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a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7
0 2
+ 2
+ 2 6
+3
9
6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7
5
+ 2 ?
+ ? 4
9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9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情,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位的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的乘车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索新知由乘车方案入手,让学生尝试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一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笔算方法和过程,并且让板书的学生说了自己计算的过程。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标课有一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竖式的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让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同位之间交流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算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从十位加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十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方便。给予学生所说,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8 7 1 7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3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2
7 2
+ 6 9 + 9 + 2 8
+ 6
+ 9 4 6
0
5 9 课后反思: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4
5 0
-
- 2 5
-1
- 7 0
0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7
0
4
0
-2 8
-5 1
-2 3
-1 7
9
9 1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40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后反思:今天教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一位的退位减法,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在之前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退位的基本思想:“个位减不够,十位要退一作十”的想法。在教学这部分退位减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回家预习这部分内容,然后上课时让学生说一说我们今天将学习什么?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等)随后讨论今天要学习的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引出:当个位减不够的时候就要想到向十位“借”,从而十位要退一还十。通过“借”想到“退”,让学生在脑海中能较形象的体会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部分内容的渗透,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这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减法竖式的写法,以同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研究退位。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9()
-9()
2、在圆圈里填上“<”、“>”和“=”。30+63
7+32 37 58 90-40 75-36
57-30 27
17+28 44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 2 8
2
+ 314 + 2 3
2
5 8 + 31 4
2 + 2 3 8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26+()-20=30
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重点是学会用一个竖式进行两步笔算的方法,以及根据题意列一个综合算式。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内容都不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为学生创设了帮王爷爷收西瓜的情境,并让情境贯穿于本课新知。由分小组收西瓜引导出连加算式,再由同学帮助王爷爷送西瓜引导出连减算式,学生即从中学会了列综合算式,又进行了思想教育,两全齐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其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补充回答,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作为老师的我,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8
+ 2 4
-2 4
0 4
+ 3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43
-54
+48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 46
- 29
○ - 58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2
9
5
7 - 1 7
+ 4 8
- 1 6
+ 7 3
9
7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教后反思: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教学反思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一(经)表象一(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3+3 5+5+5 8+8+8+8+8+8+8 9+9+9+9+9+9 4+4+4+4+4+……+
415个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 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 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 6+6+6 3+5+1 7+7 2+2+2+2+2
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1)看,相同加数是几。5(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3个5(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 问:3是什么?5是什么?
有错的同学改正。闭眼回忆改写的方法。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
3+3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 9+9+9+9+9+9 4+4+4+4+4+……+4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15个
仿照老师的写一个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
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 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 横着看:3个4 3×4或4×3 竖着看:4个3 4×3或3×4 问:看法不一样,乘法算式怎样?
师: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师: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5、回忆,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说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拓展运用:
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
或
×
×
或
×
3、连一连。
5+5+5 4+4+4+4+4 4+4 3+3+3 2+2+2+2+2
2×5
3×3 3×4 3×5 4×5
4、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5、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教后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虽然学生已经从很多渠道接触过乘法,甚至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把乘法口诀背一遍了,可是对乘法的意义,估计只有个别学习好的学生能说出来,所以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对以后学习相关的乘法知识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在课前,我们反复地分析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经过多次试教后,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入,里面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算式和图、算式和算式之间的比较,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我想结合几次试教和今天的这节课,浅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的游乐园情景导入,使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再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景,从“2个5”到“4个5”再到“16个5”甚至“122个5”,让学生用加法来表示,随着加数个数的增加,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比较麻烦,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三、注重对知识的运用。数学是一门生活感很强的学科,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在练习中,我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有没有能用乘法表示的,学生通过观察,用不同算式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在这节课中,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高度重视的。在试教的时候,几位老师就跟我说过,我对学生“放”得不够,老是把学生束缚住,在这节课里,还是能看到我暴露出这个坏毛病。而且在很多细节上,我处理的还不够周全,比如说在乘法意义小结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引导他们发现加法算式的特点:加数全部相同,然后再得出结论,而不是我直接给出结论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能力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游戏:
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样计算?学生尝试做。5 + 5 + 5 = 5 × = 15 或
× = 15 因数
因数
积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
5×6=30 4×2=8 6×3=18
3、出示例3图,让学生看明白图意,列式计算。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先看图再写算式。
2、列算式。3个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做第4题。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要求填数。
4、开放题:一堆蛋糕,上面的规格:3×4 怎样装?
蛋糕:30克×12枚
说意思,再说说怎么包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
4、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5、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运用: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朵花,共有()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3、5乘6 写作:()×(),6乘5 写作:()×()
4、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个()相加。乘法算式是:
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5+5+5=()×()
2+2+2+2+2+2+2+2+2=()×()
6、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个2相加是几?
3和4相乘是几?
7、开放题:用12根小棒,摆出2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3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4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6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 2、2~6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能力点: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
()
()
()
4、编5的乘法口诀。
(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试编出口诀。
(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交流,完成板书。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拓展运用:
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
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
2、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
0 5 ?
??
?
4、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先师生对,再生生对。
5、猪妈妈找孩子。
小猪身上写算式,妈妈身上写口诀。
6、小猴送信。
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5×4、2×5、5×1、5×3、5×2、5×3+5、5×5-
5、4×5的算式。
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
7、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
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
教后反思: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图形,初步感知几个5的含义,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开始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2~4的乘法口诀,所以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就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初步知道了口诀的意义、来源和用途。在写乘法算式时和编乘法口诀时,带着学生解决了一个,剩下的留给让学生完成,增加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独立学习的让他们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口诀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出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3、听口诀写算式。
4、计算并说口诀。
5×
3 4
二、拓展练习:
1、比一比。填上“<”、“>”、“=”。5×2
5×5
4×5 3×5
5×1
2×5
2、连一连。
5×3
17-7 14-9
5×1 5×5
4×5 30-13+3
33+2-10 2×5
5+5+5
3、列式计算:
(1)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2)53页第8题。
先弄清画面的内容,说一说画面上提供了什么信息,题目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表述,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和怎样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独立完成。
4、开放题: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能力点:会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难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卡片、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都发出了新芽,同学们种的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发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主题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棵幼苗上有两片叶子,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计算?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棵幼苗有几个子叶?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又去看向日葵,他们长高了。看一看一行有几棵向日葵,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用四根小棒依次摆成几个正方形,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拓展运用:
1、对口令,记口诀。
2、一一()()
()()得四
一()得三
()()得六
三三()()
二四()()
四四()()
()()十二
一一()()
3、听口诀写算式。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4、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
2×3 1×1 4×4 2×4 3×4
5、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教后反思:教学 2、3、4的乘法口诀时,因为有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我没有按书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而是举了个我们每人都有2只手的例子。课堂上学生学的十分到位。最后让学生自学例2、例3的情境图巩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因为对乘法意义教学比较到位,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又比较注重学生对图、口诀、算式的理解,既对几个几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学生对“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4人,一共多少人?”和“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5人,一共多少人?”能够准确在进行列式。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
根据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学情预测:
1、一共有几株玉米?问:怎样列式?
2、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问:怎样列式?
3、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问题1和2学生口答,问题3,小组合作交流。学情预测:
1、3×3+2=11 2、4×3-1=11 3、4×2+3=11 4、3+3+3+2=11 5、3+3+3+3-1=1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
3×3+2先算什么?在图中求得是什么?…… 师:你们能为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吗?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它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它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第1题。
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4×3+2
3×4+2 5×3-1 3×5-1 2、4×3+4=
2×3-3
4×4-4
5×3+2
学生计算,说计算方法,第1、3题还有什么方法?
3、实际操作: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4、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口诀,对口令。
三三()()
二四()()
二三()()四四()()
三五()()
二二()()一四()()
三四()()
四五()()
2、算一算,说口诀。
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4×4-2 4×5-4 3×4+2 5×3-3 2×4+4
3、看图列式。
4、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1、在圆圈里填上“+”、“-”、“×”。
1=2
2=6
2=8
2=4
3=6
4=8 3 3=0
3=9
5=15 5 2=3
2=10 5=8
2、下图中共有几个梨?在正确算式后面打。
(1)3+3+3+1
(2)3×2+1
(3)3×3+1(4)3×4-1
(5)3×4-2
3、每人折4只纸鹤,晓东、天天、真真、花花、李明一共折几只纸鹤?
4、每人跳三次,4个人一共跳几次?
5、开放题:小车5元,娃娃3元,魔方2元,手枪4元。
(1)3辆小汽车多少元?
(2)4个娃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X k B 1.c o m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w W w.x K b 1.c o M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新课标第一网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六认真”的具体措施w W w.x K b 1.c o M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三)、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 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X k B 1.c o m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7
0 2
+ 2
+ 2 6
+3
9
6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7
5
+ 2 ?
+ ? 4
9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8 7 1 7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3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2
7 2
+ 6 9 + 9 + 2 8
+ 6
+ 9 4 8 6
0
5 9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课后小结: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4
5
0
-
- 2 5
-1
- 7 0
0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7
0
4
0
-2 8
-5 1
-2 3
-1 7
9
9
1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40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9()
-9()
2、在圆圈里填上“<”、“>”和“=”。
30+63
7+32 37 58 90-40 75-36
57-30 27
17+28 44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课后小结: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 2 8
2
+ 314 + 2 3
2
5 8 + 31 4
2 + 2 3 8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26+()-20=30
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8
+ 2 4
-2 4
0 4
+ 3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43
-54
+48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 46
- 29
○ - 58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2
9
5
7 - 1 7
+ 4 8
- 1 6
+ 7 3
9
7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课后小结: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
第三单元:
三、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学生试画。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3+3 5+5+5 8+8+8+8+8+8+8 9+9+9+9+9+9 4+4+4+4+4+……+
415个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 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 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 6+6+6 3+5+1 7+7 2+2+2+2+2
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1)看,相同加数是几。5(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3个5(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 问:3是什么?5是什么?
有错的同学改正。闭眼回忆改写的方法。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
3+3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 9+9+9+9+9+9 4+4+4+4+4+……+4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15个
仿照老师的写一个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
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 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 横着看:3个4 3×4或4×3 竖着看:4个3 4×3或3×4 问:看法不一样,乘法算式怎样? 师: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师: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5、回忆,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说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拓展运用:
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
或
×
×
或
×
3、连一连。
5+5+5 4+4+4+4+4 4+4 3+3+3 2+2+2+2+2
2×5
3×3
3×4 3×5 4×5
4、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5、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能力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游戏:
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样计算?学生尝试做。5 + 5 + 5 = 5 × = 15 或 3 × = 15 因数
因数
积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
5×6=30 4×2=8 6×3=18
3、出示例3图,让学生看明白图意,列式计算。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先看图再写算式。
2、列算式。3个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做第4题。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要求填数。
4、开放题:一堆蛋糕,上面的规格:3×4 怎样装?
蛋糕:30克×12枚
说意思,再说说怎么包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
4、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5、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运用: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朵花,共有()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3、5乘6 写作:()×(),6乘5 写作:()×()
4、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个()相加。乘法算式是:
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5+5+5=()×()
2+2+2+2+2+2+2+2+2=()×()
6、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个2相加是几?
3和4相乘是几?
7、开放题:用12根小棒,摆出2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3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4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6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 课后小结:
2、2~6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能力点: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
()
()
()
4、编5的乘法口诀。(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
(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试编出口诀。
(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交流,完成板书。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拓展运用:
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
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
2、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
0 5 ?
??
?
4、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先师生对,再生生对。
5、猪妈妈找孩子。
小猪身上写算式,妈妈身上写口诀。
6、小猴送信。
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5×4、2×5、5×1、5×3、5×2、5×3+5、5×5-
5、4×5的算式。
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
7、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
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出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3、听口诀写算式。
4、计算并说口诀。
5×
3 4
二、拓展练习:
1、比一比。填上“<”、“>”、“=”。
5×2
5×5
4×5 3×5
5×1
2×5
2、连一连。5×3
17-7 14-9
5×1 5×5
4×5 30-13+3
33+2-10 2×5
5+5+5
3、列式计算:
(1)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2)53页第8题。
先弄清画面的内容,说一说画面上提供了什么信息,题目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表述,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和怎样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独立完成。
4、开放题: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能力点:会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难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卡片、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都发出了新芽,同学们种的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发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主题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棵幼苗上有两片叶子,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计算?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棵幼苗有几个子叶?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又去看向日葵,他们长高了。看一看一行有几棵向日葵,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用四根小棒依次摆成几个正方形,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拓展运用:
1、对口令,记口诀。
2、一一()()
()()得四
一()得三
()()得六
三三()()
二四()()四四()()
()()十二
一一()()
3、听口诀写算式。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4、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
2×3 1×1 4×4 2×4 3×4
5、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
根据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学情预测:
1、一共有几株玉米?问:怎样列式?
2、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问:怎样列式?
3、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问题1和2学生口答,问题3,小组合作交流。学情预测:
1、3×3+2=11 2、4×3-1=11 3、4×2+3=11 4、3+3+3+2=11 5、3+3+3+3-1=1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3×3+2先算什么?在图中求得是什么?…… 师:你们能为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吗?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它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它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第1题。
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4×3+2
3×4+2 5×3-1 3×5-1 2、4×3+4=
2×3-3
4×4-4
5×3+2
学生计算,说计算方法,第1、3题还有什么方法?
3、实际操作: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4、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口诀,对口令。三三()()
二四()()
二三()()四四()()
三五()()
二二()()一四()()
三四()()
四五()()
2、算一算,说口诀。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4×4-2 4×5-4 3×4+2 5×3-3 2×4+4
3、看图列式。
4、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1、在圆圈里填上“+”、“-”、“×”。
1=2
2=6
2=8
2=4
3=6
4=8 3 3=0
3=9
5=15 5 2=3
2=10 5=8
2、下图中共有几个梨?在正确算式后面打。
(1)3+3+3+1
(2)3×2+1
(3)3×3+1(4)3×4-1
(5)3×4-2
3、每人折4只纸鹤,晓东、天天、真真、花花、李明一共折几只纸鹤?
4、每人跳三次,4个人一共跳几次?
5、开放题:小车5元,娃娃3元,魔方2元,手枪4元。
(1)3辆小汽车多少元?
(2)4个娃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题目,要求:1分钟内完成。4+4+4+4
3×5
2×3
4×2
5×5 1×3
3+3+3
2×5
5×1
2+2+2 3×5
5×2 介绍算得快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比一比谁学得快,地点在水族馆。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鱼图,表格。鱼(条)123456(个)612 师:比赛分三部分:(1)看图填表。(2)根据表写乘法算式。(3)根据算式编口诀。小组合作,比赛开始。
2、小组汇报所编的口诀,问:口诀是编出来了,但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得记住它们呢? 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
学了6的口诀你最喜欢哪一句呢?看到口诀你想到什么乘法算式?
三、拓展应用: 1、61页“做一做”。学生用小棒摆出六边形接着让学生依序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然后随意提问:摆×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
2、练习十三第1题。通过对3组题中每两小题的对比、思考,揭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填在书上,再观察每组中的两小题之间的联系。
3、摘苹果。
6×4
5×6
6×3
1×6 6×6 2×6
4、填空。
5×()=30
()×3=18
6×()=24
5、开放题:12=()×()=()×()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口诀,写算式。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6
6×2
1×6
6×4
6×6 5×6
6×3
2×6
4×6
6×5 6×5-10
3×6+6
6×6-8
2×6+20
3、每6枝彩笔装一盒,2盒装几枝?3盒装几枝?4盒装几枝? 4、1只蜜蜂6条腿,3只蜜蜂几条腿?6只蜜蜂几条腿? 学生列式,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二、课堂练习: 1、63页第5题。
先理解图意,说一说图的意思,独立列式解答。
2、第8题。师出示卡片12,问:几和几相乘得12?只要说出等于12就可以。小组由组长出题,分组练习。
3、在()里填上“+”、“-”或“×”。
3()3=6
4()3=12
5()6=30 3()3=9
2()6=12
6()4=10
三、开放题:
1、一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说完后,列出算式,并说用的那句口诀。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6×2+6
6×3
6×3+6
6×4 6×4+6
6×5
6×5+6
6×6 5×3+5
5×4
5×4+5
5×5 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5×3
4×6
3×3
3×5
5×6 4×4
3×2
6×3
2×6
1×6
2、找朋友。
6+6+6+6
5×4
四六二十四 4+4+4
3×2
三四十二 5+5+5+5
6×4
二三得六 3+3
4×3
四五二十
三六十八
6×6
6+6+6+6+6+6 六六三十六
3×6
6+6+6
二、课堂练习: 1、64页第10题。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2、64页第11题。找出题中的信息,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独立完成,说说解决的方法和结果。
想一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估算,并说一说方法,自己是怎样想的。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6×()=18
5×()=10
4×()=12()×5=15
6×()=24
()×6=30 6×()=36
6×()=12
5×()=25
三、拓展应用:
1、一共有几个?
2、每张桌子旁边有6把椅子,餐厅里摆了5张桌子,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3、数学游戏。64页,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小组比赛。
4、开放题:
晓东、玲玲、画画一起去植物园玩,一张门票6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1、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共有几颗星?
写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6+6+6+6=24 × 4 = 24 或4×6=24 表示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因数
因数
积
2、整理1~6的乘法口诀和计算。
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学生仔细观察。问:横着看,每一排是什么乘法口诀? 比较相邻两句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竖着看,每一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有什么规律?(都是相同两个数的乘积)拐弯看,乘法口诀表又有什么规律? 读口诀,背口诀,打乱顺序对口令。完成66页第1题。说出你用的口诀。
二、整理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65页第2题。
学生先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66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多种解法。
3、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1
3+3+3+3+3
6+6+6-6+6+6
三、开放题:
1、人民公园一张成人票6元,一张学生票4元。(1)买4张成人票,一共花了多少钱?(2)卖5张学生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课后小结:
五、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能力点: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能力点: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德育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恐龙玩具、玩具汽车、小熊玩具、闹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1、把每一小组准备的物品拿出来,放在桌子中间,仔细观察,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物品的哪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说完之后,把物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闭眼睛想一想: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样子。它们一样吗?
2、出示67页例1。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请小朋友们把数学课本摆整齐,立着放在桌子上,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听明白了吗?开始!打开书,把图中的小朋友和他们所看到的书的部分连起来吗?
2、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4张照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拍的?(前、后、左、右)
3、一架钢琴的4张图,让学生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4、一个茶壶的不同方向图,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5、开放题:教师出示一幢房子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4幅图,学生把方向和图连一连。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能力点: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学会欣赏对称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正确判断镜子里的样子。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镜子、图片、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你哭她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师:是的这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学习镜面对称。(板书:镜面对称)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的图片。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
2、学生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镜面对称
3、你能举出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先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是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2、出示半个蝴蝶、雪花、天坛,问:这些是什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3、回家后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
4、开放题;小明在镜子里看到他去公园的时间是9时,你知道实际时间是几时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方格纸、镜子、图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
2、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3、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房子、树叶、中国结、桥、鼠标。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五第3题。
先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动手画一画。
2、练习十五第5题。
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用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3、分类。
0 1 2 3 4 5
A
B
C
D
E
F
国
一
王
旦
元
由
美
春
对称的:
不对称的:
4、开放题:
先在纸上写数字,拿镜子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再完成。
教师出示两幅镜子图,一幅是镜子里的数字,一幅是镜子里的钟面,要求学生写出实际的数字和时间。
介绍: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拿镜子对着镜子图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课后小结:
六、表内乘法
(二)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4、整理复习
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7×5 7×6
5×7
4×7
3×7 7×4 6个7 5个7
6×7
7个3
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5、7×2+7
7×5+7
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6=?你可以怎样想积?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力点: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7的乘法口诀。
3、对口令。
3、填空:
二七()
四()二十八
三七()()三十五
六七()
()七四十九 三五()
()七得七
三四()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21 28 16 35 42 36
二、自主探究:
1、看图说图意列算式。
橡皮
橡皮
橡皮
橡皮
橡皮
7角
2、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号;第二个星期日是()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号;第四个星期日是()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3.开放题:第15题.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 “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什么是“倍”,(板书:倍的认识)你对“倍”有哪些了解?你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2、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3、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4、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5、师:这还有一道难题,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例3: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小组合作摆一摆。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三、拓展应用:
1、画一画。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的3倍、第一行的4倍、第一行的5倍。小组里1人画一个。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2、教材76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3、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练习十七的第1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填空。
5、练习十七的第2、4题。独立思考,然后计算,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
6.开放题:玩具店里有8辆小汽车,?
补充一条信息,和一个问题,并计算出来.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从情景图 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问并解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借助线段图或学具操作,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6的5倍是多少?
7的2倍是多少?
列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周末的大扫除同学们都在认真的打扫卫生,出示例4的主题图。问: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擦桌椅的有几人?
2、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决。
3、汇报: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教师画出线段图。
7人 扫地的:
擦桌椅的:
?人
擦桌椅的人数是7的2倍,求擦桌椅的有多少人,也就是求2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小组中再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问:求跳蹦床的小兔有几只?也就是求什么?如何列式?
2、7辆 自行车:
汽
车:
?辆
3、出示动物园的情境图。
熊猫2只,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斑马的只数是熊猫的4倍,孔雀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羚羊比斑马多4只,学生任选问题进行解决,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和想法。
4、根据算式摆一摆,说一说。3×4
5×2
5、开放题:你在生活中哪遇到关于倍的问题,举出例子。
一人说,一人解决。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动手操作,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
(1)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两个三角形、摆4个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2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4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5个3根可以说成3的()倍。
学生边摆边填,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摆圆片,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6个圆,你能看图说一句话吗?(3)第一行摆3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4)第一行摆7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几根?
2、算一算。
(1)7的6倍是多少?
4的5倍是多少?
3个7是多少?
2的7倍是多少?(2)红花:
5朵
黄花:
是红花的()倍。
?朵
(3)苹果有5个,桃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桃有几个?
(4)一支铅笔6角钱,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7倍,一支钢笔多少钱?(5)小红今年5岁,妈妈的岁数是他的6倍,妈妈今年几岁?
二、拓展练习:
1、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6倍,第一行有几个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小猴有几只? 让学生思考,这个题能解决吗?为什么?怎么办?
3、小华有5本画报,故事书的本数是画报的7倍,? 学生补充上问题后,再解决。说出解决的想法。4.清选初数来写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7.28.6.4.7.42.36 课后小结:
2、8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德育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口令。
三七()
()十二
五七()
2、抢答。
4×5
5×6
3×2
4×3
7×4 5×7
7×6
3×7
4×6
7×7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
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怎样跳的?
0 8 16 它是怎样跳的?
自己填一填,说出填法。
二、自主探究:
1、根据小狗连跳的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编出口诀吗?想一想,把你编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
汇报所编口诀,自由提问。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2、快速记8的乘法口诀。
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开火车背,正着背,倒着背。完成书上80页的填空。
三、拓展应用:
1、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条腿,三只螃蟹()条腿,四只螃蟹()条腿,五只螃蟹()条腿,六只螃蟹()条腿,七只螃蟹()条腿,八只螃蟹()条腿。
2、口算比赛。
1×8
2×8
6×8
7×8
3×8 4×8
5×8
8×8
3、每盒8个茶杯,有4盒,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4、()×4=32
8×()=56
()×()=24
5、开放题:出示183页第十五题情景图.课后小结:
第九单元
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102页—109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微机。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笔算加法
笔算减法
笔算加减混合估算
2、教师: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3、练习: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42、3654、29
4、教师:笔算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计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师:估算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方法?
练习:一本8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他大约看了()页,大约还剩()页没有看。
二、综合练习。
1、计算比赛:105页第1题。
2、先估算,再笔算:105页第4题。课后反馈:
第二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学具: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
厘米
1米=100厘米
线段 角和直角
角
直角
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
橡皮长2()小明身高1()
课桌宽60()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课后反馈: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转载标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杂谈
分类: 小学各科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小结:
1、0刻度与尺子的空白处的区别没看清2、1厘米的长度理解不够透彻
3、数段数有些同学数错
4、长度单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1、线段的三个要求:直、两端点、表上数据
2、数线段方式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7
0 2
+
+ 2 6
+3 9
6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3 7
5
+ 2 ?
+ ?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8 7
7
+ 3 9
+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7
+ 6 9
+
+ 2 8
+
+
4
6
0 5
课后小结: 19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课后小结: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 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4
5 0
-
- 2 5
-1
-7 0
0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7 0 4
0
-2 8
-5 1
-2 3
-1 7
9
9 1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40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
()-9()
-9
()
2、在圆圈里填上“<”、“>”和“=”。
30+63
7+32
90-40 75-36
57-30
17+28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课后小结: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课后小结: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8
2
+ 314
+ 2 3
2
5
8
+
4 2
+ 3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26+()-20=30
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8
+ 2 4
- 2 4
0 4
+ 3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43
-54
+48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
- 29
○
-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
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
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
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
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40 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2
9
5
7 - 1 7
+ 4 8
- 1 6
+ 7 3 9
7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课后小结: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课后小结:
第三单元:
三、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
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
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四篇:二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带反思
二年级艺术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哈,醒来了(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小鸟在清晨醒来时的愉快情景;通过欣赏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和学生表现早晨的绘画作品,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鉴赏能力。2.艺术目标
通过绘画教学,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热爱;通过参与音乐表演和歌词创编活动,学会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创造的乐趣。(二)教学准备
《小鸟醒来了》、《健康歌》歌曲磁带,有关早晨的音像资料,如《人猿泰山》的片断,清晨森林、街道上的景象等相关绘画作品。彩笔、水粉颜料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景激趣
播放清晨景象的音像资料,如:清晨森林中动物们醒来的情景,电影《人猿泰山》中泰山醒来时的片段,清晨大街上忙碌的人们等等。(提示:本活动意在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早晨的美好,创设情景,为后面的想像表演做铺垫。)2.描述感受
你看到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请大胆描述自己对早晨的印象。(快乐、忙碌„„)3.聆听、欣赏
听,早晨,在大森林里,小鸟儿醒来了,它们在快乐地歌唱。播放歌曲《小鸟醒来了》(本处教师可以配上森林中鸟儿鸣叫、飞翔等音像画面)。(1)节奏练习
播放歌曲,教师引导学生随歌曲一起击掌打节奏。(2)熟悉、哼唱
再次播放歌曲,跟录音哼唱,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4.情感体验
聆听《小鸟醒来了》,感受歌曲意境。(根据这首歌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鸟醒来时的情景,或者讲一个小鸟醒来了的小故事。然后用体验到的心情去唱这首歌。)5.启发、想像
清晨,人们从梦中醒来,小鸟在森林中醒来,还有谁会醒来?他们醒来时的样子是怎样的?醒来后他们会做什么?(引导学生回答)6.模仿表演
根据想像,用动作和声音模仿表演小青蛙、小兔、大象、小鸭和小鸡醒来时的动作和声音。7.创编歌词
尝试一下把《小鸟醒来了》的歌词改编成其它小动物,再相互唱唱听听。邀请部分学生上台表演。8.评价
(1)自我评价。(所参与的活动是否主动或有兴趣?)(2)同学评价。(是否能和大家和谐相处,主动与人合作?)(3)教师评价。(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反映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改进?)(4)师生相互评价。(在艺术课中你学到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1.激发兴趣
播放另一首表现早晨的歌曲《健康歌》。
(早晨,人们醒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用健康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2.欣赏、分析
(1)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
{1} 描述: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日出、河水、晨雾、港口、船舶„„尽量引导学生详细、准确地描述。){2} 比较:教师出示一幅其他画家表现早晨的作品,例如希什金的《森林的早晨》,比较这幅画和其他的画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森林的早晨》在绘画风格上属于写实的。《日出·印象》近看模模糊糊,远看却形象生动。)(2)分析: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这幅也许看上去不怎么精致的油画,却曾在一百多年前令整个世界的画坛为之震惊,因为在它诞生之前,画家们都是用十分严谨的造型笔法来表现,他追求的是神似效果,有点像我们中国画的写意韵味。你知道为什么近看凌乱不堪,远看有条有理? 3.讨论
我们也可以像大师那样,大胆自由地表现你对早晨的感觉和印象。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两幅学生作品进行欣赏评价,让学生建立自信。(1)《阳光小鸟》,作者宋沛阳。小画家用油画棒大胆地选取早晨的太阳、树、鸟三种景物,运用粗犷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进行表现;画面饱满,形象表达自由,富有个性。
(2)《大公鸡早早起》则主要抓住早晨富有代表性的动物———公鸡来刻画,公鸡占满整个画面,形象鲜明,主题突出。4.表现
学生自由发挥想像进行绘画,可以运用彩色笔、油画棒等来表现画的内容。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5.评价
(1)对名家名作有哪些了解?
(2)自己的演唱是否表达了歌曲的情感。
(3)在参与艺术活动时,能否做到积极主动,有哪些收获?(4)讨论、交流时的语言是否流畅,具有感染力。
6.小结:请用一句话来描述对早晨的印象,并结束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四)其他选择
1.可以补充其它表现早晨的音乐作品,如: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和钢琴曲《晓风之舞》等。
2.在创编歌词时,针对中间的一小节节奏进行动物象声词的创编:如小鸭子———嘎嘎、嘎嘎、嘎嘎地唱着。
教学反思
本课以早晨为主题,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各种音像、绘画、摄影资料,向学生传递美好的生活信息。采取聆听歌曲、赏析名画、用肢体即兴模仿表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来做早操(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陕西合阳的“花馍”———面花的特点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探究饮食文化的兴趣。用简单的图文形式记录归纳早点文化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艺术目标
学习泥塑造型中的搓、揉、压、捏等技法,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二)教学准备
《卖汤圆》歌曲磁带。有关早点文化的音像资料,如西餐、广东的早茶等相关早点图片。学生课前收集的各地早点文化资料、橡皮泥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们都吃了早餐吗?(教育学生要坚持吃早餐,让他们认识到吃早餐有利于健康和学习。)你的早餐一般是在哪里吃?谁做的?你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 2.创设情景
教师:你们知道吗?吃早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在武汉叫过早,在广东叫喝早茶。不同的地方吃的早餐内容也不一样。(播放几处不同地方吃早餐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开阔学生的饮食文化视野。欣赏:日本的料理,西方的糕点、汉堡包、披萨等;中国南方的汤圆、汤包等。)3.欣赏
在我国陕西的合阳民间,有一种风俗礼馍———面花,它选料考究,制作精巧,用色鲜丽。巧妙地将面粉和食用色素组合,既有能吃的实用性,又有可看的观赏性,被称作“秦艺六绝”,成为民间手工艺品,也被称为视觉盛宴。引导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1)找找教科书中的面花上表现了什么?(2)它主要有哪些颜色?
(3)猜猜它是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4)在制作工艺上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这个面花上有龙、凤,有花、鸟,颜色以红、绿、黄、紫等对比色为主,鲜艳夺目,形象简洁、生动夸张。这么精致的工艺是民间妇女们用剪刀、镊子、铁丝、木梳、锯条、笔套等极其普通的工具制作的,令人为之惊叹。4.介绍
你还知道哪些好吃的早点?小组内学生自己介绍收集的资料和信息。5.分析
根据自己小组的信息资料,教师帮助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风俗不同:如一些民族的食物禁忌。
(2)口味不同:上海浙江一带的人喜欢吃甜食,四川、湖南人喜欢吃辣椒等。
(3)地域不同:因为地域的原因,有的地方盛产什么农作物,就以什么为食。例如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6.归纳整理
请你根据我们的分析,小组合作,制定一个早点小吃文化一览表,内容形式如下: 各地早点小吃一览表
地点 早点名称 图片(或者画出早点)特点 7.聆听
完整聆听歌曲《卖汤圆》,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体会劳动的艰辛。8.评价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我国饮食文化的了解有多少,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鼓励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拿出来交流,师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学反思:
本课将吃早点作为切入点,教学中主要尝试通过收集和查阅资料———交流分享———体验实践等环节,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通过欣赏反映饮食文化的歌曲和参与制作早点的活动,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品位、风俗习惯、审美意识,以及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中,培养对艺术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增添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品位。本课教学需两课时。
第二课时
1.欣赏
欣赏教材中学生的作品,并讲述其制作方法。2.示范技法
教师示范用彩泥搓、捏、揉、团的要领,学生学着做一做。3.表现
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制作各式早点:如小笼包、面条、荷包蛋、馒头、饺子等。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制作。
做好早点,组织学生一起来玩个“你买我卖”的游戏,推销自己制作的早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模仿见过或听过的叫卖声,并创编叫卖词,参考教材中小朋友的表演;另一种是根据《卖汤圆》的曲调填词。比如将汤圆改成“卖包子,卖包子,小二哥的包子是大又圆,一个包子三角钱哪,买个包子尝一尝呀„„”(学生自由准备,上台表演或者组内表演)4.展示
厨艺大比拼:将同学们的作品集中,办一个班级早点博览会。5.评价
对学生的制作和表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四)其他选择
1.让学生向妈妈学习做简单的早点,体会为家人服务的快乐。相互交流在家学习做早点的体会。2.为自己制作的早点巧取名称。
3.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名菜、名点心的故事和来历。
教学反思
《卖汤圆》是一首风趣幽默的台湾民歌,轻快的节奏和滑稽的叫卖音调,配以浓郁的地方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民间叫卖的情景。同时,学习此歌也是对我国美食文化的一种了解。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曲式为乐段体结构。全曲除前奏和尾声以外,共有20个小节,由起、承、转、合四个较为长大的乐句组成。第一、二乐句是起句和承句,各为四小节,属于方整性结构;旋律平稳流畅,紧紧围绕属音和主音在中音区进行,音乐具有一种平和与亲切感;第二乐句本身也是一个重复结构,而且结束音终止在下属音上,由于其不稳定性推动了音乐的进一步展开。第三乐句为转句,旋律仍围绕属音与主音,但在中低音区进行,音乐在亲切柔和的基调上明显带有较强的叙述性。第四乐句共有八个小节,开始是两小节的衬词,接着变化重复了第三乐句的音调,最后主音在四拍的长音中结束全曲。
第三课 催我早早起(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制作欣赏小闹钟,初步了解有关钟表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感受不同时期钟的造型美,激发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兴趣。2.通过参与表演游戏,感受各种钟表发出的不同声响。通过设计制作各式钟表,学习纸的平面设计制作技法。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二)教学准备
《这是什么》歌曲磁带;各种造型的钟表图片;三角铁、双响筒、碰铃等打击乐器。(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闹钟的声音,并提问有关闹钟的知识和闹钟的作用。2.模仿
学生自由模仿闹钟发出的声音。3.聆听、学唱
教师的导入语:小闹钟就像我们忠实的伙伴,每天帮我们记住时间,按时学习、休息。每天早晨,它能准时叫我们起床。
(1)感受《小闹钟》的快慢节奏,并随“滴答、滴答、滴答,当———当”的节奏一起拍手,进行节奏模仿。
(2)用衬词“嗯”、“得”轻轻哼唱,熟悉歌曲《这是什么》的旋律。然后用听唱法学习此歌,教师主要指导1—4小节的唱法。4.表现
小组合作,用打击乐器模仿钟表的声音与节奏,为歌曲《这是什么》伴奏,共同享受合作的乐趣。5.创编
根据书上的节奏,让学生自己为小闹钟设计一种闹铃声,并用这个节奏进行表演。6.观察
教师拆开一个钟表的外壳,让学生仔细观察闹钟内机芯的工作状况,从而了解它们主要靠齿轮转动而工作。7.启发
教师:如果你们还想知道得更详细,可以回家找一个废弃的钟表,和爸爸一起仔细研究研究,找到更精确的答案。8.拓展
教师用课件播放钟的简要发展历史:钟表是近百年来,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计时器。计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3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水滴漏”、“沙漏”,和利用太阳光的变化制作的计时工具———“日晷”。后来,又出现了航海钟、落地钟、电子钟、石英钟等。教学反思
大家一起为歌曲《这是什么》配上乐器伴奏,边打击边演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教师要及时渗透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的思想教育。)
第二课时
1.激趣
课件播放各种钟表的造型,每播放一种,发出一种不同的时钟音响,让学生聆听、辨别。2.辨音
(1)引导学生辨别不同时钟发出的声音(秒针:滴答滴答;报时:当———当、布谷布谷等)。
(2)提问: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秒针走得最快,所以是滴答滴答,而且为了不吵人,秒针的声音还很小。报时的声音响而长,是为了提醒人们。)3.模仿
(1)分给各小组三角铁、碰铃、双响筒,随意模仿各种时钟的声音。(2)思考:怎样选择不同的乐器恰当表现时钟的声音?(3)小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节奏,用乐器进行表演。4.欣赏
小结学生的演奏情况,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出示各式钟表,进行欣赏分析:
(1)这些闹钟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彩色卡纸、图钉等)?(2)你喜欢这些造型各异的时钟吗? 5.探究
(1)观察后探讨:怎样才能制作出这么精美的小闹钟?(2)教师总结:
①画出外形,确定钟面大小和位置; ②制作钟面,可以用剪贴和绘制的方法; ③安装时钟。6.制作
自由制作各种小闹钟,教师辅导:(1)注意加强卫生教育。(2)钟的外形与钟面的比例。(3)安全使用图钉。7.展示 在组内展示自己的小闹钟。8.拓展
钟表除了可以计时,还有什么作用?(因为它制作工艺精密,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具有收藏价值。)9.评价
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参与表现。对学生的新想法和有创造性的思维给以肯定。(四)其他选择
1.可以让学生聆听一些其他有关歌曲,如:《时间像小马车》,李玟的《滴答滴》片断,让学生感受其它不同的节奏。2.用打击乐器自由合奏《钟表店里的钟响了》。3.展示时,可以采取开办钟表店的方式进行。
教学反思
闹钟是学生们十分熟悉的日常用品。它虽然普通,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列车运行,航班的起飞降落;大人们的上下班,学生上学、放学等。本课的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闹钟声音引入课题;通过开展相关的音乐活动,并用打击乐器模仿闹钟的声音效果,感受声音的高低与长短,明亮与沉闷。同时,让学生观察钟表的内部构造,初步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第四课 上学路上(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回顾自己上学路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感受上学的乐趣。通过看、说自己家所在地区的上学路线,学会看地图,懂得基本的生活常识。2.艺术目标
学习运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所想、所看,有选择性地表现出来。(二)教学准备
《上学的路上》歌曲磁带; 绘画工具:彩笔、油画棒等; 所在地区的交通图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以学生齐唱《上学歌》导入新课。请同学谈一谈自己每天上学时的经历。(教师肯定:能自己独立上学的同学真了不起)2.创设情景
观看录像描述故事情景:
你们看,有一个叫小华的小朋友也是自己背着书包上学。(教师播放一位小学生背着书包,唱着《上学的路上》的歌,蹦蹦跳跳上学时的情景录像。)问:小华上学时心情是怎样的?你知道他唱的是什么歌吗?教师小结:小朋友唱着歌儿上学,多高兴啊!想想还有好多孩子不能上学,我们今天能学习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强调学生要珍惜学习时光)接着一起来听听小华唱的歌(播放歌曲《上学的路上》),并提出思考问题。3.复听
了解歌曲内容之后,让学生再一次完整聆听;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4.表演
(1)继续观看录像:小华在上学路上发生了什么事?(2)说一说,你在上学的路上也发生过有趣的事吗?
(3)演一演:邀请几位同学和你一起,把你在上学路上发生的事表演出来。
(4)大家一起对同学们的表演进行评价。5.探究
(1)继续观看小华上学的录像。
(2)思考回答:小华上学走的路线是怎样的?(3)你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上学路线吗?
(4)教师出示本地区道路交通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自己的上学路线,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5)谈谈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上学路上的安全等问题。
第二课时
1.激趣
教师讲述自己从家到校路上发生的有趣的事,以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2.欣赏、分析
在我们上学路上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如果我们用绘画的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存进我们的艺术档案夹,会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先来欣赏其他小朋友们的作品吧:(1)《我又上学了》这幅作品从上学的心情入手,表现了农村小朋友在失学后,又背起书包上学的高兴心情,画面是一群小朋友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走在玉米地里,小鸟也高兴地跟在他们身边。(2)《不要进游戏机室》表现的是城市小朋友在上学路上的故事。画面反映的地点是在街道上,两位小朋友阻止另一位同学进游戏机室,告诉我们上学路上不能受不良诱惑的影响。(提示:欣赏时,采取看、说、评结合的方法进行)3.回忆
让学生回忆叙说自己上学路上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筛选其中的场景,进行绘画构思。4.表现
学生自由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视帮助选材,提炼指导。5.评价
(1)教师点评几幅优秀作业,指出共性问题。(2)将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观看,相互评价。
(3)发现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和表现。(四)其他选择
1.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上学的经历,用简单的线条表述自己的上学路线,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2.研究地图时,可以尝试让学生研究几种上学路线,比如怎样走更近,更节约时间。
3.除了表现上学路上发生的事,也可以表现上学路上的景物,引导学生选取主要景物来表现,不要面面俱到。4.进行交通规则和安全方面的教育。5.进行交通标识的绘画设计。
教学反思
上学的路,学生每天要行走多次,路上每一处景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它的美。本课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观看与上学有关的音像资料,以录像中主人公小华的上学故事为主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艺术与生活的探索和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绘画创作上,主要通过欣赏、回忆、交流、表现等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本课教学需两课时。
第二单元 第一课 在农场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使学生乐于探寻声音的奥秘,感受声音的奇妙;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2.艺术目标
围绕“农场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四分休止符;能自然、有表情地歌唱;通过体态律动、模仿、创编象声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表达对农场的喜爱之情。(二)教学准备
1.有关农场的图片、音乐磁带。
2.小羊、小鸡、小狗等动物的头饰或道具,唐老伯的装扮材料(草帽、烟斗、胡子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1)教师展示几幅关于农场的图片或照片,让学生猜出这是什么地方。(2)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讨论农场都有哪些动物、景象。2.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不看书本,用耳朵听出《在农场里》这首歌中都唱到了哪些动物?
(说明:如果看书本,学生很容易受视觉注意刺激,而忽略了听觉注意。因此,让学生不看书本认真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集中听觉注意力,听辨各动物的叫声,养成聚精会神听音乐的习惯。)(2)复听歌曲。
(说明: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是急于知道对与错,在这种热切情绪的支配下,他们总是能对照书本非常认真仔细地寻找答案,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应予以鼓励。)(3)听唱学歌。采用听唱法学习《在农场里》这首歌曲。
(4)认识四分休止符。初步认识“0”在歌曲中代表休止、停顿一拍,感受它在表现歌曲内容上起的作用。
(说明:将四分休止符知识的学习游离于音乐作品之外,肯定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已经会唱整首歌曲的基础上,插入对四分休止符的学习,是为了借助他们对歌曲的新鲜感,将乐理的学习渗透在歌曲的演唱和表现活动当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音乐基础知识。)3.表演拓展
让学生边唱边跟着音乐做歌词中唱到的小动物的动作。
(说明: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儿童最喜欢模仿各种小动物,边唱边动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快乐有趣的学习氛围中。)4.自评互评
在本课结束前,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作出评价。如:(1)自评:“我觉得我的表演„„”(2)互评:“×××,我认为你的表演„„”
建议:当学生进行互评时,“请你们在讲述你们对某同学表演的感受时用‘你’字,不要用‘他’字”。
(说明:学生的表达、社交等能力需要不断地得到培养,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突破自我,学会审视他人,对同学的学习负责,对同学的评价负责;同时要体现互评的真诚性———即是一次心与心的互动,而非凡事都要下意识地观察师长的眼光,由老师拿主意。)(提醒: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经验,他们的评价常常片面或不准确。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以评促教。)
第二课时
1.为《在农场里》的旋律创编歌词。(1)准备阶段
复习歌曲《在农场里》。根据歌曲内容,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告诉学生:农场里又来了几个新朋友,你们看看都有谁?出示小羊、小狗、公鸡的教具,让学生讨论:如果小羊、小狗、公鸡在农场里,歌词应该如何改?
(说明:为创编新的歌词内容做准备。)(2)模仿阶段
启发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和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跟随音乐编唱出新的歌词。(3)练习阶段
请几个学生戴上新编歌词中动物的头饰到前面分别领唱。领唱的小朋友只唱每个乐句的前两小节,后两小节全班同学唱。2.欣赏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
(1)“同学们,唐老伯也有个小农场,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你能从歌曲中听出农场里都有哪些动物吗?”(说明:以此歌为载体,认识更多的动物,感受更多的声音。)(2)欣赏学生作品三幅,参观唐老伯的小农场。介绍农场的有关知识。教师将自己装扮成“唐老伯”,向学生介绍农场里的各种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
3.在歌声中进行体态律动表演。4.画一幅农场的画。
(1)欣赏课本中的相关美术作品。
(2)用水彩笔画出你心目中最美丽的农场。(将歌曲《在农场里》、《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做绘画背景音乐播放)5.比一比,谁画的农场最美丽。
可将学生完成的画贴在展示板上,让他们自己评议:谁的画你最喜欢?鼓励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四)其他选择
教师头戴象征“四分休止符”的头饰,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四分休止符”,感受歌曲中“四分休止符”的停顿作用。
可进行情景表演:将整个教室作为一个农场,让学生分别扮演唐老伯和唐老伯饲养的各种动物,学生在音乐中表演唐老伯与各种动物的快乐生活:如模仿动物吃食、睡觉、下蛋等动作;惟妙惟肖地模仿动物的叫声;扮演农场中的花、草、树木等。通过表演,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自然各种生物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绘画时,可让学生为自己画的农场命名,并当众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除用水彩笔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用蜡笔、铅笔等简单工具作画。如果时间紧,对画的要求可以简单一些,抓住农场或动物的大致特征即可。
教学反思
农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各种动物在这里悠然自得地生活。将歌唱、体态律动、绘画、创编歌词等学生喜爱的活动融入《在农场里》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旨在通过学生对农场里各种声音的模仿、想像与创造,使学生的听觉、观察力、模仿力、创造力等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还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人不只是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而且还创造了美妙的声音艺术。应通过关注声音来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第二课时
1.欣赏
欣赏书中的图片。思考:(1)你能从作品里找出声音吗?(2)请试着找一找,画家画了哪些声音?(3)画家用了什么方法画声音? 2.感受
(1)教师放两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猜猜哪一首符合蒙德里安的《第十三号即兴曲》的特点,为什么?
(2)细心观察,蒙德里安的《第十三进行曲》这张作品用了哪几种线条和哪一些颜色? 3.模仿
(1)请几个学生到讲台前,模仿吴冠中《舞》中的动作,想像一下群鹤扇动翅膀的声音是怎样的?找找画家用了哪些点、线、面,这些点、线、面是怎样排列的?
(2)齐白石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有什么声音呢?找一找,并模仿一下找到的声音。6.评价
可以小组互评,也可以随机评价。教学反思
1.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主题性的作业。例如选择《上课了》这一主题,学生按顺序寻找声音:铃声;同学们杂乱的脚步声;拉桌子凳子的声音;翻书包拿书的声音;拿笔盒的声音;老师进门的声音;向老师的问好声等等。让同学们用点、线、形按美的规律画下来。
所定的主题要跟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例如:《上学去》、《早晨》、《郊游》等等。
2.第二课时,可以完全采取抽象画的形式,给学生听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并根据音乐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单元 第三课 鸭子拌嘴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欣赏、制作等综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与人和睦相处,友好交往。2.艺术目标
通过音乐与戏剧、舞蹈、美术等多方面的综合,使学生在说、听、画、演、奏、做等艺术学习活动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受到艺术美的熏陶。(二)教学准备
各色折纸、头饰、打击乐器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
教师围绕“鸭子拌嘴”这一主题给学生讲一段简短的故事,创设出“鸭子拌嘴”的情景:
清晨,一群活泼可爱的鸭子来到了小河边,它们三三两两地跳进小河寻找食物。不知怎么的,有两只鸭子发生了误会,它们争吵起来„„ 2.听音乐片断
听两段音乐,想像鸭子在干什么?感受音乐中“散板、有板眼”塑造的两种音乐形象。(1)散板———拌嘴(2)有板眼———走路 3.猜图谱
学生根据听赏的感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猜出课本中表示“拌嘴”和“走路”的图谱,并说出理由。4.听全曲
(1)听第一遍。按照音乐的发展,用简单的笔画初步勾勒出图形谱。(教师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画,同时给学生一些提示。)(2)听第二遍。把“拌嘴”的图谱转换成动作,当听出“鸭子拌嘴”音乐时,与老师一起做“拌嘴”的动作,可在座位上做,亦可下座位做。设问:“小鸭子一共有几次拌嘴?”
(3)听第三遍。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为不是表现“拌嘴”情景的音乐编配动作,如鸭子走路、梳理羽毛、找食物等。5.小舞鞋
(1)根据音乐创编故事。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和形象,创编完整的“鸭子拌嘴”的故事。
如:“鸭子从哪里走来,到哪里去?”“因为一件什么事情,两只鸭子吵起来了?”“为什么一大群鸭子都加入到争吵的行列里来了呢?”“最后,是什么让它们结束了争吵呢?”等等。(2)根据故事分角色表演。
请最擅长表演的两位同学扮演最初拌嘴的两只鸭子,将全班其他同学分为两部分,各支持其中的一只鸭子。教师可以扮演鸭妈妈,或者扮演其他调解矛盾的角色。
(3)根据音乐一同来表演《鸭子拌嘴》的哑剧。
(说明:学生碰上自由表演时,常常是热情高涨,兴奋的叫喊声不绝于耳。表演哑剧,目的在于让学生控制自己过于激动的情绪,让音乐来做导演、做指挥,使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专注地听音乐。)6.小乐手
分小组利用打击乐器(没有条件的可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笔盒、座椅等)按“出门”、“嬉戏”、“吵嘴”、“和解”四部分设计、表演四段即兴演奏(长短不限)。
第二课时
1.学做纸小鸭。
(1)教师教学生按课本图示步骤折纸小鸭。(2)学生给自己做的纸小鸭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在《鸭子拌嘴》的音乐中,与同桌同学用纸小鸭来表演鸭子走路和拌嘴的情景。3.学习课本小诗歌。(1)朗读诗歌。(2)讨论:
“聪明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与人拌嘴吵架好吗?碰上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呢?”
引导学生认识:拌嘴不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学会与人和睦相处。4.根据《小鸭子》诗歌的内容,用纸鸭子演出一场“讲文明、懂礼貌”的短剧。(1)理解诗歌内容,创编剧情。
(2)分角色进行排练。(小鸭用折纸,其他动物用头饰或其他饰物代替。)(3)分组展示。
(建议: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背景音乐,伴随着学生的表演随时对音量进行控制,基本原则是:有对白时,音量要小,无对白时,音量要大;开始时音量渐强,结束时音量渐弱。)5.评价、表演。
(1)让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学生也可以根据表演的实际情况自己设立奖项。(2)选出表演最精彩的一组,全班在该组剧情、表演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完善,最后师生一起尽情表演。(四)其他选择
1.小组进行“鸭子拌嘴”的即兴创编时,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除用鸭子声音来表现外,还可以用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进行。
2.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小鸭折纸画上眼睛、添上美丽的翅膀,比一比谁折的小鸭最漂亮。
教学反思
鸭子是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让学生欣赏、模仿鸭子拌嘴时的动作和声音,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通过对《鸭子拌嘴》音乐的听赏和表演,让学生尝试对音响进行探索和辨析,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手、眼、耳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又能使学生学会妥善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培养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第二单元 第四课 风铃声声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欣赏、歌唱、制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欣赏生活、美化生活、热爱生活。2.艺术目标
通过欣赏风铃的造型、聆听风铃的声音及制作各式风铃,培养学生观察、创造声音艺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教学准备
实物风铃及各种风铃的图片;彩色水笔;废旧物品、色纸、剪刀、线、双面胶;音乐磁带《蓝色的多瑙河》;录音机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猜谜导入
老师用布遮住风铃,让学生摸一摸,并闭着眼睛听一听,猜猜是什么。(说明: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摸一摸,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材料;而闭着眼睛听一听,是为了感受风铃带来的悦耳的声音。这两点,恰巧是本课所要解决的两个着重点。学生在摸风铃的时候,只是接触到风铃的局部,他们或许还猜不出是什么,当闭着眼睛听的时候,基本上就能猜出来了。这份成功感会大大激发孩子们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2.欣赏模仿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欣赏课本中的图片,看看书本上的风铃有怎样的造型,使用了什么材料;想像、描述和模仿不同材料的风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说明:本环节可以分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教师应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欣赏。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把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参考问题:
问题1:书本上的风铃的造型有多少种?你觉得它们像什么? 问题2:书本上的风铃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 问题3:你最喜欢哪串风铃?为什么? 问题4:请试着用语言描述一下风铃的声音。
问题5:请试着模仿其中一个风铃的声音。说说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3.学习探究
师生共同了解风铃的悠久历史及其作用。
(说明:教师要避免进行枯燥的讲解。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都知道,悬挂风铃是为了欣赏它们美丽的造型和好听的声音,但在古代风铃可是有其它作用的哟!你们先猜猜是什么作用呢?当学生进行一番海阔天空的自由想像之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解说,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想像力。)4.绘画表现
每位学生画一个自己想像的风铃。教师把《风铃之歌》作为背景音乐循环播放。
(说明:学生画风铃是为下节课的手工制作做准备,只需画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即可,设计是制作的第一个程序。)5.展示评价
看谁画的风铃造型最美。
(说明:四人小组评出一个造型最美的全班展示,并说明原因。)6.师生齐唱《风铃之歌》
(说明:学生画画时,《风铃之歌》作为背景音乐反复播放,故有在不知不觉中耳熟能详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跟录音学唱时,帮助学生理顺歌词就行了。)7.家庭作业
寻找身边的音源,每人按自己的喜好准备下节课制作风铃的材料。
第二课时
1.提问
“风铃为什么能发出声音?” “你喜欢哪一种风铃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制作材料,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2.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本图片,讨论风铃的制作过程。3.描述
把同学们带来的废弃材料集中,分组选择材料,说明选择这种材料的理由。4.制作
(1)分组制作风铃。注意装饰时的色彩搭配。让学生尝试同种材料、不同造型等等的搭配。
(2)用心体会不同风铃发出的声音,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说明:教师演示风铃的制作过程时,着重解决相同材质、相同形状,在大小、体积不同时会出现怎样的声音的变化———音高、音色均会不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5.评价
让学生把制作好的风铃悬挂在课室里(教师事先拉好绳子)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评价。评价标准:(1)造型美观(2)色彩搭配和谐(3)声音动听(四)其他选择
1.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上网搜集有关风铃的资料、相关图片,在课堂上与同学共享,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2.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材料。
教学反思
风铃是生活中常见的装饰品,它既有悦耳清脆的声音,又有多姿多彩的造型。“悦耳的声音”与音乐相关联,丰富多彩的造型、制作,同美术的联系又是那么的密切。要怎样制作它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呢?显然这又与科学紧密关联着。相同材质、相同形状,若大小、体积不同,就会导致音高和音色的不同。本课教学,就是通过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铃,来开发学生的听觉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注意环保、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品质。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小小画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不可粗心大意,并结合歌曲及儿童音乐剧,激发学生热爱画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2.艺术目标
(1)风趣而幽默地演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感受2/4拍的音乐节奏,能为歌曲编配适当的打击乐伴奏。
(2)欣赏名家及少儿绘画作品,欣赏有趣味的儿童音乐作品;能用彩笔自由地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用身体语言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二)教学准备
音乐磁带、打击乐器、彩色笔(油画棒)及多媒体设备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师生问好,激趣热身。
随着《粗心的小画家》的伴奏音乐进教室,师生音乐问好。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小画家,他叫丁丁。(扮演丁丁的小男孩上场)他给大家带来了他画的画儿,咱们一起来看看吧!3.欣赏四幅画作,发现问题(学生哈哈大笑)。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马儿———没尾巴。
教师:他是个什么样的小画家呀?
4.揭示课题,按节奏朗读儿歌。师生一起律动朗读儿歌。(师)丁丁说他是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他对别人把口夸,什么东西都会画。(生)画只螃蟹四条腿,画只鸭子小尖嘴,画只小兔圆耳朵,画只大马没尾巴。咦!?哈哈哈哈哈哈哈!5.听辨、比较有附点与无附点节奏的异同。
师:老师用两种方法读,你们听听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听,为什么?
2/4 ×× ××| ×× × 2/4 ×.× ××| ×× ×
6.学生创编律动读节奏(拍手、跺脚等)。7.律动表演读儿歌。8.学习新歌
(1)完整聆听,感受情绪。(2)随音乐慢速哼唱。(3)解决结尾句的唱法难点。(4)律动唱歌曲。(5)有感情随琴表演唱。9.歌曲处理与创造。
(1)学生分两组:一组唱主旋律,另一组在乐句末尾地方加上伴唱。如:丁丁说他是小画家(哦?!),画只螃蟹四条腿(四条腿)等。(2)选用打击乐器伴奏表演。(3)趣味游戏:
{1} 边唱边用彩笔改正丁丁画错的画。{2}猜尾巴。
{3}分组在音乐声中选择喜欢的方式玩一玩。(画、唱、敲、演、创编歌词等)10.展示表演,集体评价。
第二课时
1.导入
以欣赏踢踏舞片段激趣导入。2.复习新歌
《粗心的小画家》———律动表演唱。3.欣赏与表现(1)简介《赶快画》
教师:《赶快画》是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里的选曲,小画家在这里跟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边对唱一边画画,画出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2)听听歌曲
(3)欣赏优秀画作———名家及儿童画作品欣赏。学生谈观后感。(4)学生分组,听音乐画画、表演、创作。(5)汇报展示,交流评价。4.教学评价
小组拉歌表演,比比谁的歌最多。(四)其他选择
尝试为歌曲填词。(可把画家变成歌唱家、演说家等,告诉学生粗心大意的恶果)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述一位粗心的小画家错画动物的故事,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兴趣;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大胆表现他们所喜爱的动物,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线条魔术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用丰富多彩的线条表现生活的快乐。2.艺术目标
通过观察、表述、绘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基本掌握线条的多种使用技巧及不同表现效果。(二)教学准备 磁带、美术作品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认识线条
(1)请大家看一看,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一条直线。)(2)你能画一条跟老师不一样的线条吗?
(3)你还知道有哪些形状不同的线条?画一画。(直线、曲线、波浪线、螺旋线„„)2.欣赏
(1)用各种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可以画出很多美丽的图画。接下来,请学生欣赏米罗爷爷的两幅绘画作品。
{1}你在米罗爷爷的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多种不同的线条、金鱼、恐龙、蝌蚪、星星、小鸟„„){2}米罗爷爷的这两幅作品虽然只用了各种不同的线条,却可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像,这就是线条的魅力。
(2)除了绘画作品中有各种不同的线条以外,你在生活中见过线条吗?请看一看教材上的三张照片。梯田
{1}你知道图中所画的是什么地方吗?
{2}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长短不同的曲线、水、山、树等。){3}为什么梯田会出现这么多的曲线呢?(山坡造田、保持水土以利于庄稼生长。)图2:斜拉索桥
{1}大桥的线条与梯田的线条有什么不同?(以直线为主。){2}除了图上的斜拉索大桥外,还有一种垂直拉索大桥,你见过吗? {3}人类利用直线拉索技术居然能建造出如此雄伟的大桥。大家要好好学习,将来发明更多更好的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图3:竖琴
{1}你认识这种乐器吗?
{2}请学生观察竖琴的琴弦,你看到了什么?(多根长短不一的平行直线。){3}演奏家拨弄琴弦,竖琴便会发出悦耳动听的乐音。(竖琴音乐片断欣赏。)(3)除了书上的三张照片,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不同的线条?(自由发言。)3.听音乐画旋律线
(1)请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练习:当你听到高低不同的音时,在纸上高低不同的位置画一个小圆点,然后将点连起来,你会看到什么?(一条曲线。)(2)这就是音乐家经常说的旋律线。不同的旋律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3)师生共同尝试画出《长江之歌》前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条,体会长江水的波浪起伏与旋律线条的曲线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作曲的奥妙所在。
(4)听一听歌曲《鹰》,并随着录音哼唱,体会旋律音的高低变化。(5)请学生再听一遍,并画出歌曲《鹰》的旋律线条。
(6)重复播放录音,学生相互交换所画的旋律线条图,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4.画自己喜爱的音乐,并相互交流。5.请学生课后收集各种不同线条的图片。
第二课时
1.复习
(1)你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欣赏过的一些线条图片吗?(2)请将你收集到的表现线条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一看。2.学生绘画作品欣赏
教材里有很多学生的绘画作品,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1)作品用了哪几种线条?(2)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毛线、花瓶、蜜蜂、树叶、花朵„„)(3)作品《三只蜘蛛》看起来最漂亮,为什么?(多种线条的组合运用、丰富的色彩变化、合理的版面布局、夸张的蜘蛛形象„„)3.线条能画出我们喜爱的景物,一起试试看。(1)学生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2)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4.教学评价(1)学生互评。
(2)将自己的作品存入“艺术学习记录夹”。(四)其他建议
让学生寻找或观察身边和生活中常常见到的线。谈谈线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线与生活和艺术的关系。
教学反思
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各种线型以及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旋律线条,让学生获得美术的基本语言———线条,并尝试利用线条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第三单元 第三课 神笔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引导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2.艺术目标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唱歌、听赏配乐故事、绘画、创编、表演等,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教学准备
故事磁带、多媒体设备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唱歌曲《蜜蜂蝴蝶你找啥》
(1)在你欣赏过的绘画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2)有一个小朋友的绘画作品非常精彩,他的作品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蜜蜂蝴蝶你找啥》。
(3)朗读一遍歌词并讨论:蜜蜂、蝴蝶为什么会飞到“我的家”?(因为我画的牡丹花太漂亮,蜜蜂、蝴蝶都以为是一朵盛开的真牡丹花呢!)(4)跟着录音哼唱一遍,熟悉旋律。(5)轻声演唱歌词。
(6)全班齐唱歌曲,老师钢琴伴奏。
(7)角色表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蜜蜂、蝴蝶、“我”、牡丹花,根据歌词提示进行角色表演。2.听赏《神笔马良》配乐故事
教师: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想知道这个故事吗?(1)学生畅所欲言。
(2)简介《神笔马良》的情节。(3)听赏配乐故事《神笔马良》。(4)谈听后感。教师:听完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答)你喜欢马良吗?你认为马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回答)3.评价
举行复述故事比赛。
第二课时
1.欣赏《神笔马良》连环画 2.表演
(1)以猜人物身份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模仿与表演的兴趣。具体做法:教师表演人物形象,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演猜人物的身份。例如:小红帽、老巫婆、小白兔等等。猜对了就一起进行表演。(2)回顾《神笔马良》的故事,大胆述说自己的表演构思。(3)自由交流自己的创作感想,相互评价。(4)分组准备,分角色表演故事及结局。(5)评价交流。3.创编
(1)请讨论并回答:马良用神笔惩罚了坏皇帝以后,到底干什么去了?(2)教材里有一幅学生绘画作品,他画的马良在干什么?你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马良用神笔画的航天飞机飞上了天,小鸟、小兔也在欢呼。)(3)你能为马良设计一个不同的结局吗?请画出来。(4)学生自由绘画。(5)评价。
学生作品展示,相互评价。(四)其他选择
1.以神奇的画笔为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想像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画自己熟悉和喜欢的题材。)2.举办学生绘画比赛,展示艺术风采。教学反思
“假如我是马良,我会到哪里去呢?我会做些什么呢?”在《神笔马良》这一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极具趣味性和游戏性的活动,特别是讲述那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令学生心旷神怡,在他们心里激起情感变化的涟漪。这一设计旨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掌握一定的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
第三单元 第四课 我们的画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2.艺术目标
通过绘画、举办画展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初步了解举办画展的方法。(二)教学准备
磁带、展板(每组一张大白纸)、胶水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回顾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了哪几首关于小画家的歌曲?一起唱一唱。(《粗心的小画家》、《蜜蜂蝴蝶你找啥》)2.歌曲欣赏
(1)请同学们再来聆听一首关于小画家的歌曲《谁是小画家》。(2)请同学们朗读歌词,并跟着录音唱一遍。
(3)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歌曲中说的是哪一个小画家? {1}谁在画?(小鸡、小狗){2} 在什么地方画?(雪地上){3}用什么工具画?(脚){4} 谁画得好? 3.学生绘画作品欣赏
教材里有两幅学生绘画作品,请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并回答问题:
(1)两幅作品分别画了什么内容? 图1: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
图2:主人出门后,几只小猫在家里“大闹天宫”。(2)谈一谈你喜欢这幅作品的理由?
(鲜艳明亮的色彩;喜爱的体育运动;家具、地毯、沙发、窗帘的细腻描绘,小猫的不同动作„„)4.你也来试着画一张吧?
(1)指导学生选好绘画主题和绘画内容,注意画面布局,色彩搭配等。(2)学生自由作画,教师巡回指导。(3)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5.下一节课我们将举办班级画展,请同学们收集好在本单元所画的绘画作品。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才能成功举办一次班级画展?
(收集作品;准备展板;并做好摆放设计;根据绘画主题给画展取名称„„)2.老师给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大白纸作为展板,请同学们分组将作品摆放到展板上,适当调整后进行粘贴。
3.师生共同设计展览名称,老师协助学生将名称书写到展板适当位置。
4.分组将粘贴好的展板依次摆放到教室外面的走廊,全体学生自由观看展览。5.活动评价
观看结束,回到教室,请同学们对画展以及画展中最喜爱的作品进行评述。
可采取“群众评价”方式,人人参与,给自己认为好的作品贴上“小红花”,看谁得的“小红花”多。6.其他选择
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画展拍成照片存入“艺术学习记录夹”。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画展》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旨在通过总结性的教学活动———举办班级画展,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通过举办班级画展,让学生初步了解举办画展的方式和方法。
第四单元 第一课 小蜜蜂采蜜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在唱歌、绘画等艺术活动中,让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蜜蜂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2.艺术目标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蜜蜂飞》,并以唱游(歌舞)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情绪。(二)教学准备
钢琴,磁带,打击乐;头饰(花、草、树、蜜蜂),绘画纸,彩笔。(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播放歌曲《蜜蜂飞》的伴奏音乐,师生共同布置树林、鲜花场景。教师提问: 你们喜欢小昆虫吗? 你见过哪些小昆虫?
有谁知道昆虫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你是怎么对待昆虫的? 小昆虫给你带来的是什么?
(教师以设问引导学生入课,应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注意教学的生成性。)2.交流
谈一谈你所了解的小蜜蜂。3.熟悉歌曲(播放伴奏音乐)(1)教师边用lu哼唱,边将手中的蜜蜂随音乐飞舞。(2)师生共同用lu哼唱。(3)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教师评价学生想像的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再一次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去。
(4)边唱边做简单游戏。4.学唱歌曲
(1)教师提示,让学生发现旋律的流畅与优美来自于民族性。(2)学生自学歌曲。
方法:学生以小组方式自学,教师给以指导。5.演唱歌曲
(1)教师做指挥,师生按乐句轮流唱。(2)请一位同学也来做做小指挥。6.歌曲处理
师生共同用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7.打击乐练习
(1)你听到的声音是哪一件打击乐器演奏的?(2)选择你喜爱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8.情境剧创作 小蜜蜂的一天 歌表演
(1)学生自己选择道具(打击乐器,花、草、树、蜜蜂等的头饰,口琴等)。
(2)学生讨论并进行角色表演。
(3)创设场景,师生共做邀请小蜜蜂采蜜的游戏。
第二课时
1.欣赏管弦乐《野蜂飞舞》(1)感受
完整听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及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2)交流
①听到这首乐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与歌曲《蜜蜂飞》比较,你觉得两首音乐作品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③你曾经看到过野蜂飞舞的画面吗?(生活、动画片等)2.表现
用口哨模仿音乐,以力度变化表现野蜂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飞翔情景。
请同学们像小蜜蜂一样,随着音乐飞起来吧!(用动作即兴表演。)3.作品介绍
《野蜂飞舞》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地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由于此曲的非凡表现力和所具有的简捷明快的节奏,也常作为音乐会的独立曲目,并有多种形式的改编曲。4.教材图片欣赏 蜜蜂的家园
(1)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园,小蜜蜂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森林、鲜花、蜂房等。)(2)同学们见过蜜蜂的房子吗?
(3)为什么有人称它们是伟大的“建筑师”?(蜜蜂能建造非常规则的六边形房子,准确而精密。)5.绘画表现
(1)教师:书上小朋友画的小蜜蜂漂亮吗?
(2)教师:小蜜蜂的房子是最有特点的,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给可爱的小蜜蜂设计一个美丽有趣的楼房吧!(学生自由作画,工具、材料不限。)6.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做自我评价。
(教师提示:将你的作品存入“艺术成长记录夹”。)(四)其他选择
让学生收集有关蜜蜂的故事在全班交流。教学反思
本课从小蜜蜂的生活习性入手,通过歌曲演唱、绘画等艺术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蜜蜂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
第四单元 第二课 花蝴蝶真漂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学生通过学剪蝴蝶剪纸、欣赏蝴蝶邮票、音乐剧表演等教学过程,认识蝴蝶是美丽的化身,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礼物,从而亲近昆虫、热爱大自然。2.艺术目标
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掌握什么是对称图形,了解民间艺术,同时感受到艺术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二)教学准备
各种彩色纸、剪刀、蝴蝶邮票等,有关音乐剧的头饰及音响资料。(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1)教师形象生动地讲述世界上第一枚蝴蝶邮票的故事。
(2)教师通过故事引导并告诉学生邮票上的图案都是有意义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邮票欣赏
(1)欣赏教材中有着蝴蝶图案的邮票,感受邮票中蝴蝶的美丽,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2)学生分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那一张邮票,让他们在交谈中自得其乐,用语言表达自己体会的美。3.歌曲欣赏
听一听:你能听出音乐是怎样表现蝴蝶飞舞的吗? 唱一唱:跟着音乐轻轻哼唱。4.音乐剧表演 草丛里的模特大赛
(1)学生朗读教材中的儿歌。
(2)谈谈怎样表现蝴蝶那轻盈优美的飞舞动作。
(3)让学生各自想像自己是花丛里的一个什么角色,然后设计表演(自选音乐与舞蹈)。
(4)自编情节,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模特”参加“花丛里的模特大赛”。5.评价
(1)教师鼓励学生用大胆、充满想像的动作表现蝴蝶。(2)对有创造性表现的学生进行及时鼓励。6.教学延伸
(1)启发学生当小邮票设计家,自己设计与蝴蝶有关的蝴蝶邮票。(2)擅长绘画的同学也可用绘画方式表现蝴蝶。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生共同游戏:
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蝴蝶剪纸作品,作为美化自己的衣服的饰品,装饰在自己的衣服上,比一比谁的衣服最美? 2.自然知识讲述 蝴蝶美丽的一生
(1)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蝴蝶的美丽。那又有谁知道蝴蝶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呢?(2)学生看教材图片。
(如果条件允许,配合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3)讲述蝴蝶整个生长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蝴蝶的一生,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因为有了大自然带来的诸般美丽,世界才如此可爱而富有生气。3.学习剪纸
(1)欣赏教材中民间艺人的照片及剪纸蝴蝶作品,了解民间艺术。(2)分小组观察教材中的步骤图,自学剪蝴蝶或撕纸蝴蝶。
(3)师生讨论出现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剪、撕出的蝴蝶只有一半呢?
(4)讲解美术知识:对称图形。
(5)学生再试剪、撕蝴蝶。(此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创意美化自己的蝴蝶;可扩展一些剪纸纹样知识。)4.展示性评价
(1)用你收集或制作的蝴蝶作品办一个蝴蝶展。(2)将你得意的蝴蝶作品存入“艺术成长记录夹”。(四)其他建议
1.可将剪出的各式各样的蝴蝶剪纸用来美化教室,把教室装饰得更有生命活力。
2.可请生物老师配合教学做一次《昆虫》讲座。3.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蝴蝶标本展。4.观看有关昆虫的科教影片。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蝴蝶邮票,了解蝴蝶是美丽的化身,是草丛里的模特。通过自己学剪蝴蝶,做一幅漂亮的蝴蝶剪纸,掌握蝴蝶的形状是对称图形的美术知识。最后在音乐剧表演中聆听描写蝴蝶的美妙音乐,体验蝴蝶那轻盈的舞姿,感受大自然里的蝴蝶仙子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快乐。
第四单元 第三课 知了知了为啥叫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在多种艺术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知了带来的夏天的热情,体会“螳螂捕蝉”的生活哲理,体验与同学合作表演的乐趣。2.艺术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好奇心,让学生积累基本的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知识。(二)教学准备
音乐磁带、表演头饰、表演服饰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1)夏天来了,谁知道哪种昆虫最能表现夏天的热情?(2)知了是用怎样的叫声告诉我们夏天来了?(3)谁能学学知了的叫声? 2.唱歌(1)运用前面的模仿叫声:“知———了”,唱练声曲。(2)用反复听唱的形式学习歌曲。
(3)听第一遍后,学生感受音乐中描写的夏天像一幅美丽的画面,知了的叫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4)第二遍听歌曲,引导学生注意:第三乐句的“知了”叫声的表现。设问:如果你是一只可爱的昆虫,你会用怎样的叫声告诉人们夏天的到来?
(5)再复听歌曲,加深歌曲情感的表现。3.欣赏
(1)欣赏教材中的小知了照片,观察小知了的身体结构。(2)讨论:谈谈相关的自然知识。4.表现
(1)欣赏齐白石画中的知了:齐白石爷爷用国画写意的手法画出的知了多么生动!
(2)学生创作:你能画出更生动的小知了吗?试着画一画。
第二课时
1.导入
(1)教师按节奏朗读《知了歌》。(2)请个别学生跟着教师读一读。
谁知道这首儿歌中蕴涵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3)按节奏读儿歌。
(4)设问:这小知了只会唱一个调:“知———了!知———了!”它说它什么都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先生呢? 2.讲述故事
总结出故事的名字叫:《螳螂捕蝉》。(谁的知识最渊博,把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1)学生讲故事。
(2)教师总结故事基本情节:
花园中有只蝉,它爬在树梢上,一边吃着露水,一边唱着歌。但它却没有发现有只螳螂正在向它靠近。螳螂只顾捕食鸣蝉美餐一顿,可哪知道旁边逼近的黄雀正要扑向自己。
(3)分析故事角色,为后面的表演环节做准备。角色:可爱的小知了 得意的螳螂 聪明的黄雀
(4)分小组讨论怎样表现角色。(5)师生互动参与,自由创编动作。(配合适当的故事配乐效果更好)3.戏剧表演
(1)先请一组同学登台,教师也参与表演。
学生佩戴教师准备的头饰、穿上表演的服饰,进行表演。(2)表演后,教师请学生点评。(3)欣赏教材中的演出剧照。
(4)为加强故事的情趣,增加相应的表现环境的角色,如大树、蝴蝶及其他的小动物,让学生在童话般的环境中,快乐表演。4.讨论
你从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在今后的生活中吸取螳螂捕蝉的教训,不做盲目自大、好吹牛皮的人。5.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互评。
(2)表扬在表演中动作创编新颖的学生。(四)其他选择 收集有关知了的图片与诗文,办一期专栏(黑板报)。
教学反思
谈到知了,人们马上会想到炎热的夏天里知了独特的吟唱声以及螳螂捕蝉的故事。本课从这几条素材入手,让学生在歌曲演唱中感受夏天的气息,在戏剧表演中获得一个生活的哲理并接触简单的戏剧要素(如:角色、语言、声调等);在绘画摄影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第四单元 第四课 萤火虫放光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在加深学生对昆虫的热爱之情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萤火虫“于黑夜为世界照明”的美好的象征意义,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2.艺术目标
尝试用简易连环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萤火虫的赞美之情。(二)教学准备
故事磁带、彩色笔、音乐磁带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聆听(1)让学生随《萤火虫》的音乐自由活动,初步感受《萤火虫》音乐的旋律及其节奏特点。(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
(3)师生还可随音乐边唱边跳,模仿萤火虫的动作。2.讨论
(1)这首歌曲是音乐家写来赞美萤火虫的。(讨论:萤火虫有什么值得我们赞美的呢?)(讨论后总结:萤火虫是“光明使者”的代名词,在人类需要帮助的时候带来过光明。)(2)萤火虫是什么样子?谈谈你了解的萤火虫。(自然科学知识:萤火虫是靠它身体的腹部发光的。)3.欣赏
在前面聆听歌曲《萤火虫》和谈论萤火虫后,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活灯笼》(连环画故事)。4.学画萤火虫
(1)欣赏了学生作品中的萤火虫,教师请个别同学到讲台的黑板上画一画“心目中想像的萤火虫”。(2)学生绘画。5.教学拓展
除绘画形式以外,还可运用剪贴、捏橡皮泥等制作形式更加丰富地表现。6.评价
师生共同评价,随时鼓励大胆讲述的学生,夸奖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
第二课时
1.欣赏
(1)欣赏连环画《活灯笼》。
(2)此连环画讲述了人类、小动物(小兔)及昆虫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
第五篇:人教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百变团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出团花的外形制作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演示来解决团花的纹样制作的难点
3、情感与态度:通过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团花的外形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难点:纹样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策略:
本课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为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经过探究,自己发现知识,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课前准备:彩色折纸,剪刀和固体浆糊,课件,展示布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在教学中进行纪律评比,纪律好的奖一面小红旗,一节课下来看哪一组的红旗累计最多,最多者奖一幅成品剪纸画。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美术种类——剪纸。若将其拼成一幅画,则别有一番情趣。(板书课题。)
三、新授:
1、讲述:在古时候,印刷还不是很发达,一些年画、版画也不是很好买到,若遇喜事古人是如何美化自己的居室呢?
聪明的同学一定会想到剪纸。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剪纸——百变团花。
2、学习基本纹样的剪法。
一些复杂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纹样构成的。只有对基本纹样掌握透彻,才能剪出精美的图案。下面是一些基本纹样,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3、学习剪对称图形。
剪对称图形只需将纸对折一遍即可。
(1)、剪树叶:
(2)、剪鱼:(鱼鳞或用笔画或用刀刻,鱼翅经过剪制后再贴。)
(3)、指导学生将所剪的叶子及鱼拼成一幅水底群鱼图。再添制一些水底景物,使画面更加完美。
4、学习剪团花。
先将纸斜对角折,剪出正方形。再反复对折几次,折的次数越多,剪出的图案越复杂、越精美。
5、学习剪花瓶。
(花瓶其实也可剪成对称图形。)
6、将剪成的团花和花瓶组成一瓶花,再配上绿叶,则更完美。
7、各小组进行制作比赛,看哪一组的优秀作品最多,最形象,所需时间最少,将获胜,获胜组奖一面小红旗,以示鼓励。
8、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以激励大家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
剪贴一幅百变团花图。
《摆花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拼摆的知识和方法,对以后学习重复做准备。
能力:锻炼学生设计的能力。
教育:教育学生自己创造美、创设美的环境。
教学重点:如何拼摆物品。
教学难点:创造性的拼摆物品。
教具准备:书、磁铁石(彩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生活中的美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在咱们的身旁。比如说,咱们用的彩笔。教师问:这样摆漂亮吗?象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用手中一样的东西来摆出一幅画。
学生回答:“漂亮”。
二、具体讲解
摆花样主要用具就是同一种东西进行摆放,力求一致性。比如,图钉、扣子、彩笔、笔、粉笔、钉子、图钉、钉书钉……等都是可以的。
根据不同的用具拼摆不同的图案。比如,图形。
根据自己的用具拼摆不同的图形,成为一幅好看的画。
三、学生作业
学生自己亲手拼摆物品。老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
教师指出学生的作品的优缺点。
教师请学生参观各式各样的摆出的作品。大家选出摆出得好的作品。教师和学生表扬好的作品。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摆花样,笔也可以,希望你们的生活美术色彩越来越浓。
《杯子的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杯子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欣赏古今中外的各式杯子,丰富学生的视野,认识杯子的文化内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了解设计要素,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感悟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杯子的各部分设计意图,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
教学难点: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会在设计中感受、体会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2B铅笔或勾线笔(师、生)。
教学过程:
一、感知认识
(一)启发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设计。(板书:设计)
首先请同学们看这一段话:设计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一种文化;是用设计的语言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同学们现在还不理解,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2、揭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杯子的设计》,当当小小设计师。(课件)
(二)初步感知
1、谈话:请同学们想想,要设计一个杯子必须知道哪些元素?
2、揭示:你们说的很好,老师帮你们总结概括了,他们分别是杯子的结构、形象、纹饰、功能、材料。(课件)
二、观察分析
(一)分析结构
1、谈话:我们首先来了解杯子的结构,请你分析一下杯子由哪几部分组成?(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指示相应的结构)
2、揭示: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杯子的结构——杯盖、杯口、杯身、杯柄、杯底。
(二)观察形象
1、谈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不同形象的杯子。
2、欣赏古今中外的杯子图片,分析杯盖、杯口、杯身、杯柄、杯底各有什么形象特点?
杯盖:超越盖子本来功能,有时和杯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形象整体;有时也能做杯垫。(没有杯盖也可以)
杯口:不再局限于圆形,有方形、心形、不规则形。
杯身:有简单的几何形体、动物或物品的造型;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互补形等。
杯柄:有些杯子很有特色,没有杯柄;有些杯柄的形象很简单,用花纹装饰;有的杯柄设计很有个性,瞧!这个耳朵多生动。
杯底:杯子生产的年代、生产商的logo、个性图案等。
(三)了解纹饰
1、谈话:漂亮的杯子都有各式不同的纹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欣赏古今杯子图片,总结纹饰特色。
①
纹饰一般出现在杯子的哪里?(身、柄、盖、底)
②
哪个纹饰让你印象深刻?
(四)功能展现
展示图片,揭示杯子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功能。
古代:酒器、水器
现代:保温杯
磁化杯
电热杯、变色杯、量杯、旅行杯等
(五)熟悉材料
1、谈话:如果我在家里喝水,我用怎样材质的杯子更合适?如果我出去旅游,我用怎
样材料的杯子更合适?如果我在一个古朴的茶馆里和喝茶,我用什么样材质的杯子更合适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杯子的材料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欣赏图片
古代——现代
青铜、玉、陶瓷、竹、木、金属、玻璃、塑料、纸、合金、高分子混合(笨重、易碎—→轻巧、卫生、结构稳定)
三、初步设计
1、承上启下:现在你们能够稍稍明白一点“设计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一种文化”这句话的含义了吧!
2、小试牛刀
(1)师示范(铅画纸上画出具有观赏性的杯子形象)
(2)提出要求
你是初级设计师
①
先思考形象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②
设计一个具有观赏性的杯子形象(大小与作业纸的比例合适)
(3)学生进行初级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①
说说你设计的杯子的形象特点,具有怎样的功能?
②
在设计有个性特点的形象时,还要考虑什么?(功能,实用性)
在清楚明白你所设计杯子的形象特点以及功能,并且能将这两者与实用性结合,那就成为一名中级设计师啦!
五、总结延伸
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出色的高级设计师。
《大树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地关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
2、画面构思和组织。
教学准备:
铅笔、橡皮、彩色笔、油画棒等用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大树的轮廓。
2、问:看了这棵大树的轮廓,你能说说大树由哪几部分组成?
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通过剪贴的形式,将大树逐步拼贴完成,介绍树的结构。)
3、问:树上、树下、树洞里可能会有哪些小动物来玩?
请孩子上黑板来,将来大树周围做客的小动物添画在黑板上。
4、板书课题。(《大树的故事》)
(二)、赏析探究。
1、讲故事的活动:(翻开书本至17页)
生:围绕书本上的一张作品,同桌互相讨论。
问:你能根据书上的小朋友的作品,讲一讲他们画的是什么故事吗?
问:你是通过哪些信息了解画面故事的?(整棵树、树根
等信息)
2、看课件
对比2幅画,分别画的是大树的什么部分?
1)教师根据作品分析画面表现大树的哪个部位、构思与构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的方法分析)
横构图
竖构图
构图要做到:画面饱满、主题突出、富有生机
引导学生构思。
(三)、创作表现。
1、教师黑板示范。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椰子树,请同学根据构图来构思一下椰子树的故事。
故事1:小猴子和椰子树的故事
故事2:海鸟的椰子树的故事
2、思考:
1)准备画出什么样的有关大树的故事?
2)你准备表现树的哪部分?
3)画面中有谁?
4)用什么方法表现,绘画或制作。
2、学生作画。
引导学生绘画前先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
2、推荐画得好的作品。
3、说出理由。
4、课后延伸:大树为什么能保护我们的环境?有关大树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
(五)、总结。
《动物乐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比、拆装雕塑动物等活动,学生明白了立体泥塑动物的制作要从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采用切割、揉捏等技法创作。
2、能力目标:
在共同探究中明白了泥塑动物的制作方法,通过参考、借鉴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切、刻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共同探究、共同创作,学生意识到要热爱生活,保护动物。
教学重点:学习用基本形体塑造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抓住特征表现出立体动物,作品力争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教具准备:橡皮泥或泡泡泥、泥塑作品、剪刀、小棍、牙签等材料。
学具准备:橡皮泥或泡泡泥、牙签、小棍、剪刀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咱们先到动物乐园去转转(播放视频)。
动物乐园里真是太热闹了,老师把几位动物朋友请到了我们教室,猜猜他们是谁?(展台表演)
美羊羊: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要好好晒晒太阳……啊,不好了,灰太狼来了,他会吃了我的!
小灰灰:美羊羊,你别害怕,我是小灰灰。
手偶:是啊,是啊,你别害怕,它不是真狼,它是我们捏出来的。我们是谁,你猜出来了吗?--我们就是老师的手指头,我们不光捏出了美羊羊和小灰灰,还有好多动物呢!(展示动物)
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双手捏捏可爱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勤劳而又灵巧的小手捏捏小动物,创建一个动物乐园。
二、合作探究:
师:要想把动物捏好,我们要共同创四关,你们有信心吗?
1、第一关:比一比
出示羊、兔、乌龟、老虎、长颈鹿等动物的图片对比图,探究:捏制的动物与生活中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师:捏出来的小白兔与生活中的小白兔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更鲜艳……
师:捏出来的小猪与生活中的小猪在外型上有什么不同?
生:外形更概括……
师:蛇与鸡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特点更夸张……
师小结:泥塑动物
造型:概括、夸张、突出特点
色彩:更加丰富、图案装饰更漂亮
2、第二关:想一想
(1)以前我们捏过橡皮泥,你们都会哪些方法?
揉、搓、切、捏、刻……
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一种新方法:“剪”把老鼠变成刺猬。
还有很多方法等待我们大家去发现,大家一会儿制作时动动脑筋吧!
(2)以前我们制作过橡皮泥太阳,它与动物泥塑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
怎样去做立体的呢?我们进入下一关。
3、第三关:赛一赛
(1)小组比赛:拆一拆泥塑动物,再装一装泥塑动物,看谁动作最快?讨论一下完成泥塑动物需要几个步骤?
学生总结:概括基本形----抓住特征------具体刻画-----美化装饰
(2)老师按照学生总结出的步骤想做一个平面大象,请学生找毛病。
生:基本型是平面的,所以大象也立体不起来了。
教师改正做法。
师:瞧,小马虎本来要做大象,可是鼻子做的太短了,大象变成了小猪。长鼻子是大象的什么?
生:长鼻子是大象的特点。
师总结:所以我们在做小动物时,一定要把基本形做立体,抓住小动物的特征,可不要让你的动物立不起啦呀,或是让大家认不出来!
(3)巩固知识
老师这里做了一些动物,看看你会做吗?(出示泥塑小动物)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小朋友的作品。小朋友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入了动物乐园,你想做吗?我们进入第四关。
4、第四关:做一做
说一说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想突出它的什么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夸张动物的动作表情,让手中的动物更加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作业要求:互帮互助捏塑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它到大自然中自由快乐的生活。相信在你灵巧的手下泥塑动物一定能跳起来,笑起来,活动起来。有没有信心?
学生进行泥塑制作,教师进行巡视辅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泥塑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否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师生质疑解惑。
三、交流评价
感受成功。
1、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请学生自评互评:我的动物叫什么名字,我想对它说……
2、教师小结:
动物乐园真热闹,各个动物来报道。
立体动物咪咪笑,造型夸张颜色好。
小朋友们手真巧,捏的动物真是妙。
朋友之间多友好,保护动物要记牢。
大家记牢了吗?
《过春节》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2、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景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和热闹场面。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
教学准备:图画纸、水彩笔或蜡光纸、剪刀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节是我国盛大的传统佳节,也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你认为春节令你最难忘的、有趣场面有哪些?
师总结归纳并介绍春节的一些知识和习俗。
二、新课。
1、欣赏教材44页。
学生仔细观察,比一比,这两件门神作品哪一件更古老?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中国人过年时有在大门上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的传统习俗,它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呢?
想一想,你能说出门神、春联、福字可以贴在什么地方吗?贴时有什么讲究吗?
2、提问:你们想学学剪窗花吗?
教师演示纸的折法。
画花边。
花边剪法。
3、老师还想教教你们学习制作小灯笼,你们愿意学吗?
教折纸;
教剪纸;
粘贴连接。
讨论:你知道小灯笼、窗花剪纸的共同特点吗?
三、艺术实践。
画一幅表现春节花会、庙会等题材的创作画,或者和小组同学合作制作一件有浓厚春节气氛的小场景。
四、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议。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哪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会变的线条》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不同种类线条带给人的美感。
3、通过学习,能用不同种类的线条组织、表现出一定的美感。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种类线条表现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教师出示一根彩带),这位朋友最会跳舞了,有谁能让它把身子扭动起来?(指名演示)这些线条在同学们的手里能跳出这么优美的舞姿,想不到它有这么多千变万化的姿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变的线条(板书课题)。
二、审美与欣赏(感受各种线条的形态和性格)
1、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条(了解人类使用线条的发展变化)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新石器时代器皿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中的线
2、线条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藏在我们教室里。下面就让我们去好好找找吧
3、让我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找一找它们还躲在哪里?
多媒体出示,自然生活中的线,同时讲到各种线条给人带来的感觉。:直线(建筑)挺拔、曲线(沙漠)柔美、折线(建筑)坚硬、立交桥(螺旋线)旋转。看来线条还真是到处都有。
三、理解和运用
1、欣赏
A、看图蜘蛛网
观察特点
蜘蛛是特别聪明的动物,用简单的线条也能织出自己的家来。
请观察它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
你觉得蜘蛛的网有什么特点?(有序)
(老师觉得蜘蛛的网有种独特的美感,它的线条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而且蜘蛛顽强的织网精神也很令人赞叹。)
想知道它是怎样织网的吗?
(师示范,对比范画说明线条的组织)
小结:线条既要有不同种类的变化也要有一定的秩序的组织在一起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那我们作画得时候也要学习蜘蛛织网的方法。
B、《苗族蜡染图案》
“你觉得这幅图中的线条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
有秩序、有变化、疏密有秩,给人以装饰美感。
2、练习
刚才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作品,老师也想尝试着画一画线条。
看我这有一个椭圆形的图案,请同学们学一学老师是怎样组织线条的。
(师示范)
你想画出试着画出漂亮的线吗?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变一变)。
游戏要求:运用线条有序的变化组织装饰图案,变出不同的效果(分组游戏,每个小组运用同样的图案)。
在画的时候不要忘了蜘蛛织网的本领,线条要有秩序的变化的交织在一起。
奖励每组最棒的小朋友。
四、作业:
新石器时代陶器皿作品。
接下来我们欣赏远古的人们用线条装饰的陶器,观察他们都用了哪些线条组织在一起。
其实老师觉得你们也可以用线条设计出比他们更美的器皿。就在刚才你们已经设计出了好多个呢?
请看(师任意将图案组合成几个陶器)
看你们设计的陶器,每个都很独特,看来你们学到了蜘蛛的本领拉。
请你们运用线条装饰这些器皿吧。
五、展示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六、拓展
生活中线条装饰的运用。
《会变的小手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运用,设计出新的艺术形象。
能力目标:通过想象,欣赏,探究活动,学生能大胆创作。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等。
重点:
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生动的形象。
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手套,设计丰富多样的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套、课件、教材
学生准备:教材、手套、彩纸、剪子、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大家都带来了漂亮的小手套,把你的手套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看一看,我们的小手套像什么?如果变一变,又会像什么?
戴上手套展示给大家看。
板书:会变的小手套
二、讲授新课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2、小组讨论:
这些小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怎样能把手套变换成这样的形状呢?
3、把小手套随便摆一摆,看看像什么?
小组同学互相看看各自摆出的小手套,看看像什么?
如何使变好的形象更加生动?(添加)
4、总结方法
三、学生制作
用自己的小手套变一变,会做成什么?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拓宽思路。
四、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套做出的形象进行表演。
《绘画中的节日》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场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节日里,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在节日中更多的是体现出快乐、祥和的气氛。在绘画中,如何表现出这种气氛是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取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材料:
少数民族节日图片、绘画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节日:
1、谈谈我们的节日都是怎样庆祝的?
2、看看书中的节日,他们是怎样庆祝的?(春节、元宵杰、端午节、泼水节)
3、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怎样庆祝的?
二、画家笔下的节日:
1、《枣园来了秧歌队》
2、作品中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三、小朋友笔下的节日:
1、小朋友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哪些节日?
2、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共同特点是什么?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我们笔下的节日:
1、你想表现什么节日?
2、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
3、作业要求:表现一个节日活动,要表现出节日的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4、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5、展示我们的作品
6、拓展:了解更多的民族风俗习惯。
《节日的装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节日装饰的不同表现方式。
2、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了解运用美术方法可以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学习发现身边的装饰,了解节日装饰的特点,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节日进行装饰。
3、情感目标: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激发学生运用美术去装饰生活,引导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多元文化。欣赏现代、传统的装饰,体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节日装饰的色彩、造型特点,认识各地区不同的节日装饰以及各种类型、形式的装饰方法、描述自己对各种装饰的印象、体验美感。
难点:学习表现节日装饰的造型与色彩。
教具准备:卡通片光盘、课件、环境布置道具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节日相关装饰品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问候,学生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一起来上这堂欣赏课。出示图片门神和对联。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
(一)教师出示课题:
-节日的装饰
师:从色彩上看,节日里的人最喜欢选择什么颜色来烘托喜庆的气氛呢?
生:红色
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红色是喜庆颜色,它鲜艳、热烈,代表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在中外很多传统节日中总也缺不了红色!)
师:节日里除了红色,人们还会用其它大量的颜色进行点缀,使节日的色彩在红红火火中呈现丰富多彩的装饰美。
生:学生回答的内容多样
(二)从形式上分析: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师: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什么呢?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用春天来比喻新的开始和美好的青春。
师: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生:春联、绘画、音乐、雕塑、歌曲等。学生欣赏。
教师放音乐雕塑、歌曲等的课件。
(三)从地方节日活动中分析:
1、点课件看,这是蒙古族的“那达慕”节,盛装的人们进行射箭,摔跤,骑马等比赛。
2、南方人舞狮:
3、在农村,人们还非常喜欢在家里挂年画来表达美好的愿望。(点课件)大家瞧,这张年画画的是什么?表达人们什么愿望?(莲年有鱼-----连年有余)
学生认真观看课件,认识各个地区不同的节日活动和装饰,以及各个地区的不同类型、形式的装饰方式。
(四)外国的节日活动:1、圣诞节2、复活节3、樱花节
认识各国家、地区的节日装饰。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不同。
三、学生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多种材料制作节日饰品。
自评、互评作品。四、小结:用巧手来装饰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丽!
五、延伸与拓展:从节日的服装、食品、环境等方面感受节日的气氛,学生回家查找资料。
《捏泥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活动中,探究各种泥器物的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性,感受捏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捏泥,体会陶艺的捏制成形方法,尝试制作各种泥器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捏泥巴、玩泥巴,了解祖国古今的陶艺作品,激发创作欲望。通过对玩泥过程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
教学工具:不同造型的器皿。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老北京的很多有趣的玩意儿,仔细观察说出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泥公鸡、兔爷、小泥罐等)展示泥制陶罐,请同学们上来摸摸。泥制的物品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引出课题:捏泥巴
二、探究
1、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泥制作的?
(泥面具、泥雕塑、老北京的泥玩具等。)
2、看看从古代到现代陶艺的发展历史。(课件)
中国有这么深厚的陶艺文化,你们想不想也尝试做一做?
3、分小组活动:每组准备不同样式的陶罐,小组成员通过观察、触摸,体会它的制作方法。
三、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陶罐示范制作。
示范捏泥的手法——揉、捏、搓,并将基本形组合成各种奇怪造型。
四、学生作业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多想办法。
五、小结。
泥塑的技法非常丰富,在我们对不同的物象的创作中,要自己摸索方法,创作方法,才能丰富形象。
《刷牙》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绘画乐趣;通过绘画练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体验刷牙的乐趣,把刷牙时的有趣样子表现出来。
3、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牙刷
牙膏。
教学过程:
(一)启发诱导
体验感悟
1、通过儿歌《天天刷牙好》体验感悟。
小牙刷,手中拿,张开我的小嘴巴。
上下刷,里外刷,牙齿刷得白花花。
早上刷,晚上刷,没有蛀牙人人夸。
2、引导学生了解刷牙的必要用具及其特点,出示实物,观察实物的模样。
(二)情景诱导
激活思维
1、结合儿歌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刷牙表演,让学生拿着牙刷、杯子,一起表刷牙歌,说一说刷牙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教师给予及时表扬。
2、运用小组比赛形式试着引导学生互相观察,深刻感受刷牙时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欣赏刷牙的美感。
(三)欣赏感悟
想象创新
引导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绘画作品,体验作品创作特色,启发鼓励学生像他们一样想象创作。
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时的有趣动作和趣事,教师给予及时的建议和肯定。
(四)引导幼儿大胆介绍自己作品的有趣场面,教师及时鼓励、点拨和表扬。
《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
教学内容与目标:
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再创作。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感知中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
难点:拓印的技巧。
教学准备:
彩色铅笔、油画棒、比较薄的纸张。
教学过程:
1、摸一摸,猜一猜。
准备两件质感截然不同的物品,如光滑的盒子与竹编的盒子;平滑的镜子与粗糙的砂纸,让学生触摸感受实物的质。
2、看一看,想一想。
提示学生,什么人用触觉认识文字,什么动物用触角探路,多认识体会一种功能,感受纹理。
3、找一找,拓一拓。
小实物:叶子,钥匙,鞋底,硬币。
大实物:文件架,塑料包装盒,地面,墙角,井盖,木桌椅,纱窗。
4、组织活动。
(1)活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教室,与学生对表加强时间观念。规定活动范围:教室,走廊,操场。
(2)规定活动秩序:避免大声喊叫,影响他人上课,使学生心中有他人。
(3)规定组长责任制:由组长按时带回教室。完成简单管理任务。
5、整理材料。
引导学生把采集的材料用文字简单地编辑一下,注明每块拓品来源于哪些实物,采集的时间、地点。
(1)当你拓完作品,心中有什么感受?
(2)看看你的拓品像什么?
(3)对拓得模糊不清的图案,找一找原因。
(4)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加工,使它更好看。
把以上问题写在拓品的空间里,并用箭头标明方向,使整个作品图文并茂,标识说明性强,初级作品就很完整。引导学生把拓品作为素材使用。帮助他们把拓品的纹理巧妙地利用起来构成画面。
6、后期制作。
《下雨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条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2、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
3、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难点: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条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示范画。
学生准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
谈谈下雨:
1、为什么会下雨?
2、下雨好不好,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
看看下雨
1、回忆你见过什么样的雨?
2、到黑板上画一画你见过的雨。
3、欣赏书中小朋友的作品。
三、绘画练习
画画下雨:
1、提出作业要求:
2、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四、小结。
赏赏下雨: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让学生谈谈作画的体会。
《小扇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小扇子,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创造出形状各异、图案不同,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小扇子。
2、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作品体现出实用性、观赏性。
3、在学习和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扇子文化,学习小扇子的设计与制作,体验做扇子的乐趣。
教学难点:小扇子的构思设计,不同材料的选择利用,扇形的创新与装饰。
教具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纸材、剪刀、胶、彩笔.油画棒.自己能想到找到的可以装饰的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试说扇子的作用。
课件出示《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图片,引出扇子。
二、揭题
扇子的用途可真多!扇子不仅用途多,还有经济实用、精致美观、携带方便等优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这小小扇子的魅力吧!
课件
1:小扇子炎炎夏日,手拿一把扇子轻轻摇一摇,就会给我们带来凉爽。扇子除了能给我们纳凉外,还有什么作用?你看到谁用过什么扇子?(生答)
课件2
:房间里挂着大扇起美化装饰作用、舞台上人们拿着扇子跳起欢乐的扇子舞。衣衫褴褛的济公拿的是一把破芭蕉扇。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出现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更显出他运筹帷幄、镇定自若的神情
。还有想象中神奇的扇子,孙悟空过火焰山时用芭蕉扇扑灭了大火。古时皇帝出行时后面有拿着大扇障的宫女,起仪仗队的作用。
三、扇子的历史
谁知道扇子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课件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扇子的国家,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夏令时节来临,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毛制成扇,,这是我国第一把羽毛扇子。因此,古人据此意造“扇”字,“户”下从“羽”。
四、扇子的材质
扇子的文化历史悠久,充满智慧的人们,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各式美丽扇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4
: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扇子
五、扇面画
老师这里有两把扇子,谁来说说它们的形状、材质、大小。
课件五:出示空白的扇面和有绘画的扇面。
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选择那一把?为什么?
扇面可画上什么图案呢?(生答)
六、扇子的形状
我们可以用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扇子,那么扇子的外形可以有哪些形状呢?
1、外形变化
扇子的形有圆形、苹果形、葫芦形,那么还有什么形呢?那些同学到黑板上
来画一画,师作简单点评。
2、超级“变变变”
胖胖的圆形可变成小瓢虫、还可变成什么?学生说,师板画。
课件6
:出示各种图案的扇子。
七、扇子的制作
这些扇子是怎样做成的呢?
课件7
:扇子的制作步骤。
评析:向学生直观展示,给予学生一些做扇子的间接经验,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作的方法,通过欣赏课件中的制作方法,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借鉴。
1、作业要求
(1)创新;(2)合作或独立完成;(3)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2、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创作
3、指导学生作业,及时表扬创新“闪光点”
八、精彩瞬间
欢迎同学们来到扇子市场,请尽情挑选自己喜欢的扇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如果说的好就可以把它“买”下来,说自己的扇子也行。
九、拓展阶段
请同学们课后和同学们或家人一起讨论: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装饰小扇子,尝试着做一做。
《雄伟的塔》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于塔的知识,认识各种各样的塔。
2、学生通过会设计简单的塔,加深对塔这一建筑形式的认识,引发对塔的关注。
3、培养他们保护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设计一座漂亮、雄伟的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塔的特点,把塔设计的更雄伟。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拼图游戏,揭题
1、拼图、猜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玩过拼图游戏吗?老师带了一个拼图,谁愿意上来拼一拼?
看看他拼了一个什么?
生:塔(板书:塔)
2、揭题
师:你觉得塔是一种怎样的建筑?
生:高、大
小结:塔就是一种高耸、雄伟的建筑物。(板书:雄伟的)许多城市和国家都将塔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物。
三、讲授新课
A.欣赏了解塔的结构、功能
2、分析塔的结构
⑴再看拼图
师:从外面看,你发现了塔有什么秘密呢?
生:每一层都是相同的形状,从大到小,中心对称
⑵认识塔的种类
四、欣赏、设计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来设计一座雄伟的塔。
1、设计绘画
⑴师:小设计师们一定也跃跃欲试了吧,你想设计一座什么样的塔呢?
生:……
⑵师:想一想,怎样使塔更雄伟?
生:在塔下画一些小汽车、小树等,在塔的上方或者中间画一些云朵……
要把纸撑满。
小结: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把塔画得很高,不过要注意,塔虽然高,一定要让塔站稳了,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的塔会倒塌。所以塔的下面底座部分要画得大一些。
2、学生操作
五、展示评价
出示作品,说说谁的塔最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