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1最新整理)

时间:2019-05-15 01:4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1最新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1最新整理)》。

第一篇:西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1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与1~5的乘法口诀。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非常重要。这里包括要使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字。学生弄清楚这些,就便于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1~5的乘法口诀,正确解答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含义。

(2)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1~5的乘法口诀。(1)乘法算式的读写法。(2)编制1~5的乘法口诀。

(3)应用1~5的乘法口诀求乘积。(4)相关的乘加、乘减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读乘法算式。

(2)引导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学习活动过程,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等教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也得到健康发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5的乘法的含义。

2、难点。

(1)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

3、关键。

利用学过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1、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

2、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图片卡。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几个几”

1、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校园情境图”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一共有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2: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学生3: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9+9+9=27(扇)。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可能会说出:树的棵数:5+5=10(棵)。参加接力赛人数:8+8+8=24(人)。花的盆数:9+9=18(盆)。坐秋千的人数:2+2+2=12(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以上算式)

2、初步体会“几个几”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汇报交流。学生1:都是加法。

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是3个9相加。

教师: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略)

二、设置疑点,导入新课

教师:该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10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稍停片刻)教师:列完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1:太长了。

学生2:太麻烦了。

学生3:有没有简便方法?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板书课题:乘法)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让学生仔细观察例1“植树图”。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学生1:一共植了32棵。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

学生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也就是4个8,所以列成算式是8+8+8+8=32(棵)。

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也就是8个4,4+4+4+4+4+4+4+4=32(棵)。(教师板书算式)(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 学生1:8乘4等于3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8+8+8+8和8×4都表示4个8,所以都应等于32。教师:你真聪明!4×8等于多少? 学生2:4×8等于32。

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学生2: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也可以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学生1:用4×8表示。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

学生2:8个4相加,除了用加法和4×8表示,还可以用8×4表示。

2、教学例2 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

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 学生1:3+3+3+3+3+3=18(个),我一共摆了18个。学生2:3×6=18(个)。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2:每次摆3个,摆了6次,也就是6个3,所以可以写成3×6=18。

学生3:6个3相加,我写成6×3=18。

3、引导发现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交流:

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上课堂活动的内容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题:同桌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

2、学生将校园图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100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学生:(回答略)。【后记、反思】

2、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关键】

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运用所学口诀进行口算。【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教师:小猪家来客人了,看,小猪正在干什么?学生:正在摆筷子。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1:小猪正在数有几根筷子——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学生2:桌子上摆了8双筷子,小猪的手里还有1双筷子,一共有9双筷子。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在家里也摆过筷子吗?今天我们也来摆一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教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

学生操作小棒后,教师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

教师:小猪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你能帮它填完整吗?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后,抽学生说一说7双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

学生1:我两根两根地数,因为6双12根,往后数2个,13,14,7双就有14根。学生2:我用加法算的,多1双筷子就加上1个2,6双有12根,12+2=14,7双就是14根。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

2+2+2+2+2+2+2+2+2=18

2、列乘法算式,编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加数都是2。

学生2:一个算式比一个算式多加了一个2。学生3:算式越来越长。

学生4:这样的加法算式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学生写,写后展示:2×2=42×3=6„„2×9=18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1:我是根据加法算式得到的。学生2:看着小猪的表格,也可以得到。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吗?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算。(板书:2的乘法口诀)教师:2×2=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结果是4。

(板书:二二得四)教师:请同学们按这个方法试着说一说2×3=6,2×4=8,2×5=10可以用怎样的口诀去算。学生试说,并交流。

(板书: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教师:请同学们听一听:“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学生:第二句。

教师:从2×5=10开始,乘积是两位数,为了说得顺口,便于记忆,我们不再用“得”字,直接说成“二五一十”。试着说说2×6=12„„2×9=18的口诀。

学生试说并板书。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

学生1: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都是“二”。

学生2:每一句口诀的第二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学生3: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3、教学例2 教师出示滑冰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一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乘法来计算吗? 学生:2×4=8。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学生:用“二四得八”。教师:还有别的乘法算式吗?学生:4×2=8。教师:这个式子用哪句口诀算?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二四得八”。

4、深化理解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摆一摆(每次摆2根小棒),边摆边说乘法算式和口诀。(2)游戏:对口令。同桌两人合作,第一种玩法:一生说口诀的前两字,另一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二种玩法:一生说乘法口诀,另一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学生活动略。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1,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编1,2的乘法口诀,那么3的乘法口诀呢?课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后记、反思】

3、3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3、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交流、推理、归纳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关键】

1、熟记3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进行口算。

2、能编制3的乘法口诀表。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学具盒(小棒)。【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2的乘法口诀,你能说一说吗?按你的理解,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 学生:3的乘法口诀。(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观察例1插图,把例1补充完整。

教师: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组的?你能根据1,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把例1的表格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思考,把例1补充完整,教师指定一学生上台(黑板上)补充。

(2)探索口诀的编法,促进口诀理解。

让学生看书上例1。(教师随机抽取图或算式、口诀)教师:表格中的哪一个数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学生:24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人数:8个组的24人。

教师:说说哪一个算式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学生:3×4=12(或4×3=12)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教师板书算式3×4=12和4个组跳绳的12人。

教师:7个组有几个人在跳绳?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 学生:7个组有21人在跳绳,可以用3×7=21(或7×3=21)来表示。教师板书7个组的21人和算式3×7=21。教师:“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几个组跳绳的人数?应该用哪个算式? 学生:“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9个3是27;它表示9个组跳绳的人数;应对应3×9=27(或9×3=27)这个算式。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人数27人,并板书口诀、算式。(3)读3的乘法口诀。

学生全班拍手齐读3的乘法口诀。

(4)找特征,总结规律。

教师: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学生1:3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学生2: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三。

学生3:口诀的第二个字从上到下依次增加1。学生4:口诀的积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规律?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找出了这么多的特征,总结出这么多的规律。你能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出示:三七二十一 三四十二 三八二十四 三五十五

引导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

(5)熟记口诀。

教师:利用口诀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临时遗忘的口诀补充完整,你们能记住这么多口诀吗? 学生集体拍手背口诀→一生当小老师,抽大家背→同桌互相打“电话”背→分4人小组抽背→集体拍手背。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学例2。教师板书出示例2:3×6=□

7×3=□

教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再把积填在方框里。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出得数,教师指名在黑板上填写。学生:我填出的积各是18,21,各用的“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这两句口诀。

3、小结

教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学习了例1,自学了例2。下面老师要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第1题、第2题、练习三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自己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3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编3的乘法口诀,了解了口诀的特征,知道了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求积。„„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

3、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四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为后面推导相邻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体验乘加、乘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关键】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1、口算对口令

3×2=

4×3=

8×2=

1×1=

2×4=

4×4=

3×3=

2×2=

2、读口诀,说算式

二三得六(2×3=6,3×2=6)一四得四(4×1=4,1×4=4)三四十二(4×3=12,3×4=12)

3、根据图示写算式

算式是:(3×3=9)或者(3+3+3=9)算式是:(3×4=12)或者(3+3+3+3=12)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点:3个3是多少?4个3是多少?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出示主题图:班级活动小组按主题图所示分组,参加活动的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1、小组交流

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预设:(1)用加法计算——3+3+3+2。(2)点数的方法——挨个数。(3)点数的方法——先数前三组,再接着点数。

2、引导学生构建计算方法 老师引导:先点数前3组就相当于先算出前3组有多少人,算式可以怎样列?(3×3)然后再接着点数就相当于再增加几人?因此算式又可以怎样列?(3×3+2)强化理解,抓3个要点:

(1)3×3表示什么?学生:3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2)为什么要“+2”?学生:比3组小朋友要多两人。(3)3×3+2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3个3多2。

3、比较两种方法(连加和乘加),哪种更好乘加计算更快、更简便。4.引导形成方法的多样性

还可以乘减——3×4-1。对比分析理解,抓3个要点:

(1)为什么不加要减?为什么要“-1”?(结合图示教师用教具展示)学生:还差一人才能组成4个3。

(2)为什么“×4”?学生:把这些同学看做4组。(3)3×4-1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4个3少1。

5.计算答案,并小结方法

第一个算式3×3+2,先求出3组有多少个,再加上第4组的2个,也就是先算乘,再算加。再看第二个算式,3×4-1,先求4组有多少个,再去掉1个,先算乘,再算减。因此,乘加、乘减的算式,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练习巩固,熟练计算

1、列式并计算

2、第18页课堂活动,摆一摆,说一说

3、第19~20页练习四1~5题 【后记、反思】

4、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课堂练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经历编制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基本能背诵4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进行口算。

3、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编制4的乘法口诀表。

2、熟记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边我们学习了1~3的乘法口诀,同桌互相对口令背诵1~3的乘法口诀。学生对口令背诵1~3的乘法口诀。教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编制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汽车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学生:我从图上看见一辆汽车有4个车轮,一共有9辆汽车。

教师:观察得真仔细,你能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试试看,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我们组是这样填的,1辆汽车有4个车轮,2辆汽车有8个车轮„„9辆汽车就有36个车轮。

教师:你们的意见和他们小组一样吗?那2辆汽车有多少个车轮?该怎样列式解决?用哪句口诀计算出结果? 学生:可以用4×2这个算式,口诀是“二四得八”。教师:那3辆汽车有多少个车轮呢? 学生:3×4=12,口诀是“三四十二”。

教师:那4辆、5辆、6辆、9辆汽车分别有多少个车轮?你又该怎样列式?怎样得到结果? 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后组织汇报。

学生:4辆汽车的车轮算式是4×4=16。教师: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学生:因为表格中已经填写出4辆车的车轮个数是16。教师:真聪明,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我是这样算出结果的,因为3辆汽车有12个车轮,所以4辆就在3辆的基础上加一个4,就得到4辆汽车的车轮个数。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继续交流5辆、6辆„„9辆的汽车的车轮个数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出乘法算式:4×4=16

4×5=20

4×6=24

4×7=28 4×8=32

4×9=36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想好后,把它填写在书上。学生试着编制4的乘法口诀,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我编出的口诀是:四四十**五二十四六二十四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

教师:你们编出的口诀和他的一样吗?(一样)请你再小声读读这些口诀,边读边想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把自己找到的规律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声读口诀后找规律,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汇报。学生1:我发现这些口诀中的第一个因数都是四,第二个因数从四起,一个一个地增加1。学生2:口诀中的积,从十六起,依次增加4。„„

教师:你们真会观察,找到了这么多规律,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学生1:我想多读几遍就记住了。

学生2:想着积从十六开始依次增加4,也能记住。„„ 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记住这些乘法口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口诀。

教师:你记住这些口诀了吗?咱们来试着背一背。不会背的也可以看着口诀读读。

学生试着背口诀,然后组织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2、教学例2 学生独立完成例2,再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2)游戏:唱儿歌《数青蛙》。(3)完成练习五第1,2题。【后记、反思】

5、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2、通过对乘法口诀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3、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2、能编制5的乘法口诀表。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小红花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今天关心我们的知心姐姐给咱们班来了一封信,来,咱们一起看看信的内容吧!哦,原来她想考考你们学了2,3,4的乘法口诀后,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口算出来?(教师从信封里抽出“信”——一组题,放在展示台上,同学们小声口算)教师:“4+4+4”用乘法怎么表示?可以用哪句口诀算出它的结果?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出现课题)

二、自主探索

1、自主编5的乘法口诀

教师:同学们,2008年我国举办了一件体育盛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简述2008奥运盛会的相关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出示1名小朋友举着五环旗。

教师:瞧,旗上画的是什么?数数看有多少个圆环。学生:有5个圆环。

教师:1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可用哪句口诀? 学生:5×1=5,一五得五。

同样逐一出示2面、3面、4面旗帜,学生说乘法算式和口诀。

教师:同学们已学会1个5,2个5,3个5,4个5的乘法口诀,你能根据这样的规律,写出5面、6面、7面、8面、9面旗帜上有多少个圆环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5×5=25„„5×9=45。

教师:根据前面编1~4的乘法口诀,你能否编出5个5,6个5„„9个5是多少的乘法口诀?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汇报。(板书: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九四十五)教师:能说一说“五六三十”你怎样理解吗?它可以算哪些算式?学生:“五六三十”表示6个5是30,它可以算5×6=30,6×5=30。

2、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联系

学生把口诀完整地读一遍,然后把书上的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怎样才能更快地记住这些口诀?你能像找4的乘法口诀的联系那样去发现5的乘法口诀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同时教师强调: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5,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口诀。

三、巩固练习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对又快。(1)背乘法口诀。(2)对口令。

(3)随机出示5的口诀,让学生补充完整。(4)游戏:“找朋友”。(5)文字听算。

①5乘以5得多少? ②2个5是多少?

③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6)口算、听算比赛。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参赛,其他同学当“裁判”,老师说算式,参赛的同学上台把得数写在黑板上,看谁写得快。

四、课堂小结(略)。【后记、反思】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整理与复习”以及练习七第1~7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巩固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乘法。

3、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复习有关用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乘法口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复习乘法的含义

1、出示花朵和苹果图 提出问题并列式:

(1)一共有多少朵花?5×4=20(朵)或4×5=20(朵)(2)一共有多少个苹果?3×6=18(个)或6×3=18(个)。

2、你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3、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组内同学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4、你是用哪两句口诀计算的?汇报:四五二十,三六十八

二、合作研究——整理1~5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了1~5的乘法口诀了,谁会背?会背的同学一起来背诵1~5的乘法口诀。边听学生背,边板贴出示口诀表。

2、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它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组内同学交流意见。汇报:

学生1:竖着看,第一列都是一几得几,口诀中的第一个数都是1,第二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第二列都是二几得几,口诀中的第一个数都是2,第二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句口诀的积相差2„„

学生2:横着看第一行是一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二的乘法口诀,第三行是三的乘法口诀,分别是一三、二三、三三;几的乘法口诀它们的积就增加几。

学生3:斜着看,第一行的口诀的两个因数都是相同的,分别是一一,二二,三三,四

四,五五。

学生没有回答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

3、同学们发现了口诀表这么多的规律,真了不起!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的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学生竖着、横着、斜着读口诀表)

4、用1~5的乘法算式卡片摆出一个排列有规律的表。四人小组交流摆出的规律。

5、乘法口诀同学们都背得那么熟练了,那能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吗?随机抽几句口诀,请学生说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记住了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对地计算乘法算式,真不错。接下来我们就来比比看哪些同学的口诀记得最熟悉,计算的速度最快,请你们在2分内又快又对地完成教科书第30页第1题。

同桌交换书本,集体校对答案。表扬前五名又快又对的同学。

三、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1、第29页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31页6题。可以有两种思考方法:

(1)6×5=30(个)27<30,所以不够分到6个。

(2)5×()<27,()里最大能填5,所以不够分到6个。

3、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能说说身边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吗?学生列举身边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解决练习七剩余题目。【后记、反思】

第二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是对角和直角、钝角、锐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到逐步抽象出所学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为今后继续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以下两个教学内容:

1、角的初步认识。

2、直角的初步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钟称,会辨认角。

(2)认识直角、多姿多彩和钝角,利用三角尺判断直角,会使用三角尺画直角。(3)会画多姿多彩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角和直角的认识,会辨认钝角和锐角。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并利用三角尺画直角。会懂得画多姿多彩和钝角。

3、关键。

(1)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上的角。(2)多采取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教学内容,第34页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

2、认识直角,并会用三角板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关键】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知道角有大小。

3、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活动角、三角旗、折扇、剪刀、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学具:三角板、白纸两张、硬纸条两根、图钉或针线。【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浩浩小朋友是个小收藏家,他喜欢把自己用过的或漂亮的东西当成宝贝一样,收藏在自己的这个小宝盒里。你们想不想知道浩浩究竟藏了哪些宝贝?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折扇、足球、红领巾、玩具熊、三角板、杯子、易拉罐、三角旗、数学书、闹钟、光盘等生活实物。(将有角的放在右边,没角的放在左边)教师:浩浩的宝贝还真不少,他还把宝贝分成了两类,你们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分的吗? 学生:根据有没有角分的。(有角的在右边,没角的在左边)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请你想一想,说一说,你看到过哪些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实践探究

(一)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1、认识角

出示刚才分类后的实物图:折扇、红领巾、三角板、三角旗、数学书、闹钟。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实物图,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哪里是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一个角,握住这个角,向手掌心里刺一刺,有什么感觉?注意,不能用力过猛。(扎手、痒、疼)说明这个角是怎样的?(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这个角的两边,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用纸折角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角,你会用纸折一个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你喜欢的一张纸,折折看。折好后说说你是怎么折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活动折角)学生:两条折痕很直、很光滑。教师:谁能给我们摸到的平平的、直直的折痕起个名字?(边)学生:折出的这个尖扎人有些疼和痒。

教师:谁能给这个尖尖的很刺人的点起个名字?(顶点)教师:看着你折的角,谁能告诉大家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教师选出钝角、直角、锐角形状的角各1个贴在黑板上,并有意识地将角放置于不同的位置备用。)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如下:

3、做活动角

教师: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两根硬纸条,你能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吗?学生小组活动做活动角,做好后组间交流是怎样做成这个活动角的。

教师:角有大小吗?(有)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魔术游戏——变大小。每个小朋友拿好自己做的活动角,听口令,变角的大小。边变边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学生: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师:用活动角摆出两个角,一个是边比较长,一个是边比较短,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不统一,有的认为边长的角大,有的认为边短的角大,有的认为一样

大。)教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那谁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比一比,究竟谁大?(将两个角重合)结果发现它们一样大。这说明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这是同学们刚才折的3个形状不同的角,谁能来说说这3个角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概括角及各部分名称

教师:观察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的角、自己折的角、做的角,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画出来吗?试试看。(板书: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边说边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

小结:通过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操作,初步认识了角,并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几道题,看谁回答得好。

5、练习

出示: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二)初步认识直角

1、观察数学书的封面看看它上面有几个角。你认识这些角吗?它叫什么名字?

2、联系生活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上面有直角,并指出来。(小组互说)学生:黑板面、五星红旗、桌子面、墙面、笔盒面上都有直角。教师:找一找,我们的三角板上有直角吗? 教师:老师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下来,你能找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板书:教师:老师在直角处画“┐”符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3、折直角

教师:拿出一张你喜欢的纸,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小组活动后汇报。

三、巩固深化

教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角,那么你们都知道了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试解决下面的问题?(1)用3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角?(小组活动、汇报交流)(2)数一数,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同桌互指、汇报交流)(3)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直角?(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己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在你的家找一找角,指给你的爸爸妈妈看。还可以留心我们身边的事物,如装修时可以巧妙地利用角,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地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问题,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你就会越变越能干。【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够借助方格纸画出锐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经历锐角、钝角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辨认锐角、钝角及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片的信封(每组一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 学生:想。

(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教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长方形。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 学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直角)

二、自主探索,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师:你们猜猜看,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1:3个。学生2:4个。

学生3:5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如图

1、图

2、图

3、图4,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用逐一展示学生剪的各种情况。

图1

图2

图3

图4 教师:这样看来,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真的会出现还剩3个角、4个角和5个角。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些角还都是直角吗?如果不是,它与直角有什么不同?请小朋友拿出刚才剪的图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好吗?

学生:我发现这些图形中有的角还是直角,有的角不是直角了。

教师:你们能把不是直角的这些角分分类吗?你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吗?

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请一学生上讲台,边说边在计算机上拖动对应的角将它们归类。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这种分类方法吗? 学生:同意。

教师:你们知道像这种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1:小角。学生2:尖角。学生3:锐角。„„

教师:在数学上把像这种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锐角)教师:你们知道像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1:大角。„„

教师:在数学上把像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

三、尝试画锐角和钝角

教师:像这样的锐角和钝角你会画吗?你能用画直角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锐角和钝角吗?

学生思考,尝试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完成后,展示、交流、汇报画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四、课堂活动

1.在图形中找角、创造角

教师:角的用处可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找一找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角,都有哪些角?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1:五角星和三角形上都有钝角和锐角。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而月亮形和圆形上没有角。

学生2:我认为月亮形有两个锐角。学生3:我认为月亮形没有角。

教师:有同学说月亮形有两个锐角,有同学说月亮形没有角,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 学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月亮形是弯的,所以它没有角。教师:你真棒!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三角板上有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两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的角?试一试,并交流。

(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各种锐角、钝角和直角,并在讲台上展示。)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圆形上没有角,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圆形上创造出一个角?

学生进行创作,然后交流。学生在圆形上通过画、剪、折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角。

2、变角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活动角的教具,操作演示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变化,之后让学生用学具自己操作,在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体验角的大小变化的本质特征:角两边分开的大小。

五、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锐角和钝角,让我们课后去寻找吧!【后记、反思】

三 表内乘法

(二)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掌握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材在每一部分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许多现实情境。教学时,教师要记性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捕捉有用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师在编制6~9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师生共同编制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记性学生找到口诀之间的规律来记忆。教学时,老师要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1、6~9乘法口诀的编制。

2、运用6~9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表内乘法。

3、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6~9的乘法口诀。(2)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3)能正确地运用简洁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类推迁移的方法主动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6~9的简洁口诀的编制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6~9的简洁口诀。

2、难点。

(1)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2)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让学生经历编制简洁口诀的过程,感受口诀的来源。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和来源。

(3)在引导学生记忆口诀时,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设计 1、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熟记6、7的乘法口诀。

2、能用6、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主动去构建新知。【教学准备】

教学用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情境图。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红红:我买4本,要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帮助红红吗?学生:4本台历24元。教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1:因为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3本台历就是18元,所以4本台历24元。

学生2:我想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那么4本台历就应该是24元。学生3: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四六二十四,4本台历24元。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助红红解决了问题。那么哪一种方法算得既对又快呢? 学生:用口诀。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7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6×1=6一六得六6×6=36六六三十六6×2=12二六十二6×7=42六七四十二6×3=18三六十八6×8=48六八四十八6×4=24四六二十四6×9=54六九五十四6×5=30五六三十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台历。1个星期有几天?(7天)5个星期有多少天?6个星期呢„„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学生:我想7个7是49,那么8个7就是56,所以七八五十六。

3、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真棒,你们自己编出了6,7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1:6的口诀,六不变,另一个数是从一开始一直到九,得数一个比一个多6。学生2:7的口诀,七不变,另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数从七开始一个比一个大7。学生3:老师,我认为一六得六到五六三十,一七得七到六七四十二都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已经记熟了。„„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愿意用什么方法记就用什么方法记。老师给大家计时2分,看谁记得又对又快。

抽2名学生试背。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记得这么快? 教师:你认为最难记的是哪一句? 教师:如果“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我忘了,怎么办? 学生1:我就想“七七四十九”加7。学生2:我还可以用“七九六十三”减7。教师:一句口诀可以根据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诀得出,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认为不好记的,或还没记熟的口诀再记一记。

4、背口诀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背给大家听? 教师: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背一遍? 教师:哪一组愿意和我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教师:谁愿意和别的组对口令?你们当小老师。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6,7的乘法口诀。

三、深化理解

1、摆小棒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2、应用

教师:(课件出示)一笼小包有6个,王婆婆买了8笼,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8=8×6= 教师:(课件出示)一只七星瓢虫有7个星,9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星?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9=9×7= 教师:怎样算?用哪句口诀?请同学们把它写在书上(第38页)。学生做完后,让他们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运用拓展

1、看口诀,写算式

帮小熊过桥,看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就能通过此桥。(课件出示)

2、把积填在花瓣上

3、抢答

教师:这是什么?(出示七星瓢虫)为什么叫它七星瓢虫?现在它身上的7个点变成了7颗星,谁抢答题答得又对又快,就能得到一颗星。

()×6=36

8×()=56

9×()=63

6×()=48()×9=54

()×7=42

6×7+()=6×8

7×8=7×9-()

4、把因数填在蝴蝶的翅膀上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吗? 【后记、反思】

2、8,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8,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能力。

2.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最喜欢片中的哪些动物呢?

学生:红鲤鱼、乌龟、螃蟹„„教师:你们知道1只螃蟹有几条腿吗?(出示1只螃蟹图)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8条。教师:(让学生看书中情境图)现在小明和小红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可他们只统计到4只螃蟹就遇到困难,你们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帮他们吗?下面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看谁最快?

教师:5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40条。

教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4只螃蟹有32条腿,5只比4只多1只,就多8条腿,32+8=40(条)。学生2:因为是5只螃蟹就是求5个8是多少?我用了“五八四十”这句口诀。教师:这句口诀可以写出几个算式? 学生: 5×8或8×5两个算式。教师:6只、7只呢?(同上)

教师:谁知道8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64条。

教师:这里是求几个几?怎样给它编一句口诀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8,9的乘法口诀。(板书:8,9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看情境图写算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知道了8只螃蟹一共有64条腿,你们能根据它写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8×8=64。(板书)

教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学生:72条。教师:是求的几个几呢?

学生:求的是9个8是多少。教师:怎样列式呢?

学生:8×9=72或9×8=72。(板书)(2)看算式编口诀。

教师:你们能编出乘法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讨论。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板书)(3)总结并记口诀。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

学生2:下一句口诀的积比上一句口诀的积多1个8。教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个8是64,第二句“八九七十二”表示9个8是72。教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1个8就是9个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

教师:齐读口诀。师生用拍手、对口令等形式练习记口诀。(4)学习9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会编9的乘法口诀吗?请联系生活试一试。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再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学生1:1支钢笔9元钱,9支钢笔就是9×9=81(元),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学生2:前面我们学习8×9=72,再加1个9就是81,所以9×9=81,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板书)„„

(5)找规律,记口诀。教师:(出示1~90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1:相邻两个数相差9。

学生2: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

学生3: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都等于9。

学生4:从上往下看,积的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学生5:有的积的个位和十位正好换了一下数字。师生互动,做手指游戏。

教师:告诉你们一种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先观察老师的手指变化,再跟着一起学。(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这两道题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同桌议一议)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只要是一位数与9相乘,就可以通过“几九多少”的口诀进行计算。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男女同学对口令记口诀

2、开火车口算乘法9乘1,2,3„„9

3、游戏:找朋友。老师请4个小朋友分别拿着数字卡片:32、81、64、72站在讲台前面,下面小朋友手中拿着算式卡片,如果发现算式的得数与讲台前面的数相等,就站在一块,看谁先找到自己的朋友。4×8

8×8

9×9

8×9

8×4

9×8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后记、反思】

3、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整理全部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并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熟练地利用口诀计算。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计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一真在学习乘法知识。今天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有系统的理一理。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复习乘法口诀。

(1)让学生将课本第48页的乘法口诀表填完整。(2)在乘法口诀表中找规律。

师:同学们都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乘法口诀表。这么多的口诀我们该怎样记呢?看来需要找找规律,才好记下来。同学们,你们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一会儿我们全班反馈。

(3)同桌之间交流发现。(4)全班反馈。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我发现横着看每行口诀的最后一句,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

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每句口诀的两个因数是一样的。这些口诀每句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如:“六六三十六”,6×6=36。

生:除了这位同学说的以外,其它的口诀都能计算出两道乘法算式。如:“三四十二”,3×4=12、4×3=12。

生:我数了数,发现口诀共有45句。„„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予以鼓励)(5)引导学生读背口诀。

2、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第46页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一个哑铃3元,一个皮球9元,一根跳绳5元,一副乒乓球拍7元。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呢? 生:8个皮球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2)生独立解决第(1)小题。(3)全班反馈。

师:大家都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8个皮球72元。因为每个皮球9元,有8个皮球,就是8个9,所以列成算式是9×8=72(元)。

(4)解决第(2)小题。

①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在小组内提数学问题。②将各组的问题集中起来,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③教师可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复习了乘法的相关知识,发现了乘法表中隐藏着的规律,并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谁能来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后记、反思】

四 测量长度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使学生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建立1cm、1dm、1m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1cm、1dm、1m的实际长度,会根据测量的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教材选取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性。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呈现的形式生动有趣,主题图情境富有情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2、用米作业单位量长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体验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引导学生体会cm、dm、m的含义,建立1cm、1d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dm、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到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认识cm、dm、m的长度单位。

2、难点。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测量物体时会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3、关键。

(1)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学习需要突出观察和操作重点,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cm、dm、m的含义,掌握测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操作、体验学习的愉悦,把观察操作与思考探索相结合。

(3)重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设计

1、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直尺、喝饮料用的吸管。【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让学生说说用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手指的宽约是1 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饮料用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4)黑板宽约3 cm。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

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厘米,知道分米单位,会厘米与分米的换算。【教具、学具准备】直尺、图钉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 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教师:把你指出的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厘米,并介绍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我们的手指尖到手掌心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

教师:1分米=10厘米,那么2分米是多少厘米?3分米呢?4分米呢? 学生: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4分米=40厘米„„

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

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 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课桌面的长课桌面的宽板凳面的长板凳面的宽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教科书第60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

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 学生:我们小组里我的手臂最长。

教师: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发现了同学们手臂的长短都不一样。

学生2:我发现小明的手臂要比我的手臂长××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个子高的同学手臂通常要长一些,个子不高的同学手臂要短一些。„„ 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

【后记、反思】

2、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三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和米的字母表示法。

2、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

3、学会用卷尺量比较长的距离或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

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2、教学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2,练习十三4~10题。【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

2、用学生尺、卷尺、米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教师: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小组3:我们这组用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得教室长„„宽„„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速度比用卷尺量要慢得多。„„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宽„„

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

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 学生1: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一条横线,起跳时脚尖紧贴横线,起跳落地后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

学生2:还可以把米尺的0刻度对齐起跳线,摆放在地面上,同学跳完后,用另一米尺紧贴同学的脚后跟看刻度。

学生3:还可以把卷尺拉直放在地上,在0刻度线的地方起跳,跳完后直接就可以在卷尺上读出脚跟所在的刻度。„„

下面,就请两人一组,测量自己5次立定跳远的距离,并在数学书第65页上作好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

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四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

三、独立练习

教学练习十三第4~8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懂图题后,请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练习十三第9题

教师: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周的长,可以用哪些办法?学生:„„教师:请大家课后自己选一棵大树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练习十三第10题

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后记、反思】

第五单元 表内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1~9的简洁口诀口算表内简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除尘的初步认识。

2、用简洁口诀求商。

3、学会解答等分除与包含除等相关的除法问题。

4、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理解“倍”的含义。

5、学会解答有倍数关系的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操作活动中,体会平均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初步体会除尘与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口算表内乘法。(3)引导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或通过操作等活动,理解“倍”的含义。

(4)引导学生能结合现实生活或问题情境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2、难点。

学会解答有关位数关系的问题。

3、关键。

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通过图解分析数量关系,并同乘法、除法的含义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

1、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3页例

1、例

2、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分物体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习近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葡萄、盘子、盒子。学具:五角星、小棒、扑克牌。【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说一说你分过哪些东西,是怎样分的?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

教师:把8个五角星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是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几种不同的分法,并讨论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2.探究按每份相同的个数平均分的方法(1)分葡萄。

(创设情境,出示例2)爸爸生日那天,妈妈买回18串葡萄,叫小华放在几个盘子里。妈妈说:“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爸爸说:“小华,如果每盘放2串,可以放几盘呢?”

教师:小朋友,你愿意解决哪个问题呢?先猜一猜可以装几盘,再用学具代替葡萄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教师:这些葡萄还可以怎样平均分,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以小组为单位把分法记录在记录单上。分18串葡萄每盘放几串放几盘把学生的记录单按每盘放的串数多少整理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你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盘放的串数越多,分的盘数越少。每盘放的串数和放的盘数相乘得18等。(学生能发现多少算多少,教师不作要求。)

3.探究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1)玩扑克牌。

教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都是把每一份分成了相同的数,也就是平均分。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分东西时不知道每份要分多少个,只有分完了我们才知道结果,比如玩扑克牌。你们玩过扑克牌吗?摸牌的时候是怎么摸的?

学生:一人摸一张,摸完一圈再继续。

教师:每一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叠扑克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玩扑克牌,每人可以摸到几张呢?

(准备的扑克牌够每人摸4张)小组合作摸桌上的一叠牌。教师:你摸了几张牌,猜想一下你的同伴摸了几张,为什么? 教师:摸扑克牌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每组再增加一些扑克牌。

教师:现在要想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给一组的同学,你有更快的方法吗? 小组内先讨论,再摸牌。各小组汇报摸牌的方法。可能的方法有:

学生1:每人每次拿2张。学生2:每人每次拿3张。

学生3:每人每次拿的肯定比4张多。

学生4:先每人一次摸5张,再看剩下的张数,决定每人再摸几张。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法:为了保证结果是平均分,每人每次拿的扑克牌要一样多。(2)分铅笔。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各种分法。并请每次向每个盒子里装4支铅笔的同学介绍他的思考过程。

三、课堂游戏

做第73页课堂活动第3题。

(1)介绍游戏规则:小组活动。轮流一人抓一次豆子,再把这些豆子平均分。能平均分成2堆就加2分,能平均分成几堆就加几分,再累计分数。其余同学如果能补充说出不同的平均分法,就给这位同学加1分。活动结束,每小组评出一名冠军。

(2)教师示范抓一些豆子,请学生平均分豆子,并计分。交代游戏规则。(3)小组活动。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最好玩的或你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还想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的知识吗? 【教学反思】

2、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例

1、例2及第78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学具: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看着除法算式学着用3句话把分的过程说清楚,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星级,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星级;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星级。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

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78页例

3、例

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学具:圆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3、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快到元旦节了,幼儿园正准备开联欢会。张老师买回一筐苹果,一共有24个。

二、小组合作,探索求商的方法

1、提出问题

(1)出示:筐里有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筐里有苹果24个,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教师:要算一共可以装多少盘,怎样列式? 学生:24÷6。教师:24除以6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4人小组商量,也可以用小棒代替苹果分一分。学生汇报。

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盘放6个,2盘放12个„„把所有的苹果放完后,正好放了4盘,所以24÷6=4。

学生2:我们想6乘几等于24呢,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教师板书:24÷6=4(盘)想:四六二十四)教师:你怎么一下就想到了四六二十四呢?

学生2:我开始想到四五二十,比二十四小,就再想大些,四六二十四。学生4:我先想四七二十八,比二十四大,就想小些,四六二十四。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不错,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学生:我们喜欢想口诀的方法。

教师:用乘法口诀求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2)“现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里放几个?”教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24÷4= 教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计算吗?自己说一说24÷4怎样算。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24÷4这样算,我想4乘几等于24呢,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6。(教师板书:24÷4=6(个)想:四六二十四)

三、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学生: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里都有24,4,6这3个数。学生:我们发现可以根据4×6=24,算24÷6=4,24÷4=6。

学生:我们组觉得乘除法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学生:4×6,24÷6,24÷4,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

教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观察得真仔细!你能说出几组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吗?同桌说后,请几个同学说。

当学生说出3个算式后,教师问可以用哪句口诀来计算。

四、课堂活动

1、第1题:分鲜花

教师:小朋友今天的表现非常突出,老师特地给大家送来一些礼物(出示花瓶图)。教师:你能根据这些礼物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教师: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3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同桌交流完后,请1人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教师: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哪句口诀来算? 学生:三四十二。

2、第2题:开锁

老师把题目的钥匙贴在黑板上,把锁制成卡片发给部分学生。

教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有5把钥匙,哪把钥匙上的口诀能打开你手中的锁,你就把手中的锁贴在哪把钥匙的旁边。比一比,看谁贴得又对又快。

教师:真能干,我们的书上还有很多把锁,你能顺利打开吗?请试一试。(学生完成第84页第2题)

3、看卡片说得数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六、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增长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习十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教师: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

教师:今天,小猫的儿童用品商店开始营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书上的主题图)

教师:小猫的商店里东西可多啦,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是几元一个?

二、提出问题,探索求商的方法

1、小灰兔买胶水(出示)

小灰兔来到商店,它拿着18元钱。小灰兔:我有18元钱,想买几瓶胶水,小朋友,请帮我算一算,可以买几瓶胶水?

(板书:18元可以买()瓶胶水)

学生:我会算,18元可以买6瓶胶水,因为每瓶胶水3元钱,18÷3=6(瓶)。(板书算式:18÷3=6(瓶))

教师:18除以3得6,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后,请2人说是怎样算的。

(板书:三

(六)十八,商是6)

教师:计算18除以3得几,我们只要想3的口诀就可以了。(出示)小灰兔:“小朋友,谢谢你们!”

2、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教师:你们能根据这些商品的价格,提出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吗?

老师提要求:下面,我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4个人轮流提问,其余的同学列式解答,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1)分组提问解答。(老师巡视指导)(2)分组汇报。

当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提问时,其余小组的学生要准备好作业本和笔列式计算。老师可以在视频展示台上把学生提的问题写出来,当学生列式后,重点问学生是怎样算的。如果学生提出了“谁的价格是谁的几倍”这样的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说: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或者我们再过两节课来解决。

教师小结:小朋友不仅问题提得好,而且计算得又对又快,真能干!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的时候,只要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就行了。

3、学生独立完成例2后面的两个小题

三、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集体算、单独算、开火车算。(2)练习十六第3题。

当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让同桌在练习本上互相出题给对方做。(3)练习十六第4题。

做之前同桌先说说发现了什么,再独立完成。(4)练习十六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5)练习十六第6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例

3、课堂活动,练习十七第1题至第7题。【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

2、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挂图。学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棒来分一分。(每个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再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8÷4=2 学生2: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4根。8÷2=4 学生3:8根小棒,每2根1份,分成4份。8÷2=4 学生4:8根小棒,每4根1份,分成2份。8÷4=2 教师:通过分小棒我们写出了除法算式,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除法算式的商呢? 学生:用乘法口诀。

教师:对!用乘法口诀可以又对又快地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一群小朋友去餐厅吃饭)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班的小朋友就餐,其中一个班是48人,每桌坐8人,另一个班是45人,坐5桌。

教师:现在,要求能坐几桌,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48÷8=45÷5=板书:48÷8=□45÷5=□

教师:你能很快算出48÷8的商是多少吗?怎样算呢? 学生:用乘法口诀来算。

教师:用哪句口诀可以算出结果? 学生:想“六八四十八”,所以48÷8=6。板书:48÷8=6(桌)

教师:45÷5的商怎样算?

学生:也用乘法口诀算,五九四十五,所以45÷5=9(人)。板书:45÷5=9(人)

教师:你能结合上面的计算说一说,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课堂活动展示主题图。

小猴和小熊在数自己的小棒,小猴说我有63根小棒,小熊说我有63根小棒。教师:看图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小故事吗? 学生1:小猴有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学生2:小熊有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教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算式。学生活动后交流。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1: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学生2:用“七九六十三”可以算出结果。教师:对比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都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

学生2:小熊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算算每份几根。学生3:小猴是将63根小棒,每份9根,算算可以平均分几份。

三、巩固练习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1、完成练习十七第6题

出示:24个小朋友乘车去春游的图。

教师:你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帮他们,该怎样租车?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都坐小轿车,4人一辆,24÷4=6,需要6辆。学生2:都坐面包车,8人一辆,24÷8„„ 教师:你是怎样求商的?

2、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教师:小朋友们的方法都不错,让我们和这些小朋友一起去春游。(出示)春游的小朋友看见公路边一匹小马在拉车。(练习十七第1题)

教师:你能帮助小马很快拉完车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说说用的口诀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第7题(出示)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练习十七第2题)教师:小马儿遇到了什么难题?帮帮它吧。

教师: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助,可是小马儿还有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它解决。(出示)

小马儿说:我有56个大鸡蛋,准备一个星期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个呢?(练习十七第7题)

学生:一个星期有7天,56÷7=8(个)。

4、完成练习十七第9题

(出示)树林里的两只小刺猬想请春游的小朋友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十七第9题)教师:小刺猬想请你们算什么呢?

学生1:小刺猬有36个梨,6次背完,平均每次背几个? 学生2:另一只刺猬想把36个梨每次背9个,平均背几次? 教师:该怎样帮助小刺猬?用哪句口诀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练习十七第3,4题

四、反思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中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

五、独立练习

练习十七第5题。【教学反思】

4、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学生2:3倍。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3)()÷()=()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请看屏幕:(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教学反思】

5、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99~100页例

1、例

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解决问题的体验。

2、加深对乘法含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二(1)班的小朋友要去郊外的“小苗苗”农场参观,在这以前,他们了解到农场的养鸡场有9个鸡舍,每个鸡舍里有8只鸡。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教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鸡,就是求什么? 学生:实际上就是求9个8是多少。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8×9=72(只)。

教师:计算8乘9,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学生:八九七十二。教师:怎样写答语呢?

教师:能说一说刚才你在解决问题中是怎样思考的吗?

2、教学例2 教师:现在二(1)班的小朋友要出发参观了,一辆小客车可以坐9人,大客车坐的人数是小客车的5倍。提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那么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那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9×5=45(人)。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计算?

学生:因为求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就是求小客车的5倍是多少,也就是求5个9是多少。所以9×5,应用乘法口诀五九四十五来计算。

三、课堂活动

1、画一画

(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同学们很会解决问题,现在就请你们算一算、画一画。翻开数学书100页,完成47

课堂活动第1题。先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第二排画了几个圆圈? 学生:10个。

教师:为什么是10个?

学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把第一排的5个圆圈看成一份,第二排就应该有这样的两份。

教师:怎么列式呢? 学生:5×2=10。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也就是5个圆圈的2倍,5的2倍就是2个5,所以用5×2,再应用口诀二五一十,所以用5×2=10。

2、摆一摆

(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摆一摆,要求:第一行摆▲,第二行摆●,要求●的个数是▲的3倍。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了几个●?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抽一组学生上台展示并比较几种不同摆法之间的共同点。

四、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教师:我们二(1)班同学到了农场后要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是8人。那我们二(1)班究竟有多少人呢?

学生:40人。因为每组8人,5个组就有5个8人,用8×5,五八四十。

2、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教师:李老师和第一组的小朋友们来到果园摘桃子,每个人都摘了4个桃子,同学们,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一共摘了多少个?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1:一共是多少人呢?

学生2:一共有9个人,因为每组8个学生,而第一组还有一名李老师,所以一共有9个人。

教师: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9×4=36,每人摘4个,9个人就有9个4,应用口诀四九三十六可知有36个。教师:同学们很会分析情况,也很有自己的方法,很了不起!

3、完成练习十九第3~4题

教师结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4、深化巩固,拓展提高

完成练习十九思考题。教师抽一组同学(7人)上台站成一排:你们能说一说小明的位置吗?

学生1:小明在正中间。学生2:从左往右数是第四。学生3:从右往左数也是第四。

教师:那这一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学生:一共有7人。

教师:4+4等于8,可为什么是7人呢?大家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因为从左往右数小明在第四位,已经把小明算了一次了,而从右

往左数小明在第四位又把小明算了一次,小明只应该算一次,却算了两次,多算了一次,所以4+4还要减1。(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教师出示书上的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103页例

3、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促进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能够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教师:前面我学习了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教师:小朋友,你们喂过小动物吗?„„ 教师:我们李大爷也养了24只兔子。(出示例3)

(1)把这些兔子装在6个笼子里,平均每个笼子装几只兔子? 教师: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就是每个笼子里的兔子只数相同。教师:那这个题该怎么列式? 学生:24÷6=4(只)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6乘几等于24呢?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2)如果每个笼子只装3只兔子,需要几个笼子? 教师:现在怎么分?

学生:把每个笼子的3只看成1份,看24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列式就是24÷3。教师:商为几?为什么?

学生:我想3乘几等于24呢?因为三八二十四,所以商是8。教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2、教学例4 教师:水果店运来了45箱苹果,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水果店运来多少箱梨?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也就是把梨的箱数看成1份,苹果的箱数就是5份,把45箱来平均分成5份。

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45÷5=9(箱)。我想5乘几等于45呢?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9。教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小结:请想一想,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增强理解

1、完成第103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18÷6=3(个)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6乘几等于18呢?因为三六十八,所以商3。教师:每6个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18÷6=3(份)

教师:大家看一看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这两个算式一样的。说明了18÷6=3既可以表示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每6个为一份,18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

2、完成第103页课堂活动第2题(1)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摆法。

(2)说一说这两个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集体交流。【教学反思】

6、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第52—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通过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操作能力,进一步积累测量物体、线段长度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学构想: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怎样可以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师:文具盒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像这样10厘米的长度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师: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还可以这样说:这个文具盒长大约2分米,宽大约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问:1分米有多长?直尺上就有答案。从哪到哪是1分米?(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2)你会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白纸上。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3)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粉笔长……)

3、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1)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数。(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4、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3题

先用身体尺估一估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毫米)

2、关于1毫米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体验1毫米。

提问: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同桌互相比划,用5角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量小蚂蚁的身长)

三、小结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屋,里面有很多难题等着我们去挑战,有没有信心?

四、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哪两条边长度相等?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六、课堂作业

基础练习:

1、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 )、( )、( )、( ),用字母表示分别是( )、( )、( )、( )。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是( )。

2、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 )厘米=1分米 ( )厘米=1米 ( )分米=1米

综合练习:

1、在( )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张电话卡厚1( ) 一根黄瓜长2( )

一支粉笔长8( ) 一本数学书厚8( )

一张课桌高7( ) 一幢大楼高20( )

教室门高2( ) 一支铅笔长约2( )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长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700厘米=( )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X”。

( ) ( ) ( ) ( )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跟它们有关的知识吧!

二、探究新知

1.数数。

(1)接着数。(出示丽丽和明明拨珠数数的情景)

丽丽:我们已经学会数万以内的数,大家一起来数数。

明明:好吧!我拨珠,大家数。

学生:10个一是十,一十、二十、三

十、„„10个十是一百,一百、二百、„„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两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丽丽:一万一万地数,同学们能接着数下去吗?数给同桌的伙伴听一听。(一人数,一人听)

教师:谁来数给大家听听?

学生:十万、二十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课件出示拨珠过程和计数单位名称)

(2)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师:同学们很会数数,请自学书 的数位是“万位”等。

学生2:数位有哪些呢?学生3: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等。

2.数位顺序表。

(1)排序。教师:说得很对,认识了这么多计数单位和数位,请你把它们排个顺序?(学生排顺序)

学生1:我是按照从小到大先排计数单位个、十„„再从低到高排数位个位、十位、„„

学生2:我是把计数单位和数位对起来同时排的„„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想法都不错,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并制作成了一个表,(出示表格)它叫数位顺序表。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从中发现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数位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而且还分了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是万级„„

教师:对,从右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我们要熟悉数位的分级,为以后读数和写数作好准备。

学生1:计数单位个和十的进率是10,十和百的进率是10。

学生2:千和万的进率也是10,万和十万的进率是10„„千万和亿的进率还是10。

学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教师:总结得很好,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点评: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看、说、听等数学活动中来,采

用“合作讨论”式的? 让同学们学会数位顺寻的排列]

举例: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学生:买菜计算钱数时。„„

2、万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 170000 m2,截至 1998年底馆内藏书 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自主探究

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教师:同学们很能干,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了这么多新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读数、写数又有很大帮助。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读大数。

4.教学例1。

大屏幕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建筑群非常宏大,现在我们来看看馆内的阅览室(出示书

学生: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不同的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教师:你能举一反三,真棒。

学生:③个级上全是0,这些0都不读。

5.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教师:按照这些方法读出下面各数。(出示例2)******000。自己先读一读,同桌的再互相议一议,这些数的0哪些要读,哪些不读?全班交流。

学生:①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②其他数位有一个 0或连续几个 0,都只读一个“ 0”。

6.谁来说说含两级的数怎样读?请用刚才学的读数方法来读下面的数。

把下面各数读给同桌听:50002、1374689、120900085。

三、巩固练习

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下面我们按照方法,继续进行读数练习。

1.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多位数,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

2.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两个多位数大小的过程中,利用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各级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播报新闻情景)新闻: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教师: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同学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听了刚才的报道,你还记得参加这两项活动的少先队员各有多少人吗?

学生1:数太大,记不清了。

学生2:如果能把这些数写下来就好了。

教师:好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位数的写法。

[点评: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数的写法。(教学例3)

(1)初步感知写法。

① 尝试写数。出示: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二千零九十万三千、七亿。

教师:请你对照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出上面三个数?写好后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学生写数,教师指导)

②交流写法。

教师:谁愿意选一个数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写法。

学生1:我在写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时候,是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先在十万位上写“4”„„

学生2:我是先看这个数万级上是多少,就在万级上写下来,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万级上是四十三,就写“43”„„

学生3:我同意,用这种办法写数,速度快,不容易错,我写二千零九十万三千的时候就直接在万级上写“2090”,个级上写3000。

教师:七亿是怎么写的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当然可以,七亿的亿级上是七,就在亿位上写7,其余各位都写0。

(2)进一步探索写法。

(出示:一万零二百、八十万三千零九、五千万零四)

教师:如果不看数位顺序表,你能写出上面的多位数吗?有什么好办法?试试看。

(学生独立写数,全班交流)

学生1:我写数的时候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线,然后再写数,写出的数是10200,803009,50000004。

学生2:用不着,只需要先想想数位顺序表就行了。

学生3:我和你们不一样? 比如:五千万零四。

教师:提得好,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每一级都有四个数位,直到写足为止,万级上是五千,就写“5000”,个级上是零四,就写“0004”。

教师:这个办法怎么样?你接受吗?

学生:接受,谢谢。

(3)小结写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认为怎样写多位数?

学生1:从高位写起。

学生2: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写个级的数。

学生3:还有,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学生4:注意,写完后还可以画出分级线检查检查。

(4)练习:书 以 445544大。

学生2: 16499和 16504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4比6小,所以16499小。

(2)小结比较方法。

教师: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 情,地理环境。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0000 km2;我国人口众多,2001年人口总数约是1300000000。

教师:在本子上写出这两个数。

二、自主学习、探究

1.教学例1。

教师:你们觉得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数很长,且0特别多,既容易写错,也不方便。

教师:有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9600000 km2=960万 km21300000000=13 亿

教师: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约72450000吨。这个数怎样写简便?

学生2:72450000=7245万。教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讨论。

学生:相同:等号两边的数的大小完全相同。不同: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这种方法既方便,又不易错。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的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是15000000 ℃。(2)人的脑细胞约有

14000000000个,用“亿”作单位表示是多少个亿?你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7500000000= 48900000=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3.想一想

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分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亿位后面的“0”,并写上“万”或“亿”字。

学生2:用“万”、“亿”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那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学生1:我家买房子用了13万元。

学生2:重庆市绿化委员会2002年的资料表明,全市开展义务植树20年来,累计约23700万人次参加,植树约114000万株,初步形成绿树环抱、鲜花映衬的生态景观。

2.练习二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 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 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 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 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7、数字编码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11年入学的 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

二、了解计算器多媒体

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6897+5329+91267830+6780-136007328-1680-2099

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

(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其他。

学生:计算器。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

学生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学生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

学生:(略)

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好吗?

三、认识计算器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计算器

“认一认”的计算器示意图,学生边说,教师边显示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号,还有等号。

教师:+、-、×、÷号这四个键,叫做四则运算键。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屏幕。

教师:这个屏幕是计算器的显示屏。

学生1:老师,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小数点。

学生2: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0~9这十个数字。

教师:这些键,叫数字键。

学生3:我们的计算器都有“开关”。

教师:请你上台给大家示范。

(学生上台示范)

教师:写有“ ON/C”的键是开机键,写有“ OFF”的键是关机键。

教师:你们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以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4:把屏幕上的数变为“0”。

教师:开机键除了可以开机以外,还可以取消屏幕上的数,我们来试一试,请在计算器上输入“ 280”,再按开机键,“ 280”就变为多少了?(0)

教师:计算器上有一个键标有“ C·CE”,谁知道这个键是什么键?

教师:“C·CE”这个键是清除数据键。我们在输入数据的时候,如果数据输错了,就可以用这个键清除输入错误的数字,如果我们是要输入 563,你就可以按一次“C·CE”就清除了“ 536”,然后再重新输入“ 563”。

学生:我的计算器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符号。

教师:对,我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就可以用这些功能键了。

教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器上各有些什么键?

四、教学

例1 用计算器输入数

教师:我们认识了计算器,现在请输入这些数字184560、3906728,你会吗?

学生:这些数字一个一个的输入,如果输入错误就用清除键。

例2 购物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3670+2488。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收集问题。)请学生上展示台。

学生:先按“3”、“6”、“7”“0”,再按“+”,然后按“2”、“4”“8”“8”,最后按“=”,屏幕上显示“6158”。

(边说边演示)

教师:刚才有同学有疑问,请把你们的问题告诉大家。

学生1:如果我们要用计算器计算下一道题,该怎么办?

学生2:按一下开机键,因为开机键可以清屏。

(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对了,我们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屏幕上的数据消除变为“0”,这样才好进行下一次计算。

教师:3670+2488输成了3670+2489,该怎么办呢?

学生1:按“C·CE”,清除“2489”,再输入“2488”。

(上台演示)

学生2:还可以用再加1的方法。

学生3:还可以按开机键,然后重新输入“3670+2488”。

教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五、课堂活动

方法。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认识掌握计算器的有关知识。]

17+18=35(只)

学生2:一共有大熊猫35只,成年大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多少只?35-17=18(只)

学生3:一共有大熊猫35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成年大熊猫有多少只?35-18=17(只)

教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教师:17、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向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创设教学情景,从可爱的大熊猫出发,让学生去捕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巧妙提出向三个算式中的数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唤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方便。]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细观察,静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教师: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学生1: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教师: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

学生1:加数十加数=和。(板书)

学生2:求加数用减法计算。

教师:你发现了求一个加数用减法的算法,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板书)

学生4:我还发现35在加法算式中叫和,在减法算式中叫被减数。

学生5:

17、18在加法算式中叫加数,在减法算式中叫减数或差。

教师:聪明能干的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用式子表述出来。

学生: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板书)

教师:我们的发现与书中小朋友的发现一样吗?看看书比较一下。

学生:书中小朋友还说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是怎样领会的?

[点评: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教师:看看谁能干,将我们发现、概括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用到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去。

1教科书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2.课件中大象老师出了几道题。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猪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猪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3.教师:小猪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4.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猪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引导归纳。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加法交换律。„„

板书:交换律,a+b=b+a。

(齐读)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课件播放学生集合图:三年级89个学生,二年级86个学生,一年级有114个学生,老师说:“同学们请帮我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2.教师:该怎样列式?

学生:89+86+114(板书)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86算出二三年级共175人,再用175+114算出3个年级小一共有289人。

(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2:我们先计算86+114算出一二年级共有200人,再用89+200算出3个年级一共有289人。

(板书过程)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下面请你们在书上完成“填一填”。

4.学生填空后对答案。

5.引导归纳。

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

学生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

学生1:10+20+30=10+(20+30)

学生2:5+6+7=5+(6+7)„„

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3个不同字母。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

汇报并板书:(a+b)+c=a+(b+c)。

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1:加法组合律。学生2:加法结合律。„„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b+c)。

课件播放小动物们鼓掌致谢的画面。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

(板书:加法运算律)

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减法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应用进行简便计算。

2.在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性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下面请同学们来填一填。

2.学生填空。

(1)45+155=+45。

(2)56+130+170=56+(130+)。

(3)(257+c)+d=257+(+)。

(4)215+a+185=215++a。

3.提问:以上几题,请你们分类并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学生:(1)、(4)题为一类,是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填写的。(2)、(3)题为一类,是根据加法结合律(a+b)+c=a+(b+c)填写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4.教师: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你认为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学生:帮助我们计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怎样用定律、性质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点评:通过填空、分类、说依据,复习加法运算定律,为运用定律解决问题作准备。]

二 .教学例4。

(1)小冬的妈妈开服装店,看看他妈妈这个月卖服装的情况。

教师:请同学们分成4人小组在答题板上列式,帮助小冬算出还剩多少套?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学生汇报。

(展示答题板,说思路)

学生1:我们先算

教师:两种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1:都有 250,58,42 三个数,结果也相等。

学生2: 愿大家利用所学,提高个人的计算能力,做到活学活用。

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

【教学过程】

一、竞赛引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我们来比赛一下。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

多媒体出示:298+99 32+200

135+97 147+100 867+900 96+300

学生在题单上独立计算后,校对得数。

教师:现在我宣布女同学的计算速度最快!

男生:我觉得不公平,女同学的三道题都是一个数加整百数,算起来当然快,如果我们算右边3道题,比她们还要快。

教师:看来,大家都觉得用一个数加整百数计算更容易些。那么,左边3道题有没有办法也转化成加整百数,使计算更简便呢?下面我们把867+98作为例题进行学习。

二、教学例5

1情境引入例5,并列出算式867+98。

2.教师:观察867+98中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给每个组的学生准备3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如:

学生:我看到图中有很多线,如电线、钓鱼线;还有很多角,如量衣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大雁排成的队形是角、小山的形状也是角„„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把多媒体课件中的单元主题图其他情景隐去,只剩下电线杆和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一些性质,如“发现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这段电线的差异?测量下面①②③号线的长度,哪条线最短?

图41学生测量后发现,①号线最短。

教师:再用①号和④号、⑤号线比。你能看出几号线短吗?

学生:①号线最短。教师:这些线中。几号线是线段?

学生:①号。教师:从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发现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

教师: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请同学们打开2号信封,量出AB、AC、BC间的距离。

(如图42所示)图42

教师:通过以上的探究,你知道哪些有关线段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两个端点间的线直直的,并且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还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用截取主题图一部分内容作为新课的研究内容的方式,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采用观察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线段的一些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对线段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直线。

多媒体课件演示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的线段有什么变化?

学生:我发现线段向两端延长。

教师:这样的延长是无限的延长,想象一下这条线是怎样的一条线?

学生:我想象这条线很直很直,并且长很长。

教师: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 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

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突出线段与直线的比较,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线段)来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在这个教学环节,加强了比较,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直线的理解。]

3.教学射线。

多媒体演示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的情景。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

教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手电筒和轮船上的探照灯光线。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画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发现,从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端点能否度量线段2个能度量射线2个直线没有不能度量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号信封,边讨论边把表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后,抽学生填写的表格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对着表格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有什么区别。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由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量特殊的角。

教师:角的度量需要量角器,下面我们动手自制一个简易的量角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变成了什么?

学生对折后回答:半圆。

教师:把这个半圆对折后形成什么角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变成直角。

教师:这个直角是多少度?

学生:90度。

教师:把这个90度的直角再对折(学生操作),现在这个角是多少度?

学生:是90÷2=45(度)。

教师:请同学们把纸片展开成半圆,发现什么?

学生:半圆上有一些折痕。

教师:把这些折痕画出来,你能在这个半圆的折痕上从左到右找到0度、45度、90度、135度和180度的角吗?

学生找出来后,请学生拿给大家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这个角的。

教师:我们把0度写作0°,把45度写作45°。请同学们用这种写法,在半圆上标出相应的度数。

学生操作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半圆纸片(如图45)。图45

教师:这样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就做成了。同学们可以把书本封面上的一个角放在这个量角器上比一比,看看是不是90°?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后,学生把书放在半圆上比。

教师:能说一说比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量的时候要和标有0°的线对齐,并且角的顶点要和半圆上几个角的顶点对齐。

教师:我们把标有0°的线叫做0°刻度线,半圆上几个角的端点叫做量角。图46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量一量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能找到45°的角吗?再用三角板上的一个直角和一个45°的角拼在一起,看量出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角后,汇报时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的,让学生掌握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再看另一边是多少度的量角的方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用做简易量角器的方法,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量角器并且掌握量角的方法,这样不是把知识的教学停留在“教”上面,而是体现在“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做数学”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主动获取知识。]

2.量一般的角。

教师拿出一个25°的角问学生:用你们手中的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吗?

学生:不能。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有更精密的量角器。

多媒体课件出示量角器。

教师:看,这个量角器和你们手中的量角器比,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直观地发现,这个量角器的刻度更多,并且有内外两圈刻度。

教师: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教师:同学们测出1号角是25°,这里角的符号我们通常用“∠”来表示,所以可以记作∠1=25°。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记你们测出的其他角。学生记角。

教师:量角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3.做活动角。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请学生判断图47中两个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图47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做活动角和判断角的大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的关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

(本案例由路平提供。)角的度量(教学片断)

一、复习、认识角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射线吗?

学生:记得。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能以这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吗?

学生:能。

(多抽几个学生,均以这一点为端点,画出不同方向的射线)

教师:观察这些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了这些射线的端点都是同一个端点;且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教师:你能举例说说吗?请上台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角。

[点评:用同一个端点引出的射线组成的“角”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感受射线和“角”的关系,这样能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师:这样指来指去的太复杂了,我们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吧!

(擦去其余射线,只留下两条射线组成的一般角)图49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教师画一个与“∠1”非常接近的角,标为“∠2”)图410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板书)“角一”和“角二”谁大?

[点评:由学生的争议引出量角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从中体现角的度量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角的度量

教师:怎样进行角的度量呢?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朋友来帮助我们。

(课件显示量角器)

教师:它叫“量角器”,仔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观察出量角器是半圆形,并且上面有许多刻度,而且是内外两圈的刻度。

教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学生: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

教师:对,量角器上的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课件闪烁180个刻度)

教师:每1份就是“1°”,(课件闪烁“1°”)

教师:它所对应的角叫做1°角。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指导学生找到量角器上标有0°的刻度线。

教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教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教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教师边讲边示范,然后要求学生量一个角的度数。

教师:我们认识了量角器并且会量角以后,就可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怎样才知道“角一”和“角二”到底哪个角大呢?学生:我们用量角器量一量吧。

教师:谁愿意来量一量“角一”的度数?学生上台量“角一”。

教师:你是怎样量出它的度数的呢?学生汇报量角的方法。

教师:谁能用同样的方法量出“角二”的度数?学生边说方法边量“角二”的度数。

教师:现在能比较出“角一”和“角二”谁大了吗?

学生:能„„

[点评: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需要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观察和操作结合掌握量角方法,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学生掌握量角方法的过程;这里把量角器的认识和量角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量角器的认识过程成为量角方法掌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量角的过程中,加深对量角器的理解。]

直角与周角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一个活动角和一把折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把屏幕上的角分类。图411

指导学生说出:

1、3号是锐角,2、5号是钝角,4、6号是直角。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这些角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直角是90°,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教师: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角的度量,你们用量角器量一量,证实你们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测量后证实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些新的角,这就是平角和周角。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来掌握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入手,用分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再用度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理解,也使前面掌握的角的度量的知识直接作用于本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引出本课研究的内容,这样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应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平角。

教师:同学们能找到三角板上45°的角吗?学生找到45°的角后,请学生用这个角连续画两个45°角。

教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45°角组成一个90°的角。

教师:再请同学们找到三角板上90°的角,这个角是什么角呢?

学生:直角。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直角连续画两个90°的角。

学生画后,将学生把画后的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这两个直角也拼成了一个新的角(多媒体课件随教师的讲解旋转角的符号,提示学生注意这个新的角),这个角有多少度呢?图413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多媒体课件演示从角的顶点出发,画平角的过程。

教师:你发现平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角的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平角比直角大吗?

学生:平角比直角大。

教师:那么我们前面说的“钝角比直角大”,是有限制的,看看你的活动角,先把它摆成直角,再掰动它的一条边使这个角变成钝角,钝角大到什么时候就成了一个平角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钝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就成为一个平角。

教师:那么怎样描述钝角比较科学一些呢?引导学生说出钝角是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钝角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的锐角又怎样描述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锐角是比直角小的角。

教师:我们也可以说成小于90°的角是锐角。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的角了,同学们能根据它们的大小给它们排排队吗?

引导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排出:图414

然后要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打开折扇,使折扇先成锐角;再打开一些,使之成直角;再打开成钝角,再打开成为平角,在打开折扇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

第四篇: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上学生共______人,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一、表内乘法

(一);

二、角的初步认识;

三、表内乘法

(二);

四、测量长度;

五、表内除法;

六、总复习。

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能测量长度。

4、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6、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

1、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2、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3、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习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

4、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进度

一、表内乘法

(一)……………………………………… 22课时

二、角的初步认识 ……………………………………… 4课时

三、表内乘法

(二)…………………………………… 12课时

四、测量长度 …………………………………………… 9课时

五、表内除法 …………………………………………… 18课时

六、总复习……………………………………………… 15课时

第五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5年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乡镇,经济落后。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60%以上,孩子就只能由祖父辈监护。祖父辈老人,文化低,监管力不从心。由于缺乏监管,在电子产品泛滥的今天学生或沉溺于电脑手机上游戏,或无节制长时间看电视节目。缺乏自控力,学习上自然就落后。总之,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仅能由老师肩负。担重责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制订相应教学措施,努力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在教学时应充分诱导学生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孩子学好数学。

更者,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常规规范,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2、1,2的乘法口诀3

3、的乘法口诀4

4、的乘法口诀5

5、的乘法口诀

6、整理与复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

(二)1、6,7的乘法口诀 2、8,9的乘法口诀

3、整理与复习第五单元:表内除法

1、分一分

2、除法的初步认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4、倍的认识

5、解决问题

6、整理与复习。(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测量长度

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2、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三)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六单元:总复习

1、各单元整理与复习

2、总复习实践活动

(1)小小测量员(2)庆祝元旦(3)走进田园学数学

(注:共设计单元主题图3幅;例题41道(整理与复习中的复习题未计入);课堂活动21个,活动题49道;练习21个,习题197道,思考题14道;数学文化专题3个。)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乘法、除法运算的意义,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除法。

2.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钝角。

3.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m,cm的含义,知道dm,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二)数学思考

1.在探讨乘、除法的意义和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以及有条理的思考。

2.在测量长度、认识角的过程中,开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根据乘、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在测量活动、探讨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编乘法口诀和测量长度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感受编乘法口诀、测量长度等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尝试克服这些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3.经历归纳与探索乘法口诀和观察角、测量长度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4.在表内乘、除法计算和测量长度的数学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二)、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三)、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习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

(四)、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进度

一、表内乘法

(一)…………………………………… 22课时

二、角的初步认识 ……………………………………… 4课时

三、表内乘法

(二)…………………………………… 12课时

四、测量长度…………………………………………… 9课时

五、表内除法 …………………………………………… 18课时

六、总复习…………………………………………… 15课时

下载西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1最新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1最新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小雨点教案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小雨点》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注“等12个生字,会写“凡”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懂得要善于观察,发现别人的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08-2009学年度环保课程教学计划 郑井小学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好环境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教具、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的数的读、写、组成、比较等各个知识点。 2、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具体采用以下模式: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读〈匆匆〉有感》——小升初满分作文 发布时间:2008-05-12 09:23:12 来源:网络 作者:考生【打印】 【评论】 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让我深受感悟,思绪万千。《匆匆》使我......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练习五的第1~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本科班47号杜巧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