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

时间:2019-05-12 22: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

第一篇: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

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范文)

认识1和2 学习目标:理解1和2所代表的意义;认读和书写1和2 学习重点:区别2和1;2>1 1<2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引导看图(图自备),认识数量1

1、图中有什么,每种东西有多少只桶、2个球拍。)

2、说说图中的名称是什么

3、认识找一找,教室内的物体是2的有哪些)

4、引导看书上的图画,说说图中的物体各有多少,并把它

们与相应的数字连起来

5、书写数字:1和2

6、巩固练习:读给同伴听

活动二:引导交流,加深对1的认识

1、图上的东西每种有几个,幼儿交流回答(苹果1个,梨2个)

2、谁多谁少,是1多还是2多(幼儿回答1少2多)

3、教师说2比1多几,1比2少几(幼儿回答多1少1)

4、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2>1 1<2,读作2大于1,1小于2.5 认识3和4 学习目标:

1、理解3和4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2、读3和4.重点活动:书写3和4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识数量3和4

1、教师引导幼儿数一数手中的小棒和三角形有几个。数后交流,展示结果。

2、小组合作数2根小棒再添1根是几根?再添一根呢? 讨论交流,展示结果。

活动二:游戏

1、幼儿根据教师拍手的下数摆小棒。(师巡视其它小组)2、2个苹果再添上1个是多少,一样多吗?幼儿回答并摆出小棒。

3、教师板书3和4,幼儿读、记、书写3和4.4、练习第2页上的作业。()

5、找出教室里相应3和4的东西。

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和椭圆的基本特征。

2、能从许多图中辨认圆形和椭圆形。

活动重点:区别圆形和椭圆形,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准备: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圆形和椭圆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识圆形

1、教师出示图形,让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

活动像

什么?

2、)

3、游戏:用手比圆形,大圆形、小圆形。

4、说儿歌:大大的圆形像盘子,小小的圆形像口杯,天上的月

亮圆又圆,就像手里的小盘子;书上的苹果圆又圆,好像我们的小圆脸。(教师带幼儿读儿歌)

活动二:认识椭圆形

1、出示椭圆形,提问:这个和前面的图形一样吗?

2、小组讨论交流:说出椭圆形的特征。(3、交流讨论:2个图形在什么地方不同。

4、小结:没有边没有角的图形,稍有一点长的叫椭圆形;

它和圆形不相同,圆形是没有边没有角,圆圆的。

5、作业练习:请小朋友找出圆形片片,椭圆形片片。

长方形和正方形 活动目标:通过涂色和连线,感知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并学习分辨这两种图形。

活动重点:区别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活动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复习引人

1、复习圆形和椭圆形(教师出示图形,幼儿说出图形名称)。

2、找出生活中所见的圆形和椭圆形。(球)

活动二:认识正方形、长方形

1、出示图形,对比图形,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领读。

2、数一数长、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展示交流。有4条

边,4个角。

3、出示图形让幼儿游戏找朋友。(形和正方形找)

4、提问:正方形有几个角,几条边;长方形有几个角,几条

边。

活动三: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区别:相同点和不同点。(角。不同点: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小组讨论交流,并作出展示。

3、作业练习:把正方形涂成红色,把长方形涂成绿色。

认识5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添画感知数量5,并能正确书写5.活动重点:理解5的实际意义;并准确书写5.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经历数数。

1、复习数字3和4;3是2添1;4是3添1;4添上1是

多少呢?(是5)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幼儿操作,怎样把4变成5.3、认识数量5.4、分组操作并交流结果。

活动二 :加深对5的认识。

1、教师出示图形,让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图中有些

什么?各有几个;要想把它变成5,怎么办。

2、讨论操作:3添2等于5;4添1等于5.3、书写5,要求按格式书写。

4、感知5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反复点数,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 活动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辨别5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小棒和图片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通过各种感官复习5以内的数

1、引导观察图,从上往下的观看

2、图上有2条大鱼,共吹了几个泡泡(5个泡泡);两条小鱼也吹了5个泡泡,大鱼和小鱼吹的泡泡一样多

3、讨论交流,并交流结果

活动二:寻找数

1、游戏:吹泡泡

2、图上的小草有几颗,它和鱼一样多吗?要想使鱼和草一样

多,要添上几条鱼?

3、小组操作交流(本、拍5下手)

4、做练习,画点子(5、完成书本上的作业(篮子上画出相应数量的水果)

6、数出小组内的人数

比较5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点数物品数量感知数字,比较数字的大小

活动重点:认识符号:<;>;=;并能使用符号比较物体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1至5,小棒十根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感知多与少,认识符号<;>;=;

1、认识符号:<;>;=;(老师手里有3本书,一个学生

有4本书,谁的书多,谁的书少,体会﹥、﹤)

2、动手操作,比出符号,记住符号的名称

3、游戏,分组活动,谁大谁小

活动二:比一比小动物和食物一样多吗?运用<、>、=、号

1、比较5以内的数的大小(1组有4个小朋友,2组有5个小朋友,哪组的人多,哪组的人少)

2、完成课本上的作业

引导:2条小鱼,1只小猫,谁多,谁少,填空。

﹤ 2 3○3 4○4 3○1 5○3 4○2 学习一次分类——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图形,学习一次分类。活动重点:根据图形分类和比较

活动准备: 大小各种图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感知图中物体按特征不同的分法。

1、复习学过的图形(指名小组交流学过的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有什么特征,说一说)

3、比较图形,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4、小组交流;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点: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活动二:经历图中物体按颜色不同的分法。

1、交流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

2、把相同的图形找在一起

3、完成课本上的作业(按颜色、形状来分)

4、按男孩女孩分类(本班学生人数来分)

认识三角形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认识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感知三角

形的特征

活动重点:知道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大小不同的图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引导观察比较图形

1、教师请小朋友把不是圆和椭圆的图形找出来,看看在哪里

见过,它像什么

2、引导观察三角形,并教小朋友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凡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3、把三角形和圆形,椭圆形,长,正方形比较,找出不同点

4、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活动二: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找出三角形(在许多图形中找出来)

2、完成课本上的作业(把三角形涂色)

3、回家用剪刀剪一个三角形(折一个三角形)认识梯形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描绘图形和图形比较,感知梯形的特征

活动重点:认识梯形,识别梯形

活动准备: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图形和小棒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识梯形

1、复习学过的图形并找出来说一说,各是什么名称

2、集体观察图形,感知梯形的特征,出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

形,让幼儿观察,它们和前面学过的图形是不是一样,有什么不同

3、活动交流,展示结果

活动二:变梯形

1、等腰梯形上小下大,还有一种梯形是上大下小,它们都属

于梯形

2、等腰梯形有两条斜边是一样长

3、区别图形,它和前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体验梯形

1、游戏:爬楼梯

2、找出生活中所见过的梯形

3、作业练习(数数每幅图中有几个梯形,沿虚线连起来)

复习认识的几何图形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从组合图形中分辨不同的几何图形,并通

过连点画图形,巩固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重点:几种几何图形的掌握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复习几种几何图形

1、通过提问,幼儿命名图形

2、分组活动:

A、每个幼儿做一次皮筋图

B、找图形

C、把图形分类

D、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活动二:巩固所学的几何图形

1、教师讲述图形特征:有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角正

方形;有四条边,两条对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的是长方形;有四条边,有斜边,有四个角的叫梯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叫三角形

2、作业练习(数一数,各种图形有几个)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目标: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将其分成两类,再按另一

种特征分成4类;训练幼儿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能按物体的特征分类

活动准备:操作图形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集体操作活动,学习二次分类

1、指导幼儿剪下39页图2中的图形,说说共有几个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把这些图形放在14页最上面的空各中。

2、让幼儿把这些图形分在中间2个空格中。

3、再让幼儿把中间空格中的图分在下面4个空格中,说说怎 样分。

4、指导学困生。

活动二: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二次分类

1、让十二名幼儿站在前面,让大家把他们分成两组,说一说

每一组有什么特征?

2、如果分成四组,可以怎么分?

活动三:数学活动

1、饮料瓶排队,按高矮粗细(12-16)个分成两队,四队,该如何排

2、分纽扣:按颜色,大小分两堆,再分成4堆

认识6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反复点数感知数量6,通过画圆点感

知数与量的对应,并能正确书写数字6 活动难点:认识6的活动兴趣

活动准备:小猫5只,小鱼6条,数字卡6,幼儿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经历数数,认识数量6

1、复习4和5的数字

2、教师回忆并说出4;5的数字是由几变成的(3是2加1);

(4是3加1);(5是4加1);

3、4变5是怎样变的呢?(让幼儿小组内说一说,交流)

4、5往后添1是几?6像什么?

活动二:加深对6的认识

1、会不会把5变成6呢?(5条鱼,添一条是6条鱼。5支

笔加上一支是6支。5本字本添上一本是6本。让幼儿大胆说一说。)

2、书写6的数字(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3、作业

认识相邻数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找邻居”的数字游戏,巩固对相邻

数特征的认识。

活动难点:等差关系和判断推理 活动准备:1——10的数字卡,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复习1——10的数字顺序

A、讨论等差关系

B、是怎样安排的

C、说说发现了什么

D、再比较,发现了什么

E、练习顺着数和倒着数(1、2、9、1010、9、8、7、6、5、4、2、出示填空点与图讨论 3、4、3、2、5、6、1)7、8、活动二:自主探索某个数的相邻数

1、讨论空格处应画几个圆圈

2、巩固对等差关系的理解

3、书写相邻的数

4、作业(完成书上的练习)。

辨别左右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学会辨别左右,并能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活动难点: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前后

活动准备:纸;椅子;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发现自身的左右

1、让幼儿说说自己的身体特征

2、请幼儿相互观察,谁坐在自己的前面;谁坐在自己

的后面;谁坐在自己的左面;谁坐在自己的右面(小

组内交流)。

3、观察教师的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前面放什么,后面放什么?

4、活动交流(说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5、游戏: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脚,拍拍你的左肩,跺跺你的左脚。

活动二:尝试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1、小结(学会结合实际,辨别左右)。

2、幼儿完成课后作业

辨别前后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学会辨别前后,感知前后的相对性 活动重点: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前后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发现自身的前后

1、复习左右(摸摸左耳,伸伸右手。)

2、认识前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且说说自己前边是

哪位小朋友,后边又是哪位小朋友

3、游戏找朋友,小明在哪里,小李又在哪里,往前看

又是谁

活动二:尝试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前后

1、小组活动,边说儿歌做游戏,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好孩子好孩子顶呱呱,坏孩子坏孩子打

嘴巴

2、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分别说说小熊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小老虎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3、简单的梳理。

认识7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添画感知数与量的相应,学习比较7 以内的数量,并能正确书写数字7 活动难点:6与7两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小棒7根,三角形6个,幼儿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识数量7

1、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数量7;出示6让幼儿找出比6 多1的小棒(小组内摆一摆)。

2、数一数,第一排比第二排少几;第二排比第一排多

几(第一排摆6根小棒,第二排摆7根小棒。)

3、比一比谁多,谁少;用<;>号来表示

活动二:感知7字像什么

1、书写数字7(指导学困生)。

2、做游戏(老师拍手,幼儿取数字)

3、作业(完成书上P19的练习)。

4、简单的梳理。比高矮

活动目标:学会比高矮的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比较高矮;能按

高矮和长短,顺序排列物体、发展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

活动重点:能结合实际学会比高矮的方法

活动准备:竹竿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通过活动比高矮

1、让一高一矮两名幼儿站在前面,说说谁高、谁矮。

2、再让一名高度在前两位中间的小朋友到前面,让幼儿说

说这两位小朋友该排在什么位置。

3、说说3名小朋友中谁最高谁最矮?谁比谁高谁矮?

4、小结:看看谁高谁矮,要有两位小朋友比较才能知道 活动二:改变位置比较高矮

1、两个同样高的幼儿站同一平面比高矮

2、一个站台上、一个站原地,比较高矮

活动三:游戏找朋友

1、“小朋友,拍拍手,比比高矮找朋友,一高一矮是我的好朋友。”

2、知道观察书上第20页的画面

3、凭表象判断,推理三名小朋友谁高谁矮

4、指导画出2号和3号小朋友。

找规律

活动目标:能找出物体的排列规律,并按这一规律接着往下排; 初步会自己设计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发展幼儿思

维的条理性、顺序性

活动重点:能按物体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花边图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1、观察图形,引导幼儿说说图形的排列规律(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继续

接着往下排。)

2、小结:花边图形的排列规律

活动二:分组操作活动

1、幼儿拿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指导幼儿按规律排

2、盖印章,用彩笔头当印泥,有规律的盖在白纸上

3、指导完成第21页的内容

活动三:游戏排列

1、一高一矮的排

2、一男一女的排

3、三个、两个的排

4、玩游戏时、指导幼儿按一定的规律铺路

认识8 活动目标:理解8的实际含义,掌握8的书写顺序; 2个的数8的物体

活动重点:理解8的实际含义

2个、能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实物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看图,经历数字8的实际意义

1、指导幼儿观察,图中有什么?每种东西有什么?

2、想一想,8片树叶、8个人、8盆花等可用什么数字表

示?

活动二:分析8的字形 1、8像什么?(组内交流)正确认读

2、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8来表示?(小组内交流,如:8支笔、8只鸡、8棵树、8把刀、8头牛、8把伞、8个苹果。)

3、游戏:吹泡泡

活动三:指导幼儿学习书上的内容

1、数一数,一共有几棵橘子树?除一棵一棵的数,还可以

怎么数

2、两棵两棵地数,共有几棵橘子树?

3、数一数每棵树上还剩几个橘子,把数字圈起来

活动四:书写数字8

1、教师示范,强调笔顺

2、让几个幼儿在黑板上练习,分析笔顺是否正确

3、完成幼儿用书22页的练习

4、指导学困生。

认识9 活动目标:理解9的含义,能区别6和9的字形,掌握9的书

写顺序;学习三个、三个的数到9,培养幼儿的数

群观念

活动重点:理解9的含义,掌握9的书写顺序

活动准备:实物、数字卡片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学习感知9

1、出示教具,感知8添上1是9。9去掉1是8,把 支笔和8本书不对应排成两排

2、让幼儿讨论:笔和书是一样多吗?

3、三个、三个地数一数,有几支笔和几本书 活动二:理解9的含义

1、出示数字9,启发幼儿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用9表示

(9个小朋友、9只鸡、9条鱼、9片树叶、9朵

花、9棵菜。)

2、指导幼儿看23页的内容,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用9 表示;哪些东西可以用6表示,分析9和6的字

形,它们有什么不同

3、指导幼儿书写9,教师示范

活动三:数学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按卡片上的数字做拍手、拍腿、跺脚、拍肩等动作。

比长短

活动目标:比较3个物体的长短,知道长与短是相对的,初步

感知改变物体的摆放位置,长度不变,训练幼儿的

逆向思维能力;会用目测和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重点:会比较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毛线、木棍、铅笔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通过实物,经历长短比较

1、出示长度不同的红、绿2根棒,让幼儿比较

2、再出示一根黄棒(比红的短,比绿的短)让幼儿讨论这

根棒长还是短(小组内交流)。活动二:改变物体摆放位置,比较长短,感知长度守恒

1、出示3根不同颜色,同样长的毛线,让幼儿比较是否一

样长?(小组内说说)。

2、改变3根毛线的摆放位置,现在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小结:3根毛线原来是一样长,不管怎么摆放,它们还是一样长

活动三:巩固练习(24页的内容)

1、看图说说哪支笔长,哪支笔短,哪支比哪支短,又比哪

支笔长

2、方格中的3条线一样长吗?为什么?

3、在方格中画一条比红线短,又比橘黄线长的线

4、指导学困生画线。比粗细、厚薄、宽窄

活动目标:知道粗细、厚薄、宽厚是通过比较确定的,并具有

相对性;能用序数按物体粗细、厚薄、宽窄的顺寻编号,初步建立序的概念

活动重点:会比较粗细、厚薄、宽窄

活动准备:书、实物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经历粗细

问题:怎样比粗细?

1、出示红、黄、蓝三根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小棒,让幼儿比一比,哪根最粗,哪根最细(小组内交流)。

2、教师演示,把两根棒一端的横截面重叠比一比,画

面大的棒就粗,反之则细

活动二:感知厚薄、宽窄

1、出示3本厚薄不同的书,让幼儿比较,摸摸书的厚

度。说说这三本书哪本最厚、哪本最薄

2、出示3条毛巾,用以上的方法让幼儿比宽窄

3、联系生活经验,寻找粗和细、厚和薄、宽和窄的物体

活动三:巩固知识

指导幼儿做书上25页的练习。

1、将树干按从细到粗的顺序编号。

2、将书本按从薄到厚的顺序编号。

3、将书签按从窄到宽的顺序编号。

认识10 活动目标:理解10的实际意义,正确认读和书写10;能够用

多种方法数10个物体,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实物、幼儿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感知数量10

1、出示10本字本,练习多种方法计数,先数数共有几本

字本,想一想,有几种数数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数得更快?

2、看书上26页的图,指导幼儿讨论:每幅图中再添几个

就变成10个

活动二:认读、书写数字10

1、想一想,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0来表示?(10个人、10 本书、10只羊、10匹马、10支笔、10个西瓜、10头牛。)

2、分析字形,左边是个1,右边是个0,合起来就是10

3、示范写10,先写1,后写0,注意0的笔顺

4、学生在书上练习写10 活动三:巩固活动

1、让幼儿按数字盖印章

2、把相应的方格涂上颜色

3、把数字画相应数量的几何图形

4、按数拿小棒

认识0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知道“0”的意义;了解“0”

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重点:知道“0”的意义

活动准备:电话、尺子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观察图

1、图1左边的树上有几只鸟?右边的树上呢?

2、图2左边有几根香蕉,右边呢?

3、图3车上有几个人?右边呢?

活动二:巩固练习

1、根据左边的数字,在右边方框中添画相应的数量的

圆点

2、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3、指导正确书写数字“0”

活动三:“0”里面的秘密是什么,你知道吗?

1、打球时0:0

2、温度计,体温计

3、电话号码中的0 认识序数

活动目标: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初步学会从 两个维度判断某一物体所处的位置

活动重点: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玩具、幼儿用书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游戏感知序数

1、出示5个不同的玩具排成一对,让幼儿从左向右数

一数,一共有几个玩具,第几个是什么?

2、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拿掉其中1个玩具,幼儿睁开

眼睛看一看,第几个什么玩具不见了?

3、全体幼儿闭上眼睛,把其中2个玩具换个位置,幼

儿睁开眼睛看一看,哪两个网具换了位置

4、同样方法,练习从右向左确定每一个玩具的位置 活动二:巩固书上的练习

1、从下往上数一数,这座房子共有几层?在右边的括

号中写上每一层楼的号码

2、从左向右数一数,每一层楼共有几间?

3、说说每只小动物分别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间里 活动三:游戏“接球报数”

感知10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添画,进一步感知10以内的数;训

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通过添画,感知10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瓶子、糖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复习、游戏

1、看是数字几,就数几个手指

2、看是数字几,就跺几下脚

3、看是数字几,就拍几下手

活动二:看书上的图

1、看图提问,图上有什么?

2、看图、瓶盖上是几,就在瓶子里画上几颗糖

3、如:瓶盖上是5,就画5颗糖

4、教师巡视,指导订正

活动三:巩固练习

1、左边的数是几,就在右边添画圆点

2、要使圆点数量和数字相对应

3、还可以画其它东西

比较10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进一步理解10以内的包含关系;熟练运用大于号

或小于号比较总数和部分数的大小,发展幼儿抽象比较能力

活动重点:熟练运用大于号或小于号比较总数和部分数的大小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图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看图、经历总数和部分数

1、三角形中有几棵树?

2、长方形中有几棵树?为什么长方形中不是6棵,而

是10棵树呢?

3、教师归纳,因为三角形是在长方形中间,所以长方

形中的树也包括三角形中的数

4、比一比是三角形中的树多,还是长方形中的树多?

为什么?

活动二:指导做幼儿用书30页的练习

1、说说圆形中有几朵花,三角形中有几朵花,分别在括号中填上>、<、=,在 上填数字

2、再比一比,是圆形中的花多,还是三角形中的花多? 活动三:操作活动,巩固10以内的大小

1、如3>5 7=8等、找出错误,改正过来

2、填>、<或= 排序

活动目标:引导孩子练习顺数和倒数;复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方

活动重点:比较数字的大小和方位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

学习活动流程

活动一:看图连线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按1-10的顺序把数字连起来,看看分别是什么东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全册

全书总备

1.基础知识:

(1)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2)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3)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4)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5)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6)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

(7)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8)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9)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2.基本技能: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有: 1.负数的初步认识。2.多边形的面积。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4.小数加法和减法。5.小数乘法和除法。6.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二)7.解决问题的策略。8.用字母表示数。9.整理与复习。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发散思维的训练;分析问题.理解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解决问题都存在困难。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做题马虎.书写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上学 期的平时表现和知识质量检测的情况看,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直线分布基本均匀,有三.四个同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 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教学成绩。

教学措施

新课改要求我们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综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做起: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吃透教材,认真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二)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五)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1.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3.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探究.交流.指导.反馈.总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 1例 4 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第 1014 页)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 1521 页)

4.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面积(第 265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教学过程:

一、练习二:

1.第 1 题:使学生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15。所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 5 和 3.3 和 5 或 15 和 1。

2.第 2 题:学生在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底和高必须是对应的一组。

3.第 3 题:要告诉学生用途中标出的数据计算出来的面积是近似值。这种近似的测量和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

4.第 5 题:可以让同桌两人分别准备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框架。操作时,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比较后要明确两点:

1.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2.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

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与测试》中的练习

第三课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 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4:

师:仔细观察这 3 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师: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 5:(1)出示例 5:

师:用例 5 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 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

板书如下: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h÷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3.完成练习三第 110 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第 5 题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二、第 6 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平方厘米。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

底 6cm,高 3cm;(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底 9cm,高 2cm;(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底 1cm,高 18cm。(这一种不美观,一般不画)

三、第 9 题

四、第 10 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 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 8平方厘米;

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 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8平方厘米。

第五课时: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第 14 页例 6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6:(1)出示例 6:

师:用例 6 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梯形都要齐全)(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 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梯形的面积 =(上底 + 下底)×高÷2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上底 + 下底)

梯形的面积 =(上底 + 下底)× 高 ÷ 2(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a +b)h ÷ 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计算后提问:用上.下底的和乘高后,为什么还要除以 2 ?

(2)结合直观的图形或教具演示,简单介绍横截面的含义,再让学生结合公式进行算。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第六课时: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8 “练一练”,练习三第10-12题。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教学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教学媒体:

小黑板抄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解决问题: 1.练习十四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四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h”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第七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17页 例9及其练习。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学媒体: 小黑板抄写好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3.练习三第13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学生讨论并交流。5.练习三第14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6.练习三第15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略)。

第六课时: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完成第 18 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教学过程: 练习三

一、第 1 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 4 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 3 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二、第2 题

右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三、第 5 题 说一说题中使用的单位是否统一,可以把“米”化成“分米” 单位进行计算。

四、第 6 题 要注意两个问题: 1.统一面积单位; 2.讲清楚数量关系。

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P22例11,练习四第9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解不同的数法得到结果与实际面积的差异情况,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感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取值范围和初步体会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感受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方法的多样性。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可以只数整格的个数;也可以把不满整格的都当成整格来计数;还可以分别数出整格和不满整格的个数,并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引导学生通过不同估计方法的比较,初步体会确定上、下界对于面积估计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估计方法和面积大小的取值范围。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活方法。

出示两个方格纸上的不规则图形,问面积是多少?(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面积是多少?(数方格)2.引人课题。如果图形的形状很复杂、很特别,可以怎样知道它的面积呢?想办法得出的面积又是不是等于实际面积呢?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板书课题)

二、估计面积 1.了解题意。

出示例11,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湖泊平面图形状,了解问题要求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公顷。说明:这个湖泊平面图是由曲线围成的,像这样的图形是不规则图形。2.启发思考。

引导:观察这个图形,根据你的经验,准备怎样估计它的面积?(数方格)

同桌讨论:怎样数方格可以估计出这个湖泊的面积或者在哪个范围之内?有不一样的估计方法吗?

用你的方法估计出的结果和实际面积有什么不同? 引导、启发学生想出下列不同估计方法:

(1)可以只数整格的,这样结果会比实际面积小;

(2)可以把不满整格的也当作整格数,这样结果会比实际面积大;

(3)可以先数整格的,再数不满整格的,不满整格的作半格算,这样结果和实际面积比较接近。3.估计面积。

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数一数,得出面积大约多少公顷。(只数整格估计的结果大约是55公顷;把不满整格的也当作整格数的结果大约是91公顷;先数整格,再数半格的结果大约是73公顷。)

启发:你觉得湖面的面积应该在哪个范围之内,和哪种数法的结果比较接近? 4.总结方法。

你认为不规则图形面积可以怎样估计?(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先找出实际面积在哪个范围之内,再估计接近多少或大约是多少。)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读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你是怎样估计的?面积在哪个范围内,大约多少?

2.做练习四第9题。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树叶,先和同桌估计自己的树叶大约多少平方厘米;再用方格纸 想办法估计出树叶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你对面积估计有哪些收获?在活动过程中还有哪些体会?

作 业: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1.系统地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完成第 253 题。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复习过程: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在整理出来。两种方法: 1.制表: S=ah÷2 S=ab S=ah 2.画图: S=(a+b)h÷2 S= aa 3.小组交流: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

二、练习与应用: 第1 题 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再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最后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随后通过推理,明确图形间的大小关系。

第 2.3 题

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八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第 2511 题 教学目标:

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第4 题

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其中,三角形的底与高的乘积应是 30;画梯形则应突出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仍然等于 30,具体画法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二、第5 题

练习学过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结合练习让学生再说一说有关的攻势已达到巩固的目的。

三、第7 题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

(1)整体面积27 页 校园的绿化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少复杂的图形面积。2.过程与方法: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量,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想想算算:

1.出示右图,要求学生算出它的面积:(1)小组交流:你准备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①可以看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3)任选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二、巩固练习: ①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6m 2m 15m ②从一个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梯形 3m 6m 2mm 2m 5m 10m

三、画一画:(第 27 页画画算算)

学校准备建一个新的花圃,在方格纸上划出花圃的形状并计算出面积。

四、实地测量:(第 27 页量量算算)

在校园里找出一块合适的空地,参照上面画出的形状进行实地测量。

五、板书设计:

校园的绿化面积

复杂的图形面积 ———分割.平移——— 简单的图形面积。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策略:

1.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

2.教学小数的性质,突出对性质的体验。首先体验性质的合理,然后体验性质的应用。3.比较小数的大小,淡化统一的法则,鼓励个性化思考。教具学具准备: 课时安排:8 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

P30-31 页例 1 和例 2 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的 1-5 题。教材简析:

教材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例 1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学生体会两位小数的意义不是很轻松的。而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又是他们初学时感到不习惯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例题先讲两位小数的读法,再让学生感受到两位小数的含义。例 2 通过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与态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角=()元 2 角=()元 1 分=()元 1 分米=()米 1 厘米=()米 1 毫米=()米

二、教学例 1:

1.出示例 1: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 0.3元是 3角;信封的单价 0.05元是 5分,练习簿的单价 0.48元是 4角8分或 48分。

(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既使学生消除对这三个小数的陌生感,又为下面体会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2.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5 读作: 零点零五 0.48 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 0的小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 1元的几分之几?0.05 元是 1元的几分之几?0.48 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0.3元是 1元的十分之三。

(学生根据三年级的知识,完全可以回答出第一个问题。)0.05 元是 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思路: 1元=100 分,1元平均分成 100 份,1份是 1分,1分就是 1元的百分之一 ;0.05元是5分,是 5个百分之一,也就是 1元的百分之五。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 0.48 元是 1 元的百分之四十八。

学生回答:1 元=100 分,1 元平均分成 100 份,1 份是 1分,1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一 ;0.48元是 48分,是 48个百分之一,也就是 1元的百分之四十八。

观察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 0.05 和 0.48 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4.“试一试” A.理解:1 厘米是= 米,米可以写成 0.01 米。指名理解 1 厘米为什么是 米。

(1 米=100 厘米,1 米平均分成 100 分,1 份就是 1 厘米,1 厘米也就是1米的 百分之一,就是 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 4 厘米与 9 厘米。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百分之几)

三、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1.出示例 2:

把什么看作“1”?(正方形)

看着图形将 和 写成小数。学生自主填空后回答。提问:0.1 表示什么?0.01 又表示什么? 2.试一试:

在下面每个正方形中涂上颜色,分别表示.和,并把它们写成小数,填在括号里。学生自主练习,进一步体验小数的意义。3.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结论:分母是 1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4.想一想:

写成小数是多少 呢?你能写一写.读一读吗? A.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是怎样思考的? B.进一步体会读法: 0.001 读作 :零点零零一

0.029 读作 :零点零二九

强调:小数部分的零要一个一个的读,不能只读一个零。

C.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么你知道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吗?

学生回答。5.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五的 1-5 题。

练习时让学生自主练习,指名回答时要培养学生完整回答并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阐明观点的习惯与能力。

注意:练习的第 3 题,出现了整数部分不是 0 的小数,读写应该不会有困难,但是在用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时,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造成困难,虽然题目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意义说明,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应该有初步的渗透。

家庭作业:

1.自己写几个小数,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表示什么。2.回顾学习过的十进制计数法,预习P32 页例 3。

第二课时: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P32 页例 3 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 6-10 题。教材简析:

整数和小数都使用十进制计数法。学生在四年级已经知道整数是十进制计数法,例 3

使学生知道小数也使用十进制计数法,明确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特征:“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10,然后学习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态度: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教学重点:

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及之间关系。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的理解

学具:卡片 0.0.1.2 和小数点 o。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小数分为哪几部分?整数部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计数单位是什么?

二、出示例 3:你能举例说说 1 和 0.1 的关系吗? 1.引导学生把 1 和 0.1 都看成相同单位的数量。

如:1 米和 0.1 米,0.1 米是 1 分米,1 米=10 分米,也就是 1 米是10个 0.1 米,或者说 10 个 0.1 米是 1 米。元和 0.1 元.1 分米和 0.1 分米等。可不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探索 1 和 0.1 的关系? 学生自主画图探索。

结论:1 里面有 10 个 0.1。

2.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 0.1 和 0.01 有什么关系?0.01 和 0.001 呢? 学生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3.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整数部分的 1 和小数部分的 0.1 之间的进率也是 10,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4.教学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教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5.提问:

(1)小数部分有一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让学生举例)(2)小数部分有 4 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让学生举例)小结: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叫做几位小数。

提问:(1)0.7 表示什么?(2)0.26 表示什么?(3)0.008 表示什么? 反复口答练习,增强识记。

结论:一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一位,这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十分之一,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两位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两位,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百分之一,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

6.把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填完后,交流。提问:

(1)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各位起往什么方向排列,小数部分呢?(2)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什么,右边第一位呢?(3)百位和百分位分别是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4)1 个千是几个百?10 个 10 是几个百?(5)0.1 是几个 0.01?10 个 0.001 是几个 0.01?(6)1 里面有几个 0.1,10 个 0.1 是多少?

类似的问题多提问,加强学生对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以及计数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试一试和练一练。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的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这两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 6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阐明自己的观点。2.练习五第 7 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注意十二秒九一,联系上下文应该写作 12.91 秒,不要忘记写单位名

称。

3.练习五第 9 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板演的同学阐明观点。4.练习五第 10 题。

学生拿出准备的卡片,老师读要求,同学们在课桌上拼摆。让摆的又快又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小窍门。

五、家庭作业: 1.练习五第 8 题。2.预习小数的性质。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

P37-38 页例 4 和例 5 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 1---5 题。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

(1)1 元 =()角=()分(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角 =()元 30 分=()元 100 毫米=()米(3)0.4 里面有()个 0.1 0.40 里面有()个 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1.课件出示例 4:(1)读题

(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0.3 元 = 0.30 元(4)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 元和 0.30 元都是 3 角,所以 0.3 元 = 0.30 元。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 是 3 个 0.1,也就是 30 个 0.01,0.30 也是 30 个 0.01,所以 0.3=0.30。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 0 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 0.100 米.0.10 米和 0.1 米的大小。(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 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得到 0.1=0.10=0.100。(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 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 0 可以去掉?指名回答。(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 1 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3.16=()10=()学生自主改写。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3.练一练第 2 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四、巩固练习。练习六的 1-5 题。

第 1.2 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 0。第 3.4.5 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五.家庭作业:

预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第四课时: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P38 页例 6 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的 6-11 题。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比较整数大小的知识,有些可以应用于比较小数的大小,也有些需要在

认识上作必要的调整。以前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重点是比较的法则,教材里列出若干点方法与规则,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把比较小数的大小作为小数概念教学的一部分,比较时的思考是根据小数意义展开的,并通过比较大小进一步充实小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演示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师提问:三角尺和练习簿,那个贵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3.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9.7 元 和 5.9 元(2)6.79 米和 6.85 米

2.学生汇报:

(1)9.7 元是 9 元 7 角,而 5.9 元是 5 元 9 角,9 元 7 角大于 5 元 9 角,所以 9.7 元 〉5.9 元;

(2)6.79 米是 6 米 7 分米 9 厘米,而 6.85 米是 6 米 8 分米 5 厘米,因为 6 米

7 分米 9 厘米<6 米 8 分米 5 厘米,所以 6.79 米<6.85 米.

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例 6)0.6 元和 0.48 元 学生汇报:

(1)0.6 元是 6 角,0.48 元是 4 角 8 分,所以 0.6>0.48。(2)0.6 是 60 个 0.01,0.48 时 48 个 0.01,所以 0.6>0.48。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 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的练习,在小组里说说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题目。2.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7.9 ○ 8.2 5.7 ○5.8 0.51○ 0.509 0.6 ○ 0.60 1.374 ○ 1.3 1.23○1.32 3.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4.判断:(1)6.809>6.799()(2)5.1>5.1002()(3)38.748<38.75()(4)0.009>0.010()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家庭作业:

1.几个同学立定跳远的成绩是:小军 1.56 米;小强 1.6 米;为平1.52 米;小云 1.48 米.把前三名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

2.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1)□<1.8<□(2)□>23.47>□(3)□<5.006<□(4)□>70.02>□

第五课时: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内容:

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2.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把一个大数目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3840000=()万 34900000000=()亿 说说是怎样把这些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2.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我们常常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目。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表示一些大数目。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8(1)

读题后出示要求(1):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思考后先说一说,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如有困难,师可启发:

(1)读读这个数。想想:384400接近多少万?如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得到的结果是整数还是小数?

(2)如果学生认为是38万,可追问:这个结果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从而明确:按要求改写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小数。

(3)再问: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应该是多少?(4)得出结论后,强调:小数后面应添写“万”字。2.比较改写前后的两个数: 思考讨论:

改写后得到的小数的小数点是在原来整数哪一位的右边? 3.学习例8(2)

出示要求: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多少?(1)让学生独立尝试,说说怎样想的。(2)归纳方法:

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试一试”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明确: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整数部分写“0”。5.P40/练一练1和2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说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强调: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6.归纳把一个数改写成用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问: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明确:

(1)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同时要在改写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2)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三、巩固反思:

练习七/1——3(1)学生根据每道题的具体要求分别进行改写练习。

(2)引导学生将改写前后的数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感受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更加简洁,增强数感。

四、看书质疑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

第六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学重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7936(精确到百位)16493(精确到个位)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2.导入:我们已经回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板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9。

出示例9: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亿千米?(1)讨论第一个问题。

依次说说:精确到十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小数的哪一位?怎样确定近似数? 明确:①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要保留一位小数,只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9”大于5,所以向十分位进1。

②得到的1.5是近似数,所以要用“≈”连接。(2)讨论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么想的,再次强调得数用“≈”连接。(3)思考讨论:

比较近似数1.5和1.50,哪一个更精确一些?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中取近似数的过程说说体会。

明确: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结果,而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结果。所以1.50要比1.5更精确一些,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似数1.50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4.归纳方法: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些什么? 明确:

(1)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2)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强调:要正确使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独立完成。

强调:把2.962精确到十分位时,不能丢掉结果末尾的“0”。2.练一练/2,出示(1)指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的两个要求。先改写再求近似数。(2)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板演。

45(3)集体交流,分别说说改写的方法和求似数的方法。想想:为什么前面用“=”,后面用“≈”。

(4)把改写后的小数和求出的近似数分别放入原来的语言环境中读一读,比一比,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用“万”作单位的小数及其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3.练习七/4。

出示,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注意把9.9674分别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结果,根据情况适当加以指导。4.练习七/6(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一组后交流,说说怎样比的,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2)独立完成右边一组。集体交流。5.练习七/7。

(1)提醒学生看清要求,独立完成前两项。指名板演。(2)集体交流,注意格式和单位。6.练习七/8 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指导完成总产量的改写,并保留一位小数。注意格式。

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

(一)教学目标:

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并理清本单元数学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小数意义和性质。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想想这一单元,你学习哪些数学知识?你是怎么获得这些知识的?

先在小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2.小黑板出示下列问题:

(1)举例说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3)小数和整数有什么相同点? 先小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A: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要明确:

①小数是特殊的分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可以写成一位.两位.三位„„的小数;

②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B:小数与整数的相同点,要明确: ①小数和整数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 ②写小数和写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写起。

二、练习与应用 1.第1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直接做在书上。集体交流,说说:

(1)右边达到小数与左边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2)写出的三个小数为什么有一位小数,又有两位小数? 2.第2题

(1)指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每一大格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一大格表示0.1,每小格表示怎样的小数?

(2)想想填的数在直线上标出的哪两个小数之间。(3)学生填写后交流。(4)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3.第3题

重点指导台秤和体温计的填写

(1)指导学生看懂台秤盘面上显示的重量。

问:根据台秤盘面上的指针的位置,你能估计一下鸡蛋的重量在什么范围吗?台秤盘面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重量?这些鸡蛋有多重?

47(2)指导学生看懂体温计。

先读一读体温计上标出的刻度,再看每一摄氏度之间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图中测出的体温应是多少?

(3)学生独立填写其余的图。交流。

奶糖价格是12.50元 鸡蛋重0.7千克 体温是36.5摄氏度 钢笔的长是0.135米 4.第4题

(1)在小小组中读一读题中的数,并说说是几位小数,每个数中的“5”各表示多少。

(2)全班交流,体会相同的数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5.第5题

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三、看书质疑

四、总结

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练习七/6—8)1.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比较,填在书上。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明确:

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

2.第7题

出示: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6 0.506 0.056 0.065 0.56(1)读读各数,说说怎样比较。

引导学生先比较每个小数十分位上的数,根据比较的结果把这些小数按大小分成三组,再分别比较其中的两个数,最后确定这五个小数的大小顺序。

(2)让学生按此方法尝试排列。(3)交流排列情况。

0.056 < 0.065 < 0.506 < 0.56 < 0.6 3.第8题

(1)让学生看清要求后尝试完成。指名板演。(2)交流,注意格式及符号.单位。

(3)把改写成的用“亿”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的数目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二、探索与实践

1.第9.10两题,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测量可以与体育课结合。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如肉.禽.蛋.蔬菜.水果的价格等。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课上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体会。

2.第11.12.13三题,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上网搜索,课上进行交流。相关数据:

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5.696千米。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有11594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有10643万人。

三、思考题:

出示:(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2)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 先看第1个问题。

让学生说说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哪些。问:你能有条理地列出来吗?

板: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 ※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讨论:

你还能找出大于0.11而小于0.12的小数吗? 有没有大于0.111而小于0.112的小数? 想想,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轴有条理地写出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0.1和0.2之间还可以有很多的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等,从而体会到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无数个。】

四、评价与反思:

第四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8~54页(例1.例2和练习八)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4页(例3.练习九)教学目标: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X k B 1.c o m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w W w.x K b 1.c o M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新课标第一网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六认真”的具体措施w W w.x K b 1.c o M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三)、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 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X k B 1.c o m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7

0 2

+ 2

+ 2 6

+3

9

6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7

5

+ 2 ?

+ ? 4

9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8 7 1 7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3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2

7 2

+ 6 9 + 9 + 2 8

+ 6

+ 9 4 8 6

0

5 9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课后小结: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4

5

0

- 2 5

-1

- 7 0

0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7

0

4

0

-2 8

-5 1

-2 3

-1 7

9

9

1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40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9()

-9()

2、在圆圈里填上“<”、“>”和“=”。

30+63

7+32 37 58 90-40 75-36

57-30 27

17+28 44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课后小结: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 2 8

2

+ 314 + 2 3

2

5 8 + 31 4

2 + 2 3 8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26+()-20=30

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8

+ 2 4

-2 4

0 4

+ 3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43

-54

+48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 46

- 29

○ - 58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2

9

5

7 - 1 7

+ 4 8

- 1 6

+ 7 3

9

7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课后小结: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第三单元:

三、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学生试画。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3+3 5+5+5 8+8+8+8+8+8+8 9+9+9+9+9+9 4+4+4+4+4+……+

415个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 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 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 6+6+6 3+5+1 7+7 2+2+2+2+2

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1)看,相同加数是几。5(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3个5(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 问:3是什么?5是什么?

有错的同学改正。闭眼回忆改写的方法。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

3+3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 9+9+9+9+9+9 4+4+4+4+4+……+4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15个

仿照老师的写一个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

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 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 横着看:3个4 3×4或4×3 竖着看:4个3 4×3或3×4 问:看法不一样,乘法算式怎样? 师: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师: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5、回忆,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说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拓展运用:

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

×

×

×

3、连一连。

5+5+5 4+4+4+4+4 4+4 3+3+3 2+2+2+2+2

2×5

3×3

3×4 3×5 4×5

4、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5、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能力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游戏:

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样计算?学生尝试做。5 + 5 + 5 = 5 × = 15 或 3 × = 15 因数

因数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

5×6=30 4×2=8 6×3=18

3、出示例3图,让学生看明白图意,列式计算。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先看图再写算式。

2、列算式。3个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做第4题。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要求填数。

4、开放题:一堆蛋糕,上面的规格:3×4 怎样装?

蛋糕:30克×12枚

说意思,再说说怎么包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

4、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5、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运用: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朵花,共有()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3、5乘6 写作:()×(),6乘5 写作:()×()

4、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个()相加。乘法算式是:

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5+5+5=()×()

2+2+2+2+2+2+2+2+2=()×()

6、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个2相加是几?

3和4相乘是几?

7、开放题:用12根小棒,摆出2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3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4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6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 课后小结:

2、2~6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能力点: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

()

()

()

4、编5的乘法口诀。(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

(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试编出口诀。

(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交流,完成板书。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拓展运用:

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

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

2、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

0 5 ?

??

4、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先师生对,再生生对。

5、猪妈妈找孩子。

小猪身上写算式,妈妈身上写口诀。

6、小猴送信。

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5×4、2×5、5×1、5×3、5×2、5×3+5、5×5-

5、4×5的算式。

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

7、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

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出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3、听口诀写算式。

4、计算并说口诀。

3 4

二、拓展练习:

1、比一比。填上“<”、“>”、“=”。

5×2

5×5

4×5 3×5

5×1

2×5

2、连一连。5×3

17-7 14-9

5×1 5×5

4×5 30-13+3

33+2-10 2×5

5+5+5

3、列式计算:

(1)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2)53页第8题。

先弄清画面的内容,说一说画面上提供了什么信息,题目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表述,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和怎样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独立完成。

4、开放题: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能力点:会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难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卡片、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都发出了新芽,同学们种的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发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主题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棵幼苗上有两片叶子,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计算?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棵幼苗有几个子叶?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又去看向日葵,他们长高了。看一看一行有几棵向日葵,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用四根小棒依次摆成几个正方形,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拓展运用:

1、对口令,记口诀。

2、一一()()

()()得四

一()得三

()()得六

三三()()

二四()()四四()()

()()十二

一一()()

3、听口诀写算式。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4、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

2×3 1×1 4×4 2×4 3×4

5、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

根据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学情预测:

1、一共有几株玉米?问:怎样列式?

2、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问:怎样列式?

3、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问题1和2学生口答,问题3,小组合作交流。学情预测:

1、3×3+2=11 2、4×3-1=11 3、4×2+3=11 4、3+3+3+2=11 5、3+3+3+3-1=1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3×3+2先算什么?在图中求得是什么?…… 师:你们能为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吗?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它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它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第1题。

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4×3+2

3×4+2 5×3-1 3×5-1 2、4×3+4=

2×3-3

4×4-4

5×3+2

学生计算,说计算方法,第1、3题还有什么方法?

3、实际操作: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4、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口诀,对口令。三三()()

二四()()

二三()()四四()()

三五()()

二二()()一四()()

三四()()

四五()()

2、算一算,说口诀。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4×4-2 4×5-4 3×4+2 5×3-3 2×4+4

3、看图列式。

4、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1、在圆圈里填上“+”、“-”、“×”。

1=2

2=6

2=8

2=4

3=6

4=8 3 3=0

3=9

5=15 5 2=3

2=10 5=8

2、下图中共有几个梨?在正确算式后面打。

(1)3+3+3+1

(2)3×2+1

(3)3×3+1(4)3×4-1

(5)3×4-2

3、每人折4只纸鹤,晓东、天天、真真、花花、李明一共折几只纸鹤?

4、每人跳三次,4个人一共跳几次?

5、开放题:小车5元,娃娃3元,魔方2元,手枪4元。

(1)3辆小汽车多少元?

(2)4个娃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题目,要求:1分钟内完成。4+4+4+4

3×5

2×3

4×2

5×5 1×3

3+3+3

2×5

5×1

2+2+2 3×5

5×2 介绍算得快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比一比谁学得快,地点在水族馆。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鱼图,表格。鱼(条)123456(个)612 师:比赛分三部分:(1)看图填表。(2)根据表写乘法算式。(3)根据算式编口诀。小组合作,比赛开始。

2、小组汇报所编的口诀,问:口诀是编出来了,但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得记住它们呢? 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

学了6的口诀你最喜欢哪一句呢?看到口诀你想到什么乘法算式?

三、拓展应用: 1、61页“做一做”。学生用小棒摆出六边形接着让学生依序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然后随意提问:摆×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

2、练习十三第1题。通过对3组题中每两小题的对比、思考,揭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填在书上,再观察每组中的两小题之间的联系。

3、摘苹果。

6×4

5×6

6×3

1×6 6×6 2×6

4、填空。

5×()=30

()×3=18

6×()=24

5、开放题:12=()×()=()×()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口诀,写算式。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6

6×2

1×6

6×4

6×6 5×6

6×3

2×6

4×6

6×5 6×5-10

3×6+6

6×6-8

2×6+20

3、每6枝彩笔装一盒,2盒装几枝?3盒装几枝?4盒装几枝? 4、1只蜜蜂6条腿,3只蜜蜂几条腿?6只蜜蜂几条腿? 学生列式,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二、课堂练习: 1、63页第5题。

先理解图意,说一说图的意思,独立列式解答。

2、第8题。师出示卡片12,问:几和几相乘得12?只要说出等于12就可以。小组由组长出题,分组练习。

3、在()里填上“+”、“-”或“×”。

3()3=6

4()3=12

5()6=30 3()3=9

2()6=12

6()4=10

三、开放题:

1、一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说完后,列出算式,并说用的那句口诀。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6×2+6

6×3

6×3+6

6×4 6×4+6

6×5

6×5+6

6×6 5×3+5

5×4

5×4+5

5×5 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5×3

4×6

3×3

3×5

5×6 4×4

3×2

6×3

2×6

1×6

2、找朋友。

6+6+6+6

5×4

四六二十四 4+4+4

3×2

三四十二 5+5+5+5

6×4

二三得六 3+3

4×3

四五二十

三六十八

6×6

6+6+6+6+6+6 六六三十六

3×6

6+6+6

二、课堂练习: 1、64页第10题。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2、64页第11题。找出题中的信息,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独立完成,说说解决的方法和结果。

想一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估算,并说一说方法,自己是怎样想的。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6×()=18

5×()=10

4×()=12()×5=15

6×()=24

()×6=30 6×()=36

6×()=12

5×()=25

三、拓展应用:

1、一共有几个?

2、每张桌子旁边有6把椅子,餐厅里摆了5张桌子,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3、数学游戏。64页,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小组比赛。

4、开放题:

晓东、玲玲、画画一起去植物园玩,一张门票6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1、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共有几颗星?

写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6+6+6+6=24 × 4 = 24 或4×6=24 表示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因数

因数

2、整理1~6的乘法口诀和计算。

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学生仔细观察。问:横着看,每一排是什么乘法口诀? 比较相邻两句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竖着看,每一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有什么规律?(都是相同两个数的乘积)拐弯看,乘法口诀表又有什么规律? 读口诀,背口诀,打乱顺序对口令。完成66页第1题。说出你用的口诀。

二、整理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65页第2题。

学生先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66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多种解法。

3、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1

3+3+3+3+3

6+6+6-6+6+6

三、开放题:

1、人民公园一张成人票6元,一张学生票4元。(1)买4张成人票,一共花了多少钱?(2)卖5张学生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课后小结:

五、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能力点: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能力点: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德育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恐龙玩具、玩具汽车、小熊玩具、闹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1、把每一小组准备的物品拿出来,放在桌子中间,仔细观察,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物品的哪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说完之后,把物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闭眼睛想一想: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样子。它们一样吗?

2、出示67页例1。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请小朋友们把数学课本摆整齐,立着放在桌子上,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听明白了吗?开始!打开书,把图中的小朋友和他们所看到的书的部分连起来吗?

2、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4张照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拍的?(前、后、左、右)

3、一架钢琴的4张图,让学生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4、一个茶壶的不同方向图,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5、开放题:教师出示一幢房子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4幅图,学生把方向和图连一连。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能力点: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学会欣赏对称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正确判断镜子里的样子。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镜子、图片、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你哭她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师:是的这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学习镜面对称。(板书:镜面对称)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的图片。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

2、学生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镜面对称

3、你能举出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先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是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2、出示半个蝴蝶、雪花、天坛,问:这些是什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3、回家后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

4、开放题;小明在镜子里看到他去公园的时间是9时,你知道实际时间是几时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方格纸、镜子、图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

2、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3、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房子、树叶、中国结、桥、鼠标。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五第3题。

先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动手画一画。

2、练习十五第5题。

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用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3、分类。

0 1 2 3 4 5

对称的:

不对称的:

4、开放题:

先在纸上写数字,拿镜子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再完成。

教师出示两幅镜子图,一幅是镜子里的数字,一幅是镜子里的钟面,要求学生写出实际的数字和时间。

介绍: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拿镜子对着镜子图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课后小结:

六、表内乘法

(二)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4、整理复习

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7×5 7×6

5×7

4×7

3×7 7×4 6个7 5个7

6×7

7个3

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5、7×2+7

7×5+7

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6=?你可以怎样想积?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力点: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7的乘法口诀。

3、对口令。

3、填空:

二七()

四()二十八

三七()()三十五

六七()

()七四十九 三五()

()七得七

三四()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21 28 16 35 42 36

二、自主探究:

1、看图说图意列算式。

橡皮

橡皮

橡皮

橡皮

橡皮

7角

2、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号;第二个星期日是()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号;第四个星期日是()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3.开放题:第15题.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 “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什么是“倍”,(板书:倍的认识)你对“倍”有哪些了解?你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2、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3、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4、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5、师:这还有一道难题,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例3: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小组合作摆一摆。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三、拓展应用:

1、画一画。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的3倍、第一行的4倍、第一行的5倍。小组里1人画一个。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2、教材76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3、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练习十七的第1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填空。

5、练习十七的第2、4题。独立思考,然后计算,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

6.开放题:玩具店里有8辆小汽车,?

补充一条信息,和一个问题,并计算出来.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从情景图 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问并解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借助线段图或学具操作,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6的5倍是多少?

7的2倍是多少?

列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周末的大扫除同学们都在认真的打扫卫生,出示例4的主题图。问: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擦桌椅的有几人?

2、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决。

3、汇报: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教师画出线段图。

7人 扫地的:

擦桌椅的:

?人

擦桌椅的人数是7的2倍,求擦桌椅的有多少人,也就是求2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小组中再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问:求跳蹦床的小兔有几只?也就是求什么?如何列式?

2、7辆 自行车:

车:

?辆

3、出示动物园的情境图。

熊猫2只,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斑马的只数是熊猫的4倍,孔雀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羚羊比斑马多4只,学生任选问题进行解决,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和想法。

4、根据算式摆一摆,说一说。3×4

5×2

5、开放题:你在生活中哪遇到关于倍的问题,举出例子。

一人说,一人解决。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动手操作,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

(1)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两个三角形、摆4个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2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4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5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

学生边摆边填,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摆圆片,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6个圆,你能看图说一句话吗?(3)第一行摆3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4)第一行摆7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几根?

2、算一算。

(1)7的6倍是多少?

4的5倍是多少?

3个7是多少?

2的7倍是多少?(2)红花:

5朵

黄花:

是红花的()倍。

?朵

(3)苹果有5个,桃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桃有几个?

(4)一支铅笔6角钱,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7倍,一支钢笔多少钱?(5)小红今年5岁,妈妈的岁数是他的6倍,妈妈今年几岁?

二、拓展练习:

1、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6倍,第一行有几个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小猴有几只? 让学生思考,这个题能解决吗?为什么?怎么办?

3、小华有5本画报,故事书的本数是画报的7倍,? 学生补充上问题后,再解决。说出解决的想法。4.清选初数来写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7.28.6.4.7.42.36 课后小结:

2、8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德育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口令。

三七()

()十二

五七()

2、抢答。

4×5

5×6

3×2

4×3

7×4 5×7

7×6

3×7

4×6

7×7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

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怎样跳的?

0 8 16 它是怎样跳的?

自己填一填,说出填法。

二、自主探究:

1、根据小狗连跳的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编出口诀吗?想一想,把你编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

汇报所编口诀,自由提问。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2、快速记8的乘法口诀。

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开火车背,正着背,倒着背。完成书上80页的填空。

三、拓展应用:

1、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条腿,三只螃蟹()条腿,四只螃蟹()条腿,五只螃蟹()条腿,六只螃蟹()条腿,七只螃蟹()条腿,八只螃蟹()条腿。

2、口算比赛。

1×8

2×8

6×8

7×8

3×8 4×8

5×8

8×8

3、每盒8个茶杯,有4盒,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4、()×4=32

8×()=56

()×()=24

5、开放题:出示183页第十五题情景图.课后小结:

第九单元

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102页—109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微机。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笔算加法

笔算减法

笔算加减混合估算

2、教师: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3、练习: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42、3654、29

4、教师:笔算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计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师:估算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方法?

练习:一本8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他大约看了()页,大约还剩()页没有看。

二、综合练习。

1、计算比赛:105页第1题。

2、先估算,再笔算:105页第4题。课后反馈:

第二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学具: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厘米

1米=100厘米

线段 角和直角

直角

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

橡皮长2()小明身高1()

课桌宽60()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课后反馈: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转载标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杂谈

分类: 小学各科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小结:

1、0刻度与尺子的空白处的区别没看清2、1厘米的长度理解不够透彻

3、数段数有些同学数错

4、长度单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1、线段的三个要求:直、两端点、表上数据

2、数线段方式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7

0 2

+

+ 2 6

+3 9

6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3 7

5

+ 2 ?

+ ?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8 7

7

+ 3 9

+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7

+ 6 9

+

+ 2 8

+

+

4

6

0 5

课后小结: 19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课后小结: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 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4

5 0

- 2 5

-1

-7 0

0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7 0 4

0

-2 8

-5 1

-2 3

-1 7

9

9 1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40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

()-9()

-9

()

2、在圆圈里填上“<”、“>”和“=”。

30+63

7+32

90-40 75-36

57-30

17+28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课后小结: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课后小结: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8

2

+ 314

+ 2 3

2

5

8

+

4 2

+ 3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26+()-20=30

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8

+ 2 4

- 2 4

0 4

+ 3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43

-54

+48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

- 29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

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

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

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

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40 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2

9

5

7 - 1 7

+ 4 8

- 1 6

+ 7 3 9

7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课后小结: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课后小结:

第三单元:

三、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

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

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五篇:学前班上册数学教案67

学前班上册数学教案:认识数字6和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6、7;

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

3、会用手指头表示6、7;

4、会写6和7。

教学重、难点:写6和7。

教学准备:课件、贴纸、数字卡片6和

7、可数的物件教学时间:学习6-7 20分钟,写6、7 15分钟,5分钟互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生用手指表示1--5。

2、请生用点点表示1--5。

3、看点点表示数字。

4、请生背数字儿歌。

5、看图填数字。

6、按顺序填顺序

二、新授

1、这是数字几?引出6(出示课件)。用点点怎么表示?谁会用手指表示?6像什么?(6像口哨吹得响)(出示课件)谁会写6?来数数有几只口哨?

2、看看老师的手指是几?引出7。用点点表示。数一数有几只口哨?谁还能数出7个其它物体?怎么写?像什么?(7像镰刀割小草)(出示课件)数镰刀。

三、巩固练习

1、请生用手指表示数字。

2、请生用点点表示数字。

3、请生来带读数字。

4、请生写6、7。

四、作业写6和7各8排。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上上都会写,但“7”有少数同学会写反。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教案:复习5、6、7的加减法

一、教学目的:

1、复习5、6和7的组成,要求熟练掌握。

2、复习5、6和7的加法和减法,使幼儿较熟练地进行5、6和7的加减运算。

3、能看图、看试、看数正确地自编5、6和7的加减法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二、教具准备:

5、6和7的数字卡

三、教学过程:

(一)玩“报数”的游戏,复习5的组成。

“报数”游戏复习5的组成:教师先报一个数,幼儿再报一个数,两人报的数合起来应为5,教师依次请幼儿,报数的速度越来越快。

(二)玩“拍手”或“出手指”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拍手”游戏复习6的组成:教师先拍一个数,幼儿再拍几下,两人拍手的次数合起来应为6,教师依次请幼儿,拍手的速度逐渐加快。

(三)算题比赛。练习5、6和7的加减运算。

教师在黑板的两边各写5、6和7的加减法算式若干,请幼儿一个接一个来写出每题的得数。一人算一题,写完得数将粉笔交给下一个幼儿上来算。比哪一组算得又快又正确。教师任意出示5、6和7的加减法算式卡,幼儿回答得数,或教师口说算式,幼儿回答得数

(四)教师口述5、6和7的加减法的应用题,幼儿按题意列式算题。

(五)教师板书5、6和7的加减法式,幼儿按式编应用题。

(六)做练习

下载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班语言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最终版)

    学前班语言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篇一:学前班语言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学前班语言教案 我们的校园活动目标 引导孩子熟悉自己的校园,初步培养孩子爱校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看图说话......

    人教版第四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单元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

    人教版第一册数学教案(全册)

    NO:1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共5篇)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 情况分析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整理版)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计算下面各题。 ┌115÷......

    学前班数学教案

    学前班数学教案 目的:1、学习10的组成,并知道一个数被分出的两个数小的数之间的递增与递减的互补关系。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准备:贴绒教具 过程: 1、学习10的组成。 【1】......

    学前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数学教案《猜左右手》 活动目标: 1.尝试正确区分左手和右手,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细致观察和辨别能力。 2.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ppt手势图片、游戏用纸箱、绿......

    学前班数学教案

    学前班数学教案:5的分解与组合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和组合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5的分解和组合 三、 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