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 苏教版

时间:2019-05-15 01: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 苏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2.读准字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3.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目标展示】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3.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新知研习】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你能疏通全文吗? 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句和全文大意。学生把重点词句的翻译写下来,口述全文大意。遇有疑难,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1)重点词语 ①月色入户 门 .②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③念无与乐者 思考、想 „„的人 ..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 .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⑧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 罢了 ..(2)翻译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4.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5.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说明什么? 明确:⑴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

⑵一方面说明作者被贬,交游稀少;另一方面也说作者与张怀民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心灵相通。

6.学生想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思考、讨论: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月色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7.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这样写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8.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题较难,老师要分解题目,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老师点拨。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可结合书下注释回答。

⑵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闲人”? 明确:“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对月色的描写——从容赏月,安闲自适 “但少闲人”——自称 ⑶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一是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牢骚、抱怨。

二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作者自我宽慰,安闲自适。试想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9.从全文来看,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归纳总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巩固拓展】

学生选做一题。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你想对苏轼说点什么,请写出来。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预习指导】

预习《阿里山纪行》,解决生字词。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皎洁、空灵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东营区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新授 时间:2009.11.16 执笔:周光学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背诵课文。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字音、读出停顿。

☆正音: 藻()

荇()

怀民亦未寝()遂()

☆划分节奏: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把不清楚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闲人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的困惑:

4.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 有“得”。请你写 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并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学习·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初读文章,感知内容,理解文意。①有味地朗读课文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探究:

①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何特点?作者用妙笔绘美景,你认为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②有人认为: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一个“闲”字,对此,你怎么看?试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拓展 1.积累:背诵课文 2.拓展: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采用“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的形式。

3.欣赏: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助读资料:

资料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不朽篇章。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材料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本文即写于此时。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的思想感情。

2、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亦未寝

藻荇

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咬文嚼字,解释字词语文

七、疏导文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张怀民

郁闷

乐观豁达

惆怅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

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教学难点:

理解“闲”字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播放配乐图片欣赏)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朗读课文 1.正音。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3.聆听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停顿。4.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疏通文意

1.借助文中注释,圈划疑难字词,翻译课文。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3.译句小检测。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最后通过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

五、文本探究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3、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提示: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进行分析)

☆赏月的欣喜 ☆被贬后的落寞、伤感

☆ 失意后能陶醉于自然、自我排遣的达观。小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4、拓展

(投影展示):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让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六、赛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背诵课文

七、课堂巩固: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下面红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八、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再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上面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点勾画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内涵;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悟文章意蕴。拓展思考的写话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自己走出灿烂人生。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

一、重点字词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二、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将要)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三、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 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描写月的诗词佳句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短文两篇》拓展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

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

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

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

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

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4.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2)但 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6.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7.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旧以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②过:访问。③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卖肉者、卖酒者,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⑦

④①

②当时跟从苏轼贬居海南。⑥韩退之:指韩愈。⑦走海者:走到大海边上的人。这里苏轼隐指自己,当时他在海南岛,称得上走海者。9.解释加黑字。

归舍已三鼓 已再鼾矣 步西城 放杖而笑 10.翻译。

(1)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译:(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译: 11.填空。(1)写元

烈的句

子是,。(2)本文的中心论题是 与。

12.“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这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

13.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有“得”。请你写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50字左右)

答: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

⑪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⑫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⑪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⑫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⑪解衣欲睡 解: ⑫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⒈解释加点词:

⑪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⑫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⑬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⑭盖竹柏影也 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⑪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⑪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⑫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⑬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⑭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⑯“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 与 步 于 中 庭

第五套题答案:⒈⑪考虑,想到 ⑫于是 ⑬在 ④原来 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⒊⑪都是闲人 ⑫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⑬月色入户 ⑭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⑮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⑯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⒋相与/步于中庭

参考答案:

一、2.①回复信

②交相辉映

③全、都

④早晨

消散

⑤将要

坠落

⑥(借代)鱼

⑦考虑,想到

⑧共同、一起

在⑨形容水的澄澈

⑩只是

清闲的人3.①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 谢徵 ②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韩愈

柳宗元4.①清澈的河流现出河底

②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④还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

⑤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⑥(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二、(一)5.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6.“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7.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8.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9.„„共谈‖高峰„„仙都‖„„①层:引子,引出写景②层:具体写景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10.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11.月色美,触景生情。1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13.月色皎洁。空灵。1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16.叙事

描写

议论。参考答案:1.tuí lín qǐn xìnɡ2.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考虑,想到 睡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3.(1)书信 山水画 山水诗(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高兴的样子 于是 到 原来 我们 罢了5.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6.D7.(1)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8.此句字面上看表达作者惋惜无人赏月之情,暗指世人都汲汲于名利,为俗物所羁绊,表达豁达乐观的性格。9.动词,击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 第二 散步 表承接 10.(1)家人关门熟睡,已经睡过第二觉了(2)放下手杖笑起来,游玩和睡觉,谁得谁失? 11.步西城 入僧舍 历小巷 民夷杂揉 屠沽纷然 得失

12.作者借韩愈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同样也是没有确定的标准,流露出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空漠之感及其追求解脱的心理。13.只要讲得“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本文由xhyzx8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课题项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 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 何——两人者耳: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2015新民中学语文学科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巩固卷(总分67分) 一、 文学常识 (10分) 1、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