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章节考点解析五

时间:2019-05-15 01: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章节考点解析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章节考点解析五》。

第一篇: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章节考点解析五

更多专升本信息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crgk/zhuanshengben/

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章节考点解析五

考点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例1(2002年统考试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答案】C 例2(2004年统考试题)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个特点?()A.复杂性和创造性 B.主体性和示范性 C.长期性和间接性 D.连续性和广延性

【答案】D 例3(2005年统考试题)简答题:简述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参考答案】复杂性是由教师劳动任务的多样性以及劳动对象的个别差异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

示范性是指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表率,教师必须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由学生“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例4(2007年统考试题)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专升本信息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crgk/zhuanshengben/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易考的选择题。

【错误防范】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该部分内容易考简答题。

考生要对教师的主体性深入理解。主体性是指劳动手段,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他(或她)自身,是凝结于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思想品德等,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将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才能、思想品德等素质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

例5(2001年统考试题)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答案】D 【解析】复杂性是针对劳动的目的和对象来说的,创造性是针对劳动对象、内容、方法和突发教育事件来说的;连续性是针对时间而言的,广延性是针对空间而言的;长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价值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主体性讲的是劳动手段,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他(或她)自身;示范性是指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错误防范】教师劳动的8个特点经常考,容易出两类考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因此,考生首先要记住这8个特点。其次,了解各个特点的含义,这样可以为选择题做准备。命题者经常会给出一两个小例子,让考生来分析它反映了教师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专升本信息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crgk/zhuanshengben/

劳动的哪一特点。最后,能用几句自己的话来解释教师劳动的每一个特点,这是在为简答题做准备。

例6(2008年统考试题)简答题: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参考答案】(1)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表现在教师劳动目的的全面性和劳动任务的多样性;创造性体现为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2)连续性、广延性。教师劳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严格界限。

(3)长期性、间接性。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合格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师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4)主体性、示范性。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解析】这部分内容易考简答题。

【错误防范】首先,要求考生记住这些特点。

其次,要对这些特点理解,以防灵活性的小题出现。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创造性)“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创造性)“教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创造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长期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示范性)考点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例7(2004年统考试题)简答题: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素养?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专升本信息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crgk/zhuanshengben/

(3)有集体协作的精神。(4)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例8(2002年统考试题)简答题: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参考答案】(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例9(2003年统考试题)简答题:做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反思能力。

考点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和途径。

例10(2010年统考试题)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参考答案】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

例11(2011年统考试题)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专升本信息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crgk/zhuanshengben/

【参考答案】(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教师自我的形成。

例12(2006年统考试题)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3)教师资格证书制度;(4)自我教育提高。

考点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13(2001年统考试题)简答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怎样正确地看待学生?

【参考答案】(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例14(2002年统考试题)学生是教育的,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

【答案】对象(客体)主体

【解析】尽管填空题的题型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该考点还是需要考生加以注意。

例15(2003年统考试题)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专升本信息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crgk/zhuanshengben/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答案】D 【错误防范】为什么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答案要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因为第一,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第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因为第一,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第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考点五: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16(2001年统考试题)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和教学相长。

【答案】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解析】尽管填空题的题型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该考点还是需要考生加以注意。

例17(2003年统考试题)“教然后知困”、“能者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说明了我国师生关系的哪一特点?()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师道尊严

【答案】C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专升本信息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crgk/zhuanshengben/

例18(2007年统考试题)简答题: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2)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3)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4)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例19(2009年统考试题)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A.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双边互动 B.师生合作、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C.尊师爱生、长善救失、双边合作 D.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答案】D 例20(2010年统考试题)西方学者罗森塔尔证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期望,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师生关系类型是()。A.教育关系 B.组织关系 C.心理关系 D.社会关系

【答案】C 例21(2008年统考试题)简答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哪些权利?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专升本信息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crgk/zhuanshengben/

【参考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下列基本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3)在学生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5)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健康权等权利。

【错误防范】考生要记住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健康权,以防出小题来考大家。

例22(2009年统考试题)简答题:我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生的基本义务做了哪些专门规定?

【参考答案】(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例23(2011年统考试题)一位学生没有交作业,教师在上其他课时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这种做法实际上侵犯了学生的()。A.人身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权 D.荣誉权

【答案】B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第二篇: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教育日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社会效益论思想

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本位论思想

D.个人本位论思想

2.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A.生产劳动相结合B.生产相结合C.劳动相结合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3.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A.赫尔巴特

B.席勒

C.卢梭

D.孔子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旧的社会分工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5.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A.机器大工业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机器大工业与社会主义制度

6.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外体育锻炼

B.课间操

C.体育课

D.运动会

7.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

8.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D.输送运动员

9.美育又可以叫()

A.艺术教育

B.情感教育

C.审美教育

D.美学教育

二、辨析题

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三、简答题

1.体育有哪几方面的具体任务

2.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

3.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2.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A

5.D

6.C

7.C

8.B

9.C

二、辨析题

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出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

1.增强学生体质,具体包括:(1)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零技能;(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指教育目的在各级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要求外,无其他目的,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加以衡量。

四、论述题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2.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美育可以促使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租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键身作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第三篇: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复习试题三

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复习试题三 第三章 注意

一、选择题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指向性与集中性)

2.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而分散注意力,这属于(不随意注意)

3.属于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的是(时间)

4.不属于注意的品质特征的是(注意的敏捷)

5.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从注意的规律来看“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6.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后注意

7.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作到眼、耳、手并用,这表现出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配)

二、辨析题

1.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正确。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总是和各种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2.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错误。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人可以“一心二用”,即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错误。注意分配是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的注意特征。这是一种效率方面的特征。实践和实验证明,人可以“一心二用”,即同时完成两种活动。

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效率上的特征。

错误。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较长实践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征。

三、简答题

1.注意的特征有哪些?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朝向一切对象,而是有选择、有方向地指向特定的客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人的心理活动能在特定的方向上保持并深入下去。它使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与活动,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与活动上,并对其他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

2.注意有哪些功能?

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大拿跟前活动相一致的影响,避开(抑制排除)其他与之相竞争的各种影响。

2)保持功能。即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较长时间在意识中指向并保持在一定方向上,这种保持一直要使心理与行为活动达到目的为止

3)调节与监督功能。这种心理机制有利于心理和行为活动准确和精确地进行,也有利于对错误活动进行及时调节和矫正。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1)刺激物本很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司空见惯的东西不易被人注意,新异的刺激或熟悉内容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易为人们所注意

②刺激物的强度大小。如强光、巨响、奇香等都会引起人的注意

③刺激物对比的差异性。对象与背景对比差异越答,越易被注意。

④刺激物突然出现与统治,增强与减弱,空间位置变化和运动等都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

①主体的需要、兴趣与期待。凡适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直接兴趣的刺激,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例如,儿童对玩具的注意;学生对书籍的注意等。

②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激发情感活动引起的刺激都能引起不随意注意。过分忧愁与疲倦则会降低人的好奇心。

③知识经验的影响。例如对一个正在专心学习的人,外界无关的刺激往往不会被他注意,而和他的经验有关的刺激(如有人用很小的声音叫他的名字),则可能被他注意。

4.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力组织:

①智力活动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4)个性特点: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一个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日呢,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5.注意的品质特征有哪些?

1)注意广度(范围)。注意广度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少的注意特征。

2)注意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较长时间地保持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的注意的特征

3)注意分配是指根据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的注意特征

4)注意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主动把注意从一种活动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注意特性。

四、论述题

1.教师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活动?

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的注意,应作到以下几点:

1)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地学习,教师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一贯严格要求学生,向学生提出适当的合力的要求。

2)正确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教师要正确运用随意注意的规律,使教学活动本身变得有趣味,以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在教学环境方面,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死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几种注意,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学过程只考虑不随意注意,可能导致错误方向。如果只考虑随意注意,学习就会失去必要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几种注意;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应多样化,把听、看、读、写、做结合起来,交替进行;适当的工作速度也是使学生上课保持注意的重要条件;教学内容应该难易湿度,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削弱注意力。

2008年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部分模拟试题

(一)五、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___与___ 2. 高级神经活动的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与___ 3.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

4. 神经元传导冲动的功能是依靠___来完成的。5. 注意的基本特征有:稳定性、广度、分配和___

6. 人能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观地选择某些刺激物进行知觉,说明知觉具有___

7. 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为内容的记忆称为___记忆

8. 大脑特定的神经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现象,叫___ 9. 记忆的量变主要表现在___和___两方面。

10. ___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11. ___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12. 在记忆课文时,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常常不太好,其原因之一是由于___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13.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___和执行决定的阶段。14. ___和独断性都是一直薄弱的表现。

15. 语言是一种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社会约定俗成的___ 16. 兴趣的发展一般是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___。17. 我国较多心理学家认为___是智力的核心。18. 智力发展显著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儿童被称为___。

六、选择题(2×10=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A.注意 B.思维 C.理想 D.能力 2.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是()

A.某人去一个旅游景点旅游,对该景点感觉良好 B.进到一个黑屋子中,眼睛感觉一片漆黑

C.老李感觉小张是个有前途的青年 D.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像进了迷宫

3.根据研究,下列哪种学习程度的记忆效果较好 A.78% B.100% C.150% D.200% 4.小王去年去过长城,至今长城的映像还留在他的脑海中。请问,这种映像属于()

A.知觉 B.表象 C.想象 D.思维 5.下列关于情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情绪的发展要早于情感 B.情绪比情感稳定 C.情绪表现外显性 D.情绪的生理性

6.“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的分别是()A.个性的整体性和可塑性B.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C.个性的稳定性和独特性D.个性的社会性和独特性

7.下列是我国小学生的一些需要,试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哪项的层次最高()

A.家庭的现代化 B.安静的学习环境 C.结交正直诚实的朋友 D.搞小发明

8.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时应着重注意()

A.有意安排各种困难,培养其克服困难的精神 B.培养其压制情绪冲动的能力

C.培养其当机立断的性格 D.保护其自尊心,不公开批评他们,经常鼓舞他们,积极引导 9.给一篇文章加上“a.诙谐d的 b.沉重的 c.轻松的”等不同的结尾是要培养学生的()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 10.下列哪项不属于一般能力()A.智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注意力 七.简答题(24分)

1. 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5分)2. 简述遗忘及影响遗忘的因素。(6分)3. 简述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4分)4.联想的种类有哪些?(4分)

5、什么是智力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5分)八.论述题(11分)

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场景,让学生表演、制作、辩论、演讲,在社区生活中展开学习,有利于产生角色效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审美情景和道德感的发展。试用从情绪和情感分析上面材料的心理学原理。

2008年专升本入学考试心理学部分内容提纲(1-4章)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一般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部分。

1、心理过程: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三过程。

(1)知——认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情感过程:人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3)意——意志过程: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知、情、意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认识过程是情感、意志的基础。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静态形式。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是人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动力结构。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个性心理的具体表现,体现着人的心理鲜明的差异性。

(3)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态度和认识,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结构,体现着一个人的成熟度,决定着人的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发展。三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以个性倾向性为方向,以个性心理特征为表现,以自我意识为调控的有机的个性心理的整体。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时总局由个人的特点,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个性心理要通过人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并制约着心理过程的发展。

3、注意:不属于某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的心理现象,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的特殊的心理特征。

(三)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略

(四)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结构体系 普通心理学:

(五)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贝克莱、休谟、赫尔巴特、培因、费希纳、韦伯等。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六)心理学在中国

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孔子、荀况、王充、范缜、王夫之、《黄帝内经》、李时珍、王清任《医林改错》、颜永京、陈大齐等。

(七)西方近代主要的心理学派别

1、构造主义学派:冯特、铁钦纳;内省法;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2、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卡特尔等人;强调意识作用与功能。意识是流动的,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意识使人适应环境。

3、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等人;实验法;主张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学习和经验决定你是怎样的人。

4、格式塔心理学(完型):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5、策动心理学:麦独孤;强调行为的目的性,本能是其理论的核心。

6、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强调无意识;个案法

7、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等;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恩之过程的科学。

8、人本主义(第三势力):马斯洛、罗杰斯;人之初性本善,追求自我实现和潜能发挥。

(八)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

发展性: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和发展变化之中,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其发生条件有目的的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已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规律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日常生活条件下)进行。谈话法: 问卷法: 测验法: 个案法: 活动产品分析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一、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低级中枢

高级中枢 12对脑神经

植物性神经

脊髓

小脑

网状结构 31对脊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大脑 间脑

脑干

延脑

桥脑 中脑 丘脑 下丘脑

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

1、神经元定义: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的功能:

2、突触定义: 功能:

3、大脑皮层的回、沟或裂:

4、大脑的叶区: 各叶区的功能:a、b、c、d、大脑机能定位: 左右半球的分工:

5、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三、大脑的机能

1、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的规律:

2、人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 反射: 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反射的种类: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于联系: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

四、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第三章:注意与组织教学

一、注意概述

1、注意的定义:

2、注意的特点:

3、注意的功能:

4、注意的生理机制: 从产生方式来说:

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注意与、、有密切关系。

5、注意的外部表现:a.b.c.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a.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b.人的主观状态:

2、有意注意:

唤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3、有意后注意:

4、三种注意的关系: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2、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散:

3、注意的分配: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4、注意的转移:

影响和制约注意转移的条件:

注意转移、注意分散与注意分配: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一、感知觉概述

1、感觉定义: 知觉定义:

感觉、知觉的关系: 感觉、知觉的作用: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分析器和适宜刺激的特点可分为: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3、知觉的种类

根据其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分: 根据知觉对象分: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错觉的种类:对物的错觉: 对人的错觉: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版印象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 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韦伯定律:

2、感受性的变化定义: a.感觉的相互作用: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对比 d.联觉

3、影响感受性的发展条件;

三、知觉的特性与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2、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3、知觉的理解性: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4、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知觉恒常现象:

四、感觉、知觉规律在教学中应用

1、感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参见大书(234页)

2、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参见大书(234页)

3、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a.直观教学的形式:

三种直观教学的优缺点:

b.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4、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如何培养?

第五章:记忆及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概述

1、定义:

2、记忆的基本过程:

3、信息加工理论的记忆过程:

4、记忆的意义:

二、记忆表象

1、定义:

2、记忆表象的特点:

3、记忆表象的意义:

三、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4类:

2、根据记忆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3类:

瞬时记忆定义:

瞬时记忆特点:

短时记忆定义:

时记忆特点:

长时记忆定义:

长时记忆特点:

四、识记

1、定义:

2、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分类: 根据对材料是否理解分类:

五、保持和遗忘

1、保持的定义:

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量变和质变。

质变的表现:

量变的表现:

记忆的回涨:

2、遗忘:

为什么说遗忘是合理的?

遗忘原因的解释(遗忘的理论):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产生抑制的原因:

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的特点及规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六、再认和回忆

1、再认定义:

影响再认的因素:

2、回忆:

回忆的分类:

七、记忆的品质:

八、知识的巩固

1、科学的识记:

2、合理的再现:

3、科学的复习: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概述:

1、定义:

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特征的意义:

二、思维与感知觉得关系:

区别:

联系:

三、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和内容分3类:

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

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分类:

根据逻辑性和意识分类:

根据指导思想分类:

四、思维和预言:

语言:

言语:

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区别:

五、思维的过程

六、问题解决

1、定义:

2、问题解决的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识表征:

迁移:

原型启发:

定式:

动机和情绪:

个性特征:

七、想象

1、定义:

特征:

2、功能:

3、想象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梦与睡眠:

有意想象有根据创造性分为再造和创造想象

形成再造想象的条件:

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

幻想:

幻想与再造、创造想象的区别:

八、思维的品质即思维品质的对立面:

九、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见大书276页)

十、创造性思维

1、定义:

2、特点:

3、过程:

4、如何培养? 第七章:情感

一、情感概述

1、定义:

特点或性质(参见大书300页简答题1):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区别: 联系:

3、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区别: 联系:

三、情感的生理变化:

四、情感的外部表现

五、情感的功能:

六、情感的分类

1、按情绪状态分类: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

七、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1、情感与教学:

2、情感与育人:

3、情感与学习

4、怎样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解和控制?(参见大书301页答案)

八、情感的调控方法: 第八章:意志

一、意志概述:

1、定义

2、意志行动定义: 意志行动的特征:

3、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哪个阶段重要?)

1、采取决定阶段: 动机斗争:

双趋(接近-接近): 双避(回避-回避): 趋避(接近-回避):

多重趋避(多重接近-回避): 动机斗争的分类: 确定目的: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三、意志品质机器培养

1、意志品质

2、如何培养?

第九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一、个性概述

1、个性定义:

2、个性的基本特征:

3、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

谁是最活跃的因素?谁是基本动力?……(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意义)

4、个性与因材施教:

5、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个性倾向性

1、需要定义: 需要的种类: 根据起源分类:

根据需要的对象性质分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研究学生的需要有何意义?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理、良好的需要?(参见大书305页)

2、动机的定义: 动机与目的的关系: 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动机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种类划分: 根据动机追求的对象分: 根据社会意义分:

根据动机所起的社会作用分: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来划分: 动机的功能: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参见大书308页)动机理论:(参见大书307页)成就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3、兴趣:

动机与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分类: 根据社会意义划分: 根据兴趣的内容划分: 兴趣的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十章: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定义:

2、能力、才能、天才三者间的关系:

3、能力与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的分类:

1、斯皮尔曼的能力两因素分类法: 一般因素(一般能力): 特殊因素(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2、根据创造性大小分类: 再造能力: 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特点:

3、卡特尔对能力的分类: 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

三、能力、知识、技能三者的关系:

四、个体间能力的差异: 低常儿童: 超常儿童:

怎样培养超常儿童?

五、群体间能力的差异:性别差异、种族差异、职业差异

六、能力的发展的一般趋势:(参见大书348页简答题1)

七、智力测验: 第一个智力测验:

第一个科学编制的智力测验: 智商: 离差智商:

第一个使用离差智商的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内容:

八、特殊能力测验既创造能力测验:

九、智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 效度: 信度:

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常模: 标准化:

十、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十一章: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

1、定义:

2、气质的特点:

3、气质的类型(传统分类):

4、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谁的类型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根据什莫的什莫特性进行分类? 传统气质分类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之间的对应关系: 气质与职业活动: 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二、性格

1、定义

2、性格的特点:

三、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区别: 联系:

四、性格与气质 区别: 联系:

五、性格类型:

1、以心理机能来划分:谁的理论?

2、按心理倾向划分:谁的理论?

3、以典型的性格特征划分:谁的理论? 一时间匆忙感等划分:

4、以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

六、性格的结构:

七、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八、人格测量

1、自陈量表法: MMPI: 16PF:

2、投射法: 主题统觉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

3、实施人格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2004-2007年心理学专升本真题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2005 55简述人心理的实质。4分 第三章 感知觉

2006 63简析感觉与知觉的关系。5分 2005 57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5分 2004 52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4分 第四章 记忆

2007 55如何科学的组织复习?5分 2006 64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5分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2007 5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哪些?4分 2006 65简述思维的过程。4分

2005 60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2分

2004 53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 第六章 注意

2007 53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4分 2006 66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4分 2005 56什么是注意?注意有那些基本功能?4分 2004 51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分

第七章 情感

第八章 意志

2007 58什么是意志?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0分 2006 67什么是意志?分析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5分 第九章 需要、动机与兴趣

第十章 能力

2007 56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006 68联系实际分析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2分 2004 5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5分

第十一章 气质与性格

2005 58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5分 2004 54什么是性格?简述其心理结构。6分

2004 56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根据气质类型特征对学生进行教育。12分

第十二章 技能

2005 59简述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5分

第十三章 学生心理发展

2007 57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4分

五、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___与___ 2. 高级神经活动的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与___ 3.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

4. 神经元传导冲动的功能是依靠___来完成的。5. 注意的基本特征有:稳定性、广度、分配和___

6. 人能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观地选择某些刺激物进行知觉,说明知觉具有___

7. 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为内容的记忆称为___记忆

8. 大脑特定的神经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现象,叫___ 9. 记忆的量变主要表现在___和___两方面。

10. ___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11. ___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12. 在记忆课文时,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常常不太好,其原因之一是由于___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13.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___和执行决定的阶段。14. ___和独断性都是一直薄弱的表现。

15. 语言是一种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社会约定俗成的___ 16. 兴趣的发展一般是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___。17. 我国较多心理学家认为___是智力的核心。

18. 智力发展显著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儿童被称为___。

六、选择题(2×10=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A.注意 B.思维 C.理想 D.能力 2.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是()

A.某人去一个旅游景点旅游,对该景点感觉良好 B.进到一个黑屋子中,眼睛感觉一片漆黑

C.老李感觉小张是个有前途的青年 D.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像进了迷宫

3.根据研究,下列哪种学习程度的记忆效果较好 A.78% B.100% C.150% D.200% 4.小王去年去过长城,至今长城的映像还留在他的脑海中。请问,这种映像属于()

A.知觉 B.表象 C.想象 D.思维 5.下列关于情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情绪的发展要早于情感 B.情绪比情感稳定 C.情绪表现外显性 D.情绪的生理性

6.“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的分别是()A.个性的整体性和可塑性B.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C.个性的稳定性和独特性D.个性的社会性和独特性

7.下列是我国小学生的一些需要,试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哪项的层次最高()A.家庭的现代化 B.安静的学习环境 C.结交正直诚实的朋友 D.搞小发明

8.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时应着重注意()

A.有意安排各种困难,培养其克服困难的精神 B.培养其压制情绪冲动的能力

C.培养其当机立断的性格 D.保护其自尊心,不公开批评他们,经常鼓舞他们,积极引导

9.给一篇文章加上“a.诙谐d的 b.沉重的 c.轻松的”等不同的结尾是要培养学生的()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 10.下列哪项不属于一般能力()A.智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注意力 七.简答题(24分)

1. 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5分)2. 简述遗忘及影响遗忘的因素。(6分)3. 简述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4分)4.联想的种类有哪些?(4分)

5、什么是智力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5分)八.论述题(11分)

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场景,让学生表演、制作、辩论、演讲,在社区生活中展开学习,有利于产生角色效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审美情景和道德感的发展。试用从情绪和情感分析上面材料的心理学原理。

五.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35.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写字、体操、游泳等属于_________ 技能;阅读、写作、解题等属于_________技能。

36.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含两个分两表,分别为_________ 量表和_________量表。37.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_______ 除以_________再乘以_________。

38.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9.不能稳定而集中地指向应该注意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_________ ;能够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_________。

40.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_________ 特征;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观、片面等属于性格的_________特征。

41.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42.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 及其_________的科学。

4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为_________ 差异、_________差异、年龄差异和特殊能力差异。

44、注意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有机体对外界的一种_________。

45、大脑有很多褶皱,其中主要的沟和裂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六.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46.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是

A.见风流泪 B.画饼充饥 C.睹物思人 D.望而生畏

47.待人直率热情,但较急躁、易冲动,与这个人的气质类型相匹配的神经活动类型属于

A.兴奋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制型

48.表现和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A.动作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面部表情

49.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50.智力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原型定向、原型内化、原型操作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D.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51.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

A.表象 B.想象 C.后象 D.联想

52.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理解 B.巩固 C.应用 D.迁移

53.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目标结构类型是

A.竞争型 B.合作型 C.个体化型 D.放任型

54.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气质 B.动机 C.性格 D.能力

55.同一感觉器官因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的阈限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56、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 A.知觉 B.感觉 C.识记 D.思维

57、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58、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 B.联想 C.注意 D.复述

59、“自由联想”和“触景生情” 引起的回忆是一种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直接回忆 D.追忆 60、面对考试,有些人心里很紧张,这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5分。

44.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分)45.简述思维和语言的关系。(6分)46.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5分)47.思维的品质有哪些?(5分)

48、如何评价气质在人们实践活动中的作用?(4分)

八、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0分。49.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培养对学生创造能力。2008年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部分模拟题

(三)五、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36.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称_________,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___、传出神经、效应器和反馈等构成的。

37.一题多解是_________思维的表现,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_________。

38.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的定向、_________、以及操作的熟练。39.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_________、强度,_________及_________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强而不平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_________。

40、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______、系统化与具体化。

41.人的情绪是以_________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_________。

42.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质的_________特性。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_________的。

4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_________、归属和爱的需要、_________ 的需要和_________的需要。

44、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_________和_________。

45、大脑皮层特定的神经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现象,叫_________。

46、智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六、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47.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48.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4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 50.年龄智商(IQ)的公式是

A.IQ=(MA/CA)×100% B.IQ=(CA / MA)×100% C.IQ=(MA/CA)×100 D.IQ=(CA / MA)×100

51.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52.下列不是反射活动的一项是()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 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 C.黑猩猩解决问题获取食物的行为 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 5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54.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55.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 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 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56.“英国人保守,德国人认真,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开放,日本人变态”,这句话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社会性

57.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心理学家是()A.阿德勒 B.弗洛伊德 C.阿尔波特 D.高尔顿 58.情绪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59.在全体人口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60、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61、“活泼好动、敏捷善感、灵活多变”是那种气质类型人的特点? A.抑郁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多血质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3分)62.简述心理学研究的方法(5分)63.是简述科学的心理观(4分)

64.产生对人的错觉的原因有哪些?(4分)

65.简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及其三者的关系。(6分)66.记忆的品质有哪些?(4分)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2分)

44.试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五、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气质不仅仅是影响活动的动力,而且还可以影响活动的____。2.兴趣的品质有广阔性、____、稳定性和____。

3.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____过程被统称为____过程。4.情绪、情感具有____功能、信号功能、____功能。

5.德国心理学家____,以他自己为被试,以他制作的____为识记材料,最早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发现了保持和遗忘的规律。

6.技能是通过____而获得的巩固的、____了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7.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意注意具有目的性和____ 的特征。

8.____和____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9.神经元具有____、传递信息和____的功能。

10、某人有多余的钱,在选择“储蓄”“炒股”时举棋不定,由此产生的动机冲突是____冲突。

11、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知觉特性中的____性。

12、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____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____。

13、人们通过研究远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复现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情景,这反映了思维具有____性;人们发现气温与季节有密切关系,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超过25度”来作为夏天来临的标志,这反映了思维具有____性。

14、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____来衡量。

15、想象是人脑对已有____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____的心理过程。

六、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A、机能心理学 B、构造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行为心理学 2.躯体运动中枢位于()

A、额叶中央前回 B、顶叶中央后回 C、枕叶后端 D、颞叶 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4.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5.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A、果断性 B、坚韧性 C、自制性 D、自觉性

6.克光茨基廷之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A、瞬时记忆 B、形象记忆 C、短时记忆 D、情绪记忆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A.前摄抑制

B.正迁移

C.倒摄抑制

D.负迁移 8.在创造性测量中,常用()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A.发散思维

B.辐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分析思维

9.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特征。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10.心理学是一门()

A社会科学 B自然科学 C人文科学 D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11、“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指人的()特性的表现。A、能力 B、兴趣 C、性格 D、气质

12、某个年龄组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的平均分数85,标准差是10,A得了95分,他的离差智商是()

A、100 B、130 C、125 D、115

13、强烈的闪电可以降低人的听觉感受性,这是由于()A、错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代偿 D、感觉相互作用

14、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性格 D、气质

15、“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种情感体验是()A、热情 B、理智感 C、道德感 D、应激

七、简答题(共23分)

1.什么是注意?它有哪些心理功能?(5分)

2.人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有哪些阶段和环节?(5分)3.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在表现有哪些?(4分)4.简析思维与感知的关系。(4分)

5、如何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再现?(5分)

八、论述题(共12分)

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其机能是()。

A.绝对对称 B.相对对称 C.绝对不对称 D.相对不对称 3.产生心理的物质基础是()。

A.心脏 B.脑 C.语词 D.客观环境 4.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A.17世纪笛卡尔提出“反射”思想

B.1900年巴甫洛夫创立条件反射学说 C.1879年冯特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D.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语言运动中枢 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心理现象 D.心理特征 6.人类的听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的()。A.顶叶 B.额叶 C.枕叶 D.颞叶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事实说明人的心理是()。A.脑的机能 B.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人脑对客观现实形成的主观映象 D.在实践中发生发展 8.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是()。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象 9.人的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A.反映 B.感知 C.反射 D.反射弧 10.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是()。

A.客观刺激物 B.人与人的关系 C.语词 D.人 11.人类所特有的反射活动是()。A.无条件反射 B.有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反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反射活动

12.以下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是()。A.见风流泪 B.谈梅生津 C.望梅止渴 D.望而生畏 13.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A.精神活动 B.意识活动 C.反射活动 D.技能活动 14.以词和语言为信号的条件反射是()的条件反射。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神经系统 D.中枢神经系统 15.一种神经活动过程的产生导致另一种相反神经活动过程的增强,叫()。A.扩散与集中 B.无条件反射 C.相互诱导 D.反射弧 16.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应是()。

A.第一信号系统 B.反射 C.反射弧 D.第二信号系统(A; D; B; C; C; D; C; C; C; C; D; B; C; B; C; B;)

二、辨析题: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科学。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3.马戏团里的动物能够根据训兽员的指令做出各种动作,这说明动物具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4.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5.行为主义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错; 对; 错; 对; 错;)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这是()。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补偿 2.()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感知觉

3.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知觉的必备条件是()。A.能力 B.经验 C.注意 D.动机

4.人们在知觉事物时能优先地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这是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有经验的医生能从X光片上看到病灶,这是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叫()。A.偏见 B.错觉 C.运动觉 D.误解 7.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了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概念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听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说明知觉具有()。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绿光照明下听觉感受性提高,红光照明下听觉感受性降低,这是()。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生活条件和实践影响

11.“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属于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2.当你中途离开电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见,这是感觉的()。

A.暗适应 B.对比 C.明适应 D.疲劳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2.注意是一种()。

A.心理活动过程 B.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C.个性心理特征 D.个性动力特征

3.注意的广度是指在一瞬间所能把握客体的数量,这一瞬间是指()。A.1秒 B.1/10秒 C.1/4秒 D.1/5秒

4.个体根据新任务的要求,将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向另一种活动或对象,这是()。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5.学生在熟练地解数学题中的注意属于()。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6.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引起()的重要作用。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7.“一心二用”指的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 8.注意强度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是注意()的品质。A.广度 B.分配 C.稳定性 D.转移 9.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注意转移 D.随意后注意 10.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A.指向性和集中性 B.指向性和紧张性 C.指向性和选择性 D.选择性和紧张性

11.如果客体较复杂,活动任务又多,则注意的范围就()。A.较广 B.狭窄 C.不变 D.极大

(C; B; B; D; D; B; B; C; D; A; B;)

二、辨析题:

1.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错)2.注意稳定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征。(对)3.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错)4.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是一回事。(错)4.物体运动的速度在每秒10~300之间,肉眼看到的该物体是不动的(错)

三、简答题: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客观因素。3.简述观察的品质,以及观察力的培养。

四、论述题:

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遵循感知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手段? 第三章 注意

一、单项选择题:

1.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时看黑板,有时读书,有时写生字,这是注意的(C)。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2.注意是一种(B)。

A.心理活动过程B.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C.个性心理特征D.个性动力特征 4 3.注意的广度是指在一瞬间所能把握客体的数量,这一瞬间是指(B)A.1秒 B.1/10秒 C.1/4秒 D.1/5秒

4.个体根据新任务的要求,将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向另一种活动或对象,这是(D)。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5.学生在熟练地解数学题中的注意属于(D)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6.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引起(B)的重要作用。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 7“一心二用”指的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B)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转移

8.注意强度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是注意(C)的品质。

A.广度 B.分配 C.稳定性 D.转移 9.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D)。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注意转移D随意后注意 10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A)

A指向性和集中性B指向性和紧张性C指向性和选择性D选择性和紧张性11.如果客体较复杂,活动任务又多,则注意的范围就(B)。

A.较广B.狭窄C.不变 D.极大

二、辨析题:

1.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错)2.注意稳定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征(对)3.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错)4.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是一回事(错)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2.简述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4.简述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四、论述题:

1.教师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活动?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四章 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1.以思想观念、定理法则等为内容,借助语词进行的记忆是(B)。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

2.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为内容的记忆是(C)。

A.形象记忆 B. 逻辑记忆 C.情景记忆 D. 运动记忆 3.人们游览过西湖,留下对西湖的美好印象,这是(A)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

4.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头脑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是(A)。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记忆表象 5.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主要特点是(A)。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很慢D很快 6.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是(A)。

A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B编码、储存、提取

C保持、再认、回忆D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C)。A.思维B.注意 C.复述D.想象 8.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时,头脑中重现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这是(B)。

A. 想象 B. 表象 C.联想 D. 后象 9.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的识记是(C)。A有意识记B无意识记C意义识记D机械识记.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记忆品质的是(B)

A记忆的敏捷性B记忆的规律性C记忆的准确性D记忆的持久性 11.短时记忆主要是以(B)形式为信息编码。A语意B言语听觉C.物理特性D.视像

12.早晨起床后一段时间内记忆材料效果比较好,重要原因是(A)A前摄抑制弱B倒摄抑制弱C正迁移弱D负迁移弱 13.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 识记B. 保持 C.再认 D. 回忆

14.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叫(B)。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干扰性遗忘 D逆向性遗忘

15.记忆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这种因衰退原因而引起的遗忘属于(C)。

A. 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 存储性障碍 D. 提取性障碍 16.先学习的内容对后继学习的干扰,这是(A)。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17.在一个盛大的社交场合,主人逐一向你介绍在场的客人,当介绍到第七、八位时,你很可能忘记了前面几个人的名字,这是受(B)的影响。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18.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与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B)。A巴夫洛夫B艾宾浩斯C詹金斯D达仑巴赫

19.一篇较长的材料,前后容易记,中间容易忘是受到了(C)的影响。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单一抑制 20.记忆速度与记忆效率的记忆品质是(C)。

A记忆准确性B记忆准备性C记忆敏捷性D记忆持久性 21.人的记忆由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是(B)。A.观察B.注意 C.思维 D.复述

22.短时记忆的容量所包含的组块数是(C)。A.4~10个B.5~7个C.5~9个D.7~9个 6

二、辨析题:

1.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是记忆的准确性(错)2.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为视觉编码(错)3.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对)4.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错)

三、简答题:

1.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分析短时记忆的特性。2.分析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3.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有效复习的方法。

四、论述题: 举例说明如何提高记忆效果。第五章 思维

一、单项选择题: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明思维具有(C)。A.概括性B.灵活性C.间接性D.直觉性

2.上课时老师举例说明原理,这是思维过程的(D)。A.比较 B.抽象C.概括D.具体化

3.郭沫若形容周恩来思考问题“似雷电行空,如水银漫地”,这是指思维特征中的(B)。

A.广阔性和深刻性 B.灵活性和敏捷性

C.独立性和批判性 D.创造性和逻辑性 4.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C)。A. 记忆B. 知觉 C. 思维 D. 想象 5.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B)。

A.个别属性 B.本质和规律 C.整体属性 D.形象

6.实现人类抽象思维这一理性认识活动的中介物是(B)。A.客观刺激物B.言语C.行为D.表象

7.考古学家能针对一件文物进行历史年代、价值、文化底蕴等方面的鉴定,反映了思维的(A)。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直观性

8.汽车驾驶员通过开动汽车才知道毛病出在哪儿,这时的思维主要是(A)。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求异思维 9.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其基本单位是(B)。

A.感知 B.记忆表象 C.想象 D.联想 10.思维的基本形式是(C)。7 A.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C.概念、判断、推理 D.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1.思维的一般过程是(C)。

A.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概念、判断、推理

C.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D.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D)。A.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C.概念、判断、推理

D.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是(B)。A.正比B.反比 C.常态分布 D.一一对应 14.在呈现直观教具或直观教学时,能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式变换事物非本质的属性,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的方式是(C)。

A.原型启发B.设置问题情境C.变式D.迁移 15.解决问题的关键是(C)。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16.指向于未来,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幻想叫(A)。A.理想B.空想 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

17.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叫(C)。A.表象B.白日梦C.幻想D.联想

18.受过去经验与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叫(A)。A.定势B.变式 C.联想D.迁移 19.直观时使用变式的目的在于(C)。

A.激发兴趣B分化概念C.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D.新颖性

20.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或顿悟,快速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是(B)。

A.形象思维 B.直觉思维 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21.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C)。

A.都是好的B.都是坏的C.有好有坏D.没有影响 22.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构思时,主要运用的想象是(D)A记忆表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创造想象

23.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C)。

A.分析 B.比较 C.抽象 D.概括

24.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是(D)。

A.形象思维 B.非逻辑思维 C.集中思维 D.发散思维 2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是(A)。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26.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B)。A.提出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7.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A)。A概念B归类C抽象D概括

28.分解的思维过程主要是(A)。A.分析 B.综合C.比较D.抽象

二、辨析题:

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创造性(错)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是发散思维(错)3.教学中运用变式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对)4.思维是建立在感知和记忆基础上的、人类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属于理性认识(对)5.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形象的过程(错)6.想象是一种可以超越感性材料、超越生活和过去经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错)

三、简答题:

1.简述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

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3.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过程。4.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5.简述想象的功能。

四、论述题:

1.试分析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2.试联系实际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结构有哪些特点?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怎样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5.怎样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利用想象规律指导教学?)第六章 情绪与意志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D)。A.气质B性格C意志D情绪 2.情绪的反映是以(C)为中介的。A.客观事物 B.脑 C.人的需要 D.心情

3.某下岗职工在人才中心找到称心工作,内心感到平静而高兴,这时的情绪状态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美感

5人在哀愁时,语调低缓,激动时语调激昂,这是(D)A面部表情B内脏器官C体姿表情D言语表情 6.通常将情绪状态分为(B)。

A.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B.心境、激情、应激

C.爱、恨、嫉妒 D.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7.情绪所反映的是(D)。

A.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8.某人欣喜若狂通常是指某人正处在(B)状态。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9.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指(A)。A.激情 B.应激C.狂喜 D.暴怒

10.人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是(C)。A.心境B.激情C.应激 D.应急

11.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B)A正U形关系B倒U形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

12.某位学生一方面想多做一些班级工作,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学习,这时的动机冲突是(C)。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3.意志行动必然是与(A)想联系的。

A.克服困难B.选择方法C.端正态度 D.实现目标 14.意志行动中表现为能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品质(D)。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力 D.坚持性 15.机敏、迅速、合理地解决问题是意志品质中的(B)。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力D.坚韧性

16.意志行动是以(C)为基础的自觉目的并克服困难的行动。A.本能行动 B.习惯行动 C.随意动作 D.不随意动作 17.“眨眼反射动作”是(B)。

A.随意动作B.不随意动作C.技能动作D.条件反射动作 18.意志行动心理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和(D)。A确定目的B动机冲突C制定计划D执行决定

19.一般来说,当一个人作出决策时,说明他内心的冲突已(C)。A.不存在 B.部分解决 C.基本解决 D.全部解决 20.“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C)。A.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B.情绪对认识的依赖

C.意志对情绪的作用 D.情绪对意志的影响

21.“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B)差的表现。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22.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C)水平比较低。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23.在下面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A).A.意志 B.理想 C.兴趣 D.气质

二、辨析题:

1.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本身所产生的态度体验(错)2.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激情(错)3.当个人面临两个具有相同吸引力的目标,但又不可兼得,也不知如何选择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是双避冲突。(错)4.人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冲突是双避冲突(错)5.当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生理的应激,也会引起心理的反应(对)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健康情绪的重要途径(对)

三、简答题: 1.简述情绪的功能。

2.个体怎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3.简述意志与认识过程、意志与情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4.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6.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

四、论述题:

1.试分析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如何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3.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4.联系实际分析如何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第七章 需要与动机

一、单项选择题:

1.将学习动机划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它的根据是(D)。A.学习动机的来源 B.动机内部的性质

.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D.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

2.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绩归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D)。

A.内部-稳定-可控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 C.外部-稳定-可控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3.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A)。

A.需要 B.动机 C.能力 D.人格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D)。A.生理和安全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尊重与自尊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5.动机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

A.需要 B.诱因 C.目标 D.期待 11 6.认为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A)。A.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B.动机的诱因理论

C.成就动机理论 D.自我效能理论

7.能最大限度地调节学习的积极性,最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结构是(D)。

A.竞争型结构 B.个体化结构 C.对抗型结构 D.合作型结构 8.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将需要分为(A)。A.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B.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C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与精神需要 9.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学者是(B)。

A.班杜拉 B.马斯洛 C.罗杰斯 D.阿特金森 10.“杀鸡儆猴”是一种(B)。

A.直接强化B.替代强化C.惩罚 D.自我强化 11.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因素是(B)。A能力B努力C运气D任务难度 12.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A阿特金森B马斯洛C维纳D班杜拉

二、辨析题:

1.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根据的是动机持续作用时间和与活动目标的关系(错)2.动机是连接需要与行为的中介,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对)3.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对)4.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爱好和兴趣等属于外部动机(错)5.动机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错)

三、简答题: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列举主要的动机理论。

3.简述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4.如何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 5.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6.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主要观点。

四、论述题:

1.请运用有关动机理论,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联系实际谈谈教育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正确归因,以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第八章 技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步习惯化了的熟练的活动方式称(B)。

A.知识 B.技能 C.能力 D.性格 2.技能是(C)。

A.习惯动作 B.一般的随意运动 C.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D.本能行为 3.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A)A智力技能B动作技能C态度D认识 4.熟练地阅读是(C)。

A.能力 B.动作技能 C.智力技能 D.态度 5.动作技能的特点是(A)。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B.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6.智力技能的特点是(B)。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7.动作缓慢、动作形成的正确性、稳定性、灵活性较差;在行动方式的结构方面,表现为动作之间不够协调,不善于把分解动作连成整体;在动作的控制方面,表现为视觉控制占绝对优势,动觉控制作用微弱。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B)。

A.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B.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 C.原型定向阶段 D.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

8.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属于智力技能的(B)。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 D.动作的认知

9.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的方向的阶段是(A)。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动作的认知和定向 10.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智力技能样本,即外化了的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叫(A)。

A.原型 B.原型定向 C.原型启发 D.原型操作

二、辨析题:

1.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和一般的随意运动没区别(错)2.技能就是能力(错)3.动作技能的每一个动作并不一定要执行,可以合并、省略(错)4.技能是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的动作的或智力的活动方式(对)

三、简答题:

1.简述动作技能的特点和形成阶段。2.简述智力技能的特点和形成阶段。3.简述技能的特征。

4.如何进行分阶段练习?

四、论述题:

1.试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要求。)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第九章 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可用智商表示。在全体人口中,智商的分布状态是(A)。

第四篇: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练习五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练习五.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练习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源自()

A.《庄子》 B.《韩非子》 C.《孟子》 D.《论语》

2.下列各句中,“数”字作“计算”义解的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B.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C.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D.数罟不入洿池

3.《史记》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左丘明 C.班固 D.范晔

4.冰心在《往事》一文中,用什么形象的特征象征人的品格()

A.灯光 B.大海 C.道路 D.蜜蜂

5.“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一句的作者是()

A.陶渊明 B.李白 C.曹操 D.司马迁

6.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A.《左传》 B.《史记》 C.《汉书》 D.《国语》

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的作者是()

A.柳永 B.李清照 C.苏轼 D.李煜

8.《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故不我若也”一句从语法上看属于()

A.被动句 B.判断句 C.宾语前置 D.双宾语句

9.《蜀相》是一首()

A.五律 B.七绝 C.七律 D.七古

10.说“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的哲人是()

A.亚里土多德 B.培根 C.耶曼孙 D.斯宾诺莎

11.郁达夫《故都的秋》所写的“故都”是今天的()

A.北京 B.南京 C.西安 D.开封

12.《心灵的灰烬》一文的作者傅雷是我国著名的()

A.文学家 B.科学家 C.翻译家 D.美学家

13.下列诗作中,属于乐府旧题的是()

A.《关山月》 B.《饮酒》 C.《短歌行》 D.《国殇》

14.《米龙老爹》在叙述方法上的特点是()

A.顺叙方式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B.顺叙之中有插叙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

C.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D.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15.在先秦诸子中,文风以想像丰富、词藻瑰丽、汪洋恣肆而著称的是()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茕茕子立,形影相吊”一语出自《_________》。

17.《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是___________。

18.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___________描写两大类。

19.《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季氏是春秋时___________国的贵族。

20.《马伶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1.小说《苦恼》的主人公是一名名叫____________的马车夫。

22.苏轼《水调歌头》词:“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23.王昌龄《从军行》诗:“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

24.李商隐《无题》词:“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25.《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

2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

28.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治:

29.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蕲:

30.士而不无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本:

3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

32.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

33.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

职:

34.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期年:

35.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

披: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王无罪岁:

37.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而坐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

擅强兵而坐观者:

38.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之多,为虏所生得,当斩。(《李将军列传》)

汉下广吏:

3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东面而视:

40.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其是之谓乎: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如何理解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

42.概括《张中丞传后叙》中许远、南霁云、张巡的性格特征。

43.简述《爱尔克的灯光》向读者展示了哪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44.《饮酒》(其五)一诗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绪?

45.为什么说小说《苦恼》采用了人与马相对比、人与马相对应的表现手法?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余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46.这段话可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47.指出“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两句中的主要对比成分。

48.指出这段话的抒情特点。

(二)阅读《杜陵臾》全诗,回答文后问题。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49.此诗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50.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1.此诗人称上的变化有何好处?

(三)阅读《灯下漫笔》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52.这段话揭示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53.本段议论中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四)阅读《论快乐》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穆尔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如猪真知道快乐,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念,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是心无愧作。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54.从上面一段文字看来,作者所论证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55.总结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

七、作文(50分)

56.题目:甜与苦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A 4.B 5.C 6.A 7.D

8.C 9.C 10.C 11.A 12.C 13.C 14.D

15.B

二、填空题

16.陈情表 17.欧阳修 18.环境 19.鲁

20.侯方域 21.姚纳 22.起舞弄清影 23.不破楼兰终不还

24.相见时难别亦难 25.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词语解释题

26.种植,栽种 27.对着 28.安定,稳定 29.希望,希求

30.根底,根基 31.更 32.只,只是 33.主管

34.一周年 35.分开

四、翻译题

36.大王您不归咎于年成不好。37.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坐而观战的。

38.汉朝把李广下交给执法官吏。39.面向东方看去。

40.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五、简答题

41.“惟陈言之务去”,是说在作文的时候,要去除一切时下流行的陈词滥调、陈言熟语,力求学习古人,力求创新,这是韩愈提倡古文,反对时下流行的骈文的具体主张。

42.许远的性格是为国让贤,宁死不屈;南霁云是嫉恶如仇,忠心为国;张巡是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43.本文向读者展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条是享受祖辈创下的基业,窒息于“长宜子孙”的笼子里;一条是走出家庭,冲破礼教的束缚,在心灵灯光的指引下获得光明和新生。

44.诗人借酒抒怀,袒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他厌弃官场,毅然回归田园;厌倦尘俗,崇尚陶醉于自然。诗人对辞官后的隐居生活,充满了真诚的欢悦,由衷地赞美“此中有真意”,这“真意”就是真正的人生。但诗中也流露出诗人避世求安的一些消极情绪。

45.一是指姚纳与他的马类比,暗示姚纳的生活和精神痛苦就和马一样;二是将人与马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作对比,暗示了人还不如马有情意。

六、分析题

46.这段话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其谁之功也”,肯定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第二层从“当是时”劾“相环也”,揭露逃跑者和旁观者的卑鄙行为;第三层“不追议此”到结尾,抨击诬蔑张巡、许远者的颠倒是非,“自比于逆乱”.47.这两句中的对比成分主要有二:一是兵少与兵多的对比,一是“就近”与“日滋”的对比。

48.寓情于叙事,寓情于议论,爱憎分明,感情强烈。

49.揭露了封建统治官吏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50.体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敢于为下层社会鸣不平的进步思想。

51.此诗由第三人称变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形象地表白了农民对长吏的憎恶之情;道出了导致农民厄运的真正原因。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52.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仍然是人吃人的社会。

53.排比和比喻。

54.快乐由精神决定。

55.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

七、作文(略)

第五篇:成考专升本政治

成考专升本政治.txt你站在那不要动!等我飞奔过去!

雨停了 天晴了 女人你慢慢扫屋 我为你去扫天下了

你是我的听说现在结婚很便宜,民政局9块钱搞定,我请你吧你个笨蛋啊遇到这种事要站在我后面!

跟我走总有一天你的名字会出现在我家的户口本上。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十五、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六、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点路线内容

2.2点革命性质

3.2种错误倾向(左/右)

4.3个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5.3项革命任务

6.4个革命动力(4大阶级)

7.一个革命领导(工人阶级)

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泽东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泽东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三大法宝的含义

2.统一战线的2条必要性、4条可能性、4条历史经验

3.武装斗争的3条必要性、4条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4.党的建设的1个形成、3条思想建设、5条执政党建设

5.三大法宝之间的2层关系

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是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二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二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4条内容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三个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2)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3)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二十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十六、完成民主革命建设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答: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两项内容(一化三改造)

2.4条必然

二十七、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十八、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理解邓小平理论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2.3个形成条件

3.2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2条实质

二十九、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十、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2条含义

2.基本路线的3条内容提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且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要知道)

3.基本路线的2层关系

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转变经济(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增长方式

2.中心

3.基础

4.结构

十二、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社会保障制度(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含义

2.四项内容

3.一个核心

4.四个功能

十三、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1.领导者(共产党)

2.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组织形式

4.基本方针

5.活动准则

十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依法治国(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主体

2.客体

3.依据

十五、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指导思想与总的要求(原文的一大段话)

2.3项意义

3.两项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4.一项原则(重在建设)

十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1.四项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

2.四项意义

十七、“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十八、“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一个实质

2.三项原则

3.一个政策

十九、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内容

2.任务

3.基础与性质

十、新时期爱国统一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闭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一、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答:(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其二,一种哲学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着它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三,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理论上,它是我们正确识别哲学基本派别,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思想武器。其二,实践中,它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其三,现实中,它是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党正确领导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思想保证。

二、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即强调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有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三层含义:第一,世界的统一性。所谓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构成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之间有无一致性、共性,或说世界有无一个共同的本原。凡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属于一元论。绝大多数哲学,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哲学上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凡否认世界有统一性,即否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而将精神与物质并列为世界本原的哲学属于二元论。只有少数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世界统一性的物质性。所有的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其中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精神或说将精神作为世界本原,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或说将物质作为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即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世界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旧唯物主义往往将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变为单一性。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解决了哲学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具体物质实物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辨证法的高度统一,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在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已经被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所证明:第一,天体科学的发展证明,各种天体与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第二,生命科学的发展证明,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一样都是物质现象。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物质。第四,哲学发展的成果,提供了科学的物质概念和以个别证明一般的辩证逻辑,使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得以被彻底的证明。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是我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唯一现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也无论身居何位、从事何种工作、遇到何种情况,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严格按照运动变化着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遵循世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而不能有任何的主观附加和主观随意性。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既是我们从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出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根本结论。

质量万变规律(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1.质、量、度的概念

2.质变与量变及其关系

三、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或状态。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事物原有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表现为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以及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的破坏。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量变的这种准备既包括对质变发生所必须的数量基础的准备,也包括对质变发生的方向和性质的准备。所谓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当旧事物的度已成为量变继续下去的桎梏时,质变就会发生并突破旧事物的度,从而使量变的成果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并保持下去。同时质变使旧事物转变为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度的范围内,量变又有了新的展开空间,新的形式、广度和深度。简言之,事物的量变超出了事物的度,就会导致质变,出现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理论上,我们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只讲量变,否定质变作用与意义的庸俗进化论和右倾机会主义,又要反对只讲质变,否定量变作用与意义的激变论和左倾冒险主义。在现实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将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要懂得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决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脚踏实地、扎实苦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进行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当现代化建设经过足够的积累,面临质的飞跃时,又要敢于抓住机遇,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跃上新台阶。只有这两方面辩证结合,有机统一,才能早日将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肯定、否定的概念

2.辨证否定观的两条含义

四、试述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答:(1)辩证否定观即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中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力的否定,而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矛盾推动下实现的合乎规律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这种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第二,辩证否定是扬弃。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由于辩证的否定实现了矛盾的转化,实现了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所以它既标志着旧事物的灭亡,又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是新旧事物相区别的界限,体现了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一事物被否定不是旧事物变成了空无,也不是新事物凭空出现,而是旧事物通过否定转化为新事物,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母腹之中,成长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以改造过的形式存在于新事物之中。因此,辩证的否定既。能说明旧事物到哪里去,也能说明新事物从哪里来,是新旧事物相联系的环节,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总之,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作为二者的统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是唯一科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包括对本民族的和外来的文化,对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等等,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能只讲肯定,也不能只讲否定,反对任何不加分析地绝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全盘西化”之类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性。

试述矛盾普遍性及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普遍性及特殊性的概念及表现

2.三条关系

五、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答:(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与共同具有的性质,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有三种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它们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个性与共性不同,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相互包含,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总是一定共性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它们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关系。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个性可以转化为共性,共性也可以转化为个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不如此,人类认识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早毛主席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原理

2.唯一性(2条)

3.辩证性(2条)

六、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1)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真理的这一本性要求能够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必须是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相沟通、相比较的环节,因此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都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唯有社会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连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同人,的主观认识相联系,是一定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同客观对象相联系,是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实践人们认识了客观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人的认识又转化为客观现实。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3)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有些认识由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当前还无法检验,还要有待于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有些认识虽然当前实践能够检验或实践已经进行了。检验,这种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实践检验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否则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思想僵化。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告诉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现代迷信和思想僵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七、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第三,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人的价值(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提偿奉献精神

八、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答:(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3)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毛主席思想常识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

1.3条含义

2.6项内容

3.3个活的灵魂

4.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知道a.名称b.时间c.代表作d.标志)

九、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

答: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主席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

(1)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它具体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群众路线。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既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对党史的经验总结。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一切依靠群众,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3)独立自主。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其基本点就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由本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创造和决定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同时,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党与党之间、以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

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试述半殖半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3大形成阶段

2.6大社会特点

3.2对基本矛盾

4.2大历史任务

5.2个革命阶段

十、试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答:(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内部的阶级矛盾,又有外部的民族矛盾,既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中国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规定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则是最凶恶的敌人。

(2)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求得人民解放;二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改变生产关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任务主题不同,内容不同,不可相互代替,但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这两大任务规定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是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把这两步混为一谈,搞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就会犯“左”倾错误;如果将这两步割裂开来,搞所谓“二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1.3条政治纲领

2.3条经济纲领

3.4条文化纲领

十一、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答:(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又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具有过渡性质。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既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总之,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试述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与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作用

2.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内容、性质、方法、主题、方针

十二、试述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答:(1)1957年2月,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的新学说。毛主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部发展过程的始终,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非对抗性矛盾的基础和总根源,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两类,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由于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需要用强制性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即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主席提出并说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各民族关系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等。

(2)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依据。

(3)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根据这一学说的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加以解决,这就是要通过改革来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阐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出发点、方针、政策,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三、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

答:(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主席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是这一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3)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1.2条内容

2.3条意义

十四、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答:(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摘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基本经济制度(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两条内容

2.3条原因

十五、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含义

2.3个基本特征(所有制、分配、宏观调控)

3.5个基本框架

十六、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lo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独立自主的含义及3点体现

2.对外开放的主体及3点原因

3.3条关系

十七、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切事物。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同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物的最高权力。同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②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物: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

(2)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于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乎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形式;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坚持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十八、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答:(1)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与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三个代表(论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1.三项内容

2.6项要求

十九、试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答: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

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第五,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于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第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辨析:

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

答:错。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突出生产力,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目标。

(2)在生产关系上,”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做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3)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的。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辩证统一。

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题一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这种观点是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B.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暂时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是客观的,运动是主观的

3.《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4.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铁杵磨针 B.以砖磨镜 C.心想事成 D.水中捞月

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

9.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10.最早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蔡和森

11.毛泽东提出官僚资本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概念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

A.发动党的组织 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 D.开展军事斗争

13.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A.三湾改编时 B.古田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14.1947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制定并公布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B.《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政策》

C.《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D.《中国土地法大纲》

15.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两头小是指()

A.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 D.无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16.1927年~l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性质是()

A.工农共和国 B.人民共和国 C.民主共和国D.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7.第一次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政权组织形式的会议是()

A.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

B.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常委第一次会议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

1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19.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是______的思考()

A.陈云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毛泽东

20.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A.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B.广大劳动者阶级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2l.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中共()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

A.与时俱进 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理论创新

23.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已经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4.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实践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D.生产力标准

2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党的领导

26.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原则

28.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杜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

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 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该成为()

A.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经济法人实体 B.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单位

C.由国家统负盈亏的经济单位 D.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实体

3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3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A.指导思想 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3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

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3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争端问题

(36~40题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目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毛泽东思想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完全中国的。

4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说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产业中,公有制必须居主导地位。

三、筒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44.简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经验。

4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目标。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容和辩证关系。

政治预测试题

(一)参考答案

一、l.B 2.C 3.B 4.A 5.C 6.D 7.B 8.C 9.A l0.B ll.D l2.B l3.C l4.D l5.B 16.A l7.C l8.B l9.D 2 0.D 21.D 22.C 23.D 24.D 25.D 26.C 27.B 28.B 29.C 30.B 31.A 32.B 33.C 34.C 35.B

二、41.正确。

毛泽东思想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完全中国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这个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阐述,使之具有中华民族的作风和气派。我们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割裂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二是固守马克思主义僵化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倾向。

42.错误。

(1)公有翩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但需要注意的是,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可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43.(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理实世界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4.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的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这不仅是翩止农村两极分化,正确解决国家工业化与小农经济之间矛盾的唯一正确办法,而且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经验。

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弓l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这既能避免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又能使农民愿意接受,从而顺利地完成r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

第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4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目标,其主要内容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目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怍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杜会主义文化。

四、46.(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

(2)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杜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社会存在内容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内容的复杂多样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加速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同社会政治、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确程度,以及群众对它掌握的深广程度。

(4)否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或者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都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割裂,都是错误的历史观。

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题二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辩证法 D.英国古典哲学

2.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4.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A.绝对精神的表现 B.人脑的主观创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是()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7.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

9.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国家政权 B.党派组织 C.社群组织 D.法律设施

1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A.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 D.决定生产力的构成12.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D.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13.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是在()

A.辛亥革命之后 B.新文化运动之后

C.五四运动之后 D.国民革命运动之后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农民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15.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地位的思想是()

A.民主主义的思想 B.共产主义的思想

C.民族主义的思想 D.封建主义的思想

16.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明方向,并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7.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A.无产阶级联盟 B.劳动者联盟

C.非劳动者联盟 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D.人大常委会

19.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20.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B.土地改革的完成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B.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大干快上,赶英超美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2.党内斗争的目的是()

A.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 B.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C.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D.打击敌人,团结同志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国家政权的()

A.在野党 B.参政党 C.反对党 D.执政党

2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A.党委制 B.四个服从

C.民主集中制 D.党内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25.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

A.《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6.邓小平曾说: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

A.我国实际上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B.我国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贫困,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D.我国还严重地存在封建残余、小生产习惯势力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27.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A.1980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

2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自力更生不动摇

29.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 B.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3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A.共产党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

33.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统一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D.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

34.首次提出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5.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

A.重视党的领导 B.服从党的领导 C.统一党的领导 D.改善党的领导

(36~40题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2.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反对资本主义。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44.人民民主专政主体结构中包括那些联盟?

45.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什么是新的科学发展观?

政治预测试题

(二)参考答案

一、l.A 2.C 3.C 4.C 5.D 6.D 7.D 8.B 9.A l0.A

11、C l2.A l3.C l4.A15.B l6.C l7.B l8.B l9.C 20.D 21.B 22.B 23.B 24 C 25.C 26.C 27.A 28.A 29.B 30.C 31.C 32.B 33.B 34.D 35.D

二、41.错误。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不能只说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客观的和不可动摇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只有最终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宴践才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标准。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局限性,都会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的限制和影响,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所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和确定的,又是相对的和不确定的。

42.正确。

中国的资本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官僚资本主义,二是民族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在国民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顶峰,其中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他们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代表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的是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翻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一面,是革命的力量和动力;但是他们又未能在经济,E完全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脱离,因此,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并不彻底,这种两面性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既是革命的动力,但是同时也耍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

三、43.唯心史观存在着两个主要缺陷:

(1)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总是将人们的思想动机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

(2)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

44.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存在着两个政治联盟。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一部分可以合作的非劳动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仍然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一个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问的联盟。在上述两个联盟当中,第一个联盟是全体杜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一致性基础的联盟,是整个联盟的主体和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依靠力量,它决定着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第二个联盟不但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就容纳了广大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的一切爱国人士,充分体现了政治联盟的广泛性,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鲜明特色。

45.(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括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一目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是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括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三是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

四是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至少50年不变,50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四、46.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之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实质是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统筹兼顾,以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题三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2.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3.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离不开物质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唯意志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5.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胖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度是指()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事物保持自己数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 D.事物的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7.客观真理是指()

A.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 B.认识的客体

C.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 D.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8.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中的经验论 D.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如何回答()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10.有人说: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属于()

A.重视伟大人物的思想意识作用的正确观点

B.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片面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偶然性在历史上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11.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 B.随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变化

C.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个性的变化而变化

12.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人的()

A.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B.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c.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13.毛泽东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A.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B.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15.毛泽东提出在人民军队中要实行的三大民主是()

A.政治民主、纪律民主、军事民主 B.思想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C.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 D.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

16.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全国最高组织形式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政协常委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7.我国国家政权应采取的组织原则是()

A.党领导一切 B.民主集中制 C.少数服从多数 D.立法行政合二为一

1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A.加工订货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和平赎买

19.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

A.《论十大关系》 B.《不要四面出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20.刘少奇指出,中国共产党内最主要的矛盾是无产阶级与()

A.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矛盾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矛盾 D.机会主义思想的矛盾

21.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已经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2.中共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和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坚持和改进党的建设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3.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实践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D.生产力标准

24.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5.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6.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建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改革

27.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人的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2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

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 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经济基础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D.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3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下载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章节考点解析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章节考点解析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精选五篇)

    一、选择题1.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家庭教育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于人发展的影响A.环境B.......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汇总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汇总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

    成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模拟训练题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1题单选 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

    成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考前模拟题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1题单选 运用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 )。A.晓之以理B.动之以......

    成考专升本英语词汇汇总

    成考专升本英语词汇汇总 1.enable ** to do sth使某人能做某事 eg.The computer enables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more conveniently./计算机使人们彼此间能......

    2011专升本成考政治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问:(1)“狗彘......

    成考专升本自我鉴定(5篇)

    成考专升本的学习结束了,写一写个人的自我鉴定吧,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整理的成考专升本自我鉴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成考专升本自我鉴定1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