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酒教学反思12篇
《春酒教学反思》
春酒教学反思
(一):
《春酒》最值得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挖掘文章内涵,那就是作品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乡情、人情。所以,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在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风俗、人情之美上。然而这种美感是透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呢?便是本文那突出的、精彩生动的细节描述。于是,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述,感受作品意蕴便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饮春酒品春酒酿春酒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读到赏再到写,到达升华。这也得益于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
一堂好课犹如一篇好文章,务必条理清晰,有实在资料,有情感发掘。
从时间流程上说,我认为本课做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文本挖掘过程中体验情感,层层推进,发掘意蕴。这也得益于环节设计的严密性和层次性。实践了我校语文组自主推进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从空间主题上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一个贯穿整堂课的活动,那便是学生的读,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读。例如开始的大声朗读,中间的细节品读,都是为了能够做到深入发掘文本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学习上,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这堂课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阅读体验,让教师少一些花哨的高谈阔论,让课堂的实际效率实现最大化。
《春酒》是自读课文,所以,它也肩负着以读引读、引思的任务。所以,在学习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学生在对文本有着深入体验的经过后,抒写一个自己记忆中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与亲人或朋友共享某种美食的情景。因为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完美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这也恰好运用上了品春酒环节中学生们的品析探究成果即写作方法的探究学习。于是,学生写起来也会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到达教学目标与生成。最后,为实现以读引读的目的,我列举了几篇同样抒写乡情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比较阅读。获得更多感受和启发。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资料,但还存在些不足,也让我对这堂课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时会有一种缺失,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生成还能够更自然些。
2、要充分进入文章情境,带着与目标相关的感情投入到讲课当中。
3、透过课堂实践,应更多地思考片断练习与整体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需要时间酝酿,知识到潜力的迁移是一个过程,有时不可能立竿见影。
最后,我也期望能透过这堂课的设计,引发一些教学问题的探讨。如散文教学的探讨:哪些散文就应精读,哪些散文能够海量阅读?经典文字的内涵必须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氛围,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春酒教学反思
(二):
《春酒》教学反思
任何一个课堂的准备都不是教师个人的思想体现,每个环节都要以学生的理解状况和呈现状况来精心思考和安排。问题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等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主角来安排。每个过程都要想到可能的或未知的。所以,准备过程就是教师脑海中一个简单的假想过程中的师生对话。这是我备课过程中最大的心得体验,也是最呕心沥血的一个准备过程。
上课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调动体验,营造情境
情境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调动是课堂关键,所以,在学生走入课堂的等待过程中,播放他们最熟悉的儿歌《外婆的澎湖湾》这首简单快乐的歌曲,然后问他们的童年有何趣事,这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问题,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搞笑的故事让学生忍俊不禁,都在津津乐道,欢乐的氛围潜入课堂。
二:围绕导语,一线串珠,在此课的设计中,我主要抓住导语中最完美的回忆设置问题:1回忆了哪三件事(把握资料);2在这些回忆中有哪些完美的人(人物赏析);3,为何这些回忆是最完美的?其中包含了哪些味道?(情感挖掘)这三个问题设置,概括了文中资料,品味了语言,赏析了人物,感悟了情感。
三: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散文的教学必须离不开朗读,这篇清新素淡有典雅隽永的文章更适合朗读。所以在品味语言,赏析人物这个环节我指导学生朗诵,在对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感悟并内化共鸣思乡情。
四:自我体验,仿写练习
语文的学习是听说读写的一个整合过程,学生的练笔训练也很重要。在情感被唤起的当下更容易情动于心而发于言,思考到这个扩展延伸部分,引用余光中,席慕容,舒兰的诗可能比较多,我就没有再朗读了,直接出示席慕容的诗给他们写作一点借鉴,最后呈现教师自己的小诗句来互动分享并结束全文。师的写作并朗读获得学生的掌声,这可能是我遗憾的课堂最温馨的感动了。
五:音乐感染,共情熏陶
音乐的魅力是无法言喻的,快乐的能感染人,幽雅的能陶冶人,共情的能打动人。在课堂上,我有三处音乐。开始的《外婆的澎湖湾》调动气氛,中间朗读配乐营造一种背景气氛,最后结尾大家在满文军的《望乡》的歌声中离开,伴着歌声走进教室,伴着歌声走出教室。我期望他们是愉悦。
每一节课都是一个不完美的课堂,我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这也许是我最就应反思的地方。
一:课堂驾驭潜力不够
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是一个隐身而又主心骨的主角,似乎学生是完全的主体,老师是一个平等交流和倾听者。殊不知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更是一种功力,老师于无形中处处把控而又随时牵引着学生。我就缺少这样一种潜力,学生不按自己预设的方向回答时,内心就开始焦灼,语言的表达就开始有些僵硬,环节的衔接过渡就缺少了点行云流水的自然。
二:朗读没到达预期效果
本身自己最擅长的朗诵没个性的表现出来,师的范读少了,学生读书的形式少了。其实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比赛读,男女搭配合作读,师生PK读等多种形式。但课堂上这些都被自己的紧张给疏忽了。
三:评价学生的语言缺少点艺术
老师的评价能牵动学生的情感感应,而我的评价可能太平常了,这点我在听了后面老师的课时才越发感觉到老师评价的语言本事也是一种艺术。
道可道,十分道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没有千锤百炼的敲击哪有乘风破浪的豪情,所以,这一次让我更进一步的看到自己,看出自己。告诉自己,你成长了一次,这本身就是好处。
春酒教学反思
(三):
曾听过一位朋友的感慨:宁可点灯熬油码字写论文,不可精雕细琢去上公开课,有那磨课的工夫什么论文都做成一朵花了。且字码错了能够剪切删除重来,而课堂上变数实在太大,上砸了便砸了,没有挽回的余地。当时,我有点不以为然,因为有许多学生和同事喜欢听我的课,听完了课常说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但是,这回,《春酒》,成了我心头永远的痛。这种痛,不关分数,不关奖级,只为这堂《春酒》,教研员和众同事陪着我一路走来,泡了许多时,磨了许多遍,从立意到技巧,从教态到服饰,精心设计,用心酿造,力求与文章的情感意蕴吻合,与琦君的温婉韵致相谐。原以为将在这省级比赛的舞台上与学生同醉,与听课诸君同醉。不曾想竟端出了一壶劣酒,伤了众人的胃,怎不令我汗涔涔而泪潸潸呢。
反观我的教学设计,毕竟汇聚了许多老师的智慧,无论是教学立意还是教学方法,就应是明确而精当的:首先,抓住文眼家乡味,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原汁原味感知文意,理解琦君;然后细部探微,学会用批注法从文本中抓住富有情趣的细节,从细节中抓住关键词,从关键词探究进去,回味过来,读懂琦君,体悟深情,并透过朗读再现甜蜜、温润、眷恋的意蕴;最后略拓展,借助诗歌和音乐的抒情力量,把课堂推向高潮,唤起学生领略生活的诗意,在濡染中丰富精神世界,涵养文化风度。这样挈领而顿,必定百毛皆顺。可我却在课堂上遭遇了遇所未遇的
第一个尴尬,无势可借。上课伊始,我导出文眼家乡味之后,就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琦君在异乡的新年里,勾起了关于家乡味的哪些回忆?无人回答,冷场。原本,学生正确的理解能够作为教师向纵深推进的势;学生的错误理解亦可作为教师向正确方向引导的势。然当下无势可借,我真不知该如何因势而利导之了。这种现象我们通常叫做学生不配合。同样是华外的学生,为什么和别个老师能水乳交融生龙活虎相得益彰(如《刷子李》),到了我这儿就不配合了呢?说到底,根子在我身上啊,是我自己心里只有预设的教学流程,原定在等待上课的几分钟里,让学生背诵课前收集的思乡诗句,可背完了上课铃声还不响,我就先乱了方寸慌了手脚,先就把莫名的紧张情绪传染给了学生。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忐忑和惴惴中,怎能有活跃的思考和流畅的表达呢?学生的势当然表现不出来。于是,我遭遇了课堂上的
第二个尴尬,无计可施。学生的热情未被点燃,情感未被唤醒,无论我怎样点拨、指引,学生还是毫无作为,连自由朗读时都显得静悄悄的,教学流程的推进艰涩、缓慢。谁都看得出来,我已无计可施。我的眼里只闪烁着教案,没有与学生交换的眼神,也没有给予学生激励的话语,课堂里响起了我一个人的声音。我硬着头皮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塞给学生,掐枝去叶,丢盔弃甲,匆匆演绎完预设的教案,匆匆下课。碰撞与共鸣从何谈起,生命与活力又从何谈起!
可见,好的设计并不必须就能产生好课。课好不好,还得学生说了算(课堂的学生反映和学生反映的程度、范围),而课堂上的某些失败往往是由于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调控潜力而造成的。教学设计毕竟只是课前的一种单向规划与主观性蓝图,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除了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地预测学情外,课堂上还得具备相当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潜力,适时调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放收、疏密、动静的变化,具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定力,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名师如杨聪者,就敢于、善于应变,应对课堂变数时,不乱不堵不绕,反而以此为契机,再次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使学生妙语连珠妙答多多,随机而发教学机智,当堂生成教学状态,成了令人关注且值得吸纳的亮点。而这种好眼力、好功夫,是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个性的思想深度作后盾的。所以,加强内功的历练才是最要紧的。只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潜力,才能在变数出现时或特殊情境中沉着接招瞬间决策,把变数弥合在如行云流水的教学活动中,到达天人合一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能急中生智顺水推舟柳暗花明,让课堂在随机的推进中灵活自如地展现出
一片精彩,拨动学生清明的心弦。
我要对这堂失败的课说声谢谢,让我看清了自己的软肋,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更期望能继续得到各位大师、同仁的批评和指教!
如此想着,当晚梦中就重回了华外,重上了春酒,细酌慢品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春酒教学反思
(四):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始终关注学生,用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如课前导入我学说衢州话,既拉近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又很自然地引出道地的家乡人说道地的家乡话,品道地的家乡味。在舒缓的思乡主题音乐中,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介绍作者生平时,我把它放在学生已体验了蕴涵在春酒中这些完美丰富的情感后,已品尝了这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后,期望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能弥漫在他们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在自己学校试教的时候讲到琦君逝世时,好几个女生都流泪了,而那天整个课堂气氛也是异常安静的。这种静默,是在用心与文本对话,是用频繁的问答所难以到达的一种最佳的感悟境界。再如,为了使学生把文章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到达这节课情感教学的目的,我捧出珍藏在我记忆里的一杯春酒――童年的番薯糕,动情地回味童年家乡番薯糕的香味,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感染学生,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用心的情感氛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而且愉悦的情感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课堂上学生用心编织的故乡情结十分丰富:如枣树下的快乐、回荡在心中的悠悠茶
香、记忆中温暖的笑容等,这些或完美或温馨或留恋的各种情愫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汇成一股情感的暖流,让故乡在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眼里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这种以学生入情――动情――抒情这条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是到位的。
春酒教学反思
(五):
回顾整个教学的过程,比较成功的地方和启示有:
一、遵循规律,引爆情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要到达的境界就应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贴合人的认知规律,尤其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学生的参与状态热烈,当学生的情绪状态亢奋,当学生的思维状态活跃,这些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混合在一齐并到达必须程度时,教师的点拨引导就如一颗火星,随时随地都会点燃学生心中即将爆发的学习激情,这时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顿悟片刻便会构成燎原之势。在这一教学课例中,正是有了课堂上前面诸多环节的蓄势铺垫,才会有后面学生思维火花的闪耀和智慧激情的迸发!而这,几乎不是经心的预设所能到达的!
二、穿插引进,巧用资源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进同类诗词,从教法上来说,配合了教学资料,有机地切入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能够让阅读教学变得丰满厚实,情趣盎然,优化了教学资料,完善了课堂结构,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更加深刻、更加广阔的世界。本节课当中,适时的拓展延伸,让教学资料适当增容扩面,帮忙学生开展同类作品的联读,既为原文找到了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跨越文体的诗文在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资料的切入,联读的运用,不仅仅成为课堂教学后半部分生成性学习的助推器,更在不经意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写作阅读带给了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借鉴,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有效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表达的潜力。
三、创意阅读,个性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利用阅读期盼,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新课标还引进了对话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进行生命对话的动态过程。而写作,则是语文课堂上的另一种对话。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散文的诗意阅读其实已经完成了阅读的一次升华,这种阅读是学生的一种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其形态就是运用诗歌这种语言形式对散文作品进行诗意解读。这种解读,能让学生简单上手,学用语言,抒发情感,表达心声,训练思维,发展潜力;这种解读,勾连起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情感积累,披文以入情,言之有物,言能由衷;这种解读,是在自然迁移当中获得熏陶感染,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润物无声。
春酒教学反思
(六):
《春酒》教学反思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堂课上完后,自己感觉很不错。教学目标完成得比预计的还要好,学生配合也用心,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听课的老师评价很高,认为教学效果十分好。回过头来思考这节课,我觉得做得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在以前的公开课上,我从来没有讲过作者和字词,因为我认为讲这些东西会使讲课的思路不连贯。但是,渐渐地,我意识到这种讲法是不科学的。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学生的字词积累就不够,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作者介绍,它仍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资料,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语文知识得到落实,从而避免了公开课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语文知识传授的作秀的尴尬。另外,当学生都没有意识到有一个字的注音错了的状况下,我告诫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鼓励他们动手查字典,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字的正确读音,更是一种大胆质疑的态度。
2、创造了简单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不管是在导入部分讲过年的情景,还是在自由朗读,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3、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致胜的关键。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体会毕竟是不深的,让学生感受情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对思乡的古诗的积累,让他们对思乡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感受,紧之后播放了余光中的《乡愁》的朗读录音,学生对思乡的愁苦感受又进了一步。而最为关键的还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的歌曲把他们情感完全激发了出来,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这首忧伤的歌曲配以形象的flash动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歌中的长江水、酒、母亲、信、乡土、乡愁等字眼与课文中的许多资料是一致的,在淡淡忧伤的旋律中,学生的情感自然就到达了高潮。
4、本节课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师语言的丰富生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如导入的地方就用了一句不看不明白,世界真奇妙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让他们有了一种想了解,想探求其他地方风俗的欲望。学生交流思乡的古诗之后,我用了一些诗词来对教学环节进行过渡,如提到琦君和余光中有相似的经历时,我用了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学生不仅仅喜欢这种诗化的语言,也能体会到其中相似的情感。再比如引用席慕容的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里响起这样的诗句再配上明月的图片,在这种特定的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与作者在情感深处产生出共鸣。
总体上说,这堂课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善。
1、时间分布不够合理。由于这堂课事先没有经过试讲,在时间的把握上就不够好。比如在讲透过风俗人情来表现对故乡的热爱这一环节时显得太仓促,有点手忙脚乱之感。在品读细节环节上,所用的时间稍微有点多,显得有点散。如果我再上这堂课就应说在时间的调控上将更为合理、有效。
2、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开发不够,对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指导有待加强。课堂上,对学生但是放心,仍是我讲得多些,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还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
春酒教学反思
(七):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资料,但还存在些不足,也让我对这堂课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时会有一种缺失,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生成还能够更自然些。
2、要充分进入文章情境,带着与目标相关的感情投入到讲课当中。
3、透过课堂实践,应更多地思考片断练习与整体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需要时间酝酿,知识到潜力的迁移是一个过程,有时不可能立竿见影。
最后,我也期望能透过这堂课的设计,引发一些教学问题的探讨。如散文教学的探讨:哪些散文就应精读,哪些散文能够海量阅读?经典文字的内涵必须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氛围,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春酒教学反思
(八):
人们常说:经历是人生一大财富。我想:经历过,并深刻地去反思其中的得失,汲取经验,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生活、工作,才真正算是人生一大财富。这堂课上完后,自己感觉比以前有进步。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配合也很用心,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回过头来思考这节课,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学生的字词积累就不够,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制的炮和煨炖这两个词的注音,学生虽然预习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错了。作者介绍,它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资料,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语文知识得到落实。
2、创造了简单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导入部分,透过显示超多的过年图片:贴春字、贴福字、放鞭炮、挂灯笼熟悉的场景,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回忆,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讲过年的情景时津津乐道。欢乐的氛围随图片而潜入课堂。在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个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位学生找到了这一句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但在朗读的过程中却把偷偷这个词读掉了,我不仅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就此因势利导,问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吗,为什么?这一问立即调动学生发言的激情,立刻就有学生给出了满意的答案。于是我又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再次调动学生的回忆,课堂气氛因而更加热烈。
3、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体会毕竟是不深的,让学生感受情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透过感受主题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然后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对思乡的古诗的积累,让他们再次感受思乡的情感,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从而完成情感教育。
总体上说,这堂课还算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善。
1、时间分布还不够科学。在品读细节环节上,所用的时间稍微有点多,因为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因而有时老师又重复说一遍。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显得老师说的太多,所以在朗读这个环节读的太少,最后还有一个听《乡愁》的环节不得不删掉,古诗部分本来是让学生先说,然后展示,再齐读一遍,但由于已经下课,所以齐读也删掉了。如果我再上这堂课就应说在时间的调控上将更为合理、有效。
2、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开发不够,对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指导有待加强。课堂上,对学生不够放心,仍是我讲得多些,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还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如果再有机会上这样的课,我想我会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开发,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时效性、主动性进行指导,真正贯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透视本课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不仅仅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撑,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与现代教育技术,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编写的精神,创造性开展,;更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大胆付之于实践,勇于尝试,努力创设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师生互学,和谐交流的平台,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春酒教学反思
(九):
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有差异才有交流,由交流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接近最近发展区。本课中,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富有情趣的句子,再小组交流。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发现时,老师因势利导,适时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及交流欲望。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原先高高在上的指点型变成平等参与的合作型,老师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逐步深入文本,探究蕴含在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韵味。教师的平等交流换来了学生的用心的动脑动口,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
春酒教学反思
(十):
从文字入手,结合学生的体验,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再从文本出来,进行拓展延伸,进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到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我想,这是语文的根本。音像、媒体资料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累、经历,营造更好的氛围来品读文本,而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民俗介绍课、多媒体展示课等等。只有抓住了品读这一关键,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品文环节中的换、删、改等,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关键字词深入文本,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养。更是借品读来唤醒学生的体验与思考,构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文化意象,揭密传统文化,为构建新文化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春酒教学反思
(十一):
课堂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如本课的导入部分,原先是以一则住校生的日记引入的,由于八年级的学生缺乏相关的经历,情感就难以调动起来。而以过年的风俗入手,因为学生都有感触,都有过打鞭炮、喝喜酒等的经历,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情感氛围的营造也就容易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就能快速、深入地进入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许许多多智慧的火花,往往许多想法令人耳目一新,让人意想不到。教师往往也能从中获取不少收益――教学相长啊。
春酒教学反思
(十二):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资料,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学环节的衔接处理不够自然。课堂环节的紧凑、自然,更能突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潜力,凸显教师扎实的教学潜力。在课堂中,我忽视了教学环节的衔接,处理略显生硬。
二、教学中,学生朗读不够充分。语文课堂少不了读书声,有了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由于学生的朗读不足,才导致了在后面环节中学生的活动虽热烈却不够深入。
三、课堂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发掘不够充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悟那份故乡情结是蕴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种滋味,它让春酒的味道变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完美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让这些蕴涵其中的完美情感真正地成为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而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仅能把握语言的文本意味,对于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体会不够,这主要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不足。
第二篇:《春酒》教学反思
《春酒》教学反思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编的主题是民风民俗,而《春酒》所彰显的世俗民情、亲情乡情、家国之思是最打动人心的。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紧扣文本的这些意蕴,以此为构思主线,这是我把握文本主旨内容后,所要引领学生品读领会的主要内容。
从授课呈现及学情反馈来看,《春酒》教学设计的基本目标基本达成,有比较意外的课堂自然生成。而课堂整体氛围的营造稍微欠缺火候,师生交流比较和谐顺畅,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程度还要教师想方设法地加以调动,如此这般,可能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美文要美读,多读,细读,才能品出其中美妙真切的情味。在指导学生朗读本文方面,这篇《春酒》的教学设计体现还不够,也是需要注意的。好的文章常读常新,通过阅读,让学生提高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语文的基本素养,也是我这次授课的一点领悟,也是以后教学中要谨记和提升努力的方向。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本人从教数年,同孩子们一起学习经典作品,感受人文情怀,获益匪浅。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愿谨记每次遗憾,每次长进,每次领悟,每次教训,风雨无阻,砥砺前行!
2018年5月16日
语文组
李雅慧
第三篇:春酒教学反思
春酒教学反思
春酒教学反思1
《春酒》这篇文章作者因情而作,最值得挖掘的一个角度就是作品体现出来的浓浓的亲情、乡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关键就是要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油然而生喜爱、向往的欲望。这堂课,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的语文课堂,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从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所以,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在领会文章的情致,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然而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呢?便是本文那突出的、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于是,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意蕴便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识‘春酒’——品‘春酒’—— 醉‘春酒’——酿‘春酒’”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读到赏再到写,达到升华。实现了我校推进的 “高校课堂模式”流程与思路。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我认为本课做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文本挖掘过程中体验情感,层层推进,发掘意蕴。这也得益于教学环节设计的严密性和层次性。实现了我校“高效课堂”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运用。
从课堂教学空间主题来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一个贯穿课堂的主线,那便是学生的“读”,课堂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识‘春酒’”这一环节指名朗读,“品‘春酒’”这一环节的自由朗读和集体朗读,“醉‘春酒’”的细节品读,都是为了能够做到深入发掘文本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学习上,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这堂课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多了一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体验,教师少了一些高谈阔论,实现了课堂实效的最大化。
《春酒》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它也肩负着以读引思的任务。通过整堂课的读、思、品,学生已经明白,文中的“春酒”已经不是一杯简单的“春酒”,
是一杯“母亲酒”,是一杯“思乡酒”,所以,在学习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酿‘春酒’”这一环节,目的是学生在对文本有着深入体验后,酿一杯自己的“春酒”,抒写一下自己记忆中饱含浓浓乡情、亲情或友情。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这一环节恰好运用上了“品春酒”、“醉春酒”的环节中学生们的品析探究成果 ,即写法的探究学习。于是,学生写起来也会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520/,实现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目标与生成。最后,为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让组长把小组成员写的句子整理,小组采用不同方式朗诵。
回顾整节课,虽然环节流畅,教学任务完成,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追求完美的同时会有一种缺失,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比如小组合作学习重视了过程,而没关注到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细节,小组展示不够,生成还可以更自然些。
2、课堂缺乏教师的诵读,教师应当带着与目标相关的感情投入到讲课当中,将学生带入文本。
3、虽然课堂流程有具体时间分配,但实际操作中还不够科学。在品读细节环节上,所用的时间稍微有点多,因为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因而有时老师又重复说一遍。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显得老师说的太多,
4、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写作需要时间酝酿,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是一个过程,有时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学生展示面太小。
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氛围,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粗浅的反思却是我真实的心声,人们常说:经历是人生一大财富。 这节课的经历,我深刻地反思其中的得失,汲取经验,为的是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这才真正算是我人生一大财富。
春酒教学反思2
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有差异才有交流,由交流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接近“最近发展区”。本课中,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富有情趣的句子,再小组交流。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发现时,老师因势利导,适时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及交流欲望。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原来高高在上的指点型变成平等参与的合作型,老师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逐步深入文本,探究蕴含在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韵味。教师的平等交流换来了学生的积极的动脑动口,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
春酒教学反思3
1、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为此,本课的导入部分,由于八年级的学生缺乏相关的经历,情感就难以调动起来。我用情朗读琦君的《乡思》片断入手,为课堂教学营造氛围,打下感情基调,也自然引出作者及本节课所学课文。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情感氛围的营造也就容易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就能快速、深入地进入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许许多多智慧的火花,往往许多想法令人耳目一新,让人意想不到。教师往往也能从中获取不少收益——教学相长啊。
2、结合学生的体验,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再从文本出来,进行拓展延伸,进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我想,这是语文的根本。这节课我努力从这方面去做了。我抓住了品读这一关键,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深入文本,品读精彩情节,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养。更是借品读来唤醒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文化意象,揭密传统文化,为构建新文化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3、从这堂课中我还体会到,有效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自由朗读,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4、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对思乡的古诗的积累,让他们对思乡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感受,紧接着播放了满文军的《望乡》,学生对思乡的愁苦感受又进了一步,歌曲把他们情感完全激发了出来,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5、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开发不够,对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指导有待加强。课堂上,对学生不过放心,仍是我讲得多些,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还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如果再有机会上这样的课,我想我会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开发,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时效性、主动性进行指导,真正贯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春酒教学反思4
从准备这节课到授课结束,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收获很大。反复揣摩课文意图,精心备课,设计教学过程的经过久久留在我的心中。对我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可贵的锻炼和提高。
课上我注意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去研讨,探究。课上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预想的效果。其次,我认为这节课整体思路还是可以的。从文章的初读感知到研读探讨;从品读赏析到拓展迁移是一个由表及里,再由内向外的一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创设情境,注意引导,结合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们的表情、眼神和回答问题的话语里感觉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上这节课前我一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去构思,去设计。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手,学生的自主性挖掘的还不够。可能也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觉得有些问题探讨的还不够深入。学生领会、感悟都要有一个思索的过程,老师在引导的同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另外在语言上也应该再凝练简洁一些。
总之,没有遗憾就没有进步。也许,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遗憾。在遗憾中去不断去探索,去创新,这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所在。
《春酒》一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浅近,可是情感复杂、思想深邃,加之又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因此,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既要完成分析春酒的感情色彩教学任务,又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蕴含在文章之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设计者如果想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就须在教学设计上下一番功夫。
本教学设计对教材的把握全面透彻,教学目标的确定恰当适切,教学重难点层次分明,教学步骤清晰有序,板书设计简洁规范,遵循了中学现代文教学读写并重、知人论世、重视诵读感悟等基本原则,熟练运用了散文教学的一般方法,较好地体现了中学散文教学的特点。首先,设计者重视了学法指导,以帮助学生达到以学法理解文章的能力提升。其次,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借助课前培训突破了学生理解与运用的教学难点,并在散文阅读方法上以及写作指导上给予了恰当引领。第三,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形式多样且层次分明的诵读、精彩展示、学生写作活动展示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并能拓展到更深的写作空间领域中去。第四,教师开始积极尝试运用教学策略,实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赏析指导中尝试运用了以读促品、入境想象和展示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抒情文字的意蕴,效果应该会很好的。总的来说,本教学设计在继承了散文教学优秀传统、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又重点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
当然,从更高的要求来看,本设计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是,设计呈现出的仅仅是一个教学流程,而这一教学流程基本上也是教师预设的,希望教师能更多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
二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有点机械化,应该在需要讨论是才讨论,需要点拨时才点拨;
三是,教师课堂语言欠精练,设计追问时要能随机应变。最后要说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可不必过多介入,一切关注并根植于学生的学习,才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春酒教学反思5
文学作品是超越实用价值的自由心灵境界,以文学作品为文本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情感教育活动。所以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场,任何缺少情感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语文,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春意盎然。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这堂课,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在舒缓的“思乡”主题音乐中,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介绍作者生平时,我把它放在学生已体验了蕴涵在春酒中这些美好丰富的情感后,已品尝了这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能弥漫在他们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种静默,是在用心与文本对话,是用频繁的问答所难以达到的一种最佳的感悟境界。
再如,为了使学生把文章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这节课情感教学的目的,动情地回味童年家乡番薯糕的香味,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感染学生,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积极的情感氛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而且愉悦的情感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课堂上学生用心编织的故乡情结非常丰富:如枣树下的快乐、回荡在心中的悠悠茶香、记忆中温暖的笑容等,这些或美好或温馨或留恋的各种情愫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汇成一股情感的暖流,让故乡在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眼里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这种以学生“入情——动情——抒情”这条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是到位的。
春酒教学反思6
“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读了几遍《春酒》,依然找不到教学的出口,这真正的家醅何处寻觅,这语浅情深的《春酒》如何咀嚼,我真实地有点难受。仿佛是一个贪杯者,置身在酒香醇厚的空间,却找不到那深埋在地层中的一坛坛多年老酒,而那酒味还在不断地钻入你的鼻孔,渗入你每个细胞。
选择了这一课,就无可逃遁了。真心说,我还是找不到上课的点,或者说,琦君的文章我已经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那就是,读了读,怎么读都觉得浅浅的,虽然清新但也就一目了然。在这样的的思想的干扰下,我愣是无法深入文字去品尝春酒味。白先勇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这个旧的相簿上,围绕“春酒”,留下了童年的欢乐、亲情的温暖、乡人的热情,一杯春酒几多怀念,“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渐渐散开,在岁月的沧桑中化成浓浓乡愁。“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无论是幼时的童真童趣,还是热情善良的母亲形象,抑或是其乐融融的乡亲们,都留着琦君深深的眷恋。可是,怎么教学呢?我真心觉得初中学生读懂这样的文字不是难度,有必要装模作样地在课堂上再假作教学姿态吗?文章里有“我”,有“母亲”,有“乡人”,春酒里有童心,有母爱,有乡情,再深一点,还有乡愁有“传统文化”的怀念……好像深刻,但我觉得挡不住学生的阅读思索。至于语言,我还没有嚼出太多的味,所谓的生动形象就只是标签,很是勉强。“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一定要说这样的句子生动传神,我好像还做不到。
同是女性作家,杨绛的《老王》就更加有可读性。同样是清新浅淡,杨绛的文字就有更高的空间。也许是写作的聚焦不同,或者是作者写作的情怀不同,琦君的文字温馨但少震撼,“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一句有感动有伤感,但不见得这样的句子就只属于琦君。我还是愿意在《老王》的“愧怍”里寻找人生感悟。杨绛也写家常小事,琦君也写童年往事,但怎么读我都读不到很深很深的如《老王》般的血泪。想来想去,还是自己浮躁了吧。
我能为《春酒》感动的,我也相信学生也能读出来的。只是我不想做什么表面教学,在大家都读懂的地方再做煽情,感觉没多少意思。看过很多教学实录,《春酒》的,实录里的师生对答都是如流般的顺畅,那教师还有什么意思去教呢?小孩可爱,母亲慈爱,乡人真爱,春酒味浓,最后怀念乡愁,几乎都能读出。最有意思的是,为达到“乡愁”煽情,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搬来琦君的其他文章中的思念文字,再加上一段音乐,《春酒》的乡愁就走进学生心中了。“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如这段文字这样的外援很多,也就是说,光《春酒》是读不出声泪俱下的,或者,教师无法在《春酒》中带领学生走入绵绵乡愁,于是就端出琦君的其他“春酒”。适量的课外拓展部必要的,但主要文本读不出一点感觉就来凑合其他的一坛坛春酒,就显得我们对《春酒》的技穷。若是《春酒》的感动必须是依赖琦君其他的文字达成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学其他文字而要教学这课《春酒》呢?我是有点费解。
琦君一定有琦君的魅力,我应该还没发现。但是阅读教学,不应该过过场,不应该做做样,学生能做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多搀和了。
这《春酒》,说难不难,不难太难,我要想的,还远远不够。还是再多读读这《春酒》吧,别让自己的浮躁与浅薄亵渎了这样的精致。这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是需要我真正的静静的阅读才能感受的。各位大侠,给点教学意见。
春酒教学反思7
从准备这节公开课到授课结束,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收获很大。反复揣测课文意图,精心备课,设计教学过程的经过久久留在我的心中。对我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可贵的锻炼和提高。
公开课上我注意引导,创设情境。让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去研讨,探究。课上同学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预想的效果。其次,我认为这节课整体思路还是可以的。从文章的初读感知到研读研讨;从品读赏析到拓展迁移是一个由表和里,再由内向外的一个过程。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再次,创设情境,注意引导,结合文章内容对同学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同学们的表情、眼神和回答问题的话语里感觉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上这节公开课前我一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去构思,去设计。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身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手,同学的自主性挖掘的还不够。可能也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觉得有些问题研讨的还不够深入。同学领会、感悟都要有一个思索的过程,老师在引导的同时要注意给同学留有考虑的余地。另外在语言上也应该再凝练简洁一些。
总之,没有遗憾就没有进步。也许,教育自身就意味着遗憾。在遗憾中去不时去探索,去创新,这也是我们不时努力的动力所在。
春酒教学反思8
人们常说:经历是人生一大财富。我想:经历过,并深刻地去反思其中的得失,汲取经验,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生活、工作,才真正算是人生一大财富。这堂课上完后,自己感觉比以前有进步。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配合也很积极,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回过头来思考这节课,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学生的字词积累就不够,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制”的“炮”和“煨炖”这两个词的注音,学生虽然预习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错了。作者介绍,它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内容,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语文知识得到落实。
2、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导入部分,通过显示大量的过年图片:贴“春”字、贴“福”字、放鞭炮、挂灯笼……熟悉的场景,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回忆,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讲过年的情景时津津乐道。欢乐的氛围随“图片”而“潜”入课堂。在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位学生找到了这一句“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但在朗读的过程中却把“偷偷”这个词读掉了,我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就此因势利导,问“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吗,为什么?”这一问立即调动学生发言的激情,马上就有学生给出了满意的答案。于是我又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再次调动学生的回忆,课堂气氛因而更加热烈。
3、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体会毕竟是不深的,让学生感受情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通过感受主题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然后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对思乡的古诗的积累,让他们再次感受思乡的情感,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从而完成情感教育。
总体上说,这堂课还算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进。
1、时间分布还不够科学。在品读细节环节上,所用的时间稍微有点多,因为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因而有时老师又重复说一遍。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显得老师说的太多,所以在朗读这个环节读的太少,最后还有一个听《乡愁》的环节不得不删掉,古诗部分本来是让学生先说,然后展示,再齐读一遍,但由于已经下课,所以齐读也删掉了。如果我再上这堂课应该说在时间的调控上将更为合理、有效。
2、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开发不够,对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指导有待加强。课堂上,对学生不够放心,仍是我讲得多些,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还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如果再有机会上这样的课,我想我会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开发,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时效性、主动性进行指导,真正贯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透视本课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现代教育技术,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编写的精神,创造性开展,;更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大胆付之于实践,勇于尝试,努力创设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师生互学,和谐交流的平台,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春酒教学反思9
回顾整个教学的过程,比较成功的地方和启示有:
一、遵循规律,引爆情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要达到的境界应该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尤其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学生的参与状态热烈,当学生的情绪状态亢奋,当学生的思维状态活跃,这些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混合在一起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的点拨引导就如一颗火星,随时随地都会点燃学生心中即将爆发的学习激情,这时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顿悟片刻便会形成燎原之势。在这一教学课例中,正是有了课堂上前面诸多环节的蓄势铺垫,才会有后面学生思维火花的闪耀和智慧激情的迸发!而这,几乎不是经心的预设所能达到的!
二、穿插引进,巧用资源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中,穿插引进同类诗词,从教法上来说,配合了教学内容,有机地“切”入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内容,能够让阅读教学变得丰满厚实,情趣盎然,优化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堂结构,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更加深刻、更加广阔的世界。本节课当中,适时的拓展延伸,让教学内容适当“增容扩面”,帮助学生开展同类作品的“联读”,既为原文找到了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跨越文体的诗文在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资料的切入,“联读”的运用,不仅成为课堂教学后半部分生成性学习的助推器,更在不经意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写作阅读提供了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借鉴,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有效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表达的能力。
三、创意阅读,个性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利用阅读期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新课标还引进了“对话”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进行生命对话的动态过程。而写作,则是语文课堂上的另一种对话。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散文的诗意阅读其实已经完成了阅读的一次升华,这种阅读是学生的一种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其形态就是运用诗歌这种语言形式对散文作品进行诗意解读。这种解读,能让学生轻松上手,学用语言,抒发情感,表达心声,训练思维,发展能力;这种解读,勾连起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情感积累,“披文以入情”,言之有物,言能由衷;这种解读,是在“自然迁移”当中获得熏陶感染,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润物无声”。
春酒教学反思10
人们常说:经历是人生一大财富。我想:经历过,并深刻地去反思其中的得失,汲取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才真正算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这次到顺阳中学参加“自主互助,展示反馈”研讨活动,并尝试着上了《春酒》这堂课。这次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对“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这种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堂课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配合也很积极,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教学,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制”的“炮”和“挑剔”的“剔”这两个词的注音,学生虽然预习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错了。课堂上我让小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时,自己也进行巡查,及时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再如作者介绍,它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内容,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得到落实。
2、创造了轻松、平等的交流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通过显示大量的过年图片:贴“福”字、放鞭炮、挂灯笼、舞龙……熟悉的场景,再配上热闹的鞭炮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回忆,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在讲过年的情景时津津乐道。欢乐的氛围随“图片”和“鞭炮声”而“潜”入课堂。
其次,在“整体感知”及“品读细节”阶段,我大胆放权,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当发现有少数学生把参考资料带进课堂,发言时照搬资料回答时,我马上给予否定,鼓励、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3、注重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小组合作的环节——字词互查、整体感知时讨论问题、细节品读时交流感悟。这三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参与到了几个小组的学习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课堂参与度高。
总体上说,这堂课还算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进:
1、容量偏多,时间略显不够。
《春酒》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设计为一课时。但本文值得品读的内容很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文中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短短的40分钟,学生交流讨论用了近20分钟,因此,展示环节便略显仓促,对文中一些充满情趣的细节,只是作了朗读指导及范读,却把学生的自由朗读环节删掉了,这的确是一“败笔”。
2、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不够凸显。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还较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讨论、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为主,而独立的探究、品读没有明显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
透视本课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撑,更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付诸于实践,勇于尝试,努力创设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师生互学、和谐交流的平台,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语文,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春意盎然。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这堂课,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从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用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尝春酒——品春酒——回味春酒”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引领着学生体悟文章的情感。首先,在舒缓的“思乡”主题音乐中,学生通过深情的朗读,能很快融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在品春酒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我喜欢xxx因为xxx。”的句式,让学生活动起来,真正从课文之中去发掘去品去味体悟作者浓浓的乡愁之情。第三,回味春酒,介绍作者生平时,我把它放在学生已体验了蕴涵在春酒中这些美好丰富的情感后,已品尝了这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能弥漫在他们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为了加强学生对故乡情结的进一步的感悟,我泛读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感伤的旋律中,让情感的渲染达到了一个高潮。最后,拓展训练中,让学生仿写“故乡的情节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学环节的衔接处理不够自然。
课堂环节的`紧凑、自然,更能突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凸显教师扎实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中,我忽视了教学环节的衔接,处理略显生硬。
二、教学中,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少不了读书声,有了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由于学生的朗读不足,才导致了在后面环节中学生的活动虽热烈却不够深入。
三、课堂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发掘不够充分。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悟那份故乡情结是蕴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种滋味,它让春酒的味道变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让这些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为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而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仅能把握语言的文本意味,对于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体会不够,这主要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不足。
浅陋的思考但却是我最真实的心声。恳请得到各位同行的热情指教,同时对给予我鼓励、支持和指点的教师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我知道这些言辞已化为一束温暖的光,照亮我执着前行。
对于思乡学生的理解仅限于文本,在思想上没有共鸣,在讲课中,我将作业1又改为,思念某人,使得学生更加生活化,有感而发,比写过节的片段更好,对于余光中的《乡愁》时间关系,只读了一遍,学生有些意犹未尽,虎头蛇尾,对于拓展收效不是很好。
春酒教学反思11
任何一个课堂的准备都不是教师个人的思想体现,每个环节都要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呈现状况来精心考虑和安排。问题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等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角色来安排。每个过程都要想到可能的或未知的。所以,准备过程就是教师脑海中一个简单的假想过程中的师生对话。这是我备课过程中最大的心得体验,也是最呕心沥血的一个准备过程。
上课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调动体验,营造情境
情境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调动是课堂关键,所以,在学生走入课堂的等待过程中,播放他们最熟悉的儿歌《外婆的澎湖湾》这首轻松快乐的歌曲,然后问他们的童年有何趣事,这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问题,学生的话匣子随之打开,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忍俊不禁,都在津津乐道,欢乐的氛围潜入课堂。
二、围绕导语,一线串珠,
在此课的设计中,我主要抓住导语中“最美好的回忆”设置问题:1回忆了哪三件事(把握内容);2在这些回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人物赏析);3,为何这些回忆是最美好的?其中包含了哪些味道?(情感挖掘)这三个问题设置,概括了文中内容,品味了语言,赏析了人物,感悟了情感。
三、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散文的教学一定离不开朗读,这篇清新素淡有典雅隽永的文章更适合朗读。所以在品味语言,赏析人物这个环节我指导学生朗诵,在对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感悟并内化共鸣思乡情。
四、自我体验,仿写练习
语文的学习是听说读写的一个整合过程,学生的练笔训练也很重要。在情感被唤起的当下更容易情动于心而发于言,考虑到这个扩展延伸部分,引用余光中,席慕容,舒兰的诗可能比较多,我就没有再朗读了,直接出示席慕容的诗给他们写作一点借鉴,最后呈现教师自己的小诗句来互动分享并结束全文。师的写作并朗读获得学生的掌声,这可能是我遗憾的课堂最温馨的感动了。
五、音乐感染,共情熏陶
音乐的魅力是无法言喻的,快乐的能感染人,幽雅的能陶冶人,共情的能打动人。在课堂上,我有三处音乐。开始的《外婆的澎湖湾》调动气氛,中间朗读配乐营造一种背景气氛,最后结尾大家在满文军的《望乡》的歌声中离开,伴着歌声走进教室,伴着歌声走出教室。我希望他们是愉悦。
每一节课都是一个不完美的课堂,我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这也许是我最应该反思的地方。
一、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隐身而又主心骨的角色,似乎学生是完全的主体,老师是一个平等交流和倾听者。殊不知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更是一种功力,老师于无形中处处把控而又随时牵引着学生。我就缺少这样一种能力,学生不按自己预设的方向回答时,内心就开始焦灼,语言的表达就开始有些僵硬,环节的衔接过渡就缺少了点行云流水的自然。
二、朗读没达到预期效果
本身自己最擅长的朗诵没特别的表现出来,师的范读少了,学生读书的形式少了。其实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比赛读,男女搭配合作读,师生Pk读等多种形式。但课堂上这些都被自己的紧张给疏忽了。
三、评价学生的语言缺少点艺术
老师的评价能牵动学生的情感感应,而我的评价可能太平常了,这点我在听了后面老师的课时才越发感觉到老师评价的语言本事也是一种艺术。
“道可道,非常道”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没有千锤百炼的敲击哪有乘风破浪的豪情,所以,这一次让我更进一步的看到自己,看出自己。告诉自己,你成长了一次,这本身就是意义。
春酒教学反思12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还存在些不足,也让我对这堂课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时会有一种缺失,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生成还可以更自然些。
2、要充分进入文章情境,带着与目标相关的感情投入到讲课当中。
3、通过课堂实践,应更多地思考片断练习与整体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需要时间酝酿,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是一个过程,有时不可能立竿见影。
最后,我也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引发一些教学问题的探讨。如散文教学的探讨:哪些散文应该精读,哪些散文可以海量阅读?经典文字的内涵一定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氛围,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春酒教学反思13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美文,因学校组织“上好课”活动,我有缘再次执教本课。本课是一篇描写民俗的文章,在单元导读中提到“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课中展现的不仅是作者对民族文化,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更是一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浓郁的乡情,独特的语言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而情感又需语言来传达,所以品味语言应该成为本节课的重头戏。
这堂课,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和文章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设计了“风俗乐”“孩子气”“游子情”这三个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感。“感受风俗乐”这一环节,我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说说琦君故乡新年的风俗,从概括中感受当地的风俗:“喝春酒”“喝会酒”以及过年的一些其它风俗,“感受孩子气”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赏析句子,通过指名汇报,感受语言来感受童真童趣;“感受游子情”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思亲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补充了一些资料并深情朗读,让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弥漫在学生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此时情感的渲染达到了一个高潮,最后学生的齐读非常成功,个个饱含深情。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学中,朗读的处理不够恰当。语文课堂少不了读书声,有了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本节课的朗读处理欠妥,“感受孩子气”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汇报为主,缺少多层次的朗读指导,最后一个环节齐读最后两段,据评课老师说读了五遍。
二、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尤其第一二两个板块间的衔接不够自然,这反映了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语言的组织,课堂的调控能力都值得深思。
三、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背景。八年级的学生还小,对“童年生活的怀念”难以理解,因为人们总是在失去了之后才懂得珍惜。“背井离乡”的感受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即使理解也较空洞。教学时,忽略了情景的创设,一味地强调品味语言,可能解决不了问题。
四、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够深入。课前一味地找资料看教参已是习惯,真正自己理解的东西少。如本课的切入点选择的不是很好,脱离文本,缺乏针对性。
春酒教学反思14
透视本课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现代教育技术,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编写的精神,创造性开展教学设计;更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大胆付之于实践,勇于尝试,努力创设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师生互学,和谐交流的平台,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范例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探究,体会文章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反复体味作品通俗,朴实,真切的语言并进一步感受作品 的 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并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因此,读和探究是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 生阅读,但在此教学设计中没有特别指出,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把握,要强调的是,这一环节和内容不能少。教学探究环节,首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春酒教学反思15
已是第二年执教《春酒》,再读课文,这坛春酒仍旧那么浓郁,细细品读,浓郁中又增多了几份味道,《春酒》教学反思。
针对去年“识春酒,知文意”“品春酒,懂琦君”“醉春酒,悟乡愁”几个环节,今年我围绕“春酒”这一个民俗,以此为切入点,设置“春酒之乐”“春酒之俗”“春酒之情”三个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春酒这个节日的乐趣入手,表层了解春酒,然后再跳读课文找出民俗,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积累,最后品读课文重点段落,领悟情感达到走进春酒,品出乡愁的情感目的。对比这两年的教学设计,结合今年执教的感受,有几点反思和心得。
一、教师装好自己的酒,才能酿出学生的酒
都说教师积累了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的确如此。今年,在讲解课文之前,我把很多时间用在了搜集和整理琦君的个人资料上面,教学反思《春酒》教学反思》。经过整理发现了琦君的很多生平经历,让即使未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已经了解了琦君其人其事其情。尤其是将琦君的一些作品中的一些原话汇总串联,让学生对琦君的心情有了先前的感知。我在读过这些作品后很感动,也很理解了琦君的心情。正是这种情愫才会让她想写《春酒》。
结合暑假培训研修所感,教师可以将自己搜索到的这些资料在课前或课后发在班级博客上,引导学生浏览了解。也可以将自己的个人空间开放给学生。
二、讲解课文,设置环节一定要贴近文本制定
本文在第一单元中属于民俗这个主题,所以在制定教学环节时一定要考虑单元主题。针对民俗这个主题,搞清琦君写作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学设计。通过设置以上三个环节,了解了民俗,感受了童真童趣,领悟了乡愁。主线明晰,简洁而实用。
读懂文本,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才能带给学生一个不同的书中世界。
第四篇:春酒教学反思
《春酒》教学反思
徐洪珊
《春酒》最值得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挖掘文章内涵,那就是作品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乡情、人情。所以,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在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风俗、人情之美上。然而这种美感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呢?便是本文那突出的、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于是,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意蕴便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饮春酒——品春酒——酿„春酒‟”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读到赏再到写,达到升华。这也得益于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
一堂好课犹如一篇好文章,必须条理清晰,有实在内容,有情感发掘。从时间流程上说,我认为本课做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文本挖掘过程中体验情感,层层推进,发掘意蕴。这也得益于环节设计的严密性和层次性。实践了我校语文组“自主推进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从空间主题上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一个贯穿整堂课的活动,那便是学生的“读”,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读。例如开始的大声朗读,中间的细节品读,都是为了能够做到深入发掘文本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学习上,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这堂课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阅读体验,让教师少一些花哨的高谈阔论,让课堂的实际效率实现最大化。
《春酒》是自读课文,所以,它也肩负着以读引读、引思的任务。所以,在学习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学生在对文本有着深入体验的经过后,抒写一个自己记忆中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与亲人或朋友共享某种美食的情景。因为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这也恰好运用上了“品春酒”环节中学生们的品析探究成果——即写作方法的探究学习。于是,学生写起来也会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达到教学目标与生成。最后,为实现以读引读的目的,我列举了几篇同样抒写乡情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对比阅读。获得更多感受和启发。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还存在些不足,也让我对这堂课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时会有一种缺失,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生成还可以更自然些。
2、要充分进入文章情境,带着与目标相关的感情投入到讲课当中。
3、通过课堂实践,应更多地思考片断练习与整体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需要时间酝酿,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是一个过程,有时不可能立竿见影。
最后,我也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引发一些教学问题的探讨。如散文教学的探讨:哪些散文应该精读,哪些散文可以海量阅读?经典文字的内涵一定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氛围,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第五篇:春酒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教后反思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两年前初读时它就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人震撼!
我急于想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这种感情,于是按照参考书上的建议,我把朗读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第一节上课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散读、抽读等各种形式。几遍读下来,半节课过去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仍然停留在思乡之情上,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节课下来,我教给了学生什么,仅仅是朗读吗?即便是学生读出了感情,那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
这时我又重新反思学校的“读、议、讲、练”模式,我是否真正把这种模式的精神吃透了?
因为初四的新课已上完,突然用初一的学生特别不放心,所以这种畏惧使我不敢放手,导致了第一节课的失败,好在我及时地作了补救,我让学生写出了上课的体会,以及对课文还存有的疑问之处。
纸条收上来一看,我不禁汗颜,我简直是扼杀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我整理了四页出来,有很多问题特别有深度,比如他们问:为什么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为什么不叫《誓言》,为什么不叫《故乡的誓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要用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他们又问:“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她”,为什么离开了,思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他们还问,“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是什么意思?“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是什么意思?“草原的儿子”又指谁?“欢笑”怎会被“埋葬”?感情怎么会“泛滥”……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撞击着我的心灵。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备课之初,校长让我多学学魏书生,让我敢于放手。其实就是让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我却一意孤行,走了许多弯路。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研读,解决了哪怕是一个问题,那也是他们的思想与文本强烈碰撞出来的灿烂的火花,也比我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好。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堂课的设计,我想语文教学应该有学生对于教材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见解。
“读、议、讲、练”模式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底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深入学习、认真反思的机会,我将沿着“读、议、讲、练”这条路子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为七里中学的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关于《中考散文阅读指导》公开课之教后反思
在决定上散文这一块内容之前,个人并没有很重视作为文学作品的这种样式——散文,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去近散文。
作为一堂初三年级的复习课,我无从着手,只是偶尔在脑海中闪现刘老师在上星期所上是关于诗歌赏析的课,让我觉得应该紧扣中考入手。课件做得很简单,内容很空泛。
在上课的时候,心里倒是很镇定,一步步按照设计要求做下来,重点放在后面的练习上,《稻子》这一篇文章的解读,命题紧扣了各个考点,以及做了答题技巧的指导。在时间的安排上,《我长大了》文段由于时间仓促,草草了事。
通过评课,了解到我的课堂很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抓重点,点评一针见血指出最大的病症。教学思路,总是在一瞬间被自己所不成熟的想法所定格,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多读,多做,多学习。
散文阅读中几个着重点有:
1、把握文章主题
2、明确问题指向
3、注重文本
4、答案完整性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后思考
本堂课是一节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容量大,内容多,所选诗歌共五首,学生要想在四十分钟时间内完全读懂吃透诗词内容还是颇有难度的,因而老师的点拨、引导尤为重要。我觉得这堂课老师做得还算可以。
本堂课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前两个明确考纲要求,分析考题特点落实得较好,但是第三个目标: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也就是说在进行例题解析之后没有就每一种类型的答题方法进行科学总结,如果每讲一点之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则更好。如:讲意象的时候,可以总结此类题型的答题基本模式: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讲炼字的时候,可以总结其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2)阐释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另外,还有待提高的是在讲析表达技巧的时候重点应多引导,结合内容或陈述的对象来分析分析。
一堂课下来,多思考,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益处。古典诗词的教学反思
我走上工作岗位已有一年多了,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当我从大学毕业时,我是怀着巨大的热情走上教书的道路上,而当我真正走上讲台时,才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别很大。为此,我彷徨过,迷茫过,失落过,也激动过„„一路走来,有失败,也有成功。但相比初出校门的我,收获和成长是显见的,特别是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我也有自己教学的雏形,下面我将对《语文·必修三》中的“古典诗词单元”的教学反思进行简单的整理。
在《语文·必修三》中,我看到了我最喜欢阅读的唐诗宋词,这让我对教学的兴趣大增。这里的每一首诗词都十分经典。每次阅读时,犹口含甘饴,回味无穷,所以在这方面,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希望我的学生会和我一样,喜欢唐诗宋词。但事实上,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美好。当我心驰神往地指点着每一首诗词,一丝不苟地赏析着每一句,每一词,并且要求学生务必一字不漏地背诵每一首诗词。两周后,我发现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疲惫,无精打采,就连我随诗人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了可笑的自作多情,甚至,有些学生抗议我的苛刻要求。
看着这样的教学效果,我心急如焚。开始反思这两周的教学。在诗词鉴赏过程中,我只是忙于自己演绎,自己讲解,而将学生“参与权”剥夺了。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时,渐渐出现精神疲劳。有鉴于此,我不得不对接下来的讲课方式作出以下调整:
一、基本阅读篇目要求每讲一位诗人作品时,都要求学生(或分小组)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并适时作堂上展示。
二、结合作者生平、创作特点、诗歌创作背景等,要求学生课前鉴赏基本阅读的篇目,鉴赏从高考三方面要求进行。即:a、诗中写了什么内容;b、写这些内容为了表达什么思想;c、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三个什么”)。学生在课前准备就围绕这“三个什么”进行。上课时也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学生的展示要评分,记录平时成绩)另外,在学生能完成以上要求后,我会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比如锤炼字词、修辞手法、表现方式、意境、情感等等。
三、赏识诗词进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背诵环节。鉴于本人所教两个普通班预习语文积极性不高,所以,赏析前的泛读,全班读,个人有感情读。这些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感知,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分析奠定作品基础。第一次感知作品,学生理解不理解作品,理解得深刻不深刻并不重要。关键他们对作品形成一点认识、看法,也就带着个人主观性去学习,将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另外,背诵的篇目一多起来,学生背诵积极性就会下降,尤其较长的词,学生就更抗拒。对于这种情况我只能在课堂上多腾出时间让其多堂上背诵,有时进行个人比赛。有时进行小组比赛。并且把背诵的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背下来容易,巩固起来难,所以,平时“回灶”环节亦不可缺失。
四、当发现学生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兴趣后,就该抓住时机,适当地扩展学上的阅读范围,介绍一些与课本相近的或有关联的名篇给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以上几点做法,是我在诗词教学上改进的地方,在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通过这次教学的挫折,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师一味的灌输未必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是使学生更讨厌诗词。因为,对于这些让他们觉得 “古董”般的诗词,他们本来就存在学习障碍,满堂灌的方式引起的是他们内心更大的反感。但是,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得考虑到他们这方面知识的薄弱,所以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带领学生把握赏析诗词的方向。所以,如何处理好引导学生赏析诗词和让学生获得赏析诗词主动权的关系仍是我以后着重探索的地方。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进步。希望我在不断地探讨中,能让诗词赏析课上得更有诗味,让学生读懂诗词,喜欢诗词。
一节没有讲完的课
——《奇妙的心理活动》教学反思
三、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作文片段的训练课,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并学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前,我在网上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且心理活动的例文均出自教材中学生学过的经典作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的同时,能够重温经典,感悟经典的魅力。
课前的导语设计,通过话题的形式,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入学习,选择“读心术”的话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上,这个目的是达到了。接下来的方法指导和例文赏析,没用什么特别新鲜巧妙的方式方法,只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积累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回味读过的经典小说中人物形象。但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回归最常态的语文课,不要花哨的形式主义,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我发现:常态课并不拒绝精彩,精彩中的常态才是教师该有的心态和功力。我压缩了指导的时间,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训练上,目的是给学生时间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习的写作方法。我给了学生提供了四个写作训练的话题,供他们任选。分别是:《放假消息传来》;《讲公开课的老师,你在想什么》;《一封陌生的信》;《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我巡视时候发现,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放假消息传来”这个话题,看来初三的孩子们太渴望放假了。几分钟后,学生的作品纷纷问世,我让学生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且给其他同学布置了听的任务——判断这位同学运用的是哪种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学生们真是聪明,写的很生动形象,运用方法也恰当准确,并且能够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听的同学也能准确判断出来。
虽然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都达到了,可是我还是觉得这节课有缺憾。
第一,总的来说,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虽然也有亮点,但是还是没有达到我要的效果,是我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缺少了激励,也是我课堂前半部分的指导方式过于刻板和陈旧。这种结果告诉我,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环节,都要让学生被你吸引,你才是真正的在教学,而不是在作秀。
第二,虽然我尽量面向全体,想要激励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是还是有几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我想,如果我讲阅读课,大概状况会好些,因为写作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这是我在决定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是我备课过程中备学生的功夫下的不够,以后要多多注意。第三,在学生展示作品的环节,有一个平时学习不太用心的女生——赵莹举手要朗读作品的时候,由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读的都是“放假消息传来”的内容时,我示意她等一下,找一个写其他内容的同学来读一下。结果在其他同学读过之后,我就把赵莹给忘了,下课后才想起来。正好她的假期作业本在我这里,我就用书信的形式,向她郑重地道歉。结果,她的回信非常迅速。信中说,她从来没见过老师给学生道歉的,还说她根本没有在意。她的话给了我些许安慰,但是,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依然会记住今天的失误和赵莹的宽容。
第四,和听课的老师交流后,我意识到了自己没有察觉的问题。有听课的老师说,如果我能把例文打到大屏幕上,让听课的老师看到,老师们也会更好地了解这种方法。我想,她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我考虑的是让学生学会方法,并能积累下去,能准确运用,但是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适当地考虑听课老师的听课效果,也是有必要的。此外,我的声音小,也影响了师生的听课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抓不住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听课的老师来说,讲课教师的声音小,听着吃力,听课,就成了苦差事。这节课似乎只是在形式上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成熟,我的语文课堂也能够更加高效。
四、教学再设计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指导方式过于陈旧刻板的问题,我对指导部分做了重新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1、出示例文,由学生分析。
比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描写了故乡错落的荒凉和萧索,没有生气,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我”回到故乡悲凉的心情。
3、揭示这种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叫“环境烘托法”,明确概念,及时积累。
4、再列举其他文段,让学生品味这种描写方法。
5、模仿这种写法,用一句话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故乡》教学反思
《故乡》是鲁迅小说,选入中学课本已经若干年了,教授这篇文章可以说也有许多遍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今年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接触小说比较少,对小说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对于小说的要素把握更是有许多欠缺,因此我把教授的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与把握上。
俗话说的好,不会读小说的人看故事,会读小说的人看人物。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上。本课的人物主要有闰土、杨二嫂。我采用教师引导、领路,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以闰土为例,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字词、文学常识,再复习提问学生小说的要素,然后抓住主要人物来分析,主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对比,得出结论:闰土穷困潦倒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在于他的思想意识的麻痹、落后,从而教育学生要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最后让学生课下根据老师的思路自己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紧紧抓住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来学习小说,通过整体感悟、设疑探究、总结拓展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小说的能力,学习分析分析人物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爱莲说》教学反思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学思结合,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这是我到新单位的第一次公开课,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先问同学们都有哪些爱好?很自然地引出一位古人喜爱莲花,并且在自己府衙旁边挖池种莲,并作文以言志。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介绍作者,并互相补充,处理生字词。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分组、合作研读课文,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全班同学研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探究文章内容时,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找出文中作者喜爱莲花的句子。(参看大屏)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你认为莲花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几个问题一环扣一环,让学生研讨,在研讨过程中,逐层深入,理解文章主旨。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边学边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最后,又通过拓展: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是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来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做到了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 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