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专升本教育学历年考点总结答案[★]

时间:2019-05-15 11:1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专升本教育学历年考点总结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专升本教育学历年考点总结答案》。

第一篇:山东省专升本教育学历年考点总结答案

山东省专升本教育学历年考点总结

一、填空、选择题

1.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是和 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2002、2003年)

2.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社会因素是。(2003、2004年)

3.《学记》中说的“学不躐等”所体现的是(2003、2004、2005年)

《 学记 》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的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2009年)

4.2001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2003、2004年)

5.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2004、2005年)

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本的正式组织,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2009年)

6.“头脑不是一个可以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句话体现了 启发式 的教学方法思想。(2002年)

与“注入式“相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 启发式。(2004年)

7.正确运用德育方法中的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003、2005年)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蕴含的德育方法是(2004年)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在德育过程中运用的B。A引导法B榜样法C谈话法D讨论法(2009年)

9.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是。(2005年)

10.结构课程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2002年)

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2010年)

A布鲁纳B杜威C斯克里文D泰勒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科课程理论获得了重要发展,主要有:前苏联教育家

赞可夫的发展主义课程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课程理论。(2009年)

11.“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 民主平等 特点。(2002年)

新型师生关系应建立在 民主、平等、和谐 的基础上。(2003年)

12.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以为中心,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2009年)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A。(2010年)

A教学B班级管理C教师队伍建设D基础设施建设

二、名词解释

1.教学(狭义):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2003、2004年)

2.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2004、2006年)

3.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课时,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2003、2005、2006、2009年)

4.启发式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过程”这一认识规律。(2006年)

5.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何种人的问题。(2003、2009年)

三、简答题

1.当代中国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003、2004年)

答: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方针,是对教育

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其中,教育目的是核心内容。

我国现阶段(或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

该教育方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①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峨,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③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2003、2005年)

答:启发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获得知识,并开发智能,发展个性的教学思想。

实施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

3.现代社会的新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2003、2006年)

答:所谓教师素养,是指作为专业教师所必须经常修习涵养的内容,是当代教师质量和风貌的集中体现。

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具备新型专业知识结构;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练就必要的专业机智。

4.简述课程的基本类型。(2010年)

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 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② 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③ 按课程的呈现状态,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④ 按课程的综合程度,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⑤ 按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分为知识课程和经验课程;

⑥ 根据课程的任务,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⑦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第二篇:教育学考点总结

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

1.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内容。2.《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分小成和大成两段。它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预时摩孙、课内外结合、常善救失、启发诱导。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4.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

柏拉图——《理想国》 5.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6.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化。

7.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民主主义与教育》 8.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5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9.布鲁纳——倡导发现式学习。

10.福禄倍尔——《人的教育》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1.斯宾塞——《教育论》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12.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4)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13.当代教育学的主要学术派别:

文化教育派:狄尔泰,斯普朗格。

制度教育学派:乌里,洛不罗。

批判教育学派:鲍尔斯,阿普尔,吉鲁,布厄迪尔。14.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世俗性;

教育的国际性;

教育的终身性;

教育的革命性。15.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33页)

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8项发展任务: 6项改革任务: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管理体制;

扩大教育开放。

6项保障任务: 第二章

1.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3)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

2.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A.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B.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任务。

C.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D.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E.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F.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教育现代化——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4.教育现代化的8个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 教育目标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 教师队伍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设备现代化;

教育制度现代化。第三章

1.内发论——孟子,佛洛伊德,威尔逊。

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辨析64)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基本阶段;(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加速人的发展;

发掘人的潜能;

提升人的价值;

健全人的个性。第四章

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2.社会本位论观点: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2)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3)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4)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3.个人本位论观点:

(1)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2)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3)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4.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5.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共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就是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6.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7.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1)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关。(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制度评价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五章

1.广义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西方现代学制可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4.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规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互相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他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6.教师如何依法执教:

(1)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2)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3)教师应该具有自觉的法律意志,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7.教师资格证——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8.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热爱教育事业

(3)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9.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它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

10.教育基本法——《教育法》

教育单行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育行政法规——《教师资格条例》 第六章 1.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训练与资格; 专业自主;

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专业地位。2.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良好的人品;

良好的人际交往过技能;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4)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基本要求: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自我反省,终身学习。3.骨干教师的4阶段理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 4.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敩学相长 第七章 1.课程:(广义)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3.活动课程——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4.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5.课程设计的模式:

学科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

6.课程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也叫课程方案。7.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1)注重课程水平的合适性(2)充分体现均衡性(3)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4)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7.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设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8.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1)要保持基本要求(2)要有一定的选择性(3)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4)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体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你,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第八章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辨别175)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主成部分,是以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智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概括的说,教育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关系。2.教育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双基)(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教学过程的5个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知识与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贯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5.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接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以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班级授课制 意义: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缺点:班级授课制强制系统学习书本,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第九章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说,他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德育包括4个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的心理 4.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矛盾)(3)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6.主要的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5)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材施教的原则 7.德育的途径:

(1)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辨析】)(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5)班主任工作(6)志愿者活动 第十章

1.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平行性原则;(马卡连柯)

民主与自主的原则;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原则。2.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第十一章

1.课题选择选题原则:(1)教育性(2)实践性(3)可行性(4)适宜性(5)伦理性

2.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研究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4)研究的循环性 3.叙事研究的特征:(1)呈现事件情节(2)重视背景(3)凸显个人(4)重视反思

4.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选择)(1)实物分析法(2)观察法(3)问卷法(4)访谈法(5)测验法

第三篇:教育学考点总结

1.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2.教育形态划分: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根据教育赖以进行的空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4.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者的奠基人” 1806年,《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学著作。教育性教学是其教育学的核心,提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5.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94)6.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校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7.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8.教师职业的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专业地位 9.课程类型(p165)

10.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从其作用的特点来看,有价值性和功能性之分;从其要求的特点来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之分;从其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和外在教育之分。11.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二、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12.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域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13.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和含义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含义的各种表述有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14.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解决办法(p139)

一、顺序性和阶段性---适应顺序,循序渐进有低级到高级,具体到抽象

二、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不均衡性

四、个别差异性

五、整体性 1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空)

(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逐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6.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7.在我国教育实施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一、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各育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18.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一、专业理想的建立

二、专业知识的拓展

三、专业能力的发展

四、专业自我的形成 19.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二、从重视实施传授向重视能力转变

三、从重视教学向重视学法转变

四、从重视认可向重视发展转变

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0.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一、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堂内容

二、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三、确定教育目标分类

四、列出综合性目标

五、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21.如何处理各育关系?(案例)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根据上述各育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要注意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关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特殊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区别和不可替代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了开来。(p90)2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案例)(149)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三、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四、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五、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案例)

一、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的教学,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杀手。这种做法不仅体现在考试中,而且表现在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同一的教育模式,统一的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虽然能提高管理效率,但遏制了个性的发展。

二、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利是举得做法,是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体质下降,心理问题大量出现。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顺从,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失去了对生命的关怀。---针对此怎么做?

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的需要当做第一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是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教育制度等。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如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部民主等。必须找准问题的焦点,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

P219……….

第四篇:教育学,专升本,

名词解释 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一个人出生以后,在家庭、社会和学校里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着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对象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需。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教育的目的:简单地讲,教育目的是指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课程:课程的概念至今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广义的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活动。

狭义的教学:;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等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教学的组织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班级授课: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材料、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一般认为,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德育。(本书所讲的德育,一般即指学校德育)

①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式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的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

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② 教学过程与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裎,从而使其养成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形式考试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面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斯宾塞)。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是指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直接参与的认识活动。非智力活动是指由需要、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与的认识活动。

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个部分。

陶冶与美育: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强替代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陶冶指路教育创设和利用有意义的情境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③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智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④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教育和管理两大功能。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

⑤ 产婆术: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寻求真理。这各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方式被称为“产婆术”。

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身心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德育的多端性:德育的多端性指德育过和有多种开端,不一定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

慎独: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任意妄为。

⑥ 学制:学制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级种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美育:美育指教师通过各种美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实物直观教具式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电化教学:电化教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j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裸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道德休养法:道德休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

⑦ 学科课程论: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写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式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价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

⑧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道德修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⑨ 活动课程论: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⑾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应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基本目标就是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普及教育实践的继续和发展。

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指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⑿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的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道德品质水平,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方法。

⒀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产物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裎,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⒁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内容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家时期善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在总概括。

⒃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它是教育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学科课程论:也叫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和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具有强制性。

教学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的要求。它是教学裎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马克思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考点总结

高等教育学考点总结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10题,每题1分)(书上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例如,某一具体的教学原则来源于古代哪一个文献,4选一,例如,教学相长来自于()文献。选项:A《论语》、B《大学》、C《中庸》、D《学记》)

二、判断(10题,每题1分)(只需答勾或x,不要改错。注意审题,例如,“就是”、“仅仅是”等极端的语句。例如,学历,是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错,是在法定教育机构中的。)

三、简答(4题,每题8分)(简要回答,答出要点,需要解释性的拓展语句。例如,备课的基本要求:三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还要加以解释。)

四、论述(2题,每题15分)

五、案例(分析)题(1题,18分)(重点:教学论中的内容,有话说,围绕主题说)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第六章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形式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第十三章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小点一: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P14 小点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P15)小点三:大学要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P15)小点四:高等教育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P15)小点五: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P16)

小点六: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P18)小点七: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文学、法学、医学、神学(P19)

小点八:19世纪,洪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P24)

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P24)

小点九: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P29)威斯康辛思想:(P29)

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③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与“洪堡时代”相比,多了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小点十: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单选)(P32)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一题: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小题)(P44-48)第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第二,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第三,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第六,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第二题: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大题,简答题)(P53-54)

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第三题: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判断题)(P65-66)

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题:小题: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P68)

高等教育是再生产社会政治关系。(P69)

第二题: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P71-72)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他因此,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第三题: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方面。(小题P75)

第四题: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大题,P77-79)

第一章不要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第五题:高等学校的职能(大题,P79-81)①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主要职能)。

3)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效职能的延伸)。

②三项职能的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P82)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第一题: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P87)①定义:教育目标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广义是指教育目的,狭义上是指培养目标。(补充)②特征(小题):1)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P87)

2)高等教育目标还有相当的复杂性。(P88)③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大题)(P89)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评价和激励作用 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小题)(P89)

第二题: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即细化了的教育目标。)(P93)

第三题:通才和专才(P98)

通才: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专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第四题:高等教育的任务(P102)

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第一题: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P114)(大题,简答题)答题要点: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第一,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第二,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第三,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一题: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大题,P125-128)(答题要点:三性)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时间活动的统一过程。(1)特殊性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即,条件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

程。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时间有限性)。(2)双向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小题:

判断题: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正确)(P125)

单项选择: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力。(P127)

第二题: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四点,P129-130)专业性 独立性 创造性 实践性

第三题:教学原则的特点(补充)实践性

科学性(客观性)

第四题:谁提出什么样的教学思想。(记住,小题)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P131)《学记》总结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朱熹提出:循序渐进原则 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方式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悱:学生想说心里话,表达不出来; 发:教师指导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P133)《学记》:道而弗牵:教师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P133)

强而弗抑:要强迫学生顺从(P133)

开而弗达:学生在思考阶段,老师要给予启发,又

要有保留(P133)

思想性:文以载道:寓理想性于教学中(P132)判断题:知识与能力成不成正比?(不成正比)(补充)判断题: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正确)(补充)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P138)

第五题:你能否结合你所任教的专业课,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一番评述。(P131-138)

要点三个方面:①教学原则的概念

②教学原则的体系

③能否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

①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②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③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您还可以选择别的原则进行阐述,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所讲的课)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

2)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须既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

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形式

第一题:班级授课制(P141)

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立,后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赫进一步完善得以推广。我国首次使用:1861年,京师同文馆

第二题: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考点:年年都考,出大题)(P141)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缺点: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兼顾个别差异。)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第三题: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小题)(P143)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第四题:备课(P144)

答题要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第五题:大学上课不用讲究?或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即,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补充)第一,目标明确

第二,内容正确(懂,透,化)第三,方法得当 第四,表达清晰 第五,气氛活跃

第六题:教学方法(重要内容)(P148)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小题: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综合。(×错误,解析:是传统观点,是不对的。)

第七题:讲授法(要求新教师掌握的内容)(P150)运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方法。①明确的目的性 ②内容的科学性 ③内容的逻辑性 ④语言的感染性

此外,教学方法还包括:问答法、讨论法、试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能判断,哪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归属于这里何种方法。)(P150-154)

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者向学生作示范,以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的一种方法。(重要)(P152)

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正确,补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正确)(P159)

第八题:教学方法选择依据(补充)①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②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③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④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⑤要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及适用范围 ⑥要依据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第九题:教学评估(P163)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判断题,正确)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一题:小题目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P166)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从19世纪开始。(P167)科研作为高校职能的提出者:德国人

洪堡(重复前面内容)

第二题: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的内容(简答)(P176-177)

①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特色内容。②含义:高校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内容:

1)研究教育对象。2)研究教学内容。3)研究教学方法。

小题: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P178)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题:与教师相关的几个法律法规(P188-189,以及补充)1985年2月12日

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会条例》 1993年10月31日

第八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

《教师法》 1995年3月18日

八届人大会议,三次

《教育法》 1996年5月15日

八届人大常委会

十九次会议

《职业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

九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会议

《高等教育法》

第二题:教师的含义(P189)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第三题: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即教师的三大基本任务或三项重要职能)(P192-193)

要点: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承担者: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思想品德教育)。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第四题: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大题,记住,P194-195)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具有持久、稳定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 小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性?(创造性)小题:向师性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性?(示范性)

小题: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性?(示范性)

第五题: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补充)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用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体制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二是心理素质: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地情绪,顽强的毅力)

第六题:教师的教育情意(P198)①教育理想 ②教育情操 ③教育性向 ④教师自我

第七题:教师的权利(6点,P201-202)①教育教学权 ②科学研究权 ③管理学生权 ④获取报酬权 ⑤民主管理权 ⑥进修培训权

第十三章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每节标题,记住即可)①高等教育大众化 ②高等教育国际化 ③高等教育多样化 ④高等教育综合化 ⑤高等教育私营化

第一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教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述。(补充)答: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位价值观。②个人本位价值观(含义):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

③社会本位价值观(含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的,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④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1)个人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2)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⑤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视作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第二题: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加补充的内容)

①概念:所谓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②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四大发展趋势、潮流)

1972年 法国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年 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创新性学习(终生教育)代替维持性学习

1989年 北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 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 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人:全面发展

1996年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知识经济 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发展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1949—1978(30年)“双基”教育阶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79—1982(4年)发展智力

1983—1989(7年)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990—至今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 ③国际上教育的行情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职业的变动、岗位的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突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对责任感、道德伦理提出新的要求。人的发展要求:身心、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④大学素质教育的定位:

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

大学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⑤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和人文(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难点:发展情感

第三题:扫尾知识点: 小点十一: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即高等学校兼有“教育性”“学术性”的组织属性。(P208)小点十二: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P216)小点十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上分为三种模式:集权模式(我国属此)、分权模式、并重模式(P232-233)小点十四: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P234)小点十五:学历,使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历经历。(P237)

小点十六: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P239)

小点十七:分段标准(P248)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下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我国已属此阶段,在18%左右

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 标准:国家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又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下载山东省专升本教育学历年考点总结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专升本教育学历年考点总结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专升本考试教育学部分答案

    教育学部分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普通教育学》 2.学校教育 3.启发性原则 4.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5.卢梭 6.小组活动 7.遗传、环境 8.自我评价、他人评价 9.道德、思想、政......

    专升本 教育学重点

    填空题 1、 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 教育与社会发展互相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2、 教育的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 质量规格 标准。 3......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考点 教育: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非制度化的教育:那些没有能够形......

    教育学考点总结[合集五篇]

    简答 1·——教育三要素,学习者自身特征 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的特征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

    小学教育学考点总结5篇

    小学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与教育学 复习提要 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

    现代教育学考点总结1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一书贯穿了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009年山东专升本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年山东专升本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年教育学试题 一、填空题 (共5分/每小题1分) l.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历年教育学试题

    2008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中等学校教育学部分试题(部分) 一、选择 1.当代较有影响的教育学理论 A.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B.掌握学习的理论C. 自然和自由的教育D.结构课程理论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