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口语教学的切入点(本站推荐)
浅谈中小口语教学的切入点
河北省唐山市汉沽管理区第一中学
刘军山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国外在华独资、合资数量与规模的逐渐扩大,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后,社会上急需要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尤其是精通口语的高质量人才,中小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从去年秋季开始,中小学各科将实施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都做了具体的、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尤其对口语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设计者们试图改变过去英语学习者会听、会读、会写、不会说的哑巴英语。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学开设英语的第一套教材到八十年代中学使用的第二套教材都是以词汇,语法、阅读、翻译为主线而设计的,口语只是从属品。从九十年代开始使用的第三套英语教材才把口语教学正式纳入了英语教学课堂环节,突出了英语的交际功能,第四套英语教材更是增加了大量日常情景会话的篇幅。效果怎么样呢?经过两轮的使用学生的口语能力真的达到了设计者的要求了吗?其他学校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反正我校的情况是学生从初一到初三毕业也就学会了那么几句话,而且除了课上练习对话外,课上、课下就再也没有人使用它们了。例如,Hi!Good morning.Bye!What’s your name? May I come in? Excuse me, may I use your pen?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can I do for you? What day is it today? 类似这样的句子要是学生在七年级能够熟练运用还真的不错,要是到了九年级还是这个程度,这就不是教材设计者和我们教师的初衷了。只会这几句类似这样英语还不能算交际,那就是说我们的初中生用了三年时间,大多数高中生用了六年的时间还没有张开嘴巴,还没有达到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交际化,这跟他们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努力是不成正比的。这是中学生的现状,我们再看看大学生和社会上的英语学习者,他们也大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下了很大功夫来学习英语,但到头来也只是学会了只言片语,形成不了一个具有一定情景的、完整表达的语段。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用了这么长时间,花费了这么大力气还是不能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呢?难道英语这么难学吗?难道中国人没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吗?非也!
下面我提出几个问题,看看大家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一,语言是干什么用的------语言的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诸位是不是觉 得问的新鲜,谁不知道语言的功能是交际或交流。
二,跟谁去交流(我们这里只关注中学阶段)?这个问题好像问得也很多余。我们学习英语当然是跟外籍人士去交流呀,不然学它做什么呢?跟谁去交流的问题问得一点也不多余!我认为中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以与外籍人士直接交流为目的的,而首先应该是与他们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或懂英语的父母和亲友交流为目的的。可能有那么极少数中小学除了以上几类交流的对象外,有条件、有机会与外籍人士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比如,一些外语特色学校等,但与众多的普通中小学相比,这些学校只能算是支流而不能算是主流。
三,在哪里交流?有人肯定会这样想:这个问题问得更荒唐,当然是在有外 国人的地方交流啦。好,让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哪里有外国人(中小学有外籍教师的除外)。
1,商场里有外国人吗?我们到商场买东西时可能碰巧遇到外国人也去买东 西,但我们的中学生是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而不是与商场的售货员进行交流,而我们的教材中学到英语对话却是售货员与外国人之间的交流。
2,马路上有外国人吗?在大城市的学生在马路上确实能遇到外国人,但绝 不是中国学生用英语去向中国的警察问路,而应该是外国人向中国警察问路,中国警察用英语给外国人指路,倒是我们的警察叔叔应该学习我们课本中的情景对话来给外国朋友提供方便。
3,医院里有外国人吗?保不准有外国人生病去看大夫,但在医院里的交流是在外国人与中国大夫之间进行的,绝不是中学生用英语向中国大夫询问病情,那岂不是滑稽。
3,饭店里有外国人吗?这些年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没准儿我们的中 学生跟朋友在饭店聚会时,用英语和也在那里用餐的外国朋友攀谈起来。但为我们服务的饭店服务员是中国人,而我们教材中的对话是在中国学生与外国服务员之间进行的,应该是饭店服务员学一些英语,以便为外国友人提供良好的服务。
4,旅游景区有外国人吗?这回该有人说了,这里的外国游人最多,但带我 们参观或给我们解说的工作人员还是中国人。他们大都会讲流利的英语,但他们主要是用英语来为来此旅游的外国游人提供服务,我看不大可能为了帮助我们的中学生朋友练习英语而用英语来和中国的学生交谈吧。
上面提到的几种场景都是在我们教材中出现的,这只是期中几例,想藉此来说明一下问题。教材的编写者创设这些情景的目的是想帮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会在这些情景中常见的会话用语。虽然情景很真实,语言也很地道,只可惜对话双方的角色发生了措置,致使我们的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去使用他们在课本中学到的会话语言。诸位试想,学生费了很大的力气在课堂上练熟了的东西无处去使用,那时间长了还不忘掉吗?我们能指望我们的学生在初中学会的对话到十几年后出国留学时才去使用吗?难怪我们的学生花费了那么多时间与汗水还是不能开口讲英语,这能怪他们吗?多少年来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教材编写者一直沿用西方的语言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却偏偏忽视了最最重要的一个大前提:我们是在中国、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没有外国人与我们用英语交流。
四,这个问题算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阐述。
大家都知道语言的功能是交流或交际,那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人们进行交流 呢?换句话说,交流的动机是什么呢?人类从类猿人演进到人,再到语言的产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交流的需要是产生语言的直接动机。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动机,没有动机就不会导致行为。归纳一句话: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要使中小学生能够开口说英语,在生活中使用英语,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就要研究、调查、了解、熟悉中小学生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他们平时喜欢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表达这些思想感情,然后把他们经常使用的汉语口语转换成地道的英语口语,按照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编写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使他们学习了,练习了以后马上就能够在课堂内外、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去应用。只要我们教材中的语言设计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学了就能用,我想我们中国学生也能把英语学得外国同龄人一样的好,至于现在课本中设计的情景对话等到学生出国留学前学还来得。
五,交流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上面已经提过了,这里再归纳一下。既然需要是产生语言交流 的动机,那中小学生在课堂内外、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就是交流的对象,交流的对象所需要的语言就是我们编写教材的依据和素材。下面我提供一组中小学生常用的学习和生活用语,借此抛砖引玉,给大家引一个教材编写的思路。
1,A:老师,我可以去厕所吗?我实在憋不住了。
B:可以,但小心点,别跑。2,A:打扰你一下,王林。
B:什么事?
A:我的铅笔折了。你有富余的吗,我想把数学作业做完再去买。B:可以,给你。用完马上还我哦。A:没问题,谢谢。B:不客气。
3,A:这只破笔真气人,老是漏水。
B:可不是嘛。用我的吧,我现在不用。A:多谢了!B:不谢。
4,A:这回我请客(这次我做东)。
B:别傻了,咱们还是AA制,好吗? A:好的,我同意。5,A: 梅梅,我请你冰淇淋。
B:你真好,谢谢。下次我请你。6,A:我们玩牌呢,你也来凑个热闹吧。
B:哦,不行,我忙着呢,你们玩吧。7,A:你可回来了,都把我们急死了。
B: 不好意思。道儿上车子坏了,又去修车子,所以来晚了。8,A: 真邪门儿!钢笔刚才还这儿来的,怎么一眨眼不见了?
B: 你去问问妍妍,她刚才来过这儿。A: 我这就去,谢谢你。B: 不谢。
9,A: 嘿,这个箱子真沉!
B: 还用你说。
10,A: 你再这样我就跟你急。
B:抱歉,我不了,咱们和好吧。A:这还差不多。
11,A:看电视真没劲!不如去打乒乓球。
B:好主意!就这么办。
12,A:你不同意就拉倒,我不勉强你,反正我去。
B:我现在决定不了,我得先问问我的父母呀。13,A:算了吧(拉倒吧),我是说着玩呢。
B:怎么啦?别生气呀。
14,A:你倒是说话呀,去还是不去?
B:让我想一想,好吗?
15,A:要不咱们就先把这份表叫上去吧,你说呢?
B:这事儿咱们做不了主,得找班主任商量一下 A:好的,咱们一起去吧。
下面我把前面汉语句子的译文列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1,A:Excuse me, sir.May I go wash my hands, please? I’m bursting.B:Yes, you may, but take care.Don’t rush!2,A:May I trouble you a minute, please, Wanglin?
B:Sure.What’s up? A:My pencil broke, you know.Have you got a spare one? I wanna get my
math homework done before I go get one.B:You bet.Here you are.But please give it back to me after use.A:No problem.Thank you.3,A:This lousy pen really drives me mad.It often blots.B:Oh, you’re right.Use mine.I’m not using it at the moment.A:Thanks a million.B:You bet.4,A:This is my treat(It’s on me).B:Don’t be silly.We’d better go Dutch, OK? A:OK.You’re on.5,A:I’ll treat you to icecream.B:How nice of you!Thank you.Next time it’s on me.6,A:We’re playing cards.Come and join us.B:Oh, sorry.I’m too busy for that.You guys just go ahead.7,A:Here you are at last!We’re really worried to death about you.B:Sorry about that.My bike was broken on the way.I had to get it mended,so I’m late.8,A:How strange!My pen was here just moment ago.How come it’s
disappeared in a flash!B:You’d go ask Yanyan.She was here just now.A:I’ll go right away.Thanks!B:You’re welcome.9,A:Hey!This box is really heavy!
B:Tell me something I don’t know.(You’re telling me.)10,A:If you do it again, I’ll get angry.B:Sorry,I won’t.Let’s make up, OK?
A:That’s more like it.10,A:Watching TV is no fun.It’d be better go play table tennis.B:Good idea!You’re on.12,A:If you don’t agree, let’s forget about it.I don’t wanna push you.I’ll go
anyway.B:I can’t decide right now.I’ll let my parents know it first.13,A:Forget about it.I just said it for fun.B:Come on!Don’t get annoyed, please!14,A:Will you please answer me, are you going or not?
B:But please give me some time to think things out, OK? 16,A:Can it be a right thing to do if we hand in this form first? What do you
think?
B:It’s not up to us to decide.We’d better talk it over with our class teacher.A:OK.Let’s go together.以上十五组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常用语言呢?当然还不止这些,另外我的翻译有的地方还是地道的口语体,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试想如果我们按这个思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来设计我们的英语教材,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他们学习中、生活中需要什么语言教材就提供什么语言,我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就会形成一个既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完整会话体系,学以致用,何愁我们的中小学生张不开嘴巴,讲不了地道的英语呢?如果中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按照这个思路,按照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来设计大学教材,可以断言: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粗通英语不成问题。以上十五组句子在我们现在的课本中确实有,但数量太少,又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致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使用教材中学过的句子,无处或无法使用就等于形同虚设。
再说几乎题外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细心的同行可能注意到上面的例句中有些词汇超出了大纲规定的范围。那么我问一句:这个范围是谁规定的呢?不是我们自己吧?我们现在中小学用的词汇表基本上是依据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出版的词汇表制定出来的。换句话说:这些词汇表是人为的,而且都是从阅读的角度来选词的。既然他们可以从阅读的角度给外国人(包括我们)制定词汇表,那么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既从阅读又从口语的角度来制定我们自己的词汇表呢?大家知道:词汇是为语言服务的,语言是为需要服务的。只要某些词汇和用法学生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用得上就应该先学、先用。上面提到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不是指词汇出现的前后,按传统语法的排列,而是指句型的长短,句子结构和语法结构的难易,语言的实用性而言。拿几个词汇来说明一下:terrible, nonsense, nuisance, awful, damn, shit, hell, Jesus Christ, Gosh, annoy, ect, 这样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可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词汇到大学阶段还没有出现,这就是一个教材编写者出发点的问题,上升到理论来说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上面是我个人对我国英语口语教学入门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还不很成熟,很不全面,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笔者衷心希望英语界同仁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并与现代最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和完善这一英语教材编写思路,以期找到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英语教学方法。
2003-9-8日原创,2010-6-1日重新修改
第二篇:选好文学作品教学的切入点
选好文学作品教学的切入点
任贵岐
〖摘要〗 文学作品的教学存在着切入点,如可从标题、线索、结局或语段分析入手。教师依文选法,灵活使用,在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水平上狠下工夫。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教学
切入点
不少语文教师把文学作品的教学搞得索然寡味,往往总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练习
一、练习二„„这样上课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这样毫无特色的课堂教学,不仅使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荡然无存,而且有悖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只能导致“少慢差费”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的特点,选好与之相应的教学切入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切入点。
一、解读标题
富有意蕴和特色的标题往往是作家精心拟定的。因此,课堂教学中,以标题,尤其是以标题中的关键字词作为切入点,是非常有效而重要的。像巴金的散文《灯》,舒婷的诗歌《致橡树》等。我在教学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就引导学生解读“套子”一词,进而解读标题。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思考讨论题:(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2)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他这样装在“套子”里的人?(4)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本质是什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讨论。在这节课上,以解读标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学起来纲举目张,轻松自如。
二、理清线索
文学作品中的线索性语、句子或段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切入点,沿着这条思路,很快就能顺藤摸瓜,理清作品线索,把握作品主题。如教学鲁迅的小说《药》时,我就顺着明线梳理出如下情节: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们谈“药”→华大妈上坟(吃“药”的结果)。绕着暗线,找到以下“故事”: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理清线索后,再让学生进一步讨论、思考,得出结论: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副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从以上分析可知,以理清线索为切入点,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文学作品的脉络、主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分析结局
有些小说的结局总会或多或少的思考,如果从结局切入,可以使学生依果溯因,追根寻源,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教学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就将结局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部小说具有精巧的的结构和出乎意料的结局。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不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目瞪口呆、啼笑皆非的面目可想而知,学生也肯定会感到出乎意料,不禁想猜测玛蒂尔德知道项链为假以后会怎么办。这时,我趁机引导讨论。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必须充分了解玛蒂尔德等人物性格特征。因此,又必须回过头来再次研读,分析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教学要突出的是人物形象和情节,对于情节的紧凑,同样可以从结尾切入,教师作适当引导,这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小说中作者已作了多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十分可信。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会沿着分析结局这个切入点探究寻觅,达到预期效果。
四、品味语段
通常,学生会在初读一篇文学作品后,在大脑中留下较深刻印象的,除了生动的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外,还应有那些意蕴丰富、描述精彩的语段,而这些语段又往往是表达作品主旨的关键。碰到这些作品,如果以这些重点语段作为教学切入点,就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迅速把握中心,深刻领会全篇内涵。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学生初读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课文4—6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此几段描述生动、刻画精彩,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是,我从这三段的景物描写入手,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景物描写素雅静美、朦胧恬淡的特点。在学生弄清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后,再向文章头尾开掘延伸: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是一幅朦胧的画面?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观赏景物的?让学生研读1—3段和7、8段,就会明白: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内心怀着淡淡的朦胧的景。这样从品味重点语段切入,先景后情,两头突破,既直观又形象,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作品。
当然,文学作品教学的切入点的选择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方法以外,还有许多方法供我们选取,并且各个切入点的选取也不是孤立的。教师依文选法,灵活使用,在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水平上狠下工夫。
(此文发表在《中学语文》2012年第3期)
第三篇: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
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
面对一篇完整的文章,应如何讲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构思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有不少老师在处理教材时简单化、模式化,按照“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整体感知,逐段分析,结构特点,主题思想,课后习题”这样一个固定公式,按部就班讲解。这就像一个屠夫,肢解了动物后,告诉大家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将一篇完美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成为一堆机械的文字组合,令学生大为头疼,倍感乏味。语文课之所以上成这种样子,就在于老师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没有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选择得准确与否,是能否上好语文课的关键。选择好了,可以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使整节课显得完美而有条理,就像专题讲座一样,浑然一体而又深刻全面。
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切入点呢?这就犹如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璞玉,首先要审视,即从单元训练重点和文章自身特点出发,认真分析,构思;其次要求“新”,不要落于俗套,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突出个性化;第三,要全面,所找的切入点应该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要注意“一课一点”,一篇文章突出一个重点,不要杂糅,防止其它内容喧宾夺主,湮没重点。
依据上述四个原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选择切入点:
一、从课题切入,培养审题、拟题能力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眼睛。既要学生从这“眼睛”里洞察到文章的内容,又要使好文章有一个好题目,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课题切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审题、拟题能力。
如教授《谈<水浒>人物和结构》一课时,就可从课题切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样题目样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就可得出:
1、本课作者从人物形象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评论《水浒》这部作品。
2、作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评论。
3、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分做两部分。
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语言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二、找准关键词语为切入点
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淡,但是用得恰当却十分传神,是文章的眼睛,这就是所谓的“文眼”,教学时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关键词,领会词语蕴含的情感这同样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从整体内容切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能力
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进一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的能力,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内容方面切入。例如在教授《窗》时,就抓住了文章的社会现实意义为切入点,围绕“窗”,让学生由现实之“窗”到心灵之“窗”,理解窗的作用和意义,就把课文的主旨等揭示得清清楚楚,让学生读懂了这篇文章。
四、从小处着眼,传授知识
鹤壁的贾燕老师在教授《说“木叶”》时,就是以“意象”为切入点,围绕“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拓展延伸,展开教学。这样的学习,紧贴生活,学用结合,令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从语言切入,引导揣摩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作品所有的思想含义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我们切不可放过品读作品中好的语言。
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就可以以语言特色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感受作品清新优美的语言,进而把握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然美的美好感情。
六、以画面为切入点
文章中的插图是主要内容的再现,引导学生领悟插图,可以体验文中的意境。如《有的人》,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赞美了鲁迅及鲁迅一样的革命人士。文中配有插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字幅和鲁迅肖像,这就是文章的切入点,使文章意境得到了再现,难懂的内容变得容易了。
七、抓住心理矛盾为教学的切入点
有的课文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这是文章的跌宏起伏之处。抓住这些“矛盾”往往可以把文章理解透彻,《穷人》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人物的内心矛盾,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高尚品德。抓住桑那的内心矛盾,学生更能体会桑那同情孤儿的苦心。桑那为了救人之难、甘愿承担一切后果的崇高品质跃然纸上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统揽教材,综合教与学两个主体,从不同方面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完美性和艺术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第四篇:找准诗词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诗词教学的切入点
夏熔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阶段目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中学生审美水平、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然而,诗词因为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而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障碍。因此,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地读懂诗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诗词教学切入点的探究可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在此,试举几种常见而实用的切入法:
一、从题目切入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富含诸多信息,有的交代中心事件,有的标明时间地点,有的表达作者心情,有的点明讴歌对象„„因此,学习诗词,对它们的题目不可不注意。如教学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可以这样切入:诗题中“歌”表明本诗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那么,作者是怎样吟咏北方雪景,描写天气奇寒的?“送武判官归京”的饯行场面和送别场面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这样不经意地从题目切入,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诵读,用心感悟,就容易把握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同时能更好地体会这首送别诗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二、从“诗眼” 切入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清人刘熙载认为:“诗眼”不是“某字工,某句警”,而是与全篇思想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神光所聚”之处。这就是说,“诗眼”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开拓诗意、提升形象、揭示主题、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就如同领悟到诗词的灵魂,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教学《观刈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找出本诗的“诗眼”——“五月人倍忙”。然后紧扣“诗眼”,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切入:①作者描绘了哪几幅农民辛勤忙碌的画面?②诗中除了忙得热火朝天的农民外,还有什么人?他忙碌吗?③诗人一方面写农民劳作时的汗流浃背,一方面写自己“不事农桑”,目的是什么?可以说,在鉴赏本诗的时候,一个“诗眼”,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在炎炎烈日下争分夺秒地割麦、拾麦的心酸画面,而且通过农民辛苦贫困与自己不劳而获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惭愧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并借此讽喻当权者有所感悟,尽早解决赋税过重问题。
三、从插图切入
语文课本中一些诗词配有插图,有的再现诗词中的写景佳句,有的再现主人公形象,有的再现课文的主要事件,有的再现诗词的整体意境。这些插图直观、形象、生动、优美,往往使读者如见其人(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赏析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增加感性认识,活跃课堂氛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入课文的意境。
教学苏教七下辛弃疾《破阵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先观看插图,然后描绘出画面的内容。描述时留意以下几点信息:①作者此时身处何方?②他在干什么?③他回想起什么情景?④在南宋那个特定的时代,他有着怎样的宏大抱负?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了辛弃疾的人生境况和思想状况。教师再用一句话“下面,让我们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的爱国情怀”,自然引入到课文的学习。
四、从意象切入
诗词是借助意象,含蓄抒发作者情感抱负,表达作者生活态度的一门艺术。所谓意象,就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外物,通常包括物象和景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鉴赏诗词需要读者“披文入情”,这个“文”就是诗词中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如“酒”多表示忧愁、相思,“鸿雁”往往勾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蝉” “莲”“菊花”象征品行高洁,“红豆”代表相思,“夕阳”“斜阳”“落日”表示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等等。
如教学苏教七下《鹧鸪》一诗,可以先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鹧鸪是一种怎样的鸟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释①中介绍鹧鸪的文字:鹧鸪,鸟名,似鸡而小,羽毛黑白相杂,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声抒写离愁。然后再设计两个问题牵引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本诗中鹧鸪的叫声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带来的独特感受的?学生通过看注释,了解到诗中意象“鹧鸪”的内涵,加上诵读感悟,比较容易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想要表达的主旨。
五、从故事切入
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有效鉴赏诗词的催化剂。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名人的奇闻轶事。基于此,在诗词教学中,教者精心选择与所教诗词密切相关的故事切入,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大大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积极性。教学崔颢的《黄鹤楼》,可以先讲这样一则故事:相传有一年,李白漫游于江汉,登临黄鹤楼,诗兴盎然,欲状眼前景色,忽见崔颢的题诗,叹为观止,自愧不如,随即吟诵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吟完,便默然而去。大诗人李白如此推崇这首诗,那么,崔颢笔下的黄鹤楼到底有什么神奇色彩?鹦鹉洲又有怎样迷人的风光?站在苍茫暮色中的黄鹤楼上,诗人涌起怎样的思想感情?巧用故事切入,学生兴味盎然,满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自觉地进入到亢奋的学习状态之中。
第五篇:英语口语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口语课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教学设计
1、设计简述:
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都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并以交际法语言教学为理论依据。在本堂课中,为了训练目标语言,我设置了各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来操练目标语言,并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模拟看病的过程,让学生在交际的同时,体验生活。通过这个活动,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使课堂变为一种具体的社会交往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交际过程。这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交际法教学让学生参与,有时伴有情景或模拟场景,这样让学生更能贴近生活,学生成了主角,自然而然地他们就对英语感兴趣,把学英语当作一种乐趣。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堂口语课,学习对象为八年级生。本课的话题选自八年级(上)Unit2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A
在学习了身体各部分单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谈论自己及他人的健康状况,本课的核心语言项目是 “Ask and answer about health”。学会用 “What’s the matter?” 来询问他人身体状况。通过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使用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疾病的表达方式,从视觉上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结对练习,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任务的训练巩固所学的基础语言材料:I have a … You should/shouldn’t…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创造口语练习。
3、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比如像本课所涉及的有关健康的话题是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因此,他们渴望用英语来表达。另外,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学习英语的能力上,他们模仿和记忆的能力特别强。
4、教学目标设计: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session, most students will be better able to acquire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1.Knowledge Objectives: 1)Be able to master the pronunciation, meaning and spelling of the names of diseases: fever, sore throat, sore back;stomachache, headache, toothache, cold, cough;2)Be able to learn the expressions of giving advice: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ee a dentist, take this medicine;3)Be able to 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and give advice by using “You should…You shouldn’t…” 2.Ability Objectives: 1)Be able to talk about one’s health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fluently;2)Be able to role play doctor and patient;3.Moral Objectives: 1)Improve the cooperative spirit through pair work and role playing 2)Care more about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 members’ health.5、重点难点设计: The teaching Focus 1).Master the names of diseases: fever, sore throat, sore back;stomachache, headache, toothache, cold, cough;2).Master the expressions of giving advice: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ee a dentist, take this medicine;3).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and give advice by using “You should… You shouldn’t…”
本节课的内容是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他们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在45分钟内掌握较多单词的发音及意思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八年级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谈论如何给合适的建议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如下: The Teaching Difficulties 1).Student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remember all the target new words in the class;2).Student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give appropriate advice to the certain disease because of their limited life experience.6、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7、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Greet Ss by asking them: How are you today? Then I’ll tell Ss that I’m not feeling well today(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and guide Ss to read it.)and get Ss to guess the reason freely.If Ss can’t get the answer, I’ll tell them that I didn’t have a good sleep last night.So I have a headache.(I say this by doing a gesture)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间的问候,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融入英语课堂。要求学生猜测老师身体不适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并为之后的知识输入做好铺垫。Step2: Presentation of words about diseases
1).Show Ss a bandage and tell them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in the place where the bandage lies.Then get Ss to guess the health problems.When I do an action, ask Ss: “What’s the matter?”(write it on the blackboard)For example, when I put the bandage on the stomach, ask Ss: “What’s the matter with me?” Help Ss say: “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stomachache.” Then teach the other target words: fever, sore throat, toothache, sore back in the following way: Put the bandage on the other part of body and get students to ask: What’s the matter? Then get other Ss to guess the problem.2).Use body language to guide Ss to guess another two names of diseases: cold, cough.3).Show Ss pictures of diseases half hidden, and get Ss to guess the names of diseases: fever, sore throat, toothache, sore back, cold, cough.设计说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医疗用具-绷带,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绷带所绑的不同位置和肢体语言,自然地引出有关疾病的单词。这种教学单词的方式简单而且直观,更易被学生接受。八年级学生喜欢猜测的活动,所以,运用半遮图片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单词。Step3: Pair work
Put the bandage on the part of a student’s body and ask: “What’s matter?” and guide him to use the pattern: 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Then ask Ss to work in pairs and 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the bandage given and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What’s the matter? 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
设计说明:八年级学生的表演欲望强,所以,在结对活动中,为每一小组提供绷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扩大参与面,使更多的学生开口说英语。Step4 Presentation of expressions of giving advice 1).Tell Ss that I have a cold/cough, ask them: What should I do? Ss may give different answers, collect their answers and help them to use: You should/shouldn’t do… Then show some pictures of other diseases mentioned before and ask them to give advice to each problem by using target language: You should/shouldn’t do… During this activity, some phrases will be learned: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ee a dentist, drink lots of water, take some medicine.2).Show Ss two bags.In one bag, there are pieces of paper with problems , there are pieces of paper with advice in the other one.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Take turns to get paper.For example, one boy gets one paper with problem, and one girl get one paper with advice.The girl should say: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The boy should answ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he got by saying: 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If the girl got the right advice, she should answer it according to her paper: You should… If it is not, she should say: You shouldn’t, then give the right advice.The one who makes right sentence can get one point.设计说明:向学生展现有关疾病的图片,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新知,而且还可以自然 地引入新的话题—针对疾病给建议。然后,通过在男女间开展说疾病给建议的配对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巩固句型。同时,使学生增长相关常识,加强健康意识。Step5 Making a conversation Show Ss the picture in Section A 3a,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suppose they are the doctor, what they will ask the patient.Collect Ss’ answers and lead in the sentence: When did it start? Show the sample dialogue and ask Ss to complete i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orally.A: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 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_______.A: When did it start? B: About______ ago.A: Oh, that’s too bad./ I’m sorry to hear that.You should/shouldn’t ________ and you should/shouldn’t ________...B: Yes, I think so.A: _________________.B: Thank you, doctor.设计说明: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复习目标语言。另外,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扩充医生与病人的对话,这样使英语对话更加完整,更加贴近实际,也为下一步骤的角色扮演活动降低了难点,做了充分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Step6 Role playing Ask Ss to make a four-people group, one of them is a doctor, the other three are patients.Ask the Ss to role play the dialogue above.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perform before the class by using some tools: bandage, a uniform, a stethoscope.Ask other Ss
8、作业设计
Give advice to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s much as possible: sore throat, toothache, headache, cold.Choose one to make a dialogue
9、教学反思:
1)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用英语来思维的习惯,从而能流利地使用英语。
2)如何帮助学困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树立英语信心,消除他们开口难、怕说错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