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 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11.11.九、整理与复习附录 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实验:大约是18-20滴。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篇二:(全)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全书总备一
一、教材分析
新修订的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升和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周期;观察物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运动与身体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垂线与平行线;●怎样滚得远;整理与复习这九个单元。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附录 混合运算。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表并学习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初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简单周期”、“●运动与身体变化”和“●怎样滚得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 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五人”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4、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5、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7、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8.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只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
全书总备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4、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5、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7、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8、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4、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5、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6、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附录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教学要求】
⒈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教具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 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学习梯等式的书写格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5、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篇三: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版)第一单元除法 第一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 的内容
教学重点:笔算为重点。注意口算、估算、笔算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 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购书情境,引发除法计算的需要
1.新学期,我们拿到了很多新书。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介绍的正是小朋友和妈妈去 买书的事。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售货员每20本打一包,小朋友在想,60本《科学天地》要打几包?)
用手势比画“20本打一包,一包一包??”学生因为清楚一共有60本,手势做到打第3包的时候就不再继续了。
师:我们通过做手势,很清楚可以打3包,那我们可以怎样把它写下来呢?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60÷20
二、口算、估算、笔算优化组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口算(估计有很多学生都会直接口算出得数)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可能有的方法:(1)20×3=60,60÷20=3 ;(2)6÷2=3,60÷20=3 ;(3)这个算式可以表示60里面有几个20?60里面有3个20,那得数就应该是3。?? 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像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进行口算,还可以笔算。
结合学生说的:6÷2=3,比较两题,特意写成60÷20=30,问:对吗?为什么?生:可以验算:30乘20等于600,说明这个得数是错的。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像这样的变化,你还能写一个算式吗?随学生回答板书:600÷200=3,说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你还会继续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刚才我们考虑的是“加0”变算式,现在请你看“600÷200=”你能把它变得简单一些吗? 那如果是“400÷50=”呢?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只能同时去掉1个0,不能把0全部去掉。?? 2.笔算
先完成: 学生尝试着在自备本上完成该竖式,个别板演。讲评板演,着重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60里面有3个20,商是3,所以3应该写在商的个位上。)强调:3写在不同的位置上,其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在写竖式的时候一定要对号入座,写清楚写规范。验算: 写竖式的时候问:3应该写在哪个数字的下面? 指出:这样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单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指出:这个算式是为解决问题而列而算,那完整的解题过程还要有一个回答。把书上的得数填写完。并读一读。
指出:书上只要我们填写一个答案,但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要求根据问题把话写完整。这也是四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要求。
4.完成试一试,进一步提高这部分计算的要求
现在请大家自己先尝试着完成书上第1页下面的2题试一试
注意这2题比刚才难一些,所以完成竖式后,还要继续想办法通过验算,检查自己算对了没有。指名板演。
讲评板演题。(板演时是没有空格子的,所以更要注意商所在的位置。)
第1题:96里面对多有4个20,所以4要写在个位上。余数是16,符合比除数小的规定。第2题:15除以30不够除,所以要考虑150里面有几个30,商5应该写在个位上。检查验算过程,指出:通过验算我们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做对了没有,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大家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上的题组练习
做完后,请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特点?(注意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要求不宜过高,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再举例来说明,比如:4÷2=2,所以40÷20=2;或是100÷20=5,算是时候可以看成10÷2=5??)这题应该为前面已经说过规律,再加上时间的关系,我就直接让学生很快地算,并交流得数。2.完成第2题
允许学生一边写,一边小声地说:80里面有2个40,商2写在个位上?? 余数要比除数小?? 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利用我们新学的除法,我们还可以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1时=()分,2时=()分?你是怎么想的?3时呢??? 那60分=()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0分呢?420分呢? 学生继续完成书上的第4题。交流答案。
比较老师一开始出的题,说说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算?
4.(第6题)一共有73枚1元的硬币,把这些硬币换成10元一张的纸币,最多能换多少张? 你是想的呢?
如果都换成20元一张的纸币呢? 你还能提类似的问题吗?大家帮忙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2页第3、5题。板书设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60÷20=3600÷200=3400÷50=2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
教学重点:体会两位数除以整十数该怎样除?商写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细心计算,认真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选取学生昨天作业中的错题,板书: 问,这题是错的,现在请大家说说错的理由。1.80×80=6400 2.640里面有(8)个80 3.想64÷8=8 4.64÷80,不够商1,所以不能在竖式的4的上面商8;而是要看640除以80,商要写在个位上。
指出:做题的时候要多想一想,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
二、学习新知
1.出示情境图,知道该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 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新买来420本书,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考虑420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3.学习计算方法:
(1)估计:你能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吗?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估?
(400里面有10个40,600里面有20个30,所以420里面应该有十几个30; 商在10-20之间??)
(2)笔算,先一起完成:
这题该怎么商?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先看4230,42里面有1个30,所以先商1)着重探讨:1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继续完成下半部分的竖式。
(3)验算。请学生自己在本子验算一遍,看商是否正确(4)比较:与复习题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指出:两题的除数都是整十数,但昨天学的商是一位数,今天学习的商是两位数。你能通过这两题,发现什么时候商会是一位数?什么时候商会是两位数吗?(这个问题是尝试性的,要求不宜过高。)(5)答句,注意板书时要写完整的答句,读一读。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2题,做完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两题做一比较,自己有哪些发现?
全班交流:注意结合板演讲评,体会怎样除?商写的位置? 指名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该如何笔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第4页上的第1题
做完之后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有没有什么错误,再把一些典型错误全班讲解。2.找错(第2题)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这里例举的都是一些典型的错误,要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错误以及正确的方法,避免同样的错误在自己的作业中出现。)
第1题:除完了十位要除个位,个位上不够除要商0 第2题:十位上的减减错了 第3题:商的位置写错了
3.(第4题)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
问:宽应该是多少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可能会有学生想90÷(4)=360,所以宽是4,这也是可以的,但要在学生说完后,引导大家从乘除的关系来列式:36090=4 完成表格后,引导学生体会:面积÷长=宽)观察这表,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体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的意思: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方形长变化,宽也会随之变化;长比较大的时候宽就比较小??)
4.(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该题,完成后重点交流第2个问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第二篇:苏教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课题: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数一数 教案设计
二、教学内容:教材2-5页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3、能够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数数的方法
2、用点子图表示数
五、教具:PPT,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看!(教师引领学生按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
师:数得真好!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清楚地数给大家听呢?(个别生数)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教授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要求同学们需要有一双会观察,能观察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画了些什么?(展示PPT)你们别急!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在图里面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间互动,体会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数学乐趣)
师: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老师要来提问了,你们仔细瞧瞧,看到了多少头大象?(1头,同时将学生说的用图片展示在黑板上)嗯!是的,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
师:我看见秋千了,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哪里?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谁来数数看!(请生到黑板上数一数)你数得真不错!揭示数字“2”,用相同方法揭示到4)
师:我也来数数看这些小朋友哈,123,总共3个小朋友!是吗?我数对了吗?(学生纠正,应该为5只)我怎么就漏数了呢?为了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呀?(按顺序来数)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板书)那好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的?(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或者作好记号)用类似方法教授6,7,8,9,10。
2、点子图
黑板上列有1-10十个数字,然后教师说: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呢。比如说,1,我喜欢用一个点来表示,当然我也可以画一朵红花来表示1。在数学中,我们将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称为:一一对应。你呢?你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请同学上黑板画一画,让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出如何表示2,3,4等。教师巡视检查
3、认读1-10
总体认读几遍,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来读。
4、一起数一数教室里的实物
(三)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里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去数给父母听,再把我们不会数漏的方法告诉他们!
七、板书设计
课题:数一数
图片1:数字1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2:数字2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3:数字3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4:数字4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① 学习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② 学习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① 学习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② 学习难点:量角的方法。③ 学习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① 学习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② 学习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① 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② 学习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③ 学习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 学习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② 学习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第六单元:统计
① 学习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②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① 学习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② 学习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① 学习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② 学习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
大数的认识: 15课时 角的度量: 5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 14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10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5课时 统计: 7课时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6课时 总复习: 8课时 4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重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2.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3.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习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2.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3.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这些数你会读吗?
56321
78041
4506
96502
4780
90285
8746 2.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3.这些数你会读吗?
456321
70864025
890562
764253
1560248
145023
二、点拨自学 自学提示
1. 你知道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分别指什么? 2. 你知道计数方法是怎么样的? 3. 你能说出一个数的组成吗? 4. 数级指什么?怎么样给数分级的? 5. 你能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吗?试一试: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569000
24600
708000
三、交流解惑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6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5.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标上数位再读。
四、达标检测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3.读出下面个数
3256875
6012654
936852
1020509
2000350
20250378
五、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
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你能写出下面这些数吗?
四千三百九十八
一千九百五十三人
六千九百五十二
四千八百零七 2.说说你是怎么样写的? 3.先自己试做。
4.自学课本第6页内容。5.小组讨论。
二、展示交流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归纳总结: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达标检测
1.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2.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3.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四、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看法?
五、教﹝学﹞后记 8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学习重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学习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学习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 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 2. 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请注意: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自我检测: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⑴读两个0;
⑵读一个0;
⑶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自我总结
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6题。学习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学习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填空。
10101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表示()个()。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8902○8903 7810○810 8950○6905
二、合作探究、交流
1.你会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吗?
67520 ○47520 874590○36528 698235○69823 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 2.学生尝试完成,在进行分组讨论: 3.回报讨论结果,交流归纳: 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
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三、达标检测
1.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2.完成练习二第1题。3.完成练习二第2题。
四、自我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求近似数(A)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例
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学习目标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习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读一读下面的数
5896521 234002 45600450
6502
3020000
4500405 2.我会求近似数
9241≈﹝﹞千 5832≈﹝﹞千 4563≈﹝﹞千 280≈﹝﹞百 895≈﹝﹞百 说说你是怎么样估的
二、探究、交流 1.我会合作学习①读一读下面的数
500 0000 2340000
45600000
0000
3020000
4500000 ②我会改写
500 0000=﹝﹞万
2340000=﹝﹞万
45600000=﹝﹞万
0000=﹝﹞万
3020000=﹝﹞万
4500000=﹝﹞万
23400000=﹝﹞万
60500000=﹝﹞万
③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④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78510≈﹝ ﹞=﹝
﹞万
58963014≈﹝ ﹞=﹝
﹞万
5324801≈﹝ ﹞=﹝
﹞万
65014830≈﹝ ﹞=﹝
﹞万
14852≈﹝ ﹞=﹝
﹞万
2140563≈﹝ ﹞=﹝
﹞万
3201540≈﹝ ﹞=﹝
﹞万
501248≈﹝ ﹞=﹝
﹞万 ⑤说说四舍五入的意义 ⑥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自我检测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自我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561285○49621965
75124○65122
7501274○7502202
86301○8530652
452103○453102 6502314○502341 8541203○786542 3012456○21035647 学生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万
1210000=﹝﹞万
720000=﹝﹞万
321450000=﹝﹞万
89500000=﹝﹞万
65000000=﹝﹞万
9650000=﹝﹞万
4510000=﹝﹞万
学生归纳总结: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3.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7851042≈﹝
﹞万
589≈﹝
﹞万
5621034≈﹝
﹞万
5324≈﹝
﹞千
650≈﹝
﹞百
4562≈﹝
﹞千
1485286≈﹝
﹞万
2140≈﹝
﹞千
874≈﹝
﹞百 16 320≈﹝
﹞百
5012≈﹝
﹞千
12587460≈﹝
﹞万
二、交流学习
①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自我检测 1.第4题 2.第5题 3.第7题 4.第8题
四、自我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五、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学习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重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学习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学习过程:
一、点拨自学,提出自学提示
1.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那么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2.这些数是用怎样的符号和计数方法呢? 3.你能绘出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吗? 4.十进制计数法怎样的? 5.自学课本内容。
二、合作探究 我会合作学习
1.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
﹞需要。这样就产生了数。
2.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
3.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
﹞,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
﹞是不同的。
4.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
﹞。
5.最小的自然数是﹝
﹞,自然数的个数是﹝
﹞。18 6.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计数法。
三、展示交流
想想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来吧,交流交流。
四、自我检测 ﹝相信自己,我能行﹞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数级„„
()级()级()级 计数单位„„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①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4.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五、自我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给大家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六、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学习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我会读
456321
78902456
68542013
4562103
12450005 12304501
12584020
12000045
845870
40102501 2.我也会说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尝试自学
(一)我会合作学习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23500000双。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52256321人。
(二)我也会说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20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三)你知道数中间的零怎样读吗?先读后说。
12000360
500120406
4560127008
400080007900
450006980007
500560
20304050120
4501200014 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三、自我检测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2.出示卡片让读数:
800 7000 012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0000 0000
7800 0000
2070 0600
0100 0000
6203 0040 0000
0080 0000 3.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4.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多选)()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5.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自我总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五、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活动内容:
第33页~34页的内容。活动目标:
1.在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2.确立研究的问题。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学(教)反思: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
(一)学习目的:
1.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3.结合练习素材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点: 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学习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㈠训练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1.说说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
2.在数位顺序表中怎样分级?每级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㈡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
4005 2136()
4500 0234()
6500 0230 4780()1.亿以内数的读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3.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怎样读?
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都只读一个零。㈢训练亿以内数的写法
七千万零五百()
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1.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 3.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 ㈣比较大小 8090()20 0809
1900()2万
3458()123456
比较大小时首先分级,然后看数位,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㈤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470 0000=()万
0000 0000=()亿
1292 4800≈()万
7200 0000≈()亿
0720 0000≈()亿 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二、自我检测 1.填空。24 ⑴从个位起,第五位是(),计数单位是(),第九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十二位是(),计数单位是()。
⑵170203000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⑶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
⑷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⑸在4和6之间填上()个0,这个数就成为四百万零六。
⑹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中间的3表示(),最后的3表示()。⑺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2.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⑴13500000元=()。
A
135元
B 1350元
C 1350万
D 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个零。A
B 2
C 3
D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位,这个数是八位数。A
百万
B 十万
C 千万
D 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A
207375
B 2070375
C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A
19998
B 20003
C 21000
三、自我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四、学(教)后记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二)
学习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24
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万是(),()个千万是一亿
⑵从个位起,第四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八位是(),计数单位是(),第十一位是(),计数单位是()。
⑶1602050002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0次是()。
⑸一个数是由5个十万、3个万和7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4,万位上是6,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⑺1个百万是()个十万,1个千万是()个百万,()个百万是一亿。⑻在2和7之间填上()个0,这个数就成为二百万零七。
⑼50500050最高位上的5表示(),中间的5表示(),最后的5表示()。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3,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8,这个数写作()。⑾862000是由()个()和()个()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5423>5423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五万零八百写作:50000800
()⑸707070读作七十万七千七十。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⑴29600000元=()。
① 296元
② 2960元
③ 2960万
④ 2960万元 ⑵读50505050这个数时,要读()个零。① 1
② 2
③ 3
④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位,这个数是八位数。① 百万
② 十万
③ 千万
④ 亿 26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① 207375
② 2070375
③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40000的数是()。① 39998
② 40003
③ 4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亿吨
810000千克=()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万(四舍五入到万位)。1309998572≈()亿(四舍五入到亿位)。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3000000)+(80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 ⑵读两个零: ⑶一个零也不读: 学教后记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1.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2.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4.画指定度数的角 学习目标:
1.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学习重难点:
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学习内容: P35、36页内容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学习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学习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线段有什么特征? 2.线段要怎样画? 3.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4.你能画一个角吗?角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P35页内容,认识: 1.什么是射线?
2.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射线怎样画?自己画几条射线。4.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5.认识什么是直线?直线有哪些特点? 6.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8 7.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8.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几条直线。
9.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10.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自学课本内容P36页内容,认识: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同桌互相交流练习。
三、自我检测
1.画一画,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2.按要求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请在小组里说一说。①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②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3.填空
①射线有()个端点,线段有()个端点。②一个完整的角是由一个()和两条()组成。③完成39页第1、2题。
四、自我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经验想给大家说说吗?不妨大胆的说说吧。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学习内容: 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及练习四的第3~8题。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
2.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学习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正确的度量角的读数。学具准备:
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说说什么叫角?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3.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出示角1和角2,看看那个角大。说说自己比较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㈠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⑴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⑵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观察量角器)
⑶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⑷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⑶探究两角器内、外刻度线的使用方法 3.实践
⑴内刻度:找到55、70、130、180的角。⑵外刻度:找到80、15、180度的角。㈡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说说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根据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练习。出事小黑板上的角进行。
四、课堂小结
五、学(教)后记
第三课时:量角的练习
学习内容:
教材第39、40页内容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角的量法。
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用投影仪)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投影出示:
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在学生读刻度时,要求学生搞清楚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
量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4题。想一想。
①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②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31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3.练习二四第7题。
(1)现在请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学(教)后记
第四课时: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教材第41—42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3.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4.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
1.认识直角的度数。直角=()度
2.认识平角。平角=()
1平角=()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32(1)按照上学期学习的内容,怎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2)锐角、钝角各是怎样的一个角呢?说说看。
4.认识周角。
教师演示并指出周角=360度 5.组织练习。
“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学习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 的角)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4.组织练习。(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学(教)后记
第五课时
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有关角的分类和画法练习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很快的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重点:能准确判断角的类型,学会画角。
学习难点:能很快的用量角器或者不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角。教具学具:小黑板
投影仪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回答问题并完成各题:
⑴什么是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⑵指出下列角各是什么角?(小黑板出示。)
34 ⑶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两个。⑷看看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⑸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试一试。
二、自我检测
1.量出下列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能说说他们都是什么角吗?
45度
165度
93度
120度
35度
158度
95度 3.小亮没有量角器,能画出一个角吗? 4.你能不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吗?试一试。45度
60度
90度
120度
135度 5.下列图中各有几个角?(小黑板出示)
三、自我小结
你能说说你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吗?你满意吗?还有什么意见? 学(教)后记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学习内容:
角的分类、度量、画角的练习学习目标:
1.能快速、准确的进行角的分类,按照要求迅速的画出角。2.能够利用不同的手段画出角,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35 锐角()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3.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4.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5.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6.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7.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 用半圆仪 用三角板)
8.看下图,已知∠1=60°,求∠
2、∠3和∠4的度数.
9.用一副三角板拼成下面度数的角.
180° 120° 135° 75° 105°
10.下图中∠1=90°,∠2是多少度?
二、自我小结
36 通过刚才这些练习题,你有什么想法,给大家说说。学(教)后记:
第七课时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 探究活动二: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 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 自我小结:
第四篇:苏教国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竞赛试卷
苏教国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竞赛试卷
一、贴春联。(10分)
贴春联是我国新春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讲究(),上下联的()相等,()相当,读起来(),()。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读一读吧!
1、绿柳舒眉辞旧岁。我给它加上一个横批:。
2、过年了,我决定写一副春联贴在我的书房门口激励我自己。。横批是:。
二、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0分)
1、()一生勤奋,()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观点。
2、()今天下雨,()学校的运动会延期举行。
3、()四周没有一个人,我()不能一走了之。
4、()他这次比赛没能夺得冠军,()已经尽力了。
5、()说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诚实与信任!
三、写出带点字的正确意思。(10分)
无人知晓()三顾茅庐()长驱直入()...
知恩图报()负荆请罪()..
四、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雪花飘落。(写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2、昨天下午下了一阵风。(改为正确的一句话)
3、写两个表示时间过得快的成语。
4、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5、如果没有你,我怎么回来呢?(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节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学反思: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大数的数感是一个难题,很容易流于形式。本节课我进行了几方面有价值的探索?。
1、课前,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在课前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寻找有关万以上数的情境和信息,数10000粒大米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前学生的参与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有充足的时空进行初步的体验和思考。
2、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与大数目有关的现实情境,这些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大数目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中能具体感受一万和几万有多少。进而形成对大数目的感知和表象,体验到大数目的特征,当提到大数目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数字,而是和运动场上的人数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
3、丰富的现实情境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就在自己身边,进一步体会大数的价值。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谈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观察和体验大数目,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第二节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教学反思:《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第三节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教学反思:
1、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由于本节课知识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试着做书中出现的题目,我适时的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最后再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出比较更大数的方法。从整体上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让学生自行总结时多数学生不知如何说起,看来今后我们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从实际出发,学习身边数学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到的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以及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第四节 森林面积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
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活动二: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活动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异同。
第3题,说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时,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数的范围。
教学反思:有关近似数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又不生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目不大的钱数入手,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用一个与准确数相接近的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数量很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这样学生既认识到近似数的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新知识。
第二单元
线与角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四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线的认识 3 平移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 4 角的度量
画角
练习二 1
线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课前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导入。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 线的特征
(1)直线的认识
(2)认识线段
(3)
认识射线(4)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大家看如果把老师的头发抻直,可以看作那种线呢?
师: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如果老师是个老寿星,头发可以一直地长下去,那把它抻直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
师:如果这样呢?(揪断一根头发抻直)
师: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其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完整地画出来,可是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不能完整地画出来,所以我们只能用没有端点来表示它们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出示平时画的这三种线)
(5)猜谜语
师:听说大家学习了线的知识,机灵狗想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
有始有终是什么段。
有始无终是什么线。
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师: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三种线,更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对大家的将来充满了期待,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象直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习射线那种,一经出发就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2、线的读法
(1)线段读法,出示线段(若干条摆放杂乱无章的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最短的线段。
学生说教师指。(故意指错)
一学生迫不及待上前面来指。
师:同学们,在杂乱无章的这么多线段中,按要求找到指定线段并不难,但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表示的是哪一条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在数学上人们习惯用字母来表示线,下面老师要介绍的是两点表示法,也就是把线上的两个点用两个大写英文字母来表示,进而表示这条线。如这条线段我们把它的两个端点分别用两个大写字母A、B来表示。读作:线段AB(边读边指),也可以读作:线段BA(边读边指)
(2)直线、射线的读法
师:直线我们也可以用两点表示法把它表示出来,我们只要取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然后用英文字母表示出来就可以了。试着读一读„„
师:那射线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
师:也就是说射线是有方向性的,我们只能从它的端点向另一端来读。
师:直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师:这条直线也可以读作 直线 l
(3)基本练习:巩固三种线的读法,重点强化射线的读法。
(指导学生边指边说)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3、点与线的联系
(1)
过一点画直线。
师:现在纸上任意画一个点,1钟时间过这一点画直线。
生画后汇报结果。
师:看了大家画的,老师也想画一画,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吧„„
师:过一点大家画了直线,也看了老师画直线,你想说些什么吗?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板书)
(2)过两点画直线
师:过两点画直线,画好后把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板书)
(3)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
师:放假了,机灵狗可没闲着一直在补习功课,可第一天补课,它就起来晚了。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请大家帮它选一选,走那条路能最快到达?
师:为什么?
师:好就听大家的,机灵狗选择了三条线路中最短的,一路狂奔跑到了学校,可它还是迟到了。机灵狗很伤心,大家帮他想一想,从家到学校还能不能画出更短的线路呢?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师:既然机灵狗走的已经是最短的线路,可还是迟到了,那该怎么办呢?
机动练习:比眼力(比较下面四条水平线段的长度)练一练的第2题
师:同学们请你先估一估,说一说。
师:大家刚才对观察到的,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板书),更让老师感到欣喜的是这名同学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声音,其实在科学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不应该迷信任何人,应该用学到的方法去验证知识。(板书)
师:观察到的与验证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干扰,教学反思:1.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要求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阶段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探究阶段让学生利用学具观察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应用阶段让学生借助各种图形加以巩固和拓展,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根深入地了解和掌握。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的时间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教师们清楚,要把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会使课堂充满趣味,但同时也不是容易的事。本节课由于教师巧妙的设计,师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权。从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看,学生都能有序的进行合作交流,自主的思考探究。学生始终以极为轻松、愉快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平移与平行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课前准备:直尺,三角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
1、移一移,画一画
让学生在纸上用铅笔移一移,用直线画出前后铅笔的位置。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
2、作品展示,引导分类 让学生分一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引导学生根据相交与否分有两类:1、2、3、4、6和5,理解2和3延长后相交,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3、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图5是怎么移的(平移),引导学生体会铅笔平移前后的两条线条是互相平行,平行线是一条线平移后得到的。
二、试一试
1、找平行线
有困难的学生可用直尺移一移,再判断是否平行。
2、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把互相平行的线用相同颜色画出来
四、找一找。
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五、画一画平行线
1、小组讨论如何画出一组平行线
2、自学方法
3、指名说一说,并板演,思考为什么可以这么画?
4、自己画一画,再画给同桌看一看
六、实践活动
1、给小字典上的每个顶点标上字母
2、说说哪些线是平行的,并写下来(如AB与CD)
3、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平行线。
课后反思:教学中,我通过生活中一些平移的动作,让学生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当然不会相交。通过“平移”得到 “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动手摆、折、画,认识平行的内涵,寻找画平行线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平行的特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平行线。使学生积极动手,用手思考,在做中发现矛盾,在做中发现方法。让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相交与垂直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线。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1、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体会垂直。
画一画
(1)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相交的两条直线。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
(2)你能画出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吗?独立思考,现小组讨论。
二、合作探究,认识垂直
1、作品展示,验证直角。
2、认识垂直和垂足。(读一读)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下图AO垂直于OB,O是垂足
记作AO⊥OB或OA⊥OB(还可以怎么记?)
A
A
O
O
B
B
3、动手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读一读,写好记作什么,同桌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1、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同桌合作完成,思考如何验证互相垂直。
四、说一说
1、你能说一说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吗?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五、练一练
1、你说我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六、画一画
1、用三角尺画垂线,先自学,再尝试画一画,指名板演。
步骤:(1)画一条直线
(2)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3)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4)标出一个直角
2、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再讨论。
步骤:(1)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2)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3)标出一个直角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垂线;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七、小实验
体会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课后反思: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身为教者,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旋转与角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用辨认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前准备:活动角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课后反思:
1、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
2、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角的度量
学习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课前准备:量角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
∠A∠B的大小。
4、想一想
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2)量一量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再指名演示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
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3、量一量练一练2的∠3∠4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四.数学游戏.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课后反思: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画
角
学习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 ,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摆一摆,算一算)——反馈: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提示:拼画的顺序第一步可用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3、还有别的画法吗?
用量角器画角。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C在量角器60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三、试一试
1、画一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
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一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
30。80。105。160。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课后反思
1、在本课开头,从复习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及师生任意画角并用量角器自测、同桌互检的方法来复习量角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习本课知识作以铺垫。
2、在学习用三角板画角,包括直接画角和间接画角。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自己操作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用量角器画角时,设计由学生自己看书自学,归纳画角步骤。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归纳能力。
走进大自然
学习目标: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取信息
读数和写数
(1)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占地面积3735200米2,其中水域面积1334000米2,国家投资近100000000元。(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二十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米2的大草坪。
二、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从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
2、这幢房子还未完成,你能帮助它设计门与窗吗?
3、从A点到小房子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画一画。
三、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思考过程
2、全班交流。
四、装饰房间: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情境进行画图设计,从而达到让学生更牢固掌握知识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体育场(估算)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时划分
(9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体育场„„„„„„„„„„„„„„„„„„„„„„„„„„„„„„„„„„
练习三„„„„„„„„„„„„„„„„„„„„„„„„„„„„„„„„„„
神奇的计算器„„„„„„„„„„„„„„„„„„„„„„„„„„„„„„„„
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
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练习四„„„„„„„„„„„„„„„„„„„„„„„„„„„„„„„„„„„„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4……114×1
……114×20 2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0 × 2
0
0 8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2
0
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从卫星的有关资料入手,把学生带进情境中。
2、学会估算: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担心学生不会估算,所以就使劲提示,结果估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长,影响了下一环节,导致试一试没能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体计算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用。把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4、巩固练习:通过学生的练习,我发现有同学对于竖式计算掌握的不好,原因在于课前没有进行旧知复习做铺垫。
从这节课上让我明白了旧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没有相关旧知的充分储备,新知进行时就会很不顺利。对于估算教学只要学生有估算的意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图片。(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
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
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韪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2、选取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学生对大数的生活积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会直接根据自己印象中的体育场大小用自己认为的大数来表示体育场的观众数,有的学生局限于准确计算,没有估计的意识,将估计复杂化,而最后一次正式讲课,我用了浙教版的学生,还出现了在估计大豆数目时,学生不愿意将大豆图平均分成若干份,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就会把一些大豆割裂开来,就不准确了,看到这里,我更加明确了由于教材的不同,或是老师授课的侧重点不同,所造成的孩子的知识点的差异,这也是我这次授课的最深刻的感受!同时提醒着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全面,精心备课,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
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计算器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尝试练习。(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呈现:
菜
单酒 :
14元凉拌豆腐:
3元肉丝:
5元清蒸鱼:
16元三鲜汤:
12元甜点:
8元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课后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规律,学生也在发现规律后很开心,而且开拓了学生对计算器的其他功能的认识。
第四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课文第40、41页的“探索发现
(一)”内容。)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关键: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2)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3)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3、第三关:神奇的9。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3)了现规律并归纳: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A:不相信!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C:感到迷惑。
(5)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2 1 0 5 4 1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0 8 3 6 5 2 5 5 2 9 6 3 6 4 2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3 9 9 6 2 6 4 1 7 6 7 6 4 1 -1 4 6 7 6 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趣味练习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课后反思:有了前面探索规律的铺垫,这节课学生学起来没有那么吃力,而且学生在发现规律上有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见解。
第五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具准备:算盘
学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1、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2)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算筹计算。
(1)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3、算盘。
(1)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计算机。
(1)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课后反思: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有关计算机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
(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
2、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3、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5、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6、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7、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8、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乘法分配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含字母表达式),并能正确地表述。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精神。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2、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使他们能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的面也比较广,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还是掌握较好。由于学生差异大,所以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使得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值得注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第四单元: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4页——55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2、技能目标:
(1)对基本图形旋转形成的图案能作积极的反应,会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2)欣赏美丽的图案,能运用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情感目标:
(1)体验自主学习、探索操作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形成认真观察、注意倾听、积极发问、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充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之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旋转的三要素,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选择离旋转点较近的边做参照,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教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
学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格子纸、自己喜欢的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趣引入。(我会欣赏)
1、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案。
2、学生欣赏生活中有旋转方式设计的图案物品。
3、学生欣赏图案,发现基本图形通过旋转的方式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明确旋转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4、激趣探索新知,揭示课题。
5、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我会探索)
1、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获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①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探索如何在图形A的基础上设计图案。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此环节充分利用学具直观演示,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处理,教师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或创造一些错误资源让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旋转过程。)
2、观察、猜测,加深理解旋转点。思考:如果图形A旋转时的旋转点变了,方向、度数不变,图案会有不会有变化呢?请认真观察。
小结:看来小小的旋转点不可轻视,它会使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3、开拓思维,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图形旋转时的三要素。
思考:如果把图形A绕点Z顺时针旋转和右图同样的90度,会形成怎样的图案?在脑海中想象这幅
图案,合作摆一摆。
思考:在旋转的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没有变化?什么因素使得基本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方向有什么重要性呢?在旋转的过程中,不同的方向使得基本图形占据空间的位置不同。
三、启发引导,拓展思维(我会做)
课后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猜测、想象、比划、探索、验证、交流、操作中学习数学。
第五单元:除法
第一课时: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注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三个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小结
课后反思:在《买文具》一节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挑战探究、讨论交流中,并学会和同伴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情境讨论,要判断谁跑得快,就是求什么?引出速度的概念,推导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回到上课开始时的竞猜活动结果,由学生得出,看谁跑得快不快,就是看他的速度: 120÷2=60(千米/时),210÷3=70(千米/时)。着重介绍速度单位的写法。
得出结论:速度=路程÷时间
3、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4、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利用课本“试一试”帮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说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
”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学生对速度和路程的认识容易混淆,不清楚速度是1小时走的路程,所以在解题过程中,题目理解不清晰,容易出现错误,这需要老师还要加强练习和讲解。
第三课时: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课前准备。让学生做一道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进行热身运动,温故。
2、仔细观察情境图,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建立模型。
1、先让学生估估可能有多少盆花?学生自由发言,说他们估算的方法与理由,然后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
2、让学生利用算法多样性,得出结论后,着重让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竖式,说说是如何试商的。
学生完成154÷22的竖式(四舍:把154看作150,把22看作20来试商,150里有7个20。)
3、老师给出除法正确的竖式。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试商?
4、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学生完成120÷18的竖式,学生在讲算理时,让他们与上题比较,说说为什么“18”看作“20”而不是“10”(五入)
5、举例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试商竖式计算,最后还要进行验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120÷18=
70÷31=
怎样试商?
让学生明白体会到“四舍”“五入”,把复杂的问题简便化,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归纳出填数的方法。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图中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让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哪辆车快。
课后反思:本节课因为学生已有《买文具》一课的基础,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的除法,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又特别关注学生的错例,并把这些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议。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都是有一定原因,学生在对错例的评议过程中,弄清了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了课堂暴露的问题转移到课后。
第四课时:秋游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整节课老师带领学生在游玩动物园的过程中学习加法,让我们体会到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算一算数一数,而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去探索、去理解、去运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兴趣昂然,促进了孩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不足之处整节课由于围绕秋游展开,编故事的时间花费较大,笔头练习教少,所以最好再安排一节练习课,这样才能把知识学得扎实。
第五课时:国家体育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2、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200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电脑出示北京申奥的资料。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它的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0万观众。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小组活动。
2、引导学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估测自己所在的教室的面积。
1万平方米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
20万平方米呢?
3、课前要求学生统计好:我们学校的学生数大约有多少?大约有多少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数才达到1万人?
10万人呢?
4、小组讨论
你们小组能怎样描述10万人,怎样描述20万平方米?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验证。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谈论怎样估计。
2、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的某一页的字数,根据自己的估算,1万字大约要几页?
3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可以估计什么?
四、小结与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本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写大数时经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及具体的数量,通过测量、推理等活动,感受一亿有多大,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六课时: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二、建立模型。
行驶距离/千米 4 8 32 64 行驶时间/分 2 4 16 32 行驶速度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5、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6、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 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
10÷2= 600÷20= 20÷4= 300÷10= 40÷8= 60÷2=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
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小结本课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待提高: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六单元:方向和位置
第一课时:确定位置
(一)教 学目 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准备: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1、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2、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3、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5、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7、游戏:寻找秘密点。
课后反思:在数对教学时,我引入了“列”与“行”的数学概念来导入教学,但是教材上呈现的却是采用“第几组第几个”进行导入教学。对于这个不同之处,备课时我也有仔细斟酌,思量再三,我选用了更加数学化的语言“第几列第几行”来进行教学。可教学过后,却发现同学们对于“列”与“行”的数学概念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了解,以致在进行这一教学时,我显得很吃力,语言也很苍白无力。细想之下,其实教材上所呈现的表达方式应该更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语言也更生活化,同时也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更一致:数学应更加生活化。对于“列”与“行”的数学概念,可能不需过早地介绍给学生,其实当他们的空间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自觉地由已知认知过渡到这一数学概念。
第二课时:确定位置
(二)教 学目 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4、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材分析:
重点: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准备: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学过程:
1、出示情境图: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
2、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
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
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
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5、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
8、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能有效地、创新的利用教材提供教学情景,恰当地为学生创设学习资源,将数学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
1、温度。这部分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2、负数。这部分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对负数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对负数有了感性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后,教师要让他们带着这种理性认识去观察生活中的负数并组织学生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目标: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生活中的负数
第一课时、温度(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温度”教学内容及“试一试”;课本85页“练一练”
1、2两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2、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的活动过程,从中积累感性认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作业,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引入负数。
让学生说说课后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的调查结果。引入负数。
2、认识负数的读写法。
(1)举例说明 谁能说说-2°C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2°C 表示零下2°C,即比0°C还在低2°C。(教师边说边板书,-2°C,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2°C。)
(2)练习。让学生写出一个用负数表示的温度,并说一说这个负数表示的意义,再读一读,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一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试一试。引导学生完成课本90页“试一试”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1、2题。
四、全课小结
1、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2、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互相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91页“小调查”。
2、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本节的知识点,并应用到实际中,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多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第二课时:正负数(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至93页“正负数”教学内容及“试一试”
1、2题;“练一练”1、2、3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银行存折卡、天气预报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生活中的负数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正负数
出示教学情境挂图。让学生观察。
(1)提出问题
怎样把图中出现的温度进行分类?,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2)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温度有零上和零下温度,还有零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以前学过的数只能够表示零上温度或零度。我们刚认识的-2,-5,-20等负数可以表示零下的温度。(3)归纳概括
教师指出: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5,+7,+6,+20,+100;像-2,-3,-4,-5,-20,„„都是负数。
教师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教学正负数的读写法
(1)举例说明
教师以+5和-2为例子说明正负数的读写法。
(2)自主练习
让学生随意写出两、三个正负数,并读一读。
3、试一试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7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四、自学“你知道吗?”
(1)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第87页“你知道吗?”
(2)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还用到负数?
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教师能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遗憾的是课堂练习时间有些长,在做课堂小结的时候有些仓促。以后在时间分配上应注意调整。
第八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栽蒜苗(—)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材分析:
重点:单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
准备:、将个人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
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利用书99的方格进行制作。
学生制作中会发现问题:
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
用一格表示2厘米,„„
三、小组讨论用条形统计图中的优点。
形象具体、一目了然。
四、完成课本试一试第题。
1、你能说出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4、说一说你是怎样画条形统计图的。
五、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这堂课中,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我本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进行教学。然而在讨论交流“格子不够了,该怎么办?”这个环节时,对于学生的引导欠缺。虽然学生知道了当格子不够时,可以采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对于其必要性、灵活性没能很好理解。
第二课时:栽蒜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二、探索活动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三、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1、要有图例
2、找好间距
3、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制图名称
四、完成试一试
五、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上获取信息预测事物。教学中,通过统计栽蒜苗活动中蒜苗的生长情况,把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统计图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预测和估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