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实用文的一些教学对策
浅谈实用文的一些教学对策
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索,认为实用文的教学有以下的教学对策:
1.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用文时,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段落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照葫芦画瓢”进行仿写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先用一句话概括“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接着从鸟的天下——树多(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鸟多(树多鸟必然多)——鸟蛋多(鸟多鸟蛋必然也多)——鸟粪多,使人确定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分析完段落,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段落结构特点后,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写段的训练。之后,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此法去写任何一个他们喜欢的人物或小动物,把人物其中的一个特点或性格品质写具体;把小动物的外形、性格、特点等写具体。为此,可设计了一个提示填空:
(1)我的老师工作可认真了,()。
(2)我的()真()啊!
在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典型构段形式,有总分总结构的,有分总结构的,还有的是中间过渡段。遇到这些典型处,都可及时地引导学生“画瓢”。
通过这样有步骤的从读到写的训练,有效地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写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寻觅对话处,增加写的训练
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在人物的语言前加上适当的提示语,那就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这个“窗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在上《小摄影师》一课,讲到“高尔基告诉秘书: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时,我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小男孩会来吗?并增加了这样的练习:
当他们再见面时,高尔基激动地说: “
” 小男孩兴高采烈地说: “
”
学生通过此项练习了解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住空白处,扩展写的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恰当地进行拓展练笔的训练,既迁移了知识,又联系学生实际,培养了学生能力,净化了学生心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训练朗读,读写结合A以读代讲,读写结合。例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的教学: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世界万物真是神奇。怎么读才能把这段的特点表达出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老师配合画面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学生带入那令人震撼的情境中。再将本段文字变换方式呈现,师生合作,我读前一个短句,请同学们接读后面的句子。(出示“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学生接读后面的句子“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以此类推完成第一次的文本建构)
B让学生进行创作性地编写
提供思路:我想把手放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请学生补充下划线处缺失的内容)
他的头发飞上天空,变成了
他坚硬的牙齿和骨骼
他高大的身躯
他的最后一缕目光
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写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交流时你争我抢,都愿意把自己的语句展示给全班同学。
由此可见,实用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就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从而摄取文章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便是阅读提高了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表达,使在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更具体、更实在,比在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提高了一步,再去阅读又有了新的提高,这样,写作又促进了阅读。
第二篇:新课程下作文教学的取向与教学对策
优秀文档,精彩无限!
定格生活小镜头,提炼生活之精彩
——五年级下册习作部分教材简析
一、教材中有关作文教学的目标分析(见附件1中的大表格)
二、课标中有关作文教学的取向
在人教版教科书中,作文教学有三个平台,一是“回顾〃拓展”中的习作题,二是课文后面的小练笔,三是“回顾〃拓展”中有关读写规律的发现。综观三个平台,习作题是情意取向,小练笔和“我的发现”为能力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其作文教学取向是倡导情意、兼顾能力,但基本趋势是情意取向。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训练,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还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平台二:课文后的小练笔
优质文档,精彩无限!
本册教材安排了3次小练笔,一次在《白杨》课后,仿照课文句式夸夸祖国的建设者
或保卫者;一次在《再见了,亲人》课后,想象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再写下来;
一次在《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教材的安排是有限的,关键的是老师要形成这样的意识,特别是在高年级,读写结合的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可以写段、写
篇,可以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可以在典型处仿写、在可变处改写。如,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进行由简到繁或者由繁到简的语言转换练习。
即兴练笔。“情牵而辞发”。在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练笔本——拾贝集,每天用一个片段记录当天发生的印象最深的事,不强调字数,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
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真实地写下来。即兴练笔门槛低,放松了学生的心情,让学生感说、敢写。
[案例三]: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舟过安仁》。
表演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与
诗人对话、交流,通过想象体验,让学生进入诗中人物的境地,学生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
学法指导:尊重原诗意思,重点写好两个小孩嬉戏的场景;具体描写俩人的神情、动
作、语言及细节;此外,还要交代清楚当时的环境,渲染作用。
范文引路。
三、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口语交际教学对策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
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综合性学习对策
“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2、分成两大板块──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板块一,“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
活”;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板块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简单的研究报告──《奇
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3、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
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资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四、习作教学的具体指导策略
定格生活小镜头,提炼生活之精彩——数码技术应用于小学高段写作活动初探
(一)一堂课引起的思考
一次偶然,阅读了张化万老师的习作教学实录《吃西瓜》,学生在张老师的引导下痛快地
吃了一回西瓜,在“写瓜赞瓜”这一环节,张老师说:“老师把大家刚才吃瓜、抢瓜、品瓜的情景给拍摄下来了。同学们可以先看录像。请注意观察别人的神情,写好自己的心情。”
于是,师生一起观看录像,学生情绪愉悦,不时指指点点,发出爽朗的笑声。这个教学环节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考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作文就是学习一种生活;生活是真实的,所以作文也应该是真实的。”
思考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码技术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有数码
摄影、数码摄像等。清晰的照片,真实的情景录像,能够再现事物或事件的过去时、进行时,这为写作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思考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有效的课时保障:每周一节综合实践课、一节班兴课;一节校兴课。
三位一体的支持:学校保证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部分家长提供数码相机等物质及技
术的支持;学生自主组成四人合作小组,确保一组一台数码相机。
数码技术的铺垫: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摄影技术的指导采取集中讲授与分
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内容由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集中讲解,其他内容则安排学生
通过家长讲授、亲身实践获得技能。
(二)课堂上的演绎与初探
1、在行动中体验——唤醒童情,让习作寓教于乐
当数码技术应用于小学高段写作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行动中有了更多的体验。一堂完
整的写作活动课,需要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共同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
情境激趣,提出主题;
自由组队,组员分工;
制订计划,调整修订;
分组活动,“记录”过程;
资料整理,后期制作;
成果汇报,习作指导;
习作讲评,修改定稿;
活动小结,评价提高。
一张张清晰的照片,一段段动人的画面,孰知背后的辛酸和艰难,又孰知背后的喜悦与
骄傲,单这一份真切的体验,便是人生的一段“经历”;更不说看着辛勤的“劳动成果”,那
份写作的期待已跃跃欲试。
2、在体验中感悟——关注童眼,让习作张扬个性
个性化的写作活动是探索深化感悟的途径之一。在“制订计划,调整修订”这一环节,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活动计划,以儿童的视角,指导学生充分体现自我个性,使活动构思富
有意义。随着写作活动中新问题的产生,新思想的迸发,新材料的发现,学生会有更多新的思考。亲身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写作活动,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经过梳理归类,我整理了这样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序列:
3、在回眸中创造——呵护童心,让习作变成“喜作”
要打开创造这扇虚掩的门,唯有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丰富的具有生成力的学习内容能
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期待,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驰骋。在“成果汇
报,习作指导”环节,各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PPT,这些图片材料均为亲手拍摄,对于播放的DV作品,同学们更是津津乐道。指导写作活动《体育大看台》时,男同学们用数码相机
记录了钟爱的体育活动——乒乓球赛、篮球赛,女同学则拍摄了呼啦圈赛的过程;同学投篮
时那矫健的身姿、打球时专注的神情、转呼啦圈时动人的扭摇以及围观同学们的喝彩……都
被真实地记录下来。数码摄影将“过去时”演绎为“进行时”,屏幕上那一幕,那一颦,那
一笑,激起了大家的共鸣。
定格生活小镜头,唤起记忆
1、引发回想——激活生活体验
2、日记交流——唤起学生记忆
3、引出话题——定格精彩瞬间
点击例文之精美,探究方法
提炼生活之精彩,确定内容
4、在品读中锤炼——畅所童言,让习作精彩纷呈
语言是一篇习作的载体,没有细腻的描写,就不会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没有生动的修辞,文章就会枯燥乏味;没有真情的童言,文章就没有了灵魂。
是啊,今天的孩子失去太多的锤炼而遗失了无忌的童言!
数码技术只是媒介,写作活动也仅仅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
感的习作。因此,在“习作讲评,修改定稿”和“活动小结,评价提高”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写作语言的锤炼,对于语言要求达到准确、恰当、具体、生动,最重要的是“言为心声”。教师的作用在于找准优秀的习作案例,现场点评,增加新鲜的信息源,提供给学生信息交流的自由场,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自主锤炼语言,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真诚的“童言”对再现的画面进行“第二次创造”,描绘出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
互动评改,分享成果
小组竞赛(发现一个优点,提出一个建议),以积分形式激励学生认真品读范文,现场提出修改意见,学习范文闪光点。
赠送评语(为范文写评语,评选“最佳评语”)
“我来当次小编辑”。(如果你是一个编辑,收到这样一份稿件,你会采用吗?如果
会,请给作者写一封短信,说明采用稿件的原因,并附上修改意见,如果不采用,请真诚地提出建议。)
佳作推荐。(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佳作,并说明推荐理由,其他组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自改
交流感受
张贴展示,力荐佳作(推荐到报刊发表)
栎木小学:戴婷婷
第三篇: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的研究设计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也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学习汉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优良传统。目前,东乡族小学的汉语文学习也采用东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民族语、儿童的第一语言和民族社区交际的主要用语。在我们的教育调查中,了解到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也就是东乡族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困难。对这一学习困难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东乡族基础教育研究和东乡语研究专著和论文,并结合国内外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了一个比较明晰和准确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采用自拟问卷、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对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统计、归类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得出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规律性表现特点。
同时参与到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对汉语文教师和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进一步检验了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的效度和信度。
再次我们从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入手,深入地剖析了
关键词: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已很多。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属于宏观、整体层次上的研究,针对于某一少数民族特定阶段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较少。所以,本论文在借鉴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学科的课堂学习中进行调查研究,以解决民族地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既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也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语言交际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有关语言学习困难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很丰富的语言研究资源。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的少数民族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西部的少数民族东乡族小学生的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也是一个热点。东乡族是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历史上,东乡族人民只有少数人认识和使用汉文,也有人借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使用小经文字,但不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学习汉语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日益提高,人数在逐步增多。学校是传播汉语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的主要场所,在推广 1
使用汉语语言文字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实践来看,东乡族人民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有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有助于同各兄弟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东乡族人民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东乡族的民族语言本身的限制,东乡族人民直接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教育调查中,我们发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异常突出,且较普遍,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也是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并用所学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以期突破传统的双语教育研究方法,即不只从心理学的角度做智力因素的量化分析,而主要从影响语言学习的各个教学要素入手,运用观察法等方法进行质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少数民族之末。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母语、民族语和儿童的第一语言,是一种只有口头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特殊的民族语。在东乡族自治县,民族成员之间多用东乡语进行交流。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与外界交流不频繁,文化发展相对封闭和落后,现在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天,西部大开发为东乡族的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所以,深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提供借鉴就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基本保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深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唤起教师教学意识的觉醒,引起教师教
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良和创新。本论文选择东乡族小学教学活动中的突出现象——汉语文学习困难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到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剖析促使困难产生的各种教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以期为广大一线汉语文教师优化教学效果提供实践指导。
2.理论价值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学习困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双语教学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自从 1979 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双语讨论会后,有关双语及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很多,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理论探索等。总之,双语教学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调查中获悉,虽然东乡族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但因东乡语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数据表明,除县城中心小学外的偏远山区,98.7%的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所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东乡族这种特殊的双语教学实质和促成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的教育学和语言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展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对优化东乡族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效果,丰富双语教学理论,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有关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几乎所有教育学理论著作中都有专门的章节对民族教育进行论述,民族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很多,如哈经雄、滕星编著的《民族教育学通论》、孙若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论集》等。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对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的研究论述都较为宽泛,可以说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对民族教育工作的开展普遍认为:(1)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偏低,据 1982年统计,全国教育综合指数为 45.4,而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为 28.7,差距很大;(2)少数民族人口中在校生比例偏低;(3)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文盲率高,有的地区新文盲有所增加;(4)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5)师资奇缺且素质较差,部分民族地区的教师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很多;(6)民族教育的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亟待调整,而且上述问题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缺乏,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低,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1]相对而言,比较具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青少年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从智力发展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儿童与汉族儿童,偏远地区儿童与城镇儿童智力发展总体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一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所谓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表现在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当然,大量的研究也说明,部分教育落后地区民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上的“滞后现象”,并不是先天造成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在合理的教育条件下,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民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主要有:(1)学习动机水平低下,民族学生多数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能力太差,成绩好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得好等等。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被动,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小;(2)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由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高考升学率比较低的地区,人们把读书受教育看作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有些家长甚至把读书的学生看成“废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他们不知道学习对自己和社会的价值,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3)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冲突时,初入校园的民族学生由于不适应文化差异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或盲从心理。另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学生,在与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自我贬低,甚至自我封闭、拒绝与外界交往的心理。针对上述问题和特点,提出的教学对策主要有:(1)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2)教育工作者应注意针对学生实际状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3)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教育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4)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其中包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多多地体验成功;(5)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当然,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深入到民族学生具体学科课堂学习中进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却较少,但这些研究对于本论文的研究仍然起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2.东乡族教育及东乡语研究
对东乡族的民族教育研究及东乡语的研究工作自二十世纪 50 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在《中国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甘肃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的论文,并出版了如《东乡语简志》(刘照雄著,民族出版社出版)、《东乡语与蒙古语》(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词汇》(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调查报告》(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论集》(郝苏民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等专著。此外,国际语言学界对东乡语的研究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前苏联蒙古学者达叶娃女士 50 年代曾在东乡县调查东乡语,并于 60 年代在莫斯科出版了《东乡语》一书。美国学者 Kenth Field 从1992 年起经过数年的考察,于 1998 年完成其博士论文。韩国青年学者金瑞卿先生也于 1998年完成了其博士论
文《东乡语研究》并在中央民族学院通过答辩。这些论文和专著,对东乡族民族、民族基础教育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育、妇女教育和东乡语语源等从不同侧面做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成果,绝大多数仍局限于东乡族的宏观教育调查研究,或者中观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研究,也有微观的具体性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民族心理分析和跨文化的对照研究。对于东乡语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多从纯语言学视野进行研究,而未从语言教学视角对东乡族儿童的课堂汉语文学习进行具体实证研究,尤其对于东乡族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突出困难 — —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没有从教育学和应用语言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当然,对东乡族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
3.双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研究
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例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语言与理解》(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第二语言习得概论》(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研究》(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面面观》(Aspects of languageteaching)、《语言教学交际法》(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论丛书《英语学习论》、《英语测试论》以及宋其蕤著的《教学言语学》、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王尚文著的《语感论》、李维鼎著的《语文言意论》及双语教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的许多研究论文,无论是理论的探索、建构,还是实验的总结,成果都非常多。但遗憾的是,这些双语教学理论却无法移植于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中,原因在于,东乡族小学生的母语——东乡语的特殊性,只有口头语而无书面语形式,也就是说,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双语教学,它的教学机制与汉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机制不同,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教学辅助方法,是一种“准双语教学”。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心理机制,语言转换特点,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也异于其他双语教学模式。所以,本论文借鉴已有的双语教学理论成果,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中,剖析促成汉语文学习困难的各种教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教学对策与建议。
4.学习困难的概念
本论文的题目是《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其中一个概念就是“学习困难”,在国外著作中,一般将“学习困难”称为 learning dilemma,或 learning disable,有时也称为“特殊学习障碍”,即在理解、运用语言的基本心理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过程中有一种或多种障碍,具体表现为:缺乏听、想、说、读、写、拼字或算术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异常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诵读困难及发展性失语症等,但不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智力落后、情绪紊乱或由文化、环境、经济、地位不利等引起的学习困难。这一释义最早由美国教育署全国残疾儿童问题咨询委员会于 1968 年提出。我国教育学界一般将学习障碍定义为由于身体和心理损伤而导致的学习上的障碍。主要分为三类:(1)阅读障碍或称诵读困难,其表现是不能认出某些单词的结构或逆方向阅读单词;(2)在阅读和书写上不能区别某些语声;(3)在概念和抽象的意义方面不懂得如何分类,前后次序紊乱,有的不能掌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2]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吴增强教授著的《学习心理辅导》,他专题性地研究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社会心理因素,甚至脑科学、信息技术方面的障碍或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侧重于智力因素控制的实验性量化研究。在双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影响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是在“民族学生智力相对滞后”的前提下,从语言教学要素入手,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即依据目前东乡族小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悉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过程困难,学习效
果低效,无法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等表现原因。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法,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东乡族民族语言和东乡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一个较准确和明晰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理论基础。
(2)采用问卷(自拟)、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调查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在统计、归类的基础上,建立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找出学习困难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特点;
(3)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师和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过程叙述等方法,进一步检验已经获得的学习困难表现特点效度和信度;
(4)从学习困难表现出发,深入剖析学习困难的成因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学前教育,双语师资、教材与教法、汉语文学习环境,民族传统文化,语言人的母语情结,东乡语等,发掘并澄清学(5)结合通过教研组交流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效果、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2.研究过程
首先,自拟问卷——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教材学习困难语言点统计表(学生)、(教师)[见附表],请长期从事心理与教育测量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修订改善后,并于 2000 年 10 月赴东乡族自治县沿岭学区中报希望学校进行了试测,听取被测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调查表中的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善,同时也取得了问卷的专家效度和信度;
其次,2001年 4 月再赴东乡族自治县,用修订的问卷详细统计小学生及教师自我认为小学生在学习全国通编教材过程中,反应在语音语义及逻辑等方面具体困难语言点。选取的调查对象是东乡族自治县中等水平的八所小学(其中两个教学点):东乡师范附属小学、马场恩溢小学、瓦子岭小学(教学点)、那勒寺小学、百合乡小学、唐汪回民小学、中报希望学校、大沿村学(教学点)。共发放学生问卷 740份,其中,一年级 117份(男生 69 份),二年级 214 份(男生 170 份),三年级 198份(男生 169 份),四年级 104 份(男生 95 份),五年级 89 份(男生 80 份),六年级 18 份(男生 15 份),回收问卷 693 份,有效回收率 92.3%;发放教师问卷 92 份(男教师 45 份),回收有效问卷 80 份(男教师 41 份),有效回收率 86.9%。
再次,家访 9 户群众,上沿村 4 户(其中 1 户有学龄儿童),茅寨子村 1 户(宗教教主,有学龄儿童),下沿村 1 户(阿訇,有学龄儿童),折舍村 3 户(两户有学龄儿童),主要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家教情况、家庭语言使用情况,以及对儿童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为了解决语言障碍,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两位老师做翻译和向导,并且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通过分析录音材料,深入地了解了影响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传统文化风俗等;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老师和东乡师范附属小学的语文教研组老师进行座谈,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访谈了五位语文教师(学前一名,一年级两名,四、五年级各一名)。
最后,2001年 6 月第三次赴东乡族自治县,将初步统计的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反馈于被测学校的师生,同时,查阅任课教师的教案难点和重点注释及学生的作业,有选择地重点听了 1 到 5 年级的语文课 16 节,通过这些活动,纠正了统计中的笔误,使得通过结合文献获得的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并确定了这些汉语文学习困难点与东乡族小学双语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呈显著相关,从而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语料库。
第四篇: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教学心得体会1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习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习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习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平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习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习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教学心得体会2
阳春三月,在温润的春光中,我们语文组在校园领导的关心下,在我们县城的卧龙校园,有幸观摩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三节公开课,其中有阅读课、古文复习课、作文课。同时也悉心听取了专家的对这三节课的精彩点评。学习之后,获益匪浅,现将体会和心得整理如下: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个性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潜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立刻理解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状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超多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到达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用心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职责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文教学心得体会3
“阅读教学除了单篇精讲之外,还有哪些教学形态?”“单篇精读不是阅读教学唯一的课程形态,要积极开拓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在读这篇文章前,我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一直在苛求如何把单篇精读教学打磨精致。所谓“单篇精读”类阅读教学,是指围绕一篇选文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充分开掘选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息性的语文教学价值。他虽然有有利的一面:教学内容选择个性化,重视教材的文本研读,高度艺术化的教学设计,综合展示语文综合素养,积淀了行之有效的精读教学方法,长于培养语感能力等等,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1)阅读教学技术化倾向、肥胖症 。
(2)遮蔽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形。
(3)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阅读素养(尤其是高级阅读能力)。
(4)无法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导致现在的学生得了三种病:贫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钙(缺乏远大的理想和顽强意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得病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啊!
“群文阅读”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围绕同一个议题展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多种阅读形态:单篇 (课文)阅读 、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显著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1.让师生回归生活世界的“阅读”状态。2.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单位时间内,“群文阅读”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3.发挥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群文阅读”可以依凭“多文本”优势,充分发挥实用阅读策略 :“速读”、“比较”、“统整”…4 “群文”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自由探究。
而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 ,为考试而教阅读。在传统课堂阅读中,阅读者的阅读行为又过多地受到教师的干预与评价,缺乏独立地位。
实施群文阅读的“先做减法后做加法”也值得深思。把教育的目标放得更长远些。教育改革不要以增加师生的负担为代价。减什么?减去繁琐的课文分析;减去课堂上大量的无谓的朗读;减去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减去似是而非的语文知识;减去对课文人文内涵的过度挖掘……加什么?加入不同角度切入的群文(一篇课文带出群文、自助策划群文阅读课程)加入真实生活中的阅读策略,加入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减去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竭力追求的,需要加入的恰恰是我们忽视的.啊!
群文阅读要求“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这意味着:教师不能讲太多话,不能提太多问题,要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是内容分析式阅读的典型特征。这是老师阅读感受完全取代孩子的阅读感受。老师不能够做的事不正是我们目前所热衷的大力推崇的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否也该换成“有一千个读者,也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
群文阅读还要求,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教师不能将“朗读”或“有感情地朗读”无限放大,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 、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生活化阅读。
群文阅读的出现,以其灵动性赋予了普通一线 教师“编者”的身份 ,让其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与责任。因此,“群文阅读”更是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为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做一个爱阅读的人!转变阅读观念,改变阅读方法,明确阅读目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加自主、更加愉悦、更加生活化地去阅读、去理解、去质疑、去发现,真正达到提升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文教学心得体会4
10月27日下午,xx县xx国学馆第二期少儿公益班xx村《千字文》和县城《学记》同时正式开课。作为义工老师的我们几个兵分俩路:县城的教学点由xx、xx、xx三位坐阵;我和xx、xx、xx,还有小兰嫂子几个匆忙用完午饭后,一同驱车赶往xx国学馆。1点半准时到达,村里的孩子们和家长们早就在国学馆门口翘首等候。车才发停下,孩子们便围过来,礼貌、恭敬地喊着:“老师好!”,想必孩子们在心里盼着开课已经盼了很久啦!
此次招生的学生中多数是上期《学记》班成员,40位学生里本村和邻村的孩子占了35位之多,孩子们的父母多是在外地打工。
课前,班主任xx老师点名、编位置、发下书本和资料后,教孩子行儒家课前礼。
而作为本期《千字文》课程的主讲的我,在让孩子们观看xx先生讲课视频之前,先向孩子们介绍了《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以及创作背景。《千字文》内容丰富,里面讲了天文、地理、气象、饮食、园林、农艺、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如何更好地传递给这些孩子们呢?对第一次当主讲的我心里还真没底。
所幸xx先生创造了独特讲法。他将千字文划分为十二个主题,还原成古代优秀知识分子一生的情怀。而且xx先生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还专门为每一段章节配上了通俗易懂的现代诗。
今天学的是第一章,主题是:世界与万物:打开观察的眼睛。短短72个字,从天地宇宙、曰月星辰、到寒暑变化、万物生长、一直到天上地下的动物,各种世界主要图景如一副画卷展开。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在xx先生每讲完第一小段的时候,我按了暂停,把xx先生讲到的“五行”进行了演板。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在第二段有关天气、气候的讲解中,xx先生提到了阴阳、节气以及《乐记》里的“唯乐不可以为伪”、“天人合一”,引导孩子们如何根据天气的变化决定怎么做事情,现实生活、学习中怎么适应环境变化。
第三段“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从隋侯得珠的故事,讲了君子如玉。不断提问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品德;教导孩子们做人中至宝,要有君子一样的`品德:“有瑕不掩、光而不耀、利而不割”。
第四段“果珍李奈(nài),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讲的是天上地上河里海里能吃的东西,较好理解。
“天地万物是循环的、有序的,是变化的,也是讲信用的,我们要根据变化来怎么做人、”视频看完后,把这一章又做了总结。在孩子们诵读完今天所学课文之后,又借机向孩子们讲了什么是韵、韵脚、对仗、以及怎么区分四言、五言、七言等诗词里知识。因为《千字文》全文用韵,四字一句,对仗工整,是一首优美的四言长诗。
最后,各小组分组讨论,即兴编排出情景剧。
虽然有部分新生,但孩子们今天的情景剧表现非常不错!每个组表现的不单是文字的表面意思,还引申了到了实际生活当中。每一组的情景剧的成功便是检验今天学习的效果。事实证明,孩子们还是收到了点东西。我们几个义工老师很开心!在回程的路上,我们聊起了几个月不见,变化、进步很大的学生。比如刘椰诚、何龙灵、彭晟洋、江忠烨、刘玉洁......还有另一种欣慰:今天课堂的纪律实在是太好啦,孩子们坐得端正、听得仔细、还认真做了笔记。在情景剧表演的时候,做到了安静倾听。
每一次课后都有进步和收获,希望我也能如孩子们一样。
文教学心得体会5
应用文写作由于自身格式、内容的要求和针对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多地倾向于条理化、理论化。我们的老师没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是照本宣科,对应用文的写作格式进行灌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影响老师的情绪和水平发挥,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本人有很深的体会和感悟,在此,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更多地是从宏观上阐述文体的写法,注重格式的应用,对于如何写作,内容上的把握涉及较少,这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觉得条理化、理论化,也就失去了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和效果。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运用语言描述或者其他的一些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进行写作训练。这个方法一方面避免长篇的、枯燥的说教,另一方面能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练习中去。比如我在上求职信这一节的时候,我没有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而是选择在上课前给学生讲一些求职成功的案例,这些都是跟他们切身相关的,所以学生都乐意听,也感兴趣。再接着就给他们讲要成功的求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运用的技巧,接着再切入正题:一份好的求职信,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更好地抓住面试方的视线和兴趣。我在前一堂课给他们布置好写作任务,第二堂课上以面试的形式对他们的写作进行讲解和评析。这个方法收到的效果很令人满意,一来,我上课强调的东西他们都记住了,另外,他们开始研究怎么样更好地在求职信里表现自己,在面试官面前应该怎么样做到更好。这样就自觉地把书本、课堂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得生动也学得有趣。
情境教学,既避免了一味讲书本理论的枯燥无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培养了思考力和观察力。
二、挖掘应用文的内在美和艺术感染力
可能爱好学习语文的学生不一定爱学应用文写作,而且也写的不好,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喜欢上语文课,觉得很多的文章可以给人美的享受,还可能看到不同的故事,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东西,而我们的应用文呢,很少有这些东西,大都是理论化的,条条框框论述的东西,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其实应用文也并不是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全都是理论的说教,在应用文体里也有美的,艺术性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东西,也让学生感觉到它学起来也可以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我们的应用文体能挖掘到很多有艺术性的东西,这些都能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比如我们的广告这一节里,如何策划一个成功的广告,广告的文案如何写得更有创意和吸引力,这里面都包含着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如何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并引起购买欲,这些都是通过有煽动力的广告词和文案表现出来的,而这些文案和广告语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如双关、夸张、比喻等等。比如学生很喜欢的蒙牛酸酸乳的广告语:“酸酸甜甜就是我”,一方面暗喻这个乳饮料的味道,另外是指这个年龄段女孩子的微妙心理,从而获得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的认同,继而购买。这样也让学生知道一个优秀的广告最主要是要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
这些都是应用文体里内在美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这些基本的常识、格式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这些内在的艺术美,让他们在思想上和认识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运用实操法强化练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应用文写作这本教材大多是讲述基本的格式,而具体怎样去写作,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写作水平,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写作水平上的欠缺,如果只是宏观上的讲授,缺少实际锻炼的话,很多文体他们都写不出来,从而成为形式上的东西。所以平时要让学生撰写各类文体,进行多种练习。按照教学计划,可安排多次撰写各类文体和修改词句等系统练习,并尽可能地详细阅改,对存在的问题,或结合教学进行分析,或个别辅导。
另外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少实践环节,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必不可少。学生学习了系统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不一定能写好应用文,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社会现象深层次的了解,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写出的东西常常是只摆表面现象,缺乏对事物的深刻分析;或者是有所分析,但又不能综合概括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有所认识,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社会实际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如在讲调查报告时,先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并统计问卷,根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从实践中获得写作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到各个超市、商场对某种产品做调查研究,如商品的进货渠道,上架率,市场购买力如何,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不会觉得没有实际作为支撑,这些写作都是空的了,继而文章也就会写得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目前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学任务是任重而道远,如何更好地把专业设置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应用文写作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文教学心得体会6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
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着。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六讲主要讨论教学的规律,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分别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
区。先学之学具有三个特征:超前性、独立性、异步性。后教之教具有三个特征:针对性、参与性、开放性。“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
2、洋思模式;
3、杜郎口模式;
4、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
5、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
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
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就是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主要教学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
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
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
1、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
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就是这一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
1、目标导向;
2、反馈纠正;
3、循序渐进。“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南通陈厝小学翁丽云
回想自己毕业后的几年,在教学上就是一个茫茫然的迷途者,不明白一堂课中该教什么,怎么教,只知道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更未曾反思过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但也涌起丝丝惭愧,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是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更清楚地意识,教学必须有效,追求高效教学。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吧。
在这本书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学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讲,过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应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指标: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余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学的几个表现。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众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参加小语学科工作室课题研讨
会议时,张校长就点出了:很多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第一课复制到最后一课,从一年级复制到六年级,成为雷打不动的铁三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懂得……道理
而目前教学,我们部分老师恰恰忽略了这点,上课时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以致于出现课文中该教的内容没有教,有些内容却一再重复等现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会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实际上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余教授又“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论述,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师的发展方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随着课改的深入,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渐渐发现,由于过分注重情境
的创设,课堂热闹了,但教学效率却低下了。记得一次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课堂上也出示有关图片的辅助教学,老师极力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学生却反应平淡,最后也勉强上完了课文。课后一位老师的点评一针
见血:这篇课文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识了解不充分,仅靠几张图片,阅读也是没法有效进行。在第四讲中,余教授就说:“你不能绝对化,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凭借或工具。”一个形象的比喻又点出了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创设情境,就得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能成为摆设,否则,就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就让学生直接把“盐”吃进去了。
余教授还归纳出了几种教学情境,
并结合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就巧妙设置了教学情境。开始上课,窦老师就说:“今天课上,要为同学们带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发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双重灾难,并没有让他倒下去,他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读到了什么。”
简洁的语言所描述的作家不幸的遭遇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把“情”激发了出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把那种“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整堂课的教学也就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进行,课堂效率怎会不高呢?
当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得并不周全,但看了这本书确实带给我不少收获。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学习,把收获播种入教学行为中,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文教学心得体会7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习《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习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文教学心得体会8
5.18——5.21,我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一、感受经典 :深悟古诗文化底蕴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师:用心细细聆听,尽情领略风采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黄吉鸿老师上午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文教学心得体会9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第五篇:论语文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尝试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
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地困惑。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
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
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
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童话《犟龟》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组问题:犟龟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要参加的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可是,它最终参加的却是狮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有一点是它是有收获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成功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
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
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
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庄公真的‘鄙’吗?”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同时,引入文言
文《马说》进行比较。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
高。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
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师生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
素、驾御课堂的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搞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
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资料]:
1、《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
2、《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北京《语文建设》 主编郑 浩
3、《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 余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