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数学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发挥》
优秀数学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发挥》
优秀数学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发挥》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日益突显,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
实践证明,科学使用多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数学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随着农村经济的大幅增长,农村学校的电教设备越来越先进,而一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较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农村教师如何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有效的作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探索与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应体现数学本质
案例一“ 认识乘法”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动画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画面定格,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有许多小动物、小河、白云、花草。
学生2:我发现小河里有水草和小鱼。
学生3:我发现大树上有鸟窝。
学生4:我发现小朋友们很高兴。
……
至此,7、8位学生积极发言,并且还有不断新发现,教师在肯定中只好继续“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不断的有新的发现……
看到这儿,你是否疑惑这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虽然气氛热烈是空前的,可课性质却变了。学生陶醉在图画和声响效果中,陶醉在美的世界里,没有突出数学知识在哪里,更是和乘法的意义不搭边儿。这样的课件创设导入无疑是失败的。其实,在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鸡和兔)它们是怎样站立的?兔是每两只站在一起的,鸡是每三只站在一起的)接着引导学生两只两只的数小兔。三只三只的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这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意义做了必要的准备。
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的发展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 “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热闹,也不能居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淡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因此,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选准利用时机
案例二 “ 圆的面积”教学片断。
从生活问题导入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猜想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活动全过程: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课件反复演示几遍,闪烁圆的半径、二分之一周长和组合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各部分有什么联系?提问:你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各部分有什么联系?(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 r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导到“妙”处、“巧”处,便能巧妙的化解教学难点。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数学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应选准利用的时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具体说来可在新知的生长处、观察的模糊出、操作的关键处、知识的延伸处、新旧知识的对比处、思维的障碍处、示范及练习的需要处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突出主题
案例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片断
第一位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形象的验证猜想):导入新课后,引导探究三角形三边的的关系。课件呈现四个图型,三个三角形和一个无法连接上的三边图形,每个图形上都标有表示长度的数据,教师提出研究目标并提供研究表格:
情 况 数据(厘米)我的发现
式 子 结 论
能围成三角形 1
不能围成三角形 1
小组合作探究后,汇报交流,重点讨论:不能围成三角形图形的三边长度的特点。于是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根小棒拼摆情况,新知顺利完成,进入练习阶段。
第二位老师教学(不用多媒体,关注学生“做数学”的体验过程):
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
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第一根小棒长 第二根小棒长 第三根小棒长否围成三角形
2、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能
3、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小组上台展示,3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 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 不能
5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8)你很会观察。(课件演示)
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重合了不能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
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
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
生:3+4>5、3+5>4、4+5>3,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对比两个教学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位教师避免了材料准备麻烦、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时间花费较多的三个困难,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论证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思维活动明显受到课件的限制,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第二位教师则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技能、思考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做数学”的体验比任何一种情境中的体验都深刻。
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意突出主题,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不同的教学手段也各有其不同的教学功能和特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所以,不是说多媒体用的越多越好,多媒体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他应该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只有将各种教学手段配合、互补,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又要注意服从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只有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使多媒体在农村数学课堂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第二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姓名:宋冬冬
作者单位:登封市唐庄乡初级中学 电话:*** 时间:2012年5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内容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以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课外延伸,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关键词:电子备课
教学形式(兴趣、情境)
课外延伸
正
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的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苏教版第四册语文《雨后》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雨中孩子的欢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
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
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
《2008,北京》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的一片欢腾。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人们听到申奥成功那一刻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动画、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申奥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对“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潮水一般”这些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可见,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效果。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被影片中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为掩护几千群众和八路军的后方机关,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行动而深深的感动了。当看到王二小被敌人挑起摔死在大石头上时,学生流泪了,握紧了拳头。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
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中:插图上的蝴蝶五彩缤纷,十分壮观,为什么说它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我们农村的孩子,对于蝴蝶,只见过黄的、白的,多彩的根本没见过。对于书中描写的情景,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蝴蝶谷的录相一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蝴蝶谷中的各种各样的蝴蝶五彩缤纷,上下翻飞 确实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是不言自明。总之,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许多优势而大有用武之地。
4、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磁带录音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 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5、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
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 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 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 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 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 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 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有效运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为例,当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春天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已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了,她生机勃勃,清新可爱,你们瞧见了吗?”顿时,学生纷纷发言.“你们还想看看吗?”“想!”一按键,屏幕上显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景色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描述的最美。”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
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课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为了理解作者对鸟岛独特的风光以及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鸟类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搜集有关鸟岛的信息,举行“鸟岛知识知多少”的宣传活动。
2.写一些保护鸟的标语。
3.画一幅展现鸟岛风采的图画。
4.创作或填写保护鸟的歌曲。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
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第三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青铜峡市朝阳小学
李学琴
*** 邮编751600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的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现在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白板,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苏教版第四册语文《雨后》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雨中孩子的欢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2008,北京》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的一片欢腾。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人们听到申奥成功那一刻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动画、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申奥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对“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潮水一般”这些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可见,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效果。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被影片中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为掩护几千群众和八路军的后方机关,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行动而深深的感动了。当看到王二小被敌人挑起摔死在大石头上时,学生流泪了,握紧了拳头。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中:插图上的蝴蝶五彩缤纷,十分壮观,为什么说它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我们农村的孩子,对于蝴蝶,只见过黄的、白的,多彩的根本没见过。对于书中描写的情景,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蝴蝶谷的录相一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蝴蝶谷中的各种各样的蝴蝶五彩缤纷,上下翻飞确实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是不言自明。总之,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许多优势而大有用武之地。
4、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磁带录音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 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5、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 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
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 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 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 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 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有效运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为例,当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春天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已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了,她生机勃勃,清新可爱,你们瞧见了吗?”顿时,学生纷纷发言.“你们还想看看吗?”“想!”一按键,屏幕上显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景色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描述的最美。”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课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为了理解作者对鸟岛独特的风光以及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鸟类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搜集有关鸟岛的信息,举行“鸟岛知识知多少”的宣传活动。2.写一些保护鸟的标语。
3.画一幅展现鸟岛风采的图画。
4.创作或填写保护鸟的歌曲。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电教论文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第四篇:农村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怎样培养农村孩子喜欢小学数学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时,也为农村教学带来了挑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转变观念;探索创新;学习兴趣。
为了适应新课程和教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尽快地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探究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尝试新教材的开发和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推动力。而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想谈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更少不了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学中我常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努力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在一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为了扫清同学们在学习过程的障碍,在新课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自愿结合,通过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使学生对这四个词的意思加深了理解,轻松的接受了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再如,我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为了很自然的引出分数的作用,我开始用情境引入法,先出示四个“饼”图片,然后开始进行讲故事:猪妈妈烧好了四个饼,平均分给两头小猪,问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学生用手指表示2个),又来了2头小猪,把四个饼平均分给了4头小猪,每头小猪分几个饼?(学生用手指表示1个)。今天猪妈妈只烧了一个饼,就来了两头小猪,要平均分给2头小猪,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半个)不能用手指表示了,也不能用学过的数字表示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分数。分数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是整数的数,通过这个实例,学生很自然了解了分数,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学习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可以将图象、声音和文字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制成动画充分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小学生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总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讲、练,学生会感到厌烦,不利于掌握新知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小学生对精彩的动画故事,奇妙的图像变化,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的好奇心一旦发展成认知兴趣,就会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一内容,我设计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面。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那堂课,我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预告节目的录像,让大家找出动画片的播出时间。由此引入新课。在感受一日24时的时候,我又播放了孩子们一日的生活情景: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来到学校,开始了上午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转眼到了中午12时,同学们正同家人围坐在饭桌前,香甜的吃着午饭。这时,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我问:“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同学们有的说“下午1时”,有的说“下午13时”。我补充道:在一日内,由于时针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时刻数加上12。“13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喊到。(继续看录像)到了14时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又到了午夜12时,夜深人静„„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同学们围绕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得到了新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漫长的40分钟,学生看似遵守纪律,循规蹈矩,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了学生爱实验不爱计算的特点,将圆柱体的数据设计成能够口算的简单数,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观察,自己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口算出多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既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再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巩固圆柱体积的基础上,什么也不说,只让他们分组合作,用倒沙子的办法讨论得出:圆
11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高的圆柱体积的。即V=sh。学生很快将自己体验到的知识牢记心
33中,并能够运用自如。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更为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组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能一连几个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根据我的观察来看,他们最多只能连续地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所以我想:在课堂的教学里,是否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的游戏:夺红旗、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来源于生活实际,用于实际生活的会更想学,更容易掌握,灵活运用。如学了求总数的简单应用题后,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有9张桌子,又买来8张,请你当小会计算一算学校现在有多少张桌子?最后小结:老师要谢谢小朋友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再如教学面积与周长时,联系实际进行区别;擦玻璃窗时,擦的部分是它的面积还是周长?锻炼身体时绕操场跑步,跑的部分是面积还是周长?这样既使学生更简便更清楚地理解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平时爱观察的好习惯。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你们说学习数学有用吗?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步步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让学生想学、乐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要我们不懈努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到发展,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让学生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五篇:数学论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四川省简阳市董家埂乡龙云九义校
方延超
对于农村学生,学习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师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耗时低效成为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改变这一现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总结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决定性作用。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就必须诱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导地有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前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农村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直入主题,结果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妙引笑话、问题设疑等方法来引导,给学生新鲜特别、富有情趣、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设计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以扣住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一改过去课堂沉闷的气氛。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上课形式要活,就要抓住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如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各种游戏展示活动内容或以竞赛、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如此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整个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自己探索知识能力进行实践尝试的需要。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是摆在农村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理解尊重学生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主要基础之一。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只有爱才能赢得爱。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很有道理,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喜欢老师,继而爱屋及乌,对该老师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对后进生尤其不能歧视,反而要加倍小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小心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视老师为挚友,消除一切顾虑,积极与教师合作,自觉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勇于创新。
2、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创新学习。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面对农村现状,留守儿童达80%以上,学生不仅没有得到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依赖性强,被动性大,自觉性差。当务之急,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陋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作业批改注重科学评价。
作业批改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对数学作业的批改仍挣脱不了传统的束缚,习惯用勾叉的简单形式评判正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显得乏味无力,缺乏激励性,这样的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恰当的评语不仅能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能给学生恰当的方法指导。例如,学生在判断“甲是乙的倍数,乙是丙的倍数,那么甲是丙的倍数。”出错时,老师在旁写上“你把甲乙丙分别用具体的数代入试试,相信你一定行!”这样的评语,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改正,而且教给了学生做某些判断题的常用方法。
恰当的评语不仅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对于作业质量差的学生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处,用鼓励的语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点一点的进步是你用汗水换来的,我非常感动。”“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你有能力解决。”这类似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倍感温暖,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为教师和学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恰当的评语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能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激活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开拓学习思路,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解答问题。“试一试你一定还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捷径就要找到了。”等这样的评语能鼓励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严格地要求自己。
以上仅是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要真正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达到“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