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5篇

时间:2019-05-12 19:1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

第一篇: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

第一单元 克、千克和吨的认识

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5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教学准备】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请大家到超市、农贸市场、药房等地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启发学生说出:电子秤、台秤、磅秤、天平、杆秤、地秤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分组活动:用精度高的电子秤称一称。(也可以就用天平称)

例如:一小块橡皮、一团棉花、一大粒花生、一小段粉笔、10粒黄豆„„ 称完之后,用手掂一掂。

引导学生感受:同样都是大约1克重的物品,有的看上去大,有的看上去小。物品的轻重,不能只看大小。

6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结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三、课堂活动

1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简易天平。以2分、5角、1元的硬币作砝码,称一些轻的物品。(注:5角的硬币重约4克,1元的硬币重约6克。)

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6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2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教学准备】

台秤、电子秤、体重秤、两袋500克的盐、大米、水果糖、苹果、萝卜等物品。【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上一次的体检中,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教师: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我的体重是50 000克。板书:50 000克

教师: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说出的数大,同时启发学生说出老师用的单位和同学们用的单位不一样。

教师: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板书:认识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启发学生说出两袋是1 000克,500克+500克=1 000克。告诉学生1 000克就是1千克。教师板书:1 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1 kg=1 000 g(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将学生说到的一些物品放到台秤上称一称。(每组至少一种)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4)讨论: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二)操作活动,称物品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学生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怎样称的?

(三)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 000克,3千克就是3 000克。3 kg=3 000 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 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克是1千克,2 000克就是2千克。2 000 g=2 kg(板书)

比较这两个式子:3 kg=3 000 g2 000 g=2 kg,你发现了什么?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1000。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填一填。(教科书第3页)

(3)老师的体重是50 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三、课堂活动(1)对口令。(教科书第5页)(2)填一填。(教科书第6页:第3,4,5题)(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用台秤、电子秤、体重秤等,与同学合作,称出物品有多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全班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出什么物品有多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7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2掌握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教师准备体重秤、1桶水、1袋大米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认识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算一算,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教科书第6页:第6题)(3)解决问题。

①看图(教科书第4页算一算),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有5吨橘子,运走2 000 kg,还剩多少吨橘子?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1:5吨与2 000千克的单位不同,必须把单位变成一样的。都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2 000千克=2吨,5-2=3(吨)。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6页:第8题。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克、千克、吨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2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3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教学准备】 课件、图。【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1个梨重180()。爸爸的体重是67()。1头河马大约重1()。1本连环画约重216()。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4)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展示)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说一说: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学生:1 000克=1千克,1 000千克=1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填一填(教科书第6页:第7题)4 000 g=()kg9 kg=()g()g=7 kg6吨=()kg 8 000 kg=()吨()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在○里填上>、<或= kg○25 g999 g○1 kg5吨○5 000 kg 4 800 kg○48 吨56 kg○65 kg7 kg○7 000 g 2吨○1 999 kg5 000 g○5吨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学生口答:5 000克是5千克,5÷1=5(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学生1:有4 000千克大米,每辆小货车装1吨,要几辆小货车才能装完? 学生2:建筑工地上有8吨水泥,每时用去1 000千克,几时用完? „„

(3)出示图(教科书第7页第9题)。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沙坑里已经有1吨沙了,我们又倒了3 000千克沙,沙坑里总共有多少吨沙? 学生自己解答。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学生1:先把3 000千克换算成3吨,然后3+1=4(吨)。

学生2:也可以把1吨换算成1 000千克,1 000+3 000=4 000(千克),4 000千克=4吨。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示图。(教科书第7页)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十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6+6+6+6=()×()=()

3+3+3+3+3+3=()×()=()4×5=4+()+()+()+()=()7×2=()+()=()学生填空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并总结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2.计算 7×4= 2×3= 8×4= 5×2= 7×4= 6×5=3×9=4×4=6×7=9×9=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来口算的。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

多媒体课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看,在这样一个大森林里好热闹啊,这些小动物们在忙着做什么呢?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情景,如啄木鸟与小兔在议论吃害虫的事,啄木鸟每只每天吃300只害虫,3只每天就要吃3个300只害虫,可以用300+300+300来解;小象在买玩具,每辆小汽车57元,6辆小汽车要„„

教师:这个大森林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生活中遇到过吗?

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如我们买玩具的时候、买菜的时候,都要遇到这样的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使学生意识到用连加的方法可以解决,也可以根据前面学习的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但计算不出结果。教师:对了,大森林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用我们原来学习的连加的知识可以解决,但是太麻烦。同学们也知道求相同加法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但是同学们只能列出算式,不知道怎样计算。在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先来看母鸡与蛋的问题。

将情景图中母鸡与蛋的情景放大,特定三个动物端着的三盒鸡蛋,把屏幕上的主题图变成例1的情景图。

2.教学例1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20+20+20,也可以列成20×3。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3个2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20×3的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求20×3的结果。其主要的方法是:(1)因为:20+20+20=60,所以:20×3=60。

(2)因为:2个一×3=6个一,所以:2个十×3=6个十。也就是20×3=60。如果学生两种方法都能思考出来,则和学生一起重点探讨后一种方法是怎样解的;如果学生只能回答出第一种解法,则教师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引导:

教师:我们从3个20连加得60,知道20×3得60;但是如果相同加数多一些,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是不是很麻烦呢?所以我们得探索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可以大胆地作一个猜想,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图。

让学生意识到这两个问题都能用2×3=6来解答,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这两道题所带的单位。引导学生分析出:

2个×3=6个2盒×3=6盒

教师:我们看着图再进一步分析,(指左图)这里的“2个、6个”是指什么? 学生:是指2个一,6个一。

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写得更清楚一些。板书:2个一×3=6个一。教师: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指右图)这里一盒是多少个鸡蛋呢? 学生:一盒是10个鸡蛋。

教师:所以这里的一盒是指一个几? 学生:一盒就是一个十。教师:我们也可以这样写。板书:2个十×3=6个十。

教师:比较一下,2个十×3=6个十和20×3=60是不是一样的呢? 让学生理解是一样的。

教师:比较2个一×3=6个一和2个十×3=6个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都可以用口诀二三得六来算,不同的是,两道题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结果就不一样,2个一乘3得6个一,2个十乘3得6个十。

教师:同学们这个发现很有意义。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一样,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不同的是,要注意计数单位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用多少个十去乘一位数,它的结果是多少个十。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计算:30×4,40×8,5×60。

学生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如计算30×4时,想三四十二,三个十乘四得十二个十,也就是120,所以30×4=120。

如有学生这样想:三四十二,就在十二的后面添上一个零,教师要给予鼓励。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对比这两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左图及填空第2题第1竖列,第3题第一横排的题目。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 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百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70×4=20×3=80×4=5×20=7×40= 60×5=30×9=4×40=6×70=9×90=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想乘法口诀,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师:既然是想乘法口诀来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乘法口诀就非常重要了,同学们能熟记所有的乘法口诀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抽学生用对口令的方式背乘法口诀。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继续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300+300+300+300,也可以列成300×4。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4个30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根据你们前面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300×4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则进一步追问300×4的算理;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前面掌握的知识来思考怎样解答300×4,你认为前面掌握的哪些知识与计算300×4有关呢?

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忆起前面所学的连加算式、乘法口诀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都与300×4的计算方法有关。

教师:连加算式与300×4有什么关联?

让学生理解300×4可以用300+300+300+300=1 200来算出结果,也就是通过连加算式知道300×4=1 200。

教师: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300×4又有什么关联?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助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来推想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如借助30×4的口算方法来推想300×4的口算方法。

教师:怎样借助30×4的口算方法来推想300×4的口算方法呢?

引导学生回忆30×4是3个十乘4得12个十,300×4是3个百乘4得12个百。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3个十×4=12个十3个百×4=12个百

教师:也就是说,你在计算300×4时,可以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300×4时,要想口诀三四十二,然后想到300是3个百,所以乘出的结果是12 个百,也就是1 200。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300×4=1 200。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样,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时,也要想乘法口诀来计算,但是要联系因数的计数单位来考虑结果是多少。

教师:这样的口算同学们会算吗?试一试。100×8400×56×600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说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2.教学课堂活动第2,3题和练习二第2题(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口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在口算时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这两道题都要想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来口算,不同的是第一道题得到的是20个一,第二道题得到的是20个百,也就是2 000。从中理解“因数的计数单位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就不一样”的结论。

(2)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学生按题中的要求进行口算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

(3)让学生独立口算练习二第2题,强调计算的顺序是一竖列一竖列地进行口算。让学生比较每竖列的三道题,从中能发现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每竖列的三道题中有一个因数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另一个因数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比如第一竖列第1小题是7个一,第2小题是7个十,第3小题是7个百,由于另一个因数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它们的结果也不一样。由此得到“口算结果与积的计数单位有关”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右图及填空第2题第2竖列,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3题第2,3横排,完成后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连线,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对连线的结果进行订正。(4)用比赛的方式完成第5题,优胜者奖励一面小红旗。(5)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20×4=6×70=200×5=400×3=90×8= 要求学生口答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出示果园丰收情景图。

教师:瞧,小明家的梨园丰收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爸爸、妈妈的对话框。

教师:爸爸正在摘梨呢,他们家的这8棵梨树能摘多少千克梨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的对话框。

教师:小明提出建议把梨全部摘下来称一称。教师:你们同意小明的做法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不同意,因为这样做比较麻烦,而且很有可能有些梨成熟了,还有一些梨还没有成熟。

多媒体课件出示爷爷的对话框。教师:爷爷建议怎么做呢? 学生(观察情景图后):爷爷建议:“其实不必要,我们可以估算大概的产量”。教师:你怎么理解“其实不必要”? 引导学生回答:“其实不必要”就是指不一定要采用全部摘下来称,而有其他的方法。教师:爷爷建议我们怎样得到8棵梨树的产量? 引导学生回答:用估算得出大概的产量。

教师:那你想知道怎样进行估算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棵梨树能摘梨91千克,8棵梨树能摘梨多少千克应该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列式为:91×8。

教师:如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的产量,我们可以对91×8进行估算。启发学生将91看成90,计算90×8就可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91千克看做90千克而不看做100千克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90和91相差了1,而100和91相差了9,所以91千克最接近90。教师:这里说的“最接近”对估算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回答:把91看成90算出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的产量。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越接近于91,误差便越小。

教师:现在请你用跟91比较接近的90这个数算一算小明家8棵梨树的大概产量吧。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后集体订正。学生板书如下: 91×8≈720(kg)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约等于符号。

教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或整百数,然后用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来计算,从而得到它的估算结果。

教师:你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题后全班订正。订正时抽学生分别说明6×62和39×6的估算过程。2.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估算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爸爸和小明卖梨的对话情景。

教师:爸爸一棵梨树上的梨卖了197元,8棵梨树上的梨大约可以卖多少钱呢?

教师: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呢?怎样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呢?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列式为197×8,用估算来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教师:为什么你要选择估算?

使学生理解这里梨的产量是一个近似数,所以也没有办法求出卖的钱的精确数,也就是说因为产量是一个近似数,求精确值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选择用估算来估计一下大约能卖多少钱就行了。

教师: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估算197×8吗?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试着估算后全班汇报。教师追问抽到的学生:你是怎么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97比较接近200,把197看做200来算,所以:197×8≈1 600(元),也就是说这些梨大约能卖1 600元。如果有其他做法,则请学生说明理由,再组织全班讨论。教师:由此看来,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样进行估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把三位数看做跟它比较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千数,然后再计算出它的结果。

教师:既然掌握了,那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选择任意一排的4道算式来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抽学生说估算过程。3.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5页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求大约有多少个学生?根据图中的哪些条件列式?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每列有28人,有4列学生”这个条件列式为:28×4。教师:你准备怎么估算?

引导学生回答把28看做30,所以28×4≈120(人)

(2)教师:求3辆这样的汽车能不能坐下所有的学生怎么办?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算一下这3辆汽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教师:怎么算?

引导学生回答:一辆汽车可以坐52人,3辆汽车就有3个52,列式为52×3,把52人看做50人,所以52×3≈150(人),150人>120人,所以够坐。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教师:其实,估算在我们生活中用得很多,有时我们需要把它看大进行估算,有时我们又需要把它看小进行估算,不管选用哪种估算方法都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好、更快地进行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用估算时,我们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2,4,8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20+20+20+20+20=()×()=()

400+400+400+400+400+400=()×()=()

在学生完成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估算卖出T恤的件数

出示:欣欣商场5~9月份平均每个月卖82件T恤,帮售货员阿姨算算这5个月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T恤?

学生用82×5≈400估算出5个月一共大约卖出T恤400件,在学生汇报时要求说出是怎样估算出来的。

2.估算卖出冬衣的件数

教师:看来欣欣商场T恤的销售量还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本商场12月份冬衣销售的情况:(出 示下表)

种类毛衣大衣羽绒服夹克其他 数量(件)7270687069 教师:你能很快算出大约销售了多少件衣服吗?

在教师提出此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问题的要求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最关键? 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得出:“很快”这两个字比较关键。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很快”呢?

根据前面的经验,学生可能会想到“估算”。因为估算比精确计算要快得多。

分析至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这两个问题相同的地方都是需要估算;不同的地方是估算卖T恤的件数时,用到的是乘法,而估算卖冬衣的件数时用的却是加法。

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想到用加法来进行估算,教师可以像如下进行教学: 教师:你准备怎样来估算这道题呢?

学生先在草稿本上自己用加法进行估算,然后全班展示汇报。可能学生大多数都会写成:72+70+68+70+69≈350(件)。在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把每个加数都看成了哪个整十数?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在学生想到这一步时,教师继续追问:这样估算肯定要比精确计算要快。但还有没有比这个更快的估算方法呢?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到用70×5得350这个方法来估算,教师则引导:刚才在加法估算时,我们把每个加数都看做了70,也就是把5个70相加,这样的加法我们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算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到用70×5得350这个方法来估算更快,教师就按如下组织教学: 教师:你是怎样想到用乘法的呢?

如果学生能说清楚,就先让学生说,教师再作补充。如果学生知道算法但表述有困难,教师就引导学生说清楚:因为刚才在估算时,“72”,“68”,“69”都很接近“70”,所以把“72”,“68”,“69”都看成“70”。还有两个数本来就是整十数“70”。所以把它们5个数相加实际上就是求5个70是多少,这样用乘法就更简便。

教师按照学生的方法边板书边提问:你们的这种方法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估计学生有两种表示方式: 方式一:70×5≈350(件)。方式二:70×5=350(件)

学生有两种情况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里该用“=”还是“≈”呢? 引导学生说清楚:不是所有的估算都要用到“≈”,70×5的精确结果就是350,所以它们之间要选择等于的关系符号。但是“70”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它是把“72”,“68”,“69”看成的“70”,所以用70×5=350算出的结果也不是这道题的精确结果。这道题虽然用的是“=”,但是它的结果也是一个近似数。

在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教师继续提问:现在你能再把这道题和估算卖T恤件数那道题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引导学生明白:这两题都要用到乘法的估算。教师:那后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有了前面的研究,学生应该不难发现:如果在一组数中,每一个加数都同时接近某一个整十数,那么它就可以转化成乘法的形式来估算,这样会更简便、更快一些。

3.练习巩固

教师:你们能很快估算出欣欣商场7月份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服装吗?(出示下表)短裤西裤休闲裤连衣裙短裙其他 ***30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全班汇报。汇报时说清楚:是怎样估算的?为什么要像这样估算?算式里用的是什么符号?特别要说到表中的每个数都接近或等于300。

学生完成这道题后,教师把卖冬衣和卖服装的两个表格和相应的估算方法用课件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思考:在估算卖出服装的总数时和估算卖出冬衣的总数时的方法是一样的吗?

教师:它们的方法都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讨论出:它们都是要先找到每个数都接近或等于哪个整十或整百数,然后把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形式转化成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出结果。

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估算得更快,而且也同样可以达到估算的目的。4.小结估算方法

在学生上节课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和本节课学习的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几个都同时接近某个整十或整百数相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小结:到底该怎样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呢?

引导学生主要讨论出:

一、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运用;

二、都是把不是整

十、整百的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数来进行估算;

三、本来就是乘法的就直接按照以上的方法来估算;是求几个同时接近某个整十或整百数的数的和时,要先找出它们都同时接近哪个整

十、整百数,再用乘法来估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5,6,7,9,10题,思考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略)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估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要用到估算的地方?举

一、两个例子写在你的作业本上。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4=10×4=12×4= 3×2=20×2=23×2= 教师:这些算式同学们会算吗?把你会算的算式计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汇报,学生普遍会计算的算式有2×4=8,10×4=40,3×2=6,20×2=40。教师:其他的题同学们会做吗?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12×4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这种计算以前还没有学过。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茶杯图。

教师: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12×4。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有4堆茶杯,每堆有12个,一共有4个12,所以用12×4。教师:估计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引导学生这样想:每堆有十多个,4堆一共有40多个。教师:通过估算,我们知道这道题结果的大致范围,但是要知道这道题的准确答案,还要用到笔算。我们具体来算一算。

教师用纸块盖住十位上的“1”,现出2×4。要求学生算出2×4=8。

教师:你能指出这8个茶杯在图上是哪8个茶杯吗? 学生会指出,是盒子外的8个茶杯。教师:还有哪些茶杯没有算? 学生:盒子里的茶杯。

教师:盒子里有多少个茶杯?

学生:一个盒子10个,4个盒子是10×4=40(个)。

教师用写有“0”的纸块盖住12×4中个位上的2,现出10×4。教师:是这个意思吗?

启发学生思考:这个4该写在哪一位上?

引导学生凭借前面的知识理解,这个4应该写在十位上,因为它表示4个十。教师:谁能把计算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讨论后回答:计算12×4时,先用2×4,乘得的积对着因数的个位写;再用10×4,乘得的积对着因数的十位写。

教师:最后的乘积是多少呢? 学生:48。

教师:在我们估算的范围内吗? 学生:是在我们估算的范围内。

教师:说明我们这道题做对了。看看书上是怎样做的?(主要引导学生看书上竖式写法)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32×2,21×3,22×4。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教师:能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怎样算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用一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教师板书)2.教学课堂活动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大题第2小题和小棒图。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34×2。

教师:看着小棒图,同桌说一说你怎样计算34×2。

组织学生一边说算理,一边计算。重点要求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请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大题第1,2组各小题。然后列竖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第三道题的计算就是综合了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教师在肯定学生发现的基础上,通过下面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每竖列中三道题的关系。

32×3=96先算2×3=6 再算30×3=90 最后算90+6=96 22×4=88先算2×4=8 再算20×4=80 最后算80+8=88 教师:你还能像这样说出有联系的三道乘法计算题吗? 组织学生说算式,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教师:你觉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联系。指导学生说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就是综合前面学习的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两种题的计算方法。

教师:这样一对比,同学们应该对今天学习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1横排的4个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21×4=33×2=23×3=14×2=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说一说这些题的计算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茶杯图。

教师:前一节课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计算茶杯。看图,要算一共有多少个茶杯,算式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列出27×3的算式,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教师:用前面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算一算这道题,想一想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

学生计算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指导。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分析出这道题与上道题的最大不同是这道题个位上的数相乘满二十,要解决进位的问题。

教师:能具体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进位的吗?

如果学生能够介绍,则鼓励学生描述进位的过程。如果学生叙述有困难,教师则作如下引导: 教师:同学们先算个位上的7×3=21,在屏幕的茶杯图上是指哪些茶杯?

学生指出是每个盒子外的7个茶杯后,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把这些茶杯合起来变成21个茶杯的过程。

教师:这21个茶杯又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呢?

学生看着屏幕上的茶杯回答:可以装2盒,还剩1个。教师:在竖式上怎样表示2盒零1个。

让学生结合茶杯图理解要向十位上进2,在个位上写1。

教师:现在明白怎样进位的问题了吧。下一步算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理解下一步应该算十位上的2乘3,乘出来的积要写在十位上。教师:除了要把乘出来的积写在十位上,还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乘出来的6个十与刚才进上来的2个十加起来,一共是8个十。教师边说边完善竖式的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24×3,47×2,29×3。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重点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教师:通过我们的又一次研究,你觉得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还要注意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教师板书)

教师:把我们两次总结起来的计算方法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用一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抽问学生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你是怎样理解的? 2.教学课堂活动相关内容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看图列出算式,算出结果。抽学生说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进位的。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第3竖列上的3道小题,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这3道题有什么联系。教师与学生对口令,由教师说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学生说两道与这道题有联系的整十数乘 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2横排,计算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学生判断后师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要求学生说一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5)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第3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能应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数学学习提供动力支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46×4=34×4=53×3=27×6=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说一说这些题的计算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乘积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完成第24页第6题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答案,并抽两道题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学生的作业。

教师:看看这些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都乘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一个因数越小,它的积就越小;另一个因数越大,它的积就越大。

教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的乘车情景图。

教师:要求9辆这样的大客车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关注“最多”的含义是,既不能超载,又不能不坐满。也就是说,每辆车的核定载客量就是这辆车最多的载客量。

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时可能学生对一些词不了解,学生可能对载客量、核定载客量、超载等词都比较陌生,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对这些词作适当的解释,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一些通俗的语言来教学。比如超载是超过规定多载客,核定载客量是规定载多少人等,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因对话语理解困难而造成分析障碍。

教师:怎样才能求出9辆这样的大客车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呢? 引导学生列出:45×9。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每辆车最多载客45人,9辆这样的车最多可以载9个45人。求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教师板书45×9后,再追问学生:我们学过口算、估算和笔算,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来计算45×9?为什么?

引导学生这样想,由于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并且要进位,多数学生用口算计算有一定困难;这道题又要求要准确地算出最多载客多少人,因此用估算来计算不恰当。所以要选择笔算来计算。

教师:会笔算吗?请同学们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再一次强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这样的计算,我们知道9辆这样的客车最多可以载客405人。下面老师再问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有800名师生,如果都要出去春游,大约需要租用多少辆这样的大客车呢?

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大约租用多少辆车,不是每个座位都要坐满,只要接近于精确数就行了,因此这道题的解题方法上选用估算;二是可以借用前面算出的数来分析,9辆车最多可以载400多人,9×2=18辆车就可以载400×2=800(人)。所以大约需要租用18辆车。

教师:通过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发现:一是发现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普遍;二是发现解决这些问题时都要关注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算式;三是在计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吗?

引导学生说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一个足球27元,买8个这样的足球多少钱?学生说出生活中的问题后,全班学生合作解决。

2.教学第25页第8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5页第8题。

(1)指导学生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式为:买6辆小汽车需要的钱是(57×6)元;买2辆小火车需要的钱是(89×2)元。

(2)指导学生估算出结果:57×6≈360(元),89×2≈180(元)。

(3)指导学生笔算出结果,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且把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一下,看两个结果相差多少。

教师:刚才我们用估算和笔算的方法算出了买两种玩具的钱,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买玩具,什么时候选择笔算?什么时候选择估算?

指导学生说出在估计自己带的钱够不够买这些玩具时就要选择估算,而具体到收银台付钱时就要选择笔算。

教师:从中你发现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要选择不同的算法。教师:看这幅买玩具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指导学生提出买4艘轮船需要多少钱?买2辆小汽车和1辆小火车一共需要多少钱等。学生提的问题如果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就鼓励学生当堂解决,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告诉学生这些问题我们留到今后再解决。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四第6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圆圈两边的算式分别计算出来再比较两个积的大小;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直接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如比较24×3与23×4,可以这样想,24×3是表示3个24,也可以表示为3个23加3,即23×3+3,23×4是表示4个23,所以24×3<23×4。这道题后面的算式比较都有这个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学生就能又快又对地填大于或小于符号了。

3.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完成思考题

这道题的简算方法比较多。最基本的方法有:90×9-9,89×10-89,90×10-(9+90)等等。当然,这些算法有些已经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所以不要求学生全部写出来,能写多少个就写多少个。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助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 43×2=12×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

引导学生理解“每天往返两次”的意思是要走4次。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例1的题意独立列出算式:212×4。(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求4个212米有多远。教师: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

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所以多数学生可能会回答“不会算”或“没有学过”。教师:那你们会算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会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师:好,既然你们会算两位数乘一位数,那我们就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师用一张纸片把212中百位上的2遮住,如下图: 12×4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这道题。完成后,抽学生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主要引导学生说出: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先用4乘个位上的2,得到8个1,因此把8写到个位上;然后用4乘十位上的1,得到4个十,所以把4写到十位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如右图所示)

教师: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教师将黑板上遮住百位上的2的纸片揭开,并且将竖式也改变一下:(如右图所示)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你认为方框和括号里分别应该填什么? 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认知基础,不难推算出竖式中的方框里应该填4乘百位上的2的积,表示8个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板书补充完整:(如左图所示)

教师:这道题解决了,谁能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引导学生归纳: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教师: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是:要用一位数分别乘两、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不同点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除了要用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外,还要乘百位上的数,乘出的结果表示多少个百,要对着百位上写。

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教师: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指导学生列出:758×3。

教师: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是求3个758元是多少。教师:请同学们用刚才掌握的计算方法试着算一算,看在算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新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

学生计算过程中发现和前一道题不同的是,计算时要进位,而且要连续进位。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回忆起“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就按这样的方法算一算,连续进位也没有关系,连续向前一位进几就行了。

学生试着算,算完后抽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如果这个学生计算有问题,就多抽几个,然后让学生判断谁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并帮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分析出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教师:看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都会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的乘法了,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但前一位乘后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第27页的课堂活动。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抽几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完成后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2题。要求学生先进行估算,把估算的结果标在算式的上面;再进行笔算,看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相差多少。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例2的其他内容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的情景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学生提数学问题,如:买2个电饭煲一共需要多少钱?买5个消毒柜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提一个数学问题教师就板书一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会解答吗?选一个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把它解答出来。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问题来解答,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选择一些比较简单一些的问题。教师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解答过程,抽计算有错误并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生把自己的计算过程抄写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抄写一部分计算正确的竖式在上面。

教师:看看黑板上这些同学的计算,都正确吗?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正确?请你当小老师来判断一下。

学生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错误的题按错误的原因分成几类,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教师:同学们把黑板上错误的题按错误的原因分成了几类,你能说一说每类题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主要原因有:计算粗心,忘记进位,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对位错误等。然后根据不同的错误原因小组合作找一找克服这些错误的方法,再把这些方法在全班进行介绍。

教师:同学们计算有时出错,有些小动物在计算时也要出错,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抽学生说一说这些小动物的计算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克服?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反思:计算中有没有错误,前面分析的一些防止错误的方法在这里的计算中得到应用没有?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抽几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观察乘积,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大,它的积也越大。

(5)再写出几个两、三位数来与题中的一位数相乘,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与学生发现的规律相吻合。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按题目要求让学生先算出各题的结果,再用结果来对应不同的颜色对图画进行涂色,比一比看谁的色涂得对,涂得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用哪些方法可以防止计算中的错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 6×60=300×5=7×700=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说口算方法。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抽学生说估算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学生计算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笔算的。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题中告诉我们在会议室里铺地砖的事,题中告诉的条件包括一间会议室要用898块地砖,要用4 800块地砖铺5间同样大小的会议室。问题是这些地砖够不够。

教师: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引导:

教师: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使学生明白,凡是解决够不够这样的问题,都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这里是用现有的地砖数量和要铺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

教师: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算5间会议室要用多少块地砖,再来和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教师:在计算5间会议室要用多少块地砖前,还要思考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还要思考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问题,也要考虑铺地砖过程中的损耗问题。

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抽学生回答。学生有多种选择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如学生选择口算,教师可以追问口算898×5的难度大不大;如果学生选择笔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想,在这里是不是要求结果非常精确,况且图中在问“够不够”时,要求作出迅速回答,所以题中还暗含了对计算速度的要求,笔算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出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正确选择。

教师:你准备怎样估算?

引导学生说出898最接近900,所以可以把898看做900来算。900×5=4 500。所以5间会议室大约需要4 500块地砖。

教师: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4 500小于4 800,所以这些地砖能铺5间这样的会议室。

教师: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学生:680×5=3 400(千克)

教师: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可能有的同学选择口算,有的同学选择笔算。

教师: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帮助学生分析出这道题要求精确计算,但题中的数据不是很大,因此有些计算能力强的学生选择口算是对的;有些计算能力不是太强的,选择笔算也没有错。

教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方法。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抽学生说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根据题中告诉的条件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根据题中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口算、笔算和估算中选择简便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课件上对条件和问题作如下的梳理。

条件问题

硬座车厢每节有118个座位,共有8节车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硬卧车厢每节有66个铺位,共有6节车厢。一共有多少个铺位?

(2)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4)指导学生理解什么叫“刚好满员”,其中的意思就是指每个旅客都有座位或铺位;反过来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个座位和铺位都没有空着。所以,“刚好满员”的人数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座位数和铺位数的和。

(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完成后集体订正。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引导学生先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再指导学生解答。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2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道理,能应用这一知识正确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0+6=10+0=0+250=8-0=25-0=100-0=0+0=0-0= 教师:同学们这些题你会算吗?算一算吧!学生计算后教师追问:“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以下几点:(1)每道算式都有0。

(2)任何数加、减0都得原来的那个数。

教师:从上面的计算中我们知道0和任何数相加得任何数,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那么0和一个数相乘,结果又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鱼缸,里面只有水,没有鱼。教师:鱼缸有几条鱼?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引导学生说出:鱼缸里没有鱼,可以用数0来表示。

多媒体课件出示:两个鱼缸,里面只有水,依然没有鱼。教师:现在两个鱼缸里一共有几条鱼?应该怎么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列式为:0+0=0 教师:如果列成乘法,该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2个0相加,可以列式为0×2=0或者2×0=0 多媒体课件接着出示:3个、4个、5个鱼缸。

引导学生分别列式为:3×0=04×0=00×5=0,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教师:如果有100个这样的鱼缸,共有多少条鱼?该怎么列式?结果等于多少呢? 引导学生列式为0×100=0或100×0=0 教师:观察这些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再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2.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告诉我们去参观科技馆的有203人,学生票的票价是每人3元。教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帮小朋友算一算他们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学生尝试列式:203×3 教师:你能尝试计算吗?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哪儿不一样? 引导学生回答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一样,都是从个位乘起。其中不一样的是三位数的中间有0。

教师:在计算中,你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这样解答:(1)分步计算。203中的2在百位上,表示2个百,200×3=600,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3×3=9600+9=609(2)用竖式计算。教师:用竖式计算时,3乘十位上的0得几?(得0)那这个0写不写呢?如果要写,应该写在哪儿?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这里的0在十位上,它和3相乘的结果得0,这个0要写在十位上,用来占位。

3.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401 ×2 406 ×7 学生计算,请一生板演。

教师:这两道题都是中间有0的数乘一位数,在计算时,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吗?

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得的积中间不一定有0。如果个位上的数相乘不进位,这一位上就要写0,如果个位上的数相乘进位了。那么积的这一位上的数就不是0,而是进位来的这个数。

教师:我们在计算406×7时还可以怎么做?

引导学生说出做类似的题还可以从左到右依次计算。400×7=2 800,6×7=42,合在一起就是2 842。4.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对比计算,你们认为在“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它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一样,积的十位是否写0,要根据个位上的数和一位数相乘的积而定,该进位的依然要进位。

三、课堂练习

(1)教科书32页上试一试,抽三个学生板演。

(2)教科书33页课堂活动第1题算一算、比一比、议一议。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比一比,第一排和第二排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果不计算,你知道上下两个算式,哪个算式的结果要大一些吗?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1,2,3题。

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例3和练习六第4-8题以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景,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2.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用不同的策略。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403×2=202×4=7×506= 教师:这些算式同学们会算吗? 抽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谁来说一说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计算这类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个位上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后是否进位了。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这个情景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用文字告诉了每本童话书的单价是10元8角,书的数量有7本则是通过图来告诉的。

教师:求一共需要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10元8角×7。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有7本童话书,每本是10元8角,一共有7个10元8角,所以用:10元8角×7。

教师:那你能估计一下一共大约需要多少钱吗?

引导学生这样想:每本书10元8角,也就是大约11元,7本就大约需要77元。

教师:通过估算,我们知道了买这些书所需要的钱的大致范围,但是具体要多少钱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教师:你们可以先小组讨论讨论,想一想,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可以怎么算? 学生小组讨论后试算,然后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汇报时交流。方法一:分开算。

因为:10元×7=70元,8角×7=56角=5元6角,所以70元+5元6角=75元6角。方法二:统一成一个单位后计算。

因为:10元8角=108角,然后用竖式计算108×7。108角×7=756角756角=75元6角 所以:10元8角×7=75元6角

方法三:把10元8角看成是11元。

11元×7=77元,11元比10元8角多了2角。

一本童话书多2角,7本书童话书多:2角×7=14角=1元4角 所以7本童话书需要的钱应该是77元多了1元4角 77元-1元4角=75元6角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教师也应给予肯定。教师:比较这些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回答: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根据题中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课堂活动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要求一共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908×8。

教师:跟同桌说一说你怎样计算908×8的。组织学生计算后全班汇报订正。

教师:如果每部手机降价为880元,这些手机一共多少元?该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列式为:880×8 教师:880×8可以怎么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不同的算式: 880 ×8 7040 880 ×8 7040 教师:当一个末尾有0的三位数和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一位数对齐个位,也可以对齐十位。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呢?

引导学生回答这是把880看做88个十,用88个十乘8得704个十,所以最后结果是7040。

五、课堂小结

(1)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那些收获?

(2)计算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种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尽量用我们学过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提高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35页第6题。

教师:图中告诉了我们1千瓦时的电能做些什么,除了书上介绍的以外,你还知道1千瓦时的电能做些什么?9千瓦时的电又能做些什么?你能算一算吗?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想了什么?

引导学生相互说一说1千瓦时的电的作用,算一算9千瓦时的电分别可以做什么,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想法。

四、探索练习

完成联系六思考题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后,抽生汇报。引导学生有规律的排列算式。

第三单元:东、南、西、北 认识东、南、西、北(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47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上的4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单元主题图、例1图、中国地图)。【教学过程】

一、拍手活动,引入课题

师生边拍边说: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教师:我们刚才拍手时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学生:上下、左右、前后。

教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吗? 学生:东南西北。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这几个方向来描述事物所在的位置。(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展示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4个方向。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地图上的东、南、西、北(1)出示书中第50页中国地图。

教师: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呢?谁会看地图?(会看地图的学生举手)(课件中“内蒙古自治区”整块闪动)

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哪一方?谁知道? 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北方。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是看了电视后知道的。

教师:你的知识可真丰富,在内蒙古自治区有美丽的大草原(课件出示)。我们再来看看地图下方的海南吧!(课件出示美丽的大海图片)这里有蓝色的大海,气候温暖,燕子和大雁都要到那儿去过冬呢!你知道海南在什么方向吗?

学生:南方。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海南”有个“南”字。

教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中国的许多地方在命名的时候确实考虑到了方向这个问题。学生2:南和北是相对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书:南、北)想一想,地图的左边、右边是什么方向呢?

学生:左西右东。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从书上看到过,况且我爸爸也告诉过我。

学生2:因为西藏在我国的西方,西藏在地图的左边,所以我想地图上是左西右东。学生3:我知道上海在我国的东方,被称为东方之珠,所以我想地图上是左西右东。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够从生活中积累知识。人们规定,绘制地图时,上面表示北方,下面表示南方,左边表示西方,右边表示东方,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今后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这句话来判断地图上的方向了。(板书:东、西)

(2)介绍十字形方向标。

教师将黑板上的东西相连,南北相连,做成十字形方向标,学生快速记忆地图上的方向。(3)在课间活动中体验东南西北。

①徒手操:全体起立,面向黑板,和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说:面向地图,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②游戏:小小机器人,面向地图指方向!(教师说地图方向,学生用小手指出这个方向)2.理解运用

(1)教师:请孩子们看书中47页图,这张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绘制的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地图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和一个“北”字。

教师:这个叫做方向标,猜一猜它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地图的上方就是北方)你还能联想到其他几个方向吗?(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同学们在面向地图,看地图的时候,只要看见方向标,然后就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句话来判断方向了。

(2)教师:请大家在书中的图上标出“东”、“南”、“西”、“北”。(3)说一说:以岗亭为中心,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然后和自己的小伙伴相互说一说。教师:如果站在草坪、新华书店、红光路转盘、少年宫看,岗亭的方向又该怎样说呢?(学生分别回答)

教师:岗亭没动,为什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呢?(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因为观察地点不同,以草坪为观察点,岗亭在草坪的东面;以新华书店为观察点,岗亭在新华书店的北面„„

教师:物体所在的方位是相对的,观察的地点不同,方向就可能不同。

(4)指导学生完成书中例1第(2)小题,然后再集体订正。如果学生有难度,可借用十字形方向标。

三、解决简单问题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的中国地图。

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重庆市,看一看,找一找,我们的家乡重庆的东、南、西、北方各有哪些省(市)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1题。(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2题。(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代替军舰,更形象直观。)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认识东、南、西、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在实际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知道地图上的4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增强学生的方位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方位的相对性。【教学过程】

活动一:活动引入,明确辨别方向的方法 1.拍手引入课题

师生边拍边说: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教师:我们刚才拍手时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学生:上下、左右、前后。

教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吗? 学生:东南西北。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4个方向。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2.交流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辨别方向?

(学生:看太阳、指南针、观察积雪、观察树叶„„重点介绍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活动二:活动体验,辨认东、南、西、北 1.结合座位辨认东、南、西、北(1)在命名中初步感知方位。

教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5个学习小队(学生在教室里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队就座,如 图一),老师要送每个小队一个好听的名字——瞧瞧(课件展示五个队牌:中心队、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喜欢吗?

教师:这个小队在我们的中间,我们应该把哪个名字送给他们呢? 学生:中心队。

教师:其余4个小队,我们就根据你们在教室里坐的方向来取名好吗?小朋友们,你们能分清现在的东南西北吗?(不能分清)我们还是请指南针来帮帮忙吧!(教师将指南针放在中心队桌上,测出北方,并命名北方队)

教师:这是北方队,那南方队在哪里呢?请南方队的孩子起立!教师:为什么你们就是南方队呢? 学生:南北是相对的!

教师:南和北知道了,东和西又在哪里呢?(学生猜,意见不一)

教师:老师提示一下吧:这个方向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哪个方向呢?(东方)你们队就应该叫——东方队!请东方队的同学挥挥手。与东方队相对的是——西方队。祝贺你们!

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中,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也是相对的!相对的孩子相互挥挥手,笑一笑!

(2)在活动体验中进一步体验方位。

教师:现在,各小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我想考考大家,(师走到教室中间)请中心队的孩子起立,面向北方队,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学生自由说后抽代表向全班交流)

教师:请东、南、西、北队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对面的同学坐在什么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说后,每个小队各请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2.结合地图认识东、南、西、北(1)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标。

教师:小朋友们把我们生活中的东西南北分得很清楚了,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呢?(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有“箭头”,还有“北”字。

教师:地图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和一个“北”,这个叫做方向标,看一幅地图首先要看方向标。猜猜它表示什么?

学生:箭头朝上,表示上面方向就是北方。(2)引导学生得出地图上的方向。

教师:哪个地区在北方?(内蒙古)你们知道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草原美景图片)我们再来看看地图下方的海南吧!(课件出示美丽的大海图片)这里有蓝色的大海,气候温暖,燕子和大雁都要到那儿去过冬呢!你知道海南在什么方向吗?

学生:南方。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海南”有个“南”字。

教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中国的许多地方在命名的时候确实考虑到了方向这个问题。学生2:南和北是相对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书:南、北)结合刚才的活动想一想,地图的左边、右边是什么方向呢?

学生1:左边是西,右边是东。学生2: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教师:到底哪种猜测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请大家起立,面向北方队站好,想一想,你们的左面是什么方向(西方)?右面是什么方向(东方)?当我们面向地图时,同样也是左边是西,右边是东。(板书:西、东)

(课件展示地图东方和西方的典型城市图片:上海与西藏,教师作介绍)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地图上的方位是怎样确定的了吧,人们绘制地图或平面图时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现在我们面向这幅地图,随老师手势一齐指着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规定对我们后面进一步学习方位用处可大啦!

(3)介绍十字形方向标。

教师将黑板上的东西相连,南北相连,做成十字形方向标,学生快速记忆地图上的方向。3.在课间活动中体验东南西北(1)徒手操:全体起立,面向黑板,跟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说:面向地图,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游戏:小小机器人,面向地图指方向!(教师说地图方向,学生用小手指出这个方向)活动三:闯关大行动——行行走走辨方向 1.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教师:我国有5座有名的山峰,合称“五岳”,想去游览一下吗?(学生:想),你知道是哪5座山吗?瞧:嵩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课件分别出示五岳的名称,如图二),这5座山又以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命名“五岳”。嵩山在它们的中间,被称为中岳嵩山,其余4座山用我们今天学习的4个方向可以给它们命名为什么“岳”呢?

学生命名: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教师:为什么泰山你命名为东岳泰山呢?(因为它在东方)教师:看来地图确实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绘制的。2.第二关:东西南北我能辨 教师:看一幅地图,首先要看方向标,请看屏幕,这是一幅平面图,图上的方向标告诉我们什么呢?(出示图三)

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师:图上都有哪些建筑呢?我们站在学校观察,学校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有什么? 学生在组内相互说,说后抽代表在全班交流:医院在学校的北方„„

教师:那么学校所在的方向我们又可以怎样说呢?(学生:在医院的南方,广场的北方,电影院的西方,新华书店的东方)

教师:孩子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但老师有个问题,学校的位置又没有变,怎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呢?

学生:因为我们是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学校。

教师:你真棒!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时会感受到物体在不同的方向,这说明方向是有相对性的。

3小结反思,赞美激励

总结闯关活动成功!学生总结本课有什么收获和进步,或还有什么疑惑。

认识东、南、西、北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九第3~4题。【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区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方,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经历辨别东、南、西、北方的过程,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准备】 教师:指南针。

学生:分为5个小队,按东、南、西、北、中几个方向坐好;每组一个指南针。【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当你走进校门的时候面向哪个方向?升国旗的时候你们朝着哪个方向?你家的阳台朝着哪个方向?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方向问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板书课题: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明确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辨别方向? 学生1:看太阳辨别方向。

学生2: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红色的指针指向北,另一端指向南。出示指南针,教师随机介绍指南针。(结合教科书53页)学生3:如果是在雪地上可以观察积雪辨别方向,积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南,化得慢的一边是北。学生4:如果是晚上,可以观察北极星辨别方向。

学生5:观察树叶辨别方向,树叶密的一面是南,树叶稀的一面是北。„„

教师:你们知道得可真不少,真是些热爱生活的好孩子。2.结合座位辨认东、南、西、北方(1)在命名中初步感知方位

教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5个学习小队(学生在教室里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队就座,如图一),老师要送每个小队一个好听的名字——瞧瞧(课件展示5个队牌:中心队、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喜欢吗?

教师:这个小队在我们的中间,我们应该把哪个名字送给他们呢? 学生:中心队。

教师:其余4个小队,我们就根据你们在教室里坐的方向来取名,好吗?小朋友们,你们能分清现在的东南西北吗?(不能分清)我们还是请指南针来帮帮忙吧!(教师将指南针放在中心队桌上,测出北方,并命名北方队)

教师:这是北方队,那其余的几个小队你能说说看吗?

学生:南北是相对的,与北方队相对的小队就是南方队了。教师:南和北知道了,东和西又在哪里呢? 学生1:左西右东。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1:在地图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我想人们绘制地图时图上的方向与生活中的方向应是一致的,那生活中就应该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

学生2:我还知道这个方向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也就是东方了。妈妈教过我一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教师:你们真聪明!你们队就应该叫——东方队!请东方队的同学挥挥手。与东方队相对的是——西方队。祝贺你们!

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活中看太阳升起的方向可以确定东方,便可以推测出其他几个方向;也可以用指南针测出北方,再找出其他几个方向。

教师:从我们坐的方队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中,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也是相对的!教师:说得好!

(2)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方位

教师:现在全体起立,我们面向东方,看看我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学生: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教师:转一下身,当我们面朝南方时,再指指看,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再面朝西方、北方,看看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学生活动。

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管我们怎样转动身子,东南西北是不会动的。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请大家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教室里的方向。

三、巩固运用

1.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现在,各小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我想考考大家,(教师走到教室中间)请中心队的孩子起立,面向北方队,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并看看各有些什么?(学生自由说后抽代表向全班交流)

教师:请东、南、西、北队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对面的同学坐在什么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说后,每个小队各请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3题

学会用指南针确定北方,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找出其他几个方向,摆上相应的学习用具。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作指导。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进步? 本节课你有什么遗憾?还有什么疑惑?

五、课外实践

课外完成练习九第4题。

认识东、南、西、北

(四)【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例3,练习九第5题。【教学目标】

1.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会看简单的路线图(4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准备】

第49页例3的挂图,洋洋的模型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49页例3的挂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对话语)。①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4个方向?

②说一说,大象园、天鹅湖分别在斑马园的什么方向? ③说一说,狮子山、长颈鹿园分别在斑马园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简单的路线。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教师:愉快的星期天到了,洋洋去动物园玩。她看完了狗熊后,想要去看长颈鹿,但不知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当当小导游,告诉她该怎么走吗?(教师将洋洋的人物图片贴在狗熊馆)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按学生描述的行走路线,教师在图上根据他的描述移动洋洋的人物图片,当学生的描述不明确时,教师就故意走错,迫使学生调整描述的方法和语言,逐步让学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最后把洋洋放在长颈鹿园的位置。)

教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刚才洋洋从狗熊馆到长颈鹿园的行走路线?(抽生再次描述)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教师:洋洋从狗熊馆到长颈鹿园,除了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这种路线,还有别的路线吗? 请描述的学生在图上进行演示(抽学生移动洋洋的人物图片,演示刚才所描述的路线)。教师:如果你是洋洋,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解决更多的路线问题

教师:洋洋的问题我们帮助她解决了,大家真能干!你们还能再当当小导游,介绍介绍怎样才能从狐狸馆走到天鹅湖吗?

请学生说出不同的走法。

教师:小导游们,如果要从猴子山走到鸵鸟园,又该怎样走呢?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集体汇报。

教师:同学们真会开动小脑筋,找出了这么多种路线。4.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教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请同桌的两个小伙伴合作,一人扮演洋洋问路,一人扮演小导游回答。扮演小导游的同学根据洋洋同学的提问,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5题。

31(1)在图中画出洋洋上学的路线。(2)说一说小敏放学回家的路线。(3)说一说娟娟到小敏家的路线。

(4)同桌互相提出问题,并互相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第1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参与探究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第54页例1的情境图。学生:一张正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折一折

教师:同学们都喜欢折纸游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折一个方向板。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十”字形的折痕,这就是一个方向板了。(教师示范)

教师:想一想,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方向?(东、南、西、北)请把这些方向写在方向板上。这个方向板我们就做好了。学生填写如下:

2.辨一辨

教师:在地图上是怎样规定方向的?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北面在哪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大家把方向板的北面对准教室的北面放好。教室的南面在哪里?请你向南面招招手;请你面朝东面敬个礼,面朝西面点点头,面朝北面大声地说:“我认识方向了!”

3.说一说

课件出示情境图:(上面只标有商场、学校、邮局、医院,中间有一辆小汽车。)教师:你能说一说在这幅图上,小汽车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吗? 启发学生说出小汽车的东面有学校,南面有邮局,西面有医院,北面有商场。

(课件在图上显示东、南、西、北4个方向,再逐一出示车站、银行、饭店、公园图。)教师:在小汽车的周围还有一些建筑物,你知道它们在小汽车的哪个方向吗?我们以前学的方向已经不够用了,我们还要认识一些新的方向,这便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

教师:一位叔叔要到银行去取钱,但他迷路了,你能说说银行在哪个方向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东北方向、东和北的中间或北东方向。教师:因为它在东和北的中间,我们通常说成“东北”,而不说成“北东”。教师:看一看,在这幅图上,你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方向吗? 启发学生:饭店在东和南的中间,是东南方。公园在南和西的中间,是西南方。车站在西和北的中间,是西北方。教师:有没有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启发学生思考:因为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也是相对的,不可能扯到一块儿来。教师:人们常说“四面八方”,现在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吗? 四面,就是指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方。2.及时巩固

学生尝试完成书中第54页的填空,教师作指导。3.辨认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

教师:我们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又在哪里呢?虽然我们没有指南针,但我们可以借助方向板来帮助我们。请大家将课前的方向板补充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现在方向板上有8个方向了,我们可以用它帮我们找准方向。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室里的北方,请大家借助方向板,将方向板上的北方对准教室的北方,找出教室的其他7个方向。(学生活动)

教师: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教室的8个方向。

教师:谁能说说老师现在站在你的哪个方向上?(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都说对了,可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同呢?是老师站的位置变了吗?(学生悟出:因为观察位置不同,所以说法不同)4.课堂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你们觉得这节课有用吗?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第2~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8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第55页例2图。学生:方向板。【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游玩过哪些景点?(学生回答略)当我们到一个景点游玩时,一般都会看到一幅导游图,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小明的家乡去玩一玩。这就是小明家乡的一幅导游图。(教师把第55页的例2图贴在黑板上)

教师:当我们到一个地方游览时,可以先看看它的导游图,了解各游览景点的位置与方向,然后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简单的路线

(二)二、探究新知

1.了解各地名的位置

教师:看一看,在这幅图上有哪些地名?从图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教师:你能说一说各个地名的位置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各个地名的位置,如果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有难度,可借助方向板)

2.设计路线

(1)教师:你能为小明上学设计一条路线吗?

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从家出发先向()走到电影院,再向()走到学校。

学生回答略。

(2)教师:小明的爸爸在红光厂工作,妈妈在设计院工作,你能为小明的爸爸、妈妈分别设计一条上班的路线吗?

学生独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全班交流。

(3)教师:小明放学回家了,你能帮帮他设计一下他回家的路线吗? 学生交流,再指名汇报。

教师:小明的爸爸、妈妈下班后,回家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独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全班交流。3.课堂活动

教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邮政局正在招聘“小小邮递员”呢!邮政局委托老师来进行面试,有兴趣吗?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图。

教师:从图上你发现了一些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后回答。

教师:只要同学们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就可以通过面试了:(1)小狗要把信送到小鸡家,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2)小狗从小鸡家回到送信出发的地方,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填空,再集体汇报,教师作评价,并对回答好的学生及小组颁发“小小邮递员”的聘书。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2题、第3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第4题。

办数学小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教学目标】

1.通过办数学小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辨别方向的有关知识,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2.通过办数学小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准备】

教师:为每组准备一张《少年先锋报》。

学生:课前分组收集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中国地图、学校平面图、小区平面图、交通指示图、自己放学回家的路线图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今天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的成员齐心协力,将你们课前在生活中收集到的有关辨别方向的内容进行整理,合作办一份有关“辨别方向”的数学小报,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好这个光荣的任务呢?

二、合作办报

1.了解报纸的一般编排形式

教师为每组分发一张《少年先锋报》。教师:请各小组观察这份《少年先锋报》,看看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学生观察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教师介绍报纸的一般编排形式,鼓励同学们编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让小报不仅有内容,也有吸引人的外观,做到第一眼就“看上去很美”。

2.为小报取个好听的名字

教师:一份具有吸引力的报纸,首先要起一个个性鲜明,响亮好记的报名。请大家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想一想你打算为这次的数学小报取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呢?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3.小组合作,完成版面设计

教师:我们已经为小报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接下来小报的版面设计就更重要了。请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根据你们组收集的素材,将小报划分为几个合适的版面,并为每个版面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小组合作探讨,对先完成好版面设计的小组,在班上进行展出。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便可调整构思,编排。小组间相互交流,促进小报的不断改进。

4.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制作数学小报

学生动手制作,进入动手绘制阶段。美术功底较好的学生可为小报细心地画上插图;字体娟秀的学生可以认真地抄写资料,其余同学便可在一旁帮忙。

教师巡视,强调尽量使版面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各小组齐心协力,很多小组已经完成好了,没完成好的小组课后还可以继续完善,下一节数学课我们将展示各小组的成果,评出优秀奖。

第四单元:旋转与平移现象 旋转与平移现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2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3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感知、操作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准备】

教具:与例

1、例2情景图相似的蕴含旋转与平移现象的现实情景录像。学具:每位学生自带一根稍粗些的线和一颗略大些的纽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都有些什么游乐项目?其中你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经历的情况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场一起去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

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1情景观察,初步感知

(1)播放与例

1、例2情景图相似的游乐场动画录像。(录像中包括开碰碰车、转转椅、玩风车、转滚筒、开水龙头洗手、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注意在播放游乐场动画录像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观看录像。

(3)学生围绕“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进行汇报(提示学生可以用手势动作模仿物体的运动)。

学生模仿物体运动时可重点重现物体运动的状态并定格在屏幕的旁边。2合理分类,再次感知

(1)老师引导给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

提问:物体运动的方式一样吗?能不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3)分小组汇报分类的理由。教师(概括小结):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

板书揭示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 3联系生活,深入感知

(1)提问: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吗?(2)学生举例,同学间互相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提示学生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所列举的现象)。(3)学生用手中的物体试着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实践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做一做。对用一根线和一颗纽扣来作旋转与平移的活动,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操作,想出不同的表现方法。并及时进行展示评价。

2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3题,在平移现象后面画□,在旋转现象后面画○。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通过平移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平移后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教学准备】

与例题和练习配套的、可以移动的图形卡片;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美丽图案或动画短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对旋转与平移现象有了解了。想象一下在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①方向盘的转动②升国旗 ③火车的运动④钟表的运动 ⑤用钥匙开门⑥敲击电脑键盘

(2)指名学生回答,并简单说明理由。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的有关问题,看看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板书课题——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二、自主观察,探究新知 1操作感知重合的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图形占有同一个空间。

操作活动一:每个同学将自己左右手掌面对齐合拢在一起。(教师可示范指导)操作活动二:同桌两位同学将数学书或一样大小的练习本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像刚才那样每个同学的左右手掌面对齐合在了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这时这个同学的两个手掌面重合了;同样刚才同桌两个同学的数学书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这两本数学书的书面重合在了一起。

2教学例3(1)实物投影出示例3(例3中的图形是可以移动的图片)。

(2)教师引导:仔细观察想象例3出示的这些图形,哪些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3)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出示补充的一组图形(图形见下图所示),深化认识

(1)提问:下面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2)学生独立观察后,用简单的语言向同学介绍,同学间进行自主评价。4思考与归纳

思考: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一些图形怎样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三、课堂活动与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组织小组讨论:怎样通过平移,使箱子从入口推到出口?重点组织学生交流争辩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当箱子平移推到最上面后又该怎样进行平移?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集体订正。

四、欣赏

(1)谈话: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旋转与平移的现象,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制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和动画。

(2)课件播放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图案或动画短片。

五、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同学间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第五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

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题。【教学目标】

1.学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中秋节快到了,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习惯要吃什么?(月饼)(1)如果有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口答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8÷4=2(个)](2)如果现在有80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同时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1.提问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0÷42.讨论探索算法怎样计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汇报后整理:①看图分一分,就能得出20个。

②80就是8个十,用8个十除以4等于2个十,就是20。

③因为20×4=80所以80÷4=20。3.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后,把例1补充完整。4.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口算。(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订正。提问:观察

比较每一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后得出:都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2)考考你的同桌,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每人出一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然后再同桌交换计算。学生完成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进行评价。

(二)教学例21.分析题意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后得出:有3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36÷3。3.探索算法提问:试试看,你能计算出36÷3的得数是多少吗?(1)小组讨论,探索计算方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2)汇报讨论结果:①看图分一分。先分整盒的月饼,每组1盒(10个),再分单个的月饼,每组2个。两次合起来每组一共分得12个。②竖式计算。抽生板书:结合课件演示分月饼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分3盒月饼,就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30)去除以3商是10(1个10),就在商的十位上写“1”(表示1个10)。30减30得0,这里不需要写出来。再分剩下的6个月饼,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去除以3商2,写在商的个位上(表示2个1)。6减6得0,表示全部分完。

4.阅读例2,完成例2的填空同时抽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5.及时巩固练习竖式计算(多媒体出示)69÷3=86÷2=48÷4=独立完成后,再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进行集体订正。提问:观察每题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提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三、提高练习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提问: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1)你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3)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第2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

3、例4和练习十二第2,3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40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1.口算(多媒体出示)学生抢答,夺红旗。80÷4=50÷5=60÷3=

60÷2=70÷7=48÷2=2.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48÷9=39÷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教学例3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出示)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交流后得出:有36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6÷23.探索计算方法提问:你能计算出得数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讨论后学生汇报:①结合图,用小棒代替分一分,得出每小组分得18个月饼。教师再用课件演示分月饼的过程。②学生可能会出现竖式计算。抽学生板书:结合课件演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①先把3(30个)盒月饼平分给2个组,每组先得到1盒(10个),余1盒(10个)。即十位上的3除以

2,在十位上商1,余1(表示1个10)。②把余下的1盒(10个)打开与6个合起来,是16个,再平分给2个组,每组得8个。即16除以2在个位上商8。16减16等于0,表示分完没有剩余。③两次分得的月饼合起来是18个。即商的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8合起来是18。4.让学生阅读例3,并完成填空同时抽学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5.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要求:先分一分,再算一算。过渡: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二)教学例41.分析题意课件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得出:有95枝花,要插在4个花瓶里,平均每个花瓶插多少枝?还剩多少枝?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5÷43.探索计算方法(1)试试看,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学生汇报后板书:(3)你能说说每一步的算理吗?抽学生解释,教师进行正确引导。(4)分别比较两次余下的数与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得出:每次余下的数都必须比除数小。(5)学生阅读例4,完成填空,并注意书写格式。同时抽学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

三、巩固练习

1.笔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83÷2=97÷4=75÷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计算后提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2练习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二第3题要求: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说说错误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你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第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2页练习十二第4~9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地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前两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我们将进行这些知识的练习,看看哪些同学表现得最出色。

二、基础练习口算和笔算。完成练习十二第4~7题。

1.口算(卡片出示)80÷2=24÷2=70÷7=60÷6=93÷3=20÷2= 2.练习十二第4题要求:先计算,再找座位连线。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说说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习十二第5题以比赛形式完成,女生做第1组,男生做第2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再进行综合评价。

4.练习十二第6题让学生任选三个算式计算。看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好。在小组里互相检查订正。5.练习十二第7题分组进行比赛练习。看哪些同学能很快夺得红旗。第1,2大组的同学完成左边的算式,第3,4大组的同学完成右边的算式。

三、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第8,9题。1.第8题(1)课件出示第8题情境图,要求学生分析题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3)集体订正。

2.第9题(1)课件出示第9题情境图,要求学生分析题意,并指名说说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再小组交流订正。(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考考你的同学,提问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只要是合理的问题都应该予以肯定。

四、全课小结在这节课的练习中,你有哪些进步?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第1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1和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3.初步体会估算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口算下面各题(卡片出示)90÷3=60÷4=40÷4=80÷4=70÷5=80÷5=2.估算(课件出示)59×3≈91×7≈46×8≈比较几个算式的两个因数,发现有什么共同点?说说你是怎样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3.引入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有关估算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课件出示情境图,分析题意。提问:你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得出:李叔叔拿59元钱去买西红柿,西红柿每千克3元,李叔叔大约买了多少千克西红柿?(2)用什么方法列算式呢?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9÷3(3)探索估算方法。①提问:需要计算出准确的得数吗?为什么?只需要求出大约是多少,所以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只估计是多少就可以了。②小组讨论:教师:怎样进行估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③交流汇报得出:59接近60,把59看作60,用60÷3=20(千克),所以59÷3≈20(千克)学生尝试板书:59÷3≈20(千克)强调: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于符号连接。

2.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进行订正。

3.小结并揭示课题教师:比较这些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教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得出:把两位数看作是最接近它的整十数后,再去除以一位数,得出的商就是估算的结果。用约等于符号连接。

三、巩固练习

1.游戏:同桌合作完成课堂活动要求:一个学生说一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个学生说出估算的结果。如78÷4约等于20。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进行订正。

四、课堂小结

(1)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2)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第2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2和练习十三第3,4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去检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概括的能力,同时提高计算的能力。

3.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感受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与价值。【教学重难点】

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检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口算(课件出示)50÷5=60÷2=80÷4=90÷3=46÷2=69÷3=2.估算(课件出示)82÷4≈49÷5≈58÷3≈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3.引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一个女孩拿着84÷4=41的算式问大家:“这道题我做对了吗?”

2.探索用估算检验除法算式教师:帮助这个小女孩检查这道题,是否正确?在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可能会有:①用竖式计算。正确答案应该是21,这道题做错了。②用估算。84÷4≈20,20与41相差太远,这道题肯定做错了。提问:比较以上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更简便?学生会体会到用估算来检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更简单、更方便。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第3,4题。1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比较每组里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2.第4题(1)先判断对错,并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判断的。(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四、提高练习出示:讨论58÷3的估算值与准确值有什么关系?94÷5呢?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教师正确引导后得出。①58÷3的估算值比准确值要大,因为把58看作60,是把这个数看大了,所以估算的结果要比准确得数要大一些。②94÷5的估算值比准确值要小。因为把94看作90,是把这个数看小了,所以估算的结果要比准确得数要小一些。

五、课堂小结(1)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2)还有什么疑问?

第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的练习十三第5~9题以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在解决问题中教育学生要珍惜幸福的生活,懂得献爱心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前两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2)今天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看看哪些同学掌握得最好。

二、基础练习:计算1.口算(卡片出示)80÷2=70÷5=96÷3=60÷3=40÷4=90÷5=2.练习十三第5题,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1)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完成:第1,2大组的同学完成第一行。第3,4大组的同学完成第二行。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2)进行集体评比。(3)提问:哪几道算式的估算值比准确值要大?为什么?

三、提高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7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进行检查订正。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练习十三第8题(1)独立思考完成后,集体交流。(2)谈话:有一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因为家境很困难,没有条件上学。而你们不但能享受丰厚的物质条件,还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多参加一些这样的献爱心活动。帮助那些可怜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继续接受教育。

3.练习十三第9题(1)分析题意。你从题中能获得哪些信息?(2)解决问题。提问:用什么方法列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因为只需求出“大约”能用多少天,所以用估算方法算出结果即可。

4.思考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集体交流得出:1+7=87+1=89-6=3或9-3=620÷4=520÷5=4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7页例1,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第3题。【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景分析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对比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进行正确解题。【教具、学具准备】 例1图片,补充例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准备在食堂搞一次聚餐,你能帮帮他们吗?(2)出示例1图。(3)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根据上面的信息,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找出问题“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中你认为重要的词或字,并说说为什么你认为是重要的。(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板演:95÷8=11(张)„„7(人)(3)怎样作答,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为什么要加1(剩下的7人也要准备一张桌子,所以至少需要12张桌子)。2补充例题4个轮子装一辆玩具车,83个轮子最多能装多少辆车?(1)学生阅读,理解题意,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或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理解。(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板演:83÷4=20(辆)„„3(个)(3)怎样作答,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多余的3个轮子不能装成一辆车,所以要舍去,最多能装20辆。3对比巩固对比以上两题,你有什么想说的?4拓展在生活中你遇见过以上两种类似的问题吗?谁能举例说一说(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判断方法)?

三、巩固练习(1)第79页练习十四1~3题。(2)练习:三(1)班第1小组有8人,老师有59个作业本,平均分给第1小组,每人最多得多少个作业本?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让大家帮你解决吗?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7页例2,练习十四4~6,8题。【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学具准备】 例2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生活中经常有判断快慢、多少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说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2)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标准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2(1)看看小红和小林正在说什么。(2)出示例2图,获取信息。(3)

能直接进行判断吗?怎么才能判断?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进行适时点拨。(4)说说你们小组判断的标准。(速度、相同时间内的路程等)(5)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列式并解答,学生板演。①小红:36÷9=4(m)②小红:36÷9×7=28(m)

小林:35÷7=5(m)小林:35 m 4 m<5 m28 m<35 m答:小林跑得快一些。答:小林跑得快些。(6)方法有很多种,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2巩固练习练习十四第4题,说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你怎么计算的?3小结当比较量不一样时,不方便进行比较,就应该找出相同时间内的标准量,如速度、工效等,进行比较。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四第5题、第6题和第8题。

四、课堂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想告诉同学的?有什么疑问吗?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3,练习十四第7题,第9~11题。【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知识确定解题思路,并根据解题思路,制定解题策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通过解题策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确定解题思路,并制定多种解题策略。【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78页例3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周末都喜欢到公园、野外走走,丽丽家也不例外。周六她们一家6人来到公园准备划船,可是她们家却发生了分歧,我们去看看吧。(2)出示例3情境图,学生获取信息。(3)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比较合算?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1)理解题意,“合算”是什么意思?就是把每种租船方式的价格进行比较,便宜的就合算。(2)小组讨论:怎样租船合算?(3)汇报方法。(4)试列式解答,并板演:①87÷6=14(元)„„3(元)②16×6=96(元)每人不到15元96元>87元答:包船合算。答:包船合算。2小结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既可以用乘法解决,也可以用除法解决,尽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但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3巩固练习(练习十四第10题)(1)获取信息,逐一写出,帮助学生理解。(2)要解决哪种合算,怎么办?(提出解题思路)(3)解决问题1,列出算式,得出结论。(4)解决问题2,列出算式,得出结论。(理解9盒是1箱多2盒,有困难的同学小组内交流)(5)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四第7,9,11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

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第1题,练习十五第1~5题。【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

2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复习,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梳理(1)你能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吗?(2)学生分组梳理,画出示意图。(3)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没余数的

二、自主练习(1)第82页第1题:独立计算,再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2)第83页第3题:独立填写,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填。(3)第84页第5题:正确理解题意,再独立计算。(4)第83页第1,2,4题: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收获,师生小结。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第2,3题,练习十五第6,7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2进一步巩固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教具、学具准备】 各题信息。(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每年的中秋节,要吃的传统食品是什么?月饼有各种不同的包装方式,我们去看看吧。从题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1第82页第2题出示题目信息,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以上算式,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2第82页第3题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说说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怎样估算的。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估算问题?

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五第6题获取信息,确定解题思想,制定解题策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2练习十五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方法,交流时说说各组的解题思路。

四、提高练习第84页思考题。小组讨论:怎样求正确结果?要求除法题的结果,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求被除数?怎样去求被除数?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周长 认识周长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

1、例

2、例3,以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张长方形纸片。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杯子、较大盖子各一个,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提问:

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课件出示把花布摊开,放平的平面图,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桌布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桌布周长)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桩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桩面的周长),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的周长。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 教学例2。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另一个学生观察,看在摸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两个同学轮流进行)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口答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广告牌,同时闪现广告牌的边线,让学生再次从视觉上认识广告牌的四周的长度是广告牌的周长。

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教师可以先进行适当启发。如课桌面边线的长是课桌的周长、铅笔盒面四周的长是笔盒面的周长„„)3.总结归纳

什么是周长呢?(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9页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动手测量,认识周长 教学例3。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先让学生指一指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方法。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方法:

①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可用尺子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②测量圆片和杯子上底面的周长有两种,一是软尺量,二是用线围,再用尺子量线。3.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圆片、长方形纸片、卷尺、尺子等),测量出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量的)4.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并配合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的题目。

45(1)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用绳子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的周长摸一摸。

(2)汇报交流:你围了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认识周长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六中的1,2,3,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的意义。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交流,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准备一支彩色笔。【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什么是周长?请举例说明。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中的1,2,3,4题。1.第1题(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彩色笔画一画,画完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

(3)全班交流展示时,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画的各图的边线。2.第2题(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思考,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3)全班交流展示时,指名回答,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说出你的理由。3.第3题

(1)学生先测量,再独立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按整厘米数计算)(2)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指名回答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怎样计算的。如果学生能用简便的方法测量,教师要给予肯定。

4.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测量出作业本封面的周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测量结果。(按整厘米数计算)(2)同桌合作测量课桌的周长,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回答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5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说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拓展练习

教师用课件出示习题。

A、B分别是两边的中点,甲、乙两部分的周长相比,结果如何?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甲、乙两个部分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一)4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例

1、例

2、例

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指名汇报算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9+9+6+6=30(cm)②9×2=18(cm)6×2=12(cm)18+12=30(cm)③9+6=15(cm)15×2=30(cm)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列式依据,针对第③种算法,教师再提出“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时,引导学生认识第③种算法也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式子表示:(9+6)×2=15×2=30(cm)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2)出示例2的图。

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

(1)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长方形的周长:(4+2)×2=12(cm)正方形的周长:3×4=12(cm)2教学例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 cm,宽6 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丝带的长度,丝带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6+8)×2=28(cm)28÷4=7(cm)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拼法和算法: ①拼成长方形,如下图所示:(10+10)×2+5×2=50(cm)(10×2+5)×2=50(cm)10+10+10+10+5+5=50(cm)„„

②拼成正方形。如下图所示。5+5+5+5+10+10=40(cm)(5×2+10)×2=40(cm)10×4=40(cm)„„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拼法不同,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至第91页练习十八中的1~7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

学具:每人准备一张方纸巾、一本美术书。【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什么叫做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教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中的1~7题。1.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2.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3.第3题

(1)理解题意,明确小黑兔沿着篮球场边线跑了一周,要求小黑兔跑了多少米,就是求篮球场的周长。

(2)教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8+15)×2=86(米)答:小黑兔跑了86米。4.第4题

(1)理解题意,明确求“大约要买多少厘米花边?”就是求专栏的周长。(2)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3)全班进行交流。长:130+140=270(cm)四周装饰花边长:(270+140)×2=820(cm)5.第5题

(1)准备工具: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方凳(上面是正方形),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方纸巾、美术书。(2)小组合作,先测量,再填表。(按整厘米数填)边长周长长宽周长 方凳面美术书封面 方纸巾课桌面

(3)全班交流。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6.第6题(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49(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通过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得出铁丝的长度,铁丝的长度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长方形的长。)4×4=16(cm)(16-3×2)÷2=5(cm)答: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cm。7.第7题(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学生尝试解决。(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①在空地里单独围。

(10+5)×2=30(m),30 m长的篱笆够了。②长边靠墙围。

10+5×2=20(m),30>20,30 m长的篱笆够了。③短边靠墙围。

10×2+5=25(m),30>25,30 m长的篱笆够了。(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做第96页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帮助理解“一样近”的道理。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

1、例2,课堂活动1,2,3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2通过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观察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3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2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准备】

教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小黑板,胶布。学具:圆形、正方形、两张长方形纸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有关孙悟空和猪八戒吃桃的故事。

有一天,猪八戒听说花果山上的桃子已熟透了,想一饱口福,就急忙来到花果山上,可是孙悟空却不买他的账,硬要他答对几个问题才让他吃桃子,急得猪八戒直叫快出题,快出题。孙悟空就开始出题

第二篇:西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1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与1~5的乘法口诀。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非常重要。这里包括要使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字。学生弄清楚这些,就便于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1~5的乘法口诀,正确解答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含义。

(2)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1~5的乘法口诀。(1)乘法算式的读写法。(2)编制1~5的乘法口诀。

(3)应用1~5的乘法口诀求乘积。(4)相关的乘加、乘减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读乘法算式。

(2)引导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学习活动过程,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等教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也得到健康发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5的乘法的含义。

2、难点。

(1)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

3、关键。

利用学过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1、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

2、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图片卡。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几个几”

1、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校园情境图”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一共有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2: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学生3: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9+9+9=27(扇)。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可能会说出:树的棵数:5+5=10(棵)。参加接力赛人数:8+8+8=24(人)。花的盆数:9+9=18(盆)。坐秋千的人数:2+2+2=12(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以上算式)

2、初步体会“几个几”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汇报交流。学生1:都是加法。

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是3个9相加。

教师: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略)

二、设置疑点,导入新课

教师:该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10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稍停片刻)教师:列完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1:太长了。

学生2:太麻烦了。

学生3:有没有简便方法?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板书课题:乘法)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让学生仔细观察例1“植树图”。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学生1:一共植了32棵。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

学生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也就是4个8,所以列成算式是8+8+8+8=32(棵)。

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也就是8个4,4+4+4+4+4+4+4+4=32(棵)。(教师板书算式)(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 学生1:8乘4等于3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8+8+8+8和8×4都表示4个8,所以都应等于32。教师:你真聪明!4×8等于多少? 学生2:4×8等于32。

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学生2: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也可以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学生1:用4×8表示。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

学生2:8个4相加,除了用加法和4×8表示,还可以用8×4表示。

2、教学例2 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

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 学生1:3+3+3+3+3+3=18(个),我一共摆了18个。学生2:3×6=18(个)。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2:每次摆3个,摆了6次,也就是6个3,所以可以写成3×6=18。

学生3:6个3相加,我写成6×3=18。

3、引导发现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交流:

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上课堂活动的内容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题:同桌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

2、学生将校园图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100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学生:(回答略)。【后记、反思】

2、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关键】

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运用所学口诀进行口算。【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教师:小猪家来客人了,看,小猪正在干什么?学生:正在摆筷子。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1:小猪正在数有几根筷子——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学生2:桌子上摆了8双筷子,小猪的手里还有1双筷子,一共有9双筷子。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在家里也摆过筷子吗?今天我们也来摆一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教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

学生操作小棒后,教师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

教师:小猪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你能帮它填完整吗?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后,抽学生说一说7双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

学生1:我两根两根地数,因为6双12根,往后数2个,13,14,7双就有14根。学生2:我用加法算的,多1双筷子就加上1个2,6双有12根,12+2=14,7双就是14根。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

2+2+2+2+2+2+2+2+2=18

2、列乘法算式,编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加数都是2。

学生2:一个算式比一个算式多加了一个2。学生3:算式越来越长。

学生4:这样的加法算式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学生写,写后展示:2×2=42×3=6„„2×9=18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1:我是根据加法算式得到的。学生2:看着小猪的表格,也可以得到。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吗?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算。(板书:2的乘法口诀)教师:2×2=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结果是4。

(板书:二二得四)教师:请同学们按这个方法试着说一说2×3=6,2×4=8,2×5=10可以用怎样的口诀去算。学生试说,并交流。

(板书: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教师:请同学们听一听:“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学生:第二句。

教师:从2×5=10开始,乘积是两位数,为了说得顺口,便于记忆,我们不再用“得”字,直接说成“二五一十”。试着说说2×6=12„„2×9=18的口诀。

学生试说并板书。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

学生1: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都是“二”。

学生2:每一句口诀的第二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学生3: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3、教学例2 教师出示滑冰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一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乘法来计算吗? 学生:2×4=8。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学生:用“二四得八”。教师:还有别的乘法算式吗?学生:4×2=8。教师:这个式子用哪句口诀算?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二四得八”。

4、深化理解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摆一摆(每次摆2根小棒),边摆边说乘法算式和口诀。(2)游戏:对口令。同桌两人合作,第一种玩法:一生说口诀的前两字,另一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二种玩法:一生说乘法口诀,另一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学生活动略。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1,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编1,2的乘法口诀,那么3的乘法口诀呢?课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后记、反思】

3、3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3、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交流、推理、归纳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关键】

1、熟记3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进行口算。

2、能编制3的乘法口诀表。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学具盒(小棒)。【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2的乘法口诀,你能说一说吗?按你的理解,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 学生:3的乘法口诀。(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观察例1插图,把例1补充完整。

教师: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组的?你能根据1,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把例1的表格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思考,把例1补充完整,教师指定一学生上台(黑板上)补充。

(2)探索口诀的编法,促进口诀理解。

让学生看书上例1。(教师随机抽取图或算式、口诀)教师:表格中的哪一个数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学生:24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人数:8个组的24人。

教师:说说哪一个算式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学生:3×4=12(或4×3=12)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教师板书算式3×4=12和4个组跳绳的12人。

教师:7个组有几个人在跳绳?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 学生:7个组有21人在跳绳,可以用3×7=21(或7×3=21)来表示。教师板书7个组的21人和算式3×7=21。教师:“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几个组跳绳的人数?应该用哪个算式? 学生:“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9个3是27;它表示9个组跳绳的人数;应对应3×9=27(或9×3=27)这个算式。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人数27人,并板书口诀、算式。(3)读3的乘法口诀。

学生全班拍手齐读3的乘法口诀。

(4)找特征,总结规律。

教师: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学生1:3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学生2: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三。

学生3:口诀的第二个字从上到下依次增加1。学生4:口诀的积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规律?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找出了这么多的特征,总结出这么多的规律。你能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出示:三七二十一 三四十二 三八二十四 三五十五

引导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

(5)熟记口诀。

教师:利用口诀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临时遗忘的口诀补充完整,你们能记住这么多口诀吗? 学生集体拍手背口诀→一生当小老师,抽大家背→同桌互相打“电话”背→分4人小组抽背→集体拍手背。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学例2。教师板书出示例2:3×6=□

7×3=□

教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再把积填在方框里。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出得数,教师指名在黑板上填写。学生:我填出的积各是18,21,各用的“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这两句口诀。

3、小结

教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学习了例1,自学了例2。下面老师要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第1题、第2题、练习三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自己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3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编3的乘法口诀,了解了口诀的特征,知道了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求积。„„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

3、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四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为后面推导相邻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体验乘加、乘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关键】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1、口算对口令

3×2=

4×3=

8×2=

1×1=

2×4=

4×4=

3×3=

2×2=

2、读口诀,说算式

二三得六(2×3=6,3×2=6)一四得四(4×1=4,1×4=4)三四十二(4×3=12,3×4=12)

3、根据图示写算式

算式是:(3×3=9)或者(3+3+3=9)算式是:(3×4=12)或者(3+3+3+3=12)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点:3个3是多少?4个3是多少?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出示主题图:班级活动小组按主题图所示分组,参加活动的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1、小组交流

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预设:(1)用加法计算——3+3+3+2。(2)点数的方法——挨个数。(3)点数的方法——先数前三组,再接着点数。

2、引导学生构建计算方法 老师引导:先点数前3组就相当于先算出前3组有多少人,算式可以怎样列?(3×3)然后再接着点数就相当于再增加几人?因此算式又可以怎样列?(3×3+2)强化理解,抓3个要点:

(1)3×3表示什么?学生:3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2)为什么要“+2”?学生:比3组小朋友要多两人。(3)3×3+2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3个3多2。

3、比较两种方法(连加和乘加),哪种更好乘加计算更快、更简便。4.引导形成方法的多样性

还可以乘减——3×4-1。对比分析理解,抓3个要点:

(1)为什么不加要减?为什么要“-1”?(结合图示教师用教具展示)学生:还差一人才能组成4个3。

(2)为什么“×4”?学生:把这些同学看做4组。(3)3×4-1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4个3少1。

5.计算答案,并小结方法

第一个算式3×3+2,先求出3组有多少个,再加上第4组的2个,也就是先算乘,再算加。再看第二个算式,3×4-1,先求4组有多少个,再去掉1个,先算乘,再算减。因此,乘加、乘减的算式,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练习巩固,熟练计算

1、列式并计算

2、第18页课堂活动,摆一摆,说一说

3、第19~20页练习四1~5题 【后记、反思】

4、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课堂练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经历编制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基本能背诵4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进行口算。

3、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编制4的乘法口诀表。

2、熟记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边我们学习了1~3的乘法口诀,同桌互相对口令背诵1~3的乘法口诀。学生对口令背诵1~3的乘法口诀。教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编制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汽车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学生:我从图上看见一辆汽车有4个车轮,一共有9辆汽车。

教师:观察得真仔细,你能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试试看,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我们组是这样填的,1辆汽车有4个车轮,2辆汽车有8个车轮„„9辆汽车就有36个车轮。

教师:你们的意见和他们小组一样吗?那2辆汽车有多少个车轮?该怎样列式解决?用哪句口诀计算出结果? 学生:可以用4×2这个算式,口诀是“二四得八”。教师:那3辆汽车有多少个车轮呢? 学生:3×4=12,口诀是“三四十二”。

教师:那4辆、5辆、6辆、9辆汽车分别有多少个车轮?你又该怎样列式?怎样得到结果? 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后组织汇报。

学生:4辆汽车的车轮算式是4×4=16。教师: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学生:因为表格中已经填写出4辆车的车轮个数是16。教师:真聪明,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我是这样算出结果的,因为3辆汽车有12个车轮,所以4辆就在3辆的基础上加一个4,就得到4辆汽车的车轮个数。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继续交流5辆、6辆„„9辆的汽车的车轮个数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出乘法算式:4×4=16

4×5=20

4×6=24

4×7=28 4×8=32

4×9=36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想好后,把它填写在书上。学生试着编制4的乘法口诀,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我编出的口诀是:四四十**五二十四六二十四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

教师:你们编出的口诀和他的一样吗?(一样)请你再小声读读这些口诀,边读边想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把自己找到的规律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声读口诀后找规律,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汇报。学生1:我发现这些口诀中的第一个因数都是四,第二个因数从四起,一个一个地增加1。学生2:口诀中的积,从十六起,依次增加4。„„

教师:你们真会观察,找到了这么多规律,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学生1:我想多读几遍就记住了。

学生2:想着积从十六开始依次增加4,也能记住。„„ 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记住这些乘法口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口诀。

教师:你记住这些口诀了吗?咱们来试着背一背。不会背的也可以看着口诀读读。

学生试着背口诀,然后组织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2、教学例2 学生独立完成例2,再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2)游戏:唱儿歌《数青蛙》。(3)完成练习五第1,2题。【后记、反思】

5、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2、通过对乘法口诀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3、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2、能编制5的乘法口诀表。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小红花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今天关心我们的知心姐姐给咱们班来了一封信,来,咱们一起看看信的内容吧!哦,原来她想考考你们学了2,3,4的乘法口诀后,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口算出来?(教师从信封里抽出“信”——一组题,放在展示台上,同学们小声口算)教师:“4+4+4”用乘法怎么表示?可以用哪句口诀算出它的结果?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出现课题)

二、自主探索

1、自主编5的乘法口诀

教师:同学们,2008年我国举办了一件体育盛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简述2008奥运盛会的相关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出示1名小朋友举着五环旗。

教师:瞧,旗上画的是什么?数数看有多少个圆环。学生:有5个圆环。

教师:1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可用哪句口诀? 学生:5×1=5,一五得五。

同样逐一出示2面、3面、4面旗帜,学生说乘法算式和口诀。

教师:同学们已学会1个5,2个5,3个5,4个5的乘法口诀,你能根据这样的规律,写出5面、6面、7面、8面、9面旗帜上有多少个圆环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5×5=25„„5×9=45。

教师:根据前面编1~4的乘法口诀,你能否编出5个5,6个5„„9个5是多少的乘法口诀?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汇报。(板书: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九四十五)教师:能说一说“五六三十”你怎样理解吗?它可以算哪些算式?学生:“五六三十”表示6个5是30,它可以算5×6=30,6×5=30。

2、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联系

学生把口诀完整地读一遍,然后把书上的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怎样才能更快地记住这些口诀?你能像找4的乘法口诀的联系那样去发现5的乘法口诀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同时教师强调: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5,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口诀。

三、巩固练习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对又快。(1)背乘法口诀。(2)对口令。

(3)随机出示5的口诀,让学生补充完整。(4)游戏:“找朋友”。(5)文字听算。

①5乘以5得多少? ②2个5是多少?

③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6)口算、听算比赛。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参赛,其他同学当“裁判”,老师说算式,参赛的同学上台把得数写在黑板上,看谁写得快。

四、课堂小结(略)。【后记、反思】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整理与复习”以及练习七第1~7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巩固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乘法。

3、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复习有关用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乘法口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复习乘法的含义

1、出示花朵和苹果图 提出问题并列式:

(1)一共有多少朵花?5×4=20(朵)或4×5=20(朵)(2)一共有多少个苹果?3×6=18(个)或6×3=18(个)。

2、你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3、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组内同学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4、你是用哪两句口诀计算的?汇报:四五二十,三六十八

二、合作研究——整理1~5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了1~5的乘法口诀了,谁会背?会背的同学一起来背诵1~5的乘法口诀。边听学生背,边板贴出示口诀表。

2、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它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组内同学交流意见。汇报:

学生1:竖着看,第一列都是一几得几,口诀中的第一个数都是1,第二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第二列都是二几得几,口诀中的第一个数都是2,第二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句口诀的积相差2„„

学生2:横着看第一行是一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二的乘法口诀,第三行是三的乘法口诀,分别是一三、二三、三三;几的乘法口诀它们的积就增加几。

学生3:斜着看,第一行的口诀的两个因数都是相同的,分别是一一,二二,三三,四

四,五五。

学生没有回答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

3、同学们发现了口诀表这么多的规律,真了不起!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的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学生竖着、横着、斜着读口诀表)

4、用1~5的乘法算式卡片摆出一个排列有规律的表。四人小组交流摆出的规律。

5、乘法口诀同学们都背得那么熟练了,那能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吗?随机抽几句口诀,请学生说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记住了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对地计算乘法算式,真不错。接下来我们就来比比看哪些同学的口诀记得最熟悉,计算的速度最快,请你们在2分内又快又对地完成教科书第30页第1题。

同桌交换书本,集体校对答案。表扬前五名又快又对的同学。

三、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1、第29页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31页6题。可以有两种思考方法:

(1)6×5=30(个)27<30,所以不够分到6个。

(2)5×()<27,()里最大能填5,所以不够分到6个。

3、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能说说身边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吗?学生列举身边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解决练习七剩余题目。【后记、反思】

第二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是对角和直角、钝角、锐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到逐步抽象出所学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为今后继续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以下两个教学内容:

1、角的初步认识。

2、直角的初步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钟称,会辨认角。

(2)认识直角、多姿多彩和钝角,利用三角尺判断直角,会使用三角尺画直角。(3)会画多姿多彩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角和直角的认识,会辨认钝角和锐角。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并利用三角尺画直角。会懂得画多姿多彩和钝角。

3、关键。

(1)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上的角。(2)多采取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教学内容,第34页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

2、认识直角,并会用三角板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关键】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知道角有大小。

3、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活动角、三角旗、折扇、剪刀、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学具:三角板、白纸两张、硬纸条两根、图钉或针线。【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浩浩小朋友是个小收藏家,他喜欢把自己用过的或漂亮的东西当成宝贝一样,收藏在自己的这个小宝盒里。你们想不想知道浩浩究竟藏了哪些宝贝?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折扇、足球、红领巾、玩具熊、三角板、杯子、易拉罐、三角旗、数学书、闹钟、光盘等生活实物。(将有角的放在右边,没角的放在左边)教师:浩浩的宝贝还真不少,他还把宝贝分成了两类,你们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分的吗? 学生:根据有没有角分的。(有角的在右边,没角的在左边)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请你想一想,说一说,你看到过哪些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实践探究

(一)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1、认识角

出示刚才分类后的实物图:折扇、红领巾、三角板、三角旗、数学书、闹钟。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实物图,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哪里是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一个角,握住这个角,向手掌心里刺一刺,有什么感觉?注意,不能用力过猛。(扎手、痒、疼)说明这个角是怎样的?(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这个角的两边,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用纸折角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角,你会用纸折一个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你喜欢的一张纸,折折看。折好后说说你是怎么折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活动折角)学生:两条折痕很直、很光滑。教师:谁能给我们摸到的平平的、直直的折痕起个名字?(边)学生:折出的这个尖扎人有些疼和痒。

教师:谁能给这个尖尖的很刺人的点起个名字?(顶点)教师:看着你折的角,谁能告诉大家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教师选出钝角、直角、锐角形状的角各1个贴在黑板上,并有意识地将角放置于不同的位置备用。)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如下:

3、做活动角

教师: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两根硬纸条,你能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吗?学生小组活动做活动角,做好后组间交流是怎样做成这个活动角的。

教师:角有大小吗?(有)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魔术游戏——变大小。每个小朋友拿好自己做的活动角,听口令,变角的大小。边变边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学生: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师:用活动角摆出两个角,一个是边比较长,一个是边比较短,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不统一,有的认为边长的角大,有的认为边短的角大,有的认为一样

大。)教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那谁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比一比,究竟谁大?(将两个角重合)结果发现它们一样大。这说明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这是同学们刚才折的3个形状不同的角,谁能来说说这3个角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概括角及各部分名称

教师:观察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的角、自己折的角、做的角,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画出来吗?试试看。(板书: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边说边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

小结:通过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操作,初步认识了角,并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几道题,看谁回答得好。

5、练习

出示: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二)初步认识直角

1、观察数学书的封面看看它上面有几个角。你认识这些角吗?它叫什么名字?

2、联系生活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上面有直角,并指出来。(小组互说)学生:黑板面、五星红旗、桌子面、墙面、笔盒面上都有直角。教师:找一找,我们的三角板上有直角吗? 教师:老师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下来,你能找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板书:教师:老师在直角处画“┐”符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3、折直角

教师:拿出一张你喜欢的纸,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小组活动后汇报。

三、巩固深化

教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角,那么你们都知道了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试解决下面的问题?(1)用3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角?(小组活动、汇报交流)(2)数一数,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同桌互指、汇报交流)(3)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直角?(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己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在你的家找一找角,指给你的爸爸妈妈看。还可以留心我们身边的事物,如装修时可以巧妙地利用角,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地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问题,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你就会越变越能干。【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够借助方格纸画出锐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经历锐角、钝角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辨认锐角、钝角及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片的信封(每组一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 学生:想。

(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教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长方形。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 学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直角)

二、自主探索,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师:你们猜猜看,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1:3个。学生2:4个。

学生3:5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如图

1、图

2、图

3、图4,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用逐一展示学生剪的各种情况。

图1

图2

图3

图4 教师:这样看来,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真的会出现还剩3个角、4个角和5个角。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些角还都是直角吗?如果不是,它与直角有什么不同?请小朋友拿出刚才剪的图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好吗?

学生:我发现这些图形中有的角还是直角,有的角不是直角了。

教师:你们能把不是直角的这些角分分类吗?你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吗?

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请一学生上讲台,边说边在计算机上拖动对应的角将它们归类。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这种分类方法吗? 学生:同意。

教师:你们知道像这种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1:小角。学生2:尖角。学生3:锐角。„„

教师:在数学上把像这种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锐角)教师:你们知道像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1:大角。„„

教师:在数学上把像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

三、尝试画锐角和钝角

教师:像这样的锐角和钝角你会画吗?你能用画直角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锐角和钝角吗?

学生思考,尝试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完成后,展示、交流、汇报画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四、课堂活动

1.在图形中找角、创造角

教师:角的用处可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找一找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角,都有哪些角?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1:五角星和三角形上都有钝角和锐角。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而月亮形和圆形上没有角。

学生2:我认为月亮形有两个锐角。学生3:我认为月亮形没有角。

教师:有同学说月亮形有两个锐角,有同学说月亮形没有角,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 学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月亮形是弯的,所以它没有角。教师:你真棒!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三角板上有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两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的角?试一试,并交流。

(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各种锐角、钝角和直角,并在讲台上展示。)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圆形上没有角,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圆形上创造出一个角?

学生进行创作,然后交流。学生在圆形上通过画、剪、折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角。

2、变角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活动角的教具,操作演示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变化,之后让学生用学具自己操作,在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体验角的大小变化的本质特征:角两边分开的大小。

五、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锐角和钝角,让我们课后去寻找吧!【后记、反思】

三 表内乘法

(二)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掌握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材在每一部分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许多现实情境。教学时,教师要记性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捕捉有用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师在编制6~9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师生共同编制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记性学生找到口诀之间的规律来记忆。教学时,老师要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1、6~9乘法口诀的编制。

2、运用6~9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表内乘法。

3、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6~9的乘法口诀。(2)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3)能正确地运用简洁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类推迁移的方法主动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6~9的简洁口诀的编制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6~9的简洁口诀。

2、难点。

(1)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2)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让学生经历编制简洁口诀的过程,感受口诀的来源。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和来源。

(3)在引导学生记忆口诀时,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设计 1、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熟记6、7的乘法口诀。

2、能用6、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主动去构建新知。【教学准备】

教学用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情境图。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红红:我买4本,要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帮助红红吗?学生:4本台历24元。教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1:因为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3本台历就是18元,所以4本台历24元。

学生2:我想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那么4本台历就应该是24元。学生3: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四六二十四,4本台历24元。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助红红解决了问题。那么哪一种方法算得既对又快呢? 学生:用口诀。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7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6×1=6一六得六6×6=36六六三十六6×2=12二六十二6×7=42六七四十二6×3=18三六十八6×8=48六八四十八6×4=24四六二十四6×9=54六九五十四6×5=30五六三十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台历。1个星期有几天?(7天)5个星期有多少天?6个星期呢„„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学生:我想7个7是49,那么8个7就是56,所以七八五十六。

3、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真棒,你们自己编出了6,7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1:6的口诀,六不变,另一个数是从一开始一直到九,得数一个比一个多6。学生2:7的口诀,七不变,另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数从七开始一个比一个大7。学生3:老师,我认为一六得六到五六三十,一七得七到六七四十二都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已经记熟了。„„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愿意用什么方法记就用什么方法记。老师给大家计时2分,看谁记得又对又快。

抽2名学生试背。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记得这么快? 教师:你认为最难记的是哪一句? 教师:如果“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我忘了,怎么办? 学生1:我就想“七七四十九”加7。学生2:我还可以用“七九六十三”减7。教师:一句口诀可以根据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诀得出,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认为不好记的,或还没记熟的口诀再记一记。

4、背口诀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背给大家听? 教师: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背一遍? 教师:哪一组愿意和我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教师:谁愿意和别的组对口令?你们当小老师。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6,7的乘法口诀。

三、深化理解

1、摆小棒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2、应用

教师:(课件出示)一笼小包有6个,王婆婆买了8笼,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8=8×6= 教师:(课件出示)一只七星瓢虫有7个星,9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星?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9=9×7= 教师:怎样算?用哪句口诀?请同学们把它写在书上(第38页)。学生做完后,让他们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运用拓展

1、看口诀,写算式

帮小熊过桥,看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就能通过此桥。(课件出示)

2、把积填在花瓣上

3、抢答

教师:这是什么?(出示七星瓢虫)为什么叫它七星瓢虫?现在它身上的7个点变成了7颗星,谁抢答题答得又对又快,就能得到一颗星。

()×6=36

8×()=56

9×()=63

6×()=48()×9=54

()×7=42

6×7+()=6×8

7×8=7×9-()

4、把因数填在蝴蝶的翅膀上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吗? 【后记、反思】

2、8,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8,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能力。

2.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最喜欢片中的哪些动物呢?

学生:红鲤鱼、乌龟、螃蟹„„教师:你们知道1只螃蟹有几条腿吗?(出示1只螃蟹图)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8条。教师:(让学生看书中情境图)现在小明和小红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可他们只统计到4只螃蟹就遇到困难,你们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帮他们吗?下面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看谁最快?

教师:5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40条。

教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4只螃蟹有32条腿,5只比4只多1只,就多8条腿,32+8=40(条)。学生2:因为是5只螃蟹就是求5个8是多少?我用了“五八四十”这句口诀。教师:这句口诀可以写出几个算式? 学生: 5×8或8×5两个算式。教师:6只、7只呢?(同上)

教师:谁知道8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64条。

教师:这里是求几个几?怎样给它编一句口诀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8,9的乘法口诀。(板书:8,9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看情境图写算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知道了8只螃蟹一共有64条腿,你们能根据它写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8×8=64。(板书)

教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学生:72条。教师:是求的几个几呢?

学生:求的是9个8是多少。教师:怎样列式呢?

学生:8×9=72或9×8=72。(板书)(2)看算式编口诀。

教师:你们能编出乘法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讨论。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板书)(3)总结并记口诀。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

学生2:下一句口诀的积比上一句口诀的积多1个8。教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个8是64,第二句“八九七十二”表示9个8是72。教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1个8就是9个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

教师:齐读口诀。师生用拍手、对口令等形式练习记口诀。(4)学习9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会编9的乘法口诀吗?请联系生活试一试。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再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学生1:1支钢笔9元钱,9支钢笔就是9×9=81(元),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学生2:前面我们学习8×9=72,再加1个9就是81,所以9×9=81,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板书)„„

(5)找规律,记口诀。教师:(出示1~90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1:相邻两个数相差9。

学生2: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

学生3: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都等于9。

学生4:从上往下看,积的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学生5:有的积的个位和十位正好换了一下数字。师生互动,做手指游戏。

教师:告诉你们一种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先观察老师的手指变化,再跟着一起学。(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这两道题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同桌议一议)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只要是一位数与9相乘,就可以通过“几九多少”的口诀进行计算。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男女同学对口令记口诀

2、开火车口算乘法9乘1,2,3„„9

3、游戏:找朋友。老师请4个小朋友分别拿着数字卡片:32、81、64、72站在讲台前面,下面小朋友手中拿着算式卡片,如果发现算式的得数与讲台前面的数相等,就站在一块,看谁先找到自己的朋友。4×8

8×8

9×9

8×9

8×4

9×8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后记、反思】

3、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整理全部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并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熟练地利用口诀计算。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计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一真在学习乘法知识。今天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有系统的理一理。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复习乘法口诀。

(1)让学生将课本第48页的乘法口诀表填完整。(2)在乘法口诀表中找规律。

师:同学们都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乘法口诀表。这么多的口诀我们该怎样记呢?看来需要找找规律,才好记下来。同学们,你们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一会儿我们全班反馈。

(3)同桌之间交流发现。(4)全班反馈。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我发现横着看每行口诀的最后一句,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

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每句口诀的两个因数是一样的。这些口诀每句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如:“六六三十六”,6×6=36。

生:除了这位同学说的以外,其它的口诀都能计算出两道乘法算式。如:“三四十二”,3×4=12、4×3=12。

生:我数了数,发现口诀共有45句。„„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予以鼓励)(5)引导学生读背口诀。

2、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第46页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一个哑铃3元,一个皮球9元,一根跳绳5元,一副乒乓球拍7元。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呢? 生:8个皮球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2)生独立解决第(1)小题。(3)全班反馈。

师:大家都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8个皮球72元。因为每个皮球9元,有8个皮球,就是8个9,所以列成算式是9×8=72(元)。

(4)解决第(2)小题。

①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在小组内提数学问题。②将各组的问题集中起来,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③教师可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复习了乘法的相关知识,发现了乘法表中隐藏着的规律,并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谁能来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后记、反思】

四 测量长度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使学生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建立1cm、1dm、1m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1cm、1dm、1m的实际长度,会根据测量的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教材选取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性。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呈现的形式生动有趣,主题图情境富有情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2、用米作业单位量长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体验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引导学生体会cm、dm、m的含义,建立1cm、1d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dm、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到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认识cm、dm、m的长度单位。

2、难点。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测量物体时会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3、关键。

(1)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学习需要突出观察和操作重点,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cm、dm、m的含义,掌握测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操作、体验学习的愉悦,把观察操作与思考探索相结合。

(3)重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设计

1、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直尺、喝饮料用的吸管。【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让学生说说用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手指的宽约是1 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饮料用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4)黑板宽约3 cm。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

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厘米,知道分米单位,会厘米与分米的换算。【教具、学具准备】直尺、图钉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 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教师:把你指出的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厘米,并介绍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我们的手指尖到手掌心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

教师:1分米=10厘米,那么2分米是多少厘米?3分米呢?4分米呢? 学生: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4分米=40厘米„„

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

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 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课桌面的长课桌面的宽板凳面的长板凳面的宽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教科书第60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

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 学生:我们小组里我的手臂最长。

教师: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发现了同学们手臂的长短都不一样。

学生2:我发现小明的手臂要比我的手臂长××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个子高的同学手臂通常要长一些,个子不高的同学手臂要短一些。„„ 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

【后记、反思】

2、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三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和米的字母表示法。

2、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

3、学会用卷尺量比较长的距离或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

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2、教学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2,练习十三4~10题。【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

2、用学生尺、卷尺、米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教师: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小组3:我们这组用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得教室长„„宽„„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速度比用卷尺量要慢得多。„„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宽„„

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

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 学生1: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一条横线,起跳时脚尖紧贴横线,起跳落地后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

学生2:还可以把米尺的0刻度对齐起跳线,摆放在地面上,同学跳完后,用另一米尺紧贴同学的脚后跟看刻度。

学生3:还可以把卷尺拉直放在地上,在0刻度线的地方起跳,跳完后直接就可以在卷尺上读出脚跟所在的刻度。„„

下面,就请两人一组,测量自己5次立定跳远的距离,并在数学书第65页上作好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

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四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

三、独立练习

教学练习十三第4~8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懂图题后,请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练习十三第9题

教师: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周的长,可以用哪些办法?学生:„„教师:请大家课后自己选一棵大树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练习十三第10题

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后记、反思】

第五单元 表内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1~9的简洁口诀口算表内简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除尘的初步认识。

2、用简洁口诀求商。

3、学会解答等分除与包含除等相关的除法问题。

4、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理解“倍”的含义。

5、学会解答有倍数关系的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操作活动中,体会平均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初步体会除尘与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口算表内乘法。(3)引导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或通过操作等活动,理解“倍”的含义。

(4)引导学生能结合现实生活或问题情境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2、难点。

学会解答有关位数关系的问题。

3、关键。

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通过图解分析数量关系,并同乘法、除法的含义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

1、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3页例

1、例

2、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分物体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习近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葡萄、盘子、盒子。学具:五角星、小棒、扑克牌。【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说一说你分过哪些东西,是怎样分的?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

教师:把8个五角星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是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几种不同的分法,并讨论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2.探究按每份相同的个数平均分的方法(1)分葡萄。

(创设情境,出示例2)爸爸生日那天,妈妈买回18串葡萄,叫小华放在几个盘子里。妈妈说:“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爸爸说:“小华,如果每盘放2串,可以放几盘呢?”

教师:小朋友,你愿意解决哪个问题呢?先猜一猜可以装几盘,再用学具代替葡萄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教师:这些葡萄还可以怎样平均分,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以小组为单位把分法记录在记录单上。分18串葡萄每盘放几串放几盘把学生的记录单按每盘放的串数多少整理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你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盘放的串数越多,分的盘数越少。每盘放的串数和放的盘数相乘得18等。(学生能发现多少算多少,教师不作要求。)

3.探究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1)玩扑克牌。

教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都是把每一份分成了相同的数,也就是平均分。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分东西时不知道每份要分多少个,只有分完了我们才知道结果,比如玩扑克牌。你们玩过扑克牌吗?摸牌的时候是怎么摸的?

学生:一人摸一张,摸完一圈再继续。

教师:每一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叠扑克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玩扑克牌,每人可以摸到几张呢?

(准备的扑克牌够每人摸4张)小组合作摸桌上的一叠牌。教师:你摸了几张牌,猜想一下你的同伴摸了几张,为什么? 教师:摸扑克牌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每组再增加一些扑克牌。

教师:现在要想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给一组的同学,你有更快的方法吗? 小组内先讨论,再摸牌。各小组汇报摸牌的方法。可能的方法有:

学生1:每人每次拿2张。学生2:每人每次拿3张。

学生3:每人每次拿的肯定比4张多。

学生4:先每人一次摸5张,再看剩下的张数,决定每人再摸几张。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法:为了保证结果是平均分,每人每次拿的扑克牌要一样多。(2)分铅笔。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各种分法。并请每次向每个盒子里装4支铅笔的同学介绍他的思考过程。

三、课堂游戏

做第73页课堂活动第3题。

(1)介绍游戏规则:小组活动。轮流一人抓一次豆子,再把这些豆子平均分。能平均分成2堆就加2分,能平均分成几堆就加几分,再累计分数。其余同学如果能补充说出不同的平均分法,就给这位同学加1分。活动结束,每小组评出一名冠军。

(2)教师示范抓一些豆子,请学生平均分豆子,并计分。交代游戏规则。(3)小组活动。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最好玩的或你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还想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的知识吗? 【教学反思】

2、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例

1、例2及第78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学具: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看着除法算式学着用3句话把分的过程说清楚,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星级,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星级;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星级。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

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78页例

3、例

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学具:圆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3、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快到元旦节了,幼儿园正准备开联欢会。张老师买回一筐苹果,一共有24个。

二、小组合作,探索求商的方法

1、提出问题

(1)出示:筐里有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筐里有苹果24个,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教师:要算一共可以装多少盘,怎样列式? 学生:24÷6。教师:24除以6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4人小组商量,也可以用小棒代替苹果分一分。学生汇报。

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盘放6个,2盘放12个„„把所有的苹果放完后,正好放了4盘,所以24÷6=4。

学生2:我们想6乘几等于24呢,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教师板书:24÷6=4(盘)想:四六二十四)教师:你怎么一下就想到了四六二十四呢?

学生2:我开始想到四五二十,比二十四小,就再想大些,四六二十四。学生4:我先想四七二十八,比二十四大,就想小些,四六二十四。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不错,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学生:我们喜欢想口诀的方法。

教师:用乘法口诀求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2)“现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里放几个?”教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24÷4= 教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计算吗?自己说一说24÷4怎样算。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24÷4这样算,我想4乘几等于24呢,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6。(教师板书:24÷4=6(个)想:四六二十四)

三、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学生: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里都有24,4,6这3个数。学生:我们发现可以根据4×6=24,算24÷6=4,24÷4=6。

学生:我们组觉得乘除法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学生:4×6,24÷6,24÷4,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

教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观察得真仔细!你能说出几组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吗?同桌说后,请几个同学说。

当学生说出3个算式后,教师问可以用哪句口诀来计算。

四、课堂活动

1、第1题:分鲜花

教师:小朋友今天的表现非常突出,老师特地给大家送来一些礼物(出示花瓶图)。教师:你能根据这些礼物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教师: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3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同桌交流完后,请1人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教师: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哪句口诀来算? 学生:三四十二。

2、第2题:开锁

老师把题目的钥匙贴在黑板上,把锁制成卡片发给部分学生。

教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有5把钥匙,哪把钥匙上的口诀能打开你手中的锁,你就把手中的锁贴在哪把钥匙的旁边。比一比,看谁贴得又对又快。

教师:真能干,我们的书上还有很多把锁,你能顺利打开吗?请试一试。(学生完成第84页第2题)

3、看卡片说得数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六、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增长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习十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教师: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

教师:今天,小猫的儿童用品商店开始营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书上的主题图)

教师:小猫的商店里东西可多啦,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是几元一个?

二、提出问题,探索求商的方法

1、小灰兔买胶水(出示)

小灰兔来到商店,它拿着18元钱。小灰兔:我有18元钱,想买几瓶胶水,小朋友,请帮我算一算,可以买几瓶胶水?

(板书:18元可以买()瓶胶水)

学生:我会算,18元可以买6瓶胶水,因为每瓶胶水3元钱,18÷3=6(瓶)。(板书算式:18÷3=6(瓶))

教师:18除以3得6,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后,请2人说是怎样算的。

(板书:三

(六)十八,商是6)

教师:计算18除以3得几,我们只要想3的口诀就可以了。(出示)小灰兔:“小朋友,谢谢你们!”

2、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教师:你们能根据这些商品的价格,提出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吗?

老师提要求:下面,我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4个人轮流提问,其余的同学列式解答,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1)分组提问解答。(老师巡视指导)(2)分组汇报。

当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提问时,其余小组的学生要准备好作业本和笔列式计算。老师可以在视频展示台上把学生提的问题写出来,当学生列式后,重点问学生是怎样算的。如果学生提出了“谁的价格是谁的几倍”这样的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说: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或者我们再过两节课来解决。

教师小结:小朋友不仅问题提得好,而且计算得又对又快,真能干!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的时候,只要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就行了。

3、学生独立完成例2后面的两个小题

三、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集体算、单独算、开火车算。(2)练习十六第3题。

当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让同桌在练习本上互相出题给对方做。(3)练习十六第4题。

做之前同桌先说说发现了什么,再独立完成。(4)练习十六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5)练习十六第6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例

3、课堂活动,练习十七第1题至第7题。【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

2、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挂图。学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棒来分一分。(每个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再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8÷4=2 学生2: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4根。8÷2=4 学生3:8根小棒,每2根1份,分成4份。8÷2=4 学生4:8根小棒,每4根1份,分成2份。8÷4=2 教师:通过分小棒我们写出了除法算式,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除法算式的商呢? 学生:用乘法口诀。

教师:对!用乘法口诀可以又对又快地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一群小朋友去餐厅吃饭)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班的小朋友就餐,其中一个班是48人,每桌坐8人,另一个班是45人,坐5桌。

教师:现在,要求能坐几桌,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48÷8=45÷5=板书:48÷8=□45÷5=□

教师:你能很快算出48÷8的商是多少吗?怎样算呢? 学生:用乘法口诀来算。

教师:用哪句口诀可以算出结果? 学生:想“六八四十八”,所以48÷8=6。板书:48÷8=6(桌)

教师:45÷5的商怎样算?

学生:也用乘法口诀算,五九四十五,所以45÷5=9(人)。板书:45÷5=9(人)

教师:你能结合上面的计算说一说,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课堂活动展示主题图。

小猴和小熊在数自己的小棒,小猴说我有63根小棒,小熊说我有63根小棒。教师:看图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小故事吗? 学生1:小猴有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学生2:小熊有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教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算式。学生活动后交流。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1: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学生2:用“七九六十三”可以算出结果。教师:对比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都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

学生2:小熊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算算每份几根。学生3:小猴是将63根小棒,每份9根,算算可以平均分几份。

三、巩固练习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1、完成练习十七第6题

出示:24个小朋友乘车去春游的图。

教师:你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帮他们,该怎样租车?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都坐小轿车,4人一辆,24÷4=6,需要6辆。学生2:都坐面包车,8人一辆,24÷8„„ 教师:你是怎样求商的?

2、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教师:小朋友们的方法都不错,让我们和这些小朋友一起去春游。(出示)春游的小朋友看见公路边一匹小马在拉车。(练习十七第1题)

教师:你能帮助小马很快拉完车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说说用的口诀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第7题(出示)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练习十七第2题)教师:小马儿遇到了什么难题?帮帮它吧。

教师: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助,可是小马儿还有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它解决。(出示)

小马儿说:我有56个大鸡蛋,准备一个星期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个呢?(练习十七第7题)

学生:一个星期有7天,56÷7=8(个)。

4、完成练习十七第9题

(出示)树林里的两只小刺猬想请春游的小朋友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十七第9题)教师:小刺猬想请你们算什么呢?

学生1:小刺猬有36个梨,6次背完,平均每次背几个? 学生2:另一只刺猬想把36个梨每次背9个,平均背几次? 教师:该怎样帮助小刺猬?用哪句口诀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练习十七第3,4题

四、反思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中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

五、独立练习

练习十七第5题。【教学反思】

4、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学生2:3倍。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3)()÷()=()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请看屏幕:(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教学反思】

5、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99~100页例

1、例

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解决问题的体验。

2、加深对乘法含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二(1)班的小朋友要去郊外的“小苗苗”农场参观,在这以前,他们了解到农场的养鸡场有9个鸡舍,每个鸡舍里有8只鸡。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教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鸡,就是求什么? 学生:实际上就是求9个8是多少。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8×9=72(只)。

教师:计算8乘9,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学生:八九七十二。教师:怎样写答语呢?

教师:能说一说刚才你在解决问题中是怎样思考的吗?

2、教学例2 教师:现在二(1)班的小朋友要出发参观了,一辆小客车可以坐9人,大客车坐的人数是小客车的5倍。提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那么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那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9×5=45(人)。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计算?

学生:因为求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就是求小客车的5倍是多少,也就是求5个9是多少。所以9×5,应用乘法口诀五九四十五来计算。

三、课堂活动

1、画一画

(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同学们很会解决问题,现在就请你们算一算、画一画。翻开数学书100页,完成47

课堂活动第1题。先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第二排画了几个圆圈? 学生:10个。

教师:为什么是10个?

学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把第一排的5个圆圈看成一份,第二排就应该有这样的两份。

教师:怎么列式呢? 学生:5×2=10。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也就是5个圆圈的2倍,5的2倍就是2个5,所以用5×2,再应用口诀二五一十,所以用5×2=10。

2、摆一摆

(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摆一摆,要求:第一行摆▲,第二行摆●,要求●的个数是▲的3倍。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了几个●?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抽一组学生上台展示并比较几种不同摆法之间的共同点。

四、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教师:我们二(1)班同学到了农场后要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是8人。那我们二(1)班究竟有多少人呢?

学生:40人。因为每组8人,5个组就有5个8人,用8×5,五八四十。

2、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教师:李老师和第一组的小朋友们来到果园摘桃子,每个人都摘了4个桃子,同学们,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一共摘了多少个?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1:一共是多少人呢?

学生2:一共有9个人,因为每组8个学生,而第一组还有一名李老师,所以一共有9个人。

教师: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9×4=36,每人摘4个,9个人就有9个4,应用口诀四九三十六可知有36个。教师:同学们很会分析情况,也很有自己的方法,很了不起!

3、完成练习十九第3~4题

教师结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4、深化巩固,拓展提高

完成练习十九思考题。教师抽一组同学(7人)上台站成一排:你们能说一说小明的位置吗?

学生1:小明在正中间。学生2:从左往右数是第四。学生3:从右往左数也是第四。

教师:那这一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学生:一共有7人。

教师:4+4等于8,可为什么是7人呢?大家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因为从左往右数小明在第四位,已经把小明算了一次了,而从右

往左数小明在第四位又把小明算了一次,小明只应该算一次,却算了两次,多算了一次,所以4+4还要减1。(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教师出示书上的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103页例

3、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促进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能够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教师:前面我学习了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教师:小朋友,你们喂过小动物吗?„„ 教师:我们李大爷也养了24只兔子。(出示例3)

(1)把这些兔子装在6个笼子里,平均每个笼子装几只兔子? 教师: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就是每个笼子里的兔子只数相同。教师:那这个题该怎么列式? 学生:24÷6=4(只)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6乘几等于24呢?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2)如果每个笼子只装3只兔子,需要几个笼子? 教师:现在怎么分?

学生:把每个笼子的3只看成1份,看24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列式就是24÷3。教师:商为几?为什么?

学生:我想3乘几等于24呢?因为三八二十四,所以商是8。教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2、教学例4 教师:水果店运来了45箱苹果,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水果店运来多少箱梨?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也就是把梨的箱数看成1份,苹果的箱数就是5份,把45箱来平均分成5份。

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45÷5=9(箱)。我想5乘几等于45呢?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9。教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小结:请想一想,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增强理解

1、完成第103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18÷6=3(个)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6乘几等于18呢?因为三六十八,所以商3。教师:每6个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18÷6=3(份)

教师:大家看一看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这两个算式一样的。说明了18÷6=3既可以表示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每6个为一份,18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

2、完成第103页课堂活动第2题(1)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摆法。

(2)说一说这两个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集体交流。【教学反思】

6、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5页》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5页》教案

教学目标:巩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口算和笔算,及除法的验算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重点:

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

2、学会找到场景图中的隐含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难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笔算和验算

教学内容

一、基本题练习

1、做P5(1)。口算题。

直接写得数。(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快)

选择几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2、做P5(2)前两题。

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叫一位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3、做P5(3)

先算一算,填一填,再比一比。

提问:哪个组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多?

从这张表中,你还能看出什么?

先独立解决,再进行交流。

4、做P5(4)

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场景图,图中的隐含条件是每2个小朋友用一张课桌。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5、做P5(5)

提问:你准备怎样安排这三辆车的座位?

二、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课堂作业:P5(2)剩下两题。

四、课后作业(黑板上)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44=777=933=663= 2、48位学生去看电影,有

五、教学后记:

4排座位,每排应该做多少人?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第5册教案(模版)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第5册教案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美术欣赏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美术欣赏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悠久历史及其享誉世界的,精妙绝伦的技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特点,是造型纯朴、手法洗练、色彩明快、强烈,形象夸张。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思想教育。

五、教学教具:

挂图、幻灯片、民间工艺品。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两件民间玩具的挂图让学生欣赏,并思考教师的提问: “这些玩具是我国民间艺人用手工制作的比起现代的玩具来,它的色彩更鲜艳,形象更生动可爱,你们喜爱吗?” 提问后,教师用简短的语言说明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意义,导本课题,板书课题: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美术欣赏

2、民间工艺美术——是指未经专业美术学习、以手工制作为生的民间艺人所创作的,江在社会广泛流传,服务于大众生活的工艺美术作品。如布玩具、彩塑、木雕、皮影、草编、剪纸等。

3、总体特色——造型纯朴,手法洗练,色彩明快、强烈,形象夸张,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教师讲析作品,重点介绍民间玩具、香包、椰雕、泥彩雕和象牙雕。

1、《布老虎》、《双头狮》、《七品芝麻官》——民间布玩具,多出自农村妇女之手,用料为碎布,色彩、造型极为生动有趣,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前二者为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富于个性,有的勇猛、有的乖巧,充满稚气,逗人喜爱。后者则显示了西北地区的习俗和生活情调。

2、《龙船》是具有我国南方风格的象牙雕刻,这艘有多层船舱的龙船,船头为龙头造型,船舱结构复杂,用透雕精工雕成,气势非凡,其工艺技巧之精湛,堪称一绝。

3、《虎头》是陕西泥彩塑。虎头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造型洗练的特色和鲜艳夺目的色彩效果,使人从有趣的装饰中看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表现力。它又称泥偶,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4、《青蛙》是一种民间香包,造型简练夸张,稚拙逼真。此作品是出自我国西北地区,是针扎工艺品,具有特有的粗犷味。

5、接着让学生自已欣赏椰雕、木雕、及陶瓷艺术。

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哪几类工艺品,并引导学生说明其原因。教师通过提问加以引导。

四、课堂小结。

1、指出布玩具、石湾陶瓷、木雕等都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悠久的历史、享誉世界,并指出这些工艺品的艺术特点是造型纯朴洗练,形态生动,色彩强烈,清新悦目,技艺高超,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才智。

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美术欣赏知识。《生动的人物画》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生动的人物画》和《有趣的童话神话人物》

——美术欣赏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作品中各类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社会美的乐趣,并初步认识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

五、教学教具:

1、准备一些生动的人物画图版。

2、收集有关的童话、神话故事画面。

六、教学过程:

一、分别欣赏两大类作品,用谈话法引导学生观赏,启发学生说出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神情和动态特征,以及自己对这一人物的认识理解。

二、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写意人物画。

1、《小金花》——是著名中国画人物画家刘文西的作品。作者长期深入民间生活,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乡土味浓郁的陕北人物形象。画中的小金花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画面突出她的稚拙形象,面部刻划细腻。画家以奔放和粗中有细的用笔,表现了头饰、服装的民间特色,人物造型耐人寻味。

2、《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著名戏曲人物画家关良的作品。关良的一生创作了很多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各类戏曲人物,留下了宝贵的中国戏曲艺术形象史料,画中人物鲁智深的形象栩栩如生,画家用笔简练,富有情趣,展现了独特的戏曲人物画风格。

3、《延边鼓舞》——是著名中国画人人物画家杨之光的作品。画家以准确的人物造型,豪放有力的笔法饮誉画坛,画中人物神态逼真,舞姿优美多变,形象生动传神。

4、《村童》——是著名画家程十发的作品,用笔洗练,人物形象十分可爱。

5、教师小结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特点:

传神、气韵生动,以笔墨线画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服饰。写意人物画用笔简练奔放,墨色酣畅淋漓,别有一番韵味。

6、引导学生欣赏学习画家们要抓住人物形象特征、动态特征进行描绘的以形传神的手法,在自己创作人物画时借鉴运用,努力塑造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

三、根据第3页四幅画面所表现的形象,讲述有关故事的具体情节,启发学生进行欣赏。

1、《西游记》是儿童熟悉和喜爱的神话故事,画中刻划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师徒的形象,各具特点。

2、《阿凡提》是流传很广的新疆民间故事,图中表现了聪明机智的阿凡提智斗贪婪成性的地主的场面,滑稽有趣。

四、学生自己欣赏课本中的画面。

五、教学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七、板书:

八、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人物的各种表情及人物的特点。但教学的挂图缺乏对学生欣赏起来的有一定的抽象性。《红、黄、蓝的色彩世界》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红、黄、蓝的色彩世界》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学会用原色调配间色和复色,并能区别其色相。

三、教学重点:

学习色彩知识,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

学会用原色调配间色和复色。并能区别其色相。

五、教学教具:

1、准备红、黄、蓝三种水剂颜料。

2、以厚纸分别作原色、间色、复色的色纸卡片。

3、准备一些能容易区分原色、间色及复色色彩的挂历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我们都生活在多彩的生活环境中,所有的物体有自己的色彩: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金黄色的稻穗和各种颜色的鲜花等等,美丽极了。你能叫出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些颜色都是可以用颜料调出来的,你知道怎样去调吗?”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中的两幅彩照,教师提问,看学生能否说出各种颜色的名称。

二、展示三原色、间色、复色挂图,边说明边演示:

1、出示红、黄、蓝的色纸卡片与水颜料,认识色相。

提问、说明:什么是三原色?

2、用水颜料混合出间色橙、绿、紫,再出示色纸卡片,认识间色色相。

3、用水颜色混合:

红(红色比重大)+绿=红灰 + = 蓝(蓝色的比重大)+橙=蓝灰 + = 黄(黄色的比重大)+紫=黄灰 + = 说明:这些不同色彩倾向的灰色是复色。

提问、说明:用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混合得什么颜色?用两个色相不同的间色混合得什么色?

三、让学生从实景图片中区别哪些是原色、间色、复色。

四、作业:

按照课本图例,要求学生在画纸上画格,然后大胆地涂上原色、间色和复色。

教师作涂色示范,使学生懂得从左至右、从上到下有规律地用笔,便会取得均匀的效果。

五、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七、板书:

《红、黄、蓝的色彩世界》

红(红色比重大)+绿=红灰 + =

蓝(蓝色的比重大)+橙=蓝灰 + =

黄(黄色的比重大)+紫=黄灰 + =

八、后记: 由于课前准备较充分,学生对红黄蓝的色彩调和变化理解较深,课堂气氛活泼。

《你能用红、黄、蓝画什么》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你能用红、黄、蓝画什么》——色彩画

二、教学目的:

把所学的三原色、间色、复色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绘画练习中去,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混色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学习色彩知识和掌握混色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学习色彩知识和掌握混色的方法。

五、教学教具:

范画、上节课的一些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讲评前课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你能用红、黄、蓝画什么》

——色彩画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说明从选材、设色即原色、间色、复色等在各幅画中的运用和效果,指导学生认真品味,启发学生作简要的评论。

2、教师小结:五幅学生作品,图形各异,右上两幅,画法工整,其中第二幅用蓝底与红、橙、黄色的圆点,橙、绿、紫色的线条,组成色彩对比强烈,很有韵味的装饰画;第三幅是海景,左中图是彩虹,这两幅都按物象的特征恰当的用原色、间色画出来,用笔大胆,效果好;最后一幅以复色为主要颜色画鱼,间以明亮的黄色和淡蓝色,在深蓝色的衬托下,效果鲜明突出。

3、教师简要讲述彩色铅笔和水彩色(水粉色的调色方法)。教师边讲边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调色。

4、提问:“你能用红、黄、蓝画出生活中最美的景物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用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画什么?如何运用色彩?)

三、学生进行作业,用红、黄、蓝画一幅自由画,教师巡视辅导。

四、讲评。重在鼓励作品画得好的学生。

1、教师小结:本节课主要是练习色彩有运用,学习色彩互相混合配出多种颜色,恰当地表现简单、具体的物象。

八、后记:

在前一节课的理解基础上,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原色间色和复色的运用。《画彩布》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画彩布》——色彩画

二、教学目的:

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的色彩去设计彩布,从中学习简单的色彩配置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意识。

三、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色彩配置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简单的色彩配置知识。

五、教学教具:

各种花布样品,挂图等

六、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提问:“什么是原色、间色?”

评讲《用红、黄、蓝画出什么》一课的作业。提问:“这个作业是用了什么颜色?”

引入新课,指出本课内容是色彩画彩布与上一节课在用色上的要求有所不同。本课是在前两课学习了色彩知识的基础上,用画彩布的形式,继续作色彩练习。美术设计是按实用、美观、经济的原则进行创作设计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美,现代的社会生活同样离不开美,优美的艺术品能陶冶性情,充实生活和美化生活,这是美术设计的价值。

二、欣赏、分析课本上的彩布图例和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谈谈这些作品是用什么色彩画成的哪种设计形式自己最喜欢?

简要讲述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美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三、彩布设计要点:

1、讲述几种简单骨格的组合方法,请全体同学想想还有些什么更好的组合形式?并请三个同学在黑板上简要地画出来。

2、讲述色彩配置的方法,用一个原色、一个间色;或两个原色、一个间色;或两个间色、一个原色,加上深浅的变化,便可配置很好看的调子。教师在讲述时要作示范。

四、举例讲述彩布的设计过程(边讲边示范)。

1、先设计好彩布的骨格,可用铅笔或单色彩笔画。

2、选出自己喜欢的颜色,考虑如何搭配出好乍的色彩。可以是同类色,也可以多画几种颜色,用同类色可取得淡雅柔和的效果,运用对比色彩可取得灿烂鲜明的效果。

五、学生作业:

用自己喜爱的颜色画一块美丽的彩布。

六、评讲:

1选几幅色彩效果不同的作业进行评讲,对大胆的设计作业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设计意识,形成相互赶超的学习气氛。

2、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七、板书:

《画彩布》——色彩画

八、后记: 课前的导入生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较高,特别是学生对自己设计彩布的色彩运用非常大胆。《夏天》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夏天》——记忆画

二、教学目的:

启发学生凭记忆从自己熟悉的夏天生活中选择最有趣的活动来作画,并懂得运用暖色来表现炎夏的气氛。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暖色调红、橙、黄等色相个性特征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习运用暖色来表现炎夏的气氛的技法。

五、教学教具:

夏天的画报、挂历、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画彩布要求用什么色彩?为什么能画得这么美丽?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因为色彩配置、运用得好。色彩知识学得多,懂得使用,便可画出很美的作品。

二、讲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摩课本中的农民画和学生作品,然后让学生集体议论以下的问题:

A、夏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它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B、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中最喜爱的是什么活动?你能说出几个自己见过、经历过的场面吗?

通过议论,使学生对消夏中的人和事的印象更为鲜明。

2、说明记忆画应在生活中选取典型性的素材,有重点地把它们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画出活动内容、人物、道具、场景和色彩。

3、讲解冷暖色。提问:

“夏天是炎热的季节。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在画面上把‘热’画出来?” 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综合学生所答,说明人们见到黄、橙、红等色就会想到火光、太阳光等火热的感觉,因此在在色彩知识里就把红、橙、黄三种色叫做暖色,有了暖色,便有相对的冷色(蓝、绿、紫)。用暖色画的画,很容易使人感觉到火热—热烈、热情、温暖的情感。

综合解释后,再次提问:“描绘‘夏天’的记忆画,应多用什么颜色去表现呢?”

出示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观赏,丰富他们的感受,引发联想,借鉴表现方法。

三、学生作记忆画,教师辅导。

1、让学生画一幅表现夏天的记忆画,要求学生在夏天活动的回忆中选定最有兴趣的场面,以线和色作记忆画。

四、教师小结。

七、板书:

八、后记:

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我爱国旗》

第7课时

一、教学内容:

《我爱国旗》——记忆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创作记忆画《我家国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使学生在画面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

学习以暖热色彩为主,表现热烈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和气氛。

四、教学难点:

围绕“爱”字进行创作,表现《我爱加国旗》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教具:

准备有关爱国旗、爱祖国的绘画作品,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登上领奖台升国旗的图片,向学生讲过这各隆重仪式的意义,打开课本讲解五星红旗的设计含义,引导学生观察五颗星的排列及大小关系,星与旗的色彩关系。

教师小结: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我们要爱国旗。板书:《我爱国旗》(记忆画)

二、讲新课:

先让学生讲述课前布置的观察生活中爱国旗的人和事,启发学生回忆学校的升旗仪式以及自己在场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大胆构想,开阔思路,联想出更多的爱国旗、爱祖国的升旗仪式、场面。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课中示范作品表现的内容、画法和构图方法。提出作业要求:画面要突出国旗,突出主要人物。

三、学生作业:

回忆自己记忆犹新、非常感人的升国旗的场面并绘成一幅画。(教师巡视辅导)

四、讲评:

对能表达自己感受的,用色恰当的作品多加表扬

八、后记:

通过《我爱国旗》的记忆画,加强了学生对国旗爱护之情,同时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马路上》

第8课时

一、教学内容:

《马路上》——记忆画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画马路景观的记忆画,使学生感受到城乡不同的风土人情,体现各地的建设成就,从而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2、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习形象记忆的方法,并把记忆中最感兴趣的马路上景观画出来。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繁杂的生活中选材,作画进认识每一幅画都有一个中心,尽管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景色,画出各不相同的画面,但每幅画的中心只有一个。

四、教学难点:

学习画马路的构图知识,表现马路景色的特点。

五、教学教具:

马路的绘画作品、挂历、图片,范画。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欣赏教师提供有关马路景色的绘画作品、挂历、图片。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马路上——记忆画

二、讲新课: 根据课前布置观察马路景色的情况进行提问: “马路上有些什么?”

“有哪些常见的汽车?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行人道上有些什么行人?”

“穿着各种不同服装的男女老少怎样过马路?”

“他们走路时的动态是手拉手,还是手提物品匆匆而行?” “你曾见到过在马咱上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马路上的天桥、路旁的建筑物、树木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马路景色的深刻记忆,然后再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讲述画中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再提问:

“你准备画一幅什么内容为中心的马路景色记忆画?”(这时教师要留意学生的述是否有中心。)

学生回答后,要肯定独特见解的想法,鼓励学生努力把画画好。

三、讲述作画步骤:

1、确定要画的景色后,抓住中心,画一件事情的一个“镜头”。

2、选取与这件事有关的形象,无关系的可舍弃。

3、先画马路上的各种车辆,再画路上、路旁的行人,然后添画路旁的树木、建筑物。

4、最后涂上色彩。

(教师边讲述边示范画的步骤。)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多鼓励学生和表扬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感受作记忆画:〈马路上〉

五、讲评: 对表现马路上气氛较好的,而且有中心内容的作业,大力肯定,给予表扬。

八、后记:

通过播放马路上的小电影,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插入过马路的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在绘画中学习生活的知识。《窗口小景》

第9课时

一、教学内容:

《窗口小景》——撕纸贴画

二、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窗边小景,把握景物的色彩及外开特点,运用撕纸手法粘贴成画,以此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领会课本中作品都是在作者获得完美感知之后,选择最美的角度,抓住窗口景物的形状特征和色彩特征,用概括的手法撕贴成画的。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撕纸来概括地表现对象的外形特征。善于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的好习惯。

五、教学教具:

在教室的几个窗口摆设上些盆景、小挂饰、窗帘等,组成窗口小景和撕纸画的范画。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经过装饰的教室窗口,谈论美在哪里。板书:《窗口小景》(撕纸贴画)

二、讲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欣赏窗边小景照片及学生作品,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讲解撕纸画的制作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1、指导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窗口小景各种实物的结构及外轮廓的特点和色彩。

2、确定画面构图。

用铅笔画出大致的构图,构图力求简易,只要求表现窗框及窗边一两件景物即可。

3、按对象的形、色选择恰当的色纸,撕纸成形,然后按前后关系,先整体后局部,先贴底下的再贴面上的,边撕边贴,直至完成。

三、学生撕纸贴画:

按实景或凭记忆起稿、制作,教师巡视辅导,特别注意学生的画稿是否简易、鲜明、易于贴制;应从主体(大面积)部位开始贴制,也可自行设色,设色时要注意底纸色深浅的选择,如选用深色纸作底时,则应选取浅色纸来撕景物形象,使色彩更鲜明,对比更强烈。

四、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讲评。

五、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的知识。

八、后记:

因为本节课是撕纸画,学生动手的积极性较高,课堂绘画效果图好。《画窗口》

第10课时

一、教学内容:

《画窗口》——写生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写生画窗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学习从“窗口”的特定对象中选取景物,组织好画面,并把它表现出来。

三、教学重点:

学习从“窗口”的特定对象中选取景物,组织好画面。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窗口”的特定对象中选取景物,组织好画面。

五、教学教具:

〈窗口〉的写生范画,学生的作品。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前一课学的是什么画?”(撕纸贴画——窗口小景)

提问后,说明本课仍然以窗口为内容,用另一种方法去画。板书:〈画窗口〉(写生画)

二、讲新课:

1、指定一名学生,先让他站在距离窗口一步远的地方看窗外景物,要求说出所见的景物以及志窗口比较,在大小各方面有何差异再让他退后三步,说说透过窗口又看见了什么?景物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站到不同的窗前,按两个不同的距离观看窗外景物,各自说说感觉是否一样。

观察时,教师要作解释:“这是近大远小的现象,近的只见局部,是很少的部分,所以显得大,而远的却看见得多,所以显得小。”

此外还可用“一叶障目”的具体例子演示,加深学生对近大远小的认识。

2、怎样画窗口?

要求用写生的方法去画,即面对写生对象固定位置,把所见的样子如实地画出来。

教师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讲解写生步骤。

(1)观察理解:面对窗口坐好,看窗口的样子是怎样的,透过窗口可看见到什么?与窗口的大小比较,那些景物在什么位置应画多大能把见到的景物全都正确地画出来?

(2)画出窗口的大体形状,再把窗外景物按照它与窗的大小、处在什么位置,画出它的大体形状。窗的大小要求差不多与画纸一样大。

(3)细致刻划,用铅笔或色彩笔的线条先画好窗框的样子,再画窗外景物。要画出各种景物最具特点的细节。

(4)对照窗口景物,着色完成。

由于边讲边画,画面效果不大理想,教师在讲解画法步骤后,要出示课前准备的范画,让学生体会完整的写生效果。

3、欣赏课本中的范图,从马蒂斯及学生的作品中体味他们深入细致的描绘,正确地表现了窗口的真实感觉,提醒学生写生时要借鉴这些表现方法。

三、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辅导。教师要给学生指定的位置,不要离窗太近,注意学生的构图是否恰当,对景物能否细致刻划。

四、教师讲评:

对观察深入细致的,能正确表现窗口景物,刻划细致的作业,表定其成绩,给予表扬。

七、板书:

《画窗口》——写生画

窗口的景物:花、文具、桌子、水果 窗帘的图案: 绘画步骤:

八、后记: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窗前摆好的物品让学生观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水壶》写生画

第11课时

一、教学内容:

《水壶》——写生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水壶》写生,教导学生装运用分析比较的观察方法去理解客观事物(写生对象),运用绘画手段把对象的结构、外形特征、色彩等细致地描绘出来。

三、教学重点: 教导学生装运用分析比较的观察方法去理解客观事物(写生对象),运用绘画手段把对象的结构、外形特征、色彩等细致地描绘出来。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

五、教学教具:

小水壶,范画。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出示前课《画窗口》的优秀作业,提问: “他为什么画得这样好?”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作总结:“只要细心观察,多作分析比较,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如实地描画出来,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板书课题:〈水壶〉(写生画)宣布本课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课:

说明水壶是人们天天使用的物品,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水壶与课本中展示的水壶作比较,说出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再看看几幅学生作品的画法究竟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观察水壶的结构,讲述水壶的构造是由壶盖、壶身(开盖见壶嘴)组成的,外加壶带,便是日常使用的水壶了。教师可用“OΔ ”三种几何形与水壶的各部分的结构作比较,让学生说出各部分各属什么形。对于复合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几何开去分析,帮助学生把握其形象特征,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水壶盖和壶身,并用手去触摸,感觉水壶究竟是扁平(像纸一样)的还是像砖或盒子寻那样的。教师这时可解释像砖柱或盒子那样的物体叫做立体物,水壶就是立体物。怎样才能在来现的画纸上画出它的立体感觉来呢?让学生去想想。再看水壶盖,分辨它是不是由一个圆形平面与一个直立的圆筒组成,并在黑板演示如下两种画法:

让学生说说哪一种画法才像水壶盖,并指出后一种画法才像水壶盖并有立体感。

理解了结构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水壶外表的装饰、色彩、背带等,指出这些东西的特点,并千诉学生,要从什么角度去看,水壶上的这些特点才看得最清楚。

三、讲解写生步骤:(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水壶放在桌上,对照实物作画。

1、观察理解教师所讲的外形特征、结构、外表的装饰、色彩等。

2、画出水壶的外形、结构(包括壶身、壶盖、背带等),再画出立体感觉(壶盖)

3、着色完成作业。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对着水壶画出它的外形、结构和立体感,细致描画出它的外表装饰,看谁画得像。

五、讲评:(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自己观察)

教师小结作业情况,抓住观察与表现的关系,评述学生作业的优缺点。

七、板书:

《水壶》——写生画

1、水壶结构:壶盖、壶身(开盖见壶嘴)

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组合方法。

2、学生感觉:平面、立体(圆平面与直立的圆筒组成)。

3、立体画法:

4、观察水壶的装饰、色彩背带等。

5、教师出示写生步骤图:

1、观察理解外形、装饰、色彩。

2、画出水壶的外形、结构和立体感。

3、细致用线描出装饰纹样。

4、着色。

八、后记:

由于课前的教具准备充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并能较好的画好水壶的立体感。

《漂亮的小水壶》设计

第12、13课时

一、教学内容:

《漂亮的小水壶》——设计

二、教学目的:

学习美术设计常识,设计出一幅造型新颖的水壶设计图样。

三、教学重点:

学习美术设计常识,并能设计出一幅新颖的水壶设计图样。

四、教学难点:

学习设计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教具:

小水壶、学生作品、范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谈话引入新课:

向学生讲述美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说明美术设计的意义,可举出贺卡、服装、邮票、书籍、生活用品等为例。

二、讲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造型不同的水壶及上一节课优秀的水壶写生画,让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水壶造型,并提出本节课的要求:

“你能设计出一个造型新颖而实用的小水壶吗?” 板书课题:《漂亮的小水壶》——设计

2、讲解小水壶的造型设计:

(1)要有新颖的构思,可在原有小壶的结构造型上进行改造,设计出新的外形进行构思,设计出新的产品来。

(2)也可仿照生活中各种物体或动植物的外形进行构思,从形状、结构、色彩、装饰等方面作出总体构思,然后才画设计图。

(3)设计效果的好坏在于创新,不能抄袭。

三、学生作业。

本节课只要求作总体设计,画出造型设计图稿。(教师巡视辅导)

四、讲评。

展示学生的设计图稿,表扬设计图稿有创意的作业。

第二节

一、继续完成水壶造型设计图: 装饰设计图稿。

1、选出几幅想象力丰富,造型新奇的设计草稿,评述其优点,鼓励全班同学努力创新。

2、对抄袭的、无创意的设计图,要求修改或重画。

3、讲解装饰设计的原则: 实用、美观、经济。

前一节课是在实用的原则下设计出造型新颖的水壶,本课要以美观的原则对水壶作装饰。

方法:用色彩与图案纹样装饰水壶的外壳,选择自己认为最美的色彩,用纯色或多彩作装饰均可;在此基础上用图案纹样或不用图案纹样作装饰,怎样才取得最美观的效果,各自、独立思考。图案纹弱用什么资料作形象均可,不受限制,要力求新颖。

二、学生继续作业,教师辅导:

在水壶设计图上添加装饰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颜色,完成设计图。

三、总结、评比。教师小结本课的作业情况。

七、板书: 水壶——写生画 结构: 立体的画法: 图案: 绘画步骤:

八、后记: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充分的画出水壶的结构和图案,但对水壶的立体感的把握能力还不够,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讲解。

《小文具》写生画

第14课时

一、教学内容:

《小文具》——写生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文具实物,选好角度,细心观察后进行写生。要求先用线条画出物体的大体形状和特征,然后涂上色彩。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接触“整体—局部”的绘画原则,并养成细致观察和认真表现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学习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大体形状和特征。

五、教学教具:

写生用的小文具、范画、文具样品。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前一课的水壶写生画,引导学生观赏、评议,教师指出不足的要改进的地方,接着让学生翻阅课本。

教师板书课题:《小文具》——写生画。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14页上图的文具,用几何图形分析它们的结构、外形特征、色彩和装饰纹样,对比下图的写生作品,分析写生的技巧:

抓住对象外形特征,大胆地用线条描画,用色要鲜明,表现出立体感。

2、教师取出一两件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的文具,让学生认真仔细地按照“整体—局部”的原则进行观察,提问关于写生对象的基本形组合结构、色彩、纹样等问题。

3、教师演示作画步骤:

用线条先画出外形——后画细部——最后着色。

4、讲述细致观察与表现某些具有重要的特征的部位。

三、布置作业:

各人自选一两件比较美观的文具,一高一矮或一大一小,布置在自己的桌上,并选择最好的角度,仔细观察后进行写生。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随时提示:仔细观察,认真表现,指出画法上的不妥之处。

五、小结学生对观察与表现,整体与局部,一般描写与细致描写的掌握情况。

七、板书:

八、后记:

学生对小文具的图案和色彩有更多的关注,并且能较好的表现出小文具的立体感。

《书包》写生画

第15课时

一、教学内容:

《书包》——写生画

二、教学目的:

学习用“整体——局部”绘画原则画书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把观察的感受表现出来。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观察表现物体的某些细节,同样凭感觉精细地表现出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四、教学难点:

学生习“整体——局部”绘画原则。

五、教学教具:

书包实物、书包线描定性写生范画。

六、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

在教坛上摆放几个书包,让学生从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由几个学生分别讲述各自位置上所见到的书包的样子。

教师提问:“为什么各人所见都不相同呢?是书包自身的变化吗?”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不是书包自身的变化,而是因为作画者的位置不同,所见到的书包外形也就不同了。写生就是把自已所看到的感觉,准确地画出来,看得越细,理解越深,要画的内容就越多。

教师提问:“除了刚才见到的外形不同,还能看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些什么与别的物品不同的细节?”

待学生表述观察的感觉后出示范画,指点学生观看,教师作小结: 观察能力是绘画中多种能力之一,观看时要边看边比较,加深认识和理解,把对象的形象特征、结构、色彩以及细小的地方都看透,作画时便会画得真实。要画得好,首先要观察好。所以观察能力是绘画的重要能力,要认真锻炼。此外还有一种能力与观察能力同样重要,这就是表现能力(描绘能力),它能把观察到的感觉画出来。表现能力是靠多练习而取得的,从三年级开始,绘画练习就是训练“观察与表现”的能力,只要认真学习,就会画出很好的作品。

二、讲解书包结构:

教师拿出一个立方体方盒向学生提问:“这个盒子的形状和书包的形状相同吗?”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盒子的形状在绘画中叫“立体体”或“六面体”。书包是由多个平面方形(六面体)组成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书包的组合结构,即各种大小、宽窄的方形组合成。

什么是整体?什么是外形?什么叫局部?这些专业术语要向学生讲解清楚,绘画时先画大形,再画小的部分。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边讲边画,按课本所示图例说明: 先勾出外形轮廓——按照结构特点,逐步深入刻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分四组布置书包让学生写生。在学生绘出书包的基本形后,指导学生进出口细致观察书包的某些主要部分的结构、形状及外表的细节特征,用流畅的线条作精细的描写,如有学生愿意填上色彩,可同意并鼓励学生着色。

四、讲评:根据作业要求评价优劣。

七、板书:

八、后记:

通过对照自己的书包写生,学生能较好的把握书包的结构。《玩具》写生画

第16课时

一、教学内容:

《玩具》——写生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玩具写生,继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难点: 学会表现玩具的结构特点和色彩、图案。

五、教学教具:

玩具、写生范画等。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入:“同学们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各式各样,漂亮极了!大家相互看看,这些玩具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结合课本图例欣赏,说明玩具的种类和自己的审美观点。告诉学生,玩具的种类丰富多样的,既有结构精巧、色彩鲜明、造型逼真、有声能动的模型玩具(如机器人、动物模型、交通工具模型、枪炮模型等),也有运用传统手工制作,色彩对比强烈,形象大方朴素,具有较强艺术魅力的民间玩具(如布老虎、木制小车、泥塑神话人物等),再有按照生活中各方面的用品而仿制的玩具举不胜举。通过大致介绍,引入本课课题,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画出来。

二、讲新课:

教师提问:“绘画最重要的两种能力是什么?(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写生时先做什么?”

提问后,启发学生在观察玩具时用几何形概括玩具的大体结构与外形特征,进而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玩具内部的细致特征,考虑选择什么角度才能更好地表现玩具的形象特点。

写生时,教师要作示范,提醒学生注意画面构图。由于是表现一件物品,所以构图应当饱满,尽可能把玩具画大点,画面才不会空虚,而有利于精细地描写细部特点。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要求学生面对喜爱的玩具,画出它的结构特点及色彩、图案,并可适当添画背景、色彩。

四、择优评讲。注意分析作业是否画出玩具的特点和情趣,以此作为评讲重点。

七、板书:

八、后记:由于学生对玩具较熟悉,绘画时的难度不是很高,课堂学习气氛活泼有序。

《我设计的机器人》

第17、18课时

一、教学内容:

《我设计的机器人》——想象画

二、教学目的:

培养儿童从小热爱科学,通过学习本课,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把想象中的形象大胆地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三、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机器人的基本画法,并加以夸张、变形、大胆按自己的想象去画出机器人的各种动态。

四、教学难点:

学习创造性思维方法,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五、教学教具:

一两个机器人,图片、幻灯片、范画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入新课:展出学生们带来的玩具机器人,师生共同参观。

着重观看机器人的造型、结构、色彩、功能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增加一些感性认识,然后由教师或学生选讲一段机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讲解什么是机器人。指出机器人是人类想象与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可以代替常人工作的智能活动机械。机器人能为人类干很多有益的事,例如排险情、潜水打捞、科学实验、搬运重物等等。机器人的形象大致为方型或圆型的躯干,能活动的四肢则是方与圆等几何体的组合。讲解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日常从报刊、电视中见过的各种机器人的形象讲述出来。

2、想象与设计的任务:教师提出本课要求。

大家都来当一个设计师,设计一个能帮助人类做有益事情的机器人,并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中,人类生活和科研工作对机器人的要求及需求量将会加大。教师要从多方面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构想,设计出各种用于海陆空等各种环境需要的机器人来。

3、想象(设计)画画法: 先构思所要画的机器人的形象、功能和环境,然后用线条把整个机器人的外形画下来,接着再从机器人身上的某一个部件开始,细致描画,直至完成,但要注意表现出机器人正进行着的工作,必要时可添加环境、道具,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学生作业:

用铅笔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形象的草稿,留待下一节课继续细画,着色,直至完成。

四、小结:

教师对设计新颖、大胆构思的作业,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布置学生为下一节课彩笔待绘画用具。

第二节

继续完成作业,教师辅导:

一、为机器人添画环境。

要表现机器人在为人类干什么事情,除了画出它的动作外,还需要加上环境气氛的描绘。

如:表现机器人代替人类作太空探险,必须画上太空的环境特点;表现机器人代替人类在海洋里工作,则应画上海底景物。

又如:表现机器人救火,与坏人搏斗,为人类生活服务等等,也应有各自不同的环境和道具。

二、着色:教师可列举几组对比色。

如:红——绿、紫——黄、橙——蓝等两色配合使用。能使画面表现出鲜明、强烈而又神秘的效果。

三、讲评:

表扬、鼓励想象丰富的学生作品,挑选几个学生谈谈自已对好作品的评介。

七、板书:

八、后记: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学生设计的机器人非常富有想象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小鸡》纸版画

第19、20课时

一、教学内容:

《小鸡》——纸版画

二、教学目的:

通过制作纸版画《小鸡》,使学生学会纸版画的制作方法,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三、教学重点:

学习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完成一件以小鸡为题材的作品。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计划有步骤,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五、教学教具:

小鸡水墨画、单色纸版画、范画、步骤图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欣赏引入:

比较纸版画与绘画的不同韵味,展示以小鸡为题材的水墨画、纸版画,让学生欣赏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用水墨画的小鸡和单色纸版拓印的小鸡,有相近的地方,色彩都是黑色,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像课本上的纸版画,是制作成底版后,油墨印制而成的,画面形象鲜明,黑白对比强烈,空白的线条显得神奇,这些效果是难以用笔表现出来。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按课本要求,以小鸡为题材,讲述纸版画的制作程序,教师边讲边示范。

1、讲授小鸡的画法(边讲边在黑板上画)。

小鸡的基本形:身与头是椭圆形,再加上小翅膀与小嘴、脚的组合与变化,便会出现出不同的动态。

2、起稿。直接在底版上用铅笔起稿。

3、制作底版。按课本“制作过程”图所示,用图画纸分别撕、剪出小鸡身体各部分(头、身体、眼睛、嘴、翅膀)。

4、粘贴。

引导学生要分清小鸡各部分的前后,先贴后部,再贴前部,粘贴成重叠有厚度的底版,才能拓印出形象鲜明的小鸡,接近课本所示学生作品的效果。粘贴程序是:把撕或剪出的躯干、头部贴好,作第一层底,再在头部贴上眼睛,在躯干贴翅膀和脚。

教师在作粘贴示范时,每一个工序都要向学生展示,直至学生弄懂了才能转入下一个工序。全部贴好后,要认真检查每只小鸡的各部分的前后关系是否正确。

5、拓印:留待下一节课再讲授。

三、学生练习:

本课要求完成纸版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小结:对学生掌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结,对换不清楚的要再详细讲解。

五、布置学生在下一节课要带拓印用品

第二节

学习目的:使学生掌握纸版画的拓印全过程。

一、小结上一节内容,要求学生把制好的底版平放在桌面上,由教师作全面检查,不合格的要求重作。

二、讲授拓印工序,边讲边示范。

拓印是纸版画最后一道制作工序。拓印的最佳效果是墨色均匀、形象清晰、画面整洁。拓印工序由上色、铺纸、拓印等步骤组成,需要两人才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拓印的时间长短,要看是否印出清楚的形象而定(教师要作揭开局部查看墨色是否饱满、均匀的操作方法的示范)。

拓印方法示范:

1、用竹片挑出少许油墨放在夹板上,用滚筒滚上油墨在玻璃上来回滚动几遍,使滚筒均匀地蘸上油墨。

2、用滚筒将油墨均匀地滚在底版上,注意油墨分量每次不可太多,薄薄地滚上,可多上几次油,底版的油墨便均匀了。

3、把一张图画纸覆盖在底版上注意小心轻放,对准位置,放好后不要移动。纸的面积要比底版稍大,纸质不可太厚。

4、揭起白纸。揭纸时可从一角慢慢揭起,边揭边检查画面。如发理有拓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底版上的对换应位置,局部补上油墨,重印一遍,使拓印的画面完整清楚为止。

三、学生拓印,教师辅导,注意保持整洁。

四、讲评:

从纸版画的制作和最后效果的优劣进行评讲,然后小结。

八、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较好的把握纸版画的基本技法并完成课堂作业。但课室的卫生方面注意不够好。《小花猫》纸版画

第21、22课时

一、教学内容:

《小花猫》——纸版画

二、教学目的:

继续学习《小花猫》纸版画,熟悉制作的全过程,进一步认识计划工作的重要,并养成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

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意性、童真性。

四、教学难点:

学习纸版画的制作程序和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教具:

小猫图片、范作、纸版、剪刀、粘合剂铅笔等演示用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前一课《小鸡》的纸版画作品,表扬效果好的,并指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所在。

出示各种小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

《小花猫》——纸版画

二、讲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文,领会制作要点。教师按成绩优劣,分别提出仍不理解的地方。

2、启发学生构思,师生共同寻找猫的形象特征及其动态,启发学生联想猫的常见动作。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构思草稿。

2、起稿。

3、制作底版。

用铅笔画出小猫的一种动态,并添画必要的道具,然后按照画稿,用剪、撕、粘贴的方法制作纸版画底版。

教师辅导时,着重辅导对前一节课的制版工序有困难的学生。

四、小结:

教师从画稿、制版两方面分析学生作业的优缺点,并作小结。布置下一节课要带的用品。

第二节

学习目的:使学生掌握纸版画的拓印全过程。

一、小结上一节内容,要求学生把制好的底版平放在桌面上,由教师作全面检查,不合格的要求重作。

二、复习《小鸡》一课的拓印工序,边讲边示范。

拓印是纸版画最后一道制作工序。拓印的最佳效果是墨色均匀、形象清晰、画面整洁。拓印工序由上色、铺纸、拓印等步骤组成,需要两人才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拓印的时间长短,要看是否印出清楚的形象而定(教师要作揭开局部查看墨色是否饱满、均匀的操作方法的示范)。

拓印方法示范:

1、用竹片挑出少许油墨放在夹板上,用滚筒滚上油墨在玻璃上来回滚动几遍,使滚筒均匀地蘸上油墨。

2、用滚筒将油墨均匀地滚在底版上,注意油墨分量每次不可太多,薄薄地滚上,可多上几次油,底版的油墨便均匀了。

3、把一张图画纸覆盖在底版上注意小心轻放,对准位置,放好后不要移动。纸的面积要比底版稍大,纸质不可太厚。

4、揭起白纸。揭纸时可从一角慢慢揭起,边揭边检查画面。如发理有拓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底版上的对换应位置,局部补上油墨,重印一遍,使拓印的画面完整清楚为止。

三、学生拓印,教师辅导,注意保持整洁。

四、讲评:

从纸版画的制作和最后效果的优劣进行评讲,然后小结。

八、后记:

本课在前课《小鸡》的基础上,学生较好的完成课堂绘画作业,并能保持课室的卫生。

《精美的奖杯》设计

第23、24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美的奖杯》——设计(二课时)

二、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奖杯,培养学生树立向先进学习,勇攀高峰的信心和雄心壮志。

三、教学重点:

学生设计奖杯的方法和技法。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奖杯的含义设计出一个美观、有特点、新颖的奖杯。

五、教学教具: 奖杯、图片、范画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入新课:

从运动健儿夺冠捧杯的情景谈起,引入课题,说明奖杯的荣誉和意义。要注意讲述具体例子,例如马家军事迹等,出示课件中的获奖图片引导学生努力向上的良好习惯。

二、讲新课:

1、欣赏奖杯实物(教师出示学校的奖杯),(出示教师课件中绘制的奖杯。)2结合课本中的几幅学生作品利用课件的向学生说明奖杯的造型特点,指出奖杯的结构是由杯、瓶的形状变化而成,不同的奖项有不同的造型设计,如电影百花奖、金鸡奖等有特色的奖杯造型。

结合欣赏,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利用课件的展示,向学生讲解绘画步骤

1、先确定奖项,是用于学习奖、体育奖、绘画奖,还是科学发明奖等,2、据此构思奖杯的造型,设计草稿,然后用概括夸张的手法画出来,3、着色,涂上漂亮的色彩

4、添画红绸带,并尽量简练地写上奖项的名称。

三、学生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在学生作业的同时运用录音播放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声中设计奖杯。

本节课的作业要求:画出奖杯设计稿,强调创新有特色的,不要模仿。

四、教师利用投影仪对学生的设计稿进行讲评,对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要加以鼓励。

五、布置下一节课要带的用品,并宣布下课

板书设计:

精美的奖杯 ——设计

一、奖杯欣赏:

二、奖杯分析:奖杯是由杯、瓶变化而成的,不同的奖项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

三、绘画步骤:

1、确定奖项。

2、构思草稿。

3、着色。

4、添加装饰

四、学生作业:要有创新和新意,不要模仿。

第二节

继续作业。

一、展示几幅有特点的奖杯设计草图,着重指出这些草图的新意,鼓励全班同学认真设计,细心绘制。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

奖杯是胜利的象征,是难能可贵的纪念品,真正的奖杯是金质的或镀金的,十分名贵。社会是前进的生活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设计的奖杯可用色彩和图案纹样去装饰美化,得也要紧密结合奖项内容进行设计,挖掘新意。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努力制作,在本课结束后评选出十个“最佳奖杯设计”活动。

二、学生继续作业:

在设计好的奖杯图稿上作美的装饰,教师巡视辅导。

三、评比作业:

按计划评出十个“最佳奖杯设计”。

七、板书:

八、后记:

《奖杯》制作

第25、26课时

一、教学内容:

《奖杯》——制作

二、教学目的:

通过奖杯制作,教会学生改旧利废,创造新的、美的东西,培养设计意识与训练制作技能。

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制作技能。

四、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废口创造新的、美的东西。

五、教学教具: 废旧瓶子、范品、制奖杯的零件,范品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入新课:

观赏“最佳奖杯设计”获奖作品和教师制作的范品,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朗读课文。

板书:“用旧瓶子做一个奖杯,看谁做得好”。

二、讲解制作方法:

本课任务是学习用废旧瓶子制作奖杯。

教师提问:“前一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奖杯的结构是怎样的?你设计了什么奖项的奖杯?”

教师小结:

“前一课是画设计图,就是在纸上画出精美的奖杯,不受材料限制,怎么想,就怎么画。这一课是学习用废旧瓶子制作奖杯实物,制作时,同样要先有设计构思。由于是用废旧瓶子制作,设计时受到材料,所以要把材料作为设计构思的依据。各人带的瓶有大有小,材质、形状各不相同,可用切割、组合、加添的方法去选择利用瓶子的某一部分作杯身或杯座、杯耳、杯帽。对照课本的分解图,在设计时不要拘泥时不要拘泥于上面提到的基本结构去制作,可大胆设想,根据材料的性质、形状等特点,重新组合制作出新颖的奖杯造型。

教师小结,把事先准备好的奖杯零件进行组合演示。

三、学生制作: 教师提示: 想想前一课自己设计的奖杯,看看课本的奖杯作品,再看看自己准备的废旧瓶子,然后确定什么样的奖杯,选择适用的部分进行剪、拼、接、粘,制成奖杯的基本形状。最后加上美的装饰。

强调加工制作的注意事项:

(1)注意奖杯的重心。(2)剪、切线要准、平。(3)拼贴要牢固。(4)注意卫生和安全。(5)本课完成杯体部件的制作。

四、小结:

根据本课制作情况,教师应多给学生鼓励,并要求学生注意保存制成的部件及材料,留待下一节课时使用。

第二节

一、小结前课学习情况,提出本课作业要求:

继续制作,在完成杯体造型后,加上美的装饰物,完成制作。

二、指导组合成型:

1、先拼杯身。

2、贴杯座。

3、装杯耳及装饰美化(文字、图案等)。

三、制作完成后,放于桌上,待其粘合牢固。

四、欣赏评比:

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奖杯做得最美,为什么? 指定几名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制作,并给自己的作业作简单的评价。

七、板书:

八、后记:

《生日贺卡》设计

第27、28课时

一、教学内容:

《生日贺卡》——设计

二、教学目的:

选择适当的材料(例如几快碎花布,几张彩色纸,几根颜色不同的毛线,一张旧挂历等)组合,制作一款精致的生日贺卡,要求色彩效果热烈、温馨。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天真纯朴、充满情趣的学生作品。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制作知识。

五、教学教具:

贺年卡、各种彩色笔、卡纸、碎布、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入新课:

讲述贺卡的意义在于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

二、讲新课:

1、欣赏:

教师展示贺卡实物,讲述两种作品的不同意义: 印制品——设计精美、有艺术价值。自制品——意真情深,艺术价值更高。(同时结合课本图例欣赏)

2、介绍几种贺卡的制作方式:

(1)布贴法:利用各种布的色彩、花纹、肌理剪贴制成新颖的贺卡。(2)纸贴法:利用各种彩色纸及剪纸图案组合拼贴,制成贺卡。(3)绘画法:以平面绘画手法,配上文字绘制的贺卡。

(4)综合法:综合运用纸、布、毛线等材料,并配合绘画手法制成的贺卡。

3、贺卡一般由正面、内页(中心)和底面组成,也有只有一面的单面卡。正面的设计很重要,它由独特的、寓意深长的图案和鲜明的卡名(祝词)组成。内页、底面的装饰比较单纯,一般是把祝词套在装饰性的画面上。

教师在讲解设计和制作方法后,再用谈话法启发学生消化生日贺卡设计的知识(包括生日贺卡的外形、内容、可用不同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等)。

三、学生设计:

在确定贺卡品种(单面或多面)赠送的对象以及用什么手法制作后,按以下步骤进行设计: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情况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5、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6、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7、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8、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下载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内容:第十二课时 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P77-78综合与实践运用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 1、认识计数单位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教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第5册教案[全文5篇]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第5册教案 第一课 各式各样的民居一、范例导赏南方围合式土楼: 1、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房子吗? 2、你觉得它的造型像什么?它为什么要建成这个样子? 3,你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简单计算来源:网络 2009-08-03 21:05:02[标签:三年级 人教版 教案]奥数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1.例1(见下页图)。编写意图:教材从分吃西瓜的情境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P1——2教学目标: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

    帮我早读 第5册文档

    第一单元 1、 我们都是好朋友 小鸟儿,成群飞。 小鱼儿,成群游。 小朋友,手拉手。 排成队伍向前走, 唱着歌,拍着手, 我们都是好朋友。 2、 家 蓝色的大海,是珊瑚的家。 黑色的云朵,是......

    第5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童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歌曲,通畅地唱好《摇啊摇》《小酒窝》曲调。有感情的背唱这两首歌曲,并进行即兴表演。 4、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