的感受是林觉民在开头时就告诉其妻子,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其妻子不舍却不得不离开的心情。

《与妻书》语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场景——林觉民是含泪写着《与妻书》的;而妻子看《与妻书》时,哭红着的眼睛,时不时哭着,一手拿着书信,而另一只手却用袖口擦着时不时从眼睛里流出的滴滴泪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红的眼睛很让人心疼,林觉民的妻子还怀着孩子,还未出生,但我却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她肚子里的孩子也在一边听母亲诉说,一边也在哭泣,而林觉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经不省人事了。这便是我读《与妻书》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当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也不止这几幅,也有林觉民和妻子相爱的场景,在画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十分幸福。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时又为这个结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对上天的不满,为什么结局是这样的?真让人为之一颤。

在林觉民的笔下,有句话让我很深刻:‘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其意思为: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当我刚看到这句时,有些惊讶。但后来才理解涵义,发现她其实是为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最后林觉民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时期,在国家和家庭之间,他毅然的选择了国家,因为他知道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庭,这也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着想啊!看出他伟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有他身为中国人的那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深值我们去学习!

第三篇:《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便能感到林居民与妻子的不舍离别。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第四篇:《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

(一)薛栋

90后、洛川县曙光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写作,偶有雕虫之作,绝无大雅之章。

书本上的小树苗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与妻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支颠抖着的笔,以及萧然落下的泪珠,是多么的触目惊心,直拨动读者的心弦。想必使其妻心痛不已。其对爱妻的生死惜别,直抒胸臆,与下文“吾至爱汝”紧密相呼。“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姑遂忍悲为汝言之。”其天下为公的大义,及体贴之情,细腻之心,可谓动人。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望能在盟盟之中注视着爱人,祝福着爱人。如丝如缕的情思,平平凡凡,真真切切。阴间又如何,阳间又如何,只要你在我心中活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心脉是相通的,传达着彼此的关怀和思念。如此真挚深切的爱,让人读了刻骨铭心。情感的洗礼,情感的陶冶,真切感受爱情的动人!昔日相厮守,作者曾告诉爱妻“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然而“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世事本难料,乱世更是难测。对孤身一人留在纷乱人间,兼要承受如此的丧夫之痛的爱妻,甚为忧心,眉头难展。其割心之悲痛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来描绘的。

然而,作为一名民主主义战士,心胸所怀岂只儿女私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是大爱。“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感怀于生逢乱世,“卒不忍独善其身”。为所有的有情人终能相濡以沫,互相厮守,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生活,而投身革命,敢于献身。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为革命捐躯,毫无异言,勇于奉献私情,顾全大局。真不愧为一名革命战士。“汝体吾此心”“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副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此可谓,为革命,为人民,为梦想而鞠躬尽瘁。对妻有如此厚望,则其对子女的期望不言而知。“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扶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为革命挥洒热血,力尽被俘的可敬的作者,虽然此刻已为阶下囚,面对死神,仍殷切期望子女们能承父志,投身革命,为天下人谋永福。同时,为后继有人而甚感安慰。此种为理想为革命奋力追求,无悔的精神,可泣鬼神,可泣天地!甚为后人立身处世的榜样。

源于“至爱汝”,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者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别离,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

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令人越读越爱,越读越是涕然泪下!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与妻书》读后感

(二)林觉民,1911年4月就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与妻书》读后有感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其勿悲。”

“我很爱很爱你。也正是因为对你的爱,才让我不再惧怕死亡,敢于勇敢的面对 ”。爱,能够给予人无穷的力量。能够让自卑的人,变得自信;能够让怯弱的人,变得勇敢;爱,可以让人无所畏惧。

“爱你的心,让我想去帮助天下的人能够去爱他们所爱的,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赴死,暂时未能顾及你呀……请你不要悲伤”。爱,就是慈悲。因为我们真正地爱了,所以才知道世上不爱的痛苦;因为有了愿意全心爱着的人,所以才变得慈悲,不忍世人不能爱其所爱。此句此情,让我真正地理解弘一法师当时作别雪子时说的话。爱,就是慈悲。惟有至情之爱,方生大慈悲之心。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我原来的意思是你身子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起初的我一直认为,人性的表象都是善良的,但其实质都是自私的,生存是一个人根深蒂固本能反应。后来,我也爱了。原来,我并是自以为那样的自私,自我选择的天平并不是总偏向自己。爱,是可以让人变得不计回报,变得不再害怕牺牲。因为爱情,我重新去定义亲情、友情。

“后续文章见《与妻书》”

《与妻书》读后感

(三)转眼,秋天已至,此时若能坐下来一小会儿,我便会用这一段时间倾听与阅读,因为这是我所钟意的生活。偶然的小憩读一篇《与妻书》,使我感慨万千,潸然泪下。一个24岁的青年竟会有如此的胸怀以及与妻子那般的深爱;身处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绝不是第一个舍生取义的人,也绝不是最后一下抛却家庭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人。作者林觉民为了黄花岗起义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临行前,写了这封给妻子的绝笔书信。这封信字字灼心,笔笔生意,使我非常敬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前人们用怎样的付出和奉献换来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

再过几天就是9月3日,国务院定于那天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虽然身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非比寻常的战争年代人们有着怎样的信仰与生活,但看到了《与妻书》我似乎明白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为了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同胞们还有他爱的人能够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哪怕一天,他的死都是值得的。原文为:“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文意为: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毅然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这是何等的深明大义和拥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啊!原文还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文意为: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作者林觉民就这样离开了深爱他的妻子,长长久久久地久留下了这样一封供后人瞻仰的书信,来见证他们不朽的爱情。

这封信是我在任何一部电视剧或是小说中都不曾见过的最真挚的情感。作者的妻子陈意映在看到这封信两年后也郁郁而终。这个结果应该也不是作者想要看到的结果,林觉民既爱着人民又爱着他的妻子,他的信感人肺腑,让人痛彻心扉。不觉联想起如今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烈士把这一份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作为一生的信仰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而我们当下的生活,一年重复地过的好像是在过一天,平淡的日子让我们甚至忘记了关心我们至亲至爱的亲人和孩子。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信仰,不用信誓旦旦,不用浮夸造作,只要去做,一个拥抱,一杯热茶,只要我们用心,用爱,去关心着我们的亲人们,所有为了和平和自由而牺牲的生命就都是值得的。

第五篇: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r/n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r/n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r/n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r/n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r/n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要结束!/r/n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r/n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就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r/n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相貌如玉,然而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r/n

【相关文章】读《与妻书》有感/r/n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心情很平淡,甚至埋怨它的篇幅太长。但经过翻译和分析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作者笔下的那爱情的真谛,并不禁佩服意洞对妻子的那份深深的爱意。更重要的是,他是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而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这便是我敬佩林觉民的一处。/r/n

“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是全文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我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那种怀着极度伤悲,却要尽力写出理智文字的复杂心绪,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欲言又止,欲止又不得不言。不言,则从此再没有向妻子表白的机会;言之,又满心是内疚与悲愤。未负天下,独负了一人,而这个人偏偏是自己的至爱。眼见柔弱的妻子要承受失去丈夫的极端痛苦,还要在浓黑的悲凉中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割舍不下却也无能为力。此时唯有求得妻子理解,作者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一切。当他讲述了自己为革命献身的道理,这又能反映出他多么高尚啊,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他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妻子对他舍弃家庭的埋怨,莫过于妻子误会他不够爱她。作为一个正直有良知的国民,必须以天下为己任。这人间没有一处世外桃源,使人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天伦之乐,混浊黑暗的人间与美满幸福是难以两全的。/r/n

在欣赏和敬佩林觉民的同时,再让我们转眼看看当今社会。无数个贪生怕死的人为了谋求生命,做出了令人厌恶的事。无数个为了谋求某种利益的人,不顾亲情,去伤害自己的亲人。他们与林觉民相比,真是寒心啊!/r/n

残忍地夺取了他们的幸福。不必遗憾,完美的东西本就太少,“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也许只存在小女孩的梦中。而震撼人心的,往往是悲剧。我不敢想象林觉民写这封信时的情景,那样的环境、那样的环境会惨不忍赌;当林觉民战死在战场时,鲜血和那遍地的躯体会更加惨绝人寰。在那时,林觉民的妻子心里也只会有泪和爱。

下载《与妻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妻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妻书》读后感(通用)5篇

    《与妻书》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

    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范文模版)

    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一)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知忠,不读《陈情表》不知孝”。我说不读《与妻书》不懂真爱。《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我......

    《与妻书》读后感三篇

    1《与妻书》读后感(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情人间最高的境界了吧。许多人一辈子都在探寻:到底何为爱情?却鲜有人得出最终结果。但是,在民国时期,却有对恋人演绎了一场......

    与妻书

    与妻书 林觉民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与妻书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与妻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与妻书读后感1时隔几年,再次......

    《与妻书》译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见面: 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