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1:3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技巧。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经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

在今年年终考试题中,出错率高得分率低的几个题型中,恐怕诗词鉴赏题是首当其冲的了,而这却是我们河北省中考题中的必考题,要提高我们的中考应试能力,古诗词赏析不容忽视。这节课就领着大家来学习此专项,好不好?相信我们45分钟后一定有一个大的进步。

2、了解课标要求

中考命题实施细则(关于古诗词)

1、考试范围

古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本内(34首)。

2、考试内容及要求

(1)正确默写名句名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2)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细则解读

1、古诗词材料出自课本内

2、重点是浅易的古代诗词。

3、“初步”,说明难度不会太大;

“浅易的”说明所选篇目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因此重点关注唐诗;

“鉴赏”,是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形象(意境)、主题(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

难点:如何鉴赏,学会鉴赏的方法。

3、明确学习目标

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导航,方法指津。

1、诗词鉴赏题一般是自选角度,但并非无章可寻,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不管考察什么内容,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主题)都要写出,再结合以上表达要求,大家可参考这样一个公式,即:

本诗运用修辞或手法,写出了内容或效果,表现了作者主题或思想感情。

请大家思考并讨论: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修辞和手法有哪些?经常遇到哪些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集思广益,看那个小组记住并积累的又多又准!

2、小组回答并补充,看课件加以订正。附:各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对比衬托、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乐衬哀、运用典故、借用细节、虚实结合。附:各种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修辞或手法

1)动词、形容词、叠音词等的运用:

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会苦心经营、反复斟酌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其中动词、形容词是作者炼字和读者品味的首选,因为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2)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还经常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透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3)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如《观沧海》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运用想象手法,借景抒情,上虚实结合、运用想象手法,借景抒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主题或思想感情的把握

(1)大家知道古人在诗词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了,那么,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呢? 请大家看这些标题,看能否看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喜悦 《次北固山下》--思乡、思亲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孤独

--借助标题或词语,找切入点,这可是最简单、最快捷的答题路标,千万别放过。(2)请大家做个连线题,当你看到的这些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时,你会想到什么? 连连看!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流水、落花 : 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

松、梅、竹、菊 品行高洁、不畏邪恶 坚贞不屈。圆月

团圆、思亲 鸿雁

书信 古迹

借古伤今 红豆

相思

--左边的这些事物,在古代诗歌中,都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而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专门的术语,叫意象,而它们所渲染形成的那种情感氛围,就叫意境,往后,再让你回答什么意象、什么意境时,就不至于一无所知了吧?

--这是寻找作者思想感情的途径之二:借助意象 知人论世(联系背景)

许多诗人把个人人生的理想、情感的寄托、对时事的看法凝聚在诗中。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分别生活在唐代繁荣、鼎盛、衰落的不同时期,生活经历不一样,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基调不一样。李白豪放,王维恬适,杜甫沉郁,李商隐晦涩。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金人南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一腔抗金抱负,却报国无门,词中于是进发出“忠愤”--一种壮志难酬的情怀。解读诗歌,要论及诗人的行事

--这是第三途径:知人论世

四、总结回顾

1、常用格式是怎样?

2、古诗鉴赏经常用到哪些术语?

3、寻找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一般会注意哪些方面? 五:课堂训练 发放活页纸训练题

第二篇:高中古诗鉴赏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

(时间:90分钟 满分:160分,每题8分)1.阅读下面的一首汉代民歌,完成文后题目。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 ①飙风:暴风。②思:悲感,悲伤。(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两句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者诗人思想的词语。这首诗主要表现“我”在外的悲凉,开篇用“秋风”的意象直接表达忧愁,接着写忧愁的原因是“胡地”、“离家”。全诗围绕着“愁”行文,所以诗眼是“愁”。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联系语境可知,这两句的景物描写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同时交代“我”出入都忧愁的原因是远离家乡。

(3)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为了表达“我”的忧愁,先用景物烘托,然后写自身。从“衣带”看,这是“我”忧愁后的外在表现;“心思”,体现的是内心的感受。二者结合表现出“我”是一个落魄的游子。

答案:(1)本诗的诗眼是“愁”。诗歌开篇用环境描写渲染诗人的“愁”;“出亦愁„„令我白头”五句以“愁”为中心,表现“我”的哀愁的深重;“胡地„„修修”两句说明原因;最后四句继续写“愁”,表现“我”憔悴的形象。

(2)诗句的作用有两个:①这两句诗把秋风萧瑟的自然景观与胡地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凄凉。②交代“我”忧愁的原因是身在异乡,使开头的愁绪落到实处。

(3)“衣带”一句重在写忧愁的外在表现,“心思”一句重在写内在的愁绪。两句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内外相应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愁绪满怀的游子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 ①却关:打开门闩。(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是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三是要指出此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含着诗人的情感。考生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考生在解答鉴赏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答案:(1)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了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热情淳朴、天真可爱。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末]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1)诗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谈谈对本诗尾联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诗刻画了一位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或者“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采桑女的形象。“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通过心理刻画,点出采桑女心中忧虑的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2)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

下。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出了采桑女流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诗人不着一字议论,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应注意:一要明确诗人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的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考生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

答案:(1)通过对“草”、“柳”、“桃花”、“李花”等的描写,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

(2)①不同意。因为全诗侧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愁思。②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丽风光;

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回答此类题目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景色营造的氛围,往往是为抒情作铺垫的,所以答题时也可以反过来借诗歌所表露的情感来体会景色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

(2)“孤舟”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立足点,既是“舟”,也是“人”;既串联景,又抒发情。所以谈其作用,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谈。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 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1)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写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亦可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国求荣的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哪里还有什么亡国的悲恸。)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的前两句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从题目可以读出作品的一、二两句表现的是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默读诗句,考生不难发现“明镜”是个喻体,即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考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因此考生要将“静”与“动”落实到对诗句的理解上,并指出其表达的艺术效果。考生通读全诗可知,前两句重在写“静”,后两句重在写“动”,两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水面如同被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

(2)

一、二两句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美。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本诗既写出了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请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包含了哪些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般情况下,诗人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或事件含蓄地将其表达出来。因而解答时,考生要先抓住“晓行望云山”这一标题,明确该标题点明了事件及描写的景物。然后再分析“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两句,明确其写出了作者望云山的感受。抓住这两点,考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

(2)它要求考生结合本诗分析宋诗“富有哲理”这一观点。考生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诗

中蕴涵了哪些哲理。结合诗歌内容,考生可以发现诗中蕴涵了世事真假难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等哲理。

答案:(1)写作者于雨后初晴、天色拂晓时赶路,远望云山奇峰变幻不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

(2)本诗主要包含了两个哲理:①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往往是真假难辨的。人们只有细心观察,用心分辨,才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②只有透过事物的表象,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整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收到家书的喜悦,而且融合了家人与自己共同的心情,把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盼望早日还乡的迫切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2)唐人的五言绝句佳作,往往自然真切,不加雕饰。后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并不多见。袁凯这一首诗,通篇紧扣家书,纯用白描,增减一字不得,恰到妙处。

(3)古代诗歌有一种写法,即假如自己思亲,却不直接写自己,而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转过一层,使意思加深,平添波折。本诗显然借鉴了这种写法,明明客愁无限,归心似箭,却写家书中亲人希望自己回家的急迫心情,寥寥数语,天然淳朴,所凝聚的情感却很浓郁。

答案:(1)诗歌不仅写了诗人收到信时的喜悦,还写了自己宦游的孤寂和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2)诗歌运用口语化的质朴语言,用语简练,紧扣家书,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盼望早归的心情。

(3)这两首诗歌都着重写了“思家”,但诗人都不正面描写自己如何想家。袁诗写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白诗写家中亲人深夜独坐,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1)请赏析“秋在黄花羞涩处”中“羞涩”一词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身名都被儒冠误”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炼字的把握。考生在解题时要抓住“羞涩”一词的词性、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蕴涵的感情色彩,再联系所描绘的对象“黄花”,就容易组织出答案。

(2)题在解答时,考生要抓住词中景物的特点,如词中描写景物的“乱”、“淡”、“荒”等字和“且尽清樽公莫舞”等抒情的句子,就能组织出答案。

答案:(1)用“羞涩”一词来状写菊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独到而且巧妙。“羞涩”写出此菊花经过一夜的霜打,无力抬起头来,好像有些羞答答的神态,十分传神。

(2)该句写出了词人对进入仕途的悔恨的心理,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的思想情感。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 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典故的运用。注意典故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精神,使之和诗人思想感情连在一起。

(2)考查炼句,分析尾联。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本诗以景作结,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

答案:(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1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②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分飞:比喻夫妻离散。

(1)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生在解题时,要明确古代诗歌“炼字炼句”的一般规律,紧扣“还”字在句中的双重意义。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时,考生要明确本词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以个人之情写兴亡之恨,即以小见大,要明晰个人为“小”,国家兴亡为“大”。

答案:(1)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之情,还暗含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2)以小见大。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词人与妻子失散、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自己对夫妻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此词明写夫妻离散的痛苦,实则描写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既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亦抒发了对故土的一片热爱之情。②

第三篇:古诗鉴赏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3分)

(3)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趣?(2分)

(1)(2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评分标准:答出突出“新春”特点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柳枝上刚露出的几许嫩黄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

(2)(3分)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3)(2分)①感觉要力求敏锐,要努力发现新的东西。

②不要一味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许多有价值的高雅的事情,要趁早做,如读书、立志、奋斗、奉献、成才、孝敬„„ ④要善于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美。

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一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2).(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阅读下面这首涛,完成(1)-(2)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6分)

(1).浓郁的思乡之情,(2分)思念京洛友人之情。(3分)

(2).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2分)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2分)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2).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独 坐① 李 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请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1).答案:首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谴,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点出心境4分)

(2).答案:同意。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客居他乡久了,反而疑心自己在梦中,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答因“落花暮春”“客居”而感慨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境况、人生的凄楚也可;结合颔联答出早晚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也可。);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诗人刚读过书,抚过琴被满天绚丽的晚霞吸引来不及整理琴与书,独坐观赏晚霞,“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观点1分;概括出“思念家乡等”及“对生活充满信心”各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不同意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5分)(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6分)(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1 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2 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分)(2)“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5分)(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2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2分)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2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2分)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1分)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分)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唐)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诗歌赏析】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卜 算 子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②立。鸥鹭苦难亲,矰缴③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作为主战派的朱敦儒也加入南渡的队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汀(tīng):水边平地,小渊。③矰缴(zēngjiǎo)。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1).这首诗表现了旅雁的哪些特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透过旅雁的形象,你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请加以描述。(5分)

(1)、旅雁特征:失群孤危、饥渴辛劳、孤宿寒汀、哀怨忧惧、无所依托、无力续飞。(2分)

这首咏物词运用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手法,(1分)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抒发诗人身世的浮沉,生活的动荡不安,(1分)同时也象征了在靖康之变中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景况。(2分)

(2)、大批民众背井离乡,颠沛南逃,路上风雨交加。有的人不幸走散,饥寒交迫,前无亲人可投,孤苦无依,后有追兵相逼,困顿不堪。(共5分。“南渡人多”1分,“天气状况”1分,“心理焦虑”1分,“走散后的情景”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悲 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2).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1).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简析。(5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分别是“覆”和“唯”。(2分)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1分)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2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诗人借助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4分)若答动静结合(整个氛围的 “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用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在4分下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1).“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5分)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评分标准】对诗句内容理解正确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3分)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分)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分)(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春生”?总体来看,这些意象描写对全诗有何作用?(4分)(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鉴赏其抒情的技巧。(4分)

(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作者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行踪,愁苦心情的抒发,既生动形象,有含蓄蕴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

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1).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2).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分)(1).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刻画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宁谧恬淡的意境。(2分)②远景近景相结合。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2分)③动静结合。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如有其他答案,如描绘景物色彩等,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①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以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2分)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绾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2分)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1).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2).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5分)

(1).(6分)“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2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独”若答成“孤”“寒”“空”也可酌情给分。)

(2).(5分)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空园孤壁,静寂凄清,抒写了作者长期客居他乡的孤独与凄苦。(1分)②衬托。(1分)滴露之声,从反面衬托夜阑人静;(1分)以夜阑人静、“野僧”为邻,从正面衬托飘零孤单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按要点回答,所答内符合要点意思亦可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海棠的“百种千般巧”在上阕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下阕通过“朝与暮”“繁与少”的对比,强调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1).“巧”在形色:花瓣儿薄如蝶翅,轻盈有致(2分);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2分);“片片”状花瓣之薄,“点点”言花朵之密(1分)。

(2).下片将早晨的“朝与暮”和“繁与少”对比,强调海棠变化之大、受损之重,流露出词人对风雨无情吹打鲜花的惋惜与不满(3分),暗喻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4分)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1).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分)

(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6分)

(1). “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气候的寒冷(1分),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1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1分),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2分)。

(2).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

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每联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古诗专项训练

古诗专项训练

一、填空

1、写诗题(1)李白的诗有: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王维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3)杜甫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陆游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苏轼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6)白居易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作者及诗题

送别诗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2)有季节特征的诗有:春: _________ ________ 夏:_________ __________秋: _________ ________ 冬: _________ ________

(3)与

关的诗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与

关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5)与

关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描

物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思

人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诗句(1)描

水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映边疆将士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爱国主义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补充诗句

1、(),后不见来者。2()悠然见南山。

3、(),燕山月似钩。

4、(),只是近黄昏。

5、(),一览众山小。

6、明月几时有,()。

7、随风潜入夜,()。

8、生当作人杰,()。

9、海内存知己,()。

10、少壮不努力,()。

11、本是同根生,()。

12、谁知盘中餐,()。

13、野火烧不尽,()。

14、谁言寸草心,()。

15、青山遮不住,(()。

17、但愿人长久,()。

19、国破山河在,(()。

21、感时花溅泪,(()。

23、人有悲欢离合,(()。

25、春花秋月何时了,(()。

27、黄沙百战穿金甲,(()。

29、粉身碎骨全不怕,(()。

31、独在异乡为异客,()。

16、欲穷千里目,、十指不沾泥,()。)。20、百川东到海,)。

22、大江东去,)。

24、山重水复疑无路,)!

26、问君能有几多愁?)。

28、劝君更尽一杯酒,)。30、南朝四百八十寺,)。

32、桃花潭水深千尺,18

()。

33、不知细叶谁裁出,()。

34、莫愁前路无知己,()。

35、天苍苍,野茫茫,()。

36、青箬笠,绿蓑衣,()。

37、横看成岭侧成峰,()。

38、毕竟西湖六月中,()。

39、等闲识得东风面,()。

40、遗民泪尽胡尘里,()。

41、问渠那得清如许,()。

42、竹外桃花三两枝,()。

43、欲把西湖比西子,()。

44、东边日出西边雨,()。

45、路人借问遥招手,()。

46、洛阳亲友如相问,()。

47、绿阴不减来时路,()。

48、蒌蒿满地芦芽短,()。

49、(),人间能有几回闻。50、(),西湖歌舞几时休。

51、(),巴山夜雨涨秋池。

52、(),八千里路云和月。

53、(),留取丹心照汗青。

54、(),一枝红杏出墙来。

55、(),立根原在破岩中。56(),路上行人欲断魂。

57、(),一行白鹭上青天。

58、(),只缘身在此山中。

59、(),烟花三月下扬州。60、(),早有蜻蜓立上头。

61、(),西出阳关无故人。62、(),欲饮琵琶马上催。63、(),不教湖马度阴山。64、(),疑是银河落九天。65、(),五千仞岳上摩天。66、(),飞入菜花无处寻。67、(),春风送暖入屠苏。68、(),隔江犹唱后庭花。69、(),独怆然而涕下。70、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六年级古诗及名言警句练习题

一、把诗句补充完整。

1、,沙暖睡鸳鸯。

2、,燕山月似钩。

3、,一览众山小。

4、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

5、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6、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

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

8、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

9、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10、鸡声茅店月。

11、百川东到海。

12、海内存知己。

13、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

14、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15、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

16、,秋水共长天一色。

17、天阶夜色凉如水。

18、如今直上银河去。

19、________,人间能有几回闻? 20、欲把西湖比西子。

21、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2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23、,留取丹心照汗青。

24、,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按要求写诗句。(1)

童的句:

、。有

(2)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

、。(3)

理的有

诗句:

、。(4)

天的有

诗句:

、。(5)送别友人的有关诗句:

----、。

(6)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根据提供的情境写诗句。

(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2)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3)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4)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5)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6)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齐敏明天就要随爸爸转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读书了,小强在送他的时候拍拍他的肩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教育节约粮食,珍惜农民劳动成果:__________________。

(10)教育我们面对严峻的考验要从容不迫、无所畏惧: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写出你平时积累的格言、警句、名言、谚语。

1、珍惜时间的:

2、帮助他人的:

3、对待机遇的:

4、热爱家乡的:

5、团结友爱的:

6、勤奋学习的:

7、树立志向的:

8、有的同学在总结反思时,总是羡慕别人的优秀,总是抱怨自己不够细心,事后又总不知努力,我真想对他们说:

-----

小学生古诗阅读练习题(一)

一、数字宫

请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恰当的数字。试一试看看自己能不能背诵出诗句所在的整首诗,并说出诗歌的作者和朝代。

春种()粒粟

()月春风似剪刀

白发()千丈

人间()月芳菲尽

轻烟散入()候家

毕竟西湖()月中

()()颗星天外

()曲黄河万里沙

南朝四百八()寺

()山鸟飞绝

()径人踪灭二、七彩虹

绚丽的色彩能给诗歌带来一种独特的美。请把表示颜色的词填在下列诗句中,然后读一读,想像一下,诗歌所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万()千()总是春

春来江水()如()

两只()鹂鸣()柳

一行()鹭上()天

()玉妆成一树高

()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三、走四方

我们的祖国拥有壮丽的山河,历史悠久的名城,作为一个中国小学生,我们为之骄傲,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1、大山名湖

()()中断()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相看两不厌,只有()()()。

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遥望()()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不识()()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名城掠影

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地名。你对这些城市有所了解吗?有些历史名城今天的名字叫什么?你知道吗?你了解这些名城的历史文化和人物吗?

烟花三月下()()

()()城外寒山寺 朝辞()()彩云间,千里()()一日还。

花重()()城

()()瓜洲一水间

西北望()(),可怜无数山。

()()朝雨挹轻尘

()()亲友如相问

但使()()飞将在 直把杭州当()()

便下()()向洛阳

四、动物乐园

1、飞鸟集

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自在()()恰恰啼

只吹得水尽()飞罢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

泥融飞()()

沙暖睡()()

旧时王谢堂前()

因思杜陵梦,()()满回塘

2、昆虫记

轻罗小扇拍流()

流连戏()时时舞

意欲捕鸣()

唯有()()()()飞

3、取鱼乐

但爱()鱼美

桃花流水()鱼肥

怕得()惊不应人

正是()()欲上时

4、哺乳动物

风吹草低见()()

牧童骑黄()两岸()声啼不住

万()齐喑究可哀

五、佳节令

爆竹声中一()()

()()时节雨纷纷

()()东风御柳斜

待到()()日

六、明月歌

野旷天低树,江清()近人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呼作白玉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大漠沙如雪,燕山()似钩

深林人不知,明()来相照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似弓

七、植物园

拂堤()()醉春烟

两个黄鹂鸣翠()

停车坐爱()林晚

遍插()()少一人

()下问童子

入()万竿斜 也傍()阴学种瓜

()()满地()芽短

八、群芳谱

山寺()()始盛开

一支()()出墙来

墙角数枝()

千树万树()()开

飞入()()无处寻

映日()()别样红

还来就()()

九、百花园

()溪三日()花雨

沾衣欲湿()花雨

满架()()一院香

四月带花移()()

空见朱门锁()()

()花雪白()花黄

()花榆荚无才思

()花香里说丰年

不是花中偏爱()一树寒()白玉条

十、哲理诗:请根据下列情境填上恰当的,蕴含哲理的诗句。

1、爸爸妈妈在书房里贴上一副对联(),(),对我说,小时候不努力学习,长大之后就会后悔不已。

2、周恩来在皖南事变(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同学们可以自己查资料或是询问父母了解一下。)发生之后,写下“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句话是引用了(),()这两句诗而来的。

3、餐厅里的墙壁上可以贴上()()这两句诗,告诉同学们要珍惜粮食。

4、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不能骄傲,因为()()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我们时常感叹时光美好而又流逝得太快了,不禁吟到()()。

6、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含有一样哲理的苏轼的诗句是(),()。

十一、辨人物:你知道下列诗句括号中的字词具体指的是哪个人吗?

江晚正愁(),山深闻鹧鸪。

醉卧沙场()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看一叶舟,出没**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落花时节又逢()。

晨起动征铎,()行悲故乡。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从何处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楚山孤。

()()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却看()()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第五篇:柳州中考古诗鉴赏

2007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2008年 次北固山下

王湾

2009年 黄鹤楼(崔颢)

2010年 望岳(杜甫)

2011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2012年 使至塞上(王维)

三、古诗鉴赏(4分)2007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1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3分)

三、古诗鉴赏(共 4 分,每小题 2 分)2008

年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淼、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送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20 = 400

2分)2009年

1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三、古诗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2010

年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2011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遭贬流放的经历。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C.颈联写诗人对待世事变迁、仕宦沉浮的达观态度。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赠诗的题意。8.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标题看,这是作者刘禹锡写给好友白居易的回赠之作。

B.诗歌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C.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景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D.这首诗感情起伏跌宕,“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忧愤不平之情

二、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2012年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0 = 400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20 = 400

下载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古诗鉴赏复习

    中考散文复习 ——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领悟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 2.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流......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县中学语文组张祥 中考复习正在紧张进行,5月4日(青年节)按照学校安排,我进行了《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课堂教学。本节课我选取了诗歌鉴赏中的一......

    中考古诗鉴赏(精选合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朝 李白 ⒈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⒉本诗表达悲......

    中考古诗赏析教学设计

    中考古诗赏析教学设计 必要性: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的考点之一。在以往的考查中,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失分较多,得分率偏低,这已成为了制约中考语文得高分的瓶颈。中考的......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专项训练5篇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夕阳楼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①“花明柳暗......

    新知小语专项训练——古诗教学

    山行(教师版)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八上古诗鉴赏训练题

    ★望 岳·杜甫(五言古体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

    高考古诗鉴赏 综合训练3

    综合训练10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 曹彦约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