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摆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自读导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作家”的感情变化。
2.理解人们对“最宝贵的东西”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3.理解“摆渡”、“彼岸”在文中含义的变化,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4.学习重点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感悟“摆渡”的比喻意义。
【自读程序】
1.自读课文,加深理解。第一遍自由读,要求读音正确,感知故事情节,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第二遍默读,要求划分层次,画出关键语句,揣摩故事的寓意。第三遍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思考: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
2.讨论寓意,各谈感悟。
①故事中的五个人对“最宝贵的东西”的看法各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说“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③作家为什么改行去摆渡?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文章末尾的“摆渡”和“彼岸”的含义与开头有什么不同?
3.表情朗读,读出韵味。畅谈感受后,全班分角色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自读点拨】
高晓声(1928-1999),男,江苏人。当代作家。《陈奂生上城》获198o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漏斗户主”(揩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一种油炸的面食)的经历,反映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的矛盾对立,对“国民性”进行反思,写出了传统文化的压抑性,带有“文化批判”的性质。其后高晓声以“陈奂生”为主人公,写出了一系列小说。先后出版的小说集有《七九年小说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高晓声小说集》等。
2.把握体裁
教科书“自读提示”说,“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现代寓言”,但“现代寓言”似未形成独立的文学门类。本文多被收入《十年散文选》、《名人小品》等散文集中,似应看作哲理散文。从另一角度说,本文又是对作家和文学作品社会功能的一种认识,不过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看作作家的“创作谈”亦无不可。
3.理清思路
课文共16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摆渡人不让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河兴叹,不料感动了摆渡人。摆渡人认为作家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情实意”。作家过河后自忖:作家没有“真情实意”,应该无路可走。从一正一反两个视角说明了作家最宝贵的是真情实意。
第三部分(l4-16段),创作如同摆渡:把人渡向彼岸。写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并感悟到“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4.理解寓意
①不同的价值取向。故事中四个渡客、一个摆渡人,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有钱人认钱,大力士使力,有权人用权,作家自己认为“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但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既不如有权人“说”的好听,因为“说”的很“实惠”;也不如本人的“叹”好听,因为“唱”的是别人的词,别人的曲,并非发自心声。而仰天长叹发自肺腑,表达的是“真情实意”。可见摆渡人认为“真情实意”最宝贵。这一段隐喻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五个人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②作品的文化功能。文学是人学,不管是反映客观现实,还是表达主观情意都应该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而不能说假话、大话、空话。因此,文学的生命在于以、情实意去感染、感动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共鸣。
③作家的社会职责。作家自动去做了摆渡人,他“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也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并从中悟出了摆渡与创作的相似点:摆渡是把人的躯体运送到对岸去;而创作是以文学作品陶冶人的精神,使之提升到更高尚、纯洁的境界。末段的“彼岸”就是比喻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在改革开放之初,高晓声这一代饱经沧桑的中年作家,都把文学创作当作崇高的使命,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摆渡》中“作家”的言行不妨看作高晓声的夫子自道,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不为财富所惑,不为权势所动,不为暴力所迫,愿以自己的作品,代人民立言,为时代呐喊,以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奉献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摆渡》显然受佛教“普渡众生”说的影响,佛祖悲天悯人,以扁舟载众生脱离苦海,驶向彼岸的“福地”。高晓声也愿作这种施惠于人而牺牲自己的苦役。但他多少有些高估了文学的影响力。正如佛祖“普渡众生”只是美好的愿望,文学作品也只能影响一部分人。当然,优秀的文学作品,确有远洋巨轮的威力,能将大批读者渡到光明的“彼岸”——引导到崇高纯洁的精神境界。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如“作家”不能上船,仰天叹息的神情;后来自动去摆渡,悠然、坦然的心情等,比较‘“作家”渡河前后心情的变化,体会作品蕴涵的人生哲理
第二篇:《摆渡》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1.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2.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3.理解寓言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
(l)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2)理解寓言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1)彼岸:对岸。
(2)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3)作孽(nie):造孽,作邪恶的事。(4)受惑:受到迷惑。
(5)屈从:对外来压力不敢反抗。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1.关于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其篇幅
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主
题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 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夺张和 拟人等表现手法。2.导语
大家看到过摆渡吗?过河没有桥,就需要用船摆渡过河。但这篇课 文借摆渡讲了什么呢?
三、正深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提问:有钱人过河用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用钱。
3.提问:大力上过河用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凭拳头。
4.提问:有权的过河用什么? 讨论并归纳:用权力。5提问:作家过河用什么? 讨论并归纳:用真情实意。
6提问:课文中的彼岸是指什么了
讨论并归纳:指达到某种目的、要求、欲望。
7提问:为什么作家唱歌摆渡人不让他上船,而他叹气后,摆渡人 却让他上涨?
讨论并归纳:因为作家唱歌缺乏真情实意,不会感人。叹气中表达 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感动了摆渡人。8.提问:作家摆渡用什么样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作家摆渡不受感语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 意待渡客。
9.提问:为什么说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讨论并归纳:因为,文学作品没有真情实意是不会感动人的。只能 被历史抛弃,被人民抛弃。所以说是无路可走的。
10提问:你认为创作有这么大的作用吗?现实生活中,还需要作 家作这样的“摆渡人”吗?
讨论并归纳: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会产生极大的作
用。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 的享受。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正直的作家作为“摆渡人”。
四、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一次摆渡,写出了各色人物的人生百态,说明作家没 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以真情实意来对待写作,对待读者。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一、二。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简答
1.文中的彼岸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这句话应该怎么理 解?
3。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这句 话应该怎么理解?
第三篇:摆渡初中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查字典弄懂下列词浯的读音和意义
彼岸作孽受惑屈从篙子
2.透过寓言简短的故事情节发现其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写一则小寓言。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摆渡”的含义,从接受别人的“摆渡”所给予自己的新的人生体验。到自己也做一个真诚的摆渡人。(广泛、丰富地去理解。)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2.了解寓言所讲述的故事和它给予人们的启示、教训之间的关系。(身体与灵魂)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理解寓意。
2.学习写—则小寓言。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2.学习通过叙述故事给予人们启迪的方法。
3.体会文章的丰富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
2.思考什么是“摆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作家的仰天长叹何以打动摆渡人。
(作家最宝贵之物是真情实意,而他的这一声叹息是发自内心的)
2.分析创作把人渡到的“彼岸”指什么?
(得到新的人生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请同学谈自己渎文学作品时被“摆渡”的体验。
(四)总结、扩展
寓言的含义是丰富的,我们不仅可以从作品中体验到摆渡,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去体验,甚至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个摆渡人。
许多作家都认为自己的创作就是摆渡,(举例:如台湾的张曼娟为自己的小说集写序就叫《最后的坚持——摆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还需要这样的摆渡。)
(五)布置作业
写—则小寓言,可以点明寓意,也可以把寓意写在故事中。
故事是寓言的身体,而寓意才是寓言的灵魂。
六、板书设计
摆渡
七、参考资料
1.高晓声,192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县,代表作品有《李顺大造屋》、《陈英生上城》
2.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第四篇:初中语文第二册(摆渡)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等几篇寓言。,应该说这几篇寓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中独树一帜。
三、学生自读课文。
1.了解这篇寓言的情节。
2.标记一些自己认为对理解寓言有关键性意义的字词句。
四、交代文章背景。
五、讨论文章的寓意。1.采取关键词讨论法。
1)首先请同学们谈谈对这篇文章寓意的理解,哪些词语是关键?(“彼岸”)2)讨论“彼岸”的含义。
参考:①“彼岸”的本意是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来多用采指代抽象化的、与世俗对立的精神世界。②文章的开始句和结尾句都用了“彼岸”这个词,但它们的含义却是迥然有别的。开始处的“彼岸”就是简单地指实实在在的“河对岸”,对岸有家、有妻儿、有买米烧夜饭的现实生活。板书设计: 摆 渡 高晓声
一、关键词语讨论法
二、人物形象讨论法
三、情节讨论法 教学设计(b)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现代寓言。可采取三个步骤进行教学。一是把这篇寓言和初一第一册学过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进行比较,了解寓言的特点,明白此文的特征。二是通过讨论,理解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三是通过仿写,进一步领会寓言的特点,并让学生学会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对某些事物和现象有看法时,除了用简洁、直接的议论表达出来之外.还会不会运用其它的形式?其实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形式有很多。寓言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例如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他对文学和人生。作家和社会的很多看法,就是通过寓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信!我们不妨看看他的《摆渡》。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等)。
这篇作品的写作由来是这样的: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厂高晓声的《七九小说集》他就“讲了一个‘摆渡’的故事”作为代前言。通过讲述一个作家过河并巳摆渡的故事,高晓声想要告诉读者们的就是什么是作家这个职业存在的理由.换句话说,就是作家靠什么来安身立命。
三、比较阅读。
1. 请同学默读本文,然后把本文和第一册学过的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的,以“真情实意”作为人类交往原则的纯洁的精神世界。3)“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这个“彼岸”到底指什么呢? 参考:①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如“乌托邦”,“世外桃源”等。②精神的彼岸:俗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只有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③智慧的彼岸:人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名著包含着人类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多种情感形式,可以供人们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而其中包含着的进步的文化哲学思想,更能使人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2,采取人物形象讨论法。
1)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可以归为几类?
文章中出现了五个人物。他们可归为三类:一类是有钱的、大力士和有权的:一类是作家;一类是摆渡者。
2)这三组人物形象各自有哪些特征? 参考:①第一类人是世俗力量的象征;②作家虽不具世俗力量,但也自有其超世俗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来自手-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⑧摆渡者既掌握着渡河的权利,又是权衡四个人的评判者,他一方面是世俗力量的认同者,又是作家“真情实意”的“哀叹”的欣赏者,应该说,他是一个普通群众的代表。
3)在这三类人中存在着现实和精神两个世界的碰撞和冲突,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作家的意义何在? 参考:作家的“创作同摆渡一样,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肩负着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3.采取情节讨论法。
1)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听.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节的? 参考:“唱”意味着只求轻松欢快,让人欢娱,并没有真正反映现实生活和真情实感。“叹”饱含人世间的悲苦、人生的辛酸。文学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应该充满“真情实意”。2)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这个情节,应该怎样理解? 参考:作家并不是真的改行,而是借此说明:“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并且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还肩负着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
六、布置作业。
1.你读文学作品,有没有过被“摆渡”的体验?请把它写成一段话,长短不限,写在练习本上。与<<蚊子和狮子》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有何异同,并进一步概括归纳寓盲的特点。
参考:①从故事的主人公来看:前两篇寓言要么是神要么是动物,而本文却是直接以人为主人公;②从艺术手法来看:《赫》用了反衬的手法,《蚊》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本文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③从主题上来看:都有很深的寓意,但这些寓意都是借简单却极为生动形象的故事体现出来的。2.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常运用砖张和拟人手法。
四、讨论本文的寓意。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在故事的末尾都有一句话,提示故事的适用对象,其实就是部分地告诉了我们故事的寓意。但《摆渡》却不是这样,那么本文的寓意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琢摩文章,等下我们一起来讨论。
提示:讨论的时候,要民主,不要过多束缚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可以从以下的角度去启发学生的思路:①你认为什么是自己最宝贵的东西?②“真情实意”是作家最可宝贵的东西吗?③作家为什么要改行去摆渡呢? 2.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明了寓言用形象说话的特点,还可以讨论“河”“岸”渡”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提示:①佛教中,“苦海无边,佛陀渡人”的故事;②民间传说中的“忘川”、“奈何桥。”③“牛郎织女”故事中的“银河”、“鹊桥”等等,都是旁敲侧击、启发学生思维的好例子。
五、仿写。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是否也会运用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请同学们也写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在故事中寄托自己一定的看法。范例:《过关》
一天,有四个人到了一个检查站,要求通过。
这四个人,一个声称是著名歌唱家,一个声称是著名作家,一个自我介绍是奥运冠军,一个自诩为某政府大员。
守卡的武警要求他们出示身份证和工作证,他们都说没带。武警说:“那好,你们每人露一手自己的绝活,说明自己的身份就可过关。”
于是,歌唱家唱了一首歌,作家当即吟诗一首,奥运冠军表演了几个优美的体操动作,都顺利地过了关。
轮到政府大员的时候,他犹豫了很久,才色厉内荏地对武警说:“除了喝酒,我什么也不会,” 其他三人听了,都满以为这个所谓的政府大员这下露了马脚,谁知武警听后,大手一挥,说:“什么也不会㈠嗯,正是此人。过关!”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五篇:《茶馆》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1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
1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5人却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个大的矛盾漩涡之中,结构密如蛛网,戏剧性极强。
3.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第二幕中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布置作业:
1.做“思考和练习”一、二、三。
2.有时间有条件的,看《茶馆》全剧或原著。
补充材料
(介绍老舍及作品)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老舍7岁进私塾,10岁进市立小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七七”事变,他离别妻子儿女,只身辗转去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他特别重视话剧创作,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就有《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1946年与曹禹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10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一部4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共800多万字。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宝库。
单元检测题
一、语法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汗涔涔()亲戚()沉吟()伺候()(cè)隐祈(dǎo)咆哮()(xián)冤(fúshì)婆婆
2.分析下列复杂单句:
(1)“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这句话中的谓语是共个动词。
(2)“我觉得你们把屈原又未免估计得过高。”这句的宾语是什么短语?。
二、常识部分:
1.曹禹,原名,1933年在读书时就完成了处女作《》,剧本通过一个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揭示了和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3.关汉卿是我国的奠基人,一生创作多部剧本,现存本,除《窦娥冤》外,还有《》《》《》等。
4.老舍,原名,字,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他一生写下了多部剧作。著名的小说有《》。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的称号。课本节选的《》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它是以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在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