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时间:2019-05-12 17:3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第一篇:《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1、基础知识目标:

认真阅读剧本,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对话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使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基本能力目标:

①仔细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②通过剧情与人物语言,认识剧作的矛盾冲突及其实质,理解作品的主题。

3、思想教育目标:

①通过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阅读剧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审美能力。

②引导学生认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罪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阅读剧本,要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的。”

确立本文的欣赏重点是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课文较长,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整部剧作的内容,重点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即从帕里斯上场到朱丽叶死去,注意体会人物感情。可以播放电影,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教学中可通过朗读、配音,创设情境。

本文是自读课,可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加深其对戏剧人物的了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连堂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挚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悲剧我们接触过许多,谁能来举例?

2、学生散答。

3、教师归纳:刘兰芝与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篇爱情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交待鉴赏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前几天我们观看了由剧作改编的电影,大家都为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感到惋惜,我们课本中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课文较长,我们重点赏析前半部分,即从帕里斯上场到朱丽叶死去。要求大家在品味作品语言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剧作的矛盾冲突。

三、回放电影片断,请学生配音,创设情境

1、教师引导:大家知道,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也在发展变化着,为了使大家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感情,我们先来回放电影中的几个经典片断,帮助大家回顾一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

2、利用vcd(多媒体效果更好)放映。(指名两位学生为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配音。)镜头一:舞会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花园中不期而遇,互诉衷肠。

镜头二:罗密欧在无奈中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兄,遭到放逐。两个人依依惜别,痛苦万分。

3、朗诵指导:两位同学的精彩配音一定会令其他同学叹服,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其余同学作评价,找出差距所在,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朗诵指导。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品味语言,重点体会罗密欧的感情

1、教师引导:在刚才的那段对白中,我们感受到了男女主人公那刻骨铭心的爱,听到了他们热烈挚诚的心声——为了纯洁的爱,他们甘愿放弃自己的姓氏,抛弃那种狭隘的家族荣誉观念,但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呢?维洛那街头一场血腥的厮杀使一切幸福和希望都化成泡影。罗密欧被放逐,一对相爱至深的恋人就这样被迫分离了。当罗密欧带着满腔痛苦,无限爱恋和一丝渺茫的希望踏上去曼陀亚的路时,他怎会想到与朱丽叶的这一别竟成了永诀!当他再次回到维洛那时,他心爱的朱丽叶已长眠在冰冷的墓穴中。此时的罗密欧是怎样一番心情呢?请大家打开书,来品味罗密欧的语言。

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课文,圈点能表现罗密欧心情的语句,作旁批。

3、引导学生分析罗密欧的感情。(归纳)暴躁、狂怒。如罗密欧一上场,就对他的仆人用了一连串的命令语言,甚至夹有恐吓。“把那锄头和铁钳给我。”“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

4、引导: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影,罗密欧原本就是这样一个蛮横粗暴的人吗?(归纳)罗密欧原本是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青年。但朱丽叶的死带给他巨大的打击,使他失去了理智,无法再保持冷静。

5、引导:除了命令、威胁仆人外,还有哪些语言体现他这种心情?(归纳)他还无理地咒骂坟墓。如:“你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泥土本来是无辜的,但是它却使朱丽叶与罗密欧阴阳阻隔,再难相聚,所以在罗密欧心中,它变得面目可憎。

6、引导:但为什么后来他又称坟墓是“一个灯塔”,“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呢?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呢?(归纳)不矛盾。“灯塔”能指引航向。罗密欧之所以来到这儿,就是因为朱丽叶安息在这里,所以这里用比喻表明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地位。刚才罗密欧咒骂坟墓,是因其阻挡了他与朱丽叶的相聚;而现在,罗密欧已掘开墓门,来到朱丽叶身边,所以他又觉得坟墓是他最好的归宿。“欢宴”表现出他因能重见爱人,且为之殉情而感到快乐、幸福,“充满光明”、“华堂”则是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由衷赞美,朱丽叶太美了,就连阴森的墓穴也为之生辉,由此可见罗密欧用情至深。

7、引导:罗密欧的失去理智还有其他的表现吗?(归纳)还表现在他与帕里斯的决斗上。他说自己是“一个疯子”,已“不顾死活”。帕里斯本来也是无辜的,但因为他阻挠了罗密欧去见墓中的朱丽叶,所以罗密欧不顾一切地拔剑,与之格斗,最终刺死了他。

8、引导:这一情节中的罗密欧的确很激动,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还能从罗密欧的言谈中找到他昔日那温和的影子,找找看。

(归纳)见到帕里斯之初,罗密欧本来已经很暴躁,但尽管帕里斯出言不逊,说他是“万恶的蒙太古”“该死的凶徒”,他还是努力抑制自己的悲伤,反复劝说帕里斯“快快离开我吧,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别留在这儿,走吧”,这些语言都表现了罗密欧温和的性格。当帕里斯执意不走时,他才忍无可忍拔剑决斗。

9、引导:可见一个人在面对巨大的变故时,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要从语言入手,细细品味,不能将其简单化。除了激动、暴怒外,还有什么样的感情呢?(归纳)痛不欲生,立志殉情。如:他对着“死”去的朱丽叶反复倾诉“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等。爱人已死,他不愿独活世上。

10、请朗读较好的同学就这些语言作表情朗读,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

(归纳)除了激动、悲痛外,还有一丝欣慰。如“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撞过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我们在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时,常常会“干杯”,但现在罗密欧手中端的不是琼浆玉液,而是烈性毒药,他却能坦然自若地“举杯邀死神”,就是因为他想到一饮而尽后,就能与心爱的人儿长相厮守,永不分离了,所以他很欣慰。

投影设问:“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撞过去吧!”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指的是什么呢?(归纳)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表现了罗密欧的痛苦和绝望。对于“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讨论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解:(1)“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指的是朱丽叶。(2)“苦叶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指的是死神。

(3)“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指的是罗密欧手中的毒药。

(可以把对这句话的理解作为鉴赏中的未定点,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就值得肯定。教师没有必要作出统一的“标准”答案。)

11、教师小结: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了解到此时的罗密欧心情十分复杂。爱人的死使他失去了

第二篇:《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南京市十三学

曹勇军 安徽淮南市新集矿区实验学校

刘斌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理想;

2.揣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3.初步领略本剧的悲剧美。

【重点难点】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理想是重点;

2.揣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并在此基础上初步领略本剧的悲剧美是难点。

【课型课时】

自读—研讨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组织全班同学认真预习课文,以竞争方式,选出两名导演,自由组织A、B两套班子,饰演帕里斯、罗密欧、朱丽叶及侍童。在研究剧情的基础上,A、B两组演出课文的“殉情”一段。

二、导入新课

据说18、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放着一部1623年版的著作,书是用铁链拴在一张高桌上的,人们只能站着阅读。尽管如此,这本书中的书页仍被人们翻烂了。这翻烂了的书便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确,这是一部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一位评论家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典型的爱情悲剧”。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出经典悲剧。课前,大家已熟悉整个剧情,知道课文选的部分写了“殉情”与“和解”两个内容。课前A、B两组演员表演了“殉情”这部分,效果很不错,下面,我想请大家谈谈,哪一组演得更好一些?为什么?(讨论可以各抒己见,目的在于将学习的兴趣引到对人物性格及剧情内容的深入理解,不必强求一致)

师:大家讨论得很好。下面,我们请几位演员及导演重点谈谈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及他们进行艺术处理的心得体会。

三、揣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师:首先请两位“帕里斯"谈谈。

1.剧中写帕里斯的有几处?

明确:集中写帕里斯的有三处:一是他与侍童的对话;一是他对朱丽叶倾诉爱恋;一是他与罗密欧的对话。

2.三个地方在表演上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好?(两个扮演者各抒己见,导演也可参与其中)

明确:这三处的表演在语言处理上是不同的。帕里斯与侍童的谈话,语调以温和平缓为主,重在表现他性格中的善良与细心;而他向朱丽叶的倾诉则是深情而优雅的,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朱丽叶的深深爱恋,充满伤感与遗憾,这主要表现他是一位忠于爱情的多情而又富有教养的贵族青年;而他与罗密欧的对话则是愤慨的,充满仇恨的斥责与复仇的强烈欲望,这表现他既忠于爱情又富于血性。

师:谈得很好,难怪演出效果不错。下面请两位“朱丽叶”谈谈。

1.文中写朱丽叶的有几处?她的感情变化有什么特点?(方法同上)

明确:有三处。作者是分层次处理她的感情变化的。一是她刚醒来,第一句话便问夫君,寻找罗密欧,这反映了她渴望与爱人重逢,充满了对爱情的幸福向往;二是得知罗密欧已死,劳伦斯一再劝她离去,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毅然选择了留下陪伴罗密欧,选择了殉情。这表明了她对爱情的无比忠贞。三是吻了毒液之后,她此时内心充满对罗密欧的柔情,在等待死神来临,而当听到有人来了,果断地寻求速死,进一步表现了她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

2.这样多层次地写朱丽叶,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可以点名请两位导演与同学们交流

明确:朱丽叶是个14岁的少女,充满稚气与天真。当她找到爱情后,她变得那么执著与坚贞。

剧中多层次地刻画她的感情与心理变化,充分展示了她在爱情与死亡之间做英勇抉择的献身精神,使她在封建伦理势力包围中对爱情的追求达到了一种极致,从而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充分体现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人文主义理想。

师:两位“朱丽叶”及导演对朱丽叶的戏应该说是下过功夫研究了,很有心得。下面,我们再请两位“罗密欧”来谈谈。

1.戏中罗密欧的戏分量最重,在表演上,最主要的应该先抓住哪一点?请两位男主角的扮演者交流,适当听取其他同学的评点

明确:首先要抓住他对殉情的义无返顾。从戏的一开始,他与侍童的对话以及他与帕里斯的对话,都表明他必求一死的决心。

2.这种必求一死的背后是什么?深入一层,引导学生立体地多层次地把握人物

明确:这种求死之心是缘于他对朱丽叶的强烈的爱。朱丽叶一死,他就下了必死的决心,来到坟地,他面对爱妻的“遗容”,爱潮在胸中激荡,死不再是痛苦与恐怖;他诗一般的倾诉之中,表达的是与爱妻同生同死的向往与激情。因此,坟是“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死让他“觉得愉快”。这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爱,又是一种令人欲哭无泪的深情。

3.两位通过亲身表演,你们认为罗密欧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明确:罗密欧是既富有教养,风流俊雅又勇敢多情的人。他对爱情怀着至高无上的忠诚与迷狂之情,对封建伦理道德有着强烈而坚决的反抗精神。课文“殉情”一节,完美地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这样,他和朱丽叶共同为爱情而死,就将这出爱情悲剧推向了高潮。这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族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和批判,对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的深情讴歌,使整出悲剧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师:刚才,大家一起对“殉情”部分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赏析,确实,也让老师获益不少。

不过,我还想请两位导演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再谈谈,课文后半部分写了两家和解,这是否可信?

明确:这样处理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可信,因为,它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更深的美学思想。从全剧看,罗密欧朱丽叶两人从恋爱、结婚到度过新婚之夜,这表明人文主义爱的理想在一定程度获得了胜利,因为爱战胜了恨,美丽的青春与生命的激情战胜了古老丑恶的封建仇杀。而作品最后又通过两人殉情,使得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冲突达到了高潮。在这之后,两家和解了。这就表明,罗密欧、朱丽叶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爱情永生。人文主义爱的理想获得了更加广泛而永恒的胜利。这就体现了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抱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其具有美好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扩展学习,课堂小结

师:课前大家已欣赏了这出戏,刚才,我们又互相作了交流。那么,这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明确:这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戏中生死与共的爱情,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爆发出来的青春的激情,他们义无返顾地献身爱情的高尚精神。

师:现实生活中常说的悲剧会不会这样打动我们?(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以求得自然而然地拓展与延伸)

明确:一般是不会的。第一,主体不同。现实中的普通人不具有我们这出戏中人物的英雄性格,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性格中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第二,动机和行为方式不同。现实中普通人的不幸的原因很少有同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抗精神与对爱情的大胆自由的追求,代表了人类对爱情的普遍理想,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追求与封建伦理道德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种冲突中遭毁灭的结局有着一种必然性。第三,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悲惨或不幸产生的往往只有同情,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使我们不仅同情,还有悲悯,更有因他们的高尚精神而获得的一种崇高感,我们的灵魂受到净化,心灵为之振奋。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悲剧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而是具有美学意义的悲剧。

(投影)所谓悲剧是指描写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的过程,从而引起人们同情、悲悯与震撼,使人们灵魂得到净化并奋发起来的艺术形式。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还有许多有名的悲剧。比如,那个终日在“活着,还是不活”中犹豫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还有因为捍卫自己荣誉而杀死美丽妻子的《奥赛罗》,还有在暴风雨中激情如火山一样喷发的《李尔王》等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家都应该找来一读,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五、布置作业

一、印发孟称舜《娇红记》,要求课外阅读,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一比较。

二、如有条件和精力,课外阅读《莎士比亚悲剧五种》。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

第三篇:《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教学设计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教学设计

浙江省元济高级中学徐剑虹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2.仔细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认识罗密欧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特别是罗密欧听到朱丽叶死后的痛苦心情。

2.体会莎剧语言充满浓厚诗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性以及体现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文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雨果说:人生是花,爱情便是花的蜜。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人用真情为爱情谱写下了美丽的颂歌!但尽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惋的故事。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如刘兰芝与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今天再一起学习英国伟大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走近莎士比亚

关于莎士比亚,大家知道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

知识链接: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诗人。他幼年时就对戏剧产生了兴趣,他曾进过文法学校,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曾在剧院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登台演戏。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是他学习、继承并取得初步成就时期,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1601~1607),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这时正值英国社会从表面繁荣进入社会**的转折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作者悲观失望,因此作品的基调悲愤、阴郁。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后期(1608~1612),可称为传奇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蛰居乡间,从事传奇剧的写作。在这些作品里,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是和解、宽容的态度。主要作品有《暴风雨》,被称为“诗的遗嘱”。

三、熟悉剧情,整体感知

播放电影经典片段,教师穿插讲述。片段一:舞会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花园中不期而遇,互诉衷肠。片段二:罗密欧不得已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兄,遭受放逐。两个人依依惜别,痛苦万分。

穿插剧情讲述:出身于蒙太古家族的贵族青年罗密欧与出身于凯普莱特家族的贵族少女朱丽叶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但因两个家族是封建世仇,不得相爱结合。于是二人在修道院长老劳伦斯的帮助下秘密举行婚礼。后朱丽叶的家庭强迫她嫁给帕里斯,她拒不听命,在劳伦斯长老的帮助下,饮下药酒,以假死对抗。课文内容即由此开始。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前半部分:写罗密欧、朱丽叶先后殉情。

后半部分: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世仇之家和解。

教师在学生归纳时形成板书:

罗密欧朱丽叶

决斗爱假死

殉 情

世 仇 消 除

四、研习课文

1.在刚才的电影对白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炽热真挚的爱情。但这美丽的爱情之花能够在中世纪黑暗的天空下盛放吗?因为家族间狭隘的仇怨,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注定得不到祝福,反而可能备受摧残。当罗密欧怀着悲戚和无奈踏上放逐之路,他怎么能想到这是他和心上人永远的诀别!当罗密欧得知朱丽叶的死讯,他的反应是如何的?(引导学生从剧本语言入手,分析人物感情。)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表情朗读。

参考:如罗密欧一上场,就对他的仆人用了一连串的命令语言,甚至夹有恐吓。“把那锄头和铁钳给我。”“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

其他学生评点其朗读是否准确、到位。在评点中把握住罗密欧的心情:暴躁、狂怒、绝望。

2.设疑:刚才我们在电影片段中看到的分明是一个温文有理、含情脉脉的贵族青年,为什么忽然间变化如此之大呢?

学生联系情节回答。

参考:罗密欧本是一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贵族青年,他的忽而粗暴、野蛮,忽而平和、友好,是因为他听到心上人朱丽叶的死讯后,悲痛欲绝的表现。他对仆人用了一连串命令,用粗暴甚至威吓的语言指使仆人,如“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当仆人顺从他之后,他的语言马上平和起来,“这才像个朋友,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通过这些语言,我们可以看到是朱丽叶的死带给他巨大的打击,使他失去了理智,无法再保持冷静。

3.罗密欧失去理智具体表现在什么行动上?(罗密欧杀了帕里斯)你怎样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理?

学生讨论。

参考:爱人的死亡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并由此引起激动暴怒,生怕别人干扰他殉情。当他见到帕里斯时,本已非常暴躁,但帕里斯又提出要他“赶快束手就捕,跟我见官去”,他压抑着暴怒反复劝说帕里斯“快快离开我走吧”“年轻人,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别留在这儿,走吧”,这些都表现出他温和的性格。当帕里斯不听劝告时,他也不愿多说什么,只是反复问道:“你一定要激怒我吗?”可见他压抑怒火已到了极限。在忍无可忍时,与帕里斯展开了格斗,并杀了他。罗密欧为了爱人已失去了理智,一连串的语言反映了他的心路里程。

4.罗密欧在朱丽叶墓中的大段独白,又体现了这个人物性格、心理的另一面。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分析。

学生抓住台词进行分析,交流。

可能涉及的句子:

(1)“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

可看出朱丽叶的死使他悲痛欲绝,加上帕里斯追随朱丽叶而死,更坚定了他殉情的决心,他认为能冲破一切樊篱与朱丽叶永远在一起是一种胜利。

(2)“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

他把坟墓比喻为“灯塔”,因为“灯塔”能指引“航向”,把帕里斯与他指引到这里,并且与朱丽叶同死。同时也说明朱丽叶在罗密欧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了。坟墓说成是“华堂”是因为朱丽叶太美了,为她而死是愉快的,墓窟也因她而生辉。

(3)“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一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朱丽叶生前美丽,“死”后依然,在这里罗密欧嫉妒妖魔,实际上是用这种“嫉妒”性语言来反衬朱丽叶的美,表现出他内心极度的悲痛和对朱丽叶深深的爱。

(4)“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

在此,他所说的“合法的吻”是因为他们已经结婚,而且在墓穴里不会因家仇而被干预,可以“正大光明”地吻自己合法的妻子。“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朱丽叶的死给罗密欧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以致于对生活绝望,这句话实际是表示他殉情的决心。

在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莎士比亚语言的特点:生动凝练,富有形象性和浓郁的诗情。

5.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了解到罗密欧复杂的心情,也体会到他对爱的坚贞。为了爱,他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命运似乎在故意作弄人,就在他倒下的瞬间,朱丽叶却满怀与罗密欧相聚的希望从假死中醒来。当她看到眼前凄惨的一幕时,不顾劳伦斯长老的劝阻,毅然决然地举起匕首刺入自己的心脏。一对生死相许的恋人,一朵含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

学生讨论。

参考: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制。可结合剧情分析,如:两个家族的械斗,朱丽叶的父亲逼迫女儿嫁给帕里斯等。两家的家长,包括提伯尔特在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顽固维护着本家族的荣誉和势力,他们实际代表的是一种狭隘保守的旧道德、旧观念。

6.在课文的最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死使原本有深刻仇怨的两个家族幡然悔悟,尽释前嫌。你认为这个结局是否有现实性?莎士比亚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两个青年的死换来了两个世仇之家的和解,昭示着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这个结尾象征着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的胜利,即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知识链接: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用“人权”与“神权”相对抗;反对封建思想,提倡个性解放,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世仇恩怨,追求真正的爱情;反抗封建制家族观。秘密举行婚礼;为爱而双双殉情;两个结怨很深的家族终于握手言和等都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五、拓展延伸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同是爱情悲剧题材,二者有何异同? 教师提示讨论角度。

参考:

相同:

1.矛盾冲突的双方相似。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爱情理想,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

2.结局相似。最终都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且悲剧的制造者最后都被感化。

3.主题相似,都通过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过程中被逼无奈而双双殉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自私、狭隘、专制和无情,也都借此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

不同:

尾声不同。《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死后化鸟比翼齐飞,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和渴望生活美满的人们的善良美好的愿望。《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以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家族和解结束,属现实主义。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信念却并没有被命运摧毁。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不同了,在今天,这种殉情的方式已不可取,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作业:

文中涉及三个主要人物:罗密欧、朱丽叶、帕里斯。就你喜欢的一个,结合台词,对其思想性格做一点分析,400字左右。

参考文献:

南方出版社《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2003年12月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3期

【说课】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剧本描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冲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阅读剧本,要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的。”确立本文的欣赏重点是品味作品诗情浓郁的语言,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及个性特点,同时理解本作品所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掌握其主题。课文较长,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电影片段,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剧情,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融戏剧常识、人物分析、情感体会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语文活动之中,通过朗读、讨论,激发学生抓住人物台词,深入文本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戏剧人物的个性。并引入和中国古代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从宏观上把握二者的区别,培养其分析评论能力。在作业布置上,改变传统的练习巩固模式,课后设置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习的广延性和可持续性特点。

第四篇:《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

教学目的1.把握剧情,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欣赏人物语言。

3.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的比较学习,探究造成各自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4.分析并体会两个世代结仇的家族最后握手言和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题材历来被文学界称为“永恒的题材”。我国古代从《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到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到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无不体现这一永恒的题材。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实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扬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三、初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

2.讨论思路。

学生讨论后明确:课文节选部分是全剧的最后一场。前半部分(由帕里斯出场到朱丽叶死去)写朱丽叶殉情。后半部分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两个家族的家长,痛悔不已而终于和解。

板书:

罗密欧与朱丽叶

决斗为假死

殉情

两家族和解

3.提问: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剧本怎样的矛盾冲突?

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他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念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斗争。

4.提问:结合前面对人文主义的介绍,讨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

明确: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用“人权”与“神权”相对抗;反对封建思想,提倡个性解放,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世仇恩怨,追求真正的爱情;反抗封建制家族观,秘密举行婚礼,为爱而双双殉情;两个结怨很深的家族的握手言和等都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5.提问:从节选部分来看,罗密欧一会儿粗暴,一会儿温柔,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呢?

明确:罗密欧本是一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贵族青年,他的忽而粗暴、野蛮,忽而平和、友好,是他听到心上人朱丽叶的死讯后,悲痛欲绝的表现。他对仆人用了一连串命令,用粗暴甚至威吓的语言指使仆人,如“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现在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而当仆人顺从他之后,他的语言马上平和起来,“这才像个朋友。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而对于所谓的“情敌”,他的语言也是忽野蛮,忽友好。通过这些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内心十分激动的、几乎要失去理智的罗密欧。

6.提问:如何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明确:剧本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深刻地体现了它的社会意义,即鲜明的反封建倾向。莎士比亚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人文主义思想的封建贵族青年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巧妙地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

7.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安排了结怨多年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和好吗?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这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两个青年无法结合,终于殉情。两个原本武斗不断的家庭,在各自失去了心爱的儿女,得到了复仇的最惨痛的结果后,两个家族却没有再像过去那样发生大规模的械斗,而是显得非常冷静。亲王适时地劝导后,凯普莱特说:“啊,蒙太古大哥!把你的手给我。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看来凯普莱特是深切地体会到了这血的代价。蒙太古也说道:“但是我可以给你更多的。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塑像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两家的握手言和说明,第一,年轻的一代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举动已冲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且取得了胜利;第二,这一结果象征了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思想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四、研究性学习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创造了语言的奇迹,让每一位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魅力。他的语言就是上帝,在塑造着人物性格,也在改变着人物命运;他的语言充满诗一样澎湃的激情,屡屡掀起读者情感的波涛。请细细品读这篇文章的语言以及蕴含的情感。

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些能体莎士比亚语言特点的句子来赏析,教师归纳。

1.帕里斯使用“鲜花”“娇虹”“芳坟”等美好的事情,是对朱丽叶的美貌、善良心地的赞美,表达了对她的无限爱慕、思念之情。“永无消歇”表达了对朱丽叶绵绵无尽的思念。

2.罗密欧此时面对着他认为已死的朱丽叶和为朱丽叶而死的帕里斯,决心以死殉情。能够和朱丽叶同居一座坟墓而躲开不如意的人间,罗密欧认为这个坟墓是“胜利的坟墓”。“这是一个灯塔”,表明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地位:她就是为归航的船导航的灯塔,引导着自己追随而去。

3.“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这表明他不愿相信朱丽叶已死亡,甚至想象是死神、妖魔要娶她为妇,是他极度痛苦和深深思念的外露。

4.“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哟!这个排比,增强了语势,表明罗密欧既有无限的眷念,又有立志死亡,追随朱丽叶而去的决心。”

5.“把锄头跟铁钳给我。”“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罗密欧一上场,就对他的仆人用了一连串的命令语言,甚至夹有恐吓,这表明他此时的暴躁、狂怒。罗密欧原本是个极有教养、性情温和的青年,但朱丽叶的死带给他巨大的打击,使他失去了理智,无法再保持冷静。

6.“万恶的蒙太古”,“该死的凶徒”。这是帕里斯对罗密欧的出言不逊,甚至诅咒,但罗密欧还是努力抑制自己的悲伤,反复劝说帕里斯“快快离开我吧,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爱你远过爱我自己”,“别留在这儿,走吧”,这些语言都表现了罗密欧温和的性格。在帕里斯执意不走时,他才忍无可忍地拔剑决斗。

7.罗密欧对“死”去的朱丽叶反复倾诉“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这表明爱人已死,他痛不欲生,不愿独自生活在世上,立志殉情的决心。

8.“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撞过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罗密欧手中端的是烈情毒药,他却能坦然自若地“举杯邀死神”,表现了了他因能与心爱的人儿长相厮守,永不分离而产生的欣慰感。

(解说: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具体分析、鉴赏,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莎士比亚语言特点的同是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比较鉴赏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同是爱情悲剧题材,试比较鉴赏两篇课文的异同。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梳理。

明确:相同:这两篇文章都是歌颂青年男女对纯真的爱情、美好的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精神。

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对有情人,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他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握手言和,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人文主义的胜利。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却双双自杀殉情,他们的爱情悲剧说明在封建礼数的束缚下,人们不可能获得自由幸福的婚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叙事诗的写作意图:一方面是揭露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指出它是婚姻悲剧的根源;另一方面是歌颂焦仲卿、刘兰芝忠于爱情的崇高品质以及以死抗争的反抗精神。

六、课文总结

学习莎士比亚的剧本,应首先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他笔下的悲剧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戏剧以语言丰富著称,有人说他的用词是“千古独步”。另外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特点是各种戏剧因素的有机结合。在莎剧中“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和古怪混合在一起”。在他的一些喜剧中有悲剧的成分,而在他的一些悲剧中又有喜剧的因素,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个典型。

第五篇: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

导语: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悲剧我们接触过许多,谁能来举例?(学生散答)

(归纳)刘兰芝与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篇爱情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熟悉情节:

1、第五幕第三场主要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关系是怎样的?

帕里斯 罗密欧 朱丽叶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课文节选部分内容。

帕、罗决斗,罗、朱殉情,神父陈情,蒙、凯和解。

二、问题设计

1、当心爱的朱丽叶已长眠在冰冷的墓穴中。此时的罗密欧是怎样一番心情呢?

(归纳)暴躁、狂怒。

如罗密欧一上场,就对他的仆人用了一连串的命令语言,甚至夹有恐吓。把那锄头和铁钳给我。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

他还无理地咒骂坟墓。如:你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泥土本来是无辜的,但是它却使朱丽叶与罗密欧阴阳阻隔,再难相聚,所以在罗密欧心中,它变得面目可憎。

还表现在他与帕里斯的决斗上。(最好涉及到骑士侠客武士道精神)

2、问:一个人在面对巨大的爱情变故时,往往有哪几种变化?

痛不欲生,立志殉情---罗密欧

无能为力、殉情------焦仲卿

苟且偷生----李甲

(归纳)。如:他对着死去的朱丽叶反复倾诉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等。爱人已死,他不愿独活世上。

3、殉情的方式可不可取?或如何看待殉情这种方式?

明确:

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不同了,在今天,这种殉情的方式已不可取,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信念让人钦佩。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天涯何处无芳草等另类的说法,不在于对错,重要的是引导。

4、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撞过去吧!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指的是什么呢?

(归纳)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表现了罗密欧的痛苦和绝望。对于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小结: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了解到此时的罗密欧心情十分复杂。爱人的死使他失去了理智,一反昔日的温和有礼,变得暴躁,狂怒。他悲痛欲绝,立志殉情,所以痛苦之中又感到一丝欣慰。就这样,忠诚的罗密欧带着对爱的向往,悲壮地倒下了。命运似乎在故意作弄人,就在他倒下的瞬间,朱丽叶却满怀与罗密欧相聚的希望从假死中醒来。当她看到眼前凄惨的一幕时,不顾劳伦斯长老的劝阻,毅然决然地举起匕首刺入自己的心脏。

三、分析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

1、问: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结合这一论述,体会罗、朱爱情的悲剧性以及作品闪耀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与焦仲卿、李甲比较)

(归纳)封建世和封建家长制。可结合剧情分析,如:两个家族的械斗,朱丽叶的父亲逼迫女儿嫁给帕里斯等。两家的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顽固维护着本家族的荣誉和势力,他们实际代表的是一种狭隘保守的旧道德、旧观念。

主人公的不幸结局都是由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如: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盲目轻信。估计一些学生在此基础上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和家长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我们从剧本中可以得到一些社会教训。

2、帕里斯形象分析

第三者、爱上一个不爱他的人,怎么办?他应该说是全剧本中最富有悲剧意义的人物,或许是为了心爱人,或许是为了自己的尊严,或许是----,对这个人物应该容许学生发表意见。我个人认为,分析帕里斯更有现实意义,往往这个人物被我们广大老师忽略了。

下载《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罗密欧与朱丽叶》最新教案

    一、熟悉情节:1、第五幕第三场主要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关系是怎样的?帕里斯 罗密欧 朱丽叶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课文节选部分内容。帕、罗决斗,罗、朱殉情,神父陈情,蒙......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 一、 导入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千百年来传诵不息的 “梁祝”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西方的《......

    《勇气》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合集)

    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概括课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和平的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

    《茶馆》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

    《摆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自读导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作家”的感情变化。 2.理解人们对“最宝贵的东西”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3.理解“摆渡”、“彼岸”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五篇)

    教学重点 1、仔细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通过剧情与人物语言,认识剧作的矛盾冲突及其实质,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与分析 媒......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生平及其戏剧创作;2、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3、认识罗密欧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教学重点:1、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特别是罗密欧听......

    2016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反思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