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时间:2019-05-13 09:1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第一篇: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跟它们有关的知识吧!

二、探究新知

1.数数。

(1)接着数。(出示丽丽和明明拨珠数数的情景)

丽丽:我们已经学会数万以内的数,大家一起来数数。

明明:好吧!我拨珠,大家数。

学生:10个一是十,一十、二十、三

十、„„10个十是一百,一百、二百、„„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两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丽丽:一万一万地数,同学们能接着数下去吗?数给同桌的伙伴听一听。(一人数,一人听)

教师:谁来数给大家听听?

学生:十万、二十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课件出示拨珠过程和计数单位名称)

(2)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师:同学们很会数数,请自学书 的数位是“万位”等。

学生2:数位有哪些呢?学生3: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等。

2.数位顺序表。

(1)排序。教师:说得很对,认识了这么多计数单位和数位,请你把它们排个顺序?(学生排顺序)

学生1:我是按照从小到大先排计数单位个、十„„再从低到高排数位个位、十位、„„

学生2:我是把计数单位和数位对起来同时排的„„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想法都不错,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并制作成了一个表,(出示表格)它叫数位顺序表。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从中发现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数位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而且还分了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是万级„„

教师:对,从右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我们要熟悉数位的分级,为以后读数和写数作好准备。

学生1:计数单位个和十的进率是10,十和百的进率是10。

学生2:千和万的进率也是10,万和十万的进率是10„„千万和亿的进率还是10。

学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教师:总结得很好,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点评: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看、说、听等数学活动中来,采

用“合作讨论”式的? 让同学们学会数位顺寻的排列]

举例: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学生:买菜计算钱数时。„„

2、万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 170000 m2,截至 1998年底馆内藏书 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自主探究

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教师:同学们很能干,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了这么多新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读数、写数又有很大帮助。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读大数。

4.教学例1。

大屏幕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建筑群非常宏大,现在我们来看看馆内的阅览室(出示书

学生: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不同的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教师:你能举一反三,真棒。

学生:③个级上全是0,这些0都不读。

5.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教师:按照这些方法读出下面各数。(出示例2)******000。自己先读一读,同桌的再互相议一议,这些数的0哪些要读,哪些不读?全班交流。

学生:①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②其他数位有一个 0或连续几个 0,都只读一个“ 0”。

6.谁来说说含两级的数怎样读?请用刚才学的读数方法来读下面的数。

把下面各数读给同桌听:50002、1374689、120900085。

三、巩固练习

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下面我们按照方法,继续进行读数练习。

1.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多位数,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

2.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两个多位数大小的过程中,利用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各级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播报新闻情景)新闻: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教师: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同学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听了刚才的报道,你还记得参加这两项活动的少先队员各有多少人吗?

学生1:数太大,记不清了。

学生2:如果能把这些数写下来就好了。

教师:好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位数的写法。

[点评: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数的写法。(教学例3)

(1)初步感知写法。

① 尝试写数。出示: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二千零九十万三千、七亿。

教师:请你对照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出上面三个数?写好后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学生写数,教师指导)

②交流写法。

教师:谁愿意选一个数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写法。

学生1:我在写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时候,是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先在十万位上写“4”„„

学生2:我是先看这个数万级上是多少,就在万级上写下来,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万级上是四十三,就写“43”„„

学生3:我同意,用这种办法写数,速度快,不容易错,我写二千零九十万三千的时候就直接在万级上写“2090”,个级上写3000。

教师:七亿是怎么写的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当然可以,七亿的亿级上是七,就在亿位上写7,其余各位都写0。

(2)进一步探索写法。

(出示:一万零二百、八十万三千零九、五千万零四)

教师:如果不看数位顺序表,你能写出上面的多位数吗?有什么好办法?试试看。

(学生独立写数,全班交流)

学生1:我写数的时候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线,然后再写数,写出的数是10200,803009,50000004。

学生2:用不着,只需要先想想数位顺序表就行了。

学生3:我和你们不一样? 比如:五千万零四。

教师:提得好,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每一级都有四个数位,直到写足为止,万级上是五千,就写“5000”,个级上是零四,就写“0004”。

教师:这个办法怎么样?你接受吗?

学生:接受,谢谢。

(3)小结写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认为怎样写多位数?

学生1:从高位写起。

学生2: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写个级的数。

学生3:还有,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学生4:注意,写完后还可以画出分级线检查检查。

(4)练习:书 以 445544大。

学生2: 16499和 16504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4比6小,所以16499小。

(2)小结比较方法。

教师: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 情,地理环境。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0000 km2;我国人口众多,2001年人口总数约是1300000000。

教师:在本子上写出这两个数。

二、自主学习、探究

1.教学例1。

教师:你们觉得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数很长,且0特别多,既容易写错,也不方便。

教师:有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9600000 km2=960万 km21300000000=13 亿

教师: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约72450000吨。这个数怎样写简便?

学生2:72450000=7245万。教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讨论。

学生:相同:等号两边的数的大小完全相同。不同: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这种方法既方便,又不易错。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的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是15000000 ℃。(2)人的脑细胞约有

14000000000个,用“亿”作单位表示是多少个亿?你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7500000000= 48900000=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3.想一想

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分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亿位后面的“0”,并写上“万”或“亿”字。

学生2:用“万”、“亿”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那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学生1:我家买房子用了13万元。

学生2:重庆市绿化委员会2002年的资料表明,全市开展义务植树20年来,累计约23700万人次参加,植树约114000万株,初步形成绿树环抱、鲜花映衬的生态景观。

2.练习二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 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 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 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 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7、数字编码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11年入学的 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

二、了解计算器多媒体

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6897+5329+91267830+6780-136007328-1680-2099

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

(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其他。

学生:计算器。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

学生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学生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

学生:(略)

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好吗?

三、认识计算器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计算器

“认一认”的计算器示意图,学生边说,教师边显示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号,还有等号。

教师:+、-、×、÷号这四个键,叫做四则运算键。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屏幕。

教师:这个屏幕是计算器的显示屏。

学生1:老师,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小数点。

学生2: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0~9这十个数字。

教师:这些键,叫数字键。

学生3:我们的计算器都有“开关”。

教师:请你上台给大家示范。

(学生上台示范)

教师:写有“ ON/C”的键是开机键,写有“ OFF”的键是关机键。

教师:你们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以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4:把屏幕上的数变为“0”。

教师:开机键除了可以开机以外,还可以取消屏幕上的数,我们来试一试,请在计算器上输入“ 280”,再按开机键,“ 280”就变为多少了?(0)

教师:计算器上有一个键标有“ C·CE”,谁知道这个键是什么键?

教师:“C·CE”这个键是清除数据键。我们在输入数据的时候,如果数据输错了,就可以用这个键清除输入错误的数字,如果我们是要输入 563,你就可以按一次“C·CE”就清除了“ 536”,然后再重新输入“ 563”。

学生:我的计算器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符号。

教师:对,我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就可以用这些功能键了。

教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器上各有些什么键?

四、教学

例1 用计算器输入数

教师:我们认识了计算器,现在请输入这些数字184560、3906728,你会吗?

学生:这些数字一个一个的输入,如果输入错误就用清除键。

例2 购物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3670+2488。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收集问题。)请学生上展示台。

学生:先按“3”、“6”、“7”“0”,再按“+”,然后按“2”、“4”“8”“8”,最后按“=”,屏幕上显示“6158”。

(边说边演示)

教师:刚才有同学有疑问,请把你们的问题告诉大家。

学生1:如果我们要用计算器计算下一道题,该怎么办?

学生2:按一下开机键,因为开机键可以清屏。

(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对了,我们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屏幕上的数据消除变为“0”,这样才好进行下一次计算。

教师:3670+2488输成了3670+2489,该怎么办呢?

学生1:按“C·CE”,清除“2489”,再输入“2488”。

(上台演示)

学生2:还可以用再加1的方法。

学生3:还可以按开机键,然后重新输入“3670+2488”。

教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五、课堂活动

方法。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认识掌握计算器的有关知识。]

17+18=35(只)

学生2:一共有大熊猫35只,成年大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多少只?35-17=18(只)

学生3:一共有大熊猫35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成年大熊猫有多少只?35-18=17(只)

教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教师:17、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向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创设教学情景,从可爱的大熊猫出发,让学生去捕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巧妙提出向三个算式中的数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唤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方便。]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细观察,静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教师: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学生1: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教师: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

学生1:加数十加数=和。(板书)

学生2:求加数用减法计算。

教师:你发现了求一个加数用减法的算法,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板书)

学生4:我还发现35在加法算式中叫和,在减法算式中叫被减数。

学生5:

17、18在加法算式中叫加数,在减法算式中叫减数或差。

教师:聪明能干的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用式子表述出来。

学生: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板书)

教师:我们的发现与书中小朋友的发现一样吗?看看书比较一下。

学生:书中小朋友还说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是怎样领会的?

[点评: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教师:看看谁能干,将我们发现、概括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用到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去。

1教科书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2.课件中大象老师出了几道题。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猪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猪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3.教师:小猪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4.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猪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引导归纳。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加法交换律。„„

板书:交换律,a+b=b+a。

(齐读)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课件播放学生集合图:三年级89个学生,二年级86个学生,一年级有114个学生,老师说:“同学们请帮我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2.教师:该怎样列式?

学生:89+86+114(板书)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86算出二三年级共175人,再用175+114算出3个年级小一共有289人。

(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2:我们先计算86+114算出一二年级共有200人,再用89+200算出3个年级一共有289人。

(板书过程)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下面请你们在书上完成“填一填”。

4.学生填空后对答案。

5.引导归纳。

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

学生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

学生1:10+20+30=10+(20+30)

学生2:5+6+7=5+(6+7)„„

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3个不同字母。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

汇报并板书:(a+b)+c=a+(b+c)。

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1:加法组合律。学生2:加法结合律。„„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b+c)。

课件播放小动物们鼓掌致谢的画面。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

(板书:加法运算律)

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减法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应用进行简便计算。

2.在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性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下面请同学们来填一填。

2.学生填空。

(1)45+155=+45。

(2)56+130+170=56+(130+)。

(3)(257+c)+d=257+(+)。

(4)215+a+185=215++a。

3.提问:以上几题,请你们分类并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学生:(1)、(4)题为一类,是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填写的。(2)、(3)题为一类,是根据加法结合律(a+b)+c=a+(b+c)填写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4.教师: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你认为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学生:帮助我们计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怎样用定律、性质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点评:通过填空、分类、说依据,复习加法运算定律,为运用定律解决问题作准备。]

二 .教学例4。

(1)小冬的妈妈开服装店,看看他妈妈这个月卖服装的情况。

教师:请同学们分成4人小组在答题板上列式,帮助小冬算出还剩多少套?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学生汇报。

(展示答题板,说思路)

学生1:我们先算

教师:两种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1:都有 250,58,42 三个数,结果也相等。

学生2: 愿大家利用所学,提高个人的计算能力,做到活学活用。

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

【教学过程】

一、竞赛引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我们来比赛一下。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

多媒体出示:298+99 32+200

135+97 147+100 867+900 96+300

学生在题单上独立计算后,校对得数。

教师:现在我宣布女同学的计算速度最快!

男生:我觉得不公平,女同学的三道题都是一个数加整百数,算起来当然快,如果我们算右边3道题,比她们还要快。

教师:看来,大家都觉得用一个数加整百数计算更容易些。那么,左边3道题有没有办法也转化成加整百数,使计算更简便呢?下面我们把867+98作为例题进行学习。

二、教学例5

1情境引入例5,并列出算式867+98。

2.教师:观察867+98中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给每个组的学生准备3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如:

学生:我看到图中有很多线,如电线、钓鱼线;还有很多角,如量衣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大雁排成的队形是角、小山的形状也是角„„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把多媒体课件中的单元主题图其他情景隐去,只剩下电线杆和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一些性质,如“发现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这段电线的差异?测量下面①②③号线的长度,哪条线最短?

图41学生测量后发现,①号线最短。

教师:再用①号和④号、⑤号线比。你能看出几号线短吗?

学生:①号线最短。教师:这些线中。几号线是线段?

学生:①号。教师:从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发现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

教师: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请同学们打开2号信封,量出AB、AC、BC间的距离。

(如图42所示)图42

教师:通过以上的探究,你知道哪些有关线段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两个端点间的线直直的,并且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还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用截取主题图一部分内容作为新课的研究内容的方式,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采用观察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线段的一些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对线段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直线。

多媒体课件演示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的线段有什么变化?

学生:我发现线段向两端延长。

教师:这样的延长是无限的延长,想象一下这条线是怎样的一条线?

学生:我想象这条线很直很直,并且长很长。

教师: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 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

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突出线段与直线的比较,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线段)来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在这个教学环节,加强了比较,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直线的理解。]

3.教学射线。

多媒体演示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的情景。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

教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手电筒和轮船上的探照灯光线。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画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发现,从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端点能否度量线段2个能度量射线2个直线没有不能度量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号信封,边讨论边把表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后,抽学生填写的表格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对着表格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有什么区别。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由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量特殊的角。

教师:角的度量需要量角器,下面我们动手自制一个简易的量角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变成了什么?

学生对折后回答:半圆。

教师:把这个半圆对折后形成什么角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变成直角。

教师:这个直角是多少度?

学生:90度。

教师:把这个90度的直角再对折(学生操作),现在这个角是多少度?

学生:是90÷2=45(度)。

教师:请同学们把纸片展开成半圆,发现什么?

学生:半圆上有一些折痕。

教师:把这些折痕画出来,你能在这个半圆的折痕上从左到右找到0度、45度、90度、135度和180度的角吗?

学生找出来后,请学生拿给大家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这个角的。

教师:我们把0度写作0°,把45度写作45°。请同学们用这种写法,在半圆上标出相应的度数。

学生操作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半圆纸片(如图45)。图45

教师:这样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就做成了。同学们可以把书本封面上的一个角放在这个量角器上比一比,看看是不是90°?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后,学生把书放在半圆上比。

教师:能说一说比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量的时候要和标有0°的线对齐,并且角的顶点要和半圆上几个角的顶点对齐。

教师:我们把标有0°的线叫做0°刻度线,半圆上几个角的端点叫做量角。图46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量一量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能找到45°的角吗?再用三角板上的一个直角和一个45°的角拼在一起,看量出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角后,汇报时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的,让学生掌握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再看另一边是多少度的量角的方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用做简易量角器的方法,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量角器并且掌握量角的方法,这样不是把知识的教学停留在“教”上面,而是体现在“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做数学”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主动获取知识。]

2.量一般的角。

教师拿出一个25°的角问学生:用你们手中的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吗?

学生:不能。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有更精密的量角器。

多媒体课件出示量角器。

教师:看,这个量角器和你们手中的量角器比,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直观地发现,这个量角器的刻度更多,并且有内外两圈刻度。

教师: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教师:同学们测出1号角是25°,这里角的符号我们通常用“∠”来表示,所以可以记作∠1=25°。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记你们测出的其他角。学生记角。

教师:量角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3.做活动角。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请学生判断图47中两个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图47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做活动角和判断角的大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的关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

(本案例由路平提供。)角的度量(教学片断)

一、复习、认识角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射线吗?

学生:记得。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能以这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吗?

学生:能。

(多抽几个学生,均以这一点为端点,画出不同方向的射线)

教师:观察这些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了这些射线的端点都是同一个端点;且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教师:你能举例说说吗?请上台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角。

[点评:用同一个端点引出的射线组成的“角”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感受射线和“角”的关系,这样能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师:这样指来指去的太复杂了,我们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吧!

(擦去其余射线,只留下两条射线组成的一般角)图49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教师画一个与“∠1”非常接近的角,标为“∠2”)图410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板书)“角一”和“角二”谁大?

[点评:由学生的争议引出量角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从中体现角的度量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角的度量

教师:怎样进行角的度量呢?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朋友来帮助我们。

(课件显示量角器)

教师:它叫“量角器”,仔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观察出量角器是半圆形,并且上面有许多刻度,而且是内外两圈的刻度。

教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学生: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

教师:对,量角器上的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课件闪烁180个刻度)

教师:每1份就是“1°”,(课件闪烁“1°”)

教师:它所对应的角叫做1°角。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指导学生找到量角器上标有0°的刻度线。

教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教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教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教师边讲边示范,然后要求学生量一个角的度数。

教师:我们认识了量角器并且会量角以后,就可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怎样才知道“角一”和“角二”到底哪个角大呢?学生:我们用量角器量一量吧。

教师:谁愿意来量一量“角一”的度数?学生上台量“角一”。

教师:你是怎样量出它的度数的呢?学生汇报量角的方法。

教师:谁能用同样的方法量出“角二”的度数?学生边说方法边量“角二”的度数。

教师:现在能比较出“角一”和“角二”谁大了吗?

学生:能„„

[点评: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需要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观察和操作结合掌握量角方法,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学生掌握量角方法的过程;这里把量角器的认识和量角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量角器的认识过程成为量角方法掌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量角的过程中,加深对量角器的理解。]

直角与周角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一个活动角和一把折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把屏幕上的角分类。图411

指导学生说出:

1、3号是锐角,2、5号是钝角,4、6号是直角。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这些角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直角是90°,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教师: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角的度量,你们用量角器量一量,证实你们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测量后证实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些新的角,这就是平角和周角。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来掌握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入手,用分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再用度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理解,也使前面掌握的角的度量的知识直接作用于本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引出本课研究的内容,这样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应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平角。

教师:同学们能找到三角板上45°的角吗?学生找到45°的角后,请学生用这个角连续画两个45°角。

教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45°角组成一个90°的角。

教师:再请同学们找到三角板上90°的角,这个角是什么角呢?

学生:直角。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直角连续画两个90°的角。

学生画后,将学生把画后的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这两个直角也拼成了一个新的角(多媒体课件随教师的讲解旋转角的符号,提示学生注意这个新的角),这个角有多少度呢?图413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多媒体课件演示从角的顶点出发,画平角的过程。

教师:你发现平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角的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平角比直角大吗?

学生:平角比直角大。

教师:那么我们前面说的“钝角比直角大”,是有限制的,看看你的活动角,先把它摆成直角,再掰动它的一条边使这个角变成钝角,钝角大到什么时候就成了一个平角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钝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就成为一个平角。

教师:那么怎样描述钝角比较科学一些呢?引导学生说出钝角是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钝角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的锐角又怎样描述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锐角是比直角小的角。

教师:我们也可以说成小于90°的角是锐角。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的角了,同学们能根据它们的大小给它们排排队吗?

引导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排出:图414

然后要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打开折扇,使折扇先成锐角;再打开一些,使之成直角;再打开成钝角,再打开成为平角,在打开折扇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

第二篇:西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1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与1~5的乘法口诀。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非常重要。这里包括要使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字。学生弄清楚这些,就便于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1~5的乘法口诀,正确解答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含义。

(2)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1~5的乘法口诀。(1)乘法算式的读写法。(2)编制1~5的乘法口诀。

(3)应用1~5的乘法口诀求乘积。(4)相关的乘加、乘减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读乘法算式。

(2)引导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学习活动过程,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等教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也得到健康发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5的乘法的含义。

2、难点。

(1)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

3、关键。

利用学过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1、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

2、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图片卡。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几个几”

1、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校园情境图”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一共有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2: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学生3: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9+9+9=27(扇)。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可能会说出:树的棵数:5+5=10(棵)。参加接力赛人数:8+8+8=24(人)。花的盆数:9+9=18(盆)。坐秋千的人数:2+2+2=12(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以上算式)

2、初步体会“几个几”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汇报交流。学生1:都是加法。

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是3个9相加。

教师: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略)

二、设置疑点,导入新课

教师:该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10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稍停片刻)教师:列完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1:太长了。

学生2:太麻烦了。

学生3:有没有简便方法?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板书课题:乘法)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让学生仔细观察例1“植树图”。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学生1:一共植了32棵。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

学生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也就是4个8,所以列成算式是8+8+8+8=32(棵)。

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也就是8个4,4+4+4+4+4+4+4+4=32(棵)。(教师板书算式)(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 学生1:8乘4等于3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8+8+8+8和8×4都表示4个8,所以都应等于32。教师:你真聪明!4×8等于多少? 学生2:4×8等于32。

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学生2: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也可以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学生1:用4×8表示。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

学生2:8个4相加,除了用加法和4×8表示,还可以用8×4表示。

2、教学例2 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

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 学生1:3+3+3+3+3+3=18(个),我一共摆了18个。学生2:3×6=18(个)。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2:每次摆3个,摆了6次,也就是6个3,所以可以写成3×6=18。

学生3:6个3相加,我写成6×3=18。

3、引导发现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交流:

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上课堂活动的内容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题:同桌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

2、学生将校园图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100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学生:(回答略)。【后记、反思】

2、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关键】

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运用所学口诀进行口算。【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教师:小猪家来客人了,看,小猪正在干什么?学生:正在摆筷子。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1:小猪正在数有几根筷子——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学生2:桌子上摆了8双筷子,小猪的手里还有1双筷子,一共有9双筷子。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在家里也摆过筷子吗?今天我们也来摆一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教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

学生操作小棒后,教师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

教师:小猪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你能帮它填完整吗?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后,抽学生说一说7双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

学生1:我两根两根地数,因为6双12根,往后数2个,13,14,7双就有14根。学生2:我用加法算的,多1双筷子就加上1个2,6双有12根,12+2=14,7双就是14根。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

2+2+2+2+2+2+2+2+2=18

2、列乘法算式,编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加数都是2。

学生2:一个算式比一个算式多加了一个2。学生3:算式越来越长。

学生4:这样的加法算式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学生写,写后展示:2×2=42×3=6„„2×9=18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1:我是根据加法算式得到的。学生2:看着小猪的表格,也可以得到。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吗?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算。(板书:2的乘法口诀)教师:2×2=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结果是4。

(板书:二二得四)教师:请同学们按这个方法试着说一说2×3=6,2×4=8,2×5=10可以用怎样的口诀去算。学生试说,并交流。

(板书: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教师:请同学们听一听:“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学生:第二句。

教师:从2×5=10开始,乘积是两位数,为了说得顺口,便于记忆,我们不再用“得”字,直接说成“二五一十”。试着说说2×6=12„„2×9=18的口诀。

学生试说并板书。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

学生1: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都是“二”。

学生2:每一句口诀的第二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学生3: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3、教学例2 教师出示滑冰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一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乘法来计算吗? 学生:2×4=8。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学生:用“二四得八”。教师:还有别的乘法算式吗?学生:4×2=8。教师:这个式子用哪句口诀算?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二四得八”。

4、深化理解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摆一摆(每次摆2根小棒),边摆边说乘法算式和口诀。(2)游戏:对口令。同桌两人合作,第一种玩法:一生说口诀的前两字,另一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二种玩法:一生说乘法口诀,另一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学生活动略。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1,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编1,2的乘法口诀,那么3的乘法口诀呢?课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后记、反思】

3、3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3、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交流、推理、归纳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关键】

1、熟记3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进行口算。

2、能编制3的乘法口诀表。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学具盒(小棒)。【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2的乘法口诀,你能说一说吗?按你的理解,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 学生:3的乘法口诀。(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观察例1插图,把例1补充完整。

教师: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组的?你能根据1,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把例1的表格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思考,把例1补充完整,教师指定一学生上台(黑板上)补充。

(2)探索口诀的编法,促进口诀理解。

让学生看书上例1。(教师随机抽取图或算式、口诀)教师:表格中的哪一个数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学生:24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人数:8个组的24人。

教师:说说哪一个算式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学生:3×4=12(或4×3=12)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教师板书算式3×4=12和4个组跳绳的12人。

教师:7个组有几个人在跳绳?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 学生:7个组有21人在跳绳,可以用3×7=21(或7×3=21)来表示。教师板书7个组的21人和算式3×7=21。教师:“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几个组跳绳的人数?应该用哪个算式? 学生:“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9个3是27;它表示9个组跳绳的人数;应对应3×9=27(或9×3=27)这个算式。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人数27人,并板书口诀、算式。(3)读3的乘法口诀。

学生全班拍手齐读3的乘法口诀。

(4)找特征,总结规律。

教师: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学生1:3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学生2: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三。

学生3:口诀的第二个字从上到下依次增加1。学生4:口诀的积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规律?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找出了这么多的特征,总结出这么多的规律。你能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出示:三七二十一 三四十二 三八二十四 三五十五

引导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

(5)熟记口诀。

教师:利用口诀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临时遗忘的口诀补充完整,你们能记住这么多口诀吗? 学生集体拍手背口诀→一生当小老师,抽大家背→同桌互相打“电话”背→分4人小组抽背→集体拍手背。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学例2。教师板书出示例2:3×6=□

7×3=□

教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再把积填在方框里。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出得数,教师指名在黑板上填写。学生:我填出的积各是18,21,各用的“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这两句口诀。

3、小结

教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学习了例1,自学了例2。下面老师要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第1题、第2题、练习三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自己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3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编3的乘法口诀,了解了口诀的特征,知道了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求积。„„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

3、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四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为后面推导相邻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体验乘加、乘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关键】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1、口算对口令

3×2=

4×3=

8×2=

1×1=

2×4=

4×4=

3×3=

2×2=

2、读口诀,说算式

二三得六(2×3=6,3×2=6)一四得四(4×1=4,1×4=4)三四十二(4×3=12,3×4=12)

3、根据图示写算式

算式是:(3×3=9)或者(3+3+3=9)算式是:(3×4=12)或者(3+3+3+3=12)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点:3个3是多少?4个3是多少?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出示主题图:班级活动小组按主题图所示分组,参加活动的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1、小组交流

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预设:(1)用加法计算——3+3+3+2。(2)点数的方法——挨个数。(3)点数的方法——先数前三组,再接着点数。

2、引导学生构建计算方法 老师引导:先点数前3组就相当于先算出前3组有多少人,算式可以怎样列?(3×3)然后再接着点数就相当于再增加几人?因此算式又可以怎样列?(3×3+2)强化理解,抓3个要点:

(1)3×3表示什么?学生:3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2)为什么要“+2”?学生:比3组小朋友要多两人。(3)3×3+2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3个3多2。

3、比较两种方法(连加和乘加),哪种更好乘加计算更快、更简便。4.引导形成方法的多样性

还可以乘减——3×4-1。对比分析理解,抓3个要点:

(1)为什么不加要减?为什么要“-1”?(结合图示教师用教具展示)学生:还差一人才能组成4个3。

(2)为什么“×4”?学生:把这些同学看做4组。(3)3×4-1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4个3少1。

5.计算答案,并小结方法

第一个算式3×3+2,先求出3组有多少个,再加上第4组的2个,也就是先算乘,再算加。再看第二个算式,3×4-1,先求4组有多少个,再去掉1个,先算乘,再算减。因此,乘加、乘减的算式,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练习巩固,熟练计算

1、列式并计算

2、第18页课堂活动,摆一摆,说一说

3、第19~20页练习四1~5题 【后记、反思】

4、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课堂练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经历编制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基本能背诵4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进行口算。

3、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编制4的乘法口诀表。

2、熟记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边我们学习了1~3的乘法口诀,同桌互相对口令背诵1~3的乘法口诀。学生对口令背诵1~3的乘法口诀。教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编制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汽车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学生:我从图上看见一辆汽车有4个车轮,一共有9辆汽车。

教师:观察得真仔细,你能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试试看,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我们组是这样填的,1辆汽车有4个车轮,2辆汽车有8个车轮„„9辆汽车就有36个车轮。

教师:你们的意见和他们小组一样吗?那2辆汽车有多少个车轮?该怎样列式解决?用哪句口诀计算出结果? 学生:可以用4×2这个算式,口诀是“二四得八”。教师:那3辆汽车有多少个车轮呢? 学生:3×4=12,口诀是“三四十二”。

教师:那4辆、5辆、6辆、9辆汽车分别有多少个车轮?你又该怎样列式?怎样得到结果? 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后组织汇报。

学生:4辆汽车的车轮算式是4×4=16。教师: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学生:因为表格中已经填写出4辆车的车轮个数是16。教师:真聪明,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我是这样算出结果的,因为3辆汽车有12个车轮,所以4辆就在3辆的基础上加一个4,就得到4辆汽车的车轮个数。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继续交流5辆、6辆„„9辆的汽车的车轮个数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出乘法算式:4×4=16

4×5=20

4×6=24

4×7=28 4×8=32

4×9=36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想好后,把它填写在书上。学生试着编制4的乘法口诀,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我编出的口诀是:四四十**五二十四六二十四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

教师:你们编出的口诀和他的一样吗?(一样)请你再小声读读这些口诀,边读边想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把自己找到的规律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声读口诀后找规律,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汇报。学生1:我发现这些口诀中的第一个因数都是四,第二个因数从四起,一个一个地增加1。学生2:口诀中的积,从十六起,依次增加4。„„

教师:你们真会观察,找到了这么多规律,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学生1:我想多读几遍就记住了。

学生2:想着积从十六开始依次增加4,也能记住。„„ 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记住这些乘法口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口诀。

教师:你记住这些口诀了吗?咱们来试着背一背。不会背的也可以看着口诀读读。

学生试着背口诀,然后组织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2、教学例2 学生独立完成例2,再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2)游戏:唱儿歌《数青蛙》。(3)完成练习五第1,2题。【后记、反思】

5、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2、通过对乘法口诀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3、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2、能编制5的乘法口诀表。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小红花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今天关心我们的知心姐姐给咱们班来了一封信,来,咱们一起看看信的内容吧!哦,原来她想考考你们学了2,3,4的乘法口诀后,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口算出来?(教师从信封里抽出“信”——一组题,放在展示台上,同学们小声口算)教师:“4+4+4”用乘法怎么表示?可以用哪句口诀算出它的结果?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出现课题)

二、自主探索

1、自主编5的乘法口诀

教师:同学们,2008年我国举办了一件体育盛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简述2008奥运盛会的相关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出示1名小朋友举着五环旗。

教师:瞧,旗上画的是什么?数数看有多少个圆环。学生:有5个圆环。

教师:1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可用哪句口诀? 学生:5×1=5,一五得五。

同样逐一出示2面、3面、4面旗帜,学生说乘法算式和口诀。

教师:同学们已学会1个5,2个5,3个5,4个5的乘法口诀,你能根据这样的规律,写出5面、6面、7面、8面、9面旗帜上有多少个圆环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5×5=25„„5×9=45。

教师:根据前面编1~4的乘法口诀,你能否编出5个5,6个5„„9个5是多少的乘法口诀?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汇报。(板书: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九四十五)教师:能说一说“五六三十”你怎样理解吗?它可以算哪些算式?学生:“五六三十”表示6个5是30,它可以算5×6=30,6×5=30。

2、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联系

学生把口诀完整地读一遍,然后把书上的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怎样才能更快地记住这些口诀?你能像找4的乘法口诀的联系那样去发现5的乘法口诀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同时教师强调: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5,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口诀。

三、巩固练习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对又快。(1)背乘法口诀。(2)对口令。

(3)随机出示5的口诀,让学生补充完整。(4)游戏:“找朋友”。(5)文字听算。

①5乘以5得多少? ②2个5是多少?

③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6)口算、听算比赛。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参赛,其他同学当“裁判”,老师说算式,参赛的同学上台把得数写在黑板上,看谁写得快。

四、课堂小结(略)。【后记、反思】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整理与复习”以及练习七第1~7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巩固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乘法。

3、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复习有关用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乘法口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复习乘法的含义

1、出示花朵和苹果图 提出问题并列式:

(1)一共有多少朵花?5×4=20(朵)或4×5=20(朵)(2)一共有多少个苹果?3×6=18(个)或6×3=18(个)。

2、你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3、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组内同学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4、你是用哪两句口诀计算的?汇报:四五二十,三六十八

二、合作研究——整理1~5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了1~5的乘法口诀了,谁会背?会背的同学一起来背诵1~5的乘法口诀。边听学生背,边板贴出示口诀表。

2、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它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组内同学交流意见。汇报:

学生1:竖着看,第一列都是一几得几,口诀中的第一个数都是1,第二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第二列都是二几得几,口诀中的第一个数都是2,第二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句口诀的积相差2„„

学生2:横着看第一行是一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二的乘法口诀,第三行是三的乘法口诀,分别是一三、二三、三三;几的乘法口诀它们的积就增加几。

学生3:斜着看,第一行的口诀的两个因数都是相同的,分别是一一,二二,三三,四

四,五五。

学生没有回答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

3、同学们发现了口诀表这么多的规律,真了不起!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的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学生竖着、横着、斜着读口诀表)

4、用1~5的乘法算式卡片摆出一个排列有规律的表。四人小组交流摆出的规律。

5、乘法口诀同学们都背得那么熟练了,那能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吗?随机抽几句口诀,请学生说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记住了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对地计算乘法算式,真不错。接下来我们就来比比看哪些同学的口诀记得最熟悉,计算的速度最快,请你们在2分内又快又对地完成教科书第30页第1题。

同桌交换书本,集体校对答案。表扬前五名又快又对的同学。

三、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1、第29页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31页6题。可以有两种思考方法:

(1)6×5=30(个)27<30,所以不够分到6个。

(2)5×()<27,()里最大能填5,所以不够分到6个。

3、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能说说身边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吗?学生列举身边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解决练习七剩余题目。【后记、反思】

第二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是对角和直角、钝角、锐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到逐步抽象出所学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为今后继续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以下两个教学内容:

1、角的初步认识。

2、直角的初步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钟称,会辨认角。

(2)认识直角、多姿多彩和钝角,利用三角尺判断直角,会使用三角尺画直角。(3)会画多姿多彩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角和直角的认识,会辨认钝角和锐角。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并利用三角尺画直角。会懂得画多姿多彩和钝角。

3、关键。

(1)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上的角。(2)多采取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教学内容,第34页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

2、认识直角,并会用三角板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关键】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知道角有大小。

3、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活动角、三角旗、折扇、剪刀、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学具:三角板、白纸两张、硬纸条两根、图钉或针线。【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浩浩小朋友是个小收藏家,他喜欢把自己用过的或漂亮的东西当成宝贝一样,收藏在自己的这个小宝盒里。你们想不想知道浩浩究竟藏了哪些宝贝?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折扇、足球、红领巾、玩具熊、三角板、杯子、易拉罐、三角旗、数学书、闹钟、光盘等生活实物。(将有角的放在右边,没角的放在左边)教师:浩浩的宝贝还真不少,他还把宝贝分成了两类,你们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分的吗? 学生:根据有没有角分的。(有角的在右边,没角的在左边)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请你想一想,说一说,你看到过哪些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实践探究

(一)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1、认识角

出示刚才分类后的实物图:折扇、红领巾、三角板、三角旗、数学书、闹钟。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实物图,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哪里是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一个角,握住这个角,向手掌心里刺一刺,有什么感觉?注意,不能用力过猛。(扎手、痒、疼)说明这个角是怎样的?(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这个角的两边,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用纸折角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角,你会用纸折一个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你喜欢的一张纸,折折看。折好后说说你是怎么折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活动折角)学生:两条折痕很直、很光滑。教师:谁能给我们摸到的平平的、直直的折痕起个名字?(边)学生:折出的这个尖扎人有些疼和痒。

教师:谁能给这个尖尖的很刺人的点起个名字?(顶点)教师:看着你折的角,谁能告诉大家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教师选出钝角、直角、锐角形状的角各1个贴在黑板上,并有意识地将角放置于不同的位置备用。)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如下:

3、做活动角

教师: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两根硬纸条,你能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吗?学生小组活动做活动角,做好后组间交流是怎样做成这个活动角的。

教师:角有大小吗?(有)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魔术游戏——变大小。每个小朋友拿好自己做的活动角,听口令,变角的大小。边变边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学生: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师:用活动角摆出两个角,一个是边比较长,一个是边比较短,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不统一,有的认为边长的角大,有的认为边短的角大,有的认为一样

大。)教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那谁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比一比,究竟谁大?(将两个角重合)结果发现它们一样大。这说明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这是同学们刚才折的3个形状不同的角,谁能来说说这3个角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概括角及各部分名称

教师:观察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的角、自己折的角、做的角,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画出来吗?试试看。(板书: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边说边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

小结:通过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操作,初步认识了角,并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几道题,看谁回答得好。

5、练习

出示: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二)初步认识直角

1、观察数学书的封面看看它上面有几个角。你认识这些角吗?它叫什么名字?

2、联系生活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上面有直角,并指出来。(小组互说)学生:黑板面、五星红旗、桌子面、墙面、笔盒面上都有直角。教师:找一找,我们的三角板上有直角吗? 教师:老师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下来,你能找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板书:教师:老师在直角处画“┐”符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3、折直角

教师:拿出一张你喜欢的纸,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小组活动后汇报。

三、巩固深化

教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角,那么你们都知道了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试解决下面的问题?(1)用3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角?(小组活动、汇报交流)(2)数一数,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同桌互指、汇报交流)(3)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直角?(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己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在你的家找一找角,指给你的爸爸妈妈看。还可以留心我们身边的事物,如装修时可以巧妙地利用角,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地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问题,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你就会越变越能干。【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够借助方格纸画出锐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经历锐角、钝角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辨认锐角、钝角及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片的信封(每组一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 学生:想。

(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教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长方形。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 学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直角)

二、自主探索,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师:你们猜猜看,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1:3个。学生2:4个。

学生3:5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如图

1、图

2、图

3、图4,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用逐一展示学生剪的各种情况。

图1

图2

图3

图4 教师:这样看来,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真的会出现还剩3个角、4个角和5个角。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些角还都是直角吗?如果不是,它与直角有什么不同?请小朋友拿出刚才剪的图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好吗?

学生:我发现这些图形中有的角还是直角,有的角不是直角了。

教师:你们能把不是直角的这些角分分类吗?你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吗?

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请一学生上讲台,边说边在计算机上拖动对应的角将它们归类。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这种分类方法吗? 学生:同意。

教师:你们知道像这种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1:小角。学生2:尖角。学生3:锐角。„„

教师:在数学上把像这种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锐角)教师:你们知道像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1:大角。„„

教师:在数学上把像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

三、尝试画锐角和钝角

教师:像这样的锐角和钝角你会画吗?你能用画直角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锐角和钝角吗?

学生思考,尝试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完成后,展示、交流、汇报画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四、课堂活动

1.在图形中找角、创造角

教师:角的用处可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找一找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角,都有哪些角?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1:五角星和三角形上都有钝角和锐角。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而月亮形和圆形上没有角。

学生2:我认为月亮形有两个锐角。学生3:我认为月亮形没有角。

教师:有同学说月亮形有两个锐角,有同学说月亮形没有角,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 学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月亮形是弯的,所以它没有角。教师:你真棒!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三角板上有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两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的角?试一试,并交流。

(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各种锐角、钝角和直角,并在讲台上展示。)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圆形上没有角,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圆形上创造出一个角?

学生进行创作,然后交流。学生在圆形上通过画、剪、折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角。

2、变角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活动角的教具,操作演示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变化,之后让学生用学具自己操作,在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体验角的大小变化的本质特征:角两边分开的大小。

五、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锐角和钝角,让我们课后去寻找吧!【后记、反思】

三 表内乘法

(二)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掌握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材在每一部分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许多现实情境。教学时,教师要记性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捕捉有用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师在编制6~9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师生共同编制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记性学生找到口诀之间的规律来记忆。教学时,老师要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1、6~9乘法口诀的编制。

2、运用6~9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表内乘法。

3、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6~9的乘法口诀。(2)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3)能正确地运用简洁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类推迁移的方法主动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6~9的简洁口诀的编制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6~9的简洁口诀。

2、难点。

(1)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2)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让学生经历编制简洁口诀的过程,感受口诀的来源。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和来源。

(3)在引导学生记忆口诀时,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设计 1、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熟记6、7的乘法口诀。

2、能用6、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主动去构建新知。【教学准备】

教学用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情境图。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红红:我买4本,要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帮助红红吗?学生:4本台历24元。教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1:因为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3本台历就是18元,所以4本台历24元。

学生2:我想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那么4本台历就应该是24元。学生3: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四六二十四,4本台历24元。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助红红解决了问题。那么哪一种方法算得既对又快呢? 学生:用口诀。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7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6×1=6一六得六6×6=36六六三十六6×2=12二六十二6×7=42六七四十二6×3=18三六十八6×8=48六八四十八6×4=24四六二十四6×9=54六九五十四6×5=30五六三十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台历。1个星期有几天?(7天)5个星期有多少天?6个星期呢„„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学生:我想7个7是49,那么8个7就是56,所以七八五十六。

3、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真棒,你们自己编出了6,7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1:6的口诀,六不变,另一个数是从一开始一直到九,得数一个比一个多6。学生2:7的口诀,七不变,另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数从七开始一个比一个大7。学生3:老师,我认为一六得六到五六三十,一七得七到六七四十二都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已经记熟了。„„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愿意用什么方法记就用什么方法记。老师给大家计时2分,看谁记得又对又快。

抽2名学生试背。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记得这么快? 教师:你认为最难记的是哪一句? 教师:如果“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我忘了,怎么办? 学生1:我就想“七七四十九”加7。学生2:我还可以用“七九六十三”减7。教师:一句口诀可以根据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诀得出,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认为不好记的,或还没记熟的口诀再记一记。

4、背口诀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背给大家听? 教师: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背一遍? 教师:哪一组愿意和我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教师:谁愿意和别的组对口令?你们当小老师。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6,7的乘法口诀。

三、深化理解

1、摆小棒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2、应用

教师:(课件出示)一笼小包有6个,王婆婆买了8笼,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8=8×6= 教师:(课件出示)一只七星瓢虫有7个星,9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星?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9=9×7= 教师:怎样算?用哪句口诀?请同学们把它写在书上(第38页)。学生做完后,让他们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运用拓展

1、看口诀,写算式

帮小熊过桥,看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就能通过此桥。(课件出示)

2、把积填在花瓣上

3、抢答

教师:这是什么?(出示七星瓢虫)为什么叫它七星瓢虫?现在它身上的7个点变成了7颗星,谁抢答题答得又对又快,就能得到一颗星。

()×6=36

8×()=56

9×()=63

6×()=48()×9=54

()×7=42

6×7+()=6×8

7×8=7×9-()

4、把因数填在蝴蝶的翅膀上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吗? 【后记、反思】

2、8,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8,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能力。

2.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最喜欢片中的哪些动物呢?

学生:红鲤鱼、乌龟、螃蟹„„教师:你们知道1只螃蟹有几条腿吗?(出示1只螃蟹图)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8条。教师:(让学生看书中情境图)现在小明和小红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可他们只统计到4只螃蟹就遇到困难,你们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帮他们吗?下面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看谁最快?

教师:5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40条。

教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4只螃蟹有32条腿,5只比4只多1只,就多8条腿,32+8=40(条)。学生2:因为是5只螃蟹就是求5个8是多少?我用了“五八四十”这句口诀。教师:这句口诀可以写出几个算式? 学生: 5×8或8×5两个算式。教师:6只、7只呢?(同上)

教师:谁知道8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64条。

教师:这里是求几个几?怎样给它编一句口诀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8,9的乘法口诀。(板书:8,9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看情境图写算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知道了8只螃蟹一共有64条腿,你们能根据它写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8×8=64。(板书)

教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学生:72条。教师:是求的几个几呢?

学生:求的是9个8是多少。教师:怎样列式呢?

学生:8×9=72或9×8=72。(板书)(2)看算式编口诀。

教师:你们能编出乘法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讨论。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板书)(3)总结并记口诀。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

学生2:下一句口诀的积比上一句口诀的积多1个8。教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个8是64,第二句“八九七十二”表示9个8是72。教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1个8就是9个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

教师:齐读口诀。师生用拍手、对口令等形式练习记口诀。(4)学习9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会编9的乘法口诀吗?请联系生活试一试。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再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学生1:1支钢笔9元钱,9支钢笔就是9×9=81(元),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学生2:前面我们学习8×9=72,再加1个9就是81,所以9×9=81,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板书)„„

(5)找规律,记口诀。教师:(出示1~90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1:相邻两个数相差9。

学生2: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

学生3: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都等于9。

学生4:从上往下看,积的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学生5:有的积的个位和十位正好换了一下数字。师生互动,做手指游戏。

教师:告诉你们一种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先观察老师的手指变化,再跟着一起学。(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这两道题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同桌议一议)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只要是一位数与9相乘,就可以通过“几九多少”的口诀进行计算。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男女同学对口令记口诀

2、开火车口算乘法9乘1,2,3„„9

3、游戏:找朋友。老师请4个小朋友分别拿着数字卡片:32、81、64、72站在讲台前面,下面小朋友手中拿着算式卡片,如果发现算式的得数与讲台前面的数相等,就站在一块,看谁先找到自己的朋友。4×8

8×8

9×9

8×9

8×4

9×8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后记、反思】

3、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整理全部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并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熟练地利用口诀计算。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计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一真在学习乘法知识。今天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有系统的理一理。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复习乘法口诀。

(1)让学生将课本第48页的乘法口诀表填完整。(2)在乘法口诀表中找规律。

师:同学们都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乘法口诀表。这么多的口诀我们该怎样记呢?看来需要找找规律,才好记下来。同学们,你们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一会儿我们全班反馈。

(3)同桌之间交流发现。(4)全班反馈。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我发现横着看每行口诀的最后一句,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

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每句口诀的两个因数是一样的。这些口诀每句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如:“六六三十六”,6×6=36。

生:除了这位同学说的以外,其它的口诀都能计算出两道乘法算式。如:“三四十二”,3×4=12、4×3=12。

生:我数了数,发现口诀共有45句。„„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予以鼓励)(5)引导学生读背口诀。

2、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第46页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一个哑铃3元,一个皮球9元,一根跳绳5元,一副乒乓球拍7元。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呢? 生:8个皮球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2)生独立解决第(1)小题。(3)全班反馈。

师:大家都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8个皮球72元。因为每个皮球9元,有8个皮球,就是8个9,所以列成算式是9×8=72(元)。

(4)解决第(2)小题。

①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在小组内提数学问题。②将各组的问题集中起来,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③教师可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复习了乘法的相关知识,发现了乘法表中隐藏着的规律,并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谁能来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后记、反思】

四 测量长度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使学生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建立1cm、1dm、1m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1cm、1dm、1m的实际长度,会根据测量的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教材选取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性。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呈现的形式生动有趣,主题图情境富有情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2、用米作业单位量长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体验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引导学生体会cm、dm、m的含义,建立1cm、1d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dm、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到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认识cm、dm、m的长度单位。

2、难点。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测量物体时会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3、关键。

(1)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学习需要突出观察和操作重点,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cm、dm、m的含义,掌握测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操作、体验学习的愉悦,把观察操作与思考探索相结合。

(3)重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设计

1、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直尺、喝饮料用的吸管。【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让学生说说用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手指的宽约是1 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饮料用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4)黑板宽约3 cm。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

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厘米,知道分米单位,会厘米与分米的换算。【教具、学具准备】直尺、图钉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 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教师:把你指出的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厘米,并介绍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我们的手指尖到手掌心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

教师:1分米=10厘米,那么2分米是多少厘米?3分米呢?4分米呢? 学生: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4分米=40厘米„„

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

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 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课桌面的长课桌面的宽板凳面的长板凳面的宽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教科书第60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

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 学生:我们小组里我的手臂最长。

教师: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发现了同学们手臂的长短都不一样。

学生2:我发现小明的手臂要比我的手臂长××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个子高的同学手臂通常要长一些,个子不高的同学手臂要短一些。„„ 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

【后记、反思】

2、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三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和米的字母表示法。

2、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

3、学会用卷尺量比较长的距离或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

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2、教学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2,练习十三4~10题。【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

2、用学生尺、卷尺、米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教师: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小组3:我们这组用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得教室长„„宽„„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速度比用卷尺量要慢得多。„„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宽„„

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

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 学生1: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一条横线,起跳时脚尖紧贴横线,起跳落地后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

学生2:还可以把米尺的0刻度对齐起跳线,摆放在地面上,同学跳完后,用另一米尺紧贴同学的脚后跟看刻度。

学生3:还可以把卷尺拉直放在地上,在0刻度线的地方起跳,跳完后直接就可以在卷尺上读出脚跟所在的刻度。„„

下面,就请两人一组,测量自己5次立定跳远的距离,并在数学书第65页上作好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

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四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

三、独立练习

教学练习十三第4~8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懂图题后,请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练习十三第9题

教师: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周的长,可以用哪些办法?学生:„„教师:请大家课后自己选一棵大树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练习十三第10题

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后记、反思】

第五单元 表内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1~9的简洁口诀口算表内简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除尘的初步认识。

2、用简洁口诀求商。

3、学会解答等分除与包含除等相关的除法问题。

4、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理解“倍”的含义。

5、学会解答有倍数关系的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操作活动中,体会平均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初步体会除尘与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口算表内乘法。(3)引导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或通过操作等活动,理解“倍”的含义。

(4)引导学生能结合现实生活或问题情境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2、难点。

学会解答有关位数关系的问题。

3、关键。

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通过图解分析数量关系,并同乘法、除法的含义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

1、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3页例

1、例

2、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分物体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习近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葡萄、盘子、盒子。学具:五角星、小棒、扑克牌。【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说一说你分过哪些东西,是怎样分的?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

教师:把8个五角星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是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几种不同的分法,并讨论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2.探究按每份相同的个数平均分的方法(1)分葡萄。

(创设情境,出示例2)爸爸生日那天,妈妈买回18串葡萄,叫小华放在几个盘子里。妈妈说:“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爸爸说:“小华,如果每盘放2串,可以放几盘呢?”

教师:小朋友,你愿意解决哪个问题呢?先猜一猜可以装几盘,再用学具代替葡萄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教师:这些葡萄还可以怎样平均分,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以小组为单位把分法记录在记录单上。分18串葡萄每盘放几串放几盘把学生的记录单按每盘放的串数多少整理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你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盘放的串数越多,分的盘数越少。每盘放的串数和放的盘数相乘得18等。(学生能发现多少算多少,教师不作要求。)

3.探究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1)玩扑克牌。

教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都是把每一份分成了相同的数,也就是平均分。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分东西时不知道每份要分多少个,只有分完了我们才知道结果,比如玩扑克牌。你们玩过扑克牌吗?摸牌的时候是怎么摸的?

学生:一人摸一张,摸完一圈再继续。

教师:每一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叠扑克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玩扑克牌,每人可以摸到几张呢?

(准备的扑克牌够每人摸4张)小组合作摸桌上的一叠牌。教师:你摸了几张牌,猜想一下你的同伴摸了几张,为什么? 教师:摸扑克牌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每组再增加一些扑克牌。

教师:现在要想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给一组的同学,你有更快的方法吗? 小组内先讨论,再摸牌。各小组汇报摸牌的方法。可能的方法有:

学生1:每人每次拿2张。学生2:每人每次拿3张。

学生3:每人每次拿的肯定比4张多。

学生4:先每人一次摸5张,再看剩下的张数,决定每人再摸几张。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法:为了保证结果是平均分,每人每次拿的扑克牌要一样多。(2)分铅笔。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各种分法。并请每次向每个盒子里装4支铅笔的同学介绍他的思考过程。

三、课堂游戏

做第73页课堂活动第3题。

(1)介绍游戏规则:小组活动。轮流一人抓一次豆子,再把这些豆子平均分。能平均分成2堆就加2分,能平均分成几堆就加几分,再累计分数。其余同学如果能补充说出不同的平均分法,就给这位同学加1分。活动结束,每小组评出一名冠军。

(2)教师示范抓一些豆子,请学生平均分豆子,并计分。交代游戏规则。(3)小组活动。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最好玩的或你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还想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的知识吗? 【教学反思】

2、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例

1、例2及第78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学具: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看着除法算式学着用3句话把分的过程说清楚,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星级,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星级;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星级。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

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78页例

3、例

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学具:圆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3、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快到元旦节了,幼儿园正准备开联欢会。张老师买回一筐苹果,一共有24个。

二、小组合作,探索求商的方法

1、提出问题

(1)出示:筐里有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筐里有苹果24个,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教师:要算一共可以装多少盘,怎样列式? 学生:24÷6。教师:24除以6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4人小组商量,也可以用小棒代替苹果分一分。学生汇报。

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盘放6个,2盘放12个„„把所有的苹果放完后,正好放了4盘,所以24÷6=4。

学生2:我们想6乘几等于24呢,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教师板书:24÷6=4(盘)想:四六二十四)教师:你怎么一下就想到了四六二十四呢?

学生2:我开始想到四五二十,比二十四小,就再想大些,四六二十四。学生4:我先想四七二十八,比二十四大,就想小些,四六二十四。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不错,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学生:我们喜欢想口诀的方法。

教师:用乘法口诀求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2)“现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里放几个?”教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24÷4= 教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计算吗?自己说一说24÷4怎样算。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24÷4这样算,我想4乘几等于24呢,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6。(教师板书:24÷4=6(个)想:四六二十四)

三、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学生: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里都有24,4,6这3个数。学生:我们发现可以根据4×6=24,算24÷6=4,24÷4=6。

学生:我们组觉得乘除法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学生:4×6,24÷6,24÷4,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

教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观察得真仔细!你能说出几组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吗?同桌说后,请几个同学说。

当学生说出3个算式后,教师问可以用哪句口诀来计算。

四、课堂活动

1、第1题:分鲜花

教师:小朋友今天的表现非常突出,老师特地给大家送来一些礼物(出示花瓶图)。教师:你能根据这些礼物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教师: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3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同桌交流完后,请1人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教师: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哪句口诀来算? 学生:三四十二。

2、第2题:开锁

老师把题目的钥匙贴在黑板上,把锁制成卡片发给部分学生。

教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有5把钥匙,哪把钥匙上的口诀能打开你手中的锁,你就把手中的锁贴在哪把钥匙的旁边。比一比,看谁贴得又对又快。

教师:真能干,我们的书上还有很多把锁,你能顺利打开吗?请试一试。(学生完成第84页第2题)

3、看卡片说得数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六、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增长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习十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教师: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

教师:今天,小猫的儿童用品商店开始营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书上的主题图)

教师:小猫的商店里东西可多啦,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是几元一个?

二、提出问题,探索求商的方法

1、小灰兔买胶水(出示)

小灰兔来到商店,它拿着18元钱。小灰兔:我有18元钱,想买几瓶胶水,小朋友,请帮我算一算,可以买几瓶胶水?

(板书:18元可以买()瓶胶水)

学生:我会算,18元可以买6瓶胶水,因为每瓶胶水3元钱,18÷3=6(瓶)。(板书算式:18÷3=6(瓶))

教师:18除以3得6,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后,请2人说是怎样算的。

(板书:三

(六)十八,商是6)

教师:计算18除以3得几,我们只要想3的口诀就可以了。(出示)小灰兔:“小朋友,谢谢你们!”

2、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教师:你们能根据这些商品的价格,提出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吗?

老师提要求:下面,我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4个人轮流提问,其余的同学列式解答,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1)分组提问解答。(老师巡视指导)(2)分组汇报。

当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提问时,其余小组的学生要准备好作业本和笔列式计算。老师可以在视频展示台上把学生提的问题写出来,当学生列式后,重点问学生是怎样算的。如果学生提出了“谁的价格是谁的几倍”这样的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说: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或者我们再过两节课来解决。

教师小结:小朋友不仅问题提得好,而且计算得又对又快,真能干!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的时候,只要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就行了。

3、学生独立完成例2后面的两个小题

三、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集体算、单独算、开火车算。(2)练习十六第3题。

当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让同桌在练习本上互相出题给对方做。(3)练习十六第4题。

做之前同桌先说说发现了什么,再独立完成。(4)练习十六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5)练习十六第6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例

3、课堂活动,练习十七第1题至第7题。【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

2、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挂图。学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棒来分一分。(每个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再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8÷4=2 学生2: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4根。8÷2=4 学生3:8根小棒,每2根1份,分成4份。8÷2=4 学生4:8根小棒,每4根1份,分成2份。8÷4=2 教师:通过分小棒我们写出了除法算式,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除法算式的商呢? 学生:用乘法口诀。

教师:对!用乘法口诀可以又对又快地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一群小朋友去餐厅吃饭)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班的小朋友就餐,其中一个班是48人,每桌坐8人,另一个班是45人,坐5桌。

教师:现在,要求能坐几桌,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48÷8=45÷5=板书:48÷8=□45÷5=□

教师:你能很快算出48÷8的商是多少吗?怎样算呢? 学生:用乘法口诀来算。

教师:用哪句口诀可以算出结果? 学生:想“六八四十八”,所以48÷8=6。板书:48÷8=6(桌)

教师:45÷5的商怎样算?

学生:也用乘法口诀算,五九四十五,所以45÷5=9(人)。板书:45÷5=9(人)

教师:你能结合上面的计算说一说,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课堂活动展示主题图。

小猴和小熊在数自己的小棒,小猴说我有63根小棒,小熊说我有63根小棒。教师:看图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小故事吗? 学生1:小猴有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学生2:小熊有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教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算式。学生活动后交流。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1: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学生2:用“七九六十三”可以算出结果。教师:对比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都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

学生2:小熊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算算每份几根。学生3:小猴是将63根小棒,每份9根,算算可以平均分几份。

三、巩固练习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1、完成练习十七第6题

出示:24个小朋友乘车去春游的图。

教师:你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帮他们,该怎样租车?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都坐小轿车,4人一辆,24÷4=6,需要6辆。学生2:都坐面包车,8人一辆,24÷8„„ 教师:你是怎样求商的?

2、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教师:小朋友们的方法都不错,让我们和这些小朋友一起去春游。(出示)春游的小朋友看见公路边一匹小马在拉车。(练习十七第1题)

教师:你能帮助小马很快拉完车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说说用的口诀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第7题(出示)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练习十七第2题)教师:小马儿遇到了什么难题?帮帮它吧。

教师: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助,可是小马儿还有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它解决。(出示)

小马儿说:我有56个大鸡蛋,准备一个星期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个呢?(练习十七第7题)

学生:一个星期有7天,56÷7=8(个)。

4、完成练习十七第9题

(出示)树林里的两只小刺猬想请春游的小朋友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十七第9题)教师:小刺猬想请你们算什么呢?

学生1:小刺猬有36个梨,6次背完,平均每次背几个? 学生2:另一只刺猬想把36个梨每次背9个,平均背几次? 教师:该怎样帮助小刺猬?用哪句口诀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练习十七第3,4题

四、反思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中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

五、独立练习

练习十七第5题。【教学反思】

4、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学生2:3倍。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3)()÷()=()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请看屏幕:(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教学反思】

5、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99~100页例

1、例

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解决问题的体验。

2、加深对乘法含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二(1)班的小朋友要去郊外的“小苗苗”农场参观,在这以前,他们了解到农场的养鸡场有9个鸡舍,每个鸡舍里有8只鸡。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教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鸡,就是求什么? 学生:实际上就是求9个8是多少。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8×9=72(只)。

教师:计算8乘9,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学生:八九七十二。教师:怎样写答语呢?

教师:能说一说刚才你在解决问题中是怎样思考的吗?

2、教学例2 教师:现在二(1)班的小朋友要出发参观了,一辆小客车可以坐9人,大客车坐的人数是小客车的5倍。提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那么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那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9×5=45(人)。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计算?

学生:因为求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就是求小客车的5倍是多少,也就是求5个9是多少。所以9×5,应用乘法口诀五九四十五来计算。

三、课堂活动

1、画一画

(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同学们很会解决问题,现在就请你们算一算、画一画。翻开数学书100页,完成47

课堂活动第1题。先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第二排画了几个圆圈? 学生:10个。

教师:为什么是10个?

学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把第一排的5个圆圈看成一份,第二排就应该有这样的两份。

教师:怎么列式呢? 学生:5×2=10。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也就是5个圆圈的2倍,5的2倍就是2个5,所以用5×2,再应用口诀二五一十,所以用5×2=10。

2、摆一摆

(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摆一摆,要求:第一行摆▲,第二行摆●,要求●的个数是▲的3倍。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了几个●?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抽一组学生上台展示并比较几种不同摆法之间的共同点。

四、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教师:我们二(1)班同学到了农场后要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是8人。那我们二(1)班究竟有多少人呢?

学生:40人。因为每组8人,5个组就有5个8人,用8×5,五八四十。

2、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教师:李老师和第一组的小朋友们来到果园摘桃子,每个人都摘了4个桃子,同学们,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一共摘了多少个?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1:一共是多少人呢?

学生2:一共有9个人,因为每组8个学生,而第一组还有一名李老师,所以一共有9个人。

教师: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9×4=36,每人摘4个,9个人就有9个4,应用口诀四九三十六可知有36个。教师:同学们很会分析情况,也很有自己的方法,很了不起!

3、完成练习十九第3~4题

教师结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4、深化巩固,拓展提高

完成练习十九思考题。教师抽一组同学(7人)上台站成一排:你们能说一说小明的位置吗?

学生1:小明在正中间。学生2:从左往右数是第四。学生3:从右往左数也是第四。

教师:那这一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学生:一共有7人。

教师:4+4等于8,可为什么是7人呢?大家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因为从左往右数小明在第四位,已经把小明算了一次了,而从右

往左数小明在第四位又把小明算了一次,小明只应该算一次,却算了两次,多算了一次,所以4+4还要减1。(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教师出示书上的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103页例

3、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促进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能够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教师:前面我学习了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教师:小朋友,你们喂过小动物吗?„„ 教师:我们李大爷也养了24只兔子。(出示例3)

(1)把这些兔子装在6个笼子里,平均每个笼子装几只兔子? 教师: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就是每个笼子里的兔子只数相同。教师:那这个题该怎么列式? 学生:24÷6=4(只)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6乘几等于24呢?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2)如果每个笼子只装3只兔子,需要几个笼子? 教师:现在怎么分?

学生:把每个笼子的3只看成1份,看24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列式就是24÷3。教师:商为几?为什么?

学生:我想3乘几等于24呢?因为三八二十四,所以商是8。教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2、教学例4 教师:水果店运来了45箱苹果,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水果店运来多少箱梨?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也就是把梨的箱数看成1份,苹果的箱数就是5份,把45箱来平均分成5份。

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45÷5=9(箱)。我想5乘几等于45呢?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9。教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小结:请想一想,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增强理解

1、完成第103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18÷6=3(个)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6乘几等于18呢?因为三六十八,所以商3。教师:每6个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18÷6=3(份)

教师:大家看一看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这两个算式一样的。说明了18÷6=3既可以表示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每6个为一份,18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

2、完成第103页课堂活动第2题(1)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摆法。

(2)说一说这两个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集体交流。【教学反思】

6、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第三篇: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万以上数的读写

第1课时 万以上数的读法(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1,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4.让学生经历用万以内数的读法迁移至万以上数的读法过程,会正确读出万级以上的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学重、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3.理解读数中的相关概念。【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位数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多媒体出示,学生口答。)(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2)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排列的?(3)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教师可以抽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适当板书数位顺序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千百十(一)个

2.激发认知需求。投影仪出示主题图。

(1)同学们,这里是两名同学在网上查阅到我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些资料,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生看完图后,教师抽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不会读出资料中的大数,教师可以顺势引出并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如果学生会准确读出资料中的大数,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这样读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验证一下。”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点评:通过引入生活中真实数据信息来激发学生迫切希望读出这些大数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识(一)认识数位顺序表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1)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借助黑板上的数位顺序表,让全体学生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九万后是十万,如何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出来?(2)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并认识: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万、千万、亿的认识。(3)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适时板书完善表格)数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这里需特别强调“„„”表示的具体意思。

[点评: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万级以上计数单位这个知识点形成的过程。] 2.数位和数位顺序表的认识。(1)认识数位。

借助已经填好的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介绍什么是数位。完善数位顺序表: 数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 明确这里的“„„”表示的意思。(2)引导学生观察并熟记。

从右起第五位是什么位?第十位是什么位? ①认识数位分级。

教师介绍: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表示多少个“亿”。(教师适时完善表格)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

②观察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引导总结: 个级、万级、亿级都有四个数位;每个数级从第二个数位起,都是

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

从右起,数位顺序表里的数位是按从低位到高位的顺序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二)学习万级数的读法

教师:刚才通过对数位顺序表的学习,让我们了解这么多新知识,现在我们能否运用这些知识以及原来的读数知识来正确读出下面资料上的大数呢?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1.学生尝试读数。

自己独立试读或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读数情况。)全班汇报,抽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可质疑并完善答案。2.尝试方法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从高位读起,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读完加“万”字;个级上全是0都不读。

(2)抽学生读出教科书例1中的大数。(关注学生错误读法中的错误原因并及时纠错。)(3)学生再次正确读出例1中3个大数,并把正确的读法写在书上。[点评: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让 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质疑的学习过程,形成万以上数的正确读数方法。](4)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尝试,抽学生回答,全班总结。

62和620000读作:六十二和六十二万。这两个“62”所在数级不同,所以读法就不同。

309和3090000读作:三百零九和三百零九万。虽然都有“309”,但后一个“309”是万级的数,所以读完后要加“万”字。580和5800000读作:五百八十和五百八十万。(5)全班总结方法。

抽学生归纳,全班小结方法。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要正确读数,一定要掌握数位顺序和数级。先把大数分级,从高位读起;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读完加“万”字;个级上全是0都不读。

[点评:引导学生在观察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数位顺序表的特点以及万以上数的读法进行讨论交流,同时经过教师恰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初步领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万以上数的读数方法。]

三、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一第1题的填空。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学生自我纠错。(对错题说明错因。)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2,3题(做在书上)。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全班汇报。

(3)学生自我纠错(对错题说明错因)。

五、反思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补充完善。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及时纠错。)第2课时 万以上数的读法(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2,第5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

1.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上数的读法,能够根据数级正确读出万以上的数。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能力。

3.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万级以上数的读法。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准备2张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上数的读法,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忘记了。课件出示: 78125

24578660 17560000 抽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评价质疑,完善答案。(关注学生纠错过程。)2.你们的读数方法是什么? 学生独立回答。

教师引导小结:先分级,从高位读起;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读完加“万”字;个级上全是“0”都不读。

3.复习数位顺序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位顺序表。

[点评: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在学生回忆过程中及时弥补知识 漏洞,为后面的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新知识

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多位数都能准确读出来,下面再看这几个数,它和上面的数又有什么不一样?它的正确读法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例2:(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快速写出例2中的3个大数)1.学生尝试读。

(1)学生看黑板上的数据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读,教师巡视。(2)学生看书上提示,修正自己的答案,把例2补充完整。

2.小组交流。组长关注组员的答案,组内修正答案,教师巡视。3.小组汇报。

请小组汇报组内统一的答案,关注这样读的理由。再请其他小组完善补充。4.小结读法。

从高位读起;亿级读完加“亿”字,“万”级读完加“万”字;亿级和万级上的数要按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来读。

5.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1)学生尝试归纳。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教师适当板书。

[点评: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讨出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上数的读数方法,让学生经历大胆思考,小组交流质疑,全班交流,不断完善修正答案等过程,最后探索出万以上数的正确、有效的读数方法。] 6.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页例2的“读一读”,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评,小组交流,修正组内答案。(3)错题汇报,关注学生错因分析。

7.回头总结,引出并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5页“课堂活动”第2题。

(1)请8位同学各自拿着课前准备的其中一张数字卡片上黑板

前排成一排,抽下面同学读出这个大数。(如果读错了,再请同学纠正,关注错因分析。)(2)再让9个同学各自拿着一张数字卡片排成一排,抽学生读。(3)小组游戏,抽出数字卡片读数。2.课件出示练习题单。

(1)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一个()位数,它的最高位是百万位。(2)70385600的最高位是()位,这个数中3表示3个()。(3)选择。①320600000读作()。

A.三亿二千零六十万B.三亿二千六十万 C.三亿二千零六十万零

②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是()。A.计数单位

B.数位

C.七位数

(4)用数字3个0和4,5,7,9按下面要求写出七位数。一个零都不读。()只读一个零。()要读三个零。()①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教师巡视。②小组交流形成组内意见。③全班交流。

④学生纠错,交流错因。3.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修正答案;(3)小组内修正答案;(4)各小组错题汇报,关注错因分析。

[点评:设计不同的题型和有层次的练习,激发学生主动练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自我评价。

第3课时 万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页例3,第6页课堂活动,练习一第5~7题。【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写出万以上的数。

2.让学生经历万以上数的写数方法的过程,利用万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迁移到万以上数的写数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利用万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迁移到万以上数的写数方法,掌握万以上数的写法。2.特别是各级中间、末尾有0的大数的写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多位数写数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课前按要求预习例3,学生完成在预习本上。【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收获交流

教师: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要探究什么新内容吗? 抽学生独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写法。1.同桌交流,达成共识。

(1)同桌交流(按照预习的4个要求,互相交流自己的内容)。

教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了各自不同的收获。同桌先交流一下,看能否有新的收获? 同桌交流,一人说,另一人听,再交换说。教师巡视,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2)同桌代表展示,刚才在同桌那里有哪些新收获?(教师有意识地抽一两个学生回答。)[点评: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能力,教师课前根据教科书内容布置预习要求,让学生经历独立学习、同桌互学等环节,使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全班交流,探究新知识

1.优秀同桌全班展示,交流收获。

教师:通过刚才的同桌交流,你们又有了新的收获,下面请优秀同桌给大家展示一下。(教师根据巡视情况,有意识地请表现优秀的同桌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如何根据读数写出相应的数?”举例说明。(1)优秀同桌举例交流。

如:从高位写,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 写作:432551 教师: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也可以随便读一个数,让他们把相应的数写在黑板上,检验一下他们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随意说一个大数,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数。全班验证对错。3.探究各级末尾或中间有0的大数的写法。

(1)教师:听了刚才两位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疑问吗?学生提问。(如果没有提出,教师可以把这个难点提出来。)教师:看来你们都没问题了,那我就考考大家。

教师随意说出一个数,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相应的数。(教师有意识地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上黑板写。)教师:四千零三万零二百零七

九亿零五千零三百 学生独立在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2)全班验证黑板上的答案。

学生判断,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有错,错在哪里? 总结中间有0的数的写数方法: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4.小结写数方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认为怎样准确写多位数? 引导学生回答:从高位写起,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写个级的数;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写完后还可以画出分级线检查验证。5.修正例题的补充。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已经收获了写数的方法。请你用今天的方法检查一下昨天预习时补充的例题是否正确。

(1)学生自己修正,教师巡视。(重点观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相检查,再全班交流修改情况。(重点交流预习时的错因。)[点评: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在此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预习收获,引导学生通过全班交流、同学质疑、自我纠错等环节,获得万以上数的写数 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方法运用,巩固提升 1.课件展示。

一万零两百

八十万三千零九

五千万零四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如五千万零四,引导学生明白:每一级都有四个数位,直到写够 为止,万级上“五千”就写“5000”,个级是“零四”,就写“0004”,即50000004。2.课堂活动。

(1)教师抽取一张大数卡片,请一位学生读出卡片上的大数。请另外一名学生背对卡片,在黑板上写出刚才读出的大数,台下学生及时评价。

(2)交换同学,把准备的大数卡片读完。(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3.课堂作业。

完成书上练习一的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捕捉错误信息。

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各小组汇报错题情况,关注错因分析。

四、反思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自我评价。

第4课时 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4,练习一第8~11题以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多位数大小的过程,利用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类推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万以上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1.学生预习交流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总结。【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收获交流

教师: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要探究什么新内容吗? 抽学生独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1.同桌交流,达成共识。

(1)同桌交流(按照预习的4个要求,互相交流自己的内容)。

教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了各自不同的收获。同桌先交流一下,看能否有新的收获? 学生同桌交流,一人说,另一人听,再交换说。(教师巡视,发现有价值的信息。)(2)同桌展示,刚才在同桌那里有哪些新收获?(教师有意识地抽一两个同学。)[点评:本节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看书容易明白。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经历独立阅读学习、同桌交流互学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二、全班交流,探究新知识

教师:通过刚才的同桌交流,你们又有了新的收获,下面请优秀同桌给大家展示一下。(教师根据刚才巡视情况,有意识请表现优秀的同桌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位数不同的数如何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数如何比较大小?举例说明。1.全班交流,探究比较方法。

(1)教师:现在我们交流第一个问题“位数不同如何比较大小?” 举例说明。

优秀同桌两人举例得出结论: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教师:听了刚才的汇报,你们有问题想问他们吗? 学生质疑。

(2)教师:位数不同,我们有了比较方法,那位数相同又怎样比较呢? 抽学生汇报。(教师有意识地抽优秀同学回答。)学生举例汇报得出结论:先比较最高位,再依次比较出大小。其他学生质疑。(3)小结比较方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对于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形成方法。根据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小的数就小。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从高位比起,直到比出大小为止。2.验证课前预习填写例4的补充答案是否正确。

[点评: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本环节通过学生在形成同桌共识的基础上,再全班自信展示、同学质疑、自我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信交流、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三、方法运用,巩固提高

1.课件依次出示练习一第8~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同桌交流,达成共识。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答案,其余小组质疑。(关注错因分析。)2.课件出示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同桌交流选择的理由。

小组内交流,形成组内答案。抽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关注选择理由。

师生总结: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位,那十万位上的数字是1~9,最小是1,最大是9。这样逐一排除第1、2、4个答案,只选择第3个答案。3.课件出示第8页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同桌交流,相互验证答案是否正确。小组内交流。抽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小组质疑。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意都肯定。

四、反思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自我评价。

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1课时 整亿数、整万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1,第10页例2,第10页课堂活动,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教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学习例1 前面我们对万以上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听教师说一段话,请你把这段话中的数据快速地写在练习本上,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教师看图介绍中国的相关数据。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0000平方千米;我国人口众多,2010年人口总数已超过1300000000人。学生听,写出相应的数据。同时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答案:①9600000

1300000000②960万13亿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后面那种答案,教师可以直接板书出后面的答案。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写数方法的异同点。相同点:表示的都是同一个数,大小相等;不同点:第①种方式全用数字表示大数,0很多,既容易写错,也

不方便;第②种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既简单又不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用“亿”和“万”作单位表示大数的简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尝试练习。

(1)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抽学生独立回答。201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9260000吨。79260000=()万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是15000000℃。15000000=()万人的脑细胞约有14000000000个。1400000000=()亿2010年,我国布的年产量是80000000000m。80000000000=()亿

(2)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3)总结方法。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并写上“万”。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并写上“亿”。4.完成书上例1的“试一试”。(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同桌互查。

(3)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回答: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5.引出并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整亿数、整万数的改写”。

友情提示: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点评: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总结提炼出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再次体会所学知识与现 实生活的必然联系,从而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二、方法运用

1.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用算式“26万+32万=58万”更方便。友情提示:在算式上一定不要把“万”字省略了。2.课堂活动。

(1)第1题,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学生有不同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小组全班汇报组内错题情况。3.练习二的第1、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同桌互查,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汇报组内错题情况并分析错因。4.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4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完成情况。

三、反思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2)掌握这个知识点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醒同学注意? 引导学生注意:整万数和整亿数的改写,改写前后的数一样大;改写后,亿字和万字不能省略。(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2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例

3、例4,第12页课堂活动,练习二第5~10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写有大数的卡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真实的大数一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请认真倾听下面一段话,并指出哪些数是精确数。

课件出示:王小聪的学校有1580名学生,他的身高在170cm左右,在一场科技创新活动中他得到了54000元的奖金,同时他爸爸妈妈这个月辛勤工作一共得到5000多元工资,一家人很开心。

(1)抽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2.引出新课。

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精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每个人的头发根数、我国人口的总数都是一些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求近似数。

[点评: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题材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识(一)探究例3 1.请同学们独立看教科书第11页例3的内容,看能否找到求近似数的方法。(1)学生独立看书。

(2)同桌交流。

(3)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2.全班交流。

(1)同学们都经历了独立看书和讨论交流的过程,现在请各小组推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2)小组汇报,其余小组质疑补充。3.师生总结方法。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加上“万”字;千位上的数等于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加上“万”字。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四舍五入”法。

4.讨论:求近似数时,什么情况该“舍”?什么情况该“入”?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形成共识:(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要看千位上的数字,如果千位上的数字小于5,就“舍”尾数加上“万”字;如果千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就“入”,就是向前一位进1,加上“万”字。(2)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万位上的数,千万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亿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加上“亿”字;千万位上的数等于5或者大于5,就向亿位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加上“亿”字。

[点评: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亲身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经历独立看书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自我修正、方法总结等过程,形成知识方法。] 5.方法运用。

教师:同学们通过讨论和交流,对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完成教科书第11页例3的 “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查,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3)小组全班汇报,其余小组质疑并完善答案。(4)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答案并汇报错因。(二)自学例4(1)学生独立完成例4。

(2)全班汇报,教师适当板书:207980-140753≈21万-14万,21万-14万=7万(m2)。(3)追问“21万”和“14万”的来历。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说出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并说出思考过程。

(2)学生独立回答,其余学生判断质疑。(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机会,关注纠错过程。)2.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要求把大数的近似数写在大数的下面。(2)同桌互查。

(3)组内交流形成组内意见。(4)小组全班汇报。3.课件展示。

练习二第5、6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抽学生汇报,其余学生评价,关注错因分析。

[点评:新课标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在学生已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修正自己答案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在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中,你对同学的友情提示是什么?(3)自我评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7~10题,学生做在书上。(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3)全班汇报,其余小组评价质疑。

(4)小组成员督促错误同学修正自己的答案。数字编码

第1课时 数字编码(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1,练习三第1、2、4题。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体会到邮政编码就是一种数字编码。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一些数字编码的规律。【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当地的邮政编码,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以及编码的由来;了解车牌号码。【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知道数字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你们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编码,谁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收集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2)教师也收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课件依次出示。)(3)这些数字编码是怎样来的?有什么排列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字编码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数字编码。

二、探究新知识(一)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获取信息。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1)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邮政编码由6个数字组成,邮政编码401320中,“40”表示重庆市,“13”表示巴南区,“20”表示鱼洞镇投递所。

(2)你在课前调查的当地邮政编码是多少?各个数字又表示什么意思?(3)及时练习。

课件出示其他部分省市邮政编码,引导学生观察。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 北京市100000成都市610000沈阳市110000 上海市200000石家庄市050000大连市116000 天津市300000太原市030000鞍山市114000 重庆市400000长治县047100抚顺市113000 万州区404100长春市130000哈尔滨市150000 云阳县404500吉林市132000齐齐哈尔市16100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成长的省级城市或熟悉的几个市、区县、镇的邮政编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以上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后引导其发现规律:所有的邮政编码都是6位数,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邮政工作人员利用它可以借助机器来识别并分拣信件,这样信件传递的速度就更快。

[点评:该部分设计是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践需要的关系。](二)认识身份证编码(练习三第4题)1.师生游戏。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教师读一个,教师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是哪个地方的人,相信吗? 试试看。学生读身份证号,教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惊叹,跃跃欲试。(2)谁知道教师是怎么猜到的? 引导总结:身份证号码编排有一定的规律。2.身份证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具体意思。

身份证号码一共是18位数,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

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8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末位加了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代表男性。3.及时练习。

(1)学生拿出自己课前调查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每人的出生年月日。(2)猜一猜。

李平的身份证号码是***227,根据这个身份证号码,你认为李平的出生年月是()年()月()日,李平的性别是()。

三、巩固练习1.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抽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评价质疑。(2)从熟悉的电话号码了解信息。

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看题后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抽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评价质疑。(2)用数字编出自己家居住的小区门牌号。学生独立编码,再全班交流。

(3)交流车牌号码,谈谈自己从中了解的信息。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2课时 数字编码(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2,第16页课堂活动,练习三第3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借助探究学生学籍号的编排方法,初步学会怎样编数字编码。【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在学校调查自己的学籍号,并了解学籍号的编排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昨天学习委员到学校教导处把我们班每个人的学籍号发到了我们手上,并向教导处的教师了解学籍号的编排方法。下面请学习委员介绍自己的学籍号中各个数字表示的具体意思。(学习委员介绍自己的学籍号。)1.学生说出自己学籍号具体表示的意思。(1)抽学生独立说。(2)同桌互说。2.引出课题。

看来数字编码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学籍号中,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数字编码(二)。

二、探究例2 刚才了解了我们学校学生学籍号编排规律,下面我们来看看希望小学学籍号又是怎样编排的。

1.课件出示例2的部分信息。

希望小学给每个学生编学籍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学生,用“2”表示女学生。如:2011年入学的第10班的24号学生是男学生,他的学号是1110241。(1)从120219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其余小组质疑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这是2012年入学的第2班的19号女同学。

(2)这个班有45人,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学生尝试编学籍号,教师巡视。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得出正确答案:1202451。

(3)按照例题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再与同学交流。学生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学号代表的信息。全班交流。

三、方法运用

1.课堂活动第1题。

分组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1)各组合作,教师参与小组讨论。(2)小组在全班汇报。2.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看来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我们再找找身边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1)抽学生回答。

(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数字编码。

数学书的条形码,银行卡卡号,借书卡卡号等。3.练习三第3题。

教师:看来借书卡号中也用到数字编码,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借书卡号又是怎样编号的。课件出示练习三第3题。

宏达小学学生借书卡的卡号由8位数字(依次为4位入学年份,2位班级,2位学号)编成。如:2012年入学的3班的18号学生,卡号是20120318。

(1)从20100541这个借书卡卡号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2)按此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借书卡的卡号,同桌互说卡号的信息。学生独立编借书卡号,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点评: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这样既突出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参与、热爱数学。]

四、实践运用

(1)课件出示:天府商务宾馆有两层客房大楼,分别是9层楼和15层楼,每层楼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钥匙就能明白房间的具体位置。请你尝试为每层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2)学生看题后,独立思考。(3)同桌交流。

(4)全班展示。(关注编号的理由。)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1,第18页例2,第20页课堂活动,练习四第2、5、6题。【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能借助计算器计算。

2.通过对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体会计算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知道计算器主要键的功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一个计算器,并了解各个键的功能。【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一个计算器。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对于计算器,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陈述中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便确定教学起点。)2.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计算器的发展史资料。出示各种形状和款式的计算器,让学生认一认,并且说明这些都是计算器。(2)对于计算器,你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并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自主探究,认识计算器

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计算器,对照教科书第17页的计算器介绍,了解计算器每一个键的功能。计算器一般由几个部分构成?计算器上有几个键?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操作。

(2)同桌相互介绍各自计算器各个键的名称以及功能。(3)组内介绍。(4)全班交流总结。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多媒体呈现下面内容:计算器一般由电源及开关、显示屏、键盘和内部电路等部分构成。

ON/C是开机键,按一下这个键,就接通计算器电源,还有清屏的作用。OFF是关机键,按一下这个键,就切断电源。

+-×÷是四则运算键,01„9是数字键,C.CE是清除数据键。教师适当板书。

三、用计算器计算(一)例1:用计算器输数

1.教师说数,学生在计算器上输出相应的数据。2.说一说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有可能出现不同方法。

(3)全班汇报总结:按C.CE,清除18153,再输入18163。也可 以按开机键重新输入。

3.及时练习:第18页“试一试”,把下面的数输入计算器。(二)例2:购物,用计算器计算 1.出示例2情境图。

(1)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2)同桌交流按键步骤。(3)全班交流,总结步骤。

先按开机键,再按数字键3670,再按+键,再按数字键2488,最后按=键。2.完成第19页“算一算”。

(1)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2)同桌交流并校正答案。

(3)全班交流,请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按键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4)错误同学修正答案,汇报错因。

3.质疑:如果用计算器做完第1道题后,再做第2道题时,又该如何按键呢?(1)抽学生说出自己处理的办法。

(2)引导学生总结: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显示屏 上的数据清除为“0”,再做下一道题。

四、练习

1.第20页的课堂活动。

(1)第1题:在计算器上找出开机键和清除键。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说,全班汇报。(2)第2题:我报数,你计算。①教师报数,学生计算。

35680+9872

5632+7895

10260-3809 ②同桌报数计算。(控制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2.练习四第2、5、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情况。

五、课堂作业 课件出示下面题。1.填一填。

计算器一般由()、()、()、()、()等部分构成。2.填表。

把计算器计算7375+5483的过程填写在下表。按

键显

示 3.想一想。

小明把2891+9375输成2891+9315,要得到正确结果,应该怎么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六、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在这节内容中,你对同学的友情提示是什么?(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2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3,练习四第1、3、4、7、8题。【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快速、正确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并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体会到了计算器在我们生活中的计算方面能够带来很大方便。这节课我们将再次体会计算器计算的快捷。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独立尝试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1)学生独立尝试。

(2)小组交流形成组内意见。(3)全班交流(关注按键步骤)。

请学生在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解说按键过程。先按数字健7930,再按+键,再按数字健8785,再按-键,再按数字健13600,最后按=键。

[点评:这道例题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为此教师应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完成例题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2.质疑:在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 看来计算器确实是我们计算的好帮手,那我们每一次的计算都用计算器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抽学生回答。(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可能是:每一次计算用计算器都快捷。

也可能是:不一定,如果计算比较简单,我们能够口算,那口算一定比计算器快捷。引导学生小结:只有在数比较大的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3.学生再次体会计算器计算大数时的快捷。课件出示“算一算”。

4251+23096

86408-51266 1680+9275-732825736-8690+2673(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统计计算最快又全对的同学。(3)学生自评速度慢和做错的原因。4.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刚才我们用计算器做了很多大数的加、减法,那你们还能用计算器快速计算乘、除法吗? 课件出示:15649×9

78342÷6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按键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应用

1.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3、4题。(答案写在书上。)(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全班交流正确答案。

(4)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查找原因。

(5)讨论:如何做到又快又对?(按键正确,专注完成。)2.完成练习四第7、8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全班交流正确答案。

四、全课总结

(1)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新收获?(2)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4)自我评价。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1~3题,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万以上的数和比较数的大小。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自主复习、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网络。【教学重、难点】

1.数位顺序表的掌握,读写数的方法。

2.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研读教科书第1~8页,自主整理复习“万以上数的读写”知识。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第1~8页,要求学生利用板块式复习法(将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确定知识板块,并根据知识板块再进行知识细化复习,并辅以实例举证)自主整理复习“万以上数的读写”内容,并用作业纸或图画纸以数学小报的形式进行书面呈现。

[点评:四年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分类整理能力,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其能举一反三,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汇报交流,形成“万以上数的读写”知识板块体系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对“万以上数的读写”这一章节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写整理与复习。),大家课前已经进行了自主整理,那谁来告诉我们“万以上数的读写”这个章节究竟学习了哪些知识板块? 学生:万以上数的读法,万以上数的写法,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还有一个关键知识,它贯穿这3个知识板块的始终,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数位顺序表。教师板书知识板块图:

三、分板块复习,细化知识体系,强化认知结构(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计数单位。

你了解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2.数位。

(1)你知道有哪些数位呢?(2)万位在哪?还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找到万位呢?学生:右边起第五位,计数单位“万”对应的数位就是万位。

(3)那亿位在哪里?学生:右边起第9位。3.小结。

这些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就是数位。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完整的数位。谁来说说数级是怎么分的。(每4位1级。)(二)复习数的读写法 1.万以上的数的读法。

(1)对照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说万以上的数的读法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先读亿级的数,再读万级的数,最后是个级。如:35651,读作:三万五千六百五十一。(2)当数中有0的时候怎么读呢? 学生: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如: 307000400,读作:三亿零七百万零四百。(3)练习读数:5204,52040000,520400000。①读一读这3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这3个数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万以上数的写法。

(1)对照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说万以上数的写法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是个级。如: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写作:432551。(2)当数中有0的时候怎么写呢? 学生: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如:二亿零八万,写作:200080000。(3)练习写数:三千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温馨提示:在读写数时,多使用数位顺序表进行对照读写,直到熟练方可直接读写。(三)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被遮住一部分的两个多位数:8562300和18562300,你能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说一说理由。学生说出三种可能性:如果两个数不相同,哪个数位多,哪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边第一位(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第一位大,哪个数就大,依次类推„„最后一种可能就是它们的位数相同,每位上的数也一样大,那么这两个数就同样大。试一试:8562300○18562300。分板块细化复习时,教师要随机板书学生汇报的要点,形成板块知识整理图(详见板书)。

[点评:在学生形成知识板块时,再对每个知识板块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与复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辅以练习进行应用巩固,加强知识的内化。]

四、巩固深化

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1~3题。

五、反思总结

(1)谈谈你今天最大的收获。(2)你最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1~5题。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4、5题,练习五第6~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出示)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订正。)(1)万级上的数位有万、十万、百万和千万。

()(2)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的数是最小的五位数。()(3)一亿四千零五万二千三百,写作:14052300。()2.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0708000000 3.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二、复习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1.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

(1)课件出示70000,你能把它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吗?(7万)你是怎么想的?出示:8万,能把它改回以1做单位的数吗?(80000)那8亿呢?(2)小结方法:表示整万的数: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并写上“万”字。表示整亿的数: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并写上“亿”字。

(3)练习: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0900000000 2.求近似数的方法。(1)课件出示数轴。

①这里把7万和8万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中间平均分成10份,这些点表示几? 学生:71000,72000,73000,„

②7万和8万之间还会有哪些数呢,能举几个例子吗? ③你觉得哪些数接近7万,哪些数接近8万? 学生:„„接近7万,„„接近8万。

教师:接近7万是一个近似数,就用约等号来连接。

教师:谁能说一个范围把数轴上所有接近7万的数都概括进去呢? 学生:小于75000。

教师:为什么是75000?(课件显示范畴)还有哪些也接近7万呢?(课件延伸左边。)教师:哪些接近8万?(课件延伸右边。)教师:刚才我们直接观察数轴找到了这4个数的近似数,其实是运用了哪种方法?(四舍五入法。)教师:什么是四舍五入法?谁来说一说? ④小结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通常省略尾数的最高位,比5小,省去尾数;是5或比5大,省略尾数后向前一位进1,最后写上“万”或“亿”。(2)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近似数。1063800 996007 1930000000 390000000

三、复习用计算器计算

1.课件出示计算器界面,请学生对计算器功能键进行逐一介绍。2.用计算器计算。

7805+5341+1956

602890-55034+22001 25680-7335—8249314827+65091-63802 分组练习,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3.用计算器计算,找出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12345679×36= 12345679×45=12345679×54= 12345679×63=12345679×72= 12345679×81= 4.出示题组。

第1组

第2组

4×61

620÷36×24 210÷7

520+208×58 60+42

321-7824÷48 59-20

63360÷30-798 教师:同学们,这些题是否都要用计算器计算? 观察、分析、交流(第一组计算比较简单,不用计算器;第二组计算比较复杂,用计算器能又快又正确地计算)。学生选择计算方法计算出上面两组算式的结果。

[点评:前面3道练习题充分让学生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第4道题让学生发现有的计算可以不用计算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复习数字编码

我们已经知道,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请利用学过的编码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

(1)你所在地区的区号是(),你的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是()。

(2)一位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是:***918,这位公民的出生日期是()年()月()日,性别是()。

(3)在本学期期中考试时,景区一小四年级1班的32号同学的考号为“14132”,则景区一小五年级2班的15号同学的考号是()。考号为“11305”的同学是()。

(4)如果男学生用1表示,女学生用2表示,学籍号200941231表示该同学是2009年入学,现在是四年级1班23号学生,该同学是一名男学生,请你根据这个数字编码给自己编一个学籍号是()。

五、巩固深化

1.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 2.思考题。

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得到是380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六、反思总结

(1)谈谈你今天最大的收获。(2)你最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什么?

七、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6~10题。

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教学目标】

1.通过三峡工程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大数的读写、比较、改写、计算,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收集资料,使学生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2.对大数具体的感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计算器,社会实践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通过网络、电话、询问等方式,完成下表(三峡工程数据调查表)。三峡工程数据调查表 班

收集形式

数据类型

数据内容

我的收获与想法

二、情境引入

播放雄伟的三峡工程图片或动画。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对,这就是三峡大坝,今天我们

就一起去认识三峡工程中的大数(板书课题:三峡工程中的大数)。

三、展示课前收集情况

课前,同学们自己去收集了许多三峡工程的数据,现在请同学来 展示自己调查的情况。学生展示:(1)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2)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万千瓦。

(3)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千米。

(4)2010年7月,三峡电站机组实现了电站1820万千瓦满出力168运行试验目标(日发电量可突破4.3亿千瓦时)。1949年,中国总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

四、对三峡工程大数据的综合实践运用(一)工程建设数据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一亿三千四百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二千八百万立方米,耗用钢材五十九万吨。水库总面积十亿八千四百万平方米,总库容三百九十三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二百二十一亿五千万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1.在作业本上写出上面的数据。

134000000m3;28000000m3;590000吨;1084000000m2;39300000000m3;22150000000m3。

2.将上面写出的数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34000000m3=13400万m3;28000000m3=2800万m3;590000吨=59万吨;

1084000000m2=108400万m2;39300000000m3=393亿m3;22150000000m3=2215000万m3。3.说一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三峡工程建设数据巨大,耗资巨大,工程雄伟„„

(二)资金投入数据 课件出示: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静态投资概算,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50090000000元,移民工程静态总投资为40000000000元,输变电工程静态总投资32374000000元(以上均为1993年价格)。1.读出上面的数据。

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五百亿九千万元;移民工程静态总投资为四百亿元;输变电工程静态总投资为三百二十三亿七千四百万元。2.比一比,哪个工程静态投资多?哪个工程静态投资少? 学生:因为50090000000>40000000000>32374000000,所以枢 纽工程静态投资多,输变电工程静态投资少。3.算一算,三项工程静态总投资约多少亿元? 50090000000元≈501亿元 40000000000元=400亿元 32374000000元≈324亿元

501亿+400亿+324亿=1225亿元

答:三项工程静态总投资约是1225亿元。4.说一说你的感受与想法。学生:投资巨大,工程量大„„(三)发电量数据

课件出示:2012年,三峡水电站发电量约981亿千瓦时,是大亚湾核电站的5倍,是葛洲坝水电站的10倍。

(1)请用计算器算一算大亚湾核电站2012年发电量大约是多少亿千瓦时?葛洲坝水电站2012年发电量大约是多少亿千瓦时?(2)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四)环保数据

课件出示:三峡水电开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清洁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截至2012年年底,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6291亿千瓦时。按平均发电能耗每千瓦时约300克标准煤计算,三峡工程的水电部分累计节煤超过2亿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CO2)5.5亿吨以上。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点评:通过对三峡工程各类数据的读写、比较、改写、计算等,让学生充分体会三峡工程的投资巨大,工程量大,以达到学生充分感受大数的应用性和必要性。]

五、反思交流,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感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实践作业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面积是179968000平方千米;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平方千米;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面积是17075870平方千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长度是6671千米。

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把它记在数学日记或小报中。

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1,第18页例2,第20页课堂活动,练习四第2、5、6题。【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能借助计算器计算。

2.通过对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体会计算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知道计算器主要键的功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一个计算器,并了解各个键的功能。【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一个计算器。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对于计算器,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陈述中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便确定教学起点。)2.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计算器的发展史资料。

出示各种形状和款式的计算器,让学生认一认,并且说明这些都是计算器。(2)对于计算器,你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并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自主探究,认识计算器

让学生拿出自己带的计算器,对照教科书第17页的计算器介绍,了解计算器每一个键的功能。计算器一般由几个部分构成?计算器上有几个键?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操作。

(2)同桌相互介绍各自计算器各个键的名称以及功能。(3)组内介绍。(4)全班交流总结。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多媒体呈现下面内容:计算器一般由电源及开关、显示屏、键盘和内部电路等部分构成。

ON/C是开机键,按一下这个键,就接通计算器电源,还有清屏的作用。OFF是关机键,按一下这个键,就切断电源。+-×÷是四则运算键,01„9是数字键,C.CE是清除数据键。教师适当板书。

三、用计算器计算(一)例1:用计算器输数

1.教师说数,学生在计算器上输出相应的数据。

2.说一说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1)学生独立思考。(2)同桌交流,有可能出现不同方法。(3)全班汇报总结:按C.CE,清除18153,再输入18163。也可以按开机键重新输入。3.及时练习:第18页“试一试”,把下面的数输入计算器。(二)例2:购物,用计算器计算

1.出示例2情境图。(1)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2)同桌交流按键步骤。(3)全班交流,总结步骤。先按开机键,再按数字键3670,再按+键,再按数字键2488,最后按=键。2.完成第19页“算一算”。

(1)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2)同桌交流并校正答案。

(3)全班交流,请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按键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4)错误同学修正答案,汇报错因。

3.质疑:如果用计算器做完第1道题后,再做第2道题时,又该如何按键呢?(1)抽学生说出自己处理的办法。

(2)引导学生总结: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显示屏上的数据清除为“0”,再做下一道题。

四、练习

1.第20页的课堂活动。

(1)第1题:在计算器上找出开机键和清除键。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说,全班汇报。(2)第2题:我报数,你计算。①教师报数,学生计算。

35680+9872

5632+7895

10260-3809 ②同桌报数计算。(控制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2.练习四第2、5、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情况。

五、课堂作业 课件出示下面题。1.填一填。

计算器一般由()、()、()、()、()等部分构成。2.填表。

把计算器计算7375+5483的过程填写在下表。按

键显

示 3.想一想。

小明把2891+9375输成2891+9315,要得到正确结果,应该怎么办?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六、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在这节内容中,你对同学的友情提示是什么?(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2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3,练习四第1、3、4、7、8题。【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快速、正确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并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体会到了计算器在我们生活中的计算方面能够带来很大方便。这节课我们将再次体会计算器计算的快捷。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独立尝试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1)学生独立尝试。

(2)小组交流形成组内意见。(3)全班交流(关注按键步骤)。

请学生在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解说按键过程。先按数字健7930,再按+键,再按数字健8785,再按-键,再按数字健13600,最后按=键。

[点评:这道例题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为此教师应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完成例题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2.质疑:在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 看来计算器确实是我们计算的好帮手,那我们每一次的计算都用计算器吗?学生独立思考后抽学生回答。(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可能是:每一次计算用计算器都快捷。也可能是:不一定,如果计算比较简单,我们能够口算,那口算一定比计算器快捷。

引导学生小结:只有在数比较大的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3.学生再次体会计算器计算大数时的快捷。课件出示“算一算”。

4251+23096

86408-51266 1680+9275-732

825736-8690+2673(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统计计算最快又全对的同学。(3)学生自评速度慢和做错的原因。4.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刚才我们用计算器做了很多大数的加、减法,那你们还能用计算器快速计算乘、除法吗? 课件出示:15649×9

78342÷6 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按键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应用

1.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3、4题。(答案写在书上。)(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全班交流正确答案。

(4)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查找原因。

(5)讨论:如何做到又快又对?(按键正确,专注完成。)2.完成练习四第7、8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全班交流正确答案。

四、全课总结

(1)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新收获?(2)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4)自我评价。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1~3题,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万以上的数和比较数的大小。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自主复习、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网络。【教学重、难点】

1.数位顺序表的掌握,读写数的方法。

2.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研读教科书第1~8页,自主整理复习“万以上数的读写”知识。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第1~8页,要求学生利用板块式复习法(将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确定知识板块,并根据知识板块再进行知识细化复习,并辅以实例举证)自主整理复习“万以上数的读写”内容,并用作业纸或图画纸以数学小报的形式进行书面呈现。

[点评:四年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分类整理能力,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其能举一反三,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汇报交流,形成“万以上数的读写”知识板块体系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对“万以上数的读写”这一章节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写整理与复习。),大家课前已经进行了自主整理,那谁来告诉我们“万以上数的读写”这个章节究竟学习了哪些知识板块? 学生:万以上数的读法,万以上数的写法,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还有一个关键知识,它贯穿这3个知识板块的始终,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数位顺序表。教师板书知识板块图:

三、分板块复习,细化知识体系,强化认知结构(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计数单位。

你了解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2.数位。

(1)你知道有哪些数位呢?(2)万位在哪?还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找到万位呢? 学生:右边起第五位,计数单位“万”对应的数位就是万位。(3)那亿位在哪里? 学生:右边起第9位。3.小结。

这些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就是数位。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完整的数位。谁来说说数级是怎么分的。(每4位1级。)(二)复习数的读写法 1.万以上的数的读法。

(1)对照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说万以上的数的读法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先读亿级的数,再读万级的数,最后是个级。如:35651,读作:三万五千六百五十一。(2)当数中有0的时候怎么读呢? 学生: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如: 307000400,读作:三亿零七百万零四百。(3)练习读数:5204,52040000,520400000。①读一读这3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这3个数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万以上数的写法。

(1)对照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说万以上数的写法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是个级。如: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写作:432551。(2)当数中有0的时候怎么写呢? 学生: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如:二亿零八万,写作:200080000。

(3)练习写数:三千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温馨提示:在读写数时,多使用数位顺序表进行对照读写,直到熟练方可直接读写。(三)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被遮住一部分的两个多位数:8562300和18562300,你能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说一说理由。

学生说出三种可能性:如果两个数不相同,哪个数位多,哪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边第一位(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第一位大,哪个数就大,依次类推„„最后一种可能就是它们的位数相同,每位上的数也一样大,那么这两个数就同样大。试一试:8562300○18562300。

分板块细化复习时,教师要随机板书学生汇报的要点,形成板块知识整理图(详见板书)。

四、巩固深化

五、反思总结

(1)谈谈你今天最大的收获。(2)你最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1~5题。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第4、5题,练习五第6~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出示)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订正。)(1)万级上的数位有万、十万、百万和千万。

()(2)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的数是最小的五位数。()(3)一亿四千零五万二千三百,写作:14052300。()2.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0708000000 3.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二、复习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1.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数。

(1)课件出示70000,你能把它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吗?(7万)你是怎么想的?出示:8万,能把它改回以1做单位的数吗?(80000)那8亿呢?(2)小结方法:表示整万的数: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并写上

“万”字。表示整亿的数: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并写上“亿”字。(3)练习: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0900000000 2.求近似数的方法。(1)课件出示数轴。

①这里把7万和8万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中间平均分成10份,这些点表示几? 学生:71000,72000,73000,„

②7万和8万之间还会有哪些数呢,能举几个例子吗? ③你觉得哪些数接近7万,哪些数接近8万? 学生:„„接近7万,„„接近8万。

教师:接近7万是一个近似数,就用约等号来连接。

教师:谁能说一个范围把数轴上所有接近7万的数都概括进去呢? 学生:小于75000。

教师:为什么是75000?(课件显示范畴)还有哪些也接近7万呢?(课件延伸左边。)教师:哪些接近8万?(课件延伸右边。)教师:刚才我们直接观察数轴找到了这4个数的近似数,其实是运用了哪种方法?(四舍五入法。)教师:什么是四舍五入法?谁来说一说? ④小结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通常省略尾数的最高位,比5小,省去尾数;是5或比5大,省略尾数后向前一位进1,最后写上“万”或“亿”。(2)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近似数。1063800 996007 1930000000 390000000

三、复习用计算器计算

1.课件出示计算器界面,请学生对计算器功能键进行逐 一介绍。

2.用计算器计算。

7805+5341+1956

602890-55034+22001 25680-7335—8249314827+65091-63802 分组练习,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3.用计算器计算,找出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12345679×63=

12345679×72=

12345679×81= 4.出示题组。

第1组

第2组 4×61

620÷36×24 210÷7

520+208×58 60+4

2321-7824÷48 59-20

63360÷30-798 教师:同学们,这些题是否都要用计算器计算? 观察、分析、交流(第一组计算比较简单,不用计算器;第二组计 算比较复杂,用计算器能又快又正确地计算)。学生选择计算方法计算出上面两组算式的结果。

四、复习数字编码

我们已经知道,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请利用学过的编码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

(1)你所在地区的区号是(),你的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是()。

(2)一位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是:***918,这位公民的出生日期是()年()月()日,性别是()。

(3)在本学期期中考试时,景区一小四年级1班的32号同学的考号为“14132”,则景区一小五年级2班的15号同学的考号是()。考号为“11305”的同学是()。

(4)如果男学生用1表示,女学生用2表示,学籍号200941231表示该同学是2009年入学,现在是四年级1班23号学生,该同学是一名男学生,请你根据这个数字编码给自己编一个学籍号是()。

五、巩固深化

1.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 2.思考题。

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得到是380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六、反思总结

(1)谈谈你今天最大的收获。(2)你最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什么?

七、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6~10题。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教学目标】

1.通过三峡工程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大数的读写、比较、改写、计算,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收集资料,使学生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2.对大数具体的感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计算器,社会实践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通过网络、电话、询问等方式,完成下表(三峡工程数据调查表)。三峡工程数据调查表 班

收集形式

数据类型

数据内容

我的收获与想法

二、情境引入

播放雄伟的三峡工程图片或动画。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对,这就是三峡大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三峡工程中的大数(板书课题:三峡工程中的大数)。

三、展示课前收集情况

课前,同学们自己去收集了许多三峡工程的数据,现在请同学来 展示自己调查的情况。学生展示:(1)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2)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万千瓦。

(3)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千米。

(4)2010年7月,三峡电站机组实现了电站1820万千瓦满出力168运行试验目标(日发电量可突破4.3亿千瓦时)。1949年,中国总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

四、对三峡工程大数据的综合实践运用(一)工程建设数据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一亿三千四百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二千八百万立方米,耗用钢材五十九万吨。水库总面积十亿八千四百万平方米,总库容三百九十三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二百二十一亿五千万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1.在作业本上写出上面的数据。

134000000m3;28000000m3;590000吨;1084000000m2;39300000000m3;22150000000m3。

2.将上面写出的数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34000000m3=13400万m3;28000000m3=2800万m3;590000吨=59万吨;

1084000000m2=108400万m2;39300000000m3=393亿m3;22150000000m3=2215000万m3。3.说一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三峡工程建设数据巨大,耗资巨大,工程雄伟„„ •84•

(二)资金投入数据

课件出示: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静态投资概算,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50090000000元,移民工程静态总投资为40000000000元,输变电工程静态总投资为32374000000元(以上均为1993年价格)。1.读出上面的数据。

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五百亿九千万元;移民工程静态总投资为四百亿元;输变电工程静态总投资为三百二十三亿七千四百万元。2.比一比,哪个工程静态投资多?哪个工程静态投资少? 学生:因为50090000000>40000000000>32374000000,所以枢纽工程静态投资多,输变电工程静态投资少。

3.算一算,三项工程静态总投资约多少亿元? 50090000000元≈501亿元

40000000000元=400亿元

32374000000元≈324亿元 501亿+400亿+324亿=1225亿元

答:三项工程静态总投资约是1225亿元。4.说一说你的感受与想法。学生:投资巨大,工程量大„„(三)发电量数据

课件出示:2012年,三峡水电站发电量约981亿千瓦时,是大亚湾核电站的5倍,是葛洲坝水电站的10倍。

(1)请用计算器算一算大亚湾核电站2012年发电量大约是多少亿千瓦时?葛洲坝水电站2012年发电量大约是多少亿千瓦时?(2)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四)环保数据

课件出示:三峡水电开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清洁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截至2012年年底,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6291亿千瓦时。按平均发电能耗每千瓦时约300克标准煤计算,三峡工程的水电部分累计节煤超过2亿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CO2)5.5亿吨以上。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点评:通过对三峡工程各类数据的读写、比较、改写、计算等,让 学生充分体会三峡工程的投资巨大,工程量大,以达到学生充分感受 大数的应用性和必要性。]

五、反思交流,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感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实践作业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面积是179968000平方千米;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平方千米;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面积是17075870平方千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长度是6671千米。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把它记在数学日记或小报中。

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加减法的关系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主题图,第28页例1,第28页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六第1、2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2.能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1.出示单元主题图,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知识内容。2.分段出示情境。

动物园里有成年大熊猫17只,熊猫宝宝18只,一共有35只熊猫。

提问: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选取其中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 大熊猫有17只,熊猫宝宝有18只,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一共有35只熊猫,其中大熊猫有17只,熊猫宝宝有多少只? 一共有35只熊猫,其中熊猫宝宝有18只,大熊猫有多少只? 根据学生问题会出现3个算式:17+18=35(只)

35-17=18(只)

35-18=17(只)[点评:划定问题要求,防止学生天马行空的提问,很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识体系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1.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当有部分学生举手时,引导:请在小组内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学听,记录员请把同学的发现简单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并展示:(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一些发现。)(1)3个算式的数据都相同,就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两个减法算式。(2)加法的和在减法中是被减数。

(3)加法中的一个加数在减法中成了减数或者差。„„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展示板书。

[点评:给学生思考时间,有利于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示:(1)这3个算式究竟有没有相互的关系?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能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简要说明吗?(2)第1个算式用“加数+加数=和”来描述,那第2个减法算式你还能用加数、和来描述吗? [点评:教师适当提示是教学重点落实的关键,达到帮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目的。] 学生可能会说:原来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和,减法算式中的减数或者差就是加法算式中的两个加数。4.归纳总结。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以上5个关系式。5.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加法和减法之间还存在什么其他的关系呢?(1)小组交流。

(2)教师适时提示:可以请教科书帮忙,看看书上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吗? 记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点评:难点知识安排小组合作,重点体会什么是“逆运算”,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小试牛刀,巩固新知识 1.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先说第一个算式,学生说出另外两个算式,然后同桌互说。2.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数,再议一议是怎样算出来的。注意让学生对思考方法进行表述,以强化和检验学生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如:()-56=120,想括号里的数是被减数,根据“被减数=差+减数”可知括号里的数是120+56=176,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安排全班交流。

[点评:课堂活动教师先扶再放,议一议、说一说,起到既复习又练习的作用。]

四、总结梳理,形成学法

(1)总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都掌握了哪些数学知识?(教师最好指着黑板板书,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与归纳整理。)你还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请回家后把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听。(2)作业:完成练习六第1、2题。第2课时 加减法关系的运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练习六第3~7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2.能熟练地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相关问题。3.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对新知识回顾的相关知识点、基础练习题及拓展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2)加减法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适时出示: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鼓励:今天就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点评:以复习引入,引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同时对完成后面的练习有很大帮助。]

二、基本练习

1.()+560=800

65+()=100

()-248=31

295-()=153 练习要求:(1)先独立填完。

(2)抽4个学生汇报:该题是运用加减法之间的什么关系计算出来的? 2.完成练习六第3题。练习要求:(1)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特别强调要按列计算。)(2)教师抽几个学生汇报。每个学生汇报一列的每道题的算法和计算依据,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发现:两个加数的和在减法里是被减数,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差就是另一个加数。3.完成练习六第4题。练习要求:(1)抽4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台下独立完成。

(2)利用学生板演的情况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学生体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并掌握不同的验算方法。

[点评:这组练习设计的目的是对加减法关系的巩固和运用,同 时,也让学生知道怎样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练习要求:(1)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独立列式计算。

(2)抽学生列式计算,并利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2.完成练习六第6题。练习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为什么要这样算? 3.完成练习六第7题。练习要求:(1)独立解决一共要多少元?提出至少两个问题并解答。(注意提醒学生多余条件不参与计算。)(2)汇报交流: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教师也不必硬性要求学生解决。

[点评:这组题都是采用“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

四、拓展应用

爷爷家果园丰收了,上午摘苹果697千克,下午摘苹果762千克,这一天摘了多少千克苹果? 练习要求:(1)列式计算。

(2)改编成两道运用减法计算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反思总结

通过练习,你认为运用加减法关系进行练习时,特别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加法运算律

第1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

1、例2,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 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学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动物园要进行有趣的口算比赛,看看都有哪些题目。(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 小松鼠怎么算得这么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以问题“小松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引入,引起学生急于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识体系 1.教学例1。

(1)算一算:根据刚才的情境图,先自己算一算。

(2)议一议:小组讨论交流:小松鼠为什么算得这样快?它究竟用了什么办法很快就算出来了,小松鼠的计算方法和你的计算方法一样吗?(3)说一说:小组汇报。

学生回答,课件呈现:12+25=37

25+12=37

500+300=800

300+500=800

30+20=50

20+30=50

1200+650=1850

650+1200=1850 引导学生回答:小松鼠的方法是只算左边一列,右边一列就不用算了。教师追问:为什么不用算了?学生回答:因为加数都一样,只是他们的位置交换了。

教师要再次追问:位置交换了,和就真的不变吗?当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教师提示:请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板书: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教师继续提问:这些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都是加法题,都有两个加数。(4)理一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完整: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提问:像这样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真的不变吗?请在小组内举例验证。学生验证后发现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这时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5)抽象概括。

提问:既然和不变,那么我们可以用等号把两个式子连在一起吗? 引导学生写出:12+25=25+12

500+300=300+500

„„

提问:像这样的式子多吗?能写完吗?可是,如果我想写完怎么办?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实现我的愿望?学生思考后教师提示:我们能用字母来代替这些数吗?怎样代替呢? 学生会出现多种表示方式,教师继续提示:在一个算式中,每个数只能用一个字母来代替。总结得出:如12+25=25+12中,12用a表示,25用b表示,替换得出:a+b=b+a。(黑板板书)小结:我们用文字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但如果我们用刚才总结得出的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就简单多了,请看着a+b=b+a,说说加法交换律。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示法,学生记一记。

[点评:整个例1采用议、说、理、概括的线索安排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思路会非常清晰,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更加深刻。] 2.教学例2。

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的前提是两个数相加,那如果是三个数相加呢,和还会相等吗? 出示例2:3个年级共有多少学生?信息呈现三年级有89人,二年级有86人,一年级有114人。(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提问:要求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89+86+114(2)算一算:学生呈现最多的计算方法:(89+86)+114 =175+114 =289(人)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引导得出:89+(86+114)

=89+200

=289(人)(如果学生出现其他算法,教师给予肯定,但不板书出来。)(3)议一议:对比两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4)小组汇报: 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第一个算式是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第二个算式是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和都是一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要点:“三个数”“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 “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教师:既然和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等号来连接吗?引导学生写出:(89+86)+114=89+(86+114)(板书)教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还能举例说明吗?如:(3+4)+5=3+(4+5)„„ 归纳得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5)抽象概括:(89+86)+114=89+(86+114)(3+4)+5=3+(4+5)„„

提问:像这样的式子还有很多,我们能例举完吗?能不能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式子呢? 引导学生得出:(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学生记忆加法结合律。)(6)反馈:我们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究竟有什么用? 请算一算下面两道题:(153+315)+85,153+(315+85)。分两组同学算,第1组算前面一道,第2组算后面一道。这时出现冲突,第1组的同学不愿意了,觉得这样不公平。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公平? 学生回答:因为后面一个算式简便,315+85=200,能够凑成整百数,我们能很快口算出来。

教师及时肯定:对,像这样能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的,我们叫作凑整(板书:凑整)。看来,利用加法结合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这就是我们学习加法结合律带给我们的好处。

[点评:以算、议、汇报、反馈为线索安排学习活动,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现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凑整,明白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简便。]

三、小试牛刀,巩固新知识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四、总结梳理,形成学法

这节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新朋友?认识这些新朋友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请把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五、作业

练习七第1题。(完成在书上)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页例3,第32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七第2~6题。【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2.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们吗?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我们学习了这些新朋友有什么好处?(能进行简便运算。)现在 我考考你们,看你们对昨天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2.出示练习。(1)填空。

360+279=()+360

125+()=79+125 58+25+42=58+()+25 368+274+126=368+(+)(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2+69+31

168+32+246

152+227+173

385+15+87+13 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全班订正。

[点评:以复习引入,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与运用。]

二、探索新知识

我们知道,加法结合律能使我们的计算简便,那如果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同时使用,能使我们的计算简便吗? 1.教学例3。

出示教科书第31页例3的情境图:3个班为残疾儿童捐款,一班捐了113元,二班捐了96元,三班捐了87元。

(1)理解题意: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2)算一算:要求3个班一共捐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113+96+87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很快计算出这道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2个算法不同的学生上台板演。

(3)汇报算法:讨论板演的同学的计算情况。113+96+87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元)

=200+96 =296(元)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出:和都一样,但第2种算法简便一些。

(4)归纳、概括:第2个算式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它把96和87交换了位置,然后再先算113+87=200,这样就凑整了,所以计算起来就简便了。板书:凑整。

这道题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用了。)总结:在一道计算题中,为了使我们的计算简便,我们可以同时用几种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点评: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两个算法不一样的学生上台板演,目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运算,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同时运用,能让我们的计算更简便。] 2.灵活运用。

在计算过程中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来简便计算呢?我们来看看(课件显示): ①265+337+35

②274+68+59 ③108+213+92

④457+288+346 在这些题中,哪些可以简便运算?哪些不能简便运算?学生通过观察,会选择①③。在这些算式里,有的可以简算,有的不可以简算,这给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观察计算题中数的特点,如果能凑整,就能进行简便计算。

小结: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不要盲目拿起笔就开始做题,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能简算的要简算,这就是解题的灵活性。

[点评:及时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综合运用,同时用两道不能运用简算的题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的连加题都能简算,能凑整的才能简算,不能凑整的就不能简算。]

三、巩固运用

1.课堂活动第2题。要求:(1)先观察算式中数的特点。

(2)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简算和为什么不可以简算。教师抽问:120+170+280为什么可以简算,是怎样简算的?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要求:(1)先观察每个算式中各数的特点,然后再动笔。(2)注意书写的格式正确。全班订正。

3.完成练习七第5题。

要求:(1)观察数的特征,正确进行简便计算。(2)把正确答案填在表里。

抽问:武龙家合计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为什么?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特别强调能简算的才简算,不能简算的还是按照运算格式进行计算。]

四、总结提升

(1)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2)我们前面学习的都是3个数相加的简便算法,如果是4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你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出来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七第3、4、6题。第3课时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例4,第34页课堂活动第1题。【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能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减法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减法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今天我们来一场计算比赛怎么样?课件出示如下: 753-157-243

753-(157+243)

426-66-34

426-(66+34)397-155-45

397-(155+45)

214-39-61

214-(39+61)左边的同学做左边的题,右边的同学做右边的题。(2)设疑:右边的同学为什么做那么快?是因为他们很聪明吗?这两个算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减法的性质。

[点评:从激趣入手,让学生在快乐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4。

课件出示情境图:还剩多少套服装? 这个月一共进了250套服装,第1周卖了58套,第2周卖了42套。(1)提问:要求还剩多少套服装应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列式计算。(2)小组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汇报算法:抽2~3个小组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0-58-42

250-(58+42)=192-42

=250-100 =150(套)

=150(套)学生1:先算第1周卖了58套后剩下多少套?250-58=192(套),再算第2周卖了42套后还剩多少套,192-42=150(套)。

学生2:我们先算出两周一共卖出多少套,58+42=100(套),再算还剩多少套,250-100=150(套)。(4)提问:上面两种方法,哪种计算更简便一些?为什么?(52+48=100能凑整。)(5)总结规律。

讨论: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汇报:得出结论,三个数都相同,结果也相同。

追问:既然结果相同,我们能把这两个算式之间画上等号吗?得出:250-58-42=250-(58+42)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板书:250-58-42=250-(58+42)再次追问:如果我们用字母表示这个算式,又该怎么表示呢?引出:a-b-c=a-(b+c)2.运用。

完成书上第33页的算一算,抽4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1)举例: ①同桌互相出题计算。

②抽两个同桌展示自己的成果。

[点评:同时利用不同等级来加强难度,循序渐进地深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本例题采用探索算法、汇报算法、总结规律、举例说明等活动方式对减法的性质进行学习,每个活动之间联系紧密、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1)分析数据特点。(2)说出简便计算的理由。2.补充练习。

536-68-32

347+216-47

623-129-71

765-236-164 [点评:先让学生试着完成第1题,并说出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巩固算理,然后再出补充题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教学知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最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什么?你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点评:让学生及时回忆所学知识,并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第4课时 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5,第34页课堂活动第2、3题。【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2.能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2.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前面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运算定律?(抽学生回答。)(2)请运用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67+82+33

562-279-21 抽两个学生板演,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点评: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5。

出示例题: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缴电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张阿姨家电费98元。(1)提问:要求何叔叔一共收电费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引出算式:867+98=965(元)。(2)情境再现:试想一下,张阿姨会怎样给钱?何叔叔又该怎样找零钱给张阿姨? 学生1:张阿姨可能会直接给何叔叔98元,但前提条件是张阿姨有这么多零钱。学生2:张阿姨可能会先给何叔叔100元,然后何叔叔补2元给张阿姨。问:哪种可能性大?为什么?(第2种可能性大,这样方便一些。)问:你能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板书:867+100-2 =967-2 =965(元)(3)提问:这两个算式答案一样吗?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引出:867+98=867+100-2(4)你喜欢用左边的算式计算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点评: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经验中理解算理,把较难的知识点从生活中抽取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探索算法。

(1)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中数据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98接近100。)在计算时我们把98看成100,这样就多拿了2元,所以我们还要再减去2。板书算式:867+98 =867+100-2 =967-2 =965(2)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减去2而不是加上2? 引导学生说出:何叔叔收到了100元,多收了张阿姨2元,所以要从何叔叔收入里面拿出2元还给张阿姨,所以,要减去2元而不是加上2元。3.小结算法。

因为98接近100,所以把98看着100,867+100=967,而98变成100后,多加了2,所以要在和里再减去2,967-2=965(元)。多抽几个学生复述一遍。

[点评:让学生利用算式的特点,通过讨论,找到类似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三、例题延伸

1.完成教科书上“想一想”。

(1)抽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2)全班订正。

(3)提问:指着475-97问:像这样的题也像第1题一样减去3吗?像这样的题我们又该怎样简便计算呢?(4)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得出算式: 475-97 =475-100+3 =375+3 =378(6)质疑:为什么是加3而不是减3呢?(7)怎样检验我们的结果对不对?应该怎么办?(用竖式计算。)2.变式练习。

(1)如果是867+102,该怎样计算?如果是867-102,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计算 板书。

(2)总结算法:这样一些简便计算,要先观察数的特点,再对接近整百、整千的数进行拆分、增减来凑成整百、整千的数,从而使计算简便。板书:拆分、增减。

[点评:该例题只有一种简便类型,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特意补充两道常见的简便运算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2)补充练习: 428+301 642-201 567+198 611-137-63 [点评:在讲解了加减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运算后,又采用变式练习的形式告诉学生,加、减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运算该怎么办,为学生以后的简便运算学习提供范例。]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加减法简便运算复习课(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2.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忆知识点引入课题

教师提问:学了这一单元,你们又有哪些收获?(学了加减法的 关系、加法运算律、减法的性质、凑整方法„„)

二、整理知识点

(1)小展示: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点,梳理知识树。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整理的成果,互相评价、补充。

(2)大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小组内整理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如下: 加减法的关系和简便运算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简便运算

加法运算律a+b=b+a

(a+b)+c=a+(b+c)减法的性质:

a-b-c=a-(b+c)凑整方法: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

(3)讨论:你认为本章哪些知识比较难学,你还有什么疑问?(点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交流。

(4)举例:请同学们根据知识树分别举例说明,如:367-98。

[点评:让学生提前在家整理本章知识,再在课堂上先组内讨论,再综合组内的意见完善学生自己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梳理知识,再举例。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三、合作复习知识点

1.复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目的:第1题是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复习,是复习的重点。

练习指导: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练习题。再全班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填?(4)+96=100,括号中的4是这样算的:100-96= 4,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所以括号里应该填4。而890-(110)=780,则是根据“减数=被减数-差”得出结果。2.复习简便方法计算。

第2题是对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复习,是复习的难点。这是一道加减法简便计算的混合练习题,学生在做之前教师要先提醒学生认真看题,特别注意数的特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简便算法。练习指导:(1)学生先独立完成简便计算。(2)抽3个学生上台板演。

(3)根据学生的计算过程,全班订正。

对于395+99这道题,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办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肯定。3.注意要点。

让学生说一说,在进行简便计算时,特别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请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第2课时 加减法简便运算复习课(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练习九和第38页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

3.让学生在练习中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知识点回忆及简便计算。【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并板书

(1)说明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及目的,并板书课题。(2)回忆知识点,教师适时点评。

二、指导复习并练习

1.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抽一个学生说一说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1~3题。

(3)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4)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填写结果,特别要提问:你要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如:360+()=780,括号中应该填420,依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130-()=90,括号中应该填40,依据:减数=被减数-差。

(5)总结经验:首先要看的是这道题是加法题还是减法题,再看需要填的内容是这道题中的什么数,再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算出得数。2.复习简便计算。

(1)抽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简便计算都有哪些,每种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减法的性质以及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计算。)引出简便计算的凑整方法和简便计算中需要做到的五点:一看、二找、三变、四算、五查。(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4~9题。(3)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4)全班交流时具体分析如下: ①第4题:数学医院。368-273+27 =368-(273+27)=368-300 =68 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它不是减法的性质,减法的性质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而这道题是一个数减去一个数后又加上一个数,所以不能用减法的性质来做这道题。因此,不是每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我们不仅需要观察数据的特征,还需要观察运算符号的特征。520-198 =520-200-2 =320-2 =318

过程也是错误的,从减去198到减去200,多减了2,就应该加上2,而这道题多减了2还减2,所以是错误的。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同学,可以让他们把520-198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来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是正确。303+273 =300+273-3 =573-3 =570

计算过程也是错误的,把加数303看成300,比原数少加了3,应该在后面再加上3,可这道题却减去了3,所以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是错误的。②第5题:在里填合适的数。463+396+37= 285+199=285+()–()512-98=512-()+()这是3种简便运算形式的题,第1道题要运用凑整的办法,观察数据特点,然后把396和37交换位置凑成500。第2道题和第3道题都是接近整百数的题,要运用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的知识。

③第6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这是一道明确要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一共有6道,观察这6道题的特点是:375+128+25和167+359+33是运用凑整的方法计算的题;582-135-65是运用减法的性质计算的题;299+657是多加了要减的题;432-397是多减了要加的题;102+98比较灵活,既可以用少加了要加,又可以用多加了要减,还可以两种办法都用。④第7~9题都是解决问题。

这3道题列算式很简单,主要检查学生是否会进行简便计算。第7题是用凑整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8题是用多减了要加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9题比较灵活,第1小题主要让学生观察数据特点,4个数都接近100,都可以看成100,多加了的要减、少加了的还要加,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当然,如果学生只把其中一个数看成100也可以,只要是合理的简便计算,都要给予肯定。而第2小题最好把105看成100,这样就少减了5,所以后面还要减5。

[点评:通过对知识的复习,再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复习、及时练习的作用。]

三、拓展练习完成思考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引导学生明确用计算器操作的步骤、方法和要思考的问题。在学生做题之前,教师要先举例加以说明,如:1,3,5,7这4个数字,先算7531-1357=6174,接着按同样的运算方法,再算7641-1467=6174,因此最终结果是6174,这就是发现的规律。这道题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再观察特点,最后得出结论。

三、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第1课时 线段、直线和射线(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单元主题图,第41页例1和第42页课堂活动第 1题,练习十第1题。【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画出线段、直线和射线。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线段是两点间的距离。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2.能正确画出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着重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 简单的数学图形。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图形? 学生观察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找到:有很多线,如电线、钓鱼线;还有很多角,如晾衣

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大雁排成的队形是角、小山的形状也是角„„ 2.揭示课题。

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让我们来找找身边的线和角吧!学生可能找出课桌的一边是线,数学书的一边是线,窗户上有角,课桌上有角„„ 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数学现象中揭示本节课题:这节课我们 首先来研究线。板书课题:线

[点评:从直观的主题图中寻找线和角,再到学生发现身边的线和角,这样的情境引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感到亲切,自然会很快进入到关于线的知识探索中。]

二、探索新知识(一)学习例1 1.教学线段。

(1)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把多媒体课件中单元主题图的其他情境隐去,只剩下电线杆和电线。)①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拉紧的一段电线,你们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一些性质,如“发现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这段电线的长度能测量,电线的两头是电线杆柱头。”

③教师引导:把两根电线杆之间拉紧的一段电线画出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板书:线段。

教师示范画一条线段。黑板的一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④说一说: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线段? ⑤画一画:在两点间画线。

让每位学生都自由地在两点间画线,可能得到如下图形。让学生量一量,议一议,哪条线最短? 学生讨论后回答: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⑥小结: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⑦通过以上的探究,你知道哪些有关线段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两个端点间的线是直的,并且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还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⑧练习:完成第41页“试一试”。

[点评:用截取主题图一部分内容作为新课研究内容的方式,保

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采用观察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线段的一些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对线段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直线。

(1)多媒体课件演示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过程。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的线段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发现线段向两端延长。(2)这样的延长是无限的延长,想象一下这条线是怎样的一条线? 引导学生想象出这条线很直很直,并且很长很长。

(3)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4)小结: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教师示范画一条直线:(5)画一画: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学生试一试后交流: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 画一条直线。

[点评:突出线段与直线的比较,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线段)来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在这个教学环节,加强了比较,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加深对直线的理解。] 3.教学射线。

(1)多媒体演示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的情境。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①这条线有端点吗?②这条线能画完吗? ③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2)小结:一条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点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线段、直线、射线。]

三、练习应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交流所画线段,教师巡回辅导,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确定的两个点的位置不同,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段。(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教师巡回查看学生练习情况,并讲评。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四、反思总结

(1)本节课认识了哪些线?这些线有哪些区别和联系?(2)试一试独立画出线段、直线。

(3)关于线的知识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第2课时 线段、直线和射线(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例2,第42页“议一议”和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第2、3题及思考题和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根据指定的端点画出射线和独立画出射线。

2.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能熟练地判断出线段、直线和射线。3.利用线段、直线和射线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4.经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有关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决。【教学重、难点】

利用线段、直线和射线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经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有关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决。【教学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请看。(引导学生看课件视频展示的生活中的各种线。)生活中的这些电线、电话线、电视天线、射灯线、电话机的话绳、跳绳的绳子,写字的时候铅笔尖移动会画出这些各种各样的线,你能找出其中哪些是线段、直线和射线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各自找出的线段、直线和射线,然后再分组汇报。(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分别板书:线段、直线和射线,揭示本节课巩固练习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有关知识。

[点评:用呈现生活中的各种线的视频引入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练习课,能够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用处,能把生活中这些各种各样的线区别出来,正确判断出线段、直线和射线。]

二、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读例2题目要求,理解后根据要求画射线。2.完成例2的第(1)小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端点,再启发学生交流发现,以这个点为端点画射线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发现,因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画射线时只能以这个点为起点,然后用直尺比着往外画射线,如果射线的一端超过了这个起点,画出的就不是射线,而是直线了。因为这个点是没有方向的,所以可以以这个点为端点往任意方向画出一条射线。3.完成例2的第(2)小题。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一个点为端点画射线,只能画出一条吗?在练习本上试试看。

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发现因为点没有方向,所以可以以一个点为端点往任意方向画射线,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

让学生分析第(2)小题,要求是“以下面的点为端点画两条射线”,让学生明白可以往任意方向画射线,但是只画出两条射线就可以。学生理解后准确美观地画出两条射线。4.完成“说一说”,怎样画射线? 同学们有了完成例2时的交流和练习,对怎样画射线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引导全班学生交流、小结,进一步掌握画射线的方法。小结画射线的步骤:(1)确定一个点为射线的端点。

(2)用直尺比着这个点为起点,往外画射线。

(3)画射线的时候注意射线的一端不能超过起点,不然画出的就不是射线而是直线了。

三、教学第42页“议一议”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了解。

(2)教师出示表格,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完成表格。名称端点个数能否度量能否延长 线段 直线 射线

四、完成第42页课堂活动第2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总结出“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结论。

五、基本练习

学生自主动手在课堂练习本上画出线段、直线和射线各一条。

六、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题。

学生手势比画判断对错,并请学生抢答说出错题的原因在哪里。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在书上,教师巡回批改。

3.快乐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1)一条直线长12cm。()(2)直线比射线长。()(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4)两个端点之间可连成一条直线。()(5)小芳量出一条直线的长度是31cm。()(6)手电筒发出的光是射线。()(7)在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部分就是一条线段。()(8)射线可以度量长度。()

七、拓展应用 1.选一选。

(1)一条()长6cm。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太阳的光线可以看成是()。A.直线

B.射线

C.线段(3)直线有()端点。

A.没有

B.有限个

C.无数个 2.画一画。

(1)画一条长6cm的线段。

(2)以下面的点为端点画3条射线。3.完成练习十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八、反思总结

(1)请学生谈谈关于线段、直线和射线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2)请学生说说关于线段、直线和射线还有哪些困惑?(3)请学生把还能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说出,请组内同学解决。每个小组至少自主提出两个问题并解决。

[点评:练习环节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注重练习过程中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根据不同的练习环节,有重点地获取知识,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并深刻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角的度量

第1课时 角的意义和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内容,第44页例1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理解角的意义,知道角的组成、读法和表示方法。2.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第四篇: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秋天向我们微笑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嚷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等。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秋天。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情景激趣。出示反映秋天的图片,初步感知秋景,激发孩子对秋天的热爱。

2、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秋天向我们微笑。

(2)齐读课文题目两遍。

(3)谈谈你读了课文题目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识情况,多种形式识记,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识字。

3、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理解新词,注意以下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烦恼、酿造、音符、觅食、珍藏

4、指名读诗,分组读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思考: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示出来。

2、想一想: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课文剩下的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重点诗句,欣赏秋天的美丽

1、默读1——5小节,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注意思考或旁批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小组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鼓励补充、争辩,师适时点拨。

如:

(1)喜欢“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轻轻地把它们涂掉”,从这里体会到秋天里桂花开放,给我们带来香气,从“轻轻地”、“抓”、“涂掉”体会到秋风轻柔的特点。

(2)第2、3节诗:喜欢秋天丰收的景象,从对苹果、葡萄、玉米、高粱的描写中体会到秋天里这些水果和粮食成熟了,尤其欣赏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十分生动形象:“嚷”、“穿红袄”、“披紫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苹果、葡萄急着成熟的情态;动词“举着„„乐,红着„„笑”不仅形象地写 出了玉米、高粱的成熟,而且表达了作者沉浸在秋天的丰收里的由衷的喜悦。品析“烦恼”、“酿造”。思考:夏天里,玉米可能遇到哪些烦心的事?高粱成熟后可做什么?(联系工具书。)

(3)第4节诗:喜欢第2、3、4行诗。从“快活的音符”体会到鸟儿们一路欢歌,反应了作者欢乐的心情。从“觅食的小蚂蚁„„蚁巢”可体会到蚂蚁在秋天里忙着觅食准备过冬的勤劳。在这里,注意渗透道德教育。

(4)第5节诗:喜欢满树的黄叶,从诗句对黄叶的描写中可以联想到黄叶飘落时纷纷扬扬的美景,从“明年春天„„长满树梢”可以体会到春天里,落光叶子的树木又会重新长出充满生机的新叶。

(5)齐读第1——5节诗。课文题目说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她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6)拓展: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尽量说。)能把文中引起你想象的景物画下来,再给画取个名字吗?

(7)有感情地品读第1——5节诗。注意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可采取试读——抽生读——点评——再试读——齐读的方式读。

4、过渡:你喜欢秋天,我喜欢秋天,他喜欢秋天,我们都喜欢这硕果累累、金风送爽的秋天。这不,一群喜欢秋天的孩子走到了披满黄叶的大树下。请读第6节诗,说说你的感受或想法,谈谈你对“悄悄珍藏”的体会。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欣赏诗句的美、秋天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找找描写秋景的文章,然后读一读。

2、推荐《秋色赋》。

七、作业

1、指导书写生字,注意扩词。

2、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注意启发学生给画取个名字。

3、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1、秋天向我们微笑

秋天带来了 香气

果实成熟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秋色迷人 喜爱之情

2、三棵银杏树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勾画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 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

B、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

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小才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1)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2)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D、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有感情地读读第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点评:评出学得最好的,要求阐述理由。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

六、总结全文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除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板书设计

2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形态美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鹰停秃枝天空背景喜爱赞美情 海滩上的雕塑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3、了解批读的好处,养成边读边批注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

1、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那海边金色的沙滩带给你什么乐趣呢?

2、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3、教师:或许有的同学没见过大海,更没有体验过海滩带给你的乐趣。那今天,就让我们伴着优雅的旋律,一起走向大海,去欣赏《海滩上的雕塑》。

二、自主朗读,读通课文

1、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程度,并适时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

3、抽生朗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师:我们今天学的文章,旁边有批注,这叫批读文,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批读文的?(①边读边想。②借助旁批的内容学习课文。③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吧!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

3、抽生汇报: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板书:我们、小动物们)

4、学习1——3段。

(1)师: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呢?(出示第2段旁的批注。)编者知道了,你知道吗?请你把这些图案的作者名字勾画出来吧!

(2)面对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你有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吗?(了解蛤蜊,争论“曲线”的作者是谁,并指导读出猜测的语气。)

(3)同学们,从这些猜测中,你体会到什么呢?(图案多,图案的作者也多,让我们分不清,给我们带来快乐。)板书:乐趣

(4)齐读第3段,根据旁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师:同学们,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海鸥可能会发表的评论,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吧!生自由批注。抽生读批注。师生共同交流。

5、学习4——10段。

(1)齐读第4段及批注,思考:更大胆的构想是什么?(2)自由读5——10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我们”干得很起劲,很开心!)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抽读、赛读、齐读等。)

(4)说说第10段的省略符号省略了什么。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有创意的、有个性的设计批注在文章的空白处。生批读,然后交流。

6学习11-14段。

(1)师:当你们精心设计的雕塑被浪涛吞没时,心情如何?海边的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齐读11——14段。

(2)读批注,体会“收藏”一词的精妙。(可用换词法体会。)

四、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优美的课文,观赏了迷人的景色,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请批注在文章末尾吧!

生批读,然后交流。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金色的沙滩,共同设计了全新的雕塑,我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愿这美好的画面,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板书设计 海滩上的雕塑

大运河

乐 趣 人工湖 对大海的喜爱

大山

家园

4* 一颗小豌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的力量。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的力量。教学准备

师: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生字、词语卡片。

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豌豆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丹麦作家安徒生以豌豆为题写了一篇童话故事,想读读吗?请齐读课文题目。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小豌豆?这颗小豌豆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新词。师生正音。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并在全班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4、分段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读了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6、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生词,以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7、全班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如: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小豌豆?小姑娘为什么能站起来?小姑娘的康复与小豌豆的成长 有什么关系?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主学习1——7段。

(1)自由读1——5段,看看这颗小豌豆的心愿是什么,与其他几颗豌豆有何不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五颗豌豆不同的理想。

(2)小豌豆长大后安了一个家,它在哪儿安的家?用勾出有关的句子。

(3)读一读句子,说一说这个家怎么样。

(4)自由读第7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个小姑娘快要死了。勾出有关的词句。(瘦瘦的、黄黄的、躺了一年、连„„也„„一点力气也没有。)

(5)多可怜的小姑娘啊!咱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情、体谅、关心、爱。)

2、合作学习8~14段。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豌豆生长变化的语句和小豌豆生长变化带给小姑娘的变化的语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讨论:小姑娘为什么会站起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喜欢小豌豆吗?喜欢小姑娘吗?为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小组赛读、男女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习读。

四、拓展延伸 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故事可有趣了,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童话故事?其中深受同学们喜欢的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课外去读读吧!

板书设计

4一颗小豌豆 小豌豆 长大——开花

小姑娘 好转——康复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片。学生:留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片。

学生:留意观察晚霞。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自然现象呢?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美丽神奇的火烧云。(出示火烧云图片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2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火烧云的?(上来——变化——下去)

4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找出课文中相应的段落。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景

(一)学习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霞光照在大地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变化?

3霞光照映的地面景色是那么的美,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着,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4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铺垫。)

(二)学习第2、3段 1火烧云上来了,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颜色都变了,这耀眼的霞光,不仅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齐读第2段。

2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写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3自由读第3段。勾画出写天空颜色的词语。

4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试着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说还可能有哪些颜色。(苹果绿、橘子红„„)

5天空中那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能否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出火烧云颜色的变幻呢?(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6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第4、5、6段

1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呢?默读描写形状变化的部分,思考: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多:马、大狗、大狮子;快:一会儿、忽然、接着)

2“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这马的样子是怎样的?它是怎样变化的?它又是怎样消失的?教师引读。

3你觉得这里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表达的形象,情景的有趣。如:火烧云出现时“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的静态美;“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的动态美等。)

4指导朗读:谁能把这种有趣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5自由读读“大狗”、“大狮子”的部分,你觉得哪里描写 得最有趣?

6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景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听。

7你觉得天空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说一说。

8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9火烧云的形状如此有趣,谁想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去享受享受?指名读。

(四)学习第7段

1自由朗读第7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你是怎样理解“恍恍惚惚”的?(指看不真切。)这说明什么?(火烧云瞬息万变。)

②“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留恋、惋惜)谁能把孩子们那种留恋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1这么美的景象,一转眼就消失了,怎能不使人留恋呢?不过,细心的作者已经用优美的语言把火烧云最为绚丽的一刻摄录了下来。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领略火烧云的美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用喜欢的方法背诵课文。

五、谈话结束 1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2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奇丽景象。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美好的心灵不断地去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板书设计: 火烧云

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耀

颜色:多、快 红彤彤 像着了火

天空什么颜色都有

形状:多、快 一匹马——一条小狗—— 头狮子——什么也不像

(动静结合)

火烧云下去了:什么也看不清莫泊桑拜师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学习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学习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运用批读方法,体会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准备

收集法国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的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文题目

1同学们,平常你们觉得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没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平平常常,不吸引人„„)

2你们觉得难,并不奇怪,因为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年轻时对写作跟你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他就去请教著名作家福楼拜,在福楼拜的指导下,他终于成了法国著名的作家。你们想自己的文章写得更美吗?好!我们也跟着莫泊桑一起去拜师吧!板 书课文题目

3齐读课文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带有拼音的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可以仿照课文旁边的批注,在你读懂了的地方、你喜欢的句子或你感兴趣的地方作批注。想想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同学和老师帮助,也在书上作批注。

3学生交流汇报,梳理共性问题。

①读带有拼音的词语。注意读准“揣”、“殊”、“桑”的字音。指导学生写好“貌”、“拜”、“陋”等字的字形。

②梳理共性问题。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

(2)每次各有什么收获?

(3)他是怎样下工夫的?

(4)从福楼拜老师的3次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汇报。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学习。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从读中体会福楼拜老师第一次告诉莫泊桑要仔细观察,把看到的记下来;第二次告诉他观察要细心,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等去观察。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第3次则告诉我们如何 写作。写作不但要仔细观察,还要发现特点、写出特点,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各具特色。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悟

再次默读课文,谈谈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勤学)福楼拜(善学)

焦急万分 虚心求教——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一无所获 再次求教——怎么没什么好写的呢?要细心观察 全神贯注 坚持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一次特殊的实验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白发苍苍”、“燥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用心品读的阅读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对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教学重点

感受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崇高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写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学生:收集科学家的小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无数科学家为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共同去感受“一次特殊的实验”吧!读课文题目,理解“特殊”。问:这次实验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们自己读书弄明白。

2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3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学收获。

4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自学情况汇总,再选几个在全班交流。

5同桌互读课文,检查是否把课文读通。

6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1读着课文,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用心读读,体会体会,想想为什么让你特别感动。

2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引导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读,体会科学家的顽强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产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施密特先生一点儿也不怕,他仔细观察蛇的外形、特点”,“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科学家面对凶恶的毒蛇不畏惧的胆量。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从这句中体会科学家在自己被毒蛇咬伤又无人救援、生命危急时,想到的仍是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

从“详尽”、“认真”、“仔细”、“像往常一样”等体会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从“汗水淌着”、“肌肉抽动”、“感到燥热”、“耳朵里发出噪音”、“伤口、鼻子和嘴开始淌血”等感受科学家经受着剧烈疼痛还坚持作科学记录的顽强意志。“时间啊,你慢些走„„不!时间你快些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科学家敬业精神的敬仰,对科学家遭受痛苦折磨的心痛。

4说一说这次实验特殊在哪里。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再交流。

三、拓展延伸,学习品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家的故事。板书设计

一次特殊的实验

总 世界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笼外观察

分 博士观察南美洲毒蛇 取射血被咬

包好伤口 继续观察 作下纪录

总 用生命完成实验 ,留下宝贵遗产 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金蝉的资料和大自然中其他动物有趣的现象。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妙趣横生。今天我们一块走进金蝉家族,了解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有趣现象。请齐读课文题目——金蝉脱壳。

2你们见过金蝉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金蝉是什么样的?金蝉是怎样脱壳的?它为什么要脱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来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能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2分组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比一比哪组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3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及变化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后的变化的。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段,边读边勾画出写金蝉脱壳过程的句子,然后把金蝉脱壳的主要步骤归纳出来。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弄清金蝉脱壳的过程。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语言的生动有趣。如: 金蝉脱壳的过程作者写得活灵活现,逼真形象,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

4教师引读本段,让学生熟悉金蝉脱壳的过程。

5第3段写了金蝉脱壳后的变化,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翅膀、身上的颜色)

6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弄清金蝉翅膀和身上的颜色的变化情况。

7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8这奇妙的变化让作者一饱眼福,我们也感到太有趣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延伸

大自然中像这样有趣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用你们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我们准备开展一次“动物趣事”交流会,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趣事,好吗?

板书设计 金蝉脱壳脱壳

过程:露出背——钻出头——露出脚——抽出尾“空中霸王”的克星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蜂鸟的特点以及它为什么能够“克”老鹰,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蜂鸟的特点,知道它能克老鹰的原因。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教学难点理解蜂鸟为什么能“克”老鹰。教学准备

阅读有关动物的书籍,收集有关鹰和蜂鸟的图片、文字资料;预习课文,勾出生字、新词,标出段落序号。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它在动物世界里可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出示图片:鹰——空中霸王你印象中的鹰有哪些特点?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空中霸王”的克星(板 书)。生齐读课文题目。现在请把“克星”换一个词,意思不变。(可换:敌人、对手)

二、质疑

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或者你想知道点什么?预设:为什么说鹰是“空中霸王”?鹰的克星是谁?为什么能够“克”老鹰?(板书问题)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1学习第1段。

① 找出能说明鹰是“空中霸王”的句子,指导朗读。

② 文中有两个词,写出了鹰在飞翔时和站立时的“霸气”,找出来,想想该怎样读。飘然翱翔:体现了鹰飞翔的平稳与自在。兀立自若:体现了鹰站立时的威武、傲慢、目空一切。

③ 给这一段分层次,想想每一层讲了什么。

2学习第2段。

①看一段关于蜂鸟的录像,回答:蜂鸟是什么样的?(贴上蜂鸟图)板书“体形娇小、羽毛艳丽、嘴尖而锋利”。

②你从“娇小玲珑”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读第2段,读出蜂鸟的娇小可爱。(指名读——齐读)3学习第3、4、5段。

①勾画出写蜂鸟攻击鹰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勾画出的句子,读出蜂鸟的勇猛,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

凶悍好斗(联系下文“奋不顾身地向鹰猛攻”理解。)

奋不顾身(联系上文“它们不但不惧怕鹰这个庞然大物”理解。)

敏捷(联系下文“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理解。)

遍体鳞伤(联系上文“鹰被蜂鸟刺中后,还来不及还击,蜂鸟已快速飞开,又从别的方向发起了攻击”理解。)

③小结:蜂鸟是靠哪些“法宝”来“克”鹰的?尖而锋利的嘴、凶猛而有力的攻击、快速而灵活的飞行。

④下面我们来帮这“空中霸王”的克星填写一份小档案。(小组合作完成。)姓名性格特征体形特征外貌特点羽毛嘴飞行特点

五、课外延伸

小小的蜂鸟却能“克”老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你还知道动物世界中的哪些故事?

六、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9“空中霸王”的克星

体形细小

嘴巴锋利 凶悍好斗 ____鹰

肌肉结实

双翼速拍

10向大树道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媒体”、“采访”、“虐待”、“制裁”、“生意兴隆”、“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丹尼尔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增强学生保护树木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新词。教学准备

收集环保小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当我们说了中伤别人、不尊重别人的话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向别人道歉,这是一种美德。你听说过有人向大树道歉吗?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向大树道歉》这篇课文将告诉你原因。

二、齐读课文题目,质疑问难

1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2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学生的问题:

(1)谁向大树道歉?

(2)他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本课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分段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带着质疑再读课文。

5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6抽生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自主学习第1~4段。

1自由小声读第1~4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丹尼尔的“罪行”指的是什么?文中那位先生在揭发信中是怎么说的?用“”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悟出这句话的意

思和体会美国人民的环保意识。

(二)合作学习第5~6段。

1默读第5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和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你会感动。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3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

4用“——”勾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的话,用“△”标出表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时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第6段,说说你从人们的掌声中悟出了什么。

6有感情地读第5~6段。可采用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习读。

(三)集体讨论。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现场的一名记者,你将怎样向人们报道这条奇特的新闻?

2在改造周围环境,绿化、美化家园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建议,又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0向大树道歉

起因___用铁链锁大树

顾客检举 人与自然

经过 公园管理局处罚 和睦相处

结果___向大树公开道歉

漂浮的山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冰山的资料、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说起山,人们就会想起我国的几座名山,如黄山、泰山等,而提起泰山,我想请同学们猜一个与泰山相关的成语,知道它是什么成语吗?(稳如泰山)是的,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冰山。

2教师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冰山毁船的片段,激起阅读兴趣。

3揭示课文题目: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

33(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读自悟,初学课文

1抽生汇报前面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批读方法,再看本文四处批注。教师总结批读要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批注。

2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简单批注。(1)找出新词,利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2)“漂浮的山”指什么?课文介绍了它哪几个方面的特点?(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2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3出示两组句子。读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a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

b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高度。

(2)a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b这些冰山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漂到很远的地方,有的漂得不远。

4让学生再找一找文中采用拟人手法描写的其他句子进行体会。

5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朗读。可采用抽读、评价、指导读等方式。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冰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漂浮的山

身 高

外 貌

漂 浮又多又大

12联欢会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2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关注动物世界、探索动物世界的意识和情趣。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2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关注动物世界、探索动物世界的意识和情趣。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孩子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动物联欢会,你们愿意吗?(愿意)待会儿,如果看见你认识的动物朋友,就请你叫叫他的名字。(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联欢会的热闹场面:大象、狮子、老虎、小猴、斑马、羚羊„„)

2可是这次联欢会引起了一场**。你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赶快读课文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新词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还可以把你读后的感受和体会加上简单的批注。

二、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要求:

①理清课文层次,读懂课文的内容。

②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

2汇报交流。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部分(第2~16段):写联欢会的“**”。一层(第2~6段):第一场“**”;二层(第7~12段):第二场“**”;三层(第13~16段):第三场“**”。第三部分(第17段):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的特征:都是胎生,都是吃奶长大

的,身上都长有乳腺,都能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三、读演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选择角色,读一读,记一记。

2试着加上动作、神态读一读。师生评议,指导朗读。3分角色表演。(师生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奖”、“优胜奖”、“优秀奖”等。)

四、拓展延伸,强化理解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哺乳动物朋友的联欢会,收获真不少,但是关于动物朋友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呢,咱们赶快学习探索吧!推荐阅读《少年百科全书》,收看《动物世界》电视栏目,启发学生探索动物奥秘

五、作业

1把你学到的新知识告诉家人。2收集有关哺乳动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联欢会的**

鸭嘴兽(下蛋的)

蝙蝠(会飞)

鲸、海豚(会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美丽的花(板书:夹(jiā)竹桃)

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夹竹桃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其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

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3、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南海上的明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海南岛的神奇与美丽。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海南岛的位置;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

1欣赏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来》。

2师谈话揭题:孩子们,歌中介绍的天涯海角就在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地方——海南岛上。要体验海南岛的神奇与美丽,当然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下海南岛的风光吗?让我们一起踏上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学生互相交流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通读全文,在了解课文大意和各段意思的基础上交流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三、学习第一段,整体感知

1自读第1段,说说第1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欣赏图片:感知“万里碧波”和“富饶美丽”。

3指导朗读,体会万里碧波上的明珠——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2段

1(课件显示)欣赏“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的图片,让学生交流欣赏后的体会。

2(课件显示)欣赏海南岛在不同季节里硕果挂满枝头的美景图和各种名贵水产等图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海南岛的物产丰富。

3再读第2段,读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受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五、读悟结合,精读第3、4段

1自读自悟学习第3段:

(1)可用“读读、勾勾、悟悟”的方法学习,说说本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交流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2)背一背: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3)鼓励学生交流学习本段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4)赏读全段并小结:本段从五指山的热带雨林、滔滔奔流的万泉河、美丽壮观的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景。

2自主学习第4段:

(1)可用学习上一段的方法“读读”、“勾勾”、“悟悟”、“背背”自学本段。

(2)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等,可借助音像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遣词造

句的准确。如教学句子“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3)课件出示椰子林的画面,让学生在看看议议中体会“屏障”。

(4)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将“椰子林”比喻成“屏障”好在哪里。

(5)想象情景,指导朗读。

(6)鼓励学生找出本段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六、总结全文,主动积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读本文,赞美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2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词、句、段,或勾画,或摘录,或读,或背。

七、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欣赏家乡的美景,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先说后写)板书设计

14南海上的明珠

富饶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美丽 :气候宜人 风景优美

15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检查反馈。

①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读课题、作者。

②请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③齐读。

3.古诗方法渗透

①了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②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

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48 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情境对话: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他自己办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边,西湖在夏日里时晴时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见。此时,苏轼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苏轼和他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刚才我们学过的词语用一用,比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① 学习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② 学习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① 学习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② 学习难点:量角的方法。③ 学习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① 学习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② 学习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① 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② 学习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③ 学习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 学习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② 学习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第六单元:统计

① 学习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②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① 学习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② 学习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① 学习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② 学习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

大数的认识: 15课时 角的度量: 5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 14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10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5课时 统计: 7课时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6课时 总复习: 8课时 4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重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2.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3.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习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2.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3.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这些数你会读吗?

56321

78041

4506

96502

4780

90285

8746 2.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3.这些数你会读吗?

456321

70864025

890562

764253

1560248

145023

二、点拨自学 自学提示

1. 你知道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分别指什么? 2. 你知道计数方法是怎么样的? 3. 你能说出一个数的组成吗? 4. 数级指什么?怎么样给数分级的? 5. 你能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吗?试一试: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569000

24600

708000

三、交流解惑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6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5.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标上数位再读。

四、达标检测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3.读出下面个数

3256875

6012654

936852

1020509

2000350

20250378

五、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

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你能写出下面这些数吗?

四千三百九十八

一千九百五十三人

六千九百五十二

四千八百零七 2.说说你是怎么样写的? 3.先自己试做。

4.自学课本第6页内容。5.小组讨论。

二、展示交流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归纳总结: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达标检测

1.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2.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3.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四、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看法?

五、教﹝学﹞后记 8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学习重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学习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学习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 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 2. 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请注意: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自我检测: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⑴读两个0;

⑵读一个0;

⑶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自我总结

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6题。学习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学习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填空。

10101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表示()个()。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8902○8903 7810○810 8950○6905

二、合作探究、交流

1.你会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吗?

67520 ○47520 874590○36528 698235○69823 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 2.学生尝试完成,在进行分组讨论: 3.回报讨论结果,交流归纳: 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

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三、达标检测

1.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2.完成练习二第1题。3.完成练习二第2题。

四、自我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求近似数(A)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例

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学习目标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习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读一读下面的数

5896521 234002 45600450

6502

3020000

4500405 2.我会求近似数

9241≈﹝﹞千 5832≈﹝﹞千 4563≈﹝﹞千 280≈﹝﹞百 895≈﹝﹞百 说说你是怎么样估的

二、探究、交流 1.我会合作学习①读一读下面的数

500 0000 2340000

45600000

0000

3020000

4500000 ②我会改写

500 0000=﹝﹞万

2340000=﹝﹞万

45600000=﹝﹞万

0000=﹝﹞万

3020000=﹝﹞万

4500000=﹝﹞万

23400000=﹝﹞万

60500000=﹝﹞万

③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④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78510≈﹝ ﹞=﹝

﹞万

58963014≈﹝ ﹞=﹝

﹞万

5324801≈﹝ ﹞=﹝

﹞万

65014830≈﹝ ﹞=﹝

﹞万

14852≈﹝ ﹞=﹝

﹞万

2140563≈﹝ ﹞=﹝

﹞万

3201540≈﹝ ﹞=﹝

﹞万

501248≈﹝ ﹞=﹝

﹞万 ⑤说说四舍五入的意义 ⑥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自我检测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自我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561285○49621965

75124○65122

7501274○7502202

86301○8530652

452103○453102 6502314○502341 8541203○786542 3012456○21035647 学生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万

1210000=﹝﹞万

720000=﹝﹞万

321450000=﹝﹞万

89500000=﹝﹞万

65000000=﹝﹞万

9650000=﹝﹞万

4510000=﹝﹞万

学生归纳总结: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3.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7851042≈﹝

﹞万

589≈﹝

﹞万

5621034≈﹝

﹞万

5324≈﹝

﹞千

650≈﹝

﹞百

4562≈﹝

﹞千

1485286≈﹝

﹞万

2140≈﹝

﹞千

874≈﹝

﹞百 16 320≈﹝

﹞百

5012≈﹝

﹞千

12587460≈﹝

﹞万

二、交流学习

①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自我检测 1.第4题 2.第5题 3.第7题 4.第8题

四、自我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五、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学习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重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学习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学习过程:

一、点拨自学,提出自学提示

1.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那么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2.这些数是用怎样的符号和计数方法呢? 3.你能绘出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吗? 4.十进制计数法怎样的? 5.自学课本内容。

二、合作探究 我会合作学习

1.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

﹞需要。这样就产生了数。

2.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

3.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

﹞,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

﹞是不同的。

4.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

﹞。

5.最小的自然数是﹝

﹞,自然数的个数是﹝

﹞。18 6.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计数法。

三、展示交流

想想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来吧,交流交流。

四、自我检测 ﹝相信自己,我能行﹞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数级„„

()级()级()级 计数单位„„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①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4.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五、自我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给大家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六、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学习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我会读

456321

78902456

68542013

4562103

12450005 12304501

12584020

12000045

845870

40102501 2.我也会说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尝试自学

(一)我会合作学习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23500000双。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52256321人。

(二)我也会说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20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三)你知道数中间的零怎样读吗?先读后说。

12000360

500120406

4560127008

400080007900

450006980007

500560

20304050120

4501200014 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三、自我检测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2.出示卡片让读数:

800 7000 012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0000 0000

7800 0000

2070 0600

0100 0000

6203 0040 0000

0080 0000 3.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4.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多选)()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5.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自我总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五、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活动内容:

第33页~34页的内容。活动目标:

1.在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2.确立研究的问题。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学(教)反思: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

(一)学习目的:

1.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3.结合练习素材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点: 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学习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㈠训练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1.说说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

2.在数位顺序表中怎样分级?每级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㈡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

4005 2136()

4500 0234()

6500 0230 4780()1.亿以内数的读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3.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怎样读?

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都只读一个零。㈢训练亿以内数的写法

七千万零五百()

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1.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 3.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 ㈣比较大小 8090()20 0809

1900()2万

3458()123456

比较大小时首先分级,然后看数位,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㈤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470 0000=()万

0000 0000=()亿

1292 4800≈()万

7200 0000≈()亿

0720 0000≈()亿 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二、自我检测 1.填空。24 ⑴从个位起,第五位是(),计数单位是(),第九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十二位是(),计数单位是()。

⑵170203000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⑶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

⑷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⑸在4和6之间填上()个0,这个数就成为四百万零六。

⑹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中间的3表示(),最后的3表示()。⑺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2.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⑴13500000元=()。

A

135元

B 1350元

C 1350万

D 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个零。A

B 2

C 3

D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位,这个数是八位数。A

百万

B 十万

C 千万

D 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A

207375

B 2070375

C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A

19998

B 20003

C 21000

三、自我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四、学(教)后记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二)

学习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24

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万是(),()个千万是一亿

⑵从个位起,第四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八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十一位是(),计数单位是()。

⑶1602050002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0次是()。

⑸一个数是由5个十万、3个万和7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4,万位上是6,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⑺1个百万是()个十万,1个千万是()个百万,()个百万是一亿。⑻在2和7之间填上()个0,这个数就成为二百万零七。

⑼50500050最高位上的5表示(),中间的5表示(),最后的5表示()。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3,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8,这个数写作()。⑾862000是由()个()和()个()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5423>5423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五万零八百写作:50000800

()⑸707070读作七十万七千七十。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⑴29600000元=()。

① 296元

② 2960元

③ 2960万

④ 2960万元 ⑵读50505050这个数时,要读()个零。① 1

② 2

③ 3

④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位,这个数是八位数。① 百万

② 十万

③ 千万

④ 亿 26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① 207375

② 2070375

③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40000的数是()。① 39998

② 40003

③ 4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亿吨

810000千克=()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万(四舍五入到万位)。1309998572≈()亿(四舍五入到亿位)。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3000000)+(80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 ⑵读两个零: ⑶一个零也不读: 学教后记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1.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2.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4.画指定度数的角 学习目标:

1.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学习重难点:

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学习内容: P35、36页内容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学习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学习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线段有什么特征? 2.线段要怎样画? 3.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4.你能画一个角吗?角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P35页内容,认识: 1.什么是射线?

2.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射线怎样画?自己画几条射线。4.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5.认识什么是直线?直线有哪些特点? 6.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8 7.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8.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几条直线。

9.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10.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自学课本内容P36页内容,认识: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同桌互相交流练习。

三、自我检测

1.画一画,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2.按要求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请在小组里说一说。①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②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3.填空

①射线有()个端点,线段有()个端点。②一个完整的角是由一个()和两条()组成。③完成39页第1、2题。

四、自我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经验想给大家说说吗?不妨大胆的说说吧。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学习内容: 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及练习四的第3~8题。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

2.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学习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正确的度量角的读数。学具准备:

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说说什么叫角?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3.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出示角1和角2,看看那个角大。说说自己比较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㈠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⑴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⑵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观察量角器)

⑶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⑷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⑶探究两角器内、外刻度线的使用方法 3.实践

⑴内刻度:找到55、70、130、180的角。⑵外刻度:找到80、15、180度的角。㈡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说说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根据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练习。出事小黑板上的角进行。

四、课堂小结

五、学(教)后记

第三课时:量角的练习

学习内容:

教材第39、40页内容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角的量法。

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用投影仪)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投影出示:

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在学生读刻度时,要求学生搞清楚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

量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4题。想一想。

①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②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31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3.练习二四第7题。

(1)现在请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学(教)后记

第四课时: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教材第41—42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3.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4.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

1.认识直角的度数。直角=()度

2.认识平角。平角=()

1平角=()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32(1)按照上学期学习的内容,怎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2)锐角、钝角各是怎样的一个角呢?说说看。

4.认识周角。

教师演示并指出周角=360度 5.组织练习。

“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学习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 的角)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4.组织练习。(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学(教)后记

第五课时

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有关角的分类和画法练习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很快的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重点:能准确判断角的类型,学会画角。

学习难点:能很快的用量角器或者不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角。教具学具:小黑板

投影仪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回答问题并完成各题:

⑴什么是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⑵指出下列角各是什么角?(小黑板出示。)

34 ⑶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两个。⑷看看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⑸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试一试。

二、自我检测

1.量出下列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能说说他们都是什么角吗?

45度

165度

93度

120度

35度

158度

95度 3.小亮没有量角器,能画出一个角吗? 4.你能不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吗?试一试。45度

60度

90度

120度

135度 5.下列图中各有几个角?(小黑板出示)

三、自我小结

你能说说你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吗?你满意吗?还有什么意见? 学(教)后记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学习内容:

角的分类、度量、画角的练习学习目标:

1.能快速、准确的进行角的分类,按照要求迅速的画出角。2.能够利用不同的手段画出角,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35 锐角()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3.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4.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5.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6.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7.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 用半圆仪 用三角板)

8.看下图,已知∠1=60°,求∠

2、∠3和∠4的度数.

9.用一副三角板拼成下面度数的角.

180° 120° 135° 75° 105°

10.下图中∠1=90°,∠2是多少度?

二、自我小结

36 通过刚才这些练习题,你有什么想法,给大家说说。学(教)后记:

第七课时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 探究活动二: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 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 自我小结:

下载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版

    第一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节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 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来源:网络 2009-08-03 22:31:30[标签:数学教材 四年级 人教版 教案] [当前6664家长在线讨论] 12 教材说明关于......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模版)

    西 师 版 四 年 级(上册) 数 学 教 案 教师: 2015年秋季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1、万以上数的读写 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全册

    全书总备 1. 基础知识: (1)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 (2)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 (3)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4)把握......

    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

    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精选范文) 认识1和2 学习目标:理解1和2所代表的意义;认读和书写1和2 学习重点:区别2和1;2>1 1<2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引导看图(图自备),认识数量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