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时间:2019-05-13 02:3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找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找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第一篇:找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在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象、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理由如下:

首先,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其次,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最后,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第二篇: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

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

面对一篇完整的文章,应如何讲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构思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有不少老师在处理教材时简单化、模式化,按照“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整体感知,逐段分析,结构特点,主题思想,课后习题”这样一个固定公式,按部就班讲解。这就像一个屠夫,肢解了动物后,告诉大家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将一篇完美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成为一堆机械的文字组合,令学生大为头疼,倍感乏味。语文课之所以上成这种样子,就在于老师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没有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选择得准确与否,是能否上好语文课的关键。选择好了,可以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使整节课显得完美而有条理,就像专题讲座一样,浑然一体而又深刻全面。

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切入点呢?这就犹如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璞玉,首先要审视,即从单元训练重点和文章自身特点出发,认真分析,构思;其次要求“新”,不要落于俗套,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突出个性化;第三,要全面,所找的切入点应该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要注意“一课一点”,一篇文章突出一个重点,不要杂糅,防止其它内容喧宾夺主,湮没重点。

依据上述四个原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选择切入点:

一、从课题切入,培养审题、拟题能力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眼睛。既要学生从这“眼睛”里洞察到文章的内容,又要使好文章有一个好题目,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课题切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审题、拟题能力。

如教授《谈<水浒>人物和结构》一课时,就可从课题切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样题目样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就可得出:

1、本课作者从人物形象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评论《水浒》这部作品。

2、作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评论。

3、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分做两部分。

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语言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二、找准关键词语为切入点

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淡,但是用得恰当却十分传神,是文章的眼睛,这就是所谓的“文眼”,教学时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关键词,领会词语蕴含的情感这同样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从整体内容切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能力

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进一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的能力,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内容方面切入。例如在教授《窗》时,就抓住了文章的社会现实意义为切入点,围绕“窗”,让学生由现实之“窗”到心灵之“窗”,理解窗的作用和意义,就把课文的主旨等揭示得清清楚楚,让学生读懂了这篇文章。

四、从小处着眼,传授知识

鹤壁的贾燕老师在教授《说“木叶”》时,就是以“意象”为切入点,围绕“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拓展延伸,展开教学。这样的学习,紧贴生活,学用结合,令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从语言切入,引导揣摩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作品所有的思想含义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我们切不可放过品读作品中好的语言。

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就可以以语言特色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感受作品清新优美的语言,进而把握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然美的美好感情。

六、以画面为切入点

文章中的插图是主要内容的再现,引导学生领悟插图,可以体验文中的意境。如《有的人》,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赞美了鲁迅及鲁迅一样的革命人士。文中配有插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字幅和鲁迅肖像,这就是文章的切入点,使文章意境得到了再现,难懂的内容变得容易了。

七、抓住心理矛盾为教学的切入点

有的课文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这是文章的跌宏起伏之处。抓住这些“矛盾”往往可以把文章理解透彻,《穷人》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人物的内心矛盾,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高尚品德。抓住桑那的内心矛盾,学生更能体会桑那同情孤儿的苦心。桑那为了救人之难、甘愿承担一切后果的崇高品质跃然纸上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统揽教材,综合教与学两个主体,从不同方面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完美性和艺术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

白水镇中心小学

魏粉翠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篇一律。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凭借着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有赖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是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再依据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如詹明富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以通过心里活动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为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如记叙文可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

确定了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后,就要考虑其“切入点”。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技法不同,切入点也不同,我们要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找出合适的切入点。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切入方法。

一、直接从课文题目切入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还如《倔强的小红军》、《美丽的小兴安岭》、《”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可分别从“倔强”、“美丽”、“心正笔正”切入,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

二、从文章中的中心句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多数是中心句。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如《赵州桥》一课,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又如《云雀的心愿》,文章中作者以云雀的口吻写了自己看到洪水泛滥,听妈妈讲森林储存器,感受到森林是空调器,而产生将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细读课文之后,我们会发现文章最后一句“我要将沙漠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读了这句话,我们就会想到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一直导读下去。

三、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

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发现疑难词句时,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例如第十册教材中《飞夺泸定桥》一课。通常老师们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围绕着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是如何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可是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教师引得不够,牵得太多,达不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使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四、根据不同文体切入

文章文体不同,作者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如文学作品中小说需要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散文需要把握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诗歌需要把握它的意象、情感、节奏、韵律;戏剧需要把握它的矛盾冲突、人物个性、环境渲染等。又如实用性文体中,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六要素;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有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要素。所以抓住以上特点,我们的教学思路也会变得十分的清楚。

五、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这种类型的课文如何实施教学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不外乎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如:《丰碑》一文是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教学中以“预习”要求学生“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从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挑山工》一课,挑山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要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如:教学中抓住“矮”“黑”,让学生读文找原因,进而悟出挑山工的伟大人格——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再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六、从文章的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草原》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优美的草原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时间,质疑、赞美、渴望将溢于课堂,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学生们会感到“草原”景美,人美,文也美。依景学文,依文赏景悟情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

七、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讲述文章的背景知识时不能机械地宣读,要编成精彩的故事片断讲给学生听。当然,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所以,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为出发点。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有写人叙事的,有写景说理的,可谓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能机械地将某篇文章归入哪一类来寻找切入点,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抓的“点”,要切入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走进文本,细细研读,发现最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走进文本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信息和路径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

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总之,找准最佳切入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四篇:深入解读文本,找准教学切入点——教学反思

深入解读文本,找准教学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都江堰市城镇系列语文赛课听课反思

刘衍利

都江堰市城区语文赛课,我听了二年级——五年级共6节课,都是阅读教学,只是内容不同,课型不同,体裁不同。边听边思考,听后再对照课标和教材把零散的思考认真做了梳理,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阅读教学设计要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前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阅读教学的任务表述是非常明晰的:通过语文的实践与学习,彰显语文的人文关怀;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注重积累、感悟、熏陶、感染,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丰富精神世界;能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口语交际与写作的能力;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任务是靠每一节阅读教学课来完成的。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课究竟侧重训练什么,达到哪些目标,教什么,不教什么,都需要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认真解读文本,“深入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编者意图,找准语文训练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如三年级两节课《炮手》《大禹治水》,都是“奉献”这个主题单元的课文,再结合课后思考题可以指导编者意图就是要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领悟人物的奉献精神;作者在文中都对人物表情、语言、行动进行了描写,其中一些关键词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而词句的学习也是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课文在课后思考题中也明确指出了内容理解、情感熏陶和语言学习的重点。认真解读这些信息,教师就可以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炮手》的执教者周婷在这个方面要做得好一些,她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朗读炮手与将军之间的对话,抓住神态描写“苍白”“煞白”“惨白”,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渗透通过人物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手法;通过学文,领悟炮手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勇于奉献的精神。这三个目标既包含了知识、能力目标,又包含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符合三年级语文教学特点,目标准确,全面,而且依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比较合理。比较遗憾的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苍白”“煞白”“惨白”三个词语所包含的意思没有深入领会,导致课堂上学生仅仅围绕着炮手紧张、担心等来理解,没有真正领会这三个词包含的不同含义,从而对炮手的奉献精神领悟得不够深入、彻底。《大禹治水》的执教者苟鑫忆在目标确定上就不够准确和全面。她确定的目标只有两个: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以及付出的努力。其实这两个目标可以合二为一。还缺少一个目标:抓住重点词语,如:第四自然段中的“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其包含的意思,表达的语气,从而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抓住了这个语言训练点,但训练没有到位——对比理解、体会语气、感情朗读、深化总结,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感受“奉献”精神的含义。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阅读教师教学参考书,读懂课文每一段、每一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单元课文的编写意图和课后思考题的编写意图;结合课标年段要求,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所取舍,重点突出。

二、阅读教学要找准教学切入点,精巧设计教学流程,使整个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实现二者的统一关键在于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一个结合点即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是指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段,它可以是文本之“眼”,也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细节;可以是表达中心的句段,也可以是描写的精彩之笔,有时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备课时,找准上课的切入点,根据切入点来搭好整堂课教学的整体框架,再来细细思考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怎么处理。这样来组织教学,既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

五年级课文《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教学,最突出最亮眼的就是这一点。执教者以“火与人的关系”——“人类必须有火”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普罗米修斯接受惩罚作为教学重点,精读课文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体会普罗米修斯受到的磨难,他的勇敢坚强和他帮助人类、造福人类的坚决;接着对比学习人类无火时的悲惨和有火时的幸福,体会普罗米修斯这样忍受痛苦惩罚的价值所在,他的无私、博爱,进一步感悟到普罗米修斯内心的坚定。这样,学生便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走进了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的英雄形象便深深地刻画在了学生心中,不需要老师去讲空洞的道理,情感的激发、价值观的引导便水到渠成。同时,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借助文本,进行了多种语言训练: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意思,品味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朗读训练,想象训练,补白练习,对语言进行归纳概括等,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统一在了教学中。

还记得杨莉上《海底世界》一课时,也是抓住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个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安排教学环节:分清哪些自然段写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写物产丰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关键词句,分别学习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两大部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词句段的相关训练,学习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找准切入点,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至少成功了三分之一。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面临的难题是怎样才能抓住这个点,抓准这个点,抓好这个点。我们能做的只有沉静下来,潜心研读文本。深入研读教材时,从阅读者的角度、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教学的角度去读。而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读,如何让学生学,学什么,怎样学是我们最终要思考要落脚的问题,从这点出发,寻求最恰当的入口,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特别留心这样几个点,比如,把握课文重点,寻找语言与精神共生的训练点和情感激发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琢磨含义丰富的感悟点,品析文章表达特点,发现可展开想象的空白点,找到课文与课后练习之间的联系点,找到文章的线索和表达中心的句子等。潜心阅读,才能把教材吃透,洒脱自如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文。

三、阅读教学要突出语文特点,紧扣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训练,促进学生发展。从阅读教学承载的任务来看,最基本也最具语文特点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语文知识,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和语感,从读中学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不是科学课、数学课,语文课就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语文特点。阅读教学也不是习作课、口语交际课,它要充分借助于文本,紧紧依赖于语言进行相关语文训练。任何一堂课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指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阅读教学同样不能例外。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要考虑学生已懂什么,已会什么,不懂什么,不会什么,教师教什么,不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如何去学。

六节课的上课老师基本都关注了这几点,以文本为载体,在语文的环境中,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积累,词句的理解,语言的运用,学习方法的习得,习作方法的感悟等,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教授,同伴交流,总结归纳等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和语文能力的变化发展过程。

《炮手》一课,抓住描写炮手神态的词语“苍白”“煞白”“惨白”,反复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神态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写法(还可借此积累相关的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借助课文中对军官和炮手对比描写的句子,朗读理解,体会对比描写的好处,再寻找课文中另一处对比描写(如果能相机进行仿写,将阅读理解与习作表达结合在一起,就能真正做到从读学写,学以致用,提高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深度。)

《太阳的话》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祈使句的特点,并落实到写祈使句的练习;仿照诗歌第二节“我带着„的„”这样的句式展开想象,进行仿写,做到了读写结合。

《活见鬼》一课,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文言文,借助译文理解文言文词句意思,感受文言文在表达和朗读上的特点,学习朗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抓住文言文语言简练但内涵深刻的地方,激发学生想象——“久之不语”时,“以足撩之”时,“奋力挤之桥下”时,“遍体沾湿”上岸时,赴饮者、投伞者各会想些什么?二人先后投“炊糕者”家时会说些什么?“相顾愕然”时会想些什么?一连串的想象,表达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文本总结归纳并运用了讲清“谁干什么”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抓住重点词句段来读懂意思,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训练,学习运用边理解边想象的方法来体会语言文字本身包含的和文字背后蕴藏的信息,三次练习了在文本中“空白处”的“补白”以及文本学习之后的感受抒写等,比较深入地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比较遗憾的是,个别课在依据文本上做得稍微欠缺,对文本以外的信息联系过多,削弱了对文本的关注,有些教学则脱离了文本进行单纯的训练;还有的教学环节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请学生回答,使更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阅读教学非常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注重在对话交流中深化认识、理解和表达。但这种对话必须在学生个体钻研文本、深入与文本对话后才能进行师生、生生对话,否则这种交流就变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场所或使交流不深入、浮于表面而空洞。还有的课堂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现状来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使课堂从头至尾看不到学生新的发展,教学显得没有深度。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巧用“加法”与“减法”,加语言的实践机会,减无谓的重复,全篇的串讲串问,事无巨细地讲解。语文是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耕的是“语文的自留地”,撒播的是“语文的化肥”,收割的是“语文的稻穗”,千万不要脱离语境、文境,荒芜了语文的田野。

第五篇:找准诗词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诗词教学的切入点

夏熔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阶段目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中学生审美水平、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然而,诗词因为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而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障碍。因此,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地读懂诗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诗词教学切入点的探究可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在此,试举几种常见而实用的切入法:

一、从题目切入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富含诸多信息,有的交代中心事件,有的标明时间地点,有的表达作者心情,有的点明讴歌对象„„因此,学习诗词,对它们的题目不可不注意。如教学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可以这样切入:诗题中“歌”表明本诗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那么,作者是怎样吟咏北方雪景,描写天气奇寒的?“送武判官归京”的饯行场面和送别场面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这样不经意地从题目切入,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诵读,用心感悟,就容易把握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点,同时能更好地体会这首送别诗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二、从“诗眼” 切入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清人刘熙载认为:“诗眼”不是“某字工,某句警”,而是与全篇思想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神光所聚”之处。这就是说,“诗眼”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开拓诗意、提升形象、揭示主题、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就如同领悟到诗词的灵魂,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教学《观刈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找出本诗的“诗眼”——“五月人倍忙”。然后紧扣“诗眼”,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切入:①作者描绘了哪几幅农民辛勤忙碌的画面?②诗中除了忙得热火朝天的农民外,还有什么人?他忙碌吗?③诗人一方面写农民劳作时的汗流浃背,一方面写自己“不事农桑”,目的是什么?可以说,在鉴赏本诗的时候,一个“诗眼”,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在炎炎烈日下争分夺秒地割麦、拾麦的心酸画面,而且通过农民辛苦贫困与自己不劳而获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惭愧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并借此讽喻当权者有所感悟,尽早解决赋税过重问题。

三、从插图切入

语文课本中一些诗词配有插图,有的再现诗词中的写景佳句,有的再现主人公形象,有的再现课文的主要事件,有的再现诗词的整体意境。这些插图直观、形象、生动、优美,往往使读者如见其人(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赏析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增加感性认识,活跃课堂氛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入课文的意境。

教学苏教七下辛弃疾《破阵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先观看插图,然后描绘出画面的内容。描述时留意以下几点信息:①作者此时身处何方?②他在干什么?③他回想起什么情景?④在南宋那个特定的时代,他有着怎样的宏大抱负?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了辛弃疾的人生境况和思想状况。教师再用一句话“下面,让我们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的爱国情怀”,自然引入到课文的学习。

四、从意象切入

诗词是借助意象,含蓄抒发作者情感抱负,表达作者生活态度的一门艺术。所谓意象,就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外物,通常包括物象和景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鉴赏诗词需要读者“披文入情”,这个“文”就是诗词中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如“酒”多表示忧愁、相思,“鸿雁”往往勾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蝉” “莲”“菊花”象征品行高洁,“红豆”代表相思,“夕阳”“斜阳”“落日”表示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等等。

如教学苏教七下《鹧鸪》一诗,可以先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鹧鸪是一种怎样的鸟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释①中介绍鹧鸪的文字:鹧鸪,鸟名,似鸡而小,羽毛黑白相杂,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声抒写离愁。然后再设计两个问题牵引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本诗中鹧鸪的叫声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带来的独特感受的?学生通过看注释,了解到诗中意象“鹧鸪”的内涵,加上诵读感悟,比较容易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想要表达的主旨。

五、从故事切入

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有效鉴赏诗词的催化剂。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名人的奇闻轶事。基于此,在诗词教学中,教者精心选择与所教诗词密切相关的故事切入,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大大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积极性。教学崔颢的《黄鹤楼》,可以先讲这样一则故事:相传有一年,李白漫游于江汉,登临黄鹤楼,诗兴盎然,欲状眼前景色,忽见崔颢的题诗,叹为观止,自愧不如,随即吟诵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吟完,便默然而去。大诗人李白如此推崇这首诗,那么,崔颢笔下的黄鹤楼到底有什么神奇色彩?鹦鹉洲又有怎样迷人的风光?站在苍茫暮色中的黄鹤楼上,诗人涌起怎样的思想感情?巧用故事切入,学生兴味盎然,满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自觉地进入到亢奋的学习状态之中。

下载找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切入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找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切入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范文大全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文本解读研讨总结 辛安二小 一、 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切入点?王松舟说是“语言的秘妙”;支玉恒说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能引发......

    找准深化国企改革切入点

    找准深化国企改革切入点 来源: 国资委网站 日期:2014/02/10 字体:【大】【中】【小】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又要善于改革,统筹安排,讲究方法,在制定改革......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孔乙己》自1919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之后,便以其“明晰的结构、深切的表现、简劲的文体、清澄的抒情、机智与诙谐”而历来被专家学者们所关注,就连......

    找准切入点 课堂多样化

    找准切入点 课堂多样化 新课标中制定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是:教材是教学的例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例子,就是说教材所选篇目只是同类文体的一个例子,只不过所选篇目经......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范文)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 高考在即,高三复习已接近尾声。现在,考生多侧重提高应考和答题技巧。相关教师提醒考生,写考场作文一定要审清题目,找准切入点再下笔,避免文不对题、偏......

    活动策略:找准切入点5则范文

    活动策略:找准切入点你活动我活动,效果迥异最近两年有两个事件广受老百姓关注:一个是号称“全民运动”的超级女声大赛,其热潮延续至今;另一个则是令全中华民族振奋的神州六号上天......

    找准成功交际的切入点

    交际的切入对交际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入得好,交际圆满成功;切入得不好,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交际该怎么准确地切入呢?一、努力寻求亲近和认同一个人的第一印象给......

    提高服务意识 找准切入点

    提高服务意识 找准切入点 逐步完善柳州价格信用体系 价格诚信是指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其价格真实准确、公开透明、质价相符,无操纵价格、低价倾销、哄抬价格、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