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刘青安
2013.11.18日
中午11点
办公室
今天,我在上秦兵马俑这一课时,采取了图片导入的方式导入了新课,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和激情。在刚一出示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港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忒弥斯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埃及金字塔时,同学们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最后我问同学们,这是世界七大奇迹,第八大奇迹你们知道吗?一个同学大声对我说道:“老师,我知道,是兵马俑!”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赞扬,顺势出示了一号坑兵马俑全局图片,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导入这一环节,大约用了6分钟时间,这比我预期设计的时间多了大概三分钟。原因在于,孩子们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不懂得做学习笔记,这是第一次要求他们做学习笔记,所以速度特慢,影响了后面的教学时间。
鉴于此种情况,我将在后面的教学工作中,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教给孩子们正确做笔记的方法,逐步提高孩子们做学习笔记的能力。
在进行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时,孩子们的思维远远跟不上我的预设,虽然我的预设很简单,但是他们仍然不能正确回答。当时,我十分生气,真想甩开胳膊独干,可转念一想,如果我自己唱独角戏,孩子们不是更一无所获吗?于是,我只能耐着性子,将问题设置的更简单,更明了一些,渐渐地,回答问题的孩子多了起来,由最初的一两个变成了七八个。虽然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可是,毕竟是有所进步!
课后细细想来,孩子们之所以不能跟着我的思维学习是因为,以前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设计过或者是很少设计过和课文或自然段中存在的结构、写作方法、重点语句的感悟、体会、朗读指导等问题,因此造成了教师现在个人自演自观的不良课堂现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讲逐步贯穿阅读、写作等方法的教学。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我的课堂师生互动一定会大有改观。
最后,令我感到不足的就是,当日所讲课堂知识和布置作业不相符,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因此,我将在课后设计相应习题,以便检测这节课的真实教学效果。作业本上的作业。权当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一个检测罢了!当然,这也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作业布置和当堂教学知识点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作业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后的作业设计:
仔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1、从第一自然段的()、()两个词可以看出兵马俑的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一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举世无双和享誉世界各是什么意思?试着用其中的一个词语造句。
3、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兵马俑()特点,是按照先()写,再()写的顺序介绍的。
4、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这段话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并在下面注明方法。
5、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并在后面写明作用。
6、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给我们介绍“将军俑”的?
《搭石》教学反思
刘青安
《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这句话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这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似机械重复,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二、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和谐美
走搭石这块内容很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操作时,我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便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和谐美。
三、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美;通过“假如
来走搭石。”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把找到的美写一写,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对词语“清波漾漾”的引导不到位。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像,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在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怎样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
教学第六单元
读读写写、读读记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和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刘青安
缺点:
1、课堂容量过多。
2、教学过故人庄古诗占用时间较长,教师对古诗挖掘的太深。导致这一环节占用时 间较长,影响了后面的教学。
优点:
1、进行词语教学时关注了学困生,让学困生来读出每一个词语,给予了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了具有鼓励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进行古诗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每一句古诗的意思,还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了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故人、具、鸡黍、邀、至、田家、轩、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就菊花。
反思
1、结合学生学情,安排教学容量,科学确定教学内容的主次,合理分配各环节教学时间。
2、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记学习笔记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秦兵马俑》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具准备:
图片、模型、小黑板。教学方法:
指导、讨论、仿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进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
出示课题: 秦兵马俑 齐读。
二、看录象,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
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5、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三篇:《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
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这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新的课程中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第一,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的参与。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本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第四篇: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案)
14、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部分成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能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初步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教学难点:
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三课——秦兵马俑(齐读课题)。
2、“秦”是指什么?这里的“俑”是什么?(秦是秦王朝,俑是古代殉葬的偶像,多用泥烧制)
3、说到秦王朝,我们会想起一个皇帝---秦始皇,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位充满霸气的皇帝,实际上从一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直到他死后的两年以后才修建完毕,耗时38年,最多时曾动用过70多万劳工。兵马俑就是他陵墓中的一部分。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后,摸着兵马俑说:“我真担心它会踢我一脚。” 这句话听起来真让人感到自豪啊!
4、下面请大家轻声跟着录音读课文,去西安临潼秦皇陵体验一下兵马俑给我们带来的震憾
5、啊,真伟大呀,让我们满怀自豪地读一读课题:秦兵马俑
二、检查预习
1、听你们读课题这样好,想必课前一定充分地预习了。
2、这里有课文中的一组词语,看谁读得准。出示词语,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请谁来说说那些字在读时要注意?
在写这些生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别人哪个字要注意?
3、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对又流利。
4、读准多音字,再换一个读音组词。
5、同学们,这就是秦兵马俑一号坑,巨大的拱形大厅里,秦朝的勇士们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宏大的规模,威武的气势,一见就使人心潮澎湃,这幅图仿佛把我们带到了2000多年前的战火纷飞的时代。
看了这幅图,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些词语?
(规模宏大、鸟瞰、所向披靡、雄兵百万、战车千乘、长方形军阵、绝无仅有)你能把“南征北战”或“所向披靡”换一个词语吗?为什么这样换?(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百战百胜、所向无敌、势如破竹)你喜欢哪一个成语?为什么?
惟妙惟肖----说说意思,文中有一句话说兵马俑无比逼真,你能找出来吗?(轻细的呼吸声一句)
天哪,他活着呢,你听,他在呼吸,在作者的眼里,他就是活着的,还有比这更真的吗?
战车千乘-----什么意思?乘什么意思?老师这儿有一道加法算式,你能算出来吗?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战车一乘等于?战车千乘呢?
绝无仅有---说说意思?课文开始有一个成语和他的意思一样,你知道是什么成语?
8、看看这几幅图,你想起了文中的什么词语,找出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你想说哪幅图?
若有所思-----他在想什么?
跃跃欲试-----它急着想干什么?
神态自若、久经沙场------将军为什么能够神态自若?
二、理清脉络
如果你再读课文,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学习要求:各学习小组选择组员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说说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学生快读课文。
3、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些自然段中哪些可以合并在一起?3-10
5、刚才我们用了合并的方法给课文分了段,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分段,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句子,它既像一个分水岭,把文章前后分得清清楚楚,它又像一座桥,把前后连接得非常紧密,你知道是哪句话吗?
你能说一下这一句的作用吗?
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创设情境: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留下了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2、学习要求: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哪些语句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读书、划词句、说体会、说方法,然后派代表发言。
4、交流:
面积大、数量多、列举数字、作比较
7、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折服,佩服得五体投地,自豪等等 请你再读第二自然段,读出被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的感觉来。
8、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此震撼人心的兵马俑还仅仅是前面两次发掘的结果,就在这个月的6月13日,我国又对兵马俑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到时的兵马俑又是怎样的规模呢?让我样拭目以待吧!
四、学习写字
出示7个生字,怎么写的美观,说说自己的见解。学生描红。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兵马俑规模宏大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吧!
板书:
秦兵马俑
面积大
列举数字 规模宏大
数量多
作比较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五篇:《秦兵马俑》(第一课时)说课稿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秦兵马俑》一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我们对于常态课教学中的思考和得到的启示。
一、为什么要选择教学《秦兵马俑》一课?
《秦兵马俑》是语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过语教版教材的老师们可能在教学中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
1.不少课文篇幅较长,含义较深,有些词句对于学生阅读来说比较生涩,老师教学这样的文章难度较大。
2.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少,几乎没有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朗读磁带、教学光盘等配套的教学资源,致使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文(或状物类的散文),由于课文篇幅长,文中生字词、成语、四字短语、多音字词等非常多,加之本文的内容既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又缺乏生动、有趣的语言,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学习兴趣也不容易被激发起来。老师们教学这样的文章应该是有较多的困惑与难题的。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略它。怎样教学好这一类课文,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很有研讨价值的。因此,我们选择了迎难而上,希望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带给老师们一些思考与启发。
二、为什么要选择教学第一课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省市乃至全国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课、观摩课不断地冲击我们的视野,也的确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可是我们也发现,这些公开课、竞赛课等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第二课时(也就是阅读分析课)进行教学,而第一课时几乎成了无人问津的“滞消品”。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到底重不重要,又该怎样上好第一课时,恐怕老师们就只能“凭着感觉走”了。反观学生们的作业或考试,我们老师可能又在常常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而焦头烂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这是否与我们平时忽略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有关呢?这也是我选择上《秦兵马俑》第一课时的主要原因。尽管我与许多老师经过了长时间的集体备课、研讨才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方案,对我个人来说也是收获颇丰,但我仍然有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希望更多的老师能与我们一起来关注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课时,共同研讨更佳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目标
《秦兵马俑》一课基本要用2-3课时完成教学。其全文的教学目标为:
1、自主学习生字词,自主积累本课成语及四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4、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根据以上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成语及四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学习作者作比较、列数字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意图
本课教学过程基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语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初步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读第2自然段,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保障“学生初步自读课文”这一环节落实到位。
我在第一次试教时,由于设计的教学内容多且考虑布置了预习,在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环节走了过场,一部分学生课文没读完,也没来得及认真拼读生字,更没有自我检测,就匆匆进入检查环节。结果,学生读生字词时使劲“猜”,错误百出。尽管我不断纠正,但在接下来的读文和第二课时的理解感悟时,很多学生仍然照错不误,因为我总是要不断的纠正,因此课堂教学感到支离破碎,我也疲惫不堪。原因在哪里?我们冷静地分析,发现有以下几方面:①对学生实际情况认识不足。我们一直认为,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到五年级基本是“课前自学一下,课上检测一回”。其实,因新课改中一些浮躁与非语文的现象严重“侵蚀”了低中段的生字教学,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多音字,错误率很高。②过高估计学生预习的效果。预习,学习时间前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途径,是我们倡导并追求的目标,但每位学生都能认真预习,目前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所以我们的定位还是应主要依靠课堂。③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效应很重要。学生一但第一次在朗读时形成了错误的印象,后面再想改正过来就十分困难。冷静地分析后,我们调整了教学策略,于是有了如下扎实的自读课文环节:
学生按照自读提示进行自学:轻声读课文,读通读顺。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边读边画出生字、生词和成语(或四字词)。——自学生字,标注出易读错的音、易写错的字,画出难读的句子,再多读几遍。
我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读自学,师相机视察、指导,重点关注潜能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以学定教。这样修改后的试教证明,学生认读生字词扎实了,读文就通顺多了,理解感悟的障碍也少了。
2、抓牢基础知识,学好生字词。
虽然新课标中指出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已不再是高年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从目前我们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可能由于这个版本教材在编写方面的一些问题或因为我们老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对生字词的教学认识不足等因素,造成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并不理想,尤其是拼音错误率很高,错别字也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有意加强了对生字词教学的指导,从拼音到朗读到书写、识记,一步步扎扎实实地来做。试教后检测效果表明,学生不仅读得更准了,书写生字词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阅读学习习惯。
我们很多老师可能经常感叹,目前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比较浮躁,学习难以深入。我想,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可能与老师平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关。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
A.朗读、书写都要有良好的姿势。
B.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做到声音响亮,语句完整,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说话。C.听他人读课文或回答问题时,要学会认真倾听,随时做好标注。
4、读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对于这一类说明文来说是教学中的一项重点。我在教学中并没有把这些写作方法强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读文中自己去发掘、体会写得好的语句,感觉其表达方式的好处,再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使学习更加水到渠成,学生的理解也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